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案例(一)

初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案例(一)

初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案例(一)
初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案例(一)

初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案例(一)

燃烧与灭火

【案例导读】

1.案例背景

本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本单元属于“化学与生活”主题中的家用燃料部分,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意识、从化学科学角度认识燃料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密切联系的重要载体。本案例片段力求呈现以下多元教育价值。

2.学科育人价值

追溯燃烧理论的发展史,在感受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形成。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落实情感目标于无痕。

【观点提炼】

这个案例最大的特点体现在“价值”两个字上,第一,燃烧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教师引领学生置身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用燃烧“照亮”了古今中外,从发现火、利用火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珠峰传递,使学生在浓浓的人文气息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进步中的巨大力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社会观和化学价值观。第二,科学研究燃烧的价值。人类对“燃烧”的认识历程为这节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素材,用科学史的故事和内容来引领学生们对燃烧现象的理解,使教学充满了历史感,其中科学家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促进着学生科学精神的逐步形成。该案例将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进行了有机的融合,较好地体现了这个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学科育人价值。

化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学科思想方法,科学家的创新思想、科学精神和态度都是实现知识多元价值的良好载体,因此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可以尝试作“考古式”的分析,将概念发展形成的历程作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情境,使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认知逻辑结构有机融合。提高教学设计的艺术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案例(二)

《看不见的世界也精彩》——构成物质的微粒

【案例导读】

1.案例背景

本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课题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中的原子、分子部分,教材第二单元是较为深入地研究物质微粒构成的部分,这节课要为第二单元的“物质的量”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教学内容奠定基础,为构建全面、科学的微粒观作好准备。本案例力求呈现以下学科育人价值。

2.学科育人价值

穿越历史,体会科学家的哲思和智慧,感受化学学科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走进生活,感受微观之神奇决定宏观之美妙,促进学生形成物质的微粒观;

了解科技,树立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和化学社会观。

界接受了,1811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50年后终于被科学界接受了,但此时他已过世3年了。此时,现代的原子——分子论建立起来了,但是在19世纪末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有一些科学家依旧心存怀疑,其中包括爱因斯坦都非常佩服的物理学家马赫,直到去世前他都否认原子的真实存在,这种怀疑精神令人钦佩!奇迹发生在1982年,人类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技术第一次“看”到了原子!利用这种技术可以获得漂亮的分子原子图像(苯分子和苯的图像,铜原子和铜丝地图片),再来看看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幻灯】通过排列原子写成“中国”二字

【师】(感慨地说)这是世界上最小的汉字啊!(自豪地说)1993年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通过移动硅原子写出的中国二字(加重“中国”二字的语音),人类居然可以操纵分子和原子啦!如果逝去的道尔顿,阿伏伽德罗、马赫有机会见证这一刻该多好,遗憾的是人类认识物质微观结构的过程真得是极其漫长而又充满坎坷,从“哲学猜想”到“眼见为实”经历了2500多年。

【师】既然微粒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像马赫这样赫赫有名的科学家都曾怀疑它们的真实性?

【生】非常小,看不到。

【师】究竟有多么小呢?微粒的直径大约是10-10米,(感慨地说)这个数字太理性了!你们感觉不到微粒是多么小!

比喻1:如果把一个水分子放大到你的小指指甲一样大,再按这个比例放大你的手,你的手将大到可以握住地球。比喻2:红楼梦大约73万字如果用排列原子的方式写出来,总面积只有针尖大小!

【师】微观粒子小到肉眼看不到,但是在生活中它们用各种方式展现着自我。

【幻灯】肯德基香味四溢的炸鸡腿;红墨水滴在一杯水中,整杯水变成红色,堆放煤的角落时间久了,墙角变黑了

【师】这些现象可以推测微粒具有怎样的性质呢?【生】微粒在不断运动。

【实验】两朵用滤纸做的(酚酞浸泡过)花儿,一朵花与敞口的氨水试剂瓶扣于烧杯中,烧杯外另一朵纸花做对照用。

【生】(喜形于色)烧杯内纸花变红啦

【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够发现微粒具有什么性质呢?

【生】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等等

【师】取出红色的花,用魔术师般的动作在空气中轻轻摇动,红花变成白花。

【生】面露惊喜,提出疑问:为什么红色褪去了?通过形象的类比、生动的语言表述帮助学生体会微粒之小,促进学生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这个环节能够使学生体会对照实验在科

学实验中的应用,该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模型的,但是考虑到学生在初二物理课上已经学过有关分子的知识,在此该实验的功能定位由建立模型变为应用

模型,进一步验证了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也较好地达成了过程与方法目标(1)。

【师】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恒动

【师】关于微粒的基本的性质,生活中有很多事例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幻灯】从微粒的角度如何解释下列事实呢?

①10mL酒精与10mL水混和后体积小于20mL;②25m3石油气可压缩1000倍后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

【生】因为微粒间有间隙

【练习】温度计示数为什么会上升?铺铁轨时留有一定缝隙?检查气密性时的现象能反映出微粒的什么性质?(体会温度对微粒运动的影响)此环节列举多种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逐步形成从微观角度分析宏观现象的化学科学思维方法。

【师】(手持原子模型)分子和原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呢?对于分子原子这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我们可以借助模型来学习,道尔顿就曾经将原子假想为一个实心的球体来研究。我们也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

【PPT】氦气球、铁钉的图片

【生】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师】原子是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的,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请大家拿出水分子的模型。

【生】(好奇地)拿出水分子

【师】能看出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吗?

【生】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师】很好!(举出一个水分子的模型)。水分子中的这两个橘黄色的原子是什么原子?物质的化学式能随意书写吗?

【生】(豁然开朗)原来物质的化学式与其微观结构有密切关系!

【师】下面进行小组比赛,用最快的速度组合出下面四种分子(PPT呈现四种分子)!

【生】(投入地参与比赛)分工组合,展示所组合的分子并描述相应物质的微观构成。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是人类历史上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方法,人类对微观粒子的认识都来自于对宏观现象的推测及模型解释,因此用模型进行形象化思维是本节课特有的思维方法。该环节借助模型将抽象的事物直观化、简明化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

【师】邀请一位同学跟着我开始幻想之旅(手拿一杯水)。【生】憧憬并好奇接下来是怎样的幻想之旅。

【师】假如你是这杯水中的一个水分子,放眼四周,你会看见什么呢?

【生】周围有很多个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水分子之间有间隙。

【师】现在对这杯水加热蒸发,你又能看到什么呢?【生】水分子运动加快,间隙增大。

【师】水分子挣脱束缚,跑到空气中。我们可用模型来模拟这个过程。

【PPT】用模型表示水蒸发的微观过程

【师】水的汽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水分子改变该环节创设了两个情境,第一个情境(幻想之旅)不仅巩固了上一环节对微粒基本性质的学习,还为后面从微观角度认识两种变化做好铺垫。第二个情境(比赛)在学生并不了解电解水这个化学变化的前提下,使得化学变化微观实质的引出水到渠成。两个情·境都为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而模型的合理运用更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快速建立从微观映射宏观的思维方式,进而从微观角度加深了对化学变化本质的理解。其中,水受热汽化和水通电分解实验的对比,也初步渗透了化学变化的条

了吗?水分子还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下面进行一个比赛,两组都有两个水分子,请快速把两个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生】紧张地重新组合原子(模型)。

【师】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是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的分子,新分子会聚集成新物质。

【师】很好。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会分解成氧气和氢气。【幻灯】水汽化与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模型

【师】对比两种变化的微观模型,能否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两种变化的区别?分子是否发生改变。

【师】有人说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而你们今天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PPT】缘来如此: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聚集成新物质。【师】人类为什么要研究物质结构呢?

【生】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师】很好,现在人类研究物质结构已经达到了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的水平了,才出现了21世纪的材料明星。知道是什么材料吗?这是一种纳米材料C60的1个分子,像什么?球面与足球一摸一样20个六边形和12个五边形,假如在这个球面上加上氟原子,它就具有超强的润滑性,被称为“分子滚珠”,里面放入药物它就成为能够吞噬癌细胞的纳米药物导弹!神奇的结构决定了它神奇的性质,纳米材料使生活更美好!课前我们也欣赏了物质的美,变化的美,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谁呢?【生】化学

【PPT】微观之神奇决定宏观之美妙!

【师】(感叹)看不见的世界也精彩!件观念。

前面的环节主要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和化学社会观。

【PPT】“原子”今非昔比!探索永无止尽!(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

【师】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早已超越了道尔顿的实心球体原子模型,因为人类发现了原子内部更小的微粒,科学家也因此建立了更多的模型。你们知道最小的微粒是什么吗?

【生】没有最小只有更小!因为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是永无止尽的!呈现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对科学的发展观的渗透,学生对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也会有更深切的体会和感悟。

【观点提炼】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个比较抽象的课题,它不仅涉及许多关于科学性质的基本观念和思想,还有模型方法、化学理论、科学想象、科学推理等诸多科学认识方法和过程。这个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这个案例试图通过深度挖掘知识价值、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知识的育人价值。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化学的科学性质的理解。这堂课从物质微粒的概念出发,将物质的

构成作为价值教育的主线,教师采用科学史的故事和内容来引领学生们对化学微观世界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中“微观与宏观转换”观念的建构,同时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并为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所折服。教学过程中对C60的纳米材料结构以及“‘原子’今非昔比”等议题的讨论,强调了科学发现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索无止境等科学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学中对模型、类比方法的使用也比较贴切,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于“化学模型”的重要作用有所体会,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的微粒观。

本案例将学生置于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抽象与具象、历史与现实的多种相互交错的信息中,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潜力,更好地达成三维目标,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在化学教学中,对于抽象知识的教学要关注知识产生的渊源,培养学生思维的原创力;知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原型,力求体现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促进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化学观念”的追求。

初中语文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崔丽华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式下,我们怎样才能胜任新的教育,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成为我们所想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做一个总体规化,现将自己的发展规化如下: 1、总体目标: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与积累;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成为一个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都出众的初中语文教师。 2、具体目标 ①师德目标: 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学校大局为前提,与任课老师相互协作,认真踏实地工作,完成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工作。严于律己,提高自身修养。做好学生的表率。 ②教学方面:熟练掌握语文教学常规;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为教学服务;钻研中学语文教材,争取精通各册内容;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究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提高应变能力。 ③教育和班级管理方面的目标:争取带出一个“先进班集体”。 ④教育科研方面的目标:能独立研究课题。争取写出有质量能获奖项的论文或案例; 总之,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工作中,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全能型的教师。 三、具体措施: 1、自身素质的改进 主动学习,多阅读、多反思、多动笔、多交流。 2、客观条件的改善 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把握外出学习听课取经的机会。 3、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此外,要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广泛地学。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 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3)不放过任何一次有价值意义的交流机会。 ①与同行交流,在交流中发展自己;听课研讨,与上课教师同成长;寻找合作伙伴,学习研究;多向师傅学习,多随堂听课,只要有听课机会都不放过,积极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实施策略 作者姓名:易琼 作者单位:云阳县南溪镇富家小学 论文研究类别:小学语文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教已经30余年,我一直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思考——尝试、尝试——思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风化人,润物无声”。首先要明白小学语文学科所独特的育人价值,华师大李政涛教授从教育的角度切入,对“语文是什么”做了解答,即从教育角度理解“语文概念”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对母语的学习需要,而文学也同样是语内涵的另一个构成。简言之:语文就是汉语和文学的构成,汉语是基础,文学是升华,可见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育人价值”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落实,要求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探索具体的策略和路径。 一、把握育人目标,滴水汇溪流。 常言说:“教好书育好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准确把握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总体目标。然后通过学年分解,单元分解,篇章分解,课时分解,细化总目标。在每一堂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准育人的起点、难点和突破点,落实小学语文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形成既有广度又有厚度的育人价值。 以《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教材》为例: 西师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以整体的形式呈现了抒发感情,表现作者以及文中人物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的文章。如《毛泽东诗词两首》、《翻越大雪山》、《黄河大合唱》、《抗日英雄扬靖宇》等文章,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学生在前期相应单元中已有初步感知,掌握了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如:抓住关键字词句,体会诗句、景色特点,依据形文线索和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于学生认知状态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在准确把握育人目标

学校育人案例分析

学校育人案例分析 一、教师打学生事件 ×年×月,×校发生了一起教师打学生事件,家长上访,市教育局、公安局先后介入,学校声誉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一)原因及教训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是传播文明的窗口,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道德的引领者、智慧的促生者、知识的播种者。发生这样的事件令人遗憾和痛心。 1.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自己和学生父母一样可以任意体罚学生。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相当于获得了父母所“授予”的权力,老师于是拥有了教育、惩罚学生的权力。 ②教师素质差,教育手段贫乏。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工作有热情,事业心强,想把孩子教好,但由于经验不足,缺少办法,见学生违纪,情绪便急躁,因而体罚学生。有些教师则因为在家庭或社会交往中受气,无处发泄,将学生当成了出气筒。特别在目前情况下,教师地位不高,待遇较低,社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心中有怒气,遇事易动气发火,感情用事。在多重压力下,对不争气的学生,教师便使用强制措施体罚学生,而这,却常能得到人们的理解。 ③学校、部门对教师教育管理不够,教师对教育法律法规意识淡漠。 2.教训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 ①作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学法、知法、懂法,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行使教育管理工作职责。 ②解决师生矛盾,不能不讲方法,感情用事。无论学生做错了什么事,老师都不能以任何借口体罚学生,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单纯用暴力解决显然是大忌,也不能解决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以批评教育为主,再辅以和家长沟通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错误,进而改正错误。 (二)几点建议 要走出体罚误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科育人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学科育人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华阳桥学校金瑞芳摘要:以《2011年版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所示“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这一课程理念为核心,以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学科育人存在的问题为抓手,探讨如何将“学科育人”的意识根植于自己的教学理念之中,继而落实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最终在教学效果中体现一定的育人价值,真正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学习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又能够获得语言体验,提高语言综合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素质教育学科育人学生发展 《2011年版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涵盖了英语课程的方方面面,但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这一理念首先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基本定位,那就是要在英语课程中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对照新老课标的基本理念,这一点诠释得更为完善,且位于整个基本理念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及必要性。由此可见,英语课程承担着学科育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也体现了英语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多重意义。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学科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教和考的一致性,让教师先“学科”后“育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尚未消除的遗留问题,未能彻底改变教学中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的传统教学观念。 在学科教学领域中,有部分英语教师对本学科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只是停留在“传道解惑”上,教会学生单纯地去记忆一些教材中出现的重点英语单词,或者学习一些简单的英语语法知识。在课堂上,这些英语教师往往更多地去关注词汇与语法以及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高,确保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知识积累以及在考试时不出差错,成绩优良;另有一些教师虽已有学科育人的崭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关注到学生语言方法与技能,甚至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至于学生的学科情感和学习态度、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以及思维意

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是这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的一个标志性追求。究竟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提炼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构成要素? 如何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划分? 就此,我想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 跨) 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 跨) 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 或学习领域) 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 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这表明: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有两个关注点。一是着眼于学科本质属性,关注它在本学科学习中的意义和价值。二是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关注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就在于它不是依赖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教养”; 学科素养之所以不同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在于它有赖于学习特定学科,是需要学科知识来证实的“学养”; 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类别的学科素养,就在于它不仅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根基,而且采用“特定学习方式”,凭借学科课程的母体经历“十月怀胎”而孕育出来。简言之,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它集结了“最能体现本学科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关键性要素”。 二、如何提炼语文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 语文课的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却有别于通常所称的综合课,同域外相关课程亦无从类比。应该说,这种课程设置,有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因此,从语文核心素养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系来看,课程这种独特的“综合意义”,要求由语文素养的提炼统摄相关学科内容,由相关学科内容支撑语文素养的培育。而这种以提炼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路,正是语文学科课程的育人本质所决定的。 要关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课程具体内容,体现“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所谓“上不空挂”,就是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确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成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条件。语文课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息息相关,实际上就是要凸显学科育人价值的注入。所谓“下不失联”,一是要立足学科本质的把握,明确本学科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而不是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素养的组装; 二是要着眼课程内容的整合,依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路径,先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提炼语文核心素养,然后依据语文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 因此,如同语文素养整体上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系,每个核心素养要素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与课程整合的内容,也分属不同的“集合”,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贯彻“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如何清晰、精准地刻画各“集合”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不能回避、不可忽视的挑战。

2019年班主任育人经典案例5篇

2019年班主任育人经典案例5篇 时光飞逝,在锦城的第一年就这样很快的过去;回首这一年,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在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中成长,非常感谢系上各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使我在各方面都有进步和提高。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19年班主任育人经典案例5篇,希望大家喜欢! 班主任育人经典案例1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而更重要的是把那种爱传达出来,只有让别人感受到,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学生也才能从心底里接受。作为一名教师,因为爱,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也因为爱,让一个个单纯而真实的孩子懂得了爱,也懂得了回报爱。在教学中,我总是怀着爱心,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发自内心的去爱他们。这样我和学生间的关系也变得很融洽。 .我班的刘德祝同学,入学以来,上课一直要么搞小动作,要么乱说话影响别人;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常常违反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为班级抹黑;还常常引发同学间的矛盾,许多同学都指责他,讨厌他,不和他一起玩;各门作业做的都不完整……几乎每天都要惹出一点事情。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我真诚地跟他说他是班上最聪明的孩子之一,也应该是最懂事的孩子。他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让人

讨厌不已,他口头上答应的很好,可事后仍一如既往,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作为班主任,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不能因一个学困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不然,他可能会带坏一群立场不坚定的男生。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于是我多次进行家访,家访中,我了解到他有一个双胞胎的哥哥,从小家人就非常溺爱他们,就妈妈的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妈妈说她一句,他能顶妈妈十句,父亲经商,经常不在家,根本没有时间管教他。因此在家里他就是个十足的小霸王。通过多次家访后,了解到妈妈也拿他无能为力,任之放任。他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所以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 “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调查清楚情况后,我思忖着必须慎重地采取措施,否则会适得其反。我试着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劳动积极主动、踏实,为人诚实,所以,我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交谈,了解情况,相机鼓励他、激发他“你干活儿那样能干,在学习上只要自觉,你一定能行;只要你好好对待别人,同学们一定能喜欢你”。通过几次的接触启发,我与他慢慢沟通了。 后来,我便加强攻势,再次找他话:“你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中游水平,这说明你很不笨;你篮球打得好,同学们都很羡慕你,但是你现在的表现却令老师很失望,你完全可以把你优秀的一面表现给大家,做一个老师喜欢,同学敬重的好学生,我希望你能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大家融合在一起,希望你从做人,做事方面奋力追赶。你现在对班级的生活、学习中的事情都漠不关心,如果我也放弃你,大家都不再理睬你,你会觉得生活有意思吗?你希望出现

新基础教育下数学学科育人的价值体现

“新基础教育”下数学教学育人价值体现 “新基础教育”研究主持人叶澜教授,在1994年首先提出了“新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数学教学中要通过以知识学习为载体,为资源,为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通过“教书” 来实现育人目标,“育”以健康、主动发展的人。 一、“育人价值”误区 1.把“育人价值”等同于“德育。” 今年三月份,我在紫荆上《比例尺》“初建课”时后,李泰峰主任,王建刚校长,李延军校长及部分数学老师都参与了课后的评课活动,我在进行自我反思时说这节课的育人价值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家爱学校情结,因为课里面有国家地图和紫荆实验学校的平面图。李泰峰主任当时给出了回应,这只是“育人价值”的一个点,还应该有数学课独有学科的育人价值,并提出要再读书,再领会,再实践。或许还有老师会也认为课里面渗透爱国,爱树木,安全教育,渗透数学发展史等就是育人价值,其实这充其量只能是在课堂里渗透了“德育”。 2.把“育人价值”等同于把符号化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知识是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过程中不断被抽象出来的。(《纲要》21页)如果教学就是要完成将这些抽象出符号化的知识进行传递,那么学生就只为学习这些知识而存在,教师只为教这些知识而存在,“育人价值”也就局限在现成知识的掌握上,容易让教师把教学重难点放在让学生理解记忆上,忽视了数学知识被发现、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身;忽视学生需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生命实践体验;忽视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提炼抽象的形成知识过程,带来数学教学中“育人价值”的资源贫乏。 以上两点对“育人价值”认识的偏差是教师普遍存在的,在《纲要》第20页中还提到了育人价值认识的狭窄化,割裂化和空泛化,阐述都也都非常清楚,不再做肤浅的重复。 二、“育人价值”的意义 “育人价值”的理论意义:是指每一门学科可能对学生的身心、精神世界、个性,人格,思维方式等产生的积极和发展性的影响。而数学学科强调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数学学科独特的价值,二是不同内容具体的价值。 1.数学教学的独特价值 除了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以外,还体现在 (1)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 (2)帮助学生学会抽象的符号表达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的水平; (3)帮助学生建立猜想发现和判断选择的自觉意识; (4)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心态。 通过以上几点,构建一种唯有数学学科学习中才有可能经历、体验和形成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数学学科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双向互化。 2.不同内容的具体价值 从数学学科的层面上,小学数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发展又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

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

教书育人典型案例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密切。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育人也反过来影响教书。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有了好的品行习惯,才会端正其学习态度,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一种意识的竞争,一种思想与观念的竞争。因此,情商的高低将愈来愈多地影响一个人能力的发挥,影响其个人水平的高低。由此看来,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味教书而忽略育人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它已成为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甚至很快会被淘汰。因此对于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教师来说,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从而激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寓教于乐的师生互动,从而使新课堂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进而使新课堂得到更加切实的推广。 教书与育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要教书先要育人。学生有了好的思想品德,对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学起知识来就会游刃有余,教师的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班有一男生特别捣乱,平时不仅不爱学习,而且霸气十足。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无论什么原因,他总是振振有辞,即便没理也要辩上三分。每当看到他盛气凌人的样子,我就会觉得气不打一处来。一个学生为什么不懂得认真学习,而只顾虚伪地伪装自己呢?……细想自己的做法,也许有些急于求成了。以前我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对其品行的培养,结果导致他成绩一般,我也收效甚微。后来,经过一番深刻的思考之后,我注重引导其向好的、善的学习,注重其品行的培养。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他渐渐变得懂事了,同学们也更加欢迎他了,他的成绩也有了明显改善。 作为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使者,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

谈中学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_0

谈中学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随着时代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学教育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通过历史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国家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开阔眼界、吸取经验、提高道德品质,进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需要从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综合能力等方面教导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能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本文就如何利用中学历史学科中的育人价值作出了相关的分析,希望能为有关教师教学的改进提供一定参考。 标签:中学历史学科育人价值对策 前言 在现代社会中,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不仅需要语、数、外基础学科的支撑,同时也需要史政类人文社科的引导,必须从多个方面来推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是对人类以往实践的一种记录与总结,一方面它能够让人们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史实,避免眼界受到局限,另一方面还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和理性思考,是一门教人做人的学科。因此,中学历史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学科中的育人价值,使学生能够在历史的学习与思考中不断受益。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重要阶段,倘若学生能够在此阶段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由此可见,历史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只有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才能更有力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从历史事件中吸取人生经验 历史学科中不仅涵盖了我国从古至今的事件,还有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历史事件种类繁多、形态迥异,既有正面的事件,也有反面的例子,无论是什么样的历史,都能够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和经验,这不仅能够引发我们关于学习与生活的思考,同时也能够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处理相关的问题作出相关的指导,由此可见,我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人生经验,而中学历史教师则要把握好这一点,引导学生从历史的学习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他们的学习生活作出指导。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近代史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着重讲解这些近代战争带给我们的启示和经验。从我国签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都能够看出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在新的时期,不仅是我们的祖国要不断强大起来,同样,作为祖国一份子的学生,也需要认真学习、不断进取,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通过历史事件得出启示、感悟,一方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所在,突出了对学生品质和素养的引导,从而在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初中语文学科科研论文

初中语文学科科研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深入备课,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分析,反复品味"道"之所在。加强朗读,以读传情悟道。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德育教育。在课外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语文活动,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内外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重暗示、陶冶的外部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在感悟与体验中催化情感,激发内部因素,使思想道德教育融合、渗透于教学中。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已把德育推到了显著的地位。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初中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来共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

中国好老师优秀育人案例

中国好老师优秀育人案例 单位:新疆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七团中学姓名:周国君 一、个案介绍 我校曾经的四年级学生人数有42人之多,其中本校教师家的孩子在这个班级的就有7名,这个班是有名的“难管”班级,班主任就换了几任,任课教师也换了不少。班里有这样一名学生李某(隐去真实姓名)同学,是班里学习、纪律、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差的一名学生。他上课常用小动作招惹、欺负同学,有时候上课拽女学生的头发、无缘无故骂人,同学都不愿与他为邻(座位都是一个人坐在最后);学习成绩差,且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连他自己都辨认不出自己写的什么字,老师提问,可以说是一问三不知,答非所问,经常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让任课老师哭笑不得。老师经常批评他、同学们都嫌弃他;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使得小小年纪的李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在班级就爱恶作剧,逐渐在生活中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 二、案例分析 通过与学生李某的几次谈话了解到,造成李某“心理失衡”以致难以合群的个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自身的原因:李某从小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多是批评,学生多是嘲笑,以至于李某在学习上越来越差,在其他方面越来越“突出”。 2、家庭教育的影响。他是家中独生子,加上小时候李某身体不太好,学习、行为上的坏习惯家人总是尽最大限度地纤就、容忍。外加父母均无固定工作、更无固定的经济来源,一年四季都是靠打零工

挣钱来维持家里的日常开支,每天都是天不亮出门,披星戴月回家,与孩子接触时间较少,渐渐地孩子觉得在这个家不受重视,就慢慢地养成了不少的坏习惯,当家长发现或者老师告之时,家长就是一顿打骂、根本未从自身找原因。 3、教师教育的影响。由于李某在班里的各项表现极差,老师经常在班里批评、把该生叫到办公室训斥。 三、教育策略 1、引导同学正确与他交往,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1)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与谅解,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合力。 (2)鼓励同学与李某交朋友、双休日到李某家串门,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尽早地把李某拉回到班级的大家庭中。 2、避免家庭教育方式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四、收获感悟 通过近一学年的教育,现在李某的各方面表现有明显好转,学习成绩进步了,也把自己当成班级的一员,喜欢助人为乐了。面对李某的转变,父母、老师、同学都很高兴。 作为一名教师,都应“以生为本”,“师爱永恒”尊重每一位学生。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其次,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只要付出爱心,枯草也会发芽;只要一缕阳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作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构想。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当前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方向。 关键词:德育教育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而学科德育则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苏教版语文教材很

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其内容丰富多彩,蕴含深刻的德 育知识。比如语文八年级下册就有“咏物抒怀” “道德修养”“人生体验”等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学内容,同时富含 深刻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 的思想内涵,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的分析中,使学生 得到启发,受到熏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修养,这对 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 德育渗透,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语文德育的 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时,挖掘爱 国主义素材,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学生爱党、爱 国的政治立场。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长征之 歌”中,不管是《七律长征》、《老山界》还是《草》,这些文章或通过叙事,或通过抒情,表达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困 难、坚持不懈,以及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语文教师在 让学生理解这些精神内涵的同时,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让 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 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其实,适合注入 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沁园春 ?雪》及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歌词三首” 《我的

育人价值(案例)资料

育人价值(案例)

中学思想品德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 ——社会实践的设计与实录 思想品德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课程。为此作为教师要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指导我们要精心选择组织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活动参与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感受与体验活动内容中所昭示的道理与情感,人生价值观与道德观等。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围绕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和要求,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谈社会实践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 根据新课程要求,思想品德学科可以开展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由于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有限,外加学校会不定期地组织各类教育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主要采取结合学校教育活动的形式。例如在上八年级第二课《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时,需要使同学们了解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既包括有形的物体,比如,寺庙、名人故居、革命活动遗址、富有影响的现代建筑……,也包括无形的制度、精神状态、社会风尚等等。在与同学的课余交流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对什么是人文环境不太了解。如果直接在课堂上直接授课的话,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联系到卢湾区每个同学都拥有一本“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护照”,手持这本“护照”,同学们可以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前往区内十八个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基地参观。因此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作为卢湾区的小市民,你对卢湾区的人文环境知多少?的活动,收集卢湾区的一处人文环境的图片,并介绍它的历史背景。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同学都很感兴趣,参与度很高。例如有的小组在探访中共一大会址、孙中山故居等革命遗址时,非常认真地听取讲解员的解说,分工合作,将所听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在课上小组介绍时,每个小组制作的多媒体图片也都极其用心,有的包含了同学在活动现场听讲的身影,有的则附加了小组整理的讲解内容。有的小组还将自己的参观感想与同学一起分享。

育人典型事例

育人典型事例 篇一:勤学如春起之苗 陶渊明一听这话便皱了眉头,他想责备少年幼稚可笑,在做学问时竟想找捷径。转念一想:少年是虚心讨教的,对晚辈应当循循善诱嘛!于是他严肃地说:“年轻人,常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你可理解其中含义?” 少年听了似懂非懂,不很明白。陶渊明拉着他走到一块稻田边,指着一棵尺把高的禾苗说:“你聚精会神地瞧一瞧,看禾苗是不是在长高?”少年目不转睛地看了半天,眼睛都酸了,那禾苗却仍然和原来一样不见长高。他失望地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呀!” 陶渊明又把少年带到溪边的大磨石前问:“你看看那块石头,那磨损的马鞍一样的凹面,它是在哪一天被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想一想,说:“不曾见过。” 陶渊明耐心地启发诱导说:“要你看禾苗,是想让你知道,虽然眼睛

观察不到,但禾苗的确是每时每刻都在生长的。如同我们做学问,知识的增长也来自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们自己也没有觉察到。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见成效。所以人们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少年点点头,说:“我明白了,这磨损的刀石是年复一年地磨损才成马鞍形的,不是一天之功。先生,我说的是不是?” 陶渊明赞许地点点头,接着说:“从这磨石,我们可以悟出另一个道理,‘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中断,所学的知识会不知不觉中忘悼。” 少年一下子豁然开朗,叩首拜谢道:“多谢先生,小辈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从此再不妄想学习妙法了。” 陶渊明高兴地对少年说:“我给你题个字吧”。挥起大笔写道: 勤学如春起之苗, 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

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少年恭恭敬敬地接过字幅,一直把它当作对自己勤学苦练的座右铭。 篇二:终归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 有一个女孩,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结果,不到一星期就回了家。 母亲安慰她: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你不会教书不要紧,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这女孩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是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了。 然而,每次女儿失败回来,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抱怨的话。30岁的时候,女儿做了聋哑学校的一位辅导员,后来又开办了一家自己的残障学校,并且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问母亲: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

好老师优秀育人案例

好老师优秀育人案例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好老师优秀育人案例 单位:新疆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七团中学姓名:周国君 一、个案介绍 我校曾经的四年级学生人数有42人之多,其中本校教师家的孩子在这个班级的就有7名,这个班是有名的“难管”班级,班主任就换了几任,任课教师也换了不少。班里有这样一名学生李某(隐去真实姓名)同学,是班里学习、纪律、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差的一名学生。他上课常用小动作招惹、欺负同学,有时候上课拽女学生的头发、无缘无故骂人,同学都不愿与他为邻(座位都是一个人坐在最后);学习成绩差,且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连他自己都辨认不出自己写的什么字,老师提问,可以说是一问三不知,答非所问,经常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让任课老师哭笑不得。老师经常批评他、同学们都嫌弃他;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使得小小年纪的李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在班级就爱恶作剧,逐渐在生活中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 二、案例分析 通过与学生李某的几次谈话了解到,造成李某“心理失衡”以致难以合群的个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自身的原因:李某从小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多是批评,学生多是嘲笑,以至于李某在学习上越来越差,在其他方面越来越“突出”。 2、家庭教育的影响。他是家中独生子,加上小时候李某身体不太好,学习、行为上的坏习惯家人总是尽最大限度地纤就、容忍。外加父母均无固定工作、更无固定的经济来源,一年四季都是靠打零工挣钱来维持家里的日常开支,每天都是天不亮出门,披星戴月回家,与孩子接触时间较少,渐渐地孩子

觉得在这个家不受重视,就慢慢地养成了不少的坏习惯,当家长发现或者老师告之时,家长就是一顿打骂、根本未从自身找原因。 3、教师教育的影响。由于李某在班里的各项表现极差,老师经常在班里批评、把该生叫到办公室训斥。 三、教育策略 1、引导同学正确与他交往,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1)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与谅解,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合力。 (2)鼓励同学与李某交朋友、双休日到李某家串门,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尽早地把李某拉回到班级的大家庭中。 2、避免家庭教育方式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四、收获感悟 通过近一学年的教育,现在李某的各方面表现有明显好转,学习成绩进步了,也把自己当成班级的一员,喜欢助人为乐了。面对李某的转变,父母、老师、同学都很高兴。 作为一名教师,都应“以生为本”,“师爱永恒”尊重每一位学生。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其次,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只要付出爱心,枯草也会发芽;只要一缕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总之,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充实。爱,是一种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 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思维的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审美的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 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大类,分别突出了语言和文学——准确地讲是国语和国文——的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 每类能力素养阐释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概念定义,第二段落为价值或意义,第三段落分解具体要素。 “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分别关注国语的工具性和思考性,属于概念程序能力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分别侧重国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属于策略创新能力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 1、积累; 2、系统; 3、交际; 4、评价。这些是语言基础素养。 5、策略;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思维发展与创新”素养包括:

1、直觉体验; 2、语言表达; 3、观点表达; 4、逻辑表达。这些是思考的基础素养。 5、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包括: 1、审美感情; 2、审美品位; 3、审美表达; 4、审美创造。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重在审美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包括: 1、文化自信; 2、文化吸收; 3、人生价值; 4、社会责任。前两个方面以体验理解为主,后两个方面以指导实践为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

优秀育人案例

优秀育人案例 阳春市第四中学林夏婷 在学校中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的的核心人物,班主任工作每天每时每分都要开展,就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任现职以来的8年班主任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偶发事件需要处理,这些偶发事件的处理考验了班主任在建班育人中有效处理事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育人案例。 案例一、发挥特长,增强信心 2014年二(8)班的陈成威同学,就是令所有科任老师头痛的学生,纪律散漫,无心向学,经常惹就是生非,还参加学生帮会组织,就是全校师生皆知的双差生头号分子。我刚任该班班主任时,她留着长长的烫发,还染了颜色,对此,我瞧在眼里,急在心中,多次到该学生家家访后,了解到她就是一个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生活与家庭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在她身上集中凸显。根据她的具体情况,我有针对性地跟她谈人生、谈理想,在学习与生活上亲近她、关心她,并经常表扬与提出期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耐心教育下,她很乐意地将长发剪掉并染回了黑色。我还发现她脑子灵活,意志坚强,爱好体育运动,便让她当班体育委员,鼓励她参加学校的运动队。她深受鼓舞,从此发奋图强,成为了尊师守纪,文明有礼,勤奋向上的

好学生。在2014年的校运会中她分别取得了男子1000米与男子实心球第一名,2015年期末统测总分进入全级53名。 分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充分挖掘她们的潜力。对于陈成威这类喜欢惹事生非的后进生,作为班主任,我平时只能多与家长沟通,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挖掘学生的特长与优点。在沟通时班主任要多给予学生正面肯定,少做负面谴责,对学生的偏差行为,我尽量客观陈述事实,不加情绪化地批评。这有这样,家长才能从思想与行动上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职责,孩子的问题才能圆满解决,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案例二、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2005年二(4)班的刘永顺同学,读初一时,纪律散漫,无心向学,经常惹就是生非并沉迷网络,就是在当地派出所挂号的“双差生”。我刚任该班班主任时,她留着“锅盖”头,经常穿着“破洞”的牛仔裤,就是个非常另类的学生。记得曾经教过她的初一班主任以及所有科任老师经常说,初二谁“捡到”刘永顺谁倒霉,我就这样幸运“中奖”了。根据我之前对她的一点了解,开学第一个星期我便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并捎上一些水果亲自去她家进行“访友”,她想不到我刚开学就会到她家去,她很热情地招呼着我,就像对待一位朋友似的,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那天她与我谈了很多她的经历与家庭情况。原来她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