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玉案 元夕》赏析

《青玉案 元夕》赏析

《青玉案 元夕》赏析
《青玉案 元夕》赏析

灯火阑珊处寂寞报国人

文学院语文学科教学(在职)李咸学号:Z2012091

摘要: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山河,偏安于江南,沉湎于歌舞享乐,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作者,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副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的寂寞身影,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吗?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寂寞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青玉案·元夕》是爱国词人辛弃疾极具代表性的一篇名作,充分显示了辛词雄深健雅、才情富艳、兴寄颇深的艺术特色和独到的审美个性。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评论说:“幼安之佳处,在情性,有境界。”辛词就是这样,往往于豪迈中间精致,又于精致中见豪迈。也许正是因为辛词精致与豪迈的融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浑然天成,以至于人们对《青玉案·元夕》不能得其词旨。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它视为辛弃疾为数不多的爱情词的代表,说它表现了辛词风格的另一方面,并以此说明辛弃疾不仅能写壮怀激烈,还能道风情万种,所谓“英雄气胜,儿女情长”。更可笑的是有人竟然把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说成是辛弃疾孜孜以求的梦中情人,实在是莫大的误会。

歌德的秘密说:内容人人可见,意蕴只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找到,形式对于绝大多数人是秘密。孙绍振老师说:表层的内容形诸文字,一看就懂,一望而知,一览无遗,人人可见;表层如晦涩难懂,很难称得上是好

作品;表层如不是一看就被吸引,也不是好作品常见的现象。而第二层隐秘的意蕴和第三层更秘密的表现形式,都未形诸文字,不是一望而知、一看就懂的,但它们是决定作品呈现样式的深层本质,是使作品吸引读者,获得最佳表现效果的艺术奥秘;它们要靠分析才能发现;它们虽无形却无处不在,处处与可见表层密切关联,读者可以透过这可见表层揭示那秘藏的本质与奥秘。因而,可以说《青玉案·元夕》在华美典丽的辞藻下,传达出了某种深婉缠绵、难以言说的隐秘意绪。

词的上阕描写元宵之夜灯月交辉、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灯光,像春风催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焰火,像满天的星斗,缤纷灿烂,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写车马之华贵和游人之盛。就连那闺中小姐也着香带玉,出门赏灯。最后三句:欢歌入乐,彩灯起舞,月光流转,歌舞彻夜不休。

元夕热闹景象已达极致,写景的用意是什么呢?

下阕:看那一个个头戴蛾儿、雪柳、黄金缕等饰物的丽人从眼前走过,仪态轻盈,人过之处,留下缕缕幽香。在茫茫人流中,怎么就没看到自己的“他”呢?虽千百遍地寻找,仍然没能找到。“千百度”极言寻觅之苦和寻觅不得的失落。“蓦然”回过头来,眼睛一亮,在那灯光暗淡的角落,分明看见了“那人”。是“他”(有意外的惊喜)!可“他”为什么不加入狂欢的行列,却独自在“灯火阑珊处”呢?梁启超认为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无疑是妙解,词作确实给人一种“自怜幽独”的感觉。俞平伯在《唐宋词选释》中说:“结尾只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语,即把多少不易说出的悲感和盘托出了。”在车水马龙的上元之夜,不由使作者感受到世间繁华,反顾自身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更兼官场失意,无人问津,不由心生凄凉落寞,或者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说,是一种“悲感”。但作者仅仅是一名“自怜幽独”的伤心人吗?远远地避开华贵奢靡的环境,翩然独立一隅,“那人”是否有孤芳自赏的骄傲?又或者,“那人”在灯火阑珊的地方是否也希望被接纳进繁华世界?他是自甘寂寞,还是被社会遗弃?

从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只顾偷安,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力主复国,却被弹劾的辛弃疾,虽然身为封疆大吏,功成名就,但他抗敌复国的理想始终

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同。自身的理想难以得到实现,又得不到朝廷真正的信任和认可,看似无限风光,内心却孤独苦闷。他在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

但作者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悲感或自怜之情。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都在极力描写上元之夜的璀璨与绚丽:“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凤箫”“玉壶”“暗香”……无一字不繁华,无一字不炫目,反观“那人”,却只站在灯火寥落的地方远远地看着。这正像极了词人的心境:得不到朝廷主流的认可,虽身处繁华之地,却是无比落寞凄凉。他想要被认可,想要被主流社会接纳,想要借此实现自己的理想。可“那人”终究没有加入那些盛装赏灯的女子,始终是以遗世独立的形象出现。他希望被接受,却有自己文人式近乎倔强的傲骨,坚决不肯妥协低头,更不肯为了融入主流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词中写尽了其他女子的艳媚多姿之后忽然笔锋一转,引出了不与群芳同列的主人公,只令人觉得一股清气扑面而来。这不仅是作者的自伤孤独,也是破带了几分对自身出淤泥而不染的自我欣赏意味。于是既向往又疏离,既希望被认可,又甘愿遗世独立。在此基础上,又不由生出了怀才不遇、顾影自怜的悲感情绪。总之,词中“那人”正是作者之自喻,传达出了作者既向往又疏离,大志未竟,顾影自怜的复杂情绪。

1.朱德才选注.辛弃疾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

3.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

4.孙绍振.月迷津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果博东方,果博东方开户,果博东方三合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e14393226.html, ev0KbBJWNEyM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