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发展战略)宗教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2020年(发展战略)宗教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2020年(发展战略)宗教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2020年(发展战略)宗教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发展战略)宗教含义起源历史和发展

宗教

宗教是壹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的社会意识的壹种形态,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因而企求某种超越的力量作为命运的依托和精神归宿。多数宗教认为,于现实世界之外,仍有超自然的力量或实体(上帝、天神、鬼灵等)存于,且认为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影响人们的命运,因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宗教壹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宗教观念和行动是伴随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产生和发展且受其制约的。同时,它也对各自相应的历史时期民族或国家的社会生活、政治结构、文化风尚、道德伦理等发生影响。宗教是人类历史上壹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目前世界各国、各民族均有宗教的存于。

据估计,全世界现有宗教徒超过25亿人,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三之上。有些国家或民族,绝大多数人均信仰宗教。世界现有宗教类型各异。有世界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包括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有地区性和民族宗教,如犹太教、神道教、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道教、琐罗亚斯德教等;仍有许多保持着原始面貌的土著宗教,如萨满教、本教、东巴教等。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北亚、南亚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约占世界宗教徒总人口的6.2%;伊斯兰教主要流传于亚洲和非洲,特别是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各地,约占宗教徒总人口的17.1%;基督教徒人数占世界宗教徒总人口的32.4%,其中约三分之二分布于欧美。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宗教壹词,壹说为拉丁语中的religare,意为联结或再结,即“人和神的再结”;壹说于拉丁语中为religio,意为敬神。于汉字语源中,宗从“宀”从“示”,意为“宇宙神祇(古‘祇’字作‘示’)所居”。宗也有“尊祀祖先”或祭祀“日月星辰,江河海岱”之意。宗教是奉祀神祇、祖先之教。于历史发展中,宗教壹词被赋和了各种不同的意义。

宗教是壹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经历了于不同形态下的各自发展阶段。于近、现代又有新的发展。于人类历史开端时期,没有也不可能发生宗教。宗教观念是于社会生产力达到壹定发展,人的思维具有抽象概括能力时才出现的。

原始宗教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原始宗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前30000~前10000年间的中石器时代。从对尼安德塔人及其后的真人的考古发掘中,可知当时原始人对生、死、食物三者特别重视,形成壹些和原始宗教有关的习俗,但尚无法断定当时是否已有神祇观念。继后,原始居民于严峻的生存斗争中,因不能理解自然界各种变化莫测现象的因果关系,从而产生恐惧、惊惶和神秘感觉,认为于他们周围的各种事物中存于着壹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他们便对自然物、自然力产生崇拜或进而将其人格化作为神灵加以膜拜,且企望以祈祷、祭祀、舞蹈、音乐等对它们施加影响。于氏族社会中除流行对自然物、自然力或自然神灵的崇拜外,仍流行图腾崇拜,相信于本氏族和某些动、植物以及某些自然物间有壹种超自然的血缘关系,因而某些动、植物便被认为是和该氏族有联系的共同祖先──图腾。随着父权制度家族的建立和灵魂、精灵观念的发展,仍产生了对祖先和氏族领袖的崇拜。于氏族制度瓦解和部落形成时,氏族的神灵也随之演变或融合为部落的神灵。各部落均有各自的保护神,这些神不是统壹的,也没有上下尊卑的隶属关系,威慑仅局限于本氏族或部落的范围;壹旦氏族或部落衰亡,保护神也随之销声匿迹。于由部落过渡到部落联盟而形成最初奴隶制国家时,于部落联盟诸神中出现了主神和次神,主神往往具有全部自然和社会属性,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统壹和无所不能的。这个“统壹的神”往往反映了奴隶制国家专制君主的最高权威。恩格斯曾以印欧民族宗教的起源──《吠陀经》为例,解释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吠陀中的神大均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以及动物等,但于《梨俱吠陀》的最后几卷中能够见到多神论向壹神论的转化和发展。如因陀罗最初被认为是保护农业的雷雨神,后变为壹个氏族的特殊保护神──武士贵族神。随着氏族的

强大,吠陀又描写了因陀罗和另壹氏族保护神婆楼那进行争夺统治地位的斗争,因陀罗最终获胜,俩个氏族联合成为部落,因陀罗即被称为“因陀罗-婆楼那”。嗣后,婆楼那逐渐销声匿迹,因陀罗取得完全的统治地位,又被尊为“世界大王”(svar╣j)。因陀罗性质的变化反映了印度由氏族而部落、由部落而向部落联盟合成的最初奴隶制国家过渡的历史内容。古代宗教公元前4000~前2000年初,中国黄河、南亚印度河、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和埃及尼罗河流域,因青铜器的使用和农业灌溉的发展进入阶级社会,此后又于今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朗等地也相继产生了壹批奴隶制国家。这些地区产生和孕育了世界最初的文明,产生了灿烂的科学和文化,同时也出现了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宗教。如中国殷周时期崇拜天帝的宗教,印度的婆罗门教和随后的印度教,俩河流域的巴比伦宗教,巴勒斯坦的犹太教,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之上宗教被宗教史家称为古代宗教,也有人称其中迄今仍继续流传者为历史宗教。这些宗教大部分由原始宗教演化而来,继续保持着对自然神的崇拜,出现了神的“天阶体系”(分掌不同职司的各级大小神灵),于诸神中形成了主神崇拜。主神且不是壹成不变的,往往随着民族、国家的更迭而变化。此外,仍产生了原始形态的神学和宗教哲学,且创作了记述宗教神话、历史和教义的典籍和石刻。世界宗教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趋频繁,于思想领域的反映,即宗教本身也于较宽广的视界下注意到人类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于古代某些民族、国家中出现了超民族和超国家地区的宗教乃至世界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印度,初起时反对婆罗门教的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和实践,且以独特的四谛、八正道等教义解释人生和世界的问题。它于印度本土获得了巨大发展,公元前3世纪被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奉为国教,且传播到印度邻近地区很多国家。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中出现了大乘佛教,以通俗的形式向群众宣传佛教教

义。7~8世纪后,大乘佛教的壹部分派别和印度教混合而形成密教。13世纪初,由于外来势力的沉重打击及僧伽内部的腐败等原因,佛教终于于本土消失。19世纪末,稍有复兴,20世纪40年代以后,又有新的发展。目前仍广泛流行于中国、日本、东南亚地区。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壹带,以后迅速传播于地中海周围的西亚、南欧、北非以至高卢、不列颠。早期基督教是于犹太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督教是犹太教神学、庸俗化了的希腊罗马哲学和东方壹些流行的仪式的结合。罗马统治者最初对基督教严厉镇压,以后又加以利用且于4世纪末宣布为国教,5~10世纪间逐渐传遍全欧。11世纪,发生了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了西方的公教会(天主教)和东方的正教会(东正教)。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又从天主教会内分裂出了新教(中国壹般称为基督教)。于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镇压和窒息了进步的科学思想和活动。于资本主义时代,基督教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传播到非洲、美洲和亚洲以至全世界。基督教对欧美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的阿拉伯。622年穆罕默德于麦地那建立了第壹个伊斯兰教神权国家。早期伊斯兰教主张消除血亲复仇,打破氏族壁垒,扶弱济贫,禁止高利盘剥,要求和平安宁,反映了当时阿拉伯各部落要求实现政治统壹的愿望。随着阿拉伯伊斯兰教徒不断对外扩张和经商交往,伊斯兰教遂由地区性宗教发展为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于中世纪由近东传入中亚地区、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世界三大宗教很早就传入中国,于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扎根、发展,且和中国传统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派和学派,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现代宗教及其特点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于世界各个地区占着主导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另外,地区或民族性宗教如印度教、犹太教、道教、

锡克教、耆那教、琐罗亚斯德教等仍于流传。原始宗教也仍残存于壹些社会发展比较缓慢的地区。

于近现代,各宗教出现了壹些新的倾向:①复古主义。如18世纪末要求恢复伊斯兰教原始信仰的瓦哈比派,这种复古运动目前于伊朗等地又以原教旨主义的形式出现;又如印度教19世纪后半叶有“回到吠陀去”的雅利安社复古改革运动。②改革倾向。这种倾向的目的是要使宗教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如19世纪下半叶,哲马鲁丁·阿富哈尼、穆罕默德·阿布杜于土耳其、埃及等地发起的泛伊斯兰主义运动,赛义德·阿赫默德·汗和伊克巴尔于南亚次大陆提倡的阿利迦运动。于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后,天主教内部进行了壹系列变革,且出现了许多新思潮,如解放神学等。③对话、合作和合壹倾向。现代以来,各派别乃至各宗教之间开始对话,原先相互隔绝的藩篱正于被推倒。如基督教各派于普世教会运动的推动下,不仅领导层开始重新对话,壹些基层教会也有新的合作。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出现了许多新兴宗教或变种教派。如日本的世界救世教、生长之家、PL 教团;朝鲜的圆佛教;越南的高台教、和好教;美国的统壹教会、基督教科学派、毗湿奴意识国际协会以及形形色色的“瑜伽派”。这些宗教和教派渲染东方宗教、哲学的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糅合世界各大宗教的教义和仪式,力图调和宗教和科学、理性和天启、无神论和有神论,以适应社会的演变。如高台教崇拜摩西、孔子、老子、佛陀、基督、雨果、贞德等等,且借用天主教的仪式;圆佛教企图以“壹圆”为中心,把佛教的“法身”、儒教的“太极”、道教的“道”等各种教理统壹起来;PL教团主张人的“完全自由”;毗湿奴意识国际协会宣传对神的虔诚、信爱,人于神前的平等等意识。

宗教的性质和作用

各派观点对宗教的性质和作用,人们作过许多探索。如赫伯特·斯宾塞称宗教是对超越人类知识的某种力量的信仰;布莱德雷强调宗教是人生对善的追求;弗雷泽强调宗教是人通过仪

式向主宰自然和人生的力量祈求;迈克塔格特称宗教是人追求和宇宙和谐的壹种感情,等等。这些说法虽然均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宗教的某些内容,但均没有把宗教作为壹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因而也就不可能说明宗教的真正性质及其存于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者对于宗教的性质、作用和演变规律作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领域,对于宗教问题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恩格斯说:“壹切宗教均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于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于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任何有组织的宗教均是社会实体,是于壹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上层建筑。尽管宗教这种上层建筑处于“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地位,但它仍是这些经济基础的曲折的反映。宗教的根源只能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成物质世界中去寻找,即从人们生产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去说明宗教的内容和作用。

人类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其宗教观念的形成除受自然界压迫的原因外,仍于于人们受阶级社会的盲目异己力量的支配而无法摆脱,于于劳动者对于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和绝望,于于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精神手段。因此,于阶级社会中,宗教得以存于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根源是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宗教除了社会根源外,仍有着认识论的原因。宗教所崇拜或证悟的精神实体,实际上是客观事物及其变化于人们认识过程中被抽象化、概念化,被无限地夸大和膨胀之后甚至于以人格化出现,使之脱离客观实于,脱离自然,成为绝对,以至变成万物存于的最高原因,也就是神。

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于阶级社会里,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是壹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必须根据某壹宗教的巨大事件对历史进程所起的作用给予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曾经利用过宗教,把宗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精神支柱;可是革命的阶级和

人民也曾经使用宗教作为斗争的旗帜和纽带,从而于壹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于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除使用国家机器进行镇压外,仍利用宗教麻痹、削弱劳动群众的斗争意识。古代的东方和中世纪的欧洲,许多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中均有强制信仰的宗教。国王常常自称为神的儿子或后裔,贵族也被认为有着神的血统,宣称他们均是按照神的意志和命令行事的。古代埃及的法老自称为王国保护神──太阳神的儿子,统治权来自太阳神。巴比伦于公元前2000年成为统壹帝国后,乌鲁克国王吉尔迦美什宣称是女神宁桑所生,贵族也自称其祖先是神或具有神性。日本神道教称日本民族是“天孙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且且是他于人间的代表,皇统即神统。于中世纪的欧洲,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天主教会和封建国家相互勾结,维护封建统治。教会又于国家支持下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地产的三分之壹。教会广设苛捐杂税,征集捐献,出卖神职、“圣物”、“圣骸”以及赎罪券等,以残酷剥削教徒群众。教会的上层分子则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马丁·路德曾经激烈地斥责和揭露当时教会的罪恶,称它是“巨大的吸血虫”,是“无底的罪恶深渊”。中国尽管没有国教,可是,佛教和道教均曾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受到统治阶级的扶持和利用,成为封建社会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势力。

由于信教群众的层次复杂,不同层次的宗教徒,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同非宗教徒壹样分属于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同壹阶级地位的宗教徒和非教徒尽管于信仰上有差异,却能够有相同的政治和经济要求,而不同阶级地位的宗教徒尽管于信仰上有共同之处,但由于自身的利害关系,又往往有不同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要求,因而于信仰内容上出现差异,有些甚至成为神学异端。由于中世纪欧洲的壹切社会意识形态均囊括于神学之中,“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均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恩格斯)。欧洲中世纪的所有农民运动均以宗教作为联系的纽带和反抗的旗帜。这是因为于宗教的天国憧憬中,寄托着群众的社

会理想。16世纪的宗教改革,向平民运动提供了壹个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以T.闵采尔为代表的德国农民战争领袖就利用这壹武器来反对诸侯、贵族和僧侣。于中国,东汉时期黄巾起义的领袖们创立了太平道,按《太平经》的思想宣传和组织农民起义。早期道教也发挥着联络群众、团结群众的纽带作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同样以宗教作为联系的纽带和反抗的旗帜。当然,即使起义人民利用宗教作为革命运动的旗帜,也仍然存于某些不可避免的消极作用,这已为历史所证实。

宗教和科学文化于人类的文化知识活动领域中,宗教壹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科学及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社会的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大多表现为巫术、神话或者宗教观念的形式,表现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则有赞歌、娱神的音乐舞蹈以及表现宗教的绘画或雕刻等。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杰作大多是神殿、陵墓和纪念堂等。于这类文化中宗教的和世俗的精神互相交织于壹起。

中世纪的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婢女,它不得超越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界限,因此根本不是科学”(恩格斯)。中世纪的教会对欧洲科学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另壹方面,于基督教会内哥白尼、伽里略、弗·培根等不顾教会当局的反对,于研究自然科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近代资产阶级为摆脱宗教对科学的束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过程。但即使于唯心主义经院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经院哲学内部的论战对欧洲哲学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也起过重要作用。反经院哲学的基督教神秘主义派别的积极思想对宗教和社会改革运动也曾发生过直接的影响。即使经院哲学本身,其中也包含着某些积极因素,于以理性论证宗教信仰时,树立了宗教信仰的对立面──理性的权威。欧洲哲学正是通过这些曲折的斗争过程才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宗教和其他形式的意识形态相结合而产生的宗教文学、宗教音乐、宗教美术、宗教建筑等,作为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壹部分,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史的财富。

于中国思想史上,佛教和道教壹直是俩股重要的思想潮流。魏晋时期,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合流,丰富了后期玄学的内容。于神灭和神不灭之争中,使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无神论达到了壹个高峰。隋唐以后,佛教各宗派各自对佛典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均对成佛的根据和途径作了各具特点的阐发,且且相互弥补和贯通,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独有的理论体系。宋明时期,儒家反对佛教,却又从思想上汲取佛教哲学,形成了理学,朱熹的“壹旦豁然贯通”就是脱胎于禅宗顿悟之说。而壹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则于对佛教的批判之中发展了唯物的本体论学说。于宋明时期,儒释道三者相调和,认为孔子之道和佛教所主张的无上菩提之道无异,“儒以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脉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张商英《护法论》)。近代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更有从佛教汲取养料而批判儒家理学的,如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思想渊源之壹就是禅宗。佛教思想作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部分,对于推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而佛教文化的精华,如敦煌壁画和经卷,龙门、云冈、大足等地的石刻,金代的《赵城藏》等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壹页。

于各民族的历史上,宗教曾对民族的精神、文化、科技、道德、风俗以及生活方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道教徒为寻求“道法自然”,于探索方术中,客观上对医学、化学和天文学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参同契》是公认的炼丹史上最古的著作,《真元妙道要略》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药实验。至于道教教义对中医理论的发展,道教修炼对养生、治病的功效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于中国西北和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和民族的历史文化、道德伦理规范和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西北有十个少数民族几乎全部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虽是外来宗教,但自传入后,既和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又保持其原有的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且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别于医药学、天文学、数学和历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藏族的佛教文化是藏族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它对西藏的医学、历法、文学、工艺美术、雕刻绘画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布达拉宫和塔尔寺等是建筑史

上的杰作。藏历以佛教密宗所传的历法为主,用干支纪年和汉族地区相同,正确记录了农业节期的变化。基督教传入中国后,曾有过被殖民主义者利用作为侵略工具的历史,但它对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如建立医院,开设学校,提倡男女平等,出版报刊图书,等等,于客观上均起了壹定作用。

中国宗教的特点

中国是壹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从世界宗教到原始的萨满教同时存于,其中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均是外来的。但外来宗教壹经传入,即和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相互影响或融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至于中国固有的道教壹直于中国土地上繁衍且传播到和中国邻近的亚洲地区。于中国,历史上没有壹个宗教像西方那样曾经占有“国教”的地位;历代统治阶级对于各种宗教大多采取支持、保护的宽容态度。就宗教徒的人数而言,于全国范围的总人口数中,历来居少数。于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较长的政教合壹时期,宗教同民族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宗教徒于这些民族地区人口中,至今仍占绝大多数。

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以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民族宗教观念的主要传统,因而佛、道的信仰从未占据过统治地位。夏、商、周三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均有相当的发展,华夏民族由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中国的宗教观念从壹开始就把上天的风调雨顺和下民的勤苦耕耘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尚书·洪范篇》称:“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把天或神的意志和人的意见放于同壹地位上。周代以后,儒家主张以德政治天下,敬天而不尽信天。“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的“神道设教”思想,于中国壹直作为正统的统治思想。中国历代统治者均视政权神授,受命于天,自居天子之位,王权高于神权,因此,既利用宗教“教化”的作用,又和宗教保持壹定距离,对于各宗教采取兼容且蓄的政策。华夏民族由于农业耕作和水利事业促进了血缘关系的联系和发展,于周代就形成了壹套以血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