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ISA95第一部分标准大纲中文理解

ISA95第一部分标准大纲中文理解

ISA95第一部分标准大纲中文理解
ISA95第一部分标准大纲中文理解

S95 的不同部分对不同的层次的功能分别定义,第一层企业级的控制域定义在S95的第一部分,第二层次信息交换方面,4种信息流交换的分类和对象模型也定义在第一部分,而底层的生产制造和控制层的域也定义在第一部分。

对象模型的属性定义在第二部分。

S95 的第三部分则对相应的生产活动做出定义。S95 的第三部分定义了企业生产质量、生产和维护方面的常规活动,从高度上指出了各活动之间的数据流,同时定义了8种基本生产活动:定义管理,资源管理,生产详细计划,生产部署,生产执行,跟踪,分析和数据采集。

第一章

标准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第二章

参照标准

第三章

标准中应用的29个定义

3.4物料清单:

所有组件、零件或用于产品制造的物料列表,包括用于产品制造的每一种材料需求量。

3.5资源清单:

所有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的人力、物力列表,既是产品制造过程中需要的关键资源列表。资源清单通常用于预测资源供应变化对生产计划排产的影响。

3.8消耗:

消耗通常是指在特定的生产要求条件下,不包含在物料清单中或不单独核算的资源。

3.9控制域:

在第一部分标准中,控制域就是制造执行领域和控制领域。

3.15制造过程与控制域(MO&C domain):

这个域包括L3层的所有活动和L3与其他各层之间的信息流。

3.16材料分类:productioncentre中的Class

用来描述以方便调度和规划为目的,将具有类似特点的材料进行分组的一种手段。

3.17材料批号:productioncentre中的Lot跟踪

一批材料的唯一识别码。材料批号主要描述了材料的实际数量或者可用数量,当前状态以及具体属性值。

3.23生产线:

用于具体数量产品生产的设备和人员的组合。

3.25生产单元:

一整套的生产设备,这些设备将一种或多种原料通过物理化学变化转换为半成品或成品。

3.26产品段:

用于特定生产的资源规划和生产规则之间的共享信息。这是用于实现生产环节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材料规格的一个逻辑分组。

Product segments:

the shared information between a plan-of-resources and a production-rule for a specific product. It is a logical grouping of personnel resources, equipment resources, and material specifications required to carry out the production step.

3.29工作单元:

工作单元是指不同机器的组合,这些机器用于生产具有类似制造要求的系列组件。 第四章

1、对以下章节内容的概括

图一 目的:描述模型和信息的层次结构

内容:域定义在第五章,域功能在五六章,效益

功能和效益信息流在第六章,信息分类和信息定义在第七章

图一 标准中模型概述

信息定义信息分类

效益信息流

2、对纳入此标准中的功能和信息流范围的界定

图二以数据流模型为例,对控制功能和非控制功能之间的企业控制系统接口进行了描述

图二企业—控制系统接口

图2以数据流模型为例,对控制功能和非控制功能之间的企业/控制系统接口进行了描述。【Figure 2 illustrates the enterprise-control system interface, as depicted in

the data flow model, between control and noncontrol functions】灰色圆圈代表信息交换功能,并且在数据流模型中进行描述。白色圆圈代表的功能和虚线表示的数据流不在本标准定义范围内。

第五章层次模型

1功能层次模型图三

第一部分标准

中接口位置图三功能层次模型

功能层次模型第四层:业务

规划和物流

第三层:

制造执行-控制

0、1、2层:批量、

持续或离散控制

第四层活动

活动

功能

资源配置和监控

生产调度

数据采集

质量管理

过程管理

性能分析

作业计划和排产

文档控制

劳务管理

维护管理

5.1.1第4层活动:

第4层活动包括:

a)收集和维持原材料及零部件的使用情况和现有库存,并提供用于购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数据。

b) 收集和维持现有的整体能源使用和库存数据,并提供购买能源的数据。

c) 收集和维护整个生产过程和货物清单文件。

d) 收集和维护与客户需求相关的质量控制文件。

e) 收集和维护机械设备与设备使用和运行历史的文件,需要预防和预测维护规划。

f) 收集和维护人力资源的使用数据,用于人员和会计的使用。

g) 建立基本的工厂生产计划。

h) 对已收订单中基础生产调度的修改应建立在资源供应的改变,可利用能源,电力需求水平以及维护要求的基础之上。

i) 发展最佳预防性维护和设备更新的时间表,用以配合工厂的基本生产计划。

j) 在各个贮藏点,确定原材料,能源,零部件和在生产过程中的物品的最佳库存水平。这些功能也包括物料需求计划和备件的采购。

k) 在任何情况下重大生产发生中断时,都必须修改工厂的基础生产计划。

l) 基于上述要求,制定生产能力规划。

5.1.2第3层活动:

第三层活动包括:

a) 汇报区域生产,包括可变制造成本。

b) 收集和维护在生产,库存,人力,原材料,零部件和能源消耗方面的数据。

c) 执行数据的收集和工程功能需要的离线分析能力。

d)必需人员功能的实现,例如:工作时间统计,假期安排,劳动力调度,工会线进程和内部培训以及人员资格认证。

e) 为自己的区域建立及时地详细生产计划,包括维护,运输和其他与生产有关的需求。

f) 局部优化其个别生产领域的成本,同时进行生产计划来建立第四层功能。

g) 修改生产计划,以弥补可能在其责任范围内发生的工厂生产中断。

5.2设备的层次结构模型 图四

包括一个或多个

包括一个或多个

层活动

处理此处对象的第3层活动

由第3层或第4层调度的最底层设 备

用于批操作的较

低层设备

用于连续操作的较低层

设备

用于重复或离散操作的较低层设 备

图四 设备层次模型

过程单元 设备单元 批量生产 ERP 层包括企业、生产厂和生产区域? MES 放在哪个位置?

企业可能包括生产厂和生产区域;生产厂可能包括生产区域、生产线、过程单元以及生产单元。

生产单元是由第3和第4层功能为连续型制造过程有代表性地安排的最底层设备,指一整套的生产设备,这些设备将一种或多种原料通过物理化学变化转换为半成品或成品。(概念3.25)

连续生产方式(流程式)如:化工、石油、冶金、食品、

造纸。

生产线是指用于具体数量产品生产的设备和人员的组合。(概念3.23)【狭义的生产线是按对象原则组织起来的,完成产品工艺过程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即按产品专业化原则,配备生产某种产品(零、部件)所需要的各种设备和各工种的工人,负责完成某种产品(零、部件)的全部制造工作,对相同的劳动对象进行不同工艺的加工。】

离散生产方式(加工装配型生产):如电子、机械

生产线构成简图

【物理模型

在S88中必须定义的最高层是过程单元,然后下层是设备单元,而S95的物理模型则包含更全面的内容:从最上层的企业开始,到下一层的生产厂→生产区域→制造线→工作

单元,其中的制造线对应于S88中的过程单元,工作单元或称生产单元对应于S88中的设备单元Unit,而在此之下,双方均根据不同的流程特点定义相应的设备对象(摘自生产线文档)】

第六章功能数据流模型

主要内容:图五

a)与制造业有关的企业的职能

b)企业控制接口间传递的信息流

图五企业-控制功能性模型

标准中的MES 11个功能与图中功能不对应:生产库存控制订单处理

企业-控制(生产组织内)功能

订单处理(1.0)

生产调度(2.0)

生产控制(3.0)

材料与能源控制单元(4.0)采购(5.0)

质量保证(6.0)

产品库存控制(7.0)

产品成本会计(8.0)

产品航运管理(9.0)

维护管理(10.0)

研究、开发和设计

市场营销和销售

(注释:与接口

有关的企业与

MES的功能)

文中对这些功能做了详细介绍。如:6.1.1订单处理(1.0)

订单处理的一般功能包括:

a)客户订单处理、接受和确认

b)销售收入预测

c)放弃与保留处理

d)毛利率报告

e)确定生产订单

订单处理和制造控制之间一般没有直接接口。

第七章对象模型

1信息分类

生产能力信息

产品定义信息

生产信息

图六三个主要领域的信息模型与其它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重叠

图六信息交换区域

图七生产能力信息(通过信息交换说明需要的和可获得的生产资源的容量和能力引自培训)

生产能力信息包括当前状态下可用的资源【生产能力模型图15】

维护信息包括维护记录和生产能力模型以外的其他信息。【生产能力模型图15】

Capability scheduling information(生产能力调度信息)包括可用于生产单元,过程单元或生产线的过程段。

生产设备状态包括设备的定义,设备的现状,以及设备的使用历史。【设备的容量和能力模型,维护模型】

生产能力包括对能力的定义,以及人员,设备和材料的状态。【生产能力模型、能力调度模型共享此信息】Scheduled production equipment availability(用于调度的生产设备的可用性)【生产能力信息、维护信息、

生产能力调度信息动态的交互(dynamic interaction)】

预防/预测性维护信息

7.1.2产品定义信息

图八产品定义信息(通过交换产品的全周期管理信息描述如何制造一个产品引自培训)

品无关的信息

产品段

特定产品调度信息

产品生产规则用来指导制造业如何生产一种产品的信息

原料清单生产产品所需的所有原料的清单,该清单显示了每种原料所需的数量。原料清单是资源清单的子集。

资源清单生产产品所需的所有资源列表。

产品段产品生产规则和资源清单之间的信息重叠

图九产品段的例子

图9的例子说明了以时间为横轴的Gantt 型图的产品段,(The example in Figure 9 illustrates product segments in a -type chart with time on the horizontal axis)每个方块对应于一个不同的产品段。

Production routing是产品生产规则信息和原料信息清单以外的资源信息清单之间的信息重叠。它代表了生产中所有的非原料部分,例如设备,人员和能源。Production routing 包括产品段的有序序列。

Material routing是生产规则信息和原料清单信息的信息重叠。它代表了生产原料的输入以及它们用于产品段的哪个部分。

图十可能的信息重叠

该图的左侧显示了一个示例,其中的制造系统保持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大部分信息。该图的右侧显示了一个例子:在业务系统维护的大部分信息。

The left side of the figure shows an example where the manufacturing systems maintain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required for a product. The right side of the figure

shows an example where the business systems maintain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7.1.3生产信息

图十一生产信息(在第三部分标准中分为生产计划信息和生产性能信息。)

【生产计划信息:通过信息交换说明何时何地生产何物以及需要何种资源。生产性能信息:通过信息交换说明生产了什么,消耗了什么资源,也包括了所有商业系统所需要的生产产品的反馈信息。引自培训】

产品实际生产的

【生产信息S95广泛定义了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生产性能的信息;产品和资源跟踪,跟踪生产的产品和消耗的资源,分析成本和生产性能,材料移动和产品谱系跟踪;产品和过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课程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通过一个特定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通常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的建设,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教学过程。 (3)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如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局、委、办等)、课程指导机构(如各教育厅、局、委、办下属的教研室)、师资培训基地(如师范院校的对口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

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4)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教学目标则相当具体、相当微观。 (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在看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两者的密切联系: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例如,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不仅包括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内容,而且有与科学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还特别强调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过程以及基本方法。科学教师在确定每学期、每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落实课程目标,注意体现课程宗旨。 (2)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一切教学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而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pdf

《新课标》问答录 Q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大纲改为了课程标准。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

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最新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必读资料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工作规程 一、目的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计划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教师授课、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评估和检查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为确保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及实施规范有序,保证人才培养达到质量标准,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院所设置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选用、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实施及更改。 三、责任分工及工作程序 1.各系负责分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没有适用的,由教研室组织制订,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系(部)主任同意后汇编成册,报教务处。 2.基础教学系及所属教研室:负责学院各专业的基础课、“两课”、健康教育、艺术鉴赏等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选定和编写工作。 3.体育工作部负责体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编写。 4.教务处报学院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主管院长批准执行,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5.系、部、教研室应对任课教师执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课程教学大纲的执行。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妥善处理,并报教务处。 6.教务处负责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对各系、教研室、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 7.主管副院长负责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实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决定奖惩。 四、工作要求 1.各专业各课程都必须有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教学大纲(课程标

准)。凡已通过教学改革,进行课程体系整合序化的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应制定相应课程标准;一般专业或课程必须有教学大纲(后附考核方案)。 2.教学大纲编制和下达的时间 各系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批准后,即组织教研室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下达《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任务书》,应在二个月内编制出下一个学期应开课程的教学大纲; 教务处应于每学期放假一个月前将审查批准后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下达到各系部;教务员应在放假前一个月内把《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连同教学任务书一起下达到各系、任课教师。 3.教学大纲的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和更改。 教研室接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任务书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本程序的要求组织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交专业负责人审核后报系部主任批准; 系部报经教务处审核后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上交主管副院长批准后才能执行; 经主管副院长批准执行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由教务处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各系、教研室接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后应及时连同教学任务书一起下达到任课教师; 对已经审批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方面有较大变动,须由任课教师提出变动意见,教研室研究,并报系、教务处审查,经主管副院长批准后执行。 五、附件 1.《教学大纲编制要求》 2.《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3.《考核方案制定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进度与教学大纲(1)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进度表 总课时:36 授课时间:2015.9.10 —2016.2.28学期

有关交互时间的注意: 考虑到周一至周五,同学们有自身的工作安排,请同学们将需要跟我们交互的问题提到交互平台上,我们将在每月选择一个时段集中进行虚拟课堂讨论和回复,并与在线且有交互需求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具体时间安排见上表。 另,我们将在讨论板中发布本学期该课程的一些讨论话题,请同学们关注通知,并积极参与讨论板话题的讨论。谢谢! 教材: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教育部基础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王尚志张思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 1.《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徐汉文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1 2.《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王红蔚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8 3.《数学课程标准研修与教材分析》杨光伟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5 注意:[请同学们互相通知、提醒] 课程开放时间:2015年9月10日―2015年 2月 28日 平时作业1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2日-23日 平时作业1完成时间:2015年11月24日-2015年 11 月 29日 注:作业1完成后,不提交系统,等作业2完成后,合并在一个word文档中,一并提交。 平时作业2发布时间:2016年2月5日-7日 平时作业2提交时间:2016年2月8日-2016年 2 月 10日 注:作业1,2合并在一个word文档中,一并提交。 期末作业发布时间:2016年2月18日 期末作业提交时间:2016年2月19日-2016年 2 月 28日 批改时间:2016年 3 月 1日―2016年 3 月 15日 作业和测试成绩提交时间:2016年 3 月 16日―2016年 3 月 18日 (1)请word文档撰写作业。必须写清楚学号、姓名以及工作中所教年级。并以“学号后三位+姓名”的格式命名作业。写清楚题号。 (2)请每一位同学务必关注发布的平时作业和期末作业,并及时完成。 (3)请每一位提交作业的同学务必相应的时间段内在BB平台相应系统中提交平时作业和期末作业,过时提交的作业无效。成绩记0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09:55:0 [字体: ] 8]来源:? 作者:zj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

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俄语直接翻译过来的。从1952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课程标准”实际上是在我国使用最早的一个概念。1912年1月,中国政府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之后曾长期沿用这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曾颁布过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至1952年刚好沿用约四十年。目前台湾的中小学仍使用课程标准一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课程标准是我们本民族长期使用过的一个固有概念,而教学计划、大纲则是舶来品。并且,教学计划在使用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歧义,让人误解为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中,国家教委已正式用“课程计划”取代了“教学计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课程标准总纲是什么? 悬赏分:30 |解决时间:2009-3-10 13:58 |提问者:偶林鱼 最佳答案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其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那么,新课标与现行的指导纲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在认真研究信息技术新课标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理解了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并对信息技术新课标有了较深的认识,下面就把我对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献给大家分享并恳请指正。 一、课程目标 (1)《指导纲要》将小学、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2)《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它标志着信息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信息素养四个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三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模板)

《XXXX》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XXXX》课程,是XX学校XX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XXXXX是当今世界XX 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它不仅在XX科学体系中占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由于XXXXX在实践中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因此,XXXXX常常成为XXX的突破口,也往往成为XXX的支撑点之一。 《XXXXX》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XXXXX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传导XXXXX的新理念;提高学习者从事XXX的技能;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XXX的能力;发展学习者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增进学习者从事XXX的能力。 《XXXXX》课程是应用基础性学科,在内容上与XXX、XXX、XXX等有关联,在应用上与XXX紧密联系。所以,学习本课程,必须要先学习《XXX》、《XXX》、《XXXX》等一些基础课程,同时,学习者要关注XXX尤其是XXXX。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与方法。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的、由XXX教授主编的《XXXXX》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XXX主编:《XXX》,XX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XXX著:《XXX》,XX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XXX主编:《XXX》,XXX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XXXXX的学科发展 本章主要探讨XXXXX的基本问题,包括XXXXX的基本概念、XXXXX的学科地位、XXXXX 的应用价值、XXXXX的类型和功能等问题。学生在学完本章后,应当能够:定义XXXX;认识XXX的关系;认识XXXXX的学科地位及社会价值;了解XXX及对XXXXX的要求;认识XXXXX对XXX的重要性。 一、XXXXX的基本问题 (一)XXXXX的含义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

第一章划时代的变革 1、《课程标准》的特点是什么? (1)《课程标准》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改革的精神. (2)《课程标准》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3)《课程标准》妥善处理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尤其是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和谐的发展。(4)《课程标准》指明了小语改革的方向,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学习《课程标准》与大纲的意义什么? 有利于正确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推进我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信息化给语文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1)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2)让学生学会处理信息。(3)培养学生有高效快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4、全球化给语文教育的启示是什么?(5-6) (1) 语文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开放的意识,把学生带入现代文明. (2) 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合作与交际的能力. (3) 语文教育应该渗透规范、规则、法制的意识,. (4) 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5) 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5、个性化对语文教育的启示是什么?(7) 语文教育应该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课程、教材、教法、评价各方面都应该进可能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第二章课程功能的转变 1、课程改革的关键是什么?(10)课程功能的转变. 2、课程改革涉及哪六个方面?(10) 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3、课程的三级管理指的是哪三级?(12)中央、地方、学校 4、什么是对课程功能的正确定位?(13) 以学生发展为本.(即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从注重传授知识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5、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有那些方面的影响?(13-14) (1) 文化熏陶(2)发展语言(3)启迪智慧(4)价值导向(5)陶冶情操(6)发展个性 6、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章课程性质的对比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9)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19-20)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指语文是表情达意、思维焦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指的是什么?(21) 是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 (一)教学大纲的弊端 新的课程标准之所以取代过去的教学大纲,并不只是名称上的变换,更重要的是其所包含的意义更加深广,而教学大纲则不能涵盖。教学大纲本身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存在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教学成为重要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作为素质教育的“学校知识”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认识事物与现象之结果的“实质性知识”,一般称为知识技能;二是掌握信息与知识的“方法论知识”,即学习方法;三是为什么而学习的“价值性知识”,是同克服知识的非人性化,同知识的活用相关的。教学大纲所重视的知识只是学校知识的一个方面,即知识技能的传授。这明显带有应试教育的痕迹,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必须抛弃这种过时的观念。 2.教师的教学受到严重束缚,忽视课程的其它环节 以往的教学大纲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着详细的规定,教学的中心工作在于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必须严格地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这极大地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由于教师对教学的高度重视,相应地对课程的其他方面要求有所忽视,如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评价的

指导,等等。 3.不利于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以往的教学大纲没有为教材的个性化和特色化留有空间,这是由于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具有详细的规定而且内容繁、难、偏、旧造成的。在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多样化的教材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水平学校的具体需要。但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教材的最高要求,教材编写不能突破这一限制,否则被视为超纲或者未达到大纲要求而不能审查通过,这严重影响了教材的“一纲多本”趋势的发展。 4.课程管理上的“刚性”太强,弹性不足 教学大纲对教学工作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指导和管理教师的教学,但这种硬性的管理缺乏一定的弹性,忽视了多样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特色化发展,形成了全国教学千篇一律的现象。 以上种种弊端显示了教学大纲的局限性,它必将被课程标准所代替。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①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教学大纲则关注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及管理规定

广州市蓝天技工学校文件 穗蓝技〔0000〕00号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及管理规定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落实《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标准》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教学过程和考核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管理,特制订如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及管理规定。 一、编写《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地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编写《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要准确地贯彻《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标准》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要服从课程结构与《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标准》的整体要求。 2、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要坚持系统性、发展性、和实用性三原则,确立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必须符合企业相应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3、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标准》中因各自专业特点和课程结构要求不同而有所区别,在编制《教学大

纲/课程标准》时要注意根据专业要求和课时安排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4、随着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以及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有时需要进行课程开发,新课程开发时,须要先进行企业调研,依照职业岗位要求,制订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而后再确定使用教材或编写校本教材。不能是先定教材,再依教材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三、编写《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 1、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标准》确定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和要求。 2、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把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 3、依据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找准职业岗位的工种、工序、工艺等技术核心能力,通过教学分析确定本课程标准内容和评价建议。 4、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编写,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印发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一体化课程规范》为编写依据。 四、编写《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基本程序 1、专题调研 根据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选择合适的企业或单位,开展行业企业岗位工种、工序、项目技术等所必需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调研。填写专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参见附表一),形成课程职业分析资料。 2、构建设计 根据职业分析资料,结合专业教学规律和本校实际,在教学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构建本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框架)。依据职业能力和相应的工作任务的类别,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设计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的学习“情境”。依据工作任务要求和课程内容要求设计相关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在教育学知识中,有两个非常相似的知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这两个知识点很多同学都认为是一模一样的,因此在做题时将二者等同,其实不然。 教学大纲指的是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而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并且随着新的基础改革的开展,国家教委和各地教委开始重新着手组织编写新的各科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1.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要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课程标准则强调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在教学方式上,教学大纲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课程标准则注重的是学的过程和方法; 3.在教材编写上,教学大纲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课程标准强调的是精选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更多的是一种能力; 4.教学评价方面,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也有不同,前者侧重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功能,后者则侧重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 整体来说,教学大纲是课程标准的前身,课程标准则是对教学大纲的改进和优化,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实现了其对教学的影响由直接的、硬性的、严格控制的到间接的、弹性的、具有指导性的转变。

园林花卉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园林花卉》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是建立在生物学、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基础之上,研究花卉的种类、形态、生物学习性、生态学特性、繁殖、栽培和应用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花卉种类,了解各类花卉的生物学习性、生态学特性,并能够掌握花卉的繁殖、栽培和应用的原理与技术。 1.2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成为人们高生活质量的标志性消耗品之一。消费的增长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花卉产业成为农业领域获利较大的产业之一,同时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花卉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政策、技术、资源等的合力支持,健全体制。本课程从花卉业的发展到新技术工艺的应用,全面透析花卉业发展的内涵。 建议本课程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 2.课程目标 通过讲授花卉学基本理论和栽培应用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园林花卉,掌握常见花卉的生长发育习性,同时培养学生花卉研究与生产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经营理念。 2.1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为分析和解决花卉相关技术问题提供理论的根据;提高从事花卉应用及生产的技术水平。 2.2知识目标 能够识别并合理应用常见的园林花卉,掌握花卉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和繁殖栽培的基本技术。 2.3素质目标

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开拓创新。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4.1教材及参考资料选用 4.1.1教材选用 《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崔星、尚云博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花卉学》,于学仁主编,东北农业大学出版,1997 《观赏园艺学》,车代弟主编,东北农业大学出版,1997 《园林花卉》,岳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花卉学》,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花卉教研组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2教学建议 4.2.1教学条件和环境 (1)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结合现场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 (2)注意本学科前沿新技术、新材料、新动态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3)积极开展开放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实践技能得到提高;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4.2.2教学方法 (1)由于课时所限,对指定教材在知识的结构和体系上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现行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不同之处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现行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不同之处 一指导思想不同 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比较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 二目标体系不同 课程标准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即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体育教学大纲则只有比较笼统的、操作性不强的课程目标,且教学内容、评价内容与目标要求不太一致。 三学习领域不同 课程标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它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学习领域可以脱离其它领域而独立存在。 四学段不同 课程标准是按照水平来划分学段,即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分别对应于1—2年级、3—4年级和5—6年级,水平四对应于初中,水平五对应于高中,水平六为发展性水平。按水平划分学段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发展和各地、各校情况的差异性;体育教学大纲则是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 五内容标准不同 课程标准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教学大纲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只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六教学时数规定不同 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学习内容的时数,提倡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以随时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时数和进度进行调整。如果学生较快掌握学习目标的内容,教学时数可适当减少,反之可适当增加,这就避免了那种只按教学时数和进度要求,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的机械做法;体育教学大纲则明确规定了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要求。 七评价方法不同 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体育教学大纲主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

教育学培训教学大纲

教师资格培训《教育学》教学大纲授课对象:非师范类专业学员 授课课时:40课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3课时)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广义和狭义定义。 2、教育的历史形态 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 3、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含学校教育的产生及特点),现代社会的教育(含发展的趋势:终身化、社会化等)。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普通教育学的任务(理论建设和实践运用)。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独立的标志、科学(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与理论深化,当代教育学的新趋势。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5课时) 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财力与物力),经济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制约教育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制约教育制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课程标准与课程大纲的区别是什么

课程标准与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 课程标准与课程大纲不一样。 一、全面阐述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 现行教学大纲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了叙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不过分追求概念、规律表述的准确性、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因此,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大的篇幅,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详尽的阐述。 二、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在教学方式方面,现行大纲重视知识的传承,重视较多的是科学的结论,而对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或重视不够,或根本忽略,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科学过程,而课程标准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把“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强调科学探究在课程中的作用,将学习重心从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积累过程转化。 三、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行教学大纲关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虽然在教学目的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品德教育”,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要求。而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职业教育中的××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无论在具体的知识

点还是在活动案例上都考虑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的教育作用。 四、二者的指导思想不同 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强调掌握“××知识、××能力”为指导思想,对学生要求比较模糊;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方法、措施是什么。 五、二者目标体系不同 课程教学大纲的目标提得比较笼统,教学中的操作性不强。教学内容和评价内容与目标的要求不太一致;课程标准的目标分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并且提出了学生完成目标后的具体表现。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判断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根据目标达成的情况实时修改教学措施。由于课程标准的目标的可操作性,所以教学评价就能和目标紧密结合。根据目标达成的情况对教学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六、二者学习领域不同 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知识来划分学习领域的,每一章独立存在,而形成相应教学体系。课程标准是按任务或模块划分学习领域,各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 七、二者评价方法不同 教学大纲主要是对学生掌握各章的知识、技能的程度进行评价,

2020年整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名师精品资料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 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相比,在理念、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变化和调整。 一、目标的差异 1.目标的内容不同 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的宗旨。 教学大纲的具体目标是: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更全面地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其特点是: (1)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学科整合的现状,加强了化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3)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选择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了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即发挥了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 .关于目标要求,二者有不同的分类和表述 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共六个层次,而课程标准则把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方 面共八个层次,并且在叙述方面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避免过于简单化,如 握”,并增加了体验性学习目标。 二、内容的差异 1.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全面而详尽 (1)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性质的同时,具体地提出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并对课程标准中所涉及到的目标要求作了说明。而教学大纲在这一部分仅对课程的性质作了简单的说明,并将目标要求的说明作为大纲的附录在最后简要列 出。

办公自动化-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办公自动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办公自动化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计划学时:60学时学分:4学分 授课对象:计算机专业学生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⑴课改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司的日常管理及解决各项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提高办公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益的关键因素。在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中,有不少学生毕业后到公司或企事业单位从事秘书或文员的工作。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很多院校开设了办公自动化这门课程,用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的能力。 随着我国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上高职院校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一部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还是重复讲授中学或是小学老师已经讲过的内容,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教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用任务教学法讲解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日常办公事务,提高办公效率。 ⑵课程定位 《办公自动化》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及Office办公软件知识的基础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领域中的最常用的应用软件,掌握利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原理及方法,并能熟练使用OFFICE及其捆绑组件实现电子化办公。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很强的课程,内容横跨文理科和软硬件,教学时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为主,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大量的上机实验,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必读

交通职业学院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工作规程 一、目的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计划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教师授课、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评估和检查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为确保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及实施规有序,保证人才培养达到质量标准,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围 适用于本院所设置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选用、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实施及更改。 三、责任分工及工作程序 1.各系负责分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没有适用的,由教研室组织制订,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系(部)主任同意后汇编成册,报教务处。 2.基础教学系及所属教研室:负责学院各专业的基础课、“两课”、健康教育、艺术鉴赏等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选定和编写工作。 3.体育工作部负责体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编写。 4.教务处报学院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主管院长批准执行,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5.系、部、教研室应对任课教师执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课程教学大纲的执行。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妥善处理,并报教务处。 6.教务处负责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对各系、教研室、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 7.主管副院长负责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实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决定奖惩。 四、工作要求 1.各专业各课程都必须有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教学大纲(课程标

准)。凡已通过教学改革,进行课程体系整合序化的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应制定相应课程标准;一般专业或课程必须有教学大纲(后附考核方案)。 2.教学大纲编制和下达的时间 各系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批准后,即组织教研室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下达《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任务书》,应在二个月编制出下一个学期应开课程的教学大纲; 教务处应于每学期放假一个月前将审查批准后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下达到各系部;教务员应在放假前一个月把《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连同教学任务书一起下达到各系、任课教师。 3.教学大纲的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和更改。 教研室接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任务书后,应在规定的时间,按本程序的要求组织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交专业负责人审核后报系部主任批准; 系部报经教务处审核后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上交主管副院长批准后才能执行; 经主管副院长批准执行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由教务处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各系、教研室接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后应及时连同教学任务书一起下达到任课教师; 对已经审批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如在教学容和教学进度方面有较大变动,须由任课教师提出变动意见,教研室研究,并报系、教务处审查,经主管副院长批准后执行。 五、附件 1.《教学大纲编制要求》 2.《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3.《考核方案制定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