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江海洋文化的前世今生2_方牧

浙江海洋文化的前世今生2_方牧

浙江海洋文化的前世今生2_方牧
浙江海洋文化的前世今生2_方牧

V ol.29No.4August ,2012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HUMAN ITIES SCIENCE )第29卷第4期

2012年8月[收稿日期]2012-04-19

[作者简介]方牧(1936-),男,浙江舟山人,教授。

浙江海洋文化的前世今生(二)

方牧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00)

[摘要]人类文化有两个鲜明特征,一个是地域性,船行四海,港通天下,浙江海洋文化因海生成,因船启航,拓展了中

国的造船史和航海史;一个是历史性,历块过都,越海跨洋,贯通古今中西,培育了浙江人乘风破浪、开拓进取、兼容

并蓄、同舟共济、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浙江海洋文化在世界海洋文化史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浙江海洋文化;文化地域性;文化历史性;同舟共济;有容乃大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18(2012)04-0030-06

四、行帮商会,同舟共济

自从周秦以来,中国建立起以封建宗法制度为内核的稳定的社会结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听天由命,安土重迁。几乎每个乡社都是聚族而居,各立宗祠,供奉祖先牌位,排辈论次,以亲族血缘为联系纽带,尊崇天地君亲师,从事农耕渔林牧,恪守本份,互助共济。秦代实行郡县制,官府行政只到县令一级,乡镇实

行宗族为本位的地方自治。一般民事纠纷不是到公堂,

而是到祠堂排解,依据乡规民约或传统风俗习惯,由宗姓耆旧主其事。浙江历代都实行这个制度,无论大村小庄,祠堂与私塾是当地最鲜明的文化标志。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也大同小异,常见的有“耕读传家久,诗礼济世长”、“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总体

上属于中原河洛文化的翻版。农业最直接的衍生物是手工业,

农民不少人都掌握一二门手艺,以作为农业的补充,家传师承,有的则改行为手工业者。随着商品的流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社会的母胎里逐步孕育了手工业社会。

浙江奇山佳水,藏风聚气;郁草茂林,负阴抱阳;就地取材,应有尽有。兼之浙江人心灵手巧,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眼光,一竹一木,一土一石都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制作成实用、精美的手工业产品,逐步形成一种种工艺,一门门绝学,有的还成为一方地域名物的标志品牌,如杭嘉湖的丝绸,宁波的越窑,东阳的木雕,青田的石刻,温州的瓯乡,西湖的折扇、绸伞……无不尽善尽美,巧夺天工。隋唐以后,浙江的手工业百业俱兴,金属冶矿业、制瓷业、丝织业、麻织业、造船业、煮盐业、榨糖业、制茶业、酿酒业、造纸业与雕版印刷术以及木器竹编、髹漆碾玉等工艺都走在全国前列。白居易《缭绫》诗云:“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白居易又有《杭州春望》诗云:“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柿蒂花乃名花,梨花春是佳酿,此亦可见杭州手工业与商业之盛。到了宋代,杭州的手工业分官营、私营两类。官营规模较大,分工很细,工、匠少则数百,多则逾千。私营门类很广,专业性强。据吴自牧《梦梁录》所载,就有碾玉作、钻卷作、箟刀作、腰带作、金银打鈒作、裹贴作、铺翠作、裱褙作、装銮作、油作、木作、砖瓦作、泥水作、石作、竹作、漆作、钉铰作、箍桶作、裁缝作、修香浇烛作、打纸作、冥器作等二十二种。杭城内外,作坊林立,车马船运,不绝于途。另一方面,手工业促进商品经济的活跃,市廛商铺的兴旺与城市人口的集聚。南宋杭州人口猛增至三十万户,以户均五口计,当在一百五十万人以上。吴自牧《梦梁录》云:“杭州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百经行不尽,

方牧:浙江海洋文化的前世今生(二)31第4期

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矣。”手工业与商业也带动了杭州城市文化娱乐业,茶馆酒楼,勾栏瓦肆,车水马龙,接首连尾,日日管弦,夜夜歌舞,巨宦富商,一掷千金。蒋捷《女冠子》词云:“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难怪当时就有人把杭州称之为“温柔乡”、“销金锅”。

及至元明,随着海外商品与西洋文化的进入,新的生产力改变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成城乡二元格局。传统的农业社会与新兴的手工业——

—商业社会兼融互补,为浙江的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增添了重彩浓墨的一页。著名的古典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有大量篇幅叙述手工业者、商人、娼妓乃至贩夫走卒、江湖艺人为主角的故事,反映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商品经济与市民生活,其中有不少发生在浙江。著名的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等。前者裴、孙、刘三家都是城市平民,后者是妓女与小贩,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另一个名篇《崔待诏生死冤家》(又名《碾玉观音》)写杭州一名碾玉工人崔宁与一个装裱铺少女璩秀秀的生死爱情故事,不仅私托终身,而且人鬼相恋。而卖油郎秦重化了一年多时间积攒十两银子去会见花魁娘子,以求一夕之欢,岂料花魁酒醉呕吐,竟侍候了一宿。马克思说:“货币是市民阶级的巨大政治平衡器。凡是在货币关系挤了人身关系和货币关系排挤了实物贡赋的地方,封建关系就让位于资产阶级的关系。”这段话只是相对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而言,在璩秀秀与花魁女身上体现了金钱之外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和人性的闪光。这与14世纪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几乎同步。欧洲在14世纪开始,到15世纪进入世界大航海时代,由于城市手工业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映自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也就成为海洋文化的核心内容,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结出了灿烂的思想果实,并在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手工业——

—商业社会在改变人们观念形态的同时,也悄悄地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手工业是作坊式的集体经营,其成员不问姓氏,皆为兄弟;商业流通把范围更扩大到三教九流、五湖四海。他们分行立业,成立帮会,共谋发展。浙江是著名的“百工手艺之乡”,多能工巧匠,多独门绝艺。浙江又多通都大邑,水陆交通便捷,多行帮,多商会,同业称“公会”,开辟各地货源,广招天下客商,即所谓“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有的行帮在外乡也成立公会,明文建立帮规,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各行帮共同尊崇、祭拜的是关公与财神爷,因为关公重义,财神生利。“义”乃团结合伙的象征,又是行走江湖的规矩。他们对“义”的一种诠释叫诚信,所谓“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当义与利相矛盾的时候,往往舍利而取义,其认知与儒家不无相同之处。浙江商人坚持一贯的爱国爱乡传统也是“义”的泛化。

浙江行帮还有三个庞大群体:一是盐民盐商,浙江为海盐著名产地,沿海遍设盐场,历来为贡盐首选,盐商行帮在地方有很大势力。仅以浙江岱山为例,雍正朝有盐商方一元在岱山设“公”、“盛”、“丰”、“济”四盐厫(仓库),后又增设“板”、“北”、“剪”、“水”四盐厫,专收岱盐,年收购量达五百万斤,购销一条龙已形成产业链。

二是渔民,浙江的渔业人口约占总人口二成,沿海港口渔船、货船云集,桅樯林立,都设有渔行或同业公会,船上则以船长(老大)为首。船长是一船权威的化身,令行禁止,肃然无犯。浙江诗人陈山在海岛采风时所写《蝶恋花·老大》词云:

屹立船艄抡大斧。倒捋胡须,气势赛盘古。大海平摊书一部,天文地理如家谱。

进退速徐能用武。喝令归航,打点功劳薄。风暴欲来心有数,晚霞俨若胭脂虎。

三是伎艺人员。唐代长安官设教坊、梨园,宋代汴京更重声色歌舞,到了杭州尤为热衷,点缀升平气象。周密《武林旧事》第六卷《诸色伎艺人》开录当时杭州演艺界分类细目与艺人姓名,计有“御前画院”、“棋待诏”、“书会”、“演史”、“小说”、“影戏”、“小唱”、“鼓反”、“杂剧”、“弹唱”、“覆射”、“杂技”、“傀儡”、“角牴”、“相扑”、“举重”等53个细目,有名有姓的艺人506人。而这些仅仅是周密“于故家遗老得其梗概”,行帮内部从业人员当数倍、数十倍于前者。

以上行业帮会打破农业社会的封闭保守,逐步改变浙江社会结构与性质。及至近代,欧风美雨与科学技术西来,浙江潮送留学生东渡,车轮辐辏,舟船云集,港口通衢,楼宇矗天。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 ities Science)第29卷32

浙江的民营经济领先全国,走向世界。《海国图志》作者魏源有诗云:“江潮竖至一线催,海潮横至如阵排,前阵方送日本至,后阵又自琉珠回。天阵地阵相压催,龙战鲸鏖万古雷……”浙山越水钱江潮,横绝天地,通江连海;中华崛起,舍我其谁?

船是浙江沿海乘风破浪的形象标志,又是建构文化心理的精神寄托。经历几千年水路云程与狂风暴雨,穿越无数处激流漩涡和险滩暗礁,浙江人早就形成“同舟共济”、“同船共命”的重要共识。行业帮会的成员们都十分明白这个道理。如渔谚所云:“海水有相逢”、“水涨船高”、“大海不嫌水多”、“没有十全人家,只有十全船家”、“渔民好朋友,香烟加老酒”、“一人难以背船过海”、“不要黄金白银,只要万众一心”、“五指伸开,不如拳头捏紧”、“想吃大鱼,大家结网”、“网里有鱼碗里满”……船夫拉纤,齐心协力;渔民出海,生死相托。江河湖海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落水救人,天经地义。同舟共济一词最早见于《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盛唐诗人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诗云:“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明代浙江小说家凌濛初《二拍》第一卷写商人文若虚在内地贩运,几经挫折,有一次带了一批“洞庭红”(桔子)出海,竟获重利;归途又在荒岛获得珍宝,发了大财。他把部分财富分给同船客商与经纪人,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同舟共济。浙江人从事商业运输,经常走水路,十分看重交际和缘分,曾有“七世修来同船渡”一说。那些海客舟子,见多识广,信息灵通,往往会把一些海外奇闻与商机与人分享。后来,同舟共济的涵意又有所扩大,泛指一切共同的利害关系,小而言之曰“利”,大而言之曰“义”。有一首歌词写得好:“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岸靠边”,把它提升为一种信念、勇气与意志品质。如今,这个词流行海外,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甚至用来比喻中美关系,可谓准确而得体。当年成立欧共体,也正是为了“同舟共济”。这次发生欧债危机,欧共体多次开会,携手援助希腊渡过难关,亦本此义。《圣经·创世纪》记载挪亚方舟故事:上帝因世人行恶,曾降洪水灭世。因挪亚一家行善,维护正义,故命他制造“方舟”,率全家并选所有禽兽各一对避难,才使人类得以留存。世界是比欧洲更大的共同体,地球是比挪亚方舟更大的船,由于经济危机、空气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衰竭以及战争阴影的笼罩,面临重重危机与灾难,人类更需要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维护共同的地球家园。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多次游览浙江,东涉溟海。他在《估客行》一诗中说:“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估客即商人、海商。风浪无情人有情,那些云中的飞鸟或也是凭借挪亚方舟获救的,能不合群结伴么!

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福建人林则徐因在广州禁烟抗英,被清朝政府免去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职务,到浙江筹划海防。1841年暮春时节,他登临杭州六和塔题诗云:

浮屠矗立俯江流,暮色苍茫四望收。

落日背人沉野树,晚潮催月上沙洲。

千家灯火城南寺,数点归帆海外舟。

莫讶山僧苦留客,有情江水也回头。

这个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历史人物,此时鸦片战争硝烟未散,面对苍茫的海天与脆弱的海防,欲哭无泪,欲说还休。浙江与福建在历史上是山海共同体,清朝置浙闽总督。借用林则徐一副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或可概括浙江人与福建人的强悍豪放的气质与海洋文化的秉赋。“有容”是山海的大气、爽气、灵气,“无欲”是百姓的正气、义气、侠气。浙江人兼有山的浑厚与灵秀,海的恢弘与宽容;山的刚毅与勇悍,海的谦卑与机变,乃至山的丰美与纯朴,海的多元与开放,山的风雨不动,海的潮涨潮落……从历史变迁看浙江山水,正如一则禅语开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万变不离其宗,举其荦荦大端,浙江海洋文化如李白与杜甫的诗“海客谈瀛洲”、“篇终接浑茫”,可以概括为四个重要特征:

方牧:浙江海洋文化的前世今生(二)33第4期

首先是奋斗精神。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就是浙江人最初的奋斗、创业的象征。“会稽乃复仇雪耻之乡”,当年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恢复越国的事迹,深深铭刻在稽山鉴水的记忆。浙江人立足山海之间,沿海居民以海为田,以渔为生,比内陆人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承担更大的风险。那层层叠叠向岸线延伸的海塘,都是一次次战胜海浸拓展土地的记录,那沿海大大小小的港口与城市都是一代代聚集人气畅通物流的标志,那密密麻麻的桅樯都是屹立海天之间大写的“人”字。十世纪的吴越国钱氏虽然只存在三世72年,却是这一历史时段最安定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号称“境内无弃土”,“半米十文”,“航海所入,岁贡百万”。在此后的一千年里,浙江虽迭经战乱,火燹兵劫,水旱灾害,仍能一次次从废墟中站立起来,抚平沧桑,重建文明。浙江人秉承古越人之风,历代多忠臣义士,重气节,轻生死。明初大儒方孝孺先生,有“台州人的硬气”,被朱棣诛杀十族而不屈无悔。当清兵铁蹄南下,浙江士民多反抗死节者。1651年清兵攻陷舟山之役,军民殉难者万八千人,葬同归大域,联云:“水火刀兵顷刻,忠烈节义千秋。”也许是青山多烈风,大海多骇浪,近代以来,浙江维新与革命的风潮激荡不已。浙江人对生的追求,对死的皈依别有一种境界,使生命增添一种悲剧色调。章太炎的文章“所向披靡,令人神旺”。秋瑾的诗词“朗丽高亢,有渐离击筑”之风。乃至和尚诗人苏曼殊也高歌“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君”之句。艾青在《献给乡村的诗》中写道:“他们衣襟遮掩着怀里插着尖长快利的刀子,/那藏在套里的刀锋,期待着复仇的来临。”另一个浙江人鲁迅说:“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见到酷烈的沉默,就应该留心了。”酷烈的沉默呼唤革命的暴风雨。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醒世之作,便是一阵阵惊雷闪电,一声声呐喊呼号。继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秋瑾与徐锡麟在浙江成立光复会,怒涛澎湃的浙江潮影响全国,浙江成为革命党人的摇篮之一,浙军也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支精锐。五四运动兴起张扬民主与科学,浙江开风气之先,青年学生不是投身革命,便是实业救国,在文学、教育、科技、经济、商贸、气象、艺术、医药与桥梁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有十分骄人的成绩,那些灿若星斗的姓名将伴浙山越水同辉,与天地日月不老。尽管从阿Q的“我要革命”到假洋鬼子的“咸与维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浙江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则与时俱进,与世长存。

其次是包容气魄。浙江山环水抱,地负海涵,表现了宏大的包容气魄。古代越人饭稻羹鱼,习水使舟,便是南方许多族群的集合体。由于中原战乱,历代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定居浙江,与当地的文化习俗交融。公元六世纪,北方人孙策、孙权到江南建立吴国,不久晋室东渡,河洛大族谢安、谢玄先迁南京朱雀桥,后定居会稽(今浙江上虞),其裔孙著名诗人谢灵运曾任浙江永嘉太守。如今浙江一些大姓的宗谱都可以在京洛一带找到渊源。唐代随着南北大运河贯通,大批商旅涌入,船流、物流、人流川流不息。南宋建都临安,人称“小齐鲁”,“万商所聚,百货所殖”,“东眄巨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浙江人开放,不封闭,不排外,没有门户之见,没有土著与客家之分,浙江是移民社会,却没有客家人。被称为“西湖三杰”的岳飞、于谦、张苍水,有两个来自外省,无分畛域,一例祀奉。一个岛上的住民,方言各别,风俗迥异,也无分彼此。五口通商以后,西方的传教士和客商舶来科学技术与洋货,浙江人实行“拿来主义”,为我所容,更为我所用。上海有三分之一是浙江人天下,虽华洋杂处,却如鱼得水。这种开放、务实的心态正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包容气魄。在宗教领域则书院与伽蓝共存,教堂和道观不悖,甚至在同一地同时供奉孔子、释迦与老子,对西方的基督教也不排斥。浙江人聪明、睿智、善于思考,历史上有过许多思想家。东汉王充著《论衡》三十卷,发挥古代哲学家“元气自然论”的宇宙观与认识论,提出“天地一气,万物自生”、“知物由学”,批判谶纬迷信,解释万物异同,为一时宏论卓识。也是东汉会稽人赵晔,潜心著述《吴越春秋》、《诗细》等多种学术著作,发挥盛衰之幽微、推论时势变迁之轨迹,有独到之处。唐代浙江人皎然著《诗式》,陆贽改革骈体,开创古文运动,僧人澄观创导法藏正宗,被称为华严宗四祖……皆能融通古今,自成一家。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的心学,吸收佛教禅宗经藏玄奥,把宋明儒学推向新阶段;黄宗羲进一步发扬光大,对天文历法、数学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无不研习,开创浙东学派,并提出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及至近代以章太炎、鲁迅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无不学贯中西,大气包容。曾有“天下人才半浙江”一说,虽夸大也事出有因。

再次是候鸟情结。越人是一个习惯迁徙的民族,曾以大鸟为图腾,出土文物中有不少模拟鸟的形象,雕刻鸟的图案。史载:“大越有鸟人”、“大越是鸟语之乡”、“大越人的祖先是鸟”……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飞翔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 ities Science)第29卷34

路线直至两广以及越南。广东海南有疍民一族,终年漂泊水上,在河海为家,也是越人后裔。十六世纪大航海改变了世界版图,促进人口流动。浙江船员、水手、商人与劳工陆续向海外移民,先是前往“南洋”各国淘金,然后又通过马六甲海峡到达非洲、欧洲,使浙江成为著名侨乡,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十九世纪末叶,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日本、欧美留学。湖广总督张之洞派遣的留日学生达数千人,以两湖与浙江人居多,秋瑾与鲁迅兄弟皆在其列。浙江人虽迁徙漂泊,却不无怀土恋乡之思,有一种候鸟情结。诗云:“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应该看到,人口迁徙与回归是一种大世界观,把地球作为一种本体,把海洋作为一种载体,车船与飞机作为一种媒体,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与思维空间,这与候鸟情结并不矛盾。浙江人大抵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许多人都在海外创业致富,学有专长。学成归国者,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工程技术等方面都卓有建树。有的虽定居海外,仍一代代进行“寻根之旅”。今日,“天下浙商”已成为一面旗帜,浙江学子仍为留学的最佳生源……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不管是操国语还是讲英语,听到熟悉的乡音,都会认作同乡。

最后是重商主义。近海言商,海洋是商业的天然盟友。伴随海运业的兴起,港口与城市的出现,商品经济如同潘朵拉的盒子,一经开启便无法收回。浙江从隋唐时期开始,一种重商主义的社会思潮悄然兴起,出现街巷市廛、茶馆酒肆、日进斗金、利市三倍的熙熙攘攘景象。“商业利厚,故人冒死以往,不能禁也。”浙江是最早与海外进行商品贸易的集散地之一。近代受到世界经济以及上海、宁波对外通商的辐射,通财利器,生财计利成为普遍时尚,所谓“宁波帮”就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宁波帮”往往是赤手空拳闯世界,不久便打下一片江山,以其杰出的经营能力造就了中国商业史的百年辉煌。德国学者利希霍芬写道:“沿海有特殊种族,如宁波人。宁波人勤奋,奋斗努力……尤其是商业中的宁波人,完全可以和犹太人媲美。”时至今日,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北有乍浦港、杭州湾,南有石浦港、台州港,温州港。港口经济带动了城市化,带动了工业兴盛与商业繁荣,促进了对外贸易与思想文化的交流……整个浙江以至长三角发达地区,无不以港建城,以港兴市,以港口与世界接轨。2004年宁波港与舟山港联港运作,以港口经济、集装箱运输全面推进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建设,把重商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追本溯源,浙江的对外贸易从南宋开始兴盛,元朝设立市舶司,主管海外贸易,以官商为主,也有民间走私。明代朱元璋洪武年间颁布禁海令,重点是浙江及沿海各省,“片板不许下海”,把舟山群岛作为弃地。于是,逐渐有渔民、商贩、罪犯向被弃置的荒岛集聚,在舟山群岛的第三大岛六横岛开辟出一个著名的商港——双屿港,时在十六世纪初中叶,后来被称为“十六世纪的上海”,比澳门、香港开埠早几百年。当时以许栋、王直等为首的中国第一代海商(后来被称为海寇甚至倭寇)在双屿港立埠立市,从事对日本、韩国、南洋各国与欧洲的商品贸易,数量极大,坚持几十年之久。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被浙江巡抚朱纨带兵围剿,双屿港也被填平,王直等人远走日本,浙江的海外贸易到此中断,这是历史的悲剧。笔者在十年前曾有一篇长文《一代海商的悲剧》叙其事。清代中叶“五口通商”以后,浙江的海外贸易再度兴起,民国前后形成规模,也带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复兴,再度领先全国,上海商帮有一半多头面人物是浙江人。时隔几个世纪,改革开放至今,浙江又雄立潮头,面向世界,提出要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如今浙江境内新建了三座跨海大桥,即从上海到舟山的东海大桥,从宁波到上海的杭州湾大桥,从舟山到宁波的舟山跨海大桥,把长三角十几个城市连成一体,与五大洲开展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风从东方来,鲲鹏展翅,群龙起舞。201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舟山群岛新区,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宜,舟山1390个岛屿将焕发新的光彩。目前海洋经济已占有浙江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海洋文化也显露绝世姿容。一个陆上浙江与一个海上浙江相映生辉。如当年苏轼所说:“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浙江是钱塘江的别称,钱塘江大潮举世闻名,也包括经济潮与文化潮,是天下观潮一绝,怎能不使人感到意气风发,心往神驰呢!

从严格意义上说,在封闭的农业社会里,只存在局部的海洋文化因素,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的海洋文化。只有海洋才是演绎海洋文化的舞台,这个舞台是世界性的;没有城市港口的崛起,没有海上商贸的开通,没有跨海文化的交流,只能是闭塞的自然经济农耕文化的一统天下。

荷兰历史学家房龙认为:“历史是地理的第四度,它赋予地理以时间与意义。”海洋文化不仅是一个地理

方牧:浙江海洋文化的前世今生(二)35第4期

概念,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就整个世界而言,十五世纪开始的大航海,一改农耕文化唱主角的传统格局,打破了世界的分散格局。地理大发现,其实质是商业与市场的大发现,人类自身的智慧与能量的大发现,商品贸易扮演时代弄潮儿的角色。紧接着工业革命兴起,伴随着城市的集中,科技的进步与商贸的发展,海洋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与亮点。海洋文化与内陆农耕文化的寓意不同,海洋要求开放,内陆相对封闭;海洋要求流通,内陆失之壅蔽;海洋是水的自由集合体,内陆是山的稳定堆积物。而开放流通、公平竞争、自由贸易正是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要求,海洋文化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它是一种商业文化,城市文化,市民文化,具有世界视野与战略意义的大文化。它的产生背景一是世界大航海,二是产业革命,三是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潮。当地球成人类可以相互往来的共同家园,海洋架起构通的桥梁;当新的产业突破落后生产力的羁绊,添上科学技术的翅膀;当民主主义思想突破封建禁区,人民不再受到愚弄与压制,才有可能产生既有地域性又有世界性的海洋文化。回顾几千年浙江的文化源流与发展走向,先是在农耕文化里壮大海洋文化因素,最后乃百川归海,进入世界海洋文化的序列。

庄子的《秋水》讲述河伯与北海若的故事,当秋水涨时,河伯欣然往东,以为天下之水莫大于己;及至见到北海,汪洋恣肆,莫可名状,才不禁望洋兴叹……这则近三千年前的寓言故事,正是三千年浙江农耕文化向海洋文化转变与演进的生动写照。世界大航海肇其始,民族民主革命推其澜,改革开放扬起波。如今是“乘风破浪会有时”,中国和浙江正屹立潮头,击水三千,扶摇九万里,其突出标志是海洋经济的起飞与海洋文化的远航。

Marine Culture in Zhejiang Province:the Past and the Present(2)

FANG Mu

(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316000,China)

Abstract:Human culture has two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one being the regional,that’s why Zhejiang,a coastal province,started and developed its marine culture through shipping and sailing connecting ports in the world,thus enriching China’s shipbuilding history and maritime history;the other being the historical,that’s why by crossing the seas and oceans,connecting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and bridging the west and the east,people in Zhejiang have cultivated the spirit of bravery,pioneer,progressiveness, inclusiveness and initiative,willing to help each other in the same boat.As a result,Zhejiang’s marine culture has a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historical status in the world’s history of marine culture.

Key words:Zhejiang’s marine culture;cultur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culture’s historic significance;helping each other in the same boat;tolerance and inclusivenes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