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象山港旅游规划文本(初稿)

象山港旅游规划文本(初稿)

象山港旅游规划文本(初稿)
象山港旅游规划文本(初稿)

目录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条件 ........................................................................................... - 3 -(一)发展优势 ............................................................................................................... - 3 -(二)存在问题 ............................................................................................................... - 4 -(三)发展机遇 ............................................................................................................... - 5 -(四)象山港区域的旅游发展特征 ............................................................................... - 6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 - 8 -(一)指导思想 ............................................................................................................... - 8 -(二)发展定位 ............................................................................................................... - 8 -(三)发展目标 ............................................................................................................... - 9 -(四)发展原则 ............................................................................................................. - 12 -三、旅游形象与营销推广 ......................................................................................... - 13 -(一)总体形象 ............................................................................................................. - 13 -(二)市场定位分析 ..................................................................................................... - 14 -(三)实施整合营销 ..................................................................................................... - 15 -四、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 - 17 -(一)空间结构 ............................................................................................................. - 17 -(二)功能布局 ............................................................................................................. - 17 -(三)未来适宜建设用地 ............................................................................................. - 20 -五、产品体系与项目布局 ....................................................................................... - 21 -(一)建立国家公园产品体系 ..................................................................................... - 21 -(二)重点建设项目布局 ............................................................................................. - 22 -六、城镇旅游与乡村旅游 ......................................................................................... - 23 -(一)旅游城镇分级发展 ............................................................................................. - 23 -(二)旅游乡村建设发展 ............................................................................................. - 24 -七、岸线旅游与海岛旅游 ....................................................................................... - 26 -(一)岸线旅游利用 ..................................................................................................... - 26 -(二)海岛旅游开发 ..................................................................................................... - 27 -

八、重点领域与产业发展 ......................................................................................... - 27 -(一)旅游重点领域 ..................................................................................................... - 27 -(二)产业融合发展 ..................................................................................................... - 29 -九、环境保护与景观建设 ......................................................................................... - 30 -(一)生态环境保护 ..................................................................................................... - 31 -(二)景观建设提升 ..................................................................................................... - 32 -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 33 -(一)综合交通设施 ..................................................................................................... - 33 -(二)旅游服务设施 ..................................................................................................... - 35 -(三)基础设施建设 ..................................................................................................... - 36 -十一、近期规划建设重点 ......................................................................................... - 37 -(一)加快培育六大功能区块 ..................................................................................... - 37 -(二)加快推进五大工程 ............................................................................................. - 39 -十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 43 -(一)加强统筹领导 ..................................................................................................... - 44 -(二)强化政策统筹 ..................................................................................................... - 44 -(三)健全项目监管 ..................................................................................................... - 45 -(四)优化资源利用 ..................................................................................................... - 46 -(五)发挥市场作用 ..................................................................................................... - 46 -(六)完善公共服务 ..................................................................................................... - 47 -

象山港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2014-2030)

象山港区域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三角地区南翼,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良好。这里不仅是宁波市重要的生态涵养地,是浙江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地理单元,也是宁波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域。浙江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六个加快”战略加快实施,象山港区域生态环境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区域旅游发展面临重大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建设象山港国家公园体制,进一步推进象山港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建设现代都市和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自2006年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布实施《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纲要(2006-2020)》和《象山港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以来,象山港区域旅游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旅游市场发展迅猛,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点区块有序推进,为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型港湾奠定了较好基础。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区域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旅游法》和《国民休闲纲要》的颁布实施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象山港区域旅游发展环境和旅游市场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的《象山港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区域旅游发展要素制约等问题开始显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亟待提升。根据《象山港区域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2012-2030)的要求,特对《象山港区域旅游发展规划(2006-2020)》

(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修编。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北仑区白峰镇、梅山乡、春晓镇,鄞州区瞻岐镇、咸祥镇、塘溪镇,奉化市松岙镇、裘村镇、莼湖镇,宁海县西店镇、深甽镇、强蛟镇、梅林街道、跃龙街道、桃源街道、桥头胡街道、大佳何镇,象山县西周镇、墙头镇、黄避岙乡、贤庠镇、大徐镇、涂茨镇等23个乡镇(街道),增加了深圳镇,陆域面积调整为1775.83平方公里,海域范围保持不变,面积为920.87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4年至2030年。其中近期规划到2016年,中期规划至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规划》以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思想,以《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30)》为基本准绳,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民休闲纲要》、《旅游规划通则》、《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年)》、《宁波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宁波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国家法律、政策和有关规范。并与各县(市、区)相关规划保持衔接。

《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发展方向,以打破区域内制约旅游发展的行业壁垒和区域壁垒为主要难点,以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为突破口推动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发展国家公园下的各类自然生态公园体系、人文休闲公园、主题系小镇产品体系为创新点,完善区域内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区

域内的三大生态休闲景观廊道,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性利用和整合开发,推进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努力把象山港区域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地方文化特色突出、休闲度假功能齐全、公共服务完善的国内一流的闲度假目的地。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条件

(一)发展优势

1、交通区位大为改善。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同三高速宁波段以及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尤其是象山港大桥及连接线建成,沿海中线道路建成通车,区内外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象山港区域距宁波市区仅30分钟车程,已纳入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3小时交通圈,对外交通的便利性大为提高。

2、空间格局逐步清晰。随着《象山港区域保护与利用规划(2012-2030)》的实施,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区域内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逐步推进,生态保护区逐步完善,象山港区域的空间功能布局更加清晰,区域旅游发展的功能间格局也更加清晰。

3、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山林养育得到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批乡镇自来水厂及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或扩建,总体上,象山港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所遏制。旅游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在市、县两级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及市象山港区域统筹发展办公室的领导下,“1+6+x”的

区域规划体系基本形成,象山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旅游项目管理等政策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市区(县)两级旅游部门与相关产业部门建立起了联络员会议、信息通报等制度,基本形成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查、年末有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在市本级“南统筹”专项资金中用于旅游发展的比例有所增加。

(二)存在问题

1、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完善。象山港区域分属五个县(市)区,存在多个管辖主体,各地、各部门对象山港区域旅游发展的认识不尽统一,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冲突时有发生,统筹协调的难度较大。因此,在象山港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加大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问题上迫切需要强化统筹谋划、协调管理,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投资审核、政策出台等体制机制。

2、旅游规划体系尚不完善。区域内除了象山县完成了《环象山港区域旅游规划》外,各区县尚未就各自县市区的象山港区域做出旅游发展深化的规划,各区域的重点项目和发展格局仍未完全清晰化,旅游发展的重点空间和领域仍不协调和完善,

3、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比重较小。海岛、岸线、滩涂、山体等是象山港区域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沿港滨海地区开发步伐明显加快,但是旅游业对海岛、滩涂、岸线利用量较小,存在着资源占用不尽合理、开发水平不高等问题。“十一五”期间,岸线长度减少11.7%;到2010年底,自然岸线仅占不到20%。象山港区域码头18个,其中17个为业主码头,旅游码头建设进程缓慢。

4、旅游项目开发进展迟缓。目前,符合区域优势资源禀赋的海洋旅游与生态休闲等高端服务业发展缓慢,梅山到和深甽区块相对较快之外,其他区域的旅游开发整体呈现散小弱的特点,区域的旅游休闲服务功能配套不完善,尤其是水上交通体系发展缓慢,这既与区域优势资源价值相背离,也与区域整体功能定位严重不符。

5、旅游环境与设施亟待提升。海水资源环境恶化趋势没有根本扭转。象山港区域水体交换周期长,自净能力弱,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目前海水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工业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治理,尤其是沿海电厂不仅对区域内的空气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更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景观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制约了所在区域的旅游投资。此外区域内旅游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仍然是短腿,旅游安全等公共服务产品发展仍然较慢。

(三)发展机遇

1、国家公园成为生态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为了进一步增强生态功能区域的保护力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机制。象山港区域是我国东部沿海不可多得的优良港湾,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象山港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提升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资源。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能够更好地保护象山港区域的生态环境资源。

2、海洋经济成为沿海区域发展新引擎。进入21世纪,我国全面开启了海洋开发的新纪元。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明确了宁波核心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优良生态环境使象山港区域成

为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性资源,海洋资源组合优势突出,滨海旅游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契机。

3、海洋旅游市场规模潜力巨大。进入新世纪以来,东亚太国际旅游占世界份额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后起的国际旅游热点。国际旅游热点向东亚太地区转移。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未来10年间,亚太地区旅游业增长速度仍将高于世界其它地区,亚洲旅游市场正在形成互动和多赢的形势。当前,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长三角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接近1万美元,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1.6万美元,已全面进入休闲度假时代,经济社会加快转型,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以3S(阳光、沙滩和海浪)为代表的海洋休闲度假市场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为象山港区域的旅游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4、“六个加快”战略对象山港区域旅游发展提出新要求。实施“六个加快”战略为象山港区域旅游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象山港区域生态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优越,资源价值凸显,新农村建设和新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已经成为宁波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成为是宁波构筑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重要空间,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平台。

(四)象山港区域的旅游发展特征

1、基本特征

象山港区域旅游业由内生性向内生型与外源式相结合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与相关产业融合、与城

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更加紧密,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推手。

2、主要特点

目前象山港区域旅游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投资开始由本土化的资金向本地资金与外来的资金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旅游投资业态由单一型的多元复合型转变,新兴休闲、娱乐和度假的业态开始兴起。二是旅游项目由小体量小规模开始向大规模大体量与小体量项目结合发展,开始由数量性扩张向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进。三是旅游项目开发不再是各区县单打独斗的孤立开发,开始进入区域整合发展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到周边的竞合关系,考虑与外部空间项目甚至是舟山的旅游项目的联系和线路组织。四是旅游市场开始转向本地市场与外地市场的结合的大发展时期,旅游市场由两极化发展进入到大众旅游的休闲旅游时期。五是旅游发展开始深度向相关产业的支撑、融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服务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

3、主要矛盾

今后一段时间,传统发展模式下的旅游产品、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与大众化时代的海洋旅游休闲的需求矛盾,仍然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旅游发展的主要矛盾。依靠体制机制的创新、商业模式的的创新打破行业壁垒和区域壁垒,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关键。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重大机遇,在进一步强化区域统筹发展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方向,以提升区域的旅游休闲功能主体地位和产业规模为主要任务,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和公共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海洋旅游新业态,着力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加强生态保育和环境景观建设,将象山港区域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旅游功能完善、休闲度假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的全国著名的国家海湾公园。

(二)发展定位

1、国内著名的海湾型国家公园。优化区域旅游休闲度假结构和空间布局,积极发展海湾生态休闲功能,推进生态休闲与文化、与渔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建设建立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力争到规划期末把象山港区域建成大东海区域一个环境友好型的国家海湾公园。

2、长三角地区重要休闲度假港湾。依托优势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海上运动、尚品购物等产业形态,努力把象山港建成为长三角地区独具魅力的休闲度假港湾。

3、浙江省生态海洋旅游示范区。加快培育海湾游艇、海洋生态

科考、海湾休闲运动、海洋文化体验、海岛度假等战略性新兴旅游业态,做精做优现代海洋休闲度假业,适度发展海洋旅游装备等产业,全面推行低碳环保的环境友好型的海洋旅游方式,将象山港区域建设成为浙江海洋旅游发展的示范样板。

4、宁波城市一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空间。以宁波市加快构筑现代都市为契机,推进象山港区域和中心城区旅游的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着力培育环象山港滨海特色旅游休闲带,将象山港区域建设成为宁波建设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新空间和新名片。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14-2016)

到2016年,海洋生态旅游发展成为遏制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主要途经,休闲度假作为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围绕六大旅游重点功能区块建设重点,不断提高区域海洋旅游产业的比重和地位,长三角地区重要休闲度假港湾初具雏形,旅游接待游客规模达到600万人次,旅游过夜人口达到60万人天数。

----六大旅游功能区框架形成。六大旅游重点功能区规划体系完整明确,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加有力,项目招商和建设有序推进,六大旅游休闲版块内的休闲度假项目快速推进,初步形成象山港区域内六大旅游功能区块的基本框架,成为区域主要的旅游吸引力。

----主题城镇建设迈上新台阶。以休闲度假为主导方向,以各类自然和人文的休闲旅游区为亮点,结合城镇建设、依托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大力推进春晓镇、塘溪镇、莼湖镇、深甽镇、强蛟镇和涂茨镇

全镇域旅游开发,到2016年,初步形成象山港区域旅游主题小镇的发展雏形。

----海岸海岛旅游实现新突破。北仑梅山岛、奉化悬山岛旅游开发加快推进,宁海横山岛群和涂茨休闲岛的旅游开发进入实质启动阶段,游艇游船项目建设有力推进,连岛海上交通及旅游游船实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象山港区域的海上旅游项目。

----生态休闲旅游优先快发展。自然生态景区得到快速发展,以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的机制效果开始显现,海洋旅游发展成为区域生态保护利用的示范和排头兵,率先实现旅游项目设施的污染控制,争取在2016年底建成3-5个自然生态旅游区,形成1-2个省级生态旅游区,争创1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旅游休闲地位进一步强化。区域内休闲度假氛围逐步形成,休闲度假与相关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休闲度假功能及旅游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以旅游休闲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开始显现,旅游业开始成为象山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

2、中期目标(2017-2020)

到2020年,国家公园体制基本建立,海洋旅游生态环境环境趋于改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浙江省海洋休闲旅游基地地位更加巩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旅游重点功能区块建设成效显著。以国家海湾公园为主要载体的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基本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休闲度假港湾地位基本确立,规划期末区域旅游

接待游客数量达到1000万人次。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基本确立。初步实现区域的一体化统筹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公众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更加巩固,考核评估、督查激励机制更加完善,规划管理、项目审核、生态补偿、投融资等机制更加健全。

----旅游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六大旅游功能区块基本建成,以生态自然旅游区、人文休闲旅游区和各类旅游城镇、旅游乡村的建设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海岛休闲旅游快速发展,主题小镇建设成效明显,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不断深入,旅游区域占整个区域空间的比重超过50%。

----旅游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在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基础上,生态旅游空间不断优化,休闲度假产品加快发展,旅游产品体系更加丰富,生态旅游休闲成为区域主导产业之一,“象山港”成为长三角区域海洋休闲旅游的重要品牌。旅游业实现总收入年均增长15%,旅游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30%。

----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一环两纵多联结”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区域融入宁波市区半小时、杭州两小时和上海三小时交通圈,区内陆地海上交通便捷通畅,“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要素基本完善,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旅游信息系统和旅游安全设施全面发展,智慧旅游深入发展,

----城乡旅游协调发展。主题城镇旅游、特色乡村旅游和各类旅游休闲景区协调推进,城乡旅游公共接待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旅游

发展成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规模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过夜人口达到180万人天,区域旅游服务从业人口总规模达到5000人,建成一批初具特色的现代化滨海旅游主题小镇,建成一批生态海湾特色明显的旅游特色村,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清晰、宜居宜业的国家海湾公园新格局。

3、远期目标(2020-2030)

国家公园体制下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效益显著,生态环境十分优良,城乡环境宜居宜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全面形成,最终建成全国著名的蓝色生态休闲港湾—象山港国家公园。旅游业成为区域主导产业,陈我给带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引擎。

旅游城镇和乡村旅游建设高度融合,旅游中心城镇规模扩大、品质提升,辐射能力明显提高,城乡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显著提高。到2030年,区域旅游接待总规模达到2000万,区域内过夜人天数达到400万,基本建成宁波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重要功能区。

(四)发展原则

1、立足保护为本,推进转型发展。着眼于区域生态相对脆弱、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效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加大休闲度假开发投入力度,促使资源优势向景观环境优势、旅游产业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转化,以高水平开发促进高标准保护,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2、立足资源整合,推进特色发展。继续强化区域内海、山、岛、

渔、港等资源整合,形成组合优势和发展特色,大力发展滨海生态旅游、海洋休闲娱乐和养生健身旅游,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与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推进生态旅游、海岛旅游开发和旅游小镇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区域旅游产业体系。

3、立足统筹协调,推进有序发展。象山港区域发展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必须通盘考虑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综合把握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潜力,在岸线利用、滩涂围垦、城镇建设、项目布局等方面,加强旅游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管理,努力做到整体推进、统筹兼顾、有序发展。

4、立足体制保障,推进创新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加大投入和强化管理并重,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合理确定市县两级权责关系,健全项目审批、规划管理、转移支付、投资融资等机制,为象山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旅游形象与营销推广

(一)总体形象

1、旅游总体形象

坚持以“象山港·翡翠湾”为区域旅游的总体形象,继续强化突出象山港区域生态绿色的品质海岸,大力宣传和展现象山港区域陆海交融、区域交融、文化交融、古今交融的休闲度假港湾的品质魅力,

致力于区域成为保护海湾自然遗产资源和东海文化资源的典范。通过总体形象引导完善区域的旅游功能,进一步增强区域旅游发展的愿望和信心,将象山港区域打造成为中国大东海区域的绿色生态港、休闲度假港、文化创意港、海上运动港、尚品购物港。

2、形象宣传口号

围绕象山港区域“象山港·翡翠湾”的总体形象,以“东海翡翠湾,休闲象山港”为主打宣传口号,针对不同区域市场选择不同的宣传口号进行营销宣传,重点体现象山港区域高品质生态环境的休闲度假港湾的特色。树立起象山港-大东海的生态休闲港湾的海洋旅游目的地形象。

(二)市场定位分析

1、市场区域定位

象山港旅游区域是面向国内外的滨海休闲市场。长三角地区是象山港区域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客源市场。象山港区域的旅游市场空间定位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都市圈为重点市场,同时辐射国内外其它地区。

一级市场:长三角区域内的主要城市,重点开发生态体验观光、海湾休闲度假市场及第二居所。

二级市场:环渤海湾、珠三角和华东其它地区,以感受绿色、现代、文明的海湾旅游目的地为吸引;带动观光、考察、商务休闲与文化体验。

三级市场:国内外其它地区的商务会展、合作交流、蜜月旅行。

2、象山港旅游区域游客规模预测

参照宁波市旅游总体规划对宁波游客增长的预测,结合象山港旅游发展适度超前的设想,确定该区域游客的规模增长率,年游客接待量增速保持在15%以上,预期到2020年游客发展规模为:

表3-1 游客规模发展预测表

(三)实施整合营销

逐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下的整体形象宣传营销宣传机构,明确政府与区域内旅游企业的分工,实现营销资源整合、区县联合、景区合作。强化滨海休闲主题,着力于树立生态型旅游品牌、发展滨海休闲产品线,加强节事活动的宣传促销。加强网络营销和数字化营销手段应用,注重品牌推广与产品促销相结合、活动创意和产品设计相结合、宣传促销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形象传播与渠道建设相结合。

1、强化休闲主题

以休闲概念作为基本营销策略,不断增强产品吸引力,拓展市场接待容量,提升向观光和度假市场扩张的品牌张力。

2、明确两大目标

品牌目标—以“象山港翡翠湾”为主打形象,着力打造象山港区域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知名度,提升旅游产品体系的吸引力、影响力,扩张在国内休闲旅游市场的美誉度。

营销目标--在长三角3小时都市休闲圈内建立稳定的核心客源市场,大力拓展中远距离的增量客源市场。

3、着力三条主线

以滨海休闲为产品发展主线,着力发展生态海岸、主题小镇、休闲港湾和第二居所等拳头项目,建立象山港区域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休闲目的地;

以生态环境为品牌发展主线,强化象山港区域的美好环境下的休闲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

以节事活动为宣传促销的基本形式,象山港区域应积极研究、开发和引进各类大型的文化、展会、节庆和专项特色旅游活动。对应市场和形象的不同层面需求,经常性举办滨海旅游大型活动。

4、推进分步实施

近期(2014-2016)为形象建设期,营销的重点是旅游总体形象宣传,通过对长三角区域重点客源市场的大力形象促销,树立象山港国家公园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影响力。

中期(2017-2020)为主题产品宣传期,营销的重点是特色主打产品系列的推广宣传,通过特色重点项目产品和线路促销,使旅游形象趋于立体和丰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远期(2021-2030)为目的地营销期,营销的重点是以海湾型国家公园的形象宣传为手段,强化象山港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营销。

四、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一)空间结构

按照“点面结合、陆海统筹”的原则,实施“以轴串点、点轴联动”的开发模式,构建“三带六区”的空间结构。

“三带”即海上活动带、海岸风情带以及山地休闲带。

“六区”即北仑滨海新城区块、鄞州大嵩新区区块、奉化渔港海岸区块、宁海运动海湾区块、宁海温泉森林区块以及象山西沪海港区块六个功能区块。

(二)功能布局

1、三带

(1)海上活动带。主要是指象山港湾内的海域及其海岛部分。依托象山港区域自然水域水面风浪平静、水体质量优越、岛屿礁滩众多的独特优势,结合形式各异的水上交通(游艇、游船、邮轮等),重点发展以海上观光、海上娱乐、海上运动、海上商务、海上美食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形成码头广布、航线众多、内容多样的旅游活动海域。

(2)海岸风情带。主要包括陆地上沿靠港湾区域。依托象山港区域海岸沿线生态环境良好、滩涂岸线绵长、渔业资源丰富的明显优势,结合功能齐备的旅游城镇(旅游新城、主题小镇、特色小镇等),积极推进以生态走廊为主要形象的环港公路,重点发展以滨海度假、滨海娱乐、滨海休闲、滨海商务、尚品购物、文化展示、渔业观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形式各异的风

情岸线,为海上活动带以及山地休闲带的功能拓展提供有力保障。

(3)山地休闲带。主要包括区域内的非靠近港湾的山地区域。依托象山港区域山地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覆盖广泛、景观类型多样等的天然优势,结合特点鲜明的旅游乡村,充分利用以山地森林为主要特征的环境基底,重点发展以山地度假、山地休闲、山地运动、森林观光、森林探险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努力培育以生态养生、郊野休闲、乡村疗养为主题形象的功能轴带,为海岸风情带的内容补充提供必要支持。

2、六区

(1)北仑滨海新城区块(滨海娱乐区)。包含春晓、梅山以及白峰三个乡镇,总面积约225.09平方公里。区块基于滨海新城以及保税港区的设施建设,按照滨海新城的战略规划,围绕梅山水道的功能打造,积极发展滨海休闲、滨海娱乐、滨海度假、商务会展、体育运动等旅游项目。同时充分协同春晓片区、上阳片区以及郭巨片区的旅游项目,全力打造富有激情活力的滨海娱乐基地。重点项目包括利用梅山水道两岸发展梅山湾旅游度假区、利用春晓汽车贸易基地发展汽车文化公园、利用郭巨区域的山地森林发展森林公园等。

(2)鄞州大嵩新区区块(海洋科技区)。包括塘溪、咸祥、瞻岐三个乡镇以及鄞州经济开发区,总面积约253.14平方公里。区块基于大嵩新区的建设发展,按照大嵩新城的概念规划,围绕大嵩水系的河网治理,积极发展商务会展、生态观光、文化创意等旅游项目。同时逐步整理大嵩新城的沿海岸线,切实发展滨海休闲、滨海娱乐、滨

乡村旅游平时作业一(电大)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实务平时作业1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文本编制一般分哪几个结构()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背景篇 b. 现状篇 c. 规划篇 d. 构思篇 e. 保障篇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解析:村旅游发展规划整个规划内容以背景篇和现状篇为基础,以构思 篇和规划篇为主体,以保障篇为补充,脉络清晰,层次合理。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背景篇, 现状篇, 规划篇, 构思篇, 保障篇题目2 标记题目 题干 乡村旅游与社区乡村经济联动发展的最终目标均是为了( ) 选择一项: a. 丰获农业资源 b. 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c. 社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d. 产生效益,扩大影响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解析:乡村旅游与社区乡村经济联动发展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社区政 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效益的全面提升,不是单纯的旅游或经济 的发展。 正确答案是:产生效益,扩大影响 题目3 标记题目 题干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b. 有利于实现均衡发展 c. 有利于促进农村就业 d.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解析: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产物,淡季时可以农业生产为主, 旺季时转为以旅游接待服务为主,从而克服了传统旅游业的季节差异问 题。发展乡村旅游,可充分发挥农业本身的观光旅游等功能,促进农业

结构调整、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目 标。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有利于实现均衡发展, 有利于促进农村就业,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题目4 标记题目 题干 差距分析评价模型中的差距五是指() 选择一项: a. 游客对乡村旅游服务的期望与管理者对游客期望认知之间的差异 b. 管理者对游客期望认知和服务质量规范标准之间的差异 c. 服务质量规范标准和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之间产生的差距 d. 旅游者的服务期望与服务感受之间的差距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解析:游客实际感知的服务质量与游客服务期望之间的差距就是差距五, 它反映了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当游客对乡村旅游服务的期望与管 理者对游客期望认知之间的差异到差距四累加的差距越大,差距五也就 会越大,游客的满意度也就越低。 正确答案是:旅游者的服务期望与服务感受之间的差距 题目5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远景近年来也不断丰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也认真学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拓展休闲农业园区策划、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采摘度假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规划、乡村会所、温室建筑设计等等。 国外案例: 一、法国普罗旺斯,拥有最丰富的乡村度假地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罗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机会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其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合薰衣草的成长,因此,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还带动了一系列格式薰衣草产品的销售。除了游览,其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誉世界。还有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二、澳洲葡萄酒庄园,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完美结合

澳洲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最具特色的当然还属其葡萄酒酿造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终,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的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远景案例: 一、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

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位于彭镇沿河坝村,紧邻成新蒲快速通道。占地约929亩,地势平坦,土壤质量较好。气候温和,发展条件较好。远景将康绿鲜以打造集示范、教育、生产、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为设计理念。立足生态原则,结合国内庄园的发展形势与优秀范例来进行布图与设计。此次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田园地方”这一传统文化。设计以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为两条主要景观轴线,外轮廓形似卵圆形的多功能体验区是农庄的核心,象征“天圆”,内部道路系统围绕两条轴线分布,象征“地方”,以此实现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的分布方式。农庄的种植区栽植模式围绕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两条轴线来分布,道路系统围绕整个园区穿插分布,使整个园区感官上更具规模,操作上更科学合理,同时有利于作物接受充足光照,良好的生长。 二、仁寿清见开发示范园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两篇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两篇 篇一:乡村旅游规划方案研究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具有乡土气息浓郁、投资较少、带动面大、旅游空间大、发展规模大、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乡村旅游旅游吸引物包括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美丽的风光和宁静的环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住宿、土风十足的手工艺品和不可多得的物产、风味餐馆、传统民俗文化等等。 (一)规划原则 乡村旅游规划除了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的一般性原则之外,还需强调以下原则: 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任务,乡村旅游规划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乡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好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有了基础。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把旅游乡村的住宿、餐饮、旅游公厕、停车场、农产品购物点等配套设施与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村容整洁卫生、村民文明友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从各地的实践看,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极大促进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交通、通信、卫生和饮水等条件的改善,使乡村旅游业的设施条件和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2、突出优势 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种类多样,但是同时由于乡村产业的相似性,带来了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相近。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进行横向资源类比分析,突出区域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突出优势,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乡村风光和山水景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

黟县乡村旅游规划文本A3

前言 一、规划背景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确定为“城乡和谐游”,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将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 黟县旅游总体上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 乡村旅游的特点是: ?乡村性 乡村旅游的空间、活动、规模以及社会结构和文化都具有乡村的特点。 ?文化性 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保留地,具有“原始、古朴、真实、自然”的独特性,不仅契合了现代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和愿望,而且在当今城市国际化、信息化和飞速发展的激流中,乡村传统文化愈发显示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归宿。 ?生态性 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纯朴的民俗文化,使乡村保持着人与自然的真实接触,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天人合一”的精神本质和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精神需求。 ?体验性 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乡村旅游适合于在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绿色度假”是乡村旅游的核心。 基于以上认识本次规划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 ?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明确旅游业发展对于黟县社会经济和城乡建设的重要作用; ?从旅游业发展现状、资源与市场、区域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综合比较分析,客观评估黟县 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机遇与挑战; ?摸清家底,客观分析评价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条件; ?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分析、判断和预测黟县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 ?结合大黄山旅游圈和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的发展,明确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定位、目标、 发展战略与发展思路,确定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形象; ?合理进行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明确各片区的功能定位; ?按照资源——市场双重导向原则确定黟县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体系; ?策划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 ?制定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地营销推广战略和具体措施; ?从旅游大产业的发展观出发,提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服务提升规划; ?围绕战略目标,制定规划实施的五年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 二、规划理念 2.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业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实事求是地从乡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不脱离发展阶段,培育乡村旅游产业,促进黟县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2.2以科学实证的方法调研细分市场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需求是旅游地发展的真正驱动力。必须依靠实证的科学方法,对客源结构及其旅游行为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为选择和开拓旅游目标市场,改进旅游地产品的适合性和适度性,提高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和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1.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交通便利,地理区位优越,省道211线、岳汝高速和浏阳河花木产业带公路穿境而过。镇区中心距离长沙、株洲、浏阳市区和黄花机场、武广南站车程均在半小时左右,处于长株潭融城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承接长株潭经济辐射的“第一站”。随着南横线和**连接线的修建,**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完全具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潜力。 2.资源丰富,风光旖旎 跃龙互通口——金牌车田屋场——浏阳河风光带(**段)——游船百步滩,做客渔业社——漫步万亩油茶林——章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钟佛寺宗教文化旅游综合区 1.金牌车田屋场:“享隋唐千年古樟福地,游大美浏阳河第一湾,品明朝百年古井清泉,感浏河明珠淳朴民风。”浏阳河流入长沙的第一道湾环绕车田,这里土地肥沃、果木飘香、安静祥和,素有“小桃花源”之称。“浏阳河第一湾”、“千年古樟”、“百年古井”,这是一个充满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魅力的幸福屋场。

2.浏阳河风光带:600余米的浏阳河风光带一期已建成,集亲水 平台、钓鱼台、老码头、传统水车、吊桥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从建成至今,已经吸引了周边不少乡镇的居民来此游玩。 3.百步滩、渔业社:百步滩长约600米,最宽处200余米,四面 环水,零星还散布着几处小岛,其实就是几棵长于水中的大树,挡住了河里的泥沙,慢慢堆积,也就成了小岛。乘船上洲,洲上有成片的橘林,秋收季节,满目的果实,橙色甚是喜人。现如今,还增添了烧烤、钓鱼等场所,浏阳市、长沙市多家媒体曾多次对其进行报道,也就有了“浏阳河上的橘子洲”一说。 游经浏阳河上百步洲时,还可拜访下曾经的渔业社,这里曾有浏 阳唯一的专业渔业社——湘淮渔业社,随着经济的发展,尽管渔业社后来解散了,但现在还有零星的渔船停靠在浏阳河沿岸,一舟、一篙、一网,水乡人家的乐趣,是周末不错的选择! 4.万亩油茶精品走廊:万亩油茶林,只等君来识。万亩油茶产业 精品走廊包括了油茶高接换冠示范基地、现代油菜加工企业金霞油茶、油茶生态文化博览园(在建)、低产林改造示范区、绿海油都土桥林场观景台。来这里,你不仅仅震撼于成片成山的油茶,还可亲身体验采摘茶籽的乐趣、土榨茶油的方法,以及农家乐里用油茶烹饪的美味。

云照村乡村旅游规划文本

云照村乡村旅游规划(文本) 概况 云照村位于锦屏县中西部高山区,距县城 46 公里,海拔800—1000米,在村的后山,也就是云照风景最美的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地势为平地和起伏相连的小山,最高的地带是一块比较平的,海拔高有一眼望三地的优势,黎平、天柱、湖南靖州等周边县群山远景尽收眼底,村里有300多户居民,1500多人口,均为苗族。云照村有四条分别从四个方向进来,交通便利。而且有千年参天大树。风景更是优美。 规划范围 项目区位于云照村,西自沙优,东到云照油山尽头,南自云照最高点坡的噶、北至云照村大寨、包括山体、参天大树区、农田区域,规划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规划重点在坡的噶区域和大寨。 规划原则 规划应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特色原则、生态原则、环境保护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文化原则、居民利益协调原则、精品支撑原则、阶段式滚动开发原则、区域网络原则、产业联动原则。 旅游区性质 以“苗族文化和当地风光”为开发理念,以特色苗族文化、休闲度假为主题,以云照特有的风光,与设施、人居和谐的田园风光为载体的旅游度假区。集苗族服饰、银饰展览,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运动、康体、美食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满足于现在浮华的生活节奏想要放松的一个休闲度假旅游区。 旅游区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分析 一、综合服务区 1、云照文化背景分析 云照村全部是苗族,历史悠久。原先当地祖先是明朝由于躲避战争而逃到这里定居,《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所以现在村里都只是保存有苗衣服饰、银饰,当地还保存着许多以前的耕作的农具,因此可以设置一个展览当地文化的一个展览馆(云照文化区) 2、云照建筑分析 在建筑上,云照都是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生态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范文

生态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

湖北省天子湖生态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现状及前景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总体定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功能分区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片区重点项目设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旅游容量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旅游产品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专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开发步骤......................................................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投资概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章效益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章附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 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2014.08

6.2特色农业片区——伊家村 位于桓台县北部的荆家镇,北邻后刘村,南至田庄镇,东起东刘村,西至前刘村,距离县城约 12公里,镇区约2.1公里,村庄现有耕地约2700亩。现有户籍人口1800人,580户,其中常住人口约1200人。 主要的对外联系道路有两条,位于村庄北部的为荆夏路,位于村庄南部的为起马路,路面平整,通行顺畅。现有索镇至五庄公交车经过荆夏路,20分钟一班。 策划思路 依托马踏湖景观资源及自身的村庄特色,遵循自然、童趣、原生态的理念,以“绿野仙踪”童话为背景,打造亲子体验类节目的拍摄基地及乡村亲子影视体验基地。 形象定位 绿野仙踪,亲子乐园 功能定位 田园观光、农业体验、休闲度假、影视拍摄、主题住宿。 市场定位 济南、滨州、潍坊、临沂、莱芜等周边城市家庭市场、青少年市场、亲子休闲市场、科普体验市场等。 6.2.1 现状分析 6.2.2 思路及定位

总平面图 功能结构分析图 1 2 3 4 5 6 9 7 8 10 11 12 食宿商业区 入口综合服务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翡翠国”滨水游憩区 “北国”魔幻游乐区 “东国”花境狂欢区 “西国”丛林探险区 “南国”农业体验区 村庄公共服务中心区 艺术酒店度假区 旅游后勤保障区 村庄建设区 农业景观展示区 6.2特色农业片区——伊家村 6.2.3 规划图

入口综合服务区 6.2.4旅游产品列表 1、入口广场 2、游客综合服务中心 3、“绿野仙踪”剧场 4、“明日之星”影视培训中心 5、拍摄工作室 “翡翠国”滨水游憩区 6、滨水露营地 7、翡翠码头 8、DIY礼品屋 9、瞭望塔 “北国”魔幻游乐区 10、稻草艺术园 11、边境沙漠 12、沙画艺术厅 13、魔术表演广场 14、虚拟扮演场 15、童话美食广场 16、“绿野仙踪”儿童主题餐厅 17、婴幼儿亲子活动中心 18、儿童室内活动中心“东国”花境狂欢区 19、馨香广场 20、空中花园 21、“绿野仙踪”木偶巡演广场 22、亲子水路 23、缤纷花田 24、巨石阵 “西国”丛林探险区 25、盘丝绳阵 26、蜘蛛围猎场 27、水果丛林探险 28、水果吧 “南国”农业体验区 29、空中走廊 30、魔幻战场 31、热气球基地 32、风动雕塑农场 33、立体农业展示区 34、开心农场 35、麦田怪圈 03 01 02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6.2特色农业片区——伊家村

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

2007年,巅峰智业完成了受黄山市政府的委托而进行的对安徽省黄山市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项目涵盖黄山市行政区划范围。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区、县辖42个镇、100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1169个村民委员会,8507个村民小组,48个居民委员会,共147.56万总人口。市域面积9807平方公里。核心资源包含了屯溪茶场、山旮旯农庄、山乡农家综合住宿接待、渔家乐、西递、宏村古村落、齐云山景区综合住宿接待、太平湖综合旅游接待服务。

核心命题是借助黄山品牌,依托节点城镇群,通过古徽州特色文化与乡村的复合嫁接,构建乡村深度休闲游憩群落,推动黄山市旅游跨越式发展。发展定位于构建以徽文化为灵魂,集修学考察、观光采风、游览游憩、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民俗体验、美食购物等于一体,以主题乡村群落为主要载体的度休闲旅游目的地。 形象口号为黄山乡村·意境田园。核心创意包括: 创新空间发展策略:构建“7112”开放式空间格局,7个旅游发展片区、1条旅游发展带、1个资源战略储备区、2条旅游合作廊道。 创新产品体系:以主题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等功能为主题产品线索,构建综合接待服务村落、主题观光游览村落、徽文化深度体验村落、深度生态游憩村落、田园采摘游憩村落、民俗技艺主题体验村落、康体养生保健主题村落等七类主题乡村系列。 创新运作模式:重点按照资源特点将乡村旅游划分为景区辐射型、古村聚落型、民俗风情体验型、特色产业型四种类型,分别对其开发模式进行独立设计。

亮点项目包括: 仗鼓禅茶体验村——以茶园观光、茶文化休闲体验为主,以茶园休闲度假、公务会议接待为战略培养方向,集休闲度假与清心、修身于一体的,颇具乡土气息的茶文化展示与体验片区,茶主题体验文化村落,生动鲜活的黄山茶文化展示基地。 徽州婚庆主题村——以徽文化主题特色婚庆为核心,以其它喜庆活动为补充的深度体验型主题村。争取成为长三角最具魅力、颇具国际知名度的古典婚庆举办地,成为长三角著名的喜庆主题村。 徽商文化深度体验村落——以西递丰富的资源为依托,以观光游览市场为先导,以中高端深度休闲游憩度假市场为培育重点。打造生动、鲜活的中国徽商文化深度体验村落。

乡村旅游规划内容体系详解

乡村旅游规划内容体系详解 作为一个复杂的规划任务,乡村旅游规划面对着乡村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市场竞争环境,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更涉及到政府部门、开发商和当地居民等众多 利益群体;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农业产业、农民就业和社会稳定等复杂问题,其编制任务与其他类型的旅游规划相比更为繁重。 1.规划背景篇 规划背景是对项目情况做一总述,它向文本阅读者解释项目编制缘由,介绍项目委托方、编制方的基本情况,确定项目规划范围,根据编制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列举编制依据,确定近中远期规划的起始年限,使规划成果使用者对本次规划有一个概况性了解。 2.基础分析篇 基础分析是规划编制中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科学、客观、翔实的基础资料整理和 分析,能够为规划的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是项目与产品能够落实到规划地块的关键。乡村旅游规划的基础分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1)行业环境分析 主要从区域角度出发,对乡村旅游地所处的旅游市场环境、区域旅游竞争环境、政策环境、 经济环境等方面做系统分析,了解本项目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分析对比本项目的优劣势,寻找发展的突破口。 1( 2)开发条件分析 主要从项目地自身出发,对乡村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基础、历史民俗资源、场地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对项目地的开发条件逐一分析梳理,总结项目地资源条件的优劣势,为后期项目策划等奠定基础。 1( 3)旅游资源构成与评价 规划者根据前期实地调研和资料文献的整理分析,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对乡村地区的资 源类型、资源品级进行分类评分,对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景观进行综合评价。

1(4 )市场分析 主要包括旅游需求分析、旅游供给分析、产业市场分析等,规划者应结合市场调研数据,深 入了解游客需求,找准市场空白点,为后期的项目策划和产品设计提供市场支撑。 1( 5)主要问题与开发方向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乡村旅游地现有的产品设计、规划布局、村庄建设、产业结构等方面存 在的问题,明确未来本地区规划的主要方向。 3.总体构思篇 总体构思部分是整个规划工作的核心和难点,是最能体现规划者思想和能力的部分。总体构思部分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1( 1)规划目标 包括时间上的近中远期目标,内容上的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等。规划者应根据乡村旅游地的 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本地区的发展目标。 1( 2)规划理念 包括项目开发应遵循的理念、原则,以及规划工作的总体思路等。 1( 3 )定性定位 包括项目开发的性质、项目地的性质、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定位、功能定位和市场定位等。明确农业产业升级的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1( 4)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确定规划区的总体布局、规划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区划。 4.策划规划篇 策划规划部分是乡村旅游规划编制的主体,这一部分基于总体构思的战略理念,详细阐述了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文本(市政府常务会送审稿)1019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规划目的 (1) 第二条规划性质 (1) 第三条规划范围 (1) 第四条规划期限 (1) 第五条规划依据 (1) 第二章发展基础与条件 (2) 第六条发展背景 (2) 第七条资源分类、特征与评价 (3) 第三章发展战略与定位 (5) 第八条指导思想 (5) 第九条发展战略 (5) 第十条发展目标 (6) 第十一条发展原则 (6) 第十二条形象定位与宣传口号 (6) 第十三条市场定位 (7) 第四章空间格局规划 (8) 第十四条总体布局规划 (8) 第五章功能分区规划 (9) 第十五条主城近郊乡村休闲游憩板块 (9) 第十六条城市发展新区乡村观光度假板块 (10) 第十七条渝东北乡村生态养生板块 (12) 第十八条渝东南乡村生态民俗板块 (15) 第六章发展重点规划 (17) 第十九条总体思路 (17) 第二十条“10大”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工程 (17) 第二十一条“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 (18) 第二十二条“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工程 (19) 第七章旅游产品与游线规划 (21) 第二十三条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21) 第二十四条乡村旅游特色线路规划 (22) 第八章旅游宣传营销规划 (23) 第二十五条营销策略 (23) 第二十六条推广策略及手段 (23) 第九章旅游商品购物规划 (24) 第二十七条乡村旅游商品规划 (24) 第二十八条乡村旅游购物规划 (25) 第十章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25) 第二十九条人居环境保护规划 (25) 第三十条耕地与农业生态保护规划 (26) 第三十一条乡村文化保护规划 (26) 第三十二条特色古镇与村落保护规划 (26) 第三十三条特色乡村建筑风貌规划 (27) 第十一章支撑体系规划 (27) 第三十四条接待服务设施规划 (27) 第三十五条餐饮设施规划 (27) 第三十六条住宿设施规划 (28) 第三十七条交通设施规划 (28) 第三十八条解说系统规划 (29) 第三十九条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29) 第十二章保障机制规划 (30) 第四十条相关产业融合规划 (30) 第四十一条政策保障机制规划 (31) 第四十二条危机应对机制规划 (32) 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33) 第四十三条投资估算 (33) 第四十四条效益分析 (33) 第十四章附则 (34) 第四十五条规划成果 (34) 第四十六条规划实施 (34)

北京市房山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北京市房山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摘要) 总论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北京市房山区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具体包括25个乡镇、办事处,规划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 二、规划指导思想 挖掘房山区特有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培育民俗接待精品项目,根据乡村旅游的实质,加大房山区乡村旅游发展力度,塑造房山区乡村旅游的新形象,把房山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种类多样、精致优美的首都郊野乡村旅游区。 三、规划原则 1. 可持续与和谐发展原则 2. 生态环境与文化保护优先原则 3. 因地制宜与乡土化原则 4. 多样性与突出特色原则 5. 低成本高文化原则 6. 市场导向和消费引导原则 四、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5年,分为近、中远两个规划期。其中近期2006-2010年,为规划启动和建设时期;2011-2015年为规划实施完成和发展时期。 第一部分房山区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及利用分析(略) 第二部分房山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体发展战略(略) 第二章房山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一、房山区乡村旅游总体布局 房山区乡村旅游点与环境和景区有密切关系,主要分布在已开发的旅游点周边和交通干线上,在空间格局上,明显体现在以十渡到琉璃河南线和百花山、白草畔至青龙湖的北线及云居寺至长阳的中线上。 三线四区六廊十园的空间布局: 以良乡为端点,形成扇形分布。根据目前空间已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关系和乡村旅游资源总体状况,形成三线(南线、中线和北线)四区的空间格局。 在三线和四区中业已形成专项旅游带和乡村农业精品园,构成六廊十园的产品链格局。 1.三线 (1)南线:良乡––琉璃河––韩村河––长沟––大石窝––张坊––十渡––蒲洼 包括:贾河、韩村河、北甘池、东甘池、石窝、南河、东关上、北石门、穆家口、七渡、九渡、西庄、西河、五合、议合、宝水 (2)中线:长阳––良乡––阎村––城关––石楼––周口店––韩村河(岳各庄部分)––长沟、大石窝(丘陵、山区部分) 包括:夏场、西场、八十亩地、二站、车厂、三岔、水头、大峪沟 (3)北线:良乡––青龙湖––河北––佛子庄––南窖––大安山––史家营––霞云岭 包括:南观、半壁店、南车营、西班各庄、下英水、中英水、黑龙关、寺尚、水峪、中窖、莲花庵、上石堡、三流水、四马台、堂上 2.四区 (1)峡谷田园旅游区 以十渡风景区为依托,形成的峡谷田园乡村休闲旅游区,主要民俗接待点包括七渡、九渡、西庄、西河、北石门等。 十渡峡谷特色鲜明,以两山夹峙,中部平川,中有溪流为主要地貌特征,十渡中带状景点已经自然形成特殊的十渡乡村旅游风貌。 (2)山地乡村旅游区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方案【顶级版】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方案(2018—2022年)

第一章规划总纲 一、规划范围、性质 1、本规划名称为:XX市XX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2、本规划范围为浙江省XX市XX区行政范围内的22个建制镇,4个街道,总面积1420.22平方公里。 3、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本规划属于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范畴。 二、规划期限、目的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7年,规划时限为2018-2022年。根据XX 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现状,同时更好地与市、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衔接与协调,对年限划分如下: 一期:2018—2020年重点项目建设运营期 二期:2020—2022年全面启动纵深发展期 本规划目的: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乡村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了乡村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本区乡村文化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力求特色,在规划期内,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规范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把乡村旅游地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区。力争实现与湘湖风景名胜区的联动发展,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完善乡村旅游形象。 三、规划理念 本规划秉承自然、人、乡村三要素一体的发展理念,内容如下 然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 一、总体定位 1.XX高端乡村旅游休闲集聚区 依托XX秀美的山水环境和“1010”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国际潮流的休闲度假设施和观光娱乐设施,高水平打造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精品,高规格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乡村旅游节事,高档次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运营高效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充分吸引XX市及来杭的广大中高端乡村旅游者,将其打造成XX南部地区中高端乡村旅游休闲集聚区。 2.长三角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 立足长三角,加快高品质乡村旅游区的建设,打造高品质乡村旅游项目、高品质配套设施、高品质个性服务,注重品味,融入文化,强调体验,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全力构建XX高品质乡村旅游品牌体系,最终形成长三角地区独一无二的休闲度假、康乐疗养、商务会议的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 3.全国综合型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通过资源整合、空间重构、要素重臵,在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基础上,突破单一雷同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种类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新体系,最终使XX成为全国知名的综合型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二、战略目标 结合XX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规划期内乡村旅游发展的

乡村旅游策划方案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 前言 中国旅游业在经历了二十多年以观光为目的的初级发展阶段后,休闲度假式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和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快餐式观光游转向休闲度假游将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近年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正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的旅游热点,是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而乡村生态游正是顺应这一趋势发展起来的。人们回归自然,走进乡村,感受乡村休闲与宁静的生活意识愈加强烈,乡村生态游呈旺盛发展势态。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 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具有乡 土气息浓郁、投资较少、带动面大、旅游空间大、发展规模大、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乡村旅游旅游吸引物包括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美丽的风光和宁静的环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住宿、土风十足的手工艺品和不 可多得的物产、风味餐馆、传统民俗文化等等。 (一)规划原则 乡村旅游规划除了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的一般性原 则之外,还需强调以下原则:

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任务,乡村旅游规划应与新 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乡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好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有了基础。 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把旅游乡村的住宿、餐饮、 旅游公厕、停车场、农产品购物点等配套设施与新 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村 容整洁卫生、村民文明友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 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从各地的实践看,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极大促进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交通、通信、卫生和饮水等条件的改善,使乡村旅游业的设施条件和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2、突出优势 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种类多样,但是同时由于乡村产业的相似性,带来了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相近。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进行横向资源类比分析,突出区域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突出优势,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乡村风光和山水景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 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三是要突出体现

兴凯湖生态旅游规划文本

三江湿地保护项目 兴凯湖生态旅游(替代生计)示范项目 2010年5月

一概述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距鸡西市区130公里,是湿地、森林、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自然景观保存完整,生物资源具有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等诸多特点。其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兴凯湖在湿地生态保护上拥有极高的价值和重要地位,也使兴凯湖拥有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尤其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兴凯湖保护区周边地区经济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一直是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的重要职责。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利用方式在保护区规划管理中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助于资源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双赢。 兴凯湖生态旅游(替代生计)示范项目旨在探索永续利用兴凯湖丰富和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通过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开发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新思路,并为保护区和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二项目背景 兴凯湖生态旅游项目旨在发展生态旅游,永续利用兴凯湖自然文化资源,达到资源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双赢。基于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况论证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总结了生态旅游示范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示范项目地点基本概况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三江平原的兴凯湖流域,距鸡西市区130公里,保护区面积达222,488公顷。兴凯湖保护区是典型的温带内陆水域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重要的水资源集蓄地。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地形地貌结构复杂,植被类型多样,森林生态系统、沼泽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共存,自然景观保存完整,生物资源具有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等诸多特点。兴凯湖自然生态良好,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高等植物690种,脊椎动物341种。其中翘嘴红舶(兴凯湖大白鱼)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中华鳖为世界濒危动物物种。兴凯湖也是世界上重要候鸟的栖息地和繁殖地,有235种候鸟每年到这里停歇或繁殖,其中9种为国家一类保护鸟类。这些都是兴凯湖开发生态旅游独特的高品质自然资源。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6年,于1994年晋升为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4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的协定》;1997年3月,首批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2002年1月,兴凯湖被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二十一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兴凯湖保护区现已列入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这些都证明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在湿地生态保护中的价值和重要地位。

福建漳州古山重乡村旅游总体规划范本

福建漳州古山重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一、水云间,榕树下,慢漫山重 山重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东部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东与厦门的集美区一山之隔。地处"厦漳泉"金三角地区内的核心地带,区位条件良好,有条件对接厦漳泉客源市场,成为面向国内乃至台海市场的旅游度假地。 项目规划的红线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山重村、后园村、乌石村、溪头村、院内村、大坝村、洪岩村、上洋村、下洋村、北乾村、大坊村等11个自然村。11个自然村落周边富有:农田、果林、经济林、生态林、马洋溪流域山重村界内段、溪两岸的田地、山地、洪岩水库、水库周边山林等自然资源。

历史悠久的山重 山重历史文化久远,千百年来,山重的三山三水依然如故,古樟、百年古塔、幽深的小巷已经老去,承载着山重的历史沧桑。发展至今,山重形成了最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宗亲文化、民俗文化、台海文化、农耕文化等。 以山重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为基础,以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山重优美的山水环境为依托,以文化演艺、情景体验、主题度假为手法,将山重打造成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宜居、宜游、宜业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二、科学规划"一心一镇三区四庄园",打造古山重多元化乡村旅游综合体 (一)、"一心":古民居博物馆 古民居博物馆,位于山重古民居区域,保留内部古民居建筑群,外围与古民居风格不协调建筑考虑搬迁。古民居核心区域整

体以保护为主,定期适量开发民俗体验活动(如赛大猪),打造成融建筑观光与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活态博物馆"。 (二)、"一镇":实景印象文化小镇 以山重民俗文化为依托,以厦漳泉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经过情景体验、主题餐饮、主题住宿、特色商品购买、民俗活动演绎等手段,打造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基地,构筑区域内文化展示与交流平台。

(推荐)资溪县生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章生态旅游产业基础和条件分析 一、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资溪县地处江西省东部,东邻福建省光泽县,南交黎川县,西毗南城县,西北接金溪县,东北界贵溪市,有“江西东大门”之称。地理坐标为东经116O46’—117 O17’,北纬27 O28’—27 O55’。南北最长处48千米,东西最宽处51千米,全县总面积1,251.0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资溪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西麓,县境东北部至西南部横亘着武夷山脉,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走势。境内多山,群峰耸峙,地形复杂,按海拔高度可分为山地、丘陵两大类型。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69%,海拔200米以上的丘陵占26%,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岗占5%,境内最高峰鹤东峰海拔1364米。 主要水系资溪境内无大江大河,县中部有一条隆起的地带把全县分成东、西两部分,故河流亦分成两部分。东部河流均流入信江,属信江水系,以泸溪为主,控制流域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0%;西部河流均流入抚河,属抚河水系,以欧溪为主,控制流域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0%。由于多山,小溪山涧遍布全县,其中以纵贯东部的泸溪和横穿西部的欧溪较大。山区溪流虽无舟楫之利,但落差大,水量丰富,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1,149千瓦,可开发的蕴藏量34,618千瓦。 泸溪由发源于福建省光泽境内的凤形山南麓的铁关河与发源于凤形山北麓的增坊河在鹤城镇三江汇合而成,往北经高阜镇、马头山镇流入贵溪,称白塔河,再注入信江,全长61千米,平均宽度77米,控制流域面积835平方千米,在县境流域面积654平方千米,河道弯曲,谷深滩险,暗礁多,不宜通航。 欧溪(亦称许坊河),发源于嵩市镇的出云峰,汇入抚河,全长32.5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62平方千米,资溪境内流域面积314平方千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