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

(2)子路为什么不赞同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2分)

24.(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身处乱世不隐居修心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2分)

(2)子路认为隐者不做官不合乎礼,因为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就会搅乱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人际关系,(1分)不管自己的主张能否得到实现,都要积极出仕,尽力而为。(1分)

(三)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22题(6分)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③之耳。”

【注释】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③戏:开玩笑,逗趣。

22.(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这说明孔子为人幽默,教育方法灵活。

(2)“弦歌之声”,就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根据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你对乐教观的理解。(3分)

答:

22.(1)A。(“割鸡焉用牛刀?”不是在批评子游,而是体现孔子对子游能在小小的武城施行礼乐之治的欢愉之情,同时也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感到惋惜。)

(2)从孔子对子游礼乐之治实践的充分肯定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乐教观是:一是可通过“弦歌之声”来传授礼乐之道;二是“弦歌之声”不仅可教化在上位的君子,也可以教化普通百姓;三是“弦歌之声”应该加以推广,“以牛刀杀牛”,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参考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24.(1)请写出一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1分)

(2)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对孔子的这一态度及所表现的言行,你如何评价?(3分)

24.(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一心求仕,知其不可而为之。我认为,孔子的这一态度及所表现的言行,体现了一种坚定、执著和知难而进的人生态度。尽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提出的政治理想确实难以实现,因而孔子的周游列国,四处奔走往往无功而返,无济于事,但这不应该成为被讥讽和批评的理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倡导的积极入世精神,是人性光辉和生命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意义,即使时光再流逝一万年,这种言行还是值得肯定的,这种精神即使在现代社会仍有其积极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三)阅读《论语》中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一)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4.(1)子贡引用《诗经》的话来说明什么?(2分)

(2)在这两章中,孔子对子贡、子夏两位学生都进行了表扬,为什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简要分析。(2分)

24.(1)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2分)

(2)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都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体现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2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这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4.(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独立,鲤趋而过庭。(1分)

②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2分)

(2)文中的思想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4.(1)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学诗.知道学礼,又知道君子不亲昵自己的儿子。

他曾经独个儿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

(2)孔子爱一切人如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教育上没有私心。

【参考译文】

陈亢向伯鱼问道:“您在令尊那里听到特殊的教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独个儿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诗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个儿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礼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处世。?我回去就学礼。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学诗,知道学礼,又知道君子不亲昵自己的儿子。”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2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24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2分)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1分)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1分)

(三)阅读《论语》中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24.(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各是什么?(2分)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24.(1)管仲非仁;管仲为仁(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知权达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所以我们看待人、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1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4.(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孔子为什么称之为“德之贼”?(2分)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2分)

24.(1)孔子所说的“乡原”,指那些看似忠厚而实际上不讲道德原则,媚俗趋时、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孔子主张以仁、礼为原则,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所以愤怒斥责“乡原”。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彼此之问不搞小动作;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在互相拆台。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2009年浙江高考卷)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答案】(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略。

【解析】第一问难度不大,考生很容易根据积累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概括成成语;第二问则需要明白两人对话的内容才能概括出来。

【思路分析】注意分析所给语言材料,透过表层抓本质,才能形成论点,再加以评析。

(三)阅读《论语》中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长幼之节”在文中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24.①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②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孔子这样评价子路的理由是什么?(1分)

(2)请就第②章内容,谈谈你对孔子认识。(3分)

24.(1)批评子路性格鲁莽(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真正关心弟子,关心弟子一生的命运)。(1分)(2)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孔子学识之深,循循善诱,卓尔不群。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及三段课外材料,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富而可求①也,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韩非子·备内》)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可求:不仅指求之可能,也指求之合乎道义。②执鞭之士:士之贱者。王公的侍从,负责喝避行人,清理道路。

24.(1)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价值观。(2分)

(2)你赞成谁的价值观?为什么?(2分)

24.(1)孔子的价值观:肯定正当的求利,但主张以义为根本,反对见利忘义。

韩非子的价值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2)赞成孔子的价值观。因为孔子强调义利的统一,既不排斥、否定利,又主张应以义为根本,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一种理想的价值观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3、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24、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3、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

24、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1)(2)两题。(4分)

(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二)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24.(1)指出这两章《论语》在语言上的特点。(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章《论语》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品格?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口语记录,文字简洁浅易;运用描写,形象生动。指出一点即可。

(2)仁爱同情;尊重生命。要有分析过程,谈一点即可。

(三)阅读《论语》选段,完成文后试题。(4分)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24.(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礼”的本质内容是什么?(10字以内)(1分)

(2)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所言“礼”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及理由。(3分)

24.(1)等级制度(或尊卑秩序)(1分)

(2)正面观点: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中拥有无可质疑的巨大价值。因为“礼”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普遍遵从的社会规范。(提出观点,加以解说1分)有了“礼”大家才能各安其职,各乐其业,才能使种种竞争处于有序状态。(正面论证1分)假如社会无“礼”,人人各行其是,生活秩序就无从保障,社会的稳定基础将被动摇。由此可见,“礼”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文化。(反面驳斥及总结1分)(共3分)

反面观点: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已丧失其基本价值。因为“礼”的核心观念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秩序和等级制度。这一观念完全违背了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思想。假如我们还处处以“礼”来制约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实践,那势必会限制自己的个性发展,僵化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礼”应该是现代社会扬弃的对象。(评分标准同正面观点)中性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言之成理即可,评分标准同正面观点)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24.※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的社会。(1分)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3分)

24.(4分)(1)(1分)有道/有德/为政以德

(2)(3分)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因此,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观点1分,分析说明2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4.(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2分)

(2)你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2分)

24.(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写出3个给1分,3个以上给2分)(2)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2分)

(三)阅读《论语》中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24.(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各是什么?(2分)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24.(1)管仲非仁;管仲为仁(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知权达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所以我们看待人、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1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尚情怀?“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之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4分)

答:24.安贫乐道。(1分)“浮云”的比喻义可以是:(1)聚散无常,喻不义之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不义之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3)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之富贵”无足轻重。(2分,答出任何一点即可)孔子在这里运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1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予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⑦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元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

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4.(1)从上文中摘出孔子的名言,来概括“忠”、“恕”的内涵。(1分)

忠:恕:

(2)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3分)

24.(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分,错一处即不得分)

(2)答案要点:孔子的“忠恕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3分,如与上述观点不同,能自圆其说,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第20题。(6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20.“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有人译成“晏子善于与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也有人译成“晏子善于与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晏子越尊敬别人”。你认同哪一种翻译?说出你的理由。

20.这是一道开放题,但又要考虑提供的语境。参考答案:我认为译成“晏子善于与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更有道理。(1分)从晏子的为人看,他是一位善于变通的人,他不会一味的尊重人家;从孔子赞扬他的角度看,说明他的做法和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晏子的做法与孔子周而不比的交友之道是一致的;对待朋友首先要忠告,巧妙引导,但如果对方不听,就不要自取其辱,因而,晏子不会无原则地尊重别人;从本句话看,既然晏子“善与人交”,当然是越来越受别人尊重更有道理一些。(5分,一个角度1分)(答译成“晏子善于与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晏子越尊敬别人”更有道理也可,但根据提供的语境,其中须有“仁者爱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等角度的理由。如答“晏子是儒家人物”系不合历史事实,扣1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4.孔子的这句话阐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这种精神在践行中的标准是什么?请另结合《论语》中的某一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4.中庸思想;标准是“义”。(“道义”、“仁义”均得分)(共1分,错1个即不得分)

“理解”(参考):中庸之道绝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而是一种始终以“义”为准绳的稳健主张。(1分)孔子说“乡原,徳之贼也”,就体现了中庸的原则是“德”,即“义”。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体现了中庸所谓的无过无不及并非无原则的调和。(能结合其他篇章理解,且能扣住“中庸的原则是义”这一核心,得2分;只谈“中庸”得1分)(3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24.孔子的交友之道对你有何启发?

24、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个方面,从其中的任意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谈。(每一个方面2分,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孔子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24、*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的社会。(1分)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3分)

24.(4分)(1)(1分)有道/有德/为政以德

(2)(3分)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因此,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观点1分,分析说明2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予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⑦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元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

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4.(1)从上文中摘出孔子的名言,来概括“忠”、“恕”的内涵。(1分)

忠:恕:

(2)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3分)

24.(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分,错一处即不得分)

(2)答案要点:孔子的“忠恕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3分,如与上述观点不同,能自圆其说,酌情给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1)(2)两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日:“正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4.(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孔子的“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2)请简要评析“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方法。(2分)

24.(1)不矛盾;前者说的是教学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态度。(2分,各1分)

(2)赞同:这是一种受之于鱼,不如受之于渔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促使受教学者自主寻找规律,活用知识;不赞同:教学者要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施教,要诲人不倦。(2分,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24.(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2分)

24.(1)(2分)不笼统她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1分)。而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1分)

(2)(2分)因为:①“乡愿”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②“乡愿”之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③“乡愿”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④“乡愿”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

附译文:子贡问孔子说:“一乡的人都喜欢某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道:。一乡的人都厌恶某个人,这个人怎幺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还不如一乡的好人都喜欢他,一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孔子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其实是道德的破坏者。”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吾恐季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原文】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论语选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论语选读 1、 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请见(jim ) 木铎(du o ) 耰(y ①)而不辍 仰之弥高 B 、 曲肱(g eng ) 无適(d i ) 恶(e )乎成名 执鞭之士 C 、 趋庭 长沮(j u ) 不悱(f 百)不发 不与(y d )易也 )荷(h e )蓧(di co ) 章 甫 高山仰止 景行(xmg )行止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举皋陶(t co ) 能近取譬 谨而信 大车无輗(n 1) 三已(y i )之 如其礼乐 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与(y U ) 是鲁孔丘与(y d ) 吾与(y 匚)点也 c 、知其不可而为(w e )之 为(w e )击破沛公军 为(w e )天下笑 D 、善恶(e ) 恶(0)心 彼且恶(w u )乎待哉 好恶(w u ) 4、下列加点字词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與者 博我以文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B 、天厌之 风兮风兮 立之斯立 道之斯行 C 、天丧予 逝者如斯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D 、无欲速 欲速不达 以杖荷莜 则远怨矣 5、 下列句子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B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C 、 能近取擘,可谓仁之方也巳。 D 、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6、 下列句子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 B 、 不愤不启,不非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C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徇兮。 7、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夫接舆者为谁? B 、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C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 、 小人之过也必文。 B 、数( sh u ) 目 数(sh u )数 数(shu e )见不鲜 数(c u )罟不入洿池 A 、柳诒(y 1)徵 浴乎沂(Y 1) 千乘(sh eig )之国 风乎舞雩(y d ) B 、 子恸(d eng )矣 C 、 出则弟(d 1) )莫 (m e )春者 吾与(y U )点也 小车无軏( yu e ) 以俟(s 1)君子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结合步步高用) 01为政以德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⑷选贤与能[练习五中] 与举 ⑵道之以政道⑸矜寡孤独废疾者[练习五中] 矜鳏 ⑶无乃尔是过与与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 ⑴齐.之以刑形作使动⑹不独亲.其亲[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⑵曰:“富.之。”形作使动⑺不独子.其子[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形作使动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作名。 ⑷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作使动⑼既来之,则安.之形作使动 ⑸于斯三者何先.名作动⑽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动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民免而无耻 ..东蒙主以(之)为认为..没有羞耻心不要脸昔者先王以为 季氏将有事 .......使他们来归顺后,就要让他们安..于颛臾动武有事情既来之,则安之 下心来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句子类型句子类型 ⑴为政以德状后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后 ⑵道之以政状后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后 ⑶齐之以刑状后⑶临之以庄状后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后⑷君子哉若人!主谓倒置 ⑸使民以时状后⑸尚德哉若人!主谓倒置 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状后⑹既庶矣,又何加焉疑宾前 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后⑺于斯三者何先疑宾前 ⑻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⑻固而近于费状后 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⑼季氏富于周公状后 ⑽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⑽君孰与不足疑宾前 ⑾何以伐为疑宾前 02克己复礼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周监于二代监鉴⑷女安,则为之女汝 ⑵五世希不失矣希稀⑸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女汝

最新--论语高考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⑴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同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⑵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4.⑴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 ⑵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3分)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甲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⑴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 ⑵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 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韩非子: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知识讲解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高考语文《论语 选读》各课思想总结 精华版

《<论语>选读》课文知识点梳理 ——依最新高考大纲要求 (部分课文大纲不做要求) 第一课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1.“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2.民生与教化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之”。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二、正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三、参考译文 1.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 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 5.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6.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9. 孔子说:“多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夺去,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重点字词 1、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2、说:通“悦”,愉快。 3、朋:志同道合的朋友。 4、乐:快乐 5、知:了解、理解。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1、弟子问仁 、重点字词 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 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 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 5.问知子曰:“知人”知1:智慧,名词知2 :了解,动 词 6.樊迟未达达:明白 、通假字 1. 错:同“措”,放置 2. 乡:同“向”,刚才 、词类活用 1. 直:正直人,形作名 2. 立:使.... 站得住 3. 达:使……行得通 4. 远:远离形作动 四、古今异义 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 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 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 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 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 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

五、特殊句式 (一)状后: 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2. 选于众 (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 、重点字词 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 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 4、 士不可以不弘毅 5、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6色取仁而行违 7、 士而怀居 8、 盍:何不兼词 逾:逾越,矩:规矩 夸耀,施:表白 弘:远大,毅:意志 闻:名望,名声 色:外表,取:趋向、求 怀:留恋 、通假字 有:同“又” 三、词类活用 2、立身处世 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动作名 名望 3.敝之而无憾 使动 使 ……破 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使动 安:使? 使……信任 怀: :使?……怀念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名作状 在… …之后 6. 士不可以不弘毅 形作名 意志 卜有五而志于学 安逸 名作动,立志 1.吾 信: 同“凋”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背诵内容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8.于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9.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0.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大行,已知之矣。” 1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支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语教案

《论语》强化复习计划 【学情分析】 3.25日,校模拟考反馈,论语题得分率偏低,7分的问答题,平均得分2.6分,失分较大,且基础分的失分情况较为严重。 2020新高考样卷提示,论语题分值由4分提升至7分,分成甲、乙两小题的设置。其中,甲题偏重文本的理解、解读,而乙题偏重问题探究以及对经典文化的批判继承。 根据考纲变化,本阶段开始《论语》的强化复习,尽量做到甲题得分。 【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明晰文本大意,并完成相关篇目的背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课文和习题演练,解决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适当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每一章节背后的思想支撑,并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批判继承。 【教学方法】 逐一讲授,课后看书巩固,练习强化 【课时安排】 复习计划总纲(1课时) 文言知识点落实及观点解读(13课时) 习题讲解(4课时) 共18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复习计划总纲及策略提要

呈现方式:ppt 一、考点解说 1.试题取材范围 10课自读课文: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2.课标《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1)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2)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3)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其中,高考复习以落实“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化传统的评析”这两个知识点为主要目标。 3、《〈论语〉》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 《克己复礼》:以礼治国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仕入世的奋斗观 《仁者爱人》:仁爱观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教育观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二、复习策略 1、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如此才有可能进行个性化的点评; 2、加强背诵,辅以笔答,全力消灭错别字;

论语选读君子之风简答题及答案

《君子之风》 一、核心解读: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的文献如《尚书》《诗经》中就已提及。它最初的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者,当时并无明显的人格特征。孔子借用了这一称谓,并赋予它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儒家培养人才的规范标准,成为儒家的理想人格。 在《论语》中前后总共有一百多处提及“君子”。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纵观全文,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文”和“质”兼美。所谓“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就是内在的道德修养。 先说“质”。具体要求有: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甚至“杀身以成仁”。二要见利思义,视不义之富贵犹如浮云。三要安贫乐道,乐以忘忧。做到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心胸广大,意志坚毅。君子不可以不弘毅,当自强不息。 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从孔子的这句话可知,君子之道有三个最重要的特质,那就是仁、智、勇。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贪生怕死,贪图享乐,见利忘义,患得患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的利益,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二、名句填空: 0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02·君子喻于义,。★ 0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贤哉,回也!★0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0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 06·知者乐水,。知者动,。,仁者寿。”★07·曾子曰:“,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08·子曰:“志于道,,依于仁,。” 09·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既得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知者,勇者。”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三、字词注音: 孙.以出之(xùn)恶.衣恶食(è)曲肱.而枕(gōng)知者乐.水(yào)鄙.夫(bǐ) 仁者乐.山(yào)驷.不及舌(sì)虎豹之鞟.(kuò)何以文为.(wéi)一箪.食(dān) 从下列句子中提取成语,并解释: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有德行、有志向、为理想而献身的人 ——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为维护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

(完整word)论语选读:高山仰止(重点版)

《诲人不倦》(重点版) 一、核心解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0岁左右即开始讲学,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受教育。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教育对象不应分贵贱、门第和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孔子所提倡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主要有: ①以学生为主体,启发诱导的原则。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后,老师才适时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如未能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则不勉强施教,否则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②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总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同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 ③教学相长理念。孔子不赞成学生对老师一味信从,力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体会和不同意见,“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互有助益的过程。 ④强调学思结合,学行并重,知行合一。 二、名句填空: 1·子曰:“不愤不启,,,则不复也。”★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由也兼人,。”★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5·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

十四文化论著《〈论语〉选读》 考纲解读 《〈论语〉选读》是浙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浙江《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内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内容:浙江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福建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韩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 【2012 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 “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解析:不同标点断句,表达不同的意思。主要区别在,《论语》中的理解是“不问马”, 而《经典释文》中的理解是也问马,只不过是后问。本题具有开放性,但要建立在对孔子思想全面理解的基石上来思考,要客观体会后人断句法的理由。他们认为孔子不仅对人有仁爱之心,对动物也有仁爱之心。这在《论语》其他章节有体现,但孔子对人与对动物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人、马并重”并非孔子本意。 【2011浙江,23-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提纲

《论语》复习 一、为政以德 文化思想 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 (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 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

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 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4分) 《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 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四书集注》) 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 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论语集注》) 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案要点: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

《<论语>选读》练习精选 (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为政以德》)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以德》)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为政以德》)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克己复礼》)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 (四)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复习资料 总体把握:宏观上:构建《论语》章节内容知识网 孔子的德政观 一、课文梳理 1、总述:“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和执政方法提出的要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达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效果。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垂拱而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区别 2、具体做法: (1)富民(“使民以时”“均无贫”“减轻赋税”) ★“均无贫”和“均贫富”的区别 (2)教民(百姓顺服、社会稳定、政权巩固) ★“先富后教”与“去食留信”是否矛盾? (3)正己(“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临之以庄”“孝慈”) (4)举贤(“举善而教不能”,辅佐君王实现德政、礼治) 3、核心思想:以民为本,以身作则。 二、针对训练 1、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见《创新方案》P100) 2、以孔子的德政思想为标准来看待我们这个现实,你觉得我们这个现实如何?以我们的现实看孔子的德政思想,你觉得孔子的德政思想有什么价值或不足? 参考答案:问一:抓住孔子德政思想的四个方面来说。(富民、教民、正己、举贤) 问二:价值——同样抓住孔子德政思想的四个方面来说。(1)孔子认为统治者的道德素质关系到整个社

会道德风尚的好坏,甚至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今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正己)(2)孔子尊贤使能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治理国家的客观要求。对我们建立行之有效的干部选拔、任免和监督制度,有指导意义。(举贤)(3)孔子强调先富民后教民,不只明确了道德教化的前提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揭示了“富而后必教”的理念。我国目前的道德文化建设、人文教化提升的理念与之相一致。(富民、教民) 不足——过度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对人的约束力不够,因此,有其局限性。 3、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参考答案: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参考答案: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孔子的礼治观 一、课文梳理 1、背景原因: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八佾舞于庭”“觚不觚”) 2、礼的内涵: (1)制度上的“礼”:“复礼”,即恢复“周礼”,恢复等级秩序。(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各安其位、各守本分) (2)个人的“礼“:“克己”,即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孝悌是根本)★为什么说“孝悌是根本”? ★如何做到“孝悌”——“色难”(孝应发自内心,仁),“守三年之丧”(外在形式,礼) 3、礼与仁的关系:仁是礼的核心、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目的。 二、针对训练 1、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见《创新方案》P100) 2、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浙江省高考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背诵内容汇集

浙江省高考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背诵内容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8.于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9.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0.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大行,已知之矣。” 1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