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反杜林论》思修读书报告

《反杜林论》思修读书报告

《反杜林论》思修读书报告
《反杜林论》思修读书报告

《反杜林论》思修读书报告

《反杜林论》一书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目的是“排除在如此年轻的,刚刚不久才最终统一起来的党内发生派别分裂和混乱的新的缘由”。我阅读的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由吴黎平翻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74年版本的第一篇九、十、十一部分。

在恩格斯所写的序言二中,他坦诚地承认“本书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有马克思树立和阐发的”,认为“我的这部著作不经他的认可是不能出版的”,并在出版前把本书原稿念给马克思听。恩格斯与马克思的这种互助,这种深厚的友谊,是如此的难能可贵,为我们的学习交友树立了榜样。

回到正题,我首先阅读的是第九部分——“道德和法。永恒的真理”。我认为这里恩格斯主要想驳斥杜林的观点“世界存在永恒的真理”。为此,恩格斯将人类全部知识分成三大类并一一阐述,它们分别是“包括所有关于非生物界的多多少少可用数学解决的科学”,“包括研究生物机体的那些科学”以及“历史科学”。在第一类中,恩格斯阐述了数学因为“变数”应用而不再有“绝对适用性”,物理化学也不会是永恒的真理,因为他们总是处在一系列的假设下,再者,对于地质学,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实地考

证,所以也不会是那些“终极的最后真理”。在这里我最深有体会的一句话是“大多数人之所以运用微分积分不是由于这些人懂得他们在做什么,而仅仅是由于他们相信这些”,我的脸很烫,因为我也是这样对待高数的,有很多很模糊的概念,但我总是似懂非懂地用着它们解决问题,单单是使用而已,根本没能深入理解。我想正在奋战高考的师弟师妹们也有很多这样的,他们一昧的相信老师的观点,记住它,然后应试,不会去想怎样得到正确的观点,更不会质疑,而真理恰恰在不断的质疑中被完善的。接下来是第二类,生物学也不会确立出一些陈词滥调以外的真理,这应是很恰当的,“每个人会死”,这已经不必再去谈了,而许多以往生物界的不太显而易见真理现在正在被推翻,例如,生物的遗传物质还包含RNA而不仅仅是DNA。最后是历史科学了,恩格斯在这里引起了对道德没有统一标准的讨论,漫漫历史长河,是没有唯一正确的道德标准的,古代中国,“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所谓的天经地义的道德,现在已不复存在了,但这是不是就说明他们就是坏的呢,我看未必,正如恩格斯所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在每个特定的年代,每个特定的阶级,道德的划分不会千篇一律,更何况连“勿偷盗”这个箴言都被否定——恩格斯认为当社会不存在任何偷盗动机时,“勿偷盗”便不能再被当作真理来宣扬了,所以,在道德上也没有成为永恒真理的可能,“我们拒绝一切欲使我们以任何道德的教条作为永恒的道德规律之企图”,而真理

只有在我们不断的探索中,永不终止。

在讨论完“永恒的真理”后,第十部分要阐述的是——没有完全的平等。这里主要是意志的不平等,而其中包括精神和道德。恩格斯认为完全平等的意志是“极厉害的夸张”,对于杜林所举的最单纯的两个人的社会存在着意志完全平等的假设,给予了很直接了当的驳斥,意志不会完全平等,因为最单纯的社会也得要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而这两者在家庭构造中道德与法的平等是不成立的,即便两个都是男人也会因角色不同而有意志上的不平等,因为平等的意志意味着这两个人任何一方都不能指挥另一方,就算一方自愿。接下来是道德上的,除了人性本身,人还有兽性,而道德上的不平等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人性和兽性多少是不同的,我的理解是,倘若某人的兽性较多,那么他的行为会更具野性,更不羁,往坏处想,他更有可能违背常规的道德约束。最后是精神上的不平等,在这里,“平等现在转变为通过暴力来实现平等化”,显然其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人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尽管法律上人人平等。就好像老师说的,一个歌星和一个穷学生不会平等,即使两者都认为他们平等,但是两者的身份差距,经济差距等,都会使自认为平等的双方存在差异,当歌星试图帮助穷学生改变窘境时,又或是穷学生承受不住压力而选择远离歌星时,恰是他们默许两者之间是不平等的时候——“两个意志的平等,只在他们什么愿望也没有的时候再能存在,可是当他们不再是抽象的人的意志而转成为现实的个人的意志之时,平等就立

即消失了”。

除此之外,第十部分还集中讨论了有关阶级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市民阶级,被称为“近代平等要求的担当者”的他起源于封建阶级,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贸易往来激增,封建社会被美洲的金银侵入后慢慢瓦解,市民阶级中逐渐诞生了最求自由和平等权利的资产阶级,他们渴望消除封建贵族特权,而他们有一直被无产阶级跟随着,无产阶级又渴望消灭阶级——成了资产阶级的对立。总而言之,因为真理不是永恒的,因此在每个历史阶段每个阶级出的要求也都是仅仅符合一个时代的特征,毫无疑问,我们这个时代不再是一味吆喝着要消灭阶级的时代,我们又提出了其他要求平等的要求,例如,消除对乙肝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的歧视。因此我认为,无绝对的平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平等,更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在追寻平等,只是要求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平等。

接着是讨论“自由和必然”的第十一部分,在这部分的开头,恩格斯对自诩自己法学道行高深的杜林一顿凶狠的驳斥,着实让我开阔了视野——原来英吉利法和法兰西法典是那么的完备,真不明白仅仅研究了民法汇编和狭隘的普鲁士邦法的杜林凭什么在法律问题上大放厥词,恩格斯引用斯宾诺莎的话抨击得很到位——“无知并非论据”,同样地,前段时间不是有自诩养生专家的张悟本之类的人在吹嘘如何把病吃好吗?还狠狠地赚了一笔呢,我想那句话“献给”他们也妥当。在“应付”完杜林的理论

之后,就轮到恩格斯阐述自己的看法了——自由,必然,人的责任,自由意志这几个的关系是论述道德与法非常必要的。“自由不是在于想像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使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并且在这种认识所给予的可能性之上,有计划地使的自然规律为着一定的目的而发生作用”。这句话算是点明了自由的含义吧,我的理解是,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自己的想法而违抗许多社会生活中许多无形的条条框框,尽管有的约束令人反感,我们也要理性表达。而更重要的是,没有约束就没有了所谓的自由,其实都是相对的,我们最应当要在这样或那样已经存在的规律或条框下,找到平衡点,这样活得自由,也活得光明磊落。试想,你逃课在宿舍悠哉时,是自由了,但是不是还有或多或少的负罪感呢?接下来的这句我很费解,“人对于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则其所确定的这一判断的内容就具有越大的必然性”,为什么判断越自由,结果就越必然呢?也许真正的自由都是明确的,稳定的,而不自由的才令人难以捉摸,就像作者说的,犹豫不决恰是无知,任意选择恰恰说明你被外界支配,处于矛盾之中不断摇摆。接下来,作者论述“我们的差异规律”,正是我们生活中差异的生活状态,使我们不至于因对生活太熟悉而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在停滞的生活中,生存的一切热情和一切兴趣,对于个人和人民都要归于熄灭”,这句话就很好地阐明了生活中的差异规律的重要性,对于青春洋溢的我们更是鞭策,我们不要波澜不惊如一潭死水,把握青春激起生命的浪花才是王道!我突然想起那句话

——再不疯狂我们就要老了.......可是杜林好像试图为我们的生活规定了“高度实际”的生活规则——“保持总的生活兴趣之手段”,对此,恩格斯给予了毫不留情的讽刺,为生活规划这规划那,总以为自己在精打细算,做着自以为骄傲的准备和安排,到最后却失望的发现,自己依然没有了享受生活的时间了,我想再添加点讽刺,倘若你老是按部就班的规划,不就是变相是你的生活处于平淡吗?因为总是想着既定的步子走到景点,所以就失去了沿途涉猎风光的惊喜。

虽然只读了《反杜林论》的区区三个部分,但恩格斯的思想光芒已让我对一些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许我对他很多主张和看法的理解不准确,但我想我得到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接下来我要慢慢地将整本书读完。

《反杜林论》思修读书报告

《反杜林论》思修读书报告 《反杜林论》一书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目的是“排除在如此年轻的,刚刚不久才最终统一起来的党内发生派别分裂和混乱的新的缘由”。我阅读的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由吴黎平翻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74年版本的第一篇九、十、十一部分。 在恩格斯所写的序言二中,他坦诚地承认“本书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有马克思树立和阐发的”,认为“我的这部著作不经他的认可是不能出版的”,并在出版前把本书原稿念给马克思听。恩格斯与马克思的这种互助,这种深厚的友谊,是如此的难能可贵,为我们的学习交友树立了榜样。 回到正题,我首先阅读的是第九部分——“道德和法。永恒的真理”。我认为这里恩格斯主要想驳斥杜林的观点“世界存在永恒的真理”。为此,恩格斯将人类全部知识分成三大类并一一阐述,它们分别是“包括所有关于非生物界的多多少少可用数学解决的科学”,“包括研究生物机体的那些科学”以及“历史科学”。在第一类中,恩格斯阐述了数学因为“变数”应用而不再有“绝对适用性”,物理化学也不会是永恒的真理,因为他们总是处在一系列的假设下,再者,对于地质学,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实地考

证,所以也不会是那些“终极的最后真理”。在这里我最深有体会的一句话是“大多数人之所以运用微分积分不是由于这些人懂得他们在做什么,而仅仅是由于他们相信这些”,我的脸很烫,因为我也是这样对待高数的,有很多很模糊的概念,但我总是似懂非懂地用着它们解决问题,单单是使用而已,根本没能深入理解。我想正在奋战高考的师弟师妹们也有很多这样的,他们一昧的相信老师的观点,记住它,然后应试,不会去想怎样得到正确的观点,更不会质疑,而真理恰恰在不断的质疑中被完善的。接下来是第二类,生物学也不会确立出一些陈词滥调以外的真理,这应是很恰当的,“每个人会死”,这已经不必再去谈了,而许多以往生物界的不太显而易见真理现在正在被推翻,例如,生物的遗传物质还包含RNA而不仅仅是DNA。最后是历史科学了,恩格斯在这里引起了对道德没有统一标准的讨论,漫漫历史长河,是没有唯一正确的道德标准的,古代中国,“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所谓的天经地义的道德,现在已不复存在了,但这是不是就说明他们就是坏的呢,我看未必,正如恩格斯所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在每个特定的年代,每个特定的阶级,道德的划分不会千篇一律,更何况连“勿偷盗”这个箴言都被否定——恩格斯认为当社会不存在任何偷盗动机时,“勿偷盗”便不能再被当作真理来宣扬了,所以,在道德上也没有成为永恒真理的可能,“我们拒绝一切欲使我们以任何道德的教条作为永恒的道德规律之企图”,而真理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 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 一、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思修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围城》 题记∶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钱钟书《围城》 一、综述 第二章主要讲方鸿渐回到上海后,住在逝去的未婚妻周淑英的家里,但是他感到惊慌,因为周太太向他打听不停的向他示好的苏文纨,并且希望认方鸿渐的太太当干女儿。并且他发现他的“岳父”把他的假文凭大肆的宣传,这让他感到羞愧和害怕。接着是方鸿渐回到本县去探望父母,被当地的学校的校长邀请去为学生们做一次演讲,方鸿渐却大讲特讲鸦片和梅毒,使大家不停的鄙视和讨厌。后来因为战事原因,方鸿渐重新回到上海,在他岳父的点金银行中就职,期间还有他与“我你他”小姐的一次相亲经历 第三章讲方鸿渐从家里回到上海,为了图眼前的舒服,去拜访苏文纨,认识了唐晓芙,并且一见钟情的爱上了她,开始和她恋爱。在以后的几次见面中又遇见了“情敌”赵辛楣,而且在不 情愿的情况下与他暗斗了几次。赵辛楣为了赶走情敌,还把方鸿渐介绍给了三闾大学。最后方鸿渐向苏文纨摊牌,苏文纨把他以前的丑事告诉了唐晓芙。最后苏文纨和曹元朗订婚,方鸿渐和唐晓芙分手。 第四章主要讲方鸿渐与周家闹翻,只好逃回家中,并接受三闾大学的邀请。赵辛楣与方鸿渐成为了好朋友,因为他们的“共同情人”已经订婚,并且方鸿渐向他说明了他不喜欢苏文纨,他喜欢的是唐晓芙,于是两个失恋的人成为好朋友,并一起去三闾大学任教。 第五章主要讲方鸿渐、赵辛楣、李梅亭、顾尔谦,孙柔嘉几人一起从上海到三闾大学去任教。“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时最劳顿,最麻烦的,叫人本想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交做朋友。”这一章详细的描写了一起五个人的个性。 第六章主要是讲方鸿渐登五人到达三闾学校后,高松年安排五人。李梅亭由中国文学系的主任变成了中国文学系的教授,因为先机被汪次长的伯父汪处厚占去。方鸿渐因为学历中没有学位证书由政治系的教授变为不属于任何学院的副教授。赵辛楣被聘为政治系的教授,孙柔嘉被聘为外国语文系的助教,顾尔谦被聘为历史系的副教授。 第七章主要讲汪太太给方鸿渐和赵辛楣做媒,准备把范小姐介绍给赵辛楣,把刘小姐介绍给方鸿渐,但是都没有成功。随后 觉得汪太太与苏文纨像相似而喜欢上她。最后因为与汪太太约会被汪处厚和高松年发现而不得不半夜离开三闾大学。赵辛楣走后,方鸿渐因为别人的闲话和孙柔嘉的伎俩而与孙柔嘉订婚。最后因为赵辛楣留下的一本《共产主义论》被认为思想有问题,从而被停职。 第八章主要讲孙柔嘉和方鸿渐两人离开三闾大学,从湖南返回上海。在香港与赵辛楣重逢后,经他提醒在香港与孙柔嘉完婚。并从赵辛楣出知道孙柔嘉城府很深,与方鸿渐结婚是煞费苦心。方鸿渐也意识到,他对孙柔嘉不过是彼此不讨厌而已。这一章中孙柔嘉的利害、心机、主见也逐渐表现出来。 第九章主要讲方鸿渐与孙柔嘉回到上海后,方鸿渐在赵辛楣的介绍下,在华美新闻社任资料室主任一职。孙柔嘉也在他姑妈任职的大纱厂找到了一个认识部门的职位。两个人虽然工作有了着落,但是因为一些生活的琐事、志向不相同,以及孙柔嘉的姑妈和用人的挑唆和方鸿渐家庭中的挤兑,经常吵架。最后因为矛盾越级越深,方鸿渐在孙柔嘉和她家人面前丢尽脸面,方鸿渐和孙柔嘉分开。 二、经典语录 1、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退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2、这船,依仗人的机巧,载满人的扰攘,寄满人的希望,热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这部著作通过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系统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权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同时,人权原则又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旗帜。资产阶级的人权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所有权(财产权)、自由、平等、安全等,其核心是资本即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所有权、财产权、雇佣劳动制度。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读后感

思修读后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且不谈我们的人生之于社会存在如何的价值,人生之于我们,毋庸置疑,就如同一件艺术品,只有一次雕琢的机会,需要我们融入自己内在的情感和必要的技法。也正如他所说的:“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而达到这种深度,首先,我们就要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不断进步,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中的一些人处处争强好胜,要求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支持和关心,确信自己的成功率,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听进别人的意见,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表现出自命不凡、虚荣。一遇挫折,就会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他们不是把困难当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经历了失败之后,没有勇气正视现实,导致了有些人精神抑郁,个别的甚至走上轻生之路。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她告诉我们思想品德的重要,她鼓励着我们以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去生活,她鼓励我们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想,她告诉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与文明的素质,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从思修课上,我们了解到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这个从小我们就烂熟于耳,却很少有人付出行动以至于后来甚至忘记了自己当初想做什么,要做什么。所以,我们重新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了规划,从细处着眼,我们的目标才会显得更近一些,有了实际性和可操作性。关于理想的实现只是我所学到的一小部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自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解决很多其它的问题,以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才能够做好事情。这个道理也是很浅显的,只不过自己平时都不会用这种方式去做,有了这一次的规划,才发现将事情条理化是解决问题的很好的方法。 对于思修,我印象最深的也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款款,尽管它是最基本的内容。而是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些课外的内容让我觉得微微的触动,那些小小的细节让我觉得可以在生活中受用良多。例如刚开始的几堂课里面所听到的关于在大学中的学习方法。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创新素质培养,多读书,多思考,还要把握好的读书方法,删繁就简,抓住重点,整体记忆。我们的思考要有一定的高度,一定的深度,毕竟这里是一个做学术研究的地方。 我还学到,我们要培养自身的道德素质,但我所了解的更多是来源于课上的视频。那些关于生活中的小细节,如翟洪森教授所讲的“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不贰过,不迁怒”,“口乃心之门户”等让我觉得比较真实,在生活中的作用更为显著。 我认为思修课让我学到的并不是书上所说的那些大道理,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所应该恪守的小原则,但正是因为这些小处,我们才会觉得思想道德的提升不至于任重而道远,只需要我们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好一件件的小事才有可能有做大事的能力。 学完了思修这本书,我深刻了解了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修身养性、崇尚道德的民族。我们都应当做个有教养的人。五千年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勤俭、忠义、谦让、孝顺都是恒古不衰的美德,多少古圣先贤更是视之为传家宝。小事业的成功靠机遇,中事业的成功靠能力,大事业的成功就完全靠品格、看操守。大

反杜林论读后感完整版

反杜林论读后感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反杜林论》 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 一、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读书报告思修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 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报告题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姓名郑聪 学号 9151010F0535 指导教师马千 2016 年 4 月 18 日 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

读书报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诗圣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看完《曾国藩上/中/下》后,在如何看书,如何修身养性砥砺德行,如何成就伟业,如何光芒永存四个方面略有启发,趁热打铁,写下这篇读后感,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提升自我境界,少走弯路。虽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但真正的强者必是那些善于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然后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道路的人! 首先说如何看书。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是:看、读、写、记四位一体。所谓看就是细读或浏览,所谓读就是诵读,所谓记就是摘抄好句子好段落,所谓写就是写读后感。后来又有人总结出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手到,新道,也正是这个意思。 然后说如何修身养性砥砺德行。曾国藩算是一个传统的儒家弟子,对于一些封建纲常,仍是恪死不渝。曾国藩很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儒家思想发展路线。他关于为人处事的“八本主义”总结得很好: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修身以不妄语为本,养性以戒恼怒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当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条对为人处事的总结可谓全面精辟。 读书以训诂为本。所谓训诂就是指对古文的解释。很多人可能会说,读书的目的关键在于明白其中的义理。这话从大的方面来飞无可非议。但是读文言文则有不同:现代人接触的是白话文,对于文言文不少人感到头疼甚至厌恶,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古文中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他如何让去参透其中的义理?在我看来这里的解释有两个层次:一是字面意思的解释;二是由字面意思,经过联想,反思,参悟衍生出的更高层次的义理阐释。就古文而言,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记得07年寒假读《史记》时居然也“放起了电影”并没有很认真地训诂以致一个寒假下来并没有吸收多少知识,真是苦不堪言啊! 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中国古代作品讲究简洁,匀称,美观,尤其是古诗词,更讲究对仗工整或押韵。对于七言句尤其是七律,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平起”以及“仄起平收”等要求,这样一来,我们欣赏古文时常有美感,匀称感。诗圣杜甫的诗文讲究声韵,我很喜欢。平时自己作七律诗也常注意对仗与押韵,每作完一篇古诗常有心旷神怡,自我陶醉之感。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绝大部分的人喜欢听好话,尤其是老年人或有一定功绩的人。我虽然一向厌恶那些阿谀奉迎的人,但是有一点咱并不排斥:讨父母欢心。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思修读后感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计算机132班李斐 学号:3130407040 黎明时的一声枪响,惊醒沉睡的天空,维特就这样死了,没有别人的陪伴,静悄悄地死去。留下的只有那一页页表达了他时而幸福时而迷惑的内心独 白的信纸。 或许,有许多的人唾弃维特的这种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不能理解为了爱 情而选择自杀的这种行为,认为他懦弱、逃避现实。但是,换一个角度去审视 维特的这种行为,我又读出了另外一种感受。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人人都按 照世俗理论来活着,没有人愿意或者说是有那个勇气去违背它,在压力下,人 人都服从了它。但是,维特的坚持,虽然以他的能力不足以改变这个社会,但是,他选择了死亡来控诉这个社会。他用他的死亡来抗议,来坚持着自己爱。 他的死不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但是却震撼了人性最脆弱的部分。当我 们反思,是什么逼着这么一个正值风华正茂的少年走向了这条路,不难发现的是维特是被残酷的现实给“谋杀“了。维特就像一个被困久了的猛兽,要么陷 入疯狂,要么自我毁灭,而他选择了后者。这一切让人深感同情和惋惜,这样 一个单纯善良的年轻生命本可以活的更加绚烂多姿,但偏偏过早夭折。只有一 个开明包容的社会才能够给予人更多生存的机会和空间。 反观,当今社会,在社会新闻上不难发现青少年选择自杀的事件,而且 越来越年轻化。当一个个像维特一样原本应该享受童年快乐与纯真的少年,一 个个选择以死亡这种方式来反抗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社 会对人性的压抑,以及金钱名利浇筑的冰冷的社会。就像维特世界中的人们, 不敢反抗社会传统观念,墨守成规、苟且偷生的活着一样,我们被传统的长辈 的观念紧紧的束缚着,即使自己不认同的观念也被迫接受被迫认同着,久而久之,使得青少年内心的压迫得不到合理的释放。 在维特的身上映射了整个社会的弊端。在没有积极活跃的思想和勇于创 新改变的社会中,人们的自信心会日益的减少,对与美好明天的憧憬也转变成 为无聊一天一天的无限重复。在消极的生活态度下,人们抗压的能力越来越弱,

思修读书报告《活着》

思修读书报告《活着》 “活着”的力量 ——《活着》读后感 当你从家财万贯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父亲去世,妻子离去,所有平时对你恭恭敬敬的人突然间把笑脸换成了冷嘲热讽,恶语相向。家产败光,父亲猝死,自己只能向夺去你家产的仇人租田变成佃户,卑微地维持生活。你是否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生活的绝望? 当你莫名其妙被强行抓去当壮丁,抛下无人照料的妻儿,之后历尽千辛万苦从战场上逃脱死神的魔掌归来,发现母亲病逝,女儿残疾,家里一穷二白,物是人非。你是否感受到命运的强大,慨叹个人的渺小? 当妻子丧失劳动能力卧病在床,儿子因人为意外早逝;当女儿不幸难产,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受到不公正的折磨后自杀;当家里的经济支柱女婿因工伤致死,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孙子;当你面对同一个医院同一个房间的同一张床上,三次躺着你亲人的尸体,三次独自一个人面对那冷冰冰的尸体,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只能无助地看着死神肆虐。那种叠加的悲恸已经不足以用哭来表达,你是否也想过把这停尸房当作人生的最后驿站? 然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没有倒下,他默默承受这巨大的苦难,依然坚强地活着,讲述苦难,讲述悲伤,讲述

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绝望的不存在,讲述,活着的力量。 苦难和死亡的威胁给了福贵沉重的打击,却使福贵的生命更加顽强。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只有看透了看明白了活着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也不会放弃生命。”福贵,他做到了,他没有动过死的念头,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是,“以笑的方式哭”,依然默默地活着,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做自己该做的事,用粗哑的嗓子唱着沧桑的歌。随着时间飞逝,福贵老了,他的哀伤,痛苦已经趋于平淡,仿佛与己无关,都成了别人的事。于是,他可以用平静的语调回顾自己的人生。 “活着”二字,总以静静的姿态出现,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论调涵盖曾经的酸楚,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度,在我们背后,托起生命的力量,闪耀人性的光芒。在苦难面前,贝多芬顽强地活着,成为一个不朽的音乐家,扼住命运的咽喉;在绝望之中,海伦凯勒顽强地活着,积极上进,畅想三天光明;病魔把史蒂芬霍金按在轮椅上,但霍金顽强地活着,并让他的思想飞出自身,飞出地球,飞向宇宙。“活着”这个信念的力量使一切貌似强大的苦难和挫折在顽强的人面前无计可施,俯首称臣。 “活着”,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能。“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我现在读到的中文版(包括三版序言和注释)共380页,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德文本翻译出的。虽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之并没有想象中乏味,相反,作为论战著作,恩格斯的语调活跃,思维敏捷,使读者的精神也跟着恩格斯的论述而振奋。 对于恩格斯和当时的德国社会来说,这部巨著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揭露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以杜林为首的充满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从而维护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并教育和挽救那些受错误思想蒙蔽的同志。就像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开篇第一句,“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激动’的成果,恰恰相反”“另一方面,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夜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股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恩格斯深感有必要进行严谨的论述以驳倒杜林的错误理论,否则贻害无穷。 在整个《反杜林论》三部分的阅读中,我个人对第二编“政治经济学”有着更多的兴趣,接下来的内容也是就政治经济学篇而言的。 杜林学说的经济相关部分充斥着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现在被概括为“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如果一旦这种观点大行其道,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产生巨大冲击。恩格斯在这一编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驳斥,同时立起了自己的剩余价值学说。 在这编的开始,恩格斯就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给政治经济学下了科学的定义:“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恩格斯认为,杜林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说成是“一切经济的最一般的自然规律”,企图在经济学领域中确立所谓“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然而所谓的“终极真理”是忽视了社会客观历史性的存在。恩格斯用这样一句精彩的话驳斥了杜林:“暴力仅仅保护剥削,但是并不引起剥削;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才是受剥削的基础,这种关系是通过纯经济的途径而绝不是通过暴力的途径产生的。”接下来,在暴力论部分中,恩格斯指明了杜林认为政治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经济是“第二等”,政治上的暴力是人们“达到自己目的的出发点”,而不是达到经济目的的手段。恩格斯在这里有力地批判了杜林关于政治决定经济的谬论,阐述经济是基础,政治暴力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原理,并且批判了关于暴力产生私有财产的谬论,论述私有制产生的经济根源:“在私有财产形成的任何地方,这都是由于改变了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因而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在这里,暴力根本没有起任何作用。”到了本编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资本和剩余价值”,恩格斯彻彻底底地驳斥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理论的歪曲,揭露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学说的剽窃和歪曲,同时阐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和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观念和杜林的资本观念的根本区别。杜林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而恩格斯在这个部分进行了精彩的批判: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的理

思修读书笔记

思修读书笔记 李开复《与未来同行》:这本书以“未来”为主线,划分为三个主题。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以公开信的方式与广大青年学生交流思想,向他们介绍学习和成长的经验。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在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软、Google等著名跨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探寻了网络时代中IT产业和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并针对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与文化等话题介绍了他的想法和建议。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其中不但包括写给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公开信,也包括我向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人以及广大学生和家长介绍国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推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还包括回忆李博士自己的大学生活的一篇“趣文”。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李开复教授对中国的殷切希望: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中国的青年用坚定的步伐和无限的激情走向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未来,帮助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从容应对,决胜千里。帮助中国的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学府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帮助中国的家长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一流人才。这是一代大师对我们的殷切期待,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迎接未来、憧憬未来、创造未来,有人给我们打气,有人给我们指点迷津,我们就勇往直前向前冲吧。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是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要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宗旨就是向世人强调: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多么的重要。 该书一方面肯定了人们追求私利的本性,另一方面也指出:“财富和地位犹如毫无效用的小玩意,它们同百宝箱一样并不能使我们的肉体舒适和心灵平静,更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的便利少于带给我们的痛苦。单纯追求财富的人收获的未必是幸福,追求美德的人得到的回报也不少。“什么是勤劳、节俭、谨慎的最恰当报答呢?那就是在所追求的事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财富和人们的尊敬。什么是诚实、公正、仁慈的最好报答呢?那就是得到周围的人的信任、尊重和爱戴。”可是这本书传达的宗旨似乎与当今社会的风气有点相悖,如今人情冷漠,行色匆匆,人们的正义感渐渐被消磨,幸好祸福相依,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又唤起了中国人深藏的感情,在灾难面前是道德情操聚集了中国人的力量,挽救了那么多条鲜活的生命,

人生的智慧读书报告(北京大学思修作业

《人生的智慧》浅析与随笔 【摘要】 叔本华的哲学直透事情本质,深刻、冷峻、毫不妥协,与常人肤浅、颠倒、虚妄的世界观格格不入。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以为的悲观意味,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本书取自《附录与补遗》,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作者在本文中初用叔本华的理论,对几个错综复杂而又众说纷纭的话题进行剖析。 【关键词】《人生的智慧》;叔本华;生存;好;快乐与痛苦 一、理论基础 根据叔本华的理论,意欲是这个世界的本源,它超越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以外,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目的;它盲目、不顾一切地争取客体化。我们这个存在与时间、空间、遵循着因果律的复杂多样的现象社会就是意欲的产物和表现,是意欲在时、空中的客体化。由于意欲在客体化的过程中遵循着个体化原理,以及存在于现象世界中的具体、单个组成部分的意欲各自为战,为生存、发展而努力;在现象界中,这也表现在低一级的形态向高一级的形态的争取、斗争之中,所以,意欲客体化的过程是一场永恒的、无目的的斗争和发展;它与痛苦和灾难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二、对于生存的见解 叔本华认为:我们依赖于这一生存,就是因为这一生存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并且我们渴望看到这一生存能够永远地延续。[1]但是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他的观点,或者说,我希望提出我的反对意见,我认为,为了死而活着,这才是世界的真理。有限之物才是生命,活着和生命是一样的,因为有死亡,人才能感受到生存。人终有一死。来到这个世界的理由呢?意义呢?你是明知故问,那些不过是幻想而已。没有死的积累就算不上人生,只是单纯的经验而已。 世上本没有错,说的人多了,也变成了错。 ——我的日记[2] 三、对于“好”的评判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2)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一) 正文: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著作第一次把马克思和恩 格斯的学说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论述了其内在的联 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再版和三版中,恩格斯分别做了改动,由于没有找到 单行本,所以我所读的是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 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20卷不仅收录了《反杜林论》全文,而且收录了恩格 斯在写作过程中准备的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材料,较之与单行本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来说 又丰富了许多。 《反杜林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三版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其中在序言中,恩格斯交代了写作背景,杜林的唯心论和先验论伪装成科学,并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严重危害着德国党和共产主义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恩格斯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开始勇敢地反击杜林,完成巨著。引论共有20小节,分为四大段,第 一段是1小节主要交代了现代社会主义的阶级根源和理论根源;第二段是2--6小节讲述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三段是7--14小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社会 主义的基础;第四段是15-20小节分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 变成科学。 第一编:哲学编 三、分类。先验主义 全文共22小节,1-9小节批判了杜林的原则在先,自然、社会在后”的认识论,揭示了其唯心主义本质,10-11小节批判了杜林终极真理的真理观,12-22小节从数学的角度批判了杜林的先验论。 杜林认为:只要是人的意识对某一系列的认识或刺激,或者对某一类存在形式发生了问 题,这些形式的原则就应当是哲学。”这就是他的从思维而非外部存在中获得的原则。恩格 斯深入地批判了他的观点,认为这是同黑格尔一样的唯心论,进而阐述了了思维与存在的关 系问题, 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未就是发现,它们都是从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 杜林认为:纯数字是具有脱离特殊经验和现实的世界内容而独立的意义”而恩格斯批 判 ________ 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 四、世界模式论 全文共33小节,1--14小节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即存在的统一性;15--33小节批判杜林质与量的概念。这是一章关于世界本原的文字,世界统一于什么即世界的本原是 什么。 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由于我们把自己的仿佛像框子一样的统一思想 扩展开来,所以任何必须进入这个思想统一体的东西都不能保持某种两重性。但是任何东西也不能避开这个思想统一体。。。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 ” 而恩格斯反驳说,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也就是存在是包罗万象的,即任何东西都是 存在的。”杜林所说的存在”要么是过分抽象的,要么是十分具体的,而世界是不可能统一于这种

思修读书笔记

读《李大钊》有感 李大钊,字守常,出生于1889年10月河北省乐亭县。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为了寻找救国之路,他孤身前往日本留学,结识了章士钊、吴弱男等革命朋友,但在寻找救国之路中,献出了他38岁的伟大生命。, 在那个战乱动荡的年代,在那个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统治大山下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打小过着艰苦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祖父也送他去念私塾,考取科举,不断地学习也就能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中国社会的不堪现实。在北洋法政的专门学堂的六年了解历史,感受时潮并且已经有了自己对政治的独特见解,并有了为国担忧的民族意识。当然,李大钊先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跟那个养育他长达十八年之久的祖父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他幼年时期性格的形成、兴趣与摄取知识方式,以及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初步确立给予了重要影响。给他更多童年时的不同乐趣,他认为社会的落后跟闭关锁国的统治有着很大联系,我们还是有想外国人学习的必要的。于是出国来到日本,学习不同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内涵。他写道:如果人不能认识宇宙有无限之青春,不认识个人的一生是宇宙无尽青春的一部分和一个进程,那就会感到人生过短,以至贤者仁智俱穷,或者自认洞达,生厌世之心,不肖者则会沉迷于堕落,人生正确目标从而丧失,这不是青年应有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顺应民心。但之后李大钊为了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政,为了加速袁世凯的灭亡,等不及毕业,就回国到了上海,投入到国内火热的反袁斗争中,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这样不仅是宣传了科学的思想、先进的理念,对当时的时局也有很大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也仍然具有启发意义、鼓舞作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接连而来,之后又是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中国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先生备受鼓舞,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说他要:“高撞自由之钟”,激励青年,惊醒“睡狮”中华。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他经常倾家纾难,接济贫寒的青年和支持革命活动,以至学校发薪水时不得不预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予他的夫人,以免家庭生活无以为继,为公益事业奋斗。俗话说,破万卷书,行千里路。只有书读的多了,且认真读了,方能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人生观与远大的人生抱负,才能为自己将来多彩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李大钊先生也十分喜爱读书,这也让我明白了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最后慢慢发展为一种习惯。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书读的多且读透了,才能拥有远大的人生抱负并为此抱负而发奋图强。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奔向小康生活的路上。但有多少人做到像李大钊那样为国奉献的精神,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浪费光阴,在我们身边,也许爱国不需要像李大钊一样奉献一生,奉献生命,甚至奉献所有。我们尽力而为,报效祖国,为国争光,这也是爱国的行为啊!正如哲学当中的一句话说得好:历史总是可能会有曲折阶段,有黑暗时期。但那只是暂时的,总的还是朝着进步方向发展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后感-马克思-思修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后感 1835年秋天,马克思中学毕业前夕,写了一篇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本文主要阐明了关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考虑的因素,怎样选择职业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职业,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时过境迁,马克思写下这篇文章后已经过了接近200年的时间了,他的观点对两百多年后身处中国的我们而言依然有些启发,但也并不是完全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念。 面对毕业季,马克思和他的同学也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问题,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前途。有的人希望成为诗人、科学家或哲学家,献身文艺和学术事业;有的人打算充当教士或牧师,幻想天堂的幸福;有的人则羡慕资产者的豪华生活,把舒适享乐作为自己的理想。很难断定他们谁是谁非,毕竟人类是天生的利己主义者,这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例外。而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过几代人无数的努力所打造出来的新世界里,人们也已经习惯性的为了自己考虑,毕竟,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合力便也成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前人为我们争取来的,我们不能放弃。 读完此文章之后,我对人生的目的也有了一些思考,像我们这样的在校大学生,在面临即将开启新的生活方式时,难免会感到迷茫与浮躁。生活犹如万花筒,工作更是多种多样,所以我们在选择职业时会眼花缭乱,不知其思所归,其意所至。马克思说:“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他自己和人类趋于高尚。”我们选择职业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定位。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追求适合自己职业,才能最终选择出“最终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这也是我们当前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马克思与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同的,他没有考虑选择哪种具体职业,而是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加以考虑和回答。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正如人们在社会上的其他活动一样,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希望和志愿,而要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中的关系的限制。他说:“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 篇一: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马恩选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智慧结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获得解放的指导思想。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的一员有必要认真研读《马恩选集》,一方面以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自然辩证法》是《马恩选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恩格斯思想智慧的代表。《自然辩证法》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该书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它的实践意义。而我从中受益最多的也是一种从理论提升出方法论的思想,这种务实的精神、实践的品格将使我受益终身。 结合文本和相关资料,联系大二上学期我们班去杨柳青庄园的学习交流感想,我的收获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意图探讨、文本回顾、理论意义、实践感想,最后一部分是行文重点。 一:意图探讨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俄共中央派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院长梁赞诺夫前往柏林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遗稿的照相复制工作,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里,梁赞诺夫发现了恩格斯一部分由四束手稿组成的未完成著作,内容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的哲学论述,没有总标题,写作年代大致在1873至1883年间,这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

稿》就是日后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由于恩格斯《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的未完成性质,这部著作的理论目的向来引起争论,并且因此导致不同编辑者为手稿选取了不同的名称。 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表述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种则认为在于根据自然科学理论阐明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规律的辩证法。凯德洛夫在他的《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自然辩证法》设想为对他那个时代的全部自然科学成果的一种总结,”我认为,这正是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主题意图。在《反杜林论》序言里,恩格斯实际上已经非常明确地阐述了他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意图,即“系统地并且在每个领域中都来完成”。从自然界中找出辩证法的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的工作,并且在做这件工作之前,“不言而喻,在我对数学和自然科学作概括叙述时,我在细节上也确信那种对我来说在总的方面已没有任何怀疑的东西,这就是:在自然界,同样的辩证法的运动规律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这些规律最初是由黑格尔全面地,可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而剥去它们的神秘形式,并从它们的全部单独性和普遍性上把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自然辩证法应该是用辩证的观点去探讨自然发展的规律,自然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