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1.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发挥中和毒素,阻断病原物入侵以及清除病原微生物等

功能。

2.B细胞表面Ig特异性结合抗原表位,发挥B细胞的功能。

二、C区功能

1.激活补体:抗体与补体结合后激活补体。

2.结合细胞表面FcR

1)调理作用: IgG/IgA 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参与ADCC作用: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受体识别包被靶抗原上

IgG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3)介导I超敏反应: 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后

使其致敏,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就会产生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I超敏反应。

3. 穿过胎盘和粘膜。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中的抗体,保护婴儿免

遭感染。分泌性IgA可在粘膜发挥抗感染作用。

8.简述各类 Ig 的生物学特性 :

IgG :( 1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 Ig ( 2 )激活补体( 3 )调理和促吞噬作用

( 4 ) ADCC ( 5 )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IgM: ( 1 )产生早,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抗体刺激后最早产生( 2 )激活补体( 3 )调理作用( 4 )天然血型抗体( 5 ) B 细胞抗原受体的主要

成分( 60 早起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IgA: (1) 经初乳传递,给新生儿胃肠道提供保护( 2 )粘膜局部抗感染的主要抗

IgD: B 细胞膜表面的 Ig , B 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 .

IgE : (1) 亲细胞抗体 (CH2 、 CH3)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 2 )参与抗寄生虫

感染。

9.以 IgG 为例,简述 Ig 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

基本结构: Ig 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四

肽结构。多肽链 N 端重链的 1/4 ,轻链的 1/2 氨基酸序列多变,为可变区,由HVR 和 FR 构成;多肽链 C 端重链的 3/4 和轻链的 1/2 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为恒

定区。

功能:(1)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2)激活补体 (3)结合 Fc 段受体: a .调理作用

b .ADCC 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4)穿过胎盘和黏膜。

10.抗原免疫原性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答: 1. 抗原的理化性质;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的复杂性、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状态。 2. 宿主方面;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 3.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11.简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答:①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a.调控造血干细胞的发育和分化b.调控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②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a.抗感染作用b.抗肿瘤作用,如 IFN 、 TNF 等。c.诱导细胞凋亡。d.介导炎症反应。

12.简述B细胞在生发中心分化成熟过程

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激活的B细胞进入初级淋巴滤泡,快速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同时发生基因二次重排(修正)和高频点突变→分裂停止,进入生发中心明区→同虑泡树突状细胞(FDC)表面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竞争结合抗原→高亲和力的B细胞被保留,同时受到Th细胞的生存信号,分化成浆细胞或记忆性B细胞,同时可能发生Ig类别转换。

13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免疫器官: 1.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 B 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 T 细胞成熟的场所); 2.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等(成熟淋巴细胞寄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免疫细胞:固有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通过 ADCC 效应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细胞、加工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调节)、树突状细胞(加工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调节)、NK 细胞、粒细胞、 B1 细胞等;适应性免疫细胞: B 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T 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免疫分子: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补体(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调理作用、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炎症介质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促进造血功能、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分化等)、 CD 分子等。

14.B 细胞对 TD-Ag 的免疫应答过程及特点?

① B 细胞对 TD-Ag 的识别。

② B 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1 )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 2 )协同刺激信号,( 3 )细胞因子的作用,( 4 ) T 、 B 细胞相互作用与 B 细胞免疫应答。

③ B 细胞增殖和分化,活化的 B 细胞表面细胞因子受体可影响 Th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④ B 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1 )分化为抗体亲和力成熟的浆细胞,可高效合成、分泌抗体。( 2 )分化为长寿命记忆 B 细胞,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特点:( 1 )应答需要特异性 T 细胞的辅助,( 2 )产生的应答类型属于体液免疫应答,( 3 )持续时间长。

15.CD8+ 杀伤性 T 细胞的作用机制( CTL )

主要作用是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且在杀伤靶细胞的过程中自身不受损伤,可反复杀伤靶细胞。其杀伤机制为:

机制:

1 )穿孔素的溶细胞作用: CTL 释放穿孔素可在靶细胞膜上穿孔,导致靶细胞在数分钟内迅速溶解死亡。

2 )颗粒酶引起的细胞凋亡: CTL 释放颗粒酶可活化靶细胞内核酸酶,破坏靶细胞的 DNA 和可降解感染病毒在靶细胞内的 DNA 。引起细胞的凋亡和阻止感染病毒的复制。

3 ) FasL 诱导的靶细胞凋亡: Tc 活化后可表达 FasL, 它可与靶细胞上的受体 Fas 分子结合,促使靶细胞凋亡。

16. 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 1 )初次应答:当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时,需首先刺激有限的特异性细胞克隆繁殖才能达到足够的反应细胞数,表现为经一定时间的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检出抗体。

( 2 )再次应答: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原有抗体与抗原结合,使抗体效价迅速增加,并活化记忆 B 细胞。

初次应答特点:①潜伏期长②产生的抗体浓度低③在体内持续时间短④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低,以 IgM 为主。再次应答特点:①潜伏期短,一般为 1~3 天,血液中即出现抗体②产生的抗体浓度高③在体内持续时间长④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高,以 IgG 为主。

17.试述青霉素引发全身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原则。

答:( 1 )发生机制:青霉素为半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后,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青霉烯酸等与组织蛋白结合则构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 IgE ,并以 Fc 段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IgEFc 受体,而使机体致敏。当再次接触时,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蛋白通过交联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 IgE 分子,而刺激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从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 )防治原则①寻找变应原,避免接触。可通过询问过敏史和皮

肤试验来确定变应原;皮试阳性者可改换药物;②作好急救准备,如准备肾上腺素等抢救药,随时进行抗休克治疗。

18. 以 A 型血输给 B 型血的人所发生的输血反应为例,说明Ⅱ型超敏反应的机理:

答:A 型血红细胞表面有 A 抗原, B 型血的人血清中有天然抗 A 抗体( IgM ),两者结合后: 1 ,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使红细胞溶解,以及通过补体裂解产物 C3B.C4B.IC3B 介导的调理作用,使红细胞溶解破坏; 2 、通过 IGG 的 FC 段与效应细胞(吞噬细胞、 NK 细胞)表面的 FC 受体结合,调理吞噬或ADCC 作用,溶解破坏红细胞引起输血反应

19.简述血清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

抗毒素首次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 IgE , IgE 与体内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表面的 IgE 受体结合,使机体致敏。随着治疗的继续,同种抗毒素再次进入体内,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并合成新的生物活性介质:组织胺、白三烯,导致全身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压下降,休克形成。

20.请列表比较 TD 抗原和 TI 抗原的区别。

21.内源性抗原的提呈机制。

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 LMP 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 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 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

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 /MHC 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 + T 细胞识别。

22.NK 细胞的杀伤作用(为什么不对自身正常组织造成损伤)。

自然杀伤细胞, NK 细胞来源于骨髓,其表面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表面标

志为 TCR- mIg- CD56+ CD16+ ,以 CD16 CD56 为特征性分子,不需要抗原致敏可直接杀伤靶细胞,无特异性,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分布在外周血和外周淋巴器官。

NK 细胞发挥作用不受 MHC 限制,且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就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

病毒感染细胞,其杀伤机制包括自然杀伤、 ADCC 、故在机体抗肿瘤、早期抗病毒

或细胞内寄生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活化的 NK 细胞可分泌 IFN- γ、 IL-2 、 TNF 等

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23.试述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1.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绝大多数 TD 抗原(胸腺依赖

抗原)都需经巨噬细胞吞噬和加工处理,并与其表面的 MHC 分子形成抗原肽 -MHC 复合物,表达在细胞膜表面,提呈给T 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有很多黏附分子,如 B7 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 1 ( ICAM-1 )、 LFA-3 等,可分别与 T 细胞表面的

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CD28 、 CD11 ( LFA-1 )和 CD2 ( LFA-2 )结合,产生协同刺

激信号,诱导 T 细胞的活化,启动免疫应答。

2 .抗肿瘤:巨噬细胞被某些细胞因子如 IFN- γ激活后能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是

参与免疫监视的重要效应细胞。

3. 免疫调节: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巨噬细胞可分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

疫调节。

24 .T 细胞表位和 B 细胞表位的区别

根据抗原表位的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前者是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又称为线性表位;后者指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又称为非线形表位。 T 细胞仅识别由抗原递呈细胞加工递呈的线性表位,而 B 细胞则可识别线性或构象表位。

T 细胞表位 B 细胞表位

TCR BCR

识别表位受

MHC 分子参

必需无需

表位性质主要是线性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

合物

表位大小8 ~ 12 个氨基酸( CD8+T 细

胞)

12 ~ 17 个氨基酸( CD4+T

细胞)5 ~ 15 个氨基酸,或 5 ~ 7 个单糖、核苷酸

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抗原分子表面

25 . APC 对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

APC 表达已被处理的抗原多肽,供 T 细胞受体( TCR )特异性识别,此为抗原提呈。以巨噬细胞为例,可将抗原提呈过程分为 3 个阶段。

1 抗原摄取:巨噬细胞通过吞噬,吸附,吞饮等途径摄取外源性抗原。

2 抗原加工处理:抗原在巨噬细胞内被降解,暴露免疫原性多肽,后者与 APC 中产生的 HLA-II 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该复合物被转运至 APC 表面。

3 抗原提呈: TH 细胞的 TCR 特异性识别 HLA-II 分子 - 抗原多肽复合物。

26. B 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作用

① B 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1.mIg 是 B 细胞的特征性标志 2. Ig а、Ig β

② B细胞共受体: CD19 、 CD21 及 CD81 以非共价相连,形成 B细胞特异的多分子活化共受体,能提高 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③协同刺激分子: 1.CD40 :对于 B细胞分化成熟和抗体产生十分重要。 2.CD80和CD86 :提供 T细胞分化的第二信号3.黏附分子ICAM-1,LFA-1对于细胞间的接触发挥重要作用。

④ 其他表面分子:CD19,CD20,CD22,CD32。

27. T 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作用

① TCR-CD3 复合物: a .TCR 识别抗原。 b .CD3 转导 TCR 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

②CD4和CD8: CD4 与 MHC Ⅱ类β 2 结构特异性结合, CD8 与 MHC Ⅱ类а 3 结构特异性结合,辅助 TCR 识别抗原参与 TC 活化,信号的转导,增强 TC 与抗原提呈

细胞或靶细胞之间的作用。

③协同刺激分子:1. CD28 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2.CTLA -4 抑制 T细胞活化信号

转导。3. ICOS 促 T细胞增殖。4.PD-1 抑制T细胞增殖5.CD-2介导黏附作用并为

T细胞的提供活化信号。6.CD40L促进B细胞增殖。7.LFA-1和ICAM-1:黏附作用

④丝裂原受体

⑤Fc受体和补体受体

28. 试述母胎 Rh 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儿浴血症的发生机制及其预防方法。

答:( 1 )新生儿溶血的反应机制是:发生于 Rh- 孕妇所怀的 Rh+ 胎儿。当第一

胎分娩时,若胎盘剥离出血,胎儿 Rh+ 细胞进入母体,可刺激母体产生 Rh 抗体

(为 IgG )。当母体怀第二胎,胎儿又是 Rh+ 时,则抗 Rh 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

体内,与胎儿 Rh+ 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导致新生儿红细胞溶解。( 2 )预防

方法:初次分娩后, 72 小时内给母体注射抗 Rh 抗体,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

生新生儿溶血症。

29. 简述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

一、体液免疫效应:( 1 )激活补体系统溶解肿瘤细胞。( 2 )抗体依赖性细胞

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 )直接杀伤 IgG 包裹的肿瘤细胞。( 3 )调理吞噬作用。( 4 )干扰肿瘤细胞的某些生物学行为。( 5 )其他作用。二、细胞免疫效应:( 1 ) CD4+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增强 CTL 的功能,激活巨噬细胞或其他 APC ,产

生肿瘤坏死因子发挥溶瘤作用。( 2 ) CD8 + T 细胞通过其抗原受体识别肿瘤细胞

上的特异性抗原,并在 TH 细胞的辅助下活化后直接杀伤肿瘤细胞;②活化的 CTL 可分泌淋巴因子如γ干扰素、淋巴毒素等间接地杀伤肿瘤细胞。

30.简述T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

31. 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的复杂性;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状态。

32. 为何说在血中检出高效价的特异性 IgM 类抗体表示有近期感染?

因为机体在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后,首先产生的是IgM 类抗体,该类抗体产生早、快,并且在血液中的半衰期短,所以在血中检测出高效价的抗原特异性的 IgM 类

抗体,则表示有近期感染。

33. HLA- Ⅰ类与Ⅱ类分子的基本结构及生物学功能。

一、HLA 抗原的分子结构: HLA- Ⅰ类分子由 1 条重链(α 1 、α 2 、α 3 )和 1 条

轻链(β)组成,可与内源性抗原肽( 8 ~ 12aa )结合。 HLA- Ⅱ类分子由 1 条重链(α 1 、α 2 )和 1 条轻链(β 1 、β 2 )组成,可与外源性抗原肽( 12 ~ 17aa )结合;

二、生物学功能:

(1)抗原提呈作用: HLA- Ⅰ类分子 /HLA- Ⅱ类分子可与内源性 / 外源性抗原肽

结合,形成抗原肽 -HLA- Ⅰ类分子 /HLA- Ⅱ类分子复合体,被 CD8/CD4 阳性 T 细

胞识别后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2) MHC 限制性:只有 APC 和 T 细胞的 MHC 分子相同时, T 细胞才能被激活;此外 CD8/CD4 阳性 T 细胞只能识别 MHC- Ⅰ类分子 /MHC- Ⅱ类分子提呈的抗原肽。

(3)诱导胸腺内前 T 细胞的活化:胸腺深皮质区的 CD8/CD4 双阳性 T 细胞分别

于胸腺上皮细胞 / 胸腺内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面的 MHC- Ⅰ类分子 /MHC- Ⅱ

类分子结合相互作用,经过阳性选择 / 阴性选择后,发育为成熟 T 细胞。

(4)引发移植排斥反应: HLA- Ⅰ类分子 /HLA- Ⅱ类分子可作为同种异型抗原引

发移植排斥反应。

34. 四型超敏反应:

一、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 )概念:主要由 IgE 介导,以生理功能紊乱

为主的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以下特点:发生快、消退快;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明显的组织损伤;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发生过程:① 致敏阶段:变应原刺激诱导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 IgE 类

抗体。 IgE 以其 Fc 段与肥大细胞 / 嗜碱性粒细胞的 Fc 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

状态;② 激发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与致敏肥大细胞 / 嗜碱性粒细

胞表面的 IgE 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反应,释放生物活性介质;③ 效应阶段:

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产生以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为主的生物学效应,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

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 1 )常见疾病:① 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

过敏性休克;② 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③ 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④ 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血管性水肿;

( 2 )防治原则:① 变应原皮肤试验;② 脱敏治疗;③ 药物治疗。

二、Ⅱ型超敏反应:( 1 )概念:是由抗体( IgG 或 IgM )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

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 NK 细胞等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为主的免疫病理反应;

( 2 )发生机制:① 参与成分: A 、靶细胞表面抗原:靶细胞固有抗原:包括

同种异型抗原(如 ABO 和 Rh 血型抗原、 HLA 抗原)、自身抗原(如微生物感染

所致)和异嗜性抗原;外来抗原或半抗原:药物、微生物等吸附在细胞膜上成为复合抗原; B 、参与的抗体: ABO 血型为天然抗体 IgM ,其他抗原以 IgG 为主;② 靶细胞损伤的机制: A 、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B 、调理吞噬作用; C 、 ADCC 效应;

( 3 )常见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贫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三、Ⅲ型超敏反应:(1 )概念:是由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等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 2 )发生机制:①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 A 、抗原:游离存在的可溶性抗原; B 、抗体: IgG 、 IgM 、 IgA ; C 、中等大小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存在于血循环中,可沉积于血管基底膜、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囊膜;② 组织损伤

机制: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 C3a 、 C5a 等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使肥大细

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引起充血和水肿;同时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引起组织损伤。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 3 )常见疾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四、Ⅳ型超敏反应:( 1 )概念: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致敏) T 细

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引起以单核 - 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的

炎症反应;

( 2 )特点:① 反应发生迟缓( 48 ~ 72h );② 抗体和补体不参与反应;③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 3 )发生机制:① 效应 T 细胞的产生:抗原(主要是胞内寄生菌、病毒感染细胞、肿瘤抗原、移植抗原、化学物质等)经 APC 加工处理成抗原肽,并提呈给 T

细胞, T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 T 细胞,即 CD4 + Th1 细胞、 CD8 + CTL

和记忆性 T 细胞。该过程为致敏阶段,约需 10 ~ 14d ;② 效应 T 细胞引起炎症

反应和细胞毒作用: CD4 + Th1 细胞可释放 IL-2 、 IFN- γ、 TNF- β、 GM-CSF 等

细胞因子,在局部组织产生以淋巴细胞和单核 - 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CTL 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和高表达 FasL 和TNF- α,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

( 4 )常见疾病: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

35. 简述 Th1 细胞和 Th2 细胞的区别。

T 细胞Th1 细胞 Th2 细胞

分泌的细胞因子IL-2 IFN- γIL-2 IL-4 IL-5 IL-6 IL-10 TGF- β免疫应答类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6. 简述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 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

区别1. 包括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

粘膜相关组织等)和第二道防线

(吞噬细胞、 NK 细胞树突状细

胞、补体、细胞因子等);

2. 是生来就有的,可遗传,无种属

特异性。

1. 为人体第三道防线,及参加体液免

疫的 B 细胞和参加细胞免疫的 T 细

胞;

2. 可以特异地识别及有选择地清除外

来的病原体。它是受病原体感染或接

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具有特异性、

获得性、记忆性三个明显特征。

联系1. 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2. 非特异性免疫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3. 非特异性免疫协助特异性免疫产物发挥免疫效应。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及作用。 答: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作用:在感染早期,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包括皮肤、黏膜物理屏障作用以及局部细胞分泌杀菌物质的化学效应,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进行杀伤,及血液和体液中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受到外来异物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异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用:经识别抗原成分后开始分化增殖的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经一段时间后生成效应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起主导作用。 2.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卫、致病)的理论基础。 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或“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应答,来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对机体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例如免疫应答反应水平过高或过低,或者对自身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就导致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 3.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答: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的V区,尤其是V区的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度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4.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小分子蛋白(8-30KD);可溶性;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效应范围小,绝大对数近距离发挥作用。

医学免疫学问答题期末考试题

免疫思考题 第一章: 1.免疫的概念。 免疫: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对机体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当抗原性异物进入机体后,机体能识别“自己”或“非己”,并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排除非己的抗原性异物,对自身物质不发生免疫应答而形成免疫耐受. 2.免疫应答的类型。 体内有两种免疫应答类型:一是固有性免疫应答,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二是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为特异性免疫。 第一章: 1.免疫器官的组成。 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根据功能分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有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主要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2.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的功能。 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屏障作用:血—胸腺屏障;骨髓是分化、产生血细胞的场所:多能造血干细胞,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脾脏是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同时能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还具有过滤作用。淋巴结也是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也具有过滤作用。第二章: 1.什么是抗原、抗原表位?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抗原。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表位。 2.抗原有哪些基本特性? 两大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即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及致敏淋 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即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3.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体现在分子大小,大分子物质含表位数量较多,有强免疫原性;化学组成,蛋白质是良好抗原,多糖和多肽也有一定免疫原性,脂质和单独的核酸免疫原性差;抗原表位的易接近性;物理形状;佐剂使用。二、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4.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T细胞决定簇 B细胞决定簇 *表位受体 TCR BCR *MHC分子必需不需 表位性质主要是变性多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让小伙伴们久等了,教育心理学的简答、论述题今天终于抽空汇总出来了,只是提醒一下小伙伴,有的题我提供的仅仅是答案要点,回答的时候不能太简单,简答题也要适当阐述一下,论述题就多阐述一点,这些毕竟是主观题。 这些题有的跟其他资料或教材提供的答案不太一样也很正常,你可以选一个版本记住,如果你能综合多个版本整一个你认为更好的答案也是不错的噢。 其他没汇总的在讲课时点到的具有出简答和论述题潜质的那些题,也要适当关注,多学习总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很好的同学,扩大一下知识储备的量也是不错的。 后期的复习可以做一些知识的深加工,提高知识储备的质量,也要多做一些题去增加自己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并提高答题能力。 为大家汇总这些内容,是方便大家复习,不过用对方法、多学习、多努力才是走向胜利的必然途径。大家考试完,考的什么知识点记得发给我噢。另外大家也要注意调整身心状态,不可过度焦虑、过度透支心力和体力。祝大家顺利圆梦! 一、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阶段性(质变)与连续性(量变)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四)个体差异性。 二、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1)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信息。(2)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活动的监控 (3)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对人、事、物的选择倾向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创始人是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并把观察学习分为四步(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予以强化 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结果得到奖励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内化的标准,受到自我的肯定 四、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优点 (1)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 (2)激发学习兴趣 (3)有利于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 2、发现学习的缺点 (1)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自然科学 (2)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3)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 五、发现学习的步骤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与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资本的不断扩张和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等新型经济主体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

《医学免疫学》习题集(题库+答案)

免疫学习题集和参考答案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免疫是指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D.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2.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E.印度 3. 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有害无利 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4.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免疫耐受 E.自身免疫病 5. 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过强易导致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反复感染 E.免疫缺陷病 6.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7.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缺陷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8. 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破伤风类素素 C.肉毒类毒素 D.白喉类素素 E.白喉抗毒素 9. 首次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的科学家是 A.Pasteur B.Behring C.Jenner D.Border E.Burner 10.最早发明减毒活疫苗的科学家是 A.Jenner B.Koch C.Porter D.Burnet E.Pasteur 11.英国科学家Jenner发明了 A. 白喉抗毒素 B.狂犬疫苗 C.人痘苗 D.牛痘苗 E.卡介苗 12.创建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学者是 A. .Koch和Pasteur B. Miller和Good C. Milstein和K?hler D. Tislius和Kabat E. Porter和Edelman 1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A. Burnet B. Border C.Porter D. Jenner E.Pasteur 14.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粘附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 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免疫分子、粘附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E、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X型题】 1.免疫细胞包括 A.淋巴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 C.抗原提呈细胞 D.粒细胞 E.红细胞 2.下列哪些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A.巨噬细胞 B.T细胞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06056 简答题、论述题整理 西方心理学史的分期: 1、自笛卡尔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心理学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生理心理学。 2、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3、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 1、有助于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心理学研究与学习的理论水平。以精神分析为例,通过史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分 析学说的发展及其对心理学的贡献。 2、通过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使心理学在更深的层上反映人的特性与本质。 3、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 1、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17-19世纪英、法两国的心理学主要特点: 1、心理学仍然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2、心理学理论主要以笛卡尔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3、哲学心理学主要以联想论、感觉论、经验论为理论形式。 费希纳的物理心理学的意义: 1、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是实验心理学的先驱。 2、费希纳被认为是近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冯特心理学的意义: 进步:1、冯特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科——实验心理学。 2、培养了一大批的学生,为心理学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新人。 局限:冯特抱有混乱的唯心主义观点,这与他的科学训练和一心想要建立一们科学心理学是不相容,造就了他的心理学体系矛盾重重,并使得他的心理学工作摆脱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 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意义: 1、冯特继承了前人或用代人如费希纳、微博、高尔顿等人的工作。岁实验的条件等不断改进,得到了一些可信的和有一定 科学价值的心理资料,为心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2、利用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心理科学的国际性发展造就了一代新人。 艾宾浩斯理论的意义: 1、为心理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局面,用实验法研究所谓的高级心理活动,如学习、记忆、思维等。 2、在方法上力求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和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 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 1、达尔文强调人与动物的历史连续性,在动物心理和人类意识这一鸿沟之间建立了桥梁。 2、发展观点、历史方法促进了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3、在进化论的影响下,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关于个别差异等,都成为了心理科学研究的课题。 4、生物进化的科学原理对机能心理学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5、但是达尔文忽略了动物与人类的区别,发展心理学不能仅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就是型: A、I 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以上都不就是 2、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 B、患者的血清 C、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E、以上均不就是 3、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就是错误的? A、属于细胞毒型 B、有NK 细胞与巨噬细胞参与 C、没有补体参与 D、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 E、就是由IgG 与IgM 介导的 4、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就是: A、特应性皮炎 B、输血反应 C、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接触性皮炎 E、移植排斥反应 5、I 型超敏反应主要就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就是: A.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 B.B 细胞 C.T 细胞 D.NK 细胞 E.内皮细胞 7、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就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 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 E.过敏性鼻炎 8、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就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 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 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就是: A. 肾上腺素 B. 阿司匹林 C. 青霉素 D. 抗血清 E. 扑尔敏 10、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就是对花粉产生了: A.I 型超敏反应 B.II 型超敏反应 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 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就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 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就是 A.自身组织细胞就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 B.输血反应就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就是IgG 与IgM D.吞噬细胞与NK 细胞的杀伤就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 E.参与的抗体主要就是IgE 13、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 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 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 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 B.II 型 C.III 型 D.IV 型 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就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遗传背景 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心理学论述题题库

心理学论述题题库 心理学题库 1、教师在社会中充当着哪些角色?你以前是怎样理解教师角色的? (1)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可把教师的角色划分为以下几种: ①教员——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 ②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 ③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家等角色; ⑤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 (2)以前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可由学生自己发挥 2、结合自己性格的形成,谈谈你对“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理解。 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1、分析一位你印象最深的教师在人格特征和教育能力方面的突出表现。 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2、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①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认识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认识活动受情感和意志的制约。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的积极的动力因素,反之,意志行为又丰富着情感。 ②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倾向性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人完整的个性。 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倾向和特点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解决问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1)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 ①在一定的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 ②但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特点影响问题的解决。 ①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方式。 ②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

医学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试题及答案(三) 一、名词解释(翻译并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CAM(cell adhesion molecules) 2、ADCC(antibody-deppendent-mediated cytotoxicity) 3、TD-Ag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4、Adjuvant 5、Epitope 二选择题:(每题只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30分) 1、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D、有利无害 E、有害无利 2、不成熟B细胞表达的mIg主要为() A、mIgA B、mIgM C、mIgD D、mIgG E、mIgE 3、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B、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 子 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免疫分子、黏膜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E、免疫细胞、黏膜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 4、科学家Jenner发明了() A、白喉抗毒素 B、狂犬疫苗 C、人痘苗 D、牛痘苗 E、卡介苗 5、关于抗体,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抗体都是体外产生的 B、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黏膜表面及分泌液中 C、抗体是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D、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 E、抗体是指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A、CH区 B、VH区 C、VH与VL区 D、VL区 E、CL 区 7、在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是() A、IgG B、IgD C、IgE D、IgM E、IgA 8、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所需离子相同 B、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 C、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 D、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MAC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 E、激活物质相同 9、与mIg共同组成BCR复合物的是() A、CD19和CD21 B、CD28和CD152 C、CD79a和CD79b D、CD80和 CD86 E、CD40和CD40L 10、下列物质中,属分泌型模式识别受体的是() A、α-防御素 B、甘露糖受体 C、乳铁蛋白 D、C-反应蛋 白 E、Toll样受体 11、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 是() A.IgG2 B.IgG3 C.IgE D.SIgA E.IgM 12、胸腺是() A.外周免疫器官B.T 细胞与外来特异性抗原相遇的场所C.中枢免疫器官 D.B 细胞获得抗原特异性受体的场所E.巨噬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13、有多个重复B表位的抗原是:() A. Supper antigen B. TD-Ag C. TI-Ag D. 构象决定 基 E. 线性决定基 14、哪两类Ig 的H 链有4 个CH 功能区:() A.IgA 和IgG B.IgE 和IgM C.IgD 和IgG D.IgA 和 IgM E.IgD 和IgE 15、直接特异杀伤靶细胞的是:()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6-10章)

第六章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一、简答题 1、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期望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管理者应如何重视挫折与管理的关系? 4、简述群体功能的主要内容。 5、简述群体意识包括的主要内容。 6、简述群体凝聚力的主要作用。 二、论述题 1、谈谈你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理解。 2、论述群体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管理手段。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适应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2)适应现代管理实践的要求;(3)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 2、(1)理性的人的前提是否具有普遍性;(2)期望概率比较难把握;(3)没有考虑负目标价值的影响。 3、(1)注意挫折教育;(2)学会关心与宽容;(3)避免挫折;(4)心理宣泄与心理治疗。 4、(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2)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3)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5、(1)群体的归属意识;(2)群体的认同意识;(3)群体的促进意识。 6、(1)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如果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群体凝聚力可以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如果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与整个组织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群体凝聚力不仅不能提高工作绩效,反而会降低群体的工作绩效。 (2)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一般来说群体凝聚力会提高满意程度,但满意程度高最终对整个群体的工作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满意程度高可以令群体成员对群体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但也可能使群体成员安于现状,维护既得利益,产生惰性,拒绝改革。

心理学简答题及论述题

心理学 2007年试题 简答题 1.简述“尝试式教学水平”的基本特征。 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积累进行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P44 强调人的所有行为系由“需求”所引起,需求又有高低层次之分。“自我实现”即发挥“潜能”是人的最高级心理需求,教育要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一个充分发挥潜能的人(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才能成为自由的、健康的、进步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其积极作用。他把“潜能”看做是人的内在价值,正如健壮者能运用他的肌肉一样。人有智力就趋向于进行创造活动,一个人的能力要求被运用和发挥,并起到应有的作用。“自我实现”的实质就是充分地、完善地发挥人的价值或潜能。 3.列举三个说明感知组合律的例子。 4.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228 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德; 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5.简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主动交往;第三,移情 论述题 1.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教育意义。 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②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③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④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验室实验。 2.请根据性格特征的结构,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2009年试题 简答题 1.简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 ①关注生存阶段;②关注情境阶段;③关注学生阶段 2.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①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②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以及章节间的横向联系。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3.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3)强烈的成才意识和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6)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4.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1)态度定势的形成;(2)道德观念的确立;(3)道德情感的培养;(4)道德信念的形成;(5)道德意志的锻炼;(6)道德行为的养成 5.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①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医学免疫学复习简答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复习 1、试述CD4+T细胞如何分化为CD4+Th1、Th2、Th17 和Tfh 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和作用。 (2) 2、什么是免疫球蛋白转换,那些细胞因子诱导Ig类别转换为IgG、IgA、IgE。 (2) 3、比较三种补体激活途径 (2) 4、干扰素分类及其作用。 (3) 5、细胞因子概念和分类? (3) 6、细胞因子的产生特点和作用方式有哪些? (3) 7、比较IL-10 和TGF-β发挥免疫负调节作用的差异。 (4) 8、诱导Th1、Th2、Th17、Tfh分化的细胞因子分别是什么? (4) 9、试举一例已经商品化的细胞因子并说明其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作用机理。 (4) 10、HLA复合体的分区及各区所含的基因座位。 (4) 11、比较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在结构和与递呈抗原肽方面的特点。 (4) 12、T细胞的成熟过程 (5) 13、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定义及其生物学意义。 (5) 14、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 (5) 16. 简述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及其主要功能。 (6) 17. 简述调节性T细胞亚群及其负向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 (7) 18. 简述B细胞与CD4+Th2/Tfh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7) 19. 试述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加工提呈过程。 (8) 20、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8) 21、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9) 22、抗体的效应阶段 (10) 23、细胞因子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10) 24、细胞因子在抗感染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10) 25、总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和其作用,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共同特点和其意义。 11 26、简述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引发的超敏反应及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11) 27、简述抗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主要功能。 (12) 28、以肿瘤细胞为例,叙述肿瘤抗原呈递过程,以及对T细胞的激活。 (12) 29. 简述免疫耐受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13) 30. 举例说明研究免疫耐受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重要意义。 (13) 31、试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 (13) 32、简述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和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及其作用机制。 (14) 33、简述ABO血型和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及其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14) 34、举例说明抗体刺激性超敏反应和抗体阻抑型超敏反应及其发生机制。 (15) 35、以Arthus反应或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为例,简述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15) 36、以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为例,简述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15) 37、感染β-溶血性链球菌后,会出现Ⅲ型超敏反应。 (15) 38、举例说明固有免疫细胞对适应性应答的调节作用。 (16) 39、简述三种专职APC作用的T细胞及其介导产生的主要生物学效应。 (16) 40、简述新生儿Rh型溶血症的发生机制、预防措施及免疫学检测方法。 (17) 1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教育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一、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答:(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答: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答: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和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答:(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六.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七.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八.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试题及答案

简答题 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调理吞噬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如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 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 答:1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源性;2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向性;3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4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分泌性糖蛋白;5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6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高效性;7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重叠性;8细胞因子作用具有多效性;9细胞因子作用具有网络性。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 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细胞组成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 NK1.1*T细胞、B1-B细胞 作用时相即刻-96小时内96小时后 作用特点非特异作用,抗原识别谱较广;不经克隆特异性作用,抗原识别专一;经细胞, 扩增和分化,即可发挥免疫效应克隆扩增发挥免疫效应 和分化成为效应 作用时间间无免疫记忆,作用时间短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长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异物性:1.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等。2.同种异体物质:如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等。3.自身物质。 (二)理化特性:1.大分子;2.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3.物理状态;4.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三)免疫途径和机体应答性:具有异物性和复杂结构的大分子物质是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但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同。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需经皮内、皮下或肌肉注射、喷雾等方式进入机体,才能取得良好免疫效果。 6、简述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 答:(1)Th1细胞为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有分泌IL-2 (白细胞介素2)、IFN-γ(γ干扰素)和TNF-β(β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免疫,引起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2)Th2细胞也是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IL-4、6、10等细胞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