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旗文稿2013年第5期

红旗文稿2013年第5期

红旗文稿2013年第5期

本期目录

·本期重点推荐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张宇

[本期关注]

·信仰就是力量(笔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信仰共产主义辛岩

·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雷云

·铭刻在肉体和心灵上的信仰刘江波

——从一块刺青说起

[政治]

·没有调查就没有建言权胡鞍钢

[经济]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根子在政府和国企的高收入吗?陈硕颖

[文化]

·走向世界须加强海外知识储备刘卫平

·用十八大精神凝聚发展的信心和力量袁立辉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研讨会综述

[红旗讲坛]

·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守望许刚

[社会]

·中国虚拟网络社会需要善治时伟孙丽丽

·从欧洲牛肉丑闻看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杨玲

[国际]

·美国社会平等吗?于海青

[金沙滩]

·十世班禅的菩提树姜骁军

[一问一答]

·什么是货币竞争性贬值?若英

[文摘]

·“刘仓:对毛泽东的评价‘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等8则

本期重点推荐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作者:张宇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兴起。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涉及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深入研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信仰就是力量》(笔谈)作者:辛岩雷云刘江波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本期笔谈刊发三篇文章,分别从共产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宗旨、信仰的力量的角度,探讨如何坚守共产党人的科学信仰。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根子在政府和国企的高收入吗?》作者:陈硕颖

一些人认为,政府部门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占比的持续上升,挤占了居民收入;而垄断国企的高工资又导致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相应地,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推进国企私有化改革、减少政府权力。实际上,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本质原因并不在于此,而是资本化收益分配的不均衡。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在两个层面都下功夫:其一,形成中西部自我资源资本化机制;其二,重振集体经济。

《美国社会平等吗?》作者:于海青

作为一名坚定的新凯恩斯主义者,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长期坚持市场的不完善论,捍卫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一立场也贯穿于他对当代美国社会不平等批判的始终。近来,克鲁格曼连续发文阐释美国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对当前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状况做出了一些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热潮正在兴起。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涉及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

一、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对于这一问题认识不清,就会在实践中出现方向性的偏差。应当看到,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但人们对于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比如,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是没有社会属性的,现代市场经济只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没有社会制度之分;有人认为,建立市场经济就必须与西方制度接轨,而不应当强调中国特色;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公平,而市场经济意味着高的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公平加市场效率。上述这些看法都是有片面性的,只看到了市场经济的共性,而没有看到市场经济的个性,从而割裂了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能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实质。市场经济是存在于不同社会制度形态的共同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姓“社”也不姓“资”,是中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总是与一定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必然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和具体特点。现实的市场经济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我们既不能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混同起来,否定市场经济的共性;也不能把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割裂开来,否定市场经济的个性。这一点,我们党的理论是很明确的。党的十四大报告在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即“四项基本原则”。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20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一方面发挥了市场机制信息灵敏、效率较高、激励有效、调节灵活等优点,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发挥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调节、统筹兼顾、独立自主、团结互助等制度的优势,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以及经济危机、贫富分化等深刻的缺陷和弊病,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超越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流俗教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

能否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等同于市场化改革方向呢?严格地讲,不能这样简单等同。这是因为,作为改革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二是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建立自主经营的企业制度、市场调节的价格机制、健全的市场体系、充分的市场竞争。这些方面的改革可以简称为市场化改革。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则要求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这些方面的改革显然不能用市场化改革加以概括,甚至是相反的,是对市场经济的局限和弊端的纠正、调节和超越,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市场化,固然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保障公平正义,同样也是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完整准确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要求。

二、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一个是基本制度,一个是经济体制。从基本制度方面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经济体制方面看,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即中国的改革是改体制而不是改制度,这种看法的合理之处在于它肯定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但在理论上是不准确和不严密的。所谓制度,一般指的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如企业制度、市场制度、价格制度、税收制度、金融制度等等,从这些方面看,制度与体制并无根本区别,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即使从基本制度的角度看,也存在改革的问题。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所确立的以公有制的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就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本质的

创新和发展。没有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本质特征的这种创新和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也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因此,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正是这样表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的。从经济方面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上述目标,既包括了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内容,又包括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正确认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上述目标,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能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制度。要特别警惕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所谓的普世价值,并以此为标准来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设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蓝图,主张全面推行私有化、自由化,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接轨,实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宪政;符合这种标准的所谓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与这种标准不相符合的制度比如公有制、计划调节、共同富裕和共产党的领导等,都被看作旧制度的残余和改革的障碍。同时,也要警惕对市场经济的改革提出质疑,主张重回传统社会主义老路的观点。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则相通,都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第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和已有成果,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出发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从总体上看,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在实践中展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活力。只有承认这一点,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才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向前进。那种认为经济改革已经陷入停滞、正在面临崩溃,因而需要推倒重来,进行激进式变革的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第三,现行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比较繁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以及基本经济制度不完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腐败现象严重等问题依然突出,需要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以解决。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需要全面具体分析:有市场化不足的问题,如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不到位等;也有所谓的泛市场化问题,如公共服务产业化、权钱交易现象蔓延等;还有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上不完善的问题;更多的问题则是发展中的问题,如自主创新能力低、城乡二元结构分割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已在经济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条件下,我们不宜再把现实中出现的所有

问题都归结为计划经济的残余或者市场化改革不彻底。相反,经济波动、收入分配不公、货币拜物教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病,即使在发达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中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弊病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加以克服,寄希望于用所谓彻底市场化的办法解决市场化固有的缺陷,无异于缘木求鱼。

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经济制度,归根结底,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实现了社会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发展生产力是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是目的,二者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最终要体现在共同富裕上。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最终也都要通过共同富裕体现出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全面贯彻这一根本原则,切实解决现行经济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得到发挥。

三、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问题上,目前面临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政策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比如,现阶段我国公有制经济存在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用什么指标来具体衡量?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的性质有什么区别,作用有什么不同?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作用,处理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如何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等等。应当看到,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并成为指导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宪法准则,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市场竞争、全球化、资本流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措施的保障,单纯依靠市场自发作用,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就有可能落空。建立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障机制,关键是要确立基本经济制度的调控主体,由其负责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督促基本经济制度各项法律和政策措施的落实,协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和成熟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但是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成熟的所有制结构调控体系,后者的重要性丝毫不低于前者,甚至更为重要。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赋予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和有计划的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然会加剧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财富分

配的两极分化,催生私人资本特别是大资本的形成,导致金融寡头的出现,破坏社会的稳定,导致社会的混乱,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最终将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在这一点上,不应当有丝毫的含糊。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布局结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加以解决。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的布局还比较分散,“集中力量办大事”和统筹发展的优势还需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管理者以权谋私和重大决策不够规范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国有经济分布于不同部门和地区,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有待提高;国有企业作为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企业,其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等等。需要强调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绝不是要实行私有化或让国有企业退出竞争领域,而是要形成与公有制经济关系相适应的更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做强做优国有经济,使其更好地为全体人民的利益服务。那种把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曲解为私有化,并进而把国有经济的做强做大视为改革的倒退的观点是与我国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的,也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从外部因素看,存在着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窄,实际税费负担较重,企业合法权益不时遭受侵犯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但是,毋庸讳言的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除了外部条件的制约,还受到内部因素的限制,经营模式粗犷,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家族式”、“家长制”治理方式弊端严重,甚至违法违规经营也时有发生。这些内部因素也制约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需要在改善外部环境和加强自身素质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共同努力。

四、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或者主要的矛盾是什么?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不一致,是制约收入分配制度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区域、部门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这种观点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这是因为:收入差距的大与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判断收入分配制度好与坏的关键并不在于收入差距的大小,而在于收入分配合理与否,是否符合公平的原则。那么,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合理是否公平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所谓社会公平,不过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在法律和道德上的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原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基础上的。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它强调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实现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既反对剥削,又反对两极分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资本、知识、技术、信息、管理、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在分配中的实现,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合理的分配关系,把提高效率与促进公

平结合起来。显然,这一目标不能仅仅归结为缩小收入差距。

现在的问题是,虽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为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地位已经确立,但其具体含义和实现机制在现实中并不很清楚,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不少疑问,这是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比较混乱,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年以来进展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出发,才能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面临的主要矛盾,找到缩小收入差距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问题的关键是要区分两类性质不同的收入差距:

一类收入差距发生在普通劳动者之间,主要是因不同部门、地区、行业之间劳动者的素质或贡献和生活费用的差别造成的。这类收入差距的产生有其合理性,体现了按劳分配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但其中也存在不合理因素,比如,许多私有企业工人工资长期低于生存工资水平,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在相当程度上由劳动者自身承担;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约束机制不够健全,高管人员收入水平和职务消费缺乏有效约束,等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加以解决。

另一类收入差距是由财产占有(包括生产资料、房地产、各种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上的差别造成的。这类收入差距是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为保障和政府的有效调节,而是按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任其发展,则会导致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那么,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根源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决定分配。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不可能是劳动收入,而只能是财产收入。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最高省与最低省的收入差距,以及收入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大约都在3倍左右或更多一些。但是,由于所有制结构和财产关系的日益多元化,最贫穷阶层和最富裕阶层在财产占有上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上的差距,却只是小巫见大巫。特别是财产收入差距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因素,更是引起人民群众普遍不满,危害极大。

因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加大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另一方面,要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初次分配制度的改革。具体来说,一是关键部门和重要领域的生产资料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并完善其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其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二是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获得应有的报酬;三是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四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五是完善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切实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保证同工同酬,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六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逐步解决一些行业、企业职工工资过低的问题;七是完善公共资源占用及其收益分配机制,加大对高收入财产性收益和自然资源利用的税收调节。

五、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认

识不一。从历史上看,曾经出现过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有调节的市场经济、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福利国家市场经济、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等不同的形态。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政府是“守夜人”,主要承担保护产权的职责;在有调节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不仅保护产权,而且进行宏观调节,维护经济的稳定;在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不仅保护产权,进行宏观调节,而且还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在福利国家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完善的福利保障;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中,政府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可见,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握三个主要的维度:一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二是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以上三个维度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具有了自己特殊的内容,主要包括:

计划统筹。政府从社会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有计划的调节,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

经济调节。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社会供求的矛盾运动进行调控,以实现社会供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保持基本平衡。

市场监管。政府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社会管理。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与社会事务,维护社会和谐。

公共服务。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公众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保障民生。政府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目标,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国有资产管理。政府作为国有经济的所有者,代表全体人民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收入分配调节。通过市场的自发力量加以实现,政府对收入过程进行必要的调节。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不仅在于弥补市场的缺陷,补充市场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干预。同时,也必须摆脱“大市场小政府”的自由主义教条的束缚。事实是,从早期资本主义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所承担的经济职能是多了而不是少了,政府的规模是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早已超出“守夜人”的范围,广泛介入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政府的强弱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小政府、弱政府的自由理想早已成为了历史的遗迹。我国是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大国,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

的几重重大历史变革在同一个时代的交织和叠加,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和世界格局的大变动大调整,使国际国内各种各样矛盾异常复杂尖锐。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党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和政府强有力的引导推动,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论断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既存在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够充分的问题,也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需要提高,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政府管理体制不尽合理,一些该管的事情却没管好的问题。因此,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围绕着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健全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城乡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增强市场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围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金融监管体制、宏观调控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使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更好地结合起来。

六、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形成了两条明显不同的道路,即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向世人昭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而且还在于它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或改革方式,其主要特点是: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双轨过渡,增量先行,在保留计划协调的前提下,通过在新增资源中逐步扩大市场调节比重的办法来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整体协调,重点突破,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分部门、分企业、分地区各个突破,由点到面,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换。

——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先试验后推广,并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调整改革的思路。

目标决定方法,方法内生于目标,不能脱离改革的性质和目标来抽象讨论改革的方式问题。中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目标的特殊性质决定的。这是因为:第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改革的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改革的方式和过程必然具有温和渐进的特点。在这里,新旧体制之间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对立的,而是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第二,中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化与工业化、体制模式的转型与发展模式的转型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第三,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并不是先验的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和理论

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市场经济形态,其成熟和完善以及对它的科学认识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实践证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一种成功的改革方式。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不是还需要采取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决定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些基本条件如改革的性质、目标和具体的国情等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与改革初期相比,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渐进式改革方式的具体特点必然也会有所不同:一是随着经济体制日渐成熟,人们对改革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这就有可能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整体设计,统筹安排,系统推进。二是随着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人们对改革的认识也会产生明显的分歧,这就需要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民主决策,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逐步成熟,增量与存量、新体质与旧体制长期并存的双轨制过渡方式的空间越来越小。四是整体配套和重点突出的领域和环节发生了变化,国有企业作为经济改革中心环节和价格改革作为经济成败关键的特殊地位不复存在,社会领域、民生领域和保障公平的改革日益重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评论》主编)

信仰就是力量(笔谈)

编者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本期笔谈刊发三篇文章,分别从共产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宗旨、信仰的力量的角度,探讨如何坚守共产党人的科学信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信仰共产主义

◎ 辛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共产党员树立和坚持这种理想信念,对于保持和巩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确定的远大目标。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共产党员的本质所做的界定。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先进性,首先就在于它是用最先进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能够通晓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确立起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和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这是共产党人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庄严的人生追求、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根本性的意

义。一位老革命家曾经这样说过,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我们党即使犯了严重的错误,也还总是会得到纠正的,因为党坚持的总方向是正确的;如果放弃了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前进的总方向不明确了,其结果必定是和平演变。这是讲得很深刻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工人阶级政党一旦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就会降低自己的政治水准,就有可能蜕化变质,变成实际上属于资产阶级类型的政党。

正因为如此,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西方敌视中国的势力,从来都是期待、劝诱和压迫我们党放弃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的。他们曾经不只一次地要求我们党改变名称,放弃共产主义。早在1945年4月党召开七大时,毛泽东就说过:“有人说我们党要改改名称才好,他们说我们的纲领很好,就是名称不好,‘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不但蒋委员长来电报要我们改名称,中间派也劝我们改名称,像左舜生就说过:‘你们的纲领实在好,如果你们不叫共产党,我就加入。’”“很多美国人也要我们改名称,我们若是改了名称,他们就喜欢了。”对于这种说法,毛泽东做了明确的否定性的答复。他说:共产主义“不说不好”,我们党的名称不要改,“改了一定不好,把自己的形象搞坏了”。“我们的名称,中国人民是喜欢的”。这就是说,我们考虑问题的着眼点,应该是中国人民是不是喜欢,而不是资产阶级乃至西方国家是不是满意。

上世纪90年代,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纷纷改名为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与此相适应,把原先的纲领也改了,结果就使自己蜕变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政党。如果你改了名称,却还是想维护民族独立和人民利益,西方敌对势力是不会因为你改了名称就容忍你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信仰共产主义的依据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正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由此可见,共产主义同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同我们当前所做的事情,是密不可分的。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是可爱的,为社会主义奋斗是值得的,这同时也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到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前提呢?这是因为:

第一,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会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邓小平说:为什么过去我们能够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有共产主义的信念。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一些不坚定的分子动摇了。但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仍然高举着共产主义旗帜在顽强地斗争,因为他们懂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第二,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在贯彻执行党在当前阶段的路线和政策时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在工作中,我们应该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当前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任务而奋斗,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仍然应该胸怀远大的目标,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党在当前阶段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办好当前的事情,而不至于成为没有战略眼光的事务主义者,成为鼠目寸光的政治庸人。如果我们忘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忘记了我们所说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虽然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但它不是一成不

变的,而是要向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发展的,那么我们在工作中就不会有预见性、前瞻性,就会成为自发倾向的追随者,就会丧失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第三,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保持住党的纯洁性。在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告诫。他认为,我们共产党人之所以有必要、也有可能避免重蹈以往革命者一到革命胜利很少有不腐化、不退坡的覆辙,是因为我们具有远大的奋斗目标,把夺取政权只是看作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如果放弃了对共产主义崇高目标的追求,我们就会产生“革命成功了,应该享受了”的思想,就不可能继续地保持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就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住自己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反复提醒我们:我们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更加要有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信念。邓小平还提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

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既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那么,要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必须树立和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坚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为了树立和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自觉进行学习和经受锻炼。

首先,我们要学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上的坚定性来自理论上的坚定性,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依据对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仍然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才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前进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判断原则是非,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要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共产主义运动是多数人的运动和为着多数人的运动。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不可能树立起来、更不可能坚持到底的。

再次,要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自我批评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只有认真应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才能抵抗政治微生物的侵蚀,抵制各种物欲邪念的诱惑,从而使自己保持住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责任编辑:王农媛

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 雷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主要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体现了价值观的广泛性要求。那么,对于共产党人,应当提出什么样的价值观标准才能体现其先进性?

共产党员是一个特殊的先进的群体,用党章的话来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在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标准上,应当更深、更高、更严,更为先进,更能反映党、国家和社会的性质特征,更能体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众所周知,我们党的纲领有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最低纲领是在现阶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是在将来实现共产主义。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共产党员不仅要坚持最低纲领,脚踏实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还要仰望最高纲领,志存高远,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应有超越“三个倡导”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那么,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为人民服务”。因为它既能包含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社会的性质特征以及远大理想层面的东西,又能涵盖反映社会生活基本道德规范层面的要求。我们党从七大开始,就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章的总纲,把它规定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并把“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列为党员的一项必备条件。几十年来,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以贯之地坚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判断党的全部工作和党员、干部党性党风的一个根本标准。是否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直接决定人心向背,关乎党的前途命运、生死存亡。

为人民服务深刻体现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列宁说过,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共产党员如果以为单靠革命家的手就能完成革命事业,那将是他们最大的最危险的错误之一;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斯大林认为,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史,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劳动群众的历史。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一言以蔽之,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历史运动的主要推动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观点,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厚重理论基础,这就与一切否认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的唯心史观划清了原则界限。时下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仍然存在的轻视人民群众力量、突出所谓“精英人士”作用的观点,不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把做了有益于人民的事视为恩赐于人民的观点,等等,都是亟须破除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只有把问题提升到世界观问题、根本立场问题、最大政治问题的高度,才能真正充分认识并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服务深刻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从根本上说,党是由8000多万“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组成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这是决定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个基本要素。先锋队之所以为先锋队,就在它乐于和敢于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始终走在斗争前列,率先垂范,冲锋陷阵,甘于付出任何代价,承受一切牺牲。党把人民当作社会的主人,把党员和党的干部当作社会公仆,或称人民的勤务员。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属性,就来自于此。共产党与

一切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利益的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正在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之所以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列为首要一条,根本原因也在于此。时下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忘记自己作为先锋队一员的角色定位、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的现象,颠倒主人与公仆的关系、把自己当作官老爷而把群众当作可以随意使唤的仆人的现象,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而沽名钓誉搞这样那样的形象工程、不惜劳民伤财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乃至彻底背叛党的性质和人民利益、大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从而腐败堕落、蜕化变质的现象,以及其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等现象,都与为人民服务背道而驰,严重伤害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为人民服务深刻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

毛泽东把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的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且把它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统一起来,这是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宝贵历史经验的总结。这条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是我们党适用于一切历史阶段的最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实质和要义的集中体现,在改革开放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须坚持,毫不动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前提是深入了解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而脱离群众则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因为党内那种居功自傲、“打江山者坐江山”、“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一意孤行目无群众的情绪和倾向极易滋长,而且脱离群众对于党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执政前更为严重。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振聋发聩地告诫:“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所以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总之,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政治价值取向,应当成为每个党员和干部的坚定信念。只有始终坚持这一根本政治价值取向,牢固树立这一核心价值观,我们党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员和干部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忠诚的社会公仆、人民的勤务员。

(作者: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兼省委讲师团团长)

责任编辑:李艳玲

铭刻在肉体和心灵上的信仰——从一块刺青说起

◎ 刘江波

共和国开国将领唐凯身上有块印记,是刺青。刺青不鲜见,然而,唐凯身上的刺青似乎有一种非凡的魔力,以致老人家过世多年,仍引来史学家的反复考证,文学家的一路追捧。这是为什么呢?为寻求答案,我曾找上门去与老人的儿女们一起探寻。

唐凯出生的1916年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一年,袁世凯死了,黎元洪就任中

华民国大总统。第二年,即1917年,北方的俄国传来了十月革命的炮响,从孙中山的变革中生长出一股新鲜的力量,借五四运动呼啸着奔涌而出,开启了共产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篇章。唐凯五岁那年,中国共产党诞生,青年毛泽东一步步走上历史舞台,开始影响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方向。

1927年,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的屠杀中丢掉幻想,走上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的道路。8月,江西南昌起义。9月,湖南秋收起义。11月,湖北黄麻秋收起义。然而,仅仅21天,这个有着20万百姓助威,4万农民义勇队、240支枪的农民自卫军参加的黄麻农民新政权就被摧毁。野蛮的杀戮过后,仅存的72条好汉辗转来到湖北黄陂木兰山一带打游击。革命就这样来到赤贫少年唐凯的身边。

1929年的一天,20岁的共产党人余尧之来到唐凯家中。无数次促膝谈话、考察培养之后,他认定唐凯符合共产党员的条件,就和一个名叫五哥的共青团员一道,介绍唐凯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助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这是唐凯的第一次政治洗礼。当激动不已的他在穷乡僻壤的一间破草屋里,面对墙壁上的那块红布握紧拳头的时候,他被余尧之称之为代表共产党的镰刀斧头图案深深地震撼,执意要把镰刀斧头刺刻在手臂上。他毅然伸出右臂,五哥紧紧攥住他手臂的两端,余尧之从炭火盆里取出一枚钢针,向他的手腕上方刺下去。

这是不是乡间顽童的一时冲动,是不是雅皮士的玩世不恭,抑或是江湖好汉的豪壮与义气?是什么力量让这个13岁的少年在血肉之躯上刺刻镰刀斧头的图案?

让我们将这块刺青放到历史的显微镜下,来看看20世纪初叶中国农村真实的样子吧。

那是山河破碎、国弊民穷的中国,到处是民怨沸腾,到处有剧烈的冲突。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几万万农民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毛泽东语)”对唐凯而言,刺青是一杆秤,用它称量中国,它一头盛着农民的苦难,另一头盛着农民的仇恨,压迫有多深重,反抗就有多强烈。用它称量唐凯从宿命中醒悟的内心,它一头盛着孜孜以求的梦想,另一头盛着叛逆旧制度的呐喊。这仇恨刻骨铭心,这反抗积蓄了太久,这梦想以致长夜难眠,这呐喊令人心雄胆壮、热血沸腾。

再将刺青放在历史的风向仪下,我看到,在中国大转折的门口,刺青不经意间推动了60多年前东北平原的战事变化。

那是1945年8月9日,150万苏联红军在一夜之间突破了中苏、中蒙、中朝边境3500多公里防线,长驱直入中国东北,向70万日本关东军和30万伪满洲国军发起全面进攻。14日,裕仁天皇颁投降诏书。胜利突然而至,共产党与国民党,谁捷足先登东北,谁就取得了打天下的主动权。

毛泽东准备与国民党一争高下。蒋介石则日发三令,命国民党各战区部队加紧作战努力,“八路军就地待命。”愤怒的毛泽东拒绝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共军”的两条腿跑在了“国军”前面。其中,由中共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副政委唐凯率领的一支队伍,且战且行,顽强挺进,于9月5日最早乘火车到达沈阳。

先期占领沈阳的苏军对这些几乎是从天而降的中国军人一无所知,他们用火炮、冲锋枪、机枪一齐对准车厢,盛气凌人地发出命令:“你们,不许下火车!”曾克林多次派人与苏军接洽均遭拒绝。八路军拉撒在车上,吃饭成问题,加上烈日暴晒、没有水喝,2000多名官兵成了名副其实的“人在囧途”。

曾克林、唐凯再次来到苏军卫戍司令部,唐凯一把撸起袖子露出镰刀斧头标记,指着自己的胸口用生硬的俄语说:“格米萨(政治委员)!格米尼斯特(共产党)!”然而,尽管唐凯提出了严正的抗议,曾克林把桌子拍得山响,苏联军人依旧毫不通融——他们谁也听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

或许是“政治委员”在苏联红军中所享有的崇高威望(1934年通过的苏共党章曾对红军政治委员的工作职责做出过明确的规定),抑或是被唐凯身上特有的气质所吸引,一位苏军政工干部终于看出了一点门道。几个苏联军人拉住唐凯的手臂,反复端详后大吃一惊,唐凯右臂上的刺青与苏联的国徽图案竟是何其相似!于是,请示的电报迅速从沈阳飞向身在长春的远东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飞向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八路军这才下车进城。

对唐凯而言,刺青是身份证。由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徽的镰刀铁锤图案演化而成的苏联国徽标识,是共产国际领导下各国共产党通用的标志;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上,是中国八路军与苏联红军特殊关系的印鉴。你看,一个人的命运就这样被嵌入历史命运,一小块刺青不可思议地成为风云变幻的记忆印证。

当我再次收回思绪的时候,我愿将刺青放到历史的扫描仪下看一看,啊,满视野透视出来的,竟是那一代人的集体图像!

1927年底,“红军”的称号首次在鄂豫皖的土地上出现。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影响下,大批共产党人深入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的乡村,将一向苦战奋斗的贫农组织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凝聚起他们的共识,并将其中的坚定分子吸纳进共产党。

唐凯,这个意志坚定的少年,在终日乞讨而变得黝黑粗糙的皮肤上,十分情愿地刺刻镰刀斧头图案,因为对唐凯而言,刺青是史碑上的勒铭,用它记载的人间真理,引领着他前行;用它记载的崇高信仰,渗透到他的骨子里,哪怕被砍下头颅也绝不会动摇。

正是为了绝大多数人谋求利益,才有了八路军纵横驰奔“向北发展”,东北同胞得以在整整14年后第一次见到了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才有了中共“让开大路,占领两厢”——黑土地上迎来了与1927年湖南秋收起义、湖北黄麻秋收起义不同版本的“农村包围城市”,农民得到了被剥夺已久的土地;才有了东北人民全心全意的支持,17万八路军出关、100万解放大军进关;也才有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真刀真枪的较量之后,共产党终于叩响了新中国的大门。

对唐凯而言,共产党与国民党,其各自政党的宗旨对于历史走向的顺应与悖逆之分,或许早就在这红与黄、镰刀与铁锤的构图中定格。

······

以天下之大,人,该有多么渺小!一块刺青更加微不足道。然而,它见证了世纪更替,见证了时代轮转,它承载了誓愿,承载了信仰,所以,这块刺青很大,很重。它是共产党人信仰的印记。但凡崇善、向善的人,恐怕都有信仰。只不过共产党人的信仰更加高远,其宗旨也更加实际。刺青以跨度70年的沉默

记录了唐凯的人生磨砺,记录了那一代人的集体信仰,也记录了共产党人一代又一代赓续不断的抉择。

(作者: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信仰共产主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共产党员树立和坚持这种理想信念,对于保持和巩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确定的远大目标。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共产党员的本质所做的界定。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先进性,首先就在于它是用最先进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能够通晓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确立起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和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这是共产党人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庄严的人生追求、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一位老革命家曾经这样说过,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我们党即使犯了严重的错误,也还总是会得到纠正的,因为党坚持的总方向是正确的;如果放弃了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前进的总方向不明确了,其结果必定是和平演变。这是讲得很深刻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工人阶级政党一旦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就会降低自己的政治水准,就有可能蜕化变质,变成实际上属于资产阶级类型的政党。

正因为如此,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西方敌视中国的势力,从来都是期待、劝诱和压迫我们党放弃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的。他们曾经不只一次地要求我们党改变名称,放弃共产主义。早在1945年4月党召开七大时,毛泽东就说过:“有人说我们党要改改名称才好,他们说我们的纲领很好,就是名称不好,…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不但蒋委员长来电报要我们改名称,中间派也劝我们改名称,像左舜生就说过:…你们的纲领实在好,如果你们不叫共产党,我就加入。?”“很多美国人也要我们改名称,我们若是改了名称,他们就喜欢了。”对于这种说法,毛泽东做了明确的否定性的答复。他说:共产主义“不说不好”,我们党的名称不要改,“改了一定不好,把自己的形象搞坏了”。“我们的名称,中国人民是喜欢的”。这就是说,我们考虑问题的着眼点,应该是中国人民是不

是喜欢,而不是资产阶级乃至西方国家是不是满意。

上世纪90年代,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纷纷改名为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与此相适应,把原先的纲领也改了,结果就使自己蜕变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政党。如果你改了名称,却还是想维护民族独立和人民利益,西方敌对势力是不会因为你改了名称就容忍你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信仰共产主义的依据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正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由此可见,共产主义同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同我们当前所做的事情,是密不可分的。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是可爱的,为社会主义奋斗是值得的,这同时也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到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前提呢?这是因为:

第一,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会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邓小平说:为什么过去我们能够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有共产主义的信念。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一些不坚定的分子动摇了。但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仍然高举着共产主义旗帜在顽强地斗争,因为他们懂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第二,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在贯彻执行党在当前阶段的路线和政策时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在工作中,我们应该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当前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任务而奋斗,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仍然应该胸怀远大的目标,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党在当前阶段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办好当前的事情,而不至于成为没有战略眼光的事务主义者,成为鼠目寸光的政治庸人。如果我们忘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忘记了我们所说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虽然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向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发展的,那么我们在工作中就不会有预见性、前瞻性,就会成为自发倾向的追随者,就会丧失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第三,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保持住党的纯洁性。在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告诫。他认为,我们共产党人之所以有必要、也有可能避免重蹈以往革命者一到革命胜利很少有不腐化、不退坡的覆辙,是因为我们具有远大的奋斗目标,把夺取政权只是看作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如果放弃了对共产主义崇高目标的追求,我们就会产生“革命成功了,应该享受了”的思想,就

不可能继续地保持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就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住自己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反复提醒我们:我们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更加要有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信念。邓小平还提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

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既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那么,要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必须树立和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坚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为了树立和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自觉进行学习和经受锻炼。

首先,我们要学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上的坚定性来自理论上的坚定性,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依据对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仍然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才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前进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判断原则是非,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要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共产主义运动是多数人的运动和为着多数人的运动。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不可能树立起来、更不可能坚持到底的。

再次,要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自我批评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只有认真应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才能抵抗政治微生物的侵蚀,抵制各种物欲邪念的诱惑,从而使自己保持住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主要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体现了价值观的广泛性要求。那么,对于共产党人,应当提出什么样的价值观标准才能体现其先进性?

共产党员是一个特殊的先进的群体,用党章的话来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在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标准上,应当更深、更高、更严,更为先进,更能反映党、国家和社会的性质特征,更能体现共产党

人的远大理想。众所周知,我们党的纲领有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最低纲领是在现阶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是在将来实现共产主义。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共产党员不仅要坚持最低纲领,脚踏实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还要仰望最高纲领,志存高远,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应有超越“三个倡导”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那么,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为人民服务”。因为它既能包含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社会的性质特征以及远大理想层面的东西,又能涵盖反映社会生活基本道德规范层面的要求。我们党从七大开始,就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章的总纲,把它规定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并把“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列为党员的一项必备条件。几十年来,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以贯之地坚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判断党的全部工作和党员、干部党性党风的一个根本标准。是否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直接决定人心向背,关乎党的前途命运、生死存亡。

为人民服务深刻体现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列宁说过,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共产党员如果以为单靠革命家的手就能完成革命事业,那将是他们最大的最危险的错误之一;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斯大林认为,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史,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劳动群众的历史。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一言以蔽之,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历史运动的主要推动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观点,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厚重理论基础,这就与一切否认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的唯心史观划清了原则界限。时下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仍然存在的轻视人民群众力量、突出所谓“精英人士”作用的观点,不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把做了有益于人民的事视为恩赐于人民的观点,等等,都是亟须破除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只有把问题提升到世界观问题、根本立场问题、最大政治问题的高度,才能真正充分认识并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服务深刻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从根本上说,党是由8000多万“中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