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个王朝的身后

一个王朝的身后

一个王朝的身后
一个王朝的身后

一个王朝的身后

清朝在鸦片战争后是内忧外患,重病缠身,然而,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王朝、一个二百年基业的王朝,难道讳疾忌医?不,清朝确实是请了国手来治病的:湘乡的时髦医生曾国藩确实是开出了几剂治病有起色的药方,然而不失为国手的曾国藩是知道这病的轻重的:一次在私下谈及:可能身后不出五十年神器将损矣;还有李鸿章,一生疲于奔命,东支西绌,从跟随曾国藩起家,到后来在各国外交间敷衍时局,总算是支撑了几十年,这算是调理吧,然则李鸿章明白他是怎么医治这个国家的:我做了一辈子糊裱匠。他没有从根本上治疗了这病。看来这病是病在骨子里的,不能只是几味药剂所济事的。

这个王朝怎么办?这个国家怎么办?所剩下的只有康梁二人所主张的改良和孙文所主张的革命。不管怎么样,在当时来说提出革命并不新鲜,而提出的变法却是十分新鲜的事。革命者,后来的学者认为我们走的是法国大革命的传统,其实,这只不过是我们的历代上千年的“国粹”:尧舜之禅让和汤武之革命。历来改朝换代,禅让的没有,革命的倒是花样翻新,版本依旧。孙文的革命是要和清朝另起炉灶,是和清政府对着干的,是要革命,和孙文不一样的康梁二人,可以说要走中间路线,他们想着在不改变清政府统治格局的情况下,走出一条既可以改变清政府风雨飘摇的局面,又可以省事省力走出当时社会的困境的路。这和历代的变法有相似之处却完全不同,如商鞅、王安石。相似之处都是要朝廷改变现状,不同是康梁二人从一介布衣,首倡变法,却这次变法要伤筋动骨改良体制:即要保留清朝的正统,又要适应现代政治的潮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挺先进的事情,这算是起码认准病的医治,可偏偏药又给吃错了,变法失败,康梁被驱逐。等到后来被迫想起立宪这事来已是百药无效了。这样剩下的就是孙文的革命。

此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改良派认为当时民智未逮,革命要流血,用改良的方法也可以适应潮流,可以建立现代国家。革命派则认为只有革命才是建立现代国家最有效的方法。结果是改良的方法没有成功,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但是革命并没有建立有现代意义上国家体制:袁世凯是用手段攫取了权力之后,听信筹安会的杨度谋士的民智未开话,用筹安会等“制造”的请援民意和实力手段,一步一步为自己设计重登大宝的计划。这次,对于民智未开是杨度看出来了,当时确实是这样,可袁世凯能当皇帝、能当了皇帝,和民众会支持袁世凯当皇帝却是杨度看走眼了。袁世凯,一个从小站练兵的武夫凭心计和手段飞黄腾达的他,在攻心斗心眼上可谓有谋略,孙文是稍逊一筹,当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政治方向上,是绝对没有孙文和梁启超游历各国的眼光的,所以他不是让别人给推倒了,而是自己将自己推上失败的战车上的,他的灭亡是迟早的。在袁世凯身后的政府,却依然是继承了袁世凯衣钵的用心眼和武力说话的北洋军阀统治。可以看出.在清朝灭亡后孙文也没有建立起一个有现代意义的国家。

为什么?

改良派认为中国可以通过改良的方法像英国一样从君主制向君主立宪过度,当然这是一条不错的道路。可英国从根本传统上和清朝有质的区别,英国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贵族和民众的斗争,形成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这样国王要收税就没有办法,这样就组织了国会,用国会来计议税率,这样自然而然产生了议会。地方上管理机构是法院的雏形,其一般是王室成员,原来由国王任免,后来出现纠纷,便将法官的免职交给了议会,这样法院独立了出来。这里可以看出,

英国的一套制度是种植于英国的土壤中的,长期自然而然成长出来的。它又和经济发展产生路径依赖,这种制度有利于经济发展,最后产生了工业革命。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又培养了基层社会,这样的社会又加强这种制度。就对于现代文明来说,具有沿海性和城市性的特点,因为沿海性和城市性最适宜经济发展和贸易,而英国来说,海岛国家的地理优势和贸易习惯都促进了它的发展,总之,是其制度优势和经济优势相互作用促进建立具有现代先进意义的国家。可清朝不一样,自从康熙下令禁海令以来,沿海长长的海岸线不是金海岸,而是封锁线。闭关锁国的方式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的经济文明,这算是外在因素;在没有发展以沿海和城市为依托的贸易以次来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情况下,就内部因素来说,强大的王权又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清政府从康熙年间就要求对农民轻徭薄赋,这个遗训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清朝在焦头烂额的赔款情况下,相当的程度靠关税,盐税和卖官爵的方式来敷衍,很少从人头税田税上做文章,这样,清政府的官员的官俸是很低廉的,十万雪花银的清知府就靠行贿受贿大肆敛财,这样,虽然时局是一团糟,终究是农民起义的情况有,但不是很多,没有遍地开花,所以孙文的革命是没有农民参与的,清朝一方面虽然是这样,但另一方面,强大的皇权和官僚机构没有限制的权力,不能保证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权利,一有风吹草动,朝廷就拿一些经济实业家开涮:平定叛乱酬资,要军饷粮饷等,总之,将民间商人实业家给折腾的半死不活就放心了。而官办的洋务运动因为腐败和低效远远不能形成气候,这样不论民间还是官办都不能产生一个健康的现代意义经济社会,也就不能产生一个有利于现代政治的政治社会,用现在的话就是公民社会,而在没有了一个现代基层公民社会的情况下移植上层政治制度,那根本就是空中楼阁。这是康梁要失败的原因。

革命派也一样。就当时来说,美国的独立革命最有示范作用,但我们与美国革命相同的仅仅是都发生了一场胜利的推翻传统统治的革命,而其余则大相径庭:美国当时的国民大部分是在英国的社会精英,因为持不同政见而被驱逐到美洲大陆的,他们保持了英国的各种传统。在长期的生产和贸易中又形成了社会利益不同却相当的社会团体。在独立战争中,美国的开国者仅仅割断了和英国的统治联系,而文化社会制度传统没有割断,再加上形成的不同而又相当的利益集团局面,美国不但建立了英国特色的权力机构,而且开创了美国特色的联邦制。可清政府不一样,上千年的帝王思想和臣民思想在延续,封闭、因循守旧、经济不发达等情况那一样都和现代政治体制格格不入。所以,孙文说蹈的覆辙是康梁二人的延续。到后来,孙文觉得此路不通后又联俄联共的方略不管是形势所迫还是走对了路,都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当然孙文也明白,他要建立一个制度必须民众基础,他提出了对大量民众有诱惑力量的平均地权的口号:就当时的民众来说,由于经济和思想限制,现代政治对他们是玄乎了一点的,是需要来点实惠方案,而对于当时以农业为主的现状,民众最关心和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地权,对土地的得到通过平均远比积累来的快也覆盖面广。但孙文的这个方案只是一个广告,无从入手,所以仅是广告而没有实际“经济效益”。平均地权我们暂却不说价值理性方面的优点和缺点,就作为工具理性发现它并应运好的还是后来的毛泽东,他利用地权的调剂,很快将农民给组织起来,从到延安的十万人到后来中原逐鹿的上百万部队,不能不说平均地权将农民给短期内给组织了起来的效果。到后来,蒋介石才在台湾用经济收买的方法进行的平均地权。从上看出,当时的中国怎么样也很难建立一个现代意义的西方式的稳定国家,这不是我们缺先进的思想,也不尽然是民智未逮,更根本的是我们没有现代政治的土壤——基层社会。

同样的事实也在其他国家上演。在德国,基本上是建立了有现代意义的国家——魏玛共和国,有宪法,有议会,有总统和总理内阁,可是当时的德国由于战败,割地求和,社会因为经济危机而高失业而极度不稳定,民众即民族自尊心受挫,又生活在不安之中,这样,纳粹就利用这些因素,制造舆论,许愿让民众安定,许愿要恢复民族自尊,就这样赢得民意,通过民意又在国会中赢得“民主”,这样一步一步紧逼,纳粹从手五寸铁的组织,逐渐取代手中握有国家机器的魏玛共和的上层领导,到最后“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希特勒执政和法西斯统治。像德国,建立了现代民主政治又怎么样?当时的社会却选择了纳粹,纳粹正是利用民意和民主才掌握了权力。

对一个现代国家制度来说,培育一个适宜于现代政治制度的民众社会更重要。我们需要不仅仅是强国,而且需要的是富民为基础的强国。在民国初年,因为清政府在国际屡战屡败,形成的民族自尊心的挫伤有很大的反弹,当时出来的一批仁人志士首先想到是如何强国,而不是富民,想着怎么样多快好省的建立一个现代式强国,而不是去补我们和其他国家形成的民众差距的课,这只能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欲速则不达。像后来的又德国和日本的怎么样?形成的只能是灾难。就是到后的前苏联,用民众的血汗钱造就了和美国一样的核武库,号称世界一极又能怎么样?最后被拖垮了,最后是民众的贫困依然,什么还得从头再来。

回首百年往事,康梁二人和孙文的失败都在暗示: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浩大而又复杂的进程,如果我们不能从宗教改革、发扬先进文化、推动社会教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观念更新开始循序渐进做起,建立一个现代的公民社会,那我们有一个好的方案又怎么样?有一个好的种子不等于有了一个好的果实,土壤,风调雨顺的气候都是必要环节。一百年前,正是清政府要派大臣出西洋考察外国制度实行立宪的时候。百年后中国是世界第四大贸易国,是亚洲正在崛起的经济发展的国家。百年的历史不仅要我们长见识,也要我们长智识,这才能是百年没有白过。

这百年的历史是常读常新的。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引导语: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以下 是的为大家找到的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题目theApplicationandInnovation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时期以来,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新谜又出,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 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 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tradition)。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 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 1.ASurveyofGothic1.1DefinitionofGothic 1.2theOriginofGothicNovels

背影读后感15篇

《背影读后感》 背影读后感(一): 《背影》读后感 《背影》是朱自清爷爷在上个世纪20年代写的作品。虽然时代离我们很久远,但仍能感 觉到他们父子间那浓浓的感情。 最使我感动的是父亲对儿子那质朴无私的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但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貌。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再向外看时,他已经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每次读到那里,我都会被父亲那深深的爱给感动,情不自禁籁籁地流下了眼泪。儿子虽然已经20岁了,但父亲总是为他做这做那,在父亲眼里,儿子始终是最重要的。 由这我联想到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我的父母对我何尝不是这样,从咿呀学语,蹒跚迈步,到走进校门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和每一点进步中,不都蕴涵着父母的哺育之恩吗?每一天,当我还在睡梦当中,妈妈早已起床给我做好了早餐,为了让我多睡一会,总是在最后一刻才叫醒我。下午,妈妈接我回家,带着一天的工作疲惫准备好晚餐,吃完饭后,陪着我做作业,了解我的学习状况,无时无刻的关爱着我。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妈妈先弄药给我喝,但是终究不放心,陪着我到深夜,一向等到我的烧退了,妈妈才合眼睡着。第二天早上,我烧退了,妈妈叫醒我,陪我吃完早饭,妈妈怕耽误我的功课,坚持送我去学校。但是她却不放心,中午冒着大雨来学校送药给我吃,当时她的衣服都湿透了,却顾不上自己对我问这问那。看着妈妈那湿漉漉的头发,我都分不清她脸上是雨水还是汗水。我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上翻滚,我忍住没让它流下来。当妈妈匆匆离去的时候,我却忘了问妈妈有没有吃饭,那一瞬间,我看着她的背影,在心里默默说:妈妈,我爱你! 读了《背影》一文后,我对父亲、母亲、父爱、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诗,真真切切正的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啊!不管我长得多大,离家多远,都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父母的爱是神圣的,伟大的!我们每个人都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但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她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在她的怀抱中幸福的生活、快乐的学习!我此刻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掌握知识,练就一身本领,长大后,回报父母,报效祖国! 背影读后感(二): 《背影》读后感 我心中,有一座山,千峰万岭他最巍然读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掩卷之刻,《我心中的山》这首歌又萦绕在我的耳畔,歌声虽低沉,但声声却撞击着我的心房。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虽不像歌曲那样直白,但其看似平淡的白描手法,却把一个伟岸的父亲形象,刻画得那么鲜明,令我读后,深深感悟父亲给予孩子那种无私的爱。

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的赏析

一个王朝的背影的赏析人物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慈溪市桥头镇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着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着《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着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现在还担任99读书俱乐部的荣誉董事长。其中,《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都江堰》被选入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教科书。 作品赏析 读《一个王朝的背影》,前后看了好几遍,眼前清晰起来的倒不是哪个背影,却是一个高大的正面像,这个人就是康熙。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有作为的明君,是余秋雨在文中花浓墨评论的人物。原先对康熙的印象就不谈了,仅谈读文后几点新产生的体会。 一、不同意修长城。他曾说:“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果说“修德安民”说得冠冕堂皇,那么他在固国上采取的软硬两手则足可见其高明之处。硬的一手是设立“木兰围场”,把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强健斗志;软的就是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建立友好邦交。康熙眼中的长城是“避暑山庄”,其不仅仅是供皇家休憩度假的园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军事、外交上的功能,它是康熙心中无形的长城。 二、重视学问,中西兼容。文中写道:“大凡经、史、子、集、诗书、音律,他都下过一番功夫,其中对朱熹哲学钻研最深。大规模地组织人力编辑出版《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大清会典》,文化气魄铺天盖地。”想不到康熙竟如此热爱汉族的传统文化!此外,他还在故宫和避暑山庄认真研究欧几里德几何学,经常演算习题,又学习了法国数学家巴蒂的《实

完善版美国文学期末重点

2014 Final Exam Study Guide for American Literature Class Plan of Final Exam 1.Best Choice Question 10% 2.True or False Question 10% 3.Definition 10% 4.Give Brief Answers to Questions 30% 5.Critical Comments 40% American Literature Review Poe’s Poetic Ideas; Major Ideas in Emerson’s “Nature”; Whitman’s Style; Formal Features of Dickinson’s Poetry; Analysis of “Miniver Cheevy” by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Comment on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by Robert Frost; Naturalistic reading of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The Theme and Techniques in Eliot’s “The Waste Land”; Theme and Technique in The Great Gatsby by Fitzgerald; Comment on Hemingway’s style and theme in A Farewell to Arms; Analysis of “Dry September” by William Faulkner; Literary terms: Transcendentalism American Naturalism The Lost Generation The Jazz Age Free Verse The Iceberg Analogy

读一个王朝的背影后随感作文.

读一个王朝的背影后随感作文 2018-08-08 透视 ――读《一个王朝的背影》后随感推荐的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只看了一篇――《一个王朝的背影》,其中有一点很赞同:“因为无数的事实证明,在我们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虽然堂而皇之地传之久远却饱含着极大的不公正,我们缺少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启蒙,因此这些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大多是从封建正统观念逐渐引伸出来的,带有很多盲目性……”我们以汉族自居、自傲,我们总是以推翻以满人统治的清朝政府而自鸣得意觉得这是历史上一大留芳百世的青史,这种民族正统论常常令我们看不清许多不可违避的历史事实,蒙上了心智的汉族人,又会用一种不屑的口吻去对那不属于汉人统治的历史进行贬头贬尾,也许这也是我们的前人留于我们最有民族感,历史感,但也是最蹩足的批评艺术。我们汉人其实是最学不好哲学的,因为哲学让我们明智,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而我们汉人却沉溺于“民族正统论”不能自拔,常常是“世间唯我是大的”的偏执理念作祟,所以那种所谓的“侵权”“侵族”会随着自然条件而反射般地投影在脑子里,那种民族的正义感也因此义愤填膺,挑拨着众多的汉人“反清复明”。其实那些所谓的反清复明者,从未正眼看过一代皇帝康熙的英明善断,英勇神武;从未真正看清在历史受到参改的必然背后,是因为有一位博学多才、始终保持着无比亲和汉族文化的.皇帝在指点江山,其实历史的改变是必然的!任何的荒诞颓废的政权,终于是会被开明充满生机的新政权所代替,所以反清复明者,最终也反不了清,当然更复不了明!历史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不会因为少数人的阻碍而停止转动,所以,汉族人的“民族正统论”,也被历史的车轮滚滚辗过,辗得粉身碎骨,辗得毫无颜面!当康熙用“大文化”观收买了汉族文人的心的同时,其实也是汉族文化接纳一个非汉族民族统治的开始。所以康熙是聪明的!正如余秋雨所说的,满族是中国的满族,中国不是汉人的中国,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统观全部的中国的古代历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是比较开明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这个现代的汉族人中国人感到骄傲。通过承德的避暑山庄,透视了一代清朝盛世的敏华见证了一代清君的叱咤风云与艰辛创业,所以余秋雨在书中说:避暑山庄其实就是康熙皇帝的“长城”,与蜿蜒千里的秦始皇长城相比那个更高明些呢?而确实康熙也用自己的一生修筑着一座无形的长 城――“修德安民”,软硬兼施,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确实不能不说康熙的高明!然而眼前那道道地地的园林和寺庙,道道地地的休息和祈祷,军事和政治消解得那样烟水葱茏、慈眉善目,如果不是那些山庄中的石碑和楹联我们甚至连可以疑惑的痕迹都找不到。确实,透视一个王朝的背影,我们该怎么延续我们的民族正统论呢,我们不该为这样的一代皇帝而喝彩吗?

高中英语选修课:英语文学欣赏 Sister Carrie 学生版讲义资料

Chapter III WEE QUESTION OF FORTUNE--FOUR-FIFTY A WEEK Once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wholesale district, she glanced about her for some likely door at which to apply. As she contemplated the wide windows and imposing signs, she became conscious of being gazed upon and understood for what she was--a wage-seeker. She had never done this thing before, and lacked courage. To avoid a certain indefinable shame she felt at being caught spying about for a position, she quickened her steps and assumed an air of indifference supposedly common to one upon an errand. In this way she passed many manufacturing and wholesale houses without once glancing in. At last, after several blocks of walking, she felt that this would not do, and began to look about again, though without relaxing her pace. A little way on she saw a great door which, for some reason, attracted her attention. It was ornamented by a small brass sign, and seemed to be the entrance to a vast hive of six or seven floors. "Perhaps," she thought, "They may want some one," and crossed over to enter. When she came within a score of feet of the desired goal, she saw through the window a young man in a grey checked suit. That he had anything to do with the concern, she could not tell, but because he happened to be looking in her direction her weakening heart misgave her and she hurried by, too overcome with shame to enter. Over the way stood a great six- story structure, labelled Storm and King, which she viewed with rising hope. It was a wholesale dry goods concern and employed women. She could see them moving about now and then upon the upper floors. This place she decided to enter, no matter what. She crossed over and walked directly toward the entrance. As she did so, two men came out and paused in the door. A telegraph messenger in blue dashed past her and up the few steps that led to the entrance and disappeared. Several pedestrians out of the hurrying throng which filled the sidewalks passed about her as she paused, hesitating. She looked helplessly around, and then, seeing herself observed, retreated. It was too difficult a task. She could not go past them. So severe a defeat told sadly upon her nerves. Her feet carried her mechanically forward, every foot of her progress being a satisfactory portion of a flight which she gladly made. Block after block passed by. Upon streetlamps at the various corners she read names such as Madison, Monroe, La Salle, Clark, Dearborn, State, and still she went, her feet beginning to tire upon the broad stone flagging. She was pleased in part that the streets were bright and clean. The morning sun, shining down with steadily increasing warmth, made the shady side of the streets pleasantly cool. She looked at the blue sky overhead with more realisation of its charm than had ever come to her before. Her cowardice began to trouble her in a way. She turned back, resolving to hunt up Storm and King and enter. On the way, she encountered a great wholesale shoe company, through the broad plate windows of which she saw an enclosed executive

《背影》读后感1000字

《背影》读后感1000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歌吟母亲的诗文很多,相比之下,赞颂父亲的篇章却是很少。慈母严父像是一个定理模式,多年不变。在治理教育下一代时大多数是母亲唱红脸,父亲唱黑脸。母爱如水,润物细无声,像杨柳风,吹面不寒。父爱像山,巍峨稳重,像树遮风挡雨却寡言少语。 而在背影中,朱自清先生撇开一切模式,用自然朴素的文字展现了一个在生活中常见但却轻易被人忽视的一个小细节,从背影处着手将父与子的情感描写的感人肺腑。从小的出口喷薄出滚烫情感总是能让人心神激荡。朱自清先生将情感通过买橘子这一小事而展现出来,有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怜爱,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只是执意要为儿子买些橘子在路上解渴。有儿子对父亲的爱惜与心疼,看着父亲臃肿的身体穿越月台时的艰难而掩面抹泪。有时爱真的会让语言变得苍白无力,变得无力承载爱的重量。 文中的背影,几乎每个人都曾目送过,可那样的情感,只有经过多年岁月的洗礼懂得人世艰辛的人才更能体会。 父与子的关系像个古老的命题,一代一代人都在持续不断的探索。为人子,为人父,大多数人都要经历,并且要完成角色的转换。子可以看做是父的生命的延续,在中国古代社会里这种延续却被扭曲了,子承父志,没有自己的人生,活在老一辈人的未尽的壮志里和让人不忍违反的期望里。 从一个傻的冒气的小伙得知将为人父的狂喜与激动中,到产房外惴惴不安来往返回的身影,再到听到第一声啼哭时的心酸与幸福,在我看来一个男人才刚刚蜕变成功。历史与生活把男人锻造成隐忍,内敛的生物,有泪不轻弹,男儿膝下有黄金,有时更像枷锁困住了情感的表达。曾看过很多的影视作品,父与子都是牛脾气,犟的几头牛都拉不回来,在这时母

以承诺为话题的作文:这就是我的承诺 作文7篇_优秀作文

以承诺为话题的作文:这就是我的承诺作文7篇这就是我的承诺 初一张沛航蜂儿许下承诺,绝不辜负花粉的陪伴;云儿许下承诺,绝不辜负天空的恩赐;草儿许下承诺,绝不辜负雨露的滋润。我们许下承诺,绝不辜负老师的谆谆教导。 ——题记 那是一天下午,教室里是频频翘首,带着些许焦灼不安等待着期中考试成绩公布的我们。望着窗外原本晴朗的天忽然涌上来大片乌漆漆的云,我的心头猛地一沉,有了一丝不祥的预感。 果不其然,当数学成绩发下来时,那鲜红的分数映入眼帘,我的脸“刷”的红了,看着同学们异样的目光,我顿时感到不知所措,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便找个借口,飞快地跑出教室,躲到墙角哭了起来。考试前还势在必得,信誓旦旦的我,怎么也没想到等待我的会是现在的结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我得好好想一想。平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在班里名列前茅,而这次期中考试前,我更是许下承诺数学要考100分。然后我是怎么做的呢?考试前我自恃平素成绩优秀丝毫没有把这次考试放在眼里,心里也没有一点紧张和压力感,就这样放纵懈怠,完全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中,还和同学吹嘘,老师讲的数学重点题我都会做,这次考试肯定考满分。 人人都说“言必信行必果”,可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虽然许下承诺,但没有好好地去为之努力,为之奋斗,没有好好履行这份承诺,想来这就是考试失利的原因吧。

这时,从我耳边传来了熟悉的声音:“不要伤心,你这次数学成绩考的非常好,没考满分证明你在细节上需要努力。有时,承诺不仅是期许,还是希望,别灰心,要向你的目标勇敢前进哟!加油,我看好你!”望着班主任李老师远去的背影,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终于明白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真正含义。这次,我败给了自己。我们的学习是这样,生活亦是如此。一旦许诺,你的肩上就有了一份责任,你要用你的努力,你的付出去担起这份责任,承载这个信念驶向远方。 听了老师的话,方才还烦闷忐忑的心情平复了许多,回到教室,老师和同学们齐刷刷地为我鼓掌。在这里,我要给老师和同学们道歉。因为,我没有实现那个承诺。但你们的鼓励,给了我非常大的自信。就在这个期末,我一定要拿到一百分,这就是我的承诺!我一定要实现这个承诺。 承诺,是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鼓励,一种希望,一种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力量……这就是我的承诺 初一张宁恬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潇潇雨歇。 --题记 这一晚,我彻夜未眠。 独自一人立于江边,突如其来的雨淋湿了我的衣衫,但我全然不觉。望着前方那一片大浪淘沙,我自心里风起云涌。 挥师北伐时的豪迈不羁、战场东敌时的无所畏惧、驰骋塞北时的

_嘉莉妹妹_中自然主义赏析

目的。笔者曾进行了这方面的一个实验;对乐理、视唱程度相当的A、B两个班,在讲小调式时,A班此时视唱只唱小调式作品,边唱边分析;B班只在乐理课上选一些典型作品作简单分析,而视唱课对小调作品概不介绍,结果发现A班大部分同学对小调式的特点掌握清晰、分析作品透彻,而B班多数同学对小调式作品的分析仍感糊涂。 (二)乐理和视唱由同一老师任教,选用乐理与视唱进度相当、联系密切的教材。 两门课由同一老师任教,这样就使老师对两门课的进度有更好的把握,从而做到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使乐理教学与视唱教学融为一体。现在有些院校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河南的黄河科技学院,商丘师院等。据笔者了解,由同一个老师任教班级学生的乐理视唱学习效果明显好于非同一教师任教的班级。 教材的选择对教学影响极大,原来的视唱教材极少有乐理内容,而乐理教材中的谱例也不多。目前新的教材已改变了这种状况,现在视唱教材中有了很好的理论知识讲授,如许敬行、孙虹编著,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视唱练习》。乐理教材有了更多的谱例,如贾方爵编著、 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基本乐理》。选用此种联系密切的教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自学时也更易理解。 (三)加强乐理、视唱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横向联系 音乐中的许多课程,如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合唱、音乐史等的学习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它们的学习与对乐理和视唱的学习又能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在乐理学教学中,学生最易迷惑的就是调式调性的判断,而进行调式判断时首先要靠听觉分辨作品的五声性和西方性。但如何能够分辨其是五声性作品还是西方调式体系作品,靠的是学生对音乐的基本鉴赏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欣赏课上要认真去听、去辨别,而欣赏老师也应该对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去辨别。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都有了了解和掌握,辨别调式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同样,民族民间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起重要作用。经过同学们对民歌、戏曲等曲型片断的实际训练,在视唱这些有特点的作品时,其音乐风格的把握就会更好一些,因律制原因产生的音准问题也会大大减少,学生对民族风格的视唱会唱得更有味,把握得更准确。在这方面,如果乐理和视唱课需要,可会同其他科目的教师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调整,使之与乐理、视唱教学相适应。如有必要,也可请这方面的专家,就某一问题进行一次讲座,以加深同学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教师亦可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此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去阅读;介绍一些音响资料,让学生有目的地听,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乐理和视唱。 总之,视唱与乐理相结合并密切联系相关科目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加对音乐理论的感性认识,加强视唱时的理论指导,更增加了视唱课的趣味性,使乐理不再枯燥,视唱课不再单调。 当然,加强乐理、视唱与其他科目教学的联系并不是说这些课程什么地方都可以互融。有些乐理知识如音律很难让学生唱出来。但这并不能否认加强视唱、乐理与其他学科教学联系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刘建坤,商丘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 一、美国自然主义的产生 内战之后,美国处于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人们却普遍产生了一种悲观情绪,传统的理想主义被抛弃,宇宙的在规律性和机械性中蕴涵的漠然性使其变成了人类的敌人,至少已经不是人类慈祥的朋友。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1871-1900))的一首小诗God is cold[1] 便生动地反映了这种状况: 一个人对宇宙说:/“阁下,我存在的!”/“不过,”传来宇宙的回答,/“你的存在虽是事实,却/并没有使我产生义务感。” 对这一思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达尔文认为: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有三种,即:自然选择、性的选择及个体有生之期获得特性的遗传。进化论的诞生,是对传统神学及理想主义神学的全盘否定,它取消了上帝设计师和创造者的地位,进而强调人类产生过程的机械性,以及人类进化过程的因果循环性。受其影响,悲观、忧郁的新自然哲学应运而生。新自然哲学指出,自然是一座对人类遭遇无动于衷的庞大机器,人类在自然中必然要为生存而相互竞争,而且,部分人的毁灭是人类进步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悲观的新自然哲学在文学中的反映就是产生悲观宿命的自然主义文学。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Social Darwinism)以及美国内战后的社会状况,对自然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当时的主要作家往往把人置于庞大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中,从而显示其渺小、脆弱以及无可奈何。 "生存"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目标,道德规范对于实际生活已经毫无意义。 在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西奥多?德莱塞。 二、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西奥多?德莱塞 [Theodore Dreiser (1871-1945)]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大师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自然主义在书中 主要表现为作者对失败者的深刻同情。 《嘉莉妹妹》中 自然主义赏析 文/姚晓鸣 编辑:冯彬彬 69 美与时代 2003.11下

一个帝国的背影--读后感

一个帝国的背影 ——《1901》读后感其实我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不太喜欢去读这些中华民族已经结疤的伤痕,总觉得那段历史太过沉重,太过辛酸,太过压抑。和大家一样,我更喜欢读汉朝、唐朝、清朝的前期,如王树增所说:“满纸帝王将相、金袍青甲、才子佳人和柳絮花飞。” 对于晚清这段历史,我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我从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上都被告知了这一段屈辱史,在每每考试前都要倒背如流,以应付历史考试;说它陌生,是因为课本上这一段历史经常只是一个章节,最多是几十张纸,而近年来网上、书籍中看到的对于这段历史的反省与热烈讨论,又逐渐的对于课本那所谓的权威版本产生了置疑。读到了这本《1901年》,才有幸窥见历史的一些本来面目,发现竟和自己想象的相去甚远。 纵览《1901》,给我感受到庚子国变纯粹是一场人祸。当然,我并不认为认为西夷列强的侵略是正义友善的,也不会认为清帝国军队的抵抗是徒然的。但不得不看到,正是清宫廷内部的权力阴谋,加上清帝国一群高官的自私自利,少数义和团首领的无耻与疯狂,一起促成了这场影响中国命运的惨烈战争。或者说,正是清王朝三百年来制度上的积弊,使得错误得不到纠正而越发扩大,最终造成不可避免的后果。 最让我自己痛心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了。自下而上,平头百姓愚昧不堪,事不关己便高高挂起,否则不足1万人的八国联军怎么会那么容易就攻破一个帝国的首都,而八国联军中的“英军”竟然是一群来自山东的中国青年;地方官吏至封疆大吏在国家危亡之时只想着自己的官场前程而置国家利益而不顾,有伪造“洋人照会”,声称洋人此战就是为了废慈禧而还政光绪,故而挑动慈禧下达《宣战诏书》的载漪,有天津失守还居然有脸捏造捷报求赏,导致慈禧误判局势而下令继续攻打使馆区的裕禄,有公然欺君说胡话,说亲眼看到,“义和团练习时,忽见玉皇大帝降临”,给犹豫不决是否宣战的慈禧打了最后一针强心针的大学士徐桐,今人无法理解这些官员竟然能够昏聩如斯,连孔融家的黄口小孩都知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他们竟然会为了一己之私把整个清帝国一步步推向绝境,给国家与民众带来一场惨重的浩劫;而清王朝最高层权力斗争跌宕起伏,咸丰之后,牝鸡司晨,后宫乱政,到了戊戌变法之后基本是慈禧一人独掌天下,到了庚子年,慈禧谋划废光绪帝,改立端亲王载漪之子为“大阿哥”,准备继承大统,于是清王朝一下出现了三个最接近最高权力的人:慈禧,载漪和倒霉的光绪帝,局面一片混乱。 读完此书,我想,在这段悲哀的历史过去百年之后,在又一个新世纪开始的时候,回顾上一个世纪之交发生在中国的一切,探寻悲剧发生的原因,就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唐太宗说过:“知史可以明智。”,今天我读《1901》除了了解历史意外,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时时警醒自己,警醒国人。 只有每个中国人都能充分认识历史的真相,能够独立自主地对历史进行反思,对现实进行思考的时候,类似的历史悲剧再次重演的可能性才会消除。我只是个普通的大学生,能做到的事情实在有限,但至少,我可以保持着自己的爱国精神:关心国家之事,在互联网上不轻易传播谣言,努力担负起一个公民的责任。

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的联想 “?”像那科学天空的北斗七星,“?”像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更像是人生道路上的方向盘。“?”引导着千千万万的人为追求真理而奋斗不息,为获得答案而冥思苦想。 “?”能引发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身为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哥白尼对地心说大胆地提出了怀疑,终于成为日心地动学说的创始人,沉重地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统治地位。牛顿由苹果落地而提出疑问,终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更是传为科学史上一段佳话。爱因斯坦在介绍他成功的经验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正是这样大胆质疑,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为什么的精神才使科学有了今天这样的长 足发展。 “?”能启发人们对社会、对世界的思考。《苏菲的世界》这本书里,一个小女孩面对“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问题开始了对生命对世界的哲理思考。托马斯·莫尔面对羊吃人的社会现象,思量着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形态,从而为我们描绘了《乌托邦》。马克思更是无数次地问自己:“资本主义制度怎样才能灭亡?”通过对大量工人运动经验的总结,

他终于使“一个幽灵在欧洲上空盘旋”。正是一个又一个问号盘旋在哲学家的心中,使人类智慧的花园里百花竞放,争奇斗妍。 “?”引发着人们对人生的无尽思索。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天问》,到称霸中原成为一代豪雄的曹操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从东坡居士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到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古今中外的人们通过小小的“?”表达了无限的意念、无穷的思绪。 “?”的确是一个神奇的符号,无比智慧的人类发明了它,它又促进了人类智慧的增长。对于“?” 的无穷魅力,您是不是也该多问几个问号呢? 用心雕琢心中的天使 2006年广东考生 愿乘轮船,感受船头浪花飞滚,体会生命的坚强;愿坐汽车,看着路旁微笑着的花朵,感受心中的天使;愿搭飞机,望着窗外云卷云舒,领略生命的宽容。用心雕琢心中的天使——用心雕琢心中的坚强,自信和宽容。 用心雕琢心中充满坚强的天使,史铁生曾经说过“困难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意义,生命就真

背影读后感优秀作文

背影读后感优秀作文 “叮铃铃,叮铃铃……”“耶!下……”课字还没说出口,就被英语老师一个眼神瞪了回去。原本还兴高采烈的同学此时就像蔫了的茄子一样,又耷拉着脑袋继续无精打采起来。 这节英语课正好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课,让英语老师有机可乘,再也不用担心下一节课老师的轰炸。我心想:“这课12点之前看来是上不完了。”正想着呢,右边的学神同桌怼了怼我,小声跟我说:“你说这英语课什么时候是个头呀!要不咱俩下个赌吧!就赌什么时候下课。”他一脸的自信。 这我还能忍,“行!赌多大的?”左同桌一听到赌,马上来了精神,“你们赌啥呢?”我把事情小声告诉他。“行行行,加我一个!”这得意忘形的劲儿,忘了控制声音,一下子引起老师不满的目光。我们三个秒开学神模式,端端正正坐在座位上,老师狐疑地看了我们一眼,又接着讲课。 我长呼了一口气,心中忍不住抱怨起左同桌,他怎么声音这么大,就不知道小心行事呢?我瞅着左同桌,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悄悄地说:“赌多大的?” 我伸出两个指头,“两块。”右同桌伸出三个指头,“三块。”我们相互看了一眼,“三块。”“两块。”又看了一眼,异口同声说:“两块五。”

“行,你说个点儿。”我心想,英语老师还在滔滔不绝的讲,肯定超过12点,不如就猜个12点10分吧。“12点10分。”我右同桌信誓旦旦说:“11点50.”左同桌看我们把预测的时间都占去了,思索了一下说:“12点。” “行,万事俱备,只欠下课。”我们三个坐在位置上。没一会,右同桌坐不住了,快到11点50了。我暗喜:“哼,你还能斗过我?” 没一会12点了,英语老师要下课了,不会吧,千算万算,老师竟然提前下课!完了完了,我要输了。从眼睛的余光看到左同桌在偷笑,哼,我绝不能输。正在下课的千钧一发时刻,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起一道英语题,高举起手,大声说:“老师,我这题不会。”在同学们怨恨的目光中,我把题给了老师。老师看了看题,又开始说起来,我用余光看看表,哼,我赢啦! 可是,老师怎么还不下课呢?钟表一直在滴答作响。12点20,下课了,我们同桌三人都叹了口气。“都是你,你要是不问题,我还能赢呢!”左同桌极为不满。我心虚地笑了。

sistercarrie赏析自动保存的

s i s t e r c a r r i e赏析自动保 存的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Sister Carrie》 The author of the book is Theodore Dreiser, a famous realistic writer in Amaican literature history .Realism follows the rule of nature “survival of fittest”.《Sister Carrie》 is a representative of realism which describes a poor countryside girl′s life c hange after her arrival to ,cruel reality makes Carrie feel lonely and she cohabited with Drouet,a young playboy ,Drouet offered her a easier life .Later,she married with Hrustwood ,who had didn′t have a better life in New York. after they spent the money Hurstwood stole from his ex-wife .At the end of the book, Hrustwood died in a shabby little hotel,and Carrie became a famous star and be in high social classes. Lost the job in shoe-making factory is just the turning point in Carrie′s life ,the turning point of her final success and survie she had to rely on someone .On the surface, writer is describing Carrie′s miserable suffering telling readers that is always very hard for woman .However ,to explore the deep meaning .Carrie is just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people from working-class who are oppressed by the capitalist .Dreiser shows sympathy to them and reveals the social ′s success is driven by dream and wants to change her destiny she is eager to climb into the high social matter how pimping you are ,dream is important and essential to future success because dream or ambution has the power to drive you forward.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600字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600字 朱自清《背影》600字 爱在细微处 —读《背影》有感 《背影》是朱自清爷爷在上个世纪20年代写的作品。虽然距离我们现在很遥远,但我们也感受到那父亲的那浓浓的爱。 最使我感动的是父亲对儿子那质朴无私的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再向外看时,他已经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读到这里,我已被那深深的父爱所打动,情不自禁潸潸地流下了眼泪。作者虽然已经20岁了,但父亲还是为他做这做那,在父亲眼里,儿子永远是最重要的。 由这我联想到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我的父母对我何尝不是这样,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走进校门……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和每一点进步

中,不都蕴涵着父母的哺育之恩吗?每天,当我还在睡梦当中,妈妈早已起床给我做好了早餐;每当我写作业时,爸爸总会喊:“儿子,注意姿势哟!”每当我深夜阅读时,总会从妈妈的卧室传来:“儿子,该休息了,早点儿睡吧。”每当我独自上学时,妈妈总会千叮咛、万嘱咐:“儿子,过马路一定要小心哟!”每当放长假时,爸爸总会邀请我:“儿子,陪爸爸登山去!”每当我……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父母对我的爱,将来我一定要回报他们的爱,好好孝敬他们,使他们过上好生活。[读后感范文:] 读了《背影》一文后,我对父亲、母亲、父爱、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诗,真真切切地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 父母的爱是神圣的,伟大的!我们每个人都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祖国! 阅读箴言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

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卢新宁

这个时代,有人说你幼稚,那是对你内心良知最大的褒 奖 ——201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讲 话 卢新宁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 们的渭毅老师正在与我的同屋女孩爱的地老天荒——而现在他们的孩子都该 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 生活比做一段将理想“变现”的过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 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份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 今天,他们有的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 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的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 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度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二十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 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 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 互联网。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 的处境。 二十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 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 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 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荫庇,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梦想,李 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 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 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我唯一的害怕,是 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 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 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 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 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肮脏的社会,我们仍然需 要干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北大,是守护这些的底线,北大人,应该是守护这些的社会柱墙。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报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 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很多中文系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