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种学习理论教学案例

三种学习理论教学案例

三种学习理论教学案例
三种学习理论教学案例

三种学习理论的具体教学案例

答: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案例:汤姆老师在他的五年级班上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技术,这个技术是他刚从研讨班学来的。他让每门科学得很好的学生给全班同学演示一下他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玛拉是他选择的第一个学生,她站起来走上讲台,解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她做的很好,但与此同时,吉姆一直在和其他同学讲话,破坏班级秩序,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讲话。吉姆在汤姆老师面前总是这样,汤姆老师已经警告过他了,这次吉姆又不听话。汤姆老师不允许他打扰另一个同学的演示,把他带到楼道里进行隔离让他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玛拉解题完毕,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汤姆老师问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愿意上台解题时,很多同学都举手了。接下来,汤姆老师让一个很擅长自然科学的学生马克讲讲他的自然科学课题,他是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最终建立框架的。当马克被要求讲话时脸白的像张纸,当走到讲台边,都在发抖。马克开始说了,但他太紧张,根本讲不下去。马克是一个害羞的孩子—汤姆老师知道马克经常在很多人面前不敢张口。但是汤姆老师想过,马克喜欢自然科学,而且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课题,他应该能够描述他的基本步骤。汤姆老师错了:马克最终还是很窘迫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且其他同学也表现的不敢上前给大家做演示了。汤姆老师叫的每一个同学都磨磨蹭蹭,或者找借口推辞。之后,汤姆老师决定帮助马克恢复自尊。他让马克在自己的座位上回答问题。他说很多学生都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他刚开始教书时也曾感到害怕。后来他问了马克一个关于他的课题的非常简单的问题,马克试着回答了。汤姆老师说:“非常好,马克!接下来你是怎么做的呢?你是怎样找到那些资料的呢?”这使马克受到了奖励,汤姆老师进一步训练他,称赞他的计划非常完美,并且对马克在科学课题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表示很有信心。马克渐渐对自己的课题谈的越来越多了,讲述他是如何建构框架和解决遇到的每个问题。汤姆老师的策略见效了。他鼓励马克做到大声讲话,并使其他学生对他的课题产生了兴趣。

②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案例:教师在绒板左边贴9只小鸟,右边贴4只小鸟,教师先与学生一起一只一只地数,数清共13只小鸟。然后指出这样数虽然也可以,但比较麻烦,下面老师教同学们一种算得快的方法。接着教师提问:左边有几只小鸟?(9只)从右边移动几只小鸟到左边,左边的小鸟就可以凑成10只?(1只)教师移动1只后马上把左边的10只小鸟用毛线圈上,再问右边还剩下几只?(3只)现在左边有10只,右边有3只,一共是多少只?(13只)这样算

快不快?(快)这时学生情绪很高,教师紧接着出示第2题:左9只小猴,右7只小猴,问你们也能像刚才移动小鸟那样,移一移小猴,使大家算得快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完成后,教师以问答形式及时小结:刚才的9只小鸟添上几只凑成10只?9只小猴添上几只凑成10只,那也就是9添上几凑成10?9加1凑成10后,再用10+几的计算方法算得快吗?(快)然后教师指出遇到算9+几时,我们先把9添上1凑成10再计算比较快。这道过渡题既上承了三类准备题旧知识,又为学生理解例1做了坚实的铺垫。通过“圈10”这道过渡题的练习,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对“凑十”的过程与原理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教师顺利地完成例1的教学任务。对后面三道“凑十法”例题的教学起了原型启发的作用。最后通过课后“做一做”中的比较题9+1+3=9+4=的练习,教师再度启发:9加1再加3,一共加了几?那么9+4怎么计算?从而把新旧知识从理性上连成一体,扩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③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广为流传,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了解上述理论是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必不可少的环节。

案例:设计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春节要到了。每到此时,你和朋友之间用什么来传递彼此之间的祝福?生:贺年卡、电子贺卡师:好,我听到有同学说用电子贺卡。那谁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电子贺卡,它与普通的贺卡相比,有何优点?生1:朋友很快就能收到了。生2:形式新颖,并且网上的贺卡各式各样,不必费多大力气就能挑选到自己满意的贺卡。生3:最重要的是大多数电子贺卡是免费的哦(笑),可以发给很多朋友。师: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亲手制作一张电子贺卡送给朋友和亲人,表达我们的心意?生:想!但会很难吧?师:其实我们学过画图的基本操作后,电子贺卡的制作就不是那么神秘了。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运用前面所学的画图的基本操作方法来制作一张属于自己创意的电子贺年卡。师:在制作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贺卡。教师出示几张在设计和制作上独具风格的贺卡。师:观察一下这几张贺卡,它们都由哪些基本元素组成?生:文字、图片和图形。师:用到了什么工具?运用了哪些技巧?学生讨论。生:用“编辑”→“粘贴来源”命令插入了图片,并把“绘图工具”绘制出的图形进行了变换和翻转,还对祝福语设置了特殊字体。

这节课的导入符合了构建主义要求的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引导学生多知识进行构建,在无形中构建了新知识。由于是学生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所以学习者自己会有很的的热情,这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避开传统中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也不用教师逼着去研究和记忆,根据教育心里学可以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果会有很大的提高。而这样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这样的知识,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为学生解决即将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日常生活能力。

(完整版)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一堂课45分钟大约分成前中后三个15分钟,每一个15分钟有三种教学形式。三个15分钟具体教学方式如下。 前15分钟(第一个15分钟),叫自主学习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老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有三种形式:1、自主学习。老师在导课后,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关键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要提出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问题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在导课后,指导学生分组,六个人一个小组,由学科小组长主持,也可用AB法,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关键是学生要相互提问题,大家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讨论问题的能力。3、探究学习。老师在导课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间15分钟(第二个15分钟),叫精讲时间。在这个时间,老师或学生精讲学习内容,要求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破解疑点;揭示规律、传授方法、训练思维;规范术语、规范解题、示范操作。精讲时间有三种形式:1、教师精讲,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精讲,特别提示,教师精讲不得超过15分钟。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课能力,教师精讲的能力。2、学生精讲。老师在安排每个学生备课的基础上挑选一位或几位学生进行精讲。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讲解能力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3、师生共同表演,在师生共同备课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合作表演。突出情景性,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15分钟(第三个15分钟),叫课堂训练时间内,在这个时间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训练。关键是老师课前要设计好课堂训练的内容。课堂训练时间有三种形式 1.课堂练习,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练习,举一反三,课堂点评。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课堂竞赛,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练习竞赛活动,首先老师要设定获胜的个人或小组。这种训练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课堂测试,老师要在上课前,将课堂练习的题制成试卷或者用多媒体打出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可以统一和学生对答案,也可以让学生互评,打出分数。老师对学生一些共性的问题,在课堂小结时,再重点强调,让学生完全掌握教学内容。 依循“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当堂过关”的原则,“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以用“七步法”来实现: 1.导课(1-2分钟):明确教学目标,提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具体要求,同时布置自主学习后检测任务(可以用课本上的练习题,也可以用练习册上的题)。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0分钟) 3.自主学习检测,展示学生自学成果(3分钟):请全班学生做自主学习检测题(导课时,布置)。同时哟爱情3-4名不同层次的学

学习的三个境界

学习的三个境界 在这个世界上,信息数量时刻在倍增。各类书籍和网络上的信息汗牛充栋。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也很多很多。而我们的精力毕竟有限。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最近几年,学生的考试题越来越灵活了。有的学生平时勤勤恳恳,可是成绩就是不理想。为什么呢?理没弄明白。有的学生平时小错不断。可是理通,考试往往成绩不错。于时我就想,学习也有不同的境界。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说改过有三重境界。套用一下,我觉得学习也有三种境界。从事上学,从理上学,从心上学。 第一种境界,从事上学。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老师让背,把知识点背下来了。背的知识与前后知识有何联系,不知道。道理不清楚。老师讲一道题会做一道题。换换数字还是不会做。这种学法只能困死在题海里。困死在名相堆里。 第二种境界,从理上学。厘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更高的角度把握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干和系统。学会一道题就会做一类题,练好一个字就会写一类字。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的就是举一反三的重要。中国古人非常重视这种知一而三的学习方法。取类比象就是古人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古人把世间所有的事物分成极为简单的类别。通过对他们内在通性的认识,达到把握一类事物的目的。比如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都是这样的分类。帮助我们去除表象从本质处学习和掌握事物。 第三种境界,从心上学。在《论语》中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这里说的“闻一以知十”就不是简单的“举一反三”了。《论语讲要》注,十非十件之意,而是周遍无遗。全都明白了。即所谓“了得一,万事毕”。圣人心与道通,犹如虚空,无所有而无所不有。通达明了世间一切的理与象。正如孔子所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内心清净,一门深入,得根本智的境界。我们只能心向往之。

探究式教学案例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探究式教学设计及评价 杨君萍武威第七中学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的相对含量进行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水分的跨膜运输”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真正全面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做过或见过这样的实验: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软缩,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学生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做菜馅时加入一些盐,蔬菜中的水分会大量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等,这些生活经验对学习本节内容都有帮助。而本节内容需要学生从微观水平上理解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理解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内容本身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另外,学生在初中曾经接触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但在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等环节都还缺乏训练。 二、目标表述

1、知识与技能(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2)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3)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首先由“问题探讨”引入,从“扩散”迁移到“渗透”。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历史性的教育变革,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教师生命的崇高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走在超越自我的生命里程之中,不断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如何实现自我蜕变,奠定专业内涵,设计自我专业发展的行为策略,承担自我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拟从教师自我专业的行为跟进到行为改进的行为策略方面探讨一种发展的方向。 一、行为跟进:从行为模仿到观念转变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涉及到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行为跟进阶段,二是行为改进阶段,三是行为品质阶段。在行为跟进阶段,首先要澄清对行为模仿的片面认识,不要以为模仿就是不思进取,就会僵化教条。事实上,一个年轻的教师如果缺少学习模仿的对象,就有可能失却前进的方向与目标,无所适从于教学改革的思潮,结果造成思想上的模糊和行为上的迟滞,要想进行行为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1. 踩着别人的足迹磨砺自己的功底。 当一名新教师从师范院校走出来踏上教学岗位的时候,他所面对的第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原先的师范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想在严峻而残酷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面对复杂多变难以适应的教学实践,一些印象式的现成的教育学知识几乎是不堪一击。于是,我们不得不让这些新教师寻找距离最近、时间最短的行为模仿对象。 教学行为模仿的第一种对象是自己学生时代的老师,当你还是学生的时候,他们是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有效教学的,可以采用回忆记录的方式进行筛选,从中选择优秀的教学者予以模仿,从而迅速改变自己教学的陌生感;行为模仿的第二种对象是所在学校教师中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以跟班听课、合作备课等形式先模后教,先学后练,不求神似,但求形象,逐步接近他们的教学特点;行为模仿的第三种对象是一些名师的教学录像资料,认真揣摩他们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经验,挖掘他们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不是被动吸收,而是找寻规律,合理有序地积累学习心得,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的一般认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把握不准,因此出现了贪多求快,一讲到底,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晰等教学问题,他们无法把握和控制教学内容,机械地灌输书本知识,抹杀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与权利,教学效果当然很不理想。因此,为了迅速提高专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经验的获得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认知水平和运作能力将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其次要合理安排教

课堂教学的境界3-5-5

课堂教学的境界3-5-5 1、简单的课堂(3条) *课题引入——快、趣 *问题探究——慢、透 *课堂练习——精、巧 2、有效的课堂(5条) *教学目标明确 *经历过程方法 *学生参与面广 *教学针对性强 *习题有质有量 3、智慧的课堂(5条) *有学生提问、质疑的课堂; *出现不同观点引发辩论的课堂; *鼓励用个性化语言描述概念、过程与方法的课堂; *针对学习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深入反思的课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的课堂。 必须了解的几个教育教学新观念 第一,在教育教学的主导思想上,要由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变为知识与智慧并重的教育。 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是一种结果的教育、继承的教育;培养智慧的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过程的教育。 智慧:博闻强记听得懂 触类旁通说得清 了悟和选择有办法 多向思维和重组做得到 创造 第二,在知识的传授上,要变“双基”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上,再加上“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思想”主要指一门学科教学的主线或一门学科内容的诠释架构和逻辑架构。 “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的活动及其过程。 第三,在基本能力的培养上,要变“双能”为“四能”,即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再加上“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四,在思维方式的训练上,要由长期因袭的单向思维变为双向思维的培养。 与创新有关的思维与能力主要有两种:演绎思维及其能力,归纳思维及其能力。 第五、在教学的水平上,应是人师的境界:

教师做到:教人以道义,教人以知识,教人以智慧,教人以发展。学生达到:学习的兴趣,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社会的责任感。

课堂学习方法指导策略

课堂学习方法指导策略 学习方法的形成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程序、道路和途径,严格地说,方法应该是“按照某种途径”这个术语,是指某种步骤的详细说明,这种步骤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的。这些步骤的性质及其说明的详细程序取决于所寻求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的多样性。这样说来,方法是多样的,科学方法因其目的的不同而不同。学习方法是人们为了达到学习的目的而选择和遵循的步骤和程序,是学习活动必经的途径和道路。归根结底,学习方法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身能力的方法。学习方法受学习规律的制约。学习规律决定学习方法的科学与否。学习方法是对学习规律的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必然体现人们对学习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以科学的学习观为理论前提的。学习观不科学,对学习过程的规律认识浅,运用起来自然不会深刻。偏离学习规律的学习必然是事倍功半,收到相反的结果,在学习方法上表现为无计划、程序混乱。人既要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含义就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的知识,也就是高效地进行学习。要想提高学习的效率,必须安排学习活动的最佳程序,选择最佳途径,即学会选择、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人类学习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别于人类一般的学习活动而有它特有的特点:一是中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知识经验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发展智力为主;二是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同时伴有大量的自学活动;三是中学时期的学习活动是人一生学习与生活的基础,是人学习和生活的最重要阶段。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确立,一般说来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小学阶段。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生活的启蒙阶段和入门阶段,小学如同是学走路的时期,要想走正路,全靠老师、家

探究型学习教学设计方案

Mini quest设计模板 初中数学《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方案

2.能够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一一社会调查、情境引入、统计图的选择、合作学习、练习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生活情景(获取信息,体会特点) 活动内容:从生活实践开始,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座古塔的高度, 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一边和一个锐角,你能求出其它的边和角吗? 2猜一猜,这座古塔有多高? 3想一想,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测出这座古塔的小明在A处仰望塔顶,测得的大小,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m到B处,乂测得

活动目的:让学生初步从生活中去体会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可以知道一边和一个锐角,求出其它的边和角,并通过测古塔高度这一实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倾斜程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能理解小明测古塔的方法,并能初步感受到倾斜程度在生活中的应用,生动的课堂引入让学生很快进入了求知的状态。 第二环节同类问题的多种分析,课题引入 活动内容: 1、分析4位同学的四个相同的问题,让学生学习探索梯子的倾斜程度。 问题:下列4个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2、引出思考: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具有不同学识、能力、阅历和不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热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将课堂教学理解为现成知识的传授;有的将其看成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它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有的将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的将自己炽热的爱融人课堂,并将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处于某种教学境界。下面,笔者就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教学划分为五种境界,并依次加以讨论。 一、境界——授之以鱼 课堂教学起码应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需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分辨知识的好坏优劣,还要有传授知识的必要技能。若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仅达到这一步,且其教学又是以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顾学习欲望的激发,几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热爱,那么他只进人了教学的第一境界——授之以鱼。 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鱼有死、活、鲜、腐、大、小之分,知识也有优、劣、好、坏、有用、无用之别。《墨辨》将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是亲身经历的知识,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演出来的知识)。现代课程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中的“鱼”,主要是指闻知中的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策略性知识。另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知识载体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口语时代,口耳相传,口语就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抄书和印书的书面语时代,教师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解释讲解。多媒体时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样化。 处于“授之以鱼”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拙师。因为比较而言,这种教师更多的是用事倍功半的笨拙手法进行教学的。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其求生的饭碗。当前的教师中,拙师是极其少见的。 二、境界二——授之以渔 如前所述,只注重单纯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是拙师。那么有没有更巧妙的传授法宝呢?有,那就是“授之以渔”。此处的“渔”是指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如果将学习方法当做鱼,则获得学习方法的方法就是更高层次的“渔”。实际上,“渔”仍然只是一种知识,它主要是策略性知识和部分元认知知识。授之以渔,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能力的被动改者,把传授现成知识、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当成教学的全部,而没有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性,也没有将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更没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那么他就处于教学的第二种境界——授之以渔。 处于第二境界的教师深信,授人以鱼,仅得一餐食;授人以渔,可终生享用。因此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顶礼膜拜的施教信条,从而过分夸大了“授渔”的功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是授之以渔,是以必要的“鱼”为基础的,即没有必要的“鱼”为基础和前提,“渔”也是无法传授的;二是“渔”与“鱼”一样,也有好坏优劣之分。如,有死记硬背之“渔”、应付考试之“渔”、探索创造之“渔”、获取知识之“渔”、反思领悟之“渔”,等等。难道授之以探索和创造之“鱼”还不如授之以应试之“渔”或死记硬背之“渔”吗?三是并非每一种方法都具有普适性。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不能不分对象地将教师自以为好的方法倾囊相授,即对于“渔”也要因材而授。更何况,“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教师一样,都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一传统教学观的持有者。“鱼”和“渔”授得再好,他也只是个教书匠。因此,达到第二境界的只能算是匠师。 匠师对教学的认识只达到方法的教学论层面。匠师的突出特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对考试,不管对学生发展是否有益,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只要是自己为有用的、好的知识和方法,他就强行灌输,强迫学习,使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匠师只是把教书当成一份

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课堂教学是教育核心,由于学校理念和教师素质的不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教学追求。 文本课堂:教师把教材和教辅资料视为宝典,能够讲到的都讲到,能够想到的都说到,害怕丢掉一个知识点,根本不敢增、删、补、调、改。这种课堂一般:⑴教师比着葫芦画瓢,教学方法呆板;⑵难见师生默契的交流、和谐的生生对话;⑶学生机械地听、记、做、读,学生学习兴趣只限于教师个人情态和语言感染力;⑷教学环节比较固定,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比较困难;⑸课堂管理非常严格,以教师威严控制课堂秩序(也有部分难于控制学生纪律);⑹教师比较喜欢“教案”之类的参考书,学生课堂练习每题不漏,教师只是根据标准答案“照本宣科”。文本课堂一般会出现在刚刚工作的新教师身上,不过个别中老年教师也有这种情况。 教师课堂:教师能够把握教材,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技巧,能够妥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上课比较自如,但课堂上教师主要是唱独角戏,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是教师的课堂,是教师施展自我才能和展现素质的场所,教学成绩的好坏决定于教师讲得效果、抓得强度。课堂上的一般表现为:⑴教师是教学的中心,课堂交流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分析学生自我领会;⑵学生学习没有层次,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习练作业、统一考试评价;⑶优等生控制着课堂发言权,享受着成功的愉悦,后进生因教师考查知识掌握情况被动回答问题;⑷教师一般根据中等偏下学生水平确定教学进度,并据此掌握分析、讲解的多少和深度;⑸课堂上学生之间很少对话,情感交流和合作关系比较薄弱;⑹教学按照预设井然有序,课堂气氛“静悄悄”还是“热闹闹”关键在于教师的调度;⑺学习两级分化比较严重,苦学者和厌学者泾渭分明。这种教师课堂,目前还占绝对优势,甚至部分名师也是靠“讲”出来,教学的是否成功还是以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个人设计优劣来决定的。 学生课堂:教学围着学生转,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对课堂驾轻就熟、收放自如;教材、教辅是学生学习的“引子”和“导案”;教师的功夫放在了对教材资料、对学生活动、对反馈信息的研究上。学生课堂的表现:⑴学生的需要成为课堂的中心,适合讲则讲,适合自主学习则学,以学定教成为固定模式;⑵互动成为课堂的一大特征,生与生自然交流,师与生智慧对话,文本只是师生挖掘与对话的素材;⑶课堂气氛或“静悄悄”

成功学习方法40条

成功学习方法四十条 遂宁市拦江中学罗绪贵 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条件。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制定了《学习方法(四十条)》,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运用。 第一章预习 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工作。所以,预习实际上是学生进行课前自学的一种良好形式。要做到: 第一条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第二条预习时,如果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就回过头来查阅旧知识,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牢固的基础。 第三条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注意发出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达到听懂、学会。 第四条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的结果,要认真记在预习笔记上。预习笔记应记载:教材的主要内容;自己没有弄懂、需要在听课时着重解决的问题;查阅的旧知识等。 第二章上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不言而喻,听课也应是同学们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要做到: 第五条三分铃一响,立即进入教室,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和其他文具,并回忆或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希望上课时能向老师学到些新知识,解决些新问题。 第六条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上课时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些新问题。 第七条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上课铃一响,就要迅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各种内外因素。眼睛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专心致志地聆听老师的每一句话。

第八条听课要抬起头来,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第九条上课时,如果遇到某一个问题没有听懂,不要在课堂上死钻“牛角尖” 而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讲,不懂的问题放到课后再去钻研或向同学、老师请教。 第十条要当课堂的主人。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演示实验,要大胆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第十一条要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上课的“开场白”往往是概括上节的内容,引出本节的新课题,并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和讲述的中心问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师的课后总结往往是一节课的精要提炼和复习的提示,是一节课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第十二条要养成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一边听、一边记,当听和记发生矛盾时,要以听为主,下课后再补上笔记。记笔记要有重点,要把老师板书的知识提纲,补充的课外知识,典型题目的解题步骤,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笔记下来,供课后复习时弄懂。 第三章作业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有利于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必须做到: 第十三条先看书、后作业,看书和作业相结合。只有先弄懂课本的基本原理、法则,才能顺利地完成作业,减少作业中的错误,也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十四条注意审题。要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第十五条态度要认真,推理要严谨,养成“言必有据”的习惯。准确运用所学过的定律、定理、公式。作业之后,认真检查验算,避免不应有的错误的发生。 第十六条作业要独立完成。要经过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己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才能增强自己的刻苦钻研的精神,才能培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也能检验自己掌握的概念是否准确,在知识上是否有漏洞,从而克服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使自己有一个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 第十七条认真更正错误。作业经老师批改后,要认真看一遍,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题,要认真更正。题目出错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弱点所在。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学习教学案例汇编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学习教学案例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探究学习是针对学生主动性与参与性的缺失而采用的一种有效措施。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事物的关系和规律,能产生兴奋感、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案例 《插入超链接》教学过程教案 一、准备阶段 1、准备课件(学件) 提供插入超链接的过程模拟操作展示,设置错误发生类型,引导学生找到纠正错误的方式。 2、准备学生探究的任务 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任务的逐步完成构建该课程完整而系统的学习体系,完成学生只是积累的整体性进程。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引导学习

从提出关于链接的基本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思考,建立超链接相关概念:包括链接源和链接目标、链接方式、链接基本特征等。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件,及时总结归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学生探究学习——文字及图片的链接 <任务1> 利用预留的文字及图片作为链接源,链接到网站对应网页。 分层次任务:找出网页原有链接错误并且修改(地址设置错误、目标网页位置错误等)。 分层次任务:探究图片链接的其它方法(利用图片属性等)。 [教师巡视辅导,反馈评价并针对性讲解] 3、学生探究学习——书签链接 <任务2> 完成预留的指定网页中索引标题与相应文字段落的书签链接。 分层次任务:完成从网页底端返回页面某一位置或网页顶端。(灵活利用书签功能) 分层次任务:思考并试一试不同网页之间能否使用书签链接?什么时候需要使用?等等。 [教师巡视辅导,反馈评价并针对性讲解]

教师的三种境界

教师的三种境界 浙江临安市教育局潘军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几句话,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但是,对我来说更是意义深远。 我想,不管我能不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有所追求的人来讲,我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人生境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谈点粗浅的体会,想与大家共勉。我认为,作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要具备以下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第二种境界:大爱无声,教师要有爱心 第三种境界:大道无形,教师要有思想 第一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学习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人来讲,可以说是“此生有涯,此学无涯”。我觉得,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倍加需要静下心来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学好一点,争做一名有学养的教师。 一要有书香气。古时读书人家,一般都家藏万卷图书。我们的古人为防止书籍霉变、虫蛀,用樟木制成书箱来存放书籍;或用樟木片放在书籍间隙;或放一种叫芸香草的中药。随时间的积累,当书之主人打开书箱,翻阅书籍时,就会有一股香气扑面而来,此之谓“书香”的渊源。有道是“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自然应该身上常留书香气,读好“有字之书”,求得“有我之境”;读好“无字之书”,求得“无我之境”。用书香滋养心灵,以书香成就人生。 二要有书生气。人们说得好“越单纯越幸福”。坐在一个小小的书房里,手捧书籍,在淡淡的灯光下,与古今中外的名家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是一份难以言喻的喜悦与享受。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 当我的论文《写在教育的天平上》发表后不久,湖北省黄岗中学教务主任发来电子邮件向我告知,他们学校曾专门召开行政会进行学习与研讨。当我收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刘霞光博士从美国发来的电子邮件:“潘老师:您好!阅读了你的博客上的文章,感动又感慨!我现在是在大洋彼岸写这封短信,只是想表达诚挚的问候和对你的敬意!”当我收到一个名叫小凡的网友的来信说:“潘老师,当我看了您写的《我是农民的孩子》后我流泪了,人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被感动,从而在感动之余去思索着关于自己的事情。”……我感动了,我为他们而感动,我为自己而感动,我为文字而感动,我为友情而感动。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任何教师在课堂中都要实现三项任务,与这三项任务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项任务是提供信息(Informing)。在当代网络社会,这个任务可以说是越来越轻了,也可以说是越来越重了。一方面,相对于过去,现在利用各种各样的检索手段找书找资料很容易。另一方面,不仅教师找资料容易,学生找资料也很容易,甚至更容易,因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可能比教师还要多一些。所以从这点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提供信息这项任务就相对越来越难了。在课堂上教师说错一个数字或说错一个年份,学生都可以在手机上查证并很快就能发现。历来以知识的权威性为基础的师道尊严,受到了严峻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二项任务是加深印象(Impressing)。与三十年前相比,加深印象可以说更容易了,因为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要比以前多,如视频演示、虚拟现实、演讲术、传播学等。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现在在课堂上要想加深印象,其实又更难了。因为现在学生的兴趣点要比我们这一代读书时多得多,他们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因为能激活他们兴趣点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如何让学生专注地听讲而不是看手机、浏览网页、偷偷进行在线对话对教师是一个大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三项任务是激发灵感(Inspiring)。让学生不仅获得信息、记牢知识,而且可以探索创造,在当代社会的技术条件下,这个任务其实更困难了,因为“激发灵感”这种工作,本来就不像“提供信息”和“加深印象”这两种工作那样与技术条件关联密切。孔夫子和苏格拉底既不用视频演示,也不用虚拟现实,但他们对学生灵感的激发,两千多年来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笔者的体会和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这三项任务,最重要的条件是活生生的教师本人。站在学生面前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一系列结论,而且也要向他们展示得出这些结论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这个过程的了解,不仅获得了信息(what),而且得到了证据(why),同时也学到了方法(how),甚至更新了自我(who)。这个过程不应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展示,而应该是由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参与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只对学生说话,而且与学生一起对话,而

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

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 李士更 唐山市丰南区第二中学,河北唐山063302 探究性学习是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型模式。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体验学做科学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钻探,通过对化学小课题的研究、探讨,通过对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来掌握已有的知识,通过对旧知识进行新组合,进行探究,得出新的结果。这种“新的结果”可以是学生新的认识,新的提高;可以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想象,新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自主性、创造性、探究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观念,构建教育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其根本的一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设探究性学习,不仅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可以真正地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切实可行的实施过程。 案例一:一类有机物燃烧计算题型解法的探究 题1 某有机物的蒸气完全燃烧后生成CO 2和H 2 O,反应消耗的O 2 和生成的CO 2 均为原有 机物蒸气体积的2倍(同温同压)。该有机物的分子式___________,它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解法探究:由原子守恒可知:1mol有机物+2molO 2→2molCO 2 +?H 2 O 所以1mol有机物中必含2摩C,又由于CO 2 中的氧原子数量与供氧相等,则说明有机物中H 元素燃烧时不耗O 2,所以分子通式可写为:C 2 (H 2 O) X , 讨论X的值,再结合中学阶段以学过的几类有机物,所以该有机物分子式为C 2H 4 O 2 ,结构简 式为:CH 3COOH或HCOOCH 3 探究演变: 题2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 2为2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 2 ,(同温同压下)则该 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3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 2为1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 2 ,(同温同压下)则该 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4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 2为3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 2 ,(同温同压下)则该 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5 某含C、H、O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 2与生成CO 2 的体积之比为3:4,则这些有

教师的四种境界

教师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教师:以谋生为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教师视他们的工作为支撑自己和家庭生活的手段。虽然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这种工作动力不一定会带来很好的教学结果。其实,与其他的一些工作压力小、轻松、不很重要的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要少得可怜。一个一般的橄榄球运动员一年所赚的钱相当于20个很成功的教师的工资总和。 当然,也有些为生存而教学的教师干得很不错。他们知道如果干得不好,他们会失掉谋生的职业。但由于是被迫的,总会有某种心灵的缺陷。因为这种“以谋生为目的”的教师,有的只是外在的压力,缺少了内在的动力。 第二种教师:以自傲为动力 自傲是一些教师工作的原动力。这种教师往往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只要能满足“自傲”心,就很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的知识。他们可能并不在意他们的付出,他们追求的是发现自我、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 这类教师工作会很努力,可能会很出色。他们自傲的原因是因为害怕失去面子。由于太重结果,他们会很在意丢脸和失意,或者被他人拒绝和反对。面对“不听话”的学生,这种教师很容易失去耐心。也可以说,自傲的另一面同样可能会

使教师走上不成功之路。 第三种教师:以教育为己任 有的教师具有改造人的责任感,或者是把教书看成是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很注意用个人的人格力量去改造人。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试图告诉学生怎样做人,他们往往以能影响、改变学生的生活轨道为乐趣。 这种类型的教师很容易辨认。他或她很可能会把正常的课停一停,给你们讲一些世界名人的社会生活之类的东西。如果有一天,你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时候,你觉得刚刚学到了一点东西,而它对你的一生将很有价值,或是它总让你不断地去思考,去寻求结果。祝贺你,你得到了一个好教师。 第四种教师:以爱为根本 “Laboroflove”——爱的奴役,是英文中一个常用短语。它是指一个人在重压之下还是不断地去做一件自己爱做的事。他们很努力地工作,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受到磨难,却可能得不到任何利益。 这样的老师往往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学生,你可以像信任父母那样去信赖他们,而他们也会让你一生难忘。这种教师在现实中不容易碰到,是最难能可贵的。

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引用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今天下午外边的雨很大,且下个不停,没有什么书可读.想想自己从事的职业,想想我的课堂教学和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所感悟. 写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课堂教学按其效益可分为三种境界: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和魅力教学。 第一境界:有效教学 这是课堂教学的底线,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达到的底线要求。如果做不到有效教学,那么,就一定是无效或是低效的。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青春的伤害和对学生生命的浪费。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学生舒展青春、升华生命的重要过程和载体。一节、一节的课构成了(教师和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人生之路和人生历程,构成了探索、感悟、升华的生命旅途。那么,一个有起码良知的教师,无论从对事业、对学生、还是对自己负责的角度出发,无论你的素养如何,都应力争达到做教师的底线,做到有效教学,免得误人子弟。 第二境界:高效教学 对于骨干教师或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来说,其课堂教学要在保证有效的基础上还要力争达到高效教学。高效教学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作用,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知识目标,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三维目标的组合,达到课堂的最大效益。达到高效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自己的经验不断总结、完善、提升,通过无数次的教学反思而形成的教学素养。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终生从事的职业,是你谋生的手段,那么你为何不把它作为事业来追求、作为一门艺术来探究和创新,从中得到乐趣,在学生的青春得到舒展的同时自身的生命价值也得到升华呢? 第三境界:魅力教学 魅力教学的前提是高效的。它是教师追求的目标,非一般人能达到的一种境界。在课堂上达到魅力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三种魅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艺术魅力。教师应该是品格高尚、热爱学生、视教学为生命,重视课堂中的每个细节、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特质,能蹲下来看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高雅不凡的气度产生极强的磁力;教师不仅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精通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还要有很强的驾驭课堂能力,在过程和细节上创新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无限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由于教师的三种魅力的作用,必然体现出学生的无限魅力。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学生应该是天真可爱、求知欲强、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展现出青春活力,迸发出生命的火花,焕发出青春的魅力。 愿各位同行斧正!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习题教学的三重境界共6页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习题教学的三重境界 一、学习进阶理论简述学习进阶理论是一种用来研究学生思维方式发展层次的理论.学习进阶是对一段时期内儿童学习或者探究某主题时,其思维方式的连续且不断精致化发展的描述.从1980年开始,许多研究者开始提出并强调概念转变的学习.当人们将概念转变研究的时间单位拉长,并对概念转变的模式进行整合,就能对一段时间内的概念转变模式建构认知模型,这就是学习进阶的研究.学习进阶强调的是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学习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逐步发展过程. [1] 二、学习进阶理论应用于习题教学的研究 学习进阶包含五个基本要素:(1)进阶终点.即学习目标,一般是根据社会预期对学科本质的分析和更高水平教育的准入要求等确定的.(2)进阶维度.一般是学科内或科学实践过程中的核心概念,通过追踪学生在这些维度上的发展可以了解其整体学习进程.(3)多个相互关联的成就水平.在学习进阶所追踪的发展路径上存在多个相互关联的中间步骤(成就水平),它们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普遍阶段.(4)各水平的预期表现.处于特定理解水平的学生在完成某类任务时所应有的表现,这为评估工具的开发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指标.(5)特定的评测工具.用于追踪学生在预期进阶路径上的发展情况.学习进阶通常含有一套从开发、验证到使用的完整评估方法.[2] 学习进阶理论具有四方面特点:(1)围绕核心概念建构;(2)刻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不同层级;(3)通过学习表现,呈现层级发展的证据;(4)体现课程和教学的影响.

学习进阶理论为习题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一个核心概念(重要规律)的应用也应存在着思维发展变化进阶过程,为了研究进阶中的认知水平、能力层级,本文借助SOLO理论进行评价. SOLO分类理论融合了信息加工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优点,克服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困难.它能系统地描述学习者面对不同学习任务时的表现,既能反映学生认知质的差异,也能反映量的差异. SOLO 分类理论对学生回答具体问题时的表现给予了五种结构上的定义.(1)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2)单点结构:只能联系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3)多点结构: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但未形成问题的知识网络.(4)关联结构:能够联想事件,并能将多个事件联系起来.(5)拓展抽象结构:能够进行抽象概括,结论具有开放性,使得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3] 在SOLO分类理论中,单点结构水平和多点结构水平主要表征学生学习的数量特征;关联结构水平和拓展抽象水平则侧重表征学生学习的结构即质量特征.[4]下面以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为例,探究实现核心概念综合应用水平的转变、进阶的三重境界. 三、习题教学中核心概念应用进阶的三重境界 (一)由单点结构水平进阶为多点结构水平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可以计算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周期及半径.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仍处于单点结构水平.欲使学生进阶至多点结构阶段,需要完成基本的练习,不能一步到位. 例1 (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理综卷Ⅰ)如图1,MN为铝质薄平板,

“讨论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

“讨论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 【摘要】: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讨论的学习方法正体现了这一特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体现合作教学思想的教学策略,也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围绕学习课题进行讨论,能够使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共同发展,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讨论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教学环节 【正文】 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讨论的方法正体现了这一特征,所以倍受青睐,被很多教师采纳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体现合作教学思想的教学策略,也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但就我所听所见与所授的一些“课”而言,我们对“讨论学习法”的认识与理解有待提高和再认识,“讨论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如何使用呢? 第一、明确讨论的主体 讨论的主体是“谁”?从新课程的理论来讲,这是个简单的问题,大家都会说是“学生”。是的,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理所当然是讨论的主体,这不用质疑。可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经常的,我们是这样做的:老师提出问题,接着是学生回答,然后又回到老师,再指向学生,直到有某个学生的回答和老师“口袋里的答案”相符合为止,这一环节的师生讨论才算结束。然而,那些与“答案”不相符合的回答往往会被忽略甚至被漠视。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常见,这样的课很容易进行得热热闹闹,如果发言的学生再多几个,大家便很容易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其实,并非如此。在整个教学中,教师都是在学生中找自己的答案,找自己设计的环节的“跳板”;在努力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左右”学生思维,牵引学生思想。此课堂归根到底还是以教师的设计为主体,以教师的思想思路为中心。 假设我们没有忽略那些与“口袋里的答案”不相符合的回答,而是把这些“言论”都拿出来,让学生们自己去对比、发现、判断、讨论,也许这个过程会使你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甚至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让讨论真正的在学生之间进行,让学生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探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这才是“讨论”的意义所在,让学生的思想成为主体,这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 第二、慎于选择讨论的内容 当然,一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可以是课堂讨论的内容,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讨论解决呢?在听课时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讨论的形式,几乎什么问题都让学生讨论。比如:一节课上,一位教师在教学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 =ab,然后发动学生讨论:如果已知S和a,如何求b;如果已知S和b,如何求a?我想,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让大家再“热闹热闹”了。事实也是这样,因为问题太过于简单,一些调皮的学生就借此机会在那里做鬼脸,故意捣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