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国南京规划

民国南京规划

民国南京规划
民国南京规划

金陵怀古:亨利·墨菲与吕彦直

2009年9月7日10:5 王受之博客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9308475.html,

民国时期的南京中心区规划布局

现在能够看到痕迹的南京,在早期完整的城市规划中有两方面:一个是产生于朱元璋建造首都时的规划;另外一个则是国民政府决定迁都南京之时,请美国建筑、规划家亨利·墨菲领导做的“首都”规划,两者没有矛盾、互相补充。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一般都是建造城墙:四四方方,一边规矩是三个门,这样东南西北九个城门对着,就是大道,九经九纬,左宗右社,前朝后市。不过南京这里有山有水,不可能完全这么工整地规划,因此作了些调整。去过北京和西安的人会发现,同样是明城墙,南京的城墙和那两个城市的城墙差异很大。西安和北京的城墙方位对称,距离对等,而南京城墙的走位极不规整。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因为南京起伏不定的特殊地形,使得设计的时候采用了因地制宜、依山傍水的方法而建。不过,我看到明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则认为,明城墙设计思想是道家堪舆之术,其形态为天象“南斗”与“北斗”的聚合。

著名汉学家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认为,南京城市规划的象征主义体现了朱元璋欲借此将自己打扮成“国之中土”的、洞察秋毫的“天神”和“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虽然如此,但是看看朱元璋时建造的南京城,事实上还是用地情况的结果。朱元璋为吴王时,住在南京的王府巷;称帝后,本可以就地强拆民居建皇宫的。但考虑百姓已久经战乱,再经不起纷扰,便避开当时最为繁华的城南地带,而在城东荒地上,建起了明皇宫。朱元璋没有去破坏原先的城市风貌建皇宫,而是为南京做了一个全新的规划,将本来荒凉的东郊和北郊包进了城区,使南京城的范围扩大了好几倍。他的这一工程,不但满足了当时的城市发展需要,还为后人留下了600年的发展空间。到民国为止,我们看到的南京城是这个朱元璋的规划。

民国期间,因为迁都于此,需要重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规划。这样,便是南京第二个规划脉络的出现。南京大规模设计、兴建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但体现的并不是简单的民间流行风气,而是当时的行政背景。就好像1959年北京兴建“十大建筑”的时候所采用的民族形式和现代结构基调一样,也是行政主导。南京曾经有十多年明确的行政主导民族化现代建筑的历程。

1927年,以黄埔军校为主力的国民革命军攻占南京。同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虽经短暂宁汉分裂,但是国民政府遵照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遗言,将南京设为首都的方向并无改变。于是该政府宣布全国暂行的行政区规划中,将原本北京政府所设之金陵道省级城市,更名为南京市。翌年,北京成为国民政府领地后,南京与北京同时成为特别市——即南京特别市与北京特别市。

翌年,中国统一且政权确定后,在反对首都设立于南京的强烈舆论下,为了表达建都南京的决心,国民政府于1929年6月1日设立“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其中三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不但担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也被推选为该会主席。除此,委员中尚有当时政要数十名,如:胡汉民、戴传贤、孙科、阎锡山等人。另外在委员名单里,确定赵戴文、孔祥熙、宋子文为当然委员,孙科为常务委员。

之后,该委员会实际负责人孙科聘请了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为建筑顾问,由清华大学留美学生吕彦直为其顾问助手,从事南京首都的整体都市计划。1929年底,首都建设委员会发布《首都规划》,该规划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都市计划。

主持民国期间规划南京的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

这个亨利·墨菲对南京的规划和建设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我对这个人特别感兴趣,查到了他的背景资料。墨菲是正式美国建筑学院科班出身, 1899年他从耶鲁大学建筑系毕业,1906年获美术学士学位(Bachelor of Fine Arts),这段背景可以在耶鲁大学图书馆资料中查到。1900年,他来到纽约,1908年在麦迪逊大道开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所。到1913年,墨菲和合伙人达纳(Richard H.Dana,Jr.)在纽约州和家乡康涅狄格州初步建立起可靠的商业信誉。他在这一时期进行了一些校园规划,所运用的风格多种多样:在纽约州的新罗歇尔学院(The College of New Rochelle)中采用的是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康涅狄格州温莎镇的卢密斯学院(Loomis Chaffee,1912年)的设计中则采用了殖民地复兴风格。1914年5月下旬,墨菲来到中国,这是他一生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墨菲和他的学生吕彦直这两位早期的建筑、规划家,对南京的规划和建筑的贡献是相当大的。他们的设计工作包括了对南京的重新规划、为一系列政府、公共、住宅建筑的民族风格与现代风格的结合进行设计探索。

先看看南京的首都规划。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定南京为特别市,1月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着手国都规划建设,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国民政府本着“用材于外”的原则,聘请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和工程师古力治“使主其事”,聘请吕彦直建筑师等国内专家相助。1929年12月,《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首都计划》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编制的最完整的一部城市规划。

《首都计划》的指导思想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规划的指导方针,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明确提出避免使城市发展呈“狭长之形”,避免“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的非均衡发展。道路系统引进了林荫大道、环城大道、环型放射等新的规划概念与内容,以美国矩形路网为道路规划的理想模式。规划者对欧美模式采取三种态度分别对待,第一,在欧美得到实践检验、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规划模式,直接运用于《首都计划》:如道路、铁路的设计,规划形式及指标都直接借用了欧美规划的成功经验;第二,不符中国国情,不能直接用于南京发展的,进行调整后再予运用,如确定城市人口、城市分区用地方面,大都参照欧美的规划指标稍加修改;第三,摒弃欧美国家实践后出现问题的规划模式,以新的规划观念和模式代替。如城市干道布局力避“对角线式”。

城市建筑形象提倡“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及新街口、秦淮河地区都充分体现了上述规划的思想与观念。《首都计划》还在规划方法、城市设计法案、规划管理等诸多方面批判地借鉴了欧美模式,在规划理论及方法上开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之先河。

《首都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共编制了南京史地概略、人口预测、都市界线、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建筑形式的选择、道路系统规划、路面、市郊公路计划、水道的改良、公园及林荫道、交通的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站的位置、自来水计划、电力厂的地址、渠道计划、市内交通的设备、电线及路灯规划、公营住宅的研究、学校规划、工业、浦口计划、城市设计及分区授权法草案、分区条例草案、实施之程序、款项的筹集等二十八项规划内容。

规划的国都界线,南起牛首山,北至常家营,西至和尚路,东至青龙山,界线全长117.2公里,面积855平方公里。远期人口规模预测至百年后,远期南京城市人口为200万人,以六年为近期期限。规划分区为:中央政治区在中山门外紫金山麓;市行政区在鼓楼以北的傅厚岗;两个工业区在长江两岸;住宅区分三个等级,除旧城区外在城北另设高级别墅区;商业区在明故宫;文化区在鼓楼、五台山一带。

道路系统规划采用方格网,路网密度高,交通组织灵活。规划的干道有:中山路(今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陵园路、子午路(今中央路)、热河路、太平路、朱雀路、白下路、玄武路、中华路等。

此外还有专为党政军机关规划的国府路(今长江路)、黄埔路、中央党部路(今湖南路)。计划还拟将旧城墙辟为环城大道,成为"风景路"。市内交通保留从下关至建康路的"宁省铁路"(即"小火车")。计划在新街口建立环形广场,周围成为全市交通、商业、金融中心。

工业区规划是根据孙中山"南京新建设计划"安排于沿江两岸,江南片为第一工业区,以发展不含毒、危险小的工业为主;江北片为第二工业区,作为污染性工业之基地。

商业中心拟在明故宫旧址处,这一规划安排目的在于引导全城向东发展,实现城市以同心圆式向四周均匀拓展的目的。

文教区规划基本保持现状,以鼓楼、鸡鸣寺一带为基础。公园区除在市中心设新街口公园之外,还计划以林荫大道联系全城公园,使之浑然一体。

在交通规划上,城内道路拟分干道、次干道、环城大道、林荫大道四种类型。环城大道拟利用明代城垣改筑为能行驶小汽车的"高架"道路,城垣内侧拟筑林荫大道相辅,供游人通行。市郊公路共设九条,以城市为中心向外放射,并以横路联络"状如蛛网"。铁路规划考虑了新线铺设的走向、总客站位置的调整以及火车渡船、过江隧道的设计构想。其中作为近期规划的客站选址,拟模仿欧美模式,总客站设于将来市中心位置——明故宫、富贵山之间,意在"促其为一优美繁盛之商业区域,与纽约中部铁路总站,具有同一效力",以此引导城市中心区向东迁移。港口规划以美国各大内河港为样板,试将南京建为国际贸易港口。南京港分为下关、浦口两部分。飞机场规划设有红花圩、皇木场、沙洲圩及小营四处。红花圩机场紧接中央政治区之南,平时作为民用,战时可作军用机场,用来保护政治区。

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

墨菲、吕彦直的第二个重要工作,就是探索设计具有中国形式的现代建筑,特别是政府建筑、公共建筑。

自从义和团运动之后,一部分在华基督教会,主要是美国北方的美以美会、美北长老会、美国公理会以及美国圣公会,调整传教重点,开始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及资金,尤其重视教会大学的建设。墨菲抓住这一机遇,陆续为在中国南北各省传教的基督教会规划设计了多所教会大学的校园:长沙雅礼大学、福州福建协和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北京燕京大学以及广州岭南大学的部分建筑。由于这些基督教会都希望减小中西文化差异给传教带来的阻力,因此倾向于在建筑方面表现出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所有这些校园虽然分布在南北不同地域,却全部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这与同一时期中国国立大学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因此,墨菲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探索工作,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一个很重要的转折地位。不过,因为意识形态上“殖民主义”、“宗教侵略”双重原因,我们几乎从来没有提到过他的贡献,现在,走到广州中山大学的岭南学院、北京大学校园,看到那些抗战前建造的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建筑,一多半人不知道是他主持设计的。

除了设计教会大学以外,墨菲还进行了北京清华学堂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四大建筑的设计,以及位于上海郊外江湾的私立复旦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前者规格较高,属于地道的西洋风格,后者规模较小,基本上也属于中国古典风格。1918年7月墨菲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个人事务所,作为他在上海的分公司。

墨菲真正对南京造成影响的是从1928年开始,当时蒋介石注意到他的现代建筑设计中强烈的民族形式因素,因此聘任他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筑顾问,主持制定了1929年南京的首都规划,并在南京等地设计了一批建筑作品。紫金山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堂和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大楼等,都属于政府机构的官方建筑,继续采用中国传统形式。

墨菲的另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培养出更加精心设计民族现代建筑的中国建筑家,我们都知道,在这一时期负责设计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两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吕彦直就是墨菲的助手和门生。因此,我们说墨菲在中国的成就,起码有三点:第一,探索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主要是长沙雅礼大学、福州福建协和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北京燕京大学以及广州岭南大学这些高等学府的建筑,给中国日后探索民族现代建筑提供了案例和模式;第二,规划了新的南京;第三,培养了吕彦直这样的第一代民族现代建筑大师,仅就这三点,他也应该在中国建筑史上有个记录吧?

墨菲亲手培养出来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家中的精英人物就是吕彦直〔1894---1929〕,吕彦直应该是对中国早期民族现代化建筑影响最大的一个建筑家了。他是山东东平县东平镇护驾村人,1894年生于天津。幼年丧父,喜爱绘画,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随其姐居巴黎数年。常参观罗浮宫博物馆,酷爱绘画和雕塑艺术。回国后,入北京五城学堂习国文。1911-1913年赴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求学。1913-1918年由北京政府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工程,先入电机系,后转入建筑系。1918-1921年担任我们上面提到的亨利·墨菲助手。墨菲的民族形式与现代建筑结合的思维和手法给他很大的影响。在墨菲的工作室,吕彦直担负北京燕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的建筑工程设计,用中国传统风格设计现代建筑,初显才华。1921—1925年9月回国后,先后与养默、黄锡林共事于上海东南建筑公司,设计上海银行公会等大型建筑工程,后独立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期间,他的建筑设计多为小巧、舒适和花园式洋房,但已在研究中国古典式建筑,并努力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是年5月,总理丧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悬奖征集中山陵墓设计图案,国内外的建筑师和美术家纷纷报名应征。当时吕彦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青年建筑师,但他对自己的才学满怀信心,毅然报名,提交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与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展开竞争,终于荣获首奖。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作为第

一代中国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优秀元素,同时又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他把二者结合,做出了很多杰出的历史性建筑。中国这一代建筑师均是如此,他们从国外学成归来以后,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建筑,也没有完全局限在中国的传统中,而是有机结合,加以新的创造。中山陵的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这个建筑群用现在的审美水平来看,依然是一个精品。

查看这个建筑的设计,过程大概如此:吕彦直是在1925年9月—1929年3月接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聘请,任陵墓建筑师。接受南京国民政府聘请,任总理陵园计划专门委员。他反复推敲,设计出的中山陵墓方案,具有鲜明的中国建筑风格与特色。截止到9月15日,筹委会收到中外建筑师40余人应征设计图案,经评选委员会及中外专家顾问的评选,吕彦直设计的图案名列榜首,获得奖金2500元。孙中山家属代表和筹委会全体委员一致同意吕彦直的设计图案,并决定聘他为中山陵墓的建筑工程师,限于两个月内完成工程详图。吕彦直受聘后,即赴南京实地考察,赶绘全部工程详图。当年12月,上海姚新记营造厂中标,中山陵墓建筑工程遂即开始动工。

在南京中山陵墓的建筑工程进入高潮之际,吕彦直又承担了广州越秀山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的建筑设计。他设计的两份建筑图案,因其构思别致,水平高,又以首奖入选。图案入选后,受“广州中山纪念堂筹建委员会”的委托,主持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于是,他为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的建成,奔波南北。

中山纪念堂举行奠基仪式期间,吕彦直已病魔缠身。他忍着病痛,不分昼夜推理演算,以顽强的毅力设计出中山纪念堂的建筑详图,并主持了工程建筑事务。就在工程临近尾声时,因患癌症于1929年3月18日在上海逝世。鉴于他对建造孙中山陵墓的杰出贡献,在他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曾明令全国,予以褒奖,中山陵祭堂的西南角立一纪念碑,上部为吕彦直半身遗像,下部刻有于佑任题词:“吕彦直建筑师建筑陵宫积劳病故,特此纪念”。

在南京,我在中山陵拾级而上,感慨万千,这座已经完成了80多年的建筑群,依然是浩气磅礴、气势万千。这些年我们在全国做了多少庞然大物,却没有一个能够达到吕彦直设计的这个高度、这个文化的浓度,第一代建筑家的工作环境是很恶劣的,但是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心血建造出这样精彩的作品,难道对我们就不是一个启示吗?

广州中山纪念堂

我们在这里仅仅提到了亨利·墨菲、吕彦直这两个人。其实,当时参与南京规划、“固有形式”建筑设计的建筑师人数不少,他们为我们中国的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奠定了一个很重要的发展阶段,使得我们迄今拥有这么多既成事实的作品可以作为借鉴和参考,实在难能可贵。

民国时期南京古玩行的回回

民国时期南京古玩行的回回 【南京回族史料】民国时期南京古玩市场经营之主客体人群 ... 民国时期南京古玩市场经营之主客体人群研究 南京作为民国首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烙有浓厚的民国印记。古玩业是以经济的形式,挟浓厚的政治因素,贩卖文化的经营品类,是政治、经济、文化融合的统一体,为民国最好的形式化载体。作为地区阶段性历史研究,民国时期南京古玩市场的相关学术研究一直较为薄弱,但已经始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研究论述以1934年《南京市古玩玉器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录》[1]为参照对象。 1934年南京古玩市场正是处于高速发展期。三年之后由于日军的占领,南京古玩业遭到毁灭性打击。之后又奇迹般的复苏,进而更加蓬勃发展。这一切与此时南京建设带动下的古玩业良好的发展契机分不开。从会员名录中我们发现当时南京共有古玩店铺19家,其中前清开办2家,其余17家皆为民国后开业。从店铺资金方面看,19家店铺共拥有固定资产10,800元,流动资产19,900元,总资产为30,700元[1]。而这些资产的分配并不均等,大铺与小铺的差别甚至达80倍。有的店铺只有固定资产,有的店铺仅有流动资产。因此,根据各铺总资产情况,可将其分为四类。 南京古玩店铺一般都规模较小,其基本结构大致为一个掌柜与一两个伙计,部分大的店铺再加上一两个学徒。南京的古玩业不比北京

和上海,店铺规模自然不会很大。当时古玩业从业总人数为70人。通常一家店铺仅一两人,最多也就四五人。雇员与店铺实力相关,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的店铺雇佣店员也相对较多。但限于古玩行业的特殊情况,店铺规模大小差异不是很大,资产的占有量自然决定了雇员数量。例如作为当时南京古玩业龙头的迪华斋雇员为四人。而另一家前清开业的经古舍虽然资金为1200元,却因经营时间长,雇员亦为四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南京古玩业正处在有序发展阶段,历史悠久、经营有方的铺子已经有了喜人的规模,而其他店铺则相对较弱。此时南京古玩玉器同业公会登记的19家店铺正是三年后南京古玩业大发展的基础,而这群从业人员日后也成为南京古玩业发展的骨干和支柱。 第一章市场从业者 马克思曾提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以劳动为手段,人脱离动物行列形成社会,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商业社会的从业人员,作为市场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市场的形成、发展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国时期,南京古玩业无论人从员数量还是店铺规模来看都属于中小行业。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古玩业发达的城市,与其他行业相比古玩业同样仅能类属于中小行业。这是由行业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然行业虽小,人员分类却相较其他行业更为丰富。除通常意义上的卖

民国南京规划

金陵怀古:亨利·墨菲与吕彦直 2009年9月7日10:5 王受之博客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9308475.html, 民国时期的南京中心区规划布局 现在能够看到痕迹的南京,在早期完整的城市规划中有两方面:一个是产生于朱元璋建造首都时的规划;另外一个则是国民政府决定迁都南京之时,请美国建筑、规划家亨利·墨菲领导做的“首都”规划,两者没有矛盾、互相补充。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一般都是建造城墙:四四方方,一边规矩是三个门,这样东南西北九个城门对着,就是大道,九经九纬,左宗右社,前朝后市。不过南京这里有山有水,不可能完全这么工整地规划,因此作了些调整。去过北京和西安的人会发现,同样是明城墙,南京的城墙和那两个城市的城墙差异很大。西安和北京的城墙方位对称,距离对等,而南京城墙的走位极不规整。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因为南京起伏不定的特殊地形,使得设计的时候采用了因地制宜、依山傍水的方法而建。不过,我看到明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则认为,明城墙设计思想是道家堪舆之术,其形态为天象“南斗”与“北斗”的聚合。

著名汉学家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认为,南京城市规划的象征主义体现了朱元璋欲借此将自己打扮成“国之中土”的、洞察秋毫的“天神”和“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虽然如此,但是看看朱元璋时建造的南京城,事实上还是用地情况的结果。朱元璋为吴王时,住在南京的王府巷;称帝后,本可以就地强拆民居建皇宫的。但考虑百姓已久经战乱,再经不起纷扰,便避开当时最为繁华的城南地带,而在城东荒地上,建起了明皇宫。朱元璋没有去破坏原先的城市风貌建皇宫,而是为南京做了一个全新的规划,将本来荒凉的东郊和北郊包进了城区,使南京城的范围扩大了好几倍。他的这一工程,不但满足了当时的城市发展需要,还为后人留下了600年的发展空间。到民国为止,我们看到的南京城是这个朱元璋的规划。 民国期间,因为迁都于此,需要重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规划。这样,便是南京第二个规划脉络的出现。南京大规模设计、兴建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但体现的并不是简单的民间流行风气,而是当时的行政背景。就好像1959年北京兴建“十大建筑”的时候所采用的民族形式和现代结构基调一样,也是行政主导。南京曾经有十多年明确的行政主导民族化现代建筑的历程。 1927年,以黄埔军校为主力的国民革命军攻占南京。同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虽经短暂宁汉分裂,但是国民政府遵照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遗言,将南京设为首都的方向并无改变。于是该政府宣布全国暂行的行政区规划中,将原本北京政府所设之金陵道省级城市,更名为南京市。翌年,北京成为国民政府领地后,南京与北京同时成为特别市——即南京特别市与北京特别市。 翌年,中国统一且政权确定后,在反对首都设立于南京的强烈舆论下,为了表达建都南京的决心,国民政府于1929年6月1日设立“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其中三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不但担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也被推选为该会主席。除此,委员中尚有当时政要数十名,如:胡汉民、戴传贤、孙科、阎锡山等人。另外在委员名单里,确定赵戴文、孔祥熙、宋子文为当然委员,孙科为常务委员。 之后,该委员会实际负责人孙科聘请了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为建筑顾问,由清华大学留美学生吕彦直为其顾问助手,从事南京首都的整体都市计划。1929年底,首都建设委员会发布《首都规划》,该规划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都市计划。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一、南京城市发展概况: (1)南京城市概况 南京市,别称金陵、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南京市跨江而居,北连辽阔的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州市接壤。由于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2)南京人口情况 截至2009年底,南京全市常住人口758.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4.4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2%,流动人口比例较小,仅为18%,在户籍人口中,市区户籍人口541.24万人,占87%,郊县人口较少,只占13%。 江南八区在绕城公路以内的户籍人口260万人(居住范围在长江以南绕城公路合围的250平方公里的下关、鼓楼、建邺、白下、秦淮、玄武、栖霞、雨花台八区,超过南京市户籍人口的40%)。 (3)南京交通情况 目前南京共有一个国际机场(禄口国际机场);4个火车站(南京站、南京西站、南京南站(在建)、南京北站);有宁沪、宁连、宁通、宁合、宁马、宁高、宁靖盐、宁淮、宁蚌、宁常、宁杭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呈放射状通往本省及周边省市;南京港是全国第一大内河港口、长江沿岸仅次于上海外高桥和苏州港的第三大集装箱港。南京地铁1号线于2005年9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南京成为内地第6个、世界上第136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地铁2号线也于2010年5月开通商业运营。目前,南京地铁有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等等共57座车站进行商业运营,总里程达到85公里。根据最新规划,到2050年南京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将

民国建筑风格

民国建筑风格 民国建筑风格是以怎么样的建筑风格展现的呢?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各个民国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的结构有着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间、降低了建筑的建造成本以及优秀的性能等优点,但是砖混结构承重结构为粘土砖,其生命力不如以明清等砖木结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其中以南京民国建筑为例。具体内容如下: 南京民国建筑简介: 南京民国建筑,是指民国时期南京地区兴建的包括官方和民间私人各类建筑的总称,也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传统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传统民族形式及现代派及六种。 1912年1月1日,随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民国建筑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截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前后38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首都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武汉三镇、陪都重庆、广州、厦门、青岛、烟台、沈阳、大连、台北等大中城市,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民国建筑,种类多样,风格各异,体现各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其中南京的民国建筑一枝独秀,无与伦比,富有典型性、独创性和代表性,堪称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南京民国建筑,有人民大会堂、南京大学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近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南京民国建筑,其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它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南京民国建筑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气候、地理及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相融合的结果。民国时期,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大连、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的建筑更多的体现的是”西化”,尤其是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馆”。这些建筑对这些城市而言,并非是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不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它们或多或少带有一种政治上、文化上强加的色彩,有被动的成分在里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近代史与东西方关系史上的一个”怪胎”。而南京则不然。南京的民国建筑并不含有任何政治上、文

古建筑测绘调查报告镇江西津渡

古建筑测绘调查报告 题目:古建筑测绘(西津渡-救生会)调查报告姓名:1245603137 班级:12456031 指导教师:翟晓婷 完成日期:2014 年7 月6 日

目录 一.摘要 (3) 二.调查情况 (4) 三.调查方法 (5) 四.调查结果分析 (5) (一)目前救生会建筑现存情况 (二)救生会历史作用与价值 五.关于更好保存与发扬救生会作用的几点建议 (6) (一)优先做好建筑的防火防蛀工作 (二)定期检修房屋渗漏残缺工作 (三)更好地做好教育宣传,重视防护救生工作 六.调查报告心得 (6)

关于大学生学习风气调查一.摘要 西津渡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城区西北部,北濒长江,南临云台山,西起玉山,环绕云台山沿小码头街由西向东转南延伸至伯先路、京几路到中山北路路口,中心轴线1800米,保护规划面积约52公顷。街区自唐朝以来约有1300多年历史。街区现存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历史存续久远、风貌保存完整;街区南屏山北濒水、依山布局、临水而建,地理位置独特;街区因渡而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了以济渡救生、平安和谐为核心价值的津 二.调查情况 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唐天宝十年(722),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南宋绍兴六年(1136)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即遇上风涛,连

南京历史特征

南京历史特征 南京是今天江苏省会,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古都,也是中国至今最具活力的古都之一。南京主城地处江南秦淮河流域和长江结合部,大地域背景为宁镇丘陵地区,东面是长江三角洲,西南是皖江地区,北面是江淮平原,古代的长江入海口就在南京东面不远的扬州和镇江之间。从孙吴开凿连通秦淮河和江南运河的“破岗渎”到今天联结沪宁的城际快车,从明代联系南北两京的驿站到今天的京沪高铁,南京一直处在中国南北大动脉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丹阳”汇聚中州阀阅,“建康”占尽六朝繁华,“金陵”满怀南唐风雅,“应天”开创大明典章。这里既是古代的帝王之州,也是近代的共和圣地,中山先生缔造民国并长眠于此,梅园新村携手国共开拓未来,两位总理不分南北,皆秉持“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为中华崛起而鞠躬尽瘁。 这座“虎踞龙盘”的都会经过了太多风雨苍黄,这座雉堞巍峨的古城更换了无数的旗纛名号,至今仍可堪称是遍地沧桑的胜国之地,处处题咏的名胜之区。面对南京,抚今追昔,迎面而来的不仅有厚重的五千年华夏文明,还有这座中华古都特有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 在中国版图上,南京位于东南地区长江下游,在传统中国以“中原”为天下之中的观念中,南京是偏于一隅的。所以,三国东吴之前,南京不仅几乎没有区域中心的地位,甚至还不是一座成熟的城市。但她雄视长江、领袖东南、近海控淮的地缘优势,决定了她担负着在中国大格局中必然崛起的历史使命。 东汉晚期,随着黄河流域经济与文化的衰落、政治的动乱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扩张和南进,南京的地缘优势开始展现,成为中国东南地区政治势力的依托中心和文化的集聚地(东吴),接着又成为从黄河流域南移的中原传统政治势力和传统文化的保存中心(东晋),其城市政治辐射力迅速通达大半个中国,文化辐射力披及东亚各国, 这一历史态势持续时间超过两个半世纪,写下了南京作为中国著名古都和东亚地区历史文化中心城市的伟大开篇。 尽管南北朝之后中国政治中心忽在黄河文化区带,忽在北方草原文化区带,但南京作为长江文化乃至南方文化区带的代表性都城的地位由此而确立,一旦中国需要,南京就会承担起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重心的责任。 宋代以前的中国各统一王朝的“两都制”以西面的长安和东面的洛阳为主,汉唐五代都是这样,宋代虽然建都开封,但是洛阳仍然是核心型城市。南宋以后,随着黄河流域的衰落,必须依托强大的经济、文化及军事背景才可以立足的中国政治中心就改由代表长江及南方文化区带的南京和代表北方草原高原文化区带及黄河文化区带的北京“轮流”担任。 朱元璋以“南京”为中心推翻定都于“北京”(元大都)的元朝,建立一统大明江山;半个世纪后原在北京做燕王的朱棣于“南京”登基后最终又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但南京作为明朝“南都”即陪都,地位仅次于北京,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明末;明末南明小朝廷在“南京”苟延残喘,与已占有“北京”的清政权相对抗;太平天国以“南京”为“天京”,高扬反抗“北京”清政权的大旗;直到孙中山先生1911年在“南京”宣布推翻从秦始皇开始已延续1690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新兴的中华民国。 尽管中山先生执政时间不长,又让“北京”袁世凯夺取了辛亥革命果实,但南京作为新生民国的开国首都,仍然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而且辛亥革命发起于武汉,中华民国却建都于南京,这本身就说明南京历史地位的崇高和区域地位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在这个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 1、民国初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c、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d、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a、发展概况: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b、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

(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消息传出,举国沸腾。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 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 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4月1日,孙中山让位,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从1912年4月袁世凯上台到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段时间一般称为北洋军阀时期。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大业。孙中山抱病北上,发表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结束军阀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对夫人宋庆龄和他的同仁再一次表示,愿归葬南京紫金山。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关于民国特色建筑调研报告

关于民国特色建筑调研报告 广东是中国近代革命思潮与民主革命的策源地,现存民国建筑数量众多、类型齐全、中西兼容、风格多样。民国特色建筑具有多元价值与丰富内涵,既传承古制,又融汇中西,数量众多,特色鲜明,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和岭南文化的见证,体现了广东悠久的海洋传统、“乡土气息”和“侨乡风格”,堪称“万国建筑博览会”。 但长期以来,我省不少地方在城市建设与现代化长远目标上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遗产保护的偏差,对民国特色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缺乏全方位的深刻认知,许多有价值的民国建筑受到不应有的“冷遇”,没有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开发。如何避免“建设性破坏”,重新焕发广东民国特色建筑在岭南建筑文化的活力和魅力,应该引起有关部门足够重视。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全省有一万多处民国特色建筑,粤中地区现存建筑数量最多,粤东次之,粤西较少,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许多有价值民国特色建筑的“建设性破坏”现象仍时有发生;对民国特色建筑有效保护与开发机制不到位,产权关系复杂,缺乏统一管理,法规条例执行力不足。 课题组认为保护现存广东民国特色建筑刻不容缓,提出以下建议:1、以打造独具岭南特色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为愿景,从文化战略高度认识现存广东民国特色建筑的价值和意义;2、以打造城市文化个性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制订“近现代建筑和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逐渐改变对单一建筑物的孤立保护模式,复原建筑物得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空间;3、以文物普查为契机,加强对民国特色建筑的全面调查研究; 4、以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为途径,促进民国特色建筑在文化产业上深层次开发; 5、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精心培

南京中华民国旅游文化基础知识

南京中华民国旅游文化基础知识 ★培训讲座提纲: 一、民国印象——中华民国成立背景简史 二、民国常识——有关中华民国基础知识 三、民国建筑——南京民国建筑代表作品 三、民国线路——南京民国建筑旅行线路 一、民国印象 二、民国常识 1.辛亥革命:是中国爆发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 911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成功武昌起义,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导孙中山。他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4.中山装: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降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毛泽东主席对“中山装”专门观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外国友人又称中山装为“毛式降服”。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5.民国知名人士: (2)闻名建筑师及其在南京的代表作品: ●吕彦直——中山陵、金陵女子大学 ●杨廷宝——中央大学、中央医院、中央体育场、紫金山天文台、音乐台、谭延闿墓、金陵大学图书馆、宋子文公馆、大华大戏院

●童寯——外交部、首都饭店、首都电厂、马歇尔公馆、孔祥熙公馆、国际安全区总部 ●刘敦桢——光化亭、仰止亭 ●赵深——铁道部、励志社、福昌饭店、行政院大楼 ●奚福泉——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 三、民国建筑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近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南京民国建筑的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阻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在建筑进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储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不于其他都市的专门风貌,目前全市储存下来的民国建筑占地面积900多万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0多处。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南京的民国建筑门类齐全,无奇不有,绝大多数属国家工程,代表了当时的最高设计和建筑施工水平,其专门性和典型性是国内其他都市的同期建筑无可比拟的。 南京民国建筑要紧有以下五种类型: 1.军政建筑类: ●国民党中央党部:地处湖南路10号,为法国宫殿式建筑。那个地点先后是清朝江苏咨议局、江苏省议会、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以及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地,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南京警备区司令部。1911年12月,全国17个起义省份的代表集合于此,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国号为中华民国,将1912年定为中华民国元年。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的典礼也曾在此举行。2001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在今中山东路313号南京军区档案馆大院内正中央。中央监察委员会是中国国民党的最高监察机关,俗称“东宫”。2001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2021年古建筑调查报告范文

古建筑调查报告范文 古建筑调查报告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你了古建筑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龙尾城又名龙尾关、下关,位于下关西洱河北岸,西起天生桥,东至大关邑村,由苍山斜阳峰南坡向东延伸,城南有天然护城河——西洱河。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0。5公里,唐朝樊绰编写的《蛮书》有记载:“龙尾城,阁罗凤所筑。萦抱点苍南麓数里,城门临洱水下。河上桥长百余步。”初为边关哨所,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王阁罗凤将其拓建为龙尾城,龙尾城的历史已有1200多年。是南诏都城的南大门,为南诏国的一镇边关,筑城的目的是为了拱卫南诏的首都太和城。龙尾城的地势十分险要:“倚苍山斜阳峰麓,扼洱河之尾,负山阴水,为郡南屏蔽。”范围从天生桥(江风寺)起,到泰安桥附近,“以山为壁,以水为濠,内高外下,仰攻甚难也。”因此龙尾城又称“龙尾关”,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宝之役的古战场。龙尾古城已列入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名册,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龙阁罗凤时代所筑的龙尾城,只有南边的一道土夯城墙,到黑龙桥口临河建了一座小城,城门向南,面临西洱河,派有重兵把守。此处是从南边进入大理的唯一通道,也是茶马古道北上的要冲。明军傅友德攻破大理后,在龙尾城的原址筑了一座砖土小城,周边两里,只有三道城门,无东门。现龙尾街、中丞街是这座城的中轴线,西门现名西门巷,南城门正对黑龙桥,城楼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拆去。清道光、咸丰年间,曾三次对龙尾城加固修缮。 龙尾城清代划归太和县,民国时期为大理县玉洱乡。时至今日,尾古城内已有全长一公里多的龙尾街(茶马古道与博南古道的交叉口),1200多年 ___蛇骨塔,江风寺、风伯雨师庙、三清宫、文昌宫、关圣殿、武庙、文庙、玉皇阁、普济寺、财神殿、弥陀寺、白马庙、将军洞、灵瑞庵等20余处古迹,著名的三眼井、鹭鸶塘、大井、二井、小井、七蛙井等一批优质苍山矿泉水名井、名泉,菜园巷的马家花园、西门巷的李家大院、红土坡一号的一颗印进士府第、小井巷的杨家大院、龙泉巷的苏氏名医世家宅第、明代赵雪屏翰林府第、清代马恩溥翰林府第等数座名士宅院,依然散发着南诏、大理两个王国的古貌遗风。 下关发展成为滇西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城市后,人口增加,市区扩大,现代建筑不断增多,但是龙尾城这一片区仍然保持着古城的轮廓和风貌。走过黑龙桥,进入龙尾街,多数铺面显得低矮、陈旧,

民国建筑风格

民国建筑风格 摘要:建筑网为建筑人士解答“民国建筑风格”,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各个民国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民国建筑风格——南京民国建筑 民国建筑风格是以怎么样的建筑风格展现的呢?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各个民国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的结构有着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间、降低了建筑的建造成本以及优秀的性能等优点,但是砖混结构承重结构为粘土砖,其生命力不如以明清等砖木结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其中以南京民国建筑为例。具体内容如下:

民国建筑风格——南京民国建筑 南京民国建筑简介: 南京民国建筑,是指民国时期南京地区兴建的包括官方和民间私人各类建筑的总称,也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传统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传统民族形式及现代派及六种。 1912年1月1日,随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民国建筑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截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前后38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首都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武汉三镇、陪都重庆、广州、厦门、青岛、烟台、沈阳、大连、台北等大中城市,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民国建筑,种类多样,风格各异,体现各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其中南京的民国建筑一枝独秀,无与伦比,富有典型性、独创性和代表性,堪称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

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3 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4 三税合计数在十年间整整增长了25倍,这极大地解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 (2)整顿债务。其一,内债。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内战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只得大量举借内债度日。1927-1936年间,国民党政府发行有担保的内债总额43.42亿元。由于内债发行过多,财政不堪负担,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先后与1932年2月和1936年2月,两次宣布债务破产。并于1936年进行内债整理,由国家发行统一公债以掉换旧债,还规定了各种债务还本年限,同时还发行了62200万元的新债。这一年是该时期举债最多的一年。总之,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债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二,外债。与国民党对待内债的态度不同,政府在外债上则提高了信用。1929年成立“整顿内外债委员会”,专门处理还债问题,决定从关税中每年拨款偿还债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7年已基本还清了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债务。5 使政府的债信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筹措了内战资金,也不断扩大和巩固了四大家族新建立起来的金融独占

民国建筑特点

晚清的建筑特点:青瓦白墙,飞檐拱壁。 民国建筑: 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各个民国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的结构有着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间、降低了建筑的建造成本以及优秀的性能等优点,但是砖混结构承重结构为粘土砖,其生命力不如以明清等砖木结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 现在,南京市已对这个民国公馆区进行了规划,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将作为民国历史风貌保存完整的街区重现“民国街区”昔日的风情,成为古城南京一道新的靓丽的风景线。现取名为“南京1912”的街区正是为了唤醒南京人对民国的历史记忆。街区里的13栋民国式府衙建筑融合了中式和欧式风格,它的定位是: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其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令人叫绝。 南京民国建筑呈现四大特点: 一、等级高:南京作为民国首都,中央级建筑多,包括国民政府“五院八部”等行政建筑,以及“中央研究院”、“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中央博物院”等,其规模、等级均属当时全国(甚至东亚)之最。 二、类型全:按建筑原有性质可分十大类型,即行政办公建筑、纪念性建筑、文教科研建筑、宗教建筑、使馆建筑、公共性建筑、官邸建筑、工业建筑、交通建筑、民居建筑。 三、历史及艺术价值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汇集了当时中外优秀的一批建筑师,在宁进行大量建筑创作活动,留下了风格各异、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 四、内涵丰富:民国建筑大多与历史事件、名人相关。 南京民国建筑从建筑风格和特点上看,可以区分为四种: 一是折衷主义和西方古典式建筑,如1914年-1915年的扬子饭店,1929年的生物馆; 二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如1919年的金陵大学北大楼,1917年的金陵大学礼拜堂;

南京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观南京博物院之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南京博物院各分馆 调研时间:2017.6.30 调研目的:南京博物院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我们这次前去参观,一是为了艺术欣赏,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二是发挥它的社会教育功能,这是实现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调研人员:某某某某某 一、背景

南京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50年更名为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城东中山门内中山东路321号,占地约13万平方米。曾被评为“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南京博物院始终履行“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的立院宗旨。现南京博物院二期已完工,改扩建后的南博,形成“一院六馆”的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 二、简介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第二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全国重点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起开工建设的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总建设面积84500平方米,展群面积26000平方米。修建前里面的文物约有5千件左右,而开馆后将会增加到4万多件。博物院要做的也不再是单纯的文物展现,而是展现文物间的关系,以及文物折射的社会和历史现象。

民国建筑风格修订稿

民国建筑风格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民国建筑风格 摘要:建筑网为建筑人士解答“民国建筑风格”,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各个民国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民国风格——南京民国建筑 民国建筑风格是以怎么样的建筑风格展现的呢?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各个民国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的结构有着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间、降低了建筑的建造成本以及优秀的性能等优点,但是砖混结构承重结构为粘土砖,其生命力不如以明清等砖木结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其中以南京民国建筑为例。具体内容如下:

民国建筑风格——南京民国建筑 南京民国建筑简介: 南京民国建筑,是指民国时期南京地区兴建的包括官方和民间私人各类建筑的总称,也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传统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传统民族形式及现代派及六种。 1912年1月1日,随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民国建筑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截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前后38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首都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武汉三镇、陪都重庆、广州、厦门、青岛、烟台、沈阳、大连、台北等大中城市,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民国建筑,种类多样,风格各异,体现各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其中南京的民国建筑一枝独秀,无与伦比,富有典型性、独创性和代表性,堪称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多角度整合】 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 (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并指出你的理由。 2. 192 7— 193 7年 间, 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 (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 (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 (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

民国建筑风格

民国建筑风格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民国建筑风格摘要:建筑网为建筑人士解答“民国建筑风格”,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各个民国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民国风格——南京民国建筑 民国建筑风格是以怎么样的建筑风格展现的呢?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各个民国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的结构有着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间、降低了建筑的建造成本以及优秀的性能等优点,但是砖混结构承重结构为粘土砖,其生命力不如以明清等砖木结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其中以南京民国建筑为例。具体内容如下: 民国建筑风格——南京民国建筑 南京民国建筑简介: 南京民国建筑,是指民国时期南京地区兴建的包括官方和民间私人各类建筑的总称,也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传统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传统民族形式及现代派及六种。

1912年1月1日,随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民国建筑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截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前后38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首都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武汉三镇、陪都重庆、广州、厦门、青岛、烟台、沈阳、大连、台北等大中城市,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民国建筑,种类多样,风格各异,体现各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其中南京的民国建筑一枝独秀,无与伦比,富有典型性、独创性和代表性,堪称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民国建筑风格——南京民国建筑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南京民国建筑,有人民大会堂、南京大学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近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南京民国建筑,其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它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民国建筑风格——南京民国建筑建筑风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