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杭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年度研究课题

杭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年度研究课题

杭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年度研究课题
杭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年度研究课题

杭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年度研究课题

申报表

课题名称0-3岁婴幼儿“成长俱乐部”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负责人徐红英

完成时间2006.2—2007.2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单位及职务、职称杭州市紫荆幼儿园园长中高通讯地址及电话上塘路紫荆家园内

课题名称: 0-3岁婴幼儿“成长互助团”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0-3岁婴幼儿“成长互助团”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引子

许多研究者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出发,指出了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学前教育要下延到0岁。部分城市陆续出台了有关幼儿园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均提出了三岁以下婴幼儿教养问题,学前教育从零岁开始成为现实。

我国大部分0-3岁婴幼儿靠祖辈、父母或保姆抚养,婴幼儿的教育场所基于家庭中,接受来自带养人员的单独养育,缺乏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祖辈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仅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去带孩子;家庭中保姆的文化层次偏低,以照顾儿童生活为主的保护者角色出现在孩子面前,更多关注孩子的体魄健康与发育;年轻的母亲在产假期中照看子女,她们不了解婴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缺乏科学养育子女的经验,常常感到育儿的困惑,没有来自外界的教育援助。从家庭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和教育行为不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误区看,寻求一种拓展式的合作互助教育模式,对家庭进行具体的教育指导,让低龄幼儿接受科学的养育,已迫在眉睫。

我园过去三年的家园合作研究,吸引了一部分家长参与我们的教育工作,因为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活动慢慢形成富有凝聚力的小群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幼儿园试图通过“成长互助团”,以低龄教育开发为宗旨,邀请支持教育事业的家长及热心人士,与教师共同确立教育目标,根据婴幼儿成长需要,运用各类资源,为家长、孩子提供游戏学习、交流合作等活动平台,拓展早期教养内容和方法,改变婴幼儿教育现状,做好托幼衔接,提升低龄幼儿带养人员的家教能力,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

(一)构建“成长互助团”是最终促进婴幼儿发展的一种选择。

家长对儿童的早期教育认识定格于3岁后的幼儿园中,大部分婴幼儿失去了3年很有价值的教育机会,由于带养人员抚养方法的不当,造成婴幼儿行为偏差。目前国家教育机构还没有专门针对0-3岁婴幼儿学前教育的专业,低龄儿童的教育存在着盲点,教育现状滞后。据相关资料显示,48.9% 的家庭希望有专业人员对婴幼儿教育进行指导,对专业育婴人员的需求非常大。随着“教育社会化”发展,婴幼儿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他的发展由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以一定的方式加以影响,教育形式和场所逐渐拓展,由“单向型教育”向“多元化教育”转变。作为婴幼儿最早接触的环境,如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让幼儿感受不同的学习方法,同伴、家长和教师所起的教育作用不可比拟。因此,建立在家庭之上的文化互助教育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的教育环境不仅影响人的身体发展,更影响人智力发展乃至整个人格发展。“互助团”的开设,为社区适龄儿童家庭带来了适时适宜的家教指导,根据婴儿发展水平,对0-3岁婴儿进行生活照料、护理及教育。同时,锻炼孩子的运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完成智力开发、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等多方面的教育,是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种良好选择。

(二)构建成长互助团是充分发挥亲子间家庭间同伴间家园间互动作用的场所

幼儿个体心理呈现多样性及复杂性,在目前社会提倡多样性、多元化前提下,家长、孩子、教师间要相互合作,本着平等、友好、互助的原则,根据性别、个性特点、家庭教育状况等差异,建立相对稳定的互助小组,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激发组内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

合作。同时,各小组之间要有统一的合作意识,开展相互观摩、学习研讨、交流指导活动,借助特定教育模式,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丰富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成长互助团”互助式教育,让孩子、家长、教师在合作活动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新的行为方式,通过自身互助行为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构建“成长互助团”是幼儿园为散居低龄幼儿提供的教育平台。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强调家园共育的今天,孩子、家长、教师间或三者间往往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受到限制,要求我们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互动模式,让幼儿园成为提供早期教育指导、大面积提高0-3岁儿童教育整体水平的最佳途径,使园内现有资源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利用。同时,我们的互助教育基地,既适宜婴幼儿健康发展,又能满足一般收入家庭的需要,具有免费的普及教育的意义。互助团充分发挥教育示范、辐射和服务作用,通过专题讲座、观摩交流、亲子游戏等多形式系列活动,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科学育儿方式,让人类初始阶段的教育得以提升,让每个孩子得到成长的支点,建立完整而健全的人格,受益终身。

成长互助团的建构是一种新型的、顺应家长需要的互动模式,它有效整合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为早期教育提供平台,提高实效,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本课题研究本着尊重、和谐和互助原则,进行0-3岁婴幼儿“成长互助团”的建构与实践,整合资源对低龄幼儿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独生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缩短入园时的适应期。同时,充分争取家长的主动参与和相互合作,以家庭为核心,扩展接触层面,增进亲师沟通,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和技能,使家长逐步成为自己孩子合格的教育者,促进教育的社会化及社会教育化。通过建构“成长互助团”,逐步完善其运行机制,丰富学前儿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构建互助团的运行模式、明确任务、掌握方法以及结对教育的有效组织策略、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最终达到促进0-3岁婴幼儿最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综述

1、亲子互动的双向影响。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整合性、层次性、相互依存性、稳定性和变化性。亲子间相互联系,通过多种方式对儿童的一般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社会情感等方面产生影响。西方学者瓦克斯在许多研究中发现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社会交往能力和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研究指出,儿童出生时建立的母婴依恋关系对其稍大后的依从行为、情感、意志力的发展,与人合作交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间关系密切;而儿童的出世极其发展水平反过来对父母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安德森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同伴交往的社会作用。教育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关于成人自我的论著中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家庭、同伴群体是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在其中儿童能适当控制自己的行为,得到语言技巧和道德水平的提升。良好的同伴交往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地探索,促进情绪的社会化。社会测量表明,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表现友好、谦虚的品质以及低焦虑,对社会适应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成长互助团中,通过交往,构建幼儿间、家长间、亲子间互助、和谐的氛围,鼓励成员间的相互正面作用,使孩子逐渐远离孤独与冲突,产生信任和归属感,更好发挥各自潜在优势,进行互补迁移、互助影响。

3、社会群体的形成发展。著名心理学家谢里夫等人的经典实验表明,彼此陌生的人因为拥有共同目标和共同的活动而很快变成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群体,获得了自己的结构,群体的成员会产生积极的社会认同感,并随之确立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组织集体活动,于是社会群体形成。“成长互助团”是具有一定结构的同伴关系组织,通过互助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同伴合作竞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成为我园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4、国外亲子教育的早期开发。在国外,早期教育模式种类繁多,非常普及。美国创办“从出生到3岁”培训班,其中以1981年密苏里州教育部创办的“父母作为老师”的项目最为著名,目前已推广至全美47个洲;英国已通过“良好开端”计划,并将之深入到散居儿童中,鼓励家长间的相互支持;古巴在1992年创办全国性社区儿童项目,名为“教育你的孩子”,为儿童举办活动,为家庭提供服务。这些研究为我园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5、国内相关研究。李生兰教授在自己撰写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中提到了其他国家出现的“互助方案”、“家庭互助”等。而在“五四”期间,中国大陆上出现了“工读互助团”,也就是中国共青团的前身。现在在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互助之家”、“互助团”等,但对幼儿成长进行互助教育的研究还甚少。

三、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婴幼儿成长互助团:指幼儿园以低龄教育开发为宗旨,根据婴幼儿成长需要,有效整合人力、物力、环境、文化等资源,以结对友好小组为主要活动形式,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通过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参与,宣传亲子教育知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解决家庭教养难题,加强幼儿同伴间、亲子间、家园间以及家庭与家庭间的交流沟通;拓展互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交往意识,提升低龄幼儿带养人员的家教能力,做好托幼衔接教育,是有效促进幼儿成长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教育组织和团体。它需要有计划地邀请一批热心教育事业的家长及社会各界(包括教育专家)人士,与教师共同制定教育、活动方案,协助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它具有开放性、自由性、互助性、公益性和辅助性等特点,凸显紫荆“互助成长”的办园理念。

2、成长互助团的特点:

自由性:突出“以人为本”的特性,关注家长、孩子的主体意识和初步的社会意识,提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给互助团成员更多的信任、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可选择环境,使他们拥有更多自信和更多实践探索的机遇。

开放性:在互助教育和家教指导过程中突出家长的主体地位,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互助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家长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承担助教活动,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指导效果。开放的空间、时间、内容和形式对家长来说是开放和共享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进行自由选择;在指导过程中,人际关系是开放的,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是平等、互动及和谐的。

互助性:教师、家长、专家间,孩子同伴之间合作互助,探究互助对提升早期教育影响的内涵,揭示不同活动对互助效能的影响,讨论合作结对对婴幼儿早期发展的实际效用,研究推进早期教养的一些有效方式。

公益性:依托互助团组织,开展“结对家庭互助教育”,优化社区0-3岁婴幼儿成长环境。建立将散居幼儿组织起来以参与集体生活、培养交往兴趣为目的的“成长互助团”,成立免费早期教育基地,通过各类宣传、教育、游戏、展示活动,提供家庭公益平台。

辅助性:加强家庭早期教育指导方法的研究,促进幼儿园与散居儿童家庭的双向沟通,拓展低龄幼儿在家庭中的学习途径,实现幼儿园、家庭、社会“三合一”的和谐教育,我们的课题应运而生。我们试图通过研究,将整合互助的教育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探索新时期如何有效的进行0-3岁婴幼儿的家庭科学教养,辅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计划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预期达成以下目标:

1、建立完善“成长互助团”运行机制,通过实施分级管理,分层活动,职责分明的网络运作,逐渐形成“互助团”制度管理、档案管理及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早教的社会化发展。

2、形成“成长互助团”的工作流程,开辟新型家园互动途径,提升低龄幼儿带养人员的整体素质。

3、拓展互助教育功能,提供适宜刺激,诱发多种经验,在和谐互助教育环境中,满足婴幼儿早期发展需要。

(三)开展互助团活动的原则:

自愿性原则:互助是经常发生的,随时发生的,需要家长、教师、社区热心人士自愿、

主动的参与,它涉及物质、精神、教育等资源的共享,所以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侧重于教育的互补互助,避免功利化的做法。

服务性原则:遵循幼儿成长互助团的公益性特点,互助团充分开发家庭及社区的教育资

源,承担为社区、家庭提供多途径、多信息的教育服务义务;而社区、家长也是通过服务性地、无偿地参与活动,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重任。互助团密切合作,合理配置,充分利用,从而较好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和教育。

开放性原则:成长互助团在空间上、时间上、构成上必须是向家长、社区开放,诚挚邀请热心人士参与,满足家长了解教育、参与教育的需要,并得以合作与交流,使幼儿园的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互助性原则:人与人之间,代与代之间创设了均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强调了幼儿园、家庭教育的和谐与统一;扩展了幼儿园教育的时限,逐步向零岁延伸,使幼儿教育更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各种活动是家园自主参与、自我管理的灵活性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发展。

(四)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方法: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个案跟踪以及经验总结法等。

对象:紫荆社区的婴幼儿及家长。

四、研究操作

(一)机制研究:

1、构思:图表

(图1)说明:从图1中可以看出构建的互助教育模式,幼儿园教科室承担着主要的组织指导与研究任务,家庭、孩子以友好小组的结对形式,通过相互间的宣传学习、观摩展示以及评价活动,构成互动,使互助教育模式及运行机制健康地操作与运行。

(图2)说明:从图2中可以看出,模式在操作与运行中以三个教育基地为主线,将各种活动交互进行,遵循开放性、互助性和公益性等特点,进行全面互动作用,使家园间、亲子间、家庭间和同伴间形成正向合力。

2、操作:

A、机制运行工作表:

B、机制运行:

咨询宣传:互助团通过组织家教咨询、家教导读及入户访问等多种宣传方式,帮助家长认识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专家咨询——幼儿园定期向社区开放,举办家教咨询活动。分年龄组,由专家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问题咨询与指导,解决家长在家教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要求;家教导读——在幼儿园开辟专项室,陈列各种孩子身心发展教育教学资料及各类理论书籍等,供家长、社区居民翻阅、观看,并指导阅读,形成家园互通,双向交流;网页宣传——幼儿园利用网络视频的每月话题定期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等。

亲子教育:互助团组织专门的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引导沟通,使家庭得到科学的指导,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亲子关系和新的教育观念和态度,实现幼儿学习、家长培训的全过程,以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成为合格的教育者,也使孩子得到良好发展。如:育儿沙龙——由专家主持,创设宽松氛围,围绕育儿难点、焦点,进行自由谈论,向家长提供各类育儿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念,掌握科学的知识与技能;专题讲座——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来幼儿园或社区讲座,向家长及社区成员宣传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知识以及保育知识等,纠正家长在教育子女中的错误观点和方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建立婴幼儿成长档案——对社区0-3岁婴幼儿进行统一管理,以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等。

亲子游戏:即家长与孩子在互助团里共同参与的互动式游戏活动,强调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参与,强调家长的积极参与,强调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性。通过亲子间的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充分的活动起来,在游戏中经过模仿与创造,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发展孩子的智力和想像力从中培养良好的游戏习惯,为帮助幼儿理解社会行为规则打好基础。如:语言游戏、感觉游戏、益智游戏及社会游戏等。

观摩互助:开放性的教育活动,是指互助团或家庭对外提供场地,营造温暖、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通过现场观摩评析、互助互教、交流合作,吸引家长关心教育,尝试教育,改革教育。家长论坛——围绕一个主题,由家长介绍经验,分享育儿的酸甜苦辣;结对指导——针对小区内0-3岁婴幼儿居住相对分散的状况,对婴幼儿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使其接受早期教育;家长助教——幼儿园吸收部分家长代表,他们定期参加一些服务性或教育性活动,并承担一些为幼儿园、为家长、为孩子的教育服务工作。

展示开放:幼儿园充分发挥教育服务与示范功能,向互助团成员展示幼儿在园生活状态和集体规则,示范教育策略的运用,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交流、疑点论证,为互助团家长提供教育借鉴。如:家园同乐——在相关节日中邀请互助团成员参与庆祝活动,熟悉幼儿园教育环境,感受集体游戏氛

围,体验快乐;家庭教育环境观摩——某一家庭展示教育环境的创设,进行多样化家教指导,优化家庭教育;经验论坛——结对家庭进行家教经验的观点报告,并请专家做点评和建议,提升家长家教水平等;根据各种互助主题的不同,教师、家长(包括祖辈家长)、教育专家及社区热心人员可作为活动培训者,进行互助式的培训,内容涉及婴幼儿卫生保健、伙食搭配、育儿态度、方法、理论、技能和策略等多方面,在宽松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3)建立评价展示机制

激励机制:评选、表彰优秀互助团成员;开辟互助论坛,为互助团成员提供交展示平台。

评价反馈机制:制定互助教育活动反馈表,用照片、文字记录幼儿成长,并记录教师、家长、幼儿的活动感想。

(二)策略研究:

为优化低龄幼儿家庭教育环境,根据婴幼儿身心特点和家长需求,依据教育合力开发思想,遵循交流互动、以人为本等教育原则,在“互助团”的特定环境中分层活动分层指导,有效促进早期教育的社会化发展。

交流互动策略:交互即互动,学习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互动是教育工程的基本特征,是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洞察、开放、共育,让幼儿与同伴,家庭与家庭、家长与教师之间互动起来,让幼儿、家长与环境互动起来,让幼儿园与家庭互动起来。让低龄幼儿在互助教育中感受、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会家长朋友科学的育儿方法,优化家庭生活和教育环境,促进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

资源共享策略:根据新《纲要》提出的教育合力思想,幼儿园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并拓展共享空间,统筹调配、挖掘利用,为低龄幼儿教育的发展而服务。如:幼儿园场地设施、教玩具的开放;师资的调配利用;家长、社区资源的开发共享、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幼儿”及同伴间群体资源的注意和利用等。

按需结对策略:根据性别、个性特点、家庭教育状况等差异,通过自愿合理的结对组合,建立相对稳定的互助小组,实施按需合作教育,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激发组内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同时,各小组之间要有统一的合作意识,从共性问题中做出指导方案和相应的具体指导措施,并个别指导,关心每个幼儿快乐成长。

寓教于“乐”策略:根据低龄幼儿生理及心理特点,他们的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生活性,学习方式具有无序性、随意性、模仿性等,从而决定了低龄幼儿学习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游戏性和生活性,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因此,互助教育活动中我们以教为乐的原则,使幼儿、家长获取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发展、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等各种需要的满足,产生快乐和兴趣这两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以人为本策略:幼儿园为低龄幼儿家庭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教育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从教育目标到实施过程,始终贯穿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确定适合孩子特点的具有发展可能性的目标与内容,使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同时建立新型关系与家长进行平等对话,获得有经验。

五、实施步骤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辅之以调查、个案等研究法,分以下几阶段完成研究:(1)准备阶段:做好课题准备工作。(2006年1月至3月)

①成立课题组,收集资料,理论学习。

②制订研究计划,确定工作策略。

③成立领导小组,进行现状调查,与社区家庭建立沟通渠道。

④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到人。

⑤开题论证会。

(2)实施阶段:(2006年3月至2007年1月)

①确定研究对象,分级管理分层活动。

②组织研讨,定期进行反馈、调整和总结。

③开展各种不同互助方式、不同互助主题的活动,并对活动进行文字和照片的记录。收集各种研究资料。

④开展互助式培训活动。

⑤收集各种资料,做好后期跟踪调查工作。

(3)总结阶段(2007年1月)

①做好资料分析、整理工作。

②撰写研究报告。

六、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课题负责人本科学历、中高职称,课题组成员均本科在读。承担多个市、区经过多年的教育科学研究,积累了较多相关经验,具备一定的研究及指导能力,为全园青年教师的整体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由园领导、教科室主任、区骨干教师及聘请的专家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保证课题研究和实施质量。

幼儿园硬件设施齐全,资料丰富,建有幼儿园独立网站,信息渠道畅通。为支持课题深入研究,幼儿园确保课题研究所需的经费、时间和资源,并结合校本研究,对互助团成员进行同步培训,保证对0-3岁婴幼儿家庭进行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在研究实施过程中,通过专家的共同研究和指导,不断完善和调整,对课题实施策略进行监控与分析,确保课题预期效果。

七、参考文献:

(1)《教育创新论》 2001年3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张武升主编

(2)《谈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动性与多样性》 1997年9月幼儿教育吴华

(3)《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1999年第1期学前教育晨云

(4)《论幼儿家庭教育研究》1995年高等师范教育研究陈国媚

(5)《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2002年4月新《纲要》孔起英

(6)《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和前景》上海教育科研李洪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