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7-18T17:01:04.19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作者:何新华[导读] 胃脘痛为临床上多发的疾病,主要是指人体上腹部以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湖南省邵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分析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取我院90例胃脘痛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20日直至2016年4月20日,并将胃脘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实施基础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复发率11.11%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脘痛患者症状好转时间(5.36±1.46)d、住院总耗时(10.47±1.36)d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脘痛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具有降逆消痞、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等作用,

能减少复发率、缩短患者住院总耗时、症状好转时间,能促进患者疾病较快康复。【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加减;胃脘痛;临床效果

胃脘痛为临床上多发的疾病,主要是指人体上腹部以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患者常伴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情况,易对患者自身造成严重影响,胃脘痛为消化道疾病,其主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易以及反流性胃炎,而实施一项有效的方式治疗十分重要[1-2]。因此,我院将90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不同治疗,见本次研究中描述。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收取我院90例胃脘痛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20日直至2016年4月20日,并将胃脘痛患者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90例患者经过检查后均确诊为胃脘痛,(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透、纤维胃镜检查等),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均在30~5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21±1.27)岁,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20例,病程在8-12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9.21±1.34)月。对照组;患者年龄均在31~5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03±1.18)岁,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9例,病程在8-11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8.17±1.45)月。上述两组胃脘痛患者各项资料无明显的差异,能够实施对比(P>0.05)。

1.2方法对照组-45例胃脘痛患者实施基础治疗(给予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609)、每日两次、每次20mg)。观察组-45例胃脘痛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灸甘草、大枣、党参、干姜、黄连、黄芩、半夏为基本方,若患者伴有苔厚腻情况,加用佩兰、藿香,若患者疼痛剧烈、则加用延胡索,若患者反酸、则加用乌贼骨,若患者嗳气、则加用香附、柴胡等,若患者大便干结、则加用大黄、枳实等,若患者食滞、则加用焦山楂、神曲、麦芽、枳实、厚朴等,若患者久痛夹瘀、则加用五灵脂、丹参等,将上述药物采用温水煎服,告知患者分早晚两次服用,20天为一个治疗周期)。

1.3 观察指标对比胃脘痛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复发率、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总耗时)。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2

2.0软件,每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总耗时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研究中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采用P<0.05代表两组胃脘痛患者对比具有差异,其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具有意义。

2 结果2.1对比复发率观察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复发率11.11%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2.3典型病例万某、女、21岁、农民,自身上腹胃脘部反复疼痛1年,曾进行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曾服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但是疗效均不显著,其诊断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给予其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其中厚朴15g、赤芍15g、佩兰16g、藿香17g、白术16g、大枣5g、灸甘草15g、党参11g、干姜12g、黄连15g、黄芩20g、半夏10g,患者实施上述药物治疗后,其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嗳气显著减轻,继服上述药方30天后,再行胃镜检查,其结果显示胃镜病变均消失、随访12个月复发情况较少[3]。3讨论

半夏泻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65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65例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半夏泻心汤;质子泵抑制剂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慢性胃炎,如果不能及时接受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癌前病变。目前西医针对萎缩性胃炎主要采取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方法,但易出现病情反复。笔者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1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萎缩性胃炎1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内镜下见胃黏膜黏膜层变薄、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下血管显露,黏膜粗糙不平,可有黏膜颗粒、结节状等表现。病理可见:①淋巴滤泡形成;②固有腺体萎缩,主要为腺体上皮细胞体积缩小,细胞量减少,腺体间纤维组织增生,问质病变;③固有膜炎症;④黏膜肌层增厚;⑤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所有患者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无相关治疗禁忌症。观察组65例,男44例,女21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7± 2.5)岁,病程2~22个月,平均病程(11.6±1.3)个月,其中胃腺轻度萎缩36例,中度萎缩14例,重度萎缩15例;对照组65例,男46例,女19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6±2.7)岁,病程2-24个月,平均病程(12.1±1.6)个月,其中胃腺轻度萎缩34例,中度萎缩15例,重度萎缩16例。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规格:30m g×7片),用法:每次1片,1次/d,连用2月,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混悬凝胶(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规格:5mL:1g×12袋/盒),用法:每次2袋,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用2月。

半夏泻心汤在急诊胃病中的应用心得

半夏泻心汤在急诊胃病中的应用心得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证的主方,怎样把握好痞证的临床表现是本方应用的关键。通过在急诊科长期对胃炎、胃溃疡的临床表现及顽固性胃痛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当中有了如下认识。心下痞就是心下痛,就是剑突下胃、十二指肠部位的疼痛,伴压痛,但无肌紧张和反跳痛。以心下痛为半夏泻心汤的最主要方证能大大提高半夏泻心汤的应用范围,并提高顽固性胃炎、胃溃疡的治疗疗效。 标签:痞证;心下痛;半夏泻心汤;方证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治疗痞症的主方。现代非常广泛用于胃炎、食道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1]。但实际临床当中敢用、活用半夏泻心汤的医生甚少。对半夏泻心汤方证把握不准,畏惧黄连、黄芩等苦寒药物应用,与干姜、半夏热性药物的组方比例把握不准等,都会影响泻心汤类方剂的应用与疗效。 临床上二陈汤、平胃散及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等都是治疗胃炎,胃痛的常用方药。西药也有大量的抑酸,保护胃黏膜,解痉,消炎等药物。但是半夏泻心汤可能是上述很多中西药治疗无效时唯一能力挽狂澜的方剂。 本人在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中对方证的理解上有如下认识:上腹痛(剑突下,心下,胃脘痛)应该是半夏泻心汤的最主要症状及体征。以进食后加重为主。查体有深压痛,但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因张仲景在《伤寒论》149条中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2],所以临床上对痞症的症状大多数人认为就是胀满、不消化、胃部堵得难受的症状为着眼点[3-5]。 其实仲景在伤寒论中叙述有关疾病鉴别症状的时候,有时候采取这种论述方法。 149条叙述了柴胡证、大陷胸汤证及半夏泻心汤证的发生发展及鉴别症状。大陷胸汤证为“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可能为西医学中肠穿孔、胃穿孔或急性胰腺炎导致的腹膜炎,急腹症体征。与半夏泻心汤证鉴别时只描述为“但满而不痛者”,痞证多属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痛[6],其疼痛程度远比大陷胸汤证轻。 仲景在描述麻杏石甘汤证时也有“无大热”,但大家都知道临床上麻杏石甘汤证发热是常见症状。其实“无大热”是跟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大热”相鉴别所写的。 “痞”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痞者,痛也”。所以笔者认为仲景写“心下痞”时就是“心下痛”。149条“但满而不痛者”,就是指的比大陷胸汤证的“心下满而硬痛”程度要轻的多,范围要小。 笔者的这一认识是通过在急诊科对很多胃病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所感悟到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7-18T17:01:04.19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作者:何新华[导读] 胃脘痛为临床上多发的疾病,主要是指人体上腹部以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湖南省邵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分析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取我院90例胃脘痛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20日直至2016年4月20日,并将胃脘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实施基础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复发率11.11%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脘痛患者症状好转时间(5.36±1.46)d、住院总耗时(10.47±1.36)d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脘痛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具有降逆消痞、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等作用, 能减少复发率、缩短患者住院总耗时、症状好转时间,能促进患者疾病较快康复。【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加减;胃脘痛;临床效果 胃脘痛为临床上多发的疾病,主要是指人体上腹部以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患者常伴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情况,易对患者自身造成严重影响,胃脘痛为消化道疾病,其主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易以及反流性胃炎,而实施一项有效的方式治疗十分重要[1-2]。因此,我院将90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不同治疗,见本次研究中描述。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收取我院90例胃脘痛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20日直至2016年4月20日,并将胃脘痛患者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90例患者经过检查后均确诊为胃脘痛,(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透、纤维胃镜检查等),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均在30~5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21±1.27)岁,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20例,病程在8-12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9.21±1.34)月。对照组;患者年龄均在31~5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03±1.18)岁,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9例,病程在8-11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8.17±1.45)月。上述两组胃脘痛患者各项资料无明显的差异,能够实施对比(P>0.05)。 1.2方法对照组-45例胃脘痛患者实施基础治疗(给予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609)、每日两次、每次20mg)。观察组-45例胃脘痛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灸甘草、大枣、党参、干姜、黄连、黄芩、半夏为基本方,若患者伴有苔厚腻情况,加用佩兰、藿香,若患者疼痛剧烈、则加用延胡索,若患者反酸、则加用乌贼骨,若患者嗳气、则加用香附、柴胡等,若患者大便干结、则加用大黄、枳实等,若患者食滞、则加用焦山楂、神曲、麦芽、枳实、厚朴等,若患者久痛夹瘀、则加用五灵脂、丹参等,将上述药物采用温水煎服,告知患者分早晚两次服用,20天为一个治疗周期)。 1.3 观察指标对比胃脘痛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复发率、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总耗时)。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2 2.0软件,每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总耗时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研究中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采用P<0.05代表两组胃脘痛患者对比具有差异,其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具有意义。 2 结果2.1对比复发率观察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复发率11.11%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2.3典型病例万某、女、21岁、农民,自身上腹胃脘部反复疼痛1年,曾进行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曾服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但是疗效均不显著,其诊断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给予其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其中厚朴15g、赤芍15g、佩兰16g、藿香17g、白术16g、大枣5g、灸甘草15g、党参11g、干姜12g、黄连15g、黄芩20g、半夏10g,患者实施上述药物治疗后,其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嗳气显著减轻,继服上述药方30天后,再行胃镜检查,其结果显示胃镜病变均消失、随访12个月复发情况较少[3]。3讨论

中药治胃病方剂

中药治胃病方剂:治疗慢性胃炎验方八则 Tags:发布时间:2010-04-07来源: 网络显示次数:507 作者:net 一、益气温胃汤 方药组成:党参12g,黄芪30g,白术12g,山药15g,扁豆10g,白芍15g,陈皮10g,茯苓12g,砂仁5g,干姜10g,炙甘草10g.寒象明显加良姜12g、肉桂6g,甚者加附片10g、吴茱萸10g、川椒6g;泛酸加海螵蛸12g、煅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不舒,隐隐作痛,脘部如坠,空腹为甚,食入稍减,喜热喜按,遇寒加重,便溏不实,神疲乏力,少食纳呆,舌淡胖大,苔薄白或白滑,或边有齿印,脉沉细弱或浮大无力等。胃镜检查见胃黏膜呈淡红色或苍白色,黏膜粗乱,或见散在斑片状充血。中医辨证属脾失健运,胃阳不足,脾胃虚寒者。 二、益阴养胃汤 方药组成:沙参15g,麦冬12g,玉竹15g,生地12g,白芍15g,甘草10g,石斛12g,川楝子10g,半夏3g.口渴甚加花粉;胃脘灼热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15g;低酸者酌加乌梅10g、木瓜12g、山楂12g;大便艰涩加栝楼15g,决明子12g;便秘加郁李仁12g,麻仁12g;食少加谷芽15g、绿梅花10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嘈杂烧灼,知饥少纳,口干引饮,舌光剥或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或弦细;或胃酸缺乏,胃镜检查见胃黏膜轻度充血,分泌物偏少,或见腺体萎缩。中医辨证属肝脾阴伤,胃阴亏虚者。 三、清热和胃汤 方药组成:黄芩10g,连翘12g,败酱草20g,黄连6g,白花蛇舌草15g,白芍15g,蒲公英30g.吞酸加吴茱萸3g、海螵蛸12g、锻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口苦且干,嘈杂易饥或泛吐酸水苦水,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胃镜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等。中医辨证属中焦郁热,邪热犯胃者。 四、疏肝安胃汤 方药组成:柴明12g,白芍15g,香附12g,元胡12g,川楝子12g,乌药12g,苏梗10g,炙甘草10g.痛甚加九香虫10g、元胡12g;胀剧加枳壳12g、佛手12g;嗳气加旋覆花10g、佛手12g;吞酸加左金丸。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或隐痛,痛引两胁,或攻撑作痛,舌红苔薄白,脉弦。中医辨证属肝失疏泄,木郁犯胃者。 五、化瘀理胃汤 方药组成:丹参30g,檀香10g,砂仁6g,五灵脂10g,蒲黄10g,香附12g,元胡12g,川楝子12g,台乌10g.若挟郁热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30g;若兼气虚加党参20g,白术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或刺痛、锐痛,痛处固定,舌质暗红或暗紫瘀斑,舌底络脉多粗乱而长色青,脉涩滞不畅。胃镜多见腺体萎缩或伴肠腺化生、异型增生。中医辨证

半夏泻心汤治疗噫气、心下痞心得

半夏泻心汤治疗噫气、心下痞心得 发表时间:2010-07-19T11:05:06.2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俞林李日洙[导读] 病人主诉为胃脘部痞胀,食后尤甚而嗳气连声,病位主要胃,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诊断当属心下痞或胃痞俞林李日洙(吉林省延吉市延边中医医院吉林延边 133000)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0-0328-01 患者王艳,女,52岁,主诉:上腹部痞胀3年,近两个月来嗳气呃逆频多。病史:患者3年来上腹部痞胀不适,食后尤甚,甚则隐痛,嘈杂。屡经诊治,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效果不著,症状时轻时重。近两个月来胃脘部胀满尤甚,引及两胁,尤以嗳气、呃逆间作,白昼连声不已,食欲不振,口苦而干,但饮水不多,大便干结难解。经多次诊察,谓慢性胃炎,服药效果不显,仍然终日嗳气连声,影响生活,性情急躁,心烦欠寐。诊察:舌质微红,舌上有薄黄腻苔,舌根尤著而厚腻,诊脉小弦。体检除上腹部剑突下轻度有压痛外,无明显异常发现。肝功能及肝病四项,均阴性,B超检查,肝胆脾及胰腺无明显异常改变。胃镜检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窦部胃粘膜糜烂,充血。 临床分析:病人主诉为胃脘部痞胀,食后尤甚而嗳气连声,病位主要胃,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诊断当属心下痞或胃痞。病史较久,虚实夹杂。观其嗳气、呃逆连声,主要是胃气上逆不降,治当和胃行气降逆主。口苦而干,舌质微红,舌苔黄腻,饮水不多,恐胃中间有湿热,热重于湿。气滞兼热,热扰胃气,和降失司,故需清其胃热,降其胃逆,消其胃痞,和其胃气。宜苦以清降,消佐化湿,并参以辛通,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半夏10.0g,黄芩10.0g,黄连10.0g,陈皮10.0g,竹茹10.0g,白豆蔻10.0g,柿蒂10.0g,浙贝母10.0g,薏苡仁30.0g,蒲公英20.0g,干姜5.0g,太子参20.0g,甘草10.0。每日1剂,煎二次,频频饮服。 此方服2剂,嗳气呃逆即见减少。服药5剂,嗳气基本控制,心下痞胀亦已减轻,食欲好转,饮食亦渐增,口苦明显改善,大便亦较通畅。 鉴于病情已经明显好转,舌苔黄腻已退大半,乃又拟一方以清养和胃。 处方:太子参20.0g,麦冬10.0g,白芍15.0g,黄芩10.0g,浙贝母10.0g,蒲公英20.0g,陈皮10.0g,半夏7.5g,鸡内金10.0g,白及7.5g,甘草5.0g,谷芽20.0g。 此方先服14剂,每日1剂,2次水煎服。以后因症状已全消失,改为每2-3日服1剂,以资巩固。前后共计2个月,症状消失,腹无压痛,舌象与脉象亦基本正常。复查胃镜谓轻度浅表性胃炎,胃窦部无糜烂。 体会:患者主诉为心下痞、嗳气兼呃逆频频,胃脘部疼痛不著,故诊断应为心下痞或“胃痞”。心下痞之名见于“金匮要略”,“心下”部位在剑突下,包括胃、肝、胆等脏器的病变,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病名。如经理化检查,确定是胃病所表现的痞胀不适,似以“胃痞”称比较恰当。 嗳气与呃逆并见,均由于胃气上逆,古称“噫”,即包括嗳气与呃逆。从性质、程度而言,嗳气较轻呃逆较重,嗳气无专论,呃逆却在古医籍中列为专病,论述较多。本例两症均有,兼有口苦,苔薄黄腻,舌质微红,大便干结等症,证属胃中有热,此热乃由气滞所生。治法宜苦辛通降,宣通气机,降其胃气,清其胃热。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药后获效显著,示其方药对证。方中黄芩、黄连、蒲公英、浙贝母均属清热药;半夏、橘皮、竹茹、白豆蔻、柿蒂降胃气之上逆;薏苡仁化湿渗利散结;太子参清养胃气;干姜辛通;甘草清热而调和诸药。频频饮服,使药效更好发挥。经治疗后症状已改善,调整处方,以太子参、麦冬以养胃气、胃津,配白芍、甘草以酸甘化阴,续用黄芩、蒲公英、浙贝母清胃热,陈皮、半夏、鸡内金、谷芽理气和胃以助运化,更加白及护膜,善后调治。胃镜所见,胃窦部粘膜糜烂、充血、在辨证确认有热时,适当运用清胃、护膜之品,既利于改善症状,又可相应改善局部病损。

120例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

120例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 目的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方法选择胃脘痛120例,水煎内服半夏泻心汤加减。结果痊愈60例,占50%;好转44例,占36%;无效16例,占14%。总有效率87%。结论凡有寒热错杂之胃脘痛,均可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注意调理脾胃,调摄饮食,可望减少复发的机会。 标签:胃脘痛;半夏泻心汤;疗效 胃脘痛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本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他药下之”,导致邪结心下,变为痞证而设,然观其方,乃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调中和胃,是治疗中焦寒热错杂的常用方剂。余以此方加减治疗胃脘痛120例,疗效满意,兹分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80例,女40例,年龄16~65岁,初次发作50例,反复发作70例,病程2d~15年,主证均有胃脘部疼痛,痞满(心下硬满),获恶心呕吐,吐酸嘈杂,获嗳气反酸,或腹泻、或便秘、或黑便、或乏力、头昏,因饮酒而发者30例,因吃硬质食物而发者55例,因劳累饥饿而发者15例,其他原因引发者20例。舌红苔滑腻获淡黄者90例,黄腻苔45例,舌质淡者25例,脉象多弦或滑,胃镜检查提示,糜烂性胃炎者40例,溃疡者20例,浅表性胃炎者15例,萎缩性胃炎者5例,胃窦炎者8例,无明显异常者5例,未做胃镜者27例。 1.2方法水煎内服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基本方为:半夏12g,党参15g,黄连6~9g,黄芩15g,干姜6~9g,炙甘草6~10g,大枣12g。脾胃气虚加白术、茯苓;气血虚加黄芪、白术、当归;肝胃有热者加去党参加栀子、青皮;胃阴亏虚加沙参、玉竹、麦冬;便秘者加炙大黄;疼痛较重者加玄胡、白芍;黑便加白及、炒蒲黄;呕吐重者加吴萸、藿香、陈皮;腹胀重者加厚朴、枳实、砂仁;糜烂性胃炎加公英、山慈姑、炙百合;萎缩性胃炎加三棱、丹参。疗程:初次急性发病者3~10d;反复发作者20d~3个月。 1.3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均以清淡饮食、软食;禁食辛辣、煎炸等刺激食物;反复发作者,在病情稳定期间仍应注意;呕吐重者可加西药支持、对症治疗。 1.4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年内无复发,胃镜复查正常;②好转:时有轻微发作,他症好转,胃镜复查好转;③无效:治疗15d,症状无好转,胃镜复查无变化。 2 结果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证举隅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证举隅 发表时间:2019-01-08T10:04:50.6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6期作者:胡佩珮 [导读] 李左,年二十五,其人面白体瘦,胃痛嗳酸时作,自觉心下碍之有物,纳后诸症加重。(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80)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于《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之心下痞,因其疗效卓著,后世将其广发运用于诸类脾胃病。方中半夏、干姜辛开;黄芩黄连苦降;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诸药合之,温补并用,攻补兼施。临证需灵活运用。【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脾胃病;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340-01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曾谓:用好半夏泻心汤,就可以应付一半脾胃病。[2]成无几《注解伤寒论》有谓:“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 火降。”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及整个胃肠道,明确提示了本方治疗脾胃病。临证时以抓主症,时以抓病机,灵活运用。举亲笔者临证几则。 1.胃痛 李左,年二十五,其人面白体瘦,胃痛嗳酸时作,自觉心下碍之有物,纳后诸症加重,故不欲饮食,大便溏薄,日行三四次,唇红舌红少苔,脉沉细。其母甚忧。笔者予以半夏泻心汤原方,未予化裁,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党参6g、干姜9g、甘草5g、大枣4枚,嘱其先服7剂,一周后其母甚觉喜悦来之代诊,云其症状已去大半,大便仍较溏薄,胃纳渐复,此为寒热错杂已结,脾胃正气未复,故减其黄芩、黄连,加以炒白术、茯苓健其脾胃,令之续服7剂便可停药。后其母复诊,云其儿胃病一直未作。虽此病本不奇,方亦简略,但效佳如此却少见。只因其完全符合“上呕中痞下利”的主症,虽患者未见呕吐,但泛酸亦是胃气上逆,符上热下寒之心下痞,故予其原方必功倍。 2.呃逆 魏右,素有贫血,月事不调,面色无华,头晕乏力,上周起自行服用大剂量益气养血之品,出现呃逆频作,进食后加重,西医予以胃动力药后,效果不显,遂求笔者就诊。刻下心烦腰酸,大便稀软,小便黄,脉弦,舌淡苔黄厚少津。因其素体气血两亏,益气养血之品虽为可行之法,但其脾虚不运,投补过量,反使饮食停滞于胃,堵塞中焦,日久而积热,上逆而动膈。治宜清热和胃,调和中焦,降逆止呃,方以半夏泻心汤化裁,法半夏10g、生姜5g、黄芩10g、黄连5g、太子参10g、陈皮6g、竹茹6g、苏梗10g、砂仁3g、甘草5g,服5剂,嘱其忌食肥甘滋补之品。5日后,患者复诊,自述3剂后,呃逆便止,胃纳渐增,腰酸、口干之阴亏症状仍有,故上方基础加赤芍10g 女贞子15g,以赤芍清其血分之热,而以女贞子养其阴血,另其续服5剂。三诊患者,胃纳复常,主症缓解,以上方更服7剂以固其效。 3.呕吐 吴左,花甲之年,形体消瘦,反复呕吐数年,近日症状加重,朝食暮吐暮时朝吐,呕吐食物及大量酸水。西医诊断为:胃下垂,给予抑酸护胃药物,均治疗无效,遂来诊治。刻下食后胃脘胀满,闷而不舒,心中嘈杂,口淡无味,四肢欠温,溲清数长,便溏,舌红苔白滑。此为土虚木乘,胃气上逆,治拟抑肝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基础上配伍左金丸,法半夏12g、党参6g、黄芩6g、黄连6g、干姜6g、吴茱萸6g、甘草3g、大枣3枚,服5剂。二诊,呕吐频次减,呕吐少量食物,无嘈杂,余症未减,遂去芩连,加之炮附子、炒白术、补骨脂、肉桂、炒党参,以补脾肾之阳。本案胃反已久,乃脾胃虚寒,运化失司,通降失度而致。一派虚寒之象,又夹有郁火之征,形成虚实并见症候。故取芩连苦寒以制肝之逆,次诊肝逆之证已除,而唯以中下之寒为重,故予诸药温中祛寒,以凑其效。 4.泄泻 周左,酒家,正处大暑,酷热难耐,昨日贪食一整只冰冻西瓜,晨起腹泻腹痛,泻下黄水,肠鸣辘辘,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饮冷饮,舌红,苔白腻,脉细数。证属胃热肠寒,上热下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方用半夏泻心汤原方,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炒党参6g、干姜9g、蜜炙甘草5g、大枣4枚,嘱其水煎3剂,禁食生冷。后患者服药一剂便症停,三剂服尽大便如常。古今治泻之法众多,《医宗必读》提出了治泻有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而本案胃热肠寒之泄泻,则以调其寒热更宜,临证当究其病机治之。 5.便秘 刘童,近月来,大便难解,形干状如羊屎,其母常以开塞露灌肠通便,方能结少许。观其脘腹膨胀,而其身形并非丰腴,故按其腹,满硬如鼓,问孩童,有无胀满之感,其曰是。观其舌苔淡白厚腻,脉细,此乃胃不降也,故从调其气机入手,以半夏泻心汤原方,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党参6g、干姜9g、甘草5g、大枣4枚,服之7剂,大便已无燥结,续服7剂,大便调顺。曹英信曾有言:泄泻乃脾升不足为主,便秘属胃降不足为甚,反遇便秘要祥辨细思,求其根源,不可急于攻下。所以虽然半夏泻心汤的主症是以下利为主,为何用于便秘,但究其病机后,方知此童实属脾胃升降失和之证,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剂,则脾气愈损,其胀益甚。 6.结语 各代医家对仲景之奇方都有着各自不同释义:成无几谓此证为“胃气空虚,客气上逆”;喻嘉言则以“诸泻心汤原以涤饮”概之;当代名医刘渡舟,取其具清上温下,主治胃热肠寒、虚实夹杂;清代医家柯琴[3]则认为,半夏泻心汤是寒热之气互结心下所致;亦有医家提出本证是“湿热兼虚”、“热邪水饮互搏结心下”。笔者认为,临证病机复杂,有主症抓主症,若无主症,病机明确,无论是胃虚挟热、胃热肠寒、或是寒热结心下、本虚标有湿热等皆可用此方一试,但适用此方者必寒热虚实速变,临证当及时调整用药,当虚则补,当实则泻,以瘥其证。 【参考文献】 [1]刘建平,刘仲喜,李大钧,等.精译伤寒杂病论[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3.433. [2]周仲瑛.读经典,谈感悟[J].南京中医药大学报,2007,23(5):273.

-中医治疗胃病

中医治疗胃病和西医不同,中医将胃部不适分为胃寒、胃热。胃寒湿者较明显的病症是舌苔白腻,也就是舌苔白白的,厚厚的,不易刮除。西医所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胃粘膜脱垂等疾患均属中医“胃脘痛痛”的范畴。如表现为胃痛连绵,喜温喜按,没有食欲,神疲乏力,舌淡白,多属虚寒。 胃寒的主要病因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等等。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寒。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造成脾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对胃痛的治疗,中医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须进一步审证求因,辩症施治,不能在这里以偏概全,以免产生误导。但是,我国医学和民间验方,素有食疗调理胃寒的办法,兹向各位介绍一、二。 胃痛者的饮食调理特别重要,对于脾胃寒湿,便溏,舌苔白腻者应该少吃或是禁止吃生冷的食物,从冰箱取出的水果,尤其是橘子类,应该隔一个时候才吃。同时,不论任何人,都不要在生气后立即进食。 脾胃虚寒者应多吃温胃散寒的食物,如胡椒、大枣、黑豆、老姜、狗肉、猪肚等。而且一定要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多食清淡、少刺激性食物,谨防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过热、过凉的食物。 推荐食疗膳食—— 1,茴香狗肉汤(引自《民间药膳方》)—— 备料:大茴香10克,桂皮5克,陈皮6克,草果6克,生姜2片,狗肉250克,酱油适量,大蒜头4枚。 制作:将大回香、陈皮、桂皮、草果、生姜洗净;大茴香、桂皮、草果槌碎;大蒜头去皮;狗肉洗净,切小块,放鼎内热油炒去膻味。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煮至狗肉熟烂即成,饮汤吃狗肉。每天1料,分2次食完,连服5天为1疗程。 2,糖姜片、糖姜水: 糖姜片即超市所售成品,而且价格不高,比自己制作要省事,直接买来零食即可。 糖姜水则是将生姜切片,加红糖共煮,胃寒疼痛不断时,趁热饮用有效。 3,姜制枣豆(源自《民间验方》):

伤寒论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白饮:又作白米汤,即米汤麻沸汤:滚烫的水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温针:即烧针,是针灸与艾灸合用的一种方法。操作时,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以使热气透入穴位 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了:完结,清楚 伤寒: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一种发病方式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即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 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并有灼热感 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蛔厥: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逆冷 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郁冒:头晕目眩如雾覆蒙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目瞑:指闭幕懒睁,有畏光感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汗出漐漐:形容微微汗出,皮肤潮热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 数更衣:大便次数多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苦酒:即米醋坼:裂开 泻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和令相得:即把药调和均匀噫气:即嗳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心中懊侬: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项背强几几:形容(太阳病)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欲作再经:指将传经至阳明 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脏部位 时瘈疭: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其中汗出多者为柔痉 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至肠燥便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05-13T16:41:30.9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作者:韩潇 [导读] 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效果较差。由此证实半夏泻心汤是治疗CAG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宁县平子镇卫生院;甘肃庆阳745208) 【摘要】目的:研究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CAG总共56例患者,经掷硬币法分组。一组设实验组,29例患者,采取半夏泻心汤治疗。另一组设对照组,27例患者,采取西医治疗。治疗后组间对比疗效。结果:实验组症状评分改善明显,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率较低,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G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半夏泻心汤;治疗 CAG为多种病因所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是胃癌癌前状态,可发展成肠上皮化生及异性增生等癌前病变。早期积极治疗,对控制癌前病变和预防胃癌有重要意义。当前西医主张给予药物治疗,多使用胃粘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等,但疗效一般。此文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CAG总共56例患者,设两组研究,分析半夏泻心汤治疗疗效,报道见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CAG总共56例患者,经掷硬币法分组。一组设实验组,29例患者,采取半夏泻心汤治疗,男女分别18例、11例,病程均为(6.69± 2.47)个月,2-11个月不等;均龄(44.52±9.36)岁,22-68岁之间;腺体萎缩程度:9例轻度,14例中度,6例重度。另一组设对照组,27例患者,采取西医治疗,男女分别17例、10例,病程均为(6.42±2.24)个月,2-12个月不等;均龄(44.87±9.55)岁,22-67岁之间;腺体萎缩程度:9例轻度,13例中度,5例重度。纳入条件:①18-70岁;②经《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CAG诊断标准确诊;③均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④排除严重肝肾疾病、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等。研究开始前已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获签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不违背医学伦理标准。两组性别、病程、年龄和腺体萎缩程度等信息,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阿莫西林每日3次,口服,每次1粒;枸橼酸铋钾片每日2次,口服,每次2片;克拉霉素每日2次,口服,每次1片,连用4周。 1.2.2 实验组半夏泻心汤,半夏10g、白花蛇舌草15g、蒲公英15g、党参20g、枳实10g、煅乌贼骨15g、黄苓10g、干姜5g、黄连6g和甘草6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连用4周[1]。对于患者的治疗过程要密切观察,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给予其对症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对药效的影响,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 治疗前后,分别评定两组症状评分,包括食欲不振、上腹疼痛、反酸反胃和胃满烦闷;评定疗效,两组比较。观察记录两组治疗期间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例数,对比分析。 1.3 疗效标准疗效分无效、有效和显效三级。无效:经过治疗,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等无变化,幽门螺杆菌未清除;有效:经过治疗,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等减轻,部分幽门螺杆菌清除;显效:经过治疗,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等消失,幽门螺杆菌均清除。显效+有效=治疗总有效率[2]。 1.4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用(%)表示,判定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症状评分 实验组症状评分改善明显,经统计学处理,P<0.05,t=0.8158,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一。 表一两组症状评分对比(分) 2.2 治疗总有效率 对照组治疗无效6例,有效11例,显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77.78%。实验组治疗无效1例,有效10例,显效18例,治疗总有效率 96.5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更高,经统计学处理,P<0.05,χ?=1.0863,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不良反应有5例,3例恶心,2例腹胀,发生率18.52%。实验组不良反应有2例,1例恶心,1例腹胀,发生率6.90%。实验组的不良反应率较低,经统计学处理,P<0.05,χ?=1.0714,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半夏泻心汤释义(一)

半夏泻心汤释义(一) 作者:王兆利,李振禹,王洪军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释义 半夏泻心汤方出张仲景之《伤寒论》。其药物组成:半夏、干姜、大枣、炙甘草、黄芩、黄连、人参。功能和胃降逆消痞。主治:寒热互结,心下痞痛,呕逆肠鸣腹痛。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五泻心汤之一,《伤寒论》以之治心下满不痛之痞证。 《伤寒论》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有如下临证特点。 《金匮要略·呕吐病门》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本方主之。”此方主治脾胃不和,升降失司之痞证。缘因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脾湿则清阳不升,胃热则浊阴不降,湿热交阻清浊混淆,则痞满胀逆诸症生矣!方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清胃热,干姜温脾以除湿,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健脾。诸药合用则清热、除湿、降逆,故脾气得以健运,胃气得以和谐,清升浊降,痞满自祛。 《伤寒论》中五泻心汤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础

的,主治热邪雍遏于胃,故以大黄、黄连苦寒清热为主。兼表阳虚者则加附子名为附子泻心汤;另一组即是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的,主治中虚寒热错杂、湿热、清浊混淆,为痞为逆之证。减干姜之用量加生姜宣散水气,以治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名为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第157条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加重甘草主治由于反复攻下,气虚痞利具甚,名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意在和胃补脾、消痞止痢。《伤寒论》158条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徐灵胎云:“以上三泻心汤之药大半皆本于柴胡汤,其所治之症多与柴胡证相同,而加治虚治痞之药耳。”故现代多认为半夏泻心汤乃小柴胡汤之复方也。王孟英有“昌阳泻心汤”,乃是将本方去参草姜枣,只取芩连半夏三昧,而加菖蒲、苏叶、枇杷叶、竹茹、芦根,以治暑湿秽浊之邪为痞者。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认为,诸泻心汤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属里证者。若黄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为黄连汤,乃治表邪尚有一分未尽也。喻氏用此法治关格,权衡进退或用桂,或不用桂,或改肉桂,名为进退黄连汤。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40例疗效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40例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性。方法通过对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8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内科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20d为一个疗程,对比两组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痊愈14例,占35%;有效11例,占27.5%;无效15例,占37.5%。总有效率为62.5%。观察组痊愈25例,占62.5%;有效10例,占25%;无效5例,占12.5%。总有效率为87.5%。两组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有理想疗效,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运用。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加减;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1]。目前临床医学认为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容易反复发作。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吐酸、灼热感等。慢性胃炎中医分成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5个类型,而其中脾胃湿热型是最为常见的,笔者为了探讨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案,通过对80例该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获得理想疗效,具体心得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在24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6)岁。病程最短为1.5年,最长为17年,平均(6±4.7)年。两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23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5.6)岁。病程最短为1年,最长为15年,平均(5±5.1)年。观察组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在25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6.1)岁。病程最短为1.5年,最长为17年,平均(5.5±5.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胶体次枸椽酸铋120mg,4次/d,阿莫西林1.0 g,甲硝唑0.4g,奥美拉唑20mg,2次/d,口服,其中抗生素用药时间为14 d,4周为一疗程。 观察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具体药物如下:半夏15g,干姜6g,黄芩15g,黄连10g,党参15g,白豆蔻1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3g,木香10g,藿香10g,青皮15g,厚朴10g,槟榔10g。1

古代中医治疗胃病的十四个药方

古中医治疗胃病的十四个药方 胃病发生的原因相当复杂,多由于情志不畅,精神紧张,饮食不当,无视饥饱,过冷过热,食无定时,食物质量等因素所致。浓茶、白酒、咖啡、酸辣等刺激性饮食也易引起胃病的发生。胃病还有遗传性,胃病患者的子女相对容易患病。 胃病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饱胀、食欲不良、吐酸、嘈杂等。如果你频繁地或周期性地出现上述症状,先不要随便自己到药店买药服用。必须先到医院就诊,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如纤维胃镜、钡餐造影、肝功化验、大便常规等。待确认了胃病的种类、程度,是否还有其他病之后,再进行治疗,这是特别重要的。 对于胃病的治疗,中西医不大一样。治胃病的西药有上百种之多,可分为解痉止痛药、抗酸药、胃酸分泌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助消化药、促胃肠动力药、及抗幽门螺杆菌药等几大类。西医治疗大多因病选药,按病施治,缓解症状容易,治本除根较难。中医治疗则是整体考虑,因人制宜,辨证论治,注重病因,补虚扶正,治病求本。 下面想概括地介绍一下我对常见胃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经验和体会。 中医历来特别重视胃病的诊治。认为“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说明脾胃功能状态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十分强调保护胃气,调理脾胃,总结出了“脾旺则四季不受邪”,“保住一分胃气,留得一分生机”,“有胃气则生”等重要治病经验。

中医诊治胃病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再参考西医检查结果,综合辨证,分型施治。现将常见的证型及其治疗分述如下。 一、脾胃虚寒型:特点是上腹部隐痛,泛吐清水,喜食热饮,喜按,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脉沉细。治则:益气温中,健脾和胃。方剂:理中汤、黄芪建中汤、厚朴温中汤等方加减。常用药物:党参、黄芪、白术、干姜、桂枝、茯苓、木香、陈皮、厚朴、草蔻、砂仁、炙甘草等,虚寒甚者加川椒、制附片,泛吐清水者加半夏、生姜等。 二、肝胃不和型:特点是上腹部胀痛,牵引胁肋,嗳气吐酸,情志抑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则:疏肝理气,调和肝脾。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元胡、川楝子、乌賊骨、苏梗、陈皮、炙甘草等,胁肋痛重者加檀香、佛手等。 三、脾胃湿热型:特点是上腹部灼痛痞闷,嘈杂泛酸,口苦口腻,恶心纳呆,倦怠乏力,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则: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方剂:香连丸、平胃散等方加减。常用药物:黄连、黄芩、知母、牛膝、厚朴、香附、木香、半夏、薏苡仁等,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食少嗳腐者加焦三仙。 四、胃阴不足型:特点是上腹部疼痛,口燥咽干,心中烦热,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弦细。治则:益气健脾,养阴清胃。方剂:益胃汤、一贯煎等方加减。常用药物:生地、沙参、麦冬、玉竹、当归、白芍、枸杞、川楝子、炙甘草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麻仁等。

经方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经方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7-09-04T16:09:59.3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1期作者:曹秀珍 [导读]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内蒙古赤峰市宝山医院内蒙古赤峰 024076)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可以分成三组药物:一组是半夏、干姜,属于辛温之品,所起的作用就是解决脾中的寒,又能散结消痞,称为“辛开组”;一组是黄芩、黄连,属于苦寒之品,所起的作用就是清除胃中的热,称为“苦降组”;一组是人参、大枣、炙甘草,属于甘温之品,在这里是补益脾胃的,称为“甘补组”。常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胃脘不适,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肠胃炎,慢性肝炎等,效果显著。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治疗;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074-02 1.方义体会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第149条,原书是这样记载:“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1],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错杂,遂成痞证;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本方证病机较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治当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称为“辛开组”,黄芩、黄连之苦寒清除胃中积热以开痞属“苦降组”[2]。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错杂,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属于甘温之品,是“甘补组”。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2.临床应用 本方因立法周全,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临床上不仅仅是治少阳误下成痞。凡寒热互结成痞,以及湿热中阻,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造成的痞证[3],均可应用,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消化性溃疡、急性肠胃炎,慢性肝炎等 2.1 慢性浅表性胃炎张X,男,47岁。,症见:脘腹胀闷、噫气、呕逆;有时酸水上泛近三年,常自服各种健胃西药及中成药以调理。病情时好时坏.舌苔薄白,脉细弦。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投以半夏泻心汤,半夏10克,川黄连6克,黄芩9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党参12克,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三剂.一诊后腹胀除,余症轻,二诊三剂后诸症消然。 2.2 治疗消化性溃疡,王×,男,67岁。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二十余年,曾多方求袷,终未痊愈。见痛苦病容,形体消瘦。自述:心口隐隐作痛,或嘈杂烦乱,满闷不适,每饥饿时发作,常噫气吞酸、恶心欲吐,饮食不下,大便溏薄,诊其脉象细紧,舌尖略红。余先与半夏泻心汤,半夏9克、党参15克、川黄连6克、黄芩9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乌贼骨20克浙贝母10克,水煎饭前服三剂。 二诊:诸症见轻,精神亦好转,唯胃脘隐痛尤在。又予上方减芩连用量令服二剂。三诊,药毕后,症状大见好转,胃脘虽偶有隐痛,但亦无嘈杂之苦。后配以香砂养胃丸调理二月而愈。 2.3 治疗急性肠胃炎赵×之女,7岁。因食不洁之物而腹痛,吐泻不止,大便溏薄,完谷不化,体温38。5℃,腹胀拒按。此乃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胃之气尚健,故饮食不适则脾胃运化受限。今食物不洁之,当损伤脾胃之气,且邪热结于胃肠,致升降失调,运化失职,而见腹胀痛,吐泻不止等证。急当投予半夏泻心汤以调和肠胃,降逆止泻。处方:半夏6克,党参6克,川黄连3克。黄芩6克,干姜3克,炙甘草3克,大枣2枚,葛根15克木香5克水煎饭前服,一剂后热退,二剂后吐泻止。 2.4 治疗慢性肝炎白××,男,37岁。曾患慢性肝炎,每遇肝区疼痛时见:口苦咽干、食欲不振,胃脘憋胀不适,哎腐吞酸,烦满失眠,溲黄便溏、脉弦,舌苔黄.予半夏泻心汤加枳壳6克、香附9克,服后疗效甚佳.后与半夏泻心汤、膈下逐淤汤二方交替不间断地服用半月,症状消失。 3.加减应用 半夏泻心汤加黄芪、三七粉: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隐痛,吞酸,烧心,或有黑便,身体日渐消瘦,黄芪补脾健胃,益气摄血,助血运行: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冲服为宜,两味合用,可促使溃疡愈合。 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杏仁、火麻仁: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具有请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杏仁、火麻仁: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泻心汤加厚朴,玫瑰花,乌梅,佛手主治、消化性溃疡多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控制和消除幽门螺旋菌是治疗的关键,据有关实验[4],幽门螺旋杆菌对黄连重度敏感,对黄芩、党参亦敏感。 要用好半夏泻心汤,还有几点要说下。第一,本方是胃病的专方,虽有报道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状。第二,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其唇舌红,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见黄腻,但脉象没有明显特征。第三,本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中虚热结。半夏泻心汤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热补泻同用之方[5],只要是胃炎,虽舌红不忌姜、夏,虽舌淡不避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