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特殊儿童心理学

特殊儿童心理学

特殊儿童心理学
特殊儿童心理学

特殊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研究对象

1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定义:特殊儿童心理学是研究特殊儿童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研究对象: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儿童在身心的发展上偏离正常,即在身体、行为、语言、智力、情绪与人格等发育上与正常儿童有明显差异。

3 研究内容

1)宏观研究2)微观研究

二、关于特殊儿童的分类

1 广义的特殊儿童分类

1)天才;2)智力落后;3)身体和感官缺陷;4)行为异常;5)学习障碍;6)言语障碍;7)畸形和其他健康缺陷。

2 狭义的特殊儿童的分类

1)智力落后;2)重听;3)聋;4)言语缺陷;5)视觉障碍;6)情感严重紊乱;7)畸形损害;8)其他健康损害;9)聋盲;10)多种障碍;11)特殊学习障碍。

三、儿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差异

1 身体形体的地区、时代、民族差异

1)地区差异2)时代差异3)民族差异

2 心理差异

1)智力差异2)性格差异3)气质差异4)心理疾患差异

第二节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简史

一、国外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待残疾儿童的态度有一个从野蛮消灭到完全平等的渐渐走向文明的过程。

1 国外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前阶段

早期人类社会对待残疾儿童采取野蛮残忍的手段:

1)古希腊2)古罗马

2 国外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1)产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产生。

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

哲学和普通教育学发展。

2)发展的阶段

(1) 歧视阶段(1800年以前)

(2)重视阶段(1800年-1900年)

(3) 发展阶段(1900年至今)

二、中国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国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前阶段

1)统治者宽待残疾人2)统治者制造残疾

2 中国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发展阶段

1)产生阶段

1874年,英国牧师穆·威廉在北京开办了中国第一所特殊学校--瞽叟通文馆。

我国一些有识之士仿效西方创办特殊学校。

在旧中国战争频繁,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2)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特殊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文革期间,特殊教育受到严重干扰。

78年以后,特殊教育发展迅猛:特殊学校数量猛增;各大学设立特殊特殊教育专业。

第三节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思潮

一、特殊儿童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1 自然成熟理论

格塞尔认为,儿童的发展受自然成熟规律的支配。儿童的异常发展是成熟过程偏离了正常发展轨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异常行为可能自然消除。

注重发展偏离的诊断,制订《格塞尔发育量表》。

2 心理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领域中的心理冲突或情绪困扰是造成特殊儿童异常发展的根源。

惊世骇俗的创造者:弗洛伊德

影响整个人类,改变现代思想的只是三个犹太人: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和爱因斯坦。—萨特

3 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有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他们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提出强化法、系统脱敏法、消退法等行为疗法。这些理论和疗法对矫治特殊儿童很有帮助。

4 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尔伯格、埃里克森等。他们从宏观和长远的观点对待儿童发展问题:一方面注意早期发现和预防特殊儿童的产生;另一方面帮助特殊儿童解决发展危机,并做好各发育阶段的衔接。

5 生态模式理论

生态理论是对旧的各理论的整合。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从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去理解和研究特殊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异常反映出患儿和其环境之间不协调,只有改变整个环境系统,才能缓解和消除儿童的异常发展。

二、特殊儿童的教育思潮

1 人权观点

《残疾人世界行动纲领》指出,会员国应保障残疾人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包括使最严重残疾的儿童享受义务教育。

2 康复和社会适应的观点

康复(rehabilitation)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有缺陷的人在心智、身体、参与社会生活等功能上得以改进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有助于使他们适应或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手段。(联合国37/52号决议,1982)

康复的目标是为特殊儿童重返社会或适应社会生活。

3 正常化与融合的观点

正常化(normlization)是保证残疾人尽可能使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与成为社会主流的生活模式相接近。

融合(integration)特殊儿童长大后要进入社会,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让他们与社会正常人接触,求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为进入社会作准备。

4 回归主流与全纳教育

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 是特殊需要的学生在部分或全部上课时间内包括在普通班级中,使他们能和正常儿童能进行积极的相互影响。(smith,D,1995)

全纳教育(inclsive education)是特殊儿童也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特殊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必须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萨拉曼卡宣言,1994)

第四节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

一、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的标准来研究特殊儿童的心理。

2 系统性原则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进行研究。

3 教育性原则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研究。

二、特殊儿童研究的类型

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在定性研究方面,着重对收集到的研究资料进行描述性和推理性的分析;在定量研究方面,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处理研究资料,揭示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2. 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

调查研究是以提问的形式搜集有关资料,但单纯的调查研究有时不能有效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缺乏有力证据。实验研究是严格控制无关变量进行的实验研究。它能克服调查研究的不足。

例如:1 学习困难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2 正常儿童与弱智儿童记忆广度的比较研究3.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是从理论方面来探讨特殊儿童心理产生的原因与实质。实践研究则是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研究。

例如:1)弱智学生心理理论的研究;2)弱智儿童的数学教材编写的研究

三、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 病理描述法

1)定义对患儿的心理与行为症状作系统的、详尽的病理文字描述。

2)描述内容包括患儿的主要症状表现、当前心理状态、病史、家庭背景等。

2 观察法

1)定义通过观察被试外部表现来研究心理。

2)观察结果整理的方法

(1)项目审核法对所需观察的特定行为项目进行审核,记录出现的次数、出现的时间等。(2)等级评定法对观察结果分等级进行量化,如5分等级制。

3 调查法

定义:调查法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搜集被是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

种类:一般调查和专题调查;实施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结构性调查和非结构性调查;问卷法、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4 实验法

1)定义控制有关条件,以实验来引起被试心理活动来研究心理。

2)分类: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

5 测验法

1)定义通过运用心理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2)分类(1)从内容来分,可分为智力测验、创造思维测验和人格测验等。(2)从测验材料来分,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第二章特殊儿童的心理鉴定

第一节特殊儿童鉴定的常见标准

一、特殊儿童心理鉴定的常见标准

1 社会文化标准即以社会文化常规模式来衡量儿童是否偏差。

2 发展标准即以儿童发展的正常序列与速度作为标准来衡量。

3 症状标准即以儿童是否具有某些特殊症状作为标准来衡量。

4 统计标准即以统计学上的得分为标准来衡量。

二、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与差异

1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具体表现为:1)发展历程模式相似;2)生理组织结构相似;3)心理需求要素相似;4)人格发展相似;5)社会适应内容相似

2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差异

1)大部分特殊儿童存在明显生理或心理缺陷2)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明显3)特殊儿童难以适应普通学校的教育方法

二、特殊儿童的检出率

1 检出率

1)定义: 从调查样本中检验出来的行为异常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

2)地区差异:由于判断标准不同等,各国报告特殊儿童的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

3) 性别差异:特殊儿童的患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4.9:1;男性儿童多表现为严重的精神失调、多动症、学习困难;女性多表现为恐惧、抑郁、焦虑等。

2预后预后是指对问题儿童今后的行为或成年以后的心理状况进行预测。

1)预测困难2)慎重预测

第二节特殊儿童的临床检查

一、采集病史

1 病史来源要真实可靠

2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 做好客观记录

二、写好病历报告

病历报告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1 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级、父母职业与文化程度、病史提供者与患儿关系、联系方式等。

2 主诉的问题:患儿异常的主要表现和时间。

3现病史:发病的起始、发展,如发病的条件和原因,起病缓急和早期症状,疾病发展,既往用药和疗效等。

4 生长发育史:从胎儿期直至发病前的全部过程与特点。

5 既往史:包括喂养史、健康史、教养史。

6 家族史:家庭结构与成员的影响,亲自关系,婚配关系,遗传病史。

三、检查心理状态

1 一般表现:检查生长发育水平,意识是否清醒,检查时的表现,是否合作,有无紧张、哭闹,他伤、自伤行为。

2认识活动:在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智力上是否正常。

3情感活动:情感是否抑郁、焦虑,是否易激惹,情感是否稳定、协调。

4 意志与行为:意志是否增强或减退,行为是否异常。

5 自知力:患儿对自己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如何。

四、分析病史资料与诊断

1 分析病史资料:一般根据发病基础、病程、病因、症状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以提出科学、客观诊断。

2 诊断:作出症状学诊断;防止产生诊断危机1) 滥用的危机2)“真实化”的危机

第三节特殊儿童心理鉴定的工具

一、常用的筛查工具

1 丹佛发育筛选测验:丹佛发育筛选测验(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 DDST),适用于0-6岁儿童。美国弗兰肯伯格与多兹共同制订,1967年发表。筛查项目由4个能区和105个项目组成。4个能区包括:应人能、应物能、粗动作能和言语能。每次测试需要10至20分钟。

2 50项提问智能测验:50项提问智力测验适用于4-7岁儿童,美国儿科学院加州分院使用的“儿童入学准备测验”。包括对运动、常识、记忆、视觉、听觉、思维、语言等方面的能力的测验。在我国经修订补充为50项。此量表简单易行,每次测试需15至20分钟。3画人测验:画人测验又称古德依纳夫- 哈里斯(Goodenough-harris Drawing Test)最早是由古德依纳夫于1926年编制。1963年美国人哈里斯修订。适用于4-12岁儿童。根据儿童对人体的18个部位的画法打分。一般在10-12分钟内完成。

4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 PPVT) :PPV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是由美国心理学家L.M.邓恩于1965年发表的,主要是为了测量发声有困难的人及聋人的词汇“使用”能力,是目前美国智力落后协会(AAMD)所常用的一种智力测验方法,可供2.5岁到18岁的儿童使用,有150组黑白图片组成,测试小儿的一般能力。

二、诊断测验

1格塞尔发育量表: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Scale), 适用于0-3岁儿童。美国耶鲁大学格塞尔和他的同事于1940年发表。此量表为婴幼儿智力量表的创始人。

2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 适用于6.5-16.5岁儿童。这个量表分为言语性量表和操作性量表两大部分。言语性量表有常识、倍数、词汇、算术、理解、类同6个分测验;操作性量表包括填图、图片排列、积木图案、拼图、译码、迷津6个分测验。

3阿肯巴克(Achenbach)儿童行为测验:阿肯巴克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s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评价儿童行为问题的大型量表。由美国学者阿肯巴克在1983年正式提出。有父母评分表和教师评分表两者,适用于4-16岁儿童。量表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项目;第二部分是社交能力;第三部分是行为问题。有113个项目,采用0、1、2三级评分。

第四节特殊儿童心理鉴定应注意的问题

严肃负责;全面准确;持续评价;挖掘潜力与补偿缺陷;正式测量与非正式测量相结合

第三章情绪障碍儿童心理与矫治

第一节神经症儿童的特征与矫治

1神经症概述: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它包括神经衰弱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和癔症等。

神经症的共性:1)有一定的人格基础;2)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变化;3)自知性大多良好;4)行为多可理解;5)病程多迁延绵长。

二、儿童神经衰弱症

1基本概念:神经衰弱症是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此症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但随着对神经衰弱认识的变化,有些国家已不作此诊断。

2 发病原因:心因性障碍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中情绪的过分紧张和内分泌失调导致。一般来说,患者大多心理不开朗、敏感多疑和情绪易波动等引起。

3 临床表现主要有三个症状:1)情绪症状:情绪易急噪和激动,常因一些小事而发怒,感到紧张和压力。2)衰弱症状:精神易兴奋又易疲劳,兴奋时头脑浮想很多,疲劳时脑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3)心理生理症状:入睡困难,生活规律紊乱,常夜里难眠,白天困倦,终日昏昏沉沉。

4 治疗:1)自我调适:良好自我心理暗示;参加娱乐活动;积极锻炼。2)心理治疗:森田疗法、认知疗法。3)药物治疗:常用安定、利眠宁、安他乐等。

三、抑郁症

1 基本概念: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状。世界人口3%-5%患抑郁症。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且女性容易出现时间更长、更严重的抑郁。

2发病原因:1)与人的生理机能有关2)与人的环境有关3)与人的生活经历有关4)与日照时间长短有关

3临床表现:以下有4项或以上即可诊断: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劳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4 治疗:1)心理治疗:支持疗法、认知疗法(意识疗法)2)药物治疗:主要有:多虑平、丙咪嗪或阿米替林;笨乙井;氟西汀、舍曲林等。3)活动治疗:娱乐治疗、运动治疗

四、儿童焦虑症

1 基本概念:焦虑症是一种突如其来、反复出现的焦虑不安和莫名紧张的神经症。主要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两种。学生以考试焦虑症为常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2 发病原因:1)遗传2)心理冲突

3 临床表现:1)广泛性焦虑: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和害怕,预感自己和他人即将发生不幸,但实际并不存在。因植物神经紊乱而出现口干、心悸、头晕、尿频等。2)惊恐发作:急性出现不可预测的强烈害怕,伴有心悸、头晕等多种躯体症状,通常数分钟左右达到焦虑的高峰。恐惧、焦虑等痛苦体验深刻。如学生的考试焦虑症。

4 治疗:1)自我调节2)心理治疗:行为疗法(放松训练)、认知疗法(监控和改变引起焦虑的观念)3)药物治疗:广泛性焦虑以丙咪嗪、去甲咪嗪和氯丙咪嗪;惊恐发作以阿普唑仑为首选。

五、儿童强迫症

1基本概念: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患者知道自己的症状是异常的,但却无法摆脱。该病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2 临床表现:其基本症状表现为2个方面:1)强迫观念表现为: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对立思想。2)强迫行为表现为:强迫性动作,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计数。

3 治疗:1)自我调节2)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1)行为疗法,如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强化法等。(2)森田疗法,遵循“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原则。

六、儿童恐怖症

1 基本概念:恐怖症是对某一特定物体、活动或处境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怖,而又不得不采取回避行为特点的一种神经症。此症多发病于儿童青少年,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

2 发病原因:1)脆弱的生理机能2)创伤性事件3)不恰当的信息传播

3 临床表现:恐怖症的主要类型可分为:1)处境恐怖。患者处于广场、幽闭、登高、过桥等情境中感到恐怖。2)社交恐怖。患者在公共场合下担心他人注视,而产生恐怖。3)物体恐怖。患者恐怖小动物,如尖锐物体、流血、棺材或坟墓

4 治疗:1)自我调节进行简单数字计算。

2)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艾利斯的ABC疗法。

3)药物治疗可选用苯乙阱、阿普唑仑等;社交恐怖可选用心得安等。

七、癔症

1 基本概念:癔症是由于受心理刺激或不良暗示而引起的一类神经症。此症多数突然发病,出现感觉、运动、情感等功能障碍。女性患者较多,病程多反复迁延。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

2 发病原因:1)精神因素2)童年期的创伤经历3)受暗示性强

3 临床表现:1)意识特征:表现为意识朦胧,意识范围缩小,常伴有错觉和幻觉。2)情感特征:表现为情感失调,强烈而不稳定,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哭笑不止,满地打滚、捶胸蹬足等。

4 治疗:1)自我调适2)心理治疗:支持疗法、认知疗法3)药物疗法

第二节精神病儿童的特征

一精神分裂症

(一) 普通型精神分裂症

1 基本概念: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思维、知觉、情感严重失调,举止异常,社会性行为退缩为标志的精神病。此病多发病于青壮年。约有1/3病人可获理想疗效,发病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差。

2 易患病的危险群体:1)智商较低、失业和未婚的人2)城市居民多于农村居民3)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1.5倍

3 临床表现:

1)思维联想障碍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续性和逻辑性是精神分裂症最具特征性的障碍。2)情感障碍情感冷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外界刺激不相称,可能对微小的事件产生爆发性反应等。

3)妄想没有根据地坚持某种信念。如迫害妄想、控制妄想、关系妄想、自罪妄想等。4)幻觉很多患者知觉到并不存在的东西。

5)紧张有时出现紧张性木僵;有时出现紧张性兴奋。

4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预兆期多数患者机能逐渐衰退,有一定的预兆:1)不注意卫生;(2)学习或工作心不在焉;(3)行为怪异:

2)活动期表现为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妄想、幻觉和紧张等,但不是患者会出现所有症状。3)残留期多数患者康复过程是渐进的,出现残留期。残留期内,多数患者难以从事学习和工作。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寿命比正常人短10年左右,早亡主要原因是自杀。10%到15%最终自杀身亡。

(二)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大多发病于少年时期, 所以又称儿童精神分裂症。

1)发病早期。该病起病缓慢、发病不明显,最初不宜被发现。发病早期会伴有头痛头昏、失眠、全身不适、注意力分散、精神萎靡不振等。

2)发病中期。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情绪极不稳定。出现忧郁、焦虑、恐惧等情绪;性格逐渐改变,变得孤独、冷漠,不与人交往、对亲人冷淡,欺负弱小同学,不修边幅,学习成绩下降,不守纪律。

3)发病后期。对外界环境毫无兴趣,既不悲伤,也不高兴。动作刻板、单调、重复。有时突然打人、毁物,有时木僵呆坐。言语减少,沉默,动作古怪离奇。

二、妄想型精神病

1 基本概念:妄想型精神病是一种以妄想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病。患病率为0.3%,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发病时间比精神分裂症晚。无幻觉,病情长,智能保持良好。

2 临床表现:本病发病缓慢,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并伴有相应的情感和意向活动,人格保持完整。妄想建立在其病理思考的基础上,推理过程有一定逻辑性,不伴有幻觉。常见的妄想内容为被害、嫉妒、钟情、夸大、疑病等。

第七章儿童自闭症

第一节自闭症儿童的概述

一、概念:自闭症(Autistic Disorder)又称孤独症,是发病于3岁前的一种严重孤独、对别人缺乏情感反应等症状的一类广泛性发育障碍。(美国精神科专家Leo Kanner于1943年首次报道。)

二、患病率:2/1000左右;男女患病比例为:4:1 。智力方面,约80%的患者智商低于70;约20%的患者智力正常,甚至超常。

三、可能病因:Kanner认为,可能是“几乎没有感到父母的温暖”。但现在研究表明,主要是生物学因素导致。

四、自闭症的相关研究

1.神经科学的研究

(1)基因研究:基因故障导致早期胚胎发育时脑干的改变而产生(Rodier,2000)。这一假说得到一些研究的支持。有人研究认为HOXA1的基因变异导致脑干的某部分缺失所致。(2)母亲孕期研究:有人研究认为,母亲孕期摄取有害物质或孕期服药等可能是致病因素之一。

(3)神经和生化研究:Howard等人研究认为,杏仁核发育异常可能是自闭症社交障碍的根源。Freeman等人研究发现,30%-40%自闭症患儿血液中的5-HT的含量较高。

2.认知的研究

他们认为,自闭症儿童缺乏“心理理论”。

第二节自闭症儿童的奇特表现

一、社会交往障碍:对亲人和他人均缺乏情感反应;交往时,不望对方的脸,回避眼对眼的接触。

二、语言发育障碍:多数患儿语言发音含糊不清或言语缺失。

三、刻板的行为方式:患儿拒绝日常生活常规的变化,总是固定刻板地坚持同一模式。如吃饭的座位;碗筷的位置;出门的路线等不能变。

四、感知觉异常:患儿对外界刺激有时麻木;有时过敏。如对突如其来的声音若无其事,而对光线的变化、汽笛声等过于惊恐等。

第三节自闭症儿童的诊断与防治

一、自闭症儿童的诊断

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ABC 量)。此量表为Krug于1978年编制,共57条。53分为筛选界限,67分为诊断分界。

我国提出的儿童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1 通常发病3岁(36个月)以内。

2 人际交往障碍,至少必须具有两项症状。

3 言语障碍,至少必须具有两项症状。

4 兴趣和活动异常,至少具有一项症状。

5 排出儿童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二、自闭症的防治

预后较差,还没有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可供参考的教育方法:

1 为他们组织好材料。

2 给予明确的指导。

3 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

4 多重复。

5 多就他们做的事情进行交流。

6 与他们交流时多提供视觉线索。

第八章特殊的障碍儿童

第一节唐氏综合症

一、命名:唐氏综合症,又称21-三体综合症。由于这类患者智力障碍明显,所以也称伸舌样痴呆。

1866年,英国医生唐(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19311073.html,ngdon Down)首次对此症进行描述。患病率800-1000:1 ,占中度以上弱智儿童的10%。

二、唐氏综合症的特征:

1 智力低下:为轻、中度,多数是中度精神发育迟滞,其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年龄从1岁增长至10岁,其平均智商(IQ)则从58下降至40以下。在良好环境中抚养的患者智商(IQ)相对较高。由于患儿安静、温驯,为特殊教育训练提供较好条件,虽然在文化技能上很难达到小学1-2年级水平,但适应能力可有明显的改善,有一定的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

2 语言发育障碍:患儿开始学说话的平均年龄为4-6岁,95%有发音缺陷、口齿含糊不清、口吃、声音低哑;1/3以上有语音节律不正常,甚至呈爆发音。

3 行为障碍:大多性情温和,常傻笑,喜欢模仿和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可进行简单的劳动。(唐氏综合征患者的瞳孔上会有典型的白点,叫Brushfield斑点)

4 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其运动功能与正常同龄儿差别可能不大,但随年龄增长其差别增大。在不同的患者中运动发育的情况也相差很大。先天愚型患者可执行简单的运动,如穿衣、吃饭等,但动作笨拙、不协调、步态不稳。

5 生长发育障碍:先天愚型患者母体妊娠期较短,平均为262~272天。出生时身高较正常新生力短l~3cm,头围基本正常,枕部平坦。大多数呈短头畸型。本病患儿出生后几天睡眠较深,吸吮、吞咽十分缓慢,甚至完全不能,故弄醒和喂养十分困难。80%的患儿肌张力普遍低下。

关于“蒙古痴呆症”:

1866年,英国医生约翰·朗顿·唐在学会首次发表了这一病症。它最早叫“蒙古症”或者“蒙古痴呆症”,因为唐医生发现他的病人的面部比正常人较宽,眼睛小而上挑,看起来与蒙古人种有类同之处。在现今医学界认为这种叫法不尊重,也无医学实际意义,而不再普遍使用。

由于各国患者的面容有相似的特征,唐氏综合症病人也被俗称为“国际人”。

一位唐氏综合症患者在使用电钻机。

三、唐氏综合症的病因

1959年,法国人莱久因证实此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它是由23对染色体中的最小一对21号染色体增加一条所致。他的发现是遗传学的重大突破。

研究表明,染色体变异一般发生在母亲身上,其危险性虽产妇年龄增大而增大。对40-45岁的母亲来说,危险性比20-24岁的母亲大55倍。

先天愚型是一种偶发性疾病,所以每一个怀孕的妇女都有可能生出“唐氏儿”。生唐氏儿的几率会随着孕妇年龄的递增而升高。下列7类夫妻属高发人群:

1、夫妻一方年龄较大;尤其孕妇年龄较大。

2、受孕时,夫妻一方染色体异常;

3、妊娠前后,孕妇有病毒感染史,如流感、风疹等;

4、妊娠前后,孕妇服用致畸药物,如四环素等;

5、夫妻一方长期在放射性荧幕下工作或污染环境下工作;

6、有习惯性流产史、早产或死胎的孕妇;

7、夫妻一方长期饲养宠物者。

四、唐氏综合症的外貌特征

头部:枕骨扁平,颈短;脸部:圆而扁;鼻部:小而鼻梁塌陷;眼部:眼距宽;耳部:位置偏低,小而尖;四肢:通关手,扁平足,手指、脚趾短而粗;身高:身高矮于平均值;

血液:易患白血病,寿命短。

五、唐氏综合症的早期诊断

唐氏综合症目前可以通过两种技术在出生前检查出来:

1 绒毛取样技术

在妊娠7-11周时可以用一塑料细管在B超的监护下插入绒毛组织中吸取少量绒毛,然后进行染色体检查。如发现染色体异常,可考虑进行人工流产。

2 羊膜穿刺术

用针管插入母体羊膜囊抽取子宫中的羊水进行检查。在妊娠的18-24周是此项检查的最佳时期。因胎儿很小,不会带来伤害。

第二节儿童癫痫

一、定义:癫痫(epiepsy)是多种原因所导致全身或局部肌肉阵发性抽搐伴意识障碍的综合症。患病率3‰-5‰,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早晚不一,发作类型多样。75%在14岁以前发病。约1/3患儿智力低下,而且随年龄增加,智力水平有下降趋势。

二、病因:1)颅内外感染(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和中毒性脑病);2)产伤、创伤,窒息、缺氧,颅内出血;3)遗传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诱发突变或基因自发可致钙离子内流,神经性兴奋性增高、过分放电而发作。

三、临床表现

癫痫分为全身性和部分性两大类。

1 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型)。占50%,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大多在3岁之后。发作呈突然性。先是有某种特别感觉,几秒钟后全身肌肉强直,然后阵挛,出现眼珠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呼吸暂停、口唇发紫。此症只要及时正规治疗,大多预后良好,不会发生智力低下。

2 部分性或局部性癫痫。占30%,突然出现眨眼、撅嘴、拇指抽搐,或局部肌肉抽动,神志模糊,但不完全丧失。多为继发性癫痫或由热性惊厥转化而来。局限性发作则无意识障碍。

3 婴儿痉挛型。占5%-10%,1-2岁前开始发病。呈突然性点头发作,偶有伸直性发作。发作2-3周后出现智力减退,此类患者80%产生智力低下。

此外,还有肌肉痉挛型、颞叶痉挛型、L-G综合型等。

四、治疗与预后

癫痫已能用药物完全控制发作,但尚难以痊愈,也难以阻止遗传。发病愈早,先天、遗传因素愈多,预后可能愈差。控制诱发因素(如及时退热),可减少发作频率。

常见药物: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苯妥英钠(phenytoin)、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丙戊酸(valproic acid)等。此类药物有的会有肝功能受损、白细胞减少等一些副作用。

第三节儿童脑性瘫痪

一、定义:脑瘫(cerebral palsy),又称大脑性麻痹。是指生前至生后4周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态异常的疾患。约48%的患者智力低下,患病率2‰。

二、病因:发病原因还不完全清楚。但一些病例是由于母亲孕期前3个月有过病毒感染、X

光照射、接触或化学药剂、核素检查等。高龄(大于35岁)、低龄(小于20岁)、早产、难产、颅内出血、感染等为发病的高危因素。

三、治疗与预后:此类患者需要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康复治疗愈早,预后愈好。康复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患儿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临床上2岁才治疗的患者一般治疗比较困难。大多数患者2岁后不再进一步恶化,有的还有好转的倾向。

第四节苯丙酮尿症

一、命名:苯丙酮尿症简称PKU,是一种常见的由氨基酸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发病率10000-20000:1。

85%的患儿智力重度落后,只有1%的患儿智力正常。患者寿命较短,只有约25%的患者能活到30岁。

二、苯丙酮尿症的病因

患者体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不能使母乳、牛乳或其它蛋白质里的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以致苯丙氨酸在体内大量积聚所致。

研究表明,苯丙酮尿症是一种隐性遗传病。近亲结婚易导致此病的产生。苯丙酮尿症患儿同时从父母双方继承一个异常基因才可能会出现。每20人中大约有一个携带苯丙酮尿症隐性基因。

三、苯丙酮尿症的特征

皮肤、毛发、眼珠等的色素较少,多呈灰白色;口唇鲜红;肌肉常有不随意运动或痉挛;面部表情贫乏,性格浮躁,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刚出生可能看不出异常,3-4个月则表现智力落后。

四、苯丙酮尿症的早期诊断与干预

1 早期诊断

新生儿出生后2-3天抽取一两滴血,进行化验。即能做出明确诊断。发现越晚,治疗越迟,儿童的智力落后程度越严重。

2 干预

及时给予食物治疗,给他们提供含苯丙氨酸较低的食品,每天摄入的苯丙氨酸低于70g/kg,可以取得满意疗效。限制含有苯丙氨酸的食品直至儿童中期,那时大脑的发育已到达顶峰。那时智力受损程度就比较小了。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特殊教育学校陈佑贵 摘要: 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弱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智障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关键词: 倔强敏感多疑真心真爱表扬鼓励和谐环境表现机会康复训练 智障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沟通,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了智力障碍学生的人格、性格、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弱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智障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一、智障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倔强 自卑孤僻、敏感多疑的心理问题,导致智障学生大多生活在自己的猜测和观察里,一般按自己的推测来判断他人或者周围环境,不能很好地听取他人意见或建议,从而形成倔强的性格特点。比如周铮珍,女,12岁,汪营白果人,常斜着眼睛看人,弱智,就读于利川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四班。她的不良心理问题表现:有自闭症倾向:上课经常紧抱书包,或独自发呆,下课经常一个人在另一处玩。自控能力太差,经常撕自己的衣服,课本和作业本等。总是去“拿”别人的东西,还要归罪于别的同学,喜欢惹事生非,打人。 2、敏感多疑 由于自身的缺陷而导致的自卑孤僻,智障学生总是处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通常通过自身的观察、猜测判断身边的变化以及他人的言谈举止,敏感多疑的心理问题也相应产生。即使是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同伴的善意提醒,他们也不能正确对待。比如周铮珍就敏感多疑,且心理脆弱,喜自言自语,喜欢一个人玩,常在校园中独自游逛或独坐在楼梯及校门口。 二、智障学生的教育方法 1、倾注真心真爱 教师应重视特殊儿童,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特殊儿童常常由于不同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比较脆弱。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不成熟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适时表扬鼓励 对待周铮珍这类特殊儿童,只要表现某一良好现象时及时予以表扬,且对她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强化:或给予一个亲切的抚摸动作,或给一颗糖果等物质鼓励,或点点头示意表示赞赏,或肯定与信任的微笑。一次,我在操场上看见周铮珍主动为蒲婷凤系鞋带,我没有去惊动他们,而是用自己的手机拍下了那一

西南大学特殊儿童心理学1,2

特殊儿童心理学第一次作业 (10.0 分)1. 以下哪些是智力落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A) A:失调率大大高于普通儿童,且与智力障碍程度成正比关系。 B) B:感觉统合失调情况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动改善 C) C:听觉障碍明显低于其他障碍 D) D:有明显性别差异 纠错 (10.0 分)2. 以下哪一条不是听觉障碍儿童瞬时记忆的特点 A) A:形象记忆好于语词记忆 B) B:动觉记忆好于视觉记忆 C) C:对汉字的记忆受到语音的干扰,存在语音混淆现象 D) D:瞬时记忆不全面、不完整 纠错 (10.0 分)3. 儿童能够改正语法错误和谈论语言,说明儿童语言已经发展到哪个阶段? A) A:声音发展阶段 B) B:被动语言交际阶段 C) C:特殊语言交际阶段 D) D:目标口语发展阶段 纠错(10.0 分)4. 盲生的词汇特征不包括 A) A:基本词的获得没有太大困难 B) B:一般词汇的获得没有太大困难

C) C:表达中缺乏表现个性的词语运用,很少有创造性 D) D:表达中形象词语的使用少,很少选用具有联想义的词语 纠错(10.0 分)5. 人的智力或思维的萌芽是哪个阶段 A) A:感知运动阶段 B) B:前运算阶段 C) C:具体运算阶段 D) D:形式运算阶段 纠错(10.0 分)6. 以下哪些不属于智力落后儿童的知觉特点 A) A:知觉速度缓慢,容量小 B) B:知觉分化不够,区分能力弱 C) C:缺少知觉积极性 D) D:知觉恒常性好 纠错(10.0 分)7. 情绪隐藏行为的出现是在 A) A:婴儿期 B) B:学前期 C) C:学龄初期 D) D:青少年期 纠错(10.0 分)8. 以下哪一项事物的记忆是智力落后儿童最不容易记住的?

特殊儿童心理学精编

特殊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重点内容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特殊儿童心理现象,揭示特殊儿童心理 发展过程和内在规律。 3、特殊教育的对象(1)广义的特殊儿童指包括残疾儿童、超常儿童和问题儿童在内的 一切有特殊需要的儿童。(2)狭义的特殊儿童是指残疾儿童。 4、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感官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和听觉障碍儿童)、 智力异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和超常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自闭症儿童这几类更为 典型的特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特点。 5、普通心理学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过程和发展 规律的一门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内容是一般人的认知、情感和个性形成发展的 原理。主要探讨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里的生理基础、心理学的主要派别和实验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特殊儿童心理学是研究特殊儿童心理过程,揭示特殊儿童发展 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涉及认知、情感、个性等,但更侧重于特殊儿童的差异心理 特征以及独特心里发展过程的研究。两者的共同点:都是研究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特征。不同点:前者重视研究普遍的规律,后者重视研究特殊的规律。 6、国内特殊儿童心理研究历史:(1)最早撰文阐述特殊儿童心里发展问题的是陈鹤琴 先生,他对耳聋儿童、口吃儿童和低能儿童的心理进行了一些开创新的研究。(2)新中国成立以后停顿状态。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重视。朴永馨1983年出版 《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移动了国内的相关研究。(3)进30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心理 学的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陆续出版有关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研 究的教材。二是在心理学系设置了特殊教育专业。三是由相关学科人员组成的特殊 儿童心理学研究队伍逐渐壮大,他们都开始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 技术手段聚焦于特殊儿童心理研究,获得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 7、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单一被试研究 法。 第二章特殊儿童的感知觉 第1节感知觉理论与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作用于感官, 引起感受器活动而产生的最原始的主观映像。 感觉常受如注意、知觉、情绪、心境等主体高层次心理活动的制约。 感觉分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内部感觉接受肌体内部的刺激,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2、什么是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便是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3、什么是感觉的适应?是指在感受器刺激持续作用的情况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可以引 起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代偿是指当机体某器官发生病变、功能失常时,自身通过调整病变器官和发展其他健全器官 的功能,使机体与环境重新趋于平衡和协调的过程。 代偿分为结构性代偿、代谢性代偿、机能性代偿。

(完整word版)特殊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特殊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1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旨在研究特殊儿童心理现象,揭示特殊儿童心 理发展过程和内在规律。 2、耶克斯-道德逊定律:显示情绪的唤醒水平和绩效之间的影响: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复杂工作的绩效降低,而简单工作的绩效则随着增高 3、语言障碍:个体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语言知识系统达不到他的年龄应该达到的标准的状况,即个体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符号及规则方面发生问题,或者个体语言能 力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伙伴的水平。 4、语觉:人脑通过感知与辨析口语中的语音以及分析与识别话语中的各种语义关系来达到对句子真实含义理解的一种高级感知觉能力,是经过长期的进化形成的、与生俱来的 5元认知:元认知就是个人在意识到自身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的自我 反省、解悟、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简言之,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表明了认知过 程的自觉性、能动性和监控性。 6、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参观、访谈、测验、发放问卷等方式来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7、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8、言语动觉:发音时对自己言语器官的运动和言语器官各部分所处的位置状态的感觉。 9、咕咕声阶段:出生后21天到5个月,此阶段儿童的声音听辨能力和发音能力都有较 大的发展,有大量的“玩弄”声音的现象,有了最初的语音模仿和“对话”意识。这些 自控性发音听起来似人咕咕低语,故称“咕咕声阶段”。 10、复合情绪:由一种基本情绪和相邻情绪混合而成的。 11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12.言语障碍:个体和常人的言语偏离甚远,以致惹人注意,干扰了信息交流,甚至使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感到苦恼的言语异常。即个体在发准声音、保持适当的言语流畅性及节 律性或者有效使用嗓音方面表现出的缺陷及困难。 13.语言的获得:指一个人实际能够运用一种语言去自主地和自由地同已经获得这种语言的其他的人进行交际。 14.情绪一致性处理:那些和当前情绪一致的内容会表现出选择的敏感化,更容易被发现注意和深入加工,联系也更为细致 15、生活质量:指一生中一个人对自身遭遇的满意程度、内在的知足感以及实现自我价 值的体会。

特殊儿童心理学

特殊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研究对象 1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定义:特殊儿童心理学是研究特殊儿童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研究对象: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儿童在身心的发展上偏离正常,即在身体、行为、语言、智力、情绪与人格等发育上与正常儿童有明显差异。 3 研究内容 1)宏观研究2)微观研究 二、关于特殊儿童的分类 1 广义的特殊儿童分类 1)天才;2)智力落后;3)身体和感官缺陷;4)行为异常;5)学习障碍;6)言语障碍;7)畸形和其他健康缺陷。 2 狭义的特殊儿童的分类 1)智力落后;2)重听;3)聋;4)言语缺陷;5)视觉障碍;6)情感严重紊乱;7)畸形损害;8)其他健康损害;9)聋盲;10)多种障碍;11)特殊学习障碍。 三、儿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差异 1 身体形体的地区、时代、民族差异 1)地区差异2)时代差异3)民族差异 2 心理差异 1)智力差异2)性格差异3)气质差异4)心理疾患差异 第二节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简史 一、国外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待残疾儿童的态度有一个从野蛮消灭到完全平等的渐渐走向文明的过程。 1 国外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前阶段 早期人类社会对待残疾儿童采取野蛮残忍的手段: 1)古希腊2)古罗马 2 国外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1)产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产生。 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 哲学和普通教育学发展。 2)发展的阶段 (1) 歧视阶段(1800年以前) (2)重视阶段(1800年-1900年) (3) 发展阶段(1900年至今) 二、中国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国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前阶段 1)统治者宽待残疾人2)统治者制造残疾 2 中国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发展阶段 1)产生阶段 1874年,英国牧师穆·威廉在北京开办了中国第一所特殊学校--瞽叟通文馆。

特殊儿童心理学

特儿心理 名词解释 1、习癖行为:又叫习惯性癖性行为,也叫盲习癖。不良习惯没得到及时纠正而形 成的各种癖好。盲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生理特点相关的不良习惯, 没得到及时纠正而形成的各种癖好,以挤压眼球,摇头摆身,拍手跺脚等正常人无 法理解的神秘行为居多。 2、心理健康:又叫心理卫生,是一种健康状态,是依据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采取各种措施,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活动,培养健全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预防身心疾病。 3、早期干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训练活动。主要针对发育偏 离正常、发育迟缓儿童,渴望使其智力和能力有所提高,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技 能,并能接受特殊教育或普通教育。 4、交往障碍:指在人际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相互影响因素,阻碍了正常的心 理情感与行为流通过程,使人际交往陷入了危机之中。 5、对盲目的接纳:儿童建立对目盲的客观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自己与普通人的 不同,目盲对自身各方面限制和影响,对行为的局限性以及对目盲的补偿。 6、自卑: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产生轻视自己的心理,认为自己在某些 方面不如别人的心理状态。 简答题 1、盲童受挫后常见的心理状态。 (1)焦虑沮丧:受挫—焦躁不安,心里失控——情绪波动较大——抱怒,自责、自残、自寻死路。(2)冷漠逃避:受挫——情绪消沉,逃避现实——对挫折有一种本能的畏惧或自责——精神状态波动和失常。(3)厌倦消沉:受挫——学习兴趣和动力减弱——厌恶生活和学习(厌学、辍学)。(4)迁怒攻击:受挫——不从自身找原因——怪罪他人——报复性、发泄性行为。 2、聋童心理与行为发展障碍的主要表现。 (1)情绪发展障碍:表现缄默、孤僻、胆怯、恐惧 (2)心理需要障碍:表现过分依赖,固执,任性 (3)社会交往困难:表现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爱冲动、易发脾气 (4)学习障碍:表现字汇缺乏、组句困难、发音不准、易出现疲劳、注意力涣散——失去兴趣、主动性,不能专心听讲,甚至厌学 3、智力落后儿童的常伴有的心理问题。

一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福兴镇小学随班就读资源室教师培训材料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教育的对象 1、广义:即把正常发展的普通儿童之外的各类儿童都包括在内,这里有各种能力超常的儿童、行为问题的(包括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智力发展低常的弱智儿童、视觉或听觉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儿童(包括盲童、低视力儿童、聋童、重听儿童)膨体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感障碍儿童、多重障碍儿童等。有的国家近年统称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2、狭义:专指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残疾儿童,包括的仅是智力、视觉、听力、肢体、言语、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身体病弱、多种残疾等儿童,故又可称“缺陷儿童”或“残疾儿童”。 二、常见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智力落后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一般指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导致适应性行为的缺陷右与之同时存在并表现于发育时期。三个标准:1、智商低于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2、且有适应性行为缺陷;3、发生在18岁以前。 ★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分级 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分类有多种形式。在特殊教育中,普遍运用的是依据智力水平分级和教育可能性分类两种方法。 1、依智力水平分级 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智商值的大小划分智残等级,有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四个等级。

我国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分级标准,制定了我国的智残分级标准。 智残级别分度 IQ值(智商)适应能力 一级极重度 20以极重度适应缺陷 二级重度 20——35 重度适应缺陷 三级中度 35——50中度适应缺陷 四级轻度 50——70 轻度适应缺陷 2、依教育可能性分类 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智力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将他们分为可教育的、可训练的、需监护的三种水平。 以上两种分类的方法虽然不能完全一一对应,但总体而言,轻度的相当于可教育的,中度的相当于可训练的,重度以下的需监护的较为一致。轻度的智残儿童有生活自理能力,能承担一般的家务劳动和工作,但缺乏技巧和创造性。他们对读、写、算等基本学科的学习虽有一定困难,但如果经过特殊教育与训练,能够接受相当于普通小学五六年级的课程,具备初步的读写和计算能力,经过教育能学会遵守一般的行为规范。中度智残儿童具有部分的生活自理能力,经过特殊教育和训练,阅读和计算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完成大约小学二、三年级的学习任务,能形成简单的生活习惯和技能,能从事简单的机械性的工作。重度的智残儿童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运动与交往能力很差,经过特殊教育与训练能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训练的效果比较差。极重度的智残儿童需要终身护理。 ★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点 (一)智力落后儿童的认识特点

特殊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研究对象 1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定义:特殊儿童心理学是研究特殊儿童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研究对象: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儿童在身心的发展上偏离正常,即在身体、行为、语言、智力、情绪与人格等发育上与正常儿童有明显差异。 3 研究内容 1)宏观研究 2)微观研究 二、关于特殊儿童的分类 1 广义的特殊儿童分类 1)天才;2)智力落后;3)身体和感官缺陷;4)行为异常;5)学习障碍;6)言语障碍;7)畸形和其他健康缺陷。 2 狭义的特殊儿童的分类 1)智力落后; 2)重听; 3)聋; 4)言语缺陷; 5)视觉障碍; 6)情感严重紊乱;7)畸形损害; 8)其他健康损害; 9)聋盲; 10)多种障碍; 11)特殊学习障碍。 三、儿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差异 1 身体形体的地区、时代、民族差异 1)地区差异2)时代差异3)民族差异 2 心理差异 1)智力差异2)性格差异3)气质差异4)心理疾患差异 第二节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简史 一、国外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待残疾儿童的态度有一个从野蛮消灭到完全平等的渐渐走向文明的过程。 1 国外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前阶段 早期人类社会对待残疾儿童采取野蛮残忍的手段: 1)古希腊2)古罗马 2 国外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1)产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产生。 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 哲学和普通教育学发展。 2)发展的阶段 (1) 歧视阶段 (1800年以前) (2)重视阶段(1800年-1900年) (3) 发展阶段(1900年至今) 二、中国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国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前阶段 1)统治者宽待残疾人2)统治者制造残疾 2 中国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发展阶段 1)产生阶段 1874年,英国牧师穆·威廉在北京开办了中国第一所特殊学校--瞽叟通文馆。 我国一些有识之士仿效西方创办特殊学校。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弱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使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动智障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 关键词: 倔强敏感多疑真心真爱表扬鼓励和谐环境表现机会康复训练 智障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沟通,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了智力障碍学生的人格、性格、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弱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使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动智障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 一、智障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倔强 自卑孤僻、敏感多疑的心理问题,导致智障学生大多生活在自己的猜测和观察里,一般按自己的推测来判断他人或者周围环境,不能很好地听取他人意见或建议,从而形成倔强的性格特点。比如周铮珍,女,12岁,汪营白果人,常斜着眼睛看人,弱智,就读于利川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四班。她的不良心理问题表现:有自闭症倾向:上课经常紧抱书包,或独自发呆,下课经常一个人在另一处玩。自控水平太差,经常撕自己的衣服,课本和作业本等。总是去“拿”别人的东西,还要归罪于别的同学,喜欢惹事生非,打人。 (二)、敏感多疑 因为自身的缺陷而导致的自卑孤僻,智障学生总是处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通常通过自身的观察、猜测判断身边的变化以及他人的言谈举止,敏感多疑的心理问题也相对应产生。即使是老师的准确引导和同伴的善意提醒,他们也不能准确对待。比如周铮珍就敏感多疑,且心理脆弱,喜自言自语,喜欢一个人玩,常在校园中独自游逛或独坐在楼梯及校门口。 二、智障学生的教育方法 (一)、倾注真心真爱 教师应重视特殊儿童,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特殊儿童常常因为不同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比较脆弱。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实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协助时,老师应即时伸出援助之手协助学生,使学生不成熟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适时表扬鼓励 对待周铮珍这类特殊儿童,只要表现某一良好现象时即时予以表扬,且对她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强化:或给予一个亲切的抚摸动作,或给一颗糖果等物质鼓励,或点点头示意表示赞赏,或肯定与信任的微笑。一次,我在操场上看见周铮珍主动为蒲婷凤系鞋带,我没有去惊动他们,而是用自己的手机拍下了那一幕!在那周的班队活动中我就组织了一次《团结互助》的主题班队活动,在“我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共性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且共性远大于差异。这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特殊教育学者已经形成的共同认识。 1.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都存在很多共性。台湾学者陈政见认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①发展历程模式相似;②生理组织结构相似;③心理需求要素相似;④人格结构发展相似;⑤社会适应内容相似。 特殊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高、体重、体型、结构、机能等都在自然地生长变化。他们同样经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重要的发育阶段。在青春期,特殊儿童的身体也会发生急剧的变化,性成熟时性:别特征明显。 在心理方面,特殊儿童同样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 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也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例如,盲童、聋童、天才儿童等的思维发展首先要经历感知运动阶段,然后发展至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最后才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2)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上同样起重要作用。首先,遗传是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遗传因素给特殊儿童带来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决定了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例如,自闭症儿童可能终身都会带有这种病症所特有的某些特征。其次,环境和教育提供了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如果家长和教师因孩子有残疾而低估了其发展潜力,没有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那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例如,超常儿童的遗传素质非常优异,但如果教师和家长不提供有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教育,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也不会成为现实。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福兴镇小学随班就读资源室教师培训材料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教育的对象 1、广义:即把正常发展的普通儿童之外的各类儿童都包括在内,这里有各种能力超常的儿童、行为问题的(包括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智力发展低常的弱智儿童、视觉或听觉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儿童(包括盲童、低视力儿童、聋童、重听儿童)膨体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感障碍儿童、多重障碍儿童等。有的国家近年统称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2、狭义:专指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残疾儿童,包括的仅是智力、视觉、听力、肢体、言语、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身体病弱、多种残疾等儿童,故又可称“缺陷儿童”或“残疾儿童”。 二、常见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智力落后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一般指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导致适应性行为的缺陷右与之同时存在并表现于发育时期。三个标准:1、智商低于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2、且有适应性行为缺陷;3、发生在18岁以前。 ★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分级 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分类有多种形式。在特殊教育中,普遍运用的是依据智力水平分级和教育可能性分类两种方法。 1、依智力水平分级 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智商值的大小划分智残等级,有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四个等级。 我国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分级标准,制定了我国的智残分级标准。 智残级别分度 IQ值(智商)适应能力 一级极重度 20以极重度适应缺陷 二级重度 20——35 重度适应缺陷 三级中度 35——50 中度适应缺陷 四级轻度 50——70 轻度适应缺陷 2、依教育可能性分类 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智力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将他们分为可教育的、可训练的、需监护的三种水平。

西南大学特殊儿童心理学3

特殊儿童心理学第三次作业 (10.0 分)1. 1、请分析视觉障碍儿童的知觉特点。 2、请对造成听觉障碍儿童语音发展受阻的原因进行分析。 3、怎样理解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 4、视觉障碍儿童的注意具有哪些特点? 5、简述智力落后儿童自我效能感低,缺乏从理智活动中获得的理智感的原因。 6、三类特殊儿童学业成就的特点。 注意:请同学们做好之后一次性提交,否则无成绩。 1、答: (1)空间知觉 视觉障碍儿童由于缺少视觉的参与,所以在形成空间知觉时有很大的困难,主要是借助听觉、触觉、动觉、嗅觉等方面的信息来形成空间知觉,同普通人相比,准确性不是很高。 一般形状知觉方面与普通儿童没有明显差异,但在需要心理旋转的形状知觉时,视觉经验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不需要空间知觉参与的长度知觉,盲童好于普通儿童;但是需要空间知觉参与时,视觉障碍儿童就明显差于普通儿童了。重量知觉方面视觉障碍儿童明显好于明眼儿童。

盲人主要采用听觉来定位,其它感觉也积极参与定位。深度和距离知觉局限在可以通过触摸来直接进行感知的具体物体的深度,也可通过回声来形成深度知觉,但对远处的风景这些无法触摸的物体很难形成深度知觉。 (2)时间知觉 自然界的周期现象、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和计数活动都是视力障碍儿童知觉时间的依据。随着经验的累积和时间的增加及规律的生活作息,视力障碍儿童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生物节律,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即使不用盲表,视觉障碍儿童也能判断大致时间。 2、答: 首先,从生理条件上看,一方面听觉通道不畅迫使聋儿更多地利用视觉线索达到交流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听力损失造成聋儿呼吸控制能力差、咽部功能异常、构音持续能力差,使得正常发声所需的呼吸、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共鸣和构音四个系统之间缺乏协调活动,以致造成语音的障碍性发展。 其次,从心理的方面看,聋儿的语言获得与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具有某种关系。经验事实和理论都证明,聋儿的语音清晰度和其听力水平成正向相关。 最后,影响聋儿语音清晰度的因素不只是听力,还有语言获得的环境。研究显示,现实的语言环境下聋童对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掌握正确率明显高于非现实语言环境下的正确率。 3、答:

特殊儿童心理学

特殊儿童心理学—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 班级:11级应用心理班 姓名:段志伟 学号:201108030107

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 段志伟 云南中医学院 摘要: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教育将在21世纪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方面探讨了智力超常儿童教育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智力超常儿童教育 有一些儿童聪明过人,智力发展明显超过了同龄常态儿童的水平,或具有某方面突出发展的特殊才能,我们把他们称为超常儿童,在我国古代称为神童,在国外称为天才儿童或英才儿童。下面所讨论的“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显著地超过同年龄儿童平均水平的儿童,所以也称智力超常儿童”。 1.智力超常儿童的特点 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在140以上的儿童,他们的智力发展远远地超过一般同龄儿童的水平。智力超常儿童在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特征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同于正常儿童之处,这类儿童在认知方面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在感知觉方面,智力超常儿童的观察敏锐、全面、细微而准确。表现为他们不易受表面现象和一些枝节信息所迷惑、干扰,善于抓住构成事物本质的、关键的因素,定向迅速而准确,因此他们常常能发现一般儿童很难发现的问题。如在数学上超常的儿童面对一道数学题(不是太复杂的问题),很快就能看出题目的结构与类型。 在注意方面,智力超常儿童的注意集中、稳定、善于分配。表现为他们能长时间全神贯注地从事紧张的学习或其他活动,其注意力不易被无关刺激所干扰,同时又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合理地分配注意力。 在记忆方面,智力超常儿童记忆力强。表现为他们善于把机械识记和理解识记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因此他们的记忆准确、迅速、保持时间长,能根据需要准确无误地对记忆材料进行回忆和再现。 在思维方面,智力超常儿童思维敏捷、条理清楚,分析概括能力强,有独立性和创造性。表现为他们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不迷信教师和书本,常常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喜欢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之一,也是该专业的专业入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社会行为的理解与良好的心理现象、社会行为的培养与塑造的能力,具备三类残疾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知识,正确分析各类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与教育需求。前导课程是特殊教育导论,后续课程是《行为矫正》、《特殊儿童教学法》、毕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设计)。学习本课程,能为学生今后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特殊儿童的心理现象及社会行为的特征; (2)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良好心理现象、社会行为的培养与塑造。 2.知识目标 (1)掌握人的心理现象、认知、情绪、性格的特征; (2)掌握不同年龄段聋童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社会行为和个性特征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3)掌握不同年龄段弱智儿童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社会行为和个性特征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3.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具备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热爱残疾儿童,热爱特殊教育工作。 三、课程设计 1.设计思想 基于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基于特教教师岗位的能力与素养需求,选取了三类残疾儿童的11个常见的心理现象构建课程内容。主要采用分组讨论的模式,应用解、讨论、探究、自学等教学方式,并通过学生成立青年志愿者小组,业余时间前往襄樊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和特殊学校充当义工进一步进行观察与实践等,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各类残疾儿童心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职业情感,乐于奉献。

特殊儿童心理评估

特殊儿童心理评估 特殊儿童的心理评估一、什么是特殊儿童的心理评估?1.评估的定义测量: 是决定特殊儿童能力表现或成就水平的过程。 测验: 是在标准化情境中用来评估儿童的知识、技能或人格等方面的任务或一系列任务。 常模: 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它是心理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 2.特殊儿童心理评估的作用及注意事项评估的作用: 鉴别、安置,为当前个体做适应其能力水平的个别计划。 2.评估的作用及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符合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 二、特殊儿童心理评估的类型 1.教育前评估---诊断性评估 2.教育后评估---阶段性评估(过程评估、终结评估)。 三、教育性评估容及相关工具 1.身体检查与医学诊断 2.心理与教育测验 2.1 智力测验: 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特定的标准化得量表,对被试施加刺激,

从被试的一定反应中测量其智力的高低。 (一)比纳西蒙量表(智龄) 1905 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Binet)和西蒙 (Simon)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纳西蒙量表。 这套测验由 30 个从易到难的题目组成,涵盖记忆、注意、理解和推理能力等方面,后经修订题目数量增加到 59 个。 测验者根据测题的难易将它们按年龄分组。 测验结果用智龄表示,也就是说它测量的是某一儿童的智力相当于那个年龄阶段的水平,最后通过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对来衡量儿童智力水平的高低。 (二)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Tolman)对比纳西蒙量表进行了修订,在 1916 年发表了斯坦福比纳量表(SB 量表),该量表共有 90 个项目,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项目(39 个)是新增的。 斯坦福比纳量表经过 1937 年、 1960 年、 1972 年、 1982 年、1986 年等多次修订后,成为当代应用最广也最具权威的智力测验之一。 适用的围从 2 岁到成人,另外,还增编了测验复本,施测时可以交替使用。 与比纳西蒙量表相比,斯坦福比纳量表的最大改变是将原来表示智力高低的心理年龄用比率智商来表示。 比率智商就是指个人的智力年龄(MA)与其实足年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