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

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

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
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

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

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

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真诚,真心认他们做朋友,真心要他们做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不然,我就够不上做他们的朋友,我只好辞职。

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着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只有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地,“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的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

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又如菜蔬的种植,我要教他们经心着意地做,根入土要多深,两本之间的距离要多宽,灌溉该怎样调节,害虫该怎样防治,这些都是由知识化为实践;直到他们随时随地种植植物,总是这样经心着意,才认为又养成了一种好习惯。这样的好习惯不仅对于某事物本身是好习惯,更可以推到其他事物方面去。对于开门关窗那样细微的事,尚且不愿意扰动人家的心思,还肯作奸犯科,干那些扰动社会安宁的事吗?对于种植蔬菜那样切近的事,既因工夫到家,收到成效,对于其他切近生活的事,抽象的如自然原理的认识,具体的如社会现象的剖析,还肯节省工夫,贪图省事,让它马虎过去吗?

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作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有一派心理学者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一个词儿,不但使他们知道怎么念,怎么写,更要使他们知道它的含义和限度,该怎样使用它才得当。一个句子,不但使他们知道怎么说,怎么讲,更要使他们知道它的语气和情调,该用在什么场合才合适。一篇故事,不但使他们明白说的什么,更要借此发展他们的意识。一首诗歌,不但使他们明白咏的什么,更要借此培养他们的情绪。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

我决不教小朋友像和尚念经一样,把各科课文齐声合唱。这样唱的时候,完全失掉语言之自然,只成为发声部分的机械运动,与理解和感受很少关系。既然与理解和感受很少关系,那么随口唱熟一些文

句又有什么意义?

小朋友顽皮的时候,或者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我决不举起手来在他们的身体上打一下。打了一下,那痛的感觉至多几分钟就消失了;就是打重了,使他们身体上起了红肿,隔一两天也就没有痕迹,这似乎没有多大关系。然而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体上的痛或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有什么权利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呢?并且,当我打他们的时候,我的面目一定显得很难看,我的举动一定显得很粗暴,如果有一面镜子在前面,也许自己看了也会觉得可厌。我是一个好好的人,又怎么能对他们有这种可厌的表现呢?一有这种可厌的表现,以前的努力不是白费了吗?以后的努力不是不产生效果了吗?这样想的时候,我的手再也举不起来了。他们的顽皮和愚笨,总有一个或多个的原由,我根据我的经验,观察剖析找出原由,加以对症的治疗,那还会有一个顽皮、愚笨的小朋友在我周围吗?这样想的时候,我即使感情冲动到怒不可遏的程度,也能立刻转到心平气和,再不想用打一下的手段来出气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叶圣陶教育的故事

叶圣陶教育的故事 导读:关于叶圣陶教育的故事 一 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小学时成绩不好,还留过三次级。后来,经过努力,叶至善考入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 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叶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难过得哭了。 叶至善的母亲很关心他的学习,她看到叶至善的成绩单上分数那么低,常常唠叨个没完,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 叶圣陶却什么也不说,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能否学以致用,以达到终生受益,这不是单凭考试成绩能衡量出来的。 他知道儿子不愿意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语,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考试不及格情有可原。 从和儿子的对话中,他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因此,他并不责备孩子,只是说,不要哭,换个学校吧。于是他让叶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 这所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不用整天做习题和作业,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唱歌、吹口琴。叶至善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感兴趣了。

孩子的兴趣广了,叶圣陶很高兴,鼓励孩子说:“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 二 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看。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自己愿意就行。 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小至善,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这个在小学和中学留过四次级的孩子最后取得了成功。 教育并不是为了分数,只要能培养能力,分数低也没关系。我们教育孩子,为了使孩子有学习的动力。 帮助孩子树立了他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即使孩子达不到当初设立的目标,也不要气馁,目标可以不断调整,退一步想,孩子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已经锻炼了孩子的能力,这已经够了。 三 叶老有二儿一女:至善、至美、至诚。50年代后期,其子叶至诚与方之、高晓声等文学青年创办了文学杂志《探求者》,结果被错误批判,在人生之路上遭受不小的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做人的真诚,没有改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应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美德。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性格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事必躬亲”和“宽人严己”的社交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美德。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性格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事必躬亲”和“宽人严己”的社交态度。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稻草人》的连环画图片,请同学来讲述故事。老师提问:“大家都对这个故事很熟悉,那么谁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作者

是谁”经过提问得出结论:“叶圣陶”。然后教师接用多媒体展示叶圣陶生平“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然后,老师接着问:“为什么叶圣陶先生被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学生们可能不知道,老师接着解释“因为他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并为此做出很大的贡献,这是因为有他,我们现在才可以简洁易懂地交流。那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他的故事。”并由此导入本课:叙事性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叙写叶圣陶先生的具体事例。 2.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的优秀品质(人物形象) 3.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4.感知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陶冶性情,涵养美德。一、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人优秀品质。二、教学难点: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略细结合,朗读感悟;圈点批注;启发点拨;小组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1.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标记段落,利用生词造句。 2.利用平板电脑查阅有关作者张中行的资料,重点查找除课文以外的能够表现叶圣陶先生优秀品质的名演或轶事。

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训练及答案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 11.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 12.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 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9.(3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0.(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1.(4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2.(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 13.(4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测试(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xiū rùn shēng shū shāng zhuó kěn qiè pì rú ()()()()() huì rén bù juàn yǐ shēn zuò zé diān pèi liú lí ()()() 2.填空。 (1)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2)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动,“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3)学而不厌,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4)仁者见仁,_________。 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A.宽厚 B.礼让 C.律己严 D.谦虚 4.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A.《顺生论》 B.《倪焕之》 C.《流年碎影》 D.《佛教与中国文学》 二、阅读训练 教育为人生 叶圣陶1894年出生于苏州,12岁考进留日学者举办的“洋学堂”——草桥中学。学校开设的修身、博物、历史、算学、英文、旅行等课程,让叶圣陶感到新奇不已,也让他开始关心国运,思考救国之路。 他从草桥中学毕业后,即投身教师职业,以期实现以儿童为本位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1917年,他受同学吴宾若之邀,赴甪直镇吴县第五高小任教。在这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人生而教育”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甪直的这段经历,使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此生根,教师情结就此深埋。 1923年,叶圣陶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1931年,他主持开明出版社,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开明国语课本》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叶圣陶认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不能不从

叶圣陶的教育名言

叶圣陶的教育名言 1、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2、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3、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4、各种学科除了各自的目标之外,有个共通的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5、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6、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7、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8、当教师的人,应当讲究修养。 9、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10、理想是事业之母。 11、人们最高精神的连锁是文学,使无数弱小的心团结而为大心,是文学独具有力量。文学能揭穿黑暗,迎接光明,使人们抛弃卑鄙和浅薄,趋向高尚和精深。 12、在现代中国做一个人,决不可放弃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个机会。

13、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14、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5、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6、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17、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18、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

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19、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20、惊涛骇浪解释:涛:大波浪;骇:使惊怕。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出自:唐田颖《玉山堂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示例:又觉得身体动荡,仿佛在的小船里。出处:《地动》 21、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22、教师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23、师范教育是推进和革新教育事业的根本。 24、端正教育思想是改革教育最紧要之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4.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相关资料 1.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介绍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试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填空。 (1)本文作者是(),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出版散文集《》《》《》《》《》《》《》等。 (2)叶圣陶(1894-1988),名(),字(),江苏苏州人,著名()家、著名()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2.注音释词。 搀和: 东四八条: 冗长: 著作等身: 沾溉: 高文典册: 3.翻译句子。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4.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章内容。 5.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课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丁卯.() 商酌.() 慎.重() 颠沛 ..流离() 譬.如() 自作.自受() 朦胧 ..() ..() 删.去() 累赘 拖沓.() 妥帖 ..() 诲.人不倦() 2.理解词语。 修润:商酌: 朦胧: 累赘: 拖沓:妥帖: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为人师表: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3.填空。 (1)张中行是当代知名学者、_________家、_________家。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________”。 (2)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童话集《________》,白话小说《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等。(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划分层次方法提示:(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 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5)注意承上启下的句子。 4.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生前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两种过人品行——、,表达了作者对他的之情,启示我们应以叶圣陶先生为榜样,反思自省,加强道德修养。。 (提示:文章主题概括方法。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课堂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作业布置: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 1.复习前课内容。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别扭(bié) 譬如(pì)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字帖(tiē) 细致恳切(kěn) C.恢复(huī)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 以身作则(zé) (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谦虚业绩朦胧正心修身 B.悔恨悠久出板南腔北调 C.儒家公寓丁卯躬行君子 D.微末天坛悲哀学而不厌 3. ①本文作者是 ,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出版散文集《》、《》等。

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

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 叶至善在小学时曾因学习成绩不佳留过三回级。后来,经过努力,他考取了一所以学 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因为有4门功课不及 格又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忍不住哭了 起来。叶至善的母亲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到至善的成绩报告单,不免唠唠叨叨,说 孩子不争气,没出息。而父亲叶圣陶却从来不说什么。 父亲不大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得看是否能把所学的知 识全部消化。成绩的好坏不是单凭考试能衡量出来的。他了解儿子,至善最不愿意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文。考试时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孩子不愿死记硬背,当然考试 不会及格。他从平时和儿子的对话中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因此,他面对孩子的成绩单并不责备,只是说:“不要哭,也不要思想上背包袱,还是再换 个学校吧。”于是他让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这所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叶至善进 了这所学校,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了,也不用整天在做练习题和做作业上 花多少工夫,因而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还可腾出时间唱歌、吹口琴。孩子的兴趣变 广了,父亲很高兴,又鼓励他说:“这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他解释说,所 谓“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 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 容的书都看。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自己愿意就行。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 问至善,让他回答,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 叶至善12岁开始跟随父亲写作。四十年代,至善兄妹三人对写作都非常热心。当时 叶家出现的“父子围桌改稿”情景,至今让人羡慕不已。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 油灯移到桌子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孩子们的文章。三个孩子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挑错。有时候,父亲指出了作文 中可笑的谬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起来。每改罢一段,父亲朗读一遍,看语气是否顺达。 孩子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插在瓶子里篷篷松松的一大把,经过父亲的梳理 修剪,像个样子了。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原来,父亲从不给他们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一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 父亲还要求他们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 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父亲在教育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性,让孩子自觉成才,自觉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 不教中有教,集中体现在父亲精心为孩子们修改文章上。叶至善在兄妹合集《花萼》 的《自序》中,描写过父子们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亲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我们一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精编版

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重点) 2、了解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内涵。 3、通过细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以及本文平易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特色。(难点)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 出示课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齐读课题,理解题目含义。 “叶圣陶”:文章主要写作对象 “先生”:读出对叶老的尊敬 “二三事”:本文主要写有关叶老的几件小事 再次读课题,带着崇敬之心。 今天咱们就走进这篇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走进叶圣陶先生的二三小事,从更多角度认识他,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二、略读感知二三事

本文约2000字,请同学们使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在5分钟内读完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作者主要回忆了叶圣陶的哪些事?勾画文中评价叶老的语句,概括叶老的品德? 文字方面——描写文章标点;修润课文文字。 日常交往方面——告辞时远送客人;举手打拱;真诚复信,为友人颠沛流离的处境悲伤。 写作方面——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细节力求完美 三、精读景仰叶圣陶 同学们,现在请你使用精读的方法,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样的叶圣陶? 预设: 1、待人宽厚的叶圣陶 例如: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运用删改法,体会“描”的意蕴。一字传神。 ——叶圣陶默默为他人修改文章,连标点也仔细认真的修改。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

叶圣陶《邻居吴老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邻居吴老先生叶圣陶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同步练习卷】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及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 基础导练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 A. 确凿(záo) 哺育(fǔ)喧嚣一拍既合 B. 炽痛(zhì)重荷(hè)磐石无遐及此 C. 亘古(gèng) 污秽(huì) 仰幕锋芒毕露 D. 斑斓(lán)胡骑(jì) 幽寂迥乎不同 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热闹非凡。 A. 昨天下午,第一海水浴场人声鼎沸 .... 。 B.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C.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 的故事。 .... ,终会拥抱大海。 D. 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 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 1 -

C.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D. 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②当然要观察。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A.①②③④⑤B.③①②④⑤C.③①④②⑤ D.①③②④⑤ 5.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①,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 ! A. 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 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 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 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能力提升 二、阅读《等你回家》,完成20-24题。 - 2 -

多面向的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关于单篇教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

多面向的阅读教学 ——单篇、群文和整本书阅读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蒋军晶 我一直认为,教学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一个老师,如果只满足于已有经验,在学习和改变上不愿意投入太多时间,课堂就私有化了,班级就私有化了,学校就私有化了。作为一线教师,我总是自我提醒、鼓劲: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固步自封,要立足实际,从实践出发,大胆创新,勇于改革,“不能年复一年地重复工作”。 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老师,除教科书外,应该会使用不同类型的“教材”进行阅读教学,如自选的课外文章,如整本书。现在的语文老师,也应该会组织不同的课堂阅读活动,如群文阅读,如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各有优势,相互无法替代。 先讲“单篇阅读”。 我们的教材虽然是“一纲多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屈指数来,也有七、八种,但是你们细看之后会发现——这“多本”大同小异,所谓“大同”,这些教材全部是由一篇一篇的独立的文章组成的“文选型”教材,我们的教材编选方式,百多年来,没什么改变。所谓“小异”,就是这一篇篇文章组成单元的线索有些微的差异,或者以“文体”为线索,或者以“语文知识”为线索,或者以“人文主题”为线索,其中,多数以“人文主题”为线索。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教材虽然有“单元”,但是单元内每篇文章之间并无多大关联;尽管早有人提倡“单元整组教学”,实际上,大家还是在一篇一篇地进行教学。 单篇教学,陈启天在1920年就讲了,所谓“单篇教学”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的教学。单篇教学,强调的是“举一反三”的教学,强调的是在一滴水里看世界,在单独的一篇经典里面,可以获得非常丰富非常多样的学习收获,可以挖掘经典文章的微言大义,可以面面俱到的去探寻单篇经典的各个方面所达到的高峰。 当然,我心里知道,大家也心知肚明,一个学期就只教只学这20多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多读,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是由语文学习的具体迁移规律决定的。语文学习迁移规律是什么呢?大家请看大屏幕: ●是一种知识或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横向迁移”,而不是知识或技能在概括程度上的高低水平之间的“纵向迁移”; ●是一种在前后学习情境相似中的“近迁移”,而不是在新的不相似情境中的“远迁移”; ●是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特殊迁移”,而不是一般原理与规则的“普遍迁移”。 语文学习的这种迁移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特别是阅读教学,并不追求极高的原理性概括,而更重视经验在数量上的积累。这样的话,疑问就来了,既然学生只有从大量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那么单篇教学,对一篇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还有没有积极意义呢?我个人认为是有意义的。理念决定行为,因此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是不可能像山东的韩兴娥老师那样,两三周就将一本教材上完的。 那么,单篇教学的意义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关于单篇教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例子”理论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教学性质,将作为教材的课文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区别开来。 当然,在单篇教学中“举一”,到底“举”什么“一”,就非常关键了。在我看来,很多老师对于这一点并没有考虑清楚。我们老师喜欢对课文面面俱到地“深挖硬掘”我们老师总是想尽办法要把课文上全、上深、上透,把自己领会到的、教参中提到的、课后问题问到的都要求学生掌握,如此不厌其烦,一篇课文讲个三四课时司空见惯,于是语文教学自然而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精品】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 能快速把握的主要内容。 2.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3. 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张中行的资料,有关叶圣陶的资料。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学过童话《稻草人》,知道作者是谁吗?对,是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不仅在文学、教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道德修养方面是人之师表。今天我们学习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叶圣陶先生有哪些崇高的精神品质让人感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介绍作者 张中行,著名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2、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商酌(zhuó) 累赘(léi zhuì) 拖沓(tà) 搀和(chān huo) 冗长(rǒnɡ) 简明扼要(è)躬行(gōng xíng)不耻下问(chǐ)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繁碎:繁杂琐碎。拖沓:形容做事拖拉。 沾溉: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累赘:拖累、麻烦。 躬行: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冗长:(、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四、认真倾听,体会作者的感情 整体感知内容,自主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作者写这篇的缘由是什么? 点拨: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纪念他。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的赞誉和亲切怀念。 五、学会略读,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的大意。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概括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 点拨: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两方面的特点:宽厚待人,严以律己。 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 点拨: 为吕叔湘先生描写标点符号。 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 亲自送客到大门外。宽厚待人 及时给“我”回信表达悔恨和悲伤。 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

叶圣陶童话阅读试题

叶圣陶童话阅读试题1.在《一粒种子》中,最后( D )种植了这粒种子成功发芽 开花。 A.国王 B.富翁 C.兵士 D.农夫 2.在《一粒种子》中,富翁找了(D )个花匠来管这粒种子。A. 一B.二C.三D.四 3.在《玫瑰和金鱼》中,养玫瑰的是(D ),养金鱼的是( B)。A.商人B.女郎C.医生D.青年 4.在《小白船》中,哪个问题不是那个身子特别高,脸长得很可怕的那个人问的?( D ) A.鸟儿为什么要唱歌? B.花儿为什么香? C.为什你们乘的是小白船? D.云儿为什么那么白? 5.在《快乐的人》中,来向快乐的人募捐的是(C )。A.一个骗子B.一个医生C.两个骗子D.一个警察 6.在《稻草人》中,渔妇钓到了一条(D )。 A.鲤鱼B.鲑鱼C.青鱼D.鲫鱼 7.在《稻草人》中,稻草人的主人是(A )。 A.老农妇 B.渔妇 C.生病的孩子 D.跳河的女人 8.在《聪明的野牛》中,树林里的牛收到了(A )的信。A.城市里的同族B.草原上的羊C.大海里的小鱼D.小孩 9.在《古代英雄的石像》中,石像在一天( D)倒了。A.早上B.中午C.下午D.半夜 10.在《富翁》中,(A )先发现了山里的金子。 A.石匠 B.服装店老板 C.粮食店老板 D.农夫 11.在《鲤鱼的遇险》中,鲤鱼们把(C )误认为是朋友,其实是强盗,劫走了它们的同伴。 A.天鹅 B.鸳鸯 C.鸬鹚 D.大雁 12.在《皇帝的新装》中,(B )在陪皇帝喝酒时被杀了。A. 一个老臣B.皇帝最宠爱的妃子C.画家D.哲学家13.在《含羞草》中,第(A )朵玫瑰花想去旅行。 A.一B.二C.三D.四 14.在《含羞草》中,小草为了一些事情而羞愧,除了(D )A.替无知的庸俗的玫瑰花苞们羞愧,明明是非常无聊,它们却以为十分光荣。 B.替不合理的世间羞愧,有病走进医生的门,却有被拒绝的事情。

人教版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及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重点·难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张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2.题目解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3.知识建构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

家长教育案例资料

家长教育案例 四一 一、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做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为人父母者,同时也身为儿女,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养成尊重长辈、尊重他人的好习惯,父母就要做好榜样,从自身先做起。比如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就可以趁节假日休息的时候带孩子一起去看望父母,陪父母吃顿饭、唠唠家常;父母过生日或重大节日的时候,可以不失时机地买些礼物,还可以经常打电话询问一下父母的身体状况; 上下公共汽车时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先上或者先下,车上没有空位时可以把座位让给老人,这些事情也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做,让他也体会到自己的爸爸的,别看现在的孩子小,可是也跟大人一样有思想,也会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要教育孩子团结同学,尊重同学,不要随便给他人起绰号,不要看不起学习、表现不如自己的同学,多想想别人的长处,少考虑别人的缺点,学会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同时讲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尊老爱幼的小故事,让孩子跟着伟人、名人学做人,学会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融入到和谐的班级活动中去。 二、结合电视、报刊或者生活中的事例,教育孩子要学会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结合生活中、电视、报刊中的事例,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同时先学会尊重自己,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只有先学会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特别是作为女孩子,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要从小培养自尊意识。俗话说“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当然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工资足够让孩子过上丰裕的生活, 但是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溺爱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好习惯,培养孩子从干家务、做简单的事情开始,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真 诚付出,学会感恩。不该自己拿的东西不能拿,不该自己要的东西不能要。不和别人比吃穿,只比学习成绩,只有自己各方面都优秀了,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