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教育学笔记整理

现代教育学笔记整理

现代教育学笔记整理
现代教育学笔记整理

现代教育学笔记整理

题型:单选、N词解释、简答、材料分析、论述

导论: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或主要观点(选择题)

1、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

段和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一)前教育学阶段(前教育学阶段教育学雏形时期,是教育学从哲学的母体中

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1基本特征:

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是指教育独有的话语体系,由教育学术语按照一定的学术规范组成的系统的理论体系N词解释)。

2前教育学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1)①先秦时期乐征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②《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1.教育学雏形时期。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学的

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来);(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

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端,标志着

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法国)卢梭:《爱弥儿——论教育》(强调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瑞士)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符合学生的

本性,提出了“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观点);格斯纳开创了一个“教育学研讨班”。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其创立的教育学被称之为传统教育学)。首先,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明确表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必须形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独立的教育思想。其次,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应用一系列概念,建构了相对完整、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形成了赫尔巴特独有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和研究典范。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学》。

主要观点:

第一,反对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它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第四,差别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认为教育实验是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

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的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2.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

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的学校学习就是一个社会成长的过程。

第四,打破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第五,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

第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四)现代教育学的形成的几个基本条件(教育学具有现代性)

“现代的教育学”与“现代教育之学”。

首先,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其次,教育学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教育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教育科学群落”。最后,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

二、教育学的理论结构

(一)现代教育学的对象

首先,“教育现象”(指的是存在于社会中的有关教育活动的一种客观实在N 词解释)中只有被关注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才是研究对象,而不是笼统认为教育现象都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其次,“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目的,而不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再次,“教育事实”也不是教育学的研对象,即只有哪些被认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事实才作为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第一种是以美国的教育理论为蓝本,对美国教育理论的吸纳,主要表现在对美国的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教育学理论原著的翻译、介绍或者是套用这些理论模式建立类似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其中,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桑代克、盖茨的《教育之基本原理》及桑代克的《桑代克教育学》影响最大。第二种是以德国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作为建构模式,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1946年出版的《教育学概论》。第三种是以苏联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作为建构模式,这种模式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可见,我们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第一章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第一,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并存;其中学校教育目标比较狭窄,多为学为仕官、学为僧侣。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

第四,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

第五,积累了丰富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古代社会的教育思想:

东方有:孔子的教学思想、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荀子的教师思想、墨子的教育内容思想、朱熹的学习方法、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西方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亚里士多德的“三育理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福绿贝尔的儿童教育思想、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等等。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走向世俗化。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1、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提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2、资本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

第一,出于各阶层利益的冲突与协调,要求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的需要。

第二,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学校教育管理比较成熟。

第三,基于民主、平等的社会理念,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社会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

第一,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第二,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论观,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教育理论研

究与实践。

四、现代教育的属性(选择或判断)

1.教育的永恒性,教育随人类而存在。

2.教育的生产性,教育是社会和人的再生产活动。

3.教育的历史性,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4.教育的继承性,教育总是在继承过去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得以推陈出新,不断发展。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身的规律性。

6.教育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同时,教育的长期性还具有其超前性、迟效性。

7.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二、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现代教育本质的纷争

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复合现象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教育的社会化说、教育文化说、类本质说等等

(二)现代教育本质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基于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通过“育人”这种活

动方式而展开的,教育正是首先通过此矛盾的解决,培养自然性与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然后再作用于社会的。(N词解释)

教育的特征:教育的根本的特征在“育人”,其“育人”的支撑点是教育者

的主观要求与受教者的客观水平的矛盾、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

分析:

首先,教育的对象是“人”,即受教者具有人的主体性,而不是消极、被动

的客体。

其次,教育的过程是“育”,即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营造

受教者自动的环境,使受教者受到生理的、心理的影响,以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工厂式”的敲打挤压。

再次,教育的结果是“化”,即外在的人类文化内化为受教者内在的素质,表现为受教者在知识技能水平方面的提高,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积极变化,而不是生产出具体的、有形态结构的物。

理解教育的本质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扩大教育本质研究的视角,多学科地进行教育本质问题研究。

第二,重视教育的人学思想。

第三,探索教育的本体价值。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

四.现代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现代教育的功能

(一)多种功能:

1.政治功能:教育要为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经济功能:教育要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3.文化功能:教育要传递和发展社会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建设。

4.发展个性的功能,世人的治理和体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人的发展

教育的扩展功能:影响社会的发展

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

第一节现代教育目的内涵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N词解释)

概念: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

第一,宏观性: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第二,预期性: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

第三,强制性: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

第四,时代性: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那种绝对普适性的超越时空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

此外,教育目的是客观性的主观表达,兼具主观与客观的特征。

(三)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

第一层次: 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它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

第二层次:学校培养目标。由于各类型学校的性质及各个教育层次中的需求和任务是不同的,学校教育要因校制宜。

第三层次:课程目标。这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通过上述多个层次的、逐层向下的结构,把总方向的教育方针、总体的教育目的贯彻到学校,贯彻到课程、教材,贯彻到课堂,从而在具体措施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第二节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分类

一、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影响因素)

1. 生产力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教育目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2.生产关系的影响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

3.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

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如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发展速度的不均匀性和个别差异性)和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下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机)。

二、现代教育目的的分类

(一)以制定教育目的的主体为依据进行的分类

1.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

(1)外在教育目的,被认为是既对社会的进步又对增进社会个体的福利有益的理想状态的描述。

(2)内在的教育目的,适合于特殊的个人。

之所以这样区分,是能在差异性中发现其内在的同一的规定性,从而划定教育目的的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界限。

2.指令性教育目的(具有强制性)和指导性教育目的

(二)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依据进行的分类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其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等。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首先,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其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再次,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

3.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提出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准备生活说”,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提出“教育适应生活说”。代表杜威“教育即生活、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小结: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一味强调个人的内省。

(三)以教育目的的存在方式为依据进行的分类

1应然的教育目的,即教育母的制定主体以成文的、合乎规范的形式所规定

并表述的教育目的。

2实然的教育目的,在教育实际生活中发挥直接作用的教育目的。

努力寻求应然教育目的和实然教育目的之间一种有效的联系机制。

(四)素质教育的含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1主要目的是强调在传播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基础上,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实质是促进人的身心和潜能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和知识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

3核心是提高人的素养和品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主体性

4终极目标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增强人适应、改造社会的能力

5.素质教育的特点:

①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

②突出主体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③面向全体。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

④关注终身发展。素质教育重视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2.发展的顺序性,儿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定的顺序

性,其中生理素质与机能的发展顺序又制约着心理发展的顺序。

3.发展的阶段性,儿童的发展,在一定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在一定年龄时期,往往反映出一些新的生理与心理变化的典型特点。

4.发展的差异性,在每个阶段内,每个儿童之间,他们的发展不尽相

同。

5.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发展或不同方面的

发展不均衡。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

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节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与人的发展

(一)遗传影响人的发展

首先,生理结构与机能是由其父母的遗传物质(DNA)决定的。

其次,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

最后,遗传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顺序、速率。

(二)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一方面,如上所述,遗传影响着人的发展;

另一方面,遗传的影响仅仅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即遗传因素是后代发展的生理基础,规定着后代发展的可能性方向,但非现实的影响。

“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是错误的。

后天环境和教育等影响对人的发展具有现实性的影响,表现在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方面。

二、环境与人的发展

(一)环境影响人的发展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

1.自然环境与人的发展

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理位置等,人的人类学特征多为自然环境所规定的。

2.社会环境与人的发展

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及其构成的复杂关系,以及其变迁带来的教育影响与对人发展的影响等。

3.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

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血缘性、亲子性、陶冶性等多种特点;家庭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家庭中的许多因素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如父母的学历和职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的气氛、物质条件等等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

(二)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一是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人自从来到人世就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二是环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即环境影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个体接触到它时才可能受其影响。

三是人对环境影响具有选择性,即个体对环境影响存在适应与对抗等多种选择。

因此,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地性2、学校教育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

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2)人生发展的阶段性

1.受孕—胎教

2.婴儿期-启蒙时期的幼儿,童年期-心理发展时期,少年期-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起始阶段,青年期-自我意识开始形成,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时期。

四、借鉴:试根据所学有关教育理论分析这段对话。

某校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甲教师说:“我们班的××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乙教师说:“我班的××和上次一样,又没及格,没办法,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甲教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就是这个理儿。”

【答题要点】首先提出个人对此案例的看法或观点。然后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所述事例。即使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现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任何社会办教育都必须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基础,必须以现实生产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为前提。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水平底下,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人才的规格相应单一,教育结构也很简单。

(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总是依靠其掌握的政治、经济权力,从而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这受教育的权利。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由哪些人分享各种权力和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之下的教育目的只能是培养服从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人才。

(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这教育的管理体制。教育的管理体制受制于社会关系。

二、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1、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2、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3、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现代教师

一、现代教师的内涵

(一)现代教师: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专业人员。(N词解释)

(二)现代教师的作用

1、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

(2).教师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2、现代教师的地位

教师的特殊社会作用奠定了教师职业在理论上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1)中国自古就有尊师的优良传统,古代教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2)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对教育空前重视,教师的地位得到显著的提高。

(3)“文化革命”对教师来说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4)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教师的地位得到明显的改善。

为了有效提高教师地位,保障教师全意,国家前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1)1986年《义务教育法》

2)1992年《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暂行规定》

3)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4)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教师待遇的改善、教师收入的增加、教师权益的进一步保障,使教师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教师正逐渐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

3、现代教师的权利

一是作为一般社会成员的权利(公民权):生存权,言论权;

二是作为特殊社会成员的权利(教育自由权):制定课程计划,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教育评价,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等。

4、现代教师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2)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和完成教学工作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文化道德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和组织有益

于学生的社会活动。

4)关心学生,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5)制止和批评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与现象。

6)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5、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2)、创造性,重组性3)、示范性

4)、长期性和迟效性5)、无私性

二、现代教师的素质

教师素质的概念:

教师素质指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它是教师履行职责所必备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身心特点的总和。(N词解释)

(一)职业道德素质(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职业情操和品质。N词解释)

1、忠诚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维护教师集体

4、以身作则

1、精深的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

(二)知识基础

1.本体性知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条件性知识,教师具有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

3.实践知识,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三)教育能力素质

1、驾驭教材的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4、科学研究能力

5、开拓创新能力

(四)身心素质

1、身体健康

2、心理健康

六、借鉴:材料分析

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

处理办法。

【答题要点】从课程与教学原理的角度分析,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建议处理策略: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第六章现代课程

第一节现代课程的本质

(一)课程即学问和学科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欧洲中世纪初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局限性:把课程看作学问和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了课程的主体,但并

没有反映出课程的全部。

未能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

忽略智力发展、创造力表现和个人成长等因素;

未能包括课外活动和学校生活的经验;

忽略涉及课程设计的工作,如教学策略、顺序程序、引起动机的方法、内容

的诠释等。

完整的课程,应该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样

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个性发展。

(二)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

代表人物:美国课程论专家比彻姆(G.A.Beauchamp)

“课程是书面文件,可包含许多成份,但它基本上学生注册入学于某所学校期间受教育的计划。”

局限性:

第一,过于重视计划性,强调可预设的教学计划和可观察的教学活动,而忽视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实际体验,偏离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根本目的。

第二,过于重视“书面化”的课程形式,而忽视了真实教学情境的课程意义。

第三,把教学计划等同于课程,混淆了课程与教学的概念,缩小了课程的外延,导致课程研究的狭窄化。

美国课程论专家塔巴指出:若把陈述目标和内容概要之外的其他方面都从课程定义中排除掉,并且抛弃使学习经验条理化的任何东西,就可能使研究领域过于狭窄而不能胜任课程研究。

(三)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代表人物:博比特,加涅,波范和约翰逊

课程应该是教学的指南,它规定教学的结果;课程由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所组成。

局限性:不能处理好学习结果的预期性和非预期性之间的关系,不能处理好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系,容易导致对校园环境、师生互动、心理气氛等跟学生成长有重要关系的非预期因素和过程的忽视。

(四)课程即学习经验

代表人物:美国课程学者多尔

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

局限性:

未能指出何种经验应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提供;

可能排除了系统化的知识;

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亦可能包含好的和不好的经验;未指出经验所要达到的结果,似乎以学习经验为目标。

(五)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代表人物:英国课程学者斯基尔贝克、劳顿,巴西教育家弗雷杰

一是着重阐述文化对课程的影响与制约;一是侧重揭示课程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局限性:如果看不到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特殊性,以及文化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类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则不利于我们对课程的恰当认识。

2课程: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N词解释)

第七章现代教学

一、现代教学的概念

1、国内的理解

(一)统一活动说

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

知识和技能,身心得到一定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得到提高。——王策三

2)教学就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的活动。——李秉德

3)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中介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顾明远

(二)广义-狭义理解说

广义的教学:泛指一切经验获得的活动,是能者为师,不拘形式、场合,不拘内容。

狭义的教学: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的统一活动。

2、国外的理解

1)教学就是传授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描述性定义

2)教学就是学生学会教师所教的内容的活动。--成功性定义

3)教学是意在引起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意向性定义

4)教学就是符合特定的道德条件引起学习的活动。--规范性定义

5)教学就是追随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反馈而变化的活动。--科学性定

3、现代教学的本质

(一)教学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

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N词解释)这个定义包含了三层意思:它强调:

1)它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

活动的两个方面。

2)它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3)它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二)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却不是惟一途径;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但智育却不是教学的惟一任务。补充:教学也要完成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将教学等同于智育,就容易导致对智育的途径和教学的功能产生狭窄的片面认识。

3、教学与上课

教学与上课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上课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是教师运用教材及相关教育科学理论,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此外,教学还包括备课、作业设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作业评价等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来完成的。

二、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一)现代教学过程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

教学过程与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双向关系,

1)教学过程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受到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多种因素的促进与制约,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性、阶段性和民族性等特点。

2)另一方面,促进社会的进步是教学过程的理想,它主要通过培养优

秀的人才、传播进步的理念来实现。反之,教学过程如果过分强调继承性而走向保守,忽略人的全面发展,则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教学过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忽略或认为的抹杀,就会使教学过程置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以此作为指导的教学理论的生命力必定会大打折扣。

(二)教与学相互协调与作用的规律

教和学说明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活动,教是教师的施教活动,学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两种活动应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1)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是一种应然

状态而非实然状态,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与实现,必须重视教师的引领和指导。

2)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更要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更新,以此来推动

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时教师还要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成长。

(三)现代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1)教学所具有的教育性,指的就是教学过程对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所具有的导向、指引和塑造作用,它是内在于教学过程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过程的实然状态。

2)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为一种价值指引性,表现为教学总会受到一

定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而且教学活动总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更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公民。

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现代教学原则的概述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N词解释)

现代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教学原则来源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教学实践,并始终受到

教学实践的检验、修正和补充。

2)教学原则虽然是人们主观制定的,但是却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

律。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对教学原则起支配作用,而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概括体现与综合运用。两者关系十分紧密。

3)任何一个教学原则或教学原则体系的提出,必然服从于一定的教育

目的。

二、教学原则的体系

1、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是指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进行教学,要求教师授予学生的知识在深度与广度上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智力发展水平,使学生力所能及。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2)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

(1)联系实际系统地讲授书本知识。

(2)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实际的能力.

(3)根据教学需要,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为正确理解教材,掌握科学概念打下基础。

(1)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材和不同年龄的学生,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同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要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直观作用。

4、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4)发扬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注重相互启发。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问题

(二)如何阅读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自我概念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 ( C )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 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 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主要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2002年他当选20世纪百名最杰出心理学家之一,在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名誉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邀访问教授。是美国心理学会(APA)120年历史上唯一一个包揽其三个主要奖项的人,杰出写作奖(1975)、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研究奖(1999),许多其他的专业团体也对他的研究和教学作出嘉奖。他独立撰写的《社会动物》(The Social Animal)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自1972年第一版以来至今全球销量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内容介绍: 本书内容比较多,由于时间的关系,只介绍部分章节。 C1:序论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

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范围上比心理学窄,不研究个人性格、特质、精神系统障碍等等,只关注人际、群体和社会,方法上与社会学相比,会采用实验的方法。 如何得出结论:对社会心理规律的解释:进化论(公理)+神经科学+生物学,核心方法:假设+求证(实验法)。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定理):1、我们构建了社会现实;2、社会影响会塑造行为;3、个人的态度和性格会塑造行为。 C2:社会中的自我:认识自己 自我概念:我是谁? 1、自我图式:我是谁,我的样子,我的性别,我的行为方式,我的智力水平,强壮程度,我与其它人的关系; 2、可能的自我:我可能成为什么样子,能在什么方面成功,考试能过吗,会有钱吗; 3、自尊:即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是我们所有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总和。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 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得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得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就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得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就是一门以高等教育得运行形态与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得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得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得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它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得复杂得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就是国家在一定得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得需要,通过一定得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得总得工作方向与奋斗目标,就是教育政策得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得以及实现教育目得得基本途径,就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得基本指针。如果就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得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教育目得:具体而言就就是指按一定社会得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得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与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得目得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得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得设置、组织机构间得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得划分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得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得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得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得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就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得管理。(这个概念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要) 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得系统,它就是一个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得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与高校为保证学位得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得学术衡量标准与严格得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得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得制度。 专业:就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与学科体系得内在逻辑而划分得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就是指所办专业得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得构成要素与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得“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得适应性与竞争力上。 课程:课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得课程就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得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得地位与开设顺序得总与。广义得课程就是指为实现高教目得与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得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与结果,就是为学生得全面发展而设计得一切条件与一切活动得总与。 教学大纲:就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就是以系统与连贯得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与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2020年整理)社会心理学笔记 完美版.doc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2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2、社会行为(领会)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识记) 1).微观的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的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 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1.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1.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2.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 3.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 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 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 论发展的顶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 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 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 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1.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 2.特点:(1)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要点:(1)实证方法: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 (2)实验方法:a.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复习进程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 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自我障碍:指的是行动者制造了一个非常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是行动者在做出实际成绩时所必须遇到的,如果行动者失败了,人们就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归因于外在因素或行动者所不可控的因素。 行为的传染:指榜样的行动减少了阻止个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内心限制,解除了内心的约束,于是便跟着榜样行动。 印象形成:指我们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其他人的一个整体印象的过程。 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 社会助长:是指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绩效要比单独时完成任务的绩效高。 合作:指两个或更多个个体(或群体、组织)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调他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1、Cosdta和McCrea,Goldberg,John等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来进行评价。这五个维度分别是: 神经质: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开放性: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方面开放,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 外向性: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愉悦性: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斗争。 公正严谨性: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2、王登峰和崔红提出的“大七”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这七个因素分别为:外向性:指个体的活跃、合群和乐观。 善良:指个体诚信、利他、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和沉稳。 才干:指个体的决断、坚韧和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 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团体过程。 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成就行为和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的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和认知失调,个人知觉和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和社会的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 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主要包括: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拥挤与环境心理学,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健康心理学。 5、行为主义是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创始人华生。 6、在所有的人本主义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影响最广泛的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的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的优点是有些问题无法控制实验条件,所以只能够用相关研究的方法加以研究,另外相关研究可以收集到比实验研究更多的资料。缺点是:不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的方向没有办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 六、中学课程 七、中学教学 八、中学德育 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4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 动效率)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 (二)教育与科学技术 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 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 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lecture1.1:Introduction and Welcome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方法研究人们如何互相看待,影响,相互联系的学科 1)Uses experimental methods 2)Relies on data analysis 2.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or the “I knew-it-all-along effect”,is the tendcy to exaggerate,after learning an outcome,one‘s ability to have foreseen the outcome. Lecture1.4: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1.Do We Share the Same Reality? 2.....but percertions are powerfully influenced by: 1)What we happen to be paying attention to 2)环境,过往经历,主观预期,个人动机以及其它动机 2.我们的感知是由外界的事物跟我们内部的心理活动共同构成的 庞佐错觉,运动后效(盯着桃红色背景看,会暂时的使你的眼睛的感光细胞对这种颜色产生疲劳,从而导致你对颜色的感知产生小小的偏移) 3.我们的视觉系统不是客观中性的 4.认不是客观中性的,相反,他们带有某些偏向,这些倾向会指引人们用独特的方式来处理社会信息。 Lecture1.5:Confirmation Bias(证实性偏见)

1.证实性偏见指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自己事先认知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这一认知的信息 e.g.表格中的四个格子都是有用的 当我们建立了一个理论并得到了一些证据支持时,就会理所当然的觉得这个理论是正确的,我们不会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去寻找否定这一理论的证据 2.当个人和群体相互交流时,他们常常会抱有某种期望。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不是公正的看待自己心中的期望,事实上,人们喜欢寻找那些符合他们期望的信息,他们对于这类信息的重视程度也高于那些可能会推翻他们期望的信息,即使注意到了反面证据,人们也往往会找借口置之不顾,最终导致刻板印象,成见或是社会期望。 3.不仅影响期望者本身,也影响被期望的对象。 Lecture1.6: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1.定义:一开始的一个对情景的错误定义引发了新的行为,因而促成了原来虚假观念的实现,从而延续了错误的情况,就像预言家会引用事件的真实发生过程来证明他们一开始就说对了,这就是社会逻辑的反常性。 皮格玛利翁效应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行为确证(Behaviroal confirmation) 2.行为确证 1)Behaviroal confirmation takes place when people's social expectations lead them to act in a way that causes others to confirm these expectations. 2)It's a social type of self-fulfiling prophecy. (信念可以创造现实,即使当持有原始信念的人已经完全离开了场景。)(Maybe:关于自我实现预言的研究之中,仅有40%确认此效应存在)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 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 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 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 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 社会兴趣广泛 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 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 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 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 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 二.查阅文献 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 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档案 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5.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 (1)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A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B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互补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时,双方关系比较和谐;相反,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立性时,双方关系容易紧张。C差序格局、尊卑有序。 (2)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A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社会互动的四种模式:1)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家人关系、亲密朋友等关系。2)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3)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4)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