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节 教育观

第一节 教育观

第一节 教育观
第一节 教育观

第一节教育观

一、单项选择题

1.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和全体适龄儿童,反映了素质教育的()。

A.主体性

B.全体性

C.发展性

D.全面性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和全体适龄儿童,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2.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得到自己的发展,这是检验教育者是否坚持()的一块试金石。

A.育人为本

B,以德兴教

C.面向全体

D.精英教育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得到自己的发展,这是检验教育者是否坚持“育人为本”的一块试金石。

3.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素质教育以促进知识深刻内化为目标

B.素质教育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

C.素质教育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

D.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进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4.构建素质教育目标,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才能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

A.顺序

B.客观规律

C.特征

D.重点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构建素质教育目标,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

5.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是()。

A.创新能力

B.学习能力

C.拼搏精神

D.团结精神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

6.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教育改革的原点是()。

A.家庭教育

B.教师培训

C.课外活动

D.课堂教学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二、多项选择题

1.提出着眼于素质发展的课程观,是针对当前课程观念在()三者之间的某些失衡现象而言的。

A.学生发展

B.学科体系

C.社会需求

D.教育发展

【参考答案】ABC

【名师点睛】提出着眼于素质发展的课程观,是针对当前课程观念在学生发展、学科体系和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某些失衡现象而言的。

2.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参考答案】ABCD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面发展教育的相关知识。坚持全面发展,就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3.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教育要()”的思想为指导。

A.面向世界

B.面向现代化

C.面向未来

D.面向学生

【参考答案】ABC

【名师点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的标准之一。

4.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创新人才需要综合素质的基础,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等方面。

A.知识

B.能力

C.非智力因素

【参考答案】ABCD

【名师点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创新人才往往并不是凭借单一学科知识的作用,而是需要综合素质的基础,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态度(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对自己的超越态度)等方面。

5.家庭、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强调树立的教育观念包括()。

A.应试教育的教育观

B.系统工程的教育观

C.正确方向与科学方法的教育观

D.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参考答案】BCD

【名师点睛】略

6.现有的考试成绩无法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情况,()的能力,才会使学生受益终身。A.掌握新概念

B.做出新选择

C.研究新情况

D.适应新环境

【参考答案】ABCD

【名师点睛】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不再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也不仅仅偏爱那些18岁前已经成绩出众的人。因此,现有的考试成绩无法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状况,掌握新概念、做出新选择、研究新情况、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学生受益终身。7.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创新精神

B.合作能力

C.实践能力

D.学习能力

【参考答案】AC

【名师点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

8.开展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关键是()学生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

A.保护

B.限制

C.发展

D.促进

【参考答案】AC

【名师点睛】开展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关键是保护和发展学生思考能力,要求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9.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A.提出问题

B.关注问题

C.反思问题

D.研究问题

【参考答案】AD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三、案例分析题

1.苏瑞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但上课时特别爱举手回答问题。有的时候,老师的问题还没有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又答不出来。老师课下和苏瑞聊天,问原因,苏瑞说:“班上的同学总笑我成绩不好,说我笨,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时我总举手,是想向大家证明我不笨。”老师了解了原委后,并没有批评苏瑞,而是和他定下君子协议:“以后老师提问时,如果真会回答,你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在以后的课上,老师抓住苏瑞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问题,并经常地表扬他。从那以后,苏瑞在学习上很有起色,不久就跨入了“先进生”的行列。

对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案例中的老师从尊重学生入手,巧妙地采取“左右手”的方法,给苏瑞在班上表现自己的机会,既保护了苏瑞的自尊心,又提高了苏瑞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名师点睛】“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2.炎热的夏天,几个学生正站在树下,仰着头聚精会神地听着什么,一位老师远远地看见了,慢慢地走过去,轻声地问:“你们在干什么呢?”

“听知了唱歌呢。”学生头也不回,随口而答。

“知了唱什么歌呢?”老师又轻声地问道。

学生们回过神来,纷纷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不知道知了唱什么歌呢,就是觉得好听。”

老师笑着说:“知了是会唱歌,那你们知道知了是怎么唱歌的吗……”

学生一边听,一边点头,并与老师进行讨论。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听知了唱歌”说明学生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儿童特有的想象力,是学生的一种体验,该教师的行为尊重和保护了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听”,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轻轻地走过去”

是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护学生,给学生以支持的表现;教师就“知了唱歌”展开科学教学,将学生的想象力加以引导,衍生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上,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对其兴趣加以正确引导,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名师点睛】该案例涉及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总之,教师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3.小文是一位刚从外地转过来的学生,但几乎全校的老师都知道他,因为他是有名的“捣蛋鬼”,与班上的同学关系极其不好,并经常欺侮“弱小”的同学。他对学习极为反感,对英语更是恨之入骨。老师知道他并不笨,本质上还是好的,于是经常找他聊天,让小文讲讲自己的爱好,讲讲他的特长,说说他爱上什么课……并根据他每天来学校的时间比较早,将班级的钥匙交给他,并让他做了班里的公物保管员。小文自从拿了班级的钥匙,每天放学都是关好灯、关好窗,锁好门后才离开教室,做事情非常井井有条,班上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该教师用自己的一颗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去对待“后进生”,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其建立融洽的关系,并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其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期许,从而自觉地将老师的爱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老师根据小文的性格特点及实际情况,分析小文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帮助,使小文从中获得自信,取得进步。

【名师点睛】“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用爱感化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四、材料分析题

有调查显示,有81%的小学生对考试感到“非常”忧虑;63%的孩子担心会受到老师惩罚;44%的学生曾经有过被体罚的经历,并且男生比例比女生高;73%的儿童曾被家长体罚。此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沉重的家庭作业怨声载道。而压力过大就最终造成:超过1/3的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头疼或者腹痛,最严重者一周有4次身体疼痛或不适。专家称,一味讲求竞争和有错必罚的教育理念带来的就是学生精神过于紧张,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而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则是势在必行。

针对上述材料对目前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浮躁的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就连教育领域也沾染了浮躁的气息。社会的浮躁导致了教育界的浮躁,教育界的浮躁引发了学校的浮躁。考试成绩、升学率这些指标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繁重的作业、补课以及由此产生的体罚等行为都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其实学校应该是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地方,而不应该只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的地方。在学校中,对学生影响最大、责任也最大的就是教师。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小学教师尤其重要,因为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正处于性格的塑造期。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另外.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而上述现象中出现的教师对学生的体罚等行为,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不够。有些小学生有点叛逆,有些小学生有点笨拙,有些小学生有点调皮,但是他们都是孩子,孩子犯错上帝也会原谅的吧。面对小学生的种种不良习惯,教师要做的不是盲目的体罚,而是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改掉这些坏习惯,让他们没有心理负担并快乐地学习。此外,家长也不应体罚孩子,应从问题的根源着手,塑造孩子的坚韧宽容的性格,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完整版)教师招考教育学知识点大全(超详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11)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提出的是孟子的《孟子·尽心上》,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作出解释。 3.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4.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1) 1.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时代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2) 教育者——教师的主体 受教育者——学习者,具有主观能动性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材料、教科书、教育手段、教育方法 四、教育的起源(12)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13)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

(1)非独立性,与社会社会、劳动相连接 (2)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平等性 (3)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二)古代(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 1.奴隶社会、出现教师,产生学校教育 特征: (1)阶级性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4)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2.封建社会(与生产劳动脱离)—-等级性、专制性、保守性 3.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其他国家 古代印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僧侣祭祀、刹帝利、吠舍种姓、普陀罗种姓。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巴斯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中世纪西欧: (1)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2)骑士教育——培养骑士,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中国 1.五帝时期——“成均”“庠”教育场所,萌芽状态的学校 2.夏——“序”和“校”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D) A.《爱弥儿》 B.《人的教育》 C.《教育漫话》 D.《教育论》 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A) A.赞科夫 B.皮亚杰 C.布鲁纳 D.根舍因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B)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4.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A)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B) 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检查评定成绩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0.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D) 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 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 C.在学校之外 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二.境空题 11.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社会现象和认识现象。 12.美国教育家孟禄主张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是心理起源论;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劳动。 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壬寅学制;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癸卯学制。 14.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15.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6.直视手段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三是语言直观。 17.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理教育(说服教育),基本途径是教学。 1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 2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性?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狭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关系: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再教育的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 2.心理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学家孟禄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4.交往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代表人物叶澜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2.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教育:中国:4000多年前夏代,出现了学校教育。夏、商、西周出现“庠”、“序”、“校”等施教机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和武士;雅典教育:政治家和商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著特点。 古印度:宗教教育。 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最典型特征 (2)封建社会教育:中国:宋代以后《大学》、《论语》、《中庸》、《孟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概述(1)

第一章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心理、教育科学与科学研究 一、科学与科学研究 1、科学的含义: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1)科学有其特定的研究方法,即科学方法 (2)科学还有特定的研究过程-就是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假设检验”的过程。 (3)从科学与人类的其他活动的关系来看,科学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活动。科学还是一种社会实践力量。 2、科学研究的特征 (1)科学研究的定义:就是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社会理论进行检验,以寻求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或过程。 (2)科学研究的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系统性(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控制性(科学研究要求的操“操作定义”,正是这种控制性的体现)。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性质与地位 1、双重性质: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 2、二者的共同点 (1)对象相同:都是人 (2)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都可采用控制的方法(3)研究过程相同:都是一个假设检验的过程 三、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1、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目的 (1)描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 (2)解释:即对心理现象或教育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作出说明。 (3)预测: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的过程。 (4)控制:是心理教育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也是最难达到的目的。 所谓控制是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研究对象某一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和发展。 2、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功能 (1)满足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需要 (2)将有关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3)解决个体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以利于个体的健康和发展 总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乃至于个体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起点)1、提出问题和假设(2)设计研究方案 (3)实施研究并收集资料(4)处理分析资料(5)检验假设并作出结论 第二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特殊性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 1、心理与教育研究往往需要研究对象积极参与、配合研究活动。如果没有被试的积极配合,研究就无法进行。 2、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对象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社会性是其显著的特征。 3、心理与教育研究设计的各种变量很多而且复杂,这就决定了心理教育研究难以精确的解释和预测。 4、心理与教育研究通常不能对研究对象做出精确控制与操纵。 5、人的心理具有发展性,因此在心理教育的纵向研究中,应该尤其重视成熟因素的作用。 6、人的心里还具有个体差异 7、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看,二者同属一类,即研究者是人,被研究者也是人;研究的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 二、研究过程的特殊性: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研究对象要根据研究者的要求或实验控制作出反应,而研究对象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 三、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1、符合伦理性原则 2、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方法多属于“黑箱方法” 3、由于某些方面难以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因而较难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节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是任何科学及其研究都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2、定义:客观是相对主观而言的,所谓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 二、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各系统、要素的关系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要符合被试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被试的健康发展五、伦理性原则 此外:还应遵循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等一般原则 第四节 心理、教育科学研究与理论建构 一、理论及其与研究的关系 1、什么是理论 (1)理论可以界定为一种能解释某些现象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肯定陈述,是由一定的科学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及其论证所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性说明,是经过某些实践检验而被验证的一系列假说,因此仍然是相对的真理。 (2)所谓假说,是指在研究实施之前,研究者提出的有关现象或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的一种假设性陈述。 2、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1)理论是研究问题和假设提出的依据之一。理论对于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是极其重要的 (2)如果缺乏理论背景就难以确定定量分析的正确纬度和有效方法,也就不能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归纳概括出合理的结论,以检验假设和已有的理论。(3)研究可以用来检验和发展或修正理论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的特征与功能 1、基本特征:①客观性②相对真理性③逻辑性④系统性⑤简单性 2、功能:①指导研究的功能;②整合已有知识的功能;③解释心理与教育现象的功能;④预测心理与教育现象发展的功能 三、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的建构 1、归纳理论的建构 (1)大量的观测与分析是归纳理论建构的基础 (2)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或规律 2、演绎理论的建构 (1)选择研究课题 (2)收集和分析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命题(3)从命题出发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演绎理论 除上述两种方式外,还有机能理论的建构和模型理论的建构两种方式 四、评价理论的标准:1、精确性(最重要的标准);2、可检验性;3、概括能力;4、简洁性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改进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2、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使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 4、非制度化教育: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 5、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6、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7、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教育现象。 答: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有三个规定性 ⑴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 ⑵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⑶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4、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 (3)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 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09—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二) 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 D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B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C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D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2006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D)。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B)。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B )。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p; C.怀特海p;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C )。 A. 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B)。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打印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是(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辞、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是(教区学校)。

第1章节会计基础教学内容

第一章总论 本章分值约6分左右。内容属于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涉及的内容是会计的概念、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等,本章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要重点掌握各个知识点在各类题型中的应用。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例题·多选题】(2010年)下列有关财务会计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所需的信息 B.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信息 C.侧重于过去信息,为外部有关各方提供所需数据 D.侧重未来信息,为内部管理部门提供数据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选项AD是管理会计的特点。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对经济活动过程中使用的财产物资、发生的劳动耗费及劳动成果等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系统的记录、计算、分析和考核,以达到加强经济管理的目的。 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 会计在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分析时,形成了一整套有别于其他工作的独特方法。例如设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运用这些方法,并结合其他技术和方法的运用实现会计工作的目的。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最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和监督) 会计一方面要按照会计法规制度的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另一方面要对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因此,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质量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角度 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社会: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 动; ②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 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③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个体: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 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3)综合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 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总之,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和实际的教育教 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 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 ①从广义上说,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②从教育综合性的定义出发,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 体社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均不同。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1908 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章教育基础 1.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知子莫如父,知子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公认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对班级授课制做了充分的理论论 证,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 4.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5.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6.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7.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方式可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根据观察情境条件可分为自然情境中观 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根据观察的实施方法可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8.文献综述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正文和主要文献目录四个方面。 9.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 验室为标志的。 10.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儿童的发展为目的,反对教师中心论。杜威主 张的思想被称作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11.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的体现是非制度化教育。 12.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1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有: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 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为主。 14.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 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三课时。 15.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1999年正式启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教师考编必备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背诵版)

2018教师考编必备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背诵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 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 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 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 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018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汇编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3、广义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4、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5、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6、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7、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8、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9、教育的起源: a、神话起源说——朱熹 b、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c、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d、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 10、教育的构成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11、教育媒介是指构建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12、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 作用。 13、教育功能分类: a、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b、方向——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c、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14、教育的发展历程 a、原始社会—原始性、局限性,简单的教育活动,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无阶级性 b、古代社会—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c、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序、校,是学校的萌芽 西周:学在官府,六艺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太学 魏晋南北朝:国子学、九品中正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隋唐:六学、二馆 宋元明清:四书五经、八股文 d、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以僧为师、 e、古代埃及:文士学校、宫廷学校、以吏为师 f、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 g、中世纪西欧: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h、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 i、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3、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最新考情分析 从近年试点省份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来看,考试类型基本稳定,分为单项选择题(20×2)、简答题(3×10)、材料分析题(2×20)、教学设计题四种题型(二选一×4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二、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2.简单题 (1)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绍班风建设经验时谈到:“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只要学生走出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要在场。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课要到,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这一制度的实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转,可是有的学生却对这种做法持有异议。 问题:请运用小学班级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班主任十到位制度”。 4.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周长的认识”(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二:“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三:(具体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略) 问题: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其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考试大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试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与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