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案

第 1 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章节题目: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

学时分配:3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对外开放的格局;开放型经济的含义与发展模式;熟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外贸行业的“两个转变”的内容。

1、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2、对外开放的内涵

3、对外开放的格局

4、发展开放型经济

其它:

重要概念:

1、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基本含义是要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2、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口额+出口额)/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可用于衡量一国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或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

3、进出口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也称进出口商品构成,是指按各种不同的分类的各类商品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及地位。

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对外开放贸易、3学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实验课、技法课、习题课等):理论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指导、多媒体等):讲授

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对外开放的格局;开放型经济的含义与发展模式;熟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外贸行业的“两个转变”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及难点是对外开放的格局。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第一节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基本内容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发展出口贸易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

※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

※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设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以带动内地开放

二、过程综述

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1980年5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两项决定,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创办经济特区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

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90年4月,在邓小平提议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沿海开放城市是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结合部,是对外开展经济贸易活动和对内进行经济协作两个辐射扇面的交点,它直接影响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指出这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1988年初,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已经开放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连成一片,形成环渤海开放区。中央还提出在这些经济开放区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结构。

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沿江开放对于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郑州、太原、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贵阳、昆明、南宁、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共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地区,有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博乐、塔城、普兰、樟木、瑞丽、畹町、河口、凭祥、东兴等。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的开放,是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出的第四步。

到1993年,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我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三、具体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新的阶段,自然会有新的特征、新的任务,要实施新的战略。从新的特征看,就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下,中国进一步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国内市场的竞争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新的任务看,就是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海开放,实现对内外开放相互促进。

3、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4、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坚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第二、三节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作用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 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一、基本概念

贸易依存度——贸易依存度亦称“外贸依存率”“外贸系数”。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进出口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的变化。贸易依存度还可以用贸易总额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来表示。贸易依存度=贸易总额/国民收入总额。外贸依存度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国民生产总值;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国民生产总值。

价格竞争——价格竞争是依靠低廉的价格争取销路、占领市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种竞争形式。当一国或企业与另一国或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性能、效用、样式、装潢、提供的服务、生产者的信誉、广告宣传等各方面都相同或无差异时,国家或企业只有以低于其竞争对手的价格销售产品,方能吸引住顾客,使自己的产品拥有市场。如果产品在功能或外观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了这种竞争的效果。实际上,在中国外贸企业中经常出现的抄袭现象,无疑陷入恶性的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是指在产品的价格以外或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借助于产品有形和无形差异、销售服务、广告宣传及其它推销手段等非价格形式销售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竞争形式。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单靠价格竞争很难取得超额利润。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使消费结构发展显著变化。因而,非价格竞争就成为扩大商品销路的重要手段。其主要方法有:①采用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改进产品的质量、性能、包装和外

众的心理差异等。非价格竞争是垄断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

常用术语

Ex(Point of Origin)(产地交货)

FOB(Free on Board)(在运输工具上交货)

FAS(Free Along Side)(在运输工具旁边交货)

FCA(Free Carrier)交至承运人(.......指定地点)

C&F(Cost and Freight)(成本加运费)后改为CFR

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加保险费、运费)

CPT(Carriage paid to)运费付至(........指定目的港)

CIP (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港)

Ex Dock(Named Port of Importation)(目的港码头交货)

二、与国际贸易的区别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因此,提到对外贸易时要指明特定的国家。如中国的对外贸易等;某些岛国如英国、日本等也称对外贸易为海外贸易。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三、方式

●对等贸易:卖方承担向买方购买同等价值商品或劳务。

●展卖:在本国举办和参加国外举办的各种国际性博览会或集市,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进出口贸易。

●加工贸易: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被称为“三来贸易”

●补偿贸易:我方先以赊购的形式,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和技术等,待投产后,用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补偿贸易和加工贸易结合,通常称为“三来一补”。

●技术贸易:技术转让、技术引进。

公司形式:1、XX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2、XX进出口贸易(股份)有限公司3、XX对外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4、XX贸易(股份)有限公司5、XX外贸有限公司(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基础是:建立外贸的生产基础)

资格:1.取得进出口权 2.准备货源 3.商品检验 4.申报出口5.办理国际运输6.通过银行收取国外客户支付的货款----一般是美金7.向外汇管理局申报8.向税务机关申报

一般流程:1.外贸洽谈前期,制作形式发票用于报价、交易参考或客户申请进口许可等。2.交易确认以后,制作外贸合同。3.准备交货的时候,制作商业发票、

单、报关单的收汇联与核销联等。5.交货付运后,得到三证三副提单。6.制作、申办、整理客户所需的全套单据,如发票、装箱单、商检证、产地证、受益人证明等等以收取货款。7.凭收汇银行水单、核销单、报关单核销联等办理核销与退税。

四、作用

1.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发展对外贸易,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

4.发展的对外贸易,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五、电子商务艺术

对外贸易,随着近些年中国外贸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贸易通过网络平台做的风生水起。知名的阿里巴巴,中国制造。。。。一系列平台带动了国内千万家中小企业和个人轻易的成就了他们的海外贸易。借助中国这个最大的劳动力市场,出口的产品可以说是世界上种类最多,价格最优。所以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来说都愿意选择made in china 。

在通过平台做外贸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己创立个人的超级英文网店和英文企业网站。现在很多比较成熟的开源的中文后台的英文网店系统和企业网站系统。在这方面远远要低于新做的企业网站和英文网店系统,那种更加成熟更加具有竞争力。类似shopzaixian ,shopex,zencart。都可以作为外贸电子商务的首选。这些平台往往更加容易搭建,一般三天内就可以给你完全搭建成功,就可以开始外贸之旅。而这些平台强大的中文后台,又可以大大增强你的工作效率。所有的体验度都考虑的比较周全,完全比你自己去写需求设计一款企业网站或者网店要更加的实用。如果你不够专业的话,选择他们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可能会让你自己要求制作的东西反而缺少很多必要的元素和功能。

外贸推广。除开国内国外众多收费免费的网络B2B平台的推广以外,传统的行业协会杂志,展会博览会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至今依然占据很大的份额。其次再就是现在风行的网络推广,如:搜索引擎排名或者关键字推广(百度和谷歌),论坛推广,博客推广,甚至垃圾邮件推广。

外贸收款,现在的收款渠道,最多还是以银行电汇为主,即我们日常所说的TT。当然也有西联付款,第三方的如paypal,moneybook,还有信用卡通道及新近阿里巴巴海外版推出的支付宝。在百度搜索这些词组就可以超到详细的介绍。

有了平台+推广渠道+收款方式。最后就是你选择好适合的产品大胆的向海外迈出。成为一个不错的外贸生意人。

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

课后题

第 2 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章节题目: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学时分配: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概况以及大经贸战略、出口商品战略、科技兴贸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进口商品战略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其它:

重要概念:

1、出口商品战略:是一国根据在一定时期内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状况和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出口商品构成所做出的战略性安排。

2、科技兴贸战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的贸易发展战略。它以政府的服务体系为保障,以高新技术技术产品和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为支撑,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发展能力和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目标,以期取得全球的战略性突破。

3、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是根据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有重点、有计划地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市场,该表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逐步建立起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总体格局。

4、进口商品战略:是指根据国内生产、消费的需要,对一定时期进口商品的构成所作的战略性规划。

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出口商品战略、3学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实验课、技法课、习题课等):理论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指导、多媒体等):讲授

教学目的要求:理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概况以及出口商品战略、科技兴贸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出口战略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及难点是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一、出口商品战略

出口商品战略是指一国根据其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对出口商品构成做出战略性的规划。一国要想使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不能忽视出口商品结构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制定出口商品战略的意义在于合理安排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出口经济效益。

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

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出口商品战略。

(一)、“六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81-1985年) 背景:我国刚刚改革开放,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落后;

内容: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发挥我国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我国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二)、“七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86~1990年) 背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幅下跌,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下降,制成品贸易增长加速,市场份额提高;

内容:我国出口商品构成要逐步实现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的转变。

(三)、“八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91~1995年) 背景:从国际市场变化看,在各类商品中机电产品贸易增长最快,并成为贸易额最的一类商品。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项目建成投产并开始创造效益;

内容:逐步实现由粗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向精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努力增加附加价值高的机电产品、轻纺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鼓励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有发展前景,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出口。

(四)、“九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96~2000年) 背景:国际贸易中机电产品仍在迅速增长,尤其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增长更快,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虽然不断优化,但仍以粗加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

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商品的总体竞争力较弱;

内容:以质取胜为核心,努力实现外贸出口增长由主要依靠数量和速度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

以质取胜战略

在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中,价格竞争已退居次要地位,质量好坏在竞争中是决定性因素。1991年国务院提出当年为“质量、品种、效益年”,以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1996年制定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20XX年)》,指导质量工作。

从我国外贸出口的长远发展出发,从1991年起“以质取胜”战略成为外经贸领域贯彻实施《质量振兴纲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转换增长模式的核心战略之一。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措施

1、强化质量控制的立法与执法

执法部门要加快《对外贸易法》、《产品质量法》、《商检法》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保证出口商品质量,维护对外贸易各方面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信誉,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出口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国家信誉上。

2、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要在竞争空前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保持优势,根本的出路在于加速科技进步,发挥科学技术在产品质量提高中的关键性作用。首先,要加强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使科技成果尽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形成国际竞争的综合优势;其次,要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技贸结合。

3、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健全企业质量保障体系认证标准。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系列标准》进行企业质量保障体系认证,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领域中对供方质量保证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二,应积极宣传和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系列》。由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达国家中的广泛实施,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影响日益凸现。企业要使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还要取得这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获得了这张“绿色通行证”,不仅有助于减少我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也有助于我国开发“绿色”产品,建立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商品结构。

4、实施名牌战略

实施名牌战略,就是通过创名牌、保名牌,树立我国优质商品和知名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形象和地位,以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品牌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第一,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名牌产品是国际贸易竞争中的物质基础;

第二,名牌产品是企业形象的代表,是拓展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因此实施

效益机制,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在创造名牌时,首先应依靠科技进步,坚持高技术起点,瞄准国际先进技术,高标准开发新产品;其次,要坚持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此外,要加强在国内外市场的广告宣传。

实施名牌战略还包括对名牌的保护。一方面要保护商标不受侵犯。另一方面要善于在发展中保护名牌,争取市场,占领市场。政府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宏观管理手段,建立实施名牌保护,为企业创立名牌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实施以质取胜、创立名牌战略中,确定“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对这些商品给予贷款、担保、配额分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5、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科技高速发展时代的质量观已演化为“全面质量观”。它不仅包括产品自身内在的价值,还包括产品外在的质量,即产品的生产质量、销售质量、服务质量等综合性的质量。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必须实现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狠抓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还要加强流通领域中的质量管理。

(五)、“十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2001~20XX年) 背景:从国际环境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和产品进一步快速发展。与此相适应,在国际贸易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科技产品的增长会更加强劲,所占比重会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都有较的提升,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但是出口商品结构尚未实现从粗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转向精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出口产品中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仍占主导地位。

内容: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继续贯彻以质取胜战略,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推进外经贸领域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基本实现我国外经贸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性转变,增强我国外经贸的国际竞争力,努力保持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要的保证措施。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六)“十一五”规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2006-20XX年)背景: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全球贸易持续增长,但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知识产权壁垒、技术贸易壁垒趋于强化,资源性产品价格趋涨,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我国对外贸易中有近一半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完成的,中国在以跨国公司为

权含量低,获得的附加价值低,且资源耗费大,环境代价大。要保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增长,增长方式从扩大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竞争方式从凭借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向凭借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内容:根据“十一五规划”的指导,市场的分散和多元化成为市场扩展的主要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1、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建立与完善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

2、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支持企业自主性高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继续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支持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

3、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快劳动工资、社会保险立法,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职工社会保险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安全、环保标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缴,完善出口成本构成,增加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收入。

4、逐步停止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的加工贸易,通过取消和降低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等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5、按照“有支持、有抑制、有退出”的原则,完善加工贸易产业指导目录、商品及企业分类目录,提高加工贸易行业准入标准,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高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中心转移到我国,增强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促进加工贸易从代加工逐步向代设计到自创品牌转变。研究制定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出口加工区的政策措施,规范加工贸易管理,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

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

课后题

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进口商品战略、3学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实验课、技法课、习题课等):理论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指导、多媒体等):讲授

教学目的要求:理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进口商品战略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进口商品战略是指根据国内生产、消费的需要,对一定时期进口商品的构成所作的战略性规划。

一、进口商品战略的演变(了解)

“六五”计划对进口商品结构所作的规划是: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确保

市场和建设所需的短缺物资的进口;组织好国内市场所需物资和“以进养出”物资的进口;对本国能够制造和供应的设备,特别是日用消费品,不要盲目进口,以保护和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七五”计划对进口商品结构所作的规划是:进口重点是引进软件、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以及必要的、国内急需的短缺生产资料。

“八五”计划的规划是:按照有利于技术进步、增加出口创汇能力和节约使用外汇的原则合理安排进口,把有限的外汇集中用于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用于国家重点生产建设所需物资以及农用物资的进口;防止盲目引进和不必要的引进;发展替代进口产品的市场,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国内能够生产供应的原材料和机电设备争取少进口或不进口;严格控制奢侈品、高档消费品和烟、酒、水果等商品的进口。

“九五”计划的规划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适当提高高技术、设备及原材料产品的进口比例,努力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

“十五”计划强调增加国内急需的关键技术设备和重要资源的进口,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促进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升级。

二、中国进口贸易新的发展阶段

从总量规模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中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06.4亿美元,20XX年增长到21738.3亿美元,增长了104.5倍,其中进口贸易从108.9亿美元,上升到9558.2亿美元,增长了86.77倍。自20XX年起,中国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三大进口国地位。当前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意味着中国外贸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任何的发展战略都是有阶段性的,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实现由依托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向培育竞争优势的贸易平衡战略转变,是中国对外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开放型经济的更高层次。中国已经意识到“积极扩大进口”是中国开放经济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如何构建促进进口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影响当前,关乎未来。

三、中国对全球经济贡献增加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贸易国,中国已经是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巴西、智利等重要经济体最大贸易伙伴,是这些经济体的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国。

中国已经成为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也成为欧美的重要出口市场。20XX年,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我国在欧盟、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出口市场中的排名均上升了一位,分别成为欧盟和加拿大第三大出口市场、日本和澳大利亚第一大出口市场,继续保持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地位。此外,我国继续维持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俄罗斯第三大出口市场地位。

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

第 3 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章节题目: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学时分配:3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演变及其所起的历史性作用;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路径;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程和方向。

其它:

重要概念:

1、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2、外汇留成制度:是我国外贸外汇体制改革过程中曾采用的外汇管理制度,一定比例的出口外汇收入上缴中央,其余部分留给出口企业支配。

3、外汇结售汇制度:这是我国从1994年开始的外汇制度。在结售汇制度下,所有企业的外汇收入都必须结售给国家指定银行及金融机构,进口用汇则凭进口有效凭证用人民币从银行按当时汇率购买。汇率由银行间的外汇交易,依供求决定。

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改革、3学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实验课、技法课、习题课等):理论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指导、多媒体等):讲授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演变及其所起的历史性作用;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路径;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程和方向。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教学难点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程和方向。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体系。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作为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相适应,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也经历了形成发展与改革创新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一、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体制

1949-1978年,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原苏联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国家集外贸经营、管理于一体,统负盈亏。具体来说,根据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的规定,我国确定了“独立自主、集中统一”的外贸工作原则和方针。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贸易部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基础。1957年对私营进出口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进出口业务全部由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结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并存经营的对外贸易格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政企合一的外贸体制。进出口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出口实行收购制,进口实行拨交制,盈亏由国家统负。“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干扰和冲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都被视为“管、卡、压”,受到批判和全面否定。但总体上,进出口贸易仍然在国家的集中安排下,继续根据国家计划的要求进行。

二、充满活力的自由竞争体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化,原有外贸体制也发生了重大改革。

20XX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外贸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主要是从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过渡,由指令性计划为主向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国家逐步开始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20世纪90年代后,将外贸体制改革与调整汇率和关税等配套进行,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官方汇率与市场浮动汇率并轨。外贸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

外经贸协调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在大力改革外贸宏观调控体系的同时,对原有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也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是对国有外贸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核定地方和外贸总公司的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各专业外贸进出口总公司与大部分省市外贸专业分公司脱钩;取消对出口的财政补贴,大力推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实行以大类商品区分的全国统一的外汇留成比例办法,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对国有外贸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系统调整、清理原有法律法规,按世贸规则建立了新《外贸法》、《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及配套部门规章的三级法律框架体系,使货物进出口管理实现了法律化和规范化;降低了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实行国民待遇原则等等。我国外贸体制在更加开放稳定透明、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进程中不断完善,日臻成熟。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宏观管理逐步走上以经济、法律手段调控为主的轨道;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涉外法规日益健全;外贸中介服务体系开始形成;外贸经营的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拓宽,总体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三、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中国外贸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变化。

加入WTO后,我国应当建立起一种“依法登记,公平竞争,政府监管,商会协调,企业自律”的新型外贸经营权制度。这种外贸经营权制度应当有利于我国多元化外贸经营主体自由、平等地竞争,并有利于培育我国外贸经营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

课后题

第4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章节题目:对外贸易法律调控手段

学时分配: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外贸立法管理手段的概念和特点,认识中国运用立法手段管理对外贸易的必要性,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立法体系、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立法概况,重点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基本原则。

其它:

重要概念:

1、外贸法律调控手段: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借助法律规范的作用对进出口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法,主要规定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基本制度和基本贸易行为,在中国对外贸易立法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3、实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是指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统一制定和在中国全部关境内的统一实施。

4、对外贸易促进措施:是国家根据对外贸易发展需要,为支持、鼓励、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5、互惠、对等原则:一是在对外贸易方面根据所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给予其他缔约方、参加方或者根据互惠、对等原则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或国民待遇;二是任何国家或地区在贸易方面对中国采取歧视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类似措施时,中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国家或地区采取相应的措施。

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出口商品战略、3学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实验课、技法课、习题课等):理论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指导、多媒体等):讲授

教学目的要求:明确外贸立法管理手段的概念和特点,认识中国运用立法手段管理对外贸易的必要性,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立法体系,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第1节对外贸易法律调控手段概述

一、对外贸易法律调控手段的概念和特点

外贸法律调控手段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借助法律规范的作用对进出口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它具有权威性、统一性、严肃性、规范性的特点。

二、运用法律手段调控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对外贸易需以法律手段为依据第一,经济手段的有效运用需要法律手段来保障。

第二,行政手段的合理运用需要以法律、法规为准则。

(二)国际贸易通行规则下发展对外贸易需以法律手段为基础

(三)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发展对外贸易需以法律手段作保障

三、对外贸易立法体系的构成

中国对外贸易立法体系由国内法渊源和国际法渊源两部分构成。

(一)国内法渊源

对外贸易的国内法渊源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调整对外贸易关系的各类规范性法律文件。

1.宪法

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据特定立法程序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中国对外贸易法中的一个重要渊源,其中明确规定了对外贸易立法的基本原则、立法根据,对外贸立法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2.法律

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基本法律。在对外贸易法的渊源中,除宪法外,法律居主导地位。包括专门性的外贸法律,如《对外贸易法》、《海关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还包括非专门性的涉外经济法律中有关对外贸易的规定,如《民法通则》、《专利法》、《商标法》等。这些法律也包含一定数量的对外贸易法律规范。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根据宪法、法律制定颁布的有关对外贸易活动的条例、规定、实施细则、办法等。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与宪法或法律相抵触。

4.地方性规章

地方性规章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制定的调整本地区对外贸易关系的区域性法规,只要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在所辖区域内具有规范性效力。

(二)国际法渊源

对外贸易的国际法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1.缔结和参加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分为两国之间缔结的双边条约和多国之间缔结的多边条约。如果条约的缔结国多,而且又规定一般性的国际行为规范,便称为国际公约。

2.承认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惯例日益受到各国政府、法律界和贸易界的重视、在国际立法和许多国家的立法中,都明文规定了国际贸易惯例的效力。国际上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主要有《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华沙-牛津规则》、《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联合运输单证统一规则》、《约克-按特卫普共同海损理算规则》、《托收统一规则》、《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仲裁规则》、《调解规则》等。长期以来,中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以及处理对外贸易纠纷方面,对国际贸易中被广泛承认的国际贸易惯例是尊重的。中国许多外贸公司在它们的合同、信用证或有关单据中都直接引用了上述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以明确权力与义务。

(三)我国对外贸易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对外贸易法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我国《对外贸易法》第四条和第五条中。

1.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的原则

对外贸易制度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一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根据这一原则,首先要求对外贸易法律规范的内容统一,即以对外贸易法做为对外贸易管理方面的基本法,其他有关的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都不能与对外贸易法相抵触,并且在内容上要相互衔接。其次要求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统一,如外贸经营者的资格管理制度,货物与技术进出口管理制度、国际服务贸易管理制度等。再次是对外贸易促进措施的统一,诸如外贸发展基金、外贸风险基金、进出口信贷、出口退税等,都应执行国家的统一规定,不得从地方利益出发,擅自规定优惠措施。

2.维护公平的、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的原则

公平和自由是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对外贸易法就是国家维护公平的、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的基本法律。它要求国家机关的管理行为能够依法进行,防止行政行为的任意性。它保证参加对外贸易法律关系的主体能够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平地获得进出口配额和许可证,平等地享受优惠措施。它维护外贸经营者的合

3.保障外贸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的原则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要求从事外贸活动的经营者必须是完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外贸易法通过对外贸经营者取得外贸经营权条件的规定,通过对外贸活动秩序的规定,通过对外贸经营者权利、义务的规定,通过对侵犯外贸经营权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来确定外贸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

4.平等互利的原则

平等互利是我国开展对外贸易最基本的一项原则,贯穿于整个外贸活动中。我们反对附带任何政治条件或不合理要求的贸易活动;我们强调交易双方根据各自的需要,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开展贸易活动;我们遵守际条约、双边协定或对等原则,相互给予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以及市场准入;我们要求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确定公平的交易条件,合理地维护贸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及经济利益;我们信守合同,讲究信誉,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解决纠纷;我们还会依据对等原则,对那些采取不平等歧视手段限制我国贸易活动的国家和地区,采取对等的报复措施。总之,只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才能有良好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

第2节对外贸易的管理者和经营者

一、对外贸易主管部门

我国《对外贸易法》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依照本法主管全国对外贸易工作。"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以下简称对外经贸部)负责统一管理对外贸易工作,统一对外发布全国性对外贸易法规、规章,同时也代表我国政府负责对外谈判、签约等。

对外经贸部在管理对外贸易活动中的主要职责有:

第一,对符合《对外贸易法》规定的条件,申请从事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营的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授予对外贸易经营资格。

第二,依照《对外贸易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对国际服务贸易进行管理。

第三,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限制或者禁止进出口的货物、技术目录。对限制进出口的货物、技术实行配额和许可证管理。

第四,对属于采取保障措施和反倾销、反补贴的情形依法进行调查,作出处理。

第五,对走私禁止进出口或者限制进出口的货物的,伪造、变造进出口原产地证明、进出口许可证的或者明知是伪造、变造的进出口许可证而用以进口或者出口货物的外贸经营者,可以行使撤销其对外贸易经营许可证的权利。

第六,研究制定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战略方针、规划、政策法律及对外贸易管理法规,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七,负责组织和协调外商投资、技术进出口、成套设备进口的对外谈判、签约,审批重大的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项目的协议合同。

作。

除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负责统一管理对外贸易活动外,国务院其它有关部门应根据分工,负责相应的管理工作。如全国一般商品进口配额的宏观管理和协调,由国家计委负责;全国机电产品进口的协调、管理及配额等,由国家经贸管理部门负责;国家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技术出口中的技术审查;国防科技管理部门对出口的国防军工技术进行技术审查。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交通部门、民航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等,分别管理外资金融机构、外国海运代理、外国航空企业或外国会计师事务所等,在中国的市场准入的审批。

二、对外贸易经营者及其资格条件

(一)对外贸易经营者

依照我国《对外贸易法》第八条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和其他组织。这一定义表明两点:

其一,对外贸易经营者必须是法人或其他组织。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可以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两种,非企业法人一般是指事业单位法人,而并非国家机关法人或社会团体法人。其他组织主要是指一些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经营性组织,如个人合伙。

其二,对外贸易经营者还必须是取得对外贸易经营资格的法人和其他组织。这一点表明,不是所有的法人组织或有经营资格的非法人组织,都可以随意从事对外贸易活动。所以,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照我国《对外贸易法》的有关规定,取得了对外贸易经营资格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凡不能取得对外贸易经营资格的,不能成为对外贸易经营者。

(二)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资格条件

1.货物进出口和技术进出口的经营者资格

从事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的外贸经营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有自己的名称和健全的组织机构,以便于其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外贸经营活动;

(2)有明确的对外贸易经营范围,这将约束外贸经营者只能在经许可的经营范围内从事外贸经营活动:

(3)具备按其经营范围确定的外贸业务所必需的场所、资金和专业人员;

(4)委托他人办理进出口业务达到规定的实际成绩,或者具有必需的进出口货源;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当法人或其他组织具备上述条件,就可以向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申请,以取得对外贸易经营许可。具体申请审批程序是:

(1)申请。由当事人向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必要材料。

(2)审核。主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以及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对申请者及其材料进行全面审核。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案

第 1 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章节题目: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 学时分配:3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对外开放的格局;开放型经济的含义与发展模式;熟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外贸行业的“两个转变”的内容。 1、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2、对外开放的内涵 3、对外开放的格局 4、发展开放型经济 其它: 重要概念: 1、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基本含义是要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2、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口额+出口额)/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可用于衡量一国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或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 3、进出口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也称进出口商品构成,是指按各种不同的分类的各类商品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及地位。

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对外开放贸易、3学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实验课、技法课、习题课等):理论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指导、多媒体等):讲授 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对外开放的格局;开放型经济的含义与发展模式;熟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外贸行业的“两个转变”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及难点是对外开放的格局。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第一节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基本内容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发展出口贸易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 ※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 ※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设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以带动内地开放 二、过程综述 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1980年5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两项决定,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创办经济特区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试卷一及答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试卷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1个选项是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应继续巩固和深度开发的出口市场是()。 A.西方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C.港、澳地区 D.俄罗斯、东欧国家 2. 商品的国际价格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国际价值是由()决定的。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比较差异 C.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3.我国外汇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 A.服务出口 B.货物出口 C.对外承包工程 D.对外劳务合作 4.自1995年以来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是()。 A.轻纺产品 B.机电产品 C.石油 D.农副产品 5.当今国际贸易中对企业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认证最具权威性的标准是()。 A.《ISO14000系列标准》 B.《CAC标准》 C.《CEN标准》 D.《ISO9000系列标准》6.我国的现行汇率制度是()。 A.有管理的、单一固定汇率制 B.有管理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 C.有管理的、双轨浮动汇率制 D.有管理的、自由浮动汇率制 7.出口退税是指将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与流通中所缴纳的()退还给出口企业,以增强出口竞争力。 A.企业与职工个人所得税 B.进口关税与企业所得税

C.增值税与消费税 D.进口关税与增值税 8.进出口商品价格是指()。 A.进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 B.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价格 C.进出口商品的国外价格 D.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价格之差 9.下列不属于我国出口商品对外作价原则的是()。 A.按照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作价 B.符合国别地区政策 C.要体现销售意图 D.低价倾销,占领市场 10.《对外贸易法》规定的首要原则是()。 A.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原则 B.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原则 C.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的原则 D.对外贸易促进原则 11.对外开放政策作为我国基本国策最终得到确立并被写入()。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 B.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 C.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 D.中共十四大报告12.我国对外开放的起点是()。 A.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B.建立经济特区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放陆地边境城镇13.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是在()。 A.“六五”计划末 B.“七五”计划末C.“八五”计划末 D.“九五”计划末14.为了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我国于1999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复习点总结 1.新中国成立前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 级所控制和垄断;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贸易对象集中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贸易长期入超和不等价交换。 2.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通过没收对外贸易中官僚资本、建立过硬对外贸 易企业、改造私营进出口企业等三个步骤,全面建立起中国的社会对外贸易。3.1978年以后:对外贸易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与支柱力量。 *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写入我过新宪法。 *对外开放政策--P5 4.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主要问题? (1)容易引起贸易摩擦(2)加大了人民币值的压力(3)增大经济的对外依存度(4)出口产品竞争力单一、利润薄(5)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5.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 答:(1)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2)支援国内市场(3)提高科 学技术水平(4)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5)增加外汇储备(6)扩大社会就业(7)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8)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的原因: 答:(1)低成本优势;极度富裕的劳动要素禀赋(2)鼓励出口措施(3)限制 进口的政策(4)西方发达国家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5)汇率低估(6)外贸环境改善(加入WTO) 7.“六五”计划——(1981-1985)内容: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矿产品和农副特产品;发挥我国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 产品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我国现有工业基 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七五”计划----(1986-1990)内容:提出以实现“两个转变”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1)实现逐步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2)实现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的转变。 “八五”计划——(1991-1995)机电产品在各类商品贸易中增长最快,成为贸易额最大的一类商品。 “九五”计划——(1996-2000)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增长更快。这时期我国制定了“以质取胜”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实现外贸出口增长由主要依靠数量和速度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引进先进技术,适当提高高新技术、设备及原材料产品的进口比例】 “十五”计划——(2001-2005)继续贯彻“以质取胜”战略,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基本实现外经贸发展从主要 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性转变。 “十一五”计划——(2006-2010)内容: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由以数量增加为主向以质量提高为主转变;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 有品牌的商品出口。 “十二五”计划——(2011-2015)内容:加快培养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

中国如何实行对外贸易政策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离不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是WTO的主要成员国之一当然也不例外。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贸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也不敢想象没有贸易的世界会是怎么样。那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而且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极,针对中国当前的贸易模式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国该在“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争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贸易政策呢? 一、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自由贸易政策实施表现为关税的降低和应税商品的减少、非关税壁垒等的减少与取消。自由贸易政策是西方国家自由竞争时期的产物。自由贸易政策随资本主义建立而出现,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变。时强时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政策。在国家存在和不平衡规律作用下,自由贸易政策成为主流政策时期短于保护贸易政策时期。但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资本扩张本性的追求。 二、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

的发展。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也就是说,国家对于贸易活动进行干预,限制外国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竞争,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与范围进行限制,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补贴。这与早期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目的很不相同。重商主义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其目的是为了积累金银财富;主张的保护贸易的目的则是为了提高创造财富的生产力。 三、我国当前的贸易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出口的快速发展不能有效提高国民经济效益和人民福利水平。 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是加工贸易,大多属于来料加工,大部分的利润被他国占有,我国所分得的是微乎其微的劳动力收入。 2、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了尽快扩大出口规模,我国一般加工工业的技术装备需要大量进口,装备工业自身也极度依赖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产装备工业的萎缩。统计数据表明,1994年以来,我国食品加工机械、纺织机械、建筑及采矿用机械、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以及发电机组及旋转式变流机等一些支柱产业对进口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资本品上对进口的过度依赖,制约了企业通过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大纲(中文)2015

课程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英文名称:Foreign Trade of China 一、课程简介 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伙伴、贸易方式等角度介绍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格局和国际地位;梳理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法律制度、关税收取和海关管理规则;运用国际贸易的有关理论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增强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的格局、政策、法律制度及中国对外贸易关系,并运用国际贸易的有关理论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增强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总论: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格局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课程实践2学时) 主要内容: 1.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以及对外贸易方式。 2.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3.新常态下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本章基本概念,并对教材中列出的习题进行复习和思考。 课前学习要求:课前预习基本概念、了解中国外贸发展基本现状 重点、难点: 1. 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对外贸易方式 2.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3.新常态下外贸发展特点 其它教学环节:讨论课:中国如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过度 (二)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主要内容: 1.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 2.贸易理论对中国的应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本章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并对教材中列出的习题进行复习和思考。 课前学习要求:课前预期各理论的主要观点

重点、难点: 1.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论在中国的应用 2.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3.比较利益陷阱 其它教学环节:无 (三)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课程实践1学时) 主要内容: 1.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大经贸战略 2.中国自贸区战略 3. 世界区域贸易合作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本章基本概念和区域合作发展概况,并对教材中列出的习题进行复习和思考。 课前学习要求:课前预期国内外区域合作现状,了解TPP、上海自贸区 重点、难点: 1. 对外贸易战略:进口替代、出口导向、混合发展战略、大经贸战略 2. TPP、RECP 3. 上海自贸区 其它教学环节:讨论课:上海自贸区对中国经贸发展的意义 (四)第三章:中国的关税政策学时(课堂讲授6学时) 主要内容: 1.中国海关进出口税种类 2.税费的计算和征收 3. 原产地规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本章基本概念和税费的计算,并对教材中列出的习题进行复习和思考。 课前学习要求:课前预期原产地规制的来源和发展 重点、难点: 1. 海关税则 2. 原产地规则 3. 海关估价 其它教学环节:无 (五)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课程实践2学时) 主要内容: 1.外贸法的法律渊源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含答案)

期末复习大纲 一.单选题 1、对外贸易制度的性质是由它所依附的()的性质所决定。 A 社会经济制度 B 社会政治制度 C 社会民主制度 D 社会法制制度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的政策是()。 A.利用 B.没收 C.改造 D.限制 3、我国对外开放是向()开放。 A.发达国家 B.所有国家和地区 C.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D.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4、在对外开放政策内容中,决定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范围的是()。 A、开展对外承包工程 B、发展出口贸易 C、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D、利用外资 5、()年,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A 1978年 B 1985年 C 1992年 D 1991年 6、我国外汇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 A、服务出口 B、货物出口 C、对外承包工程 D、对外劳务合作 7、完善售后服务对我国下列哪种产品出口市场的巩固与扩大最为重要()。 A、农产品 B、矿产品 C、机电产品 D、纺织品 8、现阶段,我国出口市场战略的核心是实现出口市场格局的()。 A、多元化 B、集中化 C、细分化 D、平衡化 9、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原苏联引进的技术有()。 A.200多项 B.300多项 C.156项 D.84项 10、以下不属于技术贸易的方式的是()

A、商品出口 B、许可证贸易 C、直接投资 D、工程承包 11、我国的服务贸易起步于什么时候()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12、中美是什么时候建交的() A、1972年 B 、1973年 C、1974年 D、1979年 13、履行国际间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的基础是实行()。 A、对外贸易垄断制 B、自由贸易制度 C、保护贸易制度 D、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 14、我国现行海关税则中所采用的商品分类目录是()。 A、联合国标准商品分类目录 B、我国自定的商品分类目录 C、布鲁塞尔税则商品目录 D、国际商品编码协调制度 15、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出口产品应退税种为()。 A、所得税与消费税 B、增值税与消费税 C、关税与增值税 D、消费税与关税 16、按照效益、公正、公开的原则,从1994年起我国对部分出口商品配额采取了()分配。 A、行政 B、招标 C、计划 D、平均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实施的时间是()。 A、1994年7月1日 B、1994年5月12日 C、1992年7月1日 D、1992年5月12日 18、中国的外汇管理() A、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方针 B、对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 C、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D、最终目标是实现外汇收入结汇制,银行售汇制 19、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是适应()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而建立起来 的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汇报的题目是“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 一、对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判断分析 本轮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属于系统性危机,具有明显长周期特征。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主要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内生的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结构失衡、债务危机、财政赤字等问题频出。主要发达国家非但没有认真反思其政策失误,反而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结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力不足,从而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面临多重矛盾,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比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金砖五国”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趋势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需要强调的是,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短期内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表一 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GDP份额比例表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有所放缓 贸易投资增长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1985-2005年间,国际贸易出口额从2万亿美元激增到10万亿美元。金融危机使全球的贸易投资受到重创,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跨国资本流动骤减。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2%,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从2008年的15.8万亿美元降至12.2万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3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2010 年虽然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幅将从2010年的12.5%降至7%。在过去的10年里,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含答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D)是消除成员国在贸易及生产要素等方面的障碍,实现商品、资本、劳动和其他要素的自由流动的一体化方式。P59 A.共同市场B.关税同盟 C.自由贸易区D.经济一体化 2. 世界贸易组织第一次将(B)引入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一成员提供给第三方的优惠(优待、特权、豁免)均应立即、无条件地给予其他成员方。P165 A.国民待遇原则 B 最惠国待遇原则 C.互惠互利原则 D.透明度原则 3.甲国生产手表需要6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要9个劳动日,乙国生产手表需要12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要10个劳动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 ) A.甲国出口手表和自行车 B.乙国进口手表和自行车 C.甲国出口手表,乙国出口自行车 D.甲国出口自行车,乙国出口手表 4.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与地区间所组成的一体化是(B)。 A.垂直经济一体化 B.水平经济一体化 C.部门经济一体化 D.全盘经济一体化

5..根据最惠国待遇条款,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所给予缔约国对方的特权、优惠及豁免待遇,应与缔约方给予 ( D )。 A.任何第三国的待遇相同 B.本国的公民、企业的待遇相同 C.第三国或本国的公民、企业的待遇相同 D.其参加的关税同盟的其他成员国的待遇相同 6.( B )认为,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高。P45 A.技术差距理论B.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7.假定一国以2000年为基期,2004年出口价格指数为70,进口价格指数为120,那么该国2004年的贸易条件为( C )。 A.36 B.50 C.58.3 D.171.4 8.关税按照征税的目的可分为( A )。 A.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 B.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 C.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和普遍优惠制 D.从价税、从量税、混合税和选择税 9. 外贸企业实施( D ),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外贸公司与外贸生产企业、供货基地之间存在的相互分离、信息隔绝状态,为寻求更为合理的外贸生产、营销组织形式而实行的战略。P111-124 A. “实业化”战略 B. “集团化”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电大作业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形成性考核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学校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班级:

一、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量 2.专门贸易体系: 二、判断 ()1、我国的对外贸易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2、对外开放的最根本内容是引进外资。 ()3、旧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和等价交换。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调剂余缺的辅助地位。()5、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 ()6、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从价值形态上论证我国发展经贸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7、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中的“绝对差异”是指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模型中,两国中有一国两种商品的国内价值均绝对低于国际价值 ()8、无论是存在绝对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必须同时进行进出口双向循环一国才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益。 ()9、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实现对外事物形态的转换,满足扩大再生产的要素比例要求,实现高水平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10、按照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如果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则必是因为其在某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高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劳动生产率。 三、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不是按企业管理形式分类的外贸企业?() A、总经理负责制 B、书记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 C、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 D、生产企业经理负责制 2、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对象国分类的国外对华贸易摩擦?() A、隐蔽性贸易摩擦 B、制度性贸易摩擦 C、遏制型贸易摩擦 D、连琐反应性贸易摩擦 3、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商业信用?() A、出口商对进口商提供的商业信贷 B、保险公司对出口商提供的商业信贷 C、进口商对出口商提供的商业信贷 D、经纪人对出口商提供的商业信贷 4、下列哪一个不是我国对外贸易宏观调控的依据?() A、根据我国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管理对外贸易活动 B、依照国际惯例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国际经贸协议要求,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控 C、依据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和外交利益需要,调控对外贸易活动 D、依据我国外交政策,调控对外贸易活动 5、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外汇收入结汇制内容?() A、结汇范围 B、出口贸易外汇收入的结汇 C、出口收汇核销规定 D、出口分红 四、简答题 1.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 2.服务贸易的特点。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考试大纲(2004—2005学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考试大纲 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所列题目为期末试卷试题的出题范 围。 本次期末考试题型分为五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以下是大家在备考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知识点,但请大家在复习时不能只关注这些知识点,应该尽可能理解教材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否则做题时会感到模棱两可,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同时,这些知识点可能无法直接从课件中找到答案和全部解释,需要大家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总结和概括。涉及题目本身的具体问题,请通过答疑信箱向本课答疑教师提出。 第一章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对外贸易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点 二、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中所处的客观地位。 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辅助地位的原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三、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国际分工理论 1、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简要分析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我国利用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应坚持的原则。 3、用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论证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国际价值理论 1、国际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2、简要分析在怎样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双方才能实现互利。 3、用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论证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从实物形态上论证我国发展对外经贸的必要性 1、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含义。 2、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论证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第三章实行对外开放与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对外开放的内涵 1、对外开放政策的含义。

201601批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大纲(对外贸易大学)2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大纲 一、单选题 1. 旧中国对外贸易是()性质的。 A. 半封建 B. 半殖民地 C. 资本主义 D. 半封建、半殖民地 2. 目前,我国的贸易伙伴多达()。 A. 100多个 B. 200多个 C. 300多个 D. 400多个 3. 国际价值理论是从()角度论证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A. 发展生产力 B. 货币增值 C. 互利 D. 生产要素平衡 4. 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交换,是以()为交换尺度的。 A. 国别价值 B. 国际价值 C. 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平均值 D. 国内价值 5. 在对外开放政策内容中,决定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范围的是()。 A. 利用外资 B. 引进先进技术 C. 发展出口贸易 D. 开展对外承包工程 6. 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A. 浦东 B. 深圳 C. 海南 D. 珠海 7. 我国对外开放是向()开放。 A. 发达国家 B. 所有国家和地区 C.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D.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8. 目前,我国出口创汇最大类的出口商品是()。 A. 轻纺产品 B. 机电产品 C. 石油 D. 农副产品 9. 为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保持对外贸易发展后劲,我国应使()尽快上升为出口的主导产品。

A. 创汇农产品 B. 机电产品 C. 高科技产品 D. 轻纺产品 10. 目前,我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是()。 A. 日本 B. 欧盟 C. 美国 D. 香港 11. 目前,我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地是()。 A. 东盟 B. 俄罗斯 C. 韩国 D. 台湾省 12. 我国实现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是在()。 A. 七五计划时期 B. 八五计划时期 C. 六五计划时期 D. 九五计划时期 13. 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原苏联引进的技术有()。 A. 200多项 B. 300多项 C. 156项 D. 84项 14. 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中处于() A. 调剂余缺的辅助地位 B. 重要地位 C. 特定的中介地位 D. 一般的流通地位 15.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中的“绝对差异”是指() A.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模型中,两国各有一种商品的国内价值低于国际价 值 B.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模型中,两国中有一国两种商品的国内价值均绝对 低于国际价值 C. 多个国家,多种产品的国际贸易模型中,一国的所有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绝对优势 D. 多个国家,多种产品的国际贸易模型中,一国的一种商品的国内价值低于国际价值 16. 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应实行() A. 进口替代战略 B. 出口导向战略 C. 以进口替代为主的、进出口替代相结合的模式 D. 闭关锁国 17. 根据《科技兴贸“十五”计划纲要》,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中所占比重将达到() A. 40% B. 30% C. 45% D. 35%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自中国加入WTO后,国际经济竞争逐渐激烈,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国家保护主义也呈现出新的形式。面对各国对中国企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攻击,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国际市场及其制度环境相当严峻。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挑战,首当其冲就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中国不像亚洲“四小龙”,不能单向地直接向国际市场迈进,只能在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进军宽广的国际市场。同时,中国不得不全面接受以WTO为中心而制订的一系列国际贸易制度、准则,尽管这些制度、准则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完全合理。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逐渐与WTO规则相适应的规范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2007年,中国在前几年加强进出口调控的基础上,继续对外贸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主要措施有:调整和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降低或取消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以及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产品的出口退税;继续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体系,扩大了限制类和禁止类加工贸易商品目录;调整进出口关税税率,加征或提高了部分资源性产品出口关税,降低了部分国内需要的资源性产品和涉及百姓生活的日用品的进口暂定税率;取消了包括钢材、钢坯、塑料原料及部分机械设备、装备、仪器在内的338个税目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同时,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 针对国际竞争环境的越发激烈化,中国国际贸易在坎坷中经历了近二十多年

的改革,逐渐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使得中国国际贸易政策不断趋于成熟,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及国民福利的提升。在中国参与APEC运作及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向自由化的贸易不断迈进,贸易政策措施的选择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规范性。 1.在WTO体制下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中国已是WTO成员,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依据WTO这个开放型的自由贸易体制,必须在WTO所确定的原则、规则下推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一般说来,WTO中对贸易政策及贸易行为而制定的准则、规范提倡的是使贸易自由化逐渐进行。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开放贸易制度。(2)建立并维护贸易环境的公平性。(3)采取规范的、透明的贸易调节政策。(4)允许WTO贸易政策规则以外的经济事项发生。在实际贸易交往中,一些交易和贸易政策部分的与WTO原则相冲突相违背的情况发生也是可以包容的。这些政策主要是:国际收支平衡、进口损害防御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幼稚工业保护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政策等。在WTO贸易政策规则下,中国的贸易政策选择主要体现在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以及利用WTO‘的相关保护措施对国内市场、产业、企业进行适当的必要的保护。 2.立足于本国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本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不相同,因而对他采取的贸易政策也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时,必须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本国的具体法律制度,而不能盲目地采用西方国家的政策策略。在本国行业遭遇外国贸易保护主义冲击时,比如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时,中国应适时地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加强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贸易保护主义打击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必须制定实时的贸易政策来应对各个方向而来的保护主义攻击。如:利

简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简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摘要: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脱离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而孤立的求得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能够掌握世界所有的技术。各国通过对外贸易,取得了所需要的资源、市场和各国人民在长期创造的技术、积累的经验以及它的全部成就,加速了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段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2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1%;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巨大变化,2008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5617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到近9%,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贸易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的增长息息相关。 关键词:对外贸易政策;经济增长;改革开放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policy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Abstract:Today's world, no country can be completely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world economy. Isolated countr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btained. Because no country has developed all the resources its needed for economic. Able to master all the technical world. States through foreign trade, to obtain the required resources, markets and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long term creation of technology,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of all and acceler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two distinct. Before the reform, foreign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20.6 billion, the world number 32, representing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world trade less than 1%. After the reforms, China's foreign trade witnessed tremendous changes, in 2008, foreign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reached 2.5617 trillion U.S. dollars, the world number three, the proportion of the world's total trade rose to nearly 9%. Keywords:Foreign Trade Policy; Economic growth; Reform and opening up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模拟2及答案(1)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AD)形态论证了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A.实物 B.价值 C.货币 D.使用价值 2.为合理控制外债规模,我国还本付息额一般不超过当年出口收汇的(A)。 A.20% B.15% C.10% D.25% 3.我国应继续巩固和深度开发的出口市场是(AC)。 A.西方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C.港、澳地区 D.俄罗斯、东欧国家 4.“九五”计划时期,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重点是确保(ABCD)。 A.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B.创汇农业的发展 C.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D.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5.对外贸易价格最基本的职能是(C)。 A.调节市场供求 B.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C.表现商品价值 D.进行经济核算 6.我国积极争取借用的国外资金是(BC)。 A.国际银团贷款 B.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C.外国政府贷款 D.外国商业银行贷款 7.反映外贸企业对社会贡献的指标是(BCD)。 A.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 B.出口收汇额 C.社会贡献率 D.社会积累率 8.对外贸易双方都可以通过出口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从而实现(AD)。A.社会劳动的节约 B.使用价值的转换 C.事物形态的平衡 D.国内价值的增值 9.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

A.各国自然条件的差异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加深 D.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 10.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199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达(D)。 A.15% B.30% C.55% D.40% 11.我国借用国外资金主要用于(B)。 A.房地产业的开发 B.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C.中小型企业的扩建和改造 D.旅游设施的建设 12.在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进出口商品的(A)职能。 A.协调 B.行政管理 C.服务 D.监督指导 13.美国一直对我国输美的所谓敏感性商品采取进口限制,其中限制最严的是(B)。 A.农产品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

各科期末考试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 一、考试章节 第一章全章;第二章第3节;第三、四、五章全部;第九章第1、2节二、考试题型 选择(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题、论述 三、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概述 年,1978年,2010年) 2、中国各年代出口主导产业群 (1)50-70年代:矿产品、农副土特产品 (2)80年代:轻工业品、纺织品 (3)90年代-现在:机电、仪表(器)、化工产品 (4)将来(2050年后):高新技术产品 3、(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怎样发展、表现、全面分析阐述) 一、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总额 纵向看我国外贸发展:1978—2008年↗ 上升;2009年↘ 下降;2010年↗ 上升再从横向看我国外贸发展: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位次不断上升。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一)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变化 (二)进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变化 三、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正在形成 从进出口国别、地区情况看 对前十大出口市场依赖程度:1995年为92.2%;2007年下降到82.9%;2010年下降到79.7% 四、对外贸易企业结构趋向多元,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出口主力 1979年,赋予外资企业自营进出口权; 1999年,赋予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 2004年7月,任何企业、组织及个人均可依法从事外贸经营活动 五、沿海省市在对外贸易地区结构中的地位显著 2010年1-9月沿海10个省市出口10238.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0.2%,其余的21个省(市、区)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8%。2010年1-9月,10个沿海省市进口额9161.187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90.3%。 六、贸易方式多样化,加工贸易成为主要出口贸易方式 4、中国如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P27 (1)、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2)、实施品牌战略,重构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4)、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 (5)、全面稳健地融入全球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5、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对对外贸易发展的意义和作用P49-51 【课本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 内容: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国际分工能促进各国按

国际贸易专业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342013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a's foreign trade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当今国际环境瞬息万变,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好的帮助,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提供帮助。 本课程旨在加深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理论、对外经济贸易专业基本知识和实践最新发展、政策最新动态的认识和把握,使学生学会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分析相关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用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及实际问题。具体包括: 1.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即国际分工的社会作用; 2.掌握对外贸易过程中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并能运用于实践; 3.掌握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对外贸易体制; 4.了解商品检验及索赔相关工作,违约及其救济方法; 5.熟练掌握对外贸易进出口中的措施。 (三)实施说明 1、课堂上要弥补教材可能滞后的缺陷,要介绍分析当前形势、当前方针政策和当前的实际问题,并且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2、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介绍较深或较前沿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探索学习。 3、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课堂讲授以重点、难点、新问题为主,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要求先学过《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课后习题应偏重中国对外贸易的案例分析。 2.本课程习题应结合热点经济问题,引导学生认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课后习题应体现教学当中的重点和难点。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理论、对外经济贸易专业基本知识和实践最新发展、政策最新动态的认识和把握。 3. 成绩构成:平时考核占60%,其中包括平时出勤、作业、课堂提问和课堂发言等方面,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期末考核占40%,可以采取论文、课堂讨论、随堂测试等方式,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