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再谈大学精神

再谈大学精神

再谈大学精神
再谈大学精神

再谈大学精神

董云川刘永存

刘永存:董老师,听说您的《找回大学精神》2011年10月又出第四版了。对您个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说明这本书有人读,所思所想也有他人共鸣。然而,从另一方面讲,我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有些忧虑,.甚至内心有些恐慌。如果将大学与其他组织进行对比,其特殊之处恰恰就在于大学任何时候都应该是一个时代精神的风向标,是时代文化精神的象征,引领时代前进的灯塔,而今,我们却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寻找大学精神。在我看来,这不但是大学本身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连大学都将其精神弄丢了,我们还能指望他培育出“聚精”“会神”“有灵魂”的人来吗?

董云川:事实上,我发自内心地希望这类话题的书有一天不再有人去关注,让置身于大学中的自我多一些尊严感。因为,无法想象一个缺失了精神特质的高等教育组织会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当然,从一开始,找回大学精神的话语就不是孤独的呐喊,近年来遥相呼应的学者层出不穷。远的不提,20 11年清华大学百年华诞,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在一封《大学需要有反思精神》的信中表示:清华大学应该要致力于高深学问的研究,要与实用主义保持距离。他谨慎地提醒清华大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该继承下去,而非只停留在口头上。如果我们将这视为一位有良知的教育家对清华大学善意提醒的话,那么,清华大学在校学生蒋方舟在写给母校的公开信中就表达出相对的率真和犀利:“清华人是可爱的,愤青少,领导多,内心大概还是有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悲壮,表现出来却是高屋建瓴、虚头八脑的老干部模样。”所谓一流的大学形象尚且如此。因此,尽管我们十分不愿意反反复复地来谈论“找回大学精神”这个让人心烦的话题,但确确实实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不能因为不愿意就回避之,因为问题依旧,而且有增无减。

刘永存: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也并非先天就缺乏精神。《大学》开宗明义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尽管《大学》中的大人之学与今天之大学并不在同一层面上,但至少可以为同类教育组织曾经具有的精神追求提供佐证!蔡元培治下的北京大学能够开时代风气之先河,引国人开眼辨世。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大学风范对于整个社会民众气质的形成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现在想来那需要何等的勇气与毅力!然而,在大踏步进行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我们反而把一些原来就有的且事关大学精髓的东西都弄丢了。

董云川: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大学走到今天,除了庞大的躯体,其在历史修炼中曾经拥有或者昙花一现出的高贵、自由、独立品质己被历次名目繁多的运动洗涤得七零八落。经过摧枯拉朽式、急风暴雨般的革命从旧世纪走出来的中国人似乎习惯了阶段性“推倒重来”的所谓“创新”。其间有一种可怕的思维定势和惯习。只要稍稍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看出,一个专制的王朝、一些守旧的不符合时代的上层建筑和保守势力可以通过暴力革命从形式上加以消灭和裂解。然而,其所挟持的理念、习惯却依然会以传统的形式长期保存下来,并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清理这些不合时宜的理念,尤其是摒弃各种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行为需要时间的洗礼,更需要主体谨慎的反思和扬弃。然而,我们受旧时代的压制太久了,巴不得一下子就挣脱这束缚得太久的囚笼,让清新的风吹进来。所以,新的社会一旦成立,老大学所有的一切都要旧貌换新颜!我们唯恐旧的躯体里会生出对新社会不利的东西来,像切割杂草一样不问青红皂白全部推翻重来。然而,我们用无知切断了源远流长的“文脉”,因而阻断了大学生长的正常规律,致使今天的大学成为精神上普遍“贫血”的组织。

刘永存:尽管我没有经历和切身感受,但在许多历史书籍中都记载着若干次疾风暴雨式的运动对大学的损伤。许多记录那个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书里都使用了“元气大伤”一词来表述,足见大学创伤之重。

董云川:大学精神听起来抽象,但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亦即“有而不在”之实在,而且在大学组织无所不在,表现之一就在大学人的言语、眉目和举手投足之间。如果说教育的外部力量第一次有系统地对大学非自主性的拆分、整合扰乱了院校生长的既有规律,阻断了大学正常发展进路的话,那么“文革”十年则彻底摧毁了大学这种高等教育组织的存在方式。中国的学术理路发展到这儿戛然而止,这场运动从根本上抽走了大学组织残留的信仰,将大学精神的命脉扳倒在地,还踩上一千只脚!

刘永存:无知者无畏,大学是无知的陪葬品。无情地踩踏伤害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学术尊严,更严重的是这种无知和野蛮阻断了学术的精神进路,让思想成为违禁品。破气容易,补气则难!抛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环顾最近一段行程,我还是感到沮丧,拨乱反正之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春天又走过三十多年了,当今大学却依然毫无生气。除了高大的楼房、华丽的建筑,校园内缺少文化感,也没有那些让“墙”外人感动的、直抵人心的学术

故事。陈寅恪在最为困顿的岁月里还能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现实中已成绝唱,成为现代学人难以企及的丰碑。

董云川:就像一个病人,本来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另一种更大的病毒就再次侵袭,连喘气之机都没有,从哪里去重拾精神?又从哪里去展示风华?只是这次的“运动”不再是无知者狂欢的盛宴。恰恰相反,这是又一代人在极其理性的思维操纵下以“看不见的手”作为划桨,用“看得见的手”作为方向舵,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把大学推进了躯体繁盛与精神分裂并存的新境地。

刘永存:您是说市场化的诱惑和行政化的干预?

董云川: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样的。当然,市场经济对于大学并不是致命的毒药,相反,市场经济还能够给大学带来生机和活力。许多新学科在大学里得以设置,更多的大学人走出去观望外面的世界,感受西方大学的学术与风度。真正的问题是,时下的市场经济是不成熟的,规则很不完善。而对于已经受够了穷困的人而言,市场法则无异于传说中的“神”一一点石成金,无所不能。很快,大学就加入了这场追逐财富的游戏。公办院校通过行政运作获得纵向工程或项目的青睐并凭借传统的信任感取得社会各种横向资源,民办院校则依据量的扩张,英勇无畏地占有教育市场,许多专家学者绕过艰辛的原创学问求索之路,各显神通博取社会利益。近年来,一些大学爆出的招生丑闻也不断刺激着民众的神经,民众对大学的信任度逐渐降低。大学教育所秉承的真、善、美的原则在市场经济的中介物一一“货币”面前松懈了。学问人的尊严被分解,世人所看到的学者形象无异于常人甚至更加世俗化!

刘永存:但是国外的大学也是活在市场之中,他们的大学怎么就会有仰望星空的群体和远离世俗的掌声?异域的学府为何能坚持与真理为旨归呢?他们又怎么能够敢于对权贵和上级领导说“不”呢?著名的基辛格先生、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以及小布什总统无不在大学院墙里受到冷遇。

董云川:最近三十余年,客观上出现了大学精神重建的契机,但事实上却是以更遥远的放逐作为后果的。在我看来,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初十年还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崇高感,中间十年是对市场引力的愈迎还拒,试图在学术和市场之间辗转抉择,努力维持学术尊严的院校和人群还在羞耻感的内外作用下苦苦挣扎,而最近这十多年,大学就彻底地陷落于世俗社会不能自拔了。在市场效应强大的牵引作用下,盖在大学与学术身上最后一片遮羞布基本“hold”不住了。

刘永存:如果将大学视为一个存在体的话,在市场经济这个生态系统里,她要立足当然需要适应并满足相关需求,这似乎并不矛盾。我在您的话语里听出大学生存与市场经济似乎存有矛盾,互不相容。但事实上,大学总要找在市场社会中找到立足点,如果没有立足点,她自身的生存都遭遇困境,哪里还谈得上发展?

董云川:不完全是这样。市场经济的步伐无法阻挡,这是时代的潮流和大势。大学作为社会生态中的一个链条,完全与市场相隔离显然并不是保持大学精神的最佳路径。然而,大学有其特殊性。市场最核心的杠杆是价格和需求。一切要素都要接受价格的检验筛选。所有的发展变量都需要明码计价,以标示其重要性。但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是不可或缺而且绝对无法标价的,更无法用货币单位来显示其真正价值。否则,人类自称为高级动物或者本质上有异于动物的话语就会不攻自破。比如,灵魂、信仰、美德,计量之值半斤八两?还是成千上万呢?而大学组织恰恰是一个文明社会保留这些事物最根本的场所和去处。

刘永存:市场无情地摧毁了学术的尊严。这很无奈,但又让人深思。事实上,大学作为公共机构,作为一个并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和实现价值增值的服务部门,在市场的面前,自然显得相对弱小。应该有一个体系来保护大学,保护她的本质规定性,保护她的良知、保护她的追求不被货币祛魅。保护她,事实上也就是在保护这个社会不被沦为经济和权力的附庸。保护这个社会时刻有良知在、有信仰在、有灵魂在!

董云川:是的。大凡不可定价的事物必然需要依靠一个市场之外更为强大的机构或者力量才能维护。大学是灵魂的护花使者。然而,大学在功利社会中本身也是弱势的。因此,还必须有一个更强大的体制来保护大学不被人类贪婪本性所俘虏。这就是基于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学术中立(Academic Netrality)、学术问责(Accountability)的“4A原则”。我们不得不借助在“4A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大学制度来保证大学生长不被市场或者其他外力挤压扭曲,努力在市场与大学之间形成合理的缓冲带和张力,继而实现“脱俗的高贵”与“还俗的入世”之间的平衡。

刘永存: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西方的大学能够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依然能够维护品行、坚守本色、特立独行的原因。在您看来,令许多人念兹在兹的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何时才能够生根、开花、结果呢?

董云川:这个问题十分复杂,难以言尽。形式上的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可以通过文件的方式迅速实现;而本质上的现代大学制度离我们还有十万八千里。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有三种基本的方式。一是基于习俗,也就是将人类生活中的习俗推演、提炼、上升到制度的高度。那是因为这种习俗本身行之有效,同时符合人类行为的准则,也能够调节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二是基于威权,这种制度的设置往往来源于专制。中国古代皇帝所制定的各种

制度都是基于威权,往往源出于维护某一特定阶层的利益,而且假以传统的名义世世代代往下传递。三是基于共识,亦即来自利益共同体的共识。中国大学的建制更偏重于习俗和威权,尤其是威权。威权组织的权力运行逻辑无疑是“下级服从上级”“官大一级压死人”。于是,大学事实上成为庞大行政系统中的一个官僚基层单位。这个“单位”的生存逻辑和评价机制无不以权力相关。谁的权力大就听谁的,这就比市场中价格机制还要糟糕!市场价值至少还有选择的机会,而权力机制是以命令式的逻辑建构沟通秩序的,既无法选择,更无法拒绝和回避。所以说中国的大学十分可怜,一点也不为过。既抗拒不了市场的诱惑,更无法逾越权力的门槛!一个孕育于封建长夜,在20世纪呱呱坠地,先天不足又历经坎坷的大学组织,面对着当今市场的诱惑和权力的左右,还能坚守什么?只能时而投向市场的怀抱,时而在权力的网格中左右迎合。若非如此,时刻都有沦为乞丐的危机!“T0 be or not to be,本来没有问题,现在却成为天大的问题,因为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刘永存: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厘清一条大学精神失落的脉络一一首先是狂热的cc运动和愚昧对知识的背叛,对大学的背弃,导致大学精神被打入冷宫;其次,市场经济对大学精神的蚕食,世俗力量似乎比高贵的精神来势更凶猛。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大学精神再次沦陷;最后,权力对大学精神的折服。大学总是在各种强势力量面前变得无所适从,左右为难,无法定向。我们只能看到她庞大而虚弱的身躯在市场、权力、民众的责骂中摇摆。谁的拉力大一点,就离谁更近一些。

董云川:虽有失望,偶有绝望,但希望还是不断显现!大学作为一种精神凝聚的存在体,并不甘于屈辱地生存而置信仰、灵魂与美德于不顾,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会始终漂泊摇摆,迟早有一天会“定”下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刘永存:那您认为大学要有尊严地活着,成为时代风景线的生长力在哪里?

董云川:无论大学多么迷失,总还有一些学者在坚守。他们虽然站得辛苦,却能够赢得社会民众发自内心尊重。此外,一个立体的社会,总会有一个地方储存信仰、良知和美德,甚至是敬畏。而大学是天然的储存器。在这一点上没有哪个机构能够比大学担当得更好,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大学的应然使命。最后,我们姑且把这一切当作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局部现象,将大学看作是迷途的羔羊,偶有迷茫,偶有失误,只要能够自觉与反省,错误迟早会转变成为成长路上不可多得的财富。

刘永存:我们今天讨论丢失的大学精神,当然是为了唤回大学精神。我想,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寻找的队伍中来,大学精神就会早一天回归。但愿再过十年,亦或二十年以后,北京大学韩水法博士那一声“世上已无蔡元培”的呐喊,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过往的记忆。

董云川:到那一天,大学精神这个话题也就用不着再谈了!

摘自《大学》学术版2012-4

大学精神演讲稿

大学与大学精神 自近代以来,探讨大学精神的言论频频出现。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素以孜孜不倦地探究学问为特质,故而,大学之高深、大学之涵阔、大学的发展均在于有探究学术的精神。李敖有语:大学应有的品位是“真正培养出一些智慧的才具,培养出一些有骨头、有广博知识,同时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而我们,作为大学的主体来说,大学如何对于我们,我们如何对于大学实在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然而就目前我、我们所看到的事情,就目前安徽师范大学所取得的成就,我无法将大学与大学精神联系起来。我也实在无法就此断言去说我们应该怎样,我能做的也许只能是阐述事实,提出意见。 “厚德,重教,博学,笃行”,我不知道这八个字对于安徽师范大学的莘莘学子来说有什么意义,也许只是在校规校纪的考试需要我们记一记,也许在参加学校评比的时候我们用一用。至于其他更为深层次的意义来说,请恕我浅薄,无法想象。但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校训刚刚出现的那段时间,我想这也必定是先辈们对我们的希冀,必是先辈们将安师大的传统一一凝聚起来所形成的精华。而今,当社会的浮夸波及大学,当一个大学没有形成自己的传统与精神,其也必并非是大学,称之为college或者高等职业培训学校更好些。 于是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作为安徽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究竟是谁?我们是不是未来职场上的竞争者,是不是未来某种行当中的优秀人才?然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我们正在大学中。那么,正在大学中的我们是谁?是一群奔向上述目标的匆匆过客?假如这样的话,大学生涯对于在座的每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恐怕是应当提出来的。大学现在逐渐变成在就业指挥棒下的教学活动。但是,我们把大学学习生涯指向具体的就业,一个谋取更好职业的目标,我个人觉得是个莫大的遗憾。人生几十年,能有多少机会可以有安静的四年时间,远离社会功利体

中国哲学史论庄子的自由观

《中国哲学史》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摘要:“自由”这个词表面上简单易懂,实质上却很难被人理解。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意识到人作为特殊生命体并有权力追求自由的人是庄子。庄子的自由思想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基本倾向还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人生哲学,其主要自由思想主要致力于作为生命解放的自由及其精神的绝对自由。他指出,人即使处于现实的压迫和不得已之中仍可以保持内在精神的愉悦,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 关键词:庄子自由哲学 一.自由思想的理论定位 生命是自由的,庄子的自由思想让处于当今社会的我们意识到自由的实质和生命的最高价值,面对整日为物质财富奔波不停的人们,我们应该静下来思考下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对庄子自由意识的理解使我们既得到了心灵上的解放又能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庄子》显示出来的不为物役保持内心纯正的自由思想对当代人精神健康方面起到了特别意义。总的来说,庄子的自由思想所反映的不仅是人生观的问题而且是现实问题。 《庄子》一书及其它典籍中记载的庄子生平,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庄子自由思想萌发背后的清高、孤傲、以及对心灵洁净的守望和执着提供了视角。一是拒绝权势的召唤。当时的社会,汲汲奔走于富贵名利之途的士人大有人在,甚至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讲原则。曹商、苏秦、张仪之流的特点就是媚世,就是向权力献媚,就是对权势的崇拜。而在庄子看来,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丧失生命的尊严,

优秀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摘要: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文章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揭示当代大学应拥有科学与人文精神、独立与自由精神、包容与批判精神、创新时代精神、“和合”精神。这些是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之所在。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发展;价值灵魂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塑造“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学产生敬意,就在于其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学精神。本文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塑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1]它的形成反映了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大学活力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动力,是全体师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存在,是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人们在谈论大学精神的时候,主要是指大学这样一类社会机构,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共同品质,如独立的精神、求真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还有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精神,等等;而

大学理念的载体所指主要是“人”,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者。人们在谈论大学理念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留下了理念遗产的先辈们,例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梅贻琦的“大师与大楼”,等等。大学所肩负的“精神”使命,是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而实现的。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校园里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令人感动、激扬、升腾的力量。“具有强烈精神的大学,培养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2]。大学精神滋养着人格、理想,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根本上引导着社会进步。无论任何时代,每一个大学都应该有其精神,尤其在当今高等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大学人更应该明晰当代大学精神。有学者把“学术自由、文化创新、真理至上”作为“大学精神”,认为“大学精神的造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3]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既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与灵魂。……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4] 总之,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人文、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是一种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大学有物质的因素,但大学更应有精神的激励与超脱;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展示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纯化人们的境界、人格和气质。大学精神具有驱动、凝聚、熏陶和规范的作用。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振奋情绪、激励意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具有驱动力、内聚力、感染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二、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导致大学精神的缺失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 二.现在中国大学精神存在的问题 三.对大学精神产生冲击的元素 四.构建新型中国大学精神的路径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 (一)独立自由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对于大学的行为提供指导,是大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在精神层面的依靠和取向。大学的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她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发展和未来,是一所大学创办和成长的基础。在大学精神中,独立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陈寅恪在给国学大师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铭文里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其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历代的知识分子所传诵,并且成为近代大学精神的一个高度的浓缩,独立是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条件,是学科进步、学术繁荣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条件。自由精神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大学应当有其本身独立的精神,而学者不仅要

为人师,更要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自由的思想”,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大学必须是自由的,唯有自由的精神才能保证学者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利益团体的左右,也能保证学生在研究的时候能够独立和创新。 (二)批判创新精神 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就认为:“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地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这段话实际上代表了美国教育界的声音,在美国,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是学术界的最高价值和基本原则。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经指出的:“当大学履行发展知识的义务时,学术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前提。由于这种义务是大学的基本目标,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这种探究和表达的自由。不管是为了照顾捐助者的善良愿望,还是为了平息外界激烈反对某种学术观点的愤怒声音,都不能以牺牲学术自由作出妥协。”如果说严格的学术规范是保障独立思想的一个前提,那么批判和怀疑精神便是促进独立思想和学术自由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大学的批判精神不仅对于促进大学自身的发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后来,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占领香港,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文

革”开始之后,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 1969年陈寅恪去世,享年79岁。 摘录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其弟子手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节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案可查。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CC)派去的,众所周知。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精神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精神? -------------------------------------------------------------------------------- 作者:校报思想…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09更新时间:2010-12-2 主持人:各位老师、同学,晚上好!感谢大家对《问道》这个栏目的支持!首先介绍今晚的嘉宾:吉大师院的孟娟博士、哲学研究所刘兴章博士、物信学院廖文虎博士,还有一位特殊的嘉宾是来自吉大师院中文系的明跃玲教授。 一个月以前,我们校报思想高地开辟了一个新的栏目———《问道》,第一期是谈大学精神,做出来后在学校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得到了众多领导、专家教授的好评,大家一致认为“大学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因此就有了今天的话题“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精神?”下面请各位嘉宾发表高见,也欢迎同学们就这个话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刘兴章:就今天的话题,我拟谈三点内容。 一、拷问大学精神,必须把握当代中国之现实,而把握当今中国之现实,首先必须批判主观意识哲学或主观思想。如果我们这里谈的大学精神,主要还是立足我们中国自己的国情而言的,而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大学和大学精神又都是舶来品,那么很显然,重塑大学精神面临着两个最基本的境域:一个是西方大学的一般精神和原则;一个是我们自己脚下这片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土。无疑,这里就有一个如何综合的问题。而如何实现综合,关键在于把握中国当今之现实;而把握中国当今之现实,首先必须开启对主观意识哲学的批判。 这是因为,只要人们还是按照主观意识来观察问题,真正的现实就不可能与我们来照面。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太过轻易地来想象“社会现实”(或一般所谓的现实),仿佛它就是我们偶然遭遇到的某种东西或我们纯粹外在经历的某种场景。黑格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对主观意识观点的批判同把握人类社会的现实联系起来。主观意识哲学盛行于“反思哲学” 中。黑格尔对之曾作出了近乎苛刻的批判:作为忽此忽彼地活动着的推理能力,反思不会停留并深入于特点的内容之中,但却懂得如何把一般的抽象原则运用到任何内容之上。这种外部反思,在黑格尔看来,不过是诡辩论的现代形式;它不可能真正触及到并揭示社会之现实,相反却使之完全遮蔽起来。我们现在许多人谈大学精神,要么是从西方大学的一般理念和精神来理解,要么就是一头扎进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显然,前者属于文化的“西化派”,后者属于文化的“复古主义”。如果说前者乃是一种“无批判的实证主义”,那么后者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批判主义。黑格尔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能看到并把握住对立面的“两极相通”。 因此,要形成对当今大学精神的切近理解,本质重要地是要把握当今中国之现实。就当今中国之现实看,大体上有两个最基本的维度:其一,是它处在现代世界的格局中。既是现代世界,它也就意味着我们处在一个由资本原则主导的世界历史的展开进程之中。而被我们今天称之为“全球化”的运动总还是现代性原则之进一步普遍的实现。不从根本上把握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了解当今中国之现实,也就无从谈论当代大学之精神。其二,规定当今中国之现实的另外一个基本方面是我们独有的文化传统。传统是指仍然存活在今天的过去。我们今天所意识的现代化任务或这里说的大学精神确实是在一个全然特殊的文化基础上来开展的。不从根本上把握这一点,同样不可能理解当代中国大学所要求的基本精神。然而,一般地、泛泛地承认或谈论现实的上述两个方面或因素,那是很容易,且是太容易!以致于它实际上往往不是放弃理解,就是将自己变成更加恶劣的抽象。因此,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形成一种本质的综合。“将对立面综合起来加以思考”――这个通俗的说法的实质是:扬弃对立的

论庄子的自由观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悖论

论庄子的自由观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悖论 摘要:庄子作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中,色彩最为鲜明的是追求自由,希望人能从困扰人生的生死之限、世俗之礼、哀乐之情中摆脱出来, “逍遥于天地之间”,实现自由。本文主要探究庄子的自由观,庄子自由观的表达方式,进而论述庄子的自由思想,不能实现对个性和自由的实质性承诺与肯定,从逻辑上都是与现实社会相背离的,与个性自由精神相背离的。 关键词:庄子;自由;现实社会;悖论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以一种有别于儒家所强调的群体主义精神,独特的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而著名,一直被认为是个性自由精神的象征,影响极为深远。哲学大家冯友兰老先生最初将老庄的自由与西方的自由观念相对比,他认为,西洋哲学家所讨论的自由,其义是不受决定;而老庄所说的自由,其义是不受限制。①革命斗士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人必发挥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惟此自性,即造物主。惟有此我,本属自由。”②李泽厚在其文章《庄玄禅宗漫述》中也提到“庄子是最早的反异化的思想家,反对人为物役,要求个体身心的绝对自由”。③从词源学意义上来看,“自由”的基本意义就是免除束缚、不受限制、按己意行事,《辞海》中将自由解释为从被束缚、被虐待中解脱出来。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所指的自由,也是指免除束缚、不受限制之意。 《庄子》一书中,虽没有直接出现自由这两个字,但确实又通过“摆脱束缚”、“不受限制”、“逍遥游”之类词语表达了自由思想,因此可以说《庄子》书中是有“自由”概念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庄子意义上的自由,庄子是用什么样的词汇、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其自由观念的,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是解读庄子的关键。 一、庄子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一)顺乎自然是实现自由的基础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研究庄子思想,必须从道入手。虽然庄子与老子并称道家,但庄子极少论道,并且认为道并不神秘,不可捉摸。东郭子曾问庄子道在何方,庄子说:“无所不在”,并做了“每下愈况”的比喻:“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④。言下之意,不要把道看得尊贵无比,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由此出发,庄子认为人要想自由,就要顺乎自然,反对人为,主张无为,极力降低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庄子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齐一”,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人,作为天地中的一物,只不过在宇宙的洪流中偶然遭遇了人形而已。《大宗师》里有一则寓言,某工匠在铸造金属器物,金属突然从熔炉里跳出来大叫:“一定要把我铸成一把良剑!”工匠一定会认为这是块不祥的金属。如果人成了人形以后就大喊“我是人!我是人!”造化者一定认为这是不详之人。庄子用寓言告诉人们,不要以为人多么尊贵,人无非是自然中之一物,与猪马牛羊并无区别。在此基础上,庄子强烈反对破坏自然,“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 ①冯友兰.冯友兰谈哲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278. ②鲁迅.鲁迅杂文全集[Z].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6. ③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67.

从先进文化的角度谈谈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论文题目:从先进文化的角度谈谈对大学文 化和大学精神的理解 论文小组组长闵雄学号 10120129 论文小组成员杨凤学号 10120145 刘林学号 10120127 饶名祯学号 10120133 余英明学号 10120151 张泽奇学号 10120155 周平学号 10120159 院别、班级生命科学学院10级(1)班 指导教师贾凌昌 2013年 6 月4日

从先进文化的角度谈谈对大学文化和大学 精神的理解 内容摘要: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自由”,就是大学的内在超越,就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其价值取向是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的和谐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在心灵自由、身体健康、财富自由等方面获得最大满足,全球一体,最终实现多民族、多文化相互尊重竞和并存而共荣,统一在唯一宇宙之下的共产主义。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先进文化社会 引言 一言以蔽之,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立足于本性,在自由地实现内在超越的过程中所凝聚、体现出来的特质和风貌,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所谓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的方向。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融进先进文化,即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 方向,全面应时代要求,在各方面与时俱进,大学生要学习先进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要养成先进的思想道德,把自己造就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种文化与社会主导文化相辅相成,这种大学精神成为大学里人人都有的精神,共同创造先进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共同建设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 正文: 大学是人类精神资源的传递和创造的最佳学堂,是一个聚集了智慧的学者,对世界进行不断的研究、解剖的理想场所;而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小时候,场队里面有片我一眼望不到边的荷塘。妈妈经常带着我到荷塘边采莲叶摘莲蓬剥莲子,我边走边跳的跟着,嘴里连说带唱地念:“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妈妈教的杨万里的诗。碧绿的荷塘里高低错落地盛开着粉白的粉红的荷花,有的羞答答地躲在莲叶下,有的则大方地在艳阳下舒展妙曼的身姿,把小蜜蜂忙得不停地在花瓣中花蕊里飞来飞去。清风一阵阵地送着荷花的芬香,莲叶与荷花在低头细语,沙沙,沙沙。只可惜,我听不懂它们说的话。 妈妈,荷花真香真美啊!嗯。妈妈摘一朵给你。不,妈妈,摘下了它,它会死的。让它长在塘里,一大片一大片的,它才高兴才会香才会更美丽。好吧,女儿,让它们美美的长着。来,我们把莲子莲叶都拿回家里蒸饭和做莲子羹。好,妈妈,莲子羹最好吃了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摘要:本文先总述逍遥游所体现的庄子所追求的大自由,然后通过对“逍遥”、“游”的阐述来表明对逍遥游的内涵的理解,即是一种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之后阐述庄子“逍遥游”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对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人生思想的启示以及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启示,即我们要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真正自由的人格。以逍遥姿态、理性的意识去思考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寻求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人生观;内涵;启示 正文: 一逍遥游的内涵 通过阅读《庄子》, 我们很容易了解到,“逍遥游”思想是庄子哲学的中心内容。要想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我们就要认真研读《庄子内篇》,特别是《逍遥游》一篇。《逍遥游》集中表达了庄子的人生志向。 庄子一生真本领、大追求,尽在“逍遥游”三字。说到庄子的逍遥游的内涵,我认为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陈怡老师在《庄子内篇·精读》一书中说到:他(庄子)的大追求就是用大智慧通过大功夫争取大自由,追求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也就是说,只有符合大道的无待者才能达到真正高远的大自由,即逍遥游。我认为“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是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的自然的游。 让我们先来看看“逍遥”。很多学者认为,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只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我认为,庄子追求的真正自由绝对不只是精神上的自由,而是一种相对的、不断超越的自由。我们心里不禁问到大鹏自由吗?实际上,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对大鹏是肯定的态度,在庄子看来,大鹏是自由的,但是是一种有限制的自由,依旧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庄子是借大鹏绝云气的极限性翱翔,隐喻他所追求的人的最高的自由和超越的境界。在庄子眼中,只有人的精神能上天入地, 穿山过海, 似天马行空, 像大鹏翱翔, 无边无际, 无遮无碍, 可以无所待而无所不往, 这才是真正的逍遥人生!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心中的逍遥游是具有超越性的,并不是绝对的。(引自陈怡《<庄子内篇>精读》)我们再来看看其中的“游”。“游”是精神之游。那么什么是“以游无穷”呢?在庄子看来, 顺应自然规律, 就可以应付一切变化, 在无限的宇宙中获得自由。无穷即是无限, 庄子以他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思维形式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我们可以看到,

大学精神读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大学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大学精神读后感 在我自己看来,大学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大学校园里所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精髓。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与发展而来的结晶,是种无形的东西,但却有着强大的力量。 而它比较准确的释义是:“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一所高等院校,如果不存在“大学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学。因为,精神是作为一种主心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就只认别人的傀儡,什么事都听从于别人,没有一点能动性,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更不用指望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性的东西。 大学,曾经是一个神圣的殿堂。被各方誉为“象牙塔”,是纯洁的象征。而如今,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似乎从人们的眼中渐渐地褪去了痕迹。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大学精神大讨论”这样的一个主题探讨,去引发我们的深入的思考,以此去寻求大学校园文化只根本---“大学精神”。 一座大学校园,有教学楼,有图书馆,有树木,有花草,有羊肠小道,有学生,有老师。光从外表而言,不论隐含其中的一些看不

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学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把那样的一个地方,称之为大学,那肯定有其不同于其它场所的地方,那就是一种精神,也就是“大学精神”。所以说,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除去了“大学精神”,就没有大学可言。 因此,作为一所旨在于培养有用之才的大学,应当把发展其“大学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毕竟,一所学校的精神文明怎样,已经足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好与不好了。 那么,如何继承和发展“大学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 第二篇: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说

中国大学的希望在于回归大学精神

中国大学的希望在于回归大学精神 文/肖雪慧 围绕“21世纪的大学”这个话题,我国涌流出无数豪言壮语,最响亮的自然是“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个目标很好,若脚踏实地朝它努力,于国于民于正在或将要进大学学习的学子都是一大幸事。然而,如果看看当下大学行状,看看还在继续采取的种种不智举措,漂亮言辞好似黑色幽默。 如果说当下中国大学病入膏肓,这个判断不为过。它的衙门化、高耗低质,早就为人诟病。尽管说起大话气壮如牛,在有公信力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却无一所能进入前200名,而且差距还在拉大。腐败方面倒急起直追,各行业中后来居上成为重灾区。腐败招数无奇不有——滥评职称、滥发文凭乃至卖文凭,教学科研质量评估中大规模造假,金钱打点、疏通关系之类学术外功夫在硕士博士授予权等纯学术事务上大派用场,为赚昧心钱收取高额教材回扣甚至与不法书商勾结用盗版教材糊弄学生,如此等等。而如今没人认账但依然实施的所谓“教育产业化”①,使高等教育越来越排斥社会底层,越来越拉大城乡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但这些显见的、直接触动社会公众神经的问题不过是由我国大学的根本问题衍生的,这个根本问题就是我国大学无所坚守,在损害大学品质的力量面前无原则无抵抗,随波逐流,从根本上背离了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寓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之中。这些传统使大学在拥有朝向未来的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又得以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稳定流向而能始终作为向社会提供最具独创性贡献的智力权威机构立身于世。我国大学要想回到健康发展轨道,需要重新认识久违了的大学传统精神,了解由这种精神所规导的发展走向,以此为据彻底反省。 一.使大学之为大学的独立、自治、学术自由 大学在欧洲中世纪是作为师生行会诞生的。与其他行会相同的是,成立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利益;不同的是,不论学生或教师,都是为着知识探究的共同兴趣聚在一起的学者,他们要维护的最重要共同利益,是不受任何干预

论学习自由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618220934.html, 论学习自由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作者:刁莲娜白云利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31期 摘要学习自由的理念在历史上乃至今日都对高等教育实践有着重要影响与价值。当代高等教育体制应该综合我国国情及历史背景,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等角度实施改革,在贯彻学习自由的核心教育理念的同时,把握好控制学习自由的限度问题,以期培养出符合人性的公民和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自由限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Freedom in University DIAO Lianna, BAI Yunli (College of IOT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freedom in history and even today both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education practice and value.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be consolidated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from the learning content,learning methods, learning resources point of view to implement refor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to learn at the same time, a good grasp of the limits of freedom to learn control issues in order to develop a compliance civic and human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freedom; limitation 0 引言 人的天性就是趋向自由,自由的思想与个性是创造力产生的必要条件。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上的自由与开放,这是学生全面认识和实现自我的途径之一,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障。 1 学习自由的概述 学习自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商与西周以来学校教育为少数贵族所垄断的局面,开创了学习自由的先河。①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前言 养生,狭义理解就是让身体更加健康,延长身体寿命,现如今社会上流行着养生的观点就是这个理解。广义的理解就是除了以上让身体健康,寿命延长以外,还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养生观点是身体与精神并重,而且,相对于身体养生,庄子更注重精神自由。 关键词 庄子养生轻物重生自然无为去知离形养神 正文: 轻物重生 庄子的养生思想中,包括养形和养神,二者不可偏废,同样重要。只是养形思想,没有必要特别的关注,只要注意好调理好日常的生活,特意去养形,反而对养生不利。庄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人最应该害怕的应该是睡眠和饮食之类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要透彻的理解生命,这样才能认识怎样养生。保养生命必定不能脱离形体,养形就要有一定的物质,有的人物质生活丰富却对形体保养的不好,有的人形体没有离散却失去了生命,所以,养生之注重养形和养身是不对的,还必须注重对精神的养护,既要养形养身,又要养神养心。 《庄子》一书是最早提出养生理论的书籍,庄子的养生理论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颐养天年,颐养天年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精神自由思想为人提供了一种超然的生存智慧。庄子认为,不同的人心境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有不同的心境,只有不断把自己调节心境的能力提高,才能消解掉精神上的紧张情绪,保持心境的平静。 养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道家以轻物重生为出发点,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精神却是在自然二字,所以,庄子的思想既有轻物重生的特点又体

现了道法自然的精神。处处都体现出了自然主义的色彩。道家哲学从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出发,同时又反思人和传统、文化及人和精神的关系,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表现了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淡化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观点。 自然无为 庄子的养生态度是以自然无为为主,庄子提倡顺应自然养生。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1庄子认为天道有常,天地自然的运行,并不需要人的干涉,也没有主宰意志的掌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天地本质的属性就是自然,庄子认为人类社会也和天地自然一样,个人的自然属性主动与天地的自然属性相吻合。庄子认为要把握天道的自然和个人的自然的规律,办法是“莫若以明”,也就是说以开放的心灵关照万物,了解万物自身的独特意义,这一思想被称为从无穷的系统中深透到各个据点,了解其独特的内容,不以主观的成见去厘定是非,而以开放的心灵去照见事物的真相。庄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把外物当成关照物,而且把以关照外物的内心也当成了观照对象,从而观照范围遍及内外两重宇宙,无所不至,第一次真正标举了“心”的深远意义。2 生命是有涯,有限的,而知识无涯,庄子认为不应以有涯的生命来追求那无涯的只是,那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表面上看这样的庄子是消级的,再往后看,就能看出庄子要告诉人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养生之道是自然无为。庄子认为道是真是存在的,可以用心去感受,但它却是无形不可见不可摸的。甚至不能用言语来表达。道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也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认为人只有实现对道的关照,才能达到高度自由的境界,庄子把这个境界成为“游”。庖丁解牛妙世故,这个故事也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中华书局,1983.95.16 2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老庄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78.211

论高校大学精神重要性及发扬途径

论高校大学精神重要性及发扬途径 科学教育专业徐国鹏指导老师徐孝明 摘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育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自由求索的学术精神和“止于至善”的道德精神。本文浅谈了大学精神的重要性,并叙述了如何培育和发扬大学精神。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the spirit of educating people, the spirit of creativity, the spirit of social criticism, the spirit of social care, the spirit of free academic exploration, the spirit of moral benevolence and. It also suggests carrying forward university spirit and promoting university grade. 关键词:大学精神; 创造精神; 批判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 Keyword:university spirit; the spirit of creativity;the spirit of social criticism; the spirit of social care

目录 1.何为大学精神--------------------------------------------------------------------------------------------- 3 1.1育人为本的教育精神---------------------------------------------------------------------------------- 3 1.2 创造精神------------------------------------------------------------------------------------------------- 3 1.3 引导社会的批判精神--------------------------------------------------------------------------------- 4 1.4 社会关怀精神 ------------------------------------------------------------------------------------------ 4 1.5自由求索的学术精神---------------------------------------------------------------------------------- 4 1.6“止于至善”的道德精神 ---------------------------------------------------------------------------- 4 2. 为何要弘扬大学精神----------------------------------------------------------------------------------------- 5 2.1 生命力的体现 ------------------------------------------------------------------------------------------ 5 2.2 抵御腐蚀的盾牌 --------------------------------------------------------------------------------------- 5 3. 如何发扬大学精神-------------------------------------------------------------------------------------------- 6 3.1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基点 --------------------------------------- 6 3.2 从制度上严格规范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核心 --------------------------------------- 6 3.3 从环境上积极营造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条件 --------------------------------- 6 4. 结语--------------------------------------------------------------------------------------------------------------- 7 参考文献: --------------------------------------------------------------------------------------------------------- 8

试论现代条件下大学精神的构成因素

试论现代条件下大学精神的构成因素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缺乏自我主张和独特精神的大学形同朽木,无法对人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条件下,由于科技、资本、市场等力量的综合作用,大学精神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境遇。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技术、市场力量等系列因素一起构成了制约大学精神的合力。深思这些力量对大学精神的影响,对于如何培育大学精神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大学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技市场 大学精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只具有描述性意义,没有严格的规范性。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一所大学,都会具有自己的精神;即便有时候这种精神并不为人所知,并不能用语言描述出来,但它作为一个客观事实一定存在。本文所云大学精神,用以表示大学特具之内涵,并由此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气。任何一所大学都会具有某种特定的精神,哪怕一所大学看起来没有任何有特色的精神,但这种没有精神本身也是一种精神,正如毫无特色本身也是一种特色,毫无个性本身也是一种个性。大学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受到特定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作为一个小社会,大学隶属并受制于大社会。大学精神不是某种空中楼阁,而必然受制于各种社会历史因素。这些因素经常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交叉地起作用,表现为一种合力。 一、民族精神对大学精神的奠定 任何一所大学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场所和供教学科研使用的建筑(所谓硬件),还必须由活动于其中的人(教师和学生)组成。人,才是大学精神的体现者和践行者。有时候一所大学的精神可以辐射或反映到该大学的校园建筑风格等硬件上,但真正而直接地体现大学精神的还是人,是活动于其中的人。 人是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作为文明的传承者,个人是特定民族精神的体现者,不存在超民族的个人。所以,民族精神奠定了大学精神的主调,大学精神一定受制于民族精神。有什么样的民族性,就会有基于这种民族性而来的大学精神。谈论大学精神不能撇开民族性泛泛而论。中国人特殊的民族性格决定了中国的大学精神与西方的大学精神不可能完全一样。众所周知,由于儒家文化的长期浸染,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伦理社会。很显然,生长于这个伦理社会下的小社会——大学——也一定是一个伦理社会。中国的大学主要由中国人组成,所以中国大学的精神一定无法摆脱中国人特殊伦理关系的影响。如果说中国大学出现了一些在西方人看来极不正常的现象,诸如同门会、老乡会、拉帮结派、权力斗争、利益角逐等等,只要联系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考量,就会觉得实属正常。中国的大学必然是中国社会的缩影,而且是一种别致而精巧的缩影。中国社会的各种正常或不正常现象挪移到中国大学里,借助于知识和智力的装饰,达到了某种高端化和精致化。 二、时代精神对大学精神的营造

大学自由独立的精神

本文对牛津大学作了生动的介绍和描述,这里摘选的仅是其中一角。但至少,关于学生的创造潜力的重视,以及那种比此间研究生教育用力更甚的“导师制”教学,实在是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的,值得我们好好思索和玩味。 盯住创造潜力 牛津大学所属的39个学院星罗棋布地散落在牛津市的大街小巷,大学本身没有自己的校园,这就使得牛津市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城,一个规模庞大的学术殿堂。 牛津大学目前在校本科学生11500人、研究生5000人,如按现在办学规模的标准衡量,牛津大学充其量只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但牛津大学享誉世界的学术声誉并不是来自于办学规模,而在于它的悠久历史、教育与学术成就,以及办学体制上的特色。 牛津的学子中,先后出现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此外,英国历史上的41位首相中,有30位毕业于牛津大学。“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是牛津大学SomervilleCollege的高材生,现任首相布莱尔也是从牛津大学走出来的。此外,哈罗德·麦克米伦、威尔逊、希思以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已故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也都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 有人将牛津大学能培养具有杰出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原因,归结于她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点,在学生的入学资格上,就已充分体现了出来——牛津大学只招收最有创造潜力的优秀生。 最近发生在牛津大学的一件事引起了英国人的广泛议论。苏格兰北部边远地区一个教育相对不发达的郡,有一位女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达到了全A,符合牛津大学的录取标准。这是近百年来当地第一个达到牛津录取线的毕业生,当地政府对此极为重视。但牛津大学录取学生必须经过面试,教授在面试后认为该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造潜质,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当地议会将此事反映给英国中央议会,议员们就找到教育大臣,请他出面说情,希望给予破格录取。在被牛津大学婉言拒绝之后,教育大臣又找到副首相前去求情,还是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副首相只得请布莱尔首相出面疏通。虽然首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牛津大学仍然表示不能接收,理由就是一个:在招生问题上,任何人无权更改学院教授的面试结论,这是牛津大学几百年来的传统。布莱尔当然觉得很没有面子,在此后的一个私人场合,当提到牛津大学的时候,他不自觉地说了一句牢骚话:牛津大学真是太古板了,要与时俱进,必须进行改革。牛津大学的师生得知后,极为愤慨,学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并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的这一严重事件提出抗议。 大家都说,这个故事显现了大学自由独立的精神,它将载入牛津的史册。 牛剑争锋 在牛津,问起本校与剑桥的关系,牛津人总是习惯地诉之于“又爱又恨”。12世纪中叶,英法关系恶化,英王亨利二世禁止英国学生到法国巴黎的大学求学。于是,从1167年开始,大批的英国天主教学者和学生云集牛津,这是牛津从一个商贸之地转向学术之地的开始。 初创之时,学生寄宿在校外,时有人放荡酗酒,惹是生非,甚至常常发生斗殴和流血事件。一部分师生便在1209年迁往剑桥避难,在那里设了一个新的教学点。 从此,牛津大学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剑桥大学。历史上,这两所著名大学的政治立场界限分明,牛津倾向于托利党(保守派),剑桥则支持辉格党(激进派),这种情况至今犹然。 始于1829年的牛津与剑桥的划艇比赛,两校都心照不宣地认为是展示强弱的写照。比赛的激烈与知名引起世界关注。每年的比赛都在泰晤士河上进行,年年斗个你死我活,最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