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现实问题的解答

对现实问题的解答

得:从高校招生的角度看,既然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相互补充,在考查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就要与高考错开,目前高考是总分录取模式,具有很高的区分度,因此,学业水平考试就要避免分分计较,以等级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等,这也是将来人才选拔的大方向。至于按考生比例划分等级,可能主要是管理、实施方面的考虑。我觉得,在选考科目成绩的呈现方式上,还可以继续探索,要多听高校意见,因为他们是成绩的使用者,要根据高校招生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最适宜的方式。

长期以来,考试成绩主要以百分制呈现,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学业考试成绩以等级分方式呈现,避免分分计较,同时允许学生一个科目有多次考试的机会,取最好成绩使用,减轻了学生“以分数论英雄”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呈现成绩打破了只用百分制评价学生、评价教育质量的做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防止偏科。淡化了分分计较,学生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10.以周永康案为例,分析现有反腐机制的得失。

得:值得肯定的是经过五十多年甚至更长时期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已经在中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国家廉政体系。事实证明,尽管中国的国家廉政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完善的空间,但是总的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现阶段发展要求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保持。中国走的是一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廉政建设之路。中国的国家廉政体系也将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供其他国家相互学习和借鉴。社会上流传着“刑不上常委”的说法,说这是潜规则,由此推论,法办周永康就意味着破除潜规则。这个说法有道理,从潜规则角度看周永康案,也确实能看出许多东西,甚至能看出潜规则的演变和进步。民众与执政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民众对领导人从仰望逐步转为平视,民众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越来越有独立性,越来越有法治精神,越来越有怀疑和监督意识。要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要向法治的方向走。

失:但是周永康一案暴露了我国现阶段反腐机制存在着漏洞和缺失,对于手握权力的“高官”的监察与监督力度不足,也反映出了我国对反腐败投入的不足,反腐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也不高。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存在许多的“暗箱操作”,政府内部的监督和审计工作也较为薄弱。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党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短暂的一个时间段内,凭借着领导人高度的原则性,人们曾经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原则,但却没有能够持续下来。进入到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以来,尽管高层领导人多次重申过“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但实际情况日益相去甚远。由于身份背景特殊、位高权重等特殊原因而导致的事实上的选择性办案问题越来越突出。

9.法律以道德为基础并凌驾其上,谈谈对这个论断的理解

首先,法律具有权威性。改善社会风气需要一套权威性的行为准则。法律由国家制定颁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法律规范是最高的行为规范,而道德规范不能凌驾于其上。“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是非观念的形形色色,判别标准的五花八门,若没有一套统一的权威规则,如何作到协调一致和井然有序?如果每个司机都是“我酷,我就爱这样开!”

其次,法律具有强制实效性。这是法律和道德同为规则,彼此效力却不同的根本所在。道德只能凭借舆论批评、良心谴责来约束越轨者,却不能对其实行强有力的制裁,并为受害者提供有效的救济,而法律却具备这些作用。改善社会风气既要扬善也要防恶,更要惩恶。

道德可以揭示病痛,而无法继续疗救;道德可以明辨善恶,而无法制裁恶行。法律是网,编织善良,网络罪恶;法律是伞,保护弱小,惩治恶强;法律是剑,伸张正义,铲除妖孽。如果没有法律,如何用道德去惩治“张君”,将安宁还给重庆;如果没有法律,如何用道德去给“打官司的秋菊一个说法”。

第三,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改善社会风气需要协调一致的步伐,正是法律把人们的行为纳入同向一律的轨道,正所谓“一民之轨莫如法”。而道德具有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性,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道德标准。当“见义勇为”和“拾金不昧”越来越成为新闻的时候,当我们还在悲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候,我们依据道德谴责的最多的是那些“施救者”,而许多西方国家通过法律不仅强调了义务,更关注着他们的“权利”啊

当然,改善社会风气,法律与道德各司其职,相得益彰。用法律维系社会能够标本兼治,但法律并非是万能的,并非能够触及到社会的所有角落,因此社会秩序的维系,虽以法为主,但并不弃德。只有以法为主,辅之以德,才能抑恶扬善,激浊扬清,使文明的演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补充:法律的基础就是道德,没有道德,法律一天都不能存在,就算制定了非常完善的法律也不会起作用,比如说民法是讲契约的,契约的根本是诚信,而诚信是每个人心中的道德,法律上的诚信首先建立在道德的诚信上,如果一个人在道德上没有诚信可言,法约就是一纸空文,契约就没有效力。

19.文明社会的底线至少应包含哪些要素?

1.遵守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的底线,遵守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的起码要求和必备条件,

对于一个社会公德日益败坏的社会来说,社会文明无从谈起。相反,也只有建立起了社会道德规范,并使之得到了基本的遵守,社会文明才具备了生根发芽的土壤。这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政府公共部门主动带头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而不是利用自己的特权地位凌驾于法律和道德规范之上,乱闯红灯,以罚代管,说一套,做一套,等等。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也要树立文明意识,不要让一些不文明行为牵着鼻子走,而是通过自己的文明举止,凡事从自我做起,从正面激励政府善治和其他人的举止文明。只有这样,普遍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才会更快来到我们身边,建设法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祖国才更有希望.

2.规则是社会文明的底线,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爬坡的关键路段,能否超越对现代文明

的“私利化”追逐和“物质化”诠释,决定了我们民族“现代意识”的品质。在这个时代,既然没有人可以遗世独立,社会性生活是个体公民所不可避免的生活方式,那就必须唤起人们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联系的体认,推动更多人在公共领域恪守规则的底线。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规则是陌生人之间的基本伦理和相处之道。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标志着一个人的修养水平,而一个社会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标志着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将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果,进而涵养公共意识,是融入现代文明的第一步。越出规则底线的行为,有可能造成对陌生人的伤害,而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受到伤害的“陌生人”。今天的中国,物质的丰裕已直追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生活曙光”也已经光芒万丈,但公民的“现代性”依然踯躅在艰难的转型路上。我们固然可以自我宽慰:中国刚刚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久,在陌生人社会中学会相处,还需要慢慢摸索,但对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而言,摒弃百年积弊,以公共之精神,涵养公共之文明、培育现代之公民,已经时不我待。就此而言,激发对规则破坏者的文明耻感,遵守通行的基本行为规则,是涵

养公共意识的开端,也是迈向文明社会的起点。

3.守法是社会文明的底线,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得福祉。经过一段时间

的整治,每一位市民都能看到,电动车和机动车各行其道,市区交通环境在改善。在全市上下为创建文明城市而共同努力的当下,发生上述这样的事情,令人遗憾。文明城市呼唤文明市民,而文明的底线就是守法。文明的公民,首先要学会法制思维。这位已经被刑拘的市民现在肯定在后悔。一件本来很小的事情为何演变成袭警事件?笔者认为,她低估了法律的尊严。请大家吸取这个教训,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问一问自己,这种行为合法吗?这种举动符合国家早已颁布的有关法规吗?这是在法治轨道上解决问题、表达意愿吗?这样的“问一问”,能保证每个公民坚守法律底线,体现出公民理性和文明的基本素质。当然,法治精神的培育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公民守法意识,营造守法氛围,让违法者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另一方面,要让违法违规成为高成本的行为,让人不想、不敢、不能违法。

4.尊重生命是社会文明的底线.对生命的尊重,是世界上每个民族在任何时期都应遵守的

一个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一书中指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而且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能够在精神处于十分痛苦的状态下保持自己的生命而不去自杀,这是最基本的道德,也是作为人应有的道德。他指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尊重,那么让他去尊重他人的生命是几乎不可能的。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许多产业中就出现了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而漠视工人的生命的现象。这种现象频繁地在发生在过去几年的生产事故中,而以煤矿生产行业为最甚。该行业的工人死亡率居高不下,年年攀升。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的数据,截止去年12月11日,全国共发生煤矿事故近三千余起,死亡的矿工人数达到5491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06人。为追求高额的利润而不愿意把必要的资金投人到安全设备中,漠视矿工的生命安全,这是极其严重的道德败坏问题。一方面,每年成百上千的矿工倒在矿难之中;另一方面,拿着带有矿工血肉的钱的矿主们却一掷千金,挥霍无度。鲜明的反差最真实地勾勒出少数资源掌控者的可怕的道德现状。

5.诚信是社会文明的底线,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要求,却成为当今社

会的一条高不可攀的道德标准。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之中,个人是怎样从诚信中逐步滑落下去的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市场竞争造成的。如果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以不择手段谋取暴利为目的,那么市场中就必然充斥着欺诈、坑蒙拐骗的现象。现在,这些非诚信的行为在市场中随处可见,甚至出现了多个依靠假货生存的市场,即使每年政府和企业斥巨资打假,却是屡禁不止,且越打越多,越打越盛,这不仅是因为假货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且反映出人们在非诚信的市场经济中,已经习惯了这种非道德的经济生活。

4.从两岸的关系的现状出发,分析现有对台政策的得失。

得:目前两岸关系是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的,两岸三通,旅游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这样增进了双方人民的了解和相互的信任,能改变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误解。当然,各方面也有待加强和改善的,那要靠官方,特别是两基会的共同努力。

对台政策四不原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亲民党成员时提出的对台政策,即大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对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也不会放弃,对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努力的真诚热情也不会动摇。同时大陆也不会动摇遏制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定意志,并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1]

失:从“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到“一国两制、台湾特别行政区”,到今天要求维持现状;从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绝不容许外国势力干预,到期盼美国与中国一起保证台海和平与安定;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到接受“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从宣称二十世纪一定要解决台湾问题,到要求不改变现状;从主动促谈到拒绝与台湾执政当局谈判,当陈水扁宣布不设前提条件进行谈判时,终于被迫入尴尬的地步。自八十年代以来,大陆的对台政策不断调整、退让,给人一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觉。

分析:现阶段,两岸友好往来日益频繁,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台湾对大陆经济的依赖。认为紧密的经济关系就会导致两岸自然统一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经济关系也许能影响政治关系,但远远不能决定政治关系。

国家在这方面的认识显然还有所欠缺。近年来,外交层面上政冷经热的情况越来越多。同样,大陆对台湾的大量经济倾斜政策虽然导致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但是两岸深层的政治关系进步却及其有限(当然,此处所指的政治关系指的是两岸统一而非维持现状),台湾对大陆政策仍充满变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