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年瞭望新闻周刊第49期

2010年瞭望新闻周刊第49期

2010年瞭望新闻周刊第49期
2010年瞭望新闻周刊第49期

瞭望新闻周刊2010年第49期

本期目录

[瞭望论坛]

·“十二五”的美好城市期待

[热点观察]

·甘肃探路工农考录公务员

·坎昆会议“突”与“困”

·遏制气候变化突破能源使用“瓶颈”

[热点观察]

·应对“天变”的立法破冰

·房价“假跌”之后

[时评]

·“稳健”是“积极”的新解读

·校园安全就要防“偶发”

·读者笔锋

·漫画杂感

[专题报道]

·“走出去”新关口

·央企集体学习国际化

·互利共赢“走出去”

·武钢海外资源战略纪实

·构建“走出去”制度防火墙

[社会]

·一周网谈:新疆校园踩踏事故引网民关注校园安全(三则)

·时事聚焦

·瞭望前瞻

·宝马集团实施科研战略管理体系成绩斐然

[高层决策背景]

·志愿之光闪耀中国

·中国体操队安利工厂别样庆功

[特稿]

·“十二五”莫成“项目崇拜”

·山东率先划定用水“红线”

·威海现代妇科医院:以诚信打造群众满意服务平台

[时评]

·远近兼顾抑制物价

·中日关系改善尚需时日

[视野]

·北京当走“头脑引领型”道路

[国情国策]

·中国迎击能源风险东移

[人物]

·郑希成,老北京折不断的画笔

·焦点人物

[社会]

·登高壮阏江油关

·古贝春国蕴酒开发研讨会在京举行

[财经]

·能源“十二五”变革期待

[南辰汽车聚焦]

·节能汽车有没有“李鬼”

[国际评论]

·延坪岛炮声与美国人的阴影

[国际]

·美国缘何积极推动TPP

·美国主导TPP发展

·“维基解密”发难美国

·北约驻阿联军难撤离

[教育]

·走出学前教育倒退的十年

[专家视点]

·“调结构”如何取得“重大进展”

“十二五”的美好城市期待

《瞭望新闻周刊》 201004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922字

按世界城市化的通行做法,尽最大的可能避免割裂社会,不制造“贫民窟”,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文/杨桃源

“十二五”期间要抓住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同样是下一轮发展进程的一个亮点。因此,在“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中,城市化亦是推动中国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最为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为46.6%,2003年以来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据测算,中国每推进城市化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超过一万亿元的投资。有关研究表明,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应达到70%以上,从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看,还有2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和同样的发展空间。

差距所在,就是中国城市巨大的成长空间所在。

众所周知,人类工业文明的进程,也是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世界以百分之三的陆地面积所建设的城市,承载了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完成了百分之七十的经济总量。在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五化”驱动下,推动中国“十二五”时期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离不开健康发展的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当前面临两难问题,既要有快速推进的速度,比如说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

又要有更高舒适度、更讲究的生活品质、更多的蓝天白云。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诱人前景,吸引了数千万中国人驻足流连。但同样包括上海在内,以交通拥堵为代表的“城市病”,已经在挑战市民的容忍极限。这其中,最令人诟病的又是城市化的资源分布不平等、不均衡,城市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不均等、不平等。

例如,城市土地是稀缺资源。但是,看看我们的城市,最好的生态区、山脚下、湖边、海边,大都被强势群体占领。城市低收入群体很难占领和分享这样的空间和服务。

这样的城市布局既不符合和谐社会的追求,也不符合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这种“嫌贫爱富”的取向,无异于让大多数低收入城市居民和进城农民只能把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向往寄托在世博会的展馆中。

再如,城市里,有富豪明星云集的高档社区,有由一定数量的政策保障房组成的平民社区,也有由进城农民工聚集而居的“城中村”。结果呢,城市被分割为特征鲜明的“小众”社会,“人以群分”的烙印挥之不去。同一座城市不同的居住区,从房屋建筑的外观到质量、从配套设施的档次到种类、从绿化景观的规模到景象,差别是明显的。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推进大中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是极具针对性的政策导引。

城市百姓最强烈的呼声,就是要求给所有参与城市化进程的公民提供均等、均衡的发展机会,提供普遍的公共服务。

我们必须摒弃城市化“人以群分”的模式,按城市人口及其构成制定有增长意义、有发展速度的总体方案。在提升城市化率百分点、在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过程中,把城市社会服务平等化、均等化作为必须恪守的宗旨之一。

这类方案应秉承如下宗旨。第一宗旨,为城市服务,营造政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环境。目前,所谓的经营城市,还有农民“被上楼”,路径已经走偏。第二宗旨,为市民服务。当前,市民反映最强烈的不均等,有如下几个方面: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第三宗旨,维护公平。之所以城市市民强烈感受到不公平,就是因为城市管理者经营城市过度,过分“嫌贫爱富”,没有为城市居民提供平等的竞争空间。因此,因势利导,在“十二五”期间推进城市化,宜使城市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按世界城市化的通行做法,尽最大的可能避免割裂社会,不制造“贫民窟”,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法》,让城市富人和城市平民享受同等权利的居住条件。按法律规定,政策保障房的建筑不能远离城市最便捷的公共交通。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也宜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为所有的城市居民提供同等的社会保障。

同样,教育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宜按均等化的原则,均衡配置城市社区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资源,尤其在提供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障方面,让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服务。

说一千,道一万,中国的发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必须按以人为本的国家意志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妥善兼顾各方利益,让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都能有尊严、体面地活着,尊严地劳动、均等地发展,这是中国城市居民所寄望“十二五”规划的最深切的期待。

甘肃探路工农考录公务员

《瞭望新闻周刊》 201004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4037字

“仅仅以农民为例,现在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农民,这都是个大问题”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宋常青

时隔多年,中国的工人、农民又有了直接“晋升”公务员的希望,前提是够“优秀”,

其具体含义尚待阐明。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甘肃省组织人事部门获悉,今年12月底前,该省将试点从工人和农民中招收公务员。放眼全国,目前只有甘肃、山东、安徽等少数省份在作此尝试。

今年10月出台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录方案亦指出,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在海关、国税、铁路公安等直属机构县级以下职位进行试点。

中国共产党建党、执政之初,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级干部俱为工农出身。其后,制度趋于定型,工人尚存“提干”一途,农民则为户籍所缚,当到副总理的陈永贵、县委书记的吴仁宝,仅为特例。

直至如今,宪法第一条仍明示工人、农民在这个国家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5年出台的公务员法,规定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凡录必考,虽未设定职业等身份限制,事实上,学历成为一个通行门槛。“国考”面前,工人、农民鲜有问津者。

近年来,执政党选人用人及国家公务员招录,越来越重视基层因素,但主要着眼点是为基层公务员打通向上通道,同时为较高层队伍注入鲜活血液。近年人大代表选举,同样也向基层倾斜,但作为兼职的人大代表,并非公务员身份。

直接从基层工人、农民中招录公务员,是到今年才渐成一定规模的新气象。据甘肃省的待定方案,从工人、农民招收公务员,主要是为基层公务员补缺。

这一新探索未及开展,便遇到老问题,如编制紧张。也有新问题,如谁是农民?

尴尬与歧视

甘肃省今年8月曾推出一个871名政法机关公务员的招录计划,但遇上冷热不均的尴尬:只有600余个岗位有人报考,其中一些岗位竞争还比较激烈,但剩余的岗位却很少有人关注。

经主管部门分析,冷门岗位的出现,除有一些需要特殊技能外,大多数岗位是因为位于相对偏远、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人们不愿意去。

甘肃省委组织部公务员管理处负责人何天鹏说,这一尴尬,导致为基层选拔人才的目的难以很好实现。

有鉴于此,再加上中央主管部门今年的屡屡表态,甘肃省着手推动从工人农民中招收公务员。何天鹏说,此举有利于打破实际上的身份障碍,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选拔培养链,不断优化公务员队伍来源和经历结构,树立重视基层、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

另一考虑则是,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矛盾多发期,群众工作面临很大压力和挑战,一些从大学生中招录的人员对基层情况不熟悉,工作方式、说话方式往往与当地群众不合拍,工作难以开展。而一些优秀的工人、农民,能力突出,熟悉本地情况,并且能够扎根当地,对于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很有帮助,却因为选拔制度的问题,难以进入公务员队伍。

“这一现状必须改变。”何天鹏认为,出自工人农民的公务员对工人农民更有感情,会在工作中更加认真负责,工人农民也容易接受他们的服务和管理。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李怀则看好此类公务员的“代言人”作用。他表示,当前我国工人和农民自我利益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但其利益表达机制还不完善,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制度化和规范的途径,让更多熟悉基层基本情况的人员进入公务员队伍。

而从互联网上反映的舆论来看,对甘肃拟推行的试点,既有赞同者,也不乏尖锐的批评声。

赞同者认为,此举说明现在用人导向日益科学、多元化;而反对者则认为,公务员法实际上是开放的,单独从工人、农民招收公务员,是对这两个群体的歧视,也对其他群体

不公平。

何天鹏说,根据公务员法,工人农民考公务员在法理上确实不存在障碍,但实际上,目前的公务员招考工作,因为受到文化层次、年龄限制,实际上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群体,每年能够通过考试的工人或农民非常少,几乎是凤毛麟角。

“真正有能力的工人农民难以进入公务员队伍,实际上也是一种歧视。”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何文盛说,歧视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提出种种限制的显性歧视,另一种是隐性歧视,虽然制定了宽松的政策,但实际上仍把一部分政府机关需要的人排除在外。

3%的“特招”

在本次试点之前,甘肃省已有过从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的试点经验。

2008年,甘肃省在天水市的1个县区、武威市的4个县区和临夏州的一个县区试点从优秀村干部中考试录用乡镇公务员,对象是连续担任现职5年以上的现任村支书、村主任,要求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工作实绩突出,群众认可,满足以上条件者,学历放宽到中专(包括高中、职高、中技),年龄放宽到40岁,特别突出的可放宽至45岁。

“以前的老村干部干一辈子,最后除了筋疲力尽、得罪人,没有什么盼头。”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社棠村支部书记李忠说,“特别在我们这样偏远些的农村,当村干部往往不如自己出去打工、做点小生意,家里有时意见挺大。”

2008年10月,李忠经过公开招考,成为麦积区首批4名由村干部考录的公务员之一。他说:“这一方面是给了优秀村干部出路,另一方面,村干部把这个看成是对村干部群体一种政治上的认同,有着极大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他说自己这两年来不再患得患失,可以集中精力工作了。

今年,甘肃在全省推开这项工作,选拔272名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机关公务员队伍。而从优秀工人农民中招录公务员的试点,某种意义上是对村干部试点的放大。

根据初步确定的方案,甘肃这一试点工作将在白银、天水、酒泉和定西4个市展开。在工人较为集中的白银市、天水市招录工人公务员,在酒泉市和定西市招录农民公务员。

为了稳妥推进,甘肃初步确定今年试点名额不超过试点地当年总计划的3%,也就是每个地市10个左右甚至更少名额。

为确保招录的公务员真正能够服务基层,试点原则上从工人中招录的安置在街道工作,从农民中招录的安置在乡镇工作。

何天鹏介绍,甘肃各地的正式试点方案仍在制订之中,但有两点不会变:一是操作性,方案必须能够解决现在能够预知的问题,并适当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复杂状况;二是公平性,必须能够把真正有能力的人选出来,“让大家服气”。

按甘肃省的初步打算,针对工人、农民的公务员招考将和全省统一考试分开单独进行。在题目的设置上,将更加强化实际能力考查的导向,通过灵活的题目设置,不要求死记硬背,不刻意追求文化水平,而是更注重报考者面临基层实际难题时的处置能力。

除现有公务员的考核方式外,甘肃省还打算对拟从工人、农民中招录的公务员到实际生活、工作地进行考查,查看其生产生活情况,听取周边群众对其能力的评价。

“总之一句话,就是注重实践能力,适当降低学历和年龄要求,”何天鹏说,“最终目的,就是以实际能力为导向,把真正有能力的人选上来。”

试点消息公布后,尽管具体标准尚未确定,但不少自认会符合条件的一线工人和农民极为关注。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对于学历较低但能干、大家又服气的人当公务员,是非常好的办法。”天水市甘谷县城关镇工人张军说。今年32岁、中专学历的他,已经跃跃欲试。

“推广难度非常大”

“说起来一句话,推广难度非常大。”何天鹏说,首要的是身份界定难,“仅仅以农

民为例,现在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农民,这都是个大问题。”

他说,随着我国阶层的不断变化和日益复杂化,农民的身份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户口在农村,但却在企业打工者算不算农民?虽然人仍在农村,但却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工作,算不算农民?还比如一些人外出上大学但户口仍留在本地,算不算农民?

李怀认为,身份界定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所从事的职业来界定,一是按照户籍来界定。但这两种方式均有不足之处:当前农民工流动性大,今天可能还在城市务工,明天就返回农村务农;而一些长期在城市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户籍在农村的人,已经适应城市,对农村的熟悉程度有所弱化,也需要区别对待。

在何天鹏看来,用人单位需求和编制紧张之间也存在矛盾。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不少乡镇变成街道,但编制却迟迟没有确定。此次试点的白银市,一些街道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何天鹏说,目前一些机关、单位,仍对从工人和农民中招录公务员存在偏见,认为这些人文化素质不高,不愿意要,这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据本刊记者了解,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进行的各种形式的类似探索,也往往受制于以上诸多困难。

何文盛认为,各省自行进行的探索最终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各地实际情况不同,难以找到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推广时机还不成熟;另一方面,传统选拔制度惯性以及社会偏见在其中也仍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他也表示,这些困难可能是暂时的,随着工作的推进,选拔的机制会更健全。

另有不少观察人士担心这一新探索是否存在机制漏洞,如对身份的模糊以及对“优秀”的判断标准比较宽泛、笼统,可能会滋生权力寻租。

为此,甘肃省在下发有关通知时,明确要求纪检监察部门对试点工作进行全程监督。

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含琳认为,我国还没有从工人和农民中直接选拔优秀人员充实公务员队伍的有关法律和规定,个别地方的探索性做法应该鼓励,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对此事从国家层面进行调查研究,如果可行,尽量早日推出国家级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从根本上看,这是国家选才制度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复和完善。过程中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最终的结果令人期待。”何文盛说。

坎昆会议“突”与“困”

《瞭望新闻周刊》 201004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3824字

即使缺少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至少也应为各国在2011年的气候变化南非会议上作出“重要决定”铺好路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与哥本哈根会议的“吵吵会”截然不同,坎昆会议看起来更为低调。11月29日至12月10日,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代表,正在就气候变化问题在墨西哥坎昆展开磋商。

由于哥本哈根会议惨淡收场,各方并不期望在此次会议上能达成实质性的协议。再加上部分国家在会议期间的阻碍性言论为会议蒙上了阴影,坎昆会议的前景越加不明朗。

鉴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到期,有观察家认为,如果此次坎昆会议再无成效,整个国际社会将在气候问题上变得被动。

坎昆会议召开前,联合国举行了多场预备会议,为坎昆会议协调立场,尤其是多国政府在天津举行的有关会议上扩大了共识,因此坎昆会议也有望在一些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此时,多方观点希望,坎昆会议即使缺少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但至少应为各国在2011年的气候变化南非会议上作出“重要决定”铺好路。在相对局促的环境下取得一项受益面尽可能大的成果,是现阶段对整个气候问题发展最有利的结果。

要害在于,发达国家应当切实承担自己的责任。目前,一些国家企图放弃双轨制的行为将会使气候变化谈判陷入僵局。发达国家不肯承担应有责任

坎昆会议从一开始就注定一路坎坷,不少难题都有待解决。分析人士认为,会上的博弈还是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一是对《京都议定书》的地位认定问题。发展中国家坚持认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和行动指南,国际社会对2012年以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应在上述两个文件的框架内进行。发达国家则试图拟定新协议,其真实目的就是摒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另一个是资金和技术问题。发展中国家认为,由于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长期排放温室气体的结果,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并以优惠方式提供低碳技术。在这些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分歧。

尽管会前有关国家的立场出现了一丝松动,但这并没有给谈判带来大的曙光。如美国就表示,如果各方能够“走对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国际社会就能开始启动绿色基金,创设新的技术转让机制,执行减排任务,设立一个透明、可信的系统,并在适应气候变化和森林保护等方面取得真实进展。欧盟也曾表示,愿意考虑《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的减排问题。

然而,这些都只是谈判的筹码,在谈判的主张上并无实质性变化。

有参会国主谈判人说,发展中国家中存在共识,希望《京都议定书》有第二阶段的承诺,但是目前不具备政治条件正式扩展《京都议定书》,而是“缔约方仅有更新这一协议努力的意向”。

坎昆会议上,日本代表团连续公开发表终结《京都议定书》的言论,更是招致与会各方的抨击。

大会期间,日本谈判代表已多次在各种场合公开表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日本都绝对不会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二阶段承诺任何减排目标。”在11月30日举行的全会上,日本代表团再度表示,坎昆会议“应追求一个单一的法律协议”,仅强调“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的谈判而放弃“京都议定书”工作组的谈判,公开宣扬扼杀《京都议定书》。

日本的言论激起广大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强烈反应。“77国集团和中国”发言人、也门大使阿卜杜拉·阿萨德在大会上多次直言反击,延续《京都议定书》是此前谈判的“既有决议”,在第一承诺期后的任何空档期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不仅损及谈判进程、气候金融市场,更将危及“地球母亲”。

参加坎昆大会的非政府组织评选的“每日化石奖”,也毫无争议地颁发给了日本代表团,这一“奖项”每天颁发给阻碍谈判进程最大的“绊脚石”。

在大会现场的“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也向新华社记者表示,“日本是《京都议定书》的诞生国,如今却坚决地反对议定书的延续,这种具有破坏性的谈判立场为坎昆大会蒙上了阴影”,“日本以美国的减排不力作借口,希望能逃避其自己的减排义务,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阻碍不止于此,有西方国家追随美国的步调,在签署和批准了《京都议定书》后,又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主要目标。对内的减排指标也自行打折。

而有些国家承诺的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启动资金也尚未筹足,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资金问题上也没有太大进展。

“铺路”的会议

由于长期分歧难于弥合,且出现了部分国家消极应付的状况,国际社会对坎昆会议只能

寄予保守的期望。

一是能在资金、技术、适应、森林等方面取得较多共识;二是在分歧较小的问题上达成平衡的一揽子协议,三是在分歧较大的问题上缩小分歧;四是为2011年南非气候变化会议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专家评论说,坎昆会议可能并不能达成一份替代《京都议定书》的协议,但有望在资金援助、技术支持、森林保护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时这次会议将为2011年在南非举行的下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打下基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也于近日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坎昆会议有可能达成某项协议,其中可能包括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森林保护,以及建立一个新的基金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长期资金支持等内容。

也因此,有观点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坎昆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对于坎昆会议的“铺路”作用,多个国家的参会代表团负责人都给出了类似的预判。

东道主墨西哥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在坎昆会议上达成能替代《京都议定书》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条件不成熟”,坎昆会议的成果将为在2011年各方作出“重要决定”铺路。

不过,有谈判代表表示,即使缺少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各国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够再停滞,气候变化的迫切形势需要大家行动起来去应对。

对于在此前作出了减排目标的国家来说,坎昆会议显得十分重要。印度尼西亚就希望在坎昆会议上与一些国家达成双边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获得他们的支持,使政府能够顺利完成减排目标。

对于气候变化和坎昆会议,中国高度重视,派出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为代表团团长的近70人的代表团参会。

参会前,解振华在一次新闻发布上表示,中方认为,坎昆会议应坚持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落实哥本哈根协议的政治共识,特别应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最为关注的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为在明年的南非会议上最终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成果奠定基础。

中国希望取得平衡进展

中国政府代表团副团长、首席谈判代表苏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希望坎昆会议能够就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资金和技术四个关键问题取得平衡的进展。

苏伟明确指出,坎昆会议应明确关于发达国家《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量化减排指标”,“这是坎昆会议能不能迈出有意义一步的重要因素。”

苏伟说,希望发达国家能够切实承担起他们应当承担的责任,气候问题主要还是发达国家在200年工业化发展过程当中,无约束的排放造成的,他们应当为此承担主要的责任。但不排除所有国家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都有责任来共同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中国向全球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还一直致力于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为争取坎昆会议取得成功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在坎昆会议召开前,中国分别在北京和天津召开了“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和“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天津会议”,这些都表明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和诚意。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了节能减排而放缓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2月1日,中国政府代表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坎昆会议上举行了联合边会。苏伟用大量的数字诠释了中国在此方面的努力和决心。会上,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员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黛琳说,中国将气候变化纳入了自己的发展议程,欲打造一个低碳的、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她还表示,中国在提高能效与节能上树起了严格的目标,这对碳排放是一个直接的冲击。

坎昆会议期间,一些国际组织在赞扬中国减排成就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中国在发展绿色科技等方面遇到的现实困难。世界自然基金会有关专家表示,世界自然基金会此前在环保减排方面对中国提出过批评,但现在其认为没有理由指责中国。其表示,“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我们看到了中国所作的贡献,尤其是在国内环保立法上作出的努力”。

无论是绿色和平组织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有关专家都表示,中国是在可再生能源上投入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上需要发达国家支持。

(本文执笔:王仁贵参与采写:刘莉莉刘健王玉珏郇公弟)

遏制气候变化突破能源使用“瓶颈”

《瞭望新闻周刊》 201004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453字

世界各国期待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全球性条约,但与去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协议一样困难重重。大多数国家都将大规模削减碳排放的措施视为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威胁。新兴市场认为,造成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是成熟经济体,他们应该承担主要的减排责任。而成熟市场则回应,如果针对未来碳减排的约束性条约不具普遍性,那么他们将失去竞争优势。双方的说法都有充分的理由,但是如果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互不让步,气候谈判就会陷入僵局。

好消息是,不管双方争论结果如何,对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已经开始。2009年,欧盟新增发电装机量的62%是可再生能源,美国超过50%,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更高达370亿瓦,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约为800亿瓦,足以满足4300万户欧洲居民的用电量。虽然这一进展听起来鼓舞人心,但是事实上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风能、太阳能、水能以及其他非可燃性可再生能源目前仅占全球能源供应的4%,80%的能源供应仍依靠燃烧化石燃料,而这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据国际能源署( lEA)统计,即便按照目前可再生能源投资速度和现有的鼓励政策发展,2050年能源总需求的预期增长部分仍然需要继续依靠化石燃料来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届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长到现有水平的2.5倍。

鉴于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我们大幅减少碳排放的最大希望就在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20年里,增效节能的减排潜力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方式的总和。此外,麦肯锡公司的调查显示,许多现有技术可以节约大量能源,并通过能源节约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内就可收回投资成本。这些技术包括建筑保温、新型照明、高能效电机和传动系统。

各经济体采用这些唾手可得的技术可以一举三得——无需增加基础设施就获得更多的能源、减少排放并节约资金。那么,什么原因妨碍了这些技术的全面推广普及呢?能源成本是主要障碍之一。ABB的一项调查显示,能源行业的领袖和专家认为,当前能源价格过于低廉,以致增效节能无法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替代手段。另一个障碍是,在老旧设备达到使用年限之前,企业不愿投资进行设备改造或采用新技术。这一点对成熟市场的影响要大干新兴市场。

日本是全球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突破这些障碍的经验。首先,日本经验表明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日本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采取了包括推行标准、奖励计划、税收政策、标识制度和强制性目标在内的一系列综合性措施,令该国的能源效率达到美国的两倍。消费同等数量的能源,日本可以创造2美元GDP,而美国只

能创造1美元。对于国内能源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来说,提高能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日本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和企业合作来制定各项能效措施。双方协作建立了一个框架体系,让商业机构可以据此预计增效节能的长期投资回报率。日本的“领跑者( Top Runner)”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该计划将市场上最高效的产品作为新标杆,其他同类产品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达到相似的能效水平;若不能达到目标,公司的品牌形象将面临极大风险。

尽管我们都期待能够达成全球性气候公约,各国政府可以并且应该加大努力把握机遇,降低成本并减少排放,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国民经济的竞争力。毫无疑问,登上这座“顶峰”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如果无法在峰会上取得一致意见,我们仍然必须为实现理想找到其他可行的道路。

应对“天变”的立法破冰

《瞭望新闻周刊》 201004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3572字

在全球气候最敏感区域之一的青藏高原诞生并实施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政府法规,不仅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使得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在法律层面上因为气候变化而改变。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马勇

坎昆会议召开之时,在操作层面上具有“破冰”意义的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地方政府法规——《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亦颁布实施两月。该办法是2007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来,我国在构建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回顾这一法规诞生的背景、两个月来的实施效果,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和校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化进程。

首部应对气候变化地方立法

据青海省气象局的监测研究,1961年到2008年的47年中,青海省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升温率为每10年0.35℃,明显高于全球0.13℃和全国0.16℃的升温率。

在全球气候最敏感区域之一的青藏高原诞生并实施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政府法规,被视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正式宣告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真正在法律层面上因为气候变化而改变。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王莘介绍,生态地位极为特殊的青藏高原日益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焦点。今年夏天是青海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天,青海多个地方均创下了新的最高气温历史极值。而且,青海气候未来还将有进一步增暖的趋势。以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不仅改变了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省境内近年来出现了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湿地萎缩、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并越来越显著地影响到这一地区乃至中国和相关国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志强表示,作为青藏高原两个主要省级行政区之一的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分布有众多生态功能区,被称为“亚洲水塔”、“地球之肾”,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启动区”。从这个意义上讲,青藏高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办法的出台和实施,将从法制层面进一步提升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水平。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应对以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是全人类和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迫切问题和挑战。”王志强说。《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的出台和实施,是我国政府应

对气候变化工作法制化的一个标志,也是2007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来,我国在构建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果。

政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主体

应对气候变化是系统工程,需多种措施综合实施。王志强分析,其中,法律、法规具有基础性作用。作为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政府法规,《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明确了气候变化的责任主体。

本刊记者了解到,该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问题,督促辖区内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目标和措施。

谈及此,青海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副主任贾小煜介绍,按照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绿色投入,在全社会树立和强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理念。同时,办法还对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工作内容、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措施进行了明确。

贾小煜表示,该办法虽然是一个综合性法规,但其与国家的行政立法、环境保护、工业产业、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专项法律是对接的。这也就是说,如果相关政府和工作人员在执行该办法中出现失误,那么将根据出现的失误,寻求相关专项法律规定进行问责。

王志强介绍,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不少地方还存在部门职责不清,权利、义务不明,统一协调的应对机制、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还不健全,预测报告、预测意见权威发布渠道尚未法定化等诸多问题。“通过加强立法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进行规范,是提高政府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

厘清公众的权利和义务

“《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也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是公众、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参与的百姓事,这是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政府法规所具有的另一个重要意义。”王志强说。

据了解,办法规定,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为“政府引导、部门合作、推进企业行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建设规划、水资源规划和水土保持等规划时,除了征求有关单位、社会组织、专家学者、气象部门的意见外,还要征求公众意见,并进行科学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该办法还涉及到了农牧民生产方式。青海省将坚持以草定畜、控制草原载畜量,扩大森林覆盖率、发展碳汇林业,遏制生态环境退化,增强农田、草原和森林的碳汇功能。

而在老百姓生活方式等方面,按照办法中的规定,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帮助农民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能,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和其他烧荒活动,并在农村牧区推进改水、改厕、改圈工作,以提高粪便处理和沼气利用普及率;教育部门应当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使气候变化教育内容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政府等相关部门要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居民用户使用节能产品,等等。

王志强指出,有关公民教育和老百姓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以往在我国的一些产业政策和社会舆论导向中虽有所体现,但在操作性较强的地方政府立法中却是首次明确。可以说,我国老百姓的生活在法律层面上将因为气候变化而开始真正改变了。

“目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构建符合国际、国内实际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和不少地方正在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工作。相信今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不仅会越来越有法可依,而且也会引导老百姓更科学、和谐、绿色地开展生产、生活。”王志强说。

“办法”实施两月观察

“《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颁布实施两个月来已经产生了社会反响。这部法规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视和意识。”王莘说。

王莘告诉本刊记者,两个月来,青海省各级地方政府在该办法的带动下,在工作中更显著地体现出对气候变化规律的尊重以及对气候资源科学合理的应用。

以玉树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为例,重建工作伊始,气象部门首先对玉树地区的气候资源进行了全面、科学评估,受灾群众新居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建筑技术应用、灾区产业规划等重基础工作全部建立在气候资源的全面、科学评估基础上,力求实现气候资源的可持续、科学利用。青海省内其他地方和政府在上项目、干工程、推进节能减排放工作时也益发体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意识。

据了解,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政府立法,该办法亦引起了国内兄弟省市的高度关注,安徽、浙江等省先后派专人赴青海省有关部门了解该办法的立法情况。目前,除了全国人大将应对气候变化列为立法工作重点外,国内多个省、区、市也正在着力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地方立法工作。

“相比于国家大法,应对气候变化地方立法应当更加体现可操作性和约束力。”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张立说。专注于环境法研究的张立是青海省会西宁市政府法制办的立法咨询专家。

他认为,虽然实现了立法突破,但该办法还缺乏体现法律强制力和约束性的责任条款。办法与国家的行政立法、环境保护、工业产业、财政、税收等专项法律实现了对接,能够寻求相关专项法律规定对相关政府和工作人员在执行办法中出现的失误进行问责,但这种问责还很笼统,难以对出现失误的责任主体进行具有强制力和约束性的法律责任追究。这将是我国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应着重探索和加强的方面。

此外,张立还认为,今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中还应当进一步体现市场调节机制的引导作用。

“拿烧荒和露天焚烧秸秆来说,法律既然禁止农民这样做,就要从另一个方面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这其中,就可以借助市场调节机制。在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中,可以明确体现市场导向,政府可对解决这类问题的部门和个人提供资金、政策扶持,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绿色新技术、变废为宝,进而进行市场化运作形成产业。”

王莘则认为,应对天气变化虽然政府是责任主体,但政府应发挥的作用是主导而不是包办,也无法包办。如何通过立法进一步有效调动每一个人,增强社会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这也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步入法制化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房价“假跌”之后

《瞭望新闻周刊》 201004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2927字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建强

岁末将至,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了诸多空前的调控举措,其效果到底如何?而一些城市过快上涨的房价是否得到了有效抑制?

本刊记者特别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一些城市似乎已经出现的降价势头,其实只是结构性的“假跌”。

对于一些城市这种急于在“表面上”做文章,只求从数字上把房价降下来,期待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早一点过去的行为,采访中专家们担心,“将造成部分调控政策效应"短期化",房价存在报复性上涨隐患”。

房价被“拉低”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报告,今年8月,福州市住宅成交均价达每平方米13826元,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超过上海、厦门,位列第七。10月,这一价格降至11987元,排名也退居第十。

对于福州房价的速跌,业内人士分析,与当地政府10月中旬紧急颁布“限购令”等调控新政有关,更与当月成交楼盘所在区域的结构性变化紧密相关。

本刊记者发现,房价下跌的10月,远离市中心的仓山区住宅销量骤增,而在市中心高房价区域的鼓楼区住宅销量却相对锐减。福州住宅销售报告统计显示,8月,仓山区住宅销量682套,鼓楼区住宅销量69套,两区比例约为10:1。10月,仓山区住宅销量猛增至2506套,而鼓楼区锐减为34套,比例约为73:1。目前,仓山区新建住宅均价在每平方米1万元左右,鼓楼区却逼近了2万元。早在10月份之前,福州市就对高价位的在建楼盘申请预售许可证采取了限制或暂缓发放等措施,这使“高价区”的住宅销量立竿见影地跌了下来。就这样,10月依靠“低价区”销量的骤增,福州悄然“拉低”了房价。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北方一些一线城市也在采取类似办法,即延缓市中心城区高价房入市,加大郊区低价房开盘。

这位人士分析,今年以来,国家房地产调控令一道紧过一道,某些地方政府开始“慌”了,担心自己的“钱袋子”会收紧,担心被问责。因此,一些城市急于在“表面上”把房价降下来,期待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早一点过去。

开发商“不急卖”

尽管在“限购令”之下,10月份福州的住宅销量却并未下降,反而骤增。对此,业内人士透露,虽然福州市10月10日突然出台了“限购令”并要求即日执行,但一些金融机构将政策宽限了几日执行。据福州住宅销售报告统计数据显示,福州“限购令”颁布后的3天内住宅签约量达1300多套,约等于9月同期签约量的8倍,整整占了10月份销量的四成。

正是由于10月份的“大丰收”,尽管进入11月份房屋销量骤减,但一些开发商底气十足,“不急卖”。本刊记者日前在福州市仓山区一在售豪宅小区“泰禾·红峪”采访看到,该楼盘从去年到今年9月底已售多栋楼房,近期一些高层住宅楼已基本完工,却因拿不到预售许可证而暂停销售。

“以往一栋楼一开始打地基,就能拿到预售许可证。而现在,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预售许可证,许多购房者比我们还着急。”“泰禾·红峪”售楼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住宅小区均价超过每平方米1.5万元。

与“泰禾·红峪”紧邻的在售高层住宅小区“天鹅湾”26号楼还没有正式销售,就接近“售罄”。“我之所以急着在还未预售的楼盘交了预约金,无非是看到,许多新建的高档楼盘售价不单价格没跌,反而涨得更快。”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购房者担忧,政策越是不让人买房,可能越是助长部分购房者的“抢购” 心理,房价也越可能跌不下来。

2008年10月,“天鹅湾”一带新建商品房均价仅为每平方米5000元,如今却很难找到1万元以下的新房。

政策效应“短期化”

业内人士普遍担心,随着调控政策效力退去,将引发房价的报复性上涨。

融信(福建)投资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加上此前首付款、贷款利率上调等政策影响,福建省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销量都在急剧下跌,开发商回笼资金速度减缓。“这与2008年同期相似,结果却截然不同”。

“过去,开发商普遍缺钱,资金回笼慢,降价促销压力大。现在,开发商手头资金相对宽裕。各楼盘维持现价短期内不涨主要是应地方政府的要求”,这位负责人表示。

占地280多亩的“大卫城”是融信(福建)投资集团在远离福州市中心开发的一个高级

住宅区,该楼盘均价现已达每平方米1.2万元,而同一地段去年同期的商品房均价仅8000元左右。“大卫城”售楼部经理周文忠告诉记者:“楼盘预售5个多月,截至目前累计销售近900套。现在,整个楼市销量虽大幅下跌,但我们已无房可售,购房者想买要等新房源的推出。”

周文忠说:“近期,受"限购令"等政策影响,占购房者20%的外地客户一下子没了,等"限购令"到期后,这部分外地客户肯定会再度涌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与前几年相比,今年福州城区可售房数量不足1万套,而往年可售房量平均在2万多套。供应紧张,房价持续上涨甚至大涨,将不可避免。”

地价猛涨也将逼迫房价跟涨。上述融信(福建)投资集团负责人说:“今年2月,融信集团拍得福州市区一块380多亩的地,楼面地价近每平方米9000元,该地今年11月动工,明年预售时均价肯定要高于1.5万元,否则只能亏本。”

福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王阿忠认为:“许多地方的"限购令"时间都太短,福州市仅限购到今年12月底,一旦政策执行到期,必然会带来市场的报复性反弹,其效果将大打折扣,这将进一步使人们加剧对政策逆反预期的形成。”

在王阿忠看来,许多地方的一些楼市调控政策不够严肃,存在“假降”现象。这很容易让开发商通过销售不同楼盘或低端楼盘来控制市场价格,“制造”均价下降来蒙蔽政府,使政府以为政策达到预期目的了,从而停止调控,导致调控政策失去连续性。

业内人士及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应加快房地产长期制度建设,完善调控手段,严格执行,巩固成效。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景乃权告诉记者,统计学意义上的房价上升或下降对老百姓而言,意义不大,真正有意义的是此轮房地产调控效果百姓是否满意,保障房是否满足了低收入家庭的需要,老百姓是否真正实现了“居有其所”。

景乃权说,除房地产市场传统的影响因素外,经济全球化、流动性过剩、通胀预期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外部因素对住宅需求影响越来越大。由于这些因素都不是房地产市场本身能够决定,调控时如单纯依靠增加房地产市场供给将不能解决房价上涨的问题。他建议,调控房地产要取得长效,不能仅关注房地产市场局部的均衡,而应结合其他相关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来进行。

王阿忠建议,在短期内,解决房价持续快速上涨的有效办法是,坚决杜绝开发商将楼盘“分期开发,阶段涨价”的乱象。从长期来看,政府部门必须通过在房地产市场建立长效的调控机制,如落实房产税征收,严加抑制市场投机行为。

王阿忠还指出,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不健康发展,其根源在于地方的土地财政。因此,要从制度创新上彻底切断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与房地产市场的利益链。

“稳健”是“积极”的新解读

《瞭望新闻周刊》 201004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013字

文/健君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将回归中性,为大约一周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了指引方向。

在当前通胀压力背景下,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格外引人关注。它的判断和决议不仅决定着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导思路,甚至会影响全球经济的走势和其他国家对

经济前景的判断。从目前获悉的相关信息可以判断,稳物价、调结构、扩内需和增收入等将可能成为2011年经济工作重点。

回顾今年国民经济运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为“保增长”制定的宏调政策的现实基础已经改变。上半年后期,决策者一度较为担心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对“适度宽松”政策的退出持谨慎态度。但CPI数据下半年开始明显快涨后,基本排除了短期内经济较大幅度下行的可能性。

“二次探底”短期内基本无虞,通胀预期加大带来的压力开始突出。不过,尽管市场和舆论对通胀压力表现出较为紧张的情绪,但当前对经济社会生活冲击力最大的通胀因素,仍然源于流动性过剩下的游资的炒作,整体经济的供求关系并没有改变,总体性产能过剩依旧。这决定了目前通胀的大部分因素,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和货币工具得以缓解,全面通胀的驱动力有限。

不过,从中长期看,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将是持续性趋势,“刘易斯拐点”将可能在“十二五”末初现。这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物价上涨为未来通胀提供了上升通道。事实上,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近年来开始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已经具备了刚性特征。

因此,要根本上解决中国通胀风险,一方面要注意控制流动性,更重要的一方面要加快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增强我国居民消费能力。这个工作已经从今年开始提上日程,并将随着“十二五”规划和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在2011年加紧推进。

宏观调控政策回归中性,不能简单解读为刺激政策的退出,而应该理解为政策弹性的进一步增强。决策层对世界经济前景的基本判断未变,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因素仍多,中国经济还没有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宏观调控仍然会对影响经济持续增长的变数保持警惕。这也决定了“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也是“积极”、“主动”的另一种表述。

校园安全就要防“偶发”

《瞭望新闻周刊》 201004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979字

文/凌军辉

今年以来,一系列校园安全案件促使各地纷纷加强校园安保系统,增加保安人数,安装门禁系统。但新疆阿克苏校园踩踏事故再一次警示多重安全隐患的存在。

学校一般被视为安全的公共场所。但从实际情况看,虽然中小学、幼儿园的校舍、安保等硬件水平大大提高,但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校园拥挤、管理粗放和安全意识不到位等薄弱环节。在很多“热门”中小学,班级超过60人、操场建在楼顶层、楼道狭窄、安全疏散通道不足等情况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学校举行集体活动时,一旦发生学生摔倒、火灾等突发事件,容易造成严重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农村学校的校园安全隐患更令人担忧。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的校舍质量、师资队伍有了较大提升,但一些学校“重教学、轻安全,重硬件、轻管理”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往往是学校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后,有关领导才开始重视安全问题,被动应对较多,主动管理较少。在一些县城中学,师生数达到1万人左右,老师拖课情况普遍,一到下课,为了赶时间,学生集体在楼道、走廊狂奔,意外伤害时有发生。

集体踩踏、斗殴致死、意外伤害等校园安全事故突发,一些家长要求学校“为了学生安全少举办郊游、会操等集体活动”。而笔者认为,虽然很多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集体活动期

间,但主要原因是学校安全意识薄弱、管理执行能力较差。学校不能“因噎废食”,应在做好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基础上正常开展校园集体活动。

在学校空间日益拥挤的今天,只有把安全培训、意识教育和细节管理这些“内功”练好,才能避免踩踏等偶然性突发事故的再次发生。防堵校园安全漏洞应从管理细节抓起,踩踏等校园安全事故完全可以通过加强细节管理来预防。一方面,在课间操期间,不同班级应分时段、分楼道上下楼梯;另一方面,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宽课间操集合时间,老师应在班级旁的走廊组织全班整队,护送学生下楼集合。

由于课业负担重、学校活动时间偏少,精力旺盛的孩子们一到课间显得特别活跃,奔跑、打闹在所难免。学校应组织老师建立一支校园安全监管队伍,对校门口、开水间、楼道走廊、围墙等重点地段值班巡查疏导。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设立校园安全员,专门负责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把校园安全落实到具体人头。安全教育不能仅仅经常停留在会议上、口号中,而应落实为每一次的安全演练,每一天的教师巡查。

读者笔锋

《瞭望新闻周刊》 201004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353字

酒不须令

黄团元/湖北

不久前,江苏扬州的王元华感触目前许多地方工作日中午实施“禁酒令”,在媒体发表短文,简述自己所在单位由于原来的局长“雷打不动”在机关吃“廉政饭”,数年前就不“令”而“禁(酒)”了。这篇200字的文章,读后令人难忘:局长身教重于严教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禁酒不须令”这个事实,其语言简洁而深邃。

酒为何物?化学语言称:酒是一种谷物或果类发酵后产生的具有醇类物质的液体,能使饮用者神经兴奋乃至中毒的一种饮料!民间俗语谓:酒是穿肠的毒药!溯源典籍,《战国策·魏策》有警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禁酒”本来“不须令”,除了医学说明、民间箴言、家庭教育,还有工作岗位的规章制度,都不准和反对喝酒。对于党政干部、公务员,更有《党政干部管理条例》《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等等管束着。即便这些“条例”没有细化到“不准工作期间喝酒”,但喝酒影响工作,正如司机“醉驾”容易出事一样,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也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起码底线,何须“禁令”提醒?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如果一味地夸大“禁酒令”的作用,是不是“学习马列”也需要“令”?是不是“拒贿”也需要“令”?是不是不搞“婚外情”也需要“令”?是不是“公车”不能私用也需要“令”?是不是“为人民服务”也需要“令”?

其实,整顿干部作风,整顿机关作风,根本不需要搞那么多增加行政成本的花架子。在党纪国法里,早就载明了“禁”什么。如果津津乐道“禁酒令”有效,就只能是折射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失效。

“批转原地”不绝信访案没法办结

杨光志/重庆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景汉朝近日介绍说,为巩固清理积案工作成果,最高法制定出台了《人民法院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重复信访案终结后将不再办理。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信访领域常常成为“民怨”炮轰的焦点,一直让人“闹心”。按说,信访尤其是上访,是封建社会拦轿喊冤思维的继

续。这不是一条符合现代法制制度的道路,期待的是清官乍现,上峰震怒,客观上张扬的是人治的精神。但一些地方百姓不打官司走信访路,也是基于基层司法过度听命地方政府,权比法大的现实过于沉重。同时,维权成本的高企与打赢官司的无望,使百姓无奈踏上上访路。

但信访道路也常常走不通。因为体制外弱势者维权资源太少,而体制内枉法者手眼通天太易,其中还有一个最核心的也是最让人揪心的障碍,就是“批转原地处理”,这一般都是被举报者来办理举报者的案子,上访举报的人能讨得了好吗?包括处于国家法律体系最低层次的某一级别政府的规章,在有的地方常常能堂而皇之地将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国家基本法律挤之一旁。一些信访案事实上是没法办结的。

如今表示“信访案终结后不再办理”,疑似不支持越级申诉;让人觉得关了有冤百姓最后的希望之门。

在没有厘清种种信访乱象前,就谈“不再办理”,这话透着高高在上漠视民情民意,同时也是对目前信访工作不力、信访道路走偏现实的视而不见。是“清积评查活动”的统计数据体现成效重要,还是真正将老百姓的问题彻底解决好重要?

漫画杂感

《瞭望新闻周刊》 201004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318字

文/桃源画/于多

功名只宜直中取,岂可曲里求。这是旧话。如今搏名,岂止曲中求,“秀”中求、贿中求、假中求的事,多矣。而以“出位”言行搏名搏利,似乎成了时下成名的终南捷径。刻下即有一例。莱电视台一位记者在某次峰会上的“出位”提问,令其名声大噪。

据明白人讲,如今“出住”几乎成了社会流行病:医生没有了医生样,而成了高价药品推销者;专家失去了知识分子的尊严,像演员那样以出位盼言论赢得掌声;教授不好好教书育人,到处走穴赚出场费;官员到高校当兼职教授,公务员到煤矿入股当老板……

方家评,这折射出强势群体职业伦理的失范,赢者想全占,强者想通吃,占有权力优势的人什么利益都想沾。长此以往,如何得了?

“走出去”新关口

《瞭望新闻周刊》 201004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291字

新世纪十年,影响世界历史进程最深远的经济故事,可能就是中国的迅猛发展:十年前还不过是一个心情紧张准备“走出去”登上全球化快车的“中学生”,十年后已成为一个牵引庞大的全球化专列奋力穿越金融危机迷雾的“火车头”。这一点,年中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注解。

榜单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上榜企业由2000年的10家增加到46家,仅次于美日两国;其1.95万亿美元的营业总收入超过2009年巴西的GDP,可以排名全球第八大经济体;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中国500强企业用仅占全球500强8.7%的收入,创造了相当于全球500强的19.9%的利润。

这份成绩单,是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公司力量”从“草根?到“森林”倔强生长的结果,也是过去十多年来中国企业以开放胸怀敢于“赤脚”学习全球化“走出去”的结果。然而,面对中国企业靠着血汗和智慧建立起商业竞争优势,旧体系的既得利益者们不是直面自己的弱点,

而是不断五味杂陈地抛出“中国经济威胁论”或“中国资源掠夺论”,甚至攻击他们曾奉为圭臬的商业精神。

11月中旬,中铁建承建的沙特麦加朝觐轻轨铁路通车运营。对于这项世界迄今单位时间设计运能最大、运营模式最复杂、建设条件最严酷、同类工程建设工期最短的铁路项目,一些西方舆论竞相调侃中国企业以亏损为代价履约合同的勇气,甚至把中国协调力量帮助企业维护商业信誉、实现客户需求的行为,攻击为“别有企图”。

现在。不论是以什么意图质疑甚至攻击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也不论当下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有诸多不足和失误,中国公司已经成为了全球跨国经营版图中不可或缺的新力量。

纵观历史,全球科技中心和全球制造中心发生了三次转移:作为全球商品贸易中心的中国,在宋代走到巍顶状态,支配着世界海洋贸易和商品制造;16世纪末,中国中心开始向欧洲转移,并成就了英国世界第一经济强国;19世纪后期,又开始向北美转移,最终使美国成为近现代全球科技和制造中心。

20世纪中后期,世界制造中心已经率先开始向亚洲大规模转移。这种“风水轮流转”的变化规律意味着,中国和中国企业向世界经济发展最前列的奋进,即使最终成功,也不过是荣光东归的历史新篇章。如果放宽历史视野,世界应该也能够冷静对待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企业的“走出去”。

正处在新关口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仍然是初级阶段,充满着巨大的变数,而且教训就在眼前。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但后来发生的种种失误,使其停滞甚至在这个位置步步后撤。要想不步此后尘,中国企业需要思考和学习的还很多。

目前,“走出去”的“十二五”规划已经进入最后定稿阶段,这部总结了西方企业“走出去”历史经验教训的战略规划,拿出了中国“走出去”的指导思想,“平等相待、真诚合作、互利共赢”。因为全球商业史已证明:倚仗坚船利炮,英国的全球中心地位不过维系了二百余年;相反,建立在共赢互利基础上的中国贸易体系,从“丝绸之路”开始,其中心地位运转了近千年。(文/健君)

央企集体学习国际化

《瞭望新闻周刊》 201004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9086字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健君张辉王仁贵

处在国际化初级阶段的中国企业,距离成为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跨国公司,还有艰辛的道路要走

在国家行政学院新学期报到的9月1日,当晚7点,教学主楼A109教室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新学生,45位中央企业主管国际业务的老总。中央组织部、商务部和国家行政学院将国资委旗下1/3强的央企集中在这里,组成“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提高跨国经营能力专题研讨班(以下简称国企班)”,在为期8天的时间内,学习和交流“走出去”经验。

“这是第三次办…走出去?的专题班。”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主任陆林祥提供给《瞭望》新闻周刊的资料显示,45人所代表的公司资产总额达7.5万亿元;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仅37岁,2/3的学员在50岁以下;硕士以上的学历占比六成,还有两位是大专学历。

陆林祥和班主任刘钢花了大量功夫准备国企班的教学方案:从政府层面,约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解读“走出去”政策要点;从专家视角,邀请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宇燕和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等人,分析全球竞争新趋势;从经验交流方面,请来中国远洋(总裁魏家福、中

国石油总裁蒋洁敏、招商局董事长傅育宁和IBM全球副总裁范宇,介绍其“走出去”和国际化的心得和秘诀。

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达8万多家。2009年外国子公司总产值占世界GDP的11.6%(比20年前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出口额占33%。其国际化经营的广度、国际分工的深度、业务多元化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主要的引导和推进力量,控制着世界上大部分资源。”一位国家主管部门领导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中国企业要加快提升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力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得到更多益处,需要以“走出去”的方式更主动地参与全球分工体系,逐步形成具有相应规模、技术和经营水平的跨国企业。

最新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保持了8年连续增长,年均增速54%。截至2009年底,中国1.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2457.5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108家央企已“走出去”,境外资产总额超过6000亿美元。

然而,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净额和年末投资存量的全球占比,分别仅为5.1%和1.3%,远低于8.3%的中国GDP全球比重。大部分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在生产加工环节和低附加值状态,倚仗的竞争手段仍然主要是低成本生产要素。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海外总体竞争实力不但十分弱小,而且与中国国力不相匹配。上述主管领导提出了一个整体判断,中国企业“走出去”,“尚处于初期阶段”,“与外国跨国公司相比总体处于弱势,挑战和压力巨大。”

这是一个晚上的课堂作业,45位学员将其“走出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思考贡献出来,聚焦成研讨题目,自愿选择课题组成4个课题小组进行专题研究,并最终形成四项“毕业”成果。国家行政学院为国企班配备了以刘钢为班主任的三位副司级班主任和两位正处级班主任,“他们将以…催化师?的身份,引导和推动研讨活动。”

这些老总大多已经具有海外经营实践,对“走出去”有深刻的体验和思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已经在“真刀真枪”中历练为国际化经营的好手。短短半个多小时,大家提出了近百条问题。“每一条都可能来自于海外市场中硬碰硬的体验,也可能曾折磨得他们一宿一宿睡不着觉。”身边一位进修部老师私下说。

通过讨论梳理,陆林祥和班长东航副总李军、四个小组长兵装集团李守武、神华王晓林、中远张良和诚通洪水坤,最终将写满四面写字板的问题提炼为“影响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最要紧的”四个课题:跨国经营与资源整合,改进政府管束与政策支持,国际化经营与风险监控,“走出去”战略国际化人才支持。

“善建者不拔”

“善建者不拔”语出《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寓意优秀的建筑师,修造的大厦不会因基础不牢而坍塌。作为跨国经营“入门者”,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资源整合这个生存基础。“如果不能有效处理这个问题,那就是资源运不回来、技术消化不了、市场打不进去,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位学员如是说。

采访中,一位资源企业老总介绍说,“一开始,失败不是一次两次,有的甚至整个项目失败,损失几亿美元,甚至上两位数。”这家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走出去”,前五年的项目大部分都不存在了。

或许正是因此,第一组研究跨国经营资源整合课题中,学员们反复强调:“走出去”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走出去”或急于“走出去”,核心竞争力不强的,核心资源在目的国受到削弱的,不适合“走出去”,“比如,以中国廉价劳动力作为主要竞争因素的企业,到欧美一些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可能会丧失优势。”

根据跨国经营的驱动力,这个研究组将“走出去”划分为六种方式:获取自然资源、获取海外人才、获取核心技术、获取市场空间、获取成本优势、获取专营权等。以其亲身体验,中国企业面对问题最多的是第一种方式下的资源整合。

以获取自然资源为主要驱动力的“走出去”,是保障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的战略举措。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概莫能外。但是,大部分中国企业没有在国际市场中经历过自由竞争的洗礼,不懂得如何竞争,要么出手重,要么出手偏。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和中铝增持力拓股份最终失败就是经典案例。

“对外投资是实实在在地追求收益,既不要讳谈利益,也不要空谈利益,要学会整合利益冲突,均衡利益各方。”一位学员告诉本刊记者,一些刚开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很少自觉从“合作双赢”的角度理解对外投资,“盲目追求控股,甚至投资之初就有搬资源、搬工厂、搬技术的想法,结果碰得头破血流。”

也因此,他们的忠告是,“中国企业带着刚性需求在国外收购或开采资源企业和产品时,应采取更加柔性的姿态和方式,形成与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和谐相处。也就是说,要实现国外自然资源和当地投资环境的有机整合。”

比如,“在投资方式上,不一味追求直接收购、控股等,可以采取与当地企业合作或与其他跨国公司合作。也可以在保证我企业的总体利益的基础上不强调控股权,采取多样化的策略和方法,通过不同结构的安排来降低风险。不给外国政客以攻击的借口。”

事实上,这两年来,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已经大幅转变了海外投资风格,最突出的就是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现在认为,“走出去”最重要的是,“寻找当地的伙伴,和他们共同发展,创造双赢机会”,对外强调入股而非控股,强调交易对当地就业及税收的贡献中海油因此近年来斩获颇丰,已成为国际能源界的重要玩家,仅今年就灵活多变地签了四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大单,并且成功进入美国墨西哥湾地区。

不过,困扰“走出去”的问题仍然不断。学员们最讨厌的现象就是,中国企业国内无序竞争已经蔓延到海外,甚至包括央企在海外投标都发生过“窝里斗”。有学员笑称,在国外投标时最怕“他乡遇故知”,中国企业最怕的不是国外竞争对手,而是国内同行,往往是“熟人相见,分外眼红”。

去年年初,在民企华菱集团入股澳洲第三大矿业生产商FMG谈判最紧张的时候,国内某金融投资机构突然也对这个项目发生兴趣,惊得行业主管人士不得不亲赴首都机场堵住了正要赶赴澳洲的这家机构负责人。庆幸的是,这位负责人明白事理,最终促成了华菱的好事。

“恶性竞争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履约质量不高,一些海外工程遇到质量纠纷和劳资纠纷,损害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形象,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形成了障碍。”看到日本等国企业在全球化上的协作,他们苦苦思索,“如何促成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相互支持、相互联合?如何杜绝在海外竞争中中国企业相互…往死里掐?,进而打援手?”

在学员们看来,行业协会的弱势是主要原因,“国内一些对外经贸商会官本位色彩明显,难以有效表达业内共同利益诉求,不能真正体现行业的长期海外利益,权威性很低。反观国外商会,行业权威性高,市场协调能力非常强。”

他们建议,成立以企业力量为主导、而非政府或事业单位为主导的跨国经营协会组织,“真正以企业的自律经营和海外协同为主线,尽快使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形成合力,避免在海外市场上自相残杀。”

聚合“大走出去”政策

学习期间,本刊记者听到一个故事。一家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东部承建了一座大型电站,交完“钥匙”就回来了。由于当地经济总量有限,建成后的电站电价低廉,且当地的部分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一位学员感慨地说,“如果这家企业当时能够通过一种平台和国

《新闻周刊》评论汇集有名字

《新闻周刊》评论汇集(10-26) 1-成长不该有缺席 如乔斯坦所言,“探究万物固然重要,但人世间最值得珍惜的,莫过于跟心爱的亲人一起度过的时光。”父母为了让家庭能有更好的条件,而将孩子留在农村,只身前往城市打工。而这份缺席无疑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心理阴影。 现代农村既不缺食物,也不缺衣物,甚至是智能手机都是随处可见。但由于年龄断层,青少年在离开学校后,便没有可交流的对象而逐渐感到孤独。而为了摆脱孤独和获得归属感,青少年便沉溺在网络中,或是结交一些有同样感受的同龄人。而本该纠正,指导孩子的父母却在这时缺席。渐渐地,孩子陷入了迷途,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儿童成长中,父母永远不该缺席。无论是回乡村劳动,或是接孩子入城,都能为他照亮一条更加光明的前路。——蔡振垚 2-浅谈中国留守问题 中国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说法,等孩子们都大了就可以享福。但现今社会却出现替儿养小的尴尬状况,孩子的抚养以及教育责任都担负在老人肩上,福分反倒成了无奈。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经济情况下,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留守情况却日益严重。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的不平衡,地区与地区间的发展的不平衡,使发展中的中国面临着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增多的问题,这就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留守儿童的重要群体,在缺失父母教育以及缺乏良好文化和精神熏陶的环境,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情况令人担忧。首先,留守儿童大多数缺失亲情,与父母相处时间少,甚至不乏亲子情节淡化,沟通冷漠化的情况。其次,由于成长环境中缺少父母的教育,大多数留守儿童很难规范自身行为,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容易造成心理和性格问题。此外,由祖父母抚养孩子很难对孩子的安全提供良好保障,祖辈陈旧观念甚至影响孩子的健康。 留守儿童的问题向来就是中国的民生大计。虽然各级政府想解决它,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解决留守问题绝非一朝一夕,是持之以恒。关于留守儿童我在此提出几点问题。首先,义务教育制度仍未完全公平,农村孩子很难在城市里获得求学机会。其次,社会大多只关心留守儿童经济生活状况,却忽略了他们的内心需求,一种对亲情和他人温暖陪伴的需求。很难解决此类问题,但也因着手积极应对,我认为平衡好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为农村收入提供更多可靠渠道是解决留守问题的关键。政府可提供农村以新创收方式,如农家乐,景光旅游等。让更多父母可以留在孩子身边一边赚钱一边照顾子女。此外也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农村医疗保障的投入。对于留守儿童社会各级更应给予温暖和爱护,为其开展相关的亲情活动。让其感受中国孝道,和父母有更多深入的交流。 希望此留守可以变为彼留守,留住那份亲情,守护那份温暖。——张勇 3-先天有异,渴望无异

最新新闻周刊观后感

最新新闻周刊观后感 《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一个周播新闻节目,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制作,主持人为白岩松。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最新新闻周刊观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最新新闻周刊观后感篇一新一轮财税改革改革“开头炮”打响,预算开支等重大经济使用情况放在阳光下,让财政公开,并采取了地方债务,地方偿还,国家无需偿等一系列新措施。 本周人物小雯的遇害,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用二十万元寻找女孩小雯,小雯本来是去奶奶家吃喜宴,可没想到吃过饭后,小雯被人拐跑了,等抓到凶手时小雯以被杀害。我想社会应该意识到发生在农村的刑事案件应嗯给予一些措施加以整治。 昆明的明通小学前段时间发生严重的踩踏,导致明通小学短暂的关闭。这几天明通小学复课,取消了午休,学生放学分时间段进行,避免再次发生踩踏。 云南这一年来,到目前为己经发生了几次地震,而且一次比一次强,都在六级以上。云南的景谷,在是十。一黄金周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十月七日的晚上,发生了级的地震。所幸的是人员伤亡并不大,只有一人死亡,324人受伤。各地人民都在对云南的地震频发而产生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地区的地震如此频繁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

们知道,这绝对有人为因素和一些自然因素导致而成的。可我们对如何减少地震的来袭却一点主意也没有。 地震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点的好处,它能使人家破人亡,让我们过不上平静、安稳的生活,整天的提心吊胆。所以我们要对房子的建筑用心,即使不能保证地震时它完全不倒,但也不要让它完全倒。 最新新闻周刊观后感篇二8月11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关于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和应急体系建设的专访时表示,当前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气象预警仍面临科学上的局限性,应当继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同时增强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矫梅燕回顾了气象预警的发展及现状,分析了在当前极端天气气候频发的大背景下,气象防灾减灾面临哪些挑战。她说,自气象部门成立之初,预报预警就是重要职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象灾害预警业务体系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如由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年均减少6万多。 针对今年汛期气象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情况,矫梅燕表示,应当认识到有效预警不等于有效防灾。她说,当前气象预报预警仍面临科学上的局限性,尤其是小概率极端性

新闻周刊

《新闻周刊》 杂志介绍 最初《新闻周刊》的英语名字是News-Week,由托马斯·J·C·马丁于1933年2月17日创立。在这份创刊号的封面上印有有关那周的新闻的七张照片。1937年,马尔柯姆·米尔成为该刊主编及总裁,他将刊物的英语名字改成了现在的样子,并加强了该刊文章的可读性,以及引入了新的署名专栏和国际版面。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闻周刊》已经发展为一个内容广泛的全方位新闻类杂志,其涵盖范围包括了从突发新闻到深度分析的各种内容。1961年,华盛顿邮报公司将其收归旗下。根据2003年的统计数据,《新闻周刊》在全球有超过400万的发行量,其中在全美为310万。同时,它还出版日、韩、波兰、俄、西、阿拉伯等多种语言版本,以及一份英语的国际刊物。《新闻周刊》总部设在纽约,2003年在全球有22个分支机构。其中在美国国内9个,其余分布在北京、开普敦、法兰克福、香港、耶路撒冷、伦敦、墨西哥城、莫斯科、巴黎、东京和华沙等地。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七十八。 报道风格 与英国的情况不同,放眼望去,美国媒体中几乎找不到走中间路线的成员,要么和大部队一起左行,要么就要成为“保守”的异类。美国的“自由派媒体(liberal media)”对政府从根本上抱着批判态度——像伊拉克战争这样的事情,只可能被描述成一场噩梦。默多克(Rupert Murdoch)于1996年创建福克斯新闻网(FOX News)。该新闻网坚持认为,完全“客观”的报道无法实现,并决定以“公正和平衡(fair and balanced)”的原则公开宣扬其保守派主张,以取得对自由派媒体的平衡。但是在美国新闻工作者眼中,福克斯电视台不过是一堆垃圾——从早到晚替美国政府唱赞歌,与在知识分子中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尽管福克斯新闻网以保守派形象示人,但它的右派倾向远远无法与主流的左翼声浪相抗衡。除去《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等媒体,美国的舆论导向几乎完全掌握在自由派手中。自由派游说组织“美国民主行动(Americans for Democratic Action)”曾对美国媒体的倾向进行打分——100分表示立场最倾向自由派;而众议院中立派的得分为39分,可视作中间基准。在保守派一方,“福克斯新闻特别报道(Fox News Special Report)”的得分为27;而在坐标的另一端,《新闻周刊》高达72分,完全超过《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和“NBC 晚间新闻”所处的60分区间。在2005年,《新闻周刊》因为远胜同行的左派作风吃尽苦头。5月9日,《新闻周刊》老牌记者刊发报道,引用匿名消息来源,指称关塔那摩美军基地存在亵渎《古兰经》行为。该报道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引发穆斯林信徒对美国政府的强烈抗议。但此后不久,白宫与五角大楼纷纷指称该报道失实,并对《新闻周刊》施以重压。5月16日,《新闻周刊》改变态度,由编辑马克·惠特克撰刊发了只有一句话的撤销声明:“基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情况,我们撤回关于军方在关塔那摩基地亵渎《古兰经》的报道”。从《华盛顿邮报》曝光水门事件开始,带有严重自由派倾向的美国媒体就成为政府的眼中钉。而1961年《新闻周刊》被华盛顿邮报公司收购后,两者就自然而然地结为同系。《新闻周刊》曾在克林顿性丑闻、“911事件”等负面报道中一马当先,让政府下不来台。考虑到近年来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强劲复兴的大背景,《新闻周刊》在派系斗争中光荣挂彩也显得顺理成章。出售 简介87岁的质量大刊《新闻周刊》正面临浴火转型。在归属华盛顿邮报公司逾半个世纪之后,《新闻周刊》2010年8月2日以1美元价格出售给91岁美国大亨、慈善家西德尼·哈曼,期待由老迈而新生,由平媒向充满生机的全媒体华丽转型。出售原因创办于1933年的《新闻周刊》,与《时代》、《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并称美国三大周刊,2003年全球发行量高达400万份,目前的月发行量仍超过100万份。但这份美国传统媒体的旗舰期刊近年来深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整理 王旭东:执掌故宫 故宫新“掌门”,为什么是他? 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在回顾单霁翔七年故宫工作的同时,不少人感叹“下一任院长压力山大啊”。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就是这位“网红”院长的继任者。而在此之前,王旭东已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近30年时间。 1991年,敦煌研究院招地质工程人才加入莫高窟石窟保护。在老师的推荐下,王旭东“决定去敦煌看看”。就是这一“看”,王旭东被莫高窟独有的神韵吸引,决定留下来,从事莫高窟壁画及土遗址保护工作。久而久之,他了解到壁画的价值,进而对莫高窟的管理、保护工作愈加用心。2014年,王旭东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从耳濡目染到发自内心的敬畏,王旭东开始寻求如何最大限度延缓文物“衰变”。在王旭东任院长期间,“数字敦煌”逐渐成为现实。不过在王旭东看来,数字化手段保存文物还只是第一步。“要通过运用数字技术为参观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让年轻人以全新的方式,接触和认识传统文化。”在他看来,要让文物“活”起来,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传承弘扬是目的。“通过保护,最终要将文化遗产赋存的丰富而又多元的价值呈现给公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我们保护、研究、弘扬要平衡发展的基本思考。” 2017年有记者问王旭东,故宫等博物馆的文化创意非常火爆,敦煌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王旭东的回答是,“莫高窟的价值和故宫的价值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做基于莫高窟文化价值的文化创意,故宫的成功不能复制到敦煌来,但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应该说,在这次采访中,王旭东表现出的对于敦煌文创产品的态度是谨慎的。 他说:“莫高窟背后更多是佛教文化,是不同文明交融荟萃的多元文化,要有不一样的创意,就需要跟社会设计机构和品牌联合,但是联合也是有难度的,不是一件简单的合作。就是要品牌设计师真正地了解敦煌,充分并且深入地理解敦煌文化艺术,这需要时间、耐心和文化积淀,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太急躁。敦煌文化持续了一千年,一旦太急、做偏了,那就完了,要挽回是很难的。” 他希望敦煌的文创产品不仅要让公众有“美的享受”,同时还要“能从中看到一种文化的力量”。 “莫高窟一千多年的营造史,也是中原文明和波斯、印度、希腊文明等多元

《新闻周刊》观后感

《新闻周刊》观后感 《新闻周刊》观后感刚才看了《新闻周刊》,是讲贵族罗甸的孩子们,用上了食堂,住进了宿舍。这些孩子们,此前需要自带柴火和米面,下课后自己生火作饭,而住宿则是学校周边的民房,甚至地下室。现在国家每年补助每名小学生675元,上学期间每天午餐和晚餐由学校免费提供,标准是元/顿。因为经费有限,孩子们多数不吃早餐,更是与牛奶和鸡蛋无缘。一个孩子说食堂吃得好,在家里一年多才能吃上一顿肉。 学校食堂是3位好心人捐助的,共花费60万元。每当看到贫困山区人民过着艰苦的生活,我就觉得自己生活得太奢侈,也为没能帮上他们而惭愧。这些年来,一年忙着往上走,往前跑,而没有看到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和贫困山区的人们。现在不是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吗?我们应该多看看普通百姓的生活,看看那些辛苦生活的人们,特别是吃不上早餐的“祖国的未来”。 xxxx年,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到天津蓟县山区下乡,看到那些孩子家里的贫困状况,拿出了身上仅有的50元钱,留给了那家孩子。临走前,他们热情挽留,大家吃了农家饭,但丰盛程度让我们内疚。我们是来学习的,是来尽一份力的,不想给他们添麻烦,但老乡家又是烧鸡,又是炖鱼,那是我上大学后吃到的最好的一顿农家饭。

我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也是一个容易义气用事的人,如果回到国内,到了贫困地区,我想我会感动,会捐款的。 《新闻周刊》观后感这次看完,感觉这个节目衔接性很强,与上周联系紧密。视线追着奥巴马转了一圈,一方面展现了中美的友好和美好前景,另一方面也分析了中美的隐性问题,让我们看到中国这世纪头十年快速的发展,也得到了奥巴马的赞誉,高兴之余留给我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 先说说节目吧!节目中安排完美国就说台湾,最后关注中国内陆,整体框架明确。以后做节目也应该学习这些。内容上涉及到了中美关系,环境问题,高科技等等····是节目有看点。关注的侯耀华有头没尾,我感觉应该再多点东西。最令人揪心的还数后边的报道了,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那些小孩的悲惨难道没有贫穷的诱因吗?这些都让我不仅仅是在看节目了,想到更多的是问题。中国的社保,中国的制度。我们家乡在三年前就发生了类似事件,家中三人都死了,全村的玻璃都震碎了,《新闻周刊》不仅是做节目,留给观众感动,让有能力的人去帮助别人。其中对儿童,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报道,让我们知道 关爱小年龄孩子对他们一生的影响。 做新闻人就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新闻人,还有一点节目前边有高度,后边是百姓间的事故生活而已,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采编报道的内容几个方面都要具备,这才可以让观众

《新闻周刊》评论汇集8-18(有名字)

《新闻周刊》评论汇集(8-18) 1- “善”的价值 当下的社会信息交流迅速,网络如蛛网般纵横连结,一种行为的意义已经不仅是其本身了,更具深层意义。 李恩慧卖瓜攒学费与金老师市场免费补习的事迹便是极好的例子。我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并非只是对物质或满足感的追求,更多的是他们内心里具备的高尚品质——李恩慧是自强,金老师则是无私。而如今已大不同前,一个人的行为通过网络可以以指数增长的速度来影响各个地区的人。社会风气是一个很奇异的东西,它难以触碰,却又无处不在,且它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而一旦社会认可并传播这类事迹,人们便会纷纷效仿,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这个时代,“善”的价值被再次放大。——刘董凯 2- 矛盾时代 上海落户政策给清华、北大高材生开了绿色通道引发网友热议。近年来,各地为抢夺人才早已颁布了各种政策。高学历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在我看来,这种政策虽然反映了人才的数量明显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窘境,但更明显是呼吁青少年在学业上努力拼搏。二十四个小时早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工作需求。朱利伟摄影集的走红,更是暗示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将忙碌生活转为享受生活。全民健身日的推行为人才重新定义。如何协调繁重的学业与每天健身一小时的时间安排,或是如何解决个人天赋的自由发展与前景不明的顾虑?这些矛盾不是出台政策便可解决,而是要注重青少年的自我管理素质,在未进入工作之前懂得规划时间;在兴趣爱好和学业上懂得取舍。而政府真正要做的是给予正确的途径让家长和青少年认识与学习,并且提供平台和机会让青少年意识到中国的人才将会是多样化的,每一行业的前景都具有无限可能。——吴澳星 3-十年奥运 十年奥运,大国变迁。不知不觉间,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了十年,国人继承了奥运留下的宝贵遗产,全民健康意识及体育精神在国人心中伴着火炬一并点燃。国家设立“全名健身日”,制定2030年健康中国的目标都标志着中国正在致力于发展体育及体育精神。与此同时,相关问题例如:健身主力人群为老年人和妇女,学生足球运动得不到保障,青少年身体素质仍不见好转等依旧存在。对此我认为,发展体育从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用了十年的时间初步重视这一方面,未来必定有更长的路要走。下一步,是要让人们知道体育是以人为本,是要人们主动参与而不是强制要求,要通过改革让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可以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参加比赛就是极佳的享受体育的过程,也有利于激发青少年们对体育的热忱,使天赋得以显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持对体育的初心,这样体育的发展便是时间问题。——李宇涵 4-一味被动是主动的放弃 大多数人都渴望天上的“馅饼”会落到自己的手上,上天从不吝啬,可为什么得到“馅饼”的人不是你呢?你是否主动伸手去将它接住了?生活中事事难料,一味地被动等待只会令前路更加茫然,适时主动出击才能拥有更多选择。现今社会人们愈发注重体质健康,可又有多少人付诸行动呢?北京奥运已经过去十周年了,十年间,越来越多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这是好现象。可我们不可忽视一个问题:这其中主力是老年人与妇女,那么青少年又去哪了?大多数青少年是被动参与或几乎不参与体育活动。在我国升学政策的压力下,学业上的负担是一个阻碍,但我们真的抽不出一点儿时间来锻炼了吗?不,只是懒惰与更安逸的快乐束缚住了我们的双脚,渐渐增长的体重将我们压在了原地。在朱利伟的镜头下,人们利用乘地铁的琐碎时间来阅读。想充实自己,便主动去做。运动也应如此,健康可不会平白无故向你招手,想要保持健康,那么你就必须主动去运动锻炼,这二者是相向的。 无目的“被动”只会令人思想行为机械化。树木花草尚且明白只有自发向阳生长,才能够获得更多养分。何况我们生而为人,能够思考,更要敢于去行动。——陈菏琳

新闻周刊笔记示例

20181124《新闻周刊》笔记示例

新闻评论示例 矛盾时代 上海落户政策给清华、北大高材生开了绿色通道引发网友热议。近年来,各地为抢夺人才早已颁布了各种政策。高学历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在我看来,这种政策虽然反 映了人才的数量明显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窘境,但更明显是呼吁青少年在学业上努力 拼搏。二十四个小时早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工作需求。朱利伟摄影集的走红,更是暗示我们 要合理安排时间,将忙碌生活转为享受生活。全民健身日的推行为人才重新定义。如何协 调繁重的学业与每天健身一小时的时间安排,或是如何解决个人天赋的自由发展与前景不 明的顾虑?这些矛盾不是出台政策便可解决,而是要注重青少年的自我管理素质,在未进 入工作之前懂得规划时间;在兴趣爱好和学业上懂得取舍。而政府真正要做的是给予正确 的途径让家长和青少年认识与学习,并且提供平台和机会让青少年意识到中国的人才将会 是多样化的,每一行业的前景都具有无限可能。——吴澳星 十年奥运 十年奥运,大国变迁。不知不觉间,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了十年,国人继承了奥 运留下的宝贵遗产,全民健康意识及体育精神在国人心中伴着火炬一并点燃。国家设 立“全名健身日”,制定2030年健康中国的目标都标志着中国正在致力于发展体育及 体育精神。与此同时,相关问题例如:健身主力人群为老年人和妇女,学生足球运动 得不到保障,青少年身体素质仍不见好转等依旧存在。对此我认为,发展体育从不是 一朝一夕的,我们用了十年的时间初步重视这一方面,未来必定有更长的路要走。下 一步,是要让人们知道体育是以人为本,是要人们主动参与而不是强制要求,要通过 改革让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可以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参加比赛就是极佳的享受体育的 过程,也有利于激发青少年们对体育的热忱,使天赋得以显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持对体育的初心,这样体育的发展便是时间问题。——李宇涵

新闻周刊(独具特色的每周新闻话题评论性节目)

新闻周刊 新闻记录时代,聚焦本周热点。欢迎在每周六晚的18:00与我们准时相约,如果大家有什么对新闻的看法或想法、观点可以通过@江西科技学院广播电视台或WO张力中的新浪微博与我们互动。我是张力中。我们首先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版块新闻1+1 揭开部分高中国际班的美丽盖头 首先呢我们先来关注高校的国际班。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高中“国际班”日趋火爆,不少学校打出“中外合作”“国际精英教育”“世界名校录取”的招牌,吸引越来越多的家长送孩子前往就读。然而,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国际班”不仅收费昂贵,而且教学质量堪忧。专家呼吁,“国际班”泛滥之风急须整治,选择留学需要谨慎。新华社就说,“出国留学热带来的客观需求,是高中…国际班?越办越多的主要原因,而审批和监管上的缺位,造成了蜂拥而上、良莠(you)不齐。”对此牟利因素也不容忽视。由于财力不足,部分高中靠创收乃至高收费来解决经费来源,导致了“国际班”等高收费行为盛行。那么专家建议,应该在加大对高中教育投入的基础上确保教育“公共事业”属性。中外合办的“国际班”应明确审批制度和权限,规定本土学生的招生比例;规范课程设置,明确中方和外方课程所占比例;应该在财务上公开透明。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表示,高中“国际班”亟待规范,特别是示范性高中,更要控制开设“国际班”,避免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被少数家庭子女占用“教育国际化是正确的,但要看孩子是否适合去国外留学。”盲目的出国热危害很大,从家长到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都要给攀比出国的现象降温。来看下一个话题, 吸烟逼高铁降速要提醒更要执法跟进 12月3日,旅客王某乘坐沈阳北至大连北的D8072次高铁时吸烟,引发列车报警降速,受到铁路警方治安罚款处罚。这是哈大高铁开通3天来,发生的第7起因旅客吸烟引发的降速事件。如此频繁的高铁吸烟事件昭示着人们安全意识的缺乏,也反映了“法不责众”的默许条文带来的潜在不安定因素。 可见,在类似事件中,缺少的不是“道德经”,而是能真正约束人们行为的“硬道理”。但是,现有规定仍有不足之处,交通部《关于在公共交通工具及其等候室禁止吸烟的规定》实施细则中,明确对交通工具内的吸烟者,“个人卫生检查员应对其进行教育,责令其停止吸烟,可处以10元的罚款;对经教育、劝阻仍不执行本规定者,可处以20-50元的罚款。”,那这个法规应因时而变,《规定》中的10元罚款对现代人而言实属小菜,就算最高50的罚款也不能起到预防之效。因此,铁路部门要杜绝第N个吸烟哥的出现,在普及高铁不能吸烟的常识外,更要加强执法力度,用威慑力迫使“烟枪”灭烟也是必要的办法。接下来来聊聊南京停止公费报销的话题。 南京2013年起取消公费医疗 目前呢南京宣布,从明年起南京市将取消公费医疗制度,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全部参加职工医保,实现机关事业人员和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一制度政策、统一参保缴费、统一缴费比例、统一待遇标准、统一经办流程、统一医疗服务,等等等等。据介绍,目前南京有参加企业职工医保人员330万名,有约20万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享受公费医疗。那么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将和企业参保职工一样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

采访提纲(新闻周刊)修订稿

香港富豪林汉烈被杀一事,因为当事人生前众多官非缠身以及杀手的异常冷血而广为瞩目。而有关幕后真相更被纷纷揣测。在各种传闻甚嚣尘上的时候,林汉烈与观澜湖高尔夫球会正在法院进行的官司也因此被传媒广泛提及。但迄今为止,香港和某些内地报刊对这场官司的来龙去脉颇多坊间传闻和猜测。为此,本刊记者通过越洋电话独家采访了正在美国的观澜湖高尔夫球会主席朱树豪博士。 12月10日中午,美国当地时间12月10日的凌晨。在约定时间,朱树豪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此时的他身在美国亚特兰大,正在为高尔夫进入2008年北京奥运正式比赛项目进行游说。 在采访开始时,朱博士表示《新闻周刊》是一本严肃和认真的新闻刊物,他非常高兴接受本刊的采访。 新闻周刊:有媒体把林汉烈一案和观澜湖高尔夫球会及您个人联系在一起,您对此有何看法? 朱树豪:对于林汉烈先生的遇害,我感到震惊。特别是在香港这样一个法制社会里发生这种事,让我感到很愕然。 我和他在商业上的纠纷已进行了一年多,在法庭上已来回多 次。我们一直都是公开地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寻求解决。林汉 烈事件出来后,有部份传媒将两件事牵在一起,给人造成一种 虚假不实的印象,这对于我和公司来说都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伤 害。 但我相信在香港和内地警方的密切配合下,这个案子一定会真

相大白。 而我不会因为这件事的发生影响我原定的行程和整个集团的发 展目标。12月3日,我参加完香港人大选举之后,立即按两个 月前已约定的行程前来美国和欧洲,此行的目的是向国际高协 与国际奥委会的官员及朋友们游说高尔夫应该在2008年北京 奥运会的历史时刻重返奥运大家庭。 新闻周刊: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林汉烈和球会之间的官司情况? 朱树豪:我与很多人都有商业上的往来,林先生是其中的一位。传媒对我和他的合作与纠纷讲了许多,但多是捕风捉影,实际上他是 观澜湖球会的一个会籍代理商及一个小股东。 1994年林汉烈本来仅是我们球会的一个会籍销售商,但考虑到 面子问题,他不希望只是一个销售代理的身份,我们才给了他 3%的股份。开始时,他在观澜湖的会籍销售是非常顺利的,所 以连续几次购买,但是香港金融风暴之后,市场大环境发生了 变化,林汉烈向我提出要求我高价回购他未出售的会籍以及他 的股份,这样就引发了纠纷。 这场商业纠纷从去年9月开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上法庭 也很多次了,现在我们一直是委托律师处理中。在商业上出现 纠纷,有不同的立场,本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我始终相信对于 任何商业上的纠纷,法律是最好的和最公道的解决方式。 新闻周刊:报道说林汉烈向法院提交的诉状称,您当初口头承诺回购他卖剩的会籍,并支付50%的利润。所以向您追讨2.5亿元。

2021央视《新闻周刊》精选20个热点人物素材,白岩松点评……

2021央视《新闻周刊》精选20个热点人物素材,白岩 松点评…… 郭志红:铁路“活地图” 国庆假期,每天都有超千万人次的旅客乘坐四通八达的铁路出行。而能将全国铁路示意图默画出来的北京客运段列车长郭志红也意外获得了关注。九十分钟,八百零七个车站,站名一字不错,就连每条线路的长短、角度都与原图基本吻合。从连图都看不懂,到熟练使用两根笔同时作图,再到死记硬背全部名称。最开始的几年,郭志红每天至少要花五个小时来练习。她觉得这是在铁路系统工作的一项必备技能,自己只不过画得快一点儿,准确一点儿。未来,她更希望多用自己的这份活地图为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手鼓店店员:道歉 “没钱就不要出来玩”,大理双廊手鼓店店员不买鼓就辱骂游客。本周一,随着一段视频被曝光,网络画面中对两位游客出言不逊的女店员随即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该店铺也在次日被责令关停整改三十天。一片谴责声中,周三晚间一直未现身的女店员接受了采访,还原事件经过的同时也向当事游客和公众致歉。虽然自觉未被尊重在先,二十五岁的她仍需为自己的失言买单。 张正红:“多心”之举 每天离不开报纸的独居老人,突然连续两天都没有打开报箱,这让黑龙江哈尔滨的投递员张正红心里有些打鼓。四十六岁的她接连三天爬上五楼敲门,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实在放心不下,张正红干脆找到社区联系老人家属,辗转要到钥匙打开了房门,而此时老人早已瘫在床上无法动弹,气息微弱。多亏了张正红的多心之举,老人才被送往医院接受救治。但让人遗憾的是,经过几天的治疗,老人还是不幸离世。为此张正红忍不住自责,她总想,无论亲属、社区还是自己,如果能早点发现,或许老人还有机会转危为安。 拉姆:逃不出的阴影 淳朴乐观、笑容真切,这是三十岁的藏族姑娘拉姆在网络平台上留给大家的印象。即使她的关注者们也不曾想到,几年时间里,这个爱笑的姑娘始终没能摆脱暴力的阴影。直至半个多月前,拉姆在家中被前夫泼洒汽油后点燃,身体绝大部分被烧伤,她所遭受的痛苦才为人所知。多次报警、起诉、离婚,拉姆的抗争没能阻止惨剧的发生。短短七小时汇集而来的一百万元善款和积极的救治,也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呢。本周二,拉姆头七,在她去世的医院外和网络平台上仍有人自发悼念。人们希望拉姆所遭受的惨剧不会被遗忘,更不能重演。

20201128新闻周刊文字整理

20201128新闻周刊文字整理 开篇语 相声里和生活中常说一句话:“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您是先听哪一个?”本周针对疫情的确可以这样问,坏消息是武汉解封之后,我们有过多次单点疫情的小爆发,比如北京、比如大连、比如青岛、喀什等等,但是像过去这些天这样,从天津到上海到内蒙古,多地同时出现疫情的情况,好久没有见过,这当然是坏掉了。那么好消息呢,正是这几个疫情,让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传播链条有了更加清晰和清醒的认识。除了人传人,还可能在冷冻的条件下有物传人,或者说是物体扮演了人传人的中介角色。那么这就有助于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以及相关的溯源。我们可以重新去思考当初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是否是传染源头。当然,不管是好消息又或是坏消息,病毒溯源都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时间。 本周视点“老”难跨的鸿沟 白岩松: 人的一生就“生老病死”这四个字,人都会变老,但如果当你老了,却发现由于技术的进步,你出门处处受限,很多事都干不了了,去医院看病得用手机预约,你不会。买东西交钱,说不收现金了,可你又不会手机支付。疫情之下,走到哪儿都看健康码,可你自己虽然健康,但真不知道码怎么弄,于是寸步难行,这种局面放谁身上也不会很舒服。本周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从七个场景提出了20多条具体措施,帮助老年人在智能化时代好好生活,这是个怎样的方案?发出了怎样的警示?《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智能不是只能。 时代智能成为老年人的大麻烦 11月23日本周一,早上9点左右,在湖北秭归,一名老人带着现金,冒着雨,来到社区居民医保签约服务窗口,想要办理医保。就在这时,身边传来工作人员说着“不收现金”的声音。 西楚社区社会保障员崔女士:这个老人没有带任何证件,我们跟她讲了相关的医保政策,跟她儿子女儿都联系上了。不是说强调手机支付,窗口不只她一个人,还有别的人要办医保,要给别人讲。她就坐在那里等。 从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的现场画面里可以看到,老人在等待时,有另一位老者来到柜台前。就在事发后,当地政府在情况通报中提到,“已上门为老人办理了居民医保”,“相关调查还在进行”。 而就在三天前,湖北广水也发生了让人揪心的一幕。94岁的老人,在儿子儿媳的陪同下,来到离家300多米的农行网点,办理激活社保卡功能的业务。画面里,老人被儿子环腰抱起,蜷着腿,撑在白色的机器上,艰难地完成了人脸识别。面对着需要人脸识别的冰凉机器,以及“不收现金”的冰冷规则,两件事一出,便双双登上了热搜。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这两件事情都是从老年人身上反映出来的,其

“新闻周刊”评论写法

“新闻周刊”评论写法 第一课时 边看边记 “三到” 一、眼到。睁大双眼,戴好眼镜,备好纸笔。 二、手到。随手记录关键词句。 1.记下新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中心,记下题目也就相当于记下了主 要内容。 2.记下新闻六要素。5W+1H,即什么人因为什么原因用何种方式在何 时何地做了何事。 三、心到。用心思索,随手记下心中所想。 向规范要分数 一、提出要求(板书+讲解) 题目(居中) 要求:明确体现观点 嵌入新闻关键词 简洁生动 日期(第二行居右) 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新闻事实。 第二段:用严谨(思辨)的语言议论分析。

①是什么(正面评价新闻事实) ②为什么(追根溯源,分析事实产生的原因) ③怎么做(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片段升格 1.学生根据要求,任选一篇之前写过的评论,进行升格。(10分钟) 2.小组交流,用最快的方法选出最好的一篇文章,组员每人写一句简洁的评语并署名。 3.没被选中的同学找你最喜欢或者最喜欢你的一位同学写点评。所有点评均要求用红笔并且署名。 第二、三课时 一、题目反馈落实 题目要求: 明确体现观点 嵌入新闻关键词 简洁生动 (体现思辨性) 判断下列题目优劣并指出原因 让城市“动”起来 保洁不由“自主” 是什么造成了寂寞的疯狂 留不住的“澡堂子”

三年级的大孩子 “自主保洁”谁买单? 最后的“钉子户” 别了,足球场 “美食天堂”的“馊水油”缺觉的中国人 消失的百年澡堂 百年老澡堂何去何从 是“节”还是“劫” 让经济为运动留片地盘 假日办取消,假日该怎么办放假不放“薪” 地沟油风暴 钉子户 国家假日办被取消 关爱罕见疾病 通过政府认证的“馊水油”理解,让生活更美好 民以食为天 老澡堂的去留? 馊水油的震动 修路成困扰

20210116新闻周刊文字整理

20200116新闻周刊文字整理 开篇语 近一段时间,河北和黑龙江疫情是人们关注的绝对焦点。本周单日新增确诊本土病例连续超过一百,这已经是去年七月底新疆疫情之后都没有出现过的事。很长的时间里头,在防疫的重点方面,我们会觉得城市是危险的,农村相对安全。但是河北与黑龙江的疫情恰恰暴露出在农村防疫方面的短板。春节前后是农村人流开始加大的时候,如何迅速补上短板,让城市与农村的防疫都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应该是当前防疫的一个重点。 本周视点疫情下的“回家路” 白岩松: 今天是1月16号,离今年的春节只有20多天的时间了。就在本周,铁路部门公布今年预售火车票比去年同期下降近六成,铁路部门也调低了春运的预期人次。在以往中国人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在疫情的背景下,回家过年成了必须要认真考虑的一件事情,回还是不回?怎么回?回,路上如何保障自己的健康安全?不回,所在地和企业又会给与怎样的红包或者红利?《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今年,您回家过年吗? 疫情下的寒假,学生能回家吗? 本周三,2月11日,除夕火车票开售,当天登录12306网站发现,除夕从北京前往武汉太原,南京前往西安成都等不少热门线路的列车尚有余票,这与往年开售秒空的情形不同。根据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铁路部门针对部分区段采取限制购票措施。自1月9日零时起,京沪、京沪高铁、京九等线路河北省内各站暂停发售前往北京地区各站车票。在去年年底,铁路部门预计今年春运全国铁路发送旅客4.07亿人次,本周五,这个预计数字被下调至2.96亿人次,出行意愿较半个多月前出现1亿多人次的下降。 小陈是北京某大学学生,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家乡位于内蒙古包头市,都属于疫情低风险地区。近期,随着北京及周边疫情传播风险持续增加,想要回家的小陈询问家乡社区得知,现在返家最好持核酸检验阴性证明。但社区也表示,对于短期内疫情的不确定。 北京某大学学生小陈现在我考虑回不回家,就是实习问题,去年刚实习,然后今年如果要是回到家的话,再返京的话,就不知道北京的情况、还有我家乡的情况什么样,就有可能面临我的实习工作可能不是那么顺利。 去年12月底,小陈所在的学校已经放假,多数同学陆续回家。而即便小陈所实习的公司答应她回家后线上办公,春节后再回公司实习。但疫情下,面对同寝室几个女孩,只有两人找到实习岗位的现状,她还是不敢轻易离开。她担心春节前后疫情反复,如果像去年春季,长久回不了北京,可能会失去实习机会,影响毕业后的求职。 为应对疫情防控需要,错峰放假,全国高校,寒假的时段、时长不尽相同。北京高校的寒假休假时间大多是从去年12月开始到今年2月结束,一些学校的假期长达两个月左右。除了长假期的高校之外,大连海事大学将寒假延后,1月初开始了新学期,将学生安置在校园内,也是防控疫情,保护学生安全的一种做法。河北因为疫情,本月初,一些高校紧急放假,出现了学生滞留当地的情况。而在陕西,有的高校从1月初起放假,也有高校本月中旬开始放

新闻周刊观后感

《新闻周刊》观后感 《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栏目。作为周播性新闻杂志节目,自2003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持浓缩过去七天的中国历史这一理念,迅速成为国内同类型栏目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在课上观看了新一期的《新闻周刊》,对过去七天所发生的新闻时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对这些事件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近日,公安部指挥全国21个省区市警方开展的打击拐骗操纵聋哑人犯罪团伙集中行动收网,摧毁了61个拐骗操纵聋哑人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60名,解救被拐聋哑人70名。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等手段拐骗聋哑人,并操纵聋哑人进行扒窃及入室盗窃等犯罪行为,如果聋哑人不服从就会对他们施行殴打、虐待、体罚等行为。看了这则新闻我感到非常痛心,聋哑人因为身体的缺陷,生活不便许多条件受到限制,甚至受到歧视,他们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却还受到犯罪分子的操控和虐待。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给与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加大对拐骗残疾人的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要严厉打击操纵、教唆聋哑人犯罪的犯罪分子。团伙中的普通聋哑人受到团伙头目的严格操控,而由团伙头目一般不亲自参与犯罪,在手下人员被抓获后很难对其进行惩处,整个团伙受到的影响并不大,犯罪仍然继续,甚至于变本加厉。所以要减少类似犯罪,必须设法严打犯罪组织甚至集团的头目。并且要提高聋哑人的受教育水平和法律意识。虽然现在社会上开办了不少聋哑学校,但能接受到正规教育的聋哑人还是占少数,知

识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使他们在受到教唆后容易踏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即使在受教改后,重新踏上社会的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很大一部分最后仍重蹈覆辙,自暴自弃。因此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和建设。还要为残疾人提供更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这样才能让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 环境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如今PM2.5是一个热点词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被称为大气污染的元凶。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燃煤、机动车数量增加都会造成PM2.5污染加剧,PM2.5会引起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PM2.5的防控刻不容缓。首先要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能,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推广使用地热能,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控制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利用。其次要控制开放源和机动车污染,遏制扬尘污染。减少城市裸地面积,提高林木绿化率和水域面积。大量种植树木,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可以有效减少沙尘。减少化工厂等高污染企业的排污,要注意治标也治本,不能只是简单的把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以减少当地的环境污染,这样的做法表面上可以减少污染,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PM2.5的污染依然会加剧。解决PM2.5的问题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的栏目特色 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一班 201101081105 王雪薇 摘要:从2003年5月3日开始,一档全新的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节目《中国周刊》于每周六22:15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周刊》更名为现在的《新闻周刊》。作为一档周播性的新闻杂志节目,自2003 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持浓缩过去七天的中国历史这一理念,在45分钟的节目时长里,一周内国内最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都将在节目中出现。它不仅告诉观众过去的七天都发生了哪些新闻,更与观众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角,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带给观众别样的新闻解读。本文将从《新闻周刊》的评论选题、评论内容、评论风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关键词:评论选题评论内容评论风格 CCTV 《新闻周刊》就是一本电视杂志, 在45分钟内, 汇集、梳理并解读过去一周内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事件。《新闻周刊》的栏目定位是:“眼下的中国,变化剧烈,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以什么样的眼光,能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我们经历过痛苦、困惑,我们也拥有过快乐和自信,我们追求的是希望作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而我们更期待的是,能在与您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启迪,因为这是我们一起经历的时代。”功能定位是通过节目对受众关注的一周热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与追踪,解答受众对于新闻的疑惑,并且引发受众的思考和热议。这样的定位就抓住了受众需要获得更多信息的需求,并且满足了受众的心理期望。所以《新闻周刊》能成为国内新闻评论栏目的佼佼者。 一、栏目结构和评论选题分析 (一)栏目结构

浅析cctv《新闻周刊》的栏目特色及白岩松的主持风格

浅析cctv《新闻周刊》的栏目特色及白岩松的主持风格 关键字:新闻周刊;栏目特色;主持人;主持风格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闻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涌到我们面前,报纸、电视、广播以及正在如火中天的网络媒介将新闻信息混杂在一起,使得受众在新闻信息的选择和关注上遇到了困惑。从2003年5月3日开始,一档全新的新闻综合节目《中国周刊》(《新闻周刊》更名前的名称)于每周六22:15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在45分钟的时间里,一周内国内最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都将在节目中出现,《中国周刊》将为观众补上由于各种原因错过的一周以来的一些重要新闻。《中国周刊》在自我的简介中提到,节目追求的是希望做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同时更期待能在与观众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启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周刊》更名为《新闻周刊》。节目由著名主持人、新闻评论员白岩松主持,他以自己的独特主持和评论风格,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展现了其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节目品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闻周刊》的栏目策划将自己定位在了电视新闻杂志栏目。在节目的开始,白岩松总会以,“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打开《新闻周刊》。”开场,“打开”这个动态性的词语在展示了白岩松的主持魅力之外,更形象的让受众产生类似杂志的感触,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感受到电视节目的优点,45分钟的节目避免了给受众乏味的感觉。 《新闻周刊》作为一档新闻栏目,在栏目的策划过程中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带给受众一种新鲜感。整个节目由“本周视点”、“本周人物”、“本周声音”和“本周特写”四个板块构成,同时在节目的开始和结束时分别加入了新闻回顾和下周关注板块,在较短的时间内新闻回顾把本周内所发生的重要新闻以十分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是对受众记忆的一个提醒,也是新闻盘点的一种方式,同时在节目最后点出下周关注的新闻信息,使得新闻信息量大量增加。该栏目的特色就表现在了栏目的板块结构中,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