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台湾解严后的佛教多元化

试论台湾解严后的佛教多元化

试论台湾解严后的佛教多元化
试论台湾解严后的佛教多元化

?佛教研究?

试论台湾解严后的佛教多元化

何绵山

提 要:台湾解严后佛教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佛教组织多元化、佛教教派多元化、弘法内容多元化、弘法对象多元化、弘法媒体多元化、佛学研究多元化、佛教经济多元化、僧伽教育多元化、寺院功能多元化、法师思想多元化等十个方面。

何绵山,1954年生,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闽文化研究所教授。

主题词:台湾 佛教 多元化

多元化是台湾解严后佛教最主要的特点,其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十个方面考察。

(一)佛教组织多元化。从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至1987年台湾解严前,台湾佛教界完全由国民党掌控的组织“中国佛教会”所控制。“中国佛教会”统 台湾所有的佛教组织,台湾所有的佛教组织都是它的分支,与“中国佛教会”皆为隶属关系,如“中国佛教会”下设台湾省、台北市、高雄市三个分会,台湾省分会之下,则有二十几个县市支会。“中国佛教会”以各分会及直属支会为团体会员,分会以所属各支会为团体会员,支会以该县市辖内各寺院及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团体为团体会员。出家僧尼及受三皈依以上在家信徒为个人会员,均在所在地分支会入会。外省市籍的僧侣及侨居海外的佛教团体及僧侣,当地无直属支会组织者,直接向“中国佛教会”办理入会为直属会员①。“中国佛教会”不仅垄断了台湾佛教在信众、资金等方面的所有资源,还犹如台湾佛教界的指挥中心,具有裁决功能,掌有生杀大权,成为定夺台湾佛教界一切法务活动的唯一权威机构,大到传戒活动,小到选派代表台湾参加海外佛教会议的人员,都是“中国佛教会”说了算。如三坛大戒的传戒法会,解严前必须由该会批准才能举办,而该会一年仅批准一次。自解严后,“中国佛教会”的权威地位在受到空前挑战中被瓦解,“中国佛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台湾佛教进

入一个崭新的多元化时代。由于台湾在解严后可以自由组织社团,各种佛教组织或与佛教有关的组织如雨后春笋,仿佛在一夜之间冒了出来,让人目不暇接。以佛教会为例,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佛教会外,标之以“中华”、“中国”的就有多家,除了原有的“中国佛教会”,新成立的还如“中华佛教护僧协会”、“中国佛教青年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传布协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圆融慈悲喜舍协会”等,有的甚至还标之“国际”、“世界”,如“国际佛光山中华总会”、“佛光山国际佛教促进会”、“世界佛教僧伽会”等。再以佛教学会为例,标之以“中华”的如:“中华现代佛教学会”、“中华慧炬学会”、“中华观音佛学会”、“财团法人中华净宗学会”、“中华佛教金刚乘吉祥佛学会”、“中华大乘禅功学会”等;其它专业学会,以净宗为例,如:台北净宗学会、台南净宗学会、妙音净宗学会、嘉义净宗学会、台中净宗学会、高雄净宗学会、屏东净宗学会、花莲净宗学会、冈山净宗学会、净宗菩提学会等。此外,还有大量的基金会、慈善会、功德会、研究会、佛教文物流通社(处)、居士林(会)等形形色色的佛教组织形态,更是难以计数,不胜枚举。这些佛教组织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都是各自独立的,平分秋色,谁也无权号令谁,谁也不买谁的账,各行其事,各自运作。

(二)佛教教派多元化。台湾二十世纪五十

年代的佛教,是以祖国内地的汉传佛教为主体,期间虽有外来佛教教派的断续传入,也有少数台湾佛教教派的活动,但由于台湾佛教界的主事者大多为祖国内地来台的外省僧人,他们所传播、所注重的自然是汉传佛教,其它教派的活动空间因受到限制而难以彰显其影响。台湾解严后,各种教派处于平等的自由竞争状态,原来并不显著的、或新组建的、或海外传入的各种教派层出不穷,有的发展迅速。以台湾本土的教派为例,如现代禅提倡新禅法独具一格,曾风靡一时,颇有代表性。再以外传的藏传、南传与日本佛教为例。藏传佛教解严后在台湾发展迅猛,藏传佛教的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与格鲁派这四大教派也都正式地向台湾“内政部”登记并备办立案,大规模地在台湾传教。“根据蒙藏委员会的统计显示,近来,台湾每年都有一千人次的喇嘛、格西、仁波切前来弘法,而目前在内政部以财团法人、社团名义登记的西藏佛学中心则有八十二个之多,因此有人推测台湾的藏密信徒有五十万人之多,当然其中不乏显密同修者。”②据本世纪初的调查,可确认的在台湾的藏传佛教中心有122个,其中宁玛派有43个,噶举派有41个,萨迦派有20个,格鲁派有11个,觉囊派有1个,其它6个为跨教派中心③。有代表性的学会如“中华萨迦佛学会”、“中华藏密大手印圣支佛学会”、萨迦塔尔毕杨泽佛学会、“中国宗喀巴佛学会”、藏密南大穹宗佛学会等。藏传佛教在台湾的传播,使台湾出现了藏传佛教的寺院,如贡噶老人于1992年动工、1997年完工的贡噶寺,为密宗白教在台南的重要弘法场所。1992年被发现是转世活佛的洛本仁波切,俗名魏呈祥,原在台北做生意,三十二岁时被发现,他所盖的密宗道场噶玛噶居寺,已成为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南台湾的另一个重要道场。据有关方面统计,藏僧来台湾传法灌顶的频率占其对外弘法之冠,而据保守估计,台湾近些年捐献给西藏佛教的供养金,总金额已达新台币数亿元以上,居全世界之冠。台湾信众所以慷慨解囊,是因为感到“很有福报”,其主要涵义正是“布施者有福了”。因为即使是藏人,很多人也不容易见到法王,然而不但各教派的优秀喇嘛来台传法,四大法王也相继来台,这确实是台湾信众很殊胜难得的际遇④。南传佛教在台湾传播的重点,主要在教义与修持方法的弘扬。解严后,南传佛法开始频繁地流传于信众之间。泰国阿迦曼尊者的修行经历、佛使与阿姜查的教法、居住在缅甸的印度人葛印卡所提倡的“十日禅”、以及缅甸名师马哈希、乌巴庆、帕奧等人的传记或修持法,都在台湾信众中广泛流传。在文献方面,南传修持法的著述也有多种被译为中文,南传名著《清净道论》被一些佛学院或道场作为授课教材。高雄元亨寺出巨资译出的《南传大藏经》中文本行世,进一步推动了南传佛教的传播⑤。日本佛教长期以来一直有计划地向台湾进行延播和移植,日本新兴教派入台的如灵友会、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阿含宗、真如苑、净土真宗亲鸾会等,日本传统教派入台的如净土真宗、真言宗、日莲正宗等,这些教派在台湾有计划地安营扎寨,立宗结社,从事弘法工作⑥。

(三)弘法内容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表现在多方面: 1.旧方式增加新内容。如法会是过去常见的一种弘法方式,往往先请僧侣诵经,再由信徒礼拜,再请法师开示,最后在寺中用斋。现在则根据不同种类的法会,增加了大量大家喜闻乐见的新内容,宛如游园活动。如在法会上举办艺术作品展、宗教文物展、陶瓷工艺展、民俗技艺展、农产特产展、盆景花卉展等,有的还举行义卖活动、叩钟活动、许愿活动、猜谜活动、摸奖活动、演唱活动等,情趣盎然,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和小朋友。2.由僧侣主导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如:朝山礼佛,指组织信众到名山大寺(包括祖国大陆、印度、尼泊尔等地)向佛菩萨进香,以忏除业障或还愿。短期出家,指信众换上僧服,到寺院体会出家人的僧团生活。靜心禅修,指信众到寺院禅堂进行参修,有随喜禅、一日禅、双日禅、三日禅、禅七等多种形式。学佛营,指针对不同对象于冬夏两季举行的参学佛法活动,有教师学佛营、大专青年学佛营、中小学学佛营等。3.以普及文化名义举办的各种活动。这类活动有利于参与者亲近、了解佛教,为接引佛学提供了方便,故也属弘法范畴。这类活动主要有各种学习班和各种讲座,其学习班如:中国插花班、书法艺术班、佛像绘画班、篆刻班、保健共修班、素食烹饪班、儿童读经班、心灵成长

?

9

5

?

试论台湾解严后的佛教多元化 

班等;其讲座如:“如何降服烦恼习气”、“喜悦与丰富人生”、“现代人如何面对死亡”等。四是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弘法方式。如念经、共修、法师开示等。

(四)弘法对象多元化。由于有着充裕的弘法资源,台湾佛教界进行全方位弘法,人不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地不分东南西北、岛内岛外。以幼儿及青少年为例,佛教团体和寺院办了大量的幼稚园和各种名目的儿童读书班,提供大量的幼儿图书馆,每年冬夏两季举办数量极多、各种类型的小学、中学、大专学佛营,指导大专众多的佛学社,不时有法师进校园开讲座等。以成人为例,佛教界针对社会成人大众提供的“佛教成人推广教育”在台湾盛极一时,这种教育一般以佛学为主,兼及文化、生活等,成绩合格者发给证书。法师们除了常年累月在寺院、讲堂为信众讲法,有的还常常全岛巡回弘法,有的还经常到公务部门、企业单位弘法演讲,并指导公务部门、企业单位的居士团体及社会上的居士林开展学佛活动。有的法师还向特殊群体弘法,并长期以此为己任,乐此不疲,如向少管所中失足少年弘法,向监狱中服刑犯人弘法,向戒毒所中戒毒者弘法等。由于台湾佛教界有充沛的弘法人员,所以将弘法的对象延伸到极至,几乎不放过任何死角,连居住在偏僻山区、几乎与世隔绝的残障孤寡老人家里也有人去弘法和送温暖,甚至连关押偷渡者的拘留所也有人前去弘法并为之呼吁要改善条件。

(五)弘法媒体多元化。1.传统的文字平面媒体全面开花。一是《大藏经》的普及。由于经济的发展,民间购买力的提高,原来无法问津的《大藏经》,现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正如研究台湾佛教的学者指出:“就以《大藏经》为例,现今台湾各界持有比率之高,可说达到佛教在汉地弘传二千年来最高点。不仅寺院、研究机构、学者,包括一般信徒,都将《大藏经》视为重要的佛教文物。”⑦二是出版社出版的各种与佛教有关的普及读物丰富多彩,购买方便。三是赠阅的结缘品充斥各寺院、讲堂、共修点、学习班、念经处、佛教文物流通处、佛教团体、居士林以及素餐馆等处,几乎唾手可得。四是佛教界办的各种刊物百余种,绝大部分为免费赠送,并由办刊方邮资总付,只要索刊者告知地址,刊物就会定期寄到。2.现代化电子传播媒体被广泛应用。一是多家佛教团体精心制作广播节目在覆盖面广的电台播出,使观众随时可听到弘法的声音。二是多家佛教团体创办的电视台(佛教卫星电视台、法界卫星电视台、佛声卫星电视台、佛光卫星电视台、慈济大爱电视台、生命电视台等)互相竞争,使观众24小时随时打开电视都可看到弘法的节目。三是大部分佛教团体都建有自己的网页,有的还办有电子报(如佛教弘誓学院),阅读者只要提供自己的电子信箱,电子报就会定期通过网路传送到。3.各种音像、多媒体制品层出不穷。佛教界将法师讲课的内容或弘法节目制成录音带、录像带、VCD光盘等做为结缘品无偿赠送,数量之多,让人目不暇接。

(六)佛学研究多元化。1.名目繁多的佛学研讨会。一是召开研讨会的内容纷繁多样,花样翻新,涉及佛教界方方面面的问题。二是召开研讨会的时间有差异,有的两天,有的半天;有的每一年或隔几年开一次,有一定延续性;有的仅开一次就销声匿迹。三是主办者五花八门,有官方、有研究机构、有佛教团体、有各种基金会,甚至也有个人或某寺院主办的。四是会议规格悬殊不一,有号称“国际”的,有全台湾的,有某道场(山头)的。2.包罗万象的学术成果。一是研究领域彰显出极大的宽容度和自由度,已不存在任何禁区,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讨论,没有什么人不可商榷,权威已不复存在。二是研究人员各式各样,有专业、业余,有出家人、在家众,有大学研究所及佛学院以研究佛教为毕业论文的学生,有申请到各种佛学研究论文奖金者,有仅靠兴趣客串一下的过客。三是出现了一批各有特色的佛学研究刊物,为研究者提供了发表园地,活跃了研究气氛。四是台湾各种出版社极多,为各种不同层次的科研成果问世提供了便利。五是可供研究的佛教资源日益丰富(如可到祖国大陆参访和查找资料、台湾佛教勃兴的现状等),也使研究者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丰富。

(七)佛教经济多元化。1.吸纳资金的途径形形色色,各显神通。一是法会收入,这是传统的也是主要的收入之一,但各种法会名称、内容、规模不一,所收入的金额也就有很大的差

?

6

? 宗 教 学 研 究 2009年第2期

距。二是供斋大会,即在家信众出于对出家人的尊敬而捐资供养,近几年在台湾较为风行,由于参与人多,每次筹得资金也不在少数。三是托钵化缘,此与传统的僧侣个人沿街乞讨不同,在当代台湾主要以寺院或僧团为单位,募款目的先广为宣传,大造声势,并由名僧带领,集体出发。四是灵骨塔收入,即死者家属将死者骨灰寄存于寺院的灵骨塔(也称纳骨塔)内,由寺院收取相应的费用。五是义卖,即由信众或僧人捐出个人藏品交由寺院义卖,收入归寺院,有影响的寺院或佛教团体义卖募款数额惊人。六是光明灯收入,即寺院替信众在佛前设不灭之灯,并定期按时念经,信众则交纳一定费用。七是会员、委员制,即信众通过认捐一定的金额后就可成为某道场准组织的会员或委员。八是油香钱,即信众到寺院朝拜后,随喜捐进寺中功德箱的钱。九是兴办事业,即佛教界创办的一些公益事业,初衷是为做善事而不是为赚钱,但由于经营得当,加之信众随喜舍捐,还会有结余。十是赶经忏做佛事,即信众请僧人到家中举行念经及佛教仪式活动,信众付以一定费用,有时双方当面议价,有时由信众随意包送。十一是寺产收入,如山地果园等。十二是观光朝山收入,如有的寺院对某些项目收费,有的在观光朝山区域组织各种收费的活动等。十三是出版收入,有的出版物由信众出资护持地,经营得当,可有收入。十四是文教活动收入,佛教界常举办的各类文教活动,如社教馆、才艺班、讲座、日语班、插花班、国画班、念佛班、研习会、共修会、展览会、夏令营、放生、培训班、书画展、文物展等,或因收费,或因参与者随喜舍捐,往往有结余。十五是信徒供养,即信徒直接将红包送给法师,有的法师动辄捐出几百万、几千万,可看出这类供养金数额不少。十六是进香收入,即信众组团到所信仰的寺院进香,朝拜之后呈上钱款。十七是供僧道粮,即僧人不外出应供,由护持的信众直接向寺院以供僧人。十八是各种特定捐献等。2.吸纳资金的方式各种各样,层出不穷。一是集腋成裘,积少成多,不求捐款者捐的数额大,但求捐款者人数越多越好。二是以网络形式,从下往上,层层缴纳。三是频繁举办各种活动,广辟筹款途径,如增办法会、增加经忏佛事时间、不断举办名目繁多的活动。四是“一元不嫌少,万元不嫌多”,来者不拒,形式多样,或邮局划拨,或专人劝募,或现场交款。

(八)僧伽教育多元化。台湾解严后的僧伽教育,与台湾早期的僧伽教育,有着极大的不同,台湾“早期传统的僧伽教育,多半是师徒相授,徒弟长时间跟在师父身边学习,而学习的内容多是殿上敲打唱念、日常的职事作务、生活的威仪习惯等等,能读读基本经典就算是比较好的,而整个教界也只偶而有一、两间佛学院而已。”⑧至解严后,有影响的佛学院有三十多所,其僧伽教育各式各样,呈百花齐放局面, 1.课程有较大差异。一是教材不统一,有的用本院法师著作,有的用台湾著名法师著作。二是开课方式各有特点,有的注重研讨,有的注重修行。三是教学手段和内容多种多样,有的墨守成规,延续传统,有的赶时鲜,向普通院校看齐,如将电脑课放在首要位置,要求掌握梵文、巴利文、藏文、英文、日文等。2.管理模式不一样。有的是院务会议(或基金会、或董事会)负责制,有的是导师(或开山长老、或佛学院所创办人)负责制,有的是院长(或校长、或所长)负责制⑨。3.各佛学院由于办学宗旨不一样,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办学风格和特色。如有的是为培养弘法利生人才,有的是为培养寺院负责人,有的是为培养佛学研究人员,有的是为培养宗教师等⑩。对僧伽的教育除了佛学院外,还不乏有其它管道,“有很多出家众都去大学里念书拿文凭,甚至还有人到国外大学去念书,念的不一定是佛教的科系,也有念哲学的、建筑的、教育的、历史的、艺术的、电脑的,不一定。所以现今的僧伽教育不是专门以修行解脱为教育的方向、主旨,不是以传统经典、戒律的学习为教育的主题。僧伽教育的管道及内容都多元化了,这样的现象,势必造成未来出家人表现出家生命、弘化及推动佛教发展的形式、本质的多元化演变。” 瑏瑡

(九)寺院功能多元化。台湾的寺院逐渐从封闭的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化,以适应急遽转型的现代社会,其功能如: 1.宗教功能。主要指出家人在寺院中的日常宗教活动,如每天早晚课、供养佛尊、念持经咒、礼拜三宝、梵呗歌赞、各种法会、剃度受戒、闭关坐禅、自修自

?

1

6

?

试论台湾解严后的佛教多元化 

证、超度法事、祝祷礼忏等。2.弘法功能。主要指出家人在寺院中向信徒弘法,如说法开示、定期讲经、讲授基础佛学、传授学佛行仪、举办各种共修法会、组织各种念佛会、举办八关斋戒、选印佛像、赠送经书、宣传品结缘、举办短期出家活动、举办佛七禅七,及信徒至寺院中祈愿,如上书顶礼、祝寿祈福等活动。3.教育功能。许多寺院办有托儿所(幼稚园、育幼院),如云林县慈德寺曾办有全台湾最大的幼稚园之一,高峰期曾有儿童八百多人,台中市慎斋堂还曾与台中市当局合办“保育人员培训班”,台中市各幼稚园教师当年多出其门下;有的寺院在学校设立奖学金;有的寺院自办中学;有的寺院为成人提供夜间补习教育;有的寺院为在校生提供诸如中文、外语等各种功课的补习班;有的寺院为儿童提供各种才艺班;有的寺院还直接介入台湾教育界最热门的“联考”,如台北县三峡镇元亨堂在正堂后盖有许多禅房,让参加当年“联考”的学子在酷热的考季中有一处清凉幽静的地方自修;新竹市碧云寺每年都会收留大批参加“联考”的学子,由寺中法师严格管理督促。

4.文化功能。大部分寺院都办有图书馆(室),有的还办有盲人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寺院中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书画教学、插花教学、佛教国乐团、读书会等活动,有的已成为寺院的职能和贯例。

5.传播功能。许多寺院都自行印刷制作大量的结缘品,有的寺院还办有杂志或小报,有的还制作大量节目定期在电台、电视台播出。

6.流通功能。寺院已成为最大的结缘品集散地,这些结缘品种类繁多,有各种刊物、小报、佛学普及读物、录音带、录像带、DVD、VCD等,有本寺制作的,有其它寺院制作后送来的,也有信众多余送来的。一般寺院都备有专柜安放这些结缘品,任人选请。

7.慈善功能。台湾寺院普遍热衷于积极推进慈善事业,大多寺院注重开展对社会的救助活动,内容包括布施米面、捐款送衣、救灾济急等,特别是冬令慰问,已成为许多寺院每年必须履行的一项主要工作,有的还专门成立救济机构,如台中市的宝觉禅寺成立了救济会,发起每日每人一元救济运动,救济无依的孤儿及孤独年老的病患。有的寺院还创办了救济院、养老院、孤儿院、诊所、医院等,

如佛光山寿山寺不仅创办了老年公寓,还创办了专收孤儿的大慈育幼院,根据孤儿年龄分成好几个班抚养;三峡普贤寺创办怀仁教养院,专门收容贫困家庭二至八岁重度智障儿童;苗栗县弘法禅院创办了养老院,收容了十二、三位老人及智障者;有的寺院联合行动,如高雄市宏法寺等八所寺院组成佛寺文教基金会,接办专门招收聋哑及重度残障学童的启英小学。寺院对造桥铺路等地方公共建设亦多捐助襄赞,对其它一些公益事业也相当关注,如一些佛教团体曾在台北市十普寺举办佛教青年集体献血运动,一日之内献出一万二千西西鲜血。8.经济功能。这种经济功能可从两方面考察,一是为本寺吸纳了资金,如通过办法会、设“功德箱”、点“光明灯”、盖“纳骨塔”及信徒随喜舍捐等筹措经费;二是刺激了周边经济和有关行业的发展,如在寺院周围常形成商贩市集,有的久而久之甚至扩展为商业区(如台北龙山寺),由此带动了佛具业、建筑业、雕刻业、香烛业、箔纸业、糕饼业、食果业、素食店等的勃兴。9.艺术功能。台湾许多寺院建筑本身就是一座精美的艺术品 瑏瑢,其格局有传统院落式、宫殿式、庭院式、洋楼式、多进式、杂糅式、随意式等,各自标新斗艳 瑏瑣,寺院内神气活现的蟠龙石柱与栩栩如生的花鸟雕柱互相映衬,精巧的椽木插角、雷纹的透雕 桁、廻旋的蜘蛛藻井、精美的雕花斗拱、艳丽的彩绘壁画等与整个建筑融为一体。台湾的寺院虽多属华南系统,由于各个建筑师的风格不同,或格局纷繁、形式曲翘,或气质典雅、端庄精致。寺院中的许多雕塑亦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许多寺院还经常开展各种艺术活动,或举办各类艺术讲座,或演奏歌咏梵音 瑏瑤,或办书画摄影展,让人们在寺院中受到艺术的薰陶。10.历史功能。台湾许多历史悠久的寺院堪称“历史博物馆”,因为寺院中或文字或实物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历史遗迹,已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佐证。台湾各寺院的历史沿革,虽然是记载寺院的历史,却可从中了解知晓台湾历史上方方面面的情况,是研究台湾历史不可或缺的史料,故弥足珍贵。如彰化市的开化寺出土残碑记载,知晓开化寺曾重建于“庚子春二月”,之前二次 于兵燹,可推知一次与“林爽文之乱”有关,一次或与“陈周全之役”、

?

2

6

? 宗 教 学 研 究 2009年第2期

“载万生之役”、“施九缎之役”有关,由此可得知当时兵燹给民间带来的 坏程度。台中清水镇紫云岩寺中石碑《牛骂头观音庙后堤防复修碑记》(“牛骂头”即清水镇旧称)中可知清乾隆、咸丰、光绪年间几次水患造成的危害及多次筑堤的经过。彰化县鹿港龙山寺出土的石碑《龙山寺开山纯真璞公塔》、《龙山寺圆满师塔》中的记载,可清楚得知龙山寺在清嘉庆年间,曾为泉州开元寺的分寺,泉州开元寺曾历派高僧管理;寺中所藏另两块道光年间石碑《重修龙山寺碑记》、《援倡首敬捐六月十九筹费碑记》,详细记载了当年泉厦郊商运载砖石建寺及捐款的经过。11.教化功能。寺院的教化作用不仅仅是靜止的,如传统的即通过寺院中壁画所表现的忠孝节义对联所表现的警世醒语、讲经所表现的因果报应等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伦理美德的熏陶,以便从善弃恶,并由此激发高尚情操。台湾当代寺院不仅仅满足于此,而是主动面向社会,如嘉义县的能仁凈寺主动开展“凈化心灵”的各种活动,推展“身心灵整体健康”的研习修行。南投县白毫禅寺以小学升中学这一阶段青少年为对象,举办“国中无尘营”;后又以辍学学生为对象,与台北市教育局合办了“白毫学园”,期盼藉由宗教的教化力量,唤回正走在边缘中的青少年。台南市弥陀寺开展家庭问题谘询等事项,以此引导人心向上,提高信徒素质。有的寺院还力图用宗教的教化力量来教化服刑人,如台东清觉寺曾为台东监狱服刑人举办佛七。12.娱乐功能。寺院的娱乐作用不仅仅是休闲式的,如传统的即人们于闲暇之余,于寺院中三五成群,儿童戏嬉,老人下棋,或谈天说地,或扣弦吟唱,皆自得其乐。台湾当代寺院主动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如各种类型的夏令营、冬令营、儿童合唱团等,这些活动,可谓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如台南县法源禅寺曾举办全台湾诗人联吟大会,轰动一时。台中市宝觉禅寺与台中市当局合作于寺内建立老人休憩中心,为老年人消遣休闲之处所。

13.观光功能。台湾的寺院,或位于山明水秀的乡村,或隐于人迹罕到的山林,或处于热闹繁华的都市,寺中花圃、公园、假山、鱼池、喷泉、小桥、楼阁、凉亭、古塔等,加之晨钟暮鼓,别有一番风味,是人们向往的游览胜地。有许多寺院本身就是当地的名胜,如台北市金龙禅寺本身就是一个人文和自然交织而成的大公园;桃园县大溪镇斋明寺后的“萃灵塔”之“灵塔斜阳”为大溪八景之一,黄昏时刻绿树斜阳,令人陶醉;新竹县竹东镇观音禅寺在1980年全台胜景选拔赛中,在全岛十二景中排名第七,可谓天杰地灵,因缘聚会;台东县大雅乡龙善寺拥有的大花园种植有数百种之多的花木,为台湾罕见;云林县斗六市湖山寺四周环境优美,被称为南台湾的八大名胜之一。有的寺院被台湾“内政部”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本身就具有观赏价值。为了吸引观光者,有的寺院还组织了朝山、游园、展览等活动,如台中市宝觉寺曾举办“台湾民俗文物展览会”,吸引了众多的观光者。14.藏宝功能。台湾不少寺院注意收藏各个时期的佛教文物,有的专门建立了佛教文物展览馆以示人,如高雄佛光山设有“佛教文物陈列馆”,将所藏佛教文物向观光者开放;台北市善导寺五楼整层辟为“佛教历史艺术馆”,向参观者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石雕法像。有的寺院所珍藏的佛教文物一般不以示人,如中台禅寺收藏有各个历史时期的佛像和其它相关石雕,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实为罕见,但一般情况下秘不示人。15.学术功能。台湾许多寺院热衷于学术活动,有的寺院经常在本寺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如台中县慈光寺常在寺内大殿召开诸如“台湾当代佛教的发展”、“台湾佛教的危机与转机”等研讨会,来自各个山头的出家人旁征博引、高谈阔论,颇为热闹。有的寺院编印佛学专著,除了佛光山编印了“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等几百本系列学术专著外,不少寺院也纷纷涉猎艰深的学术研究和出版,如由台南县妙心寺历经十年组织编写的、共八百多万字的《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空白。妙心寺还因此成立了一所“佛学资料中心”,为编写的副产品之一。彰化市福山寺也组织编写出版了《佛学大辞典》、《佛教史年表》,其重新标注《大藏经》的出版最为学术界赞叹。

(十)法师思想多元化。台湾解严后,随着政治约束力的崩溃,社会宽容度和自由度急增,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只要我愿意,没有什么不可以”风靡一时,导至法师思想也空前活跃。过

?

3

6

?

试论台湾解严后的佛教多元化 

去一些在佛教界被认为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体制、观点和说法,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如比丘尼尊重恭敬比丘之八种法(即“八敬法”),长期被认为是佛祖应阿难三请而制定的,台湾有女法师不仅公开撰文反对“八敬法”,还召开反对“八敬法”的会议,组织有代表性的人物上台撕 “八敬法”。过去一些在佛教界讳莫如深的问题,如今不仅可以公开讨论,而且还众说纷纭,如佛教与政治的关系,过去一般不论及,现在则公开化,有认为要紧密结合政治,以便更好改造社会;有认为要远离政治,不问俗事;对于台湾政治中最抢眼的选举,有的法师认为出家人不宜卷入,甚至有的知名的法师一到选举白热化就出国;有的法师认为应该卷入,并公开出来为某人站台;还有法师认为佛教界应抓住选举机会显示力量,公开宣称要避免“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有利于选举后取得当选者对佛教的支持。对学佛的理解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如有认为要远离社会,闭门清修;有认为要贴近社会,走“人间佛教”的道路;而对何谓“人间佛教”,又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台湾社会的多元化是台湾佛教多元化的土壤。台湾解严后,台湾社会彻底完成了由农业化进展到工商业化的社会的转变,强权政治体制的崩溃使社会日趋多元,包括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政治多元化、社会参与多元化、社团多元化、教育多元化、经济多元化、职业多元化等等,这些多元化性使任何佛教的教派都有其生存的空间,都有其施展的舞台。各教派是做大做强,还是昙花一现,不取决于政治势力的控制,或强权体制的介入,而是取决于能否适应这个社会。台湾社会是以多元化为特点的,台湾佛教自然也必须呈多元化特点。

台湾经济的发展是台湾佛教多元化的动力。台湾早期农业社会的经济形态,信众没有钱,自然不可能捐给佛教。“而现在国民所得已经到了一万三千到四千美金,整个台湾社会经济富裕,不仅很多出家人可以拥有自己俗家的财富,即使个人出家前没有财富,也很容易从多种管道得到信众的供养,以取得个人生活所需或弘法的支持。因为容易取得个人生活所需,所以僧众可以不必依赖僧团生存,可以自由自在的过自己的日子,不受僧团的束缚;因为容易取得弘法的支持,所以僧众可以自立门户,用自己的方式弘法、用自己的思想弘法,不必受到师长的局限,可以很年轻就出去弘法。” 瑏瑥有了经济做后盾,法师不必受制于任何方面,没有后顾之忧,没有任何制约,自然促进了佛教的各方面更加多元。

(责任编辑: 邑)

①“国史馆”中华民国史社会志编纂委员会:《中华

民国史社会志》(初稿)下册,“国史馆”发行,

1999年6月初版,第183页。

②林胜慧:《来自雪山的消息》,《人生》1997年出

版,总第165期,第56页。

③姚丽香:《藏传佛教在台湾发展的初步研究》,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0年出版,总第5期,

第331———332页。

④姚丽香:《藏传佛教在台湾发展的初步研究》,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0年出版,总第5期,

第337页。

⑤蓝吉富:《台湾佛教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质》,

《听雨僧庐佛学杂集》,现代禅出版社2003年版,

第259页。

⑥蓝吉富:《台湾佛教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质》,

《听雨僧庐佛学杂集》,现代禅出版社2003年版,

第259———260页。

⑦林胜慧:《蓝吉富谈佛教界的突破》,《人生》

1997年5月1日出版,总第165期,第30页。

⑧释惠空:《台湾佛教的历史性与前瞻性》,《2002

年第三届台湾佛教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打印

稿),第9页。

⑨何绵山:《当代台湾佛学院所僧教育评述》,《法

音》2005年6期,第27页。

⑩何绵山:《当代台湾僧教育特点探论》,《教育评

论》2004年5期,第62页。

瑏瑡释惠空:《台湾佛教的历史性与前瞻性》,《2002年第三届台湾佛教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打印

稿),第10页。

瑏瑢何绵山:《漫谈台湾的佛寺建筑》,《福建佛教》

2003年4期,第29页。

瑏瑣何绵山:《台湾的建筑》,九州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109%%112页。

瑏瑤何绵山:《梵音缭绕———漫谈台湾佛教音乐》,

《广东佛教》2005年4期,第12页。

瑏瑥释惠空:《台湾佛教的历史性与前瞻性》,《2002年第三届台湾佛教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打印

稿),第10页。

?

4

6

? 宗 教 学 研 究 2009年第2期

ABSTRACTS IN ENG L ISH

(Translated by Gantang)

C atastrophe Theory in E arly Daoism and Its C aution to Us:In Memory of5.12E arthquake

Ding Peiren

The first t hree part s of t he paper investigate t he t heory on catast rop he t heory in Early Daoism, and argue t hat T ai pi n g J i ng directly inherit s t he disaster t hought of“Human-Universe Correspon2 dence”.T ai pi ng J i ng interp ret s disaster p henomena wit h it s unique t heory of inherited merit s and Yunqi,which was pop ular at t he time.Zhang Ling’s Zhengyi Daoism also follows t he alchemist con2 ception in t he Han dynasty,which considers t hat gho st matter will result in continued disasters called as“Fulian”.Zhang L u’s X i an ger Zhu i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pop ular t heology of“Human-U2 niverse Correspondence”.The firt h part deals wit h t 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about catastrop he t heory in Early Daoism,and f urt her argues t hat t heory still has it s own caution value to us today.

Plurality of Buddhism in T aiw an after the Lifting of the Martial La w

He Mianshan

Plurality of Buddhism in Taiwan after t he lifting of t he martial law is mainly embodied in follow2 ing ten aspect s,namely Buddhist organization,Buddhist school,p romoting content,promoting ob2 ject,promoting media,Buddhist st udy,Buddhist eco nomy,sinhalese education,temple f unction and master t hought.

Issues R elated to further Study of Socialist R eligious Theory with Chinese Features

Min Li

Socialist religious t heory wit h Chinese feat ures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 s:one is t heoretical cognition about feat ure,rule and f unction of modern religions in China,t he ot her is f undamental poli2 cy on religion management f rom t he government.In t he context of“exerting positive role and enhan2 cing social harmony”,it is particularly impending to deepen socialist religious t heory wit h Chinese fea2 t ures.We should resurvey t he t raditional evaluation on religion f rom mainst ream ideology,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religions in socialist condition,figure o ut t he p urpo se and focus of religious t heory f rom western classical writers and socialist religious t heory wit h Chinese feat ure.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典、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 一、出自佛经 盲人摸象,出自《涅槃经》及《菩萨处胎经》,谓众盲人摸象,所言不一,即非全象。喻无明众生对事物认识往往囿于一孔之见,而不识全局。 水中捞月,出自《摩诃僧祗律》,谓群猴展转相连于井中捞取月影,终堕水中而月亮犹在。喻众生认幻象为实有,终堕生死苦海。 昙花一现,出自《长阿含经》:“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不二法门,出自《维摩诘经》:“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真实不虚,出自《般若心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五体投地,见《楞严经》:“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又见《观无量寿经》:“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 二、出自佛语 据说现代人说的“胡说八道”也源自佛教。古代中国人把西域来的传教僧人称为胡僧,胡僧到中国弘扬佛法,进述八正道。有人问:“胡僧今天讲什么经?”有的就回答:“胡僧今天讲八正道。”中国人听不懂外来语,说胡僧说八正道是:“胡说八道”。到今天我们理解到的“胡说八道”已不是胡僧话八正道了,而是信口开河,乱说一遍。 据说现代人说的“胡说八道”也源自佛教。古代中国人把西域来的传教僧人称为胡僧,胡僧到中国弘扬佛法,进述八正道。有人问:“胡僧今天讲什么经?”有的就回答:“胡僧今天讲八正道。”中国人听不懂外来语,说胡僧说八正道是:“胡说八道”。到今天我们理解到的“胡说八道”已不是胡僧话八正道了,而是信口开河,乱说一遍。 三、出自佛教故事 顽石点头,喻说理透彻,使悟性全无的人也心服。顽石即指无知觉的石头。全句应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生公指晋末义学高僧竺道生,他为鸠摩罗什的高足,悟解非凡。当时《涅槃经》只部分译出,传入南方,其中说除一阐提(断绝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道生则坚持认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遂被守旧者目为邪说,摈出僧团。道生因入今苏州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一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三十六)。现在虎丘山尚有“生公说法台”和“点头石”。以后全部《涅槃经》传到南京,其中果然说“一阐提人有佛性”,大众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于是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径而走。后来以此形容说理透彻,使人不得不心服。 借花献佛,佛说法时,诸天散花。佛国净土也有昼夜雨花的祥瑞。释迦佛涅槃时,大众持香花、宝幢等供养。以献花、焚香礼敬佛等三宝,称为“香花供养”,是佛门习见的仪规。“借花献佛”典出《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释迦佛过去世为善慧仙人,闻普光佛出世,欲觅名花供养。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莲花而过,莲花感善慧之诚,踊出瓶外,青衣大惊。 善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支莲花。青衣见其诚心,即以五花相赠,愿结生死之缘,又“请寄二花以献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愿”。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台;后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普光佛悬记善慧当来作佛,号释迦牟尼。后因以“借花献佛”比喻借别人之物去做人情 四、出自佛教生活

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 习俗 台湾民间习俗与中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汤圆、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其中,台南市盐水区的“盐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区十分老街的“放天灯”和澎湖县的“乞龟”等较为知名。高山族的托球舞、阿美人的无半音五声音阶等都为台湾民俗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市万华区艋舺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3月23日前后规模盛大的“妈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兰盆会”(全省各地轮流做普渡)等。 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下,台湾省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日常用语、地名命名、生活习俗等均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而21世纪初日本的流行文化也对台湾产生一定影响。 西方文化也对台湾影响不少。早期有西方殖民和传教者的推广使其对台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近现代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则成为台湾教育改革的楷模,而现代台湾的政治改革也充分借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饮食 炎热的气候使得台湾的饮食倾向自然原味,调味不求繁复,“清、淡、鲜、醇”是台湾菜烹调的重点,不论炖、炒、蒸或水煮,都趋于清淡,且喜以沾料调味。 台湾因为四面环海,海资源丰富,又曾在日据时期受到日本菜的影响,肥美新鲜的鱼、虾、蟹等海鲜,成为了台湾菜的招牌之一,以清爽不腻、色鲜味美而著称。台湾烹饪风格传承了闽菜“汤汤水水,精于调味”的特色,羹汤类菜肴向来是台湾式宴席的主角之一。 台湾有牛肉面、担仔面、卤肉饭、臭豆腐、贡丸汤、蚵仔煎、甜不辣、珍珠奶茶等风味小吃,而夜市则是体验台湾小吃的最佳场所,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驻足品尝。 明清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了台湾古典汉文学。日据时期,汉语文学的创作受到侵略者压制。1950、60年代,台湾盛行“怀乡文学”,代表作家有王蓝、姜贵和司马中原等。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当时台湾文坛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兴为其代表,而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则有《台北人》、《家变》等。1960年中后期开始,一些本土作家以《台湾文艺》、《笠诗刊》为阵地,重拾乡土素材,关注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作品隐含批判精神。解严后,文学更加多元化。21世纪初,伴随网络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的风潮。戏剧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印度、尼泊尔一带。根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禁止修建佛寺,由此推断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最早的时间应在秦始皇时代。从古至今,佛教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历史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佛教中的许多思想在我国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一、否定宿命论 佛教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命运也是如此。坏的命运可以凭借着多做善事、进行忏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的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自身道德和行为上的修行加以改造。同样地,好的命运如果不加以维护,也会失却堕落。在鲁迅的作品《祝福》中,祥林嫂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之下,却是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的人物。她进行过自发的抗争。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是因为她希望土地庙的门槛能代替她遭受万人践踏,在来世改变自己现在的处境以获得的幸福。 二、顺其自然的思想 人生皆苦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相信地狱轮回,因果报应。人生是苦的,在现在人们可以通过修行提高自身的修养获得来生的幸福。但对于当下的苦难,则应当顺其自然。出家是看破红尘的话,那么涅槃则是最终的解脱。许地山《命命鸟》中的敏明和加陵通过涅槃以及生死轮回,最终实现了摆脱人生苦痛的愿望和理想。在佛教中,涅槃意味着生死相续,是佛教徒力求达到的一种不死不灭的最高理想境界。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更是有着凤凰涅槃的典故,意思是指历经艰险而后浴火重生。 三、丰富多样的佛教意象 佛经中涉及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形象,它们随着佛经的翻译而进人了中国文学的画廊,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就是来源佛经之中的神猴形象。佛经文学中的植物形象,也在佛教文化的东传过程中,渗透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其中最典型的是莲花意象。周敦颐《爱莲说》中盛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直至今天,藏传佛教仍然被认为象征着最终的目标,即修成正果。

当代台港文学专题

绪论当代台港文学发展脉络 ?第一节50年代文学 ?一、台湾:“战斗文学”“反共文艺” ?内容上歪曲历史、颠倒是非、丑化中共、鼓动反攻倒算。 ?形式上“八股”、单调、僵化。 ?二、香港:”绿背(美元)文化、自由文艺 ?人世感怀之作、回忆录盛行 ?如:张爱玲《秧歌》、《张国涛回忆录》 ?第二节:60年代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流行 ?1、台湾现代主义文学首先在诗歌领域掀起:纪弦创办《现代诗》和“现代诗社”;痖弦 等创办的《创世纪》和“创世纪诗社”。 ?2、小说领域达到高潮: ?1960年白先勇等创办《现代文学》,其次还有《文学杂志》、《笔汇》、《前卫》、《这 一代》等。 ?3、香港的主要阵地有《文艺新潮》、《浅水湾》、《诗朵》、《好望角》等。 第二章台湾现代诗潮 ?第一节概述 ?1953年,纪弦创办了《现代诗》季刊,1954年钟鼎文、覃子豪、余光中等成立了“蓝星诗 社”,同年10月,张默、洛夫、痖弦成立“创世纪”诗社,形成台湾早期现代诗创作三足鼎立的局面。 ?至70年代,台湾现实主义诗潮进入高峰,主张反归传统,拥抱乡土,关怀现实。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1、受存在主义思想影响,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颓废主义思想情绪。 ?2、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提倡描写人的潜意识、梦境、恋父或恋母情结。 ?3、受超现实主义影响,提倡“自动写作”(不受思想意识控制)、“梦境记录”等。 ?4、受意识流小说影响,专注表现人的内心与意识。 ?5、受象征主义影响,多运用象征、暗示、神秘主义等表现手法。

第三节:70年代文学 ?一、台湾:乡土文学与报导文学崛起 ?1、背景与原因 ?2、主要成绩:推动了现实主义的发展;涌现一批关注民生、关怀本土、揭示现实矛盾的 优秀作品。 ?二、香港:本土文学思潮 ?1、本土文学新人的成长 ?2、提倡表现香港意识反映香港社会问题。 第四节:80年代以来的文学 ?一、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通俗文学的新天地 ?1、武侠小说 ?2、言情小说 ?3、商界小说 第一章台湾乡愁文学 ?第一节林海音、钟理和的乡愁小说 ?一、林海音生平与创作 ?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具实力的台湾女作家之一,林海音对于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与 开拓,对于当代台湾文坛的培植与建树,曾经构成令人怀念的“林海音时代”与“纯文学岁月”。“林海音跨越族群鸿沟,游走于写、编、出版,她集闽、客及北京经验的多元的身份与经历向来为人所乐道。 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童年随父母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担任“世界日报” 记者,1948年去台湾,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城南旧事》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 ?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 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 钟理和(1915——1960)祖籍广东梅县,客家人,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世代务农的小康之家。

佛教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 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和苦的原因,说苦的消灭和灭苦的方法。 佛教经籍繁多,其实不超出“四谛”,即“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佛教宣称:人的一生充满痛苦,有生、老、病、死、别离、怨憎、求欲、烦恼等八苦(即苦谛)。造成人生苦的原因(即集谛),是不懂佛教真理的缘故,若懂得佛教真理,按照佛的教导修行,就能脱离苦海,达到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境界(即灭谛)。但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一定的宗教修行(即道谛)通俗的讲:佛教的基本教义之核心就是一个“苦”字,即人世间充满着苦难,从出生到死,就离不开苦。佛教说,人生有八种苦,人们都好象浸溺在痛苦的海洋里,真所谓“苦海无边”。释迪牟尼和他的高僧门徒,把佛教思想当做一只大海里的船,称为“慈航”,把人们从苦海里救出来,叫做“普渡众生”。人们要领悟佛教的真理,做到“自我净化”,才能被“解脱”,永远脱离人世,不再“生”,也不再“死”,即“脱离苦海”,达到幸福的彼岸(即西方极乐世界)。 人们怎样才能通过“慈航”“超登彼岸”呢?那就要信仰佛教,皈依释教,刻苦修行。 怎样修行呢?要求教徒必须遵守许许多多的“清规戒律”,不能有“七情六欲”,虔诚的信仰,佛经所述的“一切皆空”、“无我”、“无常”及“因果报应”┅┅等等的观点。(例如西游记里的唐僧就是代表克制“情欲”的化身,孙悟空就是代表“心情”的化身,猪八戒就是代表“欲念”的化身)这就叫做“修行”。一个人也许一辈子也修不好,也许一时间大彻大悟,便可以“立地成佛” 对佛教教义”苦”的误解 说人都是苦的,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也有很多快乐事情,听到不悦耳的声音固然讨厌,可是听了美妙的音调,不就是欢喜吗!身体有病,家境困苦,亲人别离,当言是痛苦,然而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合家团圆,不是很快乐吗!无论什么事,苦乐都是相对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岂非偏见了。 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么意义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没有彻底,当变化时,苦痛就来了。所以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没有彻底的意思。 佛说人生是苦这句话,是要人们知道现在这人生是不彻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后可以造就一个永久圆满的人生。 对于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么意义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没有彻底,当变化时,苦痛就来了。所以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没有彻底的意思。 知道了这个道理,真是好处无边。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时候,还知努力为善,等到富有起来,一切都忘记,只顾自己享福,糊糊涂涂走向错路。学佛的,不只在困苦时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乐时也随时留心,因为快乐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会堕落失败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觉我们不至于专门研究享受而走向错误的路,这也是佛说人生是苦的一项重要意义. 八正道 佛教通过两千年的发展,三大语系的理论系统严密,广大精微,但对社会一般的民众而

浅析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及现代意义

浅析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摘要: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漫长的2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虽曾经历三武一宗的法难,但直至今日,佛教依然相当兴盛。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关键词:佛教中国影响现实意义 正文: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诞生在印度次大陆,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冲突和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为辅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格局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时代。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对中国所发生的影响,对中国是深远而广泛的,一直到今天还在发生作用。本文就文化艺术以及道德这两方面的影响作较为详细的解析,并结合自身观点谈谈佛教对中国的现代意义。 一、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影响 佛教的一大影响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深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带来大量的外来词汇,如般若,意识,禅那,摩诃,三摩地,丰富了我国汉字词汇。唐代诗人中如王维深受大乘维摩诘经的影响,田园诗富有禅意。宋朝的三苏他们的词赋洋溢着禅的味道。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 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二、佛教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对社会风尚习惯亦有潜移默化之功。 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着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的问题,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纵然讲到善恶的补偿及惩罚问题也只寄望于个人的后代子孙,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实,从现实的史实上看,寄望于子孙的果报是不可靠的。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为中国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 佛教给我们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题,均由各自负责;善恶报应的问题告诉我们,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善报属于自己,恶果也属于自己,现生不报,来生必报。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去除恶。这一观念,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之深,实在无法估量。 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甚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孝道为本。佛教之传入,益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因为儒家论孝,不过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佛教言孝,不仅侍奉供养,继其志,展其业,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佛教孝道之提倡,确可令社会充满孝敬与亲善,而人心之向善,前途之幸福,亦可指日可待。所以说,佛教之孝,不止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抑亦可以敦风化俗,有助于道德之发扬。 三、佛教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意义 根据佛教界的说法,佛教是关切人生、以人为本、帮助他人获得心灵拯救的宗教。尤其中国佛教更是具有积极入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通过教育和引导人自修、自悟、自证、从而在精神上得到自我解放,因此,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是啊,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这正是中国佛教的积极入世精神。

佛教的基本教义-新版.pdf

佛教的基本教义 主要内容: ?一、世界的本质——“空” 1.世界的本质是空 ?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地存在,都是依照一定的条件生存和毁灭的,都要经历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在人生上就表现为生老病死,这种状 态就是空。、 ?空是事物不断变化的状态或本性,人们对事物的观念在本质上不具备完全的真理性,这种认识也是空。 2.世界并非神所创造 ?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无神”的主张。这里的神主要指的是西方认定的造物主,上帝。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为缘起而产生的,所以是缘起 产生了世界,世界产生了神。 ?梵文中的神,是指从情感和内心的扭曲中净化和解脱出来,并获得无上智慧的人,因此,佛可以说是所有获得证悟的人的统称。 ?佛教的无神与唯物主义的无神并不一致。佛教认为鬼神也和人类一样,只是有情众生中的一类,并不具有永恒主宰的意义,而是在缘起的支配下,不断不常,相继延 续 ?二、缘起产生世界——十二因缘 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理论。“缘”是指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条件,“缘起”: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中依照一定的条件而生灭变化的,是指世界上所有事物 都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之中依据一定的条件 而生灭变化的。 佛教为了说明人生现象,又在缘起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论。 十二因缘说,涉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链条: 往世今世来世无明(因) —————(果)识、色、名、六入、能、受 爱、取、有(因)——————(果)生、老、死 ?三、世界存在的形式——三法印 ? 1.诸行无常——一切事物生灭不定 “无常”一词出自《杂阿含经》,就是每一个事物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无常”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经历从生到灭的过程,联系到人生现象就是说生、老、病、死。 ? 2.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无主宰

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全名为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1]。传入中国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时期。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其信徒众多,更表现在其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佛教的特点与思想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1.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 佛教,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两汉之际。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也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

介绍台湾的书籍

台海风云:介绍台湾的书籍 NO.1 岁月台湾:1900-2000(“温故影像”系列) 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本书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情感。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和解、富强与民主的未来。 20世纪的台湾,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由于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台湾被分割出去;由于中国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又由于国共内战,使得台湾与中国大陆长年处于对峙与分隔的状态。可以说,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大历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之后,实行了一种比在大陆时期更为严厉的专制体制,不过同时也实施了在大陆时期所未能做到的诸如土地改革等一些举措,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发展了经济。文化上,台湾则清除了日本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全面恢复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又经过四十多年的中西文化的融汇,台湾最终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型。 目前,海峡两岸暂时的分离状态固然令人痛心,不过对于已发生的不幸,我们宁愿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笔者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与情感,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个层面。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NO.2 从蒋经国到陈水扁(1987-2005台湾政坛风云录) 在台湾“政坛”过去的十八年时间里,是台湾政治一个剧烈的转型期。这个时期的风云人物伴随着台湾政治的起起伏伏而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大戏。围绕着台湾岛内的权利斗争,一场场的“大选”成为了政治人物们的大“秀场”。本书向您讲述了1987年到2005年台湾“政坛”风云事件。 NO.3 黑金(台湾政治与经济实况揭秘)ok 本书是台湾有史以来第一本完整访问帮派、黑道背景人物的政治揭密。作者陈国霖教授细说台湾各帮派的兴起源头、发展过程,乃至于最后介入政治、商业的现状。包括罗福助、吴桐潭、天道盟、竹联帮、四海帮、陈启礼、张安乐等等,台湾所有赫赫有名的组织犯罪首领都曾经接受过作者专访。本书“详尽且直接”披露黑道人物介入政治的过程,同时评述台湾商界人物与政治挂钩的手腕与状况,内容直言无隐,非常惊爆。 为何有人说李登辉是台湾黑金教父?黑道,角头,流氓,帮派怎么在台湾兴衰壮大?台湾黑道如伺输出海外?如伺幸制政局?一清、治平……台湾为何越扫越黑?本书已在台湾出版发行,是台湾第一本完整访问帮派、黑道背景人物的政治揭密,包括罗福助、吴桐潭、天道盟、竹联帮、四海帮等台湾赫赫有名的组织犯罪首领都曾接受过作者的专访,本书详细披露台湾各帮派的兴起源头、发展过程乃至最后介入政治、商业的现状。 NO.4 家族与社会

汉语言文学-浅析林清玄早期散文中的乡土文化论文

摘要 林清玄是台湾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着海峡两岸的人民。他的散文植于乡土,清新流畅,作品风格自成一派。在林清玄早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将鲜明的台湾乡土色彩和强烈的中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中,从童年农家乡村生活汲取经验,对台湾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态等展开描绘,将自身对周遭事物的思考感悟倾注在乡土文化的抒写上,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探索与批判。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乡土文化

Abstract Lin Qingxuan is a well-known essay writer in Taiwan. His works and ideas have influenced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His prose is planted in the country, fresh and smooth, and his style is his own. In Lin Qingxuan ’s early prose works, he blended the distinctive Taiwanese colors and the strong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to on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he learned from the childhood farming and village life, and learned about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people in Taiwan He unfolded his paintings, poured his thoughts on the people around him into the descrip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expressed his exploration and criticism of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Key words:Lin Qingxuan;Prose;Local culture

佛教对家庭问题的看法

佛教对家庭问题的看法 家庭,是抚育我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更是我们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建立的启蒙学校。从出生到婚嫁另组家庭,「家」延续着一个个生命,它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社稷安定的主要力量。 随着时代的演进,环境的变迁,家庭形态也一再跟着重组。权力中心方面,五千多年以前,原始部落以女性为主轴,是为「母权社会」,后来,封建体制和儒家思想兴起,形成「父权社会」,现在则进展到「两性平等」的社会;组织结构方面,从早期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到由一对夫妻与其子女组成的「小家庭」,近几年来,更有「同居不婚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看来随着e世代的快速、缤纷与流转、消逝,婚姻观念、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也跟着颠覆和改变了。 由于整个大环境政治、经济的不安定,使得人心浮动,失业率节节升高。以台湾为例,二○○四年,平均失业人数达四十五万四千人,高学历却找不到工作,或被裁员者比比皆是。失去了经济能力,郁闷、悲愤的情绪,直接冲向家庭,造成夫妻离婚的主因之一。离婚率不停攀升,美国是全球离婚率最高的国家,而根据台湾「主计处」的统计,台湾的离婚率也已居亚洲之冠,目前是每三?二对结婚,就有一对离婚,台北市更是每二?一对结婚,就有一对离婚。 破碎的家庭,带着家庭暴力的阴影,制造许多问题儿童、问题少年;对婚姻的恐惧、对前途的不确定,越来越多青年男女倾向晚婚、不婚及不生育;于是人口失衡,提早进入「高龄社会」,引发众多老人问题……。 如同环状的「骨牌效应」,社会影响家庭,家庭再制造一堆问题丢回社会;一个恶质的社会生态,就如此的纠结和运转! 过去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家族及邻居的凝聚力强,有着守望相助的情义。即使家庭不健全的孩子,也会在家族的伯伯、叔叔,或周围亲朋好友共同关照下,平安健康的成长。美国前总统柯林顿的夫人希拉蕊,也反思到传统族群的功能和力量,她曾引用非洲古老谚语──「抚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部落的协助」,来呼吁大家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充满 爱心与关怀的部落。

佛教基本理论

佛教基本理论 1.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佛教的其余说法都是围绕着它而发挥、推演出来的。苦谛认为生存就是痛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生苦:胎儿在母亲肚子里住胎十月,如同关在黑暗的地狱中,母亲喝热汤,要受热烧之苦。婴儿出生,冷风刮到身上,如同刀刮一样。从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壮年、中年,种种痛苦连绵不断。 老苦:进入老年,须发变白,牙齿脱落,眼花耳聋,肌肉松弛,神志不清,接近死亡。病苦:包括里里外外的身病和忧愁悲伤的心病。死苦:有生命无常最终死亡和遭遇偶然事故或灾难而死亡。这四种是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痛苦。怨憎会:想躲开憎恨的人和厌恶的环境,却不得不会合在一起。爱别离:想同喜爱和人和环境永远相处,却不得不分离。 求不得:想得到喜爱的东西,却偏偏得不到。这三种是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痛苦。五取蕴:五蕴又译为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人体由此五种因素构成,故特指人身。取是执著贪爱的意思。五蕴与取结合,就产生各种贪欲,招致各种痛苦。这一种是说人的肉体精神存在就是痛苦。中国僧人为了说明人生痛苦,就说人的面容是个苦字,眉毛是草字头,眼睛和鼻子合成十字,嘴是口字。 集谛说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集合而成,苦也是这样,从十二因缘说、轮回说分析产生人生各种痛苦的理由和依据。灭谛阐述断灭贪欲、痛苦,达到最终解脱境界涅槃的道理。道即道路、方法,道谛阐述达到涅槃境界所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即八正道。 2.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是佛教对人生现象的解释,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产生和发展依赖条件,分为十二个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无明"缘"行":由前世因缘带来的愚痴无知(无明)产生(缘)种种世俗意志活动(行)。"行"缘"识":世俗意志形成心识,在相应处所投胎。"识"缘"名色":识引起胎儿肉体和精神(名色)的发育。"名色"缘"六处":随着胎儿身体的发育,出现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六处)。 "六处"缘"触":婴儿出生,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触)对应联系。"触"缘"受":儿童的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对应联系,产生种种感受(受)。"受"缘"爱":青年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产生种种渴望和贪欲。"爱"缘"取":贪欲强烈,产生追求和占有的欲望(取)。"取"缘"有":追求和占有的欲望产生思想、行为(有,业)。"有"缘"生":今生今世的贪爱、追求、占有,产生种种迷惑和善恶业力,产生果报,决定来世的转生。"生"缘"老死":来世转生,又会有生老病死。 这里讲到前世、今生和来世,不断轮回。以上是就"顺观"而言,即认为无明是人生痛苦的起点,阐述人生痛苦及其原因,即苦谛和集谛。也可以反向"逆观",推导人生诸种痛苦现象所以产生,其根源在于无明,十二因缘灭,即为灭谛,认识了十二因缘的实相,即为道谛。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1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从它产生以后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但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只不过禅宗所主张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是进一步否定了佛教所设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承认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存在罢了。这样,禅宗就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十分明显,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陆九渊和王守仁的陆王心学则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懂得佛教的本体论思维模式和“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理学就如同隔岸观火。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我们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根本就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从全唐诗来看,共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动。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如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2)“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3)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盛,即使是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皎然、齐己、贯休,都有诗集留传后世。宋朝重显、文莹、祖可及至清代八指头陀、近代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人们知道,古印度的佛教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和阿旃陀(在

港台版好书

港台版经典好书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 余英时《未尽的才情——从<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 余英时《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台湾三民书局1992年版; 余英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台湾联经2008年版; 余英时《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版;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 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4年版; 余英时《知识人与中国文化的价值》,台湾时报文化2007年版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78年版; 杜正胜院士《中国文化史(修订三版)》,台湾三民书局2006年版; 杜正胜院士《古代社会与国家》,台湾允晨文化2005年版; 台湾联经版中研院张玉法院士《中华民国史稿》; 中研院张玉法院士《中国现代史》,台湾东华书局2001年版,经典着作,已经印刷七次; 中研院张玉法院士《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台湾东大图书股份公司1999年版; 中研院张玉法院士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全十册),特别好看,很有价值,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一辑总论;第二辑史料与史学;第三辑辛亥革命;第四辑民初政局;第五辑军阀政治;第六辑五四运动;第七辑护法与北伐;第八辑十年建国;第九辑八年抗战;第十辑国共斗争) 中研院张玉法院士《中国现代政治史论》,台湾东华书局2001年版; 中研院张玉法院士《中国近代现代史》,台湾东华书局1978年版; 陈立夫《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台湾正中书局1994年版; 史景迁《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1895—1980) 》,台湾丝路出版社1994年版;台湾时报版美国着名学者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3大本:最后的王朝、革命与战争、从共产主义到市场经济;内地版只有一本); 史景迁《胡若望的疑问》(一本很神奇的书),台湾唐山出版社1996年版;台湾时报版美国着名学者史景迁《太平天国》(上下); (美)舒衡哲着刘京建译《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台湾桂冠出版社2000年版 金耀基《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化》,台湾时报文化公司1980年版; 毛子水《理想和现实》,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胡适博士生前,曾推举本书作者为「学圣」,其学识之渊博不问可知) 乔家才《戴笠和他的同志》,台湾中外图书出版社1985年版; 王蒲臣《一代奇人戴笠将军》,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3年版; 蒋永敬《百年老店—国民党沧桑史》,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刘克敌《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台湾时英出版社2007年版; 高华《在历史的风陵渡口》,香港时代国际2005年版,351页;

原创:我对佛教的认识

原创:我对佛教的认识 视频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佛教之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 作者:李小托 对佛教感兴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对佛教感兴趣。而是对人种感兴趣。印度是一个人种博物馆。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对印度的人种感兴趣。为什么印度会有黑白这样各色各样的人种。有一天。我在图书馆。看了一本书。书上描述。雅利安人最初进入印度河流域的情景。其中一段描写是这样的。那个英俊的雅利安青年。骑在马背上。在刚刚进入的印度次大陆驰骋,金色的长发。在晨曦中飘扬。那时候我就知道。印度曾经有一个这么漂亮的民族,后来通过阅读又知道。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之前,在印度河谷流域。曾存在一个特别璀璨的文明。他们用印章。他们用泥来烧成砖盖房子。他们有自己文字,他们好像传承了苏美尔文化。那是一个黄种人的农耕文明,有冥想。有禅定。后来白种人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进入了印度次大陆。他们貌似是入侵者。但是他们被印度河谷文明同化,我甚至怀疑婆罗门教的吠陀仙人时期,就是指早于雅利安人的印度河谷文明时期。所以说印度文明是一个连续的包容的文明。所以你看后来的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都很体现这种柔和。包

容。五花八门,这样的特色。 《佛教之二,为什么佛教是包容的,基督教不包容》虽然 印度史诗中。有非常残酷的战争描写,但是总体你可以看。这是一个融入。不是分别的过程。这跟基督教正好相反。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样这样的一神教他们为什么是一个分别的宗教。不是融入而是分别出来。为什么一神教是 不包容的宗教?这要从一神教的创立历史看。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左右。一神教犹太教的创始人。亚伯拉罕出生在唔耳。是当时苏美尔第三王朝的国都。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境内。苏美尔文明是一个黄种人的农耕文明。这是一个伟大的文明。他创立了很多世界第一。包括文字。最早的楔形文字。当 时他们的宗教是拜各种各样的神。是一种多神教的信仰。这种文明被叫做城市文明,起初就有城市存在。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他自己的保护神。那么唔耳的保护神就是月神。亚伯拉罕出生在一个闪系白人的游牧民族家庭。那时候他们家已 经从旷野迁到了唔耳,从游牧弄成了经商。你看犹太人的经商历史非常长。那时候的游牧民族他们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家族神。我们可以这样猜想。亚伯拉罕他们家的家族神就是耶和华。我们知道。落后的文明总是要被先进的文明所同化的。就像当年雅利安人被古印度河谷文明同化。满清被汉人同化。落后的游牧民族也会被强大的苏美尔农耕文明同化。这个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历史也有偶然。亚伯拉罕和他的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台湾建省与乙未割让 绪论 一、台湾开港后的冲击 1.开放港口:台湾(安平)、沪尾(淡水)为通商口岸,并加开打狗(高雄)、 鸡笼(基隆)为子口 2.结果 A.外贸发展迅速,出口激增 a.出口品转变:清代前期以米、糖最重要;开港后,茶和樟脑成为外销新 宠 b.茶:主产於北部丘陵区,以乌龙茶、包种茶最为着名,分别输往美国及 南洋,刺激大稻埕茶行蓬勃兴起,占全台出口总值的七成 c.樟脑:产地以中、北部山区为主,产量曾高占世界总量的70~80% B.西方传教工作积极 a.以长老会影响最大,尤其是北部的马偕与南部的马雅各,主要藉用医疗 服务以利宣教 b.由於西方传教士的努力,不仅吸收汉人许多信徒,原住民更深受影响, 许多噶玛兰族原住民即以马偕的「偕」作为他们的汉字姓氏,以示感念 c.在台设立学校并引进近代医学,对台湾社会有相当的影响 3.对台湾经济社会的影响 A.茶、糖、樟脑的增产,不仅创造就业机会,且缓和人口压力,也为台湾赚 取外汇,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准 B.增加政府的税收,有助於修铁路、架电线等近代化事业的开展 C.茶与樟脑业使得中、北部近山地区的山区街市勃兴,如:林杞埔(竹山)、 集集、深坑、三角涌(三峡)、大罔畆(桃园大溪)等地,但同时威胁到原住民的生活领域,造成汉番冲突 D.买办、豪绅取代了郊商、地主,成为社会新贵

E.因茶、樟脑业的发展,北部口岸的贸易额已超越南部,使得台湾的经济与 历史重心北移 F.1860年后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这些经济作物影响晚清台湾的开发、民间 积富、政府税收、区域均衡发展,而为日据以后台湾经济发展之基础 G.帝国主义经济冲击下易发生的传统手工业受破坏、双元经济等问题,因台 湾本身的手工业原本就不发达且幅员狭小,而未出现此种状况 二、清廷治台态度转趋积极 1.同治元年,台湾正式开港通商 2.同治13年日军侵台,先后遣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来台建设 三、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割台,日本开始为期50年的殖民统治 1.台胞抗日活动:由武装抗日到文化抗日,从事政治、社会运动以争取台人权 益 2.日人治台政策:从专制独裁到皇民化运动 A.经济方面:实施「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剥削台人 B.社会、教育方面:台人受到歧视与差别待遇 第一节建省前后的建设 一、列强侵扰与台湾的危机 1.欧美列强的侵扰 A.英国首先以武力犯台,鸦片战争期间,曾击袭基隆、彰化,后并与美国有 意来台采购基隆的煤矿以解决其燃料供应问题 B.英法联军之役后,开放基隆、淡水、安平、打狗等通商口岸,台湾涉外关 系扩大,面临新的变局挑战 2.同治13年日本侵台的牡丹社事件 A.远因:美商船罗发号事件 a.事因:同治6年,罗发号在台湾南端触礁,船员悉遭生番杀害,美驻厦 门领事李仙得来台处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