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电视纪录片及制作的思考影视艺术范文.doc

对电视纪录片及制作的思考影视艺术范文.doc

对电视纪录片及制作的思考影视艺术范文.doc
对电视纪录片及制作的思考影视艺术范文.doc

对电视纪录片及制作的思考,影视艺术-

对电视纪录片及制作的思考

◆刘晗

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是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和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现实原貌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的《英雄的信阳人民》至今,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已经走过了50多个年头。但是在电视纪录片制作中,仍然存在主题先行,从头到尾灌满解说,运用大量摆拍等问题。正如北京电视台《纪录》栏目制片人陈大立回忆:“一想起纪录片,大家想到的就是对一个人的跟踪,镜头摇晃,节奏缓慢,大段的长镜头,大段不紧不慢的访谈或对话,解说词声调不高,冷静而有距离感”那种平淡的生活状态,小人物的边缘走向,总让人觉得不贴近自己的生活,故我国电视纪录片收视率总不理想。电视纪录片工应该客观理智地反思,才能创造性地摆脱困境。

一、选题的平民化

在电视纪录片前期策划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题材角度选取和前期采访上。电视纪录片前期策划中的选题与文稿是一部片子的灵魂。选题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全片的成败。近年来,电视纪录片题材角度的选取越来越明显走“偏”。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地理位置偏,二是题材偏。不是苦大仇深的、就是老少边穷的,编导们总觉得这样的选题收视率一定会高。于是出现了很多纪录

片剧组跋山涉水到深山老林或是无人区拍摄。不可否认,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认识上的空白,但是,此类题材的拍摄时间周期短、资金有限,使其内容很难保真。曾经一个编导说起他去深山之中拍摄电视纪录片的经历:电视台只给他3天的时间,他一到山中的村落,赶快召集了事先联系好的当事人,按照他前期采访了解到的情况,根据准备好的“分镜头剧本”进行拍摄与其说是拍摄纪录片,倒不如说是去当地拍摄电视剧。题材偏引起的问题,还会导致与受众心理预期相差太远,影响了与受众的贴近性和认可性,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导向性问题。资金、人力投入了,却没有达到效果。因此,我们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时候,应该做到选题的平民化。“纪录片与各种观众参与的电视栏目不同的是,它不像摆道具一样将观众作为置景的一部分,而是将普通人作为纪录的主角;假如说电视栏目的平民意识不过是借观众做招牌的话,那么纪录片中的平民形象则是真正平民意识的影射。”①其实,选题的平民化、视角的平民化就是人文关怀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采访中的灵活引导一是不能主题先行。栏目化纪录片的快速生产往往使采访主题先行,蜻蜓点水般不予深挖,粗劣而片面。在采访中,往往一个表面的现象让编导感到有收视率了便戛然而止,打断当事人的诉说,自己编自己的。或在拍摄时,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前期编好的剧本进行,如编导诱导“你就这样说”之类直奔主题。这样的结果是失去当事人本真的情感和事件本来面目,淹没了事件本身的精神内涵,让一个好的选题变得浮躁。二是不能过于拖、过于散。采访是记者与当事人的交流,采访在大部分情

况下代替着叙事。采访中我们得到的素材往往都是比较散

的,东一句西一句、主题松散、空话大话、赞扬愤怒,不仅感染不了观众,还会使观众觉得虚假和无聊。故“纪录片采访要做准备,但又永远无法准备。”采访交谈的时候,总是常有新的东西出现,敏感的编导要使纪录片进入一个更深邃广阔的天地,就要在采访的基础背景材料等方面有广阔的视野和雄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才能对题材挖掘到位。当然,凡事不能过。比如要拍摄一家人吃饭,如用长镜头记录下整个的场景,其乐融融、幸福美满,是需要时间的。如为了加快进度,采访中生硬地插入“你们一家多久吃一次饭?”“平常谁做饭?”之类的提问,就会直接导致画蛇添足,看点下降,让人觉得乏味而虚假。三是不能生硬呆板,应灵活引导。采访过程中,摄像机往往或多或少地使被拍摄对象紧张,编导往往调动不起当事人的情绪。所以,我们要注意在采访过程中对当事人情感引入和慰籍并做好“度”的把握,灵活引导。纪录片导演让·鲁什曾说:“人为刺激可以使人把不愿摆到桌面上的事实真相显露出来。”这里的刺激,要求循序渐进,编导要善于将当事人的情感挖掘出来。三、辩证地看待真实性和商业性中国现代电视纪录片与其他片种一样,同样要过市场关,要追求高收视率,要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即具备商业性。纪录片所受到的生存压力,远远大于记录手段“真实性”等技术压力。但应辩证地看待真实性与商业性。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受到栏目化的束缚,只能依赖栏目化体制而生存,所以形成了一个矛盾:“纪录片运用在电视当中,受到栏目化的优待得以生存,但却因传媒的商业属性不得不放弃自觉的艺术探索;栏目的惯性和模式扼杀了纪录片的个性,助长了惰性,让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真实的探讨,形成了固定的叙事结构和虚假的故事。”②如何去“接近”真实?笔者曾参与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栏

目要求一律为好莱坞式叙事结构,必须有三个段落,两个转折点(即兴奋点)。要求故事跌宕离奇,内容赋予传奇色彩。这在国内外其实都是非常流行的。好莱坞“三幕剧”式的叙述模式不仅能赚取收视率让整个片子不至于平淡,而且还可以很好地预计时间。甚至还可以在前期采访结束后很快确定编导的思路。这种方法在栏目化纪录片中屡见不鲜,比如中央电视台的《讲述》、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真实》、《记录重庆》,概莫能外。三段式结构对于栏目化纪录片来说的确是拍摄的最好结构,非常实用非常好看。但对于一个纪录片来说,这种固定的结构,常使有些编导刻意地改事件本身,把原本没有的情节硬加进故事里,甚至有的还为了让整个片子好看,将虚假情节加到片子的关键部分以完成三段式结构的要求。三段式的弊端使许多编导养成了惰性,不主动地编排选题的结构,而是生搬硬套地将三段式套在自己想当然的“剧本”中。可见,三段式结构要求不能绝对化,只能相对运用,纪录片只能不断接近真实而不能绝对地到达真实。现代电视的固定时长和固定栏目模式使纪录片的艺术性大大下降,许多编导认为要想体现艺术性就要去除栏目化形式,才能追求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思想。曾有文章提到“微观真实”这一概念,“所谓微观真实,就是记录的事件完全合乎客观实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思想、结果、言语、行动、引用材料,诸如数字、引文、日记、书信、以及一切细节,都符合实际情况,准确无误,有根有据。不能把时过境迁的情节导演得像‘真的’一样搬上荧屏,即使借用一些书画或其他资料来谈论,也应标明来源,以求真实。”③其实,理论界对于纪录片有一个“四真”原则,即:“以摄影或者摄像直接从现实取材,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扮演。”④坚持这样的原则,

就要在编辑过程中,坚持不能光为了戏剧性冲突,而违背纪录片本身的东西。不能追求收视率追求观者效果,而把原则给丢了。不允许扮演,我们可以实行戏剧性搬演。比如片中出现内心情感部分,可以实行“实拍”或者“虚拍”。实拍是情景再现,做模糊处理,让观众知道这是在搬演;虚拍是指可以拍摄某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物体和主题挂钩。观众喜欢看冲突、看搬演,喜欢直观的感受,这就是市场的要求。我们既要用好好莱坞的叙述模式赚取收视率,实现商业性要求,又要不断地接近真实、完善艺术,实现微观真实。这样,才能制作出既叫座又叫劲的电视纪录片。

注释:

①张同道.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9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文化形态与美学特质.电影艺术[j]2000年(3)

②参见杜颖聪:.接近真实-试论纪录片中的采访.中国电视[J]2010(6期)42

③石靖红:纪录片真实原则和编导意识的对立统一.电视研究[J]2010(6)6

④张静赵瑜:纪录片中的真实境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J]2002(9)48

(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责编:冀星)

电视实训

实训一:TA遥控彩电模块图连线 图2-20 TA模块接线图 对应接线图,用排线把各个模块连接。其中20号板上的“音频输出”和8号板上的“音频输入”用音频线连接。对应的7号板、18号板、8号板对应的接电视机接口的扬声器接口、行偏转接口和显像管接口。对应的8号板外接交流220V,开关开启后,电视机显像管亮,为蓝屏,通过调节使电视达到最佳效果。 有三种信号输入: 1、在“AV”状态下,用音视频线把DVD对应的音频、视频接口对应的连接20号板的A VIN (视频)、VIDEO(音频)接口。 2、在“TV”状态下,接天线到高频头的输入口,这是可以收看电视节目; 3、在“A V”状态下,用音视频线把彩色信号发生源对应的音频、视频接口对应的连接20号板的A VIN(视频)、VIDEO(音频)接口。 说明: “预置”、“常态”拨位开关的作用:拨到“预置”时,可以通过20号板上的按键设置电视机的相关参数,按键是可以使用的;拨到“常态”时,20号板上的按键是无效的。 手动操作调试电视机效果时,各拨位开关都拨到“手动”状态,需要用遥控器调节时各拨位开关都拨到“遥控”状态。

手动调台: 20号板上的W1是AGC控制,AGC调试不佳会出现图像不清或无图像现象,W2是字符水平位置,调动W2字符可左右,移动电位器W3是手动调台电位器。 21号板上的电位器R351是帧频调节电位器,电位器R451是行帧调节电位器,电位器R256是对比度调节电位器,电位器R255是副亮度调节电位器,电位器R257是亮度调节电位器,电位器21R255是色饱和调节电位器。 实训二:彩色解码电路检测与故障维修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解码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 2.熟悉解码电路信号流程,能识别解码电路的元件,进一步提高识图和检测能力。3.掌握解码电路测试与一般故障的检修技能。 二、实验器材 东芝TA两片机型彩色电视机、万用表、示波器 三、实训内容 (一)解码电路测试 1.对照东芝TA两片机型彩色电视机原理图,熟悉彩色解码电路结构及主要元器件位置。 2.在未开机的情况下,测量解码电路集成块TA7698AP的对地电阻,记录测量数据,填入下表中。 3.电视机在有信号、无信号输入两种状态下测量解码集成块TA7698AP各引脚直流电压值,并注意两种状态下的电压差别,填入下表2-11中。

电视专题片制作实践期末复习提纲(XXXX年12月)

电视专题片制作实践期末复习提纲(2010年12月) 1.世界上最早的记者诞生在16世纪意大利。1 2.我国最早的记者是在19世纪随着近代报刊的产生而产生的。2 3.在中国,记者曾被称为访员、访事、通信员。2 4.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特点讲求时效性。2 5.电视新闻记者是电视新闻的发现者、采集者、制作者和传播者。2 6.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职责就是发现新闻。7 7.电视新闻记者空间位置的定位应该是平视。7 8.电视新闻记者需要场性思维。9 9.电视传播的优势:传播对象广泛、直接进入家庭、时效性强、直观性好、传播功能多。 13 10.电视传播的弱点:线性传播,稍纵即逝,具有不可重复性13 11.电视节目结构的灵魂是主题。14 12.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能力包括新闻感知能力、新闻辨析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随机应变 能力、创新能力。17 13.政策标准、业务标准、社会标准是辨析一条新闻有无价值的基本标准。19-21 14.电视记者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和全方位创新。24-25 15.电视现场采访记者的特殊能力:26-31 (1)现场报道的能力。 (2)现场调查的能力。 (3)现场采访的能力。 (4)现场点评的能力。 (5)文字表达能力。 (6)驾驭电视画面和声音的能力。 16.电视摄像记者的特殊能力:32-33 (1)电视画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2)掌握先进的电视技术的能力。 (3)良好的体能素质。电视摄影工作既是一项脑力劳动,也是一项体力劳动。 17.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最早出现于美国。34 18.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殊能力:34-40 (1)使用规范、标准、悦耳的普通话的能力。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主持人外部形象的特殊能力体现——它包括:相貌、气质、表情、动作等诸多方面。 19.新闻报道以客观事实为前提。45 20.寻找新闻线索、确定新闻选题是新闻业务流程的开端。45 21.案头准备工作是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战略步骤。45 22.电视新闻写作方面,新闻标题和新闻导语的写作是重要的两部分。45 23.概括来说,新闻采访的开始有接受任务、获得新闻线索、策划选题、跑新闻、撰写解说 词、编辑新闻等情况。47-51 24.新闻线索的来源有观众热线和单位联系两种。48-49 25.在新闻部门日常的工作中,常见的选题根据来源区分有上级命题和自命题。58 26.电视新闻拍摄计划和采访提纲:90 (1)拍摄计划包括如下内容:

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上(下)午好! 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例三:2005年,中国纪录片界两部耗资上千万元,也引起了巨大反响的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和《故宫》相继播出。情景再现作为两部系列片主要的表现方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电视纪录片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下面我来进行一个大致的的梳理。】 一、“情境再现”概念界定及与纪录片的区别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纪录片的领域中一些原本不敢运用的手法,如今也开始大量运用。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有学者认为,这种手法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也有专家认为,情景再现是有根据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杜撰虚构,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现。“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指的是电视工作者用一种虚构的,类似影视剧中的扮演的方式,

《电视记录片创作-》实验教学大纲

《广电节目策划》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广电节目策划课程编号:23082020 课程总学时:36 实验学时数:16 课程总学分:2 实验学分:1 实验项目数:5 一、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实验部分的演练学习,让学生根据记录片的基本特点、分类和规律,熟悉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步骤;掌握电视记录片选题与策划的基本技能;掌握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技术与基本技巧;学会正确的分析与解剖电视纪录片制作的相关技术与管理艺术。本实验课程将使学生能够了解电视记录片节目的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参与电视记录片的制作实务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电视记录片的创作能力。本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并熟悉电视摄像与编辑的基本技能。二、项目内容、能力标准和学时分配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应达到的能力标准学时分配实验场所影视制作做一份电视记影片调研与学会做电视片市场1号实验1 录片现状调研

3 学时分析调研与分析室与分析报告影视制作完成一个电视影片选题与掌握电视纪录片选1号实验2 记录片选题与6 学时策划题的基本技巧室策划学会与掌握电视纪户外记录影片拍拍摄一部电视 3 录片拍摄的技能与9 学时摄记录片技巧 学会与掌握电视纪影视制作记录影片编编辑所拍摄记 4 录片编辑制作的技9 学时 1号实验辑录片能与技巧室影影视制影片评判与电视记录片作掌握电视纪录片评 5 9 学时作1号实解析品评判与解析议标准与方法验室三、使用教材与参考书《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 11 月。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一)上机实战操作(二)实验作品呈现(三)实验报告呈现评分办法:上机实战操作:期末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电视纪录片制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所花时间、熟练程度情况给与相应的成绩,占实验成绩的60%;实验作品呈现:完成三分钟电视短片的摄像,从拍摄技巧、画面构图、主题表现三方面评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四个阶段

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 从1958年到1978年,纪录片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是北京电视台创办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健康成长阶段 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挫折,在夹缝中生长阶段 纪录片创作初期的基本特征 一、起步期电视纪录片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从拍摄方式到表现手法都与纪录电影相同,这种状况与当时的电视技术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密不可分。 二、由于当时苏联是我国各个行业学习的榜样,前苏联纪录电影中流行的创作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三、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早期的电视纪录片实际上是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长新闻片。 四、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纪录尽管这时期的纪录片创作以模仿为主,缺乏自身特点,但制作者们也开始发现并下意识地发挥电视纪录片的电视特性,注重题材的真实自然与质朴无华,注重细节描写。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纪录片的题材面还十分狭窄,艺术形式和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以及形式主义之风在创作中有所体现。尤其是特殊时期,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题材选取受到限制。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也给电视纪录片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过去遭到禁止的选题领域如今得到开放,公式化、模式化以及形式主义手法也得到批评和矫正,电视纪录片空前繁荣和发展。短短十余年,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纪录片发展表现 一、纪录片创作发展期的总体特征这个时期的特征显著,较之起步期,纪录片从题材到品种,从作品风格到表现手法都面目一新,纪录片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这个时期,纪录片创作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题材禁区,形成以风光片和政论片为代表的新格局,主题先行成为突出特征。此外,还出现了《地方台30分钟》、《神州风采》、《人民子弟兵》、《动物世界》等播放纪录片的专栏。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选材广泛,不断开拓出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新的创作领域。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貌的纪录片饱含激情,以抒情诗、风情画的手法,纵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建设者, 2.以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纪录片题材的扩展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随之而来的足纪录片体裁形式和品种门类的大发展。从内容上讲,有风光片,人物纪录片,政论片,军事片。从篇幅上看,有短小精悍微型片,也有长达几十集的系列片。从手法上讲,有“歌画配”或“乐画配”的电视音乐片 3.以《地方台50分钟》为代表的众多专栏栏目化播出是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电视覆盖面的日益扩大,电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强烈的宣传意识,浓郁的政论色彩,鲜明的主体意识共同形成了纪录片创作发展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先行的纪录风格。宣传教育成为纪录片的基本社会功能。 政论片的盛行是主题先行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一1998) 背景: 经过前一时期的几次纪录片传播的轰动,加上“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等栏目的开

纪录片创作完全教程

3.客观、公正、澄清和简化。 4.纪录片是一个主观的构建,它常被错误的理解。 5.与观众的联系。 6.合作和编辑的自由。 7.用何种媒介拍摄。 8.为何要获得如此之多的证明材料。 做纪录片导演和承担其它新工作一样,突然之间你必须在新的领域中,在新的身份下看上去很有能力。不安和偶尔的错误与经验一同出现,同时伴随着非常有价值的新经验。这一章关注假象、期望和你想要遇到的神话。 什么是纪录片? 如果你参加一个电影节或者有很多电影导演参加的会议,你会感受到欢乐、合作的气氛,以及纪录片导演们对他们那一时代的问题所采用的适当的方法。像在戴维森会议上一样,每个人都充满激情的沉醉于他们所选择的格莱尔斯(Goliath)[圣经中被牧羊人大卫杀死的巨人。——译者注]。你将认识到纪录片是一种可贵的媒体,在其中,普通人阐释重大的问题,并能够震动社会。导演纪录片意味着掌握适当的权利,处理伦理问题,并且负有社会责任。你也将听到关于那些内容的争论。 两个纪录片导演聚在一块,他们就会为什么是纪录片而争论不休。尽管现在的纪录片与起步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它的范围和方法还是模糊不清,并且限制的因素还一直在扩大。然而,无需争论的是纪录片精神的核心部分——纪录片着力于探索真实人物和真实环境。分歧存在于以下几个问题当中: 1.事实上的真实是什么? 2.如何能毫不妥协的记录,并且不在影片中注入相异的价值趋向。 3.如何忠实和真实的传递那些精神上的内容,它们只能被视为主观表现。 这样严重的含混不清并不是媒介的责任;然而,它反映出当我们面对那些伴随着清醒意识的问题时,是什么困扰我们。制作纪录片就像以存在主义的态度来生活,仿佛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制作纪录片的人认为欢乐、痛苦、妥协和学习都很有价值,它们都是来源于人的完整的“生活”。难怪他们都开了大公司。 纪录片是真实的创造性处理 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将(后面将详述)纪录片定义为“真实的创造性处理”。 这一定义简洁,但并不很严密,因为它几乎包括所有非虚构形式,像自然风光片、科技片、旅行纪录片、工业片、教育片,甚至包括广告宣传片。但这些名目下的影片根本不属于纪录片。 纪录片和时间 通常的纪录片都是记叙现在或者过去,但是纪录片不会在任何设置的藩篱中久留。彼德卓纤梗≒eter Watkins)的《战争游戏》(1965)证明了纪录片同样也可以延伸至未来。片中运用了二战时期德勒斯登、广岛和长崎等地被轰炸的影像资料来模拟核弹轰炸伦敦的影像。除非有人发明了时间机器,否则纪录片记述过去和未来就需要用演员,这意味着虚构角色和脚本不会被自动的摒除在纪录片领域之外。 纪录片的社会批评功能 纪录片似乎可以揭示更深入的事实并且暗示某种社会批评。好的纪录片不会流于书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节奏处理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节奏处理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往往有很多方面值得细细探究。从题材的选择到画面的拍摄,从谋篇布局到后期制作,无不经过主创人员的一番苦心经营。笔者以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之所以引人入胜,除了题材因素之外,其要领取决于节奏安排的技巧。节奏安排得当,就能激起观众欲罢不能的收看欲望;相反,不注重节奏,不加选择地堆砌一些生活事件,就会流于“自然主义”,作品难免陷入拖沓沉闷的泥沼,更遑论调动观众的情绪了。 所以,在创作实践中,我们要了解纪录片节奏的内涵,把握纪录片的节奏,使节奏真正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节奏的构成形态 节奏一词来源于音乐术语,指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尽管纪录片的构成要素是画面,但它与音乐节奏的形成有异曲同工之处。正如音乐节奏取决于音响的长短与音响的强弱变化一样,纪录片创作同样需要通过类似有序的变化,有机的组合,形成起伏有致的节奏。本文所探讨的纪录片节奏,是指电视画面的编辑章法,内在旋律的构成,以及内部组合的艺术规律。 电视纪录片的节奏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时空的长短、快慢、张弛都是影响节奏的重要因素。纪录片的节奏有两种基本形态构成:一为“外部节奏”,一为“内部节奏”。 所谓“外部节奏”,主要是指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以及镜头转换的速度而产生的节奏。也就是观众可以直接耳闻目睹到的节奏形态。如画面转换节奏,解说词快慢节奏,音乐旋律节奏等。这些节奏形态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作品的外部节奏。 格林伦在谈到电影的节奏时说:“画家运用色彩与线条,雕刻家运用凝固的硬块,作曲家运用乐音,作家和诗人运用字音和韵律,而电影创作者呢 他们又运用什么呢 就是“运动”。 电视纪录片无疑离不开运动。而这种运动主要体现为时间的运动、空间的运动、时空交融的运动三种形态: 1.时间运动节奏 一部电视纪录片是由无数镜头编辑、组合而成的。作品中的每一处组接,相当于音乐中的旋律或诗歌中的韵脚,这是作品造成节奏的基本方法。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越短,作品的节奏便越快;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越长,作品的节奏便越慢。也就是说,短镜头造成快节奏,长镜头造成慢节奏。 2.空间运动节奏 一部纪录片无论有多长,其容量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学会对空间进行取舍,要学会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尽可能大的空间。 电视纪录片的节奏,不只体现为时间因素 镜头长度,还体现为“空间”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空间也在不断变化、延伸、扩展。动态的镜头本身所体现出的动作内容同时承载了上述功能,造成节奏的徐疾快慢。如画面上快速奔跑的骑兵,庄严而匀称的送葬人流,均形成了空间运动的节奏:前者为快节奏,后者则为慢节奏。 3.时空交融的运动节奏 纪录片的厚度来自时间和空间。没有时间上的积累,生活基本上成了一个死的标本;而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延伸,事件和人物的纪录就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外界的客观参照和内在的主观判断及联想,同样使人产生不信任感,孤立的事件和人物就像空中楼阁一样荒诞,显出一副自说自话的可笑面孔。 事实上,在一部电视纪录片的节奏体现中,既无单一的时间运动,也无单一的空间运动,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

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区分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分 贾秀清 电视的纪录片与专题片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在工作中遇到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提问者既有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也有很多在一线从事电视节目创作的记者、编导、摄像和相关节目的管理人员。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 似乎没有学术的深度,也似乎上升不到需要研究一番的高度,但当你被真的很认真地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这不仅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一个关系到电视节目创作原则、创作规律、创作类型构成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才能体会到事情远远不像问题表面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那么 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清晰地易于分辨的线是困难的。 在实践者那里,往往电视纪录片就是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专题片,一切来自约定俗成、经验使然,虽不易说清但大家似乎心中自有界分:电视 纪录片就是那种注重生活原生态的纪实片,电视专题片就是比较传统的倚重解说表达、带有宣教腔的那种类型。但假如沿着这个思路再细说下去就有点剪不断理 还乱了:电视纪录片追求客观真实/电视专题片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的题 材来自客观现实/电视专题片的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 拍摆拍/难道电视专题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就不行吗?电视纪录片可以 尽量不用解说或少用解说/难道解说“惜墨如金”的电视专题片佳构还少吗?比 如形象电视专题片《美在广西》等。要么,也许两者的区别可能在于一些创作元 素的调度方式不同吧:电视纪录片讲究使用长镜头、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视角应该调整为人眼的平视角度、电视纪录片可以不使用音乐、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总是唠家常似的低八度……,没错,电视纪录片的确可以这样做,但反过来将这些做法放在电视专题片那边就行不通吗?不然,你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大出入,任何一种创作手法并不独属于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如此这般在具体的创作细节上寻找两者的界限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毕竟具体的创作细节是一个变数,它所具备的个性成分是不能替代普遍规律的。其结果,就是使我们的很多创作因为类型定位不清而显得不伦不类,无法做到创作中情致的始终如一。 在理论者那里,曾经有过一些对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加以区别的思考, 但其提出的界定标准与实践界的诸多模棱两可的经验性话语大同小异:要么徘徊于两者在审美表象上的差异,要么踯躅于两者在个别创作元素具体把握方式上的

纪录片创作实践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纪录片《故宫》赏析一 实验目的:进一步了解纪录片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征;摄影造型;蒙太奇剪辑艺术;记录片合成与编辑。 重点:纪录片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征;摄影造型;记录片合成与编辑。 难点:蒙太奇组辑艺术;色彩影调线条。 实验内容: 1、创作背景: 十二集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是我国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特色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具有独特技术的纪录片《故宫》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与高度评价,《故宫》的特色是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层的电视画质和声音效果等,为广大观众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充分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作。 2、记录片《故宫》的多种拍摄技术手法: 1)采用延时拍摄技术(逐帧拍摄)。把技术手段与画面构图进行巧妙结拍摄后的影像效果,拍摄中为表现故宫岁月变迁和时空交换。在《故宫》中看到的宫殿上空云层的移动,宫墙上光影的变幻以及从暗到明的光线变化合,对每一帧的拍摄都进行精确控制,使摄制组获得了满意的延时拍摄效果。尤其是用延时拍摄技术,拍摄下了2004年冬至日前后三天中,太阳光线照在太和殿内的精彩景象,太和殿的正中匾额出现了极其独特的光影变幻效果.在观众看得十几秒到二十几秒的画面中,摄影师可能要用两三个小时或者长达八至十个小时的时间完成。摄像机在长达数小时的拍摄中,每次只记录下这个景物在某个时间段、几秒钟的影像,经过十多次或更多的固定角度的重复拍摄,一座建筑物一段时间内的光影变化的独特影像就被记录下来,像这样的延时摄影,这次我们在片中大量的使用,也成为《故宫》的显著拍摄技术特征之一。 2)还运用轨道、斯坦尼康和motion control技术等高清晰度摄录设备拍摄。各种高级摄影辅助器材和电影级灯光设备,以及先进的后期设备的使用,保证了本片一流的制作水准,为拍摄出了许多富有动态感、历史感的优质图像,为充分展示故宫厚重的历史沧桑、深刻的文化内涵,强化纪录片的艺术魅力,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在现场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拍摄出了技巧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影像,为后期制作出高品质的纪录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技术的更多运用,使得以上的问题得以含蓄的展现,使纪录片的个性化的风格越来越明显。在一般的纪录片中,个人的观点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少个性化。画面的展现同样为了追求真实性而缺少个性。但是技术的使用在减轻解说词的作用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和个性特征。《故宫》正是在展现着这样一种个性,多云的天空凸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翻滚的乌云和季节瞬时变化就是其摄影技术的独特体现。

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电视纪录片的特性 时至今天。曾经依靠跟拍、同期声、长镜头等纪实手法为自己打天下的纪录片因为经常流于冗长和平庸而失去了大众的青睐。" 那么,纪录片足以打动人的特性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我们需要重新梳理一些相关概念。首先,我们碰到的理论堡垒是"真实"。这可以说是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们最感困惑也最难把握的一个命题。 一、 当代中国的纪录片运动是以对"真实"的追求开始的。但是所谓"真实"其实是有条件有范围的。这就是在何种程度上有效的价值观念。"客观真实"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神话,从哲学意义上说,"客观真实"只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它强调用"摹写"的方式使主客观达到统一的理论,其缺憾在于它忽视了观察者,忽视了观察者的观察视野对结果的影响,而实际上任何一个观察者都必须立足于地球,立足于他的文化背景,立足于他的个体经验,这在哲学解释学中被称为"合法的偏见",这种"合法的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揭示人在历史中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对于一个客观事物来说,并不存在惟一具有真实意义的描述,真实需要多元的描述,事实与事实的关系是多元的。只要这种观察者的角度是存在的,是现实合理的,它就是有效的,实际上,如果我们一定要按照"客观真实"再现真人真事的话那也未必做得到。当镜头对准一个人时,他的一举一动是否在于他真实本意的自然流露,其中有几分即兴表演的成分?

事物的出现、发展、结束是一个相对过程,必须有主客体同时介人才能成立。为此,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真实"实际上包含着两重意义,一是客观真实,源于客观真实又高于客观真实的概念,它更注重的是价值二是价值真实,其中,价值真实更应该被强调。从某种角度上说,纪录片的文化意义其实就是它的价值意义。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价值意义正是我们选题、拍摄和剪辑的重要标准。 纪录片当然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纪录行为。但它同时又是作者的创作行为,它是人类的文化产品和传播产品。实际上,纪录片的创作行为应该在拍摄之前,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全片拍摄之前的创造行为,它建立在对拍摄任务、材料的理解和接触上。二是在拍摄过程中,随时地超前创造,一个新的现象。一个新认识,马上产生一个新的拍摄计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拍摄。从这个角度上说,"纪录"实际上是一种手法,它旨在使整个片子看起来有"真实感",从而促使受众接受作者的 思想。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真实加上"圈套"。这里的"圈套"指的是创作者为拍摄对象人为设置的情境。它并不是要拍摄对象去表演,而是让拍摄对象在这个情境中被动地但是自然地表现出它应有的反映。这个过程正如格里尔逊所说的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经常依据对象的大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中作出应有的反应。与此同时。他也经常不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剪辑和结构他的片子,而是使用一种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表现,他将这种表现称之为"对现实的一种虚构",实

浅谈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

浅谈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 作者:桂云涛 来源:《记者摇篮》2020年第11期 【摘要】纪录片的制作主要包括创作和拍摄技巧的运用,想要提高电视纪录片的质量,必须从这两个角度入手。本文结合电视纪录片的制作过程进行深入探究,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创作; ;拍摄技巧 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景,以真人真事作为艺术的创作对象,目的在于向观众展现独具特色的真实生活情境,让人们认识到生活中的艺术。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多地将目光投放在娱乐节目上,而忽视了电视纪录片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电视纪录片很多进展缓慢、娱乐性不强,只能让小部分人欣赏,很难融入到大范围的社会生活中。为促进电视纪录片的快速发展,必须从其创作和拍摄技巧出发,不断开拓创新。 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1.确定立意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首先的一点就是确定立意,立意的准确鲜明,能够給纪录片的制作带来更为明确的方向。在确定电视纪录片的立意时,一定要考虑到观众所关注的热点内容,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弘扬来找到纪录片创作的中心内容,从而带动观众的思维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纪录片的立意多以文化为基础,加入对具体细节的描述。 2.科学选材 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内容以及人文情怀的展现,必须依靠材料的科学选取。所以选材是纪录片制作的重点。纪录片材料传递着更为鲜明的情感特色和任务思想,并必须和主要立意相配合,选取符合主题内容的材料。不仅要关注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同时还要贴合主要构思,让纪录片所传递的思想情感与观众的内心相结合,引起观众共鸣。例如在纪录片《人与自然》的选材过程中,更加贴近动物与人相似的情感表达,选择与人完全不同的猛兽,但却能够表达出与人类类似的亲情。这种反差较大的艺术形象能够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让整体的立意更为鲜明,从更为深层次的角度触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共鸣。 3.文稿与画面处理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

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上(下)午好! 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新闻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 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 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不是“科班出身”,一些DV爱好者的作品也还显得稚嫩,但他们酷爱纪录片这块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收获着,享受着…… 一位资深的国际纪录片专家在了解了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的情况后感叹道:“中国人的这种热情和欲望(指纪录片创作)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无法做到的。”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纪录片创作已经或者即将具备跻身世界纪录片创作之林的实力。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 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特别是面对整个世界, 中国纪录片眼下不缺乏热情和勇气,缺乏的是清醒的发展路线,以及由这条发展路线引发出 来的理智、秩序和“到位”的创作方式: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一:强化故事性 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 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 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 1、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 2、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 3、讲述故事兼有画面接应 4、话筒采访故事,配上相应的画面 5、解说词直接叙述故事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 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向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前不久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 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野

纪录片写作提纲

纪录片写作范围提纲,即结构方式表,可以参照。你在观看电视片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围绕这个提纲找材料,这样写起来不会跑题,而且方便快捷: 电视片分析提纲 1,电视片内容概括占总分10% 2,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占总分10% 3,艺术特色总说(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等)占总分 20% 4,艺术特色举例(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占总分 25% 5,艺术特色细节(两、三点精彩细节)占总分 20% 6,缺点与不足占总分10% 7,结束语占总分5% 【注意的问题】一部专题片或纪录片,它所主要表现的无非是人,或者是事,或者是物,或者是感受。 一切理性评述的背后总会有所谓结论的东西。在电视片的评述中,有时需要达到的是同样的效果。那么,有这种情况,他要你回答一部电视片想要说的是什么?它揭示的是什么问题?你的体会是否能够挖掘倒在表面的镜头语言下面 蕴藏的意义呢?(揭示一定问题的电视片)。 【老师的提醒】 对于全面分析题的类型,大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作品主要表现了什么?其主题以及主题的现实意义、给我们的启示。 2、电视片是如何表现主题的?具体来说包括叙述方式、结构、表现手法、声画语言的特性等。这才是对于一部电视作品的评述不同于对于其他类型文艺作品的评述之处。 对于电视这样的综合性艺术而言,它表现主题的方式往往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这样的结合处寻找亮点才是出题老师希望看到的精彩答案。当然,并非要你对所有方面都要一一作答。你可以挑出其中一两个有特点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3,影片最富特色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专业老师的叮嘱】对于分析框架的驾驭就来源于考生的思维的逻辑化程度。明了的架、清晰的逻辑是评卷老师最喜欢看到的。 一般见解和自己独特的见解相结合。评论中一些约定俗成的程式化描述,这些见解的阐述有时可以增强你的文字的专业程度,所以不要排斥这些内容,它至少可以在你的篇幅中形成一定的气势。写文章都贵在创新,老师往往更注重你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前提下不妨尽量发挥你的奇思妙想,只要不给老师一种过于偏激的印象,任何类型的评析都是可能获得赞赏的。 分析文章是“问答式”还是“文章式”。在全面分析题型中最好

纪录片制作教程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 第一节纪录片的界定 一、什么就是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的前身:“新闻纪录片”。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望长城》,中国纪录片转折点,被认为就是真正的纪录片标志。 ·最早定义的人:英国约翰·格里尔逊 ——纪录片就是对真实素材作有创意的处理 ——纪录片就是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 而“自然素材的使用”就是“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经典定义:定义 了记录片的真实原则与现实基础) ·1948,布鲁塞尔纪录片世界大会议定义:以各种记录方法在胶卷上录下经 过诠释后的现实的各个层面,诠释的方式可以就是去拍摄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就是重视而有道理的重演发生过的事实,其目的在于通过感性或者 理性的管道去激发与加强人类的知识与认识,并真正提出经济、文化与其 她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979,美国《电影术语词典》:纪录片、纪录影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 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就是从现实生活汲取 素材,并用剪辑与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我国的定义: 1、电视纪实作品:主要就是指运用自然朴实的方法,真实地报道社会生活与 人文现象,注重采访拍摄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表形结构,记录具有原生形态的生活内容。通过对生活情状,文化现象或历史事实的记录揭示生 活本身具有的内涵与意蕴。 2、电视专题片: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方面,给予集中地、 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 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型电视节目形态。 3、电视记录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生活中的真 人、真事、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与完整过程。 4、纪录片: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它通过摄影或摄像手段对于 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时间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作的记录报 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就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纪录片的灵魂。一切真实记录社会与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 视片都就是纪录片。 ·影响人们创作实践的因素: 1、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一种活动的影像;就是创作者根据现 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景、真实的氛围而创作的,有一定的思 想性与艺术性的影视作品。 2、纪录片就是一种对外在客观世界进行记录的影视作品。

《纪录片拍摄实践》实践课程大纲

《纪录片拍摄实践》实践课程大纲 一、实践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60092S 英文名称:Documentary Practice 授课对象:本科生、研究生、高职生 开课学期:■春□夏■秋 学分/周数:2学分/16周(52学时) 先修课程:无要求 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实践环节指导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简介: 前期选题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制作是拍摄制作纪录片的三个阶段。《纪录片拍摄实践》课程以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纪录片的创作观念为核心教学内容,根据教师指导大学生纪录片创作成果,采用案例教学方式,重点讲授大学生拍摄纪录片的题材范围与选题特点,介绍几种类型纪录片的创作,广泛涉及纪录片的中期拍摄、后期制作、撰稿等环节,使学生充分了解纪录片的基本创作规律和方法,为学生寒假、暑假期间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论授课与实践创作成果相结合的教学,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纪录片作者的综合素质,追求纪录片品质,强调课后纪录片创作的实践意义与价值,是《纪录片拍摄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要求。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大学生拍摄纪录片的题材范围(第3周 3课时) 结合学生创作实践,通过观摩《精神使人活》、《导盲犬》、《非典余生》、《来·去》,分析探讨大学生纪录片创作中的题材范围和选题特点。涉及纪录片初中的题材价值取向、叙事结构、表现风格、拍摄手法、人物采访及话题设计。 讨论如何选择一部适合自己拍摄的纪录片,避免选题拍摄的制约因素。 课下作品观摩(4课时) 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纳努克》、《摩阿纳》、《亚兰岛人》 提交电子版作业:观后感600字—1000字 2、大学生纪录片的选题特点(第4周 3课时) 除了广泛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的纪录片题材,历史人文题材的纪录片创作虽然有一定难度,却具有较高的社会审美价值。将创作视野转向历史人文题材,观摩、分析《走进科举匾额博物馆》、《半个世纪的回忆》、《科举·夹带》、《爷爷奶奶的故事》。撰写解说词,陈述历史文化信息。 讨论如何把握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主题意蕴和叙事范围。 课下作品观摩(4课时) 狄加·维尔托夫(原名丹尼斯·考夫曼)《持摄影机的人》、《关于列宁的三支歌》 提交电子版作业:观后感600字—1000字 3、影视人类学(民族志纪录片)题材(第5周 3课时) 在拍摄创作方法上,民族志纪录片与纪录片相似。不失为大学生纪录片创作的一个方向。观摩影视人类学风格的纪录片《巴代·壹》、《出坝》、《婚日》,介绍影视人类学的基本观念、方法、田野工作和基本拍摄、制作流程。拓展学生纪录片创作的视野。 课下作品观摩(4课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