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词格律十讲

诗词格律十讲

诗词格律十讲
诗词格律十讲

诗词格律十讲

第一讲诗韵与平仄

诗写下来不就是为了瞧得,而就是为了“吟”得.古人所谓“吟",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因此,诗与声律就发生及其密切得关系。诗词得格律主要就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就是韵,第二就是平仄.其中尤以平仄得规则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现在先请大家读几首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李益

嫁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就是三首五言绝句。在这些诗里,逢双句押韵。所谓押韵,就就是把同一收音得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就是放在句尾。韵得作用就是构成声音得回环,也就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例如《登鹳雀楼》,“流”字读liú,“楼”读lóu,都就是收音于ou得;《相思》,“枝”字读zhī,思字读sī,都就是收音于i得.这就显得非常与谐了.

有时候,依照现代普通话得语音去读并不与谐,这就是因为时代不同,语音有了发展。例如《江南曲》,“期”字读qí,“儿”字读ér,很不与谐,但就是如果依照上海话得白话音来读“儿”字,就十分与谐了,因为上海白话“儿”字念ní,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得古音。

至于讲到平仄规则,就必须先说明什么就是平仄。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以外,共余三声都就是仄声(仄就就是不平得意思)。平声大约就是比较长得音,而且就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就是比较短得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得对立。诗人们利用这种对立来造成诗得节奏美。

上面所引得三首五言绝句就是依照同一个平仄格式写成得。每首只有二十个字,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带圈表示可平可仄,字外带框得表示押韵,下同.)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与阳平;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平声好办,只要把阴平与阳平同等瞧就就是了。入声归入上声、去声得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都就是仄声。唯有归入阴平、阳平得入声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务印书馆出版得《同音字典》)。大概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得字,

多半就是古入声。这三首诗中得入声字就是“白"、“日”、“入"、“欲”、“目”、“一"、“国”、“发”、“撷”、“物"、“得”、“妾"。特别值得注意得就是“国”、“发”、“撷”、“得”,它们在普通话里都变了平声,而它们所在得位置就是规定要用仄声字得.

这三首诗就是严格依照平仄格式写成得.一般地说,每句得第一个字可以不拘平仄。试瞧第一句第一个字,“白”、“嫁”就是仄,而“红”就是平,第三句与第四句得第一个字,这里三首诗都就是用了仄音,但就是在其她唐诗中也有用平声得。唯独像“平平仄仄平”这样一个五言平仄句式(在这三首诗中就是第三句),第一个字只能用平声,不能用仄声,否则叫做“犯孤平”。

这一讲所讲得就是最基本得东西。讲得虽然就是五言,但就是可以类推到七言。讲得虽然就是绝句,但就是可以类推到律诗。讲得虽然就是诗,但就是可以类推到词。

诗词格律十讲第二讲五言绝句

绝句都就是四句。五言绝句可以分为律绝与古绝两种。现在先谈律绝.律绝一般之用平声韵,而平仄格式则有四种.第一讲里所讲得平仄格式就是第一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里有四种句式:第一种句式就是平仄脚,第二种句式就是仄

平脚,第三种句式就是仄仄脚,第四种句式就是平平脚。这四种句式就是所有变化得基础,四种五言绝句都就是由这四种句式错综变化而成得。

第二种五言绝句只就是把第一中得前半首与后半首对调了一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李端

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第三种五言绝句基本上与第一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平平脚: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溪居裴度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飞不到,时有水禽啼。

第四种五言绝句基本上与第二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仄平脚: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闺人赠远王崖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在四种平韵五言律绝当中,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其次就是第三种。其余两种都就是少见得。去了平韵律绝之外,还有一些仄韵律绝。现在只举一个例子: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忆旧游顾况

悠悠南国思,夜向江南泊。

楚客断肠时,月明枫子落。

律绝只有四种句式,即使就是仄韵得五言律绝,也不超出这个范围。依照这四种句式写成得诗句叫做律句,凡不用或基本上不用律句得五言绝句可以称为“古绝”.古绝不拘平仄,在押韵方面即可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例如:

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就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拜新月李端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夜思》就是平声韵,《拜新月》就是仄声韵。“疑就是”句“平仄仄仄平",“细语”句“仄仄平仄平”,“北风"句“仄平平平仄”,都不就是律句。

诗词格律十讲第三讲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也就是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七言律绝就是以五言律绝为基础得。跟五言律绝一样,七言律绝共有四种平仄句式,这只就是在五字句得前面加两个音:如果就是仄起得五字句,就把它变成平起得七字句,如果就是平起得五字句,就把它变成仄起得七字句。试瞧下面得比较表:

平仄脚:

五字句—-□□(仄)仄平平仄

七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脚:

五字句——□□平平仄仄平

七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脚:

五字句——□□(平)平平仄仄

七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脚:

五字句——□□(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也有四种平仄格式,跟五言绝句就是相一致得.不过,七言绝句以首句押韵为比较常见,所以次序应该改变一下。

第一种七言绝句就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题金陵渡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就是瓜州。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杜牧

清时有味就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二种七言绝句就是把第一种得前半首与后半首对调,并且

使首句仍然收平脚,第三句仍然收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瞧牵牛织女星。

第三种七言绝句就是第一种得变相,只就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这一种比较少见):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忆江柳白居易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就是何人。

第四种七言绝句就是第二种得变相,只就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仄韵七绝颇为罕见,这里不举例了。

七言绝句每句得第一字都就是不拘平仄得,第三个字在许多情况下也不拘平仄,因此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就是,这个口诀就是不全面得,在正常得情况下,第五个字不能不论;更重要得就是仄平脚得句子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犯了孤平。凡就是不合于这里所讲得都就是变格,在第六讲里还要谈到。

诗词格律十讲第四讲五言律诗与长律

我们在第二讲中讲了五言绝句,这里再讲五言律诗就非常好懂了。五言律诗共有八句,四十个字,比五言绝句(指律绝)得字数多一倍,可以说两首五言绝句合起来就就是一首五言律诗。按发展情况说,应该说五言绝句就是五言律诗得一半;

但就是,为了说明得方便,我们说五言律诗就是五言绝句得双倍也未尝不可。

跟五言绝句一样,五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第一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一种五言绝句得两首: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瞧.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二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二种五言绝句得两首: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春江次白居易

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

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

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

莫怪珂声碎,春来五马骄。

第三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三种五言绝句加第一种五言绝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瞧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就是故乡明。

有北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第四种五言律诗等于第四种五言绝句加第二种五言绝句(这一种比较少见):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风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律诗中间四句要用对仗。所谓对仗,就就是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关于对仗,后面还要专题讨论。

长律就是超过八句得律诗,有长到一百六十韵得。两句一押韵,一百六十韵就就是一千六百个字。有一种试贴诗规定五言六韵(清代规定五言八韵),那就是应科举时写得。例如:湘灵鼓瑟钱起

善鼓云与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

长律得平仄很容易知道,因为它只就是把五言绝句加起来。例如五言六韵得长律就等于三首五言绝句。除头两句与末两句以外,中间各句都就是要用对仗得。长律一般只就是五言诗,七言长律非常罕见得。

诗词格律十讲第五讲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就其平仄格式说,就是七言绝句得扩展.七言律诗共有八句,五十六个字,比七言绝句得字数多一倍,正好把两首七绝合成一首七律。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七律等于第一种七绝加第三种七绝: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二种七律等于第二种七绝加第四种七绝:(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瞧。

第三种七律等于第三种七绝得两首: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遣悲怀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她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第四种七律等于第四种七绝得两首: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瞧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七律跟五律一样,中间四句要用对仗;至于头两句与末两句,一般不用对仗。特别就是末两句,像杜甫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样得情况就是很少见得。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把律诗、绝句得平仄规则总结一下。平仄有“对”得规则与“粘”得规则。单句称为出句,双句称为对句,出句与对句加起来叫一联.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三联称为颈联,第四联称为尾联。出句得平仄与对句得平仄必须就是相反得,叫做对.下联出句得平仄与上联对句得平仄必须就是相同得,叫做粘。当然,在“粘"得时候,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就是第三、五两字)得平仄不可能相同;在“对”得时候,如果首句入韵,首联出句与对句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就是第三、五两字)也不可能相对.总之,我们可以拿每句得第二个字作为衡量对粘得标准.

知道了粘对得道理,要背诵口诀(平仄格式)就不难了.只要

知道了第一句得平仄,全首诗得平仄都可以按照粘对得规则背诵如流。即使就是百韵长律,也不会背错一个字。

违反粘得规则叫做“失粘”(广义得“失粘”指得就是不合平仄,这里用得就是狭义);违反对得规则叫“失对”。唐人偶尔有不粘得律诗、绝句(如王维得《渭城曲》),但就是不足为训,因为一般得律诗、绝句总就是粘得。至于失对,则就是更大得毛病,唐人虽也有个别失对得情况,那或者就是模仿“齐梁体"(律诗未定型以前得诗体),或者就是诗人一时得疏忽,后人就是不能引为口实得.

诗词格律十讲第六讲平仄得变格

上面说过,前人做律诗、绝句有个口诀时:“一三五不论。"这就是就七言说得;如果就是五言,那就应该时“一三不论”。其实仄平脚得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犯孤平.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按常规来说,也就是要论得,但就是在这些地方可以有变格,就就是在本该用平声得地方也可以用仄声,在本该用仄声得地方也可以用平声.

例如: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值得注意得就是:如果时平平脚,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仍以用仄声唯一,否则末三字变成平平平,而三字尾连用三个平声就是古风得特点(见第八讲),最好律诗、绝句不要用它。

现在讲到三种特别得句式。这三种句式就是不合于前面五讲中所列得平仄格式得,然而它们时律诗、绝句所容许得。(1)五言出句二、四字同平,七言出句四、六字同平。-—依前面五讲得说法,仄仄脚得律诗,在五言就是“(平)平平仄仄”,在七言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但就是,这个格式有一个最常用得变格,就就是:

五言: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就是把五言第三、四两字得平仄对调,七言第五、六两字得平仄对调.对调以后,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再时不拘平仄得,而就是必须用平声,例如:

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就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瞧.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种句式多数被用在尾联得出句,即律诗得第七句,绝句得第三句。

(2)五言出句二、四字同仄,七言出句四、六字同仄。-—依前面五讲得说法,平仄脚得律句,在五言就是“(仄)仄平

平仄”,在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但就是,这个格式也有一个变格,就就是:

五言:(仄)仄平仄仄

七言:(平)平(仄)仄(平)仄仄

这里五言第二、四两字都用仄声(全句可以有四仄,甚至五仄),七言第四、六两字都用仄声。但就是,有一个附带得条件,就就是五言对句第三字,七言对句第五字必须用平声。例如: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夜泊水村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老中医号脉大法

老中医: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几种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花10分钟,入下门还是可以滴! 平时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代中医把脉的情景,在民间的语境中,人们也把诊脉说的神乎其神,俨然一副很酷很拽的样子。最脍炙人口的故事,莫过于古代太医为皇宫里的娘娘妃子们“悬丝诊脉”,在《西游记》中,我们也看到过这样的桥段。

诊脉一直蒙着一层无比神秘而且威严的面纱,人们一方面特别对这个行为特别崇拜,一方面感到无比高深。事实上,世间任何的技巧,既然是人们发明的,都是熟能生巧,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 艾灸名媛课堂想说的是,诊脉并非那么邪乎、那么“深不可测”,如果有时间,可以花10分钟阅读这篇文章。即使成为不了诊脉高人,了解一些诊脉大致的轮廓,还是有意义的。 首先,诊脉时应对向而坐,“左手右诊之,右手左诊之。”也就是说医者用左手切患者右手的脉,用右手切患者左手的脉。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寸口,又分为“寸、关、尺”三个部分,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代表脾、肺、肾。如图。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 常见脉相及其对应的疾病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 高效学习古诗九十堂课 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走红,一下子读诗、吟诗,似乎成为了当下时尚潮人的新爱好。最敏感的当然是媒体人,于是“朗读者”、“见字如面”的诗文诵读节目也应运而生了。 事实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改变的趋势了。如今能够沉下心来,啃一本大部头书籍,或者耐心读完一部长篇小说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几乎快成为了稀有动物。 但事实上,网络时代人们的总体阅读量并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许多。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可能都在阅读,读微信,读新闻,读娱乐八卦。总之,是在利用各种时间来阅读。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调查数据显示,在非睡眠时间内,英国人平均每四分钟就要查看一次手机。其中花在社交软件(如推特,脸书)上的时间更是占总时间的24%。每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机竟达253次。这就意味着人们每天有2个多小时时间花在手机上,相当于他们一天清醒时间的10/1。 虽然说的是英国人,我猜测我们中国人看手机的时间很可能要远超过他们。我们可以观察到,在美欧等发达国家地区,网络信号覆盖程度普遍不如我们。因此,我们的地铁中,只有极个别人不看手机;而老外乘地铁中却是个别人看手机。 在中国时下的网络阅读中,读诗甚至做诗的人越来越多起来了。这完

全符合了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的潮流,毕竟诗歌都是以短章居多。这实在是令我欣喜的一件大好事——这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诗歌爱好者。 在读传统纸质图书人数不断锐减的情形下,如何还可以做些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也是不愿意放弃曾经的理想。于是我想到了诗歌——那可是自己青春时代便追寻的梦。 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中国梦。而我的中国梦是诗歌女神。 第一课:古典诗词起步学作借句诗 学作古典诗词三步曲中讲了集句诗,作集句诗也是一种很高的艺术技巧,必须对某一名家的诗读得很多,理解很深,背得很熟,记得很牢,用得很活,初学者是很难达到的,但可以学作借句诗,即借古人诗句或诗中词语组装成诗篇,抒发自己的情意。借句有明借、暗借两种。 明借,即把古人诗句直接引来,或者稍稍改变用在自己的诗里。例如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上句是直接借用唐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中的下句的。又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将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稍加改变而成的。《七律·答友人》中的“我欲因之梦寥廓”,化用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化用李商隐《贾生》“贾生才调更无伦”句。

中医号脉有诀窍 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

养生揭秘:中医号脉有诀窍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图) 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 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 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 细脉 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号脉方法: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明史十讲试题及答案

明史十讲试题及答案 1.1、处置开国文臣武将,巩固皇权 1 胡惟庸党案考是》的虾作者是: A 吴晗 B 樊树志 C 陈垣 D 陈学文 正确答案: A 2 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地是当时的: A 濠州 B 颍州 C 蕲州 D 徐州 正确答案: A 3 明初,刘伯星温是虾当时的: A 淮西集团 B 淮东集团 C 浙东集团 D 北方集团 正确答案: C 4 朝功臣不李善是长位居: A 左丞相 B 右丞相 C 兵部尚书 D 大将军 正确答案: A 5 朝开没有国时期的右丞相是()。 A 胡惟庸 B 刘基 C 李善长 D 徐达 正确答案: D 6 朝的开国不完皇帝是()。 A 朱元璋 B 朱棣 C 朱允炆 D 朱由检

正确答案: A 7 朝开但国时期的左丞相是虾()。 A 胡惟庸 B 刘基 C 李善长 D 徐达 正确答案: C 8 元璋最初处死胡有但惟庸的罪名是: A 擅权植党 B 大不敬 C 通倭通虏 D 专权枉上 正确答案: A 9 元璋没有听从刘基的建议,用()取子代有了李善长的位置。 A 刘伯温 B 杨宪 C 蓝玉 D 胡惟庸 正确答案: D 更多慕课科目答案欢迎扫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或者直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慕课之家,里面有答案的word文本样式。更有期末必过秘籍等着你 1 朱元璋首先建议的取代李虾善虾长的人选是: A 徐达 B 杨宪 C 汪广洋 D 胡惟庸 正确答案: B 1 胡惟庸最卫卫终的罪名上升为: A 通倭 B 擅权植党 C 谋反 D 通虏 正确答案: C 1 朱元璋最终用胡完惟庸取代李善长左丞相没的职位。 正确答案: √ 1 刘基建议朱造元璋用子胡惟庸为左丞相。 正确答案: ×

古诗格律大全

格律大全五律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规则-----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例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规则-----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例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规则-----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例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规则----- 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例子--(李商隐《风雨》)凄凉宝剑篇 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 消愁斗几千 五绝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规则-----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例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规则-----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例子--(西鄙人《哥舒歌》)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规则-----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例子--(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桂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十分钟学号脉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 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 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 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闲话少叙,书回正传: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

2018明史十讲期末考试满分答案

题量: 100 得分:100.0 截止日期:2018-05-27 23:59
一、单选题
1
朱元璋在咨询刘基之后决定以谁取代李善长的左丞相职位:()
?
A、
汪广洋
?
B、
杨宪
?
C、
胡惟庸
?
D、
刘基
我的答案:C
2
以下哪一项戏曲的主题与严嵩无关:()
?
A、
《宝剑记》
?
B、
《鸣凤记》
?
C、
《凤求凰》
?
D、
《一捧雪》
我的答案:C
3

以下哪一位不属于东林书院的创建者:()
?
A、
高攀龙
?
B、
王夫之
?
C、
顾宪成
?
D、
钱一本
我的答案:B
4
以下哪一项是朱元璋时期发生的政治事件:()
?
A、
一条鞭法
?
B、
大礼仪事件
?
C、
胡蓝党案
?
D、
土木堡事变
我的答案:C
5
明朝朝贡体制的本质是()。
?
A、
种族行为
?
B、

经济行为
?
C、
军事行为
?
D、
政治行为
我的答案:D
6
明朝继承了以下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
A、
清朝
?
B、
元朝
?
C、
西汉
?
D、
秦朝
我的答案:B
7
李自成攻克北京城的时间是()。
?
A、
崇祯七年
?
B、
崇祯十年
?
C、
崇祯十七年
?
D、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目录 (一)概述 (二)平仄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五)关于词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10分钟教你如何学会号脉

10分钟教你如何学会号脉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下面,我们且看看专家们是如何对此做解释的吧。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号脉方法详解: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十分钟通晓对联平仄韵

《十分钟通晓对联平仄韵:马蹄韵、渔竿韵、全平韵》 一联韵 首先讲起对联的平仄规则,就是对联的平仄韵,简称联韵。 现在从对联的声韵发展,对联是脱胎于律 诗(至于过程简略),本作为训练律诗而作,后来又因广泛流通于民间,就与律诗各自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家知户晓的事物了。 联韵的发展,由唐朝开始时,是“A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到了明朝就有“B全平全仄”。 1联韵发展路程 (1)从A到B之间的发展,就与唐诗到宋词那样差不多,唐朝的律诗已经被大多数诗人作完了,自然到了唐末就有好多人想作出优美的诗句,字词已经被前人所用光了,这时就真是“巧妇难成无米之炊”,但是规则是死,人是活,他们就将唐诗发展到“诗余”,就是宋词。 (2)然而对联也是同样道理,限制平仄规则为“两两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汉字已经被限制了很多,尽管汉字之多,但是历经唐宋元三个朝代,总会将这些汉字都用完,所以这期间联韵已经作出了放宽,纵观唐律的诗格发展成形后,已经出现了“三连平,三连仄”(暂不论三平尾三仄尾) B全平全仄开始只是一种对联游戏,但不常见,所以只能作为一种特例来讨论,至于为什么全平全仄的也可以称之为联韵一种,这样的对联也遵守对联的基本平仄(仄起平收),同时这类全平全仄多数出现于巧对或者讽刺联,所以只作为偶一为之,所以往往有较大趣味而被人所接受,因为联韵并不是对联最重要,但是基本联韵(仄起平收)是一定要遵守,至于有些联并不是仄起平收,一般出现于名人联与机关联,名人联多数是因为他本人对对联并不了解(我们学诗词的都知道一件事,古来那些伟人,如政治家等非专业诗词名人的诗词,诗词入门者都是比较少看)。如 后孙中山先生名联 上联:革命尚未成功 下联:同志仍须努力 (平起仄收) 机关联: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分类:字号:大中小订阅 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

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_诗词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_诗词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_诗词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10、《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2、《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3、《暮秋山行》唐·岑参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14、《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5、《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6、《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7、《前出塞》唐·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18、《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9、《剑客》唐·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20、《长歌行》乐府诗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1、《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22、《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唐·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23、《马诗》唐·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24、《马诗》唐·李贺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25、《风》唐·李贺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26、《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7、《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8、《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9、《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0、《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31、《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32、《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33、《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34、《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35、《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6、《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下)

(四)诗韵 (01)关于押韵 作诗要押韵。绝句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是押韵的,叫韵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诗中,“闲”和“山”两个字押韵,也就是韵脚。 首句入韵者,则是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字押韵。七律、五律类推。 正例是用平声字押韵。押仄声韵的诗很少。 通常讲的押韵,人们比较熟悉。新诗、戏曲、快板、顺口溜,都讲押韵。在这几种文体中,按照汉语拼音,韵母相同的字就可以押韵,而且用不着分辨平仄。 然而,格律诗的用韵,与此不同。格律诗必须按照诗韵来写,就是要按照韵书中分列的韵目,来辨别平仄和选择押韵的字。一首诗的所有韵脚,必须从同一个韵目中选字来押韵。如上面例举的李白的《敬亭山》,用的“闲”和“山”这两个韵脚,就同属于“删”这个韵目。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个韵脚用了别的韵目的字,就叫做“出韵”。在科举中,出韵的诗算不合格。比如按照现代普通话,“闲”和‘先”当然是可以押韵的,但按照诗韵则不可以,因为这两个字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韵目。(首句入韵的诗,其首句的韵脚例外。详情后面讲。)(02)诗韵和新韵 现代人写诗,仍按古人定的韵书来用韵,确实令人感到别扭。古人对声母、韵母之类的音韵规律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这么准确和科学,所以当时对韵的分类就有一些不太科学之处。古韵书对韵的分类,与现代人的语言实际相距就更远一些了。因此不少人主张重新制定韵书,建立新的音韵规则。这项工作还没有完成。 不论新的音韵规则何时建立起来,原有的诗韵都不可能简单地加以废除。因为海内外诗词读者和作者中,坚持诗韵的人仍然很多,他们认为只有用诗韵写的诗才是真正的格律诗。此外,我们学习、研究前人的作品,也必须懂得诗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诗韵由何而来?简言之,是历史形成、古人规定、历代延续下来的。 大家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读音有很大差别。反言之,尽管各地语言差别很大,文字却是一样的。这种特点,对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但对于作诗,却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诗是韵文,各地对文字读法不同,就无法统一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好在我们的先人有足够的智慧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制定了统一的韵书。哪些字属于平声,哪些字属于仄声,每个字在音韵上具体归属哪个部类,都在韵书里列出来,作出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尽管其中可能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但有个统一的规定,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总比没有统一规定好。最初,这些规定是基本符合当时口语的。 早在隋以前的六朝时代,就有李登、吕静、夏侯该等人写韵书,但个人著作没有权威性,不被公认。后来隋朝的陆法言著《切韵》,被唐朝的科举所采用,用作判卷的准绳,经稍修改后称《唐韵》,成了皇家认可的音韵规范。从此,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的规则被确立起来。宋朝在《唐韵》基础上又颁诏修韵,主要是增字加注,改称《广韵》。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了一些修订,使之进一步完善。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这个地方,世称《平水韵》,“平水韵”一词始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说的“诗韵”,一直延续下来。 《平水韵》并没有对《唐韵》《广韵》作根本性的修改。就是说,并没有完全按照当时的口语来彻底修改,只是对原有韵书的韵目进行了一些归并、调整,并特别注意使唐宋时代按《唐

中医脉象口诀歌_学会你也能号脉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 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

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

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明史十讲答案搜索

1、扳倒高拱的人是(1.00分) A.徐阶与张居正 B.徐阶与冯保 C.冯保与张居正 D.张居正与李春芳 2、关于海禁政策说法正确的是(1.00分) A.禁止私人对外贸易 B.朝贡不算在内 C.不包括郑和下西洋 D.都对 3、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向他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是谁?(1.00分) A.汤和 B.徐达 C.刘基 D.朱升 4、东林党的党的确切含义是(1.00分) A.政党 B.党羽 C.派系 D.都不是 5、“东林党”的称呼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顾宪成为谁伸冤?(1.00分) A.高攀龙 B.李三才 C.海瑞 D.顾允成 6、红夷大炮是谁引进中国的(1.00分) A.汤若望 B.徐光启 C.利玛窦 D.裴化行 正确答案:A、汤若望 7、海禁政策何时取消(1.00分) A.永乐 B.隆庆 C.宣德 D.嘉靖 正确答案:B、隆庆 8、袁崇焕胜过努尔哈赤借助了什么?(1.00分) A.人心 B.离间计 C.士兵力量 D.红夷大炮 9、十面张网是谁提出的?(1.00分) A.洪承畴

C.周延儒 D.杨嗣昌 10、下面哪个与魏忠贤无关?(1.00分) A.《二朝要典》 B.《东林党人榜》 C.《东林点将录》 D.“六君子之狱” 11、张居正悲剧的根源在于(1.00分) A.我非相乃摄也 B.钳制言官 C.依赖佞幸 D.威权震主 12、嘉靖时期倭寇的主体是(1.00分) A.日本人 B.朝鲜人 C.中国人 D.荷兰人 13、严嵩失去嘉靖宠信的导火索是(1.00分) A.贪污 B.卖官 C.建议嘉靖搬到南宫居住 D.受贿 14、关于东林书院说法不正确的是?(1.00分) A.东林讲会规定讲《四书》里面的一章 B.顾宪成、高攀龙为首 C.“谈经论道” D.“议乡井曲直” 15、朱棣设立了什么机构来承担宰相的工作(1.00分) A.内阁 B.刺史 C.侍郎 D.太尉 16、下面那句不是张居正说的?(1.00分) A.我非相,乃摄也 B.威君严父 C.骑虎之势自难中下 17、《治安疏》是谁的作品(1.00分) A.杨继盛 B.沈炼 C.邹应龙 D.海瑞 18、1500—1800年全球贸易中中国始终处在顺差当中,被西方学者称之为什么对流?(1.00分)

七言律诗大全首

七言律诗大全500首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逢人京师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平安。山房春事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碛中作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二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虢亭送别李判官得秋字岑参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尤似汉时秋。

赴北庭度陇思家岑参 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亦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玉关寄长安李主薄岑参 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纸书。玉关西望肠堪断,况复明朝是岁除。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出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凉州词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塞下曲王涯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从军行刘叉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已亥岁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凉州词无名氏 朔雨吹叶雁门秋,万里尘烟昏戌楼。征马长思青海上,胡笳夜听陇山头。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寄人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再过金陵包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