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收稿日期:2010-01-10

作者简介:陆歆弘,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济,人居环境。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中的矛盾问题研究(批准号:08JC790066)。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3

陆歆弘

(上海大学房地产学院,上海201702)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近20年来人居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选择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个指标反映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研究了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发现我国人居环境建设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带来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的同幅增长,而是出现了“喇叭口”现象,两个指标之间最大相差2.4倍,但也存在一个适度的节能居住条件,中国目前已经偏离了这个最优点并处于耗能的上升期。德国与我国类似,在户均住房面积和人均能源消费量之间也存在一种类似U 型曲线关系,但上升阶段明显比我国更陡。虽然与德国、日本、美国相比我国在人均能源消费上最少,但从总量和长期趋势来看,中国仍面临着重重挑战,必须通过使用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来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营造节能又宜居的城市人居环境。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能源消费;住宅面积;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T U984.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4-0023-06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05

我国现在住房、道路、公共绿地、生活用水、卫生厕所、有线电视等人居环境与20年前相比有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但是这些年中中国所消耗的各种形式的能源均有所增长,2006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就已经占了全球能源消费的15%以上。随着中国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高,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也大幅度增长,这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改善居住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制冷取暖、生活热水、家用电器的需求增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是否要走一条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大规模城市开发同时又是大规模消耗资源、产生污染的道路?因此有必要分析和研究能源消耗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关系,进而提出科学的改进方案,为我国人居环境节能建设提出宝贵建议,使中国人居环境在改善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减少能源消耗。

1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

“人居”是指发生有组织人类活动的地方,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一般是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客观存在的总和,现代城市生态学认为,城市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因而城市人居环境是指由围绕城

市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从构成人居环境的基本因素看:建筑是基本因子,它直接提供人类居住、工作的空间;此外具有前瞻性的基础设施是重要因素(包括道路、给排水系统等),如果这些基础不完善或前瞻性不够,会给居民的出行与生活带来不便;而社会的自然系统———生态基础设施是社会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因而是人居环境的最基本部分,它不仅包括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自然服务

(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

审美和教育等等)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1]。

人居环境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档次和社会生活水准,凝聚了这个时代的社会文明。因此,优化人居环境是个复杂的工程,它包括城市功能的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居住条件的改善、综合环境的治理,以及人文景观的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等诸多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合理规划的需要。十几年来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1.1 居住面积扩大

1978年,我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0.38亿m 2,城市人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20卷 第4期 CHINA POPU LATION,RESOURCES AN D ENVIR ONMENT V ol.20 N o.4 2010

居住面积只有3.6m 2。1990年,我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

1.73亿m 2,城市人均居住面积6.7m 2[2]。2004年我国城市

人均居住面积13.79m 2。2007年我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

6.88亿m 2[3]。与1978年相比,城镇住宅建设面积平均每

年增长2100多万m 2,极大缓解了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1.2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

1980年,中国城市平均每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2.8m 2,平均每万人拥有下水道长度2.4公里,平均每人生

活用水46.8t ,用气普及率16.8%,每万人绿地面积

9.6hm 2[2]。2007年,中国城市平均每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11.4m 2,城市排水管道密度8.2km/km 2,城市集中供热面

积30.1亿m 2,平均每人生活用水65.1t ,用气普及率

87.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0m 2[3]。城市基础设施和公

用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

1.3 住宅区位向城市外扩展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变无偿配给为有偿使用,市场经济杠杆发生作用,地价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呈递减规律,中心区的居住用地部分让位于土地收益率更高的商业、金融、办公等第三产业用地,城市近郊区由于地价相对较低,适宜于发展住宅产业,从而为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提供了住房选择。例如,1999年处于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区居住房屋占全市居住房屋面积的2.99%,而离市中心较远的松江区居住房屋占全市居住房屋面积的

1.85%[4]。2008年上海静安区居住房屋占全市比例为1.74%,松江区居住房屋面积占全市6.51%[5]。其他大城

市的住宅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住宅区位的向外扩展提升了对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私人汽车的进一步需求。

1.4 城市住区的综合功能提升

住房成为商品以后,人们对家的主张变得强烈,家的概念也变得丰富起来。人们的品位越来越高,对于住宅的空间功能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今,人们对于住房的设计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①无毒害、无污染的新型环保绿色建材,建设生态园林住宅,力求实现自然与建筑的和谐。②空间设计上要求大空间,便于人们灵活布置家具,满足自主设计的愿望。③私家车泊位,建立地下停车场是居民的普遍要求。④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要求越来越完善,诸如幼儿园、公园、图书馆、超市、交通换乘等[6]。

2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2.1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指标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显然,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居住水平的提高,也需要相应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作为基础。表1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由表1可以看出,从1990-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87亿t 标准煤增长到26.56亿t 标准煤,其中生活能源消费量占10%-16%。2007年我国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已经超过200kg 标准煤。

表1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

T ab.1 The total energy consum ption and life energy consum ption per capita in China

年份

Y ear

能源消费总量

(万t 标准煤)T otal energy consum ption

(104

tce )

生活能源消费量

(万t 标准煤)Life energy consum ption

(104

tce )平均每人生活消费能源

(kg 标准煤)

Life energy consum ption per capita

(kg tce )19909870315799139.2199513117615745130.8200013855315965126.4200317499019827153.9200420322721281164.2200522468223450179.9200624627025388194.72007

265583

26790

203.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3]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4期

为了便于研究和发现规律,本文选择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个指标的均值来反映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所用数据均来

自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8年历年。计算时各项指标均以1990年为100,计算出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及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指标见表2。

表2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指标

T ab.2 Urban human habitats quality index and life energy consum ption per capita index

年份

Y ear

城市人均住宅

建筑面积

Urban house floor area per capita

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Per capita area of paved roads in cities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Per capita park green area in cities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

Urban human habitats

quality index

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指标

Life energy consum ption

per capita index

19901001001001001001995118.98141.94138.89133.2793.971997129.93167.74161.11152.9395.622000148.18196.77205.56183.5090.802001151.82225.81255.56211.0693.612002166.42254.84300.00240.4298.352003172.99300.00361.11278.03110.562004182.48332.26

411.11308.62117.962005190.51351.61438.89327.00129.242006

197.81

354.84

461.11

337.92

139.87

2.2 两个指标间的关系

根据表2,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标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指标之间呈现如图1的关系。两者之间适合拟合一条U 型抛物线:y =143.94-0.598x +0.002x 2,R 2=

0.984,式中y 代表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指标,x 代表城市人

居环境质量指标。20世纪90年代格鲁斯曼等人发现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条倒U

型曲线[7],它描述了部分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即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污染的程度由低

图1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与

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指标的关系

Fig.1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 human habitats quality index and life energy

consum ption

per capita index

趋高,经过某个临界点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但是本文发现,我国的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和人均能源消费之间却存在正U 型曲线。目前我国所处的阶段是,随着人居环境的舒适程度提高,能源消费水平也在提高。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见图2),在人居环境质量指标与人均能源消费指标增长的走势中,两者存在“脱钩”现象,他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并不是长久的。人均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并没有人居环境质量提高的速度快,因此图2中出现了一种“喇叭口”现象,两个指标之间最大相差2.4倍。

图2 能源消耗与人居环境改善之间的“脱钩”现象Fig.2 The “decoupling ”between energy consum ption and

human habitats im provement

陆歆弘: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3 与国际经验的对比

在世界上,我国的人均能耗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如图3所示。2006年,世界人均一次能源消费为72.4

M Btu ①,中国人均消耗为56.2M Btu ,日本和德国分别为178.7和177.5M Btu ,而美国的人均一次能源消费则高达334.6M Btu [8],接近中国的6

倍。

图3 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

Fig.3 The global energy consum ption per capita

数据来源:Energy In formation Adm 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

Energy Annual 2006[7]

3.1 与德国比较

从人居生活环境来看,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确和德国有类似经验,如图4。随着户均和人均居住面积的逐步增长,德国的人均能耗也呈现一种U 型抛物线关系,而且目前也已经过最低点、处于抛物线的上升阶段。从中国和德国两个相似案例来看,似乎在能源消费和人居环境(居住面积)之间存在一个最优点。据两条曲线推算,在中国这个最优的节能居住面积在人均建筑面积20m 2左右,而德国为户均83m 2左右,人均36m 2左右。但中国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住宅没有像德国那样普遍使用取暖等耗能设备,因此从图1和图4对比来看,德国抛物线的上升阶段要比中国的曲线更陡。说明中国在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并没有像德国那样大规模地提高能源消费。

3.2 与日本比较

中国人居环境指标和人均能耗指标之间的“喇叭口”现象,在日本也同样存在。但是与中国相反,如图5所示,人均能源消费指标在户均住房面积指标的上面,显示人居环境(居住面积)的改变不大,但是能源消耗却大量增长。

1978年,日本户均住宅建筑面积80.28m 2,2003

年户均建

图4 德国人居环境与能源消费指标的关系

Fig.4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habitats and

energy consum ption in G ermany

数据来源:根据参考文献[8]和[9]计算。

筑面积94.85m 2[9]。按2000年日本户均人口2.67人计算[11],2003年日本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大约35.5m 2。但是日本家庭的能源消耗量却非常大,1980年日本50%以上的家庭有了空调,1984年50%以上家庭有了两台彩色电

视机,1987年50%以上家庭拥有微波炉,1992年每个日本家庭都使用一台以上空调。2002年日本家庭的总用电量达1977亿kwh [12]。因此日本正在大力倡导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能源,例如在商业和居家领域日本现在有18个产品大类(如冰箱、电加热器等)必须满足法定的节能标准。

3.3 与美国比较

美国虽不是全球人均能耗最高的国家,

但也属于相对

图5 日本人居环境与能源消费指标的关系

Fig.5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habitats and

energy consum ption in Japan

数据来源:根据参考文献[8]和[10]计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4期

①Btu 是英国热量单位。

比较高的国家。近年来美国的户均能耗得到了有效控制,呈现下降趋势,如图6所示。1980年,美国每户家庭消费能源114.10M Btu ,2005年下降到94.90M Btu [13]。当然,家庭规模的缩小可能是一个原因,而更主要的是节能技术和新能源的利用和推广,如美国的绿色建筑标准LEE D 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业主和开发商购买高效能的住宅建筑器具可以获得政府补贴[14],美国政府在新能源的研发和利用中大力支持,2005年可再生能源占美国能源产量的

6%[15]。

而这正是中国应该学习的经验。

图6 美国家庭住房和能源消费(1980年=100)

Fig.6 Residential h ouses area and energy consum ption in the U.S.

数据来源:Energy In formation Adm 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Energy ,U.S.,Residential Energy C onsum ption Survey (RECS ),1980-2005[13]

4 结 论

居住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出行道路便利,是近20年来我国居民的明显感受,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人居环境改善的明显成就同时,对于能源的依赖也越来越强,本文通过国内外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对比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

总的来看,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并不高,中国的节能效果也是明显的。由图2的“喇叭口”可以看出,人居环境的改善并没有伴随人均能源消耗的同幅增长,这与我国居民的用能习惯和地域分布有关。与1990年相比,2006年中国人居环境改善指标提高了3.38倍,人均能源消费提高1.46倍,两者已经形成了“脱钩”趋势。

人们对舒适生活环境和便利居住条件的追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盲目扩大居住面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也是不利于减少能源消耗的。2006年中国城市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已经是27.1m 2,但是通过图1

的曲线回归发现中国最优的节能居住面积在人均建筑面积20m 2左右,德国也存在类似的U 型抛物线。这给了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一个提示,大面积别墅、高档住宅的开发从长远来看不是适宜之举。

但是与美国相比,中国在节能工作上不能放松,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是非常高的,对人居环境的舒适性改善必然伴随着更多能源的消费。石化能源的节约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也有利于人居环境的优化。中国也正面临着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减排压力。以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为家庭供能是首要的变化和趋势。在一定时期,中国应当出现人均能源消费曲线向下移动的趋势(见图6)。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建设和人口压力为节能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期望为我国人居环境的节能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编辑:于 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J ].城市发展研究,1996,(1):1-5.

[Wu Liang 2y ong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J ].Urban S tudies ,1996,(1):1-5.]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M/O L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9-05-05].http ://w w w.S tats.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17242448.html,/Ndsj/In formation/

Zh1/i011a [National Bureau of S tatistics of China.China S tatistic Y earbook 1996[M/O L ].Beijing :China S tatistics Press ,1996[2009-05-05].http ://w w w.S tats.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17242448.html,/Ndsj/In formation/Zh1/i011a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O L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009-05-05]http ://w w w.S tats.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17242448.html,/T jsj/Ndsj/2008/Indexch.Htm [National Bureau of S tatistics of China.China S tatistic

Y earbook 2008[M/O L ].Beijing :China S tatistics Press ,2008[2009-05-05].http ://w w w.S tats.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17242448.html,/T jsj/Ndsj/2008/Indexch.Htm][4]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0[O L ].2000[2009-08-12]http ://w w w.

S tats 2sh.

G ov.

Cn/Shtj/T jnj/2000/T ables/625.

Htm

[Shanghai Municipal S tatistics Bureau.Shanghai S tatistic Y earbook 2000[O L ].2000[2009-08-12].http ://w w w.S tats 2sh.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17242448.html,/Shtj/T jnj/2000/T ables/625.Htm]

[5]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9[O L ].2009[2009-08-12]http ://w w w.S tats 2sh.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17242448.html,/2003Shtj/T jnj/Nj09.Htm ?d1=2009tjnj/C1006.htm [Shanghai Municipal S tatistics Bureau.Shanghai S tatistic Y earbook 2009[O L ].2009[2009-08-12].http ://w w w.S tats 2sh.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17242448.html,/2003Shtj/T jnj/Nj09.Htm ?d1=2009T jnj/C1006.Htm]

[6]张勤.适应市场需求,改进住宅设计[J ].住宅科技,2001,(1):23-25.[Zhang Qin.Adapting to the M arket Demand and Im proving H ouse Design [J ].H ousing Science ,2001,(1):23-25.]

[7]G rossman G M ,krueger A B.Econom ic G 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 ice ,1995,110(2):353-377.[8]Energy In formation Adm 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Energy ,

US ,

陆歆弘: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International Energy Annual 2006[R],2008-12-19.

[9]Bundesm inisterium f ür Verkehr ,Bau und S tadtentwicklung.W ohnen und Bauen in Z ahlen 2008/2009[R ],2009-01-18.[T ransportation ,C 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M inistry ,G ermany.H ousing and C onstruction S tatistics 2008/2009[R].2009-01-18.

]

[12]Agency for Natural Res ources and Energy ,M inistry of Economy ,T rade

and Industry ,Japan.Energy in Japan 2006[R],2006-03:4.[13]Energy In formation Adm 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Energy ,U.S.,

Residential Energy C onsum ption Survey (RECS ),1980-2005[R ].2008-05.

[14]李忠东.美国如何推动建筑节能[J ].建筑,2009,(11):56.[Li

Zhong 2dong.

H ow US A to

Im pel Architecture

Related

Energy

C onservation [J ].C 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e ,2009,(11):56.][15]周篁.美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情况考察[J ].中国能源,2006,28

(12):15-19.[Zhou Huang.Review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Energy C onservation in the United S tates [J ].Energy of China ,2006,28(12):15-19.]

[16]马琼,杨可晗,买英.塔里木灌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J ].中国

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S2):98-99.[M a Qiong ,Y ang K ehan ,

M ai Y ing.P 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 of T alim irregated area[J ].China P opulation ,Res 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0,(S2):98-99.][17]王玉平.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8,(3):1922.[W ang Y uping.P 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m ineral res ources[J ].China P opulation Res ources and Environment ,1998,(3):1922.]

[18]宋健,于景元.人口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S ong

Jian ,Y u Jinyuan.P opulation Cybernetics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5.]

[19]K raft J ,K raft 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 DP [J ].

Energy Development ,1978,(3):401-403.

[20]王南丰,鲁玲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分析[J ]1西安财经

学院学报,2009,22(5):30-341[W ang Nan feng ,Lu Ling.Analyze

for the Change of the Income G ap Between China s Urban Residents[J ].Journal of X i ’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 ,2009,22(5):30-34.]

Study on the R elationship B etw een Improvement of U rban H uman H abitats and

E 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LU Xin 2hong

(School of Real Estate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702,China )

Abstract In recent 20years the im provement of urban human habitats has been prominent in China 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power development.Meanwhile energy consum ption and green house gas emission inevitably increased.Three indicators ,urban residential floor area of building per capita ,per capita area of paved roads in cities ,and per capita green land area of park in cities ,were selected to represent the quality of urban human habitats ,and to study the chang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urban human habitats and energy consum ption.Unlike s om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 is no synchronous increase in life energy consum ption per capita in China when Chinese urban human habitats are im proved ,and there is a large gap between human habitats im provement and energy consum ption.H owever the article found that Chinese urban habitats are now occupying m ore area and exceeds the suitable living space where less energy is consumed.S imilar to China ,G ermany found a “U ”shape curve between household floor space and energy consum ption per capita.Different from China ,the climbing part on this “U ”shape curve in G ermany is steeper than that in China.Although the energy consum ption per capita in China is much less than that in G ermany ,Japan and US A ,China is facing m ore and m ore challenges in terms of total am ount and the long term trend of energy consum ption.M or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and new energy must be applied to save m ore energy and reduce the C O 2emiss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m ore com fortable and less energy consumed urban human habitats must be built.K ey w ords urban human habitats ;energy consum ption ;residential floor area ;com paris on study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4期

人居环境评价

人居环境评价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题目: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土管1402 学号: 学生姓名:郭宏伟 指导教师:王莉 二○一六年五月 目录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它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实体和空间构成。然而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似乎已经忽视了城市人居环境的问题。大连的市长夏德仁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生态宜居型城市将是大连在“十一五”时期的建设重点、奋斗目标。尽力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向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分布合理的生态型城市的转型。 而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同时也是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一直以风景秀丽而着称,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研究杭州也会更具有代表性。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来自1996年在杭州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杭城居民,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当地居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有效样本计1000份,受访者占杭州市民总数的‰。 1.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概念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分为传统型和综合型。 传统型城市人居环境以城市这一类从事有组织活动的重要聚落形式为研究对象,历来是各种学科尤其是建筑学和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从建筑学角度把握的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偏重于小尺度操作,具体表现为对居住区规划理论的探讨。

城市人居环境调研与分析

城市规划原理结课论文

城市人居环境调研与分析 姓名:李婷 班级:11景观1 学号:1110643127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引言 (2) 1.1课题的选择 (2) 1.2调研地的选择与目的 (2) 1.3实地调研后 (2) 1.4调研与分析方法 (2) 第二章城市人居环境 (3) 2.1概念 (3) 2.2研究内容 (3) 第三章武汉市人居环境调研 (4) 3.1历史发展状况 (4) 3.2城市发展现状 (5) 第四章武汉市人居环境分析 (7) 4.1交通部分 (7) 4.2居住区部分 (7) 4.3绿化部分 (8) 4.4污染部分 (9) 4.5人文部分 (9) 4.6提出的一些建议 (10) 第五章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建设已经引起全球范围的共同关注。一个国家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城市地率先高速发展,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作为首要议题被多次提出讨论。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领域,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之中。本文主要是采用“从小见大”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武汉市的人居环境调研,分析其人居环境建设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参考,从这一“小”的方面,找出城市在人居环境治理与建设方面需要着重注意的几个关键这一“大”的方面。 相对“城市人居环境”,可能“城市环境”这一词大家更熟悉,若从最基本的说离不开城市是什么、城市具备什么,城市环境是什么,城市人居环境又是什么,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意义又何在?在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大背景下,因面临着住房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等城市问题,人们越来越关心城市人居环境建设。 本文从一个具体实例出发,通过对武汉市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对武汉市的人居环境进行分析,从交通、居住区、绿化、污染、人文这些部分分别阐述问题和特点,并提出“屋顶花园”、“保护并开发旅游资源”、“城市多样性建设”等等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和分析,我们不仅能看出武汉市的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问题,而且也能发现其他城市在某些方面出现与武汉类似的情况,比如:交通拥堵问题、噪音污染问题、空气污染问题···这些共同问题无疑是为我们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敲响警钟,城市的发展应该以合理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为指针,应坚持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原则,从长久利益出发才能逐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将城市建设地更美好、舒适。 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多样性

基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基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在进行人居环境的调查和研究时,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等,才能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确保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公正性等。本文就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组成结构进行阐述,提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以期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标签: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应用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重,给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以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从而真正、全面的反映某个城市的实际情况。 一、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组成结构 在对人居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对应确保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等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城市经济在不断发展,各种资源的消耗量在急剧上升,给城市人居环境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城市各个方面的表现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保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总的来说,城市人居环境指的是城市居民所在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普遍性和共同性,所以,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必须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情况、社会状况、公共设施等多个方面,以在有效落实以人为本原则的情况下,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本文所介绍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了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环境资源保护、公共设施建设、环境管理能力几个方面,并且子系统有十六个指标,以详尽的反映城市人居环境情况,从而为城市人居环境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进行城市人居环境的合理评价前,需要注重手段、评价方法的正确选用,并对各个指标对应的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准确核对,才能确保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可靠性、准确性。在进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时,需要制定合适的评价标准、分级标准等,才能确保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构建有据可依。一般情况下,评价标准的合理确定需要遵守的原则有:首先,对国内外人居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情况进行参考,从而确定标准值;其次,在国际标准或国家级标准的指标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采用规定的标准值;最后,对国外城市的情况进行趋势推测,以在参考的情况下制定标准值。 本文采用的统计分析法来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在全面分析一百多个专

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八龙潭小学2017年第一季度 能源资源消耗分析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要点,客观反映我校公共机构能耗情况,及时提供真实的节能数据,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正常化、规范化,特作如下公共机构能源消分析报告。 一、基本信息情况 根据2017年第一季度统计,我校总用能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用能人数为50人,能源资源消耗主要是办公学习及日常用电、日常用水等。 二、能源资源消耗情况 2017年第一季度用电消耗880千瓦时;用水消耗350立方米;原煤消耗1160千克;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为1.42度/ 平方米,人均用电量为17.6千瓦时/季度,人均用水为7吨/季度。 二、能源资源消耗变动情况 经统计,2017年能源资源消耗呈现下降的态势。其中,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同比下降0.21%,人均用电量同比下降0.15%,人均用水量同比下降0.39%。 2017年度能源消耗总量同比总体下降,实现学校用电、用水、用原煤指标有所节约,但下降幅度还应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2017年第一季度我校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与上级要求仍有差距。下一步我校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提高公共机构节能的成效。 (一)加大节能改造力度。加快淘汰高耗能的办公设备,完成节能灯管的更换,积极推进办公室资源循环利用。 (二)加强节能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节能工作的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深化学校节能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节能制度,强化办公节电、日常节水、办公耗材及其它节能事务管理措施。 (四)完善节能考核评价。不断完善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切实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 二○一七年五月十日

人居环境评价

人居环境评价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题目: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土管1402 学号: 学生姓名:郭宏伟 指导教师:王莉 二○一六年五月 目录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它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实体和空间构成。然而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似乎已经忽视了城市人居环境的问题。大连的市长夏德仁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生态宜居型城市将是大连在“十一五”时期的建设重点、奋斗目标。尽力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向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分布合理的生态型城市的转型。

而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同时也是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一直以风景秀丽而着称,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研究杭州也会更具有代表性。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来自1996年在杭州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杭城居民,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当地居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有效样本计1000份,受访者占杭州市民总数的‰。 1.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概念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分为传统型和综合型。 传统型城市人居环境以城市这一类从事有组织活动的重要聚落形式为研究对象,历来是各种学科尤其是建筑学和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从建筑学角度把握的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偏重于小尺度操作,具体表现为对居住区规划理论的探讨。 而综合型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最激烈的相互作用的时空存在形式,既是一种形态,也是一个过程。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非线性和多因素性决定了它既非居住区的放大,也非区域地理系统的缩影,而应是一个综合型概念,一个兼容建筑学中人的尺度和地理学中社会经济空间的尺度的新概念。 城市人居环境的地域层次划分 城市人居环境在地域层次上可划分为近接居住环境(微观城市人居环境)、社区环境(中观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宏观城市人居环境)。以住宅为核心的近接居住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情感和活动,这一圈域是人──自然环境和人──社会环境结合的基点,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住宅和邻里环境。社区环境为居民社会活动的主要环

浅谈城市与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化的问题

浅谈城市与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化的问题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理想聚居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从未停止。在自然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界保持相对和谐状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快速增长,人类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之后,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人化自然的步伐。加速了对人类赖以生存自然环境的破坏。研究城市与农村人居生态化的问题迫在眉睫,对于人类构建现代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是有现实而伟大的意义。一.人居环境生态化的内涵与特点 人居环境是由英文HumanSetdements转译而来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是指一个由人、建筑及其周围自然环境构成的系统,是人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后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即城市公民生活周围的自然因素,如光照、温度、空气、动物、植物、水体、大地、自然景观等)、人工环境(即人工构成的部分,主要包括由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创造而产生的建筑、城镇、风景、交通等物体、景观或空间)、社会环境(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和心理环境(即自然、人工及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是对各种居民群体及个体主观精神、心理感觉产生影响的外部综合性氛围)。人居环境应是人、建筑、环境、自然与社会之间处于可持续性的和谐状态的生态化人居环境。它强调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同时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类生存的理想模式。

人居环境具备以下特点: 1.崇尚自然: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尊重并保护自然。 2.经济高效:对能源和资源实行充分利用、循环利用,可持续性利用。3.乡土特色: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行分类利用。4.生态安全:居民日常生活安全和环境安全得到充分保证。 5.生活方便、环境舒适。6.适应发展;用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人居环境系统,来同步适应对总体环境的变化。 7.人本关怀: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对社会生活的人本关怀。 二.人居环境生态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对策 在从事区域的经济和生态规划时,以着眼范畴和重点策略的不同,人居环境可以有农村人居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之别。 1.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对策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城市人居环境也成为人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主要问题如下:①空气污染严重②水体污染严重、缺水问题严重③“垃圾围城”问题严重④噪音污染、光污染明显⑤城市人口急剧增加⑥交通拥挤严重⑦工业化污染严重⑧城市生态系统整体脆弱等问题。主要对策如下:①建设生态社区:生态社区由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系统和环境管理系统所构成,是满足居民方便、舒适、卫生、安全和景观环境优美要求的生态文明社区。建设生态社区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②发展绿色空间:绿色空间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

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17242448.html, 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 作者:陈明亮 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36期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重庆市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也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为新农村建设实现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针对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并进一步梳理空间分异特征,对更有效的制定差异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备着深远的指导性价值。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等相关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差异化;优化调控 从概念上来看,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称之为的乡村人居环境主要指的是在乡村范围内,农户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乡之间要素进一步流动,乡村主体也有了更加广阔深远的行为空间,其更加多元化的行为结果导致乡村空间系统进一步呈现出要素结构功能的转型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使得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人居环境保护两者之间出现比较深刻的矛盾,对于乡村发展和人居环境保护等相关难题要进行有效化解。以重庆为例,面对乡村人居环境现状矛盾,怎样才能使这一难题得以破解,进一步优化其乡村人居环境,这是需要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首先,进一步有效构建综合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根本上来讲,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是针对农民生活环境和品质进行衡量的重要参考依据,针对重庆的基础设施,乡村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居住条件,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相关方面为依据,确保这5个方面成为一级指标,同时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选取40个二级指标,由此进一步充分构建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针对基础设施进行有效评价。从根本上来看,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水准是对乡村人居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硬环境,大多数时候,交通水利设施的条件越优质,信息通讯外部交通越发达,技术设施的建设水平就会变得越高。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村域之间的道路硬化率,村内部的主要道路路灯等指标,针对单元的交通水利设施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实施方案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办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工作,加强日常用能精细化管理,提高用能效率,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办能源资源消费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职责分工 我办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工作在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领导下,由单位综合办公室组织实施,并确立统计员。主要负责制定统计实施方案,安装统计软件,填写上报统计报表,编制统计工作报告并报送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工作。 二、统计报表的填报主体 (一)基层表 基层表包括《公共机构基本信息》、《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状况》、《公共机构数据中心机房能源消费状况》和《公共机构采暖能源资源消费状况》,应及时汇总,上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 (二)综合表 综合表包括《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分级汇总情况》、《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分类汇总情况》、《公共机构数据中心机房能源消费统计汇总情况》和《公共机构采暖能源资源

消费统计汇总情况》。 三、统计数据采集方法 (一)公共机构基本情况 公共机构基本信息采集应全面统计整理我办相关信息,据实填写建筑面积、用能人数、公车数量等其他信息。坚决杜绝少报、漏报公共机构数量的现象。 (二)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状况 1.电消费数据:填写本单位办公区统计周期内消费的总电量及费用数据。采集方式有两种: 一是从电力供应部门获取数据; ? 二是逐户调查各用户和统计公用电耗,然后累加获得总消费数据。 2.水消费数据:填写本单位办公区统计周期内的实际用水量及费用数据。 3.原煤消费数据: 填写本单位办公区统计周期内的原煤实际消费量及费用数据。 4.天然气消费数据: 填写本单位办公区统计周期内的天然气实际消费量及费用数据。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 一是集中供应和使用的,由燃气公司提供能耗数据; 二是分户购买、使用的,逐户调查和累加各用户消费量和费用。

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杭州的人居建设为例 城市环境是由那些与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等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物理(包括自然地、人工的)条件与社会、人文、经济、信息条件所构成。其中社会人文环境是指非物质的、无形的存在,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与深层结构之中,指导其行为与行动。城市环境若按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来分类,主要有居住生活环境、工作(学习)环境及其他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生活品质的高低,是非常主要的。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就是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的现况下, 能够拥有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空间。对现在的人们来说, 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包含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舒适, 而且还包含精神方面的享受要求,尤其后者的优劣, 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等生活的效率, 而且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 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开发日益强调环境效应,“绿色地球”、“绿色城市”、“森林都市”、“园林城市”等等设想和实践成为当今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新世纪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将呈现出三大趋势:(1)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共存;(2)注重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开发;(3)强调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并重。 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有着比大多数城市要优良合理的人居环境,但是也同样难以避免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人居环境特色的日渐衰微。 近几年,杭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欣喜之余,我们也应看到杭州城市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杭城的人居环境特色正在逐渐衰微、消失,我们的周遭正不断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恶俗的建筑物。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上,一个个用红油漆写成的“拆”字令人触目惊心。整个杭州仿佛是一个大工地,到处在拆房,到处在建房。在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场面的同时,以牺牲杭州原有居住文化、人居环境特色为代价的“建设性破坏”也随处可见。杭州正在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杨雨宵资源072 2007034048 摘要: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因人居环境问题近年来成为全球的普遍问题。本文从人居环境的概述,建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和原则及发展对策等方面阐述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人居环境概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意义建立的原则对策 一、人居环境的概述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它所考虑的是小到三家村,大到城市带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人居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及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物质的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即它不仅仅指人类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人类聚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二、建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城市不仅是人类聚居活动最密集、最丰富的区域,而且,随着当前城市化越演越烈,到本世纪末,全球将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的2/3将居住在城市。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充裕的物质享受、便利的生活设施和高效的信息交流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诸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人居环境恶化问题。因而,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衡量和检验,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可量化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的意义表现在:①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述城市人居环境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综合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阶段、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②有利于对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或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找出不足,端正发展的方向;③通过对未来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合理规划提供辅助决策服务;④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学的理论体系。 三、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作为衡量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应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等普遍原则,还应满足以人为本、层次性、区域性、可操作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等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居环境是人居住的,也是人管理的,更是为居民服务的,构成人居环境的三大要素;人类社会、人工环境、地域环境,即人、物、地(空间),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其中,“人”居于首要地位,抽去了人及人类活动的聚居环境,不能称之为“人居环境”,而仅仅是“空间”。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 摘要:文章回顾了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的历程.着重阐述并分析了国内外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城市因子选择、评价适用性、评价思想等方面。并提出未来人居环境评价应特别注重区域性、引入人地和谐——环境友好观,最、加强多学科的耦合及GIS的应用等。 关键词:人居环境评价区域性GIS指标体系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居住环境发展非常迅速.而人居环境的研究还相对落后。事实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趋严格。因此。对人居环境的研究熏待加强,在纵深方向和不同领域加以深化。本文试图对国内外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作进行系统综述,探究这些研究对中国人居环境的启示、展望人居环境评价.以期抛砖引玉的目的 1人居环境的起源及国际响应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还是一个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问题,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日益拥挤、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导致了“城市噩梦”的产生。从而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早在1954年,希腊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学者道萨迪亚斯等创立了“人类聚居科学”)的理论,即:ScienceofHumanSettlement 伸文简译为“人居环境学”),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即: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 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如何建设、评价人居环境成为探索热点。1961年wH0(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议程。 1976年,温哥华第一次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提出了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类住区政策的首要目标。1996年,伊斯坦布尔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会议(HabitatII)探讨了两个具有全球性重要意义的主题:“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城市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人居署从1989年开始创立“联合国人居奖”,这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以表彰在人类住区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2001年,在纽约召开的Istanbul+5特别联大,检讨和评估了《人类居住议程》的执行情况 2城市人居环境评价 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通过人居环境评价来描述.而人居环境评价则由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或定性描述来体现。人居环境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刻画人居环境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可以使对人居环境理论的探讨转向如何实施和操作的应用层面.因而人居环境评价是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还有利于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便找出不足,取长补短,进而寻求发展的方向。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人居环境优劣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对人居环境质量的一种刻画、描述和度量,是一种“尺度”和“标准”。而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则在系列指标体系中表现出来。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是综合评价人居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基础.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可为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结2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结2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结2篇 篇一 根据省市县有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XX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决策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基础、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乡村为导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三线三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立足实际,循序渐进,通过不懈努力,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针对各村实际,从便民利民出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确保整治成效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以村为主、社会参与。村委会是整治工作的主体,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上下联动、综合整治的工作机制。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

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 三、总体目标 计划用四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农村三大革命。 (一) 启动实施、抓点带面、初见成效阶段(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本阶段主要是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治理,实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努力实现制定方案切实可行、推动推动措施强而有力、群众整体素质有所提高、陈量垃圾全部清除、垃圾处理体系初步建立、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 整体推进、全面覆盖、成效显著阶段(2017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本阶段集中开展农村三大革命,实行不留死角、全面覆盖、完成任务。努力实现农村垃圾治理、改厕和污水处理三大革命顺利完成、长效治理和管理体系完全建立、群众的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群众安居乐业、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完成。 (三) 找差补缺、建章立制、迎查验收阶段(2020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本阶段主要是组织人员自查自纠,实行补差补缺、完善资料、迎接检查。全力保证实现群众满意、领导满意、检查组满意。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本文从城市的尺度出发,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基本概念的剖析和城市人居环境构成要素的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城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为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吴良镛先生受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启发,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确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学术框架。此后,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 本文以城市为研究尺度,选取西安市三环范围内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分析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域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为西安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人居环境基本概念 1.1 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人居环境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 人居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类这个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是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由3部分组成:(1)居住条件,它通过住宅本身的价值来体现,包含住宅面积、住宅质量和住宅设备等;(2)生态环境质量,它通过城市的大气、水、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水平;(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它可通过各文教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各类活动场所、道路广场、交通状况等指标反映。 二.研究区域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新亚欧大陆桥中

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3篇可参考

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3篇可参考 【篇一】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现农民安居乐业,根据中省市县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吴起县委办公室、吴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的通知(吴办发〔20XX〕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中省市县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立足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镇村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以保障农村居民的住房、饮水、出行安全为基本要求,激发各村、各单位和各石油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全面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清洁乡村、生态乡村、美丽乡村。 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名镇生态建设,优化镇、村发展生产生活环境,争取早日将XX城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农业产业多元、旅游产业支撑、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村镇。 二、目标任务按照“镇督导、村负责、组到位、户落实”的推进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单位协作、镇村共建、全民参与、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 全面开展镇村环境卫生整治,做好“三清理”(垃圾清理、污水清理、秸秆清理)和“七改造”(道路改造、房屋改造、饮水改造、用电改造、畜圈改造、用厕改造、炉灶改造),20XX年,全镇清洁乡村建成率达到100;公路沿线村达到生态乡村标准,推动XX城、油寺和张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20XX年,所有村基本达到生态乡村标准;

20XX年至20XX年,争取每年创建2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到20XX 年,全镇农村居民住房、饮水、活动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 三、组织领导为了推动工作,加强领导指导,成立XX城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组长XX镇长副组长XX人大主席XX组织委员成员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党政综合办公室,由齐晓靖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 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决策、部署、要求,具体组织、协调全镇各村、各单位和各企业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四、主要任务及分工3月初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从“三清理”入手,出实招、下硬手,力促短时间内实现镇内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大转变、大提升;4月初全面启动村庄重点部位绿化美化和“七改造”,确保年底整体显成效、出形象。 (一)环境卫生整治1、中心镇区卫生整治(1)交通秩序整治。 加强车辆乱停乱靠的整治,禁止车辆、商贩、摊点等车辆随意乱停,特别是加强对镇区主街道的管理。 责任人齐晓靖、韩海银(2)“三街两路”及城镇周围卫生整治。 加大清扫、保洁和监督检查力度,清除镇区四边的卫生死角,做好野广告、乱贴乱画、公共厕所整治,对建筑物、居民小巷、公共设施等所有地方的乱贴乱画、乱写乱涂等现象进行彻底清除。 加强公厕的卫生管理,做到定人、定岗、定责。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组平均值表 评价因素及编号平均值定级总体感觉 房屋总体印象 房屋质量 水体清洁度 树木保护状况 生活垃圾处理 饮用和水源状况 文体设施情况 上学方便程度 服务设施状况 人身安全 财务安全 出行道路状况 田地道路 到集市方便程度 到县城方便程度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近接居住环境 住宅 宽适度,给排水状况,日照通风条件,生活垃圾收集 情况; 邻里 住房周围的安静,近邻的交流或接触程度,近邻的围 墙、院子内的绿化; 社区环境 社区绿化 公园、学校的绿化,街头绿化,该地区的绿化状况, 去公园的便利程度,周围的水域环境,与水域的接近 程度; 社区空间公共空间的大小,街景的美化程度; 社区服务 购物、娱乐、医疗、银行、邮局,小孩的教育环境, 文化环境,治安状况; 城市环境 风景名胜保护自然风景的保护,历史古迹的保护,历史气氛; 生态环境噪音,空气质量; 服务应急能力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防灾抗灾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项(A)因素项(B)分因素项(C) 经济环境销售率(一年以内) 物业管理水平物管费收缴率,服务质量楼盘认可度入住率,升值潜力 社会环境 安全小区消防设施,抗震设防,小区内治安状况 健康医院或诊所数量,社区康体设施 教育文化学校数量,社区活动 居民生活邻里关系,生活便利程度 小区规划设计 人均建筑面积,建筑密度,景观环境,套型平面组合 及功能,室内通风,小区特色

区位交通到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公共交通的服务班次,公共交通线路,机动车可达性,车位数量与住户比 生态环境 水环境系统 水质标准(景观水体),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中水 利用率 声环境系统小区白天噪音等级,室内白天噪音等级 光环境系统 小区道路立体照明系统,朝阳房间比例(多层、高层), 日照时数(大寒日) 气环境系统二氧化硫含量,二氧化氮含量 绿化系统绿地率,植物丰实度 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 统 生活垃圾收集与分类率,生活垃圾收运密闭率 技术环境 智能技术 周边红外线对射和电子监控及电子巡更,户内报警及 救助系统 通讯信息技术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宽带入户率建造技术绿色材料,建筑节能比例 住宅设计指标构成 住宅设计指标 住宅类型(高层、多层、公寓、别墅) 住宅层高(米) 住宅房型(一房一厅、二房一厅、二房二厅一卫...) 住宅单元建筑面积(平方米) 人均拥有房间数量(个) 住宅配套设施完备率(%) 住宅的智能化程度(高、中、低)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人居环境划分准则环境构成要素 按结构形态划分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区位环境按社会形态划分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一级准则单项指标 建筑质量(Ⅰ)房型设计(X1) 通风状况(X2) 结构健全(X3) 储藏充足(X4) 容易维修(X5) 电力稳定(X6) 楼层高度(X7) 防火材料(X8) 隔音设施(X9) 充足光线(X10) 内置橱柜(X11) 绝缘防护(X12) 室温控制(X13) 管道良好(X14) 卫生设施(X15) 方便厨房(X16) 不互相干扰的 通道 (X17) 环境安全(Ⅱ)空气质量(X18) 饮水水质(X19) 噪声污染(X20) 洪水淹没(X21) 交通要道(X22) 垃圾堆场(X23) 化学工厂(X24) 污染水体(X25) 易燃易爆(X26) 景观规划(Ⅲ)风景院落(X27) 住区小品(X28) 建筑密度(X29) 自然景色(X30) 户外保持(X31) 建筑保持(X32) 住宅间距(X33) 绿化草坪(X34) 休闲广场(X35) 建筑样式(X36) 公共服务(Ⅳ)商业网点(X37) 医疗保健(X38) 蔬菜市场(X39) 供电系统(X40) 电信服务(X41) 给水系统(X42) 排水系统(X43) 各类学校(X44) 公共停车场所 (X45) 文化娱乐设施 (X46) 社区文化环 境邻里和谐(X47) 社区治安(X48) 住宅特色(X49) 住区荣誉(X50) 紧邻亲朋(X51) 紧邻高校(X52) 流动人口(X53) 远离棚户(X54) 市民广场(X55) 心理归属(X56)

特色小镇人居环境评价

特色小镇人居环境评价 特色小镇建设的目的是为广大乡镇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特色小镇是人类特殊的聚居形式。特色小镇人居环境应成为世界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 保护和建设特色小镇人居环境,对于保护当地自然环境、传承传统文化、完善配套设施、协调城乡发展,以及促进特色小镇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在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破坏环境、设施配置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状况。 因此,本文针对特色小镇人居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特色小镇人居环境的特殊性,研究特色小镇人居环境内容,分析特色小镇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和措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在分析特色小镇人居环境内涵、特殊性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文件、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评价及产业园区人居环境的内容,构建了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空间环境、产业环境、设施环境的特色小镇人居环境评价体系。(2)对研究区域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综合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对邢台市清河县羊绒小镇进行实证研究。羊绒小镇综合得分为70.43分,人居环境较好。 总体来看,产业环境、设施环境与空间环境实际得分较高,得分越高人居环境越好,但与标准得分相比波动较大,应进一步改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虽得分较低,但与标准分值相差较小,波动幅度小。 具体来看,自然环境最好,奠定了羊绒小镇人居环境的基础;人文环境总体较好,但公共文化设施配置不足;空间环境有待完善,沿街建筑与特色文化结合度、沿街建筑与小镇整体风格协调性欠缺;产业环境总体较好,但旅游吸引力不足;设

施环境中部分配套设施不完善。最后,依据羊绒小镇评价结果与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与保障措施,期冀能为特色小镇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发展提供借鉴。

浅谈人居环境品质与意境

中国矿业大学10-11学年第二学期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 《人居环境与通风》作业 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二〇一一年四月

浅谈人居环境品质与意境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关注点渐渐从充分注重自己的住房及周边环境品质改善延伸扩展到整个社区、整个城市的环境建设,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人居环境的品质与意境。 关键字:人居环境品质;人居环境意境;自然观;绿色人居环境 1.引言 人居环境所涉及的方面不仅是要满足人类对遮风挡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人居环境的发展表现了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的风貌和水准,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类文明。无论是建造住宅还是与其融为一体的园林景观,都既是一种生产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发展的历史,人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就是人的漫长的进化历程,居住环境的改善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和文明进步。 人居环境,“居”字是住宅,“环境”就是社区,是人们所能触及的外在环境的总和,从精神的内在体验和外在的环境空间,如何让住宅和社区符合优质人居环境的标准和特色,人居环境为人所造,又反过来通过它的“美育”作用,来陶冶人的心灵和性情,来“造人”。人居环境的品质与意境研究的是人生活的方式、生活的状态、生活的氛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如诗如画。 2.人居环境发展概况 2.1工业革命前的人居环境品质与意境的和谐平衡 我们可以从考证中得知原始人类从巢居、穴居发展到定居,它们是人类求得生存过程中的安全避护所。从品质上满足了原始人对居住环境最基本要求,遮风挡雨、防灾防兽、群分类聚,并在寻求理想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改进选择环境的技巧,对“天”的崇拜与天人合一的观念促使他们寄望通天通灵的巫术意念活动,从意境上以取得人类自身无法知晓的“天”的暗示,以“天”意来选择环境从而达到与天地山水同相连的意境。 而后,随着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国家的出现同时也表示人类聚居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居环境也不断改善。因此产生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文明:黄淮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和地中海文明,这四种文明表现在人居环境上就是创造了灿烂辉煌而各具特色的建筑与城市空间。在埃及,人们迷信人死后会复活并从此永生,创造了至今震撼世界的理想化“阴宅”——金字塔。在地中海,古希腊的手工

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说明

附件2 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说明 目录 第一部分:基本指标体系 (2) A、居住环境 (2) B、生态环境 (10) C、社会和谐 (13) D、公共安全 (16) E、经济发展 (18) F、资源节约 (19) 第二部分:城市实践案例编制导则 (25)

第一部分:基本指标体系 以下说明详细介绍了指标的基本含义和计算方法等,各申报单位在填报时,需详细注明各指标的计算过程和参考数据。 A、居住环境 A1住房与社区 1.常住人口住房保障(定性指标) 指标解释:指城市制定完善的常住人口住房保障政策且已贯彻实施。 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2.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完成率 指标解释:指城市新开工(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量占目标任务量的百分比。到2020年前,连续三年目标任务完成率≥100%。 指标计算方法: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完成率=实际新开工(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量(户)/计划新开工(筹集)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户)×100% 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3.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定性指标) 指标解释:指建成区内基本完成现有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改造中综合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新建与改造助老设施、提升小区和住宅配套基础设施等工作。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 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4.住宅街区化(定性指标) 指标解释:指城市建成区新建住宅小区的街区规模适度,没有超大型封闭式小区。旧城改造中结合路网加密逐步推广住宅的街区化规划建设,并实现有效的物业管

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5.社区便捷生活服务圈建设 指标解释:指社区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便民服务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在15分钟步行距离内形成便捷的生活服务圈。 数据来源:民政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A2市政基础设施 1.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 指标解释:指城市城区公共用水人口占城区人口的百分比。公共用水人口指使用城市自来水厂通过管网供水的人口数。公共供水普及率≥95%。 指标计算方法: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城区公共用水人口(万人)/城区人口(万人)+城区暂住人口(万人)×100% 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2.城市供水水质(定性指标) 指标解释:指由卫生防疫部门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479-2006)检测供水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数据来源:城市卫生防疫部门 3.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指标解释:指城市公共供水漏损水量占城市公共供水总量的百分比。供水漏损率符合《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公共供水漏损水量是指城市公共供水总量与注册用户用水量之差。 指标计算方法: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城区公共供水漏损水量/城区公共供水总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