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文学的历史与概念

幼儿文学的历史与概念

幼儿文学的历史与概念
幼儿文学的历史与概念

第一章幼儿文学的历史与概念

[教学时数] 3学时

[目的和要求]

了解:(1)幼儿文学的概念和范围

(2)幼儿文学的历史

掌握:(1)幼儿文学的基本含义

(2)幼儿文学三要素:作者,读者和文本

[教学重点和难点](1)幼儿文学的概念范畴和美学特征

(2)从人类学的语境来看幼儿文学

[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课堂讨论

【学习提示】

·从人类学的语境来看,幼儿思维与原始思维,幼儿文学与原始艺术之间存在着可类比之处,这为我们理解幼儿的生命意义和幼儿文学的艺术意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

·幼儿文学是广义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它既具备儿童文学的一般特点。又拥有自己的特殊性。幼儿文学是以幼儿为自觉服务对象,符合幼儿接受能力,并体现独特的幼儿美学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在统一的“幼儿文学”命名下,对幼儿文学的内涵和边界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

·幼儿文学在作者,读者和文本三个层面体现了这一文类的特殊性。

第一节幼儿与幼儿文学

什么是幼儿文学?这是我们认识和谈论幼儿文学时首先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顾名思义,它是专门为幼儿提供的文学读物的总称。但是,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理解中,却包含了许多令人疑惑的问题:什么是“幼儿”?“幼儿”能阅读“文学”吗?为“幼儿”提供的“文学读物”是同一概念吗?本节将结合上述问题,展开关于幼儿文学概念的探讨。

一、人类学语境中的幼儿期

幼儿文学的命名主要是由它特殊的读者对象——幼儿决定的,幼儿文学的发展也是随着人们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不断认识而实现的。因此,要认识幼儿文学,对幼儿和幼儿期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幼儿”一词的字面意义是指年幼的儿童,但它所指的具体年龄段,则根据人们对于个体童年期发展阶段的不同划分而略有差别。比如,有的研究者将0—6岁的个体早期发育期定义为幼儿期,有的将0—8岁的个体发展期称为幼儿期,有的则将上述阶段划分为0—2岁的婴儿期和3—6/8岁的幼儿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到达7岁时,他们的思维更接近成人而不是此前年龄段的孩子,因此,思维也成为人们用以划分幼儿期的一个考量因素。结合教育学制方面的考虑,目前在早期儿童教育界受到普遍认同的“幼儿”概念,界定在0—6岁这一年龄段,即儿童开始接受正式学制教育前的发展阶段。

为了操作上的方便,本书从目前世界范围内儿童学制规定的一般情况出发,将0—6岁的年龄阶段界定为一般意义上的幼儿期。不过,很多时候,当我们在日常情况情境下使用“幼儿”一词时,我们所想到的往往并不是某个界定严格的年龄范围,而是对于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一个早期发育阶段的朴素认知。也就是说,我们意识到,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最初的阶段,它是个体生命早期最脆弱的阶段,同时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变化最迅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思维和行为特征。

研究发现,这些特征与原始早期的人类有着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哲学,生物学,人类学和心理学上,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个体儿童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是对于整个人类生物和精神发生过程的某种“重演”。恩格斯就曾说:“正如母体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动物祖先以蠕虫为开端的几百万年的躯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样,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晚些时候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只不过更加压缩了。”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现代生物学和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证明。例如,研究发现,人类个体胚胎发育的过程十分类似与地球物种进化史的一个缩影,而人类个体的早期发展则缩略地展示了史前人类完成直立行走,语言习得,情感和思维发展等重要进化阶段的过程。

在人类研究中,也常常出现将原始时期的人类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与现代文明中的儿童(主要是幼儿)进行类比的情形。事实上,原始思维中的万物有灵思维,形象思维和整体性思维特征,都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幼儿思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虽然我们不能过于机械地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与人类早期进化过程的可类比性,但从这样的类比观察中,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儿童早期生命发展与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之间深刻的精神关联。

历史上,人们对于幼儿期身心发展过程的最早关注,首先是出于理解人类个体和整体生命发展过程的需要。由于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在早期的研究中,人们一般将原始思维看做较低级的,不成熟的,有待被更高的现代人思维方式取代的精神现象;与此相应地,个体在幼儿期所表现出的思维特征,也被视为一种稚嫩的,低级的,有待于借助教育向着更高级的理性思维形态转变的精神发展现象。不过,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原始思维的独特性,对于原始思维表现出的对于自然,环境等的形象感知和整体体认,对于现代文明的自我反思以及继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于原始思维相仿的幼儿心理的关注,除了指向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目的之外,也越来越注意到其中所蕴藏的珍贵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幼儿所表现出的许多思维特征,并不仅仅是一些有待扬弃的阶段性的发展因素,而是常常包含着别具意义的文化价值。比如,幼儿丰富的日常想象力,幼儿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幼儿对于周围环境的“万物有灵”式的体验和善待,等等,对于常常被过度规则化,单向化,功利化的成人思维世界来说,都充满了启示。人们发现,很多时候,幼儿对于一些生活问题的看似简单的思考,甚至能够在现代文明的迷思中将我们带回到有关生命和存在的某种单纯而深刻的本质思考中。

美国学者加雷斯·波·马修斯在《哲学与儿童》一书中。列举和引用过这样一些幼儿生活思考的例子:

厄拉体(3岁4个月)说:“我肚子痛。”母亲说:“你躺下睡着了,痛就会消失的。”厄拉体说:“痛会上哪儿去呢?”

丹尼斯(4岁6个月)向詹姆斯解释说:“一种东西可能同时在前面又在后面。”他父亲无意中听到,问道:“怎么?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们正靠近一张桌子站着,丹尼斯说:“嗯。比如我们绕着这张桌子转,一会儿你在前面,我在后面;一会儿我在前面,你在后面。”

蒂姆(大约6岁)一边舔锅子一边问道:“爸爸,我们怎么能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呢?”蒂姆的父亲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不知道,同时问蒂姆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

蒂姆又舔了几下锅子,回答说:“噢,我并不认为一切都是梦,因为人在梦里,不会追问这是不是梦。”

上面三个幼儿思考的例子,分别涉及宇宙能量的恒常性问题,空间相对性问题以及物质和生命存在的真实性的问题。看到这些问题以如此自然的方式出现在幼儿的思考中,或许会令许多人感到惊讶。很多时候,幼儿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复原着我们对世界和生命的原始感知,也提醒我们应该越过忙碌的现代生活,去关注那些被遗忘的存在感觉。因此,幼儿期不仅仅是为了某个未来的成人而准备的,相反地,幼儿期作为一个生命阶段,有着属于它自己的不可替代的存在意义。

可以说,幼儿期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幼儿文学的意义。

二、人类艺术史语境中的幼儿文学

在幼儿与人类早期的精神成长之间存在着某种可类比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研究推演的产物,它也体现在人类早期的艺术史上。例如,幼儿思维与原始思维之间的可类比性,在幼儿绘画与原始绘画之间的相似性上就可以得到一定的证明。

或许,正是这一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上的同质关系,使得幼儿文学能够从与早期艺术有关的民间谣曲,神话,传说等体裁中,获得它最早的存在形态。这些谣曲和故事被用来哄逗年幼的孩子,或向这些孩子传授与部落有关的某些秘密内容或情感体验,以及与生存有关的某种技能。古印度的《五卷书》,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古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等民间故事,都曾经是早期幼儿文学的故事源泉。现代以来,越来越多专为幼儿创造的童谣,故事,图画书等进入到了幼儿文学的领域,并逐渐取代民间资源,构成了这一文学门类的主要文本。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幼儿文学与人类早期艺术的某些门类(如诗歌,故事,绘画)之间,尽管相隔几千年的时间距离,却仍然存在着形式,题材和功能上的许多相似点。

第一,在形式上,早期艺术与幼儿文学都拥有一种单纯,粗犷的形式感,这些形式与生命最初诞生时的那种未经细致雕琢的粗野状态联系在一起,它不讲求复杂的修辞,而是生命天然节奏感的自然流露。以原始歌谣和幼儿文学中的儿歌为例,我们知道,作为幼儿文学主要样式的儿歌,其常用的形式不过是整齐的节奏,韵脚和语词的重复等,而“原始民族用以咏叹他们的悲伤和喜悦的歌谣,通常也不过是用节奏的韵律和重复等等最简单的审美的形式作这种简单的表现而已”。因此,与原始歌谣一样,儿歌形式的意义在很多时候要大于它所吟唱的内容的意义。

叙述作品方面也是一样。原始部落的叙事作品(如叙事诗)最为讲究故事动作的进展,而极少关注故事环境,背景的渲染;许多传说故事中的角色个性也往往是模式化的,比如民间传说中常见的“三兄弟”型故事。而这些也是幼

儿文学中常见的故事手法;考虑到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具有一定篇幅的幼儿故事十分讲究动作的持续推进;考虑到幼儿理解能力上的特点,幼儿故事中的角色性格也大多是简单和模式化的,此外,幼儿故事中常见的情节结构的回环手法,也与早期民间故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第二,在题材上,早期叙述作品中最关心的往往是与现实生活最为详尽的人与动物的题材,幼儿叙事作品也是如此。在各民族早期的叙事体诗歌和传说中,关于动物的故事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法国中世纪动物故事诗《列那狐的故事》就是一例。同样,在幼儿文学中,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寓言等在数量上也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早期人类和儿童对于动物的格外关注,或许与原始人和儿童共同的万物有灵思维有着较大的关联。此外,无论在早期叙事作品还是幼儿文学的故事里,其题材往往都是带有一种不同与现代理性思维的“空想”色彩。

第三,在性质和功能上,早期艺术与幼儿文学都不是纯粹审美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原始艺术的产生首先并非出于某种艺术需求的冲动,而是与部落生活的现实需要有着密切的关联。“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的,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的动机。”因此,原始艺术承担着比后来我们所说的文学艺术作品丰富得多的功能,包括宗教的,仪式的,知识传授的,等等。同样,幼儿文学从诞生至今,它所承担的功能也超出了一般的文学层面,指向知识,娱乐,教育,游戏等多个维度。

这里之所以要将幼儿文学与早期艺术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目的并不是为了以原始艺术的特质来界定幼儿文学的艺术精神,而是希望通过指出幼儿文学与人类早期艺术之间在精神上的某种脉络关联,来为幼儿文学的艺术身份寻找到一个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史根基。正如我们不能以原始艺术的某种简单,粗浅的形态而否定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一样,我们对于幼儿文学的理解,也需要超越一般的“小儿科”偏见。幼儿文学不是一种仅仅用来帮助儿童打发幼儿时光的文学样式,它与那些印刻在我们集体记忆中的原始艺术精神有着内在的关联;幼儿文学不是某种随意编织的童年玩物,它从一开始就带着人类集体精神的烙印。在儿童文学自觉发展了几个世纪之后,今天的幼儿文学呈现出比早期丰富很多的题材,体裁,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但它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艺术成就,不是其文学形态的拓展或文本数量的增添,而是对于幼儿期所蕴藏的独一无二的人类艺术精神的发展,对于这一点认识,将影响我们在幼儿文学的创作和欣赏中对它的艺术期待和判断。

三、幼儿文学的特殊性

顾名思义,“幼儿文学”是文学的分支之一。然而,在幼儿文学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概念之间,又似乎存在着一道特殊的鸿沟。许多人在谈论幼儿文学的时候,常常带着这样一个意识,即这是一些仅仅提供给幼儿的文学作品,而由于幼儿在意识,语言,理解能力等方面程度较低,幼儿文学也是一些程度较低的文学作品。毫无疑问,许多幼儿文学的写作者也是这么想的,因此,在幼儿文学的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到一大批“程度较低”的幼儿文学作品,来为上述偏见提供证明。很多时候,幼儿文学就像它所隶属的儿童文学一样,可能只是一个“礼节性的命名”,它“其实是一种出于礼节而勉强以‘文学’命之的暂

时性或过渡性的文学”,“却绝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学”。

那么,幼儿文学究竟是不是文学?

显然,在了解幼儿期,幼儿文学与人类历史,艺术史的精神关联之后再来提出“幼儿文学是文学吗”的问题,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如果说因为幼儿文学是幼儿的文学,就判断它不能被称为真正的文学,那么依此类推,原始人的艺术就不是真正的艺术了吗?这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但是,“幼儿文学是文学吗”的问题与“原始艺术是艺术吗”的问题存在着一个最根本的分野,那就是原始艺术本身是由原始人类创造的,而幼儿文学的作者却并非幼儿,而是成人。如果说原始艺术中“粗野感情的粗野表现”,对于原始艺术的创造者来说,其价值“并不低于欧洲人诗中所有的较高尚和更同情的表现”,因为这些表现“不论用最低浅的形式或最高的形式,本质上是相同的,就是对于歌者的一种发泄和慰藉”,那么在幼儿文学中,情感的抒发者并不是幼儿本人,而是那个模仿幼儿的成人作者。这有点像今天的人使用现代工具雕刻出一把模仿古代爱斯基摩人的骨刀,它可以算是真正的艺术吗?

与此同时,幼儿文学的创作也受到文学层面的诸多限制。

第一,和一般文学相比,幼儿文学可以运用的文学手法的资源实在少之又少。在语言上,幼儿文学的创作者需要考虑特定年龄段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在十分有限的词汇,句式范围内进行挑拣;在技巧上,幼儿文学的创作者也必须考虑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选择他们能接受的技法。在这样的情形下,幼儿文学的创作便受到了相当大的文学语言和技法上的限制。

第二,幼儿文学所承担的功能,又比一般文学多之又多。幼儿文学的诞生,首先不是为了满足幼儿文学阅读的需要,而是服从于对幼儿实施教化的需求。直到今天,这一教育的需求仍然在幼儿文学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又可以分化为知识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教育,社会化教育,等等。有研究者曾列出幼儿文学旨在达到的一系列目的:

给孩子完全的娱乐

帮助孩子发展想象力

帮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意义

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与生活有关的经验

帮助孩子加深对世界的理解

提供机会让孩子重新阅读书中喜欢或未读懂的部分

在孩子喜欢看书的过程中给孩子介绍各类学习方法

发展孩子对知识和世界的探索欲望

帮助孩子打下阅读的基础

使孩子对书和语言有令人难忘的经历

教导孩子怎样聆听别人讲话

使孩子对别人具有自觉性和敏感性

帮助孩子欣赏书中的描写和评论

帮助孩子打下使用和爱护图书的基础

这使得一般文学的审美标准远不能涵盖对幼儿文学的价值评定。

第三,幼儿文学的形式,也越出了我们所熟悉的一般文学作品的界限。比如常见的字母书,往往并不包含一个连续的故事,或者书中对于字母学习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于故事性的关注。在幼儿文学的许多知识性图书门类中都存在着同样的情况。对于这样一些书籍,普通的文学性认知显然也不能完全诠释其

艺术意义。

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如果说幼儿文学是一种文学样式,那么它应该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文学内涵和外延。我们应当意识到,还难以说明这一文学样式真正的艺术身份;另一方面,来自一般文学领域的许多规律和规则,又不能够用来很好地解释它的艺术特质。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参与规定着幼儿文学的边界,又有哪些因素参与塑造着幼儿文学的内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进入到幼儿文学概念的内部,去探寻影响这一概念构成的一些基本范畴。

第二节幼儿文学的概念

幼儿文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幼儿,但是,幼儿文学的划分又不像幼儿教育那样,能够按确定的年龄差异将幼儿与非幼儿,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清晰地归入到不同的文学接受圈内。可以说,幼儿文学的内部边界和外部边界都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而要认识幼儿文学边界,我们必须同时认清那些导致其边界模糊的特殊性。

一、从儿童文学到幼儿文学

人们一般将广义上的儿童文学划分为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三种针对由低到高不同年龄段儿童接受者的文学形态;另一种更细的分类则是在此基础上,从幼儿文学中再分类出婴儿文学,从少年文学中分类出青少年文学。这里所说的幼儿文学,是包括婴儿文学在内的。

一般认为,“所有被归属为儿童文学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作者与目标读者之间的鸿沟。”这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身份差异,构成了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最为不同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决定了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面貌。

与成人文学相比,儿童文学的命名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性内涵:(1)在基本精神上,儿童文学以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作为创作的精神起点。

(2)在表现内容上,儿童文学以儿童的日常生活内容或情感体验为基本的表现对象。

(3)在表现手法上,儿童文学尤其注重故事手法和幻想手法的运用。

(4)在功能意义上,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娱乐,教育等多种价值。

上述特征在大层面上可以用来解释广义儿童文学中的任何一种门类,幼儿文学也不例外。然而,从儿童文学到幼儿文学,显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内涵推移的过程。随着从广义的儿童到幼儿的读者对象变化,它也带来了作品文学形式,语言等层面的明显变化.

让我们来看下面两首同题的儿童诗歌:

雪花雪花

望安王宜振

雪花,纷纷扬扬的文字

你有几个小花瓣?是写给谁的呢

我用手心接住你,这般美丽

让我数数看;这般神秘

一,二,三,四,五,六。

麦苗读懂了

做了一个金色的梦

咦,梦见了一个金灿灿

刚数完,沉甸甸的夏天

雪花怎么不见了?

只留下一个圆圆的小水点。果树读懂了

做了一个彩色的梦

梦见了一个色彩缤纷的

果实累累的秋天

原来,它看来像是深奥的

却又是浅显的,通俗的

第一首《雪花》显然是为幼儿创作的,诗歌语言简单,浅白,就像一个年幼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言自语,除了简洁的白描之外,诗歌并没有运用太多复杂的修辞手法。第二首《雪花》的目标读者则是较高年龄段的儿童,“这般”,“神秘”,“深奥”,“通俗”等诗意和抽象词汇的使用,以及与“梦”,“夏天”和“秋天”有关的深层隐喻手法的运用,显然无法在幼儿读者身上引发阅读的共鸣,只有那些已经累积了相当的识字量和文学阅读经验的儿童读者,才能读出其中的意义,读懂其中的意味。可以说,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语言面貌,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几乎不亚于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与成人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形下,以对于广义儿童文学的一般理解来解释幼儿文学的内涵,显然是不够。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将幼儿文学从广义儿童文学的门类下单独分离出来的必要性。只需根据最直接的阅读经验,我们也能感受到,在幼儿文学与狭义的儿童文学,少年文学之间,有着较为鲜明的形式上界限。而事实上,与后两个门类相比,幼儿文学的确受到来自以下三个要素的特殊限制:第一,从作家层面来看,在幼儿文学的创作中,作品的作者与其目标读者之间的年龄差距是最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人作者要设身处地地进入到幼儿的精神世界,或者把握住幼儿生活中的独特情趣,其难度往往也更大。幼儿与成人之间的身心距离不是单纯年龄的问题,而更多表现在思维,语言,情感体验等各方面的质的区别。如果是,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大可以从一般成人文学中吸收语言,技法等方面的文学性元素,那么对幼儿文学来说,这样的直接借鉴常常并不可行。

第二,从读者层面来看,幼儿文学的第一目标读者是幼儿,但幼儿文学向幼儿的传递,还需要另一个中介性的角色。我们知道,年幼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具备阅读能力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时甚至是整个幼儿期),幼儿需要在成人(通常是父母或教师)的帮助下,才有机会接触幼儿文学作品,也才有可能阅读幼儿文学作品。因此,幼儿文学的创作,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读者层面的特殊情况,并据此进行文学呈现上的特殊安排。

第三,从文本层面来看,幼儿文学是所有儿童文学门类中受到艺术发挥限

制最大的一个类别,其原因不言而喻。由于幼儿正处于认识和接受世界,人生,社会,文化的最初阶段,因此,对于幼儿文学文本的限制涵盖了包括篇幅,内容,形式,手法,语言等的所有层面。要在这样严格的客观条件限制下进行文学创作,充满了戴着镣铐跳舞的难度。

以上三个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为幼儿文学这一儿童文学门类划定了基本的边界。本章最后一节将从这三个角度,对幼儿文学的三个特征性的基本要素展开具体探讨。不过在此之前,需要先来对作为一个类别的“幼儿文学”进行基本的界定,并确认这一界定的有效性。

二、幼儿文学的内涵

明确了幼儿文学相对于狭义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的文类独立性之后,我们可以尝试对幼儿文学来进行界定。

幼儿文学本身是一个涉及文学,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特殊文学类型,不同的考虑会对幼儿文学的定义生产不同的影响。比如,从早期教育的视角出发,有国外研究者这样定义幼儿文学:

通过认定书的目的,价值,类型和系统是为早期教育服务的,我们就定义这种文学为幼儿文学。

这一界定的一个基本内涵,是将所有服务于幼儿教育的文学书籍都归入幼儿文学,它凸显了幼儿文学与幼儿,幼儿教育之间的密切关联。这一点对幼儿文学的理解来说十分重要。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对幼儿时期适宜的教育内容进行列举式的描述,其中绝大多数内容的实现都依托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幼儿文学的形式。夸美纽斯认为,在儿童的早期教育阶段,要让孩子“熟记些韵语,学会唱简易的赞美诗,懂得些初步的音乐知识,但主要是编写些包括各科知识的图画读物给他们看,使事物在儿童的心灵中留下生动的印象,从书本中得到乐趣,增加他们阅读的兴趣。”在这里,幼儿文学的形式本身就代表了幼儿教育的方法。因此,幼儿文学与幼儿教育,原本就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但上述定义同时也缺乏对幼儿文学文本自身艺术性质的一个基本描述。我们可以说,这个定义明确了“幼儿文学是为幼儿服务的”这一幼儿文学最基本的性质,但这还不足以说明幼儿文学独特的美学内涵。究竟幼儿文学作品与同样服务于幼儿的其他文本材料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重要区别呢?就这一点而言,下面这个界定显然要更完整和细致一些:

幼儿文学是含有很多种文学形式,为儿童观察世界服务的,它传送一种简单的,直线型的信息,反映幼儿时期的一种文化和一种群体关系,表达了孩子乐观的,充满希望的,令人兴奋的视点。

这一界定同时考虑到了幼儿文学的服务对象(幼儿),形式特征(简单的,直线型的),主要内容(幼儿文化和群体关系),基本视点(幼儿视点)以及精神向度(乐观的,充满希望的,令人兴奋的)的问题,其内涵既包括对幼儿文学的“幼儿”层面基本特征的描述。

显然,“幼儿”和“文学”,这正是我们在对幼儿文学进行边界划定时必须予以考量的两个基本要素。需要指出的是,当这两个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幼儿文学”的名称时,它又不是一次简单的意义叠加。在“文学”之前加上“幼儿”的定语,不仅仅是把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特征,文学接受能力,兴趣,需要

等方面的考虑添加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之中,而且通过两者的结合,同时生产出独一无二的幼儿美学。

鉴于以上考虑,对幼儿文学的界定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1.幼儿文学是以幼儿为自觉服务对象的文学

这一点意味着,幼儿文学必须具有自觉的幼儿读者意识,并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为基本前提。幼儿文学可以是偏向知识性的,比如各种概念书和幼儿科普故事;可以是偏向生活教育的,比如一些特定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为目的的生活故事;也可以是偏向娱乐性,比如许多有趣的儿歌,童话故事等,但所有这些,都应当建立在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深切关怀的基础之上。

与儿童、少年有时可以越过儿童文学的界限,从成人文学中吸收阅读养料不同,幼儿需要的是专为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有人或许会问:我们如何解释许多起初并非专为儿童创造的民间歌谣也成为今天的幼儿文学读物?显然,民间歌谣在进入现代幼儿文学的边界之前,往往是由成人根据他们对幼儿的了解,经过了有意识的挑拣和筛选。这一过程本身就包含了一种自觉的幼儿服务意识。这一点,也是现代幼儿文学独立的一个标志。

2.幼儿文学是符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文学

幼儿文学要实现服务与幼儿的目的,就必须符合幼儿接受能力的面貌出现。这一点规定了幼儿文学在语言使用,题材内容,文本形态,文学手法等方面,都需要充分考虑幼儿是否能够接受,理解。例如,幼儿文学作品在词汇量方面应与其目标年龄者的口语词汇量大致相当;幼儿文学所选择的题材,应该是取自幼儿生活的事件,情感等;幼儿文学的篇幅,应当考虑到特定年龄儿童注意的时间长度;幼儿文学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修辞手法,以便于幼儿理解作品的意义。

3.幼儿文是体现了独特的幼儿美学的文学

幼儿文学要以幼儿为服务对象,要考虑迎合幼儿的接受能力,这并不意味着对幼儿的关注就是幼儿文学的全部特征。相反地,仅仅以幼儿的成长需要和接受能力为前提的幼儿文学创作,是不可能产生出真正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的。幼儿文学应当在对于幼儿生命的观察与关切中,致力于发现,描绘和展示一种与幼儿期特殊的生活内容,生命感受,心理状态,情感体验等联系在一起的独特的幼儿美学。正是这一幼儿美学的成功建构,使得幼儿文学不仅是一种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文学,也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学,不仅受到幼儿的喜爱,也具有吸引成人的独特魅力。

三、幼儿文学的复杂性

幼儿文学是相对于狭义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的一个儿童文学分支,它所对应的主要目标读者一般是学龄前的幼儿。从幼儿文学的划分和界定来看,它应该是一个边界较为清楚、内涵较为明确的儿童文学门类。

然而,我们知道,在个体的正常发育过程中,0—6岁的学前幼儿期包含了一个跨度极大的身心变化过程。在这样一个短暂的时间段里,幼儿要完成从爬行到直立行走,从不会说话到习得语言的发展,并逐渐获得感知与思维能力,这几乎是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的一个缩影。面对这样一个内部差异巨大的身心发育过程,幼儿文学所面临的任务比它的命名看上去要复杂得多。

1.对幼儿文学内部分级复杂性的认识

与儿童期和少年期相比,幼儿期的身心成长特征决定了哪怕只是一年半载的相隔,对幼儿来说,也意味着具有质的飞跃的身心变化。严格说来,幼儿的年龄每长一岁,都有可能产生对于阅读材料的与众不同的兴趣和需求。例如,不到1岁的幼儿对周围环境中形状显眼和颜色鲜亮的事物能形成清晰地印象,并且能从图片中认出它们;但是从第二年开始,他们的这一敏感期过去了,幼儿将兴趣转到了成人不加留心的一些小物体上,比如明信片图案上某个既不显眼的代表汽车的小黑点。再比如随着幼儿年龄的逐渐增长,其语言能力的提升也十分迅速,与此相应地,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文学阅读材料,也有必要根据其所处年龄阶段的语言水平确定不同的词汇范围。

得益于相对完善的童书分级制度,欧美发达国家对幼儿读物内部的年龄段划分,往往细到逐年分级的程度。他们为0—6岁每一个年龄的幼儿制订不同的阅读材料标准,这些标准通常是以比较严格的词汇范围为依据的。相比之下,对于幼儿读物的分级意识在中国刚刚开始普及,而且这种分级大多是依编写者及出版方的经验判断而定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不同年龄幼儿的阅读需求以及不同幼儿文学读物所适合的幼儿读者对象的确定,就更有赖于成人的主观选择和判断。

2.对幼儿文学边界复杂性的认识

尽管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到在统一的幼儿文学的标签下,覆盖了一个范围十分宽广的文学层级“波谱”。但与此同时,幼儿文学毕竟元不仅仅是一些识字或知识教学的材料,它在声韵,故事,想象方面的独特吸引力,使它能够帮助幼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某些词汇或事件理解上的困难,而进入到对于诗歌的韵律整体或故事的情节整体的把握中。哪怕是不识字的婴儿,仅仅出于对语言声韵和画面色彩的兴趣,也对故事表现出了一种强大的吸收能力。一位母亲这样描述她给还在婴儿期的孩子阅读《快乐王子》,《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时孩子的反应:

只见婴儿目光直视,紧紧追随着我书页的翻动。婴儿听的呆住了,仿佛坠入了音律与色彩交织的世界,新生活,新屏幕已经足以把他吸引!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举过这样一个她亲身经历的例子:又一次,她与几位妇女一起讨论儿童书籍的问题,其中一位带着她18个月大的孩子的母亲提到了《小黑人萨博》这本书。在复述了书中的故事之后,这位母亲总结道:“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愉快的,因为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可以看到他父母原谅他了。他的面前还摆着丰盛的晚饭。”然而,当她讲书传给其他人看时,她的孩子开始不断的重复说:“不,Lola。”孩子的母亲解释道,Lola是曾经照看过孩子几天的一个保姆的名字,但此后,小男孩开始哭了起来,他喊“Lola”的声音也更大了。最后,大人们只好把《小黑人萨博》这本书给他,只见他指向了最后一幅图画,这幅图并不在书的正文中,而是在封底上,画面上,那个可怜的黑人小孩正在哭。此时大家才明白“Lola”的含义,原来他把西班牙语的“llora”(哭泣)说成了“Lola”。显然,这本书的最后一幅画并没有描绘一个愉快的场面,而是萨博在哭,但却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这个孩子在对他母亲所说的“结局是愉快”的结论表示抗议。蒙台梭利认为:“很明显,这个小孩看书时比他的妈妈更仔细。他看到了最后一幅画是萨博在大哭。虽然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她们的对话,但他那准确的观察力确实令人惊叹。”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很多时候,幼儿对于文学故事的观察和理解力超出了成人的预期。年龄低的幼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读懂原本适合大龄幼儿园阅读的

故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也有可能读得懂一些写给小学阶段儿童的故事。因此,对于幼儿文学年龄层级的区分,在一些情况下又难免是机械的,这里便出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幼儿文学需要根据读者对象的不同年龄充分考虑作品字词使用和内容上的限制;另一方面,幼儿文学在尊重幼儿读者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也有必要进行破除年龄壁垒的尝试,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文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第三节幼儿文学的三个要素

幼儿文学的存在,是由作者,读者和文本载体三个要素共同支撑起来的。上一节谈到幼儿文学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区别时,已经触及了幼儿文学在作者,读者和文本层面的特殊性。本节将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幼儿文学的这三个要素所指向的内容。

一、幼儿文学的作者

幼儿文学的作者是幼儿文学的写作者,也是幼儿文学文本发生的起点。

一名合格的幼儿文学的作者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了解幼儿。幼儿文学作家应该是幼儿生活最细致的观察者之一,他应当了解他所关心的幼儿思维特点,生存状况,生活愿望等,应当了解幼儿对世界和生活的特殊体验方式,因此,幼儿文学的写作不能闭门造车,只有通过与幼儿的亲身接触,对孩子深入了解,才有可能采集到珍贵的幼儿生活题材的鲜活标本,正因为这样,古往今来的许多幼儿文学作家都是一些有机会与孩子朝夕相处的人们,特别是母亲。比如创作了‘弗朗兹’系列幼儿生活故事的奥地利女作家,1984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涅斯特林格,她的儿童故事写作,最早就是从她与两个女儿的家庭生活中得到灵感的。

第二,理解幼儿。幼儿文学的作者不应当仅仅是幼儿和幼儿生活的一个局外观察者。他应该怀着对幼儿生命的至诚关切,进入到幼儿的世界,对幼儿不同成人的生活感觉,对幼儿所遭受的压抑和遭遇的困境,发自内心的感同身受。他应该清楚地知道,当一个孩子被真正地安放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只有这样,其笔下与幼儿有关一切文字才会真实的,也因而才有可能是动人的。

第三,尊重幼儿。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事实,一些幼儿文学作家对幼儿的了解和理解,有时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势完成的,即作家往往将幼儿期看做一个相对低级,幼稚,和有待矫正,提升的生命阶段,从而容易忽视幼儿与成人一样的被尊重的需要。这一点特别突出地体现在较早时期的幼儿文学创作中,然而,对幼儿身心和生活的真正理解,最终一定会导向对幼儿生命的真诚尊重。也就是说,作者应将幼儿视为与成人一样平等的生命个体,维护他们对尊严感的需求,尊重他们对荣誉感的体认。他并且懂得,在幼儿由于自己的原因而犯下过错或身临窘境时,不应以惩罚来解决问题。而应在引导幼儿认识过错的同时,以善意的方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第四,掌握幼儿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规律。在了解,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幼儿文学的作者应该对幼儿文学在语言,体式,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特殊

性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上的体认,并对他们所关注的一种或几种幼儿文学体裁的创作过程和艺术规律,具有足够的认识和创作经验的积累。以幼儿文学创作中的语言运用为例。幼儿文学的语言应以简单,浅显,接近幼儿日常生活的语言感觉为好,但这种语言上的浅白却不意味着随意,而是需要与巧妙的声韵搭配,传神的情趣发掘融为一体,使作品达到一种至为简白,却为至为生动和精致的效果。

在任何一部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位了解、理解和尊重幼儿,同时又对幼儿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有着深切体认的创作者的身影。比如下面这首林焕章的儿童诗《影子》: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一个好朋友,

常常陪着我。

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是一只小黑狗,

常常跟着我。

这首诗抓住了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影子”现象的关注和好奇,将简白不过的童言童语与齐整天然的节奏韵律相结合,诗中的“好朋友”和“小黑狗”的比喻,更是将简单、真实的生活感觉与朴素、动人的诗歌修辞相结合,既传达出了透过幼儿的眼睛所显现出来的世界图像,以及透过幼儿的心灵所捕捉到的生活感觉,同时也借影子的意象所指向的“陪伴”和“独自一人”双重含义,将一种幼儿期所特有的微妙的孤独情愫,水到渠成的传达出来。显然,在这样的作品中,作者与幼儿之间年龄上的事实距离丝毫没有阻碍他对于幼儿心灵世界的准确把握;而作者站在文学创作的立场上,对于幼儿特殊的生活内容、情感体验和日常语言的充满巧思而又不漏痕迹的艺术加工,则在真正意义上将文学的形体赋予了童年的精神。这也是读者对于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家的期待。

二、幼儿文学的读者

广义上来说,幼儿文学的读者包含所有有机会、有需要、有兴趣阅读幼儿文学作品的人,比如幼儿、幼儿教师、幼儿的父母、幼儿文学研究者,以及其他出于各种原因接触幼儿文学的人们。但对幼儿文学自身来说,它所服务的读者对象首先是处于学龄前的幼儿。

幼儿期是个体发育和成长过程的最初阶段,也是个体进入特定的社会化编码序列的起初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身体和精神都处于最单薄、最脆弱的时期,如果缺乏外来的养育和教化,生命的全部发展将无从谈起。但另一方面,这又是个体一生中身体和精神上吸收力最强的一个时期。婴儿和年幼的孩子能够从环境中敏感而又迅速地捕捉到各种新的信息,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他们编码,同化入自己的生命结构当中———它将成为影响个体一生的基础精神结构。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来说,物质上的哺育和文化上的教化是最为重要的两件事。而对于语言和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的幼儿来说,符合其接受特征的幼儿文学无疑是对他们进行文化传授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途径。

不过,正如“童年本身就是已经被过分简化了”的概念一样,幼儿文学所对应的“读者”,也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发展过程的简化了的统称,它内部还包含了年龄,性别,个性特征,家庭状况,时代背景,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对不同年龄,性别,个性,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幼儿读者来说,适合其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也不尽相同。

让我们以其中较易划分的年龄差异为例,来比较一下适合各个年龄段幼儿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大致类型:

0—1岁从出生到周岁前的婴儿,通常还没有发展出使用语言以及与周围环境直接相作用的能力,而是主要通过直观性的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接收周围的信息。

1—2岁一般情况下,在1岁左右,幼儿正式开始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3—4岁 3—4岁是幼儿语言词汇迅速丰富的一个时期,同时,随着幼儿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和行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也逐渐转移到了越来越多的事物上。

5—6岁这一时期的幼儿,除了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之外,想象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对于外部世界信息的容纳量也越来越大。

三、幼儿文学的文本

一个儿童文学文本的结构可以区分出三个基本的层次:语言层,语象层,意味层。简单地说,语言层是作品语言的声音层,语象层是语言符号所对应的形象内容,意味层则是上述内容所承载的意味。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在纵向上生成了一个完整的儿童文学文本的结构。

与其他儿童文学一样,大多数幼儿文学的文本结构也可以分为语音层,语象层和意味层三个层次。以下面这首传统儿歌《小耗子》为例:

小耗子,上案板,

见猫来,打战战,

猫走了,再玩玩。

在这里,由18个汉字组合而成的语音整体,构成了这首儿歌的语音层:在此基础上,这些文字共同描绘的“小耗子在案板上玩,见了猫吓得直打战,猫走了又乐的再玩玩”的具体场景,构成了儿歌的语象层,最后,这首儿歌借节奏分明的音韵和淘气可爱的小耗子的故事所传达出的童趣和游戏情味,则构成了作品的意味层。

但是与狭义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相比,幼儿文学的这三个层次又表现出一些不一样的特征,它们是幼儿文学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

首先,对幼儿文学文本来说,语言层不仅是一个基础层的层面,也是一个具有独特欣赏价值的层面。幼儿期的孩子对声音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当他还是一个幼儿的时候,他对于声音的特殊兴趣就已经明白地表现出来,我们常常看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用一些响亮的、有节奏的、与众不同的声音让哭闹的婴儿安静下来,使他转而去寻找声音的来源,而进入语言学习阶段的幼儿对于儿歌,故事中那些富于音乐性的节奏,音律等,同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事实上,在所有的幼儿文学文本中,音律层面特殊的双声,本来就是这些作品最为重要的文学性元素,很多时候,幼儿并不知道大人或自己的儿歌的意义,却仍然津津有味地沉浸在语言的游戏中。也就是说,对幼儿说,这些文本的语音层本身

就足以构成一个自足的审美对象。

其次,幼儿文学文本的语象层不但可以寄寓在语言层之上,同时也可以通过图像画面得到特殊的传递。与面向儿童和少年期孩子的文学作品相比,幼儿文学中,图像作为一个意义传达的媒介,常常占据着与文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幼儿年龄愈低,作品的这一特征便愈为明显。之所以会这样,除了鲜艳形象的图像更能吸引幼儿注意的原因之外,对于语言能力还比较低下的幼儿来说,直观图像的出现也有助于他们更方便地领会语言的意义。对于一个从未见过长颈鹿的幼儿来说,一幅绘有长颈鹿的插图可以解决许多语言无法描述清楚的问题;对于还不能很清楚地理解“愤怒”的意思的幼儿而言,一副表现的问题;对于还不能清楚地理解“愤怒”的意思的幼儿而言,一幅表现“愤怒”情绪的儿童插图比语言的符号性说明更能解释问题。对于许多幼儿文学文本来说,它借文字所传达的语象不仅要靠文字的符号媒介,同时也要靠相应的图像媒介来呈现。

在一些无字图画书中,图像甚至完全取代了文字,而直接承担起了文字表达的功能。也就是说,图画本身变成了一种可以独立传达意义的特殊“语言”。由于作品的画面跳过了文字符号的中介,而用幼儿所能理解的直观的图像来讲述故事。我们可以说,在这里,幼儿文学的文本跳过了对一般文学作品来说必不可少的语音层,而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语象层的任务。对主要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来说,幼儿文学的上述尝试解放了图像的叙事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幼儿文学的创作从文字的“独裁”下解放了出来。

最后,幼儿文学文本的意味层由于考虑到幼儿理解能力的限制,往往显得比较清浅。幼儿文学所传达的意味。大多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小小生活领悟,它有的时候是一些小小的快乐,有时候是一种小小幽默,有的时候是一些小小感动,都没有什么可以寄托的寓言。比如下面这首儿童诗《进城怎么走法》(加拿大丹尼斯·李著,任溶溶译)

进城怎么走法?

左脚提起,

右脚放下。

右脚提起,

左脚放下。

进城就是这么走法。

诗歌为“进城怎么走法”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孩子气的巧妙回答,从而使诗歌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幽默效果。对幼儿读者来说,这首诗歌的意味就是这么一种简简单单的游戏趣味

但当我们从成人的视觉来读这首诗时,我们或许会感到,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回答过程中里,也包含了一种人生的智慧。进城的走法有多么复杂?其实不过是左脚和右脚轮流提起,放下,同样,人生的走法多么复杂?或许也不过是一步一步耐心踏下。来自童年游戏的小幽默,就这样生发出了生活的大领悟。对于幼儿读者来说,这样的意味是不可能在他们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产生的。但他或许会在他们长大之后的某一个瞬间,像一根划亮的火柴那样点亮某种生活的智慧。

这就是许多优秀的幼儿文学文本意味层的独特之处。在面对幼儿读者时,它完全是清浅的,透明的,是一望到底的童年趣味,然而,对成人读者来说,它还天然地包含着另一种深刻,悠长的,带有启悟性的人生意义。这种意义,部分地也是童年本来就有的审美意义

小结

本章从人类历史和艺术史的语境出发来探讨幼儿文学的身份,意义,继而明确了幼儿文学的内涵与边界问题。幼儿文学是一种与整个人类的童年期有着特定精神关联的文学样式,其读者对象的特殊性规定了其文学上的特殊性,而这一点又体现在幼儿文学的作者、读者和文本三个具体的要素层面。幼儿文学不是“幼儿”与“文学”的简单叠加,而是由两者的相互结合,彼此渗透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幼儿美学载体形式。

探究与实践

1.如何理解人类历史和艺术史发展语境中的幼儿期与幼儿文学?

2.与广义儿童文学相比,幼儿文学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

3.说说你对幼儿文学的作者、读者和文本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

4.结合对幼儿文学特征的认识,选择若干具体作品,对其语音、语象和意味层的特征进行分析。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

逻辑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即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具有概念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就构成该概念的外延。如"人"概念的外延,反映有人的本质属性的人体构成的对象类。相对于"人"的对象类,"男人","女人"为子类,"鲁迅","姚明"等为分子.分析概念外延的最低层次是分子、个体,不能任意护展至分子、个体组成部分.如"四川大学"属于"学校"的外延,但"四川大学"的一部分"四川大学计算机系"却不属于"学校"外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如果概念是"老男人",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换句话说,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如果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就会出现不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概念外延的错误。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会发生变化。

幼儿文学复习资料

幼儿文学课件整理资料 儿童文学释义 本位论 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持本位论观点有影响的学者 ?美杜威儿童本位论 ?鲁迅:“幼者本位” ?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儿童本位的文学”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朱自强 专为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工具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工具 专写论: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 什么是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和接受,为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 幼儿文学的概念 幼儿文学是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 概念包含三个内容:接受对象、目的、要求。 怎样理解这个概念? 1、幼儿文学必须是“文学 2、幼儿文学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首先,幼儿文学是“为幼儿”的文学,是创作者适应幼儿读者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 学。 ●其次,幼儿文学是幼儿能够接受的文学。 ●幼儿文学的七种基本文体 ●儿歌 ●幼儿诗 ●幼儿童话 ●幼儿故事 ●图画故事 ●幼儿散文 ●幼儿戏剧

●儿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反复、对比、夸张、设问、摹声、白描、起兴等。 幼儿文学的功能 文学有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的功能 一、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 首先,幼儿文学要向幼儿传达日常的生活知识。 其次,幼儿文学还需传递社会的道德规范。 2、注意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对于鲜明、生动、具体形象,有变化的事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适应幼儿这一特点,要求幼儿文学作品的开头尽量要简短,尽早提出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发展线索;故事情节要生动、曲折、紧张、有趣;篇幅不宜过长。 幼儿文学的文体特点 幼儿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 幼儿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 幼儿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幼儿文学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 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稚拙美 ?纯真美 ?质朴美 幼儿文学的语言 两种语言误区 ●成人化 ●娃娃腔 对幼儿文学作品语言的要求 ●可接受性 ●超前性 1、浅显 浅显是幼儿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1)注意词汇的使用 ?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主,要少用各种虚词 ?尽量选用幼儿口语中的虚词 2)注意句型的使用 ?①多使用简单句,少使用复合句 ?②不要用又是长定语,又是被动型的句子 2、音乐性 ①文句有韵 ②象声词的使用 ③节奏的安排

项目管理基本概念题1

应掌握的基本概念:(以下内容将包含在选择、填空和问答题中) 1、项目的定义 一般认为: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在一定的时间、人员和资源约束条件下,所开展的一种具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工作。 2、项目管理的定义 1.项目管理是使用各种管理方法、技术和知识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对项目各项活动所开展的管理工作。 2.项目管理涉及到对于项目或项目阶段的起始、计划、组织、控制和结束这样五个具体的管理过程(或内容)。 3、一个项目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工作阶段: 1.项目的定义与决策阶段 2.项目的计划和设计阶段 3.项目的实施与控制阶段 4.项目的完工与交付阶段 4、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构成 按照PMI的体系可以划分为如下九个主要的方面。 1.项目集成管理 确保各种项目工作和项目的成功要素能够很好的协调与配合,以及相应的管理理论、方法、工具。 2.项目范围管理 计划和界定一个项目或项目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和必须要完成的工作的管理工作的理论、方法、工具。 3.项目时间管理 又叫项目工期进度管理,是有关如何按时完成项目工作的理论、方法、工具。 4.项目成本管理 又叫项目选价管理,是如何在不超出项目预算的情况下完成整个项目工作,所需的管理理论、方法、工具。 5.项目质量管理 如何确保项目质量,以及保证项目质量所需的管理理论、方法、工具。 6.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项目所涉及的人力资源,以及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需的管理理论、方法、工具。 7.项目沟通管理 如何有效、及时地生成、收集、储存、处理和最有效的使用项目信息,以及在项目信息和沟通管理方面所需的管理理论、方法、工具。 8.项目风险管理 如何识别项目风险、分析项目风险和应对项目风险,以及项目风险管理所需的管理理论方法、工具。 9.项目采购管理 也叫做项目获得管理,是有关从项目组织外部寻求和获得各种商品与劳务的管理,以及这一管理所需的理论、方法、工具。 5、项目管理过程 一个项目的全过程或项目阶段都需要有一个相对应的项目管理过程。这种项目管理过程一般由五个不同的管理具体工作过程构成。 1.起始过程 它包含有:定义一个项目阶段的工作与活动、决策一个项目或项目阶段的起始与否,以及决定是否

儿童文学复习资料05865

儿童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儿童文学的概念的基本含义: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儿童文学概念的不同理解:1、儿童本位论 2、“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3、“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4、“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 二、美学特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结合作品展示五个特质) 三、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审美教育: 1、儿童文学的美育功能 2、小学审美教育中应掌握的几个原则:(1)直觉性原则 (2)非功利性原则 (3)情感性原则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1、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及任务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 (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三)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 1、儿童文学有助于指导小学生的人格养成 2、儿童文学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3、儿童文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 4、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二章 多媒体对儿童文学的利弊、自己的看法、如何克服、合理方式 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 新媒介促进了儿童参与儿童文学创作与接受的主动性 新媒介削弱了儿童文学的文学性? 第三章 一、儿童读者的多样性 1、性别差异 儿童读者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其文学阅读兴趣和能力会显示出性别差异。

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doc

研究教育概念内涵和外延 教育的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有两个重要特征,即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育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要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什么。而教育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要反映的具有本质属性的对象,即什么是教育。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概念的内涵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教育概念的外延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关系,才能把握教育本质,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什么?有关教育本质的讨论自1978年以来已经持续了30多年。但是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于上层建筑,有人则认为是生产力,或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还有人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太复杂,干脆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一种特殊范畴等等。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虽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的认识,但是却把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局限在对教育功能的探讨中。看到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就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上层建筑。看到教育具有经济功能,就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等。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方式与逻辑学上对本质的界定(本质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特征)是相违背的。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是生产力,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等等。并不能把教育与其它上层建筑或生产力相区别,可见这些并非教育的本质,而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特殊范畴,这只是对教育本质无法认识的一种诡辩而已。试问此范畴区别于彼范畴的不正是其特殊性吗? 教育是什么?这一命题揭示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重点在于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既然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就是把教育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那么,对教育本质探讨的角度就应该是从这个规定性出发,把教育从纷繁复杂的宇宙万象中层层剥离出来,才能找到独属教育的本质特征宇宙万象虽然纷繁复杂。但如果从动静的角度来划分,无论人们怎样定义教育,都一致认同教育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教育是一种活动如果按照有无生命的角度又可以把活动划分为生命体的和非生命体活动。那么,非生命体的活动是讨论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育吗?例如大气运动、风霜雨雪的变化等非生命

企业文化的定义及内涵与外延(精)

企业文化的定义: 1. 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经营服务的,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卓越经营。企业文化通过对经营方向、经营管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原则性指导,来保证企业的员工、资源都能符合公司的要求而达到最优的经营结果。 2. 内涵就是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是公司对内部人事物和外部社会环境的观点,包含企业愿景,如通用公司提出的愿景既有现实性又有挑战性的“数一数二”价值观。 3. 外延就是企业文化中的方法论,为贯彻企业价值观而采用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工具。 4. 为更好的说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我们试分析一下海尔的企业文化予以说明。如海尔的人才观: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这是海尔对人才的价值观,是尊重员工的基础,他承认每个人的价值,并要求在工作中用业绩来体现,具体的方法如“三工转换”,员工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种类,以便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最大价值。又如“迅速反应、马上行动”,这是对反应速度的价值观,到更具体的方法如铃响三声必须接电话等具体的要求上面,“铃响三声”就是具体的方法论。又如海尔的三阶段发展理论,其实是对企业发展的阶段性总结,是对发展历程的回顾,其实是一种方法。通用为实现“数一数二”的价值观的方法就是整改、出售、兼并。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 价值观是对方法论的指导,方法论是对价值观的补充,二者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 1 海尔客户在订货会前提出分层式冷柜产品在我们国家消费者提出的需求比较多,但是海尔从来没有设计过。令人赞叹的是海尔通过十几个小时不间断的设计、出样,赶在订货会的时候推出了该产品的样机,获得了经销商的惊叹,获得了该产品的大量订单。这种事情是没有办法进行时间规定的,因为这和公司的人员意识、技术水平、设计能力、生产能力都有很大的关联,最后取得出人意料的结果,证明海尔人对速度的理解已经深入骨髓,而且不单单是一个人而是所有的部门对速度的理解都深入骨髓,这不是个人魅力所致,而是内在企业文化产生强大推动力的外在表现,从而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任务。这种突发的要求在日常的制度中并没有办法进行规定,而是基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紧盯市场创美誉”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价值观导致的。 2 但是在很多时候没有“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具体化要求,就没有了对“迅速”、“马上”的判断,1小时是迅速,1天是迅速,10天也可以说是迅速,没有具体的标准就容易使价值观处于飘渺的空间

项目投资的基本概念

项目投资的基本概念 黄大方 一、项目投资的相关概念 1、投资主体 投资人或从债权人也可以作为项目的投资主体(间接投资主体)。这三种人都要从各自的立场分析评价投资项目。 企业项目投资的直接投资主体就是企业本身。 2、项目计算期 项目计算期是指投资项目从投资建设(建设起点)开始到最终清理(终结点)结束整个 过程的全部时间,包括建设期和生产经营期。 n =s+p 从上述数轴中应该明白六点:建设期起点(项目计算期起点);建设期终点(经营期起点);经营期终点(项目计算期终点)。 NCF1 :第1年现金净流量( 假定其全部发生于第1年末现金净流量) NCF2:第2年现金净流量(假定其全部发生于第2年末现金净流量) 注意NCF 与N 、S 、P 之间的换算关系如某项目建设期为3年,生产经营期7年,则: NCF9=NCF (3+6)表示项目计算期第9年,也是生产经营期第6年的净现金流量。 如某项目建设期为3年,生产经营期7年,则:项目计算期第7年即为生产经营期第4年(7-3);生产经营期第2年即为项目计算期第5年(3+2)。 3、投资项目的有关价值指标 1)原始总投资等于企业为使项目完全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开展正常经营而垫支的全部现实资金,包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开办费投资)与流动资金投资。原始总投资可以一次投入,也可以分次投入。 2)投资总额等于原始总投资与建设期资本化利息之和,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与其资本化利息之和称为固定资产原值。

投资决策中的现金流量,通常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初始现金流量 初始现金流量是指项目开始投资量发生的现金流量。包括: (1)固定资产投资。 (2)其他长期资产投资。 (3)流动资金投资。 (4)原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 2、营业现金流量 营业现金流量是指项目完成后,就整个寿命周期内由于下沉生产营业所带来的现金流量。此类现金流量可按年计算。其值等于营业现金收入减去营业现金支出和 税金支出后的差额。 应该注意的是,定期损益计算的净收益和营业上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定期的损益计算,费用中包括了非现金支出的部分(主要是折旧费、摊销费和利息费)。因此,以定期操作益计算的净收益为基础,可按下式调整计算现金流量: 营业现金流量=定期操作益计算的净收益+非现金支出的成本费用 3、终结点现金流量 终结点现金流量是指项目经济寿命终结时发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 a)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或残值收入 b)原垫支的流量资金回收额。

《幼儿文学》幼儿诗概述

第十三周第25、26学时幼儿诗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幼儿诗的概念,区别幼儿诗与儿歌的异同。 2.认识掌握幼儿诗的语言特征与艺术表现形式。 3.学习鉴赏和设计幼儿诗教学提问。 4.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大众写!为小孩写!“的观念,培养良好的婴幼儿文学素养。教学重点:幼儿诗的概念,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儿歌和幼儿诗的异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形式:讲解、练习(读、唱、写、讲、问)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幼儿诗的概念及发展 导入谈话:发展 1、诗歌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喜欢诗歌的同学请举手!尝试写过诗歌的同学请举手! 2、同学们还记得唐朝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这首诗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诗,除了因为能准确抓住鹅的外形特征、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国古代:诗歌不多,偶尔有适合幼儿理解、背诵的诗作。 格律诗:限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仗——12个字 李白:《静夜诗》李绅《悯农》 孟浩然的《春晓》 杜牧的《清明》 唐代“神童诗”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咏鹅》 概念:指以幼儿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宜于幼儿听赏吟诵的自由体短诗。 三个层面的含意: 接受对象——要考虑幼儿的特点,切合幼儿的心理; 接受形式——适合幼儿听赏的吟诵,抒幼儿之情寄幼儿之趣; 韵律篇幅——幼儿诗是自由体短诗,不要求严格的也不宜太长。 二、幼儿诗与儿歌的异同 请说出《洗手》(儿歌)的特点 哗哗流水清又清, 洗洗小手讲卫生, 大家伸手比一比, 看看谁的最干净。 (一)案例学习——1、幼儿诗《小弟和小猫》 儿歌与幼儿诗相同之处:语言简练、情趣性强、讲究韵律、节奏感强 富有音乐美、生活化、形象化的特色 幼儿诗《小弟和小猫》诗歌里的故事给人以思考和联想,对幼儿行为习惯有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这些都是儿歌表达不了的) (二)围绕主题,分析作品,指导提问(略)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复习进程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定义、含义和涵义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很不在意,但是貌似他们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含义是指:(词句等)所包含的具体意义。 含义和涵义的意思具体相同,无异议。 概念的含义比定义广 一、概念----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用词或词组表达的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 二、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属+种差”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人”在“动物”这一属概念下,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是“能制造生产工具”,从而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 三、含义----(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 (在以上这些词语解释中所含有的门派学说里生硬甚至错误的归纳性术语个人是予以否定的)由此可见,“概念”与“定义”的区别是:

1、“概念”抽象普遍,“定义”具体确切。 2、“定义可包含概念”或“定义是概念的细化和引申/延伸。 5 整数集为什么用Z 自然数集为什么用N 实数集为什么用R 复数集为什么用C 有理数集为什么用Q 谢谢了~~ 1.用Q表示有理数集: 由于两个数相比的结果(商)叫做有理数,商英文是quotient,所以就用Q了 2.用Z表示整数集: 这个涉及到一个德国女数学家对环理论的贡献,她叫诺特。 1920年,她已引入“左模”,“右模”的概念。1921年写出的<<整环的理想理论>>是交换代数发展的里程碑。其中,诺特在引入整数环概念的时候(整数集本身也是一个数环)。 她是德国人,德语中的整数叫做Zahlen,于是当时她将整数环记作Z,从那时候起整数集就用Z表示了。 3.用N表示自然数集: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所以就用N了 4.用R表示实数集: 实数:Real number 所以就用R了 5.用C表示复数集: 复数:Complex number 所以就用C了

儿童文学常识

儿童文学考点 1、儿童文学的概念: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作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既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 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这几个方面。 3、儿童文学在美学特质方面,如何与成人文学相区别: (1)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指那些对于成人文学而言,在儿童文学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集中、更为典型的艺术品性。(2)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某些具体审美要素的构成具有共同性。 4、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儿童文学的审美教育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直觉性原则、非功利性原则、情感性原则 5、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6、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 (1)儿童文学有助于指导小学生的人格养成(2)儿童文学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3)儿童文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4)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六章童话寓言 1、童话概念: 童话是文学中一种特殊艺术形态的题材。它是以奇异的幻想、极度的夸张、多彩的象征色调构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童话是儿童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童话的一切虚幻都依附于生活的土壤。 2、童话的文学特征: (一)传统童话的文学特征:(1).固定的叙事程式(2).鲜明的主题(二)现代童话的文学特征:(1).日常生活进入幻想世界(2).个性化、多样化的趣味和风格(3).儿童与成人共享童年梦想 3、童话的主要表现手法:拟人、夸张、颠倒、象征。 4、童话的三种形象类型: (一)超人体童话形象(二)拟人体童话形象(三)常人体童话形象 5、寓言的概念: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样式。 6、寓言的特征: (一)寓意于言的教训性(二)连类比物的比喻性(三)犀利幽默的讥刺性(四)精练简洁的概括性 7、寓言与童话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寓言和童话都来自于民间,受到神话、传说的直接影响,同时又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相互渗透、借鉴与融合,所以二者从内容到形式存在不少相近之处。它们的故事情

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期末辅导资料

0617《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2014年6月期末考试 指导 一、考试说明 《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通过对幼儿文学作品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幼儿诗歌、散文、童话、生活故事、图画书等内容的学习及赏析以及对幼儿文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以期更好地在实践中使用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教育及引导。 本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及分值如下: 1、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填空及简答: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3、简答题:共3题,共50分。 二、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概述 1、17世纪以前的儿童读物 17世纪以前属世界儿童文学的史前时期,没有儿童文学,只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儿童读物。一种是非文学的训诫书、知识书;一种是受儿童喜爱的、浅显的民间口头创作和成人文学。如: 2~6世纪在印度成书的《五卷书》,是一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结构的作品。 6~7世纪在希腊问世的《伊索寓言》,是以动物故事为题材,用形象的小故事比喻、说明生活道理,形式短小精悍。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被高尔基誉为人民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式的名著。 12~13世纪法国出版的《列那狐传奇》,是儿童最喜爱的、最早的一部长篇动物故事诗。 2、17世纪儿童文学的诞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了对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世界的认识后,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读物和文学作品,才逐渐出现。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让·德·拉封丹的《寓言诗》,由239首寓言诗组成。 3、18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儿童教育自传体小说《爱弥儿》,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 4、19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 安徒生是闻名世界的童话作家,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举世闻名,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代表作。 5、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步思潮猛烈冲击古老中国的趋势。1921年前后,影响最大的是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散文。。 冰心的《寄小读者》是她留学美国时寄往国内的文艺通讯,计29篇,1926年结集出版。 第二章赏析幼儿文学经典作品的相关理论 1、文学作品的内容 (1)题材;(2)主题;(3)情节;(4)人物和环境。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外延指所反应对象的具体范围、具体事物。内涵指概念所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小,外延就越大。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如果概念是"老男人",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换句话说,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有例外。由于形象是普遍的特殊显现,在其内涵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上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它是要求这个“特殊”的积极参与的构成过程,因而其外延就无法用概念确切的概括出来。越特殊的形象其外延越难以穷尽,其原因就在于它越能容纳诸多的读者的构成,唯其如此,越是独特的就越是普遍的,即内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大。之所以每个读者都能在典型形象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内涵的众多组成部分,即特殊是其根本的保证,否则普遍的抽象就与特殊的读者无关,没有特殊的,即读者的积极参与,概念也就是确定的,其意义也就因而是可以穷尽的了。

第二章 概念部分练习题

第二章概念 内容提要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对象本身的反映。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涉及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涉及的是概念反映的对象“有哪些”。概念内涵和外延与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并不等同,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人脑对对象本质“属性及对象本身认识的结果,属于主观的东西,而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则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它们被反映到人的思维中来,才会成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于某一具体概念的理解就是对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逻辑学要求我们掌握概念的外延关系,因此对概念外延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国家”的外延应该是指古今中外一切具有“国家性质”这样的实体性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指国家产生以来直至现在;从空间上讲指“整个世界”,我们在理解“国家”外延时常犯的错误是把它的外延缩小,理解为“现代国家”。再如:“犯罪行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而非指一般的违法行为,如果我们把一般的赌博行为也理解为“犯罪行为”,就是把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二、概念的种类 (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概念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概念外延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可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把概念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可把概念分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在理解概念种类的划分时,难点在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划分标准的掌握。 (二)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1.集合体和个体的关系,与类和分子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所谓“集合体”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使用的,集合体由许多个体有机构成的,但是,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构成该集合体的任一个体并不具有。集合概念的外延不包括构成集合体的个体。 所谓“类”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由具有相同属性的分子所构成的,其特点是:“类”是对于分子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因此,“类”所具有的属性,其分子必然具有。“类”的外延必然包括分子的外延。 例如:“法律词汇”是个集合概念,因为“法律词汇”是由许多法律语词构成的一个集合体,构成“法律词汇”的用语是它的个体;“法律词汇”中的任一个法律用语都不具有“法律词汇”的特点,如我们不能说“诉讼”、“法庭调查”、“法律咨询……是法律词汇,而只能说它们是法律用语。 再如:“警察”是个非集合概念,这一概念是对从事“维护社会治安”这类人员的一种概括,凡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都称之为“警察”,都具有警察的性质。因此,“警察”是一个类概念,构成这个类的分子就是“警察”中的具体对象,如警察这个类中的张××、王××等。 2.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同一语词既可表达集合概念,也可表达非集合概念如: ①警察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②警察是能吃若耐劳的。

自学考试 00386 幼儿文学

高纲1688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0386 幼儿文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编(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幼儿文学教程》为江苏省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科)的必考课程。它集知识性、理论性、师范性、实践性等诸多品性于一身,是从事学前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帮助自学应考者全面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并熟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提高文本分析和文学鉴赏水平,增进阅读指导和教学研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胜任幼儿教育。 二、课程目标 1. 系统了解幼儿文学的历史概念、文学特性、文化精神等基础理论; 2. 熟练掌握儿歌、幼儿童话、图画书等重要文体的概念、历史及艺术特征; 3. 初步了解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实践环节的功能和意义; 4. 能够结合以上所学针对幼儿开展独立的阅读指导及教学研究; 5. 为进一步学习儿童文学知识、提升文学赏鉴能力打下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本课程应具有基本的语言理解能力并具备较规范的写作能力。与中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有所不同,本课程主要针对幼儿阶段的文学阅读及文学接受,主要为幼儿阶段的文学教育提供理论储备及教研参考。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为:幼儿文学的概念及内涵;幼儿文学的特性;儿歌的类型及特性;幼儿童话的艺术特征;图画书;幼儿文学的教育功能。 本课程的难点为:幼儿文学的阅读指导及教学研究。 Ⅱ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幼儿文学及其重要文体的基本概念、

建设工程项目基本概念

建设工程项目基本概念 一、建设工程项目(construction project) 为完成依法立项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及安装工程等)而进行的、有起止日期的、达到规定要求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受控活动组成的特定过程,包括策划、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和移交等。 二、建设工程项目的分类 (一)按建设性质划分 分为新建、扩建、改建、迁建、恢复。 新建项目:有两种情况 (1)从无到有。 (2)如果在扩建的过程中,新增的固定资产价值超过原有固定资产价值的三倍以上。 (二)按建设规模划分 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类;更新改造项目按照投资额分为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项目两类。 1.按总投资划分的项目,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项目5000万元以上,其他项目3000万元以上的作为大中型(或限额上)项目。 2.否则为小型(或限额以下)项目。 注:更新改造的项目应该按照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来划分。

三、建设工程项目的组成 建设工程项目可分为单项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 特点: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整体性强和固定性等特征。 1、单项工程: 单项工程是指具有独立的设计文件,竣工后可以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效益的工程。也有称作为工程项目。如工厂中的生产车间、办公楼、住宅;学校中的教学楼、食堂、宿舍等,它是基建项目的组成部分。 2、单位工程是指具有单独设计和独立施工条件,不能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效益的工程,它是单项工程的组成部分。如生产车间这个单项工程是由厂房建筑工程和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等单位工程所组成。建筑工程还可以细分为一般土建工程、水暖卫工程、电器照明工程和工业管道工程等单位工程。 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看它竣工后能否独立地发挥整体效益或生产能力。 3、分部工程(parts of construction)是单位工程的组成部分,分部工程一般是按单位工程的结构形式、工程部位、构件性质、使用材料、设备种类等的不同而划分的工程项目。例如一般土建工程可以划分为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屋面工程、建筑

幼儿文学教学资料

幼儿文学

幼儿文学模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始于【】 A.清朝末年 B.20世纪”五四”时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2.为适应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这一特点,要求幼儿文学作 品【】 A.篇幅不易过长 B.故事情节要紧张 C.选择幼儿不熟悉的内容D.夸张的细节描写 3.幼儿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是【】 A.严谨B.深刻C.丰 富D.浅显 4.幼儿文学作品要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必须【】A.展示人物内心活动B.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 C.多描写人物的动作和外部特征D.细致刻画人物的外貌5.“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这首儿歌 是【】 A.谜语歌 B.饶口令 C.颠倒 歌 D.字头歌 6.有助于幼儿正确的掌握字音的儿歌 是 【】 A.谜语歌B.饶口令C.游戏 歌D.字头歌 7.下面四首幼儿诗中讽喻诗是【】 A.《下巴上的洞洞》B.《春雨沙沙》 C.《冬天》 D.《春妈妈》8.在我国古代,儿歌一般被称作【】 A.童谣B.民间歌谣C.趣味歌 谣D.时政歌 9.“连锁调”、“绕口令”都是幼儿文学中【】A.儿歌的一种形式B.幼儿诗中的一种形 式 C.童话的一种形式D.故事的一种形式 10.以“子”、“儿”等字做每句结尾的儿歌叫【】A.连锁调B.绕口令C.古怪 歌 D.字头歌 11.童话中拟人形象的特点是【】 A.“物”就是人,具有人的性格 B.既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又保留物的某些特征 C.要概括“物”的全部物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作为一种思维的现象,它一开始就和语言中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现在不依附于语言的赤裸裸的概念在各类科学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概念又不等同于语言,语言在不同的组合中所表达的概念就大相径庭。 例如,"白",可以表示"雪"的颜色,在"明白"和"真相大白"中就表示"清楚";在"白吃"、"白看"中就表示"无代价的";在"白区"、"白军"中就表示"反动的";在"写白字"和"念白字"中就表示"错误的";在"一穷二白"中表示"没有文化"等。 语言是有歧义的,一个词汇的多种含义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我们用语言表达概念也有可能是不精确的。这种不精确是严格的抽象思维要尽力克服的。为克服不精确性,抽象思维创造了几个功不可没的概念: 第一个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比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市场上的汽车、房子、食品、电视......等等。要明确概念就要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要明确这个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哪些特有属性和它指的是哪些事物。没有外延的概念就是虚假概念,如"鬼"、"神"、"上帝"等等。 第二个概念是"定义"。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怎样才能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呢?定义是明确概念的内涵的方法。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概念都是模模糊糊和似是而非的,严格的抽象思维要求你首先要审查这些概念有没有准确的定义,如果一个人概念模糊或者概念的运用前后不一致,你是和他谈不清任何问题的。数不清的思维错误其实在这个阶段就已经产生了。 任何定义都是由"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这样三部分组成(参见《形式逻辑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做定义一般有四个简单规则: 一是"是"的前后两部分的外延必须完全一样。 例如定义哺乳动物,说哺乳动物是有肺的脊椎动物,两部分的外延就不一样,后面还包括了小鸟等非哺乳动物。 二是不能循环定义。 如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科学,就不对。"是"的后面部分包括了前面的部分,你本来是想用后面来明确前面,如果后面包含了前面,定义仍是不明确的。你必须用一些众所周知的不需要再定义的概念去说明你要定义的概念。有些定义你一眼就能看出它犯的这种错误,如上面的生物学的例子;有些定义则要绕一圈你才能看出它是在犯同样的错误,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猛一看这个定义好象也没什么毛病,但仔细一琢磨就有疑问,什么是有理性的动物呢?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把后一句话带到前一句中就成了:人是有人的......活动的动物,"是"的后面的部分还是间接地包含了"是"的前面的部分。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句话不错,但它不能作为人的定义。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摘要]本文根据“素质”的原有含义、人的个体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图示了人的素质和智力金字塔的构成要素。详细说明了如何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同时提出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项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的情况下,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要求而提出的战略性教育体制,是促进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理念。我国的素质教育刚刚起步,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和发展。“素质教育”一词尽管使用很多,但就其构成要素、内涵与外延仍需要明确。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词海》中“素质”一词的含义是:(1)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2)指事物本来的性质;(3)素养,即日日修养,经常修习涵养。因为人的“先天的特点”和“本来的性质”是固有的,不需要后天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应该是“素养”的同义词,所以,“素质教育”也可以称为“素养教育”。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五大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因此,教育的目标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人的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含义应为:培养新生一代,使之具有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思想修养等,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幼儿文学资料

幼儿文学的概念 幼儿文学是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 1、幼儿文学必须是“文学” (1)幼儿读物实际上是适宜幼儿阅读(或听赏)的各种书籍的总称,其范围比幼儿文学广泛得多。 (2)幼儿文学是幼儿读物中的一个种类,它故事性强,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深受小读者喜爱,因而在整个幼儿读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幼儿文学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1)首先,幼儿文学是“为幼儿”的文学,是创作者适应幼儿读者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 (2)其次,幼儿文学是幼儿能够接受的文学 一、幼儿文学要求? 1、开头:尽量简短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有趣 3、篇幅:不宜过长 二、语言 幼儿时期是言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3岁幼儿可掌握1000个右,到5~6岁,则可掌握3000~4000个词,但言语发展的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幼儿文学的语言要力求形象、生动、口语化,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但也要稍稍超出幼儿的实际理解能力,以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 3、幼儿审美心理中的“自我中心”思维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主体对外在物理世界的把握处于混沌模糊的状态,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界限、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的界限、现实和想象的界限 突出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泛灵观念人造观念任意逻辑前因果观念 三、幼儿接受文学的特殊方式 1、“听赏”是幼儿接受文学的主要方式 2、“图画”是幼儿理解文学的重要途径 3、“感受”是幼儿欣赏文学的主要特征 四、幼儿文学的文体特点? 1、幼儿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 2、幼儿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 3、幼儿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4、幼儿文学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5、幼儿文学有利于幼儿认识万事万物 6、幼儿文学还能帮助幼儿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内容 7、幼儿文学对幼儿心理成长也有启蒙引导作用 五、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稚拙美纯真美质朴美 幼儿文学与其他文学种类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的语言。能否使用真正的幼儿文学语言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六、对幼儿文学作品语言的要求? 1、可接受性 2、超前性 七、幼儿文学的语言?一、浅显二、音乐性三、形象性四、动作性 八、注意句型的使用 ①多使用简单句,少使用复合句。②多使用短句,少使用长句。 九、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故事性2、幻想性 3、趣味性 4、朴素性 几种常见的故事构成方式 1、纵列式结构 2、横列式结构 3、三迭式结构(三段法)4、连环式结构(多段式情节反复法) 5、对立式结构(对照法 ) 6、误会式结构(误 会法) 7递进式结构(递进法) 8、设伏式结构(设伏法)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规定概念以及探讨全部概念运动的首要环节。将概念分为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是形式逻辑长期研究的结果,在形式逻辑史的各个阶段,都有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探讨和规定。 概念的内涵是指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所谓“本质”也就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以及区别于其他任何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唯一的。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是反映思维对象的范围。也就是指该概念适用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准确、完整地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就会出现不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概念外延的错误。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会发生变化。 以概念为例: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人们可以感知一个具体的事物,但感觉和知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属性,即事物的表面现象。例如,人们可以感知许多不同的鸟,反映它们的大小、外形、羽毛颜色等特点。通过思维对这些感性经验进行加工,就能够进一步把握各种不同的鸟所共有的属性,即鸟的本质特征:鸟是有羽毛的动物,这就是鸟的概念。概念从整体上概括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比感觉知觉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概念是以词来表示的,但概念并不等同于词。概念构成词的意义,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同一个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而同一个概念可由不同的词来表示。 概念具有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鸟的概念的外延是所有各种各样的鸟。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鸟的概念内涵包含鸟有羽毛和鸟是动物。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外延确定以后,内涵也会随之得到确定,反之亦然。它们之间还存在一种相反的关系。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增多,其内涵就会减少;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增多,其外延就会减少。鸟这一概念的外延少于动物这一概念的外延,因为动物的外延包含了鸟和所有其他的动物,但鸟的内涵却多于动物的内涵。因为鸟除具有一切动物的共同属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的属性,如有羽毛等。因此,可以用增加或减少概念内涵的办法对概念进行限制或概括。真正地掌握一个概念既需要正确地把握它的外延,也需要正确地把握它的内涵,否则就会发生不合理地扩大概念或不合理地缩小概念这类错误。如果将“会飞”的属性加进鸟这一概念的内涵,就会将不会飞的鸭鹅排除出鸟的外延。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对掌握概念,特别是把握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可以区分出单独概念、普遍概念和集合概念等。 单独概念是关于某一特定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只有一个事物,如“黄河”、“鲁迅”、“北京大学”等;而它的内涵仍然带有概括的性质,它是人们有关某一特定事物的各种知识经验的概括。 普遍概念是关于一类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包括全部同类的个体,如“房屋”、“汽车”等。 集合概念的外延是一些事物组成的集合体,如“花束”、“词汇”等。一个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并不一定为它的组成部分所具有。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概念可区分为实物概念和抽象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