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王宗耀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09-1班 07号)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生态环境脆弱, 人均资源不足, 加之违反生态规律, 滥用资源, 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 重建生态平衡, 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关键词: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ng Yaozong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zoology is weak, resource of average per capita is insufficient, together with violates zoology law, misuse of resource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tradiction. Only adhere to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tect environment, and rebuild ecological balance, to coordinate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relations, realize person and natural harmonious permanent total.

Key words: prote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如今,中国成了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虽然我国政府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的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如下:

(1)水资源污染。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城市污染。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使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3)海水污染。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况总体较差,海洋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4)大气污染。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

(5)酸雨污染。酸雨污染程度居高不下,酸雨污染区遍布长江以南、青藏高

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最严重的长沙、南昌等测得的PH值曾达到2.9。

一、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环境整体及其各组成要素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生态环境提供人类话动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作为一定社会主体的人以及人的生产劳动, 总要有一定空间和各种物质的、能量的资源,只有劳动向自然界结合, 才能创造财富, 才能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保证。大自然慷慨地提供给我们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2.生态环境具有自净功能。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即环境自净功能或环境容量。土地、江河、森林、矿藏等是自然界给予人类的资源, 但自然界不能赐给人类产品。正如列宁所说, “世界不会满足人, 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经济活动在提供给人们所需产品的同时, 也会产生一些副产品。限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这些副产品一时不能被利用而被排入环境,成为废弃物。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生化、生物反应来消纳、稀释、转化这些废弃物, 体现了环境的自净作用如果环境不具备这种自净功能, 人类将无法生存。

3.环境为人类提供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经济活动提供物质资源, 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是工农业生产必备条件, 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全世界有许多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征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 精神愉快, 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 更有效地工作经济越增长, 对于环境舒适性的要求就越高。

4.生态环境通过对社会生产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要求, 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时, 就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 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 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相反, 环境保护好了, 就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和增殖能力, 就有可能水远利用这些资源,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与此同时, 保护自然环境需要经济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创造出包括适宜的环境在内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实行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对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是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恢复重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施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实现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利用的资源基础”,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用量本来就少,又加之长期粗放式的管理,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消耗量大,导致资源枯竭、生态退化、环境恶化。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必须要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督,建立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补偿机制,确保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可承受范围之内,以适应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可以积累大量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

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稳固的资金来源,积累一定的环保资金。征收

生态环境补偿费是一种环境经济刺激手段,是建立国家宏观控制生态环境系统机制的关键。通过增值资金的投入和反馈机制,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3.促进生态破坏的恢复治理

通过实施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企业落户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地区。在生态环境补偿费的使用上,在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的前提下,以统一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为依据,统一组织,集中使用,突出重点,以求用最小的资金达到最佳的恢复治理效果。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重建”的传统发展之路,坚持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实施生态环境补偿,一方面加强了环境保护部门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另一方面,也强化了资源开发部门的环境意识,促使其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速发展是我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人类社会经过无数次惨痛的教训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四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它要求既发展经济,又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决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联系又有不同,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得到有效保护。无论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当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面对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除了做好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如加大宣传、完善法制、加强监管、搞好计划生育、建设生态工程外,还可拓宽思路,进行如下尝试:

一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我国的干旱缺水问题。我国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整个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十分严重。应对这一问题,按照常规做法,主要靠修水库、建调水工程,但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建设节水型社会,不只是倡导人民群众节约用水,或用行政的办法强制节水,主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如在黄河流域,可由政府作中介,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把节约的水量有偿转让给资金雄厚的企业。这样可使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从而有效地解决干旱地区工业发展用水问题。

二是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解决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速的问题。大自然生态是自我平衡的。人为地对其干预,往往适得其反,造成破坏。如果人不去伤害它,给它提供休息的机会,大自然就会自我修复。为此,我们可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淤地坝、修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等措施帮助大自然进行自我修复。如在黄土高原地区可开展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有效拦截泥沙、淤地种粮,为封育保护、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在水

资源较丰富的地方加强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工程解决农用能源问题,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砍伐,让大自然自我恢复,保持水土,缓解荒漠化加速问题。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缓解我国的水和空气污染问题。我国被冠作“世界工厂”。近年来,制造业突飞猛进,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也带来了水和空气的严重污染。既要实现经济增长,又不至于污染环境;目前,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是一条较好的路子。即围绕经济增效这个中心,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融合起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发展优势,依靠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提供保护和支持,最终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与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它一反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资源→产品→废物利用(资源)”的良性循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但经济增长基本上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路子。这种增长模式主要是靠资源、投资和劳动力的扩张实现的,与经济的高增长相伴随的是高消耗、高浪费和高污染。面对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再走这条老路,很难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值得提倡。具体是掌握变“废”为“宝”的技术,建立废物利用的中介组织。企业间互通信息,加强合作,使一企业生产后抛弃的废物变成另一企业稳定的生产原料,这样既可大大节省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互利、双赢,又可消除废物造成的污染,达到一举多得的收效。

总之,“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迄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战略选择。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切实解决好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把享受自然和生活的权力平等地分给当代人和我们的后世子孙。

参考文献:

[1] 严会超,吴文良.试论生态环境补偿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第26卷第1期.2005年1月------实行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对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 万运新.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2(总126 期)------摘要,总结.

[3] 左小平.保护峨态妹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研究.2002/09(上半月版)总第253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 高红卫,高阳.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的思考.(百度文库)

[5] 李克国.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环境科学动

态。2000(2):8- l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0801 陈海宁 S200800120006

一、试说明地球图层结构以及人类与地球各图层结 构的关系。 地球图层结构主要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1、地壳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2、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3、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4、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圈。人体本身不能直接制造有机质,人体机能的维持必须依靠生物制造或者提供的有机质。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生物圈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从而维持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药材、木材、生物蛋白、脂肪、淀粉、植物纤维、蔬菜、水果等。 二、什么是生态系统?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和功 能,以及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 2、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是一类异养生物,以各种细菌,真菌为主,也包含屎壳郎、蚯蚓等动物。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因此分解者、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3、消费者指依靠摄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题目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2、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目的,对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改造、治理、调控、建设的综合工艺技术体系或综合工艺过程 3、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 4、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 5.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 6.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7.人口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8.沙漠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破坏了原有生态平衡,使原来不是沙漠的地区,也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环境朝沙漠景观演变的现象和过程 9.水体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沼泽、海洋以及地下水等水的聚集体,是由水本身,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胶体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自然综合体。 10.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归结起来主要包括污水灌溉、工业废料、城市垃圾和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农药和化肥的不当施用、污染大气沉降物和汽车尾气等。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

第4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台州初级中学金京生本章是这一册教科书的最后一章,也是3年初中科学课程的最后一章。9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宇宙的演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人体自身健康防护之后,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空间。即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希望从科学领域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协调人类和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主要介绍了人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二方面的内容,(1)人类发展出现的问题(1)人口问题(2)环境问题(3)能源问题(4)资源问题(2)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二、本章内容的特点 1、本章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的、政策性的内容比较多、从而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这是国家的政策与思想,离我们较远的感觉。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不容易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与意识中去。(因此在教学应补充大量的实例、并结合当前的时势、当地实际,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能源危机可讲到电荒与石油危机等) 2、本章中大量的信息是以地图或图表的形式出现,对学生读图及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对图表的分析。 3、本章教学中会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对于有些概念这些学生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概念,不要注重概念本身的定义或准确描述,而重在体悟,学生能知道大致的思想即可。人类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即可。 4、本章内容中有许多与社会相重合,教学时应关注社会学科的教学。(如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等) 5、本章内容体现了科学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教学时应注意哲学观点及人文特点的渗透。(如对新能源的分析中应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油气1404 冉婧 1410116404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简单来说,是指所有不同种类的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所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2、为何要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美学价值。如大千世界色彩纷呈的植物和神态各异的动物与名山大川相配合才构成赏心悦目的美景。还激发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无论哪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野生生物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他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的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生物多样性同样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这个星球的健康。实际上,你的健康和这个星球的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多少年以来,人们从自然世界中寻找对于伤病的治疗方法。植物为现代医药提供了有效的成分,比如制作阿斯匹林的成分。顺势疗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说课稿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任务分析】 1、本节第一部分“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自然 界中热传导过程和能量转化、转移的是有一定方向的”,让学生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接着引入热机效率问题,在这部分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科学家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结合实例理解为什么热机具有效率,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体会物理学与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 2、第二部分“能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了解能源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和有能源 带来的环境问题,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让学生认识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怎样探索和使用未来的理想能源 3、通过本节的学习,第一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我国发展能源的方针 和对策。第二要求学生要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校处于市区中心,大部分学生家庭情况优越,对于能源的地认识不足,特别是对 如何节约能源以及能源对环境的危害认识不够深刻。 2、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 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为物理规律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课程,重点为物理规律与实际问题的辩证关系, 课堂教学要大量引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地里,历史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4、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 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常规能源,什么是新型能源 (2)知道能量转化的效率 (3)知道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以及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4)通过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5)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能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大量的能源消耗带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提高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能量转化的效率及方向性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难点: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影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油气1404 冉婧 1410116404 1、什么就是生态系统得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得一定得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得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得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得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得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最为复杂得生态系统就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得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得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就是生态学领域得一个主要结构与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得最高层次。生物多样性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与生态系统得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简单来说,就是指所有不同种类得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所以,生态系统得生物多样性指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与所构成得生态系统得复杂性. 2、为何要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得多样性、基因得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得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得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得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与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与家具材料、药物及其她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美学价值。如大千世界色彩纷呈得植物与神态各异得动物与名山大川相配合才构成赏心悦目得美景.还激发文学艺术创作得灵感。 间接使用价值:就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得生态功能.无论哪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就是不可缺少得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得关系。共同维系生态系统得结构与功能。野生生物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她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得只就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得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得潜在得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得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生物多样性同样关系到我们得健康与这个星球得健康.实际上,您得健康与这个星球得健康之间得关系就是密不可分得。 当我们生病得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多少年以来,人们从自然世界中寻找对于伤病得治疗方法。植物为现代医药提供了有效得成分,比如制作阿斯匹林得成分。顺势疗法得医药也就是大量利用植物成分得.从金钱得角度瞧,入药得植物得价值就是无法算清得。世界上这些以植物作为基础得药物得总价值大约就是6千亿。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设计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设计 一、整体设计 本节主要介绍21世纪的能源发展趋势及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未来的理想能源。其中重点内容是世界各国和我国的能源状况。也介绍本地区能源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实例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当地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能源资源及日常诸多现象 提出自己的观点及其可行性的做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人事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提 高节能意识,环境意识,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所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2、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 三、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 难点:收集资料,组织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能源的利用和环境) 六、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世界各国,石油、核能、水能的利用和使用情况及世界和我国能源的消耗情况介绍 七、教学流程 知识主线多边活动结论 21 趋势 影响

知识主线多边活动结论 1、大量燃烧化石能源造成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2、一些欠发达国家过分依赖柴薪能源,加剧了水土流失 和土地沙漠化。 想能源 八、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不多,也较简单,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热点,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学生身边的事件、实例结合知识的重点进行点拨。最好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看法、措施及人类努力的方向,增强学生对自然,能源的情感。 樟树市经楼中学:杨钦海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环境伦理的定义、主要内容 而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远离人类中心主义: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人定胜天”、“让地球抖三抖”、“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与地斗”、“改造自然,适应人类的需要”。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破坏者,人类只能是自然的合作者,人类应该建立一种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的生态文明体系。 (一)生命中心主义 认为所有形式的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所哟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人类不是万物的中心。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被认为是此种信念的最佳代言人,因为他在演变笔记中说:“如果我们不要对生命的臆测设限的话,那麼那些遭受痛苦、疾病、死亡等苦难的动物同胞们…它们可能是和我们人类源自同一个祖先的…”代表人物:泰勒《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 (二)地球整体主义 不仅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土地、岩石、自然景观都有固有的价值和权利。代表人物:李奥波德[美]《大地伦理学》 (三)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我们对自然界的道德和义务,最终源于人类各成员间的所承担的义务,在享有自 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上,我们的后代和我们具有同等的权利。 代表人物: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其一,珍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其二,珍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其三,顺应自然的生活。[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 念,环境道德原则、环境道德规范等一系列人类主观内省性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性内容。 其次,内容则包括了作为人类环境伦理是非标准的环境道德评价,环境道德教育, 及环境道德行为计量性控制指标体系──环境政策、法规等的环境道德基础研究。此 外,还要掌握自然环境系统运动规律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 把握和预测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环境伦理道德关系变化所导致的结局。 生态系统包括下列4种主要组成成分。 (一)非生物环境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众多的环境问题。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美国和日本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是真正的发展吗?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美日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二】真正的经济 (1)何谓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即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提高;它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是国民幸福的象征。

如何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姓名:学号: 摘要:能源开发利用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我国能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和战略问题。能源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日益严重,环境也因污染性能源的消耗而日趋恶化。我国的能源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协调能源与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能源与环境,能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引言 能源问题由来已久,但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随之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也日渐凸显。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的持续稳定的供应影响并限制国家经济的发展,切实的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由于一次能源的储量有限,且可代替能源的研制开发尚处小规模的实验阶段,各国对于能源的争夺也渐进入白热化,引发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能源问题已经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能源外交也从简单的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衍变成多国利益的政治博弈。近几年我国出现了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段时间国际是市场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于能源危机的担心,能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如何应对目前的能源紧缺形势等问题已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能源的紧缺固然是一方面,但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环境问题的出现源于能源密集型的开发和利用,已从局部地区蔓延至全球范围,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已成为最典型全球环境问题,另外突发性的人为灾害事故频发,如化学药品的泄露、地下水污染等现象使人忧虑。值得一提的是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屡次成为某些发达国家对我国设置经济壁垒的借口。因此在对待能源和环境这两个问题上,决不可偏废一方,应综合考虑两者同时作用和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能源与环境发展现状 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能源短缺: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能耗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我们知道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化石能源、核能等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约合800亿吨石油。剩下的石油按现有生产水平计算还可保证开采44年天然气也只能持续开采56年一些国家的煤炭资源已采掘殆尽。 环境恶化制约经济发展:近十几年来,环境污染和破坏逐步引起世界性关注,在能源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业3

1、工业污染控制模式(就工业与自然关系而言划分的工业发展三种模式)。 答:从工业生产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分析,工业污染控制有三种模式,代表着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①不顾环境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下图)。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人们对环境污染没有足够的认识,工业生产的唯一动力是追求经济利益,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过程中,在原料的开发利用上是以产品为中心进行取舍的,凡是对产品无使用价值的东西,均被视作废物,废弃与自然环境中,且大部分是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环境中,依靠自然本身的调节能力进行消纳,这种发展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的生产方式,是工业生产的原始模式。这种方式在工业总的规模不大、密集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依靠自然的自净作用,工业废料可以为自然所分解、消化和吸收,不至于造成大范围的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密集程度的提高,就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所以,这种生产运行方式,实际上造就了工业系统内部的高度经济性和外部的高度不经济性,在相当程度上加深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工业系统的运作示意图 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污染末端控制”的发展模式。20世纪70~80年代初,针对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法律法规、排放标准,对企业排入环境的工业废物的最高允许量进行限制,对企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限制的控制。这种发展模式,是典型的“污染末端控制”的模式,也称为“排放管理”(下图)。这种模式,是企业对环境问题认识上的一次升华,标志着企业环境管理从“无”到“有”的突破。它对于控制局部地区的工业点源污染是有效的,对遏制工业污染的迅速扩大也有其历史的作用。但这种突破是被动的,对企业来说依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20100 学分-学时:2-32 )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全校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涵盖了环境学科的大部分领域,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当前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本课程的目的是在高等教育非环境类的本科学生中传播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环境意识的,满足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 1.绪论:掌握环境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全球二十一世纪议程以及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 2.生态学基础: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结构、形态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交流)以及生态规律;了解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物质循环中的三大循环(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掌握物质循环及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了解人口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深对我国基本人口政策的理解;掌握人口与人口过程的规律;了解世界与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和状况;明确我国人口发展战略。 4.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中国自然资源的历史及现状、我国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可持续利用的模式及可能性。理解我国基本资源状况对社会、经济、生态的系统发展的影响。 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基础知识;了解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生物资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其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能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了解能源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能源资源利用的历史及现状;了解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目前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可再生能源的类型、特点和可持续利用的模式。 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掌握环境污染、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概念及类型;了解中国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现状、特征;掌握大气污染及水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的防治:了解中国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其他污染的现状、特征;掌握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环境科学导论 第一次作业

环境科学导论第一次作业 姓名:甘倩雯 班级:制药二班 学号:1106030207 通过课上的学习我知道了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近出现的雾霾、水华、干旱、水污染等都是由于人们肆意破换环境及环境治理不当造成的。在几年前我们还能看到清澈的湖水,湛蓝的天空,而现在连我们常去的东湖都散发着鱼腥和腐臭的味道,空气质量更是严重污染,蓝天白云已经很难看见,我有时会想现在的武汉应该快赶上曾经的雾都那种污染了。我觉得环保必须从个人做起,环保的意识也应该传播开去,让所有人知道目前过的环境状况和实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我通过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初步了解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发挥历程,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于1973年,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3~1978年)。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始。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方针,要求防止环境污染的设施,必须实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 第二阶段(1979~1992年)。1983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立了控制人口和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三统一”战略方针;确定了符合国情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政策。1989年12月26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同期还制定了关于保护海洋、水、大气、森林、草原、渔业、矿产资源、野生动物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法规文件。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1992年在“里约会议”后,世界已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环境原则已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原则。主要有商品(各类产品) 必须达到国际规定的环境指标的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原则;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行控制工业污染的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工业生产的工业生产发展的环境原则;实行整个经济决策的过程中都要考虑生态要求的经济决策中的环境原则。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九五”期间全国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两项重大举措。 我从资料中发现随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一次次召开我过的各项环保规定不断细化,也获得了不少可惜的成就。我们的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破坏的恢复工作,自然保护工作都取得了进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初见成效,西部大开发采取退耕还林,实施“山川秀美”工程。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

1.可持续发展 1.1基本理论 (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经济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其中经济可持续性是基础、环境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重,即系统整体效益的效益观。 (3)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即代际之间的公平; ②可持续性: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仍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③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不同国家、地区的人类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共同 性,以及全人类采取的行动具有共同性。 (4)主要特征: ①从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 ②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 ③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④从对自然的掠夺的发展转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5)可持续性评判的四项指标: ①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 ②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否超过了它的再生速率; ③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否超过了其他资本形式对它的替代速率; ④收入是否可持续增加。 (6)可持续发展范式 ①弱可持续发展:总存量资本(包括人造资本及自然资本)保持不减,允许人造资本替代自然 资本;并不关心局部,更关心整体 ②强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本保持不减;要求保持系统组分的良好状态,同时也关心到系统整体。

1.2如何看待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环境、经济、社会三者的权衡问题?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可持续的发展应包括经济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其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环境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可持续发展应是包含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1.3弱可持续发展范式与强发展范式是否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 弱可持续发展范式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思想基础上,认为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是可以完全替代的,而实际是有些人造资本是可以替代自然资本。 但是对于强可持续性发展,认为对于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撑功能而言,可能的替代是非常有限的,认为人造资本与自然资本是部分互补的部分可替代的。 2.生态文明 2.1内涵 (1)什么是生态?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提倡的是整体论和系统方法; “生态的”即“自然关系之中的”,自然关系既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生 物与其它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与“环境”的区别: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 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 是指人类的环境,即以人类为中心。 (2)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学、非线性科学、系统科学、生态哲学为基本指南而谋求人类 与地球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 生态文明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提倡环境 伦理观(环境伦理观包括三方面:①人一定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尊重生态系统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案

三年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案 赵志强 穆家峪中心小学 2010.9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二年级所开设课程的知识,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环保意识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 二、全学年教学目标总要求: (一)双基: 1、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 2、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二)思想教育: 1、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 2、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1.走进绿色学校 2、走进大自然。 3、美丽的季节 4、宝贵的资源 (二)重点难点: 1、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2、学生对动物与人的关系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理解爱护、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3、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4、体会自然之声的美妙、和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 5、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四、具体的措施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五、问题研究与教改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 六、执行说明: 1、学生组成若干调查小组,选定调查主题。 2、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环境污染及如何保护环境的资料。 第一单元走进绿色校园 一、单元教学目的: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定位于感知环境、感知绿色校园。作为感知大自然认知的一部分,本课侧重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认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

浅析清洁生产 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并逐渐汇成了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潮流。正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及其实践的逐步形成与不断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基于对传统“末端治理”的环境污染控制实践的反思,清洁生产伴随而生,并成为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战略措施。 清洁生产是在回顾和总结工业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产品和生产过程预防污染的一种全新战略。它综合考虑了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环境风险(资源和环境容量)、成本和经济效益,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策演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与以往不同的是,清洁生产突破了过去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保护对策的局限,将污染预防纳入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和所提供的服务之中,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清洁生产的定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环境规划中心(UNEPIE/PAC)综合各种说法,采用了“清洁生产”这一术语,来表征从原料、生产工艺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的广义的污染防治途径,给出了以下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而清洁生产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定义: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化食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总结归纳,清洁生产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全过程控制: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与能源,尽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在生产过程中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则是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最终处置过程中,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对服务而言,清洁生产时指将预防战略结合到环境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清洁生产的重点与目的 清洁生产的观念主要强调三个重点: 1、清洁能源。包括开发节能技术,尽可能开发利用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利用常规能源。 2、清洁生产过程。包括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回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 3、清洁产品。包括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主导因素来考虑产品的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生态环境脆弱, 人均资源不足, 加之违反生态规律, 滥用资源, 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 重建生态平衡, 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关键词: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施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是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从资源方面看,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环境方面看,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污染。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城市污染。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使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3.海水污染。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况总体较差,海洋环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专业(班级):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1班作者(学号):张瀚中(51002011010) 家庭地址:安徽省砀山县良梨镇张楼村邮编:235300 完成日期:2012年5月20日 蚌埠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环境现状、环境问题成因,得出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认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论文关键词:环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现状 环境问题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包括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环境污染图片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与化石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巨大危害,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建筑和建筑环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