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佛之道》偈颂(精美科叛)

《成佛之道》偈颂(精美科叛)

《成佛之道》偈颂科判

第一章归敬三宝

§第一部分抉择信仰

一.寻求依怙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

二.抉择依怙

1.世乐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

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世间诸可乐,无事可依怙。

2.外道鬼神好凶杀,欲天耽诸欲,独梵依慢住,亦非归依处。

3.三宝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

§第二部分归敬三宝

一.三宝内涵

1.赞叹三宝

(1)赞佛功德

a.智证法身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智月朗秋空,礼佛两足尊。

b.诸佛无量三世佛无量,十方佛亦尔。

c.本师悲愿悲愿来浊世,礼佛释迦文。

d.三德圆满智圆悲无极,断障无余习,三德等究竟,方便示差别。

(2)赞法功德

a.法印三喻丘井空聚落,朽故寂无人,彼岸林泉乐,礼法离欲尊。

b.正法四胜正法妙难思,善净常安乐

c.依道入灭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

(3)赞僧功德

a.僧伽本质依法以摄僧,和乐净为本,事和或理和,礼僧众中尊。

b.僧伽功能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2.三宝类别三宝真实德,无漏性清净。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长存。

二.归依仪式自誓尽形寿,归依佛法僧。

三.归依后之修习

1.修供养至心修供养,

2.念功德时念诸胜利。

四.归依功德此归依最尊,此归依最胜,不由余归依,得乐得安隐。

五.归依体性

1.信愿为体所说归依者,信愿以为体;归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济。

2.归依真义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归依真实义。

第二章闻法趣入

§第一部分闻法

一.功德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二.离过

1.水器喻

2.种植喻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种,应离三种失,谛听善思念。

三.态度

1.病喻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

2.镜喻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

§第二部分趣入

一.方法:亲近善士

1.善士条件趣入正法者,应亲近善士,证教达实性,悲愍巧为说。

2.亲近态度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

3.亲近功德佛说满梵行,学者应尊敬。

二.条件

1.离八难离彼三途苦,不生长寿天,佛世生中国,根具离邪见。

2.得人身

(1)赞得人身生死流转中,人身最难得,

(2)三事殊胜忆梵行勤勇,三事胜诸天。

(3)勉励勤学难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宝山,垂手叹空归。

三.目标

1.总说闻法而发心,随机成差别。

2.别叙

(1)下品增上生心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

(2)中品出离心中发出离心,涅槃解脱乐;

(3)上品菩提心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乐。

3.抉择

(1)相依相摄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

(2)随机差别随机五三异,归极唯一大。

(3)归极一乘不滞于中下,亦不弃中下,圆摄向佛乘,不谤于正法。

第三章五乘共法

§第一部分人天乘理法

一.总叙理法与行法相应正信归依者,应修于正见,及修于正命,胜进不为难。

二.别叙理法

1.理法即正见的道理所说正见者,人生之正观。

2.别叙四种道理

(1)善恶道理心净或不净,利他或损他,善行不善行,佛子应谛察。

(2)业报道理有报必由业,微小转广大,能引或能满,决定或不定,

现生或后报,诸业不失坏。

(3)三世道理随业报善恶,五趣常流转,随重或随习,或复随忆念,

由业往后有,薪尽火相传。

(4)凡圣道理生死常相续,圣者得解脱,愚智缚脱异,深信勿疑惑。

3.五种报体

(1)总标苦迫流转五趣中,身心多苦迫。

(2)别叙苦乐

a.苦趣

地狱大地狱极热,近边遍游历,八寒及孤独,是诸苦中极。

旁生旁生种种异,吞噉驱使苦。

饿鬼饿鬼常饥渴,不净以为食。

生苦趣因悉由三不善,恶行之所感。

b.乐趣

人人中苦乐杂,升沈之枢纽;人本误鬼本,习俗谬相沿。

天天趣初欲界,色及无色界,身胜寿亦胜,乐胜定亦胜。

4.警策修善诸苦由恶业,乐由善业集;苦乐随业尽,修善宜积极。

若时能行善,而未作善业,一旦苦果临,尔时复何为?

§第二部分人天乘行法、果法

一.确立目标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勤修三福行,愿生佛陀前。

二.正叙三种福业

1.施福业

(1)布施效益依资具得乐,依施得资具;故佛为众生,先赞布施福。

(2)布施类别施以舍以利,由悲由敬别,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3)离非法施施应如法施,勿随至怖报,求报及习先,希天要名等。

2.戒福业

(1)戒的要义克己以利他,坚忍持净戒。

(2)戒的类别

a.离恶

五戒以己度他情,莫杀莫行杖,勿盗勿邪淫,勿作虚诳语,

饮酒败众德,佛子应受持。五戒尽形寿,众福之所归。

八戒加行日夜戒,随顺出离者。

b.修善

条目不杀盗邪淫,不妄语两舌,不恶口绮语,离贪瞋邪见。

功德诸善之根本,佛说十善业,人天善所依,三乘圣法立。

3.定福业

(1)修定动机欲乐不可着,散乱多众苦,

(2)修定前方便依慈住净戒,修定最为乐。

(3)修定要领调摄于三事,

(4)定的意义心一境名定。

(5)定的阶位渐离于分别,苦乐次第尽。

(6)定的类别四禅四空处,慈等四无量,佛说诸定法,次第而修习。

4.抉择宗要布施多杂染,禅定向独善,依人向佛道,戒行为宗要。

三.别叙二种法门

1.六念法门心性怯畏者,佛说应修念。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

如入光明聚,阴暗一时失。

2.弥勒法门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法门最希有,近易普及故。

见佛时闻法,何忧于退堕?

第四章三乘共法

§第一部分声闻缘觉乘理法

一.修三乘共法的行者

1.修学动机一切行无常,说诸受皆苦,缘此生厌离,向于解脱道。

2.行者根性

(1)总标随机立三乘,正化于声闻。

(2)别叙

a.在家出家解脱道远离,苦乐之二边:顺摄乐行者,在家修法行;

顺摄苦行者,出家作沙门。

b.独住共住此或乐独住,或乐人间住。

c.信行法行或是随信行,或是随法行。

(3)结说虽复种种性,同修出离行。

二.二乘理法

1.总标宗要佛说解脱道,四谛与缘起,甚深诸佛法,由是而显示。

2.四谛缘起

(1)总标四谛苦集与灭道,是谓四圣谛。

(2)别叙四谛缘起

a.世间因果

a1.苦谛集谛

a1.1.苦谛

总说八苦苦者求不得,怨会爱别离,生老与病死,总由五蕴聚。

别叙三科皆苦

五蕴所谓五蕴者:色受想行识,取识处处住,染着不能离。

六处此复由六处,取境而生识。

六界或六界和合,

三科皆苦世间苦唯尔。

a1.2. 集谛

总说惑业苦苦生由业集,业集复由惑,发业与润生,缘会感苦果。

别叙业惑

业业有身语意,善恶及不动,业灭如种习,百千劫不失,

随业感生死,不出于三界。

惑烦恼贪瞋痴,不善之根本,痴如醉如迷,瞋重贪过深。

佛摄诸烦恼,见爱慢无明。我我所摄故,死生永相续。

a2.十二缘起

总标苦集相钩缠,死生从缘起,佛说十二支,如城如果树。

别叙无明之所覆,爱结之所系,有识身相续,相续而不已,

缘识有名色,从是有六处,根境相涉触,从触生于受,

缘受起于爱,爱增则名取,因是集后有,生老死相随。

b.出世因果

灭谛灭应灭于惑,惑灭则苦灭,解脱于痴爱,现证寂灭乐。

道谛能灭苦集者,唯有一乘道。三学八正道,能入于涅槃。

§第二部分声闻缘觉乘行法

一.类别

1. 三增上学

(1)戒增上学

a.戒的内容

a1.总说初增上尸罗,心地净增上,护心令不犯,别别得解脱。

a2.类别

a2.1.在家戒在家五八戒,如前之所说。

a2.2.出家戒

五种戒法出家戒类五: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及式叉摩那。

于中具足戒,戒法之最胜,殷重所受得,护持莫失坏。

戒法轻重

四重戒极重戒有四:杀人不与取,淫行大妄语,破失沙门性。

余戒余戒轻或重,犯者勿覆藏,出罪还清净,不悔得安乐。

a3.持戒功德能持于净戒,三业咸清净。

b.净戒六法

类别密护于根门,饮食知节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

知足心远离,顺于解脱乘。

结说此能净尸罗,亦是定方便。

(2)定增上学

a.修定前方便进修于定学,离五欲五盖。

b.二种修定方法不净及持息,是名二甘露。

c.修定的效益依此而摄心,摄心得正定。

d.依七定发真慧能发真慧者,佛说有七依。

(3)慧增上学增上慧学者,即出世正见。

2. 正道

(1)前五支

a.正见

a1.正见缘起

缘起观

流转律佛为阿难说:缘起义甚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无常空无我,惟世俗假有。

还灭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空寂性,义倍复甚深。

中道观此是佛所说,缘起中道义,不着有无见,正见得解脱。

a2.正见四谛又复正见者,即是四谛慧;如实知四谛,应断及应修,

惑苦灭应证,由灭得涅槃。

a3.依俗契真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依俗契真实,正观法如是。

b.正思惟正思向于厌,向离欲及灭。

c.正语、业、命正语业及命,净戒以为性。

d.解行并进始则直其见,次则净其行;足目两相成,能达于彼岸。

(2)后三支:正勤遍策发,由念得正定,依定起证慧,慧成得解脱。

3.总集三十七道品佛说诸道品,总集三十七,道同随机异,或是浅深别。

二.结说此是圣所行,此是圣所证,三乘诸圣者,一味涅槃城。

§第三部分声闻缘觉乘果法

一.总说阶位通论解脱道,经于种熟脱,修证有迟速,非由利钝别。

二.声闻果位

1.初果见此正法者,初名须陀洹,三结断无余,无量生死息。

2.二果二名斯陀含,进薄修断惑。

3.三果三名阿那含,离欲不复还。

4.四果

(1)境界断惑究竟者,名曰阿罗汉,毕故不造新,生死更无缘。

(2)类别此或慧解脱,或是俱解脱。

(3)功德六通及三明,世间上福田。

(4)赞颂

a.明日喻明净恒不动,如日处晴空;

b.莲花喻一切世间行,不染如莲华。

三.缘觉果位或不由他觉,从于远离生,名辟支迦佛,合说为二乘。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第一部分菩萨乘

一.菩萨乘通说

1.根机不同

(1)动机异

a.回入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

b.直入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

(2)性习异或以信愿入,或智或悲入。

(3)依法异或依声闻入,或天或人入。

2.教法有异趣入大乘者,直入或回入,相应诸教法,实说方便说。

3.成佛种性

(1)二种佛性众生有佛性,理性亦行性。

(2)别叙行性初以习成性,次依性成习;以是待修习,一切佛皆成。

4.菩萨殊胜发心名菩萨,众生之上首。世出世功德,悉由菩萨有。

5.菩萨要行菩萨之所乘,菩提心相应,慈悲为上首,空慧是方便。

依此三要门,善修一切行;一切行皆入,成佛之一乘。

6.菩萨学处

(1)十善为本菩萨之学处,十善行为本,

(2)三聚净戒摄为三聚戒,

(3)七众通行七众所通行。

(4)失菩萨戒体退失菩提心,嫉悭与瞋慢,障于利他行,违失大乘戒。

二.菩萨乘行法

1.总说六度、四摄总摄菩提道,六度与四摄;渐入于诸地,圆满佛功德。

2.别述六度

(1)布施度

a.利生为本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众生,无惜而行施。

b.三类能施下士为己施;中士解脱施;利他一切施,是则名大士。

c.三类所施财法无畏施,

d.布施态度难施殷勤施。闻施心欢喜,胜于寂灭乐。

e.三种禁施或有不应施,自他及所为。

f.最胜布施施以舍心胜,常修于意乐。

g.世、出世间施三轮处处着,是施名世间;三轮空相应,出世波罗蜜。

(2)持戒度

a.护生为本戒断于损他,普施无所畏。

b.犯戒过患失戒众患本,恶趣亦贫困。

c.持戒功德持戒三善本:增上决定胜;为他净尸罗,则入于大乘。

d.轻重等持受持净戒者,如护于浮囊。

e.绝诸戒慢不轻于毁犯,

f.不着于相持犯俱不着。

(3)安忍度

a.摄生为本摄护于众生,菩萨修忍度。

b.三类安忍耐怨安受苦,及谛察法忍。

c.瞋过、忍功瞋他有何益?自他增忧苦。瞋火烧善根,忍则五德具。

d.综述前三度施戒及安忍,多为在家说,广聚福资粮,是佛色身因。(4)精进度

a.福智资粮佛说精进度,福智之资粮。无厌心如海,力尽而不止。

b.障难对治

b1.总叙二障推延着世乐,自轻心怯弱。

b2.别治怯障

三退练心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资粮广无边,练心勿退屈!

易行方便

方便摄护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有胜方便,摄护于初心。

弥陀净土于中殊胜者,往生极乐土,弥陀佛力持,不退于菩提。

药师净土不舍现法乐,而向于菩提,药师大悲愿,东方现净土。

c.修集四力胜解坚固力,欢喜休息力,能修于四力,精进不为难!(5)禅定度

a.略论后二度

a1.定慧功德三乘诸胜德,悉由定慧生。

a2.止观次第修习止观者,应先修习止;止成观乃成,次第法如是。

b.总明修治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由灭五过失,勤修八断行。

c. 别说修治

c1.治懈怠懈怠为定障,信勤等对治。

c2.治忘圣言

正念明记正念曾习缘,令心不余散,明记不忘念,安住而明显。

二类所缘圣说是所缘,能净惑障者,或顺于正理,能向于出离。

多习二念

总叙所缘大乘多修习,念佛与念息。

别详缘境

念佛念佛由意念,真佛非像佛;观相而持心,善识于方便。

念出入息念息数随止,非风非喘气。

c3.治惛掉觉了沈与掉,正知不散乱。

c4.治不作行为断而作行,切勿随彼转。

c5.治作行灭时正直行,断于功行失。

d.九住心内住亦续住,安住复近住,调顺及寂静,次最极寂静,

专注于一趣,等持无作行:圣说止方便,不越九住心。

e.止成就若得轻安乐,是名止成就。

f.简别异计明显无分别,及妙轻安乐,是道内外共,由观成差别。(6)般若度

a.总叙般若

a1.赞叹功德般若波罗蜜,最尊最第一!解脱之所依,诸佛所从出。a2.依次修证现证由修得,修复由思闻;善友及多闻,实为慧所依。

b.别论般若

b1.标示宗依般若本无二,随机行有别;般若诸经论,于此最亲切。b2.二谛观门

总叙二谛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依俗得真谛,依真得解脱。

分别世谛世俗假施设,名言识所识。名假受法假,正倒善分别。

随胜义观

胜义空观自性如何有?是观顺胜义。

观空证灭苦因于惑业,业惑由分别,分别由戏论,戏论依空灭。b3.二空观门

法空观

缘起性空诸法因缘生,缘生无性空;空故不生灭,常住寂静相。

四门不生法不自他生,不共不无因;观是法空性,一切本不生。

我空观我不即是蕴,亦复非离蕴,不属不相在,是故知无我。

二空互证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诸法性尚空,何况于彼我!b4.现观善巧

初学观身惑业由分别,分别由于心,心复依于身,是故先观身。

次泯能所无我无我所,内外一切离,尽息诸分别,是为契真实。

善辨正邪真实无分别,勿流于邪计!修习中观行,无自性分别。

止观阶次以无性正见,观察及安住。止观互相应,善入于寂灭。b5.结赞般若善哉真般若!善哉真解脱!依无等圣智,圆满诸功德。

c.会通异说

c1.善巧抉择法性本无二,随机说成异。了义不了义,智者善抉择。c2.性空唯名系

现空无碍诸法从缘起,缘起无性空;空故从缘起,一切法成立。

略指上说现空中道义,如上之所说。

c3.虚妄唯识系

应机说法一切法无性,善入者能入。或五事不具,佛复解深密。

二类假实或是无自性,或是自相有。

依他缘起缘起自相有,即虚妄分别。依识立缘起,因果善成立。

无境唯识心外法非有,心识理非无。达无境唯识,能入于真实。c4. 真常唯心系

应机说法或以生灭法,缚脱难可立,畏于无我句,佛又方便摄。

唯心缘起

如来藏甚深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阿赖耶识无始习所熏,名为阿赖耶。

迷悟依由此有生死,及涅槃证得。

抉择真义佛说法空性,以为如来藏。真如无差别,勿滥外道见!

c5.殊途同归方便转转胜,法空性无二。智者善贯摄,一道一清净。

3.别述四摄成熟众生道,佛说以四摄:布施及爱语,利行与同事。

三.菩萨乘果法

1.菩萨乘阶位

(1)十信位初修菩提心,习行十善业;成就心不退,入于大乘道。

(2)胜解行位以诸胜解行,广集二资粮;经一无数劫,证入于圣位。

(3)十地位

初地初住极喜地,生诸如来家,断除三种结,施德最增胜。

二地戒德满清净,名为离垢地。

三地发光地忍胜,慧火除诸冥。

四地进满修觉分,燄慧见无余。

五地难胜静虑胜,善达诸谛理。

六地第六现前地,慧胜住灭定,佛法皆现见,缘起真实性,

常寂常悲念,胜出于二乘。

七地远行于灭定,念念能起入,方便度炽然,二僧祇劫满。

八地进入不动地,无相无功用,尽断三界惑,大愿极清净,

以如幻三昧,三有普现身。

九地善慧无碍解,圆净一切力。

十地第十法云地,诸佛光灌顶,智增澍法雨,长善如大云。

(4)随机顿渐菩萨所修道,三祇历十地。顿入与渐入,随机有差别。

(5)圆满佛果三僧祇劫满,登于妙觉地。

2.佛果功德

(1)法身佛身最寂灭,平等无分别,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2)法性所流身

a.一多无碍法性所流身,念念现一切,佛事菩萨事,二乘众生事,

三世尽十方,依正悉无碍。于一现一切,一切入于一。

b.具诸功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不护,妙智佛功德。

c.净土圆满佛住于净土,十八事圆满,与诸菩萨众,受用于法乐。

d.唯是一乘诸法真实义,及证真实慧,无变异差别,是故无别乘。

(3)化身

a.示现身土佛得不动身,悲愿化三有,示净或示秽,咸令入涅槃。

b.方便说法为除众疲乏,化作可爱城;

c.终归一乘终示真实相,故唯一佛乘。

§第二部分五乘同归佛道

一切诸善法,同归于佛道;所有众生类,究竟得成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