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工艺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生物工艺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生物工艺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生物工艺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生物工艺学: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原料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2 发酵工程: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结合,生物方面的各种工程的总称,技术的开发产业化。3,自然选育:利用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变异的原理,通过分离筛选等方法,排除衰变型菌株,从中选择维持原菌落生产水的菌落,并获得纯种

4 随机筛选:将人工诱变或自然突变的菌株凭经验进行筛选,以从中挑选出目的菌株的过程

5 理性化筛选根据遗传学原理,设计选择性筛子,从将目的菌种筛出来

6目的筛选在理性化筛选的基础上,每一次摇瓶筛选都采用不同的技术指导,使变株的选出频率进一步提高以达到筛选的目的

7 杂交育种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以吻合后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8 原生质体融合: 把两个亲本的细胞壁分别通过酶解作用加以瓦解,使菌体细胞在高渗环境中释放出只有原生质包裹的球状体,两亲本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使之融合,由PEG作为助融剂,使期发生细胞融合,使两亲本基因由接触到交换,从而实现基因组合

9 简述传统生物技术与现在生物技术的区别:

传统生物技术:利用现有生物、宏观水平、传统技术、注重产量的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利用改造的生物、微观水平、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技术、注重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10 简述发酵工艺的历史和特征、

历史:天然发酵时期,对微生物本生与缺乏的认识;纯培养技术的建立,发酵技术的建立是第一个转折期,人为控制微生物的时代;通气搅拌技术的发展发酵工业第转折期,发酵工程的开端,青霉素发酵的开始;代谢控制发酵技术的建立,第三转折期,氨基酸,核苷酸的发酵;发酵原料的转换,糖质原料到非糖质原料;基因工程的运用;,广泛的生物产业,固定代细胞技术,单棵隆抗体。特征:常压常温下进行反应,反应条件温和,生产材料多价格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的原料,不需要精制反应自动调节反应途径高度专一和选择性,对环境污染少,生产过程无害,可以不增加设备而增加产量,投资少见效快。11发酵工程的发展方向:1菌种的筛选及新的活性物质的筛选,2对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进行的研究,3使用新的发酵工艺和新的控制程序

12微生物来源的途径:传统生态途径:土壤筛选;现代遗传途径:对现有菌种进行改造;基因突变:诱发突变;基因重组:基因克隆,原生质体融合

14 获得菌种的方法步骤有哪些?1样品收集,2采集后处理,3菌种培养4纯化

15 纯种的常规分离方法有哪些?理平板划线法,倾倒平板法,涂布培养,毛细管法,小滴分离法,显微操作

16 富集培养的选择压力有哪些?温度,渗透压,氧气,光,PH与氧化还原电位,培养基抗生素

17 工业微生物分离的注意事项:培养基的来源,丰富,价格低;温度选择常温或偏高;不需要特殊的生产设备;菌种遗传稳定性好;发酵的浓度高,产物收率高;产物容易提取

18 菌种选育的含义基本原理及主要方法有哪些

含义:把菌种进行诱变处理,用随机或理性方法获得目的变体。基本原理:根据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特性,利用自然选育,诱变育种,代谢控制,杂交育种,分子育种等方法,将菌种进一步纯化改变,以获得优良的品种。主要方法:自然选育,诱变育种,代谢控制,杂交育种,分子育种

19 摇瓶复筛的目的是什么?考查菌种生产的自然波动范围;考察菌种的稳定性;更接近生产工艺; 获得更的种子量

20 简述诱变育种的步骤:出发菌种斜面单孢子悬液诱变处理稀释涂理板挑取单菌种传种斜面,摇瓶初筛,摇瓶复筛。

21 如何进行诱变因子的分类,有效因子的判别

分类:物理诱变剂,生物诱变剂,化学诱变剂;判别:以营养缺陷型诱发率为主要指标:以死亡率为辅助指标

22菌种退化变异的原因是什么?群体变异中负变大于正变:1自发变异的产生,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2遗传的不稳定性,代谢机制的自我作用;3遗传基因的分离;4诱变处理后的退化变异.

23,如何筛选抗性茵株?药物临界致死浓度法,梯度分离法,滤纸小片法

24 简述几种常见突变株的筛选?

代谢转化率突变株的筛选;有效组分纯度高的变株筛选;生长势变壮菌株的筛选;适应酶的调节变株的筛选;代谢阻断突变株的筛选;突变合成新物质的筛选

25如何选择出发菌株和诱变剂?出发菌株的选择:1,有利于生产的菌2有优良性状的菌株3稳定性好的菌株(不是特别的稳定也不是不稳定而是处于是间状态);诱变剂的选择:作用原理,菌株系谱,菌株的特点,剂量的选择。

26,如何进行营养突变型菌株的筛选?1诱发:点突变; 2检出:夹层培养法,3限量补充法;4鉴别:氨基酸,维生素,生长谱

27 简述放线菌杂交育种的程序:1原始亲本的选择:有标记,两亲本亲缘关系远,优势明显,稳定,基本培养苦上孢子丰富。2标记:常用营养缺陷型,颜色等,诱发,分离,鉴定;.3 混合培养,培养时间(短,异核系少)同步性,接种量;4重组子筛选

13简述原生质体融合的一般步骤:1菌丝体培养2,原生质体制备:洗涤,酶解,离心洗涤,测定,3原生质体的再生,4融合,5钝化: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原生质体,使其成活率在10-5-10-6

14 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方法有哪些?1 自发突变2,诱发突变3:固体法,液体法。

15菌种保藏原理和方法原理:根据菌种的生理生化特点,人工创造条件,使孢子或菌体的生长代谢活动量尽量降低,以减少变异方法:低温保藏法,定期移植保藏法,液体石蜡保藏法,菌丝速冻法,沙士保藏法,硅胶保藏法,冻干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第四章

1培养基配制的原则是什么?生产中还有哪些要求?

原则:1,根据微生物生理生化的要求;2,注意浓度配比;N:C影响菌株发酵方向;3 PH 多用缓冲剂的调节;4,根据培养目的选择配比。生产中的要求:1,价格低,2细胞生产系数:消耗单位原材料所得菌丝重量3.转化率:消耗单位原材料所得产物的重量,4杂质少5质量稳定,6对工艺、质量、三废影响小

2什么是前体和促进剂,它的作用是什么?前体:目的产物的前身或其一部分,直接参于产物和合成而自身无变化。作用:提高产理,质量(其它杂质减少而产量增加)促进剂:非细胞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又非前体,但加入后可增加产量的物质。作用:促进细胞生长,推迟菌体自溶,与呼吸强度有关,降低细胞产物的浓度。

3 简述培养基的几种分类方法,了解孢子,种子,发酵培养基的特点

按纯度分: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复合培养基;按形态分: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复合培养基;按特殊作用分:基础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按生产用途分:孢子培养基(营养不太丰富,氮不多),种子培养(营养丰富,容易吸收),发酵培养基(营养适当,全面有特点,稀)

4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因素有哪些:1原材料质量的影响:有机氮源,碳源,其它2灭菌(蒸汽):营养的减少,破坏,各成分间受热反应,PH变化;3其它因素:水源,黏度

第五章

1对种子的要求是什么?1 菌种细胞的生长活力强,移种到发酵罐后能迅速生长,迟缓期短。2生理性状稳定。3菌体总理能满足大容量发酵罐的要求。4无杂菌污染。5保持稳定的生产能力

2 放线菌类种子制备工艺流程:保藏管(沙土管),母斜面,子斜面,摇瓶种子(菌丝)种子罐发酵罐

3 种子罐接种的方法有哪些,引起种子异常的原因?小罐接种法:微孔接种法,压差法,火焰接种法;大罐接种法:罐间接种法,小罐到大罐,常用压差法

4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是什么:1原料的质量:微理无素,清毒不彻底引起的杂菌,消毒温度过高,时间过长,PH变化;2培养条件:温度,温度通气量;冷藏时间:斜面孢子10天内,真菌大小类孢子2周到一个月;3孢子龄与孢子量:对数生长期,7%-10%,量少则菌丝浓度过大,提前进入生长高峰,营养不足,时间短,产量少

5制备过程中,无菌检查的方法有哪些?生化分的项目有哪些?无菌检查的方法:显微镜检查,酚红肉汤培养,琼脂斜面。生化分析项目:C P N PH 色泽,菌丝浓度效价,菌丝情况第六章

1 试述分批发酵及其类型和分期分批发酵是一种准封闭式系统,种子接种到培养基后除了气体流通外,发酵液始终留在生物反应器内

类型:生长关联型,非生长关联型,混合型。

分期:停滞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2 补料分批发酵优点是什么?为什么?可以维持较低的基质浓度,除去快速碳源的阻遏效应,避免培养基中有毒物质的积累

3连续发酵及其与分批发酵的区别:连续发酵是发酵过程中一边补料一边以相近的流速放料,维持发酵液原来的体积。区别是连续发酵体积是不变的,而分批发酵体积在不断的变大

4 什么是发酵热,温度对发酵热有什么影响?发酵热是指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影响:1,通过影响酶而影响发酵,2,影响菌体的合成方向3影响发酵液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产物的合成4影响代谢调节机制

5 决定氧量的标准是什么?溶氧的异常说明生产的哪些情况异常?1 染菌,好氧菌溶氧下降,2发酵液变稀:溶氧上升,可能染了噬菌体,3,补料,加油4故障,停电,停搅拌5质量控制指标,6发酵的中间控制手段

6 影响微生物的需氧和培养液中溶氧的的因素有哪些?需氧:1 培养基:组成,配比,物理性质,补料2 菌种:种类菌龄3 培养条件4 是间产物积累(有毒物质)5 挥发性产物的损失6其它(加油或者消泡剂)溶氧:1 温度2溶液性质,不同的液体对同一气体有不同的溶解度3 氧分压当系统压力《49KPA时,溶氧与氧分压成线性关系。

7如何控制发酵液的PH?1 加入缓冲剂:CACAO3等,2直接加入酸碱:适用于PH偏差很大的情况,忌讳来回调整PH 3,加入生理性的酸或碱补料,4,其它,调节温度,调节溶氧

8 二氧化碳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机理:影响细胞膜结构影响:1 大量的二氧化碳对菌体生,产物的合成起抑制作用 2 二氧化碳同时也起了指示的作用,其量的多少与菌体的代谢成正向关系3 影响菌丝的形态

9 为什么高基质浓度的菌的生长速度下降?1 基质过浓可导致抑制作用,便生产速度下降2传质状况差,用于非生产能量的增加3可引起代谢物阻遏现像。

10 补料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补料的控制?原则:有利,按需,适量;方法:连续流加,为速流加,恒速流加,对数流加

11 泡沫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发酵的影响。原因:机械搅拌,表面活性物质的存在影响:1 一定数量的泡沫是正常的,泡沫可以增加界面,提高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使气泡有一定的停留时间,有利于溶氧,蛋白质是发泡因素2 过多:降低了发酵罐的发填料系数,增加了菌群的非专一性,增加了染菌机会,直引逃液,消泡剂的加入有时会影响发酵或给提炼工序带来困难

12 泡沫的性质用其消长规律,清除和控制方法。性质:机械性泡沫由机械搅拌引起,泡沫大,界限也清淅,流态性泡沫,由菌体呼吸引起,泡沫小,不易打碎。清长规律:1 与通气搅拌的剧烈程度有关,2 与培养基的配比和原析料有关,3与菌种的种子质量,、接种量,菌丝阶段接种量有关。控制方法:1机械性消沫:震动,压力2 消泡剂消沫,:降低机械强度,降低表面粘力,降低表面张力

13 如何从染菌规模上来分析染菌的原因:1 大规模染菌:公用系统(空气系统,接种站等)2部分罐批染菌:发酵胶前期灭菌不彻底,种子染菌,也可能和接种系统有关,发极天际地中后期与补料有关3 个别罐染菌:可能是夹层穿孔,蛇管穿孔,多产是设备问题引起的,也可能是操作问题。

14 如何判断放罐时间,如何处量异常发酵?放罐时间的判断标准:1 产率:每单位体积的发酵液单位时间得到的产物量,2得率:每公后培养基所得的产物量 3 发酵系数产物KG/罐容积M3, 发酵周期H4生产指数:发酵指数*收率,若下游提取成本低,则考虑发酵指数,若下游提取成本高,则考虑生产指数。放罐的判断:1 产率成本:提高产率降低成本,若菌体生长上升抛失猛,延长发酵时间,若上升势头弱,缩短发酵时间2 对提取是不是有影响,过早过迟都不好,过迟菌体自溶,可溶性蛋白上升,不好过滤,使时间延长;过早,产量受影响,成本上升,培养基消耗完,不好分离,3 放罐前的控制:放罐前的一段时间不补料。异常发酵的处理1 发酵液转稀:原因:噬菌体的侵染,或工艺控制不当,表现黏度下降,泡沫上升,加油多,措施:补料,补种2 发酵液过浓:原因,有机N过多,生长旺盛,种子量大,表现菌体浓度上升,溶氧下降,措施:补水

3 糖耗慢:原因,种子质量差,培养基消毒质量差,磷酸盐浓度低,措施:补入N源,补入磷酸盐,提高温度_1-2度

4 PH不正常原因:培养基的配比,代谢失调,灭菌的质量,原材料质量,水质,工艺不当,措施:加酸,碱,加生理酸性,碱性物质,加缓冲剂,改变搅拌速度,改变温度。

15 什么是发酵液的带放,它是在什么情况上进行的?在发酵中后期放出一部分的发酵液再补加一部分的培养基放出的发酵液中产物的浓度要足够高,有提取价值。一般在中后期进行

第七章

1 杂菌污染的不良后果是什么?1 增加了提取难度并降低了产率2使生物化学反应发生异常3 分解产物4 裂解细胞,使生产失败,5 消耗基质。应对措施:1 纯种发酵

2 设备保证严密

3 设备和培养基都灭菌

4 空气灭菌,5操作规范

2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高清晰明确快速灭菌所得培养基的质量比较好?原理:湿热易使蛋白质变性凝固,穿透力强,释放大量潜热。特点:价格低,来源方便,抽取简便,快速无残留,适合工业生产原因:高温快速灭菌所得的培养基的营养破坏较少

3 影响灭菌的因素和注意事项是什么?1时间和温度2 培养基成分的相互影响3 PH 对灭菌的影响

4 培养基过滤

5 设备问题

6 安全问题

4试述空气除菌的工艺过程采风塔粗过滤器压缩机,贮罐冷却器旋风分离器,冷却器,丝网除沫器加热器,空气过滤器

5简述纤维类介质的除菌机理:1 惯性截留2扩散现象3布朗运动4沉降作用5静电引力

6.影响介质除菌效率的因素有那些?1.纤维介质铺设的情况(均匀度,密度150—180KG/ML 立方,厚度100—150MM)2介质与过滤口在连接(紧密,保温,锈层)3.防止松动,,翻偏4.油水分离5.过滤器消毒6.防止发酵液倒流

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物料设备中一切有生命物质的过程

消毒: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作用

对数残留定律:对培养基进行热灭菌时,培养基中的微生物受热死亡的速率与残存的微生物数量成正比

第八章

1.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特点时什么?次级代谢主要涉及合成过程,其终产物,次级代谢产物对菌的生长不是必需的,对生命活动可能具有某种意义,通常时在生长后期开始形成的。特点:1某些菌株特有的。2酶的特异性较低。3代谢途径较多(中间产物组合)。4受总调节控制

2.试叙述抗生素的基本生物合成途径,并举例说明:1葡萄糖碳架掺入途径氨基糖苷类2莽草酸途径氯霉素,新生霉素

3聚酮体和聚丙酸途径四环类4与核苷有关的途径杀结核菌5氨基酸衍生物青霉、头孢6甲羟戊酸途径赤霉素7复合途径大环内酯类

3试述次级代谢产物与初级代谢产物的关系

代谢途径:次级代谢途径由初级代谢产物提供前提

代谢调节:互相影响,反馈抑制(1次级代谢产物往往都是从初级代谢产物为母体衍生而来2当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具有共同的合成途径时,初级代谢的终产物过量,往往会抑制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遗传方面:次级代谢不单是质粒产物,还受核内DNA控制

4.按作用方式分,抗生素生物合成控制机制可分为几类?

1诱导调节2碳分解产物的调节3氮代谢产物的调节4磷酸盐调节5反馈调节6膜透性的调节7产生菌的生长速率调节8合成停止控制机制

5判断效应剂是否起诱导作用的指标是什么?

1.在生长期加入才产生作用即为诱导剂(即在代谢产物合成之前)

2.刺激作用与前提功能无关

3.可以被非代谢结构类似物代替

4.与调节作用有关,对数期生长期末浓度升高,平衡期浓度无变化

6.发酵分期的原因是什么?

发酵分期分为细胞生长期和产物合成期,由诱导物引起,只有到对数期末诱导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次级代谢产物才可以合成

7.试叙述回复突变及其原理

菌株由原养型经诱变到营养缺陷型,再经诱变成原养型的过程,或者由原养型经诱变产生“0”实变株,再经诱变的原养型的过程称为回复突变。原理:基因突变和突变的不定向性8环境控制的途径如何?1控制有关物质的浓度2加外援刺激剂3添加氮代谢调节的解阻剂9能荷调节:也称腺苷调节,指细胞通过改变A TP.ADP.AMP三者比例来调节其代谢活力

管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就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的过程 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术,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 简答题 简述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追求组织使命的实践活动 管理人员是如何分类的 (1)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2)根据管理者所负责的领域差异,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同基层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上有何区别? 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配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管理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章 名词解释 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学习组织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 柔性组织柔性组织是指与动态竞争条件相适应的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能力的组织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时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负的责任 简答题 简述企业环境的构成 企业环境由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微观环境构成 简述企业文化的结构 核心的精神层中间的行为层外在的形象层 简述企业文化的功能 积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 消极功能:组织变革的障碍文化多样化的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试述企业环境的新变化 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兴起 试述企业如何管理环境 (1)树立正确的环境管理观念 (2)选择合适的环境管理分析方法 (3)遵循科学的环境管理程序 (4)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试述企业管理环境的一般方法 广告舆论联合或联盟制定战略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程序化决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德尔菲法这是一种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方法,通过综合专家们各自的意见来对方案作出评估和选择 简答题 什么是决策?决策的特征有哪些? 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特征(1)决策要有明确目标,没有目标就不存在决策 (2)决策方案要考虑可行性 (3) 决策的关键和实质是比较和选择

生物工艺学简答题

一、发酵培养基选择的依据: 答:1.根据微生物的特点选择培养基:要依据微生物的不同特性,来考虑培养基的组成,对典型的培养基配方需作必要的调整。 2.根据发酵方式选择培养基:工业上,利用液体培养基进行的深层发酵具有发酵效率高,操作方便,便于机械化、自动化,降低劳动强度,占地面积小,产量高等优点。而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微生物菌种的保藏、分离、菌落特征鉴定、活细胞数测定等方面。 3.从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的不同要求选择:种子培养基主要是供微生物菌体的生长和大量增殖。要求营养丰富、完全,氮源、维生素的比例应较高,所用的原料也应是易于被微生物菌体吸收利用。而发酵培养基除需要维持微生物菌体的正常生长外,主要是要求合成预定的发酵产物,碳源物质的含量往往要高于种子培养基。如果产物是含氮物质,应相应地增加氮源的供应量。 4.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选择生产原料:必须以价廉、来源丰富、运输方便、就地取材以及没有毒性等为原则选择原料。 发酵培养基成分选择的原则:菌种的同化能力;代谢物的阻遏和诱导作用;合适的碳氮比。氮源:过多——菌体繁殖旺盛,pH偏高,不利于代谢产物的积累。不足——菌体繁殖量少,影响产量;碳源:过多——较低的pH;不足——菌体衰老和自溶 二、菌种衰退的原因?表现在哪些方面?措施有哪些? 答:原因:A、菌种的保藏不当; B、菌种的生产的条件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是遇到不利的条件,或是失去某些需要的条件;C、菌种连续传代是菌种发生退化的直接原因,由于连续传代使培养物经常处于旺盛的生长状态,且每次传代时营养和环境等培养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处于休眠状态的培养物相比,细胞的自发突变率要高得多;D、菌种自身突变引起的菌种衰退。表现:所需产物的产率下降、营养物质的代谢和生长繁殖能力下降、发酵周期延长、康不良环境条件的性能减弱。 防止措施:1)尽量减少传代次数 2)菌种的分离:分离出其中未衰退的菌体 3)菌种的复壮:这是指一种广义的复壮,在菌种的生产性能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地进行纯种分离测定,使之生产性能逐步提高 4)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进行合理传代,只用三代内的菌种,采用培养条件有利于高产菌,不利于低产菌 5)用优良的保藏方法:尽可能采用斜面冰箱保藏,真空冷冻干燥,干孢子保藏等 6)定期纯化菌种,对菌种进行定期的分离纯化,可减少其中共存的自发突变或突变不完全株,保持原来的优良特性。 三、菌种性能的改变: 答1)菌种遗传特性的改变的原因:a)异核现象导致微生物群体发生变异:邻近菌丝细胞间发生吻合,或个别核发生变异而产生 b)自发突变导致菌种遗传特性改变:DNA发生改变。 c)回复突变或产生分离子:使菌种群体中形成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 2)菌种生理状况的改变:a)菌种是一个不纯的群体,其中变异株所占的比例决定该菌种的特性。b)菌种培养基可通过影响菌种的生理状况而影响发酵产量。 C)在某些情况下,菌种的基团处于活化状态或阻遏状态,而时菌种生理状态发生改变。 四、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主要步骤如下: 答:选择两个有特殊价值并带有选择性遗传标记的细胞作为亲本,在高渗透压溶液中,用适当脱壁酶去除细胞壁,剩下的是由细胞膜包裹的原生质体。这时原生质体对溶液和培养基的渗透压非常敏感,必须在高渗透压或等渗透压的溶液或培养基中才能维持生存,在低渗透压溶液中将会破裂而死亡。两种不同的原生质体在高渗透压条件下混合,在聚乙二醇和Ca2+作用下,发生细胞膜融合,PEG是一种脱水机,由于脱水作用,原生质体开始聚集收缩,相邻的原生质体融合的大部分面积紧密接触。开始原生质体融合仅在接触部位的一小块区域,形成细小的原生质体,继而逐渐变大导致两个原生质体融合。Ca2+可提高融合效率。在融合

统计学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 统计总体: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统计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差异性、大量性。 总体单位:个体,指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任一概念都包含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特征有总体性、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统计标志:在统计中,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标志是统计研究的起点,总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是标志的承担者,统计研究是从登记标志开始的,并通过对标志的综合来反映总体的数 量特征。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或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预定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实进行登记,取得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统计调查的好坏,将影响统计资料的正确与否,从而影 响统计质量。统计调查的要求: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系统性。 普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调查范围:1.属于一定时点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如人口普查)。2.反映一定时期现象的总量(如出生人口总数)。优点:所获资料 更详细,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缺点:工作量大,花费时间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主要作用:在于掌握某些关系国计民生、国情国力的数据,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 抽样调查:指从所要研究的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整理得出的数量特征,用以推断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组织形式。特点:随机性、推断性。优点: 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灵活性。应用范围:①对总体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但要 掌握总体某些现象的全面数值②用抽样调查资料修正全面调查资料。作用:①承担全面调查无 法或很难承担的调查任务。如气象调查。②与全面调查结合,可以发挥相互补充、校对的作用。 ③进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④用来检验总体特征的某些假设,为行动决策提供依据。抽样调 查的组织形式:纯随机抽样、机械抽样、类型抽样、整群抽样、阶段抽样。 典型调查: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对研究总体作全面分析后,有意识地从中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优点:节省人力、物力,既可搜集统计资料,又可分析 研究问题。缺点:资料不齐全,缺乏代表性。主要作用:1.弥补全面调查不足(获取其它统计调 查方法不能得到的统计资料;补充完善统计报表;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2.进行估算某些 指标数值。 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但这部分重点单位占总体的绝大比重。优点:省事、省力,能用较少的代价及时搜集到总体的基本情况和基本趋势。缺点: 资料受重点单位影响大,资料一般不齐全。 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预定目的,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建立统计数据库,以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反复需要的工作过程。作用: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 的重要阶段,它是实现从个体单位标志值过渡到总体数量特征值的必经阶段,是统计分析的前 提。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效果。 绝对指标:又称总量指标,有时也称绝对数。是用来说明一定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的总量。它包括总体总量和标志总量。 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是两个相联系指标的比值。作分母的指标为基数,分子为表数。通过相对指标可反映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和对比关系。一般分为有名数和无名数。种类有: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数。 平均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它是度量频率分布集中趋势或中心位置的指标。也是社会经济统计中最常用的综合指标。它是在同质总体内各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一般有两种分类:静态 平均数、动态平均数。

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的SiO2和Fe2O3含量的分子比。 18.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9.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20.土壤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21.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22.腐殖化系数:把每克干重的有机物施入土壤1年后所能分解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23.有机质土壤:一般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24.矿质土壤: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25.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26.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27.C/N(碳氮比):有机物中碳素总量与氮素总量之比。 28.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称为有机质的周转。 29.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新鲜有机物质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作用。 30.腐殖化作用: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 31.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32.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在植物根系中生活,这时的固氮作用比单独生活时要强的多,这种类型称为联合固氮。 33.根际(根圈):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34.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实用上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称为土壤密度。 35.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称为土壤容重。 36.土壤孔隙度(总孔度):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37.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38.固相率:土壤固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 39.液相率:土壤液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液相率。 40.气相率:土壤气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气相率。 41.三相比:土壤固、液、气三相的容积分别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液相率(即容积含水量或容积含水率,可与质量含水量换算)和气相率,三者之比即是土壤三相比。 42.土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管理学 一、名词解析 1、管理(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 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P7):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标准化原理(P11):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 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4、等级链(P13): 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5、伦理(P21):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具有同体本质的人,用管理学家的话语 说,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和原理。 6、功利主义道德观(P23):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P23 7、问题强度(P28): 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8、社会责任(P31):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对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 业所要求的义务。 9、头脑风暴法(P88):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 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倡导创新思维的方法。

10、风险型决策(P94):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11、市场细分(P114): 指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2、核心能力(P117): 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一项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3、组织柔性(P135): 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14、负强化(P211): 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5、战略性计划(P111): 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16、建设性冲突(P175): 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等。 17、定规维度(P195): 代表领导者构建任务、明察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明晰沟通渠道的倾向,或者说,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的角色的倾向程度。 18、管理幅度(P146): 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19、组织文化(P177):

生物工艺学

一、名词解释: 1、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产生的、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 2、次级代谢产物:是指由微生物产生的,与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无关的一类物质。 3、分批培养:将种子和培养液一次性装入反应器内进行培养,细胞不断生长,产物不断形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后取出整个反应系统。 4、连续培养:指以一定的速率向发酵液中添加新鲜培养基的同时,以相同的速率流出培养液,从而使发酵罐内的液量维持恒定不变,使培养物在近似恒定状态下生长的培养方法。 5、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微生物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的最低成分组合培养基,称为基本培养基。 6、选择培养基:用于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 7、突变菌株:通过在实验中诱变而获得的、具有较稳定遗传性的同一菌种的变异类型。 8、突变菌落:应用突变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并经过培养形成的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子细胞的群落。 9、原生质:无细胞壁的裸露的球形细胞。(细胞内生命物质的总称) 10、厌氧发酵:在缺氧条件下,细胞进行无氧酵解,仅获得有限的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丙酮酸继续进行代谢可产生酒精及其他厌氧代谢产品的发酵方式。 11、好氧发酵:在有氧条件下,细胞进行有氧代谢生成丙酮酸后,进入TCA循环,进而产生一系列有氧发酵产品的发酵方式。 12、倍增时间:微生物细胞浓度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时间。t d=ln2/μ=0.693/μ 13、摄氧率(OUR):单位体积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在单位时间内所摄取氧的量。单位:m mol(O2) /l · h (每小时每立升发酵液中微生物所摄取氧的量。) 14、呼吸商: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CO2的释放速率与摄氧率的比值。 15、比生长速率:每小时单位质量的菌体所增加的菌体量称为菌体比生长速率。比生长速率μ=1/x·dx/dt 16、临界氧浓度:微生物对发酵液中溶解氧浓度的最低要求——临界氧浓度Cc 17、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彼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的提高。 18、连续灭菌:培养基在发酵罐外经过一套灭菌设备连续的加热灭菌,冷却后送入已灭菌的发酵罐内的工艺过程。 19、种子扩大培养:是指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最终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 20、代谢控制:为了使生产过程达到预期目的,获得较高的产品得率,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测定生物代谢过程中代谢变化的各种参数,掌握代谢过程的变化情况,结合代谢控制理论,有效控制发酵过程的方法。 21、贴壁生长:细胞离体培养时,必须贴附在固体介质表面上进行生长的细胞生长方式。 22、悬浮生长:细胞离体培养时,不需要附着物,只需悬浮于培养液中就可良好生长的细胞生长方式。 23、补料分批发酵(FBC):又称半连续培养或半连续发酵,是指在分批发酵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 二、基本过程: 1、种子制备过程: 菌种的选育: (1)自然选育:①从自然界分离并筛选而获得菌株:采样→增殖培养→纯化→性能鉴定。 ②从微生物自然突变体获得菌株。 (2)诱变育种:出发菌株→斜面培养(或摇瓶培养)→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诱变剂处理→平板分离→斜面培养(或摇瓶培养)→初筛→斜面培养(或摇瓶培养)→复筛→斜面培养(或摇瓶培养)→中试→生产实践。

统计学名词解释

1、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2、指标和标志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 3、总体、样本和单位 统计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个体则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单位。 4、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它是取得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 5、统计绝对数和统计相对数 反映总体规模的绝对数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称为总量指标。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用以反映现象间的联系和对比关系。 6、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累计总量的数字资料,是流量。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上具有的总量的数字资料,是存量。 7、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 抽样估计是指根据所抽取的样本特征来估计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假设检验是先对总体的某一数据提出假设,然后抽取样本,运用样本数据来检验假设成立与否。 8、变量和变异 标志的具体表现和指标的具体数值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称为变异。数量标志和指标在统计中称为变量。 9、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是反映总体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等。统计量是反映样本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等。 10、抽样平均误差 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平均离散程度称之为抽样平均误差,简称为抽样误差。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为总体标准差的1/n。 11、抽样极限误差 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我们用样本统计量变动的上限或下限与总体参数的绝对值表示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极限误差或允许误差。 12、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重复抽样也称为回置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样本单位时都放回的抽样方式。不重复抽样也叫不回置抽样,它是在每次抽取样本单位时都不放回的抽样方式。13、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也叫定值估计,就是直接用抽样平均数代替总体平均数,用抽样成数代替总体成数。区间估计是在一定概率保证下,用样本统计量和抽样平均误差去推断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的估计方法。 14、统计指数 广义上来说,它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指标。狭义上来说,它是反映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复杂总体综合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15、综合法总指数 凡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指标时,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

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2)

2012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 简答及论述 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土壤腐殖 太奇考研2016年早起计划咨询热线:4000-855-866 在线咨询YY: 86489962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 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基质、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粒级、当量孔径、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SPAC、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潜性酸、水解性酸、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 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全球土壤变化。 三、简答题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简述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3、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 4、简述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5、简述褐腐酸和黄腐酸在性质上的异同点? 6、土壤腐殖质是如何形成的? 7、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作用如何? 8、国际制和美国制土壤质地分类的要点如何? 9、比较砂粒、粉粒和粘粒组成和性质的区别? 10、肥沃土壤要求的良好土壤孔性指标如何?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管理学 一、名词解析 1、管理(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P7):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标准化原理(P11):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4、等级链(P13): 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5、伦理(P21):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具有同体本质的人,用管理学家的话语说,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和原理。 6、功利主义道德观(P23):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P23 7、问题强度(P28): 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重程度。 8、社会责任(P31):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对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

所要求的义务。 9、头脑风暴法(P88):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倡导创新思维的法。 10、风险型决策(P94):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11、市场细分(P114): 指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2、核心能力(P117): 是组织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一项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3、组织柔性(P135): 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14、负强化(P211): 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5、战略性计划(P111): 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

生物工艺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生物工艺学: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原料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2 发酵工程: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结合,生物方面的各种工程的总称,技术的开发产业化。3,自然选育:利用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变异的原理,通过分离筛选等方法,排除衰变型菌株,从中选择维持原菌落生产水的菌落,并获得纯种 4 随机筛选:将人工诱变或自然突变的菌株凭经验进行筛选,以从中挑选出目的菌株的过程 5 理性化筛选根据遗传学原理,设计选择性筛子,从将目的菌种筛出来 6目的筛选在理性化筛选的基础上,每一次摇瓶筛选都采用不同的技术指导,使变株的选出频率进一步提高以达到筛选的目的 7 杂交育种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以吻合后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8 原生质体融合: 把两个亲本的细胞壁分别通过酶解作用加以瓦解,使菌体细胞在高渗环境中释放出只有原生质包裹的球状体,两亲本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使之融合,由PEG作为助融剂,使期发生细胞融合,使两亲本基因由接触到交换,从而实现基因组合 9 简述传统生物技术与现在生物技术的区别: 传统生物技术:利用现有生物、宏观水平、传统技术、注重产量的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利用改造的生物、微观水平、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技术、注重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10 简述发酵工艺的历史和特征、 历史:天然发酵时期,对微生物本生与缺乏的认识;纯培养技术的建立,发酵技术的建立是第一个转折期,人为控制微生物的时代;通气搅拌技术的发展发酵工业第转折期,发酵工程的开端,青霉素发酵的开始;代谢控制发酵技术的建立,第三转折期,氨基酸,核苷酸的发酵;发酵原料的转换,糖质原料到非糖质原料;基因工程的运用;,广泛的生物产业,固定代细胞技术,单棵隆抗体。特征:常压常温下进行反应,反应条件温和,生产材料多价格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的原料,不需要精制反应自动调节反应途径高度专一和选择性,对环境污染少,生产过程无害,可以不增加设备而增加产量,投资少见效快。11发酵工程的发展方向:1菌种的筛选及新的活性物质的筛选,2对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进行的研究,3使用新的发酵工艺和新的控制程序 12微生物来源的途径:传统生态途径:土壤筛选;现代遗传途径:对现有菌种进行改造;基因突变:诱发突变;基因重组:基因克隆,原生质体融合 14 获得菌种的方法步骤有哪些?1样品收集,2采集后处理,3菌种培养4纯化 15 纯种的常规分离方法有哪些?理平板划线法,倾倒平板法,涂布培养,毛细管法,小滴分离法,显微操作 16 富集培养的选择压力有哪些?温度,渗透压,氧气,光,PH与氧化还原电位,培养基抗生素 17 工业微生物分离的注意事项:培养基的来源,丰富,价格低;温度选择常温或偏高;不需要特殊的生产设备;菌种遗传稳定性好;发酵的浓度高,产物收率高;产物容易提取 18 菌种选育的含义基本原理及主要方法有哪些 含义:把菌种进行诱变处理,用随机或理性方法获得目的变体。基本原理:根据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特性,利用自然选育,诱变育种,代谢控制,杂交育种,分子育种等方法,将菌种进一步纯化改变,以获得优良的品种。主要方法:自然选育,诱变育种,代谢控制,杂交育种,分子育种 19 摇瓶复筛的目的是什么?考查菌种生产的自然波动范围;考察菌种的稳定性;更接近生产工艺; 获得更的种子量

【缩印整理版】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可信区间:按预先给定的概率确定的包含未知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该范围称为总体参数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它的确切含义是:可信区间包含总体参数的可 能性是1- α ,而不是总体参数落在该范围的可能性为1-α 。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照 (control) 对受试对象不施加处理因素的状态。在确定接受处理因素的实验组时,要同时设立对照组 重复 (replication)相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多次实验或多次观察。整个实验的重复;观察多个受试对象(样本量);同一受试对象重复观察。作用是估计变异大小和降低变异 随机化(randomization) 采用随机的方式,使每个受试对象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 I类错误(假阳性错误)真实情况为H0是成立的,但检验结果为H0不成立,这样的错误称为I类错误。其发生的概率用α表示。在假设检验中作为检验水准。一般取0.05或0.01。 II类错误(假阴性错误)真实情况为H1是成立的,但检验结果为H1不成立,这样的错误称为II类错误。其发生的概率用β表示。由于其取值取决于H1 ,因此在假设检验中无法确定。 变异指标是用于描述一组观察值围绕中心位置散布的范围,即描述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数据越离散,反之越集中。极差 (range);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range);方差(variance);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平均数指标用于描述一组同质观察值的集中趋势,反映一组观察值的平均水平。算术均数(arithmetic mean);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中位数(median);众数(mode) 单纯抽样将调查总体的全部观察单位编号,从而形成抽样框架,在抽样框架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组成样本。每个观察对象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中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按照某种顺序给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然后随机地抽取一个号码作为第一个调查个体,其他的调查个体则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系统”地抽取。最常用的方法是等距抽样 分层抽样先将总体中全部个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再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样本。分层特征与研究目的有关。按各层比例抽样。为减少抽样误差,要求层内误差最小,层间误 差最大。 整群抽样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群”,从中随机抽取 几个群,抽取群内的所有观察单位组成调查样本。 “群”的确定与研究目的无关。为减少抽样误差, 需多抽几个“群”。 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或 F检验,适用于对多 个平均值进行总体的假设检验,以检验实验所得的 多个平均值是否来自相同总体。 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实验:凡同时配置两个 或两个以上处理因素,这些因素的各水平又具有完 全组合的实验,统称为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 实验。 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是事先 将全部受试对象按某种可能与实验因素有关的特征 分为若干个区组(block),使每一区组内的受试对 象例数与处理因素的分组数相等,使每个实验组从 每一区组得到一例受试对象。 单向方差分析(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是指 处理因素只有一个。这个处理因素包含有多个离散 的水平,分析在不同处理水平上应变量的平均值是 否来自相同总体。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 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 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 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 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 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 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 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 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愈、好转、有效、无效或 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 别,但这种差别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 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是指取指不能事先确 定的观察结果。随机变量的具体内容虽然是各式各 样的,但共同的特点是不能用一个常数来表示,而 且,理论上讲,每个变量的取值服从特定的概率分 布。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用于观察指标单 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时两组资料变异程度的比 较。用CV 表示。计算:标准差/均数*100% 直线回归(linear regression)建立一个描述应变量 依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直线方程, 并要求各点与该直线纵向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直 线回归是回归分析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故又 称简单回归(simple regression)。 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即直线的斜率 (slope),在直线回归方程中用b 表示,b 的统计意 义为X每增(减)一个单位时,Y平均改变b 个单 位。 相关系数r:用以描述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 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秩次:变量值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所编的秩序号称为 秩次(rank)。 秩和:各组秩次的合计称为秩和(rank sum),是非 参数检验的基本统计量。 方差(variance):方差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离散情 况,由离均差的平方和除以样本个数得到。 检验效能:1- β称为检验效能(power of test),它是 指当两总体确有差别,按规定的检验水准a 所能发 现该差异的能力。 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将n 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 次排列,再把它们的位次 依次转化为百分位。百分位数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 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又称偶然误差,是指排 除了系统误差后尚存的误差。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观察值不按方向性和系统性而随机的变化。误差 变量一般服从正态分布。随机误差可以通过统计处 理来估计。 一、统计表有哪些要素构成的?制表的注意事项有 哪些? 一般来说,统计表由标题、标目、线条和数字、备 注五部分组成。但备注并不是必需的内容,可以根 据需要出现。 1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最好一张表突出一个中心, 不易太多中心,如果需要说明多个中心,可分成多 张统计表。 2合理安排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对于表中任意一行, 从左至右,通过简短的连接词,可连成成一句通顺 的句子。 3表中数据要认真核对,保证准确可靠 二、为什么不宜用t 检验对多组均数进行比较? 如果用t检验进行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则会 增加犯I 类错误的概率。 经检验得到拒绝H0 ,认为两组之间有差别的结论 可能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α,不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 1- α.每次判断均不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1- α)k, k为比较的次数,上例α=0.05, k=3,则均不犯错误 的概率为( 1- 0.05)3 =0.86. 至少有一次判断犯I 类错误的概率为1-(1- α)k 三、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按实验设计的类型,将全部观察值间的变异分解成 两个或多个组成部分,然后将各部分的变异与随机 误差进行比较(每个部分的变异可由某因素的作用 来解释),以判断各部分的变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 义,从而推断不同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均数是否相同。 五、简述直线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回归说明依存关系,直线回归用于说明两 变量间数量依存变化的关系,描述y如何依赖于x 而变化;相关说明相关关系,直线相关用于说明两 变量间的直线相关关系,此时两变量的关系是平等 的 2.r与b有区别:r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 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 b表示x每改 变一个单位,y平均增(减)多少个单位; 3.资料要求不同:直线回归要求应变量 y是来自正态总体的随机变量,而x可以是来自正 态总体的随机变量,也可以是严密控制、精确测量 的变量,相关分析则要求x,y是来自双变量正态分 布总体的随机变量。 4.取值范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