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策略的运用

浅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策略的运用

浅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策略的

运用

杨倩

在幼儿园教育中,

音乐就是一门充满灵性色彩与智慧光芒的艺术学科,

也就是向幼

儿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学习音乐的动机并非为主动完成教师预定的教育目

标,而就是服从于自身兴趣与需要。因为音乐本身的特点

---它的节奏与动感旋律会让幼儿感受到最强烈的审美享受,使她们对音乐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与兴

趣,但这种兴趣往往就是带有明显情绪色彩的浅层兴趣,极易转移与波动,如果教师的教育策略偏离了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与规律,无视幼儿的兴趣需要,一旦幼儿的兴趣点不再集中于音乐活动中,教师便很难控制幼儿的行为,致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或过于兴奋、不听指挥,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或制造出与音乐活动无关的新的兴奋中心,招致同伴争相模仿;或反应冷漠、表情麻木,被动应付教师要求。无论那种情况发生,都会让教师失望、沮丧、烦躁甚至恼怒,进而丧失继续组织教学活动的热情而草草收场。

长此以往,不但会使幼儿厌恶、惧怕音乐学习,还会使教师在心灵深处逐渐积累起对音乐教学活动甚至对幼儿的消极情绪,严重阻碍师生的成长。如果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准确把握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与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幼儿原有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导向内化,将浅层的兴趣与热情转化为幼儿主动学习音乐的内驱力,并逐步引向自我欣赏与获得满足感上,

延展到对新的音乐活动需求与期待上,才会使幼儿真正成为音乐

活动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以下就是笔者在自我实践的研究与反思中体悟到的幼儿园

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策略的运用之浅见。

一、自我调控,使教师情绪情感表达同时与音乐与幼儿发生共鸣。

音乐就是一种善于描绘情感的艺术,

幼儿要真正从音乐中获得美感,就必须准确而深刻地体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涵。由于幼儿就是人群中情绪情感易感性最强

的群体,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情感就是影响幼儿情绪情感的主要因素,也就是教师可自我调控的教育因素之一。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切不能有毫无顾忌、任其发展的绝对自然主义的情绪渲泄,而应该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有意识、有目的地随时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调控在与教育目标与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相匹配的状态上。如果作品就是较宁静、安详的,教师的情绪情感就不能太夸张;如果作品就是欢快、热烈的,教师自然也要情绪高涨,

为教学活动创设一种与作品相协调的带有整体审美情境的教学情绪场。在这点上,教师不仅要学会靠自己的个人魅力渲染气氛, 更重要的就是要使自己的表情、动作、嗓音等与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达到与谐统一。如小班音乐欣赏活动《摇篮曲》,在教学开始环节,教师可用十分柔美的声音范唱,轻柔的动作哄“娃娃”睡觉,营造一种温馨、恬静、优美且具梦幻色彩的氛围。

当幼儿接收到教师传递给她们的这种情绪信息时,也会很自然地轻轻抱起自己的“宝宝”,俨然自己就就是作品中周身散发着深情与浓

浓爱意的“妈妈”,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这种充满温暖的音乐情境中感受、体验并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教师理智地调控自己丰富的情绪情感,才能与作品的思想及幼儿的情绪体验

达到同一频率,教师与幼儿在感受美与表现美的互动中,

有了心灵的接触,师幼才会产生认识、思维与情感上的共鸣。

这样,幼儿便会自然而然跟随老师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建立规则,保证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维护音乐活动的审美秩序。

建立规则,就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育策略,其作用

在于满足幼儿对秩序的需求,防止因幼儿个人的自由散漫行为对幼儿群体的良好学习状态产生消极影响,导致教师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劝说、安抚与等待游离于音乐活动之外的幼儿,造成教学时间的白白耗费。如在音乐活动中必须建立听音乐指令行动的规则,要求幼儿在音乐指挥下起立、坐下、上座位、下座位、取乐器等,建立唱歌、表演之前倾听前奏的规则,演奏活动时瞧教师固定手势语言控制自己行为的规则等。同时,在培养规则意识方面,教师还应让幼儿养成一种与集体协调一致的观念与技能,自觉维护集体活动的秩序与音乐的整

体形象,并逐步使幼儿明白这些行为规则对她们自己参加音乐活

动的积极意义。如在玩音乐游戏

《瞧朋友》时,教师应事先讲明游戏规则:“想玩这个有趣的游戏,大家必须在唱完‘请把门儿开’这一句后立刻管好自己的小嘴巴,要就是谁说出这个被猜小朋友的名

字,这个游戏就一点儿也不好玩了”。若教师预计幼儿在下面的活动中可能会发生失控行为时,应预先用积极的语言让幼儿理解某种控制规则就是活动审美趣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组织韵律活动《小精灵》

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幼儿:“如果小精灵的脚跺得太响,就听不见音乐什么时候告诉我们要变成小种子了……”。

建立规则,并要求幼儿遵守规则,不仅能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维护音乐活动的审美秩序,而且对帮助幼儿逐步建构对社会生活秩序的责任感,形成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律性社会人格品质都有着长远的意义。

三、注重体验,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音乐学习。

音乐感知心理与音乐教学心理研究表明:音乐学习不仅就是一种听觉感知活

动,

而且就是一种多通道参与学习的体验活动。

所以,要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音乐

的积极性、创造性,丰富、强化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体验并享受音乐艺术的美,就必须调动幼儿除听觉以外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音乐学习。如跟随音乐做动作、歌唱与演奏打击乐器的运动觉参与,在音乐伴奏下欣赏或创作美术作品的视觉参与,听音乐欣赏、表演或创作语言文学作品的言语知觉参与等。但并不就是所有的音乐活动都需要各种方式的累加与堆砌就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就是不同的音乐活

动要根据活动目标内容与作品风格考虑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对

幼儿的音乐学习才就是合理有效的。如音乐活动

《好娃娃》

该作品音域较窄,歌词简明易懂,可只采用歌唱与动作表演的方式学习。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主题鲜明,结构工整,节奏短促跳跃,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可采用创编图形乐谱进行打击乐演奏的方式参与感知、理解与表达作品。而有些音乐作品就是用

音乐语言描绘的一个个回肠荡气、跌宕起伏的故事,结构较复杂,乐曲情绪在每一乐段都有变化,幼儿较难理解与把握,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死》就就是这种类型的作品。要引导幼儿欣赏这首经典乐曲,理解体验作品内容与情感,教师可将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的方式有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伴随乐曲,用忧伤、凄婉的语调讲述王子与被魔法师变成天鹅的公主曲折动人的故事——观赏

影像资料《天鹅湖》片段,再次讲述故事——启发幼儿讲述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最忧伤,体验忧伤的情绪

——在音乐背景衬托下,

师生共同带着忧伤的情绪扮王子寻找呼唤公主——选用

自己认为表示忧伤的颜色描绘布置周围场景——幼儿自由选择教

师提供的服装、道具、化妆品扮演王子或公主,在乐曲声中演绎这段凄美动人的故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幼儿听了、瞧了、说了、画了、做了、表演了,音乐欣赏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方式自然“合成”,使幼儿多视角、多层面、多渠道了解了作品内容,体验了作品情感,并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对作品的理解与想象。

四、用心观察,了解幼儿需求,捕捉教育契机。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锐地察觉她们的需要”就是新《纲要》

对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而在现今强调发展幼儿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行为更就是被提到了重要地位,

只有随时密切观察幼儿的反应,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幼儿的困难与需求才能捕捉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反应范例,因势利导,对幼儿进行

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在音乐活动《小鸟飞》“小鸟”们听音乐自由飞翔、嬉戏的这一环节中,孩子们忘我地表现着自己心中的小鸟,

却又不时被她人碰到或撞到别人,这时,一“小鸟”的翅膀被碰掉了,教师发现这一情况,为她装好翅膀,并及时捕捉到这一教育契机,便以语言伴随动作,用鸟妈妈的口吻对全体幼儿说:“孩子们,大家在一起玩的时候,一定要用眼睛的余光注意瞧周围,如果身边的小

鸟向上飞,您就应蹲下;它张开翅膀,您就应将翅膀它快速朝您飞过来,您就要学会绕开,尽量不要互相碰着,这样我们就不会受伤,而且会玩得更开心!”几次游戏后,幼儿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学会了通过改变动作姿态、幅度以及行进方向、速度等来避开干扰并互相配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空间里轻松找到了合适的个人位

置。在不中断活动的情况下,教师将培养幼儿空间共享能力与学会控制自我行为的教育内容不着痕迹地负载

在游戏情节中。

五、变换角色,创建适宜的师幼互动。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的角色转变已成为建构适宜师幼关系、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变换,因音乐活动的特点有了新的特质与内涵,它不仅要求教师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经常变换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扮演艺术情境中的某

个角色,或充当幼儿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指挥者、领导者、督促者、合作者、反馈者、评论者等,还需要教师从教师或扮演的非教师角色中退出来,包括心理上与空间上的退出。角色退出就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弱化对幼儿支持的一种有效策略,就是发展幼儿

自我教育及相互学习意识与能力,创造幼儿自由实践与表达机会的重要手段。教师的退出一方面体现在与幼儿的接近程度方面,越小越弱的幼儿需教师离她越近,随着幼儿能力的增强与对某个活动熟悉程度的增加,教师可逐步退到离幼儿较远的空间位置

上去。另一方面,教师的退出还体现在教师权威性参与程度方面,幼儿越小越弱,对活动越不熟悉,教师的权威性参与程度就应越高,

而且还要做到依观察到的幼儿表现情况灵活掌握退出的时机与程度。如在创造性音乐活动《跳舞毯》中,

教师可这样处理角色退出:

先带幼儿做动作——依然带幼儿做动作,但时常停

下来观察幼儿的反应——有帮助地使用

“小老师”——及时隐退,大胆放

权,独立使用“小老师”——不用“小老师”, 偶尔用语音、体态进行暗示性帮助——再次退出成为旁观者,或退到与幼儿一样普通参与者的位置,与幼儿共同享受在跳舞毯上自由创编节奏与动作的快乐。教师这一连串随幼儿能力不断提高与掌握熟练程度的增加而进行的角色变换,使教师成为积极有效师幼

互动的调控者,胸有成竹地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走向,有效推动着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进程。

六、善用鼓励,激发幼儿更强烈的学习动机。

鼓励就是教师对幼儿无限爱意的传递,就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教

师赠予她们弥足珍贵的愉悦体验,更就是激发幼儿内心张力不可

或缺的外部驱力。音乐活动中的鼓励主要就是为了培植幼儿自信,激发她们更强烈的学习动机,而这种鼓励要渗透于音乐活动的动

态过程中。对幼儿来讲,她仅仅能参与活动全过程,需要鼓励;她只能完成某项活动要求或内容,也需要鼓励;幼儿缺乏自信,在活

动中退缩或进退两难时,教师的热情邀请、打气鼓劲、支持帮助,就是鼓励;激将幼儿勇敢地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新活动要求,也就是鼓励。除语言鼓励之外,教师还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传递自己心灵的语言,

一个赞许的颔首,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期待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都能让您向幼儿表示:我瞧见您,注意您了!您进步真大!

做得好,就就是这样!请继续……不同程度、方式的鼓励会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如沐春风,享受通过自己努力而被教师肯定认可的快乐,

而这种快乐又会支持着她们将这种“您能行”的外来信息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更好地与教师合作、呼应,在教师为她们创设的活动情境中积极地学习,形成自我肯定的意识,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积累,就会沉淀为一种成功感,从而在幼儿心里播下自信的

种子,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更浓厚的兴趣,幼儿对下次活动的期待与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也会应运而生。

一个让幼儿获益颇丰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并灵活运用有效教育策略,更需要教师将这种“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为幼儿今后迁移这种策略积累经验,促进幼儿主学习,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成功的音乐教学活动,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结构与教学节奏,教师只有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中起承转合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富有艺

术美感,让幼儿在一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动静交替的动态艺术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从而让师幼共同获得音乐活动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