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南省中小学论文

河南省中小学论文

【河南省中小学论文】

寓教于乐融理于情

--------- 浅谈古典诗词的教学

单位:新乡县翟坡中学

科目:语文

姓名:张风民

【关键词】

含蓄蕴藉典雅凝练寓教于乐融情于理愉悦身心审美情趣

【内容提要】

中国诗词有着极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古典诗词,偏偏堪称佳作,都能给人以愉悦身心的享受。教师要发挥古典诗词本身的优势,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容情于理、融理于情,帮助学生获得美感乐趣,还要想方设法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广大学生感触其情,领悟其理,才能真正读懂古人,领略悠久而深沉的传统文化的底蕴。

【正文】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诗教的民族。我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中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是对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意义重大。

中国诗词有着极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古典诗词大多含蓄蕴藉、典雅凝练、巧于思维,工于情韵。但在教学中要把它讲得有声有色趣味盎然,让广大学生为之心动、为之痴迷确实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要发挥古典诗词本身的优势,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容情于理、融理于情,像导游者那样,把学生引入美的天地,感受美的氛围,体味美的情趣,从而把学习古典诗词看做是一件乐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吮吸知识的琼浆。

语文课本所选的古典诗词,偏偏堪称佳作,都能给人以愉悦身心的享受。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通过早莺、新燕、浅草、乱花四种春天最常见的景物将西子湖畔的春色描绘的生机盎然、美不胜收。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在人们的眼前展开一幅晴空丽日、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为之胸襟开阔、心旷神怡。再如辛弃疾的《破阵子》词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发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但初中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想象力都是极为有限的,要想真正理解这些古典诗词的妙处,要深入其里、乐在其中,还须“导游者”的引导点拨。如白居易诗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联,不少同学都不能理解它的妙处何在,当我告诉他们“渐欲”“才能”二词的独到之处和丰富内涵之后,他们才豁然开朗,知道这预示着姹紫嫣红的、芳草萋萋的西湖春色将如淡妆艳抹、美艳动人的西子般由远而近、姗姗而来,令人心荡神驰流连忘返。

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获得美感乐趣外,还要想方设法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时我先补充了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一首《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讲完董诗之后,我说同是送别诗,王诗与董诗正好相反,看看他们到底是如何相反的。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了,互相讨论、纷纷发言。经过大家的讨论和我的总结把二诗的相反之处准确的分析了出来。这样,不但当时就背会了这两首诗而且还启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一举两得。

此外,还可以运用其他一些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全面深刻的理解古典诗词的目的。如绘画法就是其一。李清照的《如梦令》是一首充满优美画境的词作,在讲这首作品时,我让学生根据词中所描绘的景物画一幅图画,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发挥美术特长,在纸上画了亭台、小溪、流水、小舟、夕阳、鸥鹭、醉人、误入碧水池中的藕花世界,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画面,让学生展开丰富

的联想:斜阳映照的湖面上藕花亭亭,荷叶田田,清香飘溢。这优美惬意的境界,使人爱,使人醉,使人流连忘返,但已暮色苍茫。要想荡出这“藕花深处”却又无路可通。在焦急中,不自禁地发出了“争渡,争渡”的呼声。不料,这几声婉转的“争渡”却惊动了栖息在湖边的水鸟,“呼啦”一声。腾空而起,暮色苍茫的天空,突然出现了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火红的芙蕖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起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这是一种多么动人心弦、令人陶醉的胜景啊!这样去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词的优美意境,感到“如在图画中”,深深的体味到诗词的美不胜收的情趣。

讲授古典诗词,还要启发学生领会诗词的理趣。理趣是以生动有趣的形象显示某种人生的哲理和事物本质特征。诗词多抒怀,寓理于情,读诗词就要由批阅文辞,沉浸于诗词所特有的意境氛围之中而发掘诗(词)人所要表现的意蕴理趣。例如讲曹操的《观沧海》这首写景的抒情诗,通过“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等句,诗人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图。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须发拂拂,衣袂飘飘。在他的面前,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气象万千!因而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包孕群星。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寥廓苍茫。作者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了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但作者仅仅是为了描绘大海风光吗?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联系《观沧海》的写作背景,通过分析、讲评,学生这才明白:此诗完全是把情怀包含在情境中,通过写景,实则在歌颂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至此,学生在感受诗的美妙意境中领悟到了诗人所要表现的意蕴理喻,给人的启迪更加富有理性美。讲这些诗,如只从字面上去翻译串讲,那就无理可

言。所以,在教学时要十分注意景、情、理的关系,把学生一步步引进理性的殿堂。

实践证明,古人并不古板,古典诗词并不沉闷,其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炽热激荡的心情。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揭示诗词本身的艺术美,意境美,让广大学生感触其情,领悟其理,才能真正读懂古人,领略悠久而深沉的传统文化的底蕴,才能对古典诗词产生浓厚而恒久的兴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