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融生态建设

金融生态建设

金融生态建设
金融生态建设

金融生态建设

“谏、推、创、导、宣”建设金融生态环境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金融发展是基层央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根本目的,而金融服务创新的突破口在哪里,着力点在哪里?双城市人民银行探索的答案是,政府部门观念的转变和制度建设的到位,是一个不应被忽视的重要角度和有效途径。在地区信用环境痼疾的治理上,双城市人民银行做实做好“五个一”即:一“谏”、一“推”、一“创”、一“导”、一“宣”。

全力打造“诚信双城”

在决策参谋服务上力“谏”,促进地方党政部门转变观念。双城市人民银行充分利用自身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作用,为金融机构“代言”,向市委、市政府“谏言”。通过对当地社会信用环境状况的调查,双城市人民银行剖析了制约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信用缺失,提出了“以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工作建议和方案,得到了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促成了政府的金融工作观念从“多取少予”到“多予才能多取”的转变。市委、市政府将整治社会信用秩序纳入重要工作议事范围,先后牵头成立了创建金融安全区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双城市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方案》、《双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市、乡政府及各部门年度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了“人行推动、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优化社会信用环境的合力。

在维护银行债权上力“推”,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环境。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地方政府连续两年开展清收不良贷款的专项行动,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清收不良贷款的通告》,并向所有拖欠贷款的单位与个人送达催收文件,对多次做工作后,既不承

担债务,又不与银行信贷部门签订还贷计划的逃债、赖账的,通过市委组织部和纪委、监察局用行政手段进行约束和处理,并在新闻媒体进行公开曝光。同时,市政府将法院的清收工作纳入优化经济环境和行政效能建设考核范围之内,法院在金融机构设立服务联系点,帮助金融机构咨询、指导、梳理债权债务关系,并通过抓典型,以点带面,促进执法环境的好转。市委、人大还对重点、难点案件进行督办,对蛮横无理拒不还款认账、触犯刑律的,由司法部门依法处理。近三年来,通过司法程序审理金融案件40多起,收回不良贷款1100多万元。

在信用体系建设上力“创”,培育不同层次的信用主体。双城市人民银行通过培育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农村信用和个人信用四大主体来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在政府信用建设方面,市政府明确对破坏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单位主要领导和责任人实行严厉的责任追究。在企业信用建设方面,以“信用评级”为载体,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并通过扩大信用信息采集范围,为全市110多户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在农村信用建设方面,结合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开展“信用户、信用村(镇)”创建活动,全市评定信用户9.5万户,信用村140个,信用乡(镇)20个。在个人信用建设方面,大力实施“个人信用公示工程”,由银行、工商行政管理、税务、公安、法院等部门共同建立动态的个人信用档案库,一旦个人有赖账、行骗等不良行为,如实记录在个人信用档案卡上,银行部门将其列入“信贷黑名单”。同时,每年组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银行和中介服务机构对个人金融信用状况进行等级考评,考评结果直接存进个人信用档案。

在银企沟通协调上力“导”,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双城市人民银行每年对金融机构下发货币信贷工作指导意见,每个季度都组织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例会,每年3—4月份不定期组织

召开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座谈会,银企座谈会,促成政、银、企相互交流沟通,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为银行、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论证、筛选和推荐优势项目,为信贷部门增加有效投入提供服务。近几年来,通过组织当地银行、企业参加银企对接会,共签定15个贷款项目,贷款金额达2亿元。同时,人行提请县政府建立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奖励机制,政府与各银行分别签订《信贷投入目标责任书》。市政府对完成信贷投放目标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了银行信贷部门贷款营销的积极性。

在提高诚信认知上力“宣”,提升全民诚信理念和意识。几年来,双城市人民银行按照上级行的工作部署,结合双城市实际,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以“建诚信双城、创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点多面广、内容丰富、收效显著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通过地方电视台、电话彩铃、政府网站、举办培训班、走上街头、进入社区、深入学校、下到乡镇、举办公益宣传晚会等多种形式的宣传,积极为双城市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对打造“诚信双城”、提升民众诚信理念和意识、改善双城市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诚信双城”促成经济金融“双赢双活”

双城市人民银行通过做实“谏、推、创、导、宣”,使双城市社会信用环境得到了根本好转,社会信用环境的根本好转吸引了金融资金的持续大量投入,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繁荣又带动了金融的发展,全市呈现出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截至2009年末,双城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37.1亿元,同比增长44.9%;各项存款66亿元,同比增长41.3%;不良贷款率由2007年的76%下降至25%;2009年辖内各金融机构共盈利8940万元;2009年双城市实现GDP227亿元,同比增长12.5%;财政收入实现12.6亿元,同比增长18%。双

城市经济、金融总量在哈尔滨辖区12个县(市)位居前列。

几点启示

启示一:基层央行要履行好金融服务职能,必须充分发挥部门协调联动的作用。随着职能的转变,基层央行的金融服务职责已不仅仅是过去简单的提供资金清算、现金供应、国库收支等传统服务,而是追求服务内涵的延伸与外延的扩张,追求服务质量与绩效的提高,为社会提供金融公共产品和高效交易平台,实现服务社会效能的最大化。与这种转变相伴随的,是人民银行发挥金融服务职能,已经不能仅仅凭借一己之力,而是需要依托良好的银政关系和协调服务,积极借助于政府的行政、法律手段来达到服务金融生态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为此,基层央行需要积极加强与基层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首先将自身的金融服务理念渗透于政府领导层次、部门管理层次和社会各界,引导金融服务意识的深化和扩张,促使各级、各部门改善信用环境、创建金融安全区意识的增强,形成诚信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金融服务是经济发展有力支撑的良好氛围。

启示二:基层央行服务创新必须围绕当地经济、金融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金融服务创新范围广泛,一般涵盖了传统服务体制的完善、业务系统的推广应用、服务品种的创新以及制度流程的再造、人员岗位的整合等,涉及政府及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各个方面。因此,基层央行金融服务的创新应选准最关键和最有效的突破口,以金融生态环境的最优化为落脚点,从制约金融生态的一系列关键环节着手,强化服务职能,探索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服务模式和服务路径。

启示三:基层央行服务创新不能局限于新业务系统和新产品等“硬件”设施的改善,更要善于在协调政银企关系等“软服务”

上下功夫。当前,人民银行的业务创新基本上集中在总行、分行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地市级中心支行、县支行一般不具备科技开发、业务创新的条件和能力,因此,基层央行特别是县支行的服务创新应开阔思路,更多地依靠调研分析、参谋建议等“软服务”来推动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为金融机构、社会公众服务,通过政府的职权把金融服务的效能放大,才能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各方面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双城市人民银行邓春莉

二○一○年四月二十日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特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与传统规划思维的不同点: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基础; (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有什么异同?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检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则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或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1 / 15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体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3)是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4)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报批?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 (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2)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3)项目区概况; (4)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 (5)技术支持; (6)项目实施; (7)项目组织管理;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 /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意见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意见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动员全区(街道)上下进一步统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把握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扎实生态文明建设举措,为全市2020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市贡献力量,现就深入推进我区(街道)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是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成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是富民强市的重要保障。高新区(城南街道)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紧邻主城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市创建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各条线、各部门、各村(社区)务必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务必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更大的决心、更新的发展理念、更有力的举措,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坚持不懈,抓紧抓实,务求实效。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紧紧围绕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的奋斗目标,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为抓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环境 第 2 页共 8 页

治理和生态修复为重点,以全民共建共享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成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真正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不懈努力,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全市2020年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市贡献力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生态文明理念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牢固确立,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良好风气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二是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形成较大规模,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三是污染排放总量显著下降。环境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单位GDP 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林木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明显提高。 四、主要任务 第 3 页共 8 页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一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综合运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效、增加绿色碳汇等多种手段;二是人类正面临一次绿色经济的巨大变革,绿色经济和生态产业正在对发展和创新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根据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要义:第一,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生态绿色技术改造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

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消费与生产、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协调的社会文明。为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第三,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全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时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深入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经济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还是提升国家绿色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有36%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受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仍然严重;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还不到总量的10%;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2001年监测区域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发生多种疾病。 2.2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学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心得_共2页

学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心得 一、基本概念解析 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 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 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 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 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 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古代一度辉煌的楼兰文明已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那里当年曾经是一块水草丰美之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唐代中叶以来,我国经济中心逐步向东、向南转移,很大程度上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变迁有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 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 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国强调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就是因为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并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

标准化生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书

标准化生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书 甲方:广西岜灶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乙方:广西宏奥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经甲乙双方协议同意,甲方将广西岜灶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猪场建设项目包给乙方施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法律法规,签订合同如下: 一、工程承包内容 1、工程名称:广西岜灶山农科技有限公司生态循环农业猪场建设。工程建设内容:①标准化高架网床猪舍建设、②管理用房及仓库、③沼气池及其他环保设施、④普通猪舍 2、工程地点:武鸣区城厢镇邓广村圩上屯岜灶山 3、承包范围:按甲方确定的工程发包给乙方施工。 4、承包方式:包工包料,按照施工图纸标准施工。 二、施工日期: 本工程2016年3月06日开工,2017年3月30日完工。 三、质量标准:按双方验收,认可合格标准。 四、工程项目造价; 工程造价双方暂定:①高架网床500平方米30万元,②生产管理用房及仓库600平方米30万元,③沼气池及其他环保设施50万元,④普通猪舍1500平方米60万元,工程总造价为:(¥1700000.00元)大写:壹佰柒拾万元。完工后根据实际工程量按广西现定额结算为准。

五、付款方式:本合同签订三天内,甲方按合同造价预付30%给乙方作为施工备料款,施工方达到50%工程进度后三天内,甲方再支付30%工程进度款给乙方,以后按相应的进度造价支付工程进度款给乙方。甲方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十天内审核结算完毕,并按审定的结算造价暂留2%保修金,其余工程款在五天内付清给乙方。保修金在保修期满后五天内付清给乙方。 六、甲方责任 1、责任确定施工范围边界线、协调周边群众关系,保证乙方能正常施工。 2、负责处理地下管线和清除地面障碍物给乙方施工。 3、负责道路能运送施工材料到施工现场。 4、负责水、电供到施工现场并满足乙方施工。 5、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给乙方。 七、乙方责任: 1、按合同范围及技术规范施工。 2、听从甲方的指挥,保持施工现场清洁卫生。 3、施工期间注意安全,如果发生安全事故,由责任方承担责任。 八、保修期限:土建一年。 九、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都应遵守合同约定,如果任何一方违约,每拖延一天,违约方都应按照合同造价的万分之四支付违约给对方。 十、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工程竣工结算并付清工程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路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又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而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从以前的“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为人类服务”,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然,恢复生态”转变。 其次从目标看,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那么如何建设中国生态文明? (一)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利用自然为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初稿二-征求意见稿)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初稿)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生态文明是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生态强省作为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池州发展的重大决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 第一节优势条件 多年来,我县一直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安徽省科学发展县”、“全国绿化先进县”等称号,为加快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4.6:45.2:30.2。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工业强县步伐加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7 亿元。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972元和6947元。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事业、残疾人事业、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3.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安庆长江大桥、铜九铁路、沿江高速、济广高速建成通车,望东大桥开工建设,铁路、公路、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东至已成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的节点区域,具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 4.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东至是首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试点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8.7%。境内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风景胜地历山、森林公园天台山、文化古镇东流镇、皖南山区最大的东坞山瀑布群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5.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建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4个,建成国家绿色食品(稻谷)标准化原料基地、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县、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3个农产品获“三品”认证。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香隅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场投入使用。农村建成“三池一改”沼气池 1.45万口,沼气服务网点115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实施节能降耗工

生态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生态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现就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 1.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现状及主要问题 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目前,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

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必须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1.2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经济意义 重大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文如下: 生态环境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基本条件,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基础。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得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得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就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实施这项跨世纪得宏伟工程,既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得伟大壮举,也就是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得实际行动与对世界文明作出得重要贡献。为此,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得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得实际出发,本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得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 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得经验。特别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与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得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得发展阶段。40多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万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06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425万公顷,飞播造林2533万公顷,封山育林34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三点九二(按郁闭度大于0、3计算,如按国际通行得郁闭度大于0、2计算,相当于百分之十五点二五)。建成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与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人工种草与改良草地保留面积1482万公顷。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得各种努力正在并将继续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得影响。但就是,应当清醒地瞧到,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得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得百分之三十八。近年来,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得趋势,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得速度扩展。 ——大面积得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得损失。 ——草地退化、沙化与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得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得速度增加。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土地得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得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得平均水平。 日益恶化得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就是加剧贫困程度。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得地区。恶劣得生态环境就是当地群众贫困得主要根源。二就是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压力。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将严重影响我国得可持续发展。三就是加剧自然灾害得发生。由于降雨量减少与水土流失等原因,黄河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加之超量用水,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长此下去,黄河有可能成为间歇性河流;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摘要:生态环境建设主要通过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生态环境建设实行工程化管理是集约经营的具体体现,通过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与生态经济学理论关系的分析,以系统工程的理论为依据;提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整合,生态工程的分类应以灾害为依据进行系统分类,以行政区划为序进行规划实施。 关键词: 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系统分类工程系统整合系统工程Summary: I t’s a specific embodiment of intensive management to manag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by the way of engineering form。On the base of the theory of systematic engineering,the combination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brought forwar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Ecological engineering should be classified by calamity and carried out by administration division。 Key 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System;Classification of ecological system;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system 引言: 生态环境建设主要通过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我国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从建国初期就已开始,西满防护林建设是我国最早的生态环境建设,后来发展为“三北”防护林建设。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

我国生态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的基本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争取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关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问题 我国虽然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但我们的国土空间开发很不均衡,开发格局亟须优化。一是经济、产业、资源空间布局不协调。市场消费地与资源富集区空间错位,造成能源资源的长距离调运和产品、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经济运行成本和生态环境风险加大。 二是部分地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大城市病普遍存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国土开发强度接近或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普遍趋紧甚至超限。 三是国土开发利用还存在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性矛盾。农业和生态用地空间受到挤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矛盾加剧,保护耕地压力持续增大。

(二)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问题 我国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特征,高能耗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创造的GDP与消耗的资源不成比例。1978—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6%,是全球同期增速的2.9倍。 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速大大快于经济增长,高耗能产品的大量生产将能耗、物耗、污染留在了我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三)关于资源高效利用问题 我国资源禀赋并不优越,资源人均少,质量总体不高。人均耕地、林地、草原、湿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26%、66%、20%和25%。同时还存在着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远高于发达国家。 (四)关于环境质量改善问题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30多年时间里集中显现,呈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增加了环境的治理难度,空气污染

慈溪附海镇生态建设规划

慈溪市附海镇生态建设规划 (初稿) 浙江大学 二OO四年十月

慈溪市附海镇生态建设规划 目录 1 总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项目由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编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规划范围及时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基本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自然地理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 地理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 地形地貌.............................................................................................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3 气象气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4 水文水利.............................................................................................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5 土壤植被.............................................................................................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6 滩涂资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社会经济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 行政区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 人口组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 经济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总体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工业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农业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第三产业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4 基础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给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排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垃圾处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交通设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其它基础设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5 风景名胜.............................................................................................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6 各村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生态环境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1 生物多样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生态系统多样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