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怀斯风与中国伤痕美术

怀斯风与中国伤痕美术

怀斯风与中国伤痕美术
怀斯风与中国伤痕美术

“怀斯风”与中国“伤痕美术”

现在我们往往听到许多人在谈论“油画民族化”的问题,但是不少人会常常忽略了:我们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60年中苏决裂的这段时间,是全盘学习苏联的油画表现方式的时间,这期间对艺术表达的内容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符合国家和党的宣传需要。而后当我国的艺术家刚由文革的梦魇中醒来,把注意力转向社会和民众的时候,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怀斯。很多艺术家从他那里获取了灵感,创造了一批反映中国农村现实状况的绘画,给中国广大观众的视觉和心灵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就是后来我们说的“伤痕美术”。当时的“伤痕美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呼应了民众那是具有的一种怀旧情怀。

中国政治、社会形态的转变促进了审美意识的解放,使中国的画家再一次意识到,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它冲破了原有的,单一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模式,转向悲情的现实主义和平民主义;转为对当时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深切关注,他们开始发自内心地重新打量这个平凡的世界。于是,怀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中国的画家们发现了。

2009年1月15日怀斯的离世,很多熟知其作品的人最初感受想必都是一样的样,并非惊骇震撼,而是思绪飘远,正如他诸多画作中所弥漫的淡淡忧伤,久久挥之不去。怀斯在90高龄时荣获美国国家艺术奖,并获得“以极为精致的写实主义风格捕获了美国人的心灵”的赞誉,此荣耀堪比苏联和我国的“人民艺术家”的最高桂冠,但这些光环头衔显然不如其留下的画作更能说明他的伟大。那幅《克里斯蒂娜的世界》(1948)使怀斯在美国家喻户晓,画中人是怀斯的邻居克里斯蒂娜?奥尔森,她先天患小儿麻痹症却有着高贵的尊严,一生拒绝使用轮椅,宁愿在污秽中生存也不愿被寄养在他人门下,画面上的她腾挪身体在广袤的秋原上爬行,遥望远处的家。画作并非惊骇震撼,但让人思绪飘远,其中所弥漫的淡淡忧伤,久久挥之不去。如今,高居于山坡上的克里斯蒂娜的木屋早已变成缅因州的旅游景点,很多喜爱怀斯的人从各地赶来,静静坐到山坡下面,以“怀斯式的凝视”体验那份对于生命尊严的礼赞和对于远方理想的憧憬。

安德鲁?怀斯出身于有着写实主义传统的绘画世家,在怀斯家族谱系的艺术血液中,写实与现实的因子一直是其最重要的成分。自幼便在父亲指导下学画的安德鲁?怀斯,受到丢勒、伦勃朗精确写实画风的影响。直到1945年在一场车

祸中不幸离世。父亲的悲剧对安德鲁的精神创痛是巨大的,这种忧伤情绪弥漫于怀斯1945年以后的绘画中。安德鲁?怀斯形成世界观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度过的,时代的残酷与个人命运的阴影,使怀斯对于苦难生活的忧患与敏感,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困惑,甚至比同代画家更为强烈。怀斯的儿子詹姆斯?怀斯的作品则背离父辈,热衷于七、八十年代美国人的娱乐情调,臃肿红润的中年男子或功利精明的商人经常出现在他的肖像画中,虽然同样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大量描绘家禽家畜的作品已经显现出,小怀斯的自然观不再像其父亲那样的亲密、融洽与互敬,而转变为享受、占有与互利,洋溢着一种及时行乐式的欢乐气氛和世俗的诱惑。

怀斯青年时代创作了大量的干笔水彩画,早在20岁那年就在纽约举办了个人水彩画展。这种画法即用未稀释的水彩颜料、蛋胶粉和干笔来作画,怀斯享受这种繁琐而缓慢的作画方式,经常在这种安静平缓的创作节奏中,一面涂抹色彩,一面幻想、思考。这种习惯在怀斯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延续,从十几岁到七十岁,他用干笔水彩反复地描绘家乡的风景,如《恰兹福德的小屋》、《军毯》等小品式的作品,都以画家每日所见的场景与物象入画,与其说这是在绘画,不如说是一种冥想。从这一角度,如果将怀斯划为美国乡土风俗与风景画家,似乎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初衷与思考;怀斯本人也曾一再声称,他与美国其他风俗风景画家毫无共同之处。在怀斯的风景水彩画中人们发现,怀斯有意识地将写实主义与抽象格调糅合在一起,如在《山坡牧草》等作品中,画家表现山雨欲来的瞬间,在画面背景广袤的草原上散点着牧牛,近景是笔触精准的白房屋和袅袅炊烟,一切细腻的处理都为了某种奇妙意境的营造。怀斯的水彩画对当时的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忻东旺曾在山西大同任教时创作《启居》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触:“我非常迷恋安德鲁·怀斯的画,从他的画册中看到有干笔水彩的注释。虽然我不清楚什么叫干笔水彩,但是想当然地以为就是挤干了笔上的水分,轻轻地在纸面上扫过,可以不厌其烦地刻画细节。”“我被怀斯那种浓郁的乡土忧伤所感动。画中空酒杯那长长的怀斯式的影子正是我心中的空寂。”

在美国当代画坛上,与安迪?沃霍尔、杰克森?波洛克这些聚光灯下的光艳活跃的同辈明星相比,怀斯通常并不被认为是一个足够“现代”的画家;但无疑,怀斯是最能代表美国现代绘画本土风格的画家之一。更不同于那些画坛明星个人生

活的躁动与人格性情的癫狂,怀斯的生活如同他画作里的田园情境一样恬淡平静,终其一生以他先后生活过的宾夕法尼亚州恰兹佛德镇和缅因州库辛镇的风光与人物为题材。他画身患残疾的邻人,画姐姐的保姆,画故乡山后冰雪消融的小溪,画少年时代流连过的芬芳泥土和孤寂海滩,在《海风》(1947)、《远雷》(1961)、《赫尔加》组画(1971-1985)、《被践踏的杂草》等作品中,怀斯以画笔作诗,试图把身边的世界以另一种视角重新展现给观者,并希望他们能从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强大的情感”,在怀斯看似平静客观的视角与冷峻精确的笔触背后,潜藏的是源于画家内心的悸动,和火热而绵长的诗情。世间诗人有两种,一种是季候型的伪诗人,很多人在十六岁的年龄都写过诗,但到了三十岁就被世俗功名卷入无边的现实世界,从此一去不归;另一种是执著型的真诗人,一当他找到可以从喧杂尘世中解脱而澄明自我的语言,便在这条路上终其一生地走到彼岸,以此超度自己的灵魂。身处于光怪陆离的美国现代艺术氛围中,而从不迎合世风附会潮流,即使在五六十年代美国抽象主义绘画名噪一时并在艺术市场上获得巨大名利的时期,怀斯仍然执意坚守诗意的写实画风,自甘于做一个乡村山林中的现代隐士,不易初衷一路走来。

有趣的是,作为一个远离时代“主流”的画家,怀斯非但并未因此被边缘化,还时常被指认为固执的“异端”,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和激烈争论。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关于怀斯作品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与地位一直众说纷纭,社会学家指责其作品的某些内容题材过于直接地暴露了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生活差距,认为他拒绝社会主流的中产阶级口味,表现了与健康的中产阶级趣味大相径庭的忧伤情绪;艺术批评家指责怀斯的绘画过于保守,对于他的离群索居,蜗居在一隅画自己的家乡,有人讥讽他是“摩登的原始人”、自命不凡的“地方主义者”。对此诘难,怀斯的回答也掷地有声:“我的作品是与我生活的土壤深深地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并非自然地描写这些风景,而是透过它来表现我心灵深处的记忆和感情。”“我连身边的宝藏都还没有尽心探测,为什么不应该在一个地方常住呢?”

几乎与此同时,怀斯的乡土写实主义风格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获得了共鸣。在八十年代经历过“怀斯风”的中国画家,几乎都不讳言怀斯对自己创作生涯的影响,甚至其中多数画家对这种画风钟爱一生。西方大师的风潮曾经风靡八十年代的中国油画界,巴尔蒂斯、弗洛伊德、卢奥……这些西方绘画大师作为中国当代

油画重要的参照系,对研究中国当代油画的接受史与审美价值的更迭历程具有重要价值。

在八十年代画坛的种种风潮之中,与其他“大师风”不同,“怀斯风”影响最众、持续最久也最为特别,一种风尚是会过时的,而怀斯直至近日仍然是很多画家心中的标杆。虽然怀斯的中文版画册直到1985年才在中国大陆正式引入,但在此之前,1981年《世界美术》杂志已经刊登了赵毅衡介绍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的文章,还配发了《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作品图片,当时的中国画坛乡土写实主义的图式与精神已然透露出怀斯的味道。一种风格样式的移植与风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当下现实语境的适应程度,及其所能碰合出共鸣的可能性。正是怀斯画风中的寂静忧伤,与七十年代末期的“伤痕”美术的情绪相碰合,当这些画家们意识到:个体命运的苦难与忧患,连同家庭的悲剧,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和情境宣泄出来,把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于命运的不可知的恐惧,转换为某种恬静而悲伤的画面的时候,一种风格的移植与再创造才成为可能。当然这种可能的背后潜藏着必然,怀斯之于八十年代的中国油画家,不是为了寻找寄托而盲目皈依,而更像是乡间偶遇并一见如故。

当怀斯式的伤感写实主义风格出现在何多苓、艾轩、王沂东等人的作品中,一种新的构图与表达方式使当时的中国油画界为之侧目:画面人物形象的写实化表现,人物与背景关系的单纯化处理,去戏剧性的寓言式图像构置,通感式的情景气氛铺陈,这些都使80年代国内画坛称之为“乡土写实主义”的油画创作,前所未有地达到了足以真正感动作为个体的观者、渗入其内心深处的境界。80年代初,罗中立、程丛林、高小华、陈宜明等画家已经寻找到以个体命运的悲剧场景反思民族集体命运的路径,尽管“伤痕”美术多是以塑造人物群像完成画面,但他们对个体生命存在的体悟,和对自然、对生存环境的敬畏与叹息,种种追思与抒解所直接面对的,是民族心灵中留下的深刻记忆和巨大创痛;王川的《再见吧,小路》、王亥的《春》等作品,试图表现某种绝望中孕育着希望的生机,又揉入青春的尤怨与忿闷,通过孤独的人与周遭场景的结合来表现一种忧伤和无助的情绪。这些作品以感伤情调和乡土自然主义的风格,所表现出来的控诉与悲怨的情绪带有一种“感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风格气质的内在转型,与怀斯之于其前辈哈德逊画派的不同如出一辙。

“伤痕”美术倡导“尊重历史”。这在很大程度上夹裹了人性主义立场。例如,被俘日军忏悔也成了创作的一个视角。《秋雨》描述了日军投降后的撤离,把日军置于萧瑟的秋雨中,寓意侵略必败的人文内涵;《月是故乡明》描绘了月光之下日军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及渴望和平的心理。伤痕美术,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率先反叛了30多年来粉饰生活的假现实主义,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对后来的艺术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而“伤痕美术”最早则是由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所引发的一场全国性大讨论而波击开的,罗中立也因此在中国美术史上享有了较特殊的地位。

几乎与此同时,两个四川画家将怀斯风格直接地引入本土题材的表现。时为四川美院油画系大四学生的何多苓,在成都简陋的画室里创作了毕业作品《春风已经苏醒》,那个坐在枯草地上若有所思的乡村少女后来被指认为“怀斯风”的引路人。这幅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很多画家、评论家的重视和认可,《美术》杂志经过多次内部讨论,将此画刊登在1982年第2期封面上;同年,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中,《春风已经苏醒》广受称赞,在代表中国到法国参加了一个展览回国后,便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何多玲坦承怀斯对他的影响,他说:“我的确很喜欢这位‘伤感的现实主义者’,并且试图摹仿他。我喜欢怀斯那严峻的思索,他那孤独的地平线使我神往。”《春风已经苏醒》画得很细,情调是真实的、抒情的、诗意的、神秘主义的和不可知的。在其后《青春》等作品中,画家沿着这个图式继续摸索,不变的是他在怀斯画中所悟到的“孤独神秘天人合一的境界”。何多玲正是以其独特的抒情性、灵动的笔触、精准的造型、细微的层次感、微妙的色彩打动了许多观众。艾轩作为在80年代“怀斯风”中凸现出来且持之以恒的画家,把怀斯风格发展到了极致。他以冷峻的笔触描绘冰原上的藏民,《若尔盖冻土带》、《冷雨》、《没有风的下午》等一系列作品展现出画家针对人与天地关系这一图景的研究意识,充溢着对于人生的脆弱和短暂的悲叹。以当代美术史的视角来看,八十年代的“怀斯风”已经超越了一场风潮,也不止于一种寻常的流派现象。尽管直至今日仍有人将其视为从文革美术的“红光亮”模式到八五新潮现代主义兴盛期的过渡现象,或是仅止一种曾经存在但逐渐脱离时代精神的田园风格,但其细腻抒情的写实风格和充满悲剧精神的省思意识,已经触及了视觉艺术的某种价值极限

与终极关怀。

中国式管理系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VS组织人员发展

1. 哪一个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 1. A 成全 2. B 分享 3. C 自律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2.为了使有潜力的人员在组织中到充分的发展, 有效的做法是: 1. A 提高薪酬水平 2. B 扩大工作内容 3. C 建立人员发展部 4. D 改善管理方式 错误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 A 组织人员发展的策略必须重视阶段性调整 2. B 人员发展要遵循民族性 3. C 要想开发中国人的潜力,一定要从心理上着手 4. D 从事人员发展的人首先要把人当作纯理性的生物看待 正确 4.下列哪种表述不正确:

1. A 一个会带动其他人的人,就是要打动对方的心 2. B 爱管人的人经常会既费神费力又不值得 3. C 一旦把人纳入管理,就会一切公事公办,这样必然留不住人心 4. D 让员工努力工作的最高境界叫做理人 正确 5. 沟通技巧的宗旨是: 1. A 讲道理 2. B 沟通彼此之情 3. C 意图表达明确 4. D 目标一致 正确 6. 在中国式的管理中,哪种属于合乎人性的领导: 1. A 能让大家都自动,而且自己也会因为无为而轻松愉快 2. B 让大家很被动 3. C 让大家不知所措 4.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 7.员工有能力而不肯做的主要原因是:

1. A 害怕做错了要自己承担后果 2. B 多做多错多挨骂 3. C 主观没有主动工作的意愿 4. D 以上说法都包括 错误 8.为了做好人员发展工作,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1. A 甄选人员时把握出其不意的原则 2. B 尽量公开处罚员工 3. C 关心员工的生活 4. D 关注员工方方面面的问题 正确 9.哪一个不是做好阶段性调整的有效方法: 1. A 从管人慢慢提升到理人,再慢慢提升到安人 2. B 与时俱进 3. C 循序渐进式调整 4. D 跳跃式调整 正确 10.管人带来的祸害是: 1. A 管人的人经常会成为费力不讨好的人

传统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人文环境得出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不断加剧,许多企业和管理人员感到:采用西方的管理模式有时会事倍功半。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的研究,结合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更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对减少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 程建新、蒋月月从“人的维度”、“关系的维度”、“制度的维度”把握分析了儒家文化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的作用,指出企业管理建设要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和方法,强调“以诚待人、言而有信、取信于人”的伦理准则。 张鑫莲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多感情,少理性”。她还认为发掘儒家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能背离世界管理发展的趋势去从零开始一个新的创造。 曾仕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针对中国管理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式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因道结合,依理而变”的人性化管理。 邱晓东指出无为而治实质上是讲一方面要遵循经济运行中的客观规律,不要不可而为之;另一方面又强调管理行为的自然而然,要求管理者不要什么事情都要有所作为,要为企业的个体发展提供一个热适度的空间。 菅振荣认为儒家思想对企业积极影响大致可概括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积极的入世精神;诚实守信的要求。负面影响可概括为:重义轻利, 模糊了企业的目标指向;趋平心态, 与企业的分配机制不合。 张宣吉讲道企业应当采取“法家制企”(即制度化)与“儒家待人”(即人性化)相结合的思想,制度化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员工的行为,人性化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赵应宗认为“中庸之道”是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法宝,可以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现状,使之成为企业外向发展的一种策略。“中庸”是“用中”,是同过激偏向作斗争,保持自身平衡。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 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 思想的影响。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 译及弘扬成为热潮。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 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关于心性 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而 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 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因 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且不论宋明理 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 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 响了数代国人。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 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 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康有为的《大同书》则受到佛教无我思想的影响,立 志打破社会各阶级的界限。 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胡适先生早年曾撰写《中国哲学史大 纲》,及半便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佛教。其后,他也开始研究佛教,并收集了很 多禅宗方面的资料,尽管他的考证未必为教界接受,但也从中反映了他对佛教的重视以及佛 教于中国哲学的深远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法政学院 12历史1班郑美鸿 201208414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文化经历了盛衰浮沉,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东方璀璨的明珠。在此进程中,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巨大。因为,基督教是在唐太宗贞观九年才开始传入中国,而且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在唐朝会昌五年的时候就被禁止传播了。后来在元朝时也曾传播过,但是伴随着元朝的灭亡,基督教再度被禁。直到明朝万历十年,传教士利玛窦的努力,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了。在古代中国,基督教基本上是以异教的身份存在着,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个思想被禁锢的时代下,百姓们的愚昧懵懂,使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举步维艰。但是明朝开始,天主教在中国的立足,使得朝廷开始对基督教逐渐产生兴趣。自明末清初以来,为了叩开“远东帝国”的大门,那些肩负着罗马教徒向东方传播宗教使命的传教士,相继来华,传教士在宣传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与科技,这对中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早在康熙皇帝的时候,他就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在养心殿,召传教士张诚、徐日升等人轮班为他讲解几何、测量、代数、天文、地理、乐理以及解剖学方面的知识。另外还有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中的西式建筑,这些虽然是西方科技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中。 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义及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对长期处于封建愚昧状态下的中国人民,起到了清醒的作用。基督教真正开始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之后,基督教的传教方针改变了,开始利用清政府的赔款兴办医院、学校和其它文化慈善机构,虽然是以此来推动传教活动,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学校的兴建,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使中国人民从思想禁锢的牢笼里慢慢解脱出来,虽然处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但是相较于之前,中国的文化或者思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督教的传播。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本来落后腐朽的中国文化出现了一缕新的曙光。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十分重视人文科学,和谐中国是大家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现代中国,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信仰佛教或者是其他教派,而是信仰自由。许多中国人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强调心灵的宁静与纯洁。它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别样的风采。它所强调的以人类为本之类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和谐社会思想,教育优先方针,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强调对生命的重视,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人类与生物界所有生命体的和谐,从而出现了和谐文化,使中国的文化更加趋于和谐、稳定。 的确,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古至今,就曾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并且将会继续影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针,将会与基督教文化继续相互影响,走的更远更好。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首先我很高兴能够选上杨老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杨老师的传统文化课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节课不仅仅在于教会你传统文化知识,更在于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让我对自己更加懂得了让自己过的充实,让自己学会了取舍以及洒脱。 记得小时候学古诗,学名著,当时只不过是为了学业要求,为了显示让父母开心。高中时学习孟子论语,只不过是为了高考的要求。当时在我的心中认为这些文化的精华是很高深,但是当时却很少去体会里面真正所代表的意义。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却没有理解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怎么去分辨,最重要的是如何学,如何改,想不想学,想不想改。现在和以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上这堂课的开始,老师就让我们每人准备自己对国学和传统文化认识和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上去讲讲。在自己的准备和思考的过程中,自己才明白了原来传统文化对我们人手的指导是如此的重要。在比如说我自己讲的《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 1 / 4

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我们经常缺少主见,总希望依赖他人。很多时候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以前没学到什么。其实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学习的,别人的只能参考,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听但不能信。自己要成功还是要克服自己惰性,从根本上博学了,慎思了,明辨了才能顺利伐舟。还有《论语-学而》中的过则勿禅改,其实一个人不要害怕做错事,没有谁是都不错的。但很少人却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它。我们都只会选择逃避,怕丢脸,总是找一堆的理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一个大丈夫如果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的话,那么他还能做什么呢?我们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一错再错,所以要勇于承认错误的同时,并且学会改正。还有《孟子-公孙丑上》的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自己从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便决定我们要为自己的决定所要承担的责任。不要抱怨什么条件,运气等一些因素不好,这些都是次要的。一旦我们做下了决定,我们就要有接受后果的那些担当,无论是成功或者是失败。或许有些东西的优劣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总有一天我们要承担我们以前做这些事情的后果,好比那句话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不是天要忘我,而是因果。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对我们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贪图享受,不要现在把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毁了。一学期课当中,通过老师的教授和指导,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四书五经,原来还有如此多的东西。老师的卦象讲解更是精彩。这些枯燥的知识,通过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2 / 4

(完整word版)中国美术史考研真题汇总,推荐文档

广大同学注意,这是我们参考历年真题和一些权威的习题书目所精心遍及的题目,希望大家认真做一下,真题基本都涵盖在这些题目当中了。(我们为了避免很多学生只看真题,还有一点就是有些真题确实不怎么好,所以我们就编写了这些题目。) 中国美术史题目 第一章史前美术 选择题: 1、半坡类型彩陶中最有特色的装饰图案是()A 花卉纹B 蛙纹C 鱼纹D 鸟纹 2、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一件杰作。A舞蹈纹彩陶盆B 鹳鱼石斧彩陶缸C 人面鱼纹彩陶盆D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3、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陶器距今()年左右A 8000 B 20000 C 15000 D10000 4、红山文化发现的泥塑()表现了对祖先的崇拜或寄托对大地母神的崇拜。A 少女 头像B女神像C 鱼D神人面具 5、()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应用是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 A 农业 B 火C畜牧业D 陶器 填空题: 1、仰韶文化彩陶因时间、地域差异而被分成几个类型,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类型是 ()、()。 2、黑陶中()成就最高。 3、我国史前时期的地画遗迹发现于甘肃秦安()遗址,属于()文化晚期 4、西安半坡出土的()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的杰出代表。名词解释: 1、人面鱼纹彩陶盆 2、红山文化女神头像 3、良渚文化玉琮 4、 C 行玉龙 简答题: 1、介绍仰韶文化彩陶 2、简析马家窑文化彩陶 3、简析新时代时代岩画 第二章先秦美术 选择题: 1、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 A 黄铜和铅 B 铅和黄铜 C 黄铜和锡 D 红铜和锡 2、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是() A 利簋 B 史墙盘 C 大盂鼎 D 毛公鼎 3、1973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了帛画()

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西方节日在西方的庆祝方式和在中国庆祝方式的对比 摘要:世界文化发展博大精深,节日是文化的最好体现,不同节日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西方节日同样体现了其优秀的文化渊源。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加强,西方节日在东方国家的发展,如圣诞节、情人节早已被中国人接受,在理解方式和庆祝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本土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极好机遇的同时,也涉及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话题。西方文化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从而引发的文化危机,是不可忽视的。如何保住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本国民族自信心,尤其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关键词:西方节日,庆祝方式,传统习俗,民族自信心 目录:(一)西方节日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庆祝方式 1.以圣诞节、情人节为例,描述节日来由和传统庆祝方式 2.节日如何为中国人接受和庆祝方式的变化 (二)两种文化的结合,前人如何看待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1.西方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 2. 提倡中西文化交流,不应死守传统 (三)本人观点 1.论述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流失以及中国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丧失的严重性 2.论述外来节日在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的影响 3.发扬传统节日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正文:<“节”最初在汉字中是指植物叶与枝交接的部位,就如中所言:“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动物的骨骼衔接出也叫节——骨节。以此引申出的一年之中的节日则意味着具有关键而特定的意义。日历上如果没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突然变得没有了期待,我们的日子会过得单调沉闷>(1)(耿卫忠 2006:1)。节日的庆祝方式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浓缩,透过各个地域的节日文化及习俗,了解各地的民族历史及其文化渊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并感受着不同节日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西方节日文化凭着悠久的历史,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现西方国家、民族历史及其文化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透过西方的节日文化及习俗,可以充分认知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加强我们与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沟通与了解,促进改革开发的成果和国际间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结合与渗透,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被中国人所认知。80年代还离我们很远的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传统节日,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在潜移默化中已悄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以其欢快的气氛和特殊的纪念意义吸引着广大年轻一族。 <情人节是用来纪念古罗马修士瓦伦丁(Valentine)。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将瓦伦丁投入地牢,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那天刚好是2月14日。>(具体可参考https://www.wendangku.net/doc/0e8838284.html,/question/20262182.html)。如今在情人节这天,中西方庆祝节日的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通常在这一天,亲朋好友,父母子女、老师同学都会以玫瑰花,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一) 管理是门深奥的学问,无论是西方管理还是中国式管理,都基于某种管理哲学,而并不像部分学者所说的,西方管理有科学、制度和流程而没有文化,中国式管理有文化而没有科学和规章制度。只不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对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或者说硬性管理与软性管理的侧重程度不同而已。 学校管理的四大精髓: 1、学校的文化管理 学校的文化管理分两个层面,即内部文化管理和外部文化管理。内部文化管理需要解决的是内部价值观统一的问题;而外部文化管理要解决的是外部文化认同的问题。 2、修身 儒家思想提倡群体本位和伦理至上,因而强调“经世济民”的人生目标。具体到企业内部,群体本位体现为员工之间的“和”、企业对员工的“仁”和企业对社会的“义”。企业员工强调团队精神,以“和”为本,待人以诚。学校对老师则是要“仁”,强调以人为本。 3、学校的制度管理 韩非在《用人》中写道:“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意思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依靠一种

客观的标准,不能依靠主观的判断。这实际上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4、正心 佛家思想奉行克己观念,引导人们戒除“贪、嗔、痴”,以免除无谓的烦恼,影响自身的理性判断。把“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作为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标准。赛马是看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不相马意味着不以你目前的学历和以前的成绩来评价老师们的优秀与否。 总之,无论是西方管理还是中国式管理,只要能在硬性管理与软性管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都会取得不错的管理绩效。而培训学校如果能灵活地运用以上所说的三招两式,必定会利器所至,无往不利。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二)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除了儒家文化之外,还有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不可否认它里面当然有陈腐的旧质,但那些精华的部分,在现在依然继续闪耀着它的光芒!中国的现代教育管理,植根在中国的土壤之中,与中国的古老文明、传统教育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我们现在谈中国现代的教育管理,当然更是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管理的负影响。 1、影响现代教育的方向,造成教育本性的严重丧失。教育表现为选

智慧树知到《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中医药,科学还是巫术? 1、学术界一般认定中国2000多年前就实现了“医”和“巫”分离,其标志是()提出的“六不治”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正确答案:扁鹊 2、中医认为人体脏属阴,腑属阳,某些脏腑呈阴阳表里对应关系,下面说法错误的有?() A.肝与胆相表里 B.心与小肠相表里 C.肺与膀胱相表里 D.肾与大肠相表里 正确答案:肺与膀胱相表里; 肾与大肠相表里 3、“科学”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 A.理性客观 B.普遍必然性 C.可证伪 D.存在适用范围 正确答案:理性客观; 普遍必然性; 可证伪 ;

存在适用范围 4、以下被认为是伪科学的有() A.人类遗传学 B.无产阶级遗传学 C.星占学 D.经济学 正确答案:无产阶级遗传学; 星占学 5、现代科学体系包括()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形式科学 D.伪科学 正确答案: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 形式科学 见面课:怎样才能学好《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1、被尊称为中医医祖的是哪位名医?() A.伏羲 B.黄帝 C.扁鹊 D.神农

正确答案:扁鹊 2、被称为医祖的主要理由是() A.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B.正史记载其为发明针灸疗法第一人 C.正史记载其为切脉诊断第一人 D.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哲学”分开的第一人 正确答案: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3、下列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说法,正确的有() A.肯定是神农本人所撰写的 B.假托神农所著 C.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D.否认中药有毒 正确答案:假托神农所著 ; 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4、以下哪些医疗活动不属于中医学范畴( ) A.刮痧 B.测量体温 C.观察舌象 D.检查血象 正确答案:测量体温 ; 检查血象 5、利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可以适度调节人体情志过度,以下哪些说法符合该原理()

艺术作文之参加艺术活动的作文

参加艺术活动的作文 【篇一:艺术节作文】 在艺术节中起舞 艺术人生,人生艺术!艺术给人以美,给人以活力,给人以享受, 人生因为艺术而更加完美、更充实。——题记 5月的校园阳光明媚,花红柳绿。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大型节日——艺术节文艺汇演也迈着优雅的舞步翩翩而来。沉寂的校园一下子 热闹起来,同学们都踊跃报了名,他们的节目有的体现中华上下五 千年渊源的文化,有的突出时代潮流,有的展现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但无论什么节目都体现了同学们对艺术节的追求和热爱。 我们班也不例外,许多同学利用课间时间在教室外排练。在同学们 表演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多才多艺的人!同学们的时装秀,精彩的街舞,绚丽的民族舞,嘹亮动听的歌声……艺术节就是一个让我们自我展现,尽情发挥的舞台。它供大 家尽情享受青春的美好,释放青春的激情。我从参加活动的每位表 演者脸上飞扬的神采中,感受到了艺术节作为我们学生生活中最亮 丽的一道风景线,让我们更深一层的艺术的魅力。所有节目处处洋 溢着青春的美,这种美来自生活和我们的心灵。我们只是用生动, 有趣的节目诠释着我们对生活的感悟! 对于艺术节,同学们有极大的热情。但学习,活动,哪一样也马虎 不得。看看周围的同学,谁也不轻松。每个人都尽心尽责地完成自 己的任务,大家目标明确:圆满完成艺术节。再想想老师们,那才 是真累。他们不仅要帮助同学指导节目,还得为艺术节的开幕进行 准备,又要完成自己的课程,肩上的担子着实不轻!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家嘴上叫着累,手上的活可不敢放松,奔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正是通过这些活动,启迪了我们的才智和灵性,发展我们的才艺和 特长。我们在活动中高举生命智慧的大旗,有思想的翱翔,有感情 的抒发,有青春的旋律,有技能的展示,有科学的探索,有毅力的 体现,有诗意的飞扬。。。。。。是的,艺术节虽然是一个有限的 时间段,但艺术的空间却是无限的。当艺术节的第一 个音符在校园的上空飘起来时,我相信艺术已不容拒绝的走进了我 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走进了我们的每一寸空间。江山代有才人出, 谁持彩练当空舞?

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THEO 5926基督教與中國文化Name:朱肇羽 閱讀報告: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 莊祖鯤博士在《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一書中,試圖以辨證方式找出基督教(文化) 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從而尋索基督教對中國文化貢獻,並指出中國文化需要作出改變和更新。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三章嘗試以歷史的角度,闡述基督教與佛教對於中西文化的影響;第四章作者嘗試以「宣教學」Missiology作為理論,來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進路;第五、第六章則承此進路,探討當代中國文化所面對的危機,藉著透過基督教文化作為會通的交會點,並作為未來中國文化的轉化點。1本文試從以四方面作出解釋和評論: (1)莊祖鯤「改變和更新」的研究進路: 1.1.研究動機 踏入廿一世紀,由於現代化(modernization)的推展下,全球文化產生類似的問題和面臨同樣的挑戰。中國近年經濟起飛,已成功融入國際社會的一員,政府和民間都以「大國崛起」號稱自鳴得意之時,所面對的文化危機也似乎在所難免。因此,作者提出以下兩點: 1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 p6。

1.大國崛起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精神文明支撐著? 2.如果我們期望將來中國也能崛起,我們是否應該致力中國文化更新與再 造?2 作者認為「文化更新」並不是一個新議題,他引述了大陸學者湯一介「中國(的)文化更新,已成為全球多元文化系中,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的一段話3,包括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國家所關注由儒學主導的東亞經濟的發展。但過往的討論大多皆以哲學為進路,較少從宗教的幅度來思考。他傾向Christopher Dawson的論點,認為「宗教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該社會中的文化形式」4。 因此,他提出以宗教與文化會通的角度,來研究當代中國文化的更新問題。 (2)從方法論上談: 作者利用前三章作檢視了佛教、基督教分別在中國及歐洲文化的過程及結果,從而說明宗教對文化的影響。由第四章開始,他才正式闡述個人的觀點,他認為以「宣教學」(Missiology) 是最好作為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研究工具,因為其涵蓋性相當廣泛,當中包括神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是具有一種綜合科學的特性。5他借用了神學家尼爾(Richard Niebuhr)和 2同上, p7 3同上,p2。 4同上,p4。 5同上p75。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班级:09国金(1)班姓名:詹茂开学号:0904020110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管理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包含的儒家、道家、法家等思 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藏着的许多丰富哲学思想和道 理,对我国现代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借鉴意义。任何有效的管理都是 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之上的,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论述 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 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 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以促进我国现代管理的发展。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人为邦本”: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1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西医之别 西醫是科學;中醫既是哲學,又是科學。 西醫是形而下;中醫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合一。 西醫只見“人”,不見“天”,中醫是“天人合一”。 西醫把人看成一台機器;中醫把人看成一個有機整體。 西醫認為人只有生理病,中醫認為好多生理病源於心理病。 西醫僅僅是治療;中醫是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西醫治療是“圍堵、抗擊”,中醫治療是調理、和諧。 ……中医药学有系统整体的哲学思想,……,既是中医药长期发展的宝贵历史积累,也是未来系统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医药的作用功不可没……(原科技部长徐冠华) ……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仍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角度去研究,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当是西方科学方法与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结合,中国古代科学方法重视从宏观、整体、系统角度研究问题,其代表是中医的研究方法……(坎贝尔博士谈世界科技发展) 1980年,德国著名汉学家满晰驳为庆祝英国李约瑟博士八十高寿而发表的论文告诫我们: “中国的学者应该觉醒,要认识到不应不加批判地接受和使用西方殖民主义传教士塞给他们的方法学。” “传统中医学是超越西医学范围的、内容丰富而最有条理、最有成效的一套医学科学,但迄今只有很少一部分治疗潜力被发掘。 ●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21世纪“健康”理念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继承、发展、传播中医药文化 ●内容 ●中医药基本理论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基本理论 ●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 ●阴阳五行

●和谐平衡 ●预防为主 ●天人合一 ●辩证论治 ●阴阳、八纲、虚实、寒热 ●头痛医脚 ●个性化治疗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 ?形体:筋、脉、肉、皮毛、骨 ?情志:怒、喜、思、悲、恐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化:生、长、化、收、藏 ?五岳:泰、衡、嵩、华、恒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宫:青龙、朱雀、拱极、白虎、玄武?道、天、地、将、法(智/信/仁/勇/严) ?五音:宫、商、角、徵、羽 ?福娃:贝贝、妮妮、晶晶、欢欢、迎迎 ●和谐平衡 ●秩序创造和谐 ●热力学?进化论 ●耗散结构理论 ●吐故纳新 ●预防为主 ●上医上品攻心 ●中医中品外交 ●下医下品攻城 ●天人合一 ●人定胜天? ●尊重、认识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和谐社会 ●人是细菌和病毒的寄主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 一、关于孝敬老人的观念冲突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敬老人何以在中国形成一种文化,备受中国人的重视?这是因为中国历史自古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历史,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者对财富的贪婪、剥削与占有,致使中国历朝历代的老年人在失去劳动能力之后无以生存,所以他们只有依靠子女来为其养老送终,其实作为老人的子女在被强者剥削之后,其家庭财富已所剩无几,赡养老人成为了子女生活的一大困难。于是大量的不肖子孙的出现,反过来促成了中国孝老文化的形成。 在基督教国家,基督教认为每一个人手中的财富都是上帝的,每个人手中的钱财只不过是上帝让他代为保管或使用;于是,这些国家认为贫富分化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与一个人的才能关系不大,正是这一理念促使基督教国家高额收税和大量收取征收遗产税,以减少贫富分化现象,更给予了青少年一个公平的事业起跑线。高额的税收,使这些国家为保障人的“生存权”打下了基础,于是高福利成为了老人养老的社会制度的一大特征。二、关于劳动观的冲突 孔老二的“学而优则仕”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从这一句话,我们就能体会到孔老二鄙视劳动者的本质,这也正是毛泽东深批孔老二的原因所在。所以中国人自古以不劳动能奴役他人为荣。再者,中国劳动者自古至今就认为自己的劳动是服侍“权力者”的,所以当权力者对自己不好之时,他们就开始了迷茫、愤恨。 基督教认为,劳动者的劳动是服侍上帝的,而不是服侍他人的,同时劳动是赋予人的一种义务,甚至工作岗位都是上帝赐予的。所以在一个企业之中,无论作为一个老板还是员工,他们都是服侍上帝的,他们通过老板、员工在上帝面前共同签署的协议,进行劳动分工,谁违背了这一协议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同时,在基督文化中,老板和员工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奴役谁的问题,他们都是在履行经上帝见证了的契约。 所以说基督教国家的员工更主动也更敬业爱岗。 三、关于自由观的冲突

中国式管理系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VS组织人员发展试题及答案

中国式管理系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VS组织人员发展试题及答案单选题 1. 哪一个不符合中国人的管理方式:回答:正确 1. A 激励方式上追求合理的不公平 2. B 沟通时以情入理 3. C 合乎人性的领导,能使大家自觉自愿,不斤斤计较 4. D 公平合理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回答:正确 1. A 组织人员发展的策略必须重视阶段性调整 2. B 人员发展要遵循民族性 3. C 要想开发中国人的潜力,一定要从心理上着手 4. D 从事人员发展的人首先要把人当作纯理性的生物看待 3.人员发展需要遵循:回答:正确 1. A 民族性 2. B 统一性 3. C 间断性 4. D 多样性 4. 阶段性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回答:正确 1. A 制度的健全 2. B 员工的努力 3. C 调整前后的心理建设 4. D 领导层的重视 5. 沟通技巧的宗旨是:回答:正确 1. A 讲道理

2. B 沟通彼此之情 3. C 意图表达明确 4. D 目标一致 6. 在中国式的管理中,哪种属于合乎人性的领导:回答:正确 1. A 能让大家都自动,而且自己也会因为无为而轻松愉快 2. B 让大家很被动 3. C 让大家不知所措 4.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7.员工有能力而不肯做的主要原因是:回答:正确 1. A 害怕做错了要自己承担后果 2. B 多做多错多挨骂 3. C 主观没有主动工作的意愿 4. D 以上说法都包括 8.为了做好人员发展工作,哪一项是不正确的:回答:正确 1. A 甄选人员时把握出其不意的原则 2. B 尽量公开处罚员工 3. C 关心员工的生活 4. D 关注员工方方面面的问题 9.为了激发员工的潜力,哪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回答:正确 A员工第一次做错的时候绝不批评 B领导者时刻检讨自己 C给员工做事的机会 D 公开处罚员工 10.哪一个不是做好阶段性调整的有效方法:回答:正确 1. A 从管人慢慢提升到理人,再慢慢提升到安人 2. B 与时俱进

(高考语文阅读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专题05艺术技巧赏析类探究小说含解析

专题05 艺术技巧赏析类探究(小说) 【表达技巧】 优秀的小说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还要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构思。小说的艺术技巧同样是作者艺术风格的体现,精巧的构思、层层的渲染、出人意料的结尾都对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 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思路导航 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知识储备 小说的表达技巧,具体来说,一是表达方式,二是修辞手法,三是表现手法,四是布局谋篇。 ◆表达方式 一、叙述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叙事,是叙事者介入故事,甚至变成故事中的人物。 【好处】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 2、第二人称:“你”一进入故事,读者介入情节或陷进故事的程度别别的人称更深入,不需要再经转换。 【好处】亲切自然,抒情更强烈动人,作者态度更鲜明。 3、第三人称:叙事者全知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好处】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好处】把叙述内容表述的条理清楚,自然流畅。 2、倒叙:先把叙述时间的结局或事件发生过程中某个突出片段提到前边,然后再按照时间的发生、发展顺序展开叙述。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真的仅是一首写景诗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到底是真想杀,还是真难过?一个企业、一个队伍中没有庸人和小人,只有能人就是好事吗?9月21日,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齐鲁文化管理思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玉平做客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威海市委组织部联合主办、威海新闻大厦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威海教学站承办的“传统文化与和谐人生企业家高峰论坛”,从管理学视角解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青梅煮酒”论领导艺术,让人耳目一新,回味绵长。 一首被“误读”的古诗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直被认为是写景名篇,真的是这样吗?赵玉平认为,结合该诗写作的背景仔细品读,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篇管理学名作。 南宋时期,林子方时任直阁秘书,在皇帝身边工作,杨万里任秘书监。当时,林子方由于工作出色,被派到地方去做知府,也就是说林子方得到“提拔”了。作为林子方的“老领导”,杨万里对林子方要交代的都写在此诗中了。开头“毕竟”一词表明态度,“西湖六月中”即西湖最好的时节,杨万里其实是想告诉林子方,毕竟你是在天子身边呀,所以“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实际上是说,林子方之所以官场得志,是因为离天子近、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因此,杨万里此诗的本义是想挽留林子方的。不过,也许林子方本人也把此诗当成了写景诗,因此赞叹几声“好诗”之后,便上任去了,从此消失在茫茫人海。 在赵玉平看来,杨万里之所以借写景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点到为止”的特点所决定的。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管理智慧,只是这一思想宝库还有待于开发。 管理就要“用贤不用力” 春秋时期,鲁国的单父县缺少县长,国君就请孔子推荐一位贤能之人,孔子推荐了自己的学生巫马期,他上任后十分努力,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一年之后,单父县大治,巫县令却一病不起。国君只好让孔子再推荐一名学生。这次,孔子推荐了宓子贱。子贱“长歌而入”,并在官府后院建了一个琴台,终日鸣琴,身不下堂,日子过得很滋润,一年下来单父县的经济发展得更快,社会更加稳定。 后来子贱去看望病中的巫马期,巫马期羡慕地握着子贱的手说,“你很幸运有个好身体啊,不像我被自己的病给耽误了。”子贱却摇摇头说:“我们的差别不在身体,而在于工作方法啊!”他进而解释道:“用贤者易,用力者劳,易则久,劳则伤。”也就是说:“你做工作靠自己努力,可是事业那么大,事情那么多,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努力的结果只能是勉强支撑,最终只会损害自己的身体。而我的方法是调动能干的人做工作,事业越大可调动的人就越多,调动的能人越多事业就越大,工作自然越做越轻松。” 赵玉平认为,这个例子说明,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如果有10件事情,一个人做了,那叫勤劳;有100件事情,一个人全部亲力亲为,那叫“找死”;有100件事情,主事的人自己一件不做,手下人都能办好,而且还感谢他提供这样的机会,这就叫管理。评价一个人的领导力如何,不是看他干了什么事,而是看他通过什么人干事。 宓子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用贤不用力”,后世汉高祖刘邦则阐释了这一理念。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毛主席提出的领导干部主要职责就是“出主意,用干部”也与这一思想一脉相承。 优点可用,缺点可控

季羡林的散文艺术

季羡林的散文艺术 ——读《季羡林散文选集》有感“智者勇,忍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这段“感动中国”的颁奖辞说的正是季羡林先生。季羡林是闻名中外的大学者,他所从事的是最繁重的中亚古代语言和佛经翻译工作,被世人冠以“国学大师”、“泰斗”诸如此类的称号。然而季先生绝非追求功名利禄之辈,在外人看来是卓越非凡的研究成果面前,他能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平凡的心。季先生在自己七十年的自传中这样总结道:“总起来看,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经历。” 然而“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经历”却很不平凡。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平县,当时家道中落,形同贫农。他六岁离家,到济南去投奔叔父。在私塾里念了一些《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以后接着上小学,转学的时候,因为人是一个“螺”字,老师垂青,从高小开始念起。由于报考的中学考英语,而他当时又恰好在高小读书时业余自学了一点英语,帮他考过了。他所投奔的叔父对他寄予极大期望,要求也特别严格,有时还亲自讲授。他的教育对季羡林的影响极大。上中学时的课程有国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等,于现在相差无几。课外他阅读大量的中国古典小说,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济

公传》等等。高中时,在胡也频、董秋芳等老师的引导栽培下,季羡林阅读了大量的古籍旧书,也熟读了陶渊明、李白、王维等大家的作品。高中毕业他考取了清华大学,在大学时他获益最大的两门课都不是正课,而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和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大学毕业后,他考取了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他来到曾经培养出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城哥廷根。在哥廷根大学,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苦读不辍。然而让他倍受煎熬的是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在散文《海棠花》里,他曾写道:“祖国有时来入梦,是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正因为当时看到海棠花令他触景生情——浓重的乡情:“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她呀!”1946年,季羡林回到阔别十余年的祖国,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在印度语言文化研究领域,他有大量的多国文字翻译作品,其中成就最大并为他带来了世界声誉的首应推他翻译的二百多万字的梵文学作品。季羡林以他卓越的研究成就,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也为中国学术界和北京大学赢得了声誉。 季羡林是一位独具一格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中贯穿着严肃执着的艺术追求。他在《朗润集》的自序里自谦地说道:“至于我自己写的散文,那只能算是一些习作。”他能坚持散文创作数十年不间断,主要是由于他对散文有一种特别强烈的爱好。他自己把坚持几十年写东西这种锲而不舍归因于“旧习惯势力”。在创作中,他坚持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绝不写废话。在生活平静的情况下,他常常是一年半载写不出一篇东西来。没有灵感,就什么也写不出,什么也不想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