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实验室植物种植工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实验室植物种植工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实验室植物种植工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实验室植物种植工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实验室植物种植工程

号植物名称单

单价

(元)金额(元)

1 花叶蔓株10 25 250

2 皱叶鸟巢蕨株20 20 400

3 大叶伞株

4 350 1400

4 小白菜株30 3

5 1050

5 小花木槿2

6 22 572

6 金雀化33 18 594

7 扶桑51 20 1020

8 红番苋21 6 126

9 木本夜来香40 22 880

10 双色茉莉12 35 420

11 夏威夷椰子 3 70 210

12 九里香23 28 644

13 花叶福禄同 6 55 330

14 长寿花100 11 1100

15 翠云草42 7 294

16 双喜藤12 55 660

17 虎尾草 3 22 66

18 吊钟海棠100 12 1200

19 镜面草17 5 85

20 百里香20 8 160

21 迷迭香36 7 252

22 花叶碧玉39 10 390

23 碧玉35 8 280

24 米兰40 25 1000

25 大百合竹 3 280 840

26 花叶络石12 15 180

27 白蝴蝶26 10 260

28 红掌20 28 560

29 大竹芋 2 58 116

30 一品红34 28 952

31 白掌40 30 1200

32 龙血树 3 160 480

33 大米兰 4 120 480

34 绿萝 4 75 300

35 绿萝 2 150 300

36 网纹草60 7 420

37 大迷迭香 4 75 300

38 吊竹梅20 20 400

39 凤梨(莎莎)46 28 1288

40 凤梨(丹尼斯)50 28 1400

41 粉冠军(粉掌)20 30 600

42 姬凤梨50 10 500

43 天鹅绒竹芋30 35 1050

44 黄金玉扇20 20 400

45 卡丽20 22 440

46 吊兰40 6 240

47 秋海棠520 18 9360

48 四季海棠100 3 300

49 冷水花100 8 800

50 铁兰100 18 1800

51 大黄星(凤梨)30 30 900

52 龙船花64 30 1920

53 口红花 2 250 500

54 铁线蕨12 15 180

55 五彩凤梨50 18 900

56 金露(接骨草)135 8 1080

57 绿葆树58 12 696

58 空气草 3 75 225

59 春羽29 26 754

60 龟背竹30 18 540

61 变叶木23 20 460

62 七色木47 35 1645

63 观音莲54 15 810

64 布迪椰子 1 3200 3200

65 观音竹 5 250 1250

66 加拿利海枣 1 2400 2400

67 美丽针葵 4 180 720

68 大美丽针葵 1 2700 2700

69 蒲葵 1 2000 2000

70 红千层 3 270 810

71 散尾葵 3 300 900

72 海芋 6 150 900

73 天竺葵142 7 994

74 白兰花 4 250 1000

75 叶子花 3 150 450

76 叶子花 1 680 680

77 常春藤10 18 180

78 海滨木槿 5 150 750

79 平安树 3 120 360

80 巴西铁 3 550 1650

81 金泉树10 100 1000

82 棕竹 1 2500 2500

83 朱蕉40 25 1000

84 花叶万年青40 25 1000

85 巴西美人40 30 1200

86 天堂鸟10 150 1500

87 鹅掌柴 3 150 450

88 橡皮树 3 250 750

89 金心巴西铁 3 75 225

90 袖珍椰子40 20 800

91 紫鸭跖草22 18 396

92 紫星(凤梨)20 12 240

93 花叶竹芋168 12 2016

94 美女樱432 3 1296

95 醉蝶花20 15 300

96 榕树22 40 880

97 鹅掌柴30 30 900

98 文竹 3 65 195

99 武竹 3 60 180 100 花叶龙舌兰 3 120 360 101 斑纹竹芋35 30 1050 102 红莺歌20 22 440 103 黄莺歌20 22 440 104 猪笼草 2 45 90

105 新西兰凤仙18 25 450 106 水养绿萝11 150 1650 10 竹柏 2 3500 7000

合计118211

人工费工60 150 9000 苗木运输费车 5 1000 5000

东北泥炭土包300 20 6000 合计20000

规费 5.468%*118211 6464

税金 3.577%*118211 4228

总计128903

“活着”的建筑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

当201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余温未散之时,王澍的又一件作品已经悄然伫立在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内。在保护自然传统、保留文化多样的课题上,永远孜孜不倦的王澍,此次将目光集中到了距今几千年的我国古老建筑材料——夯土上。当全世界都在热衷挖掘新奇的建筑形式,寻求新型建筑材料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愿意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思考建筑的本源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需求。建筑是一种载体,做有生命力的建筑,是解决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建筑师王澍曾说过:对于“活”的传统,不能轻言放弃。留住材料上的时间,留住生命的痕迹,乡土建筑最玄妙的地方就在这里。 水岸山居位于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 是一处背山临水的建筑群,建筑主体全部 采用生土建造,并加入了类似村落的设计, 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夯土现代建筑 群。关于夯土建筑,根据历史记载早在 4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夯土技术, 这种传统的建造方法是将生土经过加固处 理,形成结构紧密,坚硬的夯土,进而层层 夯实,用作建筑。古代的宫殿,土楼等都是 采用夯土技术,事实证明,福建著名的裕昌 楼距今已经600多年了,却依旧坚固。与 混凝土住宅的保质期相比,夯土建筑如果 保存得好可以存在千年,这样对环境的影 响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从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中,可以看到整 个建筑的全貌:曲折的空间,蜿蜒的长廊, 土黄色的夯土建筑墙体,以及以木结构支撑 的灰黑色屋顶和竹条饰面的建筑立面…… 回转的空间和大尺度的建筑构件显得古朴 而现代。这样如诗如画的建筑群,谁又能 想到它仅仅是用打地基时挖出的泥土建造 而成呢。同时,在整个建筑群中,还能看到 许多旧材料的运用,包括当地一些拆迁老 建筑时留下的废弃砖瓦,石块等。它们被 回收重新利用起来,以另一种形态重现在 新的建筑当中。虽然原来的房子不见了, 但原来的记忆和痕迹却到处都是。因此, 在建筑师看来,这不仅仅是对老建筑的保 护,而是让其以传统和文化载体的形式,继 续有“生气”的活着。 专辑072

理解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理解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因此,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而与那些沉浸于超速营造中的中国主流建筑师不同,身居学院要职的王澍远离现实的喧嚣,一意于他的理想城市、建筑的营造。园林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营造一直是王澍梦寐以求的,而象山校区正好实现和满足了他多年来的夙愿。这是一个人的、人文理想主义的校园规划和校园营造,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更为重要的是,象山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隐含着再造东方建筑学的宏愿,也着意于建构园林城市、建筑的范本。 所以说,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 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 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了坡度, 这使整个校区如同画卷一般。 象山校区在建筑材料上另辟蹊径。周围青山 绿水,白鹭满山。整个校区的建筑只使用四种建 材的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竹),体现 了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让建筑充满了江 南的灵性。 传统中国一直运用土、木这类自然材料作为 主要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在今日完全可以被循

场地设计论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场地设计论文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摘要:本文选取了自己很感兴趣的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术院校象山校区作为场地设计课作业的调研分析对象,主要想分析一下建筑与场地的矛盾与统一,深入了解一下新乡土主义建筑的特质,从布局、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空间处理、造园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东方文化精髓与韵味,旨在学习如何关注建筑的地方风格与文化根源,如何在当代建筑中继承和体现东方传统建筑的精髓。 关键词: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自然环境、传统、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空间围合、借景、步移景异、建筑造型 引言: 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照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图1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区

1、宏观规划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是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得到得山水之照应和领引。校园中心是郁郁葱葱的象山,山脚下是一弯流水,30余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样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平静的沉浸在平缓的山水之间,这一群建筑就像守护的星座,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之间便勾勒出象山。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 图2 总平面图

南方城市考察报告

一、考察时间:2011.10.12—2011.10.20 二、考察地点:杭州、上海、苏州、无锡、南京 三、考察形式:专业考察 四、考察目的:了解现代建筑构造,设计风格、样式等。学习古代园林造景的手法,丰富知识,开拓视野,辅助专业学习和设计。通过参观博物馆藏品、古代建筑室内外装饰因素,了解一些反映古代艺术设计思想的视觉设计成分的具体运用。学会以视觉为方式、以平面为元素分析古代设计作品的功能与形式。通过这些认识使学生把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巩固与加深,同进补充新的知识点,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次写生实习我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认识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实际观察,及老师的讲解中得到了更多的宝贵的经验。此次考察,不仅拓展了我的专业视野,学到了许多关于建筑和视觉的知识,对建筑的结构、园林的造型和传统元素的运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杭州考察 中国美院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位于西湖湖畔绿树成荫的南山路上,学院没有围墙,置身偌大的校园里,可以发现中国式的水墨基调,两幢楼之间的廊桥会让人感受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同时又充满了现代气息。厅中的石鼓,墙上的透光格,廊边 的木窗棂,旋转楼 梯上的小圆亭,让 我们能充分感受 到设计者赋予它 们的意义。 结束了南山 老校区,接着去领 略象山新校区带 给我们另一种设 计的震撼。中国美 院新校区是一个人文理想主义的校园规划和校园营造,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在象山校区,大量使用了当地废弃的旧瓦,旧瓦

的回收再利用既是追忆正在逝去的建造传统。我认为象山新校园或许是中国传统与现实激烈冲突中诞生的另一种“乌托邦”,30座大小不一的建筑平静的沉浸在中国南方平缓的山水之间,这里流动着艺术学子的青春、激情、沉思与梦想,昭示着一条通往人们内心深处的返乡之路。 西湖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西湖依杭州而名,杭州因西湖而盛。自古以来就有“天下西湖三十六,此中最美是杭州”。 西湖之美,美 在其如诗如画的湖 光山色;美在湖山 与人文的自然相 融;更美在人们对 她的呵护及对其历 史文脉的传承。 西湖四周,绿 荫环抱,山色葱茏, 画桥烟柳,云树笼 纱。逶迤群山之间, 林泉秀美,溪涧幽深。西湖不仅独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且更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把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 二、上海考察 上海外滩及步行街 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 一,也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 易和航运中心。出了世博园,我们 又去了外滩、博物馆、南京路步行 街,去体验真正的上海。 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黄 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 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外滩又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 一.引言: 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 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 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 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 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 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美院建筑利用传 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 感,

三.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 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从外立面看建筑的效果很不错,很有艺术气息,与我们见惯了的正常建筑截然不同,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但他完全没有将人考虑进去,仿佛就在“玩弄”建筑,“玩弄”美院的在校师生。下面我就介绍几点我所看到的问题! 1.开窗问题 从外面看,建筑的窗户开得很“艺术”,很“个性”。(图1、2)不知道为什么明明不该开窗地方开了一个窗户,最后又用帘幕遮上,废弃不用,而需要光线的地方却只有死墙一堵。 2.卫生间的问题 也许最匪夷所思的还是卫生间,卫生间应该是私密 的空间,可是这里许多卫生间的窗户都开向外面的过 道,一点都不避讳行人的目光,实在令人尴尬。 3.楼梯的问题 有的楼梯设计的过于狭小,只能走一个人,人员疏 散缓慢,而且采光明显不足,楼梯间几乎是黑的。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调研报告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调研报告 一、调研主题分析 本调研报告选取了自己比较熟悉的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调研分析对象,从布局、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空间处理、造园手法等方面入手,主要想分析一下其中蕴含的东方文化精髓与韵味,旨在学习如何关注建筑的地方风格与文化根源,如何在当代建筑中继承和体现东方传统建筑的精髓。 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在今天的范式。校区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校区中心是郁郁葱葱的象山,山脚下是一湾流水,30余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样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平静的沉浸在平缓的山水之间,这一群建筑就像守护的星座,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之间便勾勒出象山。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王澍在象山校区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中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二、调研具体过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是由1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使用。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由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整个校园建筑的结构形式选用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加砖砌填充墙体系,建筑师利用这种体系,大量使用回收旧砖瓦,并充分利用这里的手工建造方式,将这一地区特有的多种尺寸旧砖的混合砌筑传统和现代建造工艺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厚墙体系。选用一种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屋顶,和回收旧砖瓦的上人屋面做法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屋顶体系,这种厚墙与厚板的结合,在这个夏季炎热冬季阴冷的地区能有效减少空调的使用。整个校园建筑和景观共使用多达700 万片回收旧砖瓦,节约了资源,也深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生态观念。 象山校区分两期建设,一期在山北,二期在山南,呈点状分布。北区为完全新建,大开大合,大气与幽静统一。以“回”字形院房作为北区的母题,或四合,或三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转,随性布置。其间点缀了梳齿形的教学楼,并在用地的北侧用“一”字形横向展开的画廊限定边界。最后,一座细瘦的玻璃塔在校园西边建筑序列的尽端占领制高点,统摄全局。南区为老建筑改造部分,王澍在山南有限的场地开始了他“造城”的宏大实践。 建筑物料与色彩,“4层高的杉木板材原色立面三面围合着象山的三合院落,关闭时具有令人震撼的单纯性,打开时具有轻快的多样性”,四种建材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体现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

西湖实习报告

风景园林综合实习—杭州实习报告 年级:2009级专业:城市园林学号:0941403005 姓名:陆丹 一、实习目的 设计方面: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一的实习,使学生在基本熟悉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与手法的基础上,对我国南方园林另一代表园林的造园艺术与手法进行理解和感悟,目的是通过本次综合实习,使学生对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我国南方园林的造园立意、场地与环境、造园要素、造园手法、造园艺术等有系统的了解和感悟和总结,以便将其自然地应用到将来的新园林设计的创意之中。 植栽方面:识别华东地区常用园林树木,掌握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观赏价值和园林用途;了解不同类型园林绿地树木选择的特点和不同的应用形式;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理解园林树木在造景中如何体现地方特色,探讨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优缺点,提高设计实践中应用园林树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 1、11月14日下午,赴太子湾公园进行学习,主要学习内容为太子湾植物种类及其应用、公共景观的空间尺度和空间布局,造景要素、树群、花镜进行分析。 2、11月15日考察西溪湿地,主要任务是认识西溪湿地的各种植物,初步了解旅游区(自然湿地)的空间规划,交通流线等要素;以及体验湿地的生态功能。 3、11月16日考察杭州植物园,认识华东地区的各种植物;将杭州的植物与苏州的植物的种类及应用形式进行对比。 4、11月17日上午考察西湖、西湖新天地,观看并分析西湖十景,了解对有古文化的中心城区该如何发展,以及古迹附近的现代景观应该如何来设计;下午去了钱江新城的市民中心,实地考察市民中心的景观设计,并结合付晓渝老师的介绍进行专业分析。 5、11月18日中国美院,了解中国美院的基本情况,建筑风格,空间格局,体会中国美院中的学术氛围,并加以思考。 三、实习总结 1、杭州太子湾公园植物配置 杭州太子湾公园是20世纪80-90年代西湖景区新建公园之一,它遵循在传承西湖风景园林艺术的同时有所发展的原则,延续花港观鱼公园所开创的中西合璧、以“中”为主的艺术风格基础上,展示自己的特色。公园位于苏堤春晓、花港观鱼南部,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西部,背山面湖,仿佛置身密林之中,总体规划面积共80.03hm2,因与庄文、景献两太子有关,故名太子湾。经过20多年的时间沉淀,公园内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稳定、变化丰富的植物空间。经过实地的考察,我大概把其植物空间类型分为半开放型和覆盖型两种,开放型、完全封闭型和垂直型等植物空间不多。 本次太子湾实地考察,在老师的带领介绍后,我选择了公园内望山坪、逍遥坡、琵琶洲和珠帘壁东侧4个典型植物空间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简单地总结了植物空间数量特征,探讨植物空间与群落结构的关系。 ⑴望山坪空间 望山坪空间面积约11785m2,位于太子湾公园东北部。该空间由3个植物群落围合,南面山体衬托,营造了一个舒适宜人的半开放空间。 从公园主入口进入,第一个典型群落是乐昌含笑、日本樱花、桂花、无刺枸骨群落,上、中、下三层常绿植物盖度较高,能起到障景作用,也为在空间内停留的游人提供天然屏障。该群落主要体现日本樱花春季景观,群落结构设计时,上层乐昌含笑做日本樱花的背景,同时添加少量落叶植物,如白玉兰,使群落统一中富有变化。 群落二是西侧的日本樱花、红花檵木、郁金香群落。此群落的垂直面是望山坪空间的主

中国美术学院考察报告doc

中国美术学院考察报告 篇一:杭州考察报告 齐鲁工业大学 研究生实习报告 院系名称艺术学院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XX年6月17日——6月21 艺术考察实习报告 考察时间:XX年6月17日————6月21日 考察地点:杭州 考察路线:良渚文化村—西溪湿地—中国美术学院—宋城—南宋御街考察目的:研究建筑的外观与结构,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研究古代街区群落,感受古建筑的魅力。研究景观园林设计特色与创新,一方面加深了对古建筑的感性认识和理论上的认识以及山水印象,积累了传统的建筑知识,增加了园林景观的知识,及人文知识。以下是结合本专业,认为较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作一些描述。其中最喜欢南宋御街和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西溪湿地。南宋御街XX年,杭州市政府找上王澍,希望王澍主持中山路南宋御街的历史街区综合保护与更新。当时的御街,已经非常破

败。这条据说南宋皇帝走过的6公里长街,已经很长时间不维护了,商店很少,就剩下一些卖便宜货的,墙上的灰一块儿一块儿的,街上的人稀稀拉拉,晚上只有几个像鬼火一样的路灯。这条承载了很多杭州人回忆的老街,成为了杭州老百姓的一块心病。从XX年开始,各方就已经围绕着怎么改造这条街道展开了讨论和探索,但一直没有找到特别理想的方案。最初,王澍并不想接下这个项目,“触及的利益太复杂。” 面对找上门来的政府,王澍提了六个条件:第一,要想做好,至少三年,设计之前,必须有至少半年的时间做深入调研;第二,坚决不做强制拆迁,保持足够数量的原住民,要保持生活的魅力;第三,不做假古董;第四,不做街面的一层皮,要做有纵深的街区;第五,用新的小建筑系统将街道缩减到原来12米的宽度;最后一条,只做1公里的示范。王澍了解政府的心情:“我知道你们很急,希望我们马上就做设计。可能7月份开始做设计,年底就动工,这是中国的政府项目一贯的作风。”本以为这六条苛刻的条件提出来,对方就知难而退了,可出乎他的预料,政府竟然全部答应了。 带着美术学院的两百多名师生,经过半年的调研,王澍拿出了方案:完全停止拆迁,在不动迁任何一户居民的前提下,原地改造所有老旧建筑,包括历 史悠久的木构民居、民国建筑和近50年的砖混民居,

王澍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项目地点:杭州,转塘镇,象山,中国 用地面积:约400亩 建筑面积:约150000平方米 设计范围:总体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 设计时间:2001.4-2002.9;2004.6-2006.6 施工时间:2003.6-2007.10;2005.6-2007.9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砖砌填充墙 主要材料:竹模板混凝土,回收旧砖瓦,本地杉木,竹,钢 建筑师:王澍/陆文宇 这片校园是国立中国美术学院为它的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基础教学部建造的新校园,500多教师和5000多本科与研究生在这里教学、学习与生活。 2000年,学院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学院的教授、艺术家与参与选址的建筑师共同认为,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在中国的建筑传统中,这样的建筑被称为“园林”。这个词无法用西语的“花园”去翻译,它特指“自然”被置入“城市”,而城市建筑因此发生某种质变,呈现为半建筑半自然的形态。如果“自然”是一端,建筑师思考的另一端就是“城市”,一系列似乎在等待某种事件突发的小场所,似乎有点散漫,甚至没有一个严格的结构,但真正的生活才可能在这里放松的发生。建筑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屋顶平台、树下、田间、河边等多样性的教学交流空间,在这里,学院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

校园的自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空间叙事手法浅析

校园的自述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空间叙事手法浅析 王涤尘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工程空间特点的思考,分析该作品中的建筑叙事模式,以及建筑师在叙事手法上“东西结合,动静相宜”的独具匠心。并试图探讨在东方文化语境下营造现代叙事空间的可能性与方法,强调叙事性对现代建筑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象山校区;王澍;叙事;窥视;漫游 1建筑的叙事 叙事,即对事件的描述,其源于文学并一直是它的重要议题。这种表现形式一直贯穿在各类作品中,从古代的文学、绘画、音乐,再到近现代的电影、连环画、媒体等等。而且时代的变革使叙事工具从传统的口头或书面的语言,发展为更多元的形态。建筑作为众多叙事工具的一种,也不可避免地在变化中前进着。 建筑叙事,是通过三维空间带给人更多维度体验的过程,古已有之。雅典卫城通过仪式性的序列、故事性的浮雕演化出描述着女神祭祀的场景;罗马帝国的宫殿则通过宏伟的雕塑和粗壮的记功柱显示帝王的丰功伟绩;哥特教堂高耸的尖顶也在传达着造物主的恩泽。及至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叙事逐渐减少了以往“明喻”式的描述,而更多强调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并且努力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现代绘画)中汲取营养,使建筑成为承载一系列事件的容器。建筑不再仅仅是静态的、象征式的存在,它承载了更多关于人的日常活动,并将其反馈给更多体验者。在各叙事片段中,人建立起与自己经验相关的知觉体验,从此建筑再也“不是单纯的空间场所,而是包含着类似某种偶然性或线索的景观”,增强了空间的张力,同时也更具开放性。 2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工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以下简称象山校区)二期由建筑师王澍主持设计并于2010年完成。项目位于青山绿水环绕的杭州转塘镇,虽为山北侧一期工程的延续,但设计师在其中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的建筑”,使整个校园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依山而建,面山而居”的总体布局。 相较于一期工程单体“合院式”的布局,象山二期以更灵活、有机的院落模式契合场地,巧妙地化解了由高差带来的局限。不同院落间围合程度的差异,使单体不再是单一的“回”字形布局,而呈现了更多元、自由的形态。每个院子都有着不同的打开与闭合的方式,使其虽形制相似,却表情各异,同时也鼓励着不同的活动,而整个建筑群落又呈现统一的立面风格,使人有强烈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之感。 除了各具特色的院落形态,二期工程中更加强了建筑间的 联系,用高低错落的空中步道将教学楼、活动中心、宿舍等单体串联起来。通过这种立体的交通系统,从外部形象上保证了建筑各自的特点与独立性。若置身其中,使用者的行为尽数发生在这一系统中,学习或歇息,穿行或停留,建筑间的界限反而被消解了。以上这些特点,使二期工程中具有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的建筑叙事空间 3叙事手法浅析 根据二期工程的空间特点,其叙事模式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以院落空间为基础的“静态”叙事。院落作为“容器”接纳各种行为与景观,使用者在这个相对静止的空间中,阅读其中的情节片断,并可以进一步将各片断加以剪辑,内化为自身的空间体验。 二是由步道连廊发展来的“动态”叙事。工程中的交通系统,创造了丰富的人行流线。使用者漫步其中,自然而然地会以线性的方式体验各建筑片断,形成连贯的空间体验,设计者也有更多的机会使空间更具趣味性。 “动静相宜”的叙事模式,发展出了各自的叙事手法,即院落中的“窥视”与连廊上的“漫游”。王澍在运用这两种手法中,采用东西结合的方式,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念,形成了更具特色的建筑语言。 3.1“窥视”式叙事 在古典园林中,“框景”是常见的构景手法之一,即利用利用门窗洞口,山石罅隙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清代文人李渔曾做“尺幅窗”(又名“空心画”)以自娱,展示了其“过目之物,尽是图画”的意趣。《园冶》则更详细地阐述了“框景”在园林中的应用:“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防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虽然在叙事手法上仍传达着二维静态的美学,但洞口的限制,以及“粉壁”、“石”与“圆窗”等景物所区分的不同层次,却进一步引申出“窥视”的观察手段,为叙事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电影艺术,这种平面化的叙事手法被转化为更加立体的空间模式,并具有“西洋镜”的效果。作为需要精细化环境设计的艺术形式,对空间氛围与呈现方式的探索使其与建筑有了互相借鉴的土壤。二十世纪上半叶,以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为首的一些西方导演,尝试将建筑空间应用于电影中,拓展叙事角度并增加戏剧性效果。“窥视”这一空间主题出现在其于1954年的电影《后窗》中:主人公通过自家后窗观望对街邻居消遣时光,并从不同邻居的片段化叙事中串联出“谋杀”主题。影片中,后窗成为“窥视”的画框,而对街窗户描述的主题,如厨房、餐厅、起居室等等,超越本身平面化的固有功能,成为传达各个叙事单元 179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回避传统问题,这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古典情结。一方面,面对现代,我们不得不放弃古典情感;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放弃又必须是在熟悉和尊重基础上作出的决定,若没有古典情感而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弃古典情感是不可能的。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很多,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表现了王澍对传统的尊重。然而,单纯的传统性结构并不能承载他对于建筑的全部理解,生活的每一片断都是在原有旧事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些新的事物。他的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对传统和现代建筑结合的漫长探索。 环境 “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决定着知识与教育将来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整个方案选址正是以此为基础,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一个尝试。就好比王澍一直所向往,喜爱的江南园林一般,他企图把中国传统上的园林元素而不仅是建筑,重新呈现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呈现在一所校园里。而成功落成的象山校区在今天便是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的范式。 象山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建筑在山水中只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在王澍看来,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 象山校区里,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得到得山水之照应和领引。原本平坦的场地被顺山形水势改造为这一带典型的低丘,连续、突然转折、高低起伏且不断分叉的步道系统使这里成为一种水平绵延的漫游场所。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 材料 “使用大量回收材料,除了节约资源,在新建造体系下接续了‘循环建造’的传统,也是因为这类砖、瓦、陶片都是自然材料,是会呼吸的,是‘活的’,容易和草木自然结合,产生一种和谐沉静的气愤。与之相应,我理想中的建筑总是包含大量建筑内的外部腔体,建筑内是有‘气’存在的。” 传统中国一直运用土、木这类自然材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在今日完全可以被循环使用。在占地800亩的象山校区里,有从各地拆房现场收集来的700万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它们在这里的屋顶和墙面上恰到好处,重现新生。灰白色调的各种风格的建筑与田园式的园林景观交相辉映,身处其中,感受无处不在的惬意和宁静。 利用这些有记忆的朴素材料,王澍在中国美院的设计中探索了一种当代中国本土的新的城市营造模式,如何将民间的传统建造工艺同简单纯朴的现代主义构造方式相结合,既包含了对历史的讨论,也包含了对这种生态或者可持续发展的讨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