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傅大士语录

傅大士语录

傅大士语录 >>佛学杂论>>五明研究>>佛教导航石窟

绘画

雕塑

建筑

书法

文学

音乐

其它


综论

禅宗

净土

法相

中观

天台

华严

唐密

南传

戒律

三论宗

藏秘


西藏佛教

缅甸佛教

越南佛教

泰国佛教

朝韩佛教

日本佛教

欧美佛教

台湾佛教

斯里兰卡佛教

马来西亚佛教

印尼佛教

印度佛教


基督教

天主教

会道门

伊斯兰教

道教

儒家



首页 | 信息 | 文库 觉之路 | 藏经楼 讲经堂 | 相册 佛音 影视馆 | 站内搜索 网址 | 结缘 人才 百科 | BLOG
论坛 家园 |
综合网站论坛社区 法师博客莲友博客网络道场地方佛教佛教经论影视音乐网络讲堂主题网站
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港台佛教海外佛教法物流通护生素食慈善网址佛教协会宗教局民间社团


|
五明研究首页
|
声明
|
工巧明
|
医方明
|
因明
|
内明
|
地区佛教
|
佛教历史
|
宗教比较
|
观点访谈
|
英文佛教
|
佛学杂论
|
文化悟语
|



您现在的位置: 佛教导航 >> 五明研究 >> 佛学杂论 >> 正文 文库投稿
傅大士语录

傅大士语录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325 更新时间:2009-4-12
傅大士语录
善慧大士语录
菩萨戒弟子国子进士 楼颖 撰
夫诸佛菩萨。现三身游十方

世界。
弘六度以摄五道众生。众生之性。邪见妄取。言将行违。性与理背。
虽欲服勤冥奥。滥觞洪源。而智不能知。慧不能照。
适足以为名相。为盖为缠。乃见仇魔冤。受制外道。
倒屣六尘之境。攘臂三界之内。无复突国陷阵。先锋而出者。
悲夫圣人所以恢张逸网。为大权之教。
或昔为能仁之师。今为弟子。或秘菩萨之行。现声闻之学。
于是以清净为战场。以持戒为守御。以金刚为锋刃。
以方便为间谍。以会众为将士。以说法为号令。
遂与无数部伍共破魔城。城内诸魔悉皆降伏。
欢喜踊跃发菩提心者。无量无数矣。自双林涅槃之后。法轮辍轨。
慧日韬晖。使六道众生狴牢日固。故我诸佛菩萨。悲其若此。
所以用威神之力。现无数身。将以解其扃鐍。
而示之要会。故世之言双林大士自云是弥勒应身。明矣。
不然。何以有自然无师之智超出凡夫之中。辩才无方。
玄解经藏。恒以护持正法。发众生之聋瞽。皆如经言。
维摩之奉戒清净。盖以摄诸毁禁。俾归正道者也。
时梁武帝以皇王之贵。精勤佛宝。由是异人间出。
共羽翼正教。如大士之时。比丘僧则有智者.头陀.慧集.
慧和.普建.普成。居士则有傅普敏.徐普拔.潘普成.
昌居士。皆六度四等。清心净行。以严持于身。放生蔬食。
医病救苦。以泛爱于物。造立塔庙。崇饰尊像。以严佛事。
敷演句偈。阐扬经论。以广多闻。
此皆是不可思议之人。行不可思议之事。迭为表里。用度难信难化之人。
欲使其得登无上之道。见当来之佛耳。
颖以烦笼久翳。长夜未晓。恨不得于日月之下。亲承鉴烛。
犹愿上生兜率。下会龙华。故以伐木思人。闻韶忘味。
将恐芳尘散逸。后来无闻。遂追访长老。编而次之。
以为传八卷。以示于后云耳。
善慧大士录卷第一
大士姓傅。名翕。字玄风。东阳郡乌伤县稽停里人。
乌伤。即今义乌县也。父名宣慈。字广爱。母王氏。世为农。
以齐建武四年

丁丑岁五月八日生。端靖淳和。
无所爱著。少不学问。时与里人渔。每得鱼。常以竹笼盛之。
沉深水中。祝曰。欲去者去。止者留。时人以为愚。
梁天监十一年。年十六岁。娶留氏。名曰妙光。有子二人。曰。
普建.普成。普通元年。年二十四。
溯水取鱼于稽停塘下。遇一胡僧。号嵩头陀。语大士曰。
我昔与汝于毗婆尸佛前发愿度众生。汝今兜率宫中受用悉在。
何时当还。大士瞪目而已。头陀曰。汝试临水观影。
大士从之。乃见圆光宝盍。便悟前因。乃曰。炉[糒-米+韦]之所多钝铁。
良医门下足病人。当度众生为急。
何暇思天宫之乐乎。于是弃鱼具。携行归舍。因问修道之地。
头陀指松山下双梼树曰。此可矣。即今双林寺是。
大士于此结庵。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种植蔬果。
为人佣作。与妻妙光。昼作夜归。敷演佛法。苦行七年。
一日。宴坐次。见释迦.金粟.定光三佛。来自东方。
放光如日。复见金色自天而下。集大士身。从是身常出妙香。
每闻空中唱言。成道之日。当代释迦坐道场。
既而四众常集。问讯作礼。郡守王烋谓是妖妄。囚之数旬。
大士唯不饮食。而众益叹异。遂释之。大士还山。
愈加精进。远近愿师事者日众。每旦钟鸣。有仙人腾空而下。
随喜行道。尝谓弟子曰。我得首楞严三昧。又曰。
我得无漏智。弟子佥曰。首楞严三昧。
唯住十地菩萨方能得之。故知大士是住十地菩萨。示迹同凡耳。
大士欲导群品。先化妻子。令发道心。即舍田宅。
请四众设大会。而说偈曰。
舍抱现天心 倾资为善会 愿度群生尽
俱翔三界外 归投无上士 仰恩普令盍
是年饥馑。设会之后。家无斗储。同里傅昉.傅子良等。
入山供养。大士化谕妻子。鬻身助会。妙光受命。乃曰。
唯愿一切众生因此同得解脱。大通二年三月。
同里傅重昌.傅僧举母。以钱五万买之。大士得钱。
即营设大会。乃发愿曰。弟子善慧。稽首释迦世尊.


十方三世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今舍卖妻子。
普为三界苦趣众生消灾集福。灭除罪垢。同证菩提。后月余。
傅氏悉遣妙光等还山。 大士有仆。亡匿为盗。
时有同里傅昉.傅暀。罄产来施。大士转为亡仆营救苦斋。
周七七日。妙光纺绩。佣赁。曾不少休。傅昉亦质妻子。
得米来作供养。大士复转给诸修道者。自后灵异益多。
人或谤毁。大士倍生慈愍。一日。去叔家。自称。
我是弥勒。故来相化。叔可作礼。叔遂作礼。 又欲往从祖孚公。
孚初不信。妙光谏曰。他谓汝失心。
岂有叔祖作礼之义。慎无往也。大士即拨胸前。作金色。出天香。
以示妙光。妙光犹言。勿往。大士竟诣孚所。说令设礼。
孚固不从。大士归。妙光问曰。孚作礼否。答曰。今虽未礼。
明日会当步步作礼。是夜。孚梦八人迎大士去。孚随之问。
人叱曰。汝高慢不从圣训。今复何问。
俄见大士金相奇特。翔空而行。孚追之。但见石壁横空。大士.
侍从直过无碍。孚不得而前。既寤。悲悔。迟明入山。寖闻异香。
遥见大士。雨泪稽首。愿为弟子。大士曰。
我从兜率天下。正为相接耳。孚公遂即依止。三业清净。
时有沙门慧集来至双林。大士为说无上菩提。慧集愿为弟子。
初。大士感梦项左边出五色圆光。身升虚空。
而下至所住山东南面顶上。及寤。慧集来。便留此山。尔后。
慧集处处教化。常言大士是弥勒应身。
大士凡讲说及作功德。请佛停光。两眼常出金色光明。告大众曰。
学道若不值无生师。终不得道。我是现前得无生人。
昔隐此事。今不覆藏。以示汝等。又弟子礼拜。
大士因谓之曰。汝莫礼我。但礼殿中佛。即我形像。 又曰。
我于梦中忆得过去师。名曰善明世尊。或问曰。善明世尊。
得道时师耶。发心时师耶。答曰。非发心时师也。
彼佛出世时。我为国王。供养彼佛。彼佛寿八万岁。我作佛时。
寿量亦尔。我梦得师名。悲相忆念。一夕雨泪。 又曰。

我梦见释迦以手掌来合我手。问曰。此是何相。答曰。
此是我心与世尊心相应耳。
中大通三年。大士与弟子于云黄山所居前十许里。
开凿为精舍。乃种麻.豆.芋.菜等。及至秋稔。
忽有赐[泳-永+敕]里贾昙颖来争其地。大士即与之。 大士居松山.
云黄两处。林麓葱茜。其中多有猛兽。人常畏之。
大士常以余食饲之。自兹伏匿。
大通六年。大士言。双林僻处。教化众生不广。
乃欲诣阙见天子。宣扬正教。以正月十八日。
遣弟子傅暀奉书于梁武帝。曰。
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大士今欲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
其上善。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无相为因。涅槃为果。
其中善。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
其下善。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俱禀六斋。
今大士立誓。绍弘正教。普度群生。故遣弟子暀告白。
暀奉书至都。诣大乐令何昌。昌见书。难曰。
国师智者尚复作启。况大士国民。忽作白书。岂敢呈通。暀曰。
顷从东来。恐无人为达此书。乃心立誓。烧手于御路侧。
庶得上闻。昌闻是语。即将此书往同泰寺见浩法师。
共议以表进上。有诏赴阙。
大士即以十二月十九日至蒋山。闰十二月八日辰时到阙。初武帝闻大士神异。
即试命阍人预锁诸门。大士心已先知。
预作大木槌一双。先扣一门。诸门悉启。直入善言殿。唱拜不从。
径登西国所贡宝榻。此榻。昭明太子.
智者法师洎大士得坐耳。帝问大士。师事从谁。答曰。从无所从。师无所师。
事无所事。设食竟。遂还钟山定林寺。诏令资给。自是天下名僧云集。此处常降甘露。
大同元年正月。帝幸华林园重云殿。请四部众。
自讲三慧.般若经。于时公卿连席。貂绂满座。
诏特为大士别设一榻。四人侍接。时有刘中亟至。问大士。
何以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大士对曰。敬中无敬性。
不敬无不敬心。讲众既集。帝升殿。唯大士不起。中亟又问其故。
 

 大士对曰。法地若动。一切法不安。 时诸王公送嚫。
请大众诵经。唯大士嘿然。人问其故。对曰。
语默皆佛事也。 太子遣人问曰。何不论议。对曰。当知所说。
非长非短。非广非狭。非有边非无边。如如正理。夫复何言。
讲众既散。帝因赐水火之珠。大逾径寸。圆明洞彻。
以大士山居。水火难致。故以此珠赐之大士。
常用取水火于日月。时王公贵人有至大士所。见大士坐不正。
问曰。何不正坐。答曰。正人无正性。侧人无侧心。一日。
帝延至寿光殿说法。至夜方出。
四月。复还云黄山。至九月二日。又遣傅暀奉书于帝。
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
今有如意宝珠。清净解脱。照彻十方。光色微妙。
难可思议。欲施人主。若能受者。疾至菩提。帝诏曰。
若欲见顾。甚佳也。
大同五年始。重入都。行至钟山。以状上帝曰。
帝岂有心而欲辨。大士岂有义而欲论耶。帝答曰。
有心与无心。俱入于实相。实相离言说。无辨亦无论。
三月十六日。帝于寿光殿共论真谛。大士曰。
息而不灭。帝曰。若息而不灭。此则有色。故钝。大士曰。
一切诸法。不有不无。帝曰。谨受旨矣。大士曰。一切色像。
莫不归空。百川不过于大海。万法不出于真如。
如来于三界.九十六道中。独超其最。普视众生有若自身。
有若赤子。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乐。帝默然。大士退。
至十八日。大士作偈进帝。答息而不灭义。其辞曰。
若息而灭 见苦断集 如趣涅槃 则有我所
亦无平等 不会大悲 既无大悲 犹有放逸
修学无住 不趣涅槃 若趣涅槃 鄣于悉达
为有相人 令趣涅槃 息而不灭 但息攀缘
不息本无 本无不生 今则不灭 不趣涅槃
不著世间 名大慈悲 乃无我所 亦无彼我
遍一切色 而无色性 名不放逸 何不放逸
一切众生 有若赤子 有若自身 常欲利安

何能安 无过去有 无现在有 无未来有
三世清净 饶益一切 共同解脱 又观一乘
入一切乘 观一切乘 还入一乘 又观修行
无量道品 普济群生 而不取我 不缚不脱
尽于未来 乃名精进
大同六年。辞帝东归。后数月。以功德事。复至都下。
止蒋山。遣傅暀奉书于帝。曰。
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皇帝性合正道。履践如如。
大士为菩提下而故高。皇帝为菩提高而故下。
机缘感应。故成佛事。今者故来普劝一切同修正道。谨白。
时何昌使外。此书未达。 时有沙门问曰。大士。今日大耶。
后日大耶。对曰。亦可今日小。后日大。亦可今日大。
后日小。何以故。凡地修圣道。果地习凡因。常行无所践。
常度无度人。时因启帝置寺于双梼间。号双林。
寺前此两树。根株异植。枝叶连理。各有祥气出木窍中。
上有双鹤。和鸣栖翔。 大士还造佛殿。殿前先有白杨树。
枝叶秀异。经行其下。常闻天乐。时降甘露。
大士令伐此木为殿中像。未间。刀匠自至。
复于树所创砖塔九层。至今存焉。 躬写经律。千有余卷。白佛。
誓愿众生离为解脱。大士三至京师。所度道俗。不可胜计。
大同七年。谓弟子曰。我于贤劫千佛中一佛耳。
若愿生千佛中。即得见我。 弟子问曰。若复有人深障。
大士还先知否。答曰。补处菩萨有所不知耶。
我当坐道场时。此人是魔使。为我作障碍。我当用此为法门。
汝等但看我遭此恼乱。不生嗔恚。
汝等云何小小被鄣而便欲分天隔地殊。我亦平等度之。无有差也。 又曰。
我是如来使。从如中来耳。弟子曰。师既如是。
何故无六通。答曰。声闻.辟支尚有六通。汝视我行业缘起若此。
岂无六通。今我但示同凡耳。 一日。又告众曰。
我舍此身时期。嵩头陀暂过忉利天。不久还兜率天。
汝愿生彼。即得见我也。
大同八年。乃立誓持上斋。作愿文曰。弟子善慧。

今启释迦世尊.十方三世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
弟子自念今生无可从心布施。拔济受苦众生。
自今立誓三年持上斋。每六月日不饮食。以此饥渴之苦。
代一切众生酬偿罪业。降促苦劫。速得解脱。
以不食之粮。广作布施。愿诸众生世世备足财法无量。
永离爱染。不作三业。得大总持。摧伏诸魔。成无上道。
大同十年。大士以佛像经文委诸善众。
又以屋宇田地。资生什物。悉皆捐舍。营立精舍。设大法会。
启白诸佛。普为十方三世.六道四生.怨亲平等。
供养三宝及一切众。以为佛事。此世界十方无边国土一切众生。
若有身.口.意业。造作一切无量众罪。因是堕大地狱。
或复业报畜生。婴受众苦。或复出生人间。贫穷下贱。
盲聋喑哑。诸根不具。或复枷锁徒流。牢狱系闭。
无量苦厄。或不见佛。不闻法。不见僧。不值知识。解脱无因。
以此供养。仰请世尊。慈力除灭。速得解脱。遇善知识。
闻法悟道。发菩提心。大士家资屋宅。倾舍既尽。
无庇身之地。创立草庵。妙光亦自立庵。草衣木食。
昼夜勤苦。仅得少足。俄有劫贼群至。以刃驱胁。
大士初无惧色。徐谓之曰。若要财物。任意取之。何为怒耶。
贼去家空。犹有米二百余斛。乃自念言。由有身故。
乃生诸人罪业。寿终之后。必堕地狱。长婴大苦。遂乃舍米百斛。
为诸劫贼设会供养三宝。为忏罪恶。舍前小塘。
偶自枯涸。大士尽取虫鱼投大江中。死者葬于山下。
牛犬死者亦葬之。深念是等轮回苦趣。解脱无期。
又舍米二百斛。为鱼犬等设会供养三宝。乃仰圣则。
遂有偈曰。
昔贤舍头目 王子救虎身 慈尊推国走
修忍拔怨亲 今余闻此德 仰慕菩提因
倾资度牛犬 舍命济鱼身 愿为常乐友
共趣涅槃津 同会俗无俗 齐证真无真
太清二年二月。大士复舍田园产业。以十五日设会。
为此国土遍十方普佛世界。六道四生怨亲平等。
供养三

宝。诸佛住世。普度群生。乃说偈曰。
倾资为善供 归命天中天 仰请停光照
流恩普大千 三涂皆解脱 六趣超自然
普会体无体 齐证缘无缘
又偈曰。
隐崖修正道 憩兹三十余 远愧山林友
归命帝玄虚 设会宣经忏 为彼荡尘墟
普愿无暇秽 心净等芙蕖 并契三空理
同证一如如
大士又欲持不食上斋及烧身为灯。
遍为一切供养三宝。三月十五日。乃谓众曰。
昔闻月光大士舍头弘施太子。救穷济乏。无吝命财。经之所明。
此人不久成佛。故余不揆凡微。仰慕圣则。乃立心誓。舍身命财。
普为一切供养诸佛。谨持不食上斋而取灭度。
执志烧身为大明灯。为一切供养三宝。今取来月八日。
遂先告众曰。莫怀忧恼。夫物有生有死。事有成有败。
天下恩爱皆悉离别。今舍此秽浊之身。
当得无生清净法身。唯愿徒众无怀悲恋。生生世世不相舍离。
永为眷属。至成佛道。但自相率共辨樵薪。
于双林山顶营行火龛。愿以此因缘。当来世界必为佛事。普度一切。
共同解脱。 至四月八日。弟子留坚意.
范难陀等十有九人。各请奉代师主。持不食上斋及烧身供养三宝。
又弟子朱坚固烧一指为灯。陈超舍身自卖。姚普薰.
智朗等佣赁。各以得直供养师主。普愿一切舍身.
受身常值诸佛。闻法悟道。并证无生。 是月九日。
弟子留和睦.周坚固二人烧一指灯。弟子楼宝印刺心。
葛玄杲割左右耳。比丘菩提.优婆夷骆妙德二人割左耳。
比丘智朗.智品等二十二人割右耳。发愿曰。
弟子菩提等。上启释迦世尊.十方三世诸佛.
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伏惟师主。誓弘圣教。普度群生。舍身命财。
烧身为灯。普为一切供养诸佛。谨割耳刺心。用血洒地。
奉代师主。普为一切供养诸佛。伏闻大觉慈父。
愍育含生。哀伤物命。大悲熏修。济拔含识。动经尘劫。
临唱涅槃。诸天劝请。遂驻恒沙。随喜凡圣。是以

某等。
伏见师主并山门眷属二十许人。将欲庄严佛刹。
雷动法音。震无畏鼓。广利无边。克己灰身。成就胜德。
此实难思上行。非凡境界。某等不以衔愆带衅。罪垢深重。
今谨割耳烧指。殷勤劝请。譬若穷子伶俜失父。
况乃含胎丧母。则暗堕冥壑。杳无智日。像法即颓。慧光隐没。
众生扰扰。没溺爱河。痛哉伤悼。伏愿师主停威驻影。
久留世间。顾念含灵。慈悲六趣。接养孤穷。利安贫老。
遍使迷徒咸蒙觉悟。等契无生。俱归寂灭。伏愿大慈。
一垂降许。次有比丘尼法脱.法坚等十五人。
各持三日不食上斋。留师久住。阐扬正教。复有比丘普济。
居士傅长.傅远等四十二人。稽首和南大士膝下。
伏闻佛日初辉。思惟三七。为众生根钝。著乐痴盲。
宁不说法。疾入涅槃。于是释梵祈劝。即转法轮。尔所年中。
常注法雨。利益无量。潜光八树。委法四依。
师主[怡-台+劦]本誓愿。超然挺拔。端坐双林。不辞勤苦。欲广弘佛法。
流通正道。如何便欲克日阇维。婴孩失母。未足为喻。
海舡破没。亦非为苦。本师世眼。智月已亏。慈氏明导。
慧日未朗。当今长夜。正须照烛。济等决志刺心洒血涂地。
特乞留心。卒阎浮寿。
太清三年。梁运将终。灾祸竞兴。大士乡邑逢灾。
所有资财散与饥贫。课励徒侣共拾野菜煮粥。人人割食。以济闾里。
大宝元年二年。大士又课徒众煮粥。皆如太清故事。
其年春作里无耕牛。大士乃遣弟子自植。
将牛助人耕地取足。己田唯耕亩半。
承圣元年正月十六日。大士又舍田园.家业.牛犊.
仓库。奉设法会。自是每年正月十日。舍米二千斛。
奉设法会。说偈曰。
倾资为群品 奉供天中天 仰祈甘露雨
流注普无边 六道咸蒙润 四趣等皆然
普会实无实 齐证坚无坚
绍泰元年四月二十日。大士告众曰。
我闻大觉世尊旷劫以来。舍头目财宝。利安六道。又闻经言。
佛法欲灭。先

有众灾云集。人民困苦。死亡者多。次有水灾。
如今所见。次第当至。谁能普为一切众生。不惜身命。
复持不食上斋。烧身灭度。以此身灯。
普为一切供养三宝。请佛住世。普度众生。六月二十五日。
弟子范难陀者。奉持上斋。遂于双林山顶烧身灭度。
至九月十五日。比丘法旷于始丰县天台山下烧身灭度。
太平元年三月一日。次有优婆夷子严于双林山顶赴火灭度。
陈永定元年二月十八日。大士告众曰。
今世界众灾不息。人民困剧。谁能苦行烧指为烧。
普为一切供养三宝。请佛住世。普度群生。时有比丘慧海.菩提.法解。
居士普成等八人谨奉命。比丘法如.
居士宝月二人钩身悬灯。 大士又曰。谁能割耳出血。和香洒地。
普为一切供养三宝。时有比丘智云等一十二人。
沙弥慧普等十人。又有普知.慧炬等二十三人。
小儿善觉等一十七人。总六十二人。谨奉命割耳出血。和香洒地。
大士又曰。谁能持不食上斋。请佛住世。
时有比丘昙展等二十六人。沙弥尼慧坚等九人。小儿法极.妙贞。
优婆夷平等.法瑱等十人。道士陈令成.
徐尹等总四十九人。奉持不食上斋。大士谓众曰。
我同度众生之伴。去将尽矣。唯潘.徐二人不出其名。
如弟子傅普敏则是文殊。沙门慧和是我解义弟子。亦是圣人。
然行位不高。慧集上人是观世音。
与我作弟子昌居士是阿难。昌在世形容行业。还示闇劣。世人不免轻之。
乃诫诸弟子曰。汝等莫轻昌居士。佗舍命甚易。
无余痛恼。颜色鲜洁。倍胜平常。舍命之后。
大士方说是阿难耳。 尝有一沙门来诣大士曰。闻大士修菩萨行。
菩萨之人。乞头与头。乞眼与眼。国城.妻子皆所不吝。
今就大士乞手中香炉。若与。即真菩萨。不与。即非也。
大士曰。舍与不舍。悉非菩萨。沙门强自持去。得十许日。
复来问曰。前有人逼夺香炉。于意云何。大士曰。
得如本有。失如本无。唯愿上人擎炉焚香。供养诸佛。
生生世世。增

进菩提。常为善友。沙门怀愧。送香炉还。
先有沙门僧朔等四人。自信安来游双林。我慢不礼。
忽见大士身高丈余。金色晃耀。不觉稽首。愿为弟子。
后随入都。住蒋山下定林寺。一日。见白光在大士座前。
疑是白[叠*毛]。以手取之。光还大士。乃无可觅。大士曰。
尔后设有所见。不用取也。 时定林寺草木常降甘露。
诸虫来食。人物云集。杀伤至多。大士欲迁他处。是夕。
露止虫去。遂止。寻还云黄。
天嘉元年。弟子慧荣等欲建龙华会。大士曰。
汝可作请佛停光会。龙华是我事也。若从吾言。定见龙华矣。
大士又曰。吾悟道已四十劫。释迦世尊方始发心。
盖为能舍身苦行。所以先我成佛耳。
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从后。
因谓弟子云。七佛之中。唯释迦数与我语。余佛不也。
数数如是。问曰。余佛何为不语。答曰。
释迦今正综此世界。我当绍继。是故世尊数与我语。问曰。
那不见他方佛。但见七佛耶。答曰。七佛虽去世绵远。
由共综此世界故也。问。大士知人心中所念否。答曰。不也。
常游无生至理。转胜于昔。问曰。经曰。一受不退常寂然。
云何失宿命智乎。答曰。我今作凡夫。用有兴废。
然用中始终亦不失矣。今时不具足。现道树时。乃当具耳。
然诸弟子远行当归。亦自知其到日。
此少宿命智通耳。有会法师者。欲试大士。率八十余人。忽来索食。
大士常膳。才给四人。妙光忧之。大士手自行饭。众悉饱足。
天嘉四年正月十二日。大士又舍五百斛米。
三十束绢。奉设法会。乃说偈曰。
窃闻佛法将欲灭 忧愁怖畏实难当
众灾乱起数非一 含识遭值尽中伤
如何众生遭此苦 悲念切抱益皇皇
今与妻儿舍田业 身命财物及余粮
遍为十方设三会 并烧涂末杂薰香
烟云妙色献三宝 愿为如意出芬芳
奉供人天大慈父 启请调御心中王
唯愿哀愍诸群生 留情久住放

慈光
照烛六道四生类 蒙泽悟解等金刚
增加神通恒自在 坚固勇猛救危荒
荡除世界灾秽恶 安泰皎洁若西方
金池玉沼皆涌出 珍华宝树悉铿锵
适悦群生无短乏 尊荣富贵寿延长
得修无为八正道 齐超不二涅槃常
天嘉五年岁次甲申正月十七日营斋。至二月八日。
转法华经二十一遍。又于会稽铸宝王像十躯。
设无遮法会。其月九日。又建禳灾无碍法席。十日。
转涅槃经一部。燃长命灯。自后五年。凡设六会。如前供养。
嵩头陀入灭。大士心自知之。乃集诸弟子曰。
嵩公已还兜率天宫待我。我同度众生之人。去已尽矣。
我决不久住于世。乃作还源诗十二章。大士既涅槃时至。亦预有征应。
先是双林及云黄两处房前皆生瑞梨树。其上常有甘露。四时不绝。乃忽萎黄。渐至枯死。
时大建元年岁次己丑夏四月丙申朔。大士寝疾。
告其子普建.普成二法师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众生故。
汝等慎护三业。精勤六度。行忏悔法。免堕三涂。
二师因问曰。脱不住世。众或离散。佛殿不成。若何。大士曰。
我去世后。或可现相。至二十四日乙卯。大士入涅槃。
时年七十三。肉色不变。至三日。举身还暖。形相端洁。
转手柔软。更七日。乌伤县令陈钟耆来求香火结缘。
因取香火。及四众次第传之。次及大士。
大士犹反手受香。沙门法璇等曰。我等有幸。预蒙菩萨示还源相。
手自传香。表存非异。使后世知圣化余芳。初。
大士之未亡也。语弟子曰。我灭度后。莫移我卧床。
后七日当有法猛上人送织成弥勒佛像来。长镇我床上。
用标形相也。及至七日。
果有法猛上人将织成弥勒佛像并一小铜钟子安大士床上。猛时作礼流泪。须臾。
忽然不见。始大士寝疾。弟子恐其灭度。乃问曰。
如或不可讳。则灵枢若为安厝。答曰。将我尸于双林山顶。
如法焚之。以其灰骨分为二分。一安山顶塔中。
一安冢上塔中。两塔中各作一弥勒佛像。亦用

标形相也。
又问曰。若不遂所嘱。欲依世俗礼葬。若为安置。答曰。
若不获我愿。则不须材器。但累甓作床。
即舆我尸于其上。以三尺屏风绕之。以绛帐覆之。可也。
又嘱弟子徐普拔等曰。我去后。若犹忆我。
汝当共迎慧集上人遗形还山。共为佛事。于是弟子竟不奉大士初命。
而特用汉礼并迎集上人。尸於潜印渚松山之隅。与大士邻坟而葬。
大建四年九月十九日。弟子沙门法璇.菩提.智瓒等。
为双林寺启陈宣帝。请立大士并慧集法师.慧和阇梨等碑。
于是诏侍中尚书左仆射领大著作建昌县开国侯东海徐陵为大士碑。
尚书左仆射领国子祭酒豫州太中正汝南周弘正为慧和阇梨碑。
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
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
仍有愿言。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
从劝世人。有发菩提心者。志诚竭力。能推轮藏。不计转数。
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随其愿心。皆获饶益。
今天下所建轮藏。皆设大士像。实始于此。山有古松。
大士曾于松间。愿度众生。以斧为誓。
至今松木斧痕犹在。其饲虎之余饭。弃掷林间。化而为石。青白错杂。
可作数珠。谓之饮石。灵异之迹。岂容思议耶。
善慧大士录卷第一
善慧大士录卷第二
陈太建五年。菩提等上启于宣帝。
请为本寺护法檀越。帝答书可之。菩提等又作书与朝贵以下。曰。
伏惟亡师大士在世之时。频诣梁武帝弘宣正道。
多逢恼鄣。请朝贵为护法檀越。并蒙弘奖。今徒众弟子。
奉遵遗教。绍继慈旨。辄依先仰。请为护法。特愿垂许。
于是自朝廷宰贵以下。至于士庶。具题爵里。
愿为护法檀越者甚众。祯明元年。大士长男普建法师。烧身灭度。
隋开皇十五年二月十五日。
文帝作书与弟子沙门慧则等。曰。皇帝敬问慧则法师。如来大慈。矜念群品。
救度一切。为世津梁。朕君临天下。重兴法教。
欲使三宝永崇。四

生蒙福。汝等归依正觉。宣扬圣道。
想勤修梵行。殊应劳德。秋暮已寒。道体如宜也。今遣使人。指宣往意。
开皇十八年。帝又与书曰。朕受天命。抚育黎元。
尊崇三宝。情深救护。望十方世界一切含灵。蒙兹福业。
俱登仁寿。汝等栖身净土。投志法门。
普为群生宣扬圣教。又知比来为国行道。勤修功德。当甚劳心。
汝等弘此慈悲。精诚苦行。广济众品。深慰朕怀。既利益处多。勿辞劳也。
仁寿元年正月十五日。帝又书曰。朕尊崇圣教。
重兴三宝。欲使一切生灵咸蒙福力。法师舍离尘俗。
投志法门。专心讲诵。宣扬妙典。精诚如法。深副朕怀。既利益群生。当不辞劳倦。
大业元年。炀帝书曰。朕钦承宝命。抚育万方。
思弘德化。覃被遐迩。况复昔居藩屏。作牧江都。所管之内。
临践日久。兴言唯旧。有异常情。今者巡省风俗。
爰届淮海。山川非远。瞻望载怀。薄寒道体。清豫广修净业。
寔足津梁。既以弘济为心。不为劳也。
是后僧徒住持。自朝廷至于郡县官司。多保护之。
其大士遗迹。虽岁月淹久。至今在者。
稽停塘下漉鱼潭一所。佛殿及九层砖塔各一所。
法猛上人织成弥勒像及小铜钟子一口。大士所卧大床一张。莞席一领。
木帐一具。木枕一枚。牙塔子.牙菩萨二躯。
白石像一躯。瓷像二躯。瓷砚一面。瓷[打-丁+乖]笔架一具。瓷水罂一口。
扣天门槌一双。武帝水火珠一颗。麈尾扇一柄。
香奁一具。遮日扇两秉。张僧繇画菩萨两铺。
西国献独榻床一张。其余屋宇园池等。皆大士在时所有。
其事烦碎。不复具载。大士凡所有著述。不以文字为意。
但契微妙至真之理。冀学者因此得识菩提之门耳。其所为众生说法。
亦不过数句。所听者各随性分得解也。初。
大士每与弟子等。说大乘道。未尝告倦。
时比丘智云从容启大士曰。师主尝说六度及四等。未知云何是度。
云何是等。大士答曰。虽行布施。而不毕竟住于喜舍。
虽行持戒。而不毕竟住于调伏。虽行忍辱


而不毕竟住于无嗔。虽行精进。而不毕竟住于忘身证法。虽行禅定。
而不毕竟住于无动。虽行智慧。而不毕竟住于空解。
虽行无相。而不毕竟住于永寂。虽行无度。
而不毕竟住于无得。虽行无起。而不毕竟住于无生。
是为六度摩诃般若波罗蜜也。虽行慈心。而不毕竟住于常念。
虽行悲心。而不毕竟住于忍苦与济。虽行喜心。
而不毕竟住于欣悦正法。虽行舍心。而不毕竟住于无著。
此四心并离于色相。怨亲等济。尽于未来。是为四等.
四无量也。大士更说摩诃正法忍。无碍功德少分。
以释上义。曰。若能持受摩诃正法忍。能为摩尼珠。
遍照十方。能为如意珠。充满诸行愿。能令行者如虚空。
色相不能染。能使行者离足迹。犹如鸟飞空。当成无上道。
疾证天中天。能绍诸佛法。普度诸群生。能为众妙药。
疗治生死病。能令行者无所依。疾证离名字。
能弘三菩提。安育无边际。能降诸结贼。疾证一无为。
能为大日月。照了诸世界。能令行者利己永安宁。
能令疾证不动地。澄寂无崖底。能成圣中王。名闻普世界。
能为法宝藏。日用无穷尽。能令疾证大乘道。能载无限量。
大士又说陀罗尼三昧法门少分偈。
是法法中明 犹如星日月 是法法中灯
能破无边暗 是法法中地 荷载遍十方
是法法中母 出生诸佛种
尔时大士见众生虽有肉眼。不识罪福之由。
因为徒众说三盲之义。曰。一.嗔恚盲。二.悭贪盲。三.
憍慢嫉妒盲。嗔恚盲者。后堕地狱。出受毒蛇身。人见便打杀。
问汝起此嗔心。定是损谁。为损己耶。损他耶。
若不生嗔心。应得涅槃常乐。只由起嗔心。
堕其身向三恶道中受如是大苦。不听受涅槃大乐。此非大盲耶。
悭贪盲者。只犹悭贪心。故堕大地狱。从地狱出。受饿鬼身。
问汝起此悭贪心。定是损谁。为损己耶。损他耶。
若不生悭贪心。应得大涅槃乐。只由起悭贪心。
自堕其身向三恶道中受如是大苦。不

听受涅槃大乐。
此非大盲耶。憍慢嫉妒盲者。先堕大地狱。从地狱出。
作粪坑中虫及猪犬等下贱之身。问汝起此憍慢嫉妒心。
定是损谁。为损己耶。损他耶。若不生憍慢心。应得大涅槃乐。只由起憍慢嫉妒心。
自堕其身向三恶道中受如是大苦。不听受涅槃大乐。岂非大盲耶。
大士常劝戒诸人。令菜食。说法开示曰。
如我不欲得人加诸我。我亦不应加诸人。我不欲得人杀害于我。
我亦不应杀害于他。我不杀彼。彼不杀我。是世正理。
汝持不杀戒。法应如此。就佛何求。若犯杀戒。
落刀剑林.镬汤炉炭地狱。不盗戒者。
我不欲得人劫盗于我物。我亦不应劫盗于他物。我不盗彼。彼不盗我。
是世正理。汝法应持不盗戒。就佛何求。若犯盗戒。
死受地狱重罪。出堕饿鬼。后为牛马。又割肉偿其债主。百千万劫。无有休息。
弟子又问曰。从来启佛文词。只启释迦十方佛。
而独不道弥勒。何耶。答曰。十方诸佛。共一法身。
何必须一一列名。自说因缘。如昔有人作好饮食供养圣僧。
尔时圣僧化作凡僧形像来食其食。主人见即骂辱言。
我本供养圣僧。不知上人何得受我供养。然只此上人是圣僧身。主人自不识耳。
大士又常闲居谓弟子言。我初学道。
始于寺前起一草庵及守[廿/瓜]屋。内外泥治甚周。
尔时有客来至屋中与我谈话。我于对客之际。乃见一佛。身长丈六。
金色从天上来。东面而下。光明赫赩。
遍虚空中亦尽作黄金色。尔时都不见屋及四壁所在。如虚空中坐。
佛既至地。我即礼拜。佛亦随我作礼。唯我独见。客不见也。
又言。我入山修道时。常自思惟。诸佛世尊。并以何道。
能度众生。今我学何法。当得此道。我资用多乏。
肆力耕锄。瞑还山中。竟夜思惟度众生法。心未明了。
因发声恸哭。雨泪交流。念三涂地狱之苦。弥日累夕。
乃豁然开悟。自识我来处。方知诸佛不除地狱。深有所以。
若除地狱。则无人修善。故知善恶二法。互相住持。
世界乃安立。譬如圣

王治国。设法垂制。人有所犯。
则随事刑戮。轻者鞭捶。重者刀锯。以今于世。以行礼乐。
以立仁义。若无王威宪制。偷劫怨家侵掠无已。
是后大士又从容谓弟子曰。我初悟道时。得少分宿命智通。
识本来处。知从天来。本身由在彼天上。又言。
我身在山中打磬。六时礼拜。空中常有四部众同我礼拜。
弟子问曰。六篇中言。近皆天宫。不知是何天也。答曰。
非是第一义天。只是欲界中第四天耳。又问曰。
未审得宿命智。见来去事。如人即今眼见物不。答曰。不也。
我但得少分宿命智耳。今作凡夫。非是具足神通时。
至于坐道场时。乃当具足也。又问曰。
少分宿命智见知若为。答曰。我只心知耳。实无所见。
如我遣弟子傅暀奉书白国主。自知当有大德沙门为影响之人。
初大士在世之日。常与弟子说无为大道.
诸法因缘曰。无为大道者。离于言说。何谓离言说。说者无示。
听者无闻。学者无得。何谓说无示。听无闻。学无得。答曰。
说者无方故无示。听者无受故无闻。
学者无取故无得。何以故。尔法无色。离形相故。法无受。离取舍故。
法无行。离足迹故。法无名字。离分别故。
如是道者即是无为真一。真一之道即无漏之道。何谓无漏。
断绝攀缘。究竟无染。上不为结使所牵。漏落三界。流转生死。
下不为结使所牵。漏落三涂地狱。受诸苦恼。
故言无漏。无漏之道。即寂定无为。岿然常住。何谓为常。
虽复俗去时移。常存不异。常住之道即是圣道。何谓圣道。
圣者。正也。若论正。即是不动。若论不动。即是定。
若论定。即是调直。若论调直。即是平。若论平。即是和。
若论和。即是僧。僧者。复有三义。一者意业无所作。
二者口业无所作。三者身业无所作。名之为僧。亦名法师。
法师者。复有三义。一者履践如如。体一无相。
二能弘宣正典。晓真不二。三能善巧方便化彼群生。同归一源。名为法师。
问曰。何不二法即真。而须方便。答曰。众生习气刚强


深爱诸有。不可卒除。要须方便。稍遣攀缘。缘累既尽。
乃方悟道。理会无上。即真不二。是以诸佛菩萨。
大悲怜愍。开方便法门。常劝出家。出家之法有二。
一.形出家。二.心出家。形出家者。所谓剃除须发。同于法身。
心出家者。出一切攀缘诸有结家。若就即世而论。
形出家胜。何以故。不为公私所引。独脱无累。萧然自在。
若就理而论。则无有二。 复有事.理出家。事出家者。
出悭家.出贪家.出嗔家.出杀害家.出食啖众生家.
出偷盗家.出邪淫家.出损他利己家.出绮言妄语家.
出恶口两舌家.出嫉贤妒能家.出憎爱家.出怨亲家.
出互争胜劣家.出相凌易家.出相斗打家.出贡高家.
出我人家.出不慈孝家.出无惭无愧家.出违恩背义家.
出不谦让家.出诽谤家.出毁呰家.出世间非道理家.
出不恭敬家.出六尘家.出一切诸慢家.出我慢家.
出邪慢家.出憍慢家.出高慢家.出不如慢家.出慢慢家.
出增上慢家.出多闻广知家.出持戒慢家.出禅定慢家.
出师慢家.出僧慢家.出贵慢家.出富慢家.出端正慢家.
出丈夫慢家.出势力慢家.出妓能慢家.出火宅慢家.
出三界家.出一切有为诸结家。是名事出家。
此家此宅有何等过。应须出离。盍此家此宅中。
有无量怨家债主。手把刀剑。常待我来。杀害于我身。应须出离。
又有无量虎狼师子。常待我来。啖食我身。应须出离。
又多诸恶蛇.蜈蚣等属。常待我来。恼害于我身。
应须出离。又有无量三涂地狱种种诸苦。常待我来。
考楚于我身。应须出离。又多诸郎主。常待我来。使役于我身。
何谓郎主。悭心是郎主。贪心是郎主。嗔心是郎主。
杀害心是郎主。食啖众生心是郎主。偷盗心是郎主。
邪淫心是郎主。损他利己心是郎主。
绮言妄语心是郎主。恶口两舌心是郎主。嫉贤妒能心是郎主。
憎爱心是郎主。怨亲心是郎主。彼我心是郎主。
互争胜负心是郎主。相凌易

心是郎主。相斗打心是郎主。
贡高心是郎主。我人心是郎主。不慈不孝心是郎主。
无惭无愧心是郎主。违恩背义心是郎主。不谦让心是郎主。
诽谤心是郎主。相毁咨心是郎主。世间非道理心是郎主。不恭敬心是郎主。
六尘心是郎主。一切诸慢心是郎主。眼贪华艳之色是郎主。
耳贪非法之声是郎主。鼻贪非法之香是郎主。舌贪非法之味是郎主。
身贪细滑是郎主。意缘恶境是郎主。一切有为诸行悉皆是郎主。
此诸郎主。能使役。能骂辱。能捶击。能系驻。
能枷锁。能杀害。能煮炙。能啖食于我身。
世间自有人属他使役。尚复称言辛苦。不可婴当。
况系属如此郎主。备婴众苦。复可当乎。是故应须出离。
理出家者。出八圣道家.出十力四无所畏家.出十八不共法家.
出五眼家.出六神通家.出三明家.出他心家.
出宿命智家.出大悲大慈家.出平等家.出觉知悉达智家.出佛法僧家。是名理出家。
或曰。既有出家。复有入家不。今略说入家。入遍寂家.
入大动家.入现色身家.入无住家。若如是者。
即是大乘。何以故。若以无生妨生。是人远离无生。
若无灭妨灭。是人远离无灭。是故经言。生死是涅槃。
无退无生故。何故无退无生。为来无所从故。何为来无所从。
为去无所至故。何为去无所至。为远离三世有故。
何故远离三世有。为随顺诸法性故。何故随顺诸法性。
为教化群生。等至涅槃故。是故虽得佛道。转于法轮。
不舍菩提之道。何以故。不虚本愿故。
问曰。何为来无所从。谓不依一切诸行故。
何谓去无所至。谓于一切法无所取故。何谓远离过去有。
谓不住过去足迹。离于名字。无所分明故。
何谓远离现在有。谓现在心不染有无二法故。何谓远离未来有。
谓心不取未来。证法无为故。何谓远离三世有。
为尽有为诸法。无所得故。随顺诸法性。为住无所住故。
何谓住无所住。为兴无限大慈大悲故。
何谓兴无限大慈大悲。为教化群生。等至涅槃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