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印度学者不爽中国向巴出口武器称为啥不卖给我们

印度学者不爽中国向巴出口武器称为啥不卖给我们

印度学者不爽中国向巴出口武器称为啥不卖给我们
印度学者不爽中国向巴出口武器称为啥不卖给我们

军事:印度学者不爽中国向巴出口武器称为啥不卖给我们

2014-11-18 09:54 来源:新浪军事 (字体:↑大↓小)

武器,歼-31,巴基斯坦

[武器,歼-31,巴基斯坦]:

那现在回到了市场上,歼-31它既然如果也是可能的外销机的话,歼-31能否冲击到美国F-35的这个市场呢?

金圣益:我觉得现在可能差一点,首先歼-31要出口的话,现在可能阿根廷什么那样的国家可能有兴趣,可能一直在买美国货的国家不可能买的。因为现在战争不是我买了一个性价比高的飞机,能打下去,不是这样的概念,整个国家的国防的系统都要配合的。

胡一虎:来,我看看来自新德里的高兴。

高兴:首先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国际上的大新闻。

胡一虎:国际上的大新闻?

高兴:对。

胡一虎:印度是睁着眼睛在看。

高兴:因为不知道是不是很巧合,北京要举办这个(APEC)峰会,而且突然要亮出来这个歼-31。

胡一虎:印度会很注意这两个的关联性?

高兴:所以对于印度人的思考,这样他会分析这个,所以是不是为了保护他们呢?还是为了才能的目的?这是第一。第二我就特别感兴趣市场这一块。

胡一虎:市场这一块,来。

高兴:可能韩国朋友的这个口袋里现在钱没问题,还可以继续买美国的,但是从我国家的角度来分析,包括我周边国家,包括说是在南亚。

胡一虎:其他的国家。

高兴:和中东国家,的确觉得欧美的这些战机虽然性能上各位老师评价的是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价格上差别是不合理的。但是有一个基础,美国也好,其他国家也好,它们不断地在国际冲突上它们经常主要的打仗的有双目标。一个当然

是以打恐怖袭击为藉口但实际上它们都是磨炼它们的这些设备,中国恰恰还没这个机会。

胡一虎:没实战经验。好,高兴,我能解读你背后的潜台词,表面上他讲得云淡风轻,背后就是强调不管你这边性能性价比多好,但是你没有过去的实战经验。这个部分一直是从外界角度来讲,最关心的、最关心的、最介意的,对吧?

曹卫东:对。

高兴:我觉得包括我替巴基斯坦,我考虑,因为巴基斯坦虽然是我过去时候的兄弟国家,所以如果哪怕巴基斯坦跟印度打仗,就是你这个飞机的打目标的准确性达到了百分之多少的比例,这个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定为最高的标准。

曹卫东:高兴讲的是他个人一个作为学者的看法,今年7月份他们的一个退役中将带着印度新闻代表团访问中国,在国防部跟我们座谈的时候,他们的代表团长,你们的的一个中将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呢?为了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售武器?为什么不可以向我们印度出售武器?我就问他,请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武器最感兴趣?他马上回答我,超声速的这种导弹,反正你中国的什么武器好,我就想买什么。我说你为什么要买中国的武器呢?他说中国的武器性价比好,比如说我们买美国的可能价格要高出一倍。所以在未来的时候你可能要买F-35的话,要1.5亿美元,而你买中国的歼-31,性能差不多,可以省去一半的钱,所以你代表团跟你想的是不一样的。

中国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中国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高等教育组) 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文献法、比较法 主要理论依据:1、比较教育的主客观基础。比较的主观基础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万事万物的存在及其运动。通过对两国高等教育的时间、空间上的考察,可以对各个方面进行比较。人们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单元及其知识单元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相似和差异,便是比较教育得以进行的主观基础。通过对中、印两国教育的过去、现在状况的比较分析,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2、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通过对中、印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描述、解释,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对所能避免的问题和错误加以控制。 3、教育学理论。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教育形态、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 研究思路: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眼前的世界宛如一个活生生的大舞台,国家社会形形色色的生、旦、净、末、丑角,一幕幕地不停上演。我们期盼了解外国的教育,可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世界时,映入眼帘的图景却是那样令人眼花缭乱,那样扑朔迷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世界教育将何去何从?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个超级人口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四大文明古国之二,印度与我国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上名列第三,它们有着自己优良的传统,在教育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为教育体系中较有特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建立起了自己庞大而复杂的高等教育体系。 1、区域比较 (1)空间层次:从宏观(如地理位置等)、中观(如教育理 念、教育基础、习惯等)、微观(如各国不同的心理差 异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2)时间维度:从两国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教育状况进行 比较。 2、制度比较 (1)学制:印度的高校分两类:大学(237所,为世界之 最);学院有大学学院和附属学院(10600所),此外还 设有研究生院。印度的大学实行自治,可自行决定课程

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项目管理中成功的要素

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项 目管理中成功的要素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成功项目管理因素分析 一、展会背景 即广州交易会,简称,英文名为。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举办,距2016年已有五十九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自2007年4月第101届起,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由单一出口平台变为进出口双向交易平台。2012年10月15日,第112届广交会开幕,尽管受全球市场仍处于持续降温状态影响,但中国外贸发展的传统优势并未根本削弱。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由48个交易团组成,有数千家资信良好、实力雄厚的外贸公司、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外商投资/独资企业、参展。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贸易方式灵活多样,除传统的看样成交外,还举办网上交易会。以出口贸易为主,也做进口生意,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以及商检、、、、等业务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云集广州,互通商情,增进友谊。 展馆座落于广州琶洲岛,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室内展厅总面积33.8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4.36万平方米。2014年6月19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四期扩建规划通过,四期建设后,展览面积达50万平方米,超过的47万平方米;整个琶洲地区会展面积达66万平方米,规模。

二、因素分析 针对“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成功项目管理因素分析,本小组讨论结果如下: (一)新的主题理念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统领,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和商务模式,持续提升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广交会”和“绿色广交会”,积极推进从出口贸易单一功能平台向结识客户、展示洽谈、行业交流、信息发布、产品推介等综合功能平台转变,更好发挥全方位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在更高层次上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二)明确的参展范围 广交会分三期举行,每期都有不同的参展范围 第一期:大型机械及设备、小型机械、、、汽车配件、化工产品、五金、工具、车辆(户外)、工程机械(户外)、家用电器、电子消费品、电子电气产品、计算机及通讯产品、照明产品、建筑及装饰材料、卫浴设备、进口展区 第二期:餐厨用具、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家居装饰品、玻璃工艺品、家具、编织及藤铁工艺品、园林产品、铁石制品(户外)、家居用品、个人护理用具、浴室用品、钟表眼镜、玩具、礼品及赠品、节日用品、土特产品(109届新编入) 第三期:男女装、、、运动服及休闲服、裘革皮羽绒及制品、服装饰物及配件、家用纺织品、纺织原料面料、地毯及挂毯、食品、医药及保健

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全名为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1]。传入中国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时期。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其信徒众多,更表现在其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佛教的特点与思想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1.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 佛教,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两汉之际。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也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

中国与印度出口竞争力比较

中国与印度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两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家,在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 中国和印度被认为是最大的受益国。两国在劳动力、原料等方面的要素禀赋具有相似性,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本文依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2006-2010 年的统计数据,从出口竞争力指数( TCI) 、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三方面对中国与印度在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进行了比较,为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提高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一、中印纺织品出口现状比较 文中从出口规模、产品结构及市场结构三方面比较中印纺织产品的出口现状。其中纺织产品的统计口径采用HS2007 的六位税号, 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 近年来,中印纺织品贸易都发展迅速,2006—2010 年中印两国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48%和9.58%,但中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规模远远大于印度, 详情见柱状图( 见图1) 。虽然近几年中国与印度的纺织品出口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均有所下降, 但纺织品还是两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 图1

2.中印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十分相似, 表现出竞争性的关系 本文通过计算中印各类纺织产品在纺织品总出口中所占的比例, 来比较中印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如下饼状图所示(见图2、图3) 图2 图3 中国与印度除了在52棉花、57 地毯及其他纺织地板覆盖物、60针织或钩编织物这三类产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他类型的纺织产品的出口份额都很相近。61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62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这两类产品在两国的出口份额中所占的比重都较大, 两者合计中国和印度分别为64%和45%, 但印度的出口份额与中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6—2010年两国各类纺织品的出口份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两国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十分相似。因此, 中印出口的纺织产品之间有很强的替代性,表现出竞争性的关系。 本文进一步将这14 类纺织产品按照《纺织服装商品分类》分为纺织原料和制成品, 纺织原料包括50—55 类, 制成品包括56—63类。由下表(见图4)可以看出, 我国在纺织制成品的出口上占有较强优势,在纺织品原料上买有明显优势。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和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基本国情上也极为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最具吸引外资魅力的国家,但两者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不同。FDI在中国主要流入到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比较两个国家引进外资的现状,中国在流入量上大于印度,但在流入的产业结构和侧重点,及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上印度都是优于中国的。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以便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中国印度引进外资比较 引言 在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本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跨国流动性大大增强。于是,各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资方面都采取积极态度,大力支持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中国与印度也开始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印两国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国在吸引外资的方面却大有不同。中国利用FDI的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近几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中国和印度同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两国在利用外格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本文就两国引进外资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及特点 (一)中印吸引外资的原因 引进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就中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持续快速地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正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所能创造的国际直接投资激励结构也在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科技创新任重道远转型升级大势所趋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虽然2010年我国茶叶出口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存有不少瓶颈需突破,茶企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加强宣传推广力度,走科技兴茶之路。同时要注意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需政府、行业、企业联手互动,形成合力,才能尽快、尽早实现茶业崛起,提升我国茶业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茶叶出口量、出口额屡创历史新高,骄人成绩难掩背后隐忧,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棘手瓶颈问题,行业全面转型升级是中国茶引领世界茶叶发展潮流大势所趋。 2010茶叶出口金额创新高 自2005年以来,茶叶出口量始终徘徊在28-30万吨,2009年突破30万吨,创历史新高,2010年出口30.24万吨,同比基本持平,但出口金额再创新高,达7.84亿美元。分析来看,2011年,我国茶叶出口有以下几大特点: 首先,绿茶、花茶、普洱茶出口量上升,红茶、乌龙茶出口量下降。2010年,我国绿茶出口23.42万吨,同比增2.12%,金额5.67亿美元,同比增8.07%,实现连续9年量价齐增;花茶出口7356吨,同比上升24.4%,出口金额3990

会展经典案例分析

《会 展经典案例分析》 期末考试 题目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案例分析 班级会展091班 学号2 姓名颜菲 2011年12月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案例分析 1、发展历程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从1957年起每年得春秋两季在广州举行.迄今为止已有近54年得历史,共举办了110届。从101届起,“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它就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得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所以它被称为“中国第一展”。 第一届广交会于1957年在广州春季开幕。参展国家与地区19个,展览面积9600平方米,参展客商1223位,展出商品12000多种,交易额1755万元。虽然一届得成交额不就是很高,可就是加上秋季,两届加在一起得成交总额占全国创会总额得百分之二十。从1957年到1989年广交会32年才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而从1989年到2003年成交额达到200亿美元,只用了15年。2004年

广交会得展览面积达到55、5万平方米,已达到世界单年期展览会面积得第二名。到2011年春季展会,展览面积116万平方米,展览数量58699个,参展商数量24415个,出口成交额368、8亿美元. 在广交会得创办初期,主要就是以农副土特产为主。上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高新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与日用消费品逐步成为广交会得主导产品.到2006年机电占总比例得40、3%,2005年秋季参展得民营企业比例达36、57%,非公有制企业已达到70%,成为出口主力军,混合参展商为广交会得主要特色。从单一得出口交易会变成了进出口交易会。从1957年到2011年,54年间,累计出口成交额约8892亿美元,累计境外采购商约约572万人,参展国家地区数量增加11倍,参展客商数量增加20倍,布展面积增长120倍,出口成交额增加2100倍。 首届广交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行。当时得展馆面积为9600平方米.1958年4月,春季广交会迁至海珠广场西面侨光路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展馆面积13000平方米。1959年10月起,广交会会再次迁移,迁至义路展馆,展馆面积47000平方米。1974到2008年,流花路展馆,展馆面积达17万平方米。2008年9月,广交会搬迁到琶洲场馆,由原来得“二馆二期”改为“一馆三期”,展会时间也将延长.琶洲展馆A、B、C三区总占地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总展览面积34万平方米。 2。组织运营特点 1957年3月成立得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作为广交会得常设机构,就是外贸部驻广州特派办与广东省外贸局属下得一个处级建制得事业单位.1968年,为加强对广交会常设机构得领导,以适应广交会发展得需要,将广交会期间与闭幕后得名称统称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1979年国务院比准广交会常设机构改为企业性质得单位。并在1980年成立广州对外贸易中心。1988年,中国广州对外贸易中心改成集团性企业,改名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随着外贸体制得改革,广交会得组团方式与组展方式也有了变革。1978年以前,广交会由当时得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并由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与统负盈亏高度集中得对外贸易体制.而在1978年之后,广交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印度和中国都是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古国,二者的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他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延续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印度文化是一种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化,并且印度人以善于内省和沉思而著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多种宗教长期存在,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发祥于这片土地。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7世纪,它的兴起是列国时代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在宗教和思想领域的反映。佛教在阿育王时代开始急剧想外传播,在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于中国各地。至隋唐时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扶持,佛教在中国继续传播,并与儒、道相鼎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可以说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魏晋南北朝为例) 一、印度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使得中国佛教哲学成为一只单独的思想流派。这影响到中国人是世界观、时空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佛教与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由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发展壮大成完备成熟的宗教。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无”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部分佛教教义。 佛教与道教,一个是外来宗教,一个是本土宗教,但是二者在我国的兴起处于同一个时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但是结果却是双方共同得益,共同发展。佛道二者能够共生共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二者具有共同点,例如在教义上,佛教和道教都主张离欲脱俗,去追随现实生活以外的东西。从哲学上看,佛教与《道德经》也有契合点。 2、佛教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政治制度,深入统治阶级和民众心中,其地位不可动摇。因此佛教只能够避其锋芒,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即使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还是引起了三武一宗事件”(“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又称“灭佛事件”。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次不得不提有关于佛与儒之间的辩论:关于神灭与神不灭的辩论。在南齐事情范缜的《神灭论》对佛儒两家都是一个大的冲击。这篇文章是以儒家的无神论的思想来批驳佛教的根本思想。但是最后却在梁武帝时期进行了一次对无神论的大规模的绞杀。 从以上二个事例可以看出来,佛教在中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3、玄学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它和两汉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二、印度佛教对诗歌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国内市场规模对出口贸易分析

中国和印度国内市场规模对出口贸易分析 本文通过对中国与印度对英、法、德的双边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相较于印度,中国的本地市场效应更具普遍性、稳定性;中印两国本地市场效应之间的相互干扰对中国的影响较小,而对印度的影响较大;在中印两国同时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的工业制成品中,印度本地市场效应系数高于中国的工业制成品种类数较多。最后得出相关启示。 引言 Krugman(1980)借助模型推导发现本地市场效应现象的存在,即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前提下,那些拥有较大国内市场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中国和印度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同时两国近些年经济发展增速较快,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平均经济发展增速,这使得两国各自的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尤其是中国,2010年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并逐渐逼近全球第一美国。因此,笔者拟选取法国、英国和德国来比较研究中印两国对上述三国工业制成品双边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 围绕本地市场效应进行的研究有很多,然而将本地市场效应与中印对比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却是寥寥无几,较为典型的为范爱军和刘馨遥(2011)对中印工业制成品对美国双边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

进行了比较研究。相较于现有研究,笔者将中印的双边贸易伙伴国进一步拓展为英国、法国和德国。 研究方法概述 (一)实证模型 此方程反映了两国的贸易状况取决于两国间的市场规模和要素禀赋,其中,lnYi-lnYj反映两国相对市场规模,lnyi-lnyj反映两国相对要素禀赋,因此β1a-β3a体现了两国贸易中市场规模作用的效果,β2a-β4a则体现了要素禀赋作用的效果。当β1a-β3a>0时,两国贸易中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反之,则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 依据联合国SITC2标准的商品分类,工业制成品主要为SITC5、6、7、8、9类商品,依次为化学和相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产品和未分类的其它商品。由于9类即未分类的其它商品的数据不完整,且不具有代表性,故笔者将其剔除,不予考虑。实证模型中中印与英法德的双边贸易数据均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Comtrade),各个国家GDP以及人均GDP数据均来自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另外,对于部分年份贸易数据存在缺失的商品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本文摘抄赛迪IT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一文目录纲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更了解印度有所帮助。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上篇国民经济比较篇 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2001年11月26日,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全国军校联合会成立52周年纪念会上说,印度将在下个世纪成为世界领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竞争对手。 一、地理位置与资源环境 (一)地理位置 1.印度:盘踞在南亚次大陆的雄狮,扼印度洋咽喉 2.中国: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 (二)资源与能源 1.印度:印度自然资源潜力大,海洋资源丰富 2.中国:中国能源蕴藏量大,但开发程度较低,人均量少 二、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概况 (一)中国比印度经济起点低,发展速度快,规模总量大 1.1950年印度经济水平比中国高(印度国民收入为美国的 2.3%,中国为美国的1%) 2.1980年两国GDP总量几乎差不多,而且印度还稍领先 3.2001年,印度GDP为4980亿美元,不到中国的一半 (二)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共性 1.人口负担重,经济结构层次低 2.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中印同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生产水平高于印度 1.印度是农业大国,但生产率水平低,增长速度慢 2.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略高于印度,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提高工业生产水平是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核心 1. 中国和印度共性是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2. 印度30多年来工业平均增长率5.8% 3. 中国从1952年以来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5% 三、中印对外经贸情况比较 (一)对外贸易规模中国占绝对优势 1.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32位;2001年提升至第6位 2.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而印度不到1% (二)对外经济活动能力中国远胜印度 1.2001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FDI)468亿美元 2.印度利用外资不足,2000年利用外资2 3.2亿美元 3.中国外汇储备多,抗国际风险能力强(200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1656亿美元,2001年底突破2000亿美元 4.印度外贸长期处于逆差,积累的外汇极为有限(2001年印度外汇储备约450亿美元

俄罗斯茶叶市场概况

俄罗斯历来是茶叶消费大国,95%的居民有饮茶的习惯,随着经济的复苏,茶叶消费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尽管俄罗斯地域广袤,但仅有克拉斯拉达地区出产少量的茶叶,不足其消费量的1%。俄罗斯茶叶年消费量大约20万吨,价值两亿美元以上,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虽然俄罗斯茶叶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但从长远来看,如何深度培养、开发俄罗斯的茶叶市场,恐怕许多中国商人都没有很好的思路。 在俄罗斯成功经营茶叶生意的贸易商吴文霞小姐告诉记者,深入了解中俄两国的茶文化,推广中国茶文化在俄罗斯的发展,走品牌化经营之路,是使市场持续增长的明智选择。 俄罗斯本国茶文化与茶市场 要说俄国人饮茶文化的形成,至今才有250多年的历史。1638年,俄国大臣瓦西里·斯塔尔科夫赠送给蒙古汗紫貂皮,后者也回赠给沙皇各种礼品,其中有几包所谓最珍贵的礼物———不知何名的草。据传,沙皇并不喜欢这种绿草泡出的水。后来,沙皇使节从中国带回另一种茶,俄国人才喜欢上这种异国的饮品。1679年,俄国与中国签订了第一笔购茶合同。起初,因茶的价格不菲,人们只在逢年过节时才喝。有趣的是,莫斯科的显贵们买茶主要作为药用,因为他们发现,用它做出的饮料能防止做弥撒和杜马开会时打瞌睡。直到19世纪,茶在俄国才成为大众饮品。 茶经中国传入俄罗斯虽然不到三个世纪,但它不仅目前已成为最普及的热饮,而且对社会生活、文化乃至语言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给小费便叫“给茶钱”。饮茶已成为每个俄罗斯人每日不可缺少的一项生活内容。 记者在俄罗斯采访时看到,在俄罗斯,人们不仅一日三餐有茶,还要喝上午茶和下午茶。作为最普及的大众热饮,无论在家还是做客,无论在食品店还是咖啡馆,无论在影剧院的小吃部还是卖热狗的街头小摊上,只要有卖食品的地方,都能喝到茗香四溢的热茶。一杯热茶加一块风味独特的蛋糕,带给食客们的不仅有生理上的满足,还有彼得堡人特有的昔日贵族式的优越感。俄国人喝茶从不马马虎虎,不像中国人一杯清茶喝到底。除了往茶里加糖、蜂蜜、牛奶或果酱外,总要佐以奶渣饼、甜点和饼干等,有一种很普通的饼干就叫“饮茶饼干”。

简析中国与印度关系

论中国与印度两国关系 中国和印度同为历史文明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同为人口大国,同为金砖四国之一,同处亚洲,边界彼此紧邻,历史上文化交流甚多,诸多的相同之处与意识形态上的相近本应造就两国对彼此的认同感与友好情谊,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在整体友好的大体局面中摩擦不断,甚至发生军事冲突。 查阅资料,我才发现原来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仅发生过三次军事冲突,第一次是648-649年间唐王朝与印度卡瑙季王朝的冲突,第二次是1221-1329一百多年中蒙古汗国对印度的侵略,最后一次就是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相对于欧洲大陆的名族间的征战,历史上的三次冲突也许只算是和平之道上的小坑小洼,毕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印两国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毕竟两国在帝国主义侵略运动中同为受难国也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运动,毕竟两国长期处于和平友好的关系。 通过资料的查找与借鉴,可以知道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深沉次的意识形态方面且不考虑,中印两国不稳定的关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 首先,政治上,印度于1947年宣布独立然而却是在1950年1月26日才真正成立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然而印度至成立独立国家之时都没有真正摆脱英国,最为明显的是其政治体制基本上都是由英联邦主导设定的,其政治路线更是由英国统治者为其谋划而成。英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当然与刚成立的新中国不能共谋一席,于是在政治上设下中印两国最为尖锐的问题——政治体制的对立。政治体制的对立必定造成两国投靠不同的阵营,甚至是国际性的问题上相互抨击与不信任。 在经济上,由于两国成立的时间与经济发展历程大致相同,例如两国都在前期的发展中不约而同地发展了工业,当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两国也进行经济的发展计划,也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污染了环境。发展模式的相似必定给两国带来经济层面的冲突与不稳定因素。当然,不可否定,印度到80年代后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其轻工业相对较弱却极大地提高了电子科技的发展力。虽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不稳定时刻,但是总体上是贸易关系逐步紧密、贸易额逐年提升,同时也必须强调,经济上关系的不稳定原因与政治上关系不稳定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说到文化,不得不提宗教问题,这也是造成两国关系紧张与恶化的重

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摘要:自2000年我国政府正式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取得了很大成效,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性,依旧有大的发展空间。文章选取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这一角度,从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首先简单介绍了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存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且在此基础上,简单的对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前景做了预测分析,提出中国对印直接投资不可盲目乐观,两国因政治互信度低以及两国不同的经济体制,法律等制约因素,中国对印直接投资依旧困难重重。 关键词:直接投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前景预测 一、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中印两国的贸易发展迅速、直接投资比例加大 近几年,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发展更为迅速,从两国双边贸易额的数字变化可以看出显著变化。2000年中印的双边贸易额仅仅只有29亿元,而到了2010年,竟翻了20倍之多,突破600亿元。据商务部统计显示,在2012年中印双 边贸易总额为644.72亿元,2013年贸易额达到654.7亿元。

虽说每年相对上年,同比都有所下降,但是中印双边贸易额整体发展趋势向好。两国较好的经贸合作间接反映出,中印两国的相互投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贸易是投资的先导因素,贸易与投资是相互依存、相互伴生的国际经济活动。 (二)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的集中与分散 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来看,中印两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空间很大。印度的发展并没有遵循传统国家意义上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即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的一般发展规律。印度的基础设施差,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在制造业等实业方面的发展优于印度,并且鉴于和印度的地缘优势,近些年,我国在印度大力发展了工程承包和以钢铁业为主的印度较为落后和缺少的行业领域。 在近几年,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家电等轻工业的比例飙升。除此之外,中国在通讯行业对印度的投资比例也较大。比如中国华为、中兴等通讯行业已经在印度建立起自己的海外市场。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公司计划在印度建立一个全球网络运营中心(GNOC),该中心将努力实现在亚洲和非洲的多个电信运营商网络和无线业务。 二、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有利条件 (一)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印两国宏观经济形势向好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人口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

中印各方面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 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另外,印度的农业占GDP 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 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 的56%,印度占5 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 10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 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15 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20 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 一. 在陆军技术方面,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 25 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 力。 二. 总体上看,印度的军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是在个别的方面如计算机方面可以自 己生产,当然IC 还要进口。 印度的军事能力,依靠进口装备和技术,印度保持了与中国相当的军事技术装备。但是印30 度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极度不平衡。中国军费使用上大致装备采购、人员开支、训练和装备维护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员和训练、装备维护的开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军费开支主要是人头费和装备采购费,而训练和装备维护费占比例不和理。海军航母舰队基本上是驻港舰队,空军飞机事故率居高不下,陆军坦克等装备的完好率极低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印度的装备体系非常混乱,表现出缺乏军事管理能力。 35 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是在战争发动前突击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弹药和武器零部件来提高装备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这样的情况使得印度非常难以应付突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从这种情况来看,印军虽然装备比较先进,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印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从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实力比中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期竞争的潜力方面差距更大。40 局部冲突中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明显。但可以运用的战术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 印度这些年发展很快,尤其是军事方面。但是我认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浅析中国与俄罗斯茶文化

浅析中国与俄罗斯的茶文化 中国,一个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远古时代,这个民族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史料记载,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茶已深入了中国的平常百姓家,涉及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各个领域。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远播欧亚,其中俄罗斯就深受其影响,随着社会文的发展,其茶文化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那么到底这两个国家与茶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又是为什么呢?这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从茶文化发展历史上看 (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1,“荼”与“茶” “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而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2,真正茶文化的开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文人饮茶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同时玄学与佛教也对饮茶产生了积极影响。 而到唐代,780年陆羽着《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业已有涉及,推动了政治社会领域,深入人们的生活,并与风土习俗有着密切联系。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北方民族与汉民族在对待查方面有异有同,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国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国 印度人如何看中国一 在2005年以前,印度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只有一位,很难将中国 大量的信息传回国内。为了弥补不足,印度媒体大多从西方媒体转载 有关中国的信息,致使信息经常失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记者帕拉维·艾 亚尔在中国生活了5年,写下《烟与镜:亲历中国》。她在书中谈了 自己对中国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印度人看中国的作品。帕拉维·艾亚尔坦言,她原本对中国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在新德里长 大的印度人,家庭中接受的又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教育,对我来说,中 国尽管在地理上与我们毗邻而居,却几乎从来没在我脑中的世界地图 上浮现过,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很多印度人跟帕 拉维·艾亚尔一样,对中国并不了解)。 帕拉维·艾亚尔来到北京之后,她很有感触地把北京与新德里进 行相比:在我看来,中国算是相当秩序井然了。相比起新德里随处走 动的牛和拥挤的白人轿车,以及与耗油高、噪声大的巨大公交车分享 混乱的街道,北京的清洁、树木成排、宽阔的林荫道看上去就像是另 一个世界。 帕拉维·艾亚尔对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农民也进行了比较:在中国,所有农民都有一小块土地,土地并不归他们所有,归国家所有,不 过他们有土地租赁权,所以农民不存在没有土地的问题。今天的中国,绝对贫困──那种没有衣裤穿、苍蝇停在嘴角的贫困已经很难找到了,而这样的绝对贫困在印度还大量存在。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依然 存在,收入不公现象也存在,不过穷人也还是在逐渐变富裕。农业用 地的灌溉情况比印度好得多,印度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帕拉维·艾亚尔还就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做了比较:中国是亚洲 最大的旅游输出国。2007年有4000万中国人出境旅行,而印度2007 年只吸引了6.8万中国游客。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 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 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 (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 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072.4立方米/人和1130.1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5左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成都交易团 成都交易团发[2006]1号 关于第99届广交会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区(市)县外经贸主管部门、各相关企业: 广交会即将迎来举世瞩目的百届庆典。办好第99届广交会具有承前启后、打好基础的重要意义,现将第99届广交会申报工作的有关安排通知如下: 一、时间、地点 第99届于2006年4月15-30日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路展馆、琶洲展馆举办,两馆两期不变。第一期4月15-20日,第二期4月25-30日,换展期4月21-24日。展期对外洽谈时间为每日9:30至18:00。 二、展位分类 1、第99届按五大类商品设置34个展区。除部分展区规模和位置有所调整,其他展区规模及布局维持第98届格局不变。 2、为迎接百届庆典,使布展效果更加规范整齐、和谐统一,从第99届起布展模式取消原重点布展区域,设立特装区与标摊区。 三、申报范围 保证、分配、招展三类展位。

(一)招展性摊位 1、机电馆:家用电器展区、电子及信息产品展区、小型车辆及配件展区、车辆及工程农机展区,机械大厅; 2、纺织品馆:纺织原料面料及纱线洽谈厅; 3、五矿化工馆:化工洽谈厅、矿产冶金及有色金属洽谈厅展区; 4、医药保健品馆:医药保健品及医疗器械展区; 5、食品土畜馆:食品及茶叶展区、地毯展区、土畜产品展区,裘革皮及羽绒制品展区; 6、轻工工艺馆:家具展区。 (二)分配性摊位 1、机电馆:机械、仪器、设备展区,工农具、灯具展区。 2、纺织品馆:服装展区,纺织品展区; 3、五矿化工馆:建材展区,五金制品展区; 4、轻工艺馆:陶瓷、日用品、特艺、箱包、鞋、玩具、办公文体(抽纱及帽、器皿展区亦可申报备查)。 (三)保证性摊位保证性摊位用于安排商务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及有发展前途、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名优特展品参展。 (四)产品展示柜参展企业既可通过交易团申请,也可直接通过广交会网站申请,并实行先申报先选位置的安排办法,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四、企业申报资格 第99届仍采用现行参展准入资质标准,必备准入条件具体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