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第二章社会认知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包括视、味、听、嗅、触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二、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的含义

—1、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社会认知: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社会性世界,或更准确地说,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3、社会认知等同于社会知觉

三、社会认知的两种方式:(知道,理解)

(一).自动化思维: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

—自动化思维是基于图式而做出的反应。

—1、图式(基模):

—①人们用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②图式的功能:

—图式有助于信息加工;图式有助于回忆;图式加快信息处理;图式有利于自动推理;

图式可以添加信息;图式有助于解释;图式提供预期;图式蕴含情感—图式一旦形成,人们总是不愿意去修改,从而带来偏差和错误

—2、心理策略与捷径:判断法则(人们为了迅速而有效的做出判断所使用的心理捷径)—①可用性法则:一种心理经验原则,即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缺陷:最容易回想起来的事物并不能代表整体

—②代表性法则:一种心理捷径,人们根据一事物与某个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

—③锚定与调整法则:一种心理捷径,即人们以一个数值或数字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

—社会认知的这种自动化思维存在是相当普遍的,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动化思维应对他们的生活。

(二)、控制性社会认知:高努力水平思维

—①定义:控制性思维:有意识的、有意图目的的,自发的以及需要努力的思维。

—进行控制性思维需要动机和努力

—②进行控制性思维的目的之一是为自动化思维提供制衡,当人们对事物的准确性要求高时,控制性思维就会发挥作用

—③反事实推理:在心理上改变过去的某些环节,以便想象事情可能有所不同——控制性思维的一种,但有时候表现出无意识的。

—好处:①心理安慰②警醒

四、自我知觉

一、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一)相关概念

—1、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

—2、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信念。包括自我图式和梦想或害怕成为的可能的自我。

—自尊:是我们对自己所做成的评价。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影响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二)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

1、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内省(introspection):往内心深处去探索,并检视自己的想法,感受及动机的历程.

存在的问题:⑴人们很少花时间去思考自己;

⑵即使人们内省,他们的感受或行为的原因也可能会隐藏得让意识觉察不到。

2、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

当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处于不确定或模棱两可的状态时,我们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该行为发生时的情景,来推断自己的态度和感受。

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因为喜欢某项活动或觉得该活动有趣而想从事该活动的欲望。

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而想从事某项活动的欲望。3、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

(1)社会比较:人们通过将自己和他人比较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态度。

A.向上的社会比较(upward socail comparison):将自己与在某种特定的特点或能力上比自

己出色的人进行比较

B.向下的社会比较(dowmward socail comparison):将自己与在某种特定的特点或能力上比

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

C.目标性质会影响我们所做的比较:

(2)他人的反馈

人们可能不愿意承认自己身上的负面特征;

我们很多关于这个世界的思考是自动地,无意识的进行的,而且有时候他人能够比我们自己更好地推断出我们的想法和感觉。

(三)文化与自我(了解就好,不记)

1、独立自主的自我:个人主义文化

独立的自我观:以自己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的方式。

2、相互依存的自我:集体主义文化(一个人需要培养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精神——中国俗语)

相互依存的自我观:以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我,并认识到自我的行为经常会受到别人的想法、感受及行为的左右。

(四)自我与年龄、性别

1、人类的自我认识在两岁左右开始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初步的自我意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如儿童的自我概念是一些具体的,具有清楚界限的以及易于观察的特征;当我们逐渐成熟,就会更强调心理状况(我们的想法与感受)和关心其他人如何评价自己

2、研究认为,女性拥有更多关系上的相互依存性,更关注亲密的关系;男性关注集体上的相互依存性,并更关注他们在大集体中的成员资格。

(五)自我概念的功能

—1、组织功能:人们将信息储存在自我图示中。

—自我图式:人们用来组织对自我的认识并影响他们的注意、思考及记忆的内容的心

理结构

—自我参照效应:人们对于有关他们自身的信息识记效果更好的倾向。

—例子:医生,房地产商与艺术家的故事

—2、管理功能,即管理人们的行为,做出选择以及形成对未来的计划。

—自我控制:个人控制和指导自己行为的方式

—自我控制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一项任务上花费能量就会对花在另一项任务上的能力产生限制

—例如:压力条件下失控,戒烟、减肥等。

—自我控制是可以通过训练加强的。

二、自尊及其测量

(一)自尊的构建

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向上比较,向下比较

3、自己的内部标准:理想的自我,应该的自我,实际的自我

高自尊的人能够树立合适的目标,能够以自我提高的心态来利用反馈,能成功的应对困难情境;

低自尊的人常选择不切实际的目标或不树立目标,对未来持悲观态度,对批评与负性反馈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及行为反应。

三、与自我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自我服务偏见:当人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即自我美化或自我开脱,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好。

— 1.表现:

—乐观主义:在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促进健康和安宁方面更好,但盲目乐观会导致对事实认识不清,从而不能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警示语:要想在学校里获得成功和出类拔萃。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持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新泰以激起对利害的关注

—虚假普遍性:过分高估或低估别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原因:归纳性结论来自一个有限的样本,而这个样本中显然还包括我们自己在内。

—虚假独特性:我们更多的把优点,成功等归因于自己的能力。

— 2.自我服务偏见产生源于:自我参照效应;维持和增强自尊的动机

— 3.自我服务偏见的利弊:

—有利之处: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更能适应社会,积极乐观,缓解焦虑,抵御抑郁,有利于心理健康等

—不利之处:不能面对客观现实,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选择;夸大人们对自己群体的评价;引发不和与嫉妒

—(二)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指人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到赞许的形象。

—1、虚伪的谦逊:贬低自己,夸奖他人

—2、自我妨碍:人们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口,以便在表现不佳时避免自责的策略—行为的自我妨碍:通过实际创作真正的障碍来起作用。如疲倦、酗酒或药物依赖、迟到等

—自我报告的妨碍:人们声称自己生病、焦虑、害羞等。

—弊端:因为事先找借口,我们可能会在完成任务时就不怎么努力。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

(一)规律

1、“中心特质”效应

—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某一特性是否成为中心特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与此特性同时呈现的的其他特性和要做哪方面的判断。也与个人对特质重要性的主观感受有关。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近因效应则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案例:卢钦斯的吉姆实验

—首因效应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但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戴恩大学生被试观察三个与他们年龄相近的人的照片的实验。1950年凯利教师学生实验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4、积极性偏差: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做正性评价(又称慈悲效

应)

—原因可能有:

—(1)人们美好的经验对评价他人的影响,愉快的事情更容易被人回忆起来;如

—(2) 人们倾向于对自己做较好的评价,所评定的他人和自己有一种相似感,所以对他人的评价也比较高

5、投射效应

—认知者从自身出发对他人进行认知的情况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或者相似的特性,从而经常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认为对方也应该有同样的感受和认知。简单来说,这就是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二)印象的作用

—1、所形成的印象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

—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左右我们对后获得的信息的解释,从而保持原有印象的不变。

—2、产生与印象一致的行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第四节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一、刻板印象(stereotype)名词解释:将某类群体概括化,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即将同样的特征分派到该群体所有成员,而不管成员之

间实际上的差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表达的就是刻板印象

三、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1)组织成员的显著性:一个人类别的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别相联系的刻板印象越易浮现在脑海中。

(2)信息量。对待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易用刻板印象来知觉他们,从而忽略个人的特征。

(3)当时间紧迫,需快速对他人做出判断时,易使用刻板印象。

(4)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也易使用刻板印象。

如权利与刻板印象:有权者付出较少注意,他们不需要、不愿意、或者没时间和精力去观察下属,因而更有可能对下属形成刻板印象

(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如勃然大怒时。

(6)当人们意识到对个体的判断重要,人们也许会进一步收集有关个体的信息,而不是只用有关群体的刻板印象来认识个体。

四、刻板印象辨析

好处:就是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使生活更明白简单

弊端:

—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

—二是它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三一些刻板印象是不准确的,有些虽然是准确的,但过于简单化

—四我们有时候会使刻板印象成为自我实现预言。

五、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1、人们在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所使用的策略

(1)把不一致的信息解释掉。

(2)把不一致的信息区隔开来。

(3)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员。

2、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1)为了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被归于特殊的环境与时间,要使不一致的信息不断重复

(2)为了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被归于群体中的亚群体成员,要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广泛交往。

(3)为了避免把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非典型的成员,要与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

(4)人们必须有意识地去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地校正自己的判断,这才是改变刻板印象的根本与前提。

第五节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三、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

—定义:又叫对应偏差(一致性偏差),它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例子:灰姑娘在家里畏缩——性格温顺;在舞台上的光彩照人——自信。

—原因: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信念;

—情境中行动者比情境更突出,更具有知觉显著性。

—影响:对消极事件的归因影响着人们对其作出的反应。

五、归因的个体差异

—习得性无助:当人们把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且普遍的因素时,就会产生结果不可控的期望,从而出现动机水平下降及抑郁、无助的情绪。是一种对自己悲观的归因方式。对个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可以通过培训和治疗改进。

第三章、社会动机

(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

“过度辩护效应”(过分充足理由效应),即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人们的内在动机与社会奖励机制:

1、奖励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降低内在动机,只有内在动机本来就比较高的情况下,才有这种效果。

2、不同的奖励类型有不同的效果。任务型奖励和表现性奖励

3、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以减少直至避免奖励的负面作用。

第五章:社会态度

—一、社会态度

—(二)态度的定义(名词解释)及构成

—所谓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方面(态度的“ABC”)。

—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对主体即将采取的行动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

—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认知(cognitive)是指态度主体对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理解、信念

—三、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

—一种主要根据人们对于态度对象的性质所持有的信念而形成的态度。

—(二)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

—一种根据人们的感觉和价值观而不是对态度对象本质的信念而形成的态度

—(三)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基于对态度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观察。(Bem的自我觉知理论)—行为可以预测态度:最初的态度模糊不清;只有当他们的行为没有合理的解释时,人们才会从行为中推测自己的态度

—(一)态度与行为关系

—态度与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态度预测其行为。

—但态度并不等于行为。关键在于态度只是决定行为的一种倾向性,即一种心理上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因为态度并非决定行为的全部因素。

五、认知失调理论

—1、美国的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的。

—2、该理论着重探讨的是个体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问题。“失调”是当个体的行为和态

度不一致时出现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动机状态。失调导致紧张和压力。

—3、任何时间只要个人发现有两个认知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就会感觉到心理冲突。

因冲突而引起的紧张不安,转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作用,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而迁就另一认知,借以消除冲突,恢复调和一致的心态。

4、消除失调的方法:

①、改变态度: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之与其他认知元素趋于协调

②、增加新的认知元素,改变认知不协调的状况

③、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④、减少选择感

⑤、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

—5、失调的几种情形

—①决策后认知失调:选择引起失调,人们会提高对选择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未选择对象的评价

—②反态度行为:常被称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attitude-discrepant behavior),当一个人持有一种信念,而又表现出与之不一致的行为的时候,就会产生失调。因为行为本身是难以收回的,所以通常只能改变态度以消除失调。

—③努力:一个人花费越多的精力去做一件带来负面后果的事,就会有越多的失调发生。改变态度有助于证明自己过去的付出是正确的。

偏见:

1、产生原因

进化论认为,偏见是天生的,是一种基本生物求生机制导致的我们偏袒自己的家人,部落或种族,而对外表现敌意

大多数人认为,偏见是后天习得的

偏见的起因:

(一)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认知的不足或黑暗面的结果。

分类——内团体和外团体之分——对内团体的偏好,对外团体的同质性的认知——形成刻板印象

即:我们每一个人对别人都有某种程度上的偏见——因为我们认知能力有限

情绪性态度比非情绪性态度的改变要难得多。

2、减少偏见:

(一)社会化

(二)受教育水平

(三)接触并满足一下六点:(简答)

1.团体间相互依赖

2.追求共同目标

3.保证团体的平等地位

4.在友好的、非正式情境中相处

5.个体相信外团体成员是他们群体中的典型成员,即频繁接触

6.团体间平等的社会规范。

(四)自我检控

第六章人际关系

三、社会关系类型

1、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社会互动的四种模式:

(1)共享(communal sharing):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家人关系、亲密朋友等关系。

(2)权威排序(authority ranking):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3)对等互惠(equality matching):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

(4)市场定价(market pricing):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

二、人际吸引理论

1、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y)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取决于他们对这段关系的收益和成本的知觉、他们对应得到何种关系的知觉以及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一段更好的关系的可能性的知觉。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收益、成本、结果和比较水平。

比较水平:人们对于他们在特定关系中可能的收益和成本的水平的预期

替代性比较水平:人们对于在一段可替代旧关系的新关系中,收益和成本的水平的预期。

一、人际冲突

3、冲突的管理

冲突管理指的是人们采取一定的行为来应对、处理冲突。

处理冲突的方法的两个维度:合作性和坚持性

五种比较典型的冲突处理方式:竞争模式回避模式顺应模式妥协模式合作模式

前三种处理冲突的方式效果不佳。后两种处理冲突的方法就比较有效,但是并不见得适用于所有情境。

三、利他行为

1)定义(名词解释):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内在酬赏是指自我给予的强化,是一种精神上的和道德上的强化,如帮助他人的行为而感到自我满足、骄傲、愉快等。亲社会行为包括利他行为和偿还行为

四个特征:(简答)

第一,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第二,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第三,利他行为不求任何外在酬赏的期望;

第四,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4、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简答)

1)个人因素

(1)社会角色及身份特征

性别:女性的利他行为比男性低的原因是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和受社会文化影响。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1965年分胡桃实验

(2)个性特征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利他行为的出发点,是激发一个人行动起来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内在动机。责任感是个体对社会和旁人对客观要求的主管认识和内心体验。

2)情景因素

(1)助人者的心境(2)他人利他行为的示范作用(3)先前的利他经验

3)被救者的特征(1)性别(2)年龄(3)相貌

4)社会文化因素

利他行为受制于具体的社会制度和具体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1963纽约,基帝.吉诺维斯)

(1)特点

紧急情况含有伤害生命与财产的威胁成分在内,给利他带来很高的代价

紧急情况下的事件通常是很独特的,因此需要有广博知识与非凡的能力的人参与干涉

紧急情况下的事件是不寻常少见的,一般人在正规的日常生活中很少碰到,因此大多数人很少或者没有应付这种情况的经验

紧急情况通常是不能预见的,因此不可能有事先干预计划,一旦事情发生,常使人措手不及

紧急情况需要即刻的干预,稍微一延误就可能造成不幸的后果,因此使前去救助者产生紧张压力感

(2)旁观者效应

所谓的“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景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6.怎样增加助人行为:(简答)

了解潜在助人者的人格因素,发扬那些因素以增加人们助人的可能性

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

鼓励人们志愿服务

让人们体验移情

四、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的定义:又称作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痛苦的行为

2、侵犯行为的原因

1)本能的表现

2)生化因素:神经学因素、雄性激素、酒精、痛苦与不适

3)挫折——攻击理论

4)社会学习理论

4、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

1)宣泄:活动宣泄、想象性宣泄、直接进攻

2)规范的抑制与惩罚

3)惩罚攻击性榜样,奖励非攻击性的榜样

4)减少社会坏境中的攻击性线索

第七章群体心理

(一)群体内聚力的含义

群体凝聚力是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群体凝聚力既指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程度,又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成员间的相似性;伯恩实验

2、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

3、群体内部的协作:道奇同学讨论问题的实验

4、群体间的竞争:迈顾斯三人一组步枪射击小组实验

几种群体现象——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一、他人在场——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他人在场为我们增添活力

1、奥尔波特的研究

结论:工作简单,熟练,他人在场能提供工作效率,有是社会促进作用;工作复杂,难度大,他人在场则降低效率,起社会干扰作用。

社会促进的生理机制是,别人的工作表现和动作可以转换为自己的外界刺激,从而引起自己同样的或相似的心理反应和动作表现。

(二)社会懈怠:他人在场使我们放松

1.团结就是力量?——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努力程度反而降低。即个人在群体中反而会减少努力和放松的现象为社会懈怠。在群体条件下,个人会受到搭集体便车的诱惑

2.如何避免群体中的社会懈怠?

对集体中每一个人都进行评价

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和引人入胜的特点时可以减弱社会懈怠

群体成员彼此都是朋友——群体凝聚力高

给群体以高的奖励

保持工作群体较小的规模并使群体成员实力均衡

研究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下比个人主义文化下社会懈怠更弱;女性比男性社会懈怠弱

二、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中自我感的丧失

1.去个性化:就是个人在群体中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个体感,与群体同一起来。 去个性化往往忽视社会规范,肆无忌惮的破坏社会准则,被认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的原因

2.去个性化的原因:

群体规模大

匿名性

责任分散或丧失责任感

群体的淹没性,弱化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对群体的顺从。

三、从众

(一)从众

1、从众现象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从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这就是从众现象,或称为从众行为。

个人在团体中如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行为表现符合众所认可的标准,即称为从众。

论述。。

第八章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述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和接受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面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同时具有良好的自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并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维护

1、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讲究心理卫生

3、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时排除各种负性情绪

4、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

5、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

三、心理应激概念

心理应激,也被称为心理压力、紧张状态或紧张刺激等。

一般认为,心理应激是个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在觉察到客观要求和自身应对能力之间不平衡时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

霍夫兰的信息传递理论(说服模型)(论述)

(一)说服成为改变他人态度最有效的方法。该说服模型涵盖了所有与说服有关的因素 (二)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1、说服者的因素

说服者的可信度:专家资格和可靠性(说服者是否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

说服者的吸引力:说服者的外表

2、说服信息的因素

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态度改变的也较大。但差距不能过大,否则被说服者会感觉无法消除这种差距或产生怀疑,从而贬低信息

信息唤起的恐惧感:

引发恐惧的沟通:通过引发人们恐惧感的方式来改变人们态度的说服性信息。

会产生沟通或说服效果,但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制造出足够的恐惧使人们能够注意你的信息,但不可太过分,免得人们忽略或扭曲你的信息

第二,要提出具体建议,以保证关注你的论证能帮助人们消除恐惧。

信息的呈现方式:

说服使用的媒体;大众传播+面对面的交谈效果佳;说服信息复杂时,不生动的媒介好;说服信息简单时,视觉最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

单面说服(只呈现有利于你立场的观点):人们最初同意该信息时适用

双面说服(同时呈现支持和反对你立场的观点):当说服者已经处于争论之中适用。

提出观点的时间选择:与对立的观点同时表达时,注意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3、被说服者的因素

人格:个体的可说服性、

智力高低(论点很难时,智商才起作用。低更容易被说服)

自尊(中等自尊的人更容易被说服)

被说服者的心情:好心情容易被说服

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卷入是一种动机状态,它指向与自我概念相联系的态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越难。

被说服者的自身免疫情况: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产生免疫力。例如:父母对孩子的责备

个体差异:认知需求高低、

自我检控:高自我检控的人对外界的线索敏感,而低自我检控的人对自己内在的要求更为关注。广告中视觉效果的产品易影响高自我检控者,产品的内在品质可以说服低自我检控者

年龄:18-25岁的人更易于改变态度

4、情境因素

预先警告:预先获得反对的少量证据可以防止被说服

分散注意:

如果说服信息强而有说服力,确保听众集中注意力有利于说服效果;

反之,说服者提供是信息过于单薄,分散听众的注意力更好

(三)抗拒说服信息:

态度的预防免疫:通过让人们事先接触少量反对其观点的论证,使其能够对改变他态度的企图产生免疫

警告产品内置:广告商将产品信息内置于某一个节目之中,如剧本,电影等

拒绝同伴压力:抵制情感上的吸引

如青少年吸烟、喝酒甚至吸毒很多来至同伴的压力

拒绝同伴压力的方法:以相应的逻辑证据作为预防免疫;教会抵抗压力的技巧或方法

当说服产生反作用时:抗拒理论

抗拒理论:认为当人们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威胁时,一种不愉快的抗拒心态被激发,并且人们可以通过从事受威胁的行为来减少这种抗拒心理。

如何鼓励人们从事健康行为习惯?(结合说服模型论述题)

心理健康的维护

1、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讲究心理卫生

3、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时排除各种负性情绪

4、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

5、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xiaohaoyu1982@https://www.wendangku.net/doc/0d17984921.html,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的。 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过程== 社会知觉,,社会态度 人际过程-----吸引与亲密,,人际交往 群体过程==攻击和亲社会行为,,从众与服从 社会知觉的内容 自我知觉==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 吸引的影响因素: 个人特质相似性互补性熟悉性接近性 亲密的影响因素: 依恋公平自我表露沟通 攻击行为: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方法重点回答问题 观察法描述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相关法预测知道了x,能预测y吗? 实验法因果变量x是变量y的原因吗? 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的方法因其科学性占据着主要地位。 观察法:描述社会行为 观察法:研究者观察人们的行为,并对其测量值或行为印象加以记录的一种方式。 观察法包括参与观察法和档案分析法。 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会产生互动并尽量不对情境进行任何改变。 档案分析法:观察法的一种形式,由研究者考察一个文化中所积累的文件记录或档案(如日记、小说、杂志、报纸等)。 观察法的局限 1不同的观察者观察到的内容不一样 2局限于特定群体、情境或某种特定类型的活动上 3只能对行为进行描述,而无法推论因果关系。 4某些特定行为很少发生 相关法:预测社会行为 相关法:系统地测量两个或多个变量,继而评估其关联性的方法。 调查:相关法常用技术,选取一些人作为样本,询问其态度或者行为的研究方式。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 这学期学习了社会心理学,有一点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结构。本书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历史、理论、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社会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并从理论和实际上对其加以分析这些领域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社会交换与影响,团体与组织心理,以及最新受到重视的文化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在对这些领域的知识进行分析的时候,作者力图使其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帮助。 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常常可能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自己的认识远远少于他人或者事件的认识。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第一个好处是认识自己。 在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也学会了认识他人。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尽管不同的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有人说:“主动与被动紧一线之隔,而生命情

调却神情悬隔。”还有人说:“当你不能改变环境时,最好改变自己。”也有人说:“当你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时,请马上改变。”于是,我选择了后者那就是所谓的“改变”,虽然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愿意去尝试,并且希望用时间来证明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第三个好处是认识社会。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了解了在这样的社会中应该如何生存下去,这对即将毕业的我有很大帮助。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最大好处是认识生活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有钱或者名声响亮,而是在于:一是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而不是由他人决定;二是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三是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孤军奋战;四是自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社会心理学书籍社交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书籍:《社交心理学》 《社交心理学》教你成为社交达人,教你如何运用社交技巧和社交心理学来博得他人的好感! 内容简介 本书巧妙地将心理学和社交学融为一体,面面俱到地讲解了洞察内心、赢得喜爱、结交朋友、收获支持、消除敌意、说服他人等多方面的技巧策略,对生活中有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博弈做了具体阐述,并提供了*实战效用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它会帮助你提升社交技巧和能力,了解人们外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 作者简介 李靖:文学硕士,人力资源师,资深编辑,典型的成功学实践者。曾出版过《你别困在欲望上》《职场做人做事取舍之道》《职场说话办事取舍之道》等多部畅销书。 编辑推荐 * 要掌握社交策略就不能不懂心理学。只有走入他人的内心深处,把握心理脉搏,洞悉人心的奥妙变化,才能运用恰当的策略赢得人心! * 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国人心理特点,解析自我

心理对社交的影响,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心理较量占据社交主动。 目录 Part 01 了解社交原理,做到知己知彼 交友暗藏许多法则,社交不只是会行动而已。要想在社会上拥有更多朋友,就要在社会活动中占据主动。掌握社交原理,学会知己知彼,能够对社交法则了然于心,无疑是你实现良好社会交往的第一步。 每一份关系对你来说可能都有用 / 2 乐于关爱朋友,才能感怀人心 / 5 交往中要分清真朋友和伪朋友 / 7 是小人还是君子,重点看本质 / 10 衡量一个人,最忌掺杂主观偏见 / 12 有时你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表象 / 16 看人要看细节,但不可以点概面 / 19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真心为你着想 / 22 与人共事,还是留心一点才好 / 25 保护好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 / 28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 “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 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 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

社会心理学试卷与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卷与答案 一、单选题 1. (1分) 第一份专业经济心理学的专业杂志是哪一年创办的?() ? A. 1902 ? B. 1908 ? C. 1975 ? D. 1981 2. (1分) 以精神分析法研究经济心理学的是()。 ? A. 考托瑙 ? B. 拉扎斯菲尔德 ? C. 阿尔布 ? D. 迪希特 3. (1分) 关于性别角色的论述,下列哪位学者的观点最接近中国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基本观念?() ? A. 本尼迪克特 ? B. 奥尔波特 ? C. 霍尼

? D. 帕森斯 4. (1分) 感知觉异常;逻辑思维紊乱;奇怪想法与信念;情感迟钝或倒错;明显怪异行为;明显退缩或社会隔离;兴趣、动机、意志力明显减退;学习工作能力明显下降;生活懒散、个人卫生或修饰明显受损等这些特征,是()的初期症状。 ? A. 躁狂抑郁症 ? B. 抑郁症 ? C. 精神分裂 ? D. 走火入魔 纠错 5. (1分)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的横向结构属于()。 ? A. 差序格局 ? B. 团体格局 ? C. 交换格局 ? D. 情感格局 纠错 6.

(1分) 下列哪位社会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做过出色的跨文化研究? ? A. 奥尔波特 ? B. 霍尼 ? C. 米德 ? D. 海德 纠错 7. (1分) 下列心理学家中被认为是经济心理学的创立者的是()。 ? A. 弗洛伊德 ? B. 冯特 ? C. 塔尔德 ? D. 阿尔布 纠错 8. (1分) 考托瑙对经济心理研究的集中体现是《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他认为经济心理研究的重点应该是()。 ? A. 经济行为

? B. 决策行为 ? C. 心理预期 ? D. 非理性行为 纠错 9. (1分) 谨小慎微、敏感多疑、拘谨呆板、优柔寡断、心胸狭窄、求全责备、顾虑重重、自我克制、苛求自己、责任心过重、好玄想等这些特征是()的表现。 ? A. 癔病性人格 ? B. 强迫人格 ? C. 反社会型人格 ? D. 分裂人格 纠错 10. (1分) 拉扎斯菲尔德则主张在经济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以()作为研究的重点。 ? A. 经济动机 ? B. 消费行为 ? C. 消费潜意识 ? D. 经济习惯

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量表

一.自尊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并随后用数值标明每一条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0=极不典型(根本不像我) 1=不典型(有些不像我) 2=不典型,也不能说典型 3=典型(有些像我) 4=极典型(非常像我) 1.(2 )大体上,我对自己满意。 2.( 1 )有时候我对自己一点也不好。 3.(4)我感到我有一些好品质。 4.()我可以像其他大部分人一样把事情做好。 5.()我感到我没有很多值得骄傲。 6.()我有时确实感到自己没有用。 7.()我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和其他人在一个同等水平上。 8.()我希望我可以对自己有更多尊重。 9.()总而言之,我倾向于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10.()我对自己持正向态度。 二.自我意识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并随后用数值标明每一条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0=极不典型(根本不像我) 1=不典型(有些不像我) 2=不典型,也不能说典型 3=典型(有些像我) 4=极典型(非常像我) 1.()我总是尝试了解我自己。 2.()我关心自己做事的风格。 3.()大体上,我不太关注自己。 4.()我总是反省自己。 5.()我关心我所呈现出自己的方式。 6.()我经常是我自己的幻想的主体。 7.()我从不仔细审视自己。 8.()我自己意识得到自己看起来的样子。 9.()我通常关注我的内在感受。 10.()我通常担心自己是否给人好印象。 11.()我经常检验自己的动机。 12.()我离开家之前的最后一件事是照镜子。 13.()我有时感到我在某个地方看着我自己。

14.()我关心其他人怎么想我的。 15.()我很警觉自己情绪的改变。 16.()我通常都注意自己的外表。 17.()当我思考问题时我注意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尴尬易感性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并随后用数值标明每一条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 “1”为“完全不像我”,“7”为“完全像我”。 1234567完全不像我完全像我 1.()我对自己没有自信。 2.()在公众场合,除非我的衣服、发型都很合适,否则我会感到不安。 3.()在人群中时我会感到不安。 4.()我不介意自己是大家注意的焦点。 5.()我太过于关心怎么和别人相处了。 6.()我觉得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刚刚认识的人谈话。 7.()在社交情境中,我觉得我很笨拙。 8.()当没有表现出我的最好一面时,我会感到不安。 9.()有时候我觉得我完全暴露在大家的眼光下。 10.()如果我在一群人面前犯了错,我会感到羞耻。 11.()当要面对一群人说话时,我会感到慌乱。 12.()在公众场合与一群人在一起时,我常常觉得会暴露出自己的情绪。 13.()成为大家的注意焦点会让我感到不安。 14.()仅仅是想到自己要做一个演讲就会使我紧张。 15.()当出现轻微的难堪时,我会感到羞耻和窘迫。 16.()在公众场合,我非常担心会犯错。 17.()我不喜欢待在人群中。 18.()我不容易脸红。 19.()我常常担心自己看起来很傻。 20.()我觉得自己很敏感。 21.()我很关心别人怎么看我。 22.()我很担心自己说的事情听起来很傻。 23.()我生怕把自己弄得像个傻瓜一样。 24.()别人对我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 25.()我不容易感到尴尬。 四.自我监控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若句子所描述的内容符合您的实际情况,请在句子的左边标记“T”,反之则标记“F”。 1.()对我而言,模仿别人的行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00266社会心理学(一)2018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 )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 2.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 B.需要 C.外界环境 D.社会实践 E.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心理学是一门并不古老但却十分神秘的学科,许多人都对它充满了幻想。认为它能够使人了解不人的内心世界,操纵不人的思想。我也是怀着同样的办法才选了社会心理学这门公共选修课。 在接触社会心理学课程往常,我总以为社会心理学非常虚幻,然而通过这几次课程的学习,我明白得社会心理学的全然咨询题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进展的咨询题,人的本质咨询题是人存在的依据咨询题,人的进展咨询题是人存在的价值咨询题。因此,认真学习社会心理学,深刻把握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进展的咨询题, 现在的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一般差不多上如此,可不能去顾及旁边人的感受,以及所有人的感受,不管是在家里,依旧任何一个地点,他(她)们差不多上如此,遇到不顺心的情况,总要寻地点去发泄,这是一种极其不行的行为。他(她)们只会在不人的身上去寻缘故甚至动手,因此往往这种人可不能有任何人和他去接触。 我们大学生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然而随着对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我发觉结果并非如此。我们考虑过自己的心理健康吗?我们考虑过自己的追求和动机与心理学的关系吗?我们认真地总结过自己的个性与社会性吗?我们关注过自己的逆商吗?没有,从来都没有过,我们只关怀高数考了多少分?谁得了一等奖学金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觉事实上社会心理学,也包括其他一些心理学课程与我们是紧密相关的,对我们的个人进展非常有关心。此外想要了解自己事实上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平复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观赏自己,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寻一个偏僻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寻一些自己能够信赖的朋友,诉讲诉讲,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只是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时,更要心疼一下自己,战胜疾病的力量依旧在自己坚强的意志。 我们往常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爱把一件小事考虑的非常复杂。把一些小咨询题看得太重,然而现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使我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要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怀他人,处理情况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看、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咨询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能够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阻碍。能够毫不夸张的讲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不管从文化知识上,依旧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非常多,在那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我非常感谢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的同学,是他们让我明白得了许多许多 尽管社会心理学的课程不多,然而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以后还需要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明白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寻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作者:————————————————————————————————日期: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 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 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 纶,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 是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课本框架

第一章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定义胡济南: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念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1)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3)也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 2.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3)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二、学科性质 1、社会心理学是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介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 2、与心理学的关系 (1)传统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洛莫夫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之一 (3)吴江霖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大支柱 (4)班特纳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总称 3、与社会学的关系 (1)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理论与方法上彼此相通(3)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研究课题上同中有异 4、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三、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 1、基本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

是在行为主义—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着重阐明环境与教育因素在人们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a、强调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b、强调认知因素 c、强调观察学校 d、强调自我调节过程 (2)社会认知理论 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主要观点是:强调认知结构的意义,认为认知是个体以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同时,旧认知结构也从中得到改造与发展。 (3)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动力学说,人格结构学说 新精神分析,主要反对泛性论 (4)符号交互作用理论 三个假设:a、人对外界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b、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c、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是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与修正这些意义的。 (5)社会交换理论 a、 b、 c、基本观点:五个命题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侵犯与赞同命题 2、基本内容 (1)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 a、个体社会心理:个体的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学习等 b、群体社会心理:人际互动、群体内聚力、群体的社会心理气氛 c、大众社会心理:如流行、模仿、暗示、流言、舆论、经济恐慌、大众骚扰等 (2)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 1. 首因效应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社会印象答: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印象整饰答: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互动的双方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 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和整饰,这就是印象整饰。 4.晕轮效应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 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5.镜中我. 答:此概念为库利所提出,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也正是通过理 解自己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映,才完成了社会化。 6.自我意象 答:“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7.角色丛答: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8.侵犯线索答:一种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环境刺激。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这种那种侵犯的 “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9.亲社会的侵犯答: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10.“宝宝玩偶”实验答: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以伸缩的冲气玩具。以 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 响。 11. 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老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2.初级群体 答: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13.参照群体答:参照群体是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 14.差序格局 答:差序格局时费孝通提出的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模式。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己”是中心,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 子;而“己”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 薄。 15.同辈群体答:同辈群体,又称同侪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灵、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 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16.对称性社会互动答:互动双方有类似的行动,双方彼此的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互动方式。 17.“民意领袖” 答:“民意领袖”是群体或组织内部的一些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可能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也可能是某一非正式群体 的代言人。 18. 文化反哺指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19.社会判断是在社 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X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V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V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X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 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这是()D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推荐书目

社会心理学推荐书目* *注:以下图书均可在https://www.wendangku.net/doc/0d17984921.html,/中搜索并免费阅读Mirror, mirror: the importance of looks in everyday life 作者:Elaine Hatfield,Susan Sprecher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 essential readings 作者:Charles Stangor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tigma 作者:Todd F. Heatherton,Robert E. Kleck,Michelle R. Hebl,Jay G. Hull Handbook of prejudice, stereotyping, and discrimination 作者:Todd D. Nelson Stereotypes and stereotyping 作者:C. Neil Macrae,Charles Stangor,Miles Hewstone Confronting racism: the problem and the response 作者:Jennifer Lynn Eberhardt,Susan T. Fiske Encyclopedia of women and gender: sex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 第 1 卷 作者:Judith Worell The develop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of gender 作者:Thomas Eckes,Hanns Martin Trautner 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作者:Carol S. Dweck The self in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学习的心得与反思

《社会心理学》学习的心得与反思说实话,选这门课确实是机遇巧合,身边的同学基本上没有选过这门课的,也比较少人跟我推荐这门课。之所以选这门课实在是因为自己对心理学还是存在很大的兴趣,抱着满腔的热情也就义无反顾了。事实上,早在高中的时候就看完了全套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觉得自己还是获益匪浅的,无论是在心态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还是都产生了比较多的改变的,越来越觉得心理学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 通过半学期的社会心理学学习,对很多事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与看法,思想也相对成熟了很多。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的这学期的成果。 1、通过课程的学习,我理解和掌握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首先,我掌握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和基本概念、理论等,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等内容,了解了一些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提到的,但是平时却不一定能理解的现象和专业名词,比如“社会心理学本土化”、“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等等。这些专业名词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但是却从没有试图系统的了解一下。现如今当面对一些相对应的现象时,自然而然我也就会想到这些名词。

2、通过课程的学习,我开始学会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现今社会现象,开始学会将社会心理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虽然以前也看过不少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由于从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学,所以也不会想到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系统全面地剖析问题。比如说,现在当我遇到推销员时,我便会常常开始分析这个推销员在推销过程中所用到的心理技巧。又或者看到电视上的广告或是推销员的解说时,总是会忍不住偷偷开始分析,究竟这又是用到了哪一种心理学技巧、哪一种模式,由此想制造错觉欺骗我们呢?我会意识到这是与我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有关的,我会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于是我会学会克制一些对明星的盲目信任,开始分析这个物品的真实价值,能够跳脱广告的诱惑,看清推销员布下的陷阱,可以说这是我的一个重大的收获。 同时对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大量群众围观落水儿童,却无人搭救”“老太太在街跌倒却无人搀扶”等类似现象,我也有了更理性的分析。虽然无可置疑,这样的行为是理应当受到社会的谴责的,但是社会心理学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这种行为却是可以被理解的,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旁观者效应”。正是因为一种紧急情形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这可能更多的是在于旁观者对其他观察者的反应,而并不是事先存在于一个人‘病态’的性格缺陷中。 再比如对于我们中国人所谓的“面子”“人情味”类似问题,我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doc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 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3.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A.初级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A.父亲 B.朋友 C.外交官 D.妻子 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 A.警察 B.朋友 C.外交官 D.法官 3.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4.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5.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6.下列有关文化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文化具有普遍性 B.文化具有共享性 C.文化具有遗传性 D.文化具有整合性 4.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5.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规定性角色 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