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七章学习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定义

由练习或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四、学习的分类

(三)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1.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机械学习:学习材料无逻辑或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无联系。

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讲授者直接将学习内容教给学生。

发现学习:学习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学习材料。

第二节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

强化:条件刺激伴随无条件刺激出现

2.经典条件反射的一般现象

(1)泛化与分化

泛化:一个条件反射建立后,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引起同样的反应。

分化:在泛化产生后,如果无条件刺激仅伴随具备某种特征的条件刺激出现,则个体可学会只对这一特定条件刺激作反应。

(2)二级条件作用

在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如果将条件刺激与另一个中性刺激匹配出现,就能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

(3)消退与自然恢复

消退:当一个条件反射建立后,无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条件刺激出现,则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会逐渐减弱,直至消退。

自然恢复:曾经消退的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发恢复。

(三)斯金钠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1.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

强化:增加某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1)强化的类型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

负强化:撤销一个厌恶刺激。

(2)强化的不同程序

定时强化: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

定比强化: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定比例。

变时强化: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不定的。

变比强化: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

2.操作条件反射的一般现象

(1)二级强化

原先无强化作用的刺激物反复与有强化作用的刺激联合,可以逐渐成为强化物。

初级强化物: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刺激物

二级强化物:由于与初级强化物反复联合而获得强化功能的刺激物

普雷马克原则:高频率发生的行为可以用来强化低频率发生的行为,反之则不可。

(2)泛化与分化

泛化:如果一种刺激与已建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强化出现前的刺激很相似,那么这种刺激也会引发有机体同样的反应。

刺激分化:在泛化产生后,如果仅在具备某种特征刺激出现时,个体做出反应后才能得到强化,则个体可学会仅在该种刺激出现时才做反应。

反应分化:在操作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仅当个体的反应达到某种标准时,才给予强化,则个体可学会仅做出满足该种标准的反应。

(3)消退与自然恢复

消退:对于一个已建立的行为,如果强化物不再出现,该行为会逐渐消失。

自然恢复:行为逐渐消退过程中或消退后,可能出现自发恢复。

(4)惩罚

降低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正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负惩罚: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3.操作条件反射的应用

*行为塑造与矫正

总结:学习的联结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刺激-反应联结(强调外部行为的变化)

(2)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不存在观念、推理的作用

(3)重视对学习的外部过程与条件的研究

三、社会学习理论(选择题)

(一)学习的交互决定论

(二)观察学习

1.观察学习:由示范过程引起的学习。

2.学习与表现

3.强化的三种类型

外部强化:个体的行为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奖励。

替代强化:观察者由于看到别人的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加这种行为。

自我强化:个体自己规定标准,用自己控制的奖赏物促进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4.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1)注意过程:在示范情境中抽取出部分信息进行观察。

(2)保持过程:以符号的形式把示范行为保持在记忆里。

(3)复制过程:将以符号或表象保存的模式转换成合适的行动。

(4)动机过程:人会不会把他观察到的、保存在头脑中的示范行为表现出来,取决于有无动机。

(三)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胜任某项工作的能力的主观评估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行为的表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第八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二、思维的种类

(一)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思维。

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逻辑思维:运用概念、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三)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具有快速性、跳跃性等特点。

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四)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根据自己熟悉的知识经验,遵循逻辑规则获得问题最佳的单一答案。

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新的思维成果。

第二节表象与想像

一、表象

(一)表象的概念与特征

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直观性: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2.概括性: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次经常感知过的一般特点。

3.可操作性: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就象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二)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如小学生在解决数的运算、中学生解决几何问题、成人利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在进行推理时,表象也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概念与推理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非本质特征则是对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一)概念结构的理论

1.层次网络模型

概念由一定的语义特征进行表征;有关概念按照逻辑的上下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

3.原型理论

概念主要是以原型,即该概念的最佳实例来表征的。

概念是由原型加上与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员来组成的。

二、推理

(一)推理的含义

推理:从已有知识推出新知识的过程。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二)三种演绎推理

1.三段论推理

由两个假定的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2.线性推理

人们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

3.条件推理

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影响推理的心理因素

1.前提气氛效应: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产生了一种“气氛”,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种逻辑量词的结论。

2.前替换位:人们错误地解释了前提,认为逆转也是对的。

3.证实倾向: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他们。

第四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的,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界定清晰的问题与界定模糊的问题

界定清晰的问题: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时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界定模糊的问题: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对抗性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思维活动,还有考虑对手的思维活动。

非对抗性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没有对手参与。

3.语义丰富的问题与语义贫乏的问题

语义丰富的问题:解决者对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知识。

语义贫乏的问题:解决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经验。

二、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一)算法式策略

算法: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优点: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

缺点:一些问题虽有算法,但利用经验可以更快解决;许多问题的算法过于繁杂,实际上无法运用;不能肯定所有问题都有自己的算法

(二)启发式策略

启发式: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

优点:省时省力

缺点:不能保证成功解决

1.手段-目的分析法

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法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

增加当前的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

问题解决除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知识表征的方式

(二)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生活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三)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四)动机,人们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倒U形曲线来说明。

(五)情绪,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六)人际关系,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要求与周围的人的方式一致,即从众现象。团内相互帮助使问题迅速解决;相反,互不信任会妨碍问题解决。

四、创造性

(一)什么是创造性

创造性是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准备期

对问题进行定义,确定问题中的重要维度,广泛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2.酝酿期

当所有能想到的方案都无法解决问题时,把问题暂时抛开,但实际上思考仍然在进行。

3.豁朗期

思想火花的闪现阶段。

4.验证期

对豁朗期提出的思想与观念给予评价、检验或修正。

(三)创造者的思维特点

1.流畅性

单位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

2.灵活性

摒弃旧的习惯思维开创不同问题解决方向的能力。

3.独特性

产生不寻常反应和不落常规观念的能力。

(四)创造性的测量

1.发散性思维测验,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2.远距离联想测验,在彼此相聚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的测验。

3.同感评估测验,通过对创造出产品的评估,来评价人的创造性。

4.自评测验,

第九章语言

一、语言概述

(二)语言的特点

1.创造性

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

2.结构性

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零散、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

3.意义性

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

4.社会性与个体性

社会性:人只能使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语言来表达思想。

个体性:语言同时是一种个体行为,具有个人特点。

*语言是进化的产物

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适应?

(1)社会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熟练掌握语言

(2)所有语言都有其复杂的规则模式

(3)所有社会文化中的儿童在语言获得上经历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

(四)语言的结构

1.句子

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表层结构:句子的字词及组织。

深层结构:对应于句子意义的抽象表征。

二、言语理解

言语理解:

言语的理解:听话者听懂别人说的话或者读者看懂文字材料,在自己头脑中建构适当的命题网络,从而把握言语或文字所表达思想的过程。

三、言语产生

言语产生:言语的产出:说话者或者作者将自己头脑中以命题形式存储的思想转化为口语或

者文字的过程。

第一节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涵义与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motivation)

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2.指向: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3.维持: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二、动机与行为效率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任务难度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下降趋势,即,在难度较大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三、动机的种类

(一)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由个体内部需要所产生的行为动机。

外部动机:由外部因素所驱动的行为动机。

(二)外显动机与内隐动机

外显动机(explicit motivation):个体可以意识到的动机。

内隐动机(implicit motivation):个体没有清晰意识到的动机。

(三)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

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1)饮食动机

(2)性动机

2.社会性动机

(1)成就动机

个体期望做得更好、期望获得成功、期望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的动机。

(2)权利动机

个体期望影响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动机。

(3)亲密动机

与他人建立起温暖而亲密的关系的需要。

(4)社会性动机的测量

动机的测量

1.投射法,向受测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让受测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地表现他的反应,通过分析其反应,间接地推断他的非智力因素特征。

2.访谈法,通过直接询问和深度访问来了解人的行为动机。

3.实验法,根据课题的性质做好实验设计,可以用实验室实验法或自然实验法来研究动机的强度或性质等问题。

4.问卷法

5.评定法,用评定量表由他人去评定被试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动机的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提出者:马斯洛

基本观点:

1.人生而具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层级的需要。

2.层级越低,需要的强度越大,在生命中出现的时间越晚。

3.生理、安全、归属与爱以及尊重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

4.在较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但有例外。

5.需要层级越高,其满足所需要的条件越多;自我实现的需要难于完全满足。

二、认知理论

(一)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维纳

基本观点:

1.对成败的原因解释(归因)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后续行为。

2.人们对于成败的各种归因可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内外源(locus)、稳定性(stability)和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3.归因的“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分别是影响自尊、后续同类事件成功期待和羞愧感的重要原因。

4.归因通过影响人们的自尊、成功期待和羞愧感等认知情绪因素进而影响人们的后续行为。(二)自我功效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基本观点:

1.期待可区分为结果期待和功效期待(自我效能)两种,后者对个体动机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

2.自我效能影响个人动机的具体体现: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3.影响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

(1)个人成就

(2)替代经验

(3)言语说服

(4)生理与情绪唤起

(三)自我决定理论

提出者:德西等

基本观点:

1.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人生而具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各部分的整合,以及自我与周围世界的整合的需要。

2.人类动机的分类

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无动机(Amotivation)三种类型。

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Deci和Ryan,1985)。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

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

外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separable outcome)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例如为了获得高分或避免受到惩罚等。

无动机是最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类型。它的特点是个体认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

3.人类的三种基本需要

(1)能力(competence)

(2)自主(autonomy)

(3)关系(relatedness)

(四)成就目标理论

1.成就目标的分类

(1)成就目标的两分法

①掌握目标(mastery goal),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

目标就是成功。

②表现目标(performance goal),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

算成功。

不同成就目标的深层原因

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而具有表现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2)成就目标的三分与四分法

①掌握趋近目标(mastery-approach goal)

②掌握回避目标(mastery-avoid goal)(三分法中不包含此类目标)

③表现趋近目标(performance-approach goal)

④表现回避目标(performance-avoid goal)

2.不同成就目标的深层差异——能力内隐观

(1)能力实体观(entity theory)

(2)能力增长观(incremental theory)

第十一章情绪与情感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主观体验,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2)生理唤醒,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

(3)外部表现,即表情,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

二、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2)交流功能,通过情绪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让别人了解到你的处境、状况;(3)动机功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4)组织功能,对其他心理活动有组织的作用,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消极情绪的破坏作用;

(5)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6)形成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

六、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

(一)面部表情,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二)身体姿势

(三)手势

(四)语调

第二节关于情绪产生的理论(掌握其中最基本的思想)

一、James—Lange的情绪理论

情绪是对生理变化的觉知。

二、Cannon—Bard的情绪理论

刺激情境同时激起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

三、Schachter—Singer的情绪两因素理论

特定的情绪体验离不开两个因素:(1)生理唤醒;(2)对生理唤醒的认知解释。

四、Arnold的认知-评价理论

1.情绪表然指向某个事件

2.情绪的产生以认知为先决条件

(1)某事件是否存在

(2)情绪的产生以认知为先决条件

五、Lazarus的情绪评价理论

(1)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是双向的

(2)认知是情绪的充分而必要条件

(3)认知的两个层次

(4)两种应对过程

六、Izard的情绪激活四系统模型(四因素)

生物遗传—神经内分泌激活过程、感觉反馈激活过程、情感激活过程、认知激活过程。

第三节关于情绪调节的理论

一、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

1.前期调节(先行关注调节,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

发生在情绪产生之前的调节

(1)情境选择(situation selection)

接近或回避某些特定的人、地点或事物,从而实现对情绪的调节。

(2)情境修正(situation modification)

个体对情境加以改变,从而实现对情绪的调节。

(3)注意调配(intentional deployment)

调配自己对情境不同侧面的注意,从而实现对情绪的调节。

(4)认知改变(cognitive change)

改变对事件的认识,从而实现对情绪的调节。

2.反应调节(反应关注调节,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

(5)反应修正(response modulation)

个体试图改变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从而实现对情绪的调节。

二、E llis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

1.情绪产生的ABC机制

2.不适宜的情绪来自于不合理的信念

3.三种基本的不合理信念:

4.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ABCDE机制

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的过程可以用ABCDE模式来表明:A——诱发性事件;B——由A 引起的信念(对A的评价、解释等);C——情绪和行为的后果;D——与不理性的信念辩论;E——通过治疗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D——与不理性的信念辩论;E——通过治疗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这里关键是D,即与不理性信念的辩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一种整合式治疗法,根据当事人的情形采用认知技术、情绪技术和行为技术多种治疗方法。

第十二章智力

第三节智力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两因素理论

智力= 一般因素+ 各种特殊因素

一般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一般性的心理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

特殊因素(special factor):简称S因素,完成某种特殊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二、卡特尔的流体与晶体智力理论

G因素包括两个部分:

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一般性的信息加工能力(如知觉、运算速度、记忆容量等等),主要受先天禀赋和大脑神经解剖机能的影响,较少依赖于知识和经验。

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从经验和学习中获得的认知能力,即可以依靠对资料信息的记忆、辨认和理解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者在人的一生中有不同的发展趋势: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言语智力(linguistic intelligence)

阅读、写文章以及日常会话的能力。

(2)数理逻辑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数学运算与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

(3)空间智力(spatial intelligence)

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4)音乐智力(musical intelligence)

对音乐的感受与表达能力。

(5)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支配身体运动的能力。

(6)社交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与人交往的能力。

(7)自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认识自己、反思自己的能力。

(8)认知自然的智力(Naturalistic)

认识自然,善于对自然中的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四、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和成功智力理论

(一)三元智力理论

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说明三个方面的问题:

(1)智力与个体内部世界的关系(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成分亚理论)

(2)智力与个体外部世界的关系(情境亚理论)

(3)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经验亚理论)

1.成分亚理论

(1)元成分: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

(2)操作成分:对信息进行编码、比较与组合的过程

(3)知识获得成分:学习新信息和存储新信息的过程。

2.情境亚理论

(1)适应: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力图在自身与环境之间达到和谐。

(2)塑造:如果不能改变自己而适应环境,个体可以试图改变环境来达到自身与环境的和谐。

(3)选择:当个体适应环境和塑造环境都宣告失败时,可以尝试选择新的环境。3.经验亚理论

(1)处理新异性的能力:个体解决新问题,应对新环境的能力。

(2)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当任务是熟悉的时候,个体完成任务自动化的水平。

(二)成功智力理论

(1)分析性智力:分析和评估观念、解决问题和做决策的能力。

(2)创新性智力:产生新的和有趣的观念的能力。

(3)实践性智力: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五、戴斯,纳格利里的PASS智力理论

(1)计划(P lanning):个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监控问题解决过程。

(2)注意(A ttention):个体保持适度的生理唤醒,依据当前任务的要求,对环境中的相关信息予以注意。

(3)同时与继时认知加工(S imultaneous and S uccessive cognitive processes):同时加工指个体同时关注到各种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继时加工指个体依照某种

顺序,依次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

PASS理论的模型图:

第四节 智力的测量

一、 智力测验的产生 智力测验的先驱:高尔顿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1905)

以心理年龄(即,视个体达到了哪一个年龄的平均成绩,则将该年龄作为个体的心理年龄)计算学生的成绩。 二、 现代智力测验

(一) 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

比奈—西蒙量表发表后,多国将其进行了翻译和修订,其中以191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修订的版本最负盛名,该修订版本被称为“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该量表的特点有:

(1) 是最早对施测和记分提供详细指导语的测验。

(2) 引入了智力商数的概念(该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Stern 提出)

(二)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编制者:Wechsler (20世纪40~60年代) 特点:

(1) 有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韦氏幼儿智力量表三个版本,分别适用

于不同年龄段

(2) 包含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分别度量个体的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

(3) 引入“离差智商”——离差智商是一种以年龄组为样本计算而得来的标准分数

Z 为标准分数,X 为个体在智力测验上的得分,X 代表团体平均分数,S 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三)瑞文推理测验 编制者:Raven (1938) 特点:(1)图形推理测验;(2)可团体施测;(3)具有文化公平性 (四) 智力测验的技术指标

Z =

X - X

SD

智商(IQ )=100+15Z

智商(IQ )=

心理年龄

实际年龄

×100

1.信度

测验是稳定的,它在反复使用时能提供相同的结果。

2.效度

测验是有效的,它能测量到它所需要测量的东西(智力)。

3.标准化

(1)施测程序的标准化,即测验的施测过程和评分都有统一标准。

(2)常模的建立。常模即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标准,由总体测量结果的平

均数表示。

第五节智力的发展与个体差异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智力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2.总体智力在18~25岁之间达到最高峰,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不同。

3.成年期是智力发展的稳定时期。

4.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下降,晶体智力稳步上升。

5.智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

第十三章人格

第六节人格概述

三、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1)人格是一个有组织的体系(整体性,统合性)

(2)人格是一个动态的体系

(3)人格表现出一定的模式(稳定性)

(4)人格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在(独特性)

(5)人格体现于个体生活的多个方面

四、人格的主要成分

(一)气质

脾气秉性;体现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内容。可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活泼,有朝气,乖巧伶俐;缺乏耐心毅力

胆汁质:情绪爆发快,去得也快,精力旺盛;鲁莽冒失

粘液质:安静稳重,情绪不外露;主动性较差

抑郁质:多愁善感,体验细腻;不善交际,优柔寡断

(1)主要由先天生理因素决定

(2)无好坏之分

(3)可塑性较小

(二)性格

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后天逐步形成

(2)可塑性较大

(3)有好坏善恶之分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

(2)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

(3)性格可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

(三)认知风格

个人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field dependence-independence)

场独立型:加工信息时主要依赖于内部参照。

场依存型:加工信息时主要依赖于外部参照。

测验:嵌套图形测验

2.冲动型与沉思型(impulsivity-reflection)

冲动型: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测验:匹配相似图形测验

3.表象型与言语型(visualizer-verbalizer)

表象型:倾向于运用表象解决认知任务。

言语型:倾向于运用言语解决认知任务。

测验:自陈量表;反应时测验

第二节人格理论

一、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

共同特质,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次要特质(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的特质)。(二)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16种人格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三)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三个人格维度:

外倾/内倾(Extraversion/introversion)

神经质/情绪稳定(Neuroticism、emotional stability)

精神质/冲动控制(Psychoticism/impulse control)

(四)人格大五理论

五个人格维度:

求新性(Openness):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自律、履行职责、为成就而努力

外向性(Extraversion):好交际、精力充沛、友好、自信

随和性(Agreeableness):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

神经质(Neuroticism):情绪不稳定,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

二、类型理论

(一)T型人格理论

一种好冒险、爱寻求刺激的人格特征,并非每个人都具有;分为T+型(建设性)和T-型(破坏性)。

(二)A-B型人格理论

A型:富有竞争性,时间紧迫感,遇到挫折情境更易产生敌意

B型:不喜竞争,生活悠闲,随遇而安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没有明显错误、通常全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描述)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解释)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预测) 4、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控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总体特点:用普通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1908年,房东岳翻译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最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小结:卡桑廖+程序教学+布鲁纳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代入法,没有太大错误都选)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 教育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发展性原则:为了学生的发展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述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 乳儿0-1岁,婴儿1-3岁,幼儿3-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小学阶段) 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青年14、15-25岁,成年25-65,老年65-死亡。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没有互补性)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发展观 2.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1)成熟(生理) (2)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 (3)社会性经验(和人交往中;教育) (4)平衡化:最关键因素,通过不断同化和顺应。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 自我中心的语言(2-7岁)有三种表现形式:重复(叠字)、独白(自言自语)、集体独白(集体自言自语)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普通心理学》试卷四及答案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卷) 专业:课程名称: 考试时间: 一、名词解释24% 1、无意注意 2、感觉 3、再造想象 4、创造性思维 5、理智感 二、填空题18% 1、心理过程研究的是------------------------、 ---------------------和--------------------。 2、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 3、注意有存在对活动的--------------和---------------功能。 4、-----------年,心理学家---------------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 ----------------的诞生。 5、人的内部感觉有------------、----------------和---------------。 6、--------------------定律提出心理能量随着刺激物的乘方函数而变化。 7、似动知觉包括------------------运动、-------------运动、-----------------运动。 8、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例如-------------。 9、形象记忆是-----------------------------------------------------------------------。 10、过度学习达到-------------时保持效果最佳。 11、画家擅长-------------思维。 12、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和---------------。

《普通心理学》:感觉的种类

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一、外部感觉 1.视觉 以眼睛为感觉器官,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叫做视觉。 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波。宇宙中存在各种电磁波,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才是可见光。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接受光波刺激的感受器是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有两种: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大多集中于视网膜的中央窝及其附近,大约有六百万个,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边缘,大约有1.2亿个,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但不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当适宜的光刺激透过眼睛到达视网膜,引起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时,视觉就产生了。 光波的基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强度、波长、纯度。与物理属性相对应,人对光波的感知也有三种特性:明度、色调与饱和度。 与光的强度对应的视觉现象是明度。明度指由光线强弱决定的视觉经验,是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如果我们看到的光线来源于光源,那么明度决定于光源的强度。如果我们看到的是来源于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那么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光源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与光的波长对应的视觉现象是色调。色调指物体的不同色彩。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眼引起不同的色调感觉,如70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红色,62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橙色,7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蓝色。 饱和度反映的是光的成分的纯度。例如,浅绿色、墨绿色等是饱和度较小的颜色,而鲜绿色是饱和度较大的颜色。 与光的时间特性对应的视觉现象是后像和闪光融合。视觉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消失,还能保留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例如,注视亮着的电灯几秒钟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一个亮着的灯的形象位于暗的背景上,这是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随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的形象位于亮的背景上,这是负后像。彩色视觉常常有负后像。例如,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一分钟后,再看白墙,在白墙上将看到一个绿色的正方形。当断续的闪光达到一定的频率,人们不会觉得是闪光,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例如,日光灯的光线其实是闪动的,每秒钟闪动100次,但我们看到的却不是闪动的,而是融合的光。 2.听觉 声波振动鼓膜产生的感觉就是听觉。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发声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2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24%) 1、有意注意 2、知觉 3、创造想象 4、思维 5、道德感 6、能力 二、填空题(18%) 1、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 2、注意有复杂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功能和_____________功能。 3、人的外部感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定律提出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5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似动知觉包括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 7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_____________错觉,例如_____________。 8情绪记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达到150%时保持效果最佳 10数学家擅长_____________思维。 11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情绪在激动水平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二者相权取其一属于_____________冲突。 14与_____________相反的是人意志的冲动性。 1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练习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 称为高原期。 16一般研究者把智商130成为划分_____________的最低临界线。 17_____________年,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 _____________的诞生。 三、判断并在错的题目改错(14%) 1、社会环境对人的心里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普通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6%) 1、能力: 2、思维: 3、动机: 4、感觉: 二、填空题:(16%) 5、人的心理现象形式多样,为便于研究分成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和 . 6、知觉的基本特性是、、、。 7、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将思维分为、、。 8、注意的品质有、、、。 9、似动知觉包括运动、运动、运动。 三、选择题:(20%) 10、心理学是研究。 ①人的行为科学②人的思维科学 ③人的意识科学④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1、一天,某班新转来了一个同学,大家都很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这种注意属于。 ①有意后注意②无意注意③有意注意 12、在人的感觉中,对人的认识作用最大。 ①听觉②嗅觉③视觉④肤觉 13、“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 ①思维的概括性②思维的灵活性③思维的间接性④思维的直觉性 1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 ①心境②美感③激情④应激 15、“前怕虎,后怕狼”,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差的表现。 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持性 16、智力的核心是能力。 ①想象②注意③记忆④抽象思维

17、是评价个人品德的最终依据。 ①道德认识②道德情感③道德意志④道德行为 18、提出需要层次论的心理学家是。 ①弗洛伊德②韦克斯勒③马斯洛④吉尔福特 19、打字员对文稿的记忆是记忆。 ①瞬时②短时③长时 四、简答题:(24%) 20、怎样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复习或练习 21、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22、为什么说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3、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五、论述题:(24%) 24、论述思维的本质。 25、试述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专业课程名称心理学出卷人 一、名词解释:(16%) 1、能力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3、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填空题:(16%,每个空格1分) 5、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6、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8、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9、动景、自主、诱导 三、选择题:(20%,每题各2分) 10、④ 11、② 12、③ 13、③ 14、① 15、② 16、④ 17、 ④ 18、③ 19、②

普通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那些?(笔记) 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有哪些?解释实验者效应,被试期望效应,单盲法, 双盲法.P15~P17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简要说明由吉诺维斯事件心理学 家提出理论和假设的过程.P18 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简要解释实验法,相关法,个案法, 它们有何特点?(小题)P20~P22 5.当今心理学研究的五大取向有哪些?简要说明各取向的核心或特 点.P11~P12 6.了解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后对你有何启示?P14~P15 第二章神经科学与行为 1.简述神经元的构造及各部分的机能.P25~P26 2.神经元按其功能分为哪几类?各有何功能?P29 3.何为神经递质?你了解哪些常见神经递质的作用?P27~P28 4.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P29 5.简述组成脑的中央核的各部分的机能.P33~P34 6.何谓边缘系统?其基本构成和机能分别是什么?P34~P35 7.大脑皮层分为哪几个功能区?各区的机能分别是什么?P35~P36 8.大脑两半球分别承担了哪些专门化功能?P38 9.内分泌系统指的是什么?P30人体中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P32 脑垂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31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什么是感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韦伯定律说明了什么?P43~P44 2.什么是感觉的适应?(P44)明适应,暗适应,举例。P46 3.简要说明色觉三色论和色觉的拮抗过程理论,并解释后像?P50~P51 4.听觉的地点说和频率说?P53 5.痛觉的门控制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哪些现象?P57~P58 6.什么是知觉?格式塔的知觉原则有哪些?P57~P58 7.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举例说明。P60 8.什么是知觉加工中的特征分析?特雷斯曼认为知觉有哪两级加工方式。P61 9.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举例说明P61 10.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或线索)有哪些?P63 11.什么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线索有哪些?P64 12.你能说出哪些生活中利用错觉的例子? 第四章意识与意识状态 意识 1.什么是意识?理解意识不同层面的含义?P71 2.了解睡眠的五个阶段?P72~73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出现哪些现象?P33~34 3.简要说明西方关于梦的三个理论?P71 4.什么是白日梦?关于白日梦你还了解哪些?P78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普通心理学答案形成性考核网上作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作业一: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 1、()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A.二元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构造主义 2、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位置。语言运动区也叫做()。 A.下丘脑 B.布洛卡区 C.大脑中枢 D.杏仁核 3、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叫做“()”。 A.思维决定意识 B.存在决定意识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存在先于本质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A.巴甫洛夫 B.约翰?穆勒 C.亚里士多德 D.冯特 5、()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冯特 D.雷蒙德 6、()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 A.强刺激 B.弱刺激 C.远刺激 D.近刺激 7、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 A.反应 B.意识 C.脑电 D.神经冲动 8、色觉属于()的一种。 A.触觉 B.嗅觉 C.视觉 D.味觉 9、所谓(),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A.刺激 B.感觉 C.编码 D.心理

10、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等。 A.视觉、听觉、嗅觉、运动觉 B.视觉、听觉、嗅觉、平衡觉 C.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D.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11、在颜色一致的前提下,要求从一群图形“V”中搜寻图形“O”,发现“V”形数目的多少,不会影响检测出“O”形的速度。原因是两种符号的差别只是发生在原始特征的水平上。这个试验叫做()。 A.解剖实验 B.光照试验 C.视觉搜索试验 D.脑电监测实验 12、人类通常以直立的姿势感知外部世界。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当观察着俯视或仰视时,他知觉到同一物体的大小要比直立正视时()。 A.大 B.小 C.相等 D.时大时小 13、在物体与眼睛的距离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知觉的物体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的大小有关系。 A.光线 B.色彩差异 C.投影 D.移动距离 14、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注:标红字体为需要重点识记的内容;标蓝字体为历年真题;题后附答案。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及内容P1-P2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 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心理过程 认知 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和意志 人格 需要和动机需要、动机、兴趣等 能力、气质和性格 ◎真题:心理现象可分为()。 (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知、情感和意志 (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D)认知、情感、意志和性格 ◎真题:()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A)知觉(B)记忆(C)思维(D)注意 答案:A;D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P3-P5 人的心理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 ◎真题:人的心理是() (A)脑的机能(B)客观现实的反映(C)大脑活动的产品(D)一种看得见的现象 答案:AB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P5-P9 科学心理学的建 立 科学心理学诞生冯特于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学派的纷争构造心理学派 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主张 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 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 心理过程的规律。 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华生 主张 抛开意识,研究行为,提出刺激-反应(S-R)理论模 式研究心理。条件反射,强化等是其代表性概念。典 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主张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三章:感觉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2.感觉的编码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A.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 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物质基础。心理现 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 统1) 2)3)4)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 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 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5)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叶奕乾版《普心》知识点归纳总结

1.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2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乐爱憎惧)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1.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3.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注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由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一致努力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者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现象。 5.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2、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上绝对阈限和下绝对阈限5.3、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刺之间最小差异量 5.4、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5.5、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5.6、视觉是个体借助眼睛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感觉,是人和动物最复杂、最重要的感觉,在人的各种感觉中起主导作用,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通道。 5.7、听觉:人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 5.8、触压觉:即触觉和压觉。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的感觉为触觉。当刺激加强,使皮肤引起明显变形,就引起压觉。 5.9、温度觉包括冷绝和温觉。低于皮肤温度即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冷绝,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温觉。与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不产生温度觉。 5.10、嗅觉:是有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感觉。 5.11、味觉:是指可溶性物质作用于味蕾产生的味道感觉。 5.12、运动觉:又称动觉,是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5.13、平衡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5.14、某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升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5.15、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5.16、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弥补的现象称为感觉补偿作用 6.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6.2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将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 6.3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6.4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 6.5知觉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 6.6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6.7双眼视差是指两眼注视外界物体时,两个眼睛视网膜上视像之间的差异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得成分有(A)能力 2、人得听觉主要受(D)得控制。(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得基本过程就是(C)兴奋与抑制 4、“谈虎色变”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得表现,它属于(B)第二信号系统得活动 5、感受性就是(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得感觉能力 6、听觉得适宜刺激就是(A)空气振动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得描述不正确得就是(B)声波得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8、下列关于平衡觉得说法不正确得就是(C)人平躺得时候,平衡觉较弱 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得(B)选择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得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得一幕这属于B)情景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得概括性得有(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12、根据(A)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A)思维得形态 13、下面哪一种对梦得态度就是正确得A)梦就是一种正常得生理与心理现象。 14、需要就是指(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得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得欲求。 15、获得性需要就就是(B社会需要 16、根据马斯洛得需要层次理论,(D)在最高层。D)自我实现 17、动机就就是D激发个体朝着一定得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得一种内在得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8、定势得作用其实就就是(D)无意识动机 19、内驱力其实就就是(A)生理性动机 20、身段表情可以分成(B)手势与身体得姿势 21、情绪有(A)几种功能A)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2、“人就是因为哭了才发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这就是情绪得(A)理论得观点。 A)情绪得外周理论 23、根据伊扎德得观点敌意就是(D)三种基本情绪组合成得复合情绪。(D)愤怒、厌恶、轻蔑 24、(C)就是一种心理特征,就是有效完成某种活动得心理条件。(C)能力 25、一个人胆大好胜,自信、意志坚强,情绪易激动,这就是在描述她得(C)气质 26、以下说法只有一个就是错误得,请指出就是哪一个(D)华生就是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 27、脑神经有(C)对。(C)12 28、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得(C)方向、速度、巩固程度、能达到得水平 29、以下哪一概念不就是由巴甫洛夫提出得?(A)操作性条件性反射 30、以下对知觉特征理解正确得就是A)知觉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在人脑中得反映 1、对于以往感知过而当前又不在眼前得事物得心理浮现称为( C表象 2、人得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接续下去,这主要就是(A记忆得作用 3、主体对一定活动有了某种预先得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后续同类心理活动得趋势,这种现象称为B定势 4、对裂脑人进行精细实验研究从而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得不对称性,为此获得诺贝尔奖得学者就是( B罗杰、斯佩里 5、反射活动效应器活动得结果又作为一种新刺激传入中枢,并进一步影响中枢得活动,使之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得活动,这一过程称为( B反馈 6、多血质得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得基本特征就是 C强、平衡、灵活 7.编制世界上最早得一个智力测量表得就是 C比奈-西蒙 8、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 D感觉阈限 9、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得需要理论叫 B需要层次理论 10、对延续与发展有机体生命所必需得客观条件得反应叫(A需要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得就是(A)能力 2、“谈虎色变”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得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得活动 3、以下说法只有一个就是错误得,请指出就是哪一个( D)华生就是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 4、脑神经有( C)对。(C)12 5、(D)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得科学 D、1879 6、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 B.德国

2020年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就在下面,希望可以帮助各位同学。 《普通心理学》小知识点总结【1】 特征: 1、注意(2)【指向性,集中性】 2、知觉(4)【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3、表象(3)【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4、思维(2)【间接性,概括性】 5、创造性思维(3)【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功能: 1、注意(3)【选择,保持,调节监督】 2、想象(3)【预见,替代,补充】 3、情绪、情感(5)【信号,动机,适应,组织,健康】 4、动机(3)【激活,指向,维持调节】 品质: 1、注意(4)【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2、观察(4)【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3、记忆(4)【敏捷性,持久性,准备性,准确性】 4、良好思维品质(6)【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 5、意志品质(4)【自觉性[对盲从,果断性[对优柔寡断,自制性[对任性怯懦,坚韧性[对动摇性】

6、兴趣(4)【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 其它: 1、记忆的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想象的加工方式【黏合,夸张,典型化,拟人化】 3、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4、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5、自我防御的机制【压抑,否认,置换(转移),文饰(合理化),投射,代偿,升华】 6、动机斗争【双趋,双避,趋避,多重趋避】 7、性格的结构特征【态度,意志,情绪,理智】 8、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包容,控制,感情】 思维、言语及想象【2】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1、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①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客观事物加以认识 ②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客观事物,借助于媒介进行反应 ③还能对尚未发生的事件作出预见 (2)概括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