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小论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小论文试题及答案

28.(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共和政体应该按照以下原则运转:法律是最优良的

统治者,必须以法治国;公民人人参政,轮番而治;城邦的疆域和人口必须适中,不可

过量;重视公民教育,启导理性,培养公而忘私的美德。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

(1)材料一中哪些原则被现代民主政治所实践?哪些原则存在着局限性?(8分)

材料二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

书舍人),使之热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此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

.——朱熹

(2)材料二反映了朱熹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主张产生的背景。

这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怎样的愿望?(6分)

材料三我们知道,就在英国发生革命的同时,’开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

学革命也在英国达到了它的高潮阶段。……这两大革命由此构成了一幅17世纪的“双

元革命”奇观,与18世纪的“双元革命”交相辉映。

一摘编自马克壶《世界文明史》

(3)结合17、18世纪“双元革命”的史实,谈谈你对“科学化、工业化与民主化

关系”的认识。(6分)

(1)原则:以法治国;人民主权;强调公民道德素养。(6分)

局限性:轮番而治。(2分)

(2)思想主张:反对君主独裁。(1分)

背景: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科举制发展,崇尚重文国策。(3分)

愿望: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要求参与国家政治。(2分)

(3)认识: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分)近代自然科学推动了工业革命产生,为法国启蒙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接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英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民主政体,推动了科学化和工业记的进程。(4分)

24.(16分)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变化莫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说“战争才刚刚开始”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4分)并指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3分)材料二漫画《时代的标志》:Welcome to Moscow(莫斯科),据说莫斯科的麦当劳是全世界经营最好的分店。

(2)材料二漫画体现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背景(2分)。

材料三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9.13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5分)

(要求:以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4.(16分)

(1)背景: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美国要称霸世界,而苏联成为其障碍。(4分)行动: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3分)

(2)现象:经济全球化。(2分)

背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结束。(2分)

(3)观点一:“多极合作时代”能够实现。(2分)

理由: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3分)观点二:“多极合作时代”不可能实现。(2分)

理由: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有些国家以战争解决一些地区矛盾。

(3分)

27.(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子·君臣下》认为,人类最初由于无“君臣上下之别”,造成了“以力相征”的乱局。在相互争斗中,“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发之德,而民师之”。

材料二民主发端于欧洲,但不是欧洲人自诩的古希腊雅典,也不是其基督教教会,而是近现代与资本主义和工业生产方式同时产生演进的。

——摘自刘永佶《西方民主的演进》(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观点。材料所述两种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8分)

材料三言不必圣人道,要以抒其己见。

——袁枚(1716—1797)《牍外馀言》卷一材料四所谓人民意志,实际上只是最多的或者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民的意志,亦即多数或者那些能使自己被承认为多数的人们的意志。于是结果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

——1859年密尔《论自由》(2)材料三、四所反映的两种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10分)

材料五在估计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运用材料五的方法,谈谈对材料一的认识。(7分)

27.(25分)答案要点:

(1)观点:中国君主凭个人能力被拥戴成为君主。(3分)

西方民主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结果。(3分)

根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2)背景:材料三:商品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腐朽);八股取士,文化专制。(6分)

材料四:工业革命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扩大民主权利。(4分)(3)认识:管子对君主制产生的认识是错误的。(2分)他没有全面联系君主制产生的社会条件进行分析。(2分)中国君主制的产生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法家思想为君主制提供理论基础;血缘宗法制是其社会基础。(3分)

28.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基础的?(6分)

材料二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

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2)试分别概述材料二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4分)[来源:学科网(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01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7分)

材料三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4)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法准确。)(8分)

28.(1)提供基础: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生产方式和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3分)洋务派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为新思想的引进和传播创造了条件。(3分)

(2)含义: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上升: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2分)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2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壮大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3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2分)(4)第一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前 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2分)

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分)

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经济基础。(2分)

科技文化方面: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了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2分)

政治上: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2分)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2分)文化上:科教兴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面发展。(2分)

29.(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国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纯系地理条件使然。中国的边界,或为大海,或为高山沙漠,外敌只能从北方入侵,所以安全较有保障。虽发生分裂,但不久即复归统一,主要也是地理原因。中

国以长江为天然屏障,分为南北两部分。由于气候的原因,北方人彪悍好战,南方人温顺怯懦;北方人一旦跨过长江,无须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便可迅速控制全国。南方人习惯于俯首听命,故不易形成分裂。

材料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地理环境因素通过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要素之一的劳动对象而实现的。作为劳动对象,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着物质生产活动的类型、方式等,并通过决定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1)结合材料一请对孟德斯鸠中国“历史悠久、国家稳定”原因的观点进行评析。(7分)

(2)结合材料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与孟德斯鸠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上的认识有何本质区别?(4分)

29.(1)不正确,中国地理条件的相对封闭对国家稳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

因素。(1分)中国“历史悠久、国家稳定”的主要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长期以来实行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6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均可得分)

(2)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念和人们的性格特征。

是地理环境绝对论。(2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而影响了人类的社会、政治、精神生活。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才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2分)

27.(25分)16世纪起,欧洲进入了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年,葡萄牙宣布巴西为殖民地。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

1501~1504年,哥伦布第四次远航发现中美。

1510年葡萄牙占领印度西海岸重镇果阿。次年占领马来半岛重镇马六甲。

1513~1514年拉斐尔创作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

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征服了墨西哥。

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

1561年英国开创了历史上的"三角贸易"。

1564年米开朗基罗逝世。

1566~1609年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一一尼德兰革命,荷兰独立。

1587年金融界公认的第一家近代银行出现在意大利。

1588年英国在大西洋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00、1602年英国、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

1601年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作品《哈姆雷特》问世。

1607年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了弗吉尼亚殖民地。

1609年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荷兰诞生。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1年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将西班牙人逐出台湾。

1648年新教取得与天主教平等地位。

(1)阅读大事年表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历史的脉搏。依据以上大事年表,分析归纳16~17世纪上半期欧洲国家的社会转型在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关系方面的表现。(12分)

(2)社会转型是各种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这一时期欧洲国家经济、思想、政治领域的发展是怎样相互作用和影响的?(6分)

材料二数十年来,一个长期在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1840年开始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能否主动开始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而完成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观点一: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观点二:如果没有1840年开始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中国仍将处于前现代状态(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3)你同意材料二两种观点中的哪一观点?依据16~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社会状况,阐明你的理由。(要求:论据充分,论证合理,逻辑性强)(7分)

27.(25分)

(1)政治上,资产阶级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国际贸易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思想上,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得到解放,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动摇;国际关系方面,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列强对落后国家进行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西方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12分)

(2)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也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思想解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条件;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6分)

(3)评分标准:只写出观点不得分;写出史实缺少合理论述的,得3分;论述比较到位得4分。

观点一鸦片战争以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作为先进的经济因素,必将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在思想领域,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成为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观点二鸦片战争以前,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牢固存在,严重阻碍着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儒家正统思想处于独尊地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阻挠着思想解放。

22.(9分)

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有哪些表现?(3分)

(2)据材料观点,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1分)

(3)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任选以下若干角度: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局、经济和思想影响,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5分)

(3)观点一:它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答起积极作用亦可给分)(1分)经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2分)思想: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下,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运动的发展准备了条件。(2分)

观点二:它延缓(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答起消极影响亦可给分)(1分)这场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它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用现代化的手段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这违反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3分)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运动破产。(2分)

观点三: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1分)经济、思想方面任意两点积极意义。(2分)指导思想和材料观点或运动结局任意两点消极影响。(2分)

3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8分)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材料一:从1640年到l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回答: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4分)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

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回答: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4分)

(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6分)

材料三:新中国从l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回答:

(4)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8分)

(4)第一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2分。如果能从前30年成绩是主流,错误是支流方面进行立论,也可得分。)

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分)

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经济基础。(2分)

科技文化方面: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了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2分。如果能对后30年建设中的问题用辨证的观点谈认识,也可得分。)

政治上: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2分)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2分)

文化上:科教兴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面发展。(2分)

37.(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而且也是徒劳的。

———保罗·肯尼迪《联合国过去与未来》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10分)

要求: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解析:

本题属于历史小作文题,从命题者不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一点看,是按照层次给分这样的评分标准命题的,这就与近两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思路结合了起来。

按照去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这类题目标的评分标准是:

41.(12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本题的考点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材料给出的观点是不能只以军事角度衡量战后的和平问题,更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学生要围绕这一主张把两次大战后西欧国家力量对比变化及其影响等知识进行整合,以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答案:

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