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一至十二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一至十二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一至十二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一至十二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减法的意义

课题: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9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四的第1—7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对

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习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

性知识。首先学习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19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 4+1 9=4 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加数加数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 3—2 4 =1 9(人)

女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 3—1 9=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

数”、“和”(如右上)。

接着让学生解答第(2)、(3)题。

全班分组讨论:

(1)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用什么方法计算?”

(3)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各组分别派一个代表汇报,各组间可以互相补充。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们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

一个加数的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17页,读一读书上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

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

相反的运算。

2.巩固练习。

做第18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自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怎样计算?

独立学习。

最后集体概括总结:

l、1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自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带着问题看书

(1)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2)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个加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带着问题自学:

(1)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2)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3)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差=被减数一减数

减数=被减数一差

被减数=减数+差

3.完成练习四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

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

让学生板演。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79)减去哪一个加数

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出: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让学生说一

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四的第5一7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学生填完后,先说一

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学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3.第7题,学生做完后,教师还可以再增加几道整百减去两位数的。

板书设计:减法的意义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 4+1 9=4 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加数加数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 3—2 4 =1 9(人)

女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 3—1 9=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

课后附记:

课题: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的例l、例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改为从这个数里

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通过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各

部分间的关系,为学习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较好的准备。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自学例1

出示例l: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

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

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提问: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解答的,教师板

书出两种解法:

130--46—34130—(46+34)

=84—34=130—80

=50(本)=50(本)

分组讨论:

(1)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

(2)它们的结果怎样?

(3)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使学生总结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

和,在这道题中用后一种解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计算295—128—72。

观察:(1)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

(2)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使计算简便。

独立完成后,请一名学生说出计算步骤,教师板书出计算步骤:

295—126—72

=295一(128+72)

=295—200

2.做第1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简算的依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四的第8题。第8题,让学生自己填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学设计:加减法这一部分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但是简便算法会用的并不多,而且

老师讲解的学生接受的较慢,所以采用了自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板书设计:

例l: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

130—46—34130—(46+34)

=84-34=130-80

=50(本)=50(本)

例2:计算

295—128—72

=295-200

=95

课后附记:

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做练习四的第9—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对

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通过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

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为学习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较好的准

备。

1.第9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10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教师记时,订正时,说一说口算方法的依据。

3.第11题,先分析,再计算,看有多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用两种方法

计算。

4.第12题,这道题先让学生读题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

5.第13题,学生做完后,要让他们说一说各根据加、减法中哪个关系式来计

算的,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关系的理解。

6、第14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课题: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的例1和例2,第22、23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

“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

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

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

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起迁移。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

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

和。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出示例1的插图,

自学:(1)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有几种求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2)乘法算式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3)相同的加数是谁?

(4)相同的加数的个数是谁?

(5)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6)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

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25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自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自学一个数和1相乘。

完成下面的算式:1×3=、3×1=、1×1=。

6×1=1×8=1×10=123×1=

做完后让几个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自学一个数和0相乘。

自学后,完成下面的算式:0×3=3×0=

提问:“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

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 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学习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例1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1)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

(6×5=30(个))。

(2)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讨论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乖,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

实践:下面同学们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小组间进行实践。

教师:“通拉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

果怎样?”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

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学生自学例2。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

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2题的第4

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

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

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1、2题。

教学设想:本课大胆地进行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尝试,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

并自己进行验证,教师只是参与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课后附记:

课题: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3、第24页的例4和例5,完成练习五的第

3—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

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把复习中的应用题和填空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起迁移:

1、教师出示应用题“一个养蜂组养了105箱蜜蜂,平均每箱蜜蜂每年可以产

蜂蜜76千克。这个养蜂组一年生产蜂蜜大约多少千克?”

让学生先默读题目,然后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

学生做完以后,自愿结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你是怎样做的?

(2)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不用加法计算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实际求的是“105个76千克是多少”,很明显,如果我们用加法计算是非常麻烦的,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非

常简便。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136×947=947×()(2)358×1002=1002×()

(3)68+321+79=68+(+)

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二、学习新知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的第2题的第(3)小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使原来的计算

变得容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3。

教师出示例3

小组讨论;(1)这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怎样?为什么?

(15×4)×10()15×(4×10)

(125×8)×5()125×(8×5)

教师:“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什么?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

教师,上面我们看了两个等式,仔细分析一下这两个等式,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的两边都是几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中,等号两边的三个数相同吗?”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左右两边乘的顺序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果呢?”

“谁能把我们刚才说的概括一下?”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把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凑起来就很完全了。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3后

面的结语,先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再让全体学生齐读。

接着,教师指出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并板书: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教师提问:“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乘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分别用a、b、c表示三个数,怎样用这

三个数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c=a×(b×c)

“等号的左边表示什么?”(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等号的右边表示什么?”(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着,说明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5)做第24页前半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把数填在自己的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写

妁。

2、学习例4。

出示例4,43×25×4。

分组讨论:(1)如果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2)算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根据是什么?

小组派代表汇报

教师板书:43×25×4

=43×(25×4)

=43×100

=4300

教师: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43×(25×4)这一步可以省略。

3.自学例5。

让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核对。

4、小组学习:比较例4和例5。

“在计算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哪些不同?”让学生讨论。三、巩固练习

1.做第24页最后“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然后再逐题讨论。

“第一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算4乘以5,

再同27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第二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把8和7交换

位置,再算8和25相乘,然后再和7相乘,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三小题呢?”(因为25和4相乘得100,所以先把12改写成3乘以4,再算

25和4相乘,然后再把100和3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2.做练习五的第3—4题。

(1)做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

样做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4题。做的时候要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5题。

板书设计: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例4:43×25×4例5:25×43×4

=43×(25×4)=43×(25×4)

=43×100=43×100

=4300=4300

教学设想:本课大量采用了自学的学习的方法,尤其是简便方法的应用,这样有助

与学生形成比较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课

型,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课后附记:

课题: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五的第6—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

运算。

教学重点: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

2.(246×8)×125=246×(8×)

3.214+678=678+()

4.225+(75+437)=(225+75)十()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

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

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

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a×b=b×a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