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数5单元2课时

四数5单元2课时

四数5单元2课时
四数5单元2课时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二)课型新授第几

课时

2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

教学难点: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

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使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一、谈话引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及其运用。

提问: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y 求长呢?

2.初探:

一块长方形土地,长16米,宽14米;另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14米,这两块土地的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

摘录信息:

长方形

正方形

列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自由回答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面积÷宽=长)

学生摘录信息后列式解答。

16×14+14×14

(16+14)×14说说你是为什么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二、交流共享

1.出示例题。

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修建时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

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1)指导学生画图:先画什么?可标出哪些数据?

再画什么?比划一下朝哪个方向画?可标出哪些数据?

最后画什么?可标出什么?

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学生读题思考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画,然后用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2)分析数量关系:增加部分是什么图形?与原来长方形有联系吗?要求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告诉我们了?怎么求?(3)列式解题。18÷3×8=48(平方米)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2.小结:提问:画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帮助看清小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1)课件出示“练一练”题目的文字部分。

2)提问: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6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两种方法:(8+3)×(18÷3)或者18÷3×8+18 (8+3) 求的是什么?)

学生阅读题目,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启发学生想到用画示意图的策略来解决。

(3)画示意图并解答。

要求: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小组里的同伴交流。

(4)组织交流。

展示学生所画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解题的过程。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在图中画出增加或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补充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页(总页)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

项目检测内容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

当堂

达标

检测

第页(总页)

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九年级英语学科导学案 课题Unit6 When was it invented? 课型Reading 主备人Xu lihu 备课组长教研组长 授课人授课时间第周第导学案 教师寄语You’ll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学习目标1)Master the key words: nearly, ruler, boil, remain, smell, national, doubt 2)Master the important phrases; by accident, take place, without doubt 3)Talk about tea, who invented it, and when it was invented 教学重点Talk about passive voice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tea 教学难点Passive voice 教学方法Cooperation and discussion 一、自主预习 1) Do you drink tea everyday? 2)Who invented tea in history? 3)Do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drink tea in their daily life? 4)The tiger is looked as the _r_______ of this forest. 5)Alice is without _d______ the best student in our class. 6)The dragon is treat as a _n________ symbol of the Chinese. 7)Mother is _b_____ the milk for baby. 二、展示交流 1) Important sentences: A: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ea was first drunk nearly 5000years ago. B: It is said that a Chinese ruler called Sheng Nong first discovered tea as a drink. C: It is believed that tea was brought to Korea and Japan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D: The tea trade from china to western countries took place in the 19th century. 2) when was tea first drunk? Tea was first drunk nearly 5000 years ago. 3) When was tea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 Tea was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3)Make conversations T: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ea is grown? S: Tea plants are grown on the sides of mountain… T: Where is tea produced in china? S: In many different areas. For example, Anxi and Hangzhou are widely known for their tea.

人教版五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的听读操练,掌握双元音字母/eI/在单词中的发音,让学生感悟一些语音音感。 2.能听懂并会读Let’s spell中的例词。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单词发音规律的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大量的听读操练,掌握双元音字母/eI/在单词中的发音,让学生感悟一些语音。 2.能听懂并会读Let’s spell中的例词。 教学难点 1.双元音/eI/在单词中的发音。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单词发音规律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电脑,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Step 1:Warm up 1.唱本单元歌曲“A photo of me”。 2.同学之间相互询问:What’s in your room? There is a clock/plant/photo/bike/water bottle in my room. Step 2: Presentation

1.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图片: rainy, rainbow, paint, wait; say, way,birthday, Monday; 2.播放教学光盘,学生跟读例词,模仿读音,尽量读准元音字母的发音。 3.小组相互讨论这两组例词中的发音有什么规律。 4.小组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5.教师总结,将音标标出:第一行ai都发/eI/,第二行ay也发/eI/。Step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读例词,组内成员要相互交流,纠正,学会正确的元音字母发音。 2.完成Listen, read and circle,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这一部分的词语,边读边画出/ei/的发音字母组合,eg: always,rainy。 3.教师播放听力,第一遍时跟读,看自己读的和标准听力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地方要及时纠正。第二遍时,选择正确的答案。 4.完成Look, listen and write,先观察图片,听录音,第一遍跟读,第二遍填空,为了熟悉/eI/的发音,让学生记住这几句话。 Today is a rainy day. Today is Monday. Let’s paint the rainbow. 5.课堂小练习: (1)There are photos beside the table.(photo) (2)There is a clock on the wall. (3)Is this your bedroom?—C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17 跳水第二课时教案

17跳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自由读,抓重点词句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以及孩子得救的过程。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 1.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把故事讲完整。 2.体会孩子的危险处境的原因以及船长的冷静和机智。 【教学难点】 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事件发展中的不同表现,理解船长让孩子跳水是最佳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文中先后出现了哪些角色?(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2.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些角色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孩子遇险,孩子得救。 二、品读“险”。(自读课文2—4自然段) (一)课件出示思考题。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班上汇报交流。

(二)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那么孩子有什么表现呢? 2.孩子的表现:孩子哭笑不得→孩子气得脸都红了→孩子气极了。 (1)(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又大笑起来,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他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2)引导: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笑得更欢了,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上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3)引导: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3.水手们三笑。 小结:一笑猴放肆,二笑孩尴尬,三笑孩生气,这样推波助澜使孩子身陷险境。 (三)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1.出示句子。 (1)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过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的情景(太危险的情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孩子处境的危险(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从水手们的表情“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可以看出。 (2)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从文中“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混合运算(3).doc

第5单元混合运算 第3课时混合运算(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3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有括号的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有括号的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有括号的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说说下列运算的顺序。 (1)出示:56-8+9= 49÷7×4=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题是同一级的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2.出示:7×7-5 77-42÷7 15-6×2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2.小敏更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18, 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吗?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得出结论:15-6×2是既有乘又有减的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在诉案件发,结果师3,小明得出的结果是18,说明他是先运算的减法,后运算的乘法,他的运算顺序是错误的。

追问:那么,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吗?怎么办呢? 预设:添上小括号。 3.揭示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互动新授——括号问题 1.出示15-6×2 师: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算式里添上小括号,不管小括号里面是加减还是乘除,都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教师填上小括号:(15-6)×2 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小括号里的15-6),再算什么? 你能计算吗?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师生共同交流。 (15-6)×2 =9 × 2 =18 提问:如果小明解决的是这道题,他算得对不对?(对)因此,我们再计算混合运算的时候,不要像小明一样粗心,一定要先分析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以免计算错误。像这样,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学例 3. 谈话:7×7-5、77-42÷7,这两道题,老师给他们加上小括号,7×(7-5)、(77-42)÷7,计算的顺序有没有变化,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出示例题,让学生试着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己学习,并寻找错例。 计算完,集体交流。 交流时,请学生说是他们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计算的对吗?翻开课本第49页,核对一下。 同桌互相交流、校对。 3.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拿出练习本,学生计算,划出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三、练习提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 观察物体(2)教案 (优选.)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的例2和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 2.根据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猜它是何图形。 3.通过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文体、圆柱体、球。 【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大家已经知道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的知识。除了观察已知的物体外,请同学们思考,若是已知一个物体某个面的形状,是否能由此推测出这个物体是何立体图形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 1.出示不同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分小组下发,每个小组观察一个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别在自己小组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并画

出图形。 2.小组活动:四人一组,其中三人按课本第69页例2中小朋友的方位围绕桌子站好,观察并画出自己看到的图形。剩下的一名同学判断这三张图分别是由哪位同学画出的。 3.交换角色,小组间交换物体,进行多次观察活动。 4.小组内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5.讨论: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活动中都非常认真。(出示例2图)相信大家很快能判断出课本上这幅图中的三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位小朋友观察到的。 6.小结:小长方形是观察者从侧面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英看到的,横着的长方形是观察者从正面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刚看到的;竖着的长方形是观察者站在右边从上往下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强看到的。 知识点2 由物体的某个面,判断是何立体图形 1.出示一个正方形。 师:这个正方形是观察者看到的某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那么推想——什么物体从某一面看是正方形呢?从这个角度,就能得出结果。 3.学生汇报、交流。 (有的认为可能是一个正方体,有的认为可能是一个长方体) 4.小结:同学们答得都对,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故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长方体。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第六单元 第二课时 参观花圃

第六单元除法 第二课时参观花圃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7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试商方法,学会验算。 难点: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笔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看书时间长了,眼睛觉得很累,但 只要看看绿色的植物,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今 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块去参观苗圃,那里种有很多的绿色植物。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欣赏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你现在了解到苗圃的基本情况了吗? 学生汇报观察的收获。 花圃里有154盆牡丹花和120盆月季花; 可以用牡丹花摆22个小花坛; 用18盆月季花可以摆成三角形图案。 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 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图案?还剩几盆? 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154÷22 120÷18 能估计一下第一个算式的答案吗?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交流。 汇报: 1:22比15大,商在个位上,是一位数。

2:22≈20,20×7=140,20×8=160,140<154<160,所以可能是7盆。 3:154≈140,22≈20,154÷22≈7。 用除法竖式你会吗?先自己试一试。 小组间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说清楚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可以上台板书你们的竖式。 (明确:试商的时候,把22看作20,把154看作是150,20×7=140,最接近150,所以商7。) 说说你的想法和算法。你会验算吗? 试算120÷18,必须思考清楚这几个问题: ①该把18看成多少试商? ②应该商几?商写在哪里?为什么? ③商“6”是乘18,还是乘20?为什么? ④这一竖式与上一竖式有何区别?怎样知道对错? ⑤如何检验?(用求得的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与被除数相等。) 学生演示计算。 教师归纳算法: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有余数的要验算。(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归纳) 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花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比一比。说一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 70÷31= 381÷54= 272÷28= 89÷22= 把31当作30。 把54当作50。 把28当作30。 把22当作20。 好的,你们再结合187÷36,和同伴说说试商和计算的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认识到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和特点。在探求的过程中,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精讲点拨、趣味练习 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2位数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比一比,看你可以获得几星级? 1、说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一颗星) 70÷31= 159÷28= 381÷54= 351÷47=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三课时10 同步测试B卷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10 同步测试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题 (共9题;共48分) 1. (1分)看图填数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6分)先看清运算符号,再计算.(先填左图,后填右图,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填写.)

3. (5分) (2020一上·海安期中) 在□里填数。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5分)填一填. 5. (8分) (2020一上·南郑期中) 看图写数。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 (3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 = + = - = - = 7. (3分)一共有________只小动物在排队。做排头时,在第________,向后转后 在第________个。 8. (8分)填空 9. (9分)看一看,找规律。 (1)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都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________,从左到右,得数依次少________。 (2)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依次多________,得数也是依次多________,减号后面的数都________。 二、找朋友 (共1题;共5分)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 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 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 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 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 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 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 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 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 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 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练习课》教学设计

第6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2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难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P89练习十九第4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第6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6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三第6~11题。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 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把!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三第6题。 教师把写有文字的卡片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独立试写,互相交流。教师板书出相应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教材练习三第7题。 小组合作,用小圆片○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交流反馈:14÷7=2 学生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再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后面三小题。 3.完成教材练习三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

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师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三、巩固迁移 1.在复习完成后,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三第9题。 (1)请学生自己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引导回答:10÷2=5可以表示把10个海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个,每5个圈一圈。也可以表示把10个海贝,每2个一份地分,可以分成5份,2个2个地圈。 (2)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小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三第10题。 根据题目要求,同桌合作把圆片平均分,互相说一说,再写出除法算式。 分析:图1表示把12个圆片,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或12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 列式:12÷6=2 12÷2=6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图2.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11题。 先背诵乘法口诀表,出示题卡,通过抽卡游戏进行练习。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自读“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第5课时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 12÷2=6 18÷6=3 12÷6=2 18÷3=6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 鸽巢问题(2)教案(最新)

第5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第2课时鸽巢问题(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知“鸽巢原理”的含义,会用“鸽巢原理”熟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会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难点:理解“鸽巢原理”,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讲《月黑风高穿袜子》的故事。 一天晚上,毛毛房间的电灯突然坏了,伸手不见五指,时他又要出去,于是他就摸床底下的袜子,他有蓝、白、灰色的袜子各一双,由于他平时做事随便,袜子乱丢,在黑暗中不知道哪些袜子颜色是相同的。毛毛想拿最少数目的袜子出去,在外面借街灯配成相同颜色的一双。你们知道最少拿几只袜子出去吗? 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揭示课题。 教师:这节课我们利用鸽巢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出示一个装了4个红球和4个蓝球的不透明盒子,晃动几下)师: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在盒子里放了什么? (请一个同学到盒子里摸一摸,并摸出一个给大家看) 师:如果这位同学再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要想这位同学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验证各自的猜想。 指名按猜测的不同情况逐一验证,说明理由。 摸2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1红1蓝;2红;2蓝 摸3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2红1蓝;2蓝1红;3红;3蓝 摸4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2红2蓝;1红3蓝;1蓝3红;4红;4蓝 摸5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4红1蓝;3蓝2红;3红2蓝;4蓝1红;5红;5蓝 教师:通过验证,说说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想要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3个球。 2.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鸽巢问题”。 教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不能总是猜测或动手试验吧,能不能把这道题与前面所讲的“鸽巢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英语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Unit 6 How many? 课时安排共6 课时,第2 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和掌握数字11-15 ,并能正确认读这些数字。 2. 能熟练反应运用这些数字。 学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听说认读数字11-15,在这几个数字中,11和12比较难读,从13起,数字的规律性比较强,学生较好掌握。主要采取师生、生生互相合作,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习得和学得。 学生分析: 充分设计生活情景,调动学生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学会在实际情境中利用所学单词并充分利用Let's play 巩固、操练Let's learn出现的单词,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会话。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数字11-15 难点: 数字的认读 教学法: 跟读法、情境法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数字卡、算式卡、10支蜡烛 学习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教师播放第一册Unit 6A部分Let’s sing “Ten Little Candles Dance”的录音,让学生跟唱。教师在学生唱歌的过程中用蜡烛图片

或实物做演示。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让学生猜一猜手中有多少蜡烛的图片:How many candles ?学生猜完后,教师把图片贴到黑板上,边贴边让学生大声数出来。教读单词:eleven。 2.教师依次增加黑板上蜡烛的数量,并询问学生:How many candles can you see?让学生用I can see…candles.来回答。同时教师教学生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3.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写有11-15英文单词的气球,让学生认读单词。 4.让学生把教师所给出的数字11-15贴到黑板上与之相应的气球下面。 5.教师出示1-15的单词卡,打乱顺序让学生认读。 6.找15个学生到前面各选择一个单词卡,然后按顺序排列。 7.教师放本部分录音,让学生跟读单词。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报数:Let’s play部分可结合学生平时上体育课的要求,请两小组的学生上台,先要求学生排好队(Line up),然后要求他们大声报数1-15(Count from 1-15)。依次请各小组上台,比一比看哪一组排队快、静、齐,报数响亮、准确。也可在全班范围进行1-15的报数比赛,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2.猜算式: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向学生展示写有和的英

2020冀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第二单元比和比例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综合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自主解决什锦糖问题的过程。 2. 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不同的什锦糖配制方案,能说明方案的合理性。 3. 愿意和他人交流自己的配制方案,对配制什锦糖问题有自己想法和建议。教学重点: 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自主解决什锦糖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不同的什锦糖配制方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吃糖啊?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配制什锦糖。 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出示例题 从下面四种糖中任选三种,按 2:3:5 配成什锦糖 50 千克。每种糖各需多少千克?每千克什锦糖多少钱? 学生读题,了解数学信息和有关要求。 师:从四种糖中选三种有多少种选法? 师:至少写出三种方案。 师:如果我选用奶糖、酥糖和巧克力糖,应该怎样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计算,鼓励学生做出至少三种方案。 (二)交流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配制方案及计算过程和结果。 (三)议一议 提出问题(1)怎样配制什锦糖价格最高?怎样配制价格最低? 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师总结:价格贵的占的比例大,什锦糖的价格就高;反过来,价钱便宜的占得比例大,什锦糖的价格就低。 提出问题(2)关于配制什锦糖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让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第 9 题:一种鲜橙汁有三种包装,比较鲜橙汁的净含量和售价,购买哪种更合算?师生共同分析题目。 师:要比较哪种包装的鲜橙汁价格便宜,就要比较单位容量的鲜橙汁的价格。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四、课后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全面地理解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将课堂内外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再汇总各组的信息,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让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第6课时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24页。 ◆教学提示 学生已具备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你能力。本课时主要是运用所学知识做出不同的配制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将数学知识学习与体验、情感态度、能力等融合起来,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经历综合运用比和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不同的什锦糖配制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配制方案的过程,对配制什锦糖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做出不同的配制方案,能说明方案的合理性。 难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播放超市糖果专柜前顾客选购糖果的情境)

师:这是超市糖果专柜前顾客选购糖果的情境,现在我们也作为一名顾客到超市去购买糖好吗? 生:好的。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下图) 师:同学们,超市标出了以上几种糖果及其单价,你们想买哪种糖? 生l:我爱吃奶糖,我买奶糖。 生2:我买酥糖,因为它最便宜。 生3:我买巧克力糖。 师:如果我们任选其中三种,配成什锦糖,可选哪三种糖果呢? 生l:我选水果糖、巧克力糖和酥糖配成什锦糖。 生2:我选水果糖、巧克力糖和奶糖配成什锦糖。 生3:还可选巧克力糖、酥糖和奶糖配制什锦糖。 师:同学们做出了三种不同的配制什锦糖方案,很棒!如果我对配制的什锦糖中各种糖果的比例和什锦糖的总量提出要求,你们能帮老师去采购吗? 生:能。 师:现在就帮老师去采购吧!(课件出示例题的条件和问题) 问题:从四种糖果中任选三种,按2:3:5配成什锦糖50千克。每种糖果各需要多少千克?每千克什锦糖多少钱? (读题,了解数学信息和有关要求,制定采购方案并交流方案) 生1:选用奶糖、酥糖和巧克力糖三种,奶糖、酥糖和巧克力糖的质量的比是2:3:5。 生2:也选用这三种糖,不同的是,巧克力糖、酥糖和奶糖的质量的比是2:3:5。 师:很好,虽然他们二人所选的糖相同,但是各种糖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所配制的什锦糖也是不同的。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配制方案吗?

人教版三年级英语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Part A Let’s learn & Let’s do 二、教学目标 1. 能听说、认读4个食物单词:juice, egg, milk, bread。 2. 听懂、能在语境中运用I’m hungry! 来表达饥饿,用Have some….来请别人吃(喝) 点儿什么。 3. 听懂有关进餐的几个指令,并按指令做动作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语。 4 培养爱惜食物,不浪费粮食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 食物单词:juice, egg, milk, bread的认读与区分。 2. 听懂有关进餐的几个指令,并按指令做动作。 3. 纠正bread,juice, milk的发音,以及hungry的发音。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和单词卡 五、教学过程 Step 1 热身(Warming-up) 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I’d like some…./Have some…, too. / Here you are.用以上句型排 火车造句练习。通过这一活动,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句型,同

时也为新课的呈现做铺 垫。 2. 邀请几组学生表演Let’s talk 的对话。 Step 2 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 教师问学生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几个食物单词? egg juice bread. Now I have some new food. Look at this one. 呈现并学习新的食物:milk。 2. 认读区分juice, egg, milk, bread的单词卡片和图片。 然后用Have some….对单词进行替换练习。 3. 教师:I didn’t have breakfast/lunch today.然后摸着自己的肚子,用夸张的语气说:I’m hungry! 重复几遍,逐步让学生理解该句子的意思,并会用该句子表达饥饿(注 意hungry的发音)。 4. 利用投影仪呈现Let’s learn的图片,然后听录音跟读,做到“眼到、手到、口到、 心到”。 5. 播放Let’s do的录音,引导学生猜出eat/drink的意思,并稍作发音练习。 6. 再次播放Let’s do的录音,教师指导学生边说边做动作。Step 3 拓展延伸(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5单元混合运算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4,以及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对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应用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考。 【教学重难点】 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把下面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 1.45-40=5 5×4=20 2.35-28=7 14÷7=2 3.87-63=24 24÷6=4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好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学生列式,说说烈士的方法,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4。 屏幕出示例4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观察画面,说一说画面上讲了什么事?让学生说,从屏幕上获得的信息。 (2)思考怎样求出剩下的还要烤多少次?(先要知道剩下多少。) 教师边讲解,边用图形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师:一共要烤90个面包,包括已经考了的36个,和没有烤的部分,每次能烤9个,是把哪一部分平均分?(剩下的) 所以这道题,我们要先求什么?(剩下的是多少。) 然后再把剩下的,分成9份,就能求出剩下的还要烤多少次。 每次烤9个,烤几次? (3)独立尝试解答例4. 学生列式解答。 指名汇报。 90-36=54(个) 这一步你求的是什么?(没烤好的面包有多少个?) 54÷9=6(次) 这一步你求的是什么?(剩下的面包还要烤几次?) (4)谈话:刚才我们解决这道题用的是分步解答,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90-36)÷9 =54÷9 =6(次) 组织学生讨论第一种解法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从而弄清这样列式是错误的。第二种解法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小括号在算式中起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齐读两遍。 想一想,用综合算式解答时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 (5)检验。 学生交流检验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六年级英语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Where does the rain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clouds. 2.将上面的句型进行替换,如:Where does the cloud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vapour. 从而能就水的循环进行提问及简单回答,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3.能够用故事的形式表述雨水的形成,完成Task time部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增强环保意识的同时培养爱科学、好钻研的精神。 【课题】Unit 6 The story of rain 【教学重点】 1.重点掌握句型:Where does the rain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clouds. 要求学生能从听、说、读、写四方面掌握。 2.学生能替换关键词造新句,如:Where does the cloud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vapour.并能在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自如运用。 3.简单了解面包、面粉和小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Let’s try 部分是教学难点,内容多,词汇量大。建议教师多放几遍录音,适时给学生以提示。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Let’s try 部分的挂图。 2.教师准备第一课时所学的单词卡。 3.教师准备雨水循环的教学课件。 4.教师准备水循环实验仪器:酒精灯一个,盖量杯一个,水等。 5.学生准备水彩笔,胶水,剪刀等工具。 【教学过程】 1、Warm up (热身) 活动一:口语展示 教学参考时间:2-3 分钟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2)_人教新课标

第6课时解决问题(2)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册次:下学校:教师:课题解决问题(课本P21例6)课型新授课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6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减法的 意义、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 个量的多少的基础上编排的。这是 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用减法解决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 几)”的问题。 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 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 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 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教材提供 了画图(或操作)的策略,借此帮 助学生理解要解决的问题中的数量 关系,沟通“比多少”问题与原来 所认识的减法模型之间的联系,从 而获得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 题的思维方法,理解用减法计算的 道理。 承前启后 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 部分,求另一部分→ 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 →进一步用减法解决 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减法 计算“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难点:明确谁与谁比,怎样比。 化解措施 直观演示、创设情境; 观察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圆片等。 学生:圆片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步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同学们,你们最 喜欢玩什么游戏? 2.小华和小雪在公 园里玩“套圈”游戏,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1)(课件播放声 音)你们听听他俩的对 话。谁来说一说,小华 套中了几个,小雪套中 了几个?(小华套中了 1.学生充分发表自己 的想法,其他同学给予鼓 励性评价。 2.(1)学生回答。(小 华套中了12个,小雪套中 了7个) (2)学生提出数学问 题。 ①一共套中多少个? ②小华比小雪多套中 1.口算。 15-9 = 6 12-7 = 5 15-7 = 8 11-6 = 5 16-9 = 7 17-8 = 9 14-8 = 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