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_5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_5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_5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_5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要点详解

知识点1 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1.分子的构成

(1)水的电解模型如图所示。

水电解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解成原子和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的定义: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4)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不同的分子

(1)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原子能构成不同的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不同的分子能构成不同的物质。如水由水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

(3)同种原子在直接构成物质时,如果原子的不同,所形成的物质结构就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也就不同。

例1 (上海市闵行区模拟)对于如图,理解错误的是()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氢分子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知识点2 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的大小

(1)原子的半径:一般在m数量级。

(2)直观感受分子、原子的大小:

①1mL水约有20滴水,一滴水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

②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乒乓球就要放大到地球那么大。

③铅笔留下的黑色笔迹是碳原子的堆积,一个句号竟有1018个碳原子。

结论:原子很小,分子也很小。单个的分子和原子无法用肉眼看到,也无法用放大镜和光学显微镜看到,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分子。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

(1)1个氢原子的质量:1.674×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kg;1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kg。

(2)1个氢分子的质量:3.348×10-27kg;1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7.307×10-26kg。结论:分子和原子的质量都很小。

说明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分子与构成该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的质量(体积)比原子大。但不是所有分子的质量(体积)都比原子大。

例2 (丹东中考)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D.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易错点拨

易错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3 (毕节中考)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C.水降温会结冰,是因为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

D.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综合应用

例4 下图是电解水(水→氢气+氧气)模型图,据图填空。

(1)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最终变成了和,这说明发生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在这一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水分子已经变成了其他分子,水分子已经不能再保持水的(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在这个模型图中,可以看到一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在这一变化中保持不变,

它是化学变化中的基本单位,也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种微粒的名称是。

巩固提升

1.(北京市西城区模拟)水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你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的体积很小

2.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中都存在碘分子,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A.分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4.自然界有种类繁多的物质,其主要原因是()

①原子的种类比较多;②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③同种原子也可以构成不同的物质;④原子的质量很小。

A.①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 (衢州中考)“超临界水”(H2O)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

6.读下面水分子电解模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变化中发生了变化,分裂为,而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但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没有变化。

(2)水分子是由和构成的。

(3)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参考答案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要点详解】知识点1:氢氧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二氧化碳分子排列方式例1 C 知识点2:10-10 例2 D

【易错点拨】例3 A

【综合应用】例4 (1)氢分子氧分子化学(2)化学(3)原子

【巩固提升】1—5. ADDCC 6. (1)分子原子原子分子原子(2)氢原子氧原子(3)水分子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浙教新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复习资料 【知识梳理1】 一、磁体: 1、磁性: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极:每个磁体都有2 个磁极,分别叫南极(S)和北极(N) 3、磁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使原来不显磁性的物体(铁)带了磁性的过程。(退磁) 二、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 1、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2、方向(规定):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小磁针N 极 的指向与磁场方向相同) 三、磁感线:为了描述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也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内部相反) 四、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 1、特点: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磁场相似,地磁的N极在地理S极附近。 2、磁偏角: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宋代沈括第一个发现) 五、电流的磁场: 1、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通电直导线磁场的特点:以通电直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磁场方向在与直导线垂直的平面上。 3、通电螺线管磁场:①磁场与条形磁铁很相似,也有南北极;②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学会用安培 定则判断螺线管磁极 【知识梳理2】 一、电磁铁: 组成:通电螺线圈和铁芯;带铁芯的通电螺线圈优点:(1)磁性有无可以由电流有无控制;(2)磁场方向可以由电流方向控制; (3)磁性强弱可以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控制。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电磁继电器: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 (1)工作过程:控制电路通电,电磁铁有磁性,吸引衔铁,达到控制作用。 (2)作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通电的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 1、作用力方向影响因素:电流方向、磁感线(或磁场)方向。 2、能量变化: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八年级下科学粒子的模型与符号易错题整理

“ 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易错题整理 一、选择题 1.下列图片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2.若用“ ”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可表示为 ( ) A . B . C . D . 3.氩气是一种惰性气体,若 以●表示氩原子,则氩气是以下列( )形式存在。 4.请你分析下列事实,其中能证明分子是可分的是( ) A .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 .海水晒干得到食盐 C .水通电得到氢气和氧气 D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5.用 分别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如图表示四种原 子结构模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丁互为同位素 B .乙、丁为同一种元素 C .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D .甲、丙为同一种原子 6 . 核内有 n 个质子,核外有( n - 3 )个电 子的微粒是 甲 乙 丙 ( ) A .原子 B .分子 C .阳离子 D .阴离子 7.贝克勒尔首先发现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放射出一些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成 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则此原子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 ) A .电子 B .中子 C .质子 D .原子核 8.某元素原子 A 的质子数为 12,已知 B 2-和 A 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 B 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 A .8 B .9 C .10 D .11 9.据科学家预测,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 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 ,每百吨 核聚变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目 的形式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C . 原子核内含有 4 个质子 B . 原子核内含有 3 个中子 D . 和 是两种不同的元素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 10.以下概念错误的是( ) A . 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 B .同位元素原子构成的分子不是化合物分子 C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 .不同的分子混合物的物质中可以只有一种元素 11.图为元素周期表中氟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氟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19 B .氟元素为金属元素 C .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9.00g D .氟原子内所有粒子的总和约为 28 12.某种电池的正极材料由锂(Li )、钴(Co )和氧元素组成,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 别是+1、+3、-2,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 A .LiCoO B .LiCoO 2 C .LiCoO 3 D .LiCoO 4 13.元素 X 的原子最外层上有 1 个电子,元素 Y 的原子外层上有 6 个电子,则 X 、Y 两元素可形成的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电和磁 1、简单的磁现象: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只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 、北极N 。磁极间存在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 体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 N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物理学家用磁感线来形象地描述空间磁场分布的情况。磁体周围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N 极出来,回到磁体 S 极。 3、地磁场:地球的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叫地磁场。磁针指南北就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拟,地磁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4、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方向跟电流方向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是: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叫电磁铁。电磁铁的优点是:(1)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2)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来控制;(3)磁的极性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控制。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 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 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它把电能转化成为机械能。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使线圈沿原方向继续转动,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的方法:改变电流方向。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_在平衡位置(还有很多可能)_____. 7、电磁感应:闭合电路里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3、切割磁感线运动。若电路不闭合,则无感应电流,但有感应电压。这种现象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切割磁感线方向和磁场方向方向有关。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发电机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发电机线圈中产生的电流是交流电。我国交流电周期0.02秒,频率:50赫兹一个周期内电流方向改变两次,1秒内电流方向改变100次。大型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两部分。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转动的方式。 8、家庭电路:火线与零线间的电压是 220 , V,分辨火线、零线的工具是测电笔 电能表的作用:测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220V 10(20)A ”的意 义:。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教学教材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 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 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 极(N) 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 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 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

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

微粒的模型和符知识点归纳

微粒的模型和符知识点 归纳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知识点归纳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常见的符号有电路元件符号,交通符号,物理量符号,天气现象符号等)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一个公式、一个复杂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则是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 子。 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不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化学变化: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 物理变化:只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态非金属(硫、碳、磷、硅)及稀有气体 6、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 2、汤姆森--“西瓜(葡萄干面包)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发现电子 3、卢瑟福--“核式(行星绕太阳)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发现原子核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 克 (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浙教版科学八下 八年级下第一章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原子结构的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五、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1、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浙教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归纳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1.速记元素周期表前20元素: 第一周期:氢氦---- 侵害 第二周期: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鲤皮捧碳蛋养福奶 第三周期:钠镁铝硅磷硫氯氩---- 那美女桂林留绿牙(那美女鬼流露绿牙) 第四周期:钾钙钪钛钒铬锰---- 嫁改康太反革命 铁钴镍铜锌镓锗---- 铁姑捏痛新嫁者 砷硒溴氪---- 生气休克 2.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特点: 一般每一周期开头的是金属元素,每一周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每一周结尾的是稀有气体 二、元素的符号及分类: ①、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 l、H等。

③、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H、O、C、N、S、Si、Na、Fe、Cu、C l、Ca、Ag、 I、K、P) 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三、关于化合价的记忆口诀 一家请驴脚拿银,(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家羊盖美背心。(二价氧钙镁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一至五价都有氮铜汞二价最常见 正一铜氢钾钠银正二铜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四六硫二四五氮三五磷 一五七氯二三铁二四六七锰为正 碳有正四与正二再把负价牢记心 负一溴碘与氟氯负二氧硫三氮磷 四、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一、相对原子质量 标准: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之相比的比值。 1个碳原子质量 1.993×10-26千克 1/12的碳原子质量 1.661×10-25千克 1个氧原子质量 2.657×10-26千克则,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1个氢原子质量 1.674×10-27千克则,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 以此类推,也可得出其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注: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符号为“1”,无须表明。 *常用相对原子质量表: H-1C-12O-16S-32Cl-35.5K-39 Ca-40 N-14Na-23Mg-24Al-27Zn-65Fe-56P -31 Si-28Ba-137Ag-108Cu-64Mn-55F-19 *思考:第38页“质子、中子、电子的相对质量”,对此表有何启发? ⑴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⑵通过相对原子质量,可以比较它们的真实质量 读表:下表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讨论后小结 (1)一个质子的质量与一个中子的质量近似相等,电子的质量很小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和中子数中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知道第三个量。 讲述:知道了元素符号后,可以直接从元素周期表或从相对原子质量表(附录3)中查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和符号》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知识点归纳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常见的符号有电路元件符号,交通符号,物理量符号,天气现象符号等)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一个公式、一个复杂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第2 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则是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不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化学变化: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

物理变化:只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态非金属(硫、碳、磷、硅)及稀有气体 6、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 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3 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 2、汤姆森--“西瓜(葡萄干面包)模型”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发现电子 3、卢瑟福--“核式(行星绕太阳)模型” :电子绕原子核运行——发现原子核 4、波尔--“分层模型” :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 质子(带正电)夸克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夸克

第二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知识点复习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如录音机、随身听上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我们曾经用过的符号有:速度v、时间t、质量m、密度ρ、压强p、电流I、电压U、电阻R、冷锋、暖锋等,你可以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我们生活中,用过的符号有:厕所符号、电源符号、交通标志等。 符号的作用和意义: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用符号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 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2、模型: 建构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到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而有的模型则是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 如:地球仪、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 1.图 2.表 3.计算机图像 4.公式 5.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等等…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分子的定义与性质: 1.分子的定义: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注:“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和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如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的,所以单个分子是不能表现的。保持化学性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外,还有其他的粒子,如原子、离子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2)分子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如远处可闻到花香,樟脑球在衣柜中时间久了就不见了。 (3)分子间有空隙: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很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容易压缩(如可向轮胎中打气),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小于两者的原体积和等现象。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此处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二、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水通直流电时,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实验: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 ②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③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④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成分更小的原子。 ⑤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三、原子的定义与性质 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原子的性质 (1)原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讲义

粒子对模型与符号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历程 道尔顿 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 西瓜模型 卢瑟福 行星绕太阳模型(核式结构模型) 波尔 分层模型 现代科学家 电子云模型 二、原子结构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 原子 中子:不带电荷(电中性)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绕核高速运动。 ? 同一个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的体积很小,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 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5)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6)原子核内质子数可以为零。 三、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如碳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的总称。元素只有种类而不讲个数。 2、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如氢有氕、 氘、氚三种同尾数原子。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 3、同位素的应用:核设施、化学分析、消除细菌、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 4、同位素原子的表达: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四、带电的原子——离子 1、离子: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是构成物质的第三种基本微粒: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离子的分类: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 如:钠离子(Na +)、铜离子(Cu 2+)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氯离子(Cl -)、硫酸根离子(SO 42-) 离子所带电荷数取决于它得失电子的数目。 【练习题】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中,包括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原子核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 (本教案共73页)(包含教学时间安排、重难点分析、教学分析及措施)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与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

(完整)浙教新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docx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章电与磁 【知识梳理 1】 一、磁体: 1、磁性: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极:每个磁体都有 2 个磁极,分别叫南极( S)和北极( N) 3、磁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使原来不显磁性的物体(铁)带了磁性的过程。(退磁) 二、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 1、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2、方向(规定):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小 磁针 N 极的指向与磁场方向相同) 三、磁感线:为了描述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 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也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内部相反) 四、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 1、特点: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磁场相似,地磁的N极在地理S 极附近。 2、磁偏角: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宋代沈括第一个发现) 五、电流的磁场: 1、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通电直导线磁场的特点:以通电直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磁场方向在与直导线垂直的平面上。 3、通电螺线管磁场:①磁场与条形磁铁很相似,也有南北极;②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学 会用安培定则判断螺线管磁极 【知识梳理 2】 一、电磁铁: 组成:通电螺线圈和铁芯;带铁芯的通电螺线圈 优点:( 1)磁性有无可以由电流有无控制;(2)磁场方向可以由电流方向控制; (3)磁性强弱可以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控制。应 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电 磁继电器: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 (1)工作过程:控制电路通电,电磁铁有磁性,吸引衔铁,达到控制作用。 (2)作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 (通电的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 1、作用力方向影响因素:电流方向、磁感线(或磁场)方向。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1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测试卷(A)(考试时间90分钟)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本卷所用的相对原子质量:H 1;O 16;Ca 40;N 14;C 1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中都存在碘分子,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A 分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 B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钙是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这里的“钙”是指() A 钙单质 B 钙元素 C 钙原子 D 钙离子 3、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在的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A 只有③ B 只有①③ C 只有②③ D ①②③ 4、1992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汞元素的一种新原子,这种汞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8,核电荷数为80,这种汞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80 B 128 C 208 D 288 5、过氧化氢(H2O2)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在医疗上可作为消毒杀菌剂。每个H2O2分子是由() A 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B 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两个氢分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6、下列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的是() A N2O B NO C NO2 D N2O5 7、2H表示() A 两个氢元素 B 两个氢原子 C 两个氢离子 D 两个氢分子 8、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A 核子 B 电子 C 质子 D 中子 9、我们每天都要喝水,都要用水。水是一种() A 元素 B 单质 C 化合物 D 混合物 10、现代科学又发现了H3、C60、C90、C240、N5、N60……据此可做出的推测是() ①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②单质可能存在复杂的分子结构 ③单质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④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之间可能存在更多的互相转化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②③ C 只有③④D①②③④ 11、下列关于“O2”中数字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表示两个氧原子 B 表示两个氧元素 C 表示两个氧分子 D 表示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12、在5H2O和5H2SO4中,一样多的是() A 氢原子 B 氢分子 C 氢元素 D 氢元素质量分数 13、下列关于Fe、Fe2+、Fe3+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它们的化合价相同 B 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同 C 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D 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期末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1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 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 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 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 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 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 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 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 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 练习1: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 强为。 练习2:用100N的力把重力为4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cm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多大?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 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

浙教八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 第1章符号与粒子 三、计算题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 AxB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 3.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 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质子数(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带负电),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森 4. H2O有那些意义 (1)、表示为水这种物质(物质);(2)、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 (3)、表示一个水分子(分子); (4)、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原子):(5)、表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如氧气O2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水 H2O;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如氧化钙CaO 。 6. “2”的含义:2Ca2+前2:2个钙离子,后2: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2 2H 2O 前2:2个水分子,后2: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CaO (Ca上方的+2)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硅 > 铝 > 铁。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周期,“列”称为族;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大。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第2章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 78% ;氧气约占 21% ;二氧化碳约占 % 。 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用排水集气 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 3.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 碳酸(H2CO3,遇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内变浑浊 (方程式为 Ca (OH )2 + CO2 =CaCO3 ↓+H 2O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温室效应 效应。 4.填写下面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表格:(条件:点燃或加热) 5.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解 H 2O 2 和加热分解 KMnO 4 或 KClO 3 ,化学方程式为 (1) H 2O 2 ====== H 2O + O 2↑ (2) 2KMnO 4 ====== K 2MnO 4+ MnO 2 + O 2↑ (3) 2KCl O 3 ======= 2KCl + 3 O 2↑ 工业上用 分离空气 制取氧气。利用两种气体的 沸点 不同,属 物理 变化。 6.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 催化剂 ,它的作用是 改变反应速度 ,本身的 质量 和 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 7.我们把物质和 氧气 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我们把 发光 、 发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 燃烧 ,如果这种反应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就会引起爆炸 。 而自燃是 缓慢氧化 引起的。 8.可燃物自燃的2个条件是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有充足的氧气并与之接触 。 9.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上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上看,就是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 、 原子个数 和 质量总和 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加,所以可知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 原子。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反应物 原子 重新组合成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10.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 肺 ,呼吸道包括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 11.人体的呼吸运动包括 吸气 和 呼气 2个过程,是靠 膈肌 和 肋间肌 的活动而产生的。 12.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在 光 的作用下,利用 二氧化碳(CO 2) 和 水(H 2O ) 等物质制造 有机物 ,并释放 氧气(O 2) 的过程,其发生的场所是 叶绿体 。 13.在鉴定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的实验中,检验淀粉的物质是 碘液 ,遇到淀粉会变 蓝色 。在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时我们用的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14.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是: 15.检验二氧化碳,空气,氧气,氮气的方法是:将点燃的火柴放入集气瓶内,剧烈燃烧的是氧气,无变化是空气,熄灭的是CO 2和N 2。这2者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变浑浊的是CO 2,不变的是N 2 。 16.实验室里用盐酸和碳酸钙 制取CO 2,化学方程式CaCO 3+2HCl=CaCl 2+ H 2O +CO 2↑ 。 17.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从而释放能量提供给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葡萄糖+氧气-酶-→二氧化碳+水+能量 18.大气中能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的气体是 臭氧 ,分子式为 O 3 , 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排放 氯氟烃 ,而使其遭到破坏。 MnO2 △ △ MnO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