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厚江老师《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黄厚江老师《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黄厚江老师《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黄厚江老师《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语文教学通讯

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这是一篇现代散文,也是一篇写人的散文。大家注意,读现代散文,读写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概括老王特点的词。

生:老实。

黄:请告诉同学们在哪一段。

生:在第5段。

黄:请大家标画出来。还有吗

生:不幸。在第3段。

黄:很好。不幸,在第3段,而且不止一个。课文最后一段也有。

生:第2段,“脑袋慢”。

黄:哦,“脑袋慢”。这个词加了引号。表示特定内涵。大家说说这个“脑袋慢”是什么意思

生:滞笨。

黄:“滞笨”课文里有吗这两个词能互相解释吗不太好,“滞笨”一般是写动作,“脑袋慢”是写思想。第2段有一个词可以用来解释——

生:失群落伍。

黄:对,失群落伍,是指思想上落伍。其他骑三轮车的都已经加入组织了,他还没有加入组织。这就是落伍,这就是“脑袋慢”。

有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我”认为老王“老实”,但也有人认为他“不老实”。“不老实”有许多不同的内涵,比如,有人有小偷小摸的行为,我们会说这个人不老实;有人爱撒谎,我们也会说这个人不老实。你们说说,老王的“不老实”,可能指哪方面的问题

(学生没有反应。)

黄:大家到第3段看看整个句子:“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摔一只眼。”有两个词需要注意。一个是“光棍”,你说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还有一个是“年轻”。年轻时候不老实,年轻的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尽管同学们还不是成年人,但从阅读的角度还是应该能理解的。这个“不老实”的说法是否可靠,我们不敢断定,但我们可以由此看出老王在他那个群体中是被人嘲笑的对象,是被人当做笑料的,而这恰恰使我们看到他的“老实”。而且,我以为,一个年轻光棍。有些不老实的事,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应该是正常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对不对

生:呵呵……

黄:我们刚才是从“不老实”中看出他的“老实”。他还有哪些老实的表现

生:“落伍”也说明他老实。

黄:对。你想想看,形势变了,他反应不过来。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人家不要他了。这就是老实。“老实”这个词内涵也很丰富。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可以说是不灵活。也可以说是不能干。鲁迅就说“老实是无用的别名”。大家想一想,老王的“老实”是指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种诚实,也是一种善良。

黄:诚实,善良。

生:还可以是正直。

黄:都不错。我们再看看作者用了哪些事情表现他的老实。文章表现老王老实,写了哪几件事

生:送冰。

黄:对,送冰。大家能从“老王给我们家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这句话读出什么言外之意

生:别人不愿意。

黄:其他人不愿意而老王愿意,这表现了老王的老实。老王的老实更表现在他不但愿意代送,而且——

生:减半收费。

黄:老王为什么要减半收费啊

生:因为是顺带送的啊。

黄:你看多老实的一个人。不欺负外来户,不欺负好欺负的人;顺带的,就收一半钱。这是够老实的。其他还有表现他老实的事吗

生:还有。

黄:时,还有。哪一件事

生:送钱先生。

黄: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是吧那么,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们从中能看出老王什么样的老实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看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读):“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黄:大家注意他的重音在哪里啊对,不太清楚。大家体会一下,重音应该在哪里。

生:在“钱”。

黄:在“钱”“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那要什么呢

生:在“钱先生”。

黄:对,在“钱先生”。可是老王为什么“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呢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学术传奇,是一个学术大师,可那个时候知道这一点的人并不多。黄老师不知遭,老王更不知道。那时候,钱先生就是一个被下放的知识分子。一个失时的文化人。正因为如此。愈加见出老王的可贵和善良。他“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就是因为什么

生:因为钱先生夫妇对他好。钱先生一家都对他好。

黄:对。这是知恩图报。

生:因为钱先生夫妇是好人。

黄:尊重好人的人也一定是好人。

生:钱先生生病了。他是对钱先生同情,就是对他不幸的一种同情。

黄:是一种同情。一个不幸人对一对不幸人的同情,一个拉车的对两个文化人的同情。

生:还有一个原因是,钱先生是个老主顾。

黄:分析得很好。老王不要钱肯定不是因为钱钟书先生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但我想他一定知道钱先生是一个文化人。所以。如果说这不要钱的原因。可能隐含

着一个普通拉车人对文化人乃至对文化的发自内心的一种尊重,我想也并不牵强。倘若这一点成立。这在那样的年代该是多么可贵!

好的,我们就不拔那么高了。简单说,不要钱,是因为同情,是因为感激,是因为老主顾。因此,我们可见,老王的“老实”,不是无能,不是不灵活,也不是不能干,而是一种善良的品性。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最美好的品德就是善良。好了,刚才,我们解读了老王的老实善良,那么作者除了写老王的老实善良,另外还花了很.多笔墨写了什么

生:写他的不幸。

黄:大家觉得老王有几大不幸

生:他是有病的。

黄:有病。对,第一个不幸可以说是残疾、眼残。第二个不幸呢

生:没主顾。

黄:对,给“组织”抛弃了,拉车的没车拉了。第三个不幸呢

生:我觉得是经济方面的。

黄:经济贫困。还有吗

生:年迈。

黄:年迈年迈也是不幸吗黄老师也快年迈了,就不幸吗

生:孤苦伶仃。

黄:这一点很重要,孤苦伶仃,没有亲人。归纳一下,有四大不幸:身体残疾,失去组织,没有亲人,经济贫困。其实还有其他的不幸,比如说,遭人嘲笑,被人戏弄……大家想一想:你觉得老王自己认为他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生:孤苦伶仃。

生:失群落伍。

生:遭人嘲笑。

黄:都有道理。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果在三个不幸中选一个,你们觉得哪一个不幸时老王来讲是最大的(学生没反应)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老王他最大的渴望是什么他心中最渴求的是什么呢(学生还是没反应)

好的,我们来看课文第4段,(教师读)“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这个问题老王是怎么回答的

生:“住那儿多年了。”

黄:这个问题,一般情况应该怎么回答

生:是,或者,不是。

黄:对。可老王为什么这样回答呢这个回答说明是还是不是呢

生:是。也不是。

黄:非常好。是他家,因为他住这里;但又不是家,因为这不是他心中的家,因为在他心中这不像家。是啊。老王多想有个家啊!他心中的家应该有什么呢他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有亲人,有妻子,有弦子,他渴望亲人的关爱。他渴望亲情的温暖。

好的。我们刚才先通过文中的一些关键词理解老王,然后又通过作者所写的具体的事件理解老王,我们还通过别人的态度理解了老王,我们还试图走进老王的心中理解老王。我们知道了老王的善良,知道了老王的不幸。下面我们再深入一层,从作者与老王的关系入手进一步理解老王,同时也深入理解作者。

下面,老师读一下文章的第8段,看同学们听我读完之后会不会产生一些疑问。

(教师读课文第8段。)

黄: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生:最后一句话问:“老王,你好些了吗”但是实际上“我”前面已经看出来老王的身体不好了。

黄:你的问题是,已经知道老王身体不好为什么还要问这句话,对吗很好。大家说一说为什么问这句话。

(学生议论。)

生:关心。

生:客套。

黄:对,大家说得很好,看起来是关心,更多的是客套。这个客套,值得注意,也耐人寻味。有没有其他疑问呢

生:老王为什么突然来到作者的家

黄:对,老王病那么重,为什么还要来作者家呢来干什么这也是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去看,大家还有没有疑问看来大家没有想到。黄老师读到这里。产生两个疑问:一般说描写一个人,总会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笔调描写老王呢这是一。第二个疑问是,这一段的笔调为什么和上下文很不一致

(学生没有反应。)

黄:如果黄老师病了,来上课,也这样站在门口,你们会这样描写吗

生:不会。

黄:如果作者描写钱先生病了,会这样写吗对,也不会。但为什么写老王要这样写呢好的,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学生看第11段。)

黄:这一段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先来看一个句子:“我强笑说……”“强笑”是什么意思

生:勉强。

黄:似乎也对。为什么要“勉强”笑呢笑不出来硬挤着笑,这就叫勉强。作者为什么不想笑又必须笑啊我们读书要反复揣摩。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理解

生:老王自己身体不好为什么不给自己吃

黄:因为不明白老王为什么这样做,所以“我”就强笑了似乎还没有找到最好的理解。大家想想,这个“强”字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生:苦。

黄:哦,苦笑。其他同学呢

生:应该是一种心酸愧疚的笑。

黄:心酸愧疚。心酸什么呢愧疚什么呢又为什么要笑呢

生:因为他不想让老王知道自己内心的悲观伤心。

黄: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伤心,所以就强笑。

生:我感觉这里的作者和老王的关系不是非常的亲密。遇到老王就像我们遇到一个乞丐一样,我们非常同情乞丐,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自己又非常的窘迫,有点愧怍,强笑就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内心的这种复杂情绪。

黄:哦,大家揣摩得不错,分析得也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你们对具体语境考虑得还是不够。刚才那位同学揣摩得非常好,但说“我”有点愧怍,值得讨论。作者在那个时候就愧怍了吗送鸡蛋给“我”吃就愧怍了吗“我”给了钱又愧怍什么呢

大家还是要注意前后的具体内容。我们先看前一个句子:“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再看后面说的话:“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前一句的重音应该在哪里在“送”。后一句的重音在哪里在“给我们”。这就清楚了。“强笑”的原因就是因为老王将“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送给我们吃。大家要特别注意是“送”是“给”,而不是买,也不是挟。所以作者很意外,很尴尬,很为难,所以只能“强笑”。作者为什么为难为什么尴尬啊不收似乎不好,收了如果不给钱更不妥当。潜台词是什么是“我”和你的关系,绝不能白吃你的东西。作者为难之后怎么办

生:给钱。

黄:对,就是给你钱,这样就不欠老王人情了。老王也懂得了“我”的意思,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然后“我”也赶忙地说:“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大家再揣摩一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有哪些信息

生:以前老王拿鸡蛋来换过钱。

生:有时候“我”没有当时给钱,托人捎过。

生:以前“我”给老王钱的时候,老王也客气过,不要钱。不要钱,然后把钱塞给他,他最后还是要了。

黄:揣摩得很好。“我”一再强调说“我知道,我知道”。大家想一想,“我”真的知道吗“我”又知道什么呢

生:“我”知道老王拿鸡蛋来是换钱的。

生:“我”知道老王不要钱是客套。

黄:揣摩得很好。在“我”坚决的态度面前,老王就无话可说了,钱也收下了。——大家看,老王真是个老实人啊!但我想,收下钱之后,老王的内心一定很复杂。现在我们做一件事:请你站在老王的角度,想象一下老王这时的心理,用简短的话描述老王此时此刻的心情。

(学生思考。)

黄:哪位同学说说

生:我觉得这些钱对老王来说是一种伤害——

黄:请用老王的口吻来描述。

生:一方面,感谢杨先生一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黄:感激,关心。

生:对,另一方面觉得他们是社会上可以理解我的人。

黄:可以理解可以信赖的人。

生:但是,到最后发现他们从心里还是没有接受自己。

黄:具体说,老王的心理有三个要点:一是老王对杨先生和钱先生的感激;二是内心里一直把他们当做最信赖的人;最后发现,其实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隔阂,有距离。对吗但你还是分析,而不是描述。哪位同学是描述的交流一下。

生:杨先生他们平时待我不错,他们常常照顾我的生意。买些鸡蛋给他们,我的日子也好过多了。我现在要死了,想把一点鸡蛋和香油送给他们,但杨先生却没有明白我的心思。不过,这样也好。让杨先生心安理得地吃那些鸡蛋和香油吧。希望他们能够好好过下去,珍惜现在有家有温暖的日子。

黄:嗯,是描写,而且写出了更深一层的内容——虽然杨先生对老王的心思不理解,但老王想这样也好。可以让他们更安心地吃鸡蛋和香油。还有没有同学要说的没有好的。

黄老师读到这个地方,想到老王这时的心理,也写了几句:杨先生啊,我的鸡蛋和香油真的不是来换钱的啊。你看,我这样子,还能活几天呢我这样的一个人要钱还有什么用呢我就是想把自己一点最值钱的东西留给我最亲的人啊。可我知道,我不配有这样的心思。你们都是有大学问的人,都是有身份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可我呢,一个一字不识的粗人。一个名声不好的拉车的人。你们两位不嫌弃我,钱先生肯坐我的车,就是看得起我,是同情我,是高看我,是照顾我啊。可是,杨先生,钱先生,我还是要在心里叫你们一声:亲人啊!

这是黄老师对老王心理的描述。和刚才的那位同学比,要浅一些,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个时候在老王的眼里,杨绛夫妇是他的亲人。他孤老无依,没有亲人,最后一点东西,就送给他的亲人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老王心中,杨绛夫妇是他的亲人;而在作者的眼里,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大家能不能找到一个确切的词来表达在作者“我”的心中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一个可怜的人。

生:一个不幸的人。

生:一个需要同情的人。

生:一个熟人。

生:一个陌生人。

黄:对。在作者“我”心中,老王只是一个不幸的陌生人,或者说是一个一般的熟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这样,我们对第8段的描写就可以理解了。这段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冷静和客观,因为她眼中看到的只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个不幸的值得同情的人。请同学们回过头去,从上文“我”和老王相处的片段中,寻找这种“距离感”和‘‘熟悉的陌生感”。

生:第一句就是,“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他蹬,我坐”,让“我”感到一种距离。

黄:对!你的语感非常好。为什么用这样两个短句子呢“他蹬,我坐”,你看距离显得很远,他是拉车的,“我”是坐车的。如果揣摩一下就更有意思了。“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为什么要说话大家都有说话的欲望。对老王来说,除了“我”,又有多少人愿意和他说话呢为什么说闲话那年代,不说闲话还能说什么话“我”和老王,不说闲话还能说什么话——这就是距离,就是熟悉的陌生。其他还有没有表现老王和作者之间距离的内容

生:第4段。

黄:第4段。具体说是什么内容

生:就是那次“我”问他家的时候,老王说住那儿多年了。如果是关系非常好的话,“我”应该会问他什么原因,可作者没问,说明作者不想多关心。

黄:对,有没有关心啊关心了;但是,这个关心的分寸把握得非常好,不往深处关心。这或许就是知识分子的特点啊。表现得很关心,却不往深处关心。其他还有没有我们一起看第5段,我读一下,“有一年夏天……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你们觉得这段话哪个词表现了距离

生:当然。

黄:对,“当然”。为什么要有个“当然”呢你能感觉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生:是一种陌生感。意思是“我”当然不能占你便宜,好像没有任何感情色彩。

黄:除了陌生感、距离感之外,还有什么感觉呢

生:居高临下的感觉。

黄:对,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因为“我”经济比你好,因为“我”地位比你高,因为“我”是文化人……所以“我”当然不能占你的便宜了。很好。我们再看第7段,哪个词也表现了这种距离

生:幸亏。

黄:除了“幸亏”,还有哪个词

生:降格。

黄:对。“降格”这个词,就像第8段里的“镶嵌”一样,用了比拟的手法。这个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或者说表现了作者和老王之间的距离。从这个距离中,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呢我们刚才从作者的角度读老王;现在换一个角度,从老王的角度读作者。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我”呢

生:虽然说她对老王很同情,也帮过不少忙,但又保持了一种距离。

黄:为什么要保持距离是什么原因呢

生:她并不把自己看做老王的同类。

黄:她不把自己看做是老王的同类,说得很深刻。保持距离,肯定与那样的时代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心理上的不认同。想一想,为什么作者不把老王看做和自己是同样的人呢

生:有文化人的优越感。

黄:非常好。这种心理,的确是文化人的一种优越感。通俗说,是文人的清高;说得重一点,是文化人的狭隘和自私。可以说,她对老王的同情是不彻底的,她的善良我们觉得也是有保留的。所以,当时的作者,杨绛,完全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来看老王的。读现代散文,就是要读出文章中的“我”来。这里,我们就读出了杨绛文化上的优越感、清高甚至矫情。但这并不是杨绛先生的个人缺点,而是文化人是知识分子共有的一种缺陷,是他们这个群体和老王们这个群体之间的天然距离。而杨绛先生在本文中敢于这样解剖自己,表达自我的反思——尽管这个反思迟到了几年——则显得非常可贵,尤为值得我们尊敬。了解了这些,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就变得水到渠成。大家想想,如果说当年的杨绛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老王,是保持着一种距离和老王交往,那么当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当她愧怍于老王的时候,她是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老王的呢

生:仰视。

黄:对,是一种仰视。她发现与老王相比,自己是自私的,自己的善良是不如老王那么纯净的。于是她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可据有关资料

显示,这句话在初稿上是:“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大家想一想,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多吃多占”改为“幸运”呢

生:“多吃多占”有点贬义,改成“幸运”就没有贬义了。

黄:这是一个区别。(一学生举手)好。你说说——

生:“多吃多占”的意思比较狭隘,它只是指物质上的;改成“幸运”,内涵更广了,不仅指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强调老王的不幸,不仅是物质上的不幸更是精神上的不幸。

黄:非常好,理解得很透彻。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理解

生:有。我觉得还要广一点。其实整个社会的人可以分为幸运的和不幸的,但作者认为自己与老王相比就是幸运的人。

黄:很有哲学意味。刚才第一位同学想到的是感情色彩的差异,这两位同学强调的是内涵不同。“多吃多占”。的确是局限于物质上的愧疚,主要是着眼于两个人之间鸡蛋换钱一类的交往。起初,或者说当时,“我”认为拿钱买老王的鸡蛋是同情老王,帮助老王;后来发现,其实占便宜的不是老王,而是“我”。改成“幸运”的人,首先是概念上更对应了,表达更严谨;同时,内涵也更丰富了。更重要的是,这种“愧疚”感主要是着眼于精神,而不是物质。它表现了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也表现了作者精神的反思过程。她对老王的高大,对老王善良品性的理解,都在不断地提升。

最后,我们再讨论一个问题:作者是不是真的是幸运的人

生:不是。她也是不幸的。

黄:那么,她为什么又说自己是幸运的呢

生:是和老王相比。

黄:是的。她是不幸的,但和老王相比,她太幸运了。她经济还过得去,她还有钱先生。当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认识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最不幸的是老王这样一类人。可是要认识到这一点不容易。很多文化人,很多知识分子,往往喜欢夸大自己的不幸,以为自已是天下最不幸的人。而老王这样最不幸的人,却在那样的社会的最底层坚韧地生活着,并能坚守着做人的良知,是多么令人尊敬!大家知道那是什么样的社会吗

生:文化大革命。

黄:大家对文化大革命,可能不太了解。人们一般都以为,文化大革命主要的罪过是对文化的践踏,这固然不错。但黄老师觉得,还有更可怕的一点,就是对人

与人关系的伤害,是对善良人性的摧残。可以说,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夫妻互相出卖,师生互相攻击,早上是朋友,晚上是敌人,卖友求荣,落井下石……这样的事,随时都会发生。人与人的关系,几乎到了最冷漠最冷酷的地步。课文中对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也有所表现。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中这样的内容

生:“过了十多天……”

黄:对,就是这一段。大家读一读,体会一下老李的答话。看能体会出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读句子。)

黄:什么样的感情

生:冷漠。

黄:而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着善良,坚守着真诚,甚至坚守着对文化人的尊重,是多么难得和可贵!我想,我们站在这样的立场,置身于那样的背景,来读老王,来读杨绛,来读《老王》这篇散文,或许更容易有准确的把握,也会有更丰富的收获。

今天这节课,黄老师和大家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大家知道,该怎样去读现代散文,怎样去读写人的散文,怎样去读懂散文中的“我”。好。下课!

教学反思:我教《老王》的几个突破

1.由“读老王”到“读杨绛”。

作为现代散文或者说作为写人的现代散文,它的教学内容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呢这就首先要把握现代散文的个性特点。要全面讨论现代散文的特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简单地说:现代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地抒写作者的心灵和性灵,表达作者内心的个我;和小说相比,写人的现代散文不能或者说主要不能关注作品中作者所写的人物,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个“我”。可是,我们遗憾地看到,不少老师教学《老王》仅仅是着眼于老王或者主要着眼于老王,即使有时候也在关注“我”,但似乎总是把老王作为关注的重点,对“我”的解读也只是为了解读老王,我以为这样把握文本是有问题的。在这次教学中,我更自觉地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我”的解读上;而对老王的解读则是一个陪衬,通过老王和“我”的对比,进而更为深入地理解“我”,理解作者。

2.由“善良”“不幸”到“需求”“渴望”。

我们说学习《老王》的重点不应该是理解老王,而是理解作者杨绛。这绝不是说不需要解读老王,但我们对老王的解读却不能仅仅着眼于他的善良和不幸,而要

在解读老王善良不幸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解读他的内心需要。老王固然是善良的,作者通过几件事写出了他的善良。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又不能只看到他的善良,而应该把这种善良放到特定的背景中,看到它更为深层的内涵。在那么多有知识或没有知识的、有文化或者没有文化的人变得冷漠的年代,为什么老王能够坚守这样的善良呢为什么连作者这样的人也很难做到那样单纯的善良而老王能够做到呢当然,这或许不是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老王固然是不幸的,但我们仅仅需要了解他的不幸吗我们不应该深入一点关注一下不幸的老王、善良的老王的精神需求是什么吗我们对于作者和老王之间的隔膜,对于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真正目的,对于“我”后来的"隗怍”,缺少应该有的深入理解,这都与我们对老王的内心需求缺少关注和理解有关。看起来,作者对此似乎没有用很多笔墨去表现,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品读文本,并不难发现老王对温暖亲情的企求,而关于“家”的回答则最为明显。

也许我的生活经历,使我容易对老王有先人为主的解读,读到他的言行,我总很容易就想到我们村庄中那些近似老王一样的人物(无论是老王那样的年代还是今天这样的年代)。我从他们的眼睛中很容易读出他们精神的孤独和对亲情的渴盼(无论是当年贫困的年代还是今天这样富裕的年代)。我很肯定地说:老王是非常孤独的,老王对亲情有着强烈的渴求。所以他和作者在车上有着很投机的聊天,所以他才说那住了多年的地方并不是他的家,所以他才反复强调最后送鸡蛋和香油不是为了换钱,甚至他说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3.由“同情”“不尊重”到“距离”“冷漠”。

大家都知道,解读最后一句话是解读《老王》全文的关键,而解读“愧怍”的原因,又是解读这句话的关键。那么作者为什么“愧怍”呢

记得第一次听一位老师教这篇课文,教学的思路是,先认识老王的善良,再认识老王的不幸,然后提问:对这些不幸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要同情,要关心,要帮助。再讨论:“我”关心了吗结论是关心了但关心得还不够,帮助了但帮助得还不多,所以“我”很“愧怍”。最后出示一组弱者的照片,号召同学们要关心弱者同情弱者帮助弱者。现在这种解读似乎已经少了,因为这显然是有悖文本的。作者并非因为没有同情没有关心老王而“愧

怍”。现在听得多的说法是:“我”对老王只有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与,而没有平视的尊重和理解。这似乎是有深度的。但要讨论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回到我们前面说过的问题:老王需要什么老王最需要“平视的尊重”吗我想,这可能没有真正理解老王。以我对老王一类人的理解,或者从文本看,老王似乎并不会奢望杨绛这样有身份的文化人对自己进行“平视”和“尊重”吧。

理解杨绛到底为什么“愧怍”,不能不关注她内心对老王这个人的定位,即她把他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则不能回避文章中那个描写僵尸一

样的老王的段落。这个段落是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的:为什么作者同情老王,却用这样的笔调描写他为什么这个段落和文章前后的笔触完全不一样至今我仍不敢说,对这样的问题有了自己满意的答案;看了一些文章的解说,似乎也没有发现让人信服的观点。但我有一点感触非常强烈,即从这个段落中读出了作者和老王之间的距离,感受到作者面对僵尸一般的老王的强烈的冷静,或者甚至可以说是冷漠。我想,倘若写钱先生,写女儿圆圆,作者是绝不会这样写的。就是说,在“我”心中老王远不是她的亲人(我知道,这是苛求作者),而只是一个熟人,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一个曾经帮助过的人,一个有过鸡蛋换钱的来往的人。我说不清楚这是什么笔法,但我敬佩作者敢于如此客观地写出自己当时的真实心态。这是需要勇气的,是难能可贵的、令人尊敬的品格。但我们不能因为对杨绛先生的敬重而不敢正视这一段;我们不能因此而回避和误读这个段落中“我”的冷静、冷漠,甚至有一点自私。事实上,杨绛先生的令人可敬不会因为这一点受到影响,而是恰恰相反。首先,这不是她个人品行的缺陷,而是他们那一类人共性的自私和虚伪,是“我”那一类人和老王这一类人集体的距离和阶级的距离,而作者敢于揭示出自我的虚伪和矫情,便是一个尤为值得敬重的人。

4.由读懂到学会读懂。

我曾不厌其烦地强调: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可惜的是,很多阅读教学还仅仅是追求让学生读懂文本。《老王》的教学尤其如此。不少老师教学《老王》,就是让学生得到某一个思想。我以为,这是远离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对于学会阅读的训练。比如读《老王》,我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层次去读:抓住文章中概括性的词语读;抓住作者写的主要事件读;抓住别人对老王的态度读;从老王的内心需求去读;从老王和“我”之间的关系去读。这是阅读的角度,是阅读的层次,也是阅读的方法。解读“我”和老王之间的距离,先从文章最难理解的描写僵尸一样的老王的那一段中去感受“我”和老王的距离,再抓住“我知道”那一句话进行突破,再通过对老王心理的揣摩解读老王内心对“我”的定位,明确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之后再回读课文从中寻找“距离”的具体表现。如此用心的安排,并不是为了实现我的什么教学意图,而是要引领学生学会解读文本。

另外,解读这篇文本,大家都会强调如何抓住关键句读懂全文,而我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更想强调如何由全文读懂“一句话”。这并非是要标新立异,其用意正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辩证的阅读策略。

黄厚江《阿房宫赋》教学实录及点评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黄厚江点评者:褚树荣 教学理念:文言文应该教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教学目标解释: 高中进新课改以后,课程理念、教材编制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变化。作为一线老师,很现实的问题是面对新教材,我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从语文教学来看,不但语体文教学碰到这样的问题,古诗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迫切。教材内容多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怎么解决?背诵积累和鉴赏感悟孰轻孰重?落实基础和创新拓展怎样才能彼此兼顾?学生自学和教师串讲的关系如何处理?应该偏重于语言文字、文章体式等形式要素教学,还是注重民族传统、古代文化等内容要素的熏陶?文言文教学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传承经典?这些问题无论进入课改试验区与否,都可能是我们在教学古诗文时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 教学重难点解释: 应该说,古诗文教学,我们已经有相当悠久的教学传统,已经有行之有效的前人经验,但在新课改浪潮之中,如何适应新的课程结构,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如何达成新的课程目标,又要我们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有所创新。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这一课例,恰是继承与创新的良好示范。 教学过程的实录与随感: 师:上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个专题第一个板块的第二篇课文《阿房宫赋》。同学们在课前预习课文时,提了很多问题。但是大家提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一一解决,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因为很多问题,只要把注释用心地琢磨一下,把上下文结合起来想一想,就能够自己解决。在这里,我们一起研究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入题简洁,但包含了三层意思:一、不可能一一解决,是因为问题多,没有必要一个个解决,是因为有些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这里隐去不说了,有些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大凡一线老师都有同感,学生有时候碰到问题,是因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二、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指点了一种读书方法:看注解、察语境、做比较。文言文的很多问题不就是这样解决的吗?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典型性的问题,正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堂时间有限,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时间更有限,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主动性起作用了。) 比如课文第一小节,有同学问最后一句话“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课文没有加注,实际上大家用心想一想上文的意思,还是能够理解的。(去掉这句话也可,教学进程没有影响,但加上,既是鼓励,又是提醒。)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够为提这个问题的同学做一个回答? 生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地方不同而气候不同,是强调宫很大。 师:哦,是强调宫很大,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理解的? 生2:我觉得这句话从下文来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应该是说秦始皇对一些妃嫔的偏爱或者是冷漠…… 师:哦,两位同学的理解不一样。一位同学从实处来讲,是说阿房宫太大了,就像经历了四个季节。一位同学是从主观上讲,宫廷里头不同的宫女受到不同的境遇而感受不一样。都有道理,但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你看上文,“歌台

黄厚江老师《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语文教学通讯 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这是一篇现代散文,也是一篇写人的散文。大家注意,读现代散文,读写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概括老王特点的词。 生:老实。 黄:请告诉同学们在哪一段。 生:在第5段。 黄:请大家标画出来。还有吗 生:不幸。在第3段。 黄:很好。不幸,在第3段,而且不止一个。课文最后一段也有。 生:第2段,“脑袋慢”。 黄:哦,“脑袋慢”。这个词加了引号。表示特定内涵。大家说说这个“脑袋慢”是什么意思 生:滞笨。 黄:“滞笨”课文里有吗这两个词能互相解释吗不太好,“滞笨”一般是写动作,“脑袋慢”是写思想。第2段有一个词可以用来解释—— 生:失群落伍。 黄:对,失群落伍,是指思想上落伍。其他骑三轮车的都已经加入组织了,他还没有加入组织。这就是落伍,这就是“脑袋慢”。 有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我”认为老王“老实”,但也有人认为他“不老实”。“不老实”有许多不同的内涵,比如,有人有小偷小摸的行为,我们会说这个人不老实;有人爱撒谎,我们也会说这个人不老实。你们说说,老王的“不老实”,可能指哪方面的问题 (学生没有反应。)

黄:大家到第3段看看整个句子:“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摔一只眼。”有两个词需要注意。一个是“光棍”,你说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还有一个是“年轻”。年轻时候不老实,年轻的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尽管同学们还不是成年人,但从阅读的角度还是应该能理解的。这个“不老实”的说法是否可靠,我们不敢断定,但我们可以由此看出老王在他那个群体中是被人嘲笑的对象,是被人当做笑料的,而这恰恰使我们看到他的“老实”。而且,我以为,一个年轻光棍。有些不老实的事,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应该是正常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对不对 生:呵呵…… 黄:我们刚才是从“不老实”中看出他的“老实”。他还有哪些老实的表现 生:“落伍”也说明他老实。 黄:对。你想想看,形势变了,他反应不过来。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人家不要他了。这就是老实。“老实”这个词内涵也很丰富。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可以说是不灵活。也可以说是不能干。鲁迅就说“老实是无用的别名”。大家想一想,老王的“老实”是指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种诚实,也是一种善良。 黄:诚实,善良。 生:还可以是正直。 黄:都不错。我们再看看作者用了哪些事情表现他的老实。文章表现老王老实,写了哪几件事 生:送冰。 黄:对,送冰。大家能从“老王给我们家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这句话读出什么言外之意 生:别人不愿意。 黄:其他人不愿意而老王愿意,这表现了老王的老实。老王的老实更表现在他不但愿意代送,而且—— 生:减半收费。 黄:老王为什么要减半收费啊 生:因为是顺带送的啊。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老王》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发散思维课)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在预习时,按照上课惯例,从三方面做预习工作:一是不解之处;二是精彩之处;三是有误之处。每个同学至少要有一处发现,准备上课发言。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9页,这幅图中所画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师:相信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就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开始提问发言。请语文科代表做好发言记录。 生1:文中“脑袋慢”、“没绕过来”、“慢了一步”为什么要用引号引起来? 生2:引号是为了引用老王说的话。 生3:引号是为了直接引用老王说的话,为下文做铺垫。

师:看来大家对引号的作用掌握的不错,回答的很好。给提问和回答的同学各加1分。 生4: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是更深的不幸”? 生5:第一个不幸是指的从小营养不良,第二个不幸指的是得了恶病。 师:那么由这两个方面来看,可以反映出老王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什么呢? 生6:苦! 师:头脑真是灵活,给两位同学各加2分。 生7:为什么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 师:给这位同学先加2分。是啊!为什么有三轮车不敢坐,而要去挤公共汽车呢? 生8:因为老王的一只眼睛是瞎的。 生9: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社会动荡,所以作者不敢自己独自乘三轮车。 师:能联系文章背景思考问题,说明预习工作做的不错,各加2分。 生10:在老王去给作者送鸡蛋的时候,为什么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的数不完”? 生11:因为作者当时被老王的样子吓到了,所以记不清数目了。

读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

读《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重视古诗文教学,在不断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个暑假,在学校倡导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中,我选择了《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 这本《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共分三辑:第一辑为:古诗教学,第二辑为:词的教学,第三辑为:古文教学。书中共收录了王崧舟、支玉恒、于永正等13位名师的20节古诗文课堂教学实录。研读这20节课,我仿佛亲身走进了大师的课堂之中,领略了他们课堂教学那种平实中透大气、朴实中显浑厚的不折不扣的大家风范,感受到了他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和高超的课堂驾驭技能以及课堂背后那厚实的文化和文学底蕴,仰慕不已,叹服不止。 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用历史与文学的视角,把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夜泊枫桥听到的姑苏钟声解读得酣畅淋漓,使人穿越了历史的长空,感受到魅力四射的经典文化;他的《长相思》一词的教学,为我们在诗词教学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了一种“和解”之道。他说: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他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用他的课堂为大家呈现了真正的“诗意语文”。品味他的课堂实录,心里就要着实陶醉一番,同时也必定要在心里想起一句古人的话:“读他的作品,同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令人自觉形秽。” 清华大学附小的窦桂梅老师是一个对小学语文教学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人,她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调动着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她的课永远都是那样激情四射,在激情澎湃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她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课上,她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中读出古诗词特有的抑扬顿挫和平仄有序,从而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仅一节课中,她自己说出的及引导学生说出的古诗词就达近十首,而且信手拈来,运用得心应手,由此可见她的语文积累功底之深厚!她的激情和智慧正是来源于其厚重的积淀,来源于其孜孜不倦的学习。 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大都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而这需要致力于有品味的朗读,有体悟的朗读。没有过多的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没有华丽的表现形式,他们照样能把课上得精彩,上得绝妙! 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几乎是教师的“独角戏”。为何如此自己也作过深深的思考,我将原因归三: 1、自己的文化底蕴远远不够。 自己平时很少去深入地研读古诗文名篇。上学时学的那些古诗文也是些皮毛,真正的古诗文底蕴其实捉襟见肘。曾经试问自己:能背诵多少诗歌能背诵多少名段又认认真真地读过多少古代名著无疑,自己是难以为师的! 2、自己对教学古诗文的认识不到位。

黄厚江作文模板教学实录.doc

【教育感言】 作文教学要提高效率,首要的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有准确的定位,对写作的一般规律有准确的把握和真正的尊重,致力于学生写作状况的改善和写作过程的优化。如果总在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动脑筋翻花样,恐怕只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堂写作课,学习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 (师板书“写出人物的个性”。) 师:那什么是人物的个性呢? 生1:我认为是人物独有的特 点。(师板书“独有”。) 师:是的,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区别于另外一个人的独有的特 点。请大家从学过的课文中举例子,说说课文写出了人物怎样的鲜明个性。 生2: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老师教学生写字,就表现了老 师慈爱负责的个性。 师:是的,这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写出人物的个性。除了通过事件写人物之外,还有许多细节也可以写出人物的个性。《我的老师》中有能表现蔡芸芝老师个性的细节吗? 生3:“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 敲在石板边上”的细节,表现了老师的和蔼亲切。 师:很好,这个细节就是老师充满爱的个性动作。其他同学还能

说说不同的例子吗? 生4:动作描写也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如《赵普》,他向宋太祖推荐人才,太祖不任用,他就反复推荐,气得太祖撕坏了他的奏章,他回去把撕坏的奏章粘贴好,第二天还是推荐这个人。如此反复几次,最后太祖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这表现赵普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 见。 师:有很多同学学习文言文只注意字词和句子的理解,而这位同学从文言文中学习写作的手法,非常可贵。 生5:还有外貌描写。鲁迅的胡子是“隶体的‘一’字”,头发是根 根直竖的,这就写出了鲁迅的瘦削、严肃,表现了他的顽强、倔强与 刚正不阿。 师:除了具体事件、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可以表现人物个性,一 句话也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主要人物 是那位船长,他的一句话就能表现他的性格。有同学记得吗? 生6:“??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 个人救出去。”反映了船长高度的责任感和舍身为人的精神。 师:大家能举出语言表现人物个性的例子吗?(学生没有反应)《社戏》里面的双喜,大家还有印象吗? 生7:有印象。当大人们迟疑不决时,双喜大声地说:“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些话反 映了他的聪明,也使得大人放心地让“我”去看戏了。 师:是的,双喜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他的

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和你们商量一件事? 生1:(学生都在坏笑)老师想要拖堂—— 师:你们笑什么,你怎么知道我要拖堂啊老师,今天可能要拖一会儿等一会儿,你们数学老师来了,在窗外,我们就装作没有看见,他干着急,没有用,我们继续上 师:(教师写课题)今天我这个课题为什么竖着写呢? 生:(小声的)山高啊 师:现在不说,等一会你们就明白了课文能够背上了吗?没有背上的继续背,背上的要能默上现在开始背诵,不能背上的看着课本 生:(学生背,比较整齐) 师:背得不错,一直没有犹疑,说明同学们背得很熟但是,有几个句子同学们背得很快,我还不太清楚第一个是“蚕丛及鱼凫”鱼什么啊? 生2:凫(fú) 师:嗯,不错还有一个句子,你们读得不好有一个字音读得不准确飞湍瀑流争喧豗,什么“崖”转石万壑雷 生:(同声)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 师:什么“崖” 生3:砯(pīng)崖,课本上有注音 师:啊,我还没有在意版本不一样过去我们一直读成“砰”崖转石没关系你读你们的砯(pīng)崖,我读我的“砰”崖呵呵,别得意得太早我本来不准备抓这个的,后面的句子怎么读 生:(同声)奇险/也如此 师:不要读了,已经错了“也”字,靠前,还是靠后? 生4:靠前

师:不但靠前,还要拉长李白的诗歌中用“也”字,跨越了诗文的界限继续读 生:(学生读)奇险也/如此 师:老师示范据说,李白拜谒贺知章,就呈上这首诗贺知章读完之后,说,真乃谪仙人也什么是谪仙人啊? 生5:就是被贬谪的仙人 师: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蜀道难》是神仙才能写出的诗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神仙有什么特点? 生6:不受束缚,比较自由 生7:想象丰富,奇特 师:有道理,这是神仙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进入神仙的诗文诗歌讲究诵读这首诗如果把前面三个字读好了,这首诗就不要上了谁来试试我们请五个人读一读从这个同学开始 生8:噫吁嚱! 生9:噫吁嚱! 生10:噫吁嚱! 生11:(感觉读不出来) 师:我修正一下,把后面的一句连起来,让感情充分宣泄出来 生:(五个学生继续读)噫吁嚱!危乎高哉! 师:同学们,排列组合有没有学? 生:(同声)还没有呢 师:你们可以想一想一是重音,而是延长,三是延多长等会儿,你们把这个题目给你们的数学老师做一做看他能不能做出来同学们继续读一读义含其中 生:(学生读) 师:除了这三个词,全诗还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请你们把这三句都划出来 生:(学生划这三句) 师:请两位同学演绎一下胖哥,到你出场了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一、激情导入,简介作者 师:同学们,当你们走地繁华的街头,或许会碰到这样的些人:顶着烈日换送液化气的工人,冒着严寒蹬三轮的车夫,迎着寒风清扫街道的阿姨,淋着冷雨叫卖青菜的老人 你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他们的无奈吗?他们是否曾触动你的心灵? 师:今天我们和杨绛女士一起走近一位小人物 老王。(师板书:《老王》)杨绛,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你知道她的另一个身份吗? 生:她是钱钟书的夫人,我看过电视剧《围城》,就是根据钱钟书的小说拍成的。 师:很好,这位同学善于了解和积累。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同学们放声朗读一遍课文,划出你不熟悉的字词及不太懂的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提出字词,教师引导明确读音及意思。 三、再读课文,感受人物 师:快速朗读一遍课文,说说你感受到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依据是什么?读后同桌间可先交流一下。

生 1 :老王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不幸的人。从文章二、三段可以看出来。 生 2 :老王是一个贫困的人,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甚至比不上骆驼祥子。(众同学笑) 生 3 :老王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愿意给作者带来冰,车费减半,而且在冰价相等的情况下,他送的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 生 4 :我也认为老王一个善良的人,他送钱先生看病,坚决不要钱。 生 5 :我认为老王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受到了作者一家的帮助,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师:大家有分析很到位,也很精彩。老王虽是这样一个卑微、

贫困,但很善良的不幸者,作者却对他给予足够的关注。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 1 :别人不愿坐老王的车,作者坐,照顾老王的生意。 生 2 :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坚持给钱。 生 3 :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他大瓶的鱼肝油。女儿也善良,真是 有其母必有其女 啊!(众生鼓掌) 生 4 :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为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活。 四、品读精段,换位体验 师:是啊,老王与作者一家的交往正体现了 以心换心,以爱换爱,以善良去体察善良 。文中

《写出人物的个性》教学实录(黄厚江)

《写出人物的个性》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堂写作课,学习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板书“写出人物的个性’)。那什么是人物的个性呢 生:我认为是人物独有的特点。(师板书‘独有,’) 师:是的,所谓的个性就是一个人区别于另外一个人的独有的特点。请大家从学过的课文中列举例子,说说课文写出了人物怎样的鲜明个性。 生: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老师,教学生写字,表现了老师慈爱负责的个性。 师:是的,这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写出人物的个性。除了通过事件写人物之外,其他也还有许多细节也可以写出人物的个性。《我的老师》中有写出蔡芸芝老师个性的细节吗生:“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的细节,表现了老师的和蔼亲切。 师:很好,这个细节就是老师充满爱的个性动作。其他同学还能说说不同的例子吗 生:动作描写也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如第五课《赵普》,他向宋太祖推荐人才,太祖不任用,他就反复推荐,气得太祖撕坏了他的奏章。他回去把撕坏的奏章粘贴好,第二天还是推荐这个人,最后太祖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这表现了赵普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 师:有很多同学学习文言文只注意字词和句子的理解,这位同学从文言文中学习写作的手法,非常可贵。 ~ 生:还有外貌描写。鲁迅的胡子是‘隶体的‘一’字”,头发是根根直竖的,这就写出了鲁迅的个性。 师:反映鲁迅什么样的个性呢(板书隶体“一”字)有人看过鲁迅的肖像吗 生:看过。 师:你看过鲁迅肖像后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他很瘦,很严肃。 师:他的瘦削和严肃,表现了他的顽强、倔强与刚正不阿,像“隶体的‘一’字”的胡子,根根直竖的头发也是如此。除了具体事件、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可以表现人物个性,其实一句话往往就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主要人物是那位船长,他的一句话就能表现他的性格,有同学记得吗 生:‘……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反映了船长的高度责任感和舍身为人的精神。 师:大家能举出语言表现人物个性的例子吗(同学没有反映)《社戏》里面的双喜,大家还有印象吧 生:有印象。当大人们迟疑不决时,双喜大声地说:“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些话反映了他的聪明,也使得大人放心地让我去看戏了。 师:是的。双喜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他的聪明能干。因为消除一了大人们的所有顾虑,主客观的因素都作了考虑,确实见出了他的聪明能干,大人们相信他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其实还有一句很能见出个性的话—— * 生:在偷豆子吃的时候,他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表现了他的纯朴善良。 师:通过上面的回忆学习,我们知道,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很多,事件叙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等等都可以表现出人物的个性。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写出一个人物的个性。具体要求是:用8-10分钟的时间,通过一两个片断,写出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的个性。大家首先要想想你准备写谁,还要想一想

黄厚江老师《装在套子里的人》

黄厚江老师《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外国文学中,有三位短篇小说家得到人们的特别推崇,有人称之为“短篇小说大师”,哪位同学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是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和俄罗斯的契诃夫。 师:对。你能说说他们的代表作吗? 生:欧·亨利的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等,莫泊桑的代表作有《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还有长篇小说《漂亮的朋友》、《一生》等,契诃夫的代表作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师:很好。这三位“短篇小说大师”,不仅短篇小说的数量很多,而且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欧·亨利以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见长,莫泊桑的小说“以小见大,构思新颖”,哪位同学能根据在初中所学习的课文说说契诃夫的主要风格是什么? 生:幽默讽刺。(板书。)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小说风格。小说的标题叫“装在套子里的人”,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数一数别里科夫身上有多少个套子。请大家边看书边做符号,在套子下面画横线。 (学生看书,做符号。)(大约三分钟。) 师:哪位同学先说说? 生:13个。 师:请具体说说。 生:雨鞋,雨伞,棉大衣,伞套,表套,刀套,脸套子,衣领,黑眼镜,羊毛杉,堵耳朵眼的棉花,车篷,壳子。 师:大家先看看有没有重复的。 生:有。“脸套子”就是“衣领”,还有“壳子”是一个总的说法,不能看见一个具体的套子。师:很有道理。那是不是就是11个套子呢? 生:不是。 师:还有哪些套子呢? 生:古代语言。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古代语言,对于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师:你的分析方法很好。阅读理解就是要善于从文中找根据。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套子呢?生:还有许多。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政府的告示”、“报纸上的文章”,对他来说,都是套子。 生:还有。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其实也是他的一个套子。 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其他还有吗? 生:他的房子、卧室、帐子、被子,也都是他的套子。 师:大家找得很细,分析也比较准确。课文这一小节有几个字词要注意一下。(板书:兢、宵、采、僻)那么,他的身上到底有多少个套子呢? (学生阅读数套子。有人说20,有人说24,发生争论,期待老师的结论。) 师:我看同学们不用再争论了。为什么呢?——因为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是无法数清的。除了小说里已经具体写出来的以外,其他有没有了呢?我看肯定还有。(板书:数不清的套子)但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在别里科夫身上最主要的一个套子是什么呢? 生:是思想上的套子。因为思想总是支配一个人的一切行动的。 师:很有道理。但我以为还不够准确,或者说,我的观点和你的差不多,但又有区别。大家的意见呢?

《老王》教学实录(娄 爽)完美版

《老王》课堂实录 该课获2010年全国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观摩活动特等奖 娄爽/执教、整理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屏显作者照片。) 师:鬓发斑白,慈眉善目,精神矍铄,气度儒雅,一派学者风范。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一生都在从事文学工作,在学术界德高望重,其中我们熟悉和喜欢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目前最好的译本就出自杨绛之手。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她的一篇文章《老王》。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把握内容 师:首先请大家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个词语能够表达作者写此文时对老王的情感。 (生速读课文。) 生1:我觉得应该是最后一段的最后一个词——愧怍。 师:很好,关键词是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很显然,这里杨绛将自己说成是一个幸运的人,将老王说成是不幸者。我们结合文章看一看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生2: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可见老王无亲人,无依无靠。 生3:“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可见老王身体残疾。 生4:“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看出老王别无生活来源。 生5:“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塌败”是什么意思? 生6:塌陷破败。 师: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后来当“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是如何回答的? 生7:“住那儿多年了。” 师:如果有人问我们“那里是你的家吗”,我们通常会回答“是我的家”或者“不是我的家”,老王为什么不这么回答而要说“住那儿多年了”呢? 生8:那个小屋可能根本就不是老王的家,只是他暂时居住的地方。 师:这个塌败的小屋也许本不是他的家,只是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罢了。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王多么渴望能有一个家呀。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命运很惨,他是个多么不幸的人啊!他生的时候是这样,死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生9:死的时候无人过问,被埋在什么沟里。 师:老王是回民。回民是非常讲究丧葬仪式的,人死了一定要用洁净的身体去拥抱真主。而老王死后被埋在了沟里,污秽不堪。他生得如此屈辱,死得又如此狼狈。他真是一个不幸的人啊!看到这里,我们也不禁为老王掬一把同情之泪。他孤苦无依,贫病交加,渺小得如沙漠里的微尘,卑微得似荒野中的小草,老王真不幸! 三、深入挖掘,理解情感 师:请同学们再看结尾的这句话。是不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就要产生愧怍的情感呢?“愧怍”一词是什么意思?

黄厚江教学特色

他追求的语文课是本色的语文课;追求的教学风格是“自然、和谐、厚实、大气”;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是“人”与“人”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语文和非语文的和谐。在阅读教学中,他追求的是以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写作教学中,他追求的是引导学生写出平平常常的好文章。 1.一切教学活动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以说,黄厚江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语文的活动,一切活动都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一个游离于语文的教学环节。这就使得它的课堂能够把新课程的理念、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比较好的统一在一起。 2.让语文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可以说,黄老师用他的课堂立体地展示他的一个基本教学理念:语文课只能是语文,又不能仅仅是语文。他始终认为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思想成长是语文的应有任务,也是语文教师的应有责任。让学生感受魏徵进谏的感情基调、从《谏太宗十思疏》中摘出句子加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通过改写比较《阿房宫赋》的结尾,这些富有创意的语文活动,无不着眼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思想成长。 3.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黄厚江老师并不排斥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但他清醒地追求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他曾多次表达过一个观点: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没有什么新的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方法。他一再强调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不是依赖于方法的变化;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并不代表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即使是新的方法和手段,也必须和语文的学习方法有机结合,否则很难有好的效果。只有用语文的方法才能教好语文。 4.师生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黄厚江老师提出的语文课堂的“四项基本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和谐原则,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教学主体的问题上,黄老师提出了师生双主体融合的新颖观点。新课程改革之后,他撰写文章针砭学生主体的虚假和教师主体的失落。听他的课,人们最强烈的感受是始终如行云流水,师生高度融洽,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师生各得其宜,各尽其“责”。 5.让所有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语文是最有乐趣的学科,然而在今天要享受到语文课的快乐并不容易。可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却能如愿以偿,黄老师的课堂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应有的也是独有的魅力: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魅力,思想的魅力,教学智慧的魅力,学习过程的魅力。这一切带给他的学生无穷的快乐;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也带给他无尽的快乐。

春天里的相遇 ——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春天里的相遇——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时间:2016-04-12 12:35 作者:郑玉萍 3月27日,阴阴的天,绵绵的雨,南昌市二中就在这蒙蒙的春雨中静默着。步入校园,一块一块被修理得平整有型的绿色草坪,错落有致的树木花草,干净的小路边还有舒适的长椅,它们都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安静地凝视着从全国各地匆匆赶来参加“真语文“活动的老师们。如果不是主教学楼有“昌吉二中”这样的字幕,我还以为这是一处小花园呢! 好喜欢这样的校园,清丽诗意!江南这样的校园可能比比皆是,对于北方的我,一见钟情于这样美丽如画的校园,是不是有点少见多怪了?我想更美丽的应该是,让我们越过千山万水,不辞辛苦,一路寻来,满怀好奇和期待的“真语文”活动吧! 果真如此! “真语文”活动以江苏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的一堂高中语文课《葡萄令》拉开序幕,这堂《葡萄令》以及黄老师的讲座《解读文本的立场和维度》,使我对“真语文”何为“真”,一下豁然开朗了。 (一)我们先来看课堂教学的开始: 师:我们来“咀嚼”一下课文。黄老师读一个片段,你们从中感受一下哪个词用的次数比较多。 (读课文) 大家有没有发现哪个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对,是“了”。如果再细读,这篇文章除了葡萄,除了月,这个“了”用得多就很有意味,

这是什么样的语言风格? 生:一种拉家常似的、非常平易近人的风格。 师:太好了,“拉家常”这个词把汪曾祺散文的特点说出来了。一般人的散文语言都是典雅的,文学性很强,但汪曾祺口语化的语言特别多。很多人觉得不仅仅像老大爷的语言,有时候还很接近一个孩子的语言。汪曾祺的散文句式也有特点,大家可以把这一段自己读一读,再看一看其他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比如说第七段,后面用了个词:碧绿,我觉得这个词写得很短,但是让人感觉很有力度,感觉到叶子长出来了。 师:非常好。让我们有种感觉:一句一话,一词一话,每个词都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好像看到这个碧绿的情景,劳动者在这个葡萄园里就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选取文本的一段,朗读之后,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寻找哪个词用的次数比较多。当学生发现文本中的“了”字,出现的频率颇高时,黄老师就让学生细细体会“了”字背后的意蕴,学生很快感受到汪曾祺先生散文语言的平易质朴,淡而有味的特色。 而黄老师,站在学生中间就像邻家大叔,笑容亲切,语言朴实,对话机敏,点拨幽默风趣,让课堂的湖水漾起一阵又一阵美丽涟漪。课如其人,你看,“一句一话,一词一话,每个词都能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样的语言如大地般的朴实深厚,如黄老师朴素平凡的外在形象,洗尽铅华,只见真纯。

《老王》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发散思维课)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在预习时,按照上课惯例,从三方面做预习工作:一是不解之处;二是精彩之处;三是有误之处。每个同学至少要有一处发现,准备上课发言。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9页,这幅图中所画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 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 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师:相信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就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开始提问发言。请语文科代表做好发言记录。 生1:文中“脑袋慢”、“没绕过来”、“慢了一步”为什么要用引号引起来? 生2:引号是为了引用老王说的话。 生3:引号是为了直接引用老王说的话,为下文做铺垫。 师:看来大家对引号的作用掌握的不错,回答的很好。给提问和回答的同学各加1分。 生4: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是更深的不幸”? 生5:第一个不幸是指的从小营养不良,第二个不幸指的是得了恶病。 师:那么由这两个方面来看,可以反映出老王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什么呢? 生6:苦! 师:头脑真是灵活,给两位同学各加2分。 生7:为什么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 师:给这位同学先加2分。是啊!为什么有三轮车不敢坐,而要去挤公共汽车呢? 生8:因为老王的一只眼睛是瞎的。 生9: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社会动荡,所以作者不敢自己独自乘三轮车。 师:能联系文章背景思考问题,说明预习工作做的不错,各加2分。

生10:在老王去给作者送鸡蛋的时候,为什么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的数不完”? 生11:因为作者当时被老王的样子吓到了,所以记不清数目了。 生12:因为事情隔了很久,所以作者记不清了。 生13:因为作者很惊讶,老王在这个时候还能亲自给她送鸡蛋。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不错,想的也很全面,做了认真的思考,各加2分。生14: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的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为什么写他不老实,这个老实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先给他加上3分。大家看看77页的第三段倒数第二句“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此处也有个“老实”,两者对比一下看看两个“老实”的含义如何? 生15:第一个“老实”是指老王年轻时不规矩。第二个“老实”是指老王厚道。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要费些脑子,先给这位同学加上2分,课后我们可以再仔细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做具体的分析。 生16: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加3分。结合课文来看,前一个不幸应是指什么? 生(齐):从小营养不良 师:很好,那么后一个不幸指什么呢? 生(齐):害了恶病。 师:那么,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生17:我想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良说明的是他从小生活环境不好,而害了恶病说明他的生活状况的不好,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下,给他加上2分。再给大家一天的时间思考,我们明天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8:老王吃鱼肝油后,到了晚上真的看得见吗? 师:加1分,哪位同学能回答她的这个问题?

《黔之驴》教学实录

《黔之驴》教学实录 《黔之驴》课堂实录 执教者:江苏省苏州中学特级教师黄厚江 一、导入: 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柳宗元的《黔之驴》,知道柳宗元吗?哪个朝代的? 生:【齐声】唐代文学家。 师:他最擅长写什么? 生1:杂文。 师:最擅长写杂文里的什么类型? 生2:寓言。 师:真厉害,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住啦!唐宋八大家主要都是散文写得好,柳宗元不仅散文写得好,传记写得也不错,写得尤其好的是寓言。哪位同学说说寓言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寓言有什么特点? 生3:寓言能以一个小故事表达一个大道理。 师:你概括了寓言的两大特点,一是有故事,二是用故事反映道理,当然不一定是大道理。而寓言故事又不同于一般故事,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4:寓言简短生动。 生5:里面人物都是动物。 师:这句话怎么表述? 生6:里面的主要角色是动物或植物,一般不用人。 二、整体感知 师:今天的故事主角是谁啊?

生:【齐声】驴! 师:哪里的驴? 生:【齐声】黔,贵州! 师:这个说法基本成立,准确一点则是不成立的,后面再说。“黔”怎么读? 生:【齐声】qián! 师:好的,那大家知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生:【齐声】读! 师:对,首先要读。课文读过了吗?注释读过了吗? 生:【小声齐答】读了。 师:有点底气不足,注释要以默读为主,课文要以朗读为主。请同学读课文,谁主动读? 生举手。 师:女生优先吧。听的同学可以想想她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一女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怎么样啊?与你们心中的标准一致吗?有没有觉得比她读得好的? 一男生朗读课文。 读完学生鼓掌。 师:读得是否更好一些?这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比女生后读。 生笑。 师:女同学咬音很准,男同学把寓言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像最后一句就有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你愿意带大家一起读吗? 生齐读。 师:谢谢这位同学,你的活比老师干得好! 三、分析“驴”的形象

对黄厚江老师语文教育理念的认识

对黄厚江老师语文教育 理念的认识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对黄厚江老师语文教育理念的认识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们不仅在课堂上书本里接触到黄厚江老师,还实实在在的听了一节黄厚江老师的课。听完黄老师的课,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爱上语文了”,“我要去好好阅读,这样才能和黄老师对话”。那么,黄老师的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他的教学有什么样的特点,竟然能让不喜欢语文的学生爱上语文可以从黄老师的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来分析,也可以从黄老师的“本色语文”理念分析。而我便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以下分析。 一、把学生的原初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立足点 黄老师的写作教学尤其能说明这一点,例如,在"议论文要观点明确”的作文讲评课上,黄老师主要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在互动讨论中甚至是辩论中发现习作比较隐秘的中心观点不明确的问题;二是通过作者和读者的互动,理解文章具体材料的性质及其实际的论证效果,以及它们和原定中心观点之间的距离;三是对习作进行既立足原定中心,又假定新的立论角度的多元修改!这三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激活了学生的现场生成,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对学生原初体验的尊重以及对学生立场的坚持。 二把学生的语言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聚焦点 黄老师《葡萄月令》教学为例,无论是“梳理文章脉络”还是“文章要点缩写”,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个语言训练,都是在感受汪曾祺语言“平淡有味”的特点!"比如说挑选每段的关键词进行要点缩写这一语言活动,黄老师可谓是一箭双雕,当然有的人也许会说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文本,但当学生展示出答案,教师指导修改给出示范,再与原文进行比较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教者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汪氏散文的境界!层层递进,前后相连,但全部力量都必然

《老王》教学课堂实录完美版

《老王》教学课堂实录 鄢家河中学胡晓岚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老王》,作者杨绛。请大家读课题及作者两遍。 学生读。 师:杨绛何许人也?让我们来熟悉她。 大屏幕出示杨绛及钱钟书的相关资料,学生读。 师:通过读资料,大家知道了夫妇二人有哪些作品? 生:杨绛翻译了《堂·吉诃德》,写有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 钱钟书写有小说《围城》,文艺著作《管锥篇》等。 师: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这几部作品享誉国内外,是大家之作。若大家以后有幸遇到这些书,请一定阅读。 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一为积累本课字词;二为在四读模式的基础上学习一种读书法:读薄读厚法。 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我来检阅一下。 大屏幕出示本课字词,学生读、理解、识记。 师:大家找出“伛”所在的句子。“伛”在这个句子里是以单音节形式出现的,你能借助工具书,为它组词吗? 学生查工具书,为“伛”组词,并明其义。 师:请再联“塌”的形近字。 生:蹋,踏。 师:为“取缔”、“愧怍”找近义词。 生:取消,惭愧。 师:好!下面我们就走近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请大家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大屏幕出示的思考题。 学生读,思考。 师:大家又读过课文了。那么大家能用两个词概括老王的一生吗? 生:(浏览课文后)苦、善。 师:老王的日子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生: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三轮车。 生: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更简洁的概括为什么? 生:孤苦伶仃。 生:无依无靠。 师:对,孤苦无依。这是一种更大的苦。 生:还有老王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里,居住条件极为恶劣。 师:可见,老王确实是个苦命人,属于弱势群体。可老王又是个善良人,他的善良表现在哪些方面?

黄厚江课堂实录(记叙文写作:故事的拓展)

课题记叙文写作:故事的拓展 执教:黄厚江 苏州中学高三(5)班 2013年12月3日第六节 录音整理:张瑛 评点:蔡建泉 师:有没有同学认识我没有太伤感了。我看了半天,也一个都不认识。不认识不影响我们上课。这节课我们上作文课。高考作文是个大题目,也是个难题,不管对同学们来说,还是对老师来说。 师: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走进高考的考场,准备写记叙文的举手。(五六个学生举手)坚决不写记叙文的举手。(也有部分学生举手) 师:要不要写记叙文,这是高考作文必须面对的策略。江苏有一个传言,就是要想得高分,就要写记叙文,你们听说过吗其实这句话不可信。黄老师告诉你们两句话,每个省里面都是记叙文得高分,这是真的;但能不能反过来推断,记叙文就一定得高分不能。这位同学坚决不写记叙文,我很支持你,但是有风险。但一个理智的高三学生,应该练好三招:第一招,不管遇到什么题目,第一选择写什么文体,但有的材料不一定适合你擅长的文体,所以三种文体都要会写,有一种文体写得特别好。当然不管你的第一选择是不是记叙文,还是要把握记叙文的写作。(板书“记叙文写作”)写得好的,争取拿高分;写不好的,特殊情况也能写得出来。这是比较理智的态度。 (1以上为进入主题的前奏: 首先是了解学情,看看学生对于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态度。是本课教学的出发点,一是让教师心中有数,二是为后面教学铺垫。 其次是从高考文体的智慧选择,辩证看待记叙文在高考复习中的意义,使学生学有动力,

努力有方向。 ) 师:现在接着问的问题是,如果写记叙文,你觉得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指名第一桌的一位学生) 生:审题。 师:审题以后干什么 生:立意。 师:这是你们黄老师教你们的啊(学生笑) 师:审题是不错的,但审题后怎么就凭空立意了呢立意是根据什么来立意呢一个题目的指向是很多的,如果看到一个题目,写记叙文,先去想立意,这就错了。 (指名第一桌另一位同学)你认为呢 生:还是审题。 师:审了题,第二件事是什么 生:我写记叙文的话要先想内容。 师:两个同学不同做法,一个先想立意,一个先想内容。倾向于第一位同学的请举手(没人举手)看来大多数同学的想法和他不一样,写记叙文不能先立意,记叙文的立意是生长在材料中的,所以第二位同学是对的,要先确定内容,内容也可以称作故事或事件。如果写记叙文,看到题目就要拼命想内容。大家知道中国有个作家叫莫言吧大家知道莫言获了个小奖是吧(学生笑)他获奖时发表的演说—— 生:讲故事的人。 师:对,这句话很重要,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如果你高考作文要写记叙文,必须把这句话

黄厚江《背影》课例

黄厚江《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师:这篇文章感动了很多人,你们有没有感动,请举手!(1、由“感动”入手切入话题简洁自然) 师:没有感动的举手——刻薄点说,两次都不举手说明你那个…好吧,哪个呢,下课再说吧。 生:第六段。 师:读一读,说一说。 生:他嘱咐我路上要小心。 师:平常的句子能看出感动,不容易! 生:课文最后一句。 师:恩,那么大年纪,想到这些,可见父子情感之真挚。 生:走了几步又回头,依依不舍。 师:细节写出了父亲的爱。 生:第四段,茶房……再三叮嘱。 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你很主动,主动的同学是优秀的。连不感动的同学也很快主动了。(及时的鼓励) 生:第六段,蹒跚。说明父亲很努力才买了橘子,但是回来,扑扑身上的尘土,很轻松似的。 师:你真是个读书的孩子,你注意到了很轻松的样子。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感动的内容都与什么相关?(2、明确问题,直击重点内容) 生:背影,都与背影相关。 师:或远或近,都相关,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高大? 生:不高大,肥胖,衰老的…… 师:衣着呢,不许看书!直接回答。(不许看书,既是对看书专注力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印象程度。) 生:黑色马褂,黑布小帽,深青色棉袍 师:走路的动作呢? 生:蹒跚。 师:课文围绕它写,那么怎么去感受这个背影呢?大家看这幅插图,这个插图能不能表达这种情境?(3、结合插图内容让学生对父亲的背影有更直接更鲜明的印象,如果此时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画内容呢?然后对比课文的描写呢?) 屏显:父亲翻月台图 师:如果配文字,应该是哪些文字? 生:他两手攀在上面……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师:你们圈画出最能表现父爱的词语(教师开始读……)(4、由对整件事的印象具体到词语的表达,逐渐深入理解和细化对“父爱”的感受。) 生:蹒跚……艰难……照应前面的肥胖等等。 师:换“徘徊”行不行?恩,这个是内心活动,不是动作。 生:向左微倾……吃力。 生:攀、缩、吃力。 师指着屏幕上的插图:这幅图?(师比划)两手向上攀? 生:是。 师:我生气了,怎么读书的,这是攀么?(动作示范了一下,借助黑板) 师:这是攀,还是爬?所以画的不好,你们要敢说。(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生:“倾”字好……很不容易。 师:我就读出了“不容易”,你们大概是没有做爸爸的缘故(众笑)。 教师板书不容易(动作到内心) 师:如果没有问题,那么是不是可以下课了。如果背影简单写一个穿着……的父亲,在……给儿子买橘子……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就上完了。 生:为什么前面写那么多,为什么不直接写买橘子,攀月台?(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此处为什么没有解答?简单的问题学生能自行解决的让学生来解决。) 师:有问题比主动更优秀。大部分同学写人喜欢写眼睛,为什么他写背影不写眼睛,假如要描写眼睛,会是什么样的眼睛?(5、由感动的直觉到整体感知写了什么?(父亲给我买橘子),再到怎样写买橘子的动作的?(通过朗读想象和图画中进行对比的方式体会语言表达之美,最后这个问题实际是在问为什么要写背影来体现父爱而不是别的内容?) 生:应该是眼睛很小的,胖子嘛。 师:更应该关注眼睛的内涵。 生:慈祥。 师:还能读出作者没有写出的东西,不错! 生:还有精明,因为年轻的时候干过许多大事。 师插嘴说:真正干大事的人往往不精明。(众笑) 生:深邃。 生:疲倦,因为家里的事比较多。 师:疲于奔命,困倦 生:依依不舍,想留下但必须要送走的感觉。 生:还有悲伤。 师:能读出作者没有写出的东西是很难的。我们看看父子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