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1、财政:从经济学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i

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财政学的对象:财政收支及其治理。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2)财政

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4、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与发展

职能;(4)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职能。

5、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1)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2)私人不

愿意清楚外部性;(3)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

6、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

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同时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益。

7、经济公平: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

8、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

内,平等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

9、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10、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

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11、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

围内。

12、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来往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

体平衡。

13、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

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具有这种作用;(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效率较高:(1)得到法律保护的私有财产,会刺激人

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2)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导致专业化分工和技术进步;(3)分散决策为及时把握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可能;(4)竞争是创新活动源源不断,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2、市场效率:指完全竞争状态下所达到的帕累托最优效率。

3、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能使别人的境况变坏。

4、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或不能提供符合社会效率条件的商品或劳务。

5、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成;(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6、外部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直接影响但又为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成本和价格之中。

7、政府干预的渠道和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财政手段。

8、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9、越位:是指应当而且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

10、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财政没有办或者没有办好。

11、私人物品:是由市场供给满足个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12、公共物品:是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13、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14、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

15、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16、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17、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18、免费搭车:指消费者不承担任何公共物品提供的成本,而是等着其他人去买,自己顺便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行为。

19、混合物品:具有一定排他性或竞争性的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

20、公共需要:是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第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1、国家预算: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收支计划。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2、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

3、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4、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

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财政收入增减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5、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

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指出的基数。

6、国家预算编制规则:(1)公开性;(2)可靠性;(3)完整性;(4)统一性;(5)年度性。

7、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8、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如国防、外交、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

9、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如教育支出类下设置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

10、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事项,如普通教育支出款下设置学期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

11、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12、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13、购买性支出:是指与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交换相关联的财政支出,直接表

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用于国家投资的商品和服务。

14、转移性支出:指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制度。政府的这种

支出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15、政府性基金:是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

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的发展。

16、土地财政:地方财政过分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的现象。

17、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对国有资本收益做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

18、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对通过社会保险缴款、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

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

19、一般公共预算的分类:(1)功能分类(类、款、项)。可以清楚地翻译

政府的各项功能活动;(2)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全面和规范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3)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分类。

20、编制部门预算的实践意义:(1)有利于提高国家预算的透明度,防止

“暗箱”操作,加强廉政建设;(2)使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程序和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3)发挥社会监督作用;(4)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针和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措施,实现依法理财、依法行政。

21、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2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监控的制度。

23、“收支两条线”管理:是针对原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核心内

容是将财政性收支(原预算外收支属于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

24、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措施:(1)完善预算体系,积极推进预算公

开;(2)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挂年度预算平衡机制;(3)加强财政收入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5)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论

1、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提供的原因:

(1)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2)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它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①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就应当承担的职责;②政府是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2、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的类型:(1)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如有线电视、网络、收费桥梁、公路等;(2)由外部效应引起的,如基础科研成果等。

3、征税成本:是指征管成本和缴纳成本。

4、税收的效率损失:是指因征税而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亦称税收的超额负担。

5、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由如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自

然垄断行业);(2)政府参股(基础设施项目);(3)政府补助;(4)政府购买服务。

6、BOT模式:是指政府提供特许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项目授予私营公司,由私营公司成立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和维护。项目公司在项目经营期限内利用项目的收益偿还投资及运营支出,期限满后项目公司将特许权项目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7、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贵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生产。

8、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和经费用于密闭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9、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指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包括纯公共定价和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10、公共定价方法: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

11、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法。

12、二部定价法:是定额定价和从量定价二者合一的定价体系,也是反映成本结构的定价体系。

13、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

14、财政支出收益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支出收益的区别:(1)两者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大相径庭;(2)两者的选优标准不同。

15、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将项目的收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16、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估时要注意两点:(1)对贴现率r 的选择,应采用社会贴现率;(2)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

17、影子价格:是指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状态时,能够反映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

18、最低成本法:是指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作为择优的标准,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宜

计量的支出项目。

19、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1)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兼顾的原则,即所谓“3E原则”;(2)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和相衔接的原则;(4)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章、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1、财政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与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

4、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5、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的经济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①政局是否稳定;②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③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

6、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理论:该理论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原因,将财政支出划分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具体探讨了财政支出的增长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7、罗默、卢卡斯的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

第六章、经常性支出(民生性支出)

1、经常性支出的内容: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科教文卫支出

2、行政管理支出:是政府(政府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等政府部门)为行使其最基本的职能所必要花费的一项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3、人员经费:用于保证行政人员正常行使其职责的费用支出,主要包括工资、

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及其他。

4、公用经费:保证政府机关正常开展公务而花费的支出,包括公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和业务费。

5、直接影响行政管理费规模的主要原因: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等。

6、“三公”经费: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

7、新时期中国国防的目标和任务:(1)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维护社会和谐稳定;(3)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4)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8、中国国防费: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

9、近年来增长的国防费主要用于:(1)改善部队保障条件;(2)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3)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改革。

10、教育的特点:(1)教育具有正外溢性;(2)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3)教育资本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1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三个部分:(1)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是国家财政学教育经费的主体;(2)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包括地方教育附加和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教育资金;(3)企业办学、校办企业等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

12、科学研究的特点:(1)科学研究具有外部性;(2)科学研究具有风险性与收益的不确定性。

13、我国科技投入和激励政策:(1)完善科技投入机制;(2)税收激励;(3)政府采购。

14、政府介入医疗卫生事业的理由:(1)公共卫生领域集中地存在着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2)为公平的收入分配提供前提;(3)弥补商业保险的缺陷。

15、政府介入医疗卫生事业的范围:(1)提供医疗卫生领域的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保证这些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达到最优化;(2)纠正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缺陷,是医疗保险兼顾效率和公平;(3)补助穷人,为他们负担必要的保险,使他们获得相应的基本医疗服务。

第七章、财政投资性支出

1、政府投资:又称为财政投资性支出,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以财政资金为来源的投资活动,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公共需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投入资金用于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2、基本建设支出科目:反映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一般公共预算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

3、政府投资的特点:(1)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2)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3)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4、非政府投资的特点:(1)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2)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3)不顾及经济的社会效益。

5、政府投资的范围:(1)竞争性项目投资;(2)基础性及关键性项目投资;(3)公益性项目投资。

6、政府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经济体制的差异、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

7、间接调控:就是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并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折旧政策等,来制约非政府投资的投资条件以及投资的方向、规模与结构。

8、直接调控:就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非政府投资的状态,安排政府自身投资的方向、规模与结构,从而使全社会的投资达到优化配置状态

9、政府投资的宏观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直接调节自身投资的规模,间接调节非政府投资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调节自身投资的结构,纠正非政府投资结构的偏差,使全社会的投资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10、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2)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3)就业创造标准。

11、基础设施: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

12、基础设施的特征:(1)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2)某些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垄断性;(3)基础设施是处于“上游”的产业部门。

13、感应度系数:反映当各个部门平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是,某个部门由

此而感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提供的产值量。14、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著有有以下几种形式:(1)政府筹资建设,

或免费提供,或收取费用;(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取补偿成本;(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5)PPP模式。

15、由政府独资建设的项目主要出于三种考虑:(1)关系国计民生的重

大项目;(2)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3)反垄断的需要。

16、PPP模式: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

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利益。

17、PPP模式的意义:(1)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2)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3)风险负担合理;(4)PPP模式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减轻政府长久以来的财政负担。

18、政府必须介入“三农”投入的理由:

(1)某些农业投入只适于由政府来提供,或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即凡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牵涉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入,原则上都应由政府承担;

(2)我国政府介入“三农”投入还具有特殊性:①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靠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一方面,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收气候条件及其他诸多条件的影响,不仅波动大,而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另一方面,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而当前让农民自身来解决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的资金问题是不可能的;②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长远来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第八章、财政转移性支出

1、财政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财政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包括各种财政补贴、失业救济、债务利息支出等。

2、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向丧失劳动力,失去就业机会,收入未能达到应有水平以及由于其他原因而面临困难的公民,给予货币或实物形式的帮助,以保障社会成员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的活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抚恤。

3、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以立法形式,由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共同筹集资金,以确保社会公民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风险时,获得基本生活需要和健康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失业保险、

社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和疾病保险。

4、社会保险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5、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的理由:(1)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3)私人保险或商业保险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保障。

6、商业保险的局限性:(1)由于私人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导致私人保险市场失灵;(2)商业保险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以及“免费搭车”的问题;(3)商业保险市场难以抵御系统性风险;(4)私人保险市场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

7、财政贴息:时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方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8、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1)保障项目名目繁多;(2)社会保险资金有确定的来源;(3)社会保险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4)西非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时全社会化的;(5)社会保险资金的运作有现收现付式和基金式两种模式。

9、现收现付式:是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支出,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

10、完全基金式:是指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建立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

11、部分基金式:是介于现收现付式和完全基金式之间的一种筹资方式,即当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另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

12、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异同点:(1)相同点:①两者都具有无偿性,两者都是转移性支出;②两者都能给领取这带来实际收入和经济状况的改善;(2)不同点:①财政补贴与相对价格相联系,而社会保险支出不与价格发生直接联系;②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直接影响资源配置,而社会保险支出对资源配置间接影响。

13、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而向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

14、补贴具有的特征:(1)补贴式、是一种政府的行为,也包括政府干预的私人机构的补贴行为;(2)补贴的对象主要是国内生产与销售企业;(3)补贴的

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4)补贴的结果是利益的得失;(5)补贴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有关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6)补贴应具有专向性。

15、财政补贴的分类: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不可诉补贴

16、可诉补贴:又称“黄箱”补贴,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施的补贴,但如果使用此类补贴的成员方在实施过程中对其他成员方的经济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则受损的成员方可以向使用此类补贴的成员方提起申诉。

17、财政补贴影响经济的机理分析:(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18、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2)财政补贴能够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4)消除挤出效应;(5)对经济社会发挥稳定效应。

19、财政补贴的消极作用:(1)财政补贴项目偏多,规模偏大,会加重财政负担;(2)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地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3)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4)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了合理的消费结构,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20、税收支出:是一种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21、税收支出的分类:照顾性税收支出、刺激性税收支出

22、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

23、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

第九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1、财政收入: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和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国民收入。

2、按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1)税收收入;(2)非税收收入;(3)社会保险基金收入;(4)转移性收入;(5)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3、按收入口径分类:(1)狭义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广义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

4、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水平;(3)分配体制和分配政策;(4)价格水平;(5)政府职能范围及经济体制;(6)税收征管水平。

5、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3)公共财政收入是全口径财政收入中无可置疑的部分,不存在缩减的余地;(4)继续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5)坚定地实行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6)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的变化。

6、使用费:是指为交换公共部门所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

7、收费和税收的区别:(1)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联系,税收收入一般不规定特定用途,由政府筹集安排使用,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2)税收是作为政府一般的筹资手段,而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3)税收收入是政府的主要收入,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而收费则可以有所不同,全国性收费一般纳入公共预算,而部门性收费或地方性收费可以作为预算外收入,按预算程序管理,形成政府性基金或部门和地方自收自支;(4)税收的法治性和规范性强,有利于立法监督和行政管理,而收费的法治性和规范性相对较差,容易诱发滥收费现象,因而法治性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应避免收费项目过多,并力求加强管理。

8、政府采取收费形式的原因:(1)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如可以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2)收取使用费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第十章、税收原理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的“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税收的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4、征税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

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5、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6、税收的职能:财政收入、公平分配、经济调节。

7、纳税人:又称为税收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8、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9、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

10、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各种税有不同的经济来源。

11、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

12、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

13、税率:是指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

14、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15、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它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16、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就越高,数额越小,税率就越低,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17、全额累进税率:是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相对应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

18、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

19、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1)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前者的负担重,后者的负担轻;(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处,全额累进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超额累进则不存在这种问题;(3)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复杂。

20、名义税率:即为税率表所列税率,是纳税人实际纳税时使用的税率。

21、实际税率:是纳税人真实负担的有效税率,在没有税负转嫁的情况下,它等于税收负担率。

22、税收能力:是指应当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包括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政府的征税能力。

23、税收努力:是指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或者说是税收能力被利用的程度,税收努力决定了潜在的税收能力中有多大比例能转变为实际的税收收入。取决于税制的完善程度和税务部门的征收管理水平。

24、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收入未达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入超过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全部课税对象纳税。

25、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不论收入高低,全部同等享受免征额待遇。

26、课税基础:简称税基,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27、税收的分类:(1)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所得课税、商品课税、财产课税;(2)按税负可否转嫁分:直接税、间接税;(3)按课税标准分:从量税、从价税;(4)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价内税、价外税;(5)按税收征管权限分:中央税、地方税。

28、所得课税:是指以纳税人的净所得(纯收益或纯收入)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29、商品课税:包括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

30、财产课税:是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有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31、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

32、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

33、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计算。

34、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

35、价内税: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税种。

36、价外税:税金作为价格之外的附加部分的税种。

37、税收的四项基本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税务行政原则。

38、税收公平:是指国家征税应使各个纳税人的税负与其负担能力相适应,并使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

39、普遍征税: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换言之,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纳税。

40、平等征税: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41、横向公平:是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

42、纵向公平:是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

43、税收的效率包括两个方面:(1)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2)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

44、税收原则:(1)公平类税收原则(受益原则、能力原则);(2)效率类原则(促进经济发展原则、税收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45、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由各社会成员按其享用的份额来承担。

46、能力原则:是指征税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各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收入高的人多分摊,收入低的人少分摊。

47、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又称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48、税收中性:是指在征税过程中不应或尽量减少对纳税人带来应纳税款之外的超额负担。

49、税收费用最小化:是指在征收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征纳双方的征纳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50、确实简化原则:是指税制对纳税人、课征对象、税目、税率以及征管方式和纳税手续等税制要素,都要在税法和征管法上做出明确而清晰的规定。51、税收成本:是指在税制实施过程中征税机关和纳税人发生的各类费用和损

失,包括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

52、征税成本:税务部门的征管费用包括税务征管机关的办公费、设备购置费、专用发票印刷费以及征管人员的工作和津贴等。

53、纳税成本:纳税人的纳税费用包括自行申报、等级、税务咨询以及发生税务纠纷所花费的费用等。

54、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55、税收非中性: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的资源配置情况。

56、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1)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2)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57、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58、税收超额负担:又称无畏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59、超额负担的主要表现:(1)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的支出,另一方面增加了政府部门的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2)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因而会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行为方面的超额负担。

60、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61、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如下:(1)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是由税负转移引起的;(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税负转嫁必然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的不一致;(3)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62、税收归宿:一般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63、逃税:指个人或企业以不合法的方式逃避纳税义务,包括偷税、漏水和抗

税等。

64、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前转、后转、其他专家方式。

65、前转方式:又称为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66、后转方式:又称为逆转,指纳税人在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来转嫁税负。

67、其他转嫁方式:即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售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一部分,这种转嫁方式称为混转或散转。

68、消转:是指纳税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

69、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税负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税负难以转嫁;(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70、我国已存在税负转嫁的经济条件:(1)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有了自身的独立的经济效益,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利用税负转嫁机制减轻税负以获取更大的自身利益的冬动机增强了;(2)税负转嫁是以价格的自由浮动为前提条件的,而我国价格的市场化为税负转嫁提供了充分条件;(3)我国税制以商品课税为主体,也为税负转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71、有关税负转嫁的政策性问题:(1)对价格放开的生活必需品不可施以重税,对供过于求的商品加税;(2)税务机关在防止任意转嫁税负的同时,还必须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工作;(3)提高所得课税比重,缩小税收转嫁的范围和空间;(4)实行价外税,有利于增强商品课税税负归宿的透明度;(5)自然垄断行业的税负转嫁居于优势,应加强对这些行业的价格管理。

第十一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1、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说是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2、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3、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4、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5、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

6、所得税与储蓄之间的关系:(1)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的高低;(2)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作用就越大;(3)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4)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

7、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课征企业所得税,会压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因此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导致投资者减少投资而以消费替代投资,就是发生了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

8、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如果征税和提高税率减少了投资者的税后净收益,而投资者为了维持过去的收益水平趋向于增加投资,那么这就是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

9、税收对个人分配的影响:(1)个人所得税使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2)税收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3)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4)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10、税收指数化:即按照每年的消费物价指数,调整应税所得的适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名义所得上涨的影响。

11、税收指数化的四种方法:(1)特别扣除法;(2)税率调整法;(3)指数调整法;(4)实际所得调整法。

12、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

13、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14、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1)高税率不一定带来高税收收入,而高收入也

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十二章、我国现行税制

1、商品税:也称为流转税,是以商品和劳务为征税对象,并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所课征的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关税以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

2、商品课税的特征:(1)课征普遍;(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3)实行比例税率;(4)计征简便。

3、商品课税的优缺点:(1)优点:税源充裕,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2)缺点:由于商品课税与商品价格相联系,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上回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4、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劳动服务各个环节的增值额(新增的价值)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5、增值税的特点和优点:(1)征收范围广,税源充裕;(2)实行道道环节征税,但不重复征税;(3)有利于出口退税的处理;(4)税收负担随着应税商品的流转而向消费者转嫁,最后由该商品的最终消费者承担。

6、增值税的类型:(1)生产型增值税;(2)收入型增值税;(3)消费型增值税。

7、生产型增值税:计税依据中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的固定资产的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

8、收入型增值税:只准许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

9、消费型增值税:准许一次性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的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的价值。

10、增值税的计征方法:(1)加法,是将纳税单位纳税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如工资、利润、利息和其他增值项目)逐项相加作为增值额,然后按适用税率求出增值税税额;;(2)减法,是将企业单位纳税期内的销售收入减去法定扣除额(如原材料、燃料、动力、零配件等)后的余额作为增值额,再按适用税率求出增值税额;(3)扣税法,不直接计算增值额,而是按销售收入额计算的税额中扣除法定外购商品的已纳税金,以其余额作为增值税应纳税额。增值税实际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应税销售额x适用税率-当期外购项目已纳增值税税额。

财政学复习要点

财政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①公共产品:特征:非竞争性: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在某种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斥性: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过高。竞争性:是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他人享用。排他性:是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价格后,才能获得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斥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②政府干预私人市场的原因:?纠正不合理的偏好——优值品(汽车安全带、保险)、劣品(抽烟);?关注公平 ③混合产品类型及提供方式:?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如教育、卫生、科技等;?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桥梁、公园、博物馆。?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④国防支出经济效应:㈠带动高新技术发展;㈡拉动需求。 ⑤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ⅰ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ⅱ公平收入分配;ⅲ社会保险属于优值品;ⅳ熨平经济波动,维护社会稳定。 ⑥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⒈经济发展水平: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规模正相关;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也会通过影响经济、利润水平等对财政收入规模产生影响;⒉分配政策和制度: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与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⒊价格因素:物价涨幅低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增加;物价涨幅等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保持不变;物价涨幅高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减少。 ⑦税收要素:纳税人:也称课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缴纳者。课税对象:指课税客体,即对什么进行征税。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采用相同比例征税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大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累进税率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全部税基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那一档税率征税,随着税基增加,税率逐步提高。超额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并分别计算税额,加总后即为应征税额。固定税额:即定额税率,是指按每一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某一固定的税额,即边际税率为零。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开始征税时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应达到的一定数额。免征额:是指准予从征税对象数额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直接税:直接由纳税人负担的税种。间接税:税负容易转嫁给他人。价内税:税款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价外税:税款不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 ⑧现在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两难选择;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充分;弹性;中性——促进经济发展,行政效率:节约;便利——征税费用最小化,公平原则:收益原则:税额与收益大小成正比,能力原则:税额由纳税能力来确定。 ⑨国债:㈠内债:是指政府在本国境内发行的公债,其认购主题是国内法人和本国国民,其债权人包括国内企业、组织团体、居民个人等,一般以本国货币为计量单位。㈡外债:是指政府在境外发行的公债,其认购者可以使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企业、国外金融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等,通常以债权国通货或具有世界货币功能的第三国通货为计量单位。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财政学期末复习题

1、从财政职能和公共产品的角度认识环境保护支出与政府的关系30 财政的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的财政担负着四个方面的职能,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我国环境保护支出是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在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根据公共产品的内涵:环境保护支出属于公共产品的支出,环境保护属于对公共资源的保护,是公共产品。 政府有环境保护的职责,有对公共产品的保护职能,国家财政对环境保护支出属于对政府公共产品的支出。在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构建环保支出与GDP、财政收入增长的双联动机制,确保环保科目支出额的增幅高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并将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环境保护。如2012年环保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243143.83万元,其中:基本支出28261.13万元,项目支出214882.7万元。据公共预算收支总表数据显示,环保部2012年部门公共预算支出逾37亿元。但是,就目前情况下,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最终要依靠环境科技的创新和进步,这就需要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重要的依据是06年召开的科技大会,国务院颁布了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纲要特别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并将环境列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并规划了方向。以上都说明了,政府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能,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出。同时,也是政府通过对财政职能的履行,加大对环境保护公共产品类的政策倾斜,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积极履行对环境保护支出公共产品的财政倾斜。 因此从财政职能和公共产品角度来说:环境保护支出就是政府履行其财政职能的行为,是政府从宏观层面上对环境公共产品的保护,积极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履行环保职能,体现我国政府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谋利益主旨,是负责任政府的体现。 2、谈谈你对课税原则的理解20分 我国税法的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课税法定原则。税收法定原则,又称税收法定主义、租税法定主义、合法性原则等等,它是税法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它是指一切税收的课征都必须有法律依据,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纳税人有权拒绝。税收法定是税法的最高法定原则,它是民主和法治等现代宪法原则在税法上的体现,对保障人权、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举足轻重。它强调征税权的行使,必须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征税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以法律规定的税法构成要素为依据,任何主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均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从而使当代通行的税收法定主义具有了宪法原则的位阶。。 2、课税公平原则。指纳税人的地位在法律上必须平等,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进行,公平分配,实质是按纳税人的收入多少来征税。包括两个方面:(1)税收立法公平原则。它是公平原则的起点,它确定了税收分配的法定模式,没有税法之公平,就没有税收之公平;。(2)税收执法公平原则,也称为平等对待原则,即税务机关在运用税法时必须公正合理,对于情况相同的人应给予相同的对待。 3、课税效率原则。指以最小的费用获得最大税收收入,并利用经济调控作用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的发展。税收的效率包括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经济效率两大方面。税收行政效率是通过一定时期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的税率之间的比率而衡量,即表现为征税收益与税收成本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一、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提供公共物品财政分配目的:弥补市场缺陷分配主体: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分配对象:剩余产品 二、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公共产品问题混合产品和外溢性问题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失衡偏好不合理分配不公平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领域几个方面:提供司法制度商品与服务行政管理调节经济运行管理金融市场调节收入分配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的困惑公关经济政策的失效政府行为职能作用失效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资源配置作用范围作用层次(宏观微观) 公共与效率准则的实现(政府致力于公平,市场于效率)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资源配置职能含义: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分配,直接或间接引导资源流量、流向,从而引起资源最优分配的功能。内容:涉及社会总资源的划分比例(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合理,则政府分配资源的份额也就比较合理)涉及政府内部资源配置(提高政府部门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是财政投资结构)涉及非政府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运用间接方式如税收、补贴)手段:支出和税收 分配职能含义: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分配状态的功能。手段:制定公平的财富制度合理运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对低收入者能够获益的项目提供资金或进行补贴 经济稳定含义: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功能。手段:既定的预算杠杆影响总需求预算政策上的变化影响总需求财政制度的内在适应性影响总需求(收入和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适应性) 四、公共支出:1按用途分: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国债利息支出其他2按经济性质: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商品或劳务流通资源配置,挤出效应,拉动效用)转移性支出(实质在国民收入分配基础上再次分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西方关于公增摸增长:1,瓦格纳:政府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公共收入增长引致3,马斯格雷夫:公支增长发展模型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 公共支出结构:1,正确界定支出范围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保证国家实现基本职能需要确保社会实现公共性开支需要(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重视基础产业领域投资(工业社会公共建设基础,农业)支持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当资源量一定时,要完成某个项目在多种方案中,根据一定方法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后选择方案。 费用最低选择法公共劳务定价法 五、科教文卫支出性质:静: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不能对当年物质生产发挥作用动:具有部分生产性支出性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技术革新,生产率提高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所占比例会增高 分析发展科教文卫管理:明确指出范围,完善财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方式,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多方式发展,筹集资金 六、政府投资:政府为实现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特点:微观上可以是不赢利和低利项目,资金来源无常,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项目,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 原则:弥补市场失效原则,维持市场配置功能,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原则 领域:(竞争性,基础性,公益性)1,社会公共性公益性领域2,基础性投资领域

财政学考试复习大纲

自学考试《财政学》课程代码00060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1.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条件性市场缺陷包括:竞争失灵、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和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场缺陷包括: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2.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在效用不可分割性基础上,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被称为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物品按照属性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类,它们的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由四个要素构成。 3.政府与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其目的是为国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为:服务内容不同、集中程度不同、法制化程度不同和管理机制不同。 4.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 公平的评价指标有两种:(1)贫困指数(2)基尼系数 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途径: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有两种作用方式。一种是直接式,;另一种在间接方式。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内容包括: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 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平衡。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实现途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主要通过两个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自动稳定器”,二是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1.为什么市场会存在缺陷和失灵? 1)市场缺陷:现实中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四个基本假设条件都是不充分的,或难以具 备,因而,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本身出现低效率状态. 2)市场失灵:由于每个人只追求自我利益,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却无人 提供,由此必然使社会处于难以运转的状态. 2.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矫正其固有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某种不同于自利主体的公共主体执行这一社会职能.这种公共主体就是国家及其政府. 3.为什么把市场失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 1)通过市场实验或试错来验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由此确定政府和公共部门进入领 域的合理范围. 2)通过市场失灵方法,证明某些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推向市场,政府应从该” 越位”领域退出,而某些服务则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否则,其公益性就会丧失.例如,医 疗体制改革. 4.财政模式与财政体制有怎样的关系? 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而我们在认识某一国家的财政时,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可以根据财政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指出其属于哪种财 政模式. 5.你怎样理解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特征? 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 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 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 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 6.什么是财政伦理?应怎样认识公共财政的伦理价值标准? 1)财政伦理即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 道德标准. 2)公共财政的伦理从总原则上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全体纳税人将全部税收委托给政 府以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换言之,凡是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支出活动都是符合公 共财政的伦理的. 1.简析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 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职能是事物固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系事物本身的质所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财政本 质是决定财政职能最重要的因素.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市场失灵: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市场 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些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效应,即产品或服务对生产 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 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课本)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公众共同受益,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PPT)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私人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萨缪尔森 4、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 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利。(课本) 非排他性(nonexcluding)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外是不可能的或成本很高的。如:国防、灯塔(PPT)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5、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 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课本) 非竞争性(nonrival)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PPT) 6、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定义见1。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成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考研复习都是有依据可循的,考研学子关注事项流程为:考研报录比-大纲-参考书-资料-真题-复习经验-辅导-复试-导师,缺一不可。 说句实在话,出考场的那个时候我对于自己能否进入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的复试都不是很顺利,直到成绩公布我才安下心来,没想到之后的复试十分顺利,于是我就幸运的成为了南开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是蛮幸运的了。在备考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的四门初试科目(①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一或日语;③数学三;④经济学基础(微、宏观))的过程中,印象最令我深刻的就是专业课的复习了,因为呢,南开大学专业课复习资料真的是不好找,不管是参考书教材还是真题。所以如今考研成功的我把自己的备考资料分享给更加需要这些资料的你们,希望可以祝你们一臂之力。 我本人从一轮复习一直用到考前的资料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基础考研红宝书(全程版)》,天津考研网主编的。有关于历年真题的信息,资料中包含了: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1995-2016年考研真题;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2004-2016年考研试题参考答案;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2004-2013年考研真题解析,“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解析(答案+讲解视频)”。此外,资料中还有对学校专业、导师的简介;高分学长学姐们复习规划;核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配套练习题以及复试的注意事项等等信息,可以一直用到复试呢。下面是我摘抄的部分真题答案: 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经济学院)2016年考研真题参考答案试卷整体分析:2016年考试题型依然延续13-15年题型,出题风格也延续13-15年出题风格,仍以计算题为重点。试卷整体难度比14、15年难度略微降低,题量也略有下降,但是整体难度仍然较大,计算量仍然较大。考到的知识点都不超过大纲范围内,都是重点知识点,简答题都是基础知识点。计算题题量较大,难度较大,考生平时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论述题与时事热点相结合,题目非常灵活。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热点。 一、简述题(每题5分,共40分) 1.【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资源由于具有竞用性和非排他性特点而导致的公地悲剧。属于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每年必考知识点。 【参考答案】公地悲剧是指公共所有的土地由于长期的超载放牧而日益衰落的现象,后特指公共资源可能很快就会因为过度使用而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一种社会现象。 公共悲剧的机制是:由于土地是公共所有的,每一个放牧者都只考虑自身效用最大化,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word精品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 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 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重点考点: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

东财《财政学》知识点框架期末考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财政的概念(主体、对象、目的)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1.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 ★2.一般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 节约、量入为主;税收方面,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四个原 则;反对公债发行;“廉价政府、夜警国家“ (2)第二个时期:凯恩斯学派 代表人物:凯恩斯 关键词:“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需对经济进行干预,措施是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系统论证了财政赤字和公债发行的经济合理性

(3)第三个时期:新自由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1.货币学派:弗里德曼;2.供给学派:阿瑟.拉弗; 3.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 四、研究方法 时政研究: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 规范研究:应该是什么 第二章市场、政府与财政 一、市场失灵 (1)定义:经济学上把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的方面成为市场失灵 (2)主要表现: 1.资源配置失效:a.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b.竞争失灵;c.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科斯定理);d.偏好不合理 外部性:是指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正外部性:积极影响;负 外部性:消极影响) 2.收入分配不公平 3.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 二、政府干预和政府失败(原因) (1)手段: 1.行政法律手段; 2.由政府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3.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财政手段 (2)失败的原因: 1.政府决策失误; 2.政府行为失误; 3.政府职能失效; 4.政府作用失效 ★三、公共产品 概念: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财政学考试重点

1、市场失灵分为两类: 第一类市场失灵是因为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设条件而存在。 第二类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本身的失灵,即它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或收入分配状态是不理想的。 2、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具体表现: (1)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2)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 (3)自由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垄断; (4)市场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 (6)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发展; (7)市场中存在着优值品和劣值品。 3、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位有利的或有害的影响。 分类:外部性根据其性质不同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个人或企业不能得到其决策和行为带来的额外收益则是正外部性。个人或企业不必承担其行为带来的成本情况是负外部性。 4、负外部性:从社会的角度考虑MSC和MSR,社会最优量小于私人决策量。 矫正性的税收与负的外部性的内在化。 正外部性:从社会的角度考虑MSC和MSR,社会最优量大于个人决策量。 矫正性的财政补贴与正的外部性的内在化。 5、界定产权成为解决外部效应问题的一种主要措施。 6、萨缪尔森1956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两个特性即消费的非竞 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7、信息不对称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形成市场失灵。 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 道德风险是指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的情形。 8、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1)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提供特定的物品和服务,并为这些支出活动融资而征税。宏观层次上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改变公共部门与私人 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状况;微观层次上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对市场提供过 度的商品和服务数量进行调整,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物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 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财政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财政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私人物品:由市场共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2.混合物品: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为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3.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提出了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例如战争、自然灾害。 4.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为了缓解财政收入不足,利用手中的土地所有权和管理权,一方面通过土地出让获得直接收入,并以此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是把与土地有关的税费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5.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根据国家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的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补助。 6.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增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如纯所得额、商品流转额、财产净值等。 7.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 8.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 9.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购买性支出分为社会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两部分。 国防、行政、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的事业经费支出。社会基础设施投资支出以及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的投资支出。 10.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这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式。 11.税收负担:指纳税人因向政府缴纳税款,相应减少了其可支配收入,从而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或使其承受的经济负担。 12.社会保险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13.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经济学统称为“市场失灵”。 14.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收入未达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入超过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全部课税对象纳税。 15.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全部纳税人不论收入高低,同等享受免税额待遇。 二、问答题/案例分析 1.比较财政投资和私人投资二者有何区别? 答:(1)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他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 (2)企业或个人一般主要从事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3)企业囤于一行一业,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共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记民生的产业和领域。2.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方法有几种? 答:(1)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 计量的项目的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 (2)最低成本法:适用于评价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 的支出项目,最低成本法多被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以及政治、军 事等支出项目。 3.国债的功能?国债市场的功能有哪些? 答:(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 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当今各国的普遍做法。 (2)筹集建设资金。国债及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又具有筹 集建设资金的功能,似乎无法辨别两种功能的不同。 (3)调节经济运行。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 重新配置,市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 (1)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国债市场具有顺利实现国债发行和 偿还的功能。 (2)国债作为金融政策工具,国债市场是一国金融市场的重要主 组成部分;国债市场拓宽了居民的投资渠道;国债市场的发展有利 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完善,有利于降低不良资产率,使其抗风险 能力大大加强;国债市场是链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渠道;国债 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最重要的操作工具。 4.瓦格纳法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 随着热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当提高。(1) 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当 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2)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 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 5.社会保险制度为什么由政府组织实施? (1)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型经济,可以使 经济资源获得有效的配置。 (2)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由于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都是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收支便于 财政收支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某种函数关系。私人保险或商业 保险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保障。 6.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为了控制 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自上个世纪 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由此大大降低了全社会 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 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 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是在全社会人口中,年轻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 相对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 加大。 政府如何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1)提高立法层次,尽快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做好与其他法律 部门的衔接工 (2)努力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尽量减小城乡差距 (3)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4)分清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在完善社会保 障制度中应负的责任 7.什么事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有那些经济含义? 答: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 一条曲线。 (1)高税率不一定去的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2)要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 (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 税率。 8.税负转嫁的方式有哪些? 答:(1)前转方式。又称为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 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2)后转方式。又称为逆转,只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 压低进货的价格来转嫁税负的方式。 (3)其他转嫁方式。在税收理论中还有消转和税收资本化之说。 9.政府为什么要加大教育支出的力度? 答:一是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 长的主要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来源于教育。 二是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政府提供教育服 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 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三是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和不完善。对与家庭来说,用于教育的 支出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如果低收入家庭暂时无力支付学费,照 理可以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 10.比较起征点和免征额? 答: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收入 未达未达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入超过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 全部课税对象纳税。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 予征税的数额,全部纳税人不论收入高低,同等享受免税额待遇。 在税法中规定起征点和免征额是对纳税人的一种照顾措施,但两者 照顾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照顾的事低收入者,后者是则是对所有纳 税人的普惠照顾。 11.什么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提供方式有几种? 答:基础设施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 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 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 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狭义的 基础设施市政府(财政)资本性投资的主要领域。 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从总体上说可以归类为混合物品,可以由 政府提供,可以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1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市场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13.税收负担过高的原因? 答:(1)构建“以支定收”为基础的财政收支机制,先确定“政 府究竟需要花多少钱”在确定“政府究竟可以获得多少钱”从而使 政府收入规模控制在“适度”水平上,既能满足政府履行基本职能 的需要,又不至于超出企业和居民承受能力。 (2)建立以税收为主的政府收入结构,进一步深化税费改革;适 时开征社会保险税;推进国有资产收益体制改革;严格控制债务规 模。 (3)进一步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从税收结构看,要降低流转税比 重,同时提高所得税与财产税比重。从具体税种看,要着力推进以 下几方面的税制改革1.扩大增值税营业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2. 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税率结构和征税环节。3.逐步建立建和 综合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4.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5. 全面推进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改革。 (4)加强和完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创新征管方法,降低税收成 本。加强税源监管,减少税收流失,坚持依法治税,促进公平正义。 (5)着力推进财政指出改革,1.优化支出结构-控制压缩行政性支 出-有保有压调整经济性支出-努力扩大社会性支出2.提高支出效 率-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 财机制。 14.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内容有哪些? 答:财政民生性支出: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教育、科学技术和医 疗卫生支出 财政投资性支出: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动 力;基础设施投资;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 财政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险支出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 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财政补贴是 根据国家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的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 补助;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 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刺激性税收支出 主要是指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 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 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