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

威海市为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418333797.html, 2008-03-28 00:00 深圳建设网点击次【字体:大中小】

1 引言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的地方特征和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渐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吴良镛,2002;仇保兴,2004、2005;阮仪三,2004;蔡晓丰,2005)。因此,城市风貌特色作为极具价值的“稀缺性”资源,正在发展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蔡晓丰,2005)。

2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2.1城市风貌、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特色

城市风貌被学者们理解为城市的风采容貌。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在中文语境下,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cornelsn aned franz,19 95),是现象学者所描绘的那种充满于城市空气中的“氛围”(norberg-shulz, 1979);“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有形的“貌”与无形的“风”,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风貌(池泽宪,1989;朱旭辉,1993;cornelsen and fr anz,1995;taylor,1999;蔡晓丰,2005;陈艳、洪再生等,2006)。

城市特色被理解为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它是城

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有人给予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以不同的注解,认为其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与城市形象有关;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城市特色侧重于城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它的表现,城市风貌则倾向于城市的文化、传统习俗与内在精神;城市风貌包含了城市特色,而城市特色则是城市风貌的更加概括、更加提炼的精华部分(扈万泰、郭恩章,2002;蔡晓丰,2005)。而美国学者加纳姆(garnham)则认为城市特色(urban character)是由:(1)物理特征和面貌;(2)可观察的活动与功能;(3)含义或象征三个部分组成。并认为鲜明的特色与强烈的地方感受取决于建筑风格、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记忆与隐喻、地方材料的使用、技艺、重要建筑和桥梁的选址、文化差异与历史、人的价值观、高质量的公共环境、日常性和季节性的全城活动等方面,涉及的对象十分广泛(garnham,1985;张松,2001)。

城市风貌特色是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开始,是城市物质形态的外部显现所给人的总体印象(杨华文、蔡晓丰,2005),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生态、环境等内涵所综合显现出的外在形象的个性特征(金广君等,2003)。可以看出,其定义的实质与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是完全相同的。

2.2 城市风貌规划与城市风貌特色规划

城市风貌规划或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并没有正式列入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但从2 0世纪1980年代后期开始,很多城市就纷纷开展了以之为主题的规划研究(蔡晓丰,2005;扈万泰、郭恩章,2002;魏挹澧,2000)。目前,国内开展的此项规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列入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2) 作为独立的规划项目;(3) 设立相应的科研课题(魏挹澧,2000)。具体工作包括:朱旭辉(1993)、蔡晓丰(2005)、扈万泰、郭恩章(2002)和金广君(2003)等人的卓有成效的探讨。

国外的相关研究一直将城市风貌的保护与塑造看作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工作。1960年代以来,西方的城市规划开始从注重物质规划为主的功能主义思想路线逐步转向注重社会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路线。在林奇(lynch),罗西(rossi),诺伯格·舒尔茨(n orberg-shulz)等学者的影响下,从人的认知心理出发,研究人在城市空间与城市环境中的经历和意义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lynch,1960;norberg-shulz,1 979;张京祥,2005)。城市设计的文脉性、社会性与公众性、城市设计的累积性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张庭伟,2001)。

奈杰尔·泰勒(nigel taylor)认为城市设计的艺术就是创造城市风貌的艺术。指出城市风貌与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其组成包括:场地自身及其周边环境、场地上的地物、由地物构成的空间场所、使用者的感知、公众的社会行为五个部分(ni gel taylor,1995)。景观风貌的保护与塑造对城市居民情感寄托的加强与社区凝聚力的提升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cornelsen and franz,1995)。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城市风貌及其相关规划并没有明确而统一的定义与范式。从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看,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城市风貌的认识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有明显不足:

(1)强调城市人工环境与视觉要素对城市风貌的影响,而对城市的自然生态背景与文化内涵关注较少;

(2)侧重城市建筑本身的形式感与个性特征, 而对区域——城市整体景观格局研究不足(李伟,2005);

(3)在实际工作中对社会性与公众性资源的整合不足。

3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风貌主要是由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过程、历史文化过程和当地人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并综合体现为城市景观的结构和形态特征,是景观作为视觉景象、作为栖居地、作为系统、和作为文化符号的综合体现。城市风貌是视觉审美的对象,是城市居民定位和认同的根本,是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载体,并讲述城市历史文化故事。一个良好的城市风貌,不应仅仅是视觉“美”的,同时也必须是“健康”的与“有内涵”的。

因此,城市风貌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结合是优化城市风貌的必然途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是维护土地生命的安全和健康、维护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框限。(俞孔坚、李迪华,2001,2002,2005)。具体的结合途径分为三大步骤(图1)

图1 研究框架

fig.1 research framework

3.1 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

具体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 对城市自然、生物、人文资源的类型与特征进行表述,回答“现状城市风貌是是怎样的?”

(2) 对城市自然、生物、人文及视觉过程进行分析,并基于整体格局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对以上几个过程进行评价,回答“现状城市风貌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3.2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

生态基础设施的确定可以使城市免受洪涝灾害、保护物种和栖息地的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和提供游憩体验以及良好的视觉景观,是形成良好而独特景观风貌的前提和保障。

景观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简称sp)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一种途径,该途径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基于景观过程和格局的关系,通过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yu,1 995,1996;俞孔坚,1999,1998)。

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规划的结合,具体分为以下两大步骤:

第一步,在高、中、低三种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防洪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乡土文化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视觉安全格局等五大格局,并由此建立城市整体的生态基础设施,明确哪些是城市风貌特色构建过程中的“非建设区”和“可建设区”,并回答“如何改变现状城市风貌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风貌的总体特色,回答“未来形成怎样的城市风貌特色?”。

(1)建立防洪与生物保护网络,形成生态景观特色;

(2)建立乡土遗产网络,塑造历史文化景观特色;

(3)建立游憩网络,凸显游憩景观特色;

(4)建立视廊保护与建筑高度控制网络,构建视觉景观特色。

3.3 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

城市风貌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缺乏相应的法律效力,往往造成规划成果难以落实的情况(王哲、洪再生等,2007)。城市风貌规划必须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必要策略,使其成果成为城市控制性规划编制时参考的直接依据。因此,笔者提出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对于上一层次规划(生态基础设规划和城市风貌规划)确定的“非建设区”的边界和具体控制内容的落实,“非建设区”和“可建设区”的风貌管理和控制导则的制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的具体步骤如下:

(1) 将城市按其景观类型与景观要素重点的不同,划分宏观与中观尺度下的景观特征区;

(2) 针对宏观尺度景观特征区重要的跨区域ei廊道,提出相应的风貌管理和控制导则;

(3) 针对中观尺度特征突出的各景观特征区,落实景观风貌规划的各项内容,提出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导则;

(4) 通过预景的方法,对不同发展策略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模拟和评价,指导未来的空间发展决策。

4案例实践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端,市区面积为769 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91.24 km2,总人口82万(2004年底)。威海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不仅拥有依山傍海、山海相融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包括甲午海战纪念地等在内的大量历史遗存。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球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等荣誉,享誉国内外。

自1980年代以来,快速城市化与全球化已经对威海城市风貌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如果现阶段不抓紧时间对城市风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保护,那么威海独特的城市风貌将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逐渐消失,成为不可挽回的损失。因而,在威海新一轮城市建设之前进行的城市风貌研究,有助于独具魅力的滨海城市风貌的保持和塑造,确保其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4.1 研究目标

通过城市风貌规划将威海市建设成为“山海相连、城乡融合、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态宜居城市”。

(1)维护自然过程包括水文(雨洪、海潮)、生物等在内的自然过程的安全,确保城市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2)保护和弘扬地方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维护乡土文化遗产安全;

(3)显山露水,城乡融合,维护海陆、城市和乡村、自然和人文的空间联系安全;

(4)对非建设用地的规划与控制,保护威海多样的自然、生物、人文资源,使其成为开展公众教育和观光休闲的基地;

(5)优化城市的发展方式与空间形态特征。

4.2 威海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

4.2.1自然过程

1)山体完整性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与视觉质量下降;

2)雨洪等自然过程受人工建设干扰严重,城市受到海潮淹没、山洪和涝灾威胁;

4.2.2生物过程

湿地围垦、大型工业园区与高速公路建设等,造成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种群数量下降等问题;

4.2.3 人文过程

1)对现存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景观的保护与管理不够,缺乏有效的宣传措施与明晰的标识系统,没有形成整体化的乡土文化体验网络;

2)综合游憩体验过程被分割,开放空间可达性较差,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游憩网络;

3)高层建筑高度缺乏统一规划的指导,城市天际线的零乱无序,重要山脊线背景与重要视廊被遮挡。

4.3 威海城市风貌规划

在高、中、低三种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防洪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乡土文化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视觉安全格局等五大安全格局(见图2——图6),由此

建立城市总体的生态基础设施。并通过与各个格局相对应的景观特色构建威海城市风貌总体特色。

图2 综合水安全格局与生态景观特色

fig.2 water sp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 of townscape

图3 生物安全格局与生态景观特色

fig.3 biological sp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 of townscape

图4 乡土文化景观安全格局与历史文化景观特色

fig.4 cultural heritage sp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 of townscape

图5 游憩安全格局与游憩景观特色

fig.5 recreational sp and recreational character of townscape

图6 视觉安全格局与视觉景观特色

fig.6 visual sp and visual character of townscape

(1)通过建立综合水安全格局,构建城市雨洪管理系统,恢复湿地、坑塘系统和河道自然形态,以及建立以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为目的的生物廊道网络,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的景观,形成生态景观特色;

(2)通过建立乡土遗产网络,有效地保护威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并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遗产在强化城市特色、游憩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塑造历史文化景观特色;

(3)通过新建和改善公共户外活动空间,建立连续的滨海、山体和城区游憩廊道,使市民和游客都能享受到便捷可达的游憩系统,凸显作为人居典范城市与旅游度假城市的游憩景观特色;

(4)通过对城市天际线、重点视廊的控制,营造和谐有序的视觉形象,构建别具一格的山景、海景、城景相互融合的视觉景观特色。

综合以上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的安全格局(sp),形成整体的生态基础设施(ei)。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了保障,是构建城市风貌特色过程中必须明确的“不建设”的刚性界线(见图7)。基于生态基础设

施的城市风貌规划将使威海城市最终形成山海相连、城乡融合、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景观风貌特色。

图7 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风貌整体特色的基础

fig.7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s the basis for the townscape character

4.4 威海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

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的重点在于确定如何将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城市风貌规划成

果落实到城市的物质空间之中,使其成果成为城市控制性规划编制的依据。从而真正成为保障生态安全与风貌特色的刚性界线。

4.4.1 景观特征分区

景观特征区(landscape character areas)是有着特定景观类型的不连续的地理区域。通过分析景观的现状特征及景观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景观特征区的划分,有助于预测和调控城市景观未来的发展,指导相应的景观决策。

采用将城市按其景观类型与景观要素重点的不同划分市区与局地尺度下的景观特

征区的方法。最后将威海市市区尺度划分为“山、海、城”三大景观特征区,局地尺度划分为35 个景观特征片区(见图9——图10) (王姗,2007)。

图8 威海市区尺度景观特征分区

fig8 landscape character areas at city scale

图9 威海局地尺度景观特征分区

fig.9 landscape character areas at district scale

4.4.2典型ei廊道与景观特征区风貌控制性规划

在市区尺度“山、海、城”三大景观特征区划分的基础上,分别对各大区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风貌控制与管理导则。宏观尺度上的典型ei廊道主要侧重于其在自然、生物、人文三个方面的要求;中观尺度上主要侧重于三个行政区划内的17个重要景观特征区,

从(1)生态建设要求;(2)乡土文化景观;(3)开放空间;(4)交通布局;(5)建筑高度与色彩五个方面进行导则编制。

4.4.3 城市天际线预景

在不同的城市发展策略下城市发展形态将呈现完全不同的特点,使城市风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在视觉安全格局中确定的建筑高度控制网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统一的城区建筑高度控制网下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可能出现的三种预景(预景1—预景3) ,以及完全按市场发展导向下城市空间形态可能出现的一种预景(预景4)。并对四种预景从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做出综合的分析与评价(见表1)。

表1 不同发展策略下的城市空间形态预景

tab1 scenarios of urban forms based on different development appr oaches

利用arcgis模拟,分别对四种预景进行可视化模拟(图10——图13)。通过这一过程,将使决策者对未来的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效益产生清晰的认识,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图10 极值模式

fig.10 aerial view of 'maximum' model

图11集中片状模式鸟瞰

fig.11 aerial view of 'centralized 'model

图12 多层建设模式鸟瞰

fig.12 aerial view of 'multi-story buildings' model

图13分散分布模式鸟瞰

fig.13 aerial view map of 'distributed'model

5.结论与讨论

笔者提出城市风貌主要是由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过程、历史文化过程和当地人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的;既是城市视觉审美的对象,也是城市居民定位和认同的根本,更是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载体,并讲述城市历史文化故事;一个最优的城市景观风貌,不应仅仅是视觉“美”的,同时也必须是“健康”的与“有内涵”的。在方法论上,运用“反规划”思想,通过建立和维护城市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过程的关键格局——生态基础设施,来保障城市风貌的完整与持续。

(感谢威海市规划局的委托与支持。感谢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05级硕士研究生团队在工作中做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garnham.,h.l. maintaining the spirit of place: a process for the preser vation of town character[m]. 1985.

2 cornelsen i, franz p. changing structures, functions, and townscape; t

he transformation of a middle-sized city in thuringia[j]. neht. j. of hous 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1995,10(2), 107-125.

3 lynch k. image of the city, mit press. cognition and environment: fun ctioning in an uncertain world. new york: praeger, 1960.

4 nigel t. the elements of townscape and the art of urban design[j]. jo urnal of urban design, 1999, 4(2), 195-208.

5 norberg-shulz c,genius loci. 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m]. new york: rizzoli,1979.

6 tugnutt a. making townscape: a contextual approach to building in a n urban setting[m].london: mitchell, 1987.

7 yu, k-j.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a case in south china[d].harvard university, 1995.

8 yu, k-j. security patterns and surface model in landscape planning[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6,36(5):1-17.

9 池泽宪(日),著,郝慎钧,译,羌苑,校.城市风貌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10 蔡晓丰.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划学院,2005.

11 陈艳,洪再生,等. 滨海新城的城市风貌与城市文化初探[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 6,28(1),48-51.

12 扈万泰、郭恩章.城市设计运行机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3 凯文·林奇,著.方益萍, 何晓军,译. 城市意象[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4 金广君,张昌娟,等.深圳市龙岗区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框架初探[j].城市问题,2004, (6),66-70.

15 李伟. 城市―区域特色景观安全格局[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6 李晖、杨树华.基于景观设计原理的城市风貌规划—以景洪市澜沧江沿江风貌规划[j]. 城市问题,2006,(5):40-44.

17 李宏珍. 基于视觉安全格局的城市天际线研究[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8仇保兴. 在城市建设中容易发生的八种错误倾向[j]. 城市规划,2005 ,(12):9-11.

19仇保兴. 中国城市面对未来的六大危机[j]. 城市开发,2004,(3):23-27.

20 阮仪三. 留住我们的根——城市发展与城市遗产保护[j]. 城乡建设,2004,(7):9-1 1.

21 吴良镛. 面对城市规划“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j]. 城市规划,2002,(2):9-14.

22 俞孔坚、李迪华、潮洛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 规划师,200 1,(17):9-17.

23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4 俞孔坚. 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j].地理学报,1998,(5 3):11-20.

25 俞孔坚. 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19(1):8-15.

26 杨华文、蔡晓丰.城市风貌保护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5,20(6): 62-64.

27 朱旭辉.城市风貌规划的体系构成要素[j].城市规划汇刊,1993,(6).

28张庭伟.城市高速发展中的城市设计问题:关于城市设计原则的讨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1,(3):5-10.

29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1 俞孔坚(1963-),男,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2 奚雪松(1978-),男,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3 王思思(1983-),女,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获科技部攻关项目:土地生态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研究(第2004ba516a18)的支持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随着万源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万源城市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深入,城市发展和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中,城市特色面貌建设平庸无奇,千城一面,似曾相识,城市风貌特色不明显,缺乏个性,“特色危机”已成为现时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热门话题。 万源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特色风貌的遗失,直接关系到城市总体人居环境的提升。为全面落实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优化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个性气场,提升城市内在品位和总体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务实创新、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围绕建设“山青、水秀、地干净、物整洁、人文明”的森林万源、生态万源、宜居万源目标,高标准开展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委托陕西中晟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万源市城市总体特色风貌规划》,构建以后河为轴心、新老城区功能配套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同时,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应严格坚持“五项”规划原则:一是把握整体、突出重点原则。首先要把握城市总体环境风貌、总体空间形态、廊轴系统、色彩体系、山体景观和滨水景观以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并在总体控制的原则下,突出重点,突出本次规划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通过滨河景观的打造、外围山体景观的保护及营造,城市重要节点的强调来塑造城市的整体风貌特色。二是继承、尊重、展望原则。风貌特色规划不仅要继承和延续万源城市的历史脉络、风俗习惯、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外,而且更应强调万源山地城市的现实情况,尊重万源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体景观,在继承、延续、创新的同时,还要展望未来,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有深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三是特色、文化、个性原则。每一个城市都得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万源城市的山、水、城、人等主要体现实体,是万源城市魅力的体现,加之文化、历史、风情等是万源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名片。四是生态优先、环境利用原则。万源城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人在山水中”是万源城市的鲜明写照。规划在保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资源,通过显山、露水、增绿、透脉、弘文、辟场、留廊等手段,打造山、水、城、绿相融的川陕魅力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五是系统规划、动态塑造、弹性实施原则。万源城市的风貌特色塑造必须通过系统的整体规划,由于城市建设在这方面欠帐较多,所以城市特色建设不可一蹴而就,只顾眼前利益,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和动态的过程,同时在实施中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保证规划的有效和顺利实施。

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方法

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方法 [摘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和魅力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主题。本文以星沙城市风貌规划及城市美化工程实践为例,从城市整体风貌控制、概念性城市设计、专项系统规划、环境设施引导等方面探索了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方法。 [关键词] 城市风貌;美化工程 1 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竞争由单一的经济竞争逐渐转变成为以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城市的发展重点,也由过去奠定大框架、大开发为主导,相应地转变为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和魅力,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人才,从而推动城市各项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的城市掀起了美化运动的热潮,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一时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热点。 2 城市风貌与城市风貌规划的概念 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在山水环境、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表现,其内容包括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三大部分。 城市风貌规划,是一项承接总体规划同时引导详细规划的综合性规划。它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整体形态、空间景观的研究,建立整体风貌结构,提出各项建设要求,从而引导城市形成富有个性魅力的空间形态和特色环境。城市风貌规划具有非法定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等特征,是对城市法定性规划的补充和深化。 3 星沙城市风貌规划 星沙位于长沙市东北部,距长沙市区11公里,原是长沙县的一个小镇。随着1996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沙县县委县政府的入驻,星沙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在短短十几年内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多万人的中小城市。城市在框架性扩张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3.1 规划策略 星沙做为一个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新城建设与旧城更新(图3)同时进行,其风貌规划显得较为特殊和复杂。由此,规划提出以下策略: (1)宏观战略与整体形态相结合,体现整体性。 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整合,提出城市发展战略,并对城市发展方向、用地布

浅谈“特色小镇”模式下的美丽乡村群规划设计

浅谈“特色小镇”模式下的美丽乡村群规划设计 发表时间:2019-04-08T10:37:41.873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3期作者:沈曦[导读] “特色小镇”模式下的美丽乡村群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小康社会系统工程,在提升农业产业、缩小城乡差距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具有重要作用。 沈曦 广州筑鼎建筑与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 510635摘要:“特色小镇”模式下的美丽乡村群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小康社会系统工程,在提升农业产业、缩小城乡差距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以案例浅谈“特色小镇”模式下美丽乡村群规划发展的设计路径。 关键词:小镇模式;美丽乡村群;规划设计; 前言: 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规划开始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特色小镇”模式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的召开,城市和乡村建设的方向更加清晰和明确。探索“特色小镇”模式的美丽乡村群规划发展策略和路径,打造有活力的魅力乡村群特色小镇,成为当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1、“特色小镇”模式的内涵、规划策略与路径 1.1“特色小镇”模式的内涵 特色小镇模式形成“产业、资金、服务”三方融合的发展理念,可促进“产、城、人、文、旅”有机结合,实现产业特色、功能凝聚、机制创新的内涵目标。美丽乡村群的建设,作为乡村建设的新阶段,“特色小镇”模式是一种能够兼顾乡村与城镇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1.2“特色小镇”模式的规划策略与路径 “特色小镇”模式聚焦美丽乡村群的特色产业,延伸乡村产业链,形成“产业本身+产业应用+产业服务”的相关产业集群,同时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加强人居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乡村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规划是龙头,美丽乡村群的规划介于传统农村与城市规划之间,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挖掘村庄人文历史文化优势,培育创新文化、产业文化等元素,形成独特的人文标识,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发展平台,才能使农村规划得到科学的发展。 2、“特色小镇”模式下的美丽乡村群规划设计路径 2.1 乡村群功能:由单一产业转型多元发展 “特色小镇”模式的关键在于产业培育。城镇空间都市区化、生态农业空间景观化休闲化趋势明显,城市人口消费升级催生了多样化的需求,带来了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发展,乡村地区将进一步承载休闲、观光、旅游、体验、文化创意等多重功能。提供城市缺乏的乡村生活,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群已成为现实需要和可能。 2.2 乡村群发展:突破村庄短板,达到乡村振兴的新阶段 村庄发展的主要短板在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长期以来投资不足、欠账较多,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保障基础设施支撑,考虑各产业发展的发展需求,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城镇有机衔接,连动区域村庄,形成特色乡村群,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助推乡村振兴。 2.3乡村群规划:由单一乡村建设转向全域规划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之间制度隔膜的逐步打破,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由单向流动日益转变成全域流动。由于“城市病”所带来的压力及居民对于生活品质提升的更高要求,乡村逐步成为“世外桃源”的美好寄托。乡村拥有丰富的生态、景观、文化等资源已经成为稀缺品,乡村蕴含的价值不断突显。统筹规划乡村群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既要考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和村庄建设、村容村貌的提升,注重全域发展,体现地域文化风格,以特色为支点,以点带面、点面同步,将“特色小镇”模式美丽乡村群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又一手段。 3、案例实践 3.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位于从化区鳌头镇西塘片区美丽乡村群位于鳌头镇东部,规划研究范围为鳌头镇西塘、横坑、鹿田三条村庄的行政界域,以西塘村为中心村,规划区域覆盖面积约 1545.54 公顷。 本次美丽乡村群规划将涉及三个层面——片区层面、村庄深化提升规划层面和实施计划层面,在“七化五个一”的基础上,融入文化、景观、产业、创业、创新等元素,赋予美丽乡村更为丰富的内涵。 3.2规划设计定位与理念 规划融合“产、城、人”,讲述一个山、水、田、林、湖的童话故事。老地方,新事物,旧建筑,新创意,让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发扬、传统与创新交相辉映。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传统地区城镇商业、居住建筑群、孔庙、塔等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历史风貌、街巷格局和居住生活形态,保护历代历史事件、商务交往、航运贸易与名人活动的多种历史信息和地方习俗及非物质遗产,带有丰富而典型的历史发展痕迹和浓郁地方居住与文化色彩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3.3重点村庄规划深化设计——西塘村 西塘村作为西塘片区美丽乡村群中心点,随着村庄近期建设要求及未来发展需要,通过总结从化村庄规划工作经验,探讨出更优的村庄建设工作方法和经验教训,以西塘村为例打造具有先进性、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结束语: 目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蓬勃开展,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护航、经营权保障等宏观层面,企业负责规划、招商引资、管理、运营、服务.政企一条心的抱团发展,特色小镇的优势也就更容易凸显,特色小镇才能释放出更多能量。

城市景观风貌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 作者: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发表:《城市规划》2008(03):87-92 [评论] 摘要: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的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城市的景观与风貌规划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风貌规划的概念与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途径。并以威海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山东省威海市风貌基础设施生态 1 引言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的地方特征和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渐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吴良镛,2002;仇保兴,20 04、2005;阮仪三,2004;蔡晓丰,2005)。因此,城市风貌特色作为极具价值的“稀缺性”资源,正在发展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蔡晓丰,2005)。 2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2.1城市风貌、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特色 城市风貌被学者们理解为城市的风采容貌。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在中文语境下,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Cornelsn aned Franz,1995),是现象学者所描绘的那种充满于城市空气中的“氛围”(Norberg-Shulz, 1979);“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有形的“貌”与无形的“风”,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风貌(池泽宪, 1989;朱旭辉,1993;Cornelsen and Franz,1995;Taylor,1999;蔡晓丰,2005;陈艳、洪再生等,2006)。

浅谈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开发建设模式

浅谈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开发建设模式 发表时间:2019-01-23T09:09:31.240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15期作者:苏泽荣 [导读] 我国城市进程的加速,有许多问题都逐渐暴露出来。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建设“特色小镇”的新政策,重点是发展小城镇,新型城镇的开建是推进产业与城市的共同发展。特色小镇是针对城市的模仿的一种方式,主要特征是它属于新兴的产业聚集的发展平台,是让城镇慢慢转变为城市的一种过渡形式。助力城市产业转型的升级,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战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特色小镇;开发建设 近年来,我国城市进程的加速,有许多问题都逐渐暴露出来。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还有城市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城镇化建设落后,导致许多城市出现了住房困难、交通拥堵、就业困难、污水排放、环境变差等各种问题。要合理利用原有空间和资源,来实现把高效化转化为低消化,是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途径。 一、特色小镇的内涵 特色小镇一般是在3平方公里左右,不超过5平方公里;与城市空间相对独立且还要能互动。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识、有经典传统产业、新型导入产业、居住空间与社区、商业建设、商业建设、生态、文化、旅旅、基础设施等。 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包括以下五个部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特色产业与旅游为核心。 1.当地特色产业,一般都是比较经典或者是传承下来的产业为主。要加强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要加强对历史建筑的设计和整体装饰。要充分发挥小镇独特的历史文化。 2.旅游项目是吸引外来消费者的关键,如主题乐园、特色街区、观光区、历史文化区、温泉养生中心等。 3.产业延伸环围绕特色产业及旅游产业,会形成一系列项目,围绕着市中心,形成辐射或者是组团分布。还要展现出“宜居、宜游、宜业”等多个方面。 4.要有服务居民生活、金融、教育、医疗、商业、公交教育、社会服务以及旅游产业的等一系列服务。 5.核心产业的研发、生产、制造、运输等特色产业。要鼓励各类新兴产业的创建。以促进产业聚集和发展。 二、由企业来主导 在传统产业转型为电子商务小镇的过程中,大型企业发挥了主导作用。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不同于一般的“镇”行政划分。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应具备独特性,是属于区域特发展,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产技术、经济聚集、交通便利等,要发展成“独占一方”的特点,是别人模仿不来。包括特色产业内涵的独特性、功能性、核心、环境优美性、新颖性等方面。平台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来建设一个有特色的小镇,也可以让其他的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例如一中国“地毯之乡”驰名海内外的天津武清区崔黄口镇依靠自身地区优势,成功转型发展为电商产业。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昔日的“地毯之乡”变成如今“电商小镇”的华丽蜕变。目前,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已累计引进企业1200余家,电商及配套企业340家,聚集如京东商城、携程网、唯品会、乐蜂网等优质电商企业,实现招商引资216亿元,带动就业人数12000余人,并获批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要尊重城市的内在秩序和制度,要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发展建设中,要注重社区培育,创新资金来源和一些社会的力量的帮助。培育特色小镇能够有效破解空间资源不够用和资源不足等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城乡人们居住的环境,为原有的城市诸如新的血液,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是对城市粗放型产业再利用的一种方式,帮助城市成功转型,是实现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 三、建设主要目的 从特色小镇实践来看,一般是所处小镇所在的资源丰富或者是其他优势条件,在一定的地方或者空间来吸引企业、技术、人口等生产要素,形成独特的地域优势来服务于消费群体。来促进当地的发展。 政府引导型,由政府引进有投资能力的企业进入小镇,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创作团队。可以和企业共同合作和发展,这样的运营方式更直接的面向市场,更有竞争力。也有过成功的例子。如浙江杭州的梦想小镇,就是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完成的区域转型的案例。 特色小镇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异的地理趋势,特色小镇的选址和环境是发展的关键,特色小镇的空间要小而精致,有效应对对土地指标紧张的制约,它要有一定的规划空间限制。它是一种经济性的空间模式,一定要能融入大城市的生活圈,要交通便利,以方便运输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小镇要对自然环境做到资源保护,不过度索取、铺张浪费损害生态环境。小镇应该结合周边的特色和环境,进行园林规划和建筑设计。将小镇特色融入进去,提升小镇的生活品味,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前来,让他们感受到在小镇生活的舒适,对这里有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 建设特色小镇要融入多种元素,以此来推动区域文化融合,特色小镇可以促进“城市、产业、文化、人脉”四方面的融合。一般特色小镇都是建设在大城市周边的乡镇,它们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城市为小镇提供同等服务,提供人才、信息、科技、资金、服务等其他的来源;而且大城市消费较高,工资较低,学历要求较高等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生存的困扰,而小镇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生本不高,工资岗位较多还提供了生活居住的地方,未来将会更有发展前景。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是推动城乡发展、传递文明、带动经济发展、吸引人才这些都有利于特色小镇的居民融合,为城镇发展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特色小镇都提出了以特色农业为发展核心,但是现有的农业结构单一,科技技术较低,产业链短,以至于出现高投入,收益低的现状,不能吸引投资者,在文化成长方面,小镇的创新度不高,关注力和投入还不够多,有的小镇文化内涵比较单一,风格类似,没有特殊和看点;在旅游方面没有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时候要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 现如今建设特色小镇的队伍还在不断的扩张,特色小镇无论是面积、产特、产量和人口,都是与原有的新城市开发有很大的区别。特色小镇的建设现在还属于探索和建设开发的阶段,要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优质产业和最大有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的不断更新。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建设好特殊小镇要做到政府扶持,加大宣传力度,要引进人才、以便推动特色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要做到落实工作,

城市风貌规划编制要求内容

风貌规划成果所含内容 风貌规划是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引申出来的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对城市整体意向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将经历:现状风貌调查与评价阶段、城市风貌规划大纲编制及大纲评议阶段、城市风貌规划方案的编制阶段、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这样四个阶段,规划周期长,且花费巨大,很多城市并不会按照这样的步骤一步步走下去,他们大多希望直接得到一个最终的结果。目前,关于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没有专门的规范,需要形成怎样的成果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规划单位所完成的风貌规划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可是实行低,还得进一步编制相关的详细规划,费时费钱。那么对于想一步到位完成风貌规划,我们应该形成怎样的规划成果呢?结合遂宁市城市风貌规划的一些感受,我来谈谈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问题。 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应该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具体涉及如下内容: 一、规划文本 规划说明书及相关专题研究。 规划文本要求能够规范、准确、肯定、清晰的表达规划意图和目标,而对有关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主要内容要求如下: 1、前言 说明本次规划编制的依据和背景。 2、城市概况 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自然特征、历史沿革、所处地理文化圈层特征和中心城区概况。 3、风貌规划项目说明 包括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规划内容和要求。 4、城市风貌现状分析 (1)城市风貌地理文化圈层分析。 (2)市域风貌整体格局和重点旅游景区风貌特色分析。 (3)城市总体风貌分析,含城市总体风貌特征、城市风貌格局、城市轴线、城市天际线和滨水风貌的分析。 (4)土地利用和主要交通道路分析。 (5)城市历史人文景观风貌分析,包含历史人文特征分析,历史人文景观的现状分析。

以城市文化为内涵浅析特色小镇的规划

以城市文化为内涵浅析特色小镇的规划 发表时间:2018-05-16T15:47:24.4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期作者:孙绪芹 [导读] 摘要: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规划,必须坚持党和政府机关的正确领导,明确市场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小镇本身发展特色完成编制规划内容,兴建基础设施项目,打造适合大众前来观光旅游和投资的发展环境,使得小镇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 关键词:城市文化;特色小镇;规划 引言 城镇是开展生活与生产的基本单元与载体。在特色小镇整治与规划建设过程中,要考虑诸多因素,其中既有经济因素,同时也有文化因素。在现代社会发展潮流下,城市文化逐渐被经济大潮冲刷,正出现严重的流失现象,如果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承,在城镇规划中有效考量文化要素,是现代城镇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对于城镇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城市文化的内涵 城市文化的深度内涵是城市的地理文化、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传统民俗及其艺术文化的总称,是城市中居民长期以来的生活形式、文化积累、社会观念等因素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包含物质形态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等方面的体现,是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及传播有着直接影响。城市文化是城市中的居民、环境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集中化体现,是地区内人民在持续性的生活中,所创造的带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综合,是城市的历史和未来展示的重要舞台。 2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 (1)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通常情况下,特色小镇的特别之处在于处于优雅、适合人类生存居住、旅游观光、发展经济的特殊位置,与偏僻的农村和山区有本质上的区别。不仅如此,特色小镇更加注重生态绿色发展,可以吸引政府部门和企业发展的关注,使得人们在更为舒适的环境中完成创业和居住。 (2)具备优势产业链 在发展的过程中,特色小镇不断完善并扩展优势产业的发展规模,形成可持续性发展产业链。 (3)完善的功能设施 特色小镇的显著特点还表现在层次分明,可以为企业不断发展和创新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发展环境,保证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舒适、惬意。不但能够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还能够与周边企业实现和谐发展,经济共存。 (4)具备高素质人才 在特色小镇工作的人员一般都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工作经验丰富,这也是特色小镇能够吸引大批量创业者前来投资的主要原因之一。 3城市文化在特色小镇规划中的价值 在一个城镇当中,文化发挥着核心与灵活的作用。在城镇发展过程中,文化要素不容忽视,从内容来看,城市文化要素包括自然思想、土地制度、民俗信仰、生活习惯、文化遗址等多种要素,这些要素都会对城镇的整治规划起到影响。在特色小镇规划过程中,如果不注重文化要素的考量,也会导致经典文化的大量遗失,制约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实践工作中,特色小镇规划不是一个孤立性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整治规划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关注“老旧”区域进行改造,在定位与目标方向上,并不意味着拆旧建新,而是要进行差异化定位。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城镇原有的文化样貌,特别是是对于承载着文化的历史建筑与民宅,要加以保护,同时要利用这些文化要素载体,充分展现民俗风情,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实现特色小镇现代化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 在规划过程中,文化要素直接关系到城镇的文化景观建设、空间规划、居民建筑安排等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融入文化保护思想,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传承经典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城市文化为视角审视特色小镇建设,需要统筹考量多种要素,提升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实现科学发展目标。 4城市文化视角下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4.1尊重基础文化环境 在特色小镇规划设计过程中践行科学设计理念,最为重要的就是尊重人文环境。从规划设计体系来看,建筑只是总体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尊重文化环境的本真地位,要充分考虑城市设计的环境人文基础,因地制宜,根据气候和人文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提升城市规划设计的层次和人文属性,优化资源利用模式,实现科学设计与规划的目标。举例来说,长春市绿园区最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典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就充分融入了人文主义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现有人文资源和基础景观,实现了比较好的设计效果。在设计实践中,继续探寻科学有效的文化设计理念,对于提升规划设计总体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2注重协调人文性景观 在文化理念指引下开展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工作,要充分注重协调人文性景观。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求景观设计集约化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对于人文景观设计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实践来看,不同地域的人文特征相差较大,所以不会有统一的设计模板,但是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还是要充分考虑并尊重人文要素,将城市文化渗透到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中,充分释放文化活力,实现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匹配。在宏观资源调控上,规划设计师要开阔自己的眼界,纳入多种设计元素与设计符号,将城市人文和自然环境有机统一起来,尽可能减小景观建设投入,用最小的自然资源消耗,实现景观设计效果的最大化,进而满足现代城镇景观设计需求。 4.3突出人文景观的创造性 在特色小镇规划设计过程中,尊重人文环境与景观设计当中存在一些基本矛盾,作为规划设计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创造能力,利用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分析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 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 时间:2014年03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武汉魅力村镇点击:522次 1.1依据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1.1 依据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3),结合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 护和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本技术规定。 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依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 项规划》、《武汉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等上位规划及本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作用 本技术规定是结合武汉市历史保护的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 50357-2005)》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内容的深化。编制完成的保护规划和修建 性详细规划将作为武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1.3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传统 特色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其他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的区域可参照本技术 规定执行。 1.4 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程序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修建性 详细规划。

《重庆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设计暂行规定》

《重庆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设计暂行规定》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五个重庆”建设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要求,为强化我市城市、建筑和环境的艺术性和地方特色,改善城市品质,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现就我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设计有关问题作如下暂行规定。 1、主城区及各区县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整体风貌,建筑风格除有特殊要求的外,要与城市整体风格协调并充分体现重庆主城区及渝西、渝东北、渝东南各地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特征。鼓励在城乡建筑规划设计中继承和发扬川东和巴渝地区的传统建筑以及本土民居建筑的风格。容积率在1.0及1.0以下的两江四岸头排地块及城市重要区域必须采用地方传统的建筑风格。 2、在用地面积较大的建设项目中,高层建筑应尽量不集中沿城市道路、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布置,而应在兼顾城市空间形态和项目内部环境品质的基础上合理分布,富有趣味和变化,形成较为连续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3、应在符合城市规划原则的前提下,在城市的各片区形成较为协调的城市建筑高度。在对风貌有控制要求的地区,建筑高度应充分论证以提高城市景观品质,强化城市山水特征和传统文脉。 4、必须大力提倡中华文化在城市建筑风格中的传承,全市禁止在公共建筑和大体量建筑设计中采用西洋或欧式建筑风格。 5、城市建筑应立足于场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特征,禁止照抄照搬、盲目模仿各种异域风格和似是而非、不伦不类的低劣建筑造型设计。临街建筑物的外立面设计应体现城市街区的整体风格,形成连续协调的街道景观。 6、加强重要建筑的细部造型设计,通过对檐口、窗框线条、基座、装饰构件等部位的艺术设计,形成比例和谐、端庄大气的建筑造型,达到美观的艺术效果。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城市印象(特色) 城市风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性格、底蕴、格局的外在展现和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是通过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所体现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环境特征。而城市风格是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它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与城市形象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城市风格侧重于城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他的表现,也是一个城市特色表现。城市风貌特色不仅仅是建筑技术和学术流派问题,而且是事关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问题。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文脉传承的历史意义。 我县的城市建设这些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到处盖新楼、修马路,互助县城变样了、变大了、变绿了,可是,随着城市建设空前发展。同时暴露出很多美中不足的缺憾,如互助的味道没有了,即特色不再明显,除了它自身的地理环境有特色外,大多数新建的建筑可以放到省内任何一个县城都合适,而我们城市的新定位是“具有地域民族特色,高原田园风光的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所以说,一个城市的风格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塑造城市的特

色是城建工作的生命。下面,我就如何打造和提升我县城市风貌和风格作一研讨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塑造我县城市风貌特色的主要途径 城市特色的产生、发展是由其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所决定,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县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快速的经济增长为塑造城市特色奠定了良好基础。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处理好多样与协调、重点与一般、继承与创新、发掘与借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塑造城市特色。(一)顺应自然地理环境。城市都是依据自然环境形成鲜明而永恒的城市特色。我县有着“三山三水”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要充分尊重、顺应、利用所处地理环境优势,着力构建“城在山中、市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城市格局。围绕三河形成主要XX生态景观轴和围绕地块片区特色形成历史老城、山水新城、城南休闲度假、城西民俗旅游、三河交汇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风貌区及城市多点景观节点的“六轴、六区、多点”的城市风貌系统。 (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我县是以土族为主的15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在独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积淀,是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基础。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土族文化所

浅谈特色小镇建设

浅谈特色小镇建设 摘要:本文探讨了当前流行的特色小镇建设,从建筑设计者角度去理解特色小镇的规划及建筑形态。 关键词:特色小镇;建设;规划设计 一、特色小镇解读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浙江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特色小镇也不是“加”,它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产业园+风景区+博物馆或学校”式的“大拼盘”。特色小镇并不能被简单地看作产业发展之举或城镇体系格局变化,而是关系到中国发展如何延续的重要探索和创新。这也是各地政府和众多资本方对之热衷的根源。 二、与产业园区别 共性: 在产业园与特色小镇的发展中,当地政府政策支持是其选址时的重要因素。 其次,招商与投资都是产业园与特色小镇最为重视的领域,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融资体制,也是两者重要工作之一,更是其发展根本。 第三,两者都以产业为依托,强调主导产业的发展。 第四,重视创新,在研发、设计等方面不断突破传统。同时,两者也不断完善“孵化”功能,加快创新产品落地。 不同: 特色小镇追求产城融合产业园注重产业集群。特色的小镇的发展注重产业集群与空间开发和利用,再加上文化、旅游和社区开发的兼顾,具使其具备了产城融合的理念。同时,特色小镇注重产业新业态,使其成为优质产业集群的载体平台。以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园,更加注重产业集群效应,进而促使企业走向产业化道路。 产业园多数只是在拼土地政策优惠,比较容易复制,一旦相关优惠条件被消化,企业很容易转移阵地。而特色小镇强调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做深做透就会有较高黏度,企业不会轻易离开。 总结: 产业园与特色小镇,有共性又有不同,特色小镇也并非产业园的升级版,但是又都身兼发展的重任,在未来中国发展中都将扮演重要角色。 三、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原则 特色小镇是一种新的城镇化模式,突出的是高品质人居环境和城镇空间。不再以低成本为卖点,而是尽可能做好城市设计,将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融入城镇建设,创造令人愉悦的城镇空间,以之作为吸引高素质人口到小镇工作、生活和旅游的核心。城镇物质空间建设相对容易,而高价值产业的植入、城镇氛围的营造、城镇归属感的形成都需要巨大的能力和耐心。 特色小镇创建中,既有大拆大建,又有修旧如旧。从小镇功能定位出发,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尊重旧城区的街道肌理,又兼顾新产业的特色,特色小镇不仅带动了产业和就业的发展,还要打出了人文牌,发展了旅游业,拓展了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小镇的规划及建筑设计者,从更高的社

浅议如何塑造中小城镇城市风貌特色系统

浅议如何塑造中小城镇城市风貌特色系统 摘要:在我国,中小城镇数量占全国城市数量的比重较大,中小城镇的发展对我国城市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从城市定位、城市风貌区控制、城市名片、城市形态、城市风貌运行机制出发,对中小城镇城市风貌的相关概念、城市风貌相关理论及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阐明了中小城镇风貌发展对城市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为中小城镇城市风貌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中小城镇城市风貌特色系统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镇化是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风向标。而其中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推动我国城镇化的重要渠道。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使人口不断的聚集于小城镇,进而使小城镇的数量有显著增长。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建设的不断深入,用地扩张以及结构不断重组,正推动着其空间形态快速演变的同时,城镇日新月异的建设交织着复杂的矛盾与冲突。面临诸多影响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怎样去改变小城镇规划方式方法、提高规划的可针对性、完善城镇空间形态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并需要亟待解决。 1.城市风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领土广阔,自然条件不尽相同,中小城镇各自有不同的地域特点,所以现如今,建筑师、规划师若想塑造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风貌,必须要结合其所处的地域条件特点,依托当地延续的文化风俗,开展有效的建筑规划设计,才能打造出一个具有鲜明的、丰富的、具有传统文化的城市风貌。 对中小城镇城市风貌的研究可以为城市的扩张过程注入城市软实力;推动相宜目标的共识化;提供城镇景观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体制机制优化;催化聚变、提升魅力。城市风貌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内涵,在提高城市整体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是必要的,这不但可以提高整体城市风貌,还可以对城市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起到促进的作用。 2.国内外城市风貌的发展历程 1)国内。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已经建立了就对历史文物和历史保护建筑进行了保护工作,但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的观念则是很淡薄的。国内规划界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热潮后,开始对城市特色风貌建设的思考和研究。国内对于城市风貌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种情况。一种是对城市风貌的理论性研究,一种是结合小城镇规划设计进行研究,还有一种是结合理论对某一地域典型的小城镇进行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城市间竞争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意识到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对于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编制城市风貌的专项规划或者专项研究。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文本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1-1 城市风貌是城市的景观特征、神韵气质及经济文化水平的综合表达。为保持与延续池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特征,形成良好的城市外在物质形象特征,突出池州地方特色,特制定本规划。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是池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城市景观和风貌方面进行的深化与细化。 1-2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的目标为“山水池州、特色池州、文化池州”。 “山水池州”——强化池州自然景观特征,突显山水城市格局,将山、水、绿、城融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园林城市。 “特色池州”——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景观建设,合理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发展城市现代景观,焕发城市生机与活力。 “文化池州”——通过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特色街道整治与文化设施建设展现池州人文景观神韵,保护、继承与发展池州文化传统特色与文脉。 1-3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的原则: (1)保育自然风景,尊重环境特征 规划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突显山水城市风貌特征。尊重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生态要素,使得自然形态和人工建设在空间上达到和谐组合并相互衬托。 (2)保护历史风貌,延续城市文脉 保护池州历史城区的历史遗存和整体格局,按照划定的范围和相应的保护措施与控制要求对历史风貌加以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提倡建筑设计的创新,体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体现以人为本和景观可持续性 按照人的活动规律合理规划,致力于建设一个舒适的城市。协调现实与标准的矛盾,使城市居民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满足完成自我的要求。注重景观的永续使用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规划的层面与结构 2-1 根据池州城市的基本条件、发展需求和建设问题,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城市景观与风貌加以控制。 2-2 宏观层面的城市风貌规划包括城市风貌特色的提炼总结,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和城市色彩规划。在对城市整体山水环境与景观特色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景观分区和景观结构规划,确定合理的城市高度分区,对城市主色调和色彩分区提出规划控制要求。 2-3 中观层面的城市风貌规划包括特色片区规划、特色街道规划和景观视廊规划。特色片区是城市中具有特殊风貌特征和景观价值的相对完整的区域,包括老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湖滨新中心区、站前区等;特色街道规划包括分析街道节点景观,街道尺度与界面,确定不同类型的特色街道布局;景观视廊规划包括确定城市天际线和视线通廊,提出对眺望景观的控制要求。 2-4 微观层面的城市风貌规划涉及地标建筑的布局,重要景观地段,开放空间、节点和界面规划。在现状古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基础上,合理布置标志性建筑物;合理引导重要景观地段设计;完善开放空间、界面布局;进行城市雕塑、环境小品等节点的规划。 第三章宏观层面的城市风貌规划 3-1 池州城市风貌特色为“两河一湖双塔秀,山水名城杏花村”。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池州城市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

浅谈甪直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建设

浅谈甪直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建设 1引言 甪直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南,镇域总面积120平方千米,其 中澄湖水域面积45平方千米,辖1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户籍人 口近7万,常住人口超20万。甪直位于长三角核心区域,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与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接壤,沪常高速、常嘉高速穿 镇而过,半小时可达XX,2小时可达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主要城市。甪直镇是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全国重点镇、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国家4A级景区、 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着“神州水乡第一镇”的美誉。 2甪直模具特色小镇概述 甪直模具特色小镇位于吴中区与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交接区域,位于XX、苏州半小时交通圈内,沪常高速、常嘉高速十字交叉 而过,区域内343省道、东方大道主干道横贯东西,周边被苏州工 业园区、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吴江经济技 术开发区等众多国家级开发区包围环绕,区域位置优越、道路便利 通达、辐射带动明显。(1)现有龙头企业。特色小镇培育发展过程中,柳道万和、重村钢模、好特斯模具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了积极 的带动引领作用。柳道万和是热流道领域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热 流道的企业。重村钢模是全球知名专业模架提供商,也是长三角地 区规模最大的钢模企业,有着模具产业“黄埔军校”之称。好特斯 模具是全球知名热流道系统供应商之一,荣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苏州市热流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 准化示范合格单位等称号。(2)智能试模“4S”中心。经过前期对全

镇模具企业的充分调研,结合当地企业生产研发需求,对接民营资 本引入大型行业领先的模具注塑机企业以及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 专业试模团队,面向全镇范围并辐射周边区域模具企业,提供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的生产服务,以及成品模具交流、展示、销售 的平台和服务,打造民营资本运营的、政F服务性质的智能化、精 密化的试模“4S”服务中心。 3特色小镇产业 (1)创新创业环境。全镇有10家银行及小贷公司支持产业和企 业发展,建有2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服务高层次人才,目前全镇已 有上市企业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民营科技企业39家, 省“双创”人才3人,姑苏领军人才4人,姑苏天使人才1人,区 领军人才12人。(2)城市经济。按照“精致开发、精明增长”理念,从配套生产、宜居生活出发,发展城市经济,旭辉、碧桂园、金科、南山、中梁、阳光城、弘阳等知名品牌先后进驻,仅特色小镇区域 内就有约120万方的南山、旭辉、阳光城等高品质住宅区,还有南 山邻里中心等9个邻里商业中心,特色小镇区域南已建成甪盛汽车 广场,目前已进驻开业奔驰、大众等多家4S店。(3)古镇文旅。在 发展模具装备主导产业的同时,从配套生产、宜居生活出发发展古 镇文旅、城市经济、生态农业。甪直古镇紧靠特色小镇区域,仅五 分钟车程,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圣寺等知名景点,最传统、原生态的传统小桥流水江南水乡古镇,东市上塘街下塘街历史街区、民居客栈组团、圣陶书院、江南民俗馆、甪直萝卜生产性保护示范 基地等文旅点位,重点发展休闲、度假等“慢业态”文旅业态,年 接待游客250万人次。(4)生态农旅。“春季荸荠夏时藕,秋末茨菰 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鲜,水生四季有蔬菜”,紧靠特色小镇区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