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章 教学

第六章 教学

第六章 教学
第六章 教学

第六章课堂教学

教学: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包括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教学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基本任务:(双基+德智体美扩展)

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首要任务)

2.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的本质:

1. 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

2.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的特点: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传授性;途径的有效性;认识的教育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 激发学习动机;

2. 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3. 巩固知识;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双边性规律)

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教学原则:根据对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

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直观手段的种类:实物直观(标本、图标、实验)、模像直观(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

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学记》中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

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4、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顺序进行教学,使学

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5、因材施教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

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从理论和诗集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引导他

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技能和知识中蕴含德育内容。

8、发展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在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发展水

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激励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

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

演四种方式。

?优点: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系统地对学生进行

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没有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及时反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易发挥。

运用的基本要求:讲授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讲授应具有启发性;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

的教学方法。

?优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

的一种方法。

?优点: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

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其他参考书,来获得知识、能力的一种方法。

5、演示法: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

种教学方法。

6、参观教学法:又称现场教学法,组织或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知识或巩

固知识的方法。

7、练习法: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

采用。

8、实验法:是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

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9、实习作业法: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

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如:数学的测量练习、生物的植物栽培等。

10、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11、欣赏教学法: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教学方法。

12、情境教学法:有目的地引入或创造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引起情感体验。

13、发现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暗示法(重环境布置如音乐)、范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讲授)

█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

2、古近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与 1862 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1. 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 按课教学; 3. 按时授课。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 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 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5.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 国语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2. 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3. 学生交往受限制; 4. 学生的

独立性和自主性受限制

3、辅助形式:个别教学、现场教学

4、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

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5、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⑴分组教学: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

学组织形式,包括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两种方式。

⑵贝尔-兰客斯特制:教师不直接面向全体学生,而是把内容交给年龄较大学生,让其中的佼佼者

去教其他学生。

⑶道尔顿制: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改教室为作业室,由学生自

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实行学分制。改良班级授

课制。

⑷设计教学法: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织

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⑸特朗普制:大班教学、小班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功能:1、指挥定向功能

2、判断检查功能

3、反馈调节功能

4、激励反思功能

教学评价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⑴备课: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

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的意义: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要求:

1. 备课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 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⑵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信息、情感交流和行为作用的主要环节。

课的类型:

1. 按教学任务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2. 按完成任务的类型分——单一课、综合课;

3. 按主要教学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做业。

⑶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 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 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 作业的量适宜、难易适度;

4. 作业形式多样,具有选择性;

5. 作业的要求要明确,并规定完成时间;

6. 教师反馈应清晰、及时。

⑷学业成绩的评价的方式:

1、观察法: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适用于教学中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和技能性成绩的评价。

2、测验法:测验主要以笔试的方式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

①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信度: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效度: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

难度: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②测验的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3、调查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行学生成绩评定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一般通过问卷、交谈进行。

4、自我评价法: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课堂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特点:1、指导性2、统合性3、操作性4、预演性5、突显性6、易控性7、创造性

教学设计的程序:1、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设置的类型:布鲁姆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水平由低到高)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

动作技能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等

2、教学对象的分析

3、教学内容的组织

4、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

五种主要教学形式(课堂讲演、课堂问答、课堂自学、小组讨论,个别化教学)

5、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6、教学效果的评价:

1、认知领域教学效果采用成就测验

2、情感领域教学效果主要采用:①案卷分析②观察③情感评价

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1、系统分析模式2、目标模式3、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教学目标设计:

步骤:①钻研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内容

②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

③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④列出综合性目标

⑤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表述的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2、教学内容设计:知识的三大类(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程序性知识--“怎么办”方法和运用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怎么办”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

3、教学时间设计:对教学活动时间的分配和把控。

4、教学措施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设计、教学结构的确定(根据教学环节具体设计

和调整)

5、教学评价设计:两个方面(目标参照取向的终结性评价设计和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设计)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特点:指向性、操作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层次性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3、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第七章学校德育

思想品德:简称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特征。

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否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爱憎、好恶的态度。

?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品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及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思想品德的形成基础:个人特质、家庭影响、教育、惩罚与奖励、校风、大众传媒和舆论。

█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中学德育的意义:

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在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导向作用。

█德育的地位:在德智体美诸因素中,德育是首要地位和主导地位

█德育的功能:1、社会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影响;

2、个人功能:指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方面发生的影响;

3、教育功能:①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做人的方向、价值观)

②德育对平行系统(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作用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2. 理想教育;3. 集体主义教育;4. 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 自觉纪律教育;7. 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8.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过程的本质: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结构: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知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要求: 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 )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

们积极向上。

?要求: 1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

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

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

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

保障学生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 . 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

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要求: 1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德育的途径:

1. 教学(主要组织形式):具有教育性

2. 课外、校外活动:具有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三种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3.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产劳动、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社会调查

4. 共青团、学生会的活动

5.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

6. 班主任工作。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常用的德育方法:

1. 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办法。

2. 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 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

受到感化的道德方法。

5、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

德育方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

7、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

展的方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德育工作新形式:1. 开展社区教育;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 建立德育基地;4. 创办业余党校。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1.联系: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德育只有遵循人

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区别:1)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

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根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

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2)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有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因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