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朝时期的许氏兄弟家族集团

明朝时期的许氏兄弟家族集团

明朝时期的许氏兄弟家族集团
明朝时期的许氏兄弟家族集团

明朝时期的许氏兄弟家族集团

在东昌府名门望族中,许贤家族的鼎盛和显赫时期早于任、邓、朱、傅、耿诸大家。在明朝成化以后近二百年里,这个家族辈出名人,出过两名进士、六名举人以及一些贡生之类。

一座标榜家族功名的“八世科第九代恩光”牌坊曾经从明末到民国年间,矗立楼东大街三百年之久。

近日,东昌府区侯营镇二十里铺村的许氏后人、71岁的许孟祥老人对记者讲述了家族辉煌的历史。

显赫:以军籍定居聊城以科举步入辉煌

许孟祥回忆,家族中曾经保存着13道圣旨,现在只有3道幸存在明清圣旨博物馆中。许氏族谱也已经不存在了,幸亏旧县志、府志对家族史记载较多。他说,自己小时候就和大人们到祖坟前祭扫过。祖坟就在城西,现在已经踪影无存。近年发现的许麾、许东望墓志铭弥补了家族史料不足的缺憾。

许孟祥介绍,许氏原籍安徽宿松,家族的第一个举人许麾的高祖父许贤,洪武年间“以伍长调平山卫”,开始在聊城定居。

许麾生于正统己巳年十一月,于成化十三年(1477)考中举人,先后任景州、浚县训导,“士多成才者”。许麾勤于公务,急人所难,是个德才兼备的官员。遇到“夏水涨”,修建了“许公桥”;遇“春夏大旱,君祷而雨。”见到贫民死后无力丧葬,他就出资料理。

许麾先后任职湖广长沙府善化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大名府通判;太仆寺丞,敕授承德郎,分理广平、顺德两府马政;后更治保定及永平,“冒炎暑巡历于外”,“以足得疾卒于保定公署”,时间为正德壬申年闰五月,卒年六十四岁。许麾之妻郭氏,是平山卫百户郭春的女儿,被封为“孺人”。生有四个儿子:许尧、许宾、许景、许路。

许麾开启了许氏家族的科举之路,此后,许堂(许麾兄许庠之子)于弘治八年(1495)中举;许路(许麾之子)于正德三年(1508)成进士;许东望(许麾之孙)于嘉靖十七年(1538)中进士;许东渐(许麾之孙)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举;许观象(许麾五世孙)于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许正学(许麾兄许庠的五世孙)于万历十九年(1591)中举;许典学(许麾兄许庠的五世孙)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

典范:许宏好善乐施许东望廉洁仁慈

许孟祥对记者讲,许氏在洪武年间定居聊城后,置宅于古城楼东大街路南(今新华园一带),人称“许府”或“许家大院”。约在明末,许府门侧建起了一座巍峨壮观的石质牌坊,它横跨街心,行人、车马在其下通行。牌坊一面写“八世科第”,另一面写“九代恩光”。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名进士、六名举人外,许氏家族还有九位受到封赠的男性。那时,朝廷有赏赐官爵的“赠封”制度,皇帝将官爵授给重臣、近臣之父母,其父母存者称为封,已故者称为赠。子孙中科第而父祖受皇恩封赠即称恩光。许家受到封赠的男性有许宏、许庠、许尧、许路、许东明、许堂、许东望、许东渐、许霞,统称为“九代恩光”。

其实,八世科第是许家五代人参加科举考试,有八位考中者。九代恩光,是六代人中有九位受到封赠者。

九代恩光第一位许宏,以好善乐施闻名,曾经拾到百两黄金,“寻其主还之”,后被赠“文林郎,善化县知县”。

许东望既科第高中又受到恩封。许东望,字应鲁,嘉靖七年(1528)举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初任山阴县知县,治政宽平,民爱他如父。在任时主持修了《山阴县志》。嘉靖二十二年(1543)任户部郎,曾督收江西拖欠的赋税。后又任浙江参议,分守绍兴,督战龛山之捷,因同事窃功,仅升为按察副使。不久,又升任太仆寺卿。后辞官离职。

许东望廉洁仁慈,平易近人,坦诚耿直,恭顺谦让。晚年编《古今名方》,著《性命三编》。年八十余岁时,依然目光炯炯,灯下能书蝇头小字。

延续:许府功德流传广许氏后人振家风

清代以来,聊城民间世代流传着有关许氏家族的传说,都说他家出过“吏部天官许赞”,“许老太太是状元的岳母”。据说诰命夫人许老太太乘坐小轿到状元府里走亲戚,在古楼转角处与县官的八抬大桥走顶了头,县官见不让路,并叫衙役把小轿砸扁。许老太太开口了:“芝麻官儿你好无理,老身的来历你听仔细……吏部天官许赞的妻……就数四儿官职小,督察院里做御史。”县官吓得“磕头如同鸡啄米”。

许孟祥解释,其实这个故事与外地传说混淆了。河南明朝时有许赞,他任过户部尚书,其弟任过兵部尚书,其父任过吏部尚书。许赞的故事被说唱艺人传唱到聊城后,人们都以为说得就是本地科甲连第的许贤家族,逐渐地混为一谈了。

许氏家族的辉煌在明朝,由于世代受到朱明王朝的封赠,可谓皇恩浩荡,对明朝忠心耿耿。明朝灭亡后,家族人物不能与时俱进,逐渐走向衰落。

许氏故宅到康熙年间就被著名书庄“书业德”占用了。该书庄临街五间门面,大院内有仓库、作坊等百余间房屋。1923年书业德将门面房转让给聊城首家现代金融企业“农工银行”。至于那座牌坊,是在民国中期县政府“扩街”时拆掉的。

现在许氏后人在各行各业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许孟祥现为东昌府区书画协会顾问,曾任中国民主同盟聊城市委副主任委员,民盟东昌府区委主任委员,东昌府区政协常委,聊城市政协常委,东昌府区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全国书画名家协会会员,民盟山东省画院会员,民盟聊城市画院副院长。

许孟祥书法宗董其昌、郑板桥、华世奎,并以地方名家吴云涛、崔鼓源为师,字体风格以颜为骨,借鉴魏碑、欧、柳等风格,自成一家。习画学宋宝臣,承袭齐白石画风,成为当今聊城知名书画家之一。许孟祥说,近现代许氏家族出现了不少书画家、文化名人,他们都传承了书香门第的优良门风。

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简析

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简析2004年3月,于河南邓州张村镇冠军村发现了《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 兵营许氏家谱》(以下简称《许氏家谱》,收录于《台湾文献汇刊续编》第36册,九州出版社2016年),解开了一断不为人知的历史。《许氏家谱》的内容并不完整,从其目录可以看出,家谱原本包含如下内容:《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序、皇清勅封骁骑将军从四品官衔台湾土番冠军尖兵营张许二姓太始祖公传、伯始祖公神主奉祀家祠、始祖公墓碑记奉祀家谱、冠军尖兵营许氏原籍台湾昭穆、冠军尖兵营许氏邓州垦兵籍列祖列宗、邓州冠军尖兵营许氏分支宗派、张许二姓历代同辈辈字、家族轶事等内容。而现存的《许氏家谱》只留存了“《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序”以及家族轶事三则:《神灵钢叉祛邪纳吉》、《孩童惧怕黑老牦》、《冠军烟王云香草》。 一、家谱序言中的阿美族远祖 《许氏家谱》序言的落款显示记录者为许氏九世孙许秀亭,时间为1941年。在家谱的开头这样写道:“吾台湾土番阿美族实乃炎帝神农裔孙,战神蚩尤孑遗也。远古涿鹿之战蚩尤为黄帝所败,殆之解肢身首,葬于异处。则其所遗三苗族南迁分支百越族。洪荒初辟,为谋生计。有勇者刳木为舟,漂泊台湾孤岛,云游玉山东麓聚落。密林幽谷、斩木辟径,构木为巢,与野兽为伍。刀耕火种,胼手砥足,茹毛饮血,垦荒拓野,创建家园历千百载,繁衍发展。因承远祖蚩尤崇蛇重祀之遗风,勿忘中原故土。殚精竭虑,代代铭志复仇崛起振兴焉。渐称为阿美族且自称班遮人也。”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记录者追溯台湾阿美族的最初远祖系战神蚩尤,说明他们也认同是华夏民族子孙的一脉。在宗教信仰方面,蚩尤崇蛇重祀,这在如今台湾阿美族的神话传说中也能找到例证,1925年9月的《人类学杂志》上刊登了佐山融吉的文章《高砂族の雷神と蛇》,后来收录于达西乌拉弯·毕马的专著《阿美族族神话与传说》中,故事说到:“从前,有一位叫chiyaudai 的男孩,每天只知捻线。他用这线转陀螺,不一会儿功夫就耕好了一大片田地,种了南瓜与竹,等到南瓜与竹成熟后,由南瓜里生出了米,而竹子里则跑出了猪,于是他成了族里的首富。不久,妻子怀孕竟产下蛇。”达西乌拉弯·毕马在他的这部专著中还提到阿美族禁食蛇肉,他们认为如果阿美族妇女在怀孕与生育期间杀蛇,婴儿会得吐舌头的习惯。《许氏家谱》认为崇蛇重祀的蚩尤是阿美族的远祖。 二、家谱序言中的许氏近祖 在《许氏家谱》中被称为太始祖公奇瓦毛苏,其出生番社为台湾花莲县南部玉山东麓阿美族哈喇八湾社。“体躯雄伟,性介寡言,勇敢剽悍,为族社酿酒能手。”奇瓦毛苏生活时代的台湾正处于荷据时期(1622--1660年),谢必震主编《台湾历史与文化》指出,这一时期荷兰人统治台湾人民的侧重点在于原住民,除了血腥镇压之外,还建立纳贡制度,禁止原住民迁徙与外出狩猎,禁止原住民与汉人交往等。奇瓦毛苏和两个儿子毛苏达拉、毛苏达丹参与了郑芝龙之旧部郭怀一反抗荷兰人的斗争。《许氏家谱》载奇瓦毛苏“早年丧妻。所遗二子长讳毛苏达拉,次讳毛苏达丹为谋生计,携二子出逃至台南赤嵌城,旋被荷兰军头目挟持充以伙

明朝时期的许氏兄弟家族集团

明朝时期的许氏兄弟家族集团 在东昌府名门望族中,许贤家族的鼎盛和显赫时期早于任、邓、朱、傅、耿诸大家。在明朝成化以后近二百年里,这个家族辈出名人,出过两名进士、六名举人以及一些贡生之类。 一座标榜家族功名的“八世科第九代恩光”牌坊曾经从明末到民国年间,矗立楼东大街三百年之久。 近日,东昌府区侯营镇二十里铺村的许氏后人、71岁的许孟祥老人对记者讲述了家族辉煌的历史。 显赫:以军籍定居聊城以科举步入辉煌 许孟祥回忆,家族中曾经保存着13道圣旨,现在只有3道幸存在明清圣旨博物馆中。许氏族谱也已经不存在了,幸亏旧县志、府志对家族史记载较多。他说,自己小时候就和大人们到祖坟前祭扫过。祖坟就在城西,现在已经踪影无存。近年发现的许麾、许东望墓志铭弥补了家族史料不足的缺憾。 许孟祥介绍,许氏原籍安徽宿松,家族的第一个举人许麾的高祖父许贤,洪武年间“以伍长调平山卫”,开始在聊城定居。 许麾生于正统己巳年十一月,于成化十三年(1477)考中举人,先后任景州、浚县训导,“士多成才者”。许麾勤于公务,急人所难,是个德才兼备的官员。遇到“夏水涨”,修建了“许公桥”;遇“春夏大旱,君祷而雨。”见到贫民死后无力丧葬,他就出资料理。 许麾先后任职湖广长沙府善化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大名府通判;太仆寺丞,敕授承德郎,分理广平、顺德两府马政;后更治保定及永平,“冒炎暑巡历于外”,“以足得疾卒于保定公署”,时间为正德壬申年闰五月,卒年六十四岁。许麾之妻郭氏,是平山卫百户郭春的女儿,被封为“孺人”。生有四个儿子:许尧、许宾、许景、许路。 许麾开启了许氏家族的科举之路,此后,许堂(许麾兄许庠之子)于弘治八年(1495)中举;许路(许麾之子)于正德三年(1508)成进士;许东望(许麾之孙)于嘉靖十七年(1538)中进士;许东渐(许麾之孙)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举;许观象(许麾五世孙)于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许正学(许麾兄许庠的五世孙)于万历十九年(1591)中举;许典学(许麾兄许庠的五世孙)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 典范:许宏好善乐施许东望廉洁仁慈

家族祠堂经典对联大全

家族祠堂经典对联大全 神龛联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休言别族与宗族,但道吾翁和若翁。二姓合龛对联 余庆堂联 余地有亨泰,庆盛多吉祥。 土产无价宝,地生有道才。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氏族联 百年树德,奕代流芳。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昭假烈祖,佑启后人。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心诚则灵,意虔便安。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孰事有恪,明德维馨。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福星高照栋宇,礼乐幸来紫阁。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宗功丕著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敬恭诚则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则尔炽昌。 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母以令名。 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 乃圣乃神监有赫,维宗维袒启无疆。 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障一方。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必有丰年人耕禹甸,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祖则无私无为善长,宗能秉公师作明神。 是训是行赞乃祖武,有典有则贻劂孙谋。 礼以待人恭以致昌,优然见位忾然闻声。 有德可久有功可大,致悫则著致爱则存。 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燮理阴阳不过替天行道,参赞化育无非代地施恩。 百族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归本业,两房源一脉伯叔兄弟须念同胞。何须溯赵钱孙李周非一脉正宗,实只求工农商学兵能五体同心。仲光滔华振志万承有元堂世运,和平忠美瑞深开业积德并传朝。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宗祠对名山左青龙右白虎祥瑞上腾万丈焰, 门前环古水襟东江袖西洲彩练直涌百川雄。

民间神龛上的文化

民间神龛上的文化 大凡民间,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神龕。只能说是富裕的人家做得豪华一点,平常百姓做得简单一点而已。家里的神龕,是家神的牌位,也就是我们给先祖敬香火的地方。这地方应该是整个住房最庄严的地方,来不得半点的马虎。 春节期间,回乡过春节,就有人找上门来了,说是要我去帮他家写春联,顺便把香坛也写上。我说我不会,可人家不这样想,他说我是个出门在外的人,又读过几天的书,写个香火那还不简单?这下可把我难倒了。我读过几天书,而且还是个写书的人,可确实没有读到“写香坛”这一课。我急得团团转,几经周折,在村子里找了个“通用”的给免强应付过去。 说实话,不是我不会写,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不会写。相反,过去只读过几天私塾的人则信手拈来。新社会了,难道我们就没要写香火的人了吗?要!而且市场还大得很,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农村都还存在着,需求着。就是我们这样一个小县城,已经有人将其发展成为一项产业了。一个香坛有几百块钱的,也有上千志愿钱的,生意还兴隆得很。 前些日子,一个姓吴的的老农来到我这里,要我查查看吴氏的堂联是什么,好回去帮别人写香火。我愣住了,难道香火上的对联也有讲究的吗?老汉坚定地回答:有!而且不能乱。看来我得从新学习了。通过走访一些村寨,见到一些好的香坛,我都用相机记录下来。又回到我的陋室里查阅大量的资料,方知这写香火原来就是一门很深学问,有着严谨的科学性。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承传中,香火已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有的宗祠香火还列进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写此文,意在弘扬中国传统的民俗民间文化,让更多的人记住乡愁,知天地,报祖得,爱乡爱民爱祖国。 在我们民间,不论修的是草棚、瓦房或是高楼大厦,我们几乎列一例外的要将正房辟为堂屋,这是一个家庭人员公共活动的地方。所谓正房,比如三间房子,中间那一间多设为堂屋,也就是“正房”。城市里人叫它“客厅”。香火神龛,多设在这里,也就是堂屋迎门的后檐樯上。 香火神龛的牌位 香火神龛一般由堂号、神位、堂联、神龛、报条等五个部分组成。 每进一家大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香火神龛,这是这个家庭的中心。其神榜上中心位置是“天地君亲师位”或“天地国亲师位”六个大字。这六个大字是有历史来头的。根据东汉的文字学家、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上说:“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从大。”解释:其“至”,就是“最”,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中国文字学里,“二”为上古字,其“天”应看做是“人”字与上“二”字的会意字,人人头上都顶着天,而天就是天空、天体。天由人来分,上高玄黑为天,下低黄土为地。“天”在易学里叫“乾”,按学者樊晓文的解读,乾字蔵乙,乙即一之动;天其色为玄,玄字藏幺,幺即一,藏于幽。玄即天,为万物之源。“地”在易学里叫“坤”,《说文解字》也说:“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又说:“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这里的“地”,当是大地、田地,于是其神龕之下才有:“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等此内的联语。这是人们在敬畏天地,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君亲”或“国亲”呢?中国人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由于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国泰民安之意。也就是除了“君”之外,这里面也含有“亲”。祭“亲”也就是祭拜先祖,这样由原始的祖先崇拜发展而来。

广德县誓节镇著名的“许氏家族”

广德县誓节镇著名的“许氏家族” 概述:许文波,许氏祖籍河南罗山,祖辈世代都是农民。19世纪下半叶,罗山大旱连年,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离乡背井。许文波独自一人,落荒而走,搬迁至广德县誓节镇牌坊村。其后人有著名学者5个,著名革命者3个,以下分别介绍他们:许济之(1880~1967),许文波长子的,原名许俊,安徽广德县誓节渡人。幼入私塾,后进学为生员。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入江苏省江南师范学堂就读,毕业后应聘到郎溪、铜陵等地任教。建国后,许济之任皖南行政区协商会驻会委员、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许杰(1901-1989),许文波的四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生前曾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副主任,院长,副理事长,1958年当选为苏联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许道珍(1912-1969),许济之长子,民国17年(1928 )17岁加入共青19年(1930)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组织派遣回到广德,以八路军退伍军人的身份,参加广德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任青年工作团副团长,在教师、学生、和农民中发展党员,历任中共广德县工委委员兼苏村区工委书记、县工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地工委副书记等职。广德解放后,历任中共广德县委书记兼人民政府县长、宣城公署专员、芜湖市副市长、淮南煤炭专科学校校长、安徽省科普协会秘书长、省政协三届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 许道琦( 1914-1989), 许济之 ,次子,18岁在上海参加“社会科学家联盟”、“反帝大同盟”、“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等共产党外围组织。民国27年(1938)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加人中国共产党。后历任新四军五师十三旅政治部主任、锄奸部部长、豫鄂行署公安总局局长、五师总政保卫部部长等职,为开辟和建立鄂豫边区根据地、发展壮大新四军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政治部、保卫部、组织部部长,陕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地委宣传部长、第二野战军十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省委秘书长、省委党校校长、省文联主席、省社科联合会副主席、省委副书记兼省纪委第一书记、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主席、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湖北省一至五届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许道琛(1917—1987年),又名彭海涛,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苏浙皖边区坚持游击斗争。相继担任过中共广郎县工委、广宁孝县工委书记兼县长,路南分工委副书记等职。日军投降前夕,汪伪少尉飞行员黄哲夫等人,决定弃暗投明,驾机起义。民国34年( 1945)9月,新四军北撤以后,彭海涛率30名武装人员留在宣城坚持斗争,被任命为郎广工委委员兼宣城县特派员。同年11月,被捕并被作为要犯送往杭州集中营关押。第二年2月和难友方策(浙东游击队指导员)一起成功越狱后回到家乡,很快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36年(1947)9月,(彭海涛受中共苏浙皖边工委派遣,率苏浙皖边区大队开辟以白马庙为中心的广宁孝边区根据地,到37年(1948)秋,已发展到南北60公里,东西120余公里。1949年4月底,彭海涛奉命到浙江参加接管工作。5月中旬后,历任长兴县、崇德县委副书记、书记、县长,浙江省委宣传部办公室、文委办公室主任,宗教事务 许嘉谟,1937年1月生, 许道珍长子,广德县人,数学家。1956年9月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1961年7月本科毕业,留校任教,至1998年3月退休。1983年9月起任硕士生导师,1986—1990年,任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专业教研室主任。 1984年12月—1985年12月,许嘉谟被公派赴美国布朗(Brown)大学进修和合作研究,1990年9月—1990年10月,以“拟变分不等式”的成果被邀参加在德国汉堡举行的“国际应用数学及数值分析会议”,在会上报告了本人的研究成果,会后受汉堡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邀请,作学术交流。获奖情况:国家级奖项: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 许晓邦,广德人,是中科院院士许杰之孙,克莱姆森大学电子工程系终身教授。许教授是国际应用电磁学与数值计算领域的顶级专家,是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资深会员、美国电磁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荣誉学会会员。2014年9月24日来母校广德

许氏起源

许氏起源 一、许:释义 说文解字:許,聽也,從言午聲虛呂切。——《說文解字》 平凡而偉大的家族,曾經擁有足以改變歷史軌跡的力量。——《千秋家國何處尋》 許,炎帝裔族,以天干重儀觀測太陽在中午日高天的日影晷跡命名的氏族。“言”是“午”的簡化。——《許》 許者,“言”、“午”二字所成也。言者,有言子者、言午者之分。言子者,言密;言虛者也。言午者,言朙;言實者也 。故,為許氏子弟者,應以“言朙”、“言實”、“不偽”、“不諱”為立足之本。

二、寻根溯祖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 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成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许由后代,以祖名讳为氏。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是尧舜时期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其后人在许由死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姓。许由也成为许姓始祖。 3、出自少数民族。清代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凌云西南)土司及满、黎、瑶、彝、土家、阿昌、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均有许姓。 三、始祖:许由。 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今中国登封箕山槐里村)。约生于公元前2155年。尧帝知其贤德,欲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洗耳颖水,隐居山林,卒葬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许由和伯夷应为同一人,他曾经做过尧舜的四岳、秩宗、理官,西周初年建立许国的文叔即为其直系后裔。故为许氏开姓始祖。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他从而也成为许姓的始祖。 许氏家谱序言

上善许氏家族历史

上善许氏家族历史 我们许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和《左传》隐公十一年《正义》引杜预云:“许,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许姓是姜姓吕氏的后代,太岳伯夷是申、齐、吕、许四姓的共同祖先。许国(今河南许昌)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国,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史称许姓为“太岳之胤”,许氏皆以高阳为号,尊文叔公为开姓始祖(又叫高阳祖)。因此许氏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始祖文叔公的后裔。 【生活在上古时代的箕山公-----许由(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许姓人)将自己的部落治理得井井有条。尧帝听说以后,亲自去拜见他,尊他为师,并要把帝位禅让给他。但是,许由却拒绝了尧帝的提议。尧帝又想让许由做九州的长官,许由听了之后,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觉得这是在玷污自己的耳朵,并从此隐居箕山,成为隐逸文化的开山鼻祖,成为一位上古高士,被尊为许姓得胜始祖。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了千古美谈。许由清高淡泊,尧帝让天下而不受。这种公而让天下的精神,对于历代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要作用,是为“仁让”。但由于史料的缺乏,许由之后的许姓世系难以考证。今天的许姓族人,多为周朝时期的后人即许文叔之后裔。】文叔公传四十三世始居高阳,至汉朝商公,字建夏(任尚书职),与子刚徙居汝南,就是河南光州固始县,因此称商公为固始祖。商公传十九世至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许陶祖公以宣威将军奉敕副玉玲将军陈政出镇漳潮,陶公之子许天正祖公袭父职佐陈政子元光削平苗蛮,以别驾加封太尉,永镇南诏(今福建省诏安县),开创了南诏漳南许氏世系,为诏、漳、潮许氏开基祖。在我们认祖八句诗中“南诏相传世代长-----总把陶公认发祥”,指的是陶公居南诏后,其子孙因战乱而分徙各处的概括。陶公在南诏(今福建省诏安)居住了300年左右,传至十三世乾德公生三子:长子夏臣公,世居南诏,为诏安始祖,次子烈公,迁居潮州,为潮州始祖,三子猷公,与子若公迁居龙溪徐翔,为徐翔始祖。及南宋末年,元兵南渡,“乱兵肆起,故家多为沦陷,子孙各迁移”,此正应八句诗所说的“宋元大难始分张,马坪溪坂开枝叶,湖广惠潮散处乡”。然在今各处族谱记载,均未发现许氏后裔由马坪迁至宁化县石壁村的(我上善许氏曾派人往查马坪族谱也未发现此记载)。 至宋末元初山寇扰乱,其兵革四起,多有散处于四方者。老弱死于沟壑,壮者散于四方,人人离散,家家户户有悲愁之声。在这样形势下吾祖念三肇基公带着家眷因元乱,祖初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迁乔出谷,移来广东省潮州府饶平县元歌都岺脚社寮背乡垦基立业。念三公迁来后只留下认祖八句诗,没有留下任何族谱资料。至明洪武年间,念三肇基公具雄才伟略之志,在形为“凤吹罗带”福地创建寮背祖祠,名为“永思堂”。并建分祠两座,即永思堂左右上角,左上祠堂,右下屋祖祠。祖祠因年久失修,现已倒塌。遗址在今上饶镇康贝村大公路往枫树下、福斗坑路进入约50----100米路边处。 许坑族谱也分明记载吾祖念三郎公带着家眷从石壁村徙入上饶(与诏安县共为一派),也有同样的八句诗,辈序也基本相同。因此,九0年台湾宗亲回乡认祖时认为是同一祖宗衍派的(历史上一直流传着:许坑属山前,寮背【今迁移上善】属山背,山前山背都是同一祖公所派)。至于始居在宁化石壁村的祖先其生平至今尚未查考到,陶公派下的第几代祖公何时何因从哪里迁至宁化石壁村,居住多长时间才迁入饶平等等,均须后人进一步查访考证! 至三世祖五十五公讳克承妣谢氏、江氏在上善蝙婆山烧木炭,幸遇廖毕仙师,在明成化年间,创建了上善蝙蝠山“祖德堂”许氏宗祠(俗名:蝙婆山、疋婆山、蜜婆山),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祖祠建成进火时,请转寮背祖祠中的列祖列宗和念三肇基公妣王氏五娘、林氏八娘及其派系神主到蝙蝠山祖德堂登祖位,立念三肇基公为始祖(一世祖)。本祖祠后

私藏文化与世家大族

私藏文化与世家大族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序言读书报告藏书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千古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陈德弟老师的这本《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的序言部分便是对私藏文化,尤其是先秦至隋唐五代的私藏文化的系统回顾,读过之后获益良多。下面第一部分,是对整篇序言的概括提要;第二部分,主要谈谈自己的得到的一些启示、感受以及一些关于藏书文化与世家大族的关系的不成熟的看法。略陈固陋,请老师指正。 一·本篇序言的主要内容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一书主要介绍了先秦至隋唐五代四百余位藏书家,并对他们的生平及藏书事迹做了详尽考订。这篇由陈德弟老师自撰的序言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叙述了中国古代的官府藏书和私人藏书事业,尤其重点介绍私藏的发展、特点及贡献等;第二部分主要回顾了中国古代私藏文化的研究历史与已经取得的学术成就;第三部分有针对性的介绍了本书撰写的必要性、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编撰体例等等。三个主要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一脉相承,读了之后酣畅淋漓,尽窥其中真谛。 (一)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叙述 这部分序言从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典籍讲起,以这些承载了民族智慧的典籍的流传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藏书事业,尤其是私藏文化。首先,序言介绍了藏书文化的内涵及其从上古发展到近世的历程。从“有策有典”的殷商到春秋前期,藏书一直都是官府行为,直到孔子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官府垄断藏书的局面,接着私藏作为官藏的必要补充一直延续下去,并在中古时期不断发展,形成独特的私藏文化。之后序言又简要概括了官藏的优势与不足:封建政府“可以调动一切财力、物力、人力,开辟广大的空间,进行藏书活动,从数量到质量,均居首位”,但是,官府藏书“众多而集中,一旦遭遇天灾人祸,瞬间就会化为灰烬,彻底毁灭”。 下面序言重点介绍了私藏的特点优势与贡献。私藏的特点优势包括:(1)私藏家“对书籍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驱动着他们为藏书不惜一切,为图书保存做出特殊贡献;(2)私藏家人数众多而分散在全国各地,可以避免官藏那样大规模一次性损毁;(3)私藏家的藏书量相对小,“积聚、转移、保存都较为容易方便”;(4)私藏家即便最后不能自己或在其家族内保有其图书,其收藏也会被后人收购保藏,而不会出现封建王朝一旦覆灭就难以保有其官藏的局面。 抛开私藏在古代典籍保存、传承方面的这些优势,序言中又分析了更宏观角度上私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相比于官府藏书的“秘而不宣”,私藏的“对外开放”使得诸多学子因此得以遍览坟籍,学有所成。这是私藏家利群淑世的情怀,是私藏文化在服务社会上无法磨灭的功绩;(2)私藏家对书籍爱护有加,为世人树立爱护书籍的榜样。这主要表现在:构建专处藏书,亲自补制损坏之书并修订整理等;(3)私藏家在收集、整理图书时整理校书方法,是校雠学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每个人的姓氏族谱都在这里了一分钟认祖归宗

每个人的姓氏族谱都在这里了,一分钟认祖归宗! 泗县话2017-01-09 18:24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中,产生了非常多的姓氏,古人把常见的姓氏编成了百家姓,现在最常见的姓氏也有好几百个。以前咱们都是有家谱的,后由于某些原因现在保存都不完善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姓氏从哪里来,祖上是谁,家在何方。今天就从大家的姓氏最开始的起源来看,自己姓氏的老祖宗都是谁。都知道姓氏起源最多的有这几种:来源于原始部落图腾、封地、以国为姓、还有古代皇帝赐姓。最全的姓氏族谱,看看你们的姓氏祖上都是谁?让你一分钟认祖归宗:中国人号称炎黄子孙,祖上是轩辕黄帝一脉的就太多了,黄帝姬姓,从黄帝传下来的姓氏有好几十个。黄帝一脉现存最多的几大姓氏是:刘、薛、孔、潘、魏、孙、张等。找自己的看是不是属于黄帝一脉的。轩辕黄帝之后便是神农炎帝了,炎帝姜姓,属于炎帝一脉的姓氏现存比较多的几大姓是:姜、高、许、丁、谢等。之后是伏羲与颛顼,关于古代三皇五帝的说法版本很多,就不去扯皮了。伏羲的后代就比较少了,颛顼后裔较多,现在比较多颛顼姓氏后裔就是:程、陆、曹、朱、彭、钱、沈等。接下来是瞬和少昊,瞬帝的后代主要是几个大姓:陈、夏、胡、田。少昊的后代现存的大姓主要有:尹、张、金等。紧接着是少康、伯益和尧三位始祖。少康后人多是姓:曾、

夏、鲍。伯益的后人主要是秦人的赢姓,从赢姓分支下来的比如梁、黄、徐、赵、江等。尧的后代知名大姓:杜、唐、陶。轩辕黄帝与涿鹿大战蚩尤,蚩尤战败,后人所剩无几,现存在蚩尤后人仅有屠姓与邹姓。商汤的后代又开始多了起来,商汤大姓为:萧、牛、穆、郝等。另外,还有个别姓氏是上古先贤传下来的姓氏,比较常见的如:葛、柏、俞。前面也说了,有些姓氏可能是中途改了,或者被从新赐姓。你找到你的姓氏出处了吗?老祖宗是哪位?同一个姓氏的人在古代都是同一个家族吗?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传统,尊重先人的民族,家族历代流传的不仅有家规家训,还有家族宗谱。我们常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依据是宗谱,但是这些真的是有据可依么?中国有着以修谱寻宗为特色的“文化认祖”传统,族谱家谱是平民百姓的史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然而,自古以来,族谱、家谱的编修就不可能是一件百分之百准确的事。或因对历史的不明,或缘于重要人物的散失,或也有修谱之人素养的问题,各类家谱都会有或大或小的缺陷。经过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致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线失传。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

过云楼主人顾文彬家世考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182388.html, 过云楼主人顾文彬家世考略 作者:沈慧瑛 来源:《档案与建设》2018年第01期 顾文彬在《亡三儿承行略》中说:“顾氏为吴中大族,家谱久失,系出黄梁门侍郎野王公后。”家谱、宗谱之类可以追溯一个家族、家庭的发展变迁及其人物关系,由于顾氏家谱的缺失,以致顾文彬很难再往上追溯先祖们的情况。笔者现据顾文彬日记、家书、手订年谱、祖辈父辈妻儿行略及顾春江墓志铭等档案文献,大致梳理出顾氏家族发展演变的过程。 顾文彬的先祖们世居苏州桃花坞,属于普通的自食其力的城市平民阶层。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特别是到顾文彬这代通过“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方式,才改变顾氏家族的走向,使过云楼成为藏品甲江南的著名书画楼,更使顾氏后人浸淫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使顾氏成为显贵的文化世家。 一 顾文彬的高祖顾圣昭,先后娶沈氏、陈氏为妻。曾祖顾广居,号粹安,娶唐氏为妻,生四子,即星洲公、东齐公、镜溪公、晓岺公,其中镜溪公即顾文彬的祖父。顾鑑(1762—1822),号镜溪,是顾广居的三子,生于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卒于道光二年五月十七日。顾广居虽然家庭并不富裕,却“性好施,族戚告贷无弗予”,他的这种乐善好施的性格还遗传给子孙们。顾鑑兄弟四人皆“出佐会计”,收入所得供养家人,昆季同居一起,仅“老屋九椽”,但大家和谐共处。 乾隆五十年(1785),顾鑑娶许氏为妻,第二年生一子,可惜五日后即夭折。直至乾隆五十四年顾鑑夫妇再得一子,即顾文彬的父亲顾大澜(1789—1860)。顾大澜,字学川,号春江。生死永无定数,继儿子顾大澜出生,顾鑑的祖母陈氏、父亲粹安公、母亲唐氏先后过世。虽然行三,但在操办丧事时顾鑑出力最多,安葬亡者,以尽孝道,这可能与顾鑑“行运渐丰”有关。顾鑑经营一家油行,生活不断好转,而家族繁衍,人口增多,老屋人满为患,他决定在南濠街盛家巷买屋另过。考虑到长兄星洲公早逝,两个侄子尚幼,他就将侄儿映千、素泉带在身边一起生活,抚育成人。顾文彬印象中的祖父为人性格温和,平生没有不良嗜好,朝出晚归,风雨无阻,勤俭起家,对己极其节俭,而待人十分宽厚,经常接济贫困亲友,看到有的人实在还不出债务,干脆“焚其券,数以万计”。对他人尚且如此友善,对自家孙子更是疼爱有加,已是七八岁的顾文彬还经常被祖父抱在怀中。顾鑑有一次见到顾文彬的额头因被塾师打而起了一个包,立即更换老师。其实这是老师对学生偶尔一次的体罚罢了,但祖父绝对不允许唯一的孙子受到一点伤害。 祖母许氏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熟读诗书,在夏夜蚊子围攻之时,依旧“唯灯而读”,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掌故趣闻。据顾文彬回忆,小时候常听祖母讲故事,“先祖妣每举书史稗官中异见异闻讲说不倦”,一旦塾师有事,则由她监督功课,直到晚年许氏“目渐花”,仍手不

明代灵宝许氏家族文学论略

明代灵宝许氏家族文学论略 摘要:灵宝许氏为明代著名望族,科举、宦望皆为世人所称。其于文学亦甚有成就,三世之中擅长诗词文赋者代代有之。虽文献多有散佚,然仍可考见其大致情形。从现存作品来看,许氏文学在内容、风格方面均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明代文坛风尚的变化,有着一定的文学史意义。 标签:明代;灵宝;许氏;家族;文学 关于东汉以后的学术格局,陈寅恪先生曾云:“地方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对于某一地域而言,世家望族尤为其文化精神最重要的体现者与传承者。明代灵宝许氏九世许进及其三子诰、论、赞皆官至尚书,更有一人人阁。至其孙辈,三世之中,共有七人举进士,因荫或人国子监而得官者亦甚多。其科举、宦望,实为有明一代所少见。故汪道昆《许恭襄公论传》云:“当世世家,首称灵宝许氏。盖始作襄毅公,代兴则庄敏公、文简公、恭襄公,并以勋伐名世。”王世贞《弁州别集》录宗门盛事亦“以福州之林、灵宝之许为称首”。故今人研究许氏者,亦多关注于其科举功业。然在世家望族的三大构成要件科举、宦望、学术文化之中,学术文化继承的意义远远超出前二者。但迄今所见对许氏家族学术文化深入研究者仅有日本马渊昌也所作论文一篇…。有感于此,本人不揣谫陋,试对许氏家族的文学成就加以探讨。 一、许进的诗 许进为明代灵宝许氏崛起的第一位人物。许进(1437—1510),字秀升,号东崖。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监察御史,历官至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襄毅。著有《平番始末》、《宪台议》、《东厓集》等。 许进不仅居官甚高,且于文学甚致意焉。他给八个儿子分别起名日诏、诰、赞、记、诗、词、论、志,皆为文体之名,足可见其对文学之喜爱。他居官京师期间与当时台阁文人诗酒流连,雅集酬唱。曾与吴宽等人共同参加著名的竹园寿集,并将该集与正统年间杨荣等人的杏园雅集合刻为《二园集》。二集各有图,后人称之日《明贤诗社图》,其题签有云:“诸公相继燕赏于此,政治之余,抒其吟啸,真一代之盛也。”又,景呖《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许公进墓志铭》评许进有云:“公器宇魁梧,赋性端方。肆力经史,作诗文舂容典雅。”所谓春容典雅,正是当时文坛主流台阁体之风。许进《东厓集》虽今已不存,但从上述记载及评价中,可大略推知台阁诗风应当是许进居官京师时诗歌之主流。笔者所见许进的零星诗歌,皆为居乡所作,表现出与台阁体不同的风格。如《黄河》: 万里黄河未有涯,鼎湖东畔镜光开。春风解冻余寒尽,浊浪搏花拍岸来。画舫依依归远浦,轰雷隐隐到空斋。临流莫羡乘槎者,神洒飘然极九垓。 此诗为作者居乡时所作,气象雄浑,立意高远。颇富哲理,堪称情景理交融的佳作,与所谓“舂容典雅”者颇不相类。

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巨族

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巨族 要列举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巨族,我们先做一个划分,豪门巨族这四个字在不同时期也改一改。东汉到唐末为第一阶段,我们称他们为门阀士族,或者高门;五代白马之祸到清末是第二阶段,我们称他们为名士望族;清末到现在是第三阶段,我们称他们为著姓高族。 之所以称第一阶段的这些家族为门阀士族,门阀二字表示他们的对政局影响力,士族二字表示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古代贵族精神。之所以称第二阶段的这些家族为名士望族,是因为这些家族依靠家族里的名士构成家族的名望,而名士的产出很不稳定,他们一般是阶段性的地区望族。第三阶段之所以称他们为著姓高族,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力比起前两个阶段还是明显下降了。 第一阶段门阀士族的形成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有关,两汉时期选任官员有三个路子: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以察举制为主,察举制就是由郡国举孝廉。无论哪种选任官员的方式,都是懂经学者为主。之所以用经学取士,是因为经学的研究是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非常适合用来作为处理政事的准则。经学不易学,而且当时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学习经学的成本非常高昂,往往只有有钱人家才学的起,而且经学难以理解,需要有人教授,经学大师往往只会将自己的见解传授给自家子弟,所以选出来的官往往是郡国里面的官家子弟。东汉时期有“遗子金满盈,不如教子一经”的说法。朝廷以经学取士,而经学又代代相传,累世经学而至累世公卿,逐渐形成了名门望族,门阀观念也渐渐形成了。 东汉时期: 1、汝南袁氏,累世专攻一经《易经》,世传《孟氏易》,东汉初期家族兴起,号称 四世三公,代表人物袁绍、袁术。 2、弘农杨氏,累世专攻一经《尚书》,先祖杨敞西汉昭帝时即为丞相,号称四世三公,代表人物杨震、杨修。 3、平舆许氏,汉灵帝时许敬为太尉,与其子许训、其孙许相一起,三世三公。代表 人物许慎、许劭。 4、桓氏,传为齐桓公后代,没有郡望,累世专攻《欧阳尚书》,代表人物桓荣,东 汉明帝时封关内侯。后世有谯国桓氏。

贾氏宗族

贾氏宗族 哥哥宁国公——贾演 独子——贾代化 贾代化 长子——贾敷——亡 次子——贾敬——出家当了道士 贾敬 独子——贾珍——现任贾家族长——正室亡故,续弦尤氏 独子——贾蓉,非尤氏所生——妻秦可卿★,上吊自杀 ——养父秦业——儿子秦钟 ——续弦许氏 养子——贾蔷 独女——贾惜春★——年纪较小,喜书画,后出家 弟弟荣国公——贾源 长子——贾代善——妻史氏,生贾赦和贾政两个儿子,宝贝女儿贾敏——丫鬟鸳鸯☆——自杀 贾母——其兄弟的孙女史湘云★(丈夫卫若兰丫鬟翠缕) 独女——贾敏(亡)丈夫林如海(病逝) ——独女林黛玉★——不是泪尽而死就是投湖自尽 ——丫鬟紫鹃☆ 长子——贾赦——续弦刑夫人——侄女刑岫烟 ——长子贾琮亡故 ——次女贾迎春★庶出——嫁给孙绍祖被虐待致死 ——丫鬟司棋☆ ——次子贾琏庶出 ——正室王熙凤★——王夫人的侄女儿 ——独女巧姐★ ——陪房丫鬟平儿☆——贾琏的爱妾 ——妾秋桐 ——妾尤二姐☆——被王熙凤折磨致死 ——亲妹妹尤三姐☆——自杀 次子——贾政——正室王夫人 ——侄女王熙凤★ ——妹妹薛氏(薛姨妈) ——长女贾元春★——皇妃,死于宫中 ——长子贾珠(病故)妻子李纨★(守寡)——独子贾兰 ——次子贾宝玉 ——丫鬟袭人☆、晴雯☆、麝月☆、茜雪☆、秋纹☆ ——小妾赵姨娘——长女贾探春★ ——次子贾环 ——丫鬟彩云☆

——小妾周姨娘 与贾家并称为四大家族,并且相互联姻的另外三个家族是: 史家史侯,保龄侯尚书令 史侯的一个女儿嫁给贾代善即贾母。另有一个儿子,史湘云★即为该子的亲孙女王家王公,都太尉统制县伯 王公生有一个儿子,该子有4个后代,分别是: 儿子:王夫人的哥哥,生有一个女儿王熙凤★ 儿子:王子腾,京营节度使 女儿:本名不详,嫁给贾政,也就是书中的王夫人 女儿:本名不详,嫁给薛家,也就是书中的薛姨妈 薛家薛公,紫薇舍人 薛公的一个孙子娶了王家的一个女儿,也就是薛姨妈。生有一儿一女儿,书中故事的时候薛宝钗的父亲已经去世了。 儿子:薛蟠,妻子夏金桂,妾香菱☆(甄英莲,被夏折磨致死) 女儿:薛宝钗★以后很可能是守活寡丫鬟莺儿 薛公的另外一个孙子生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儿子:薛蝌,后娶刑岫烟☆为妻 女儿:薛宝琴,与梅翰林之子有婚约,很奇的是她不在金陵十二钗的名册中 贾府旁支: 贾代儒(司贾家私塾)(孙--贾瑞) 贾琼母(贾琼--子,四姐儿--女) 贾王扁之母(贾王扁--子,喜鸾--女) 娄氏(贾菌--子) 周氏(贾芹--子,) 五嫂子(贾芸--子,五嫂子的兄弟--卜世仁) 贾璜(妻--金氏,金氏嫂--胡氏,胡氏子--金荣) 贾府宗族: 贾敕,贾效,贾敦,贾衍,贾珖,贾璎,贾琛,贾璘,贾菖, 贾菱,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菌,贾芝, 贾荇,贾芷; 贾氏族亲:香怜,玉爱 史家: 史侯(保龄侯尚书令) 史侯女--贾母(荣国公子妻,丈夫--贾代善) 史侯子(三子中有二子为侯,保龄侯史鼐,忠靖侯史鼎)

明清歙县桂林洪氏家族科举概述

明清歙县桂林洪氏家族科举概述 明清歙县科举成就与家族分布 明清两朝,徽州士子在历次科举考试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徽州府进士数量高居全国各府前列。歙县、婺源、休宁三县功名兴盛,其中又以歙县为最著,一邑的进士数就占到全府的一半。明代举行有89科进士考试,录取约25000人,徽州本籍与寄籍进士有492人,其中歙县进士有209人;清代开科112次,录取约26000人,徽州本籍与寄籍进士有782人,其中歙县进士有414人。明清时期歙县出进士总计623人,稳居徽州府第一。 据《新安名族志》载,徽州姓氏共91个,其中汪、程、吴、黄、胡等大姓占据了徽州人口的相当比重。并有“新安十五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洪、方、李、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这些姓氏在歙县基本都是大姓,聚居形态呈现出大聚居、小杂居

的特点,集中居住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村镇。诚然,歙县科举事业的昌盛,在县内却呈现出地理空间分布与家族分布的不均衡性。笔者总结明清两代歙县科举及第的情况,其进士家族及进士姓氏大致如下。 明代:桂林洪氏9人,溪南吴氏7人,槐塘唐氏7人,槐塘程氏6人,岩镇方氏5人,棠越鲍氏5人,丛睦汪氏4人,潭渡黄氏4人,呈坎罗氏4人,潜口汪氏3人,岩镇汪氏3人,岩镇吴氏3人,罗田方氏3人,岩镇王氏3人,江村江氏3人,溪南李氏3人,雄村曹氏3人,歙城毕氏2人。 清代:程氏16人,吴氏13人,汪氏11人,洪氏8人,鲍氏8人,徐氏6人,曹氏6人,朱氏5人,江氏5人,金氏4人,郑氏4人,胡氏3人,张氏3人,罗氏3人,黄氏3人,许氏3人,王氏2人,项氏2人,唐氏2人,方氏2人,何氏1人,庄氏1人,刘氏1人,周氏1人。 可以看出,明代18个歙县进士家族中,桂林洪氏、溪南吴氏、槐塘唐氏、槐塘程氏等家族无疑是最令人瞩目的,持续科第繁荣一百

欧阳族谱

欧阳族谱

欧阳族谱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姓氏:欧阳 始祖:勾践 分类:复姓

欧阳姓-家谱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这是许多家谱的序言中常常提到的话。欧阳氏家族的家谱,传到宋代欧阳修时,因欧阳修既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以他也很重视家谱的编写。他编写了《欧阳氏谱图》,这个族谱与苏洵所编的苏氏族谱,被称作欧、苏二体,是中国私家修谱的先例。它们修谱的体例,成为后代家谱的基本定式,即家谱中有: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元明以后的家谱的谱例,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发展,形成一套成规:增谱论、像赞、族规、家训、恩荫录(受皇帝表彰的记录)、五服图、字辈排行、人物传记、文书契据、艺文著述等。 欧阳氏的家谱从欧阳修后,元、明、清及民国,各地都有修撰的,约有数十种。

欧阳修《谱图》 欧阳修所编的《欧阳氏图谱》第一部分是《序》。在《序》中,他记述了欧阳氏得姓于无疆的一个儿子蹄被封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以后子孙便以欧阳为氏。汉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便北迁,一支居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绝后,以后欧阳一族便以渤海为系统下传,直到欧阳修这一系统。他主要记述了吉州庐陵县的欧阳宗族,并且指出:晋以后天下大乱,欧阳氏诸族,有欧阳举、欧阳纯、欧阳迹等,都带领其族南迁,散居于丹阳(今河南沈丘县)、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欧阳质这一系居于长沙临湘。前面三支都不显名于世,传承无闻。欧阳质这一系从欧阳景达以后,逐步彰显。 自欧阳琮以后七世,旧谱佚亡。欧阳琮八世孙欧阳彪。欧阳彪的弟弟名欧阳万。欧阳万生某(名字失传),某生欧阳雅。 欧阳修的《谱图》还考证了历史记载上没有的人和其配偶。 欧阳修的《谱图》将他所搜集到的旧族谱作了对比,同时还收集

广德县许氏家族

不为人知的广德县许氏家族 概述:许文波,许氏祖籍河南罗山,祖辈世代都是农民。19世纪下半叶,罗山大旱连年,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离乡背井。许文波独自一人,落荒而走,搬迁至广德县誓节镇牌坊村。其后人有著名学者5个,著名革命者3个,以下分别介绍他们:许济之(1880~1967),许文波长子的,原名许俊,安徽广德县誓节渡人。幼入私塾,后进学为生员。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入江苏省江南师范学堂就读,毕业后应聘到郎溪、铜陵等地任教。建国后,许济之任皖南行政区协商会驻会委员、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许杰(1901-1989),许文波的四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生前曾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副主任,院长,副理事长,1958年当选为苏联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许道珍(1912-1969),许济之长子,民国17年(1928 )17岁加入共青19年(1930)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组织派遣回到广德,以八路军退伍军人的身份,参加广德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任青年工作团副团长,在教师、学生、和农民中发展党员,历任中共广德县工委委员兼苏村区工委书记、县工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地工委副书记等职。广德解放后,历任中共广德县委书记兼人民政府县长、宣城公署专员、芜湖市副市长、淮南煤炭专科学校校长、安徽省科普协会秘书长、省政协三届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 许道琦( 1914-1989), 许济之 ,次子,18岁在上海参加“社会科学家联盟”、“反帝大同盟”、“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等共产党外围组织。民国27年(1938)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加人中国共产党。后历任新四军五师十三旅政治部主任、锄奸部部长、豫鄂行署公安总局局长、五师总政保卫部部长等职,为开辟和建立鄂豫边区根据地、发展壮大新四军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政治部、保卫部、组织部部长,陕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地委宣传部长、第二野战军十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省委秘书长、省委党校校长、省文联主席、省社科联合会副主席、省委副书记兼省纪委第一书记、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主席、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湖北省一至五届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许道琛(1917—1987年),又名彭海涛,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苏浙皖边区坚持游击斗争。相继担任过中共广郎县工委、广宁孝县工委书记兼县长,路南分工委副书记等职。日军投降前夕,汪伪少尉飞行员黄哲夫等人,决定弃暗投明,驾机起义。民国34年( 1945)9月,新四军北撤以后,彭海涛率30名武装人员留在宣城坚持斗争,被任命为郎广工委委员兼宣城县特派员。同年11月,被捕并被作为要犯送往杭州集中营关押。第二年2月和难友方策(浙东游击队指导员)一起成功越狱后回到家乡,很快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36年(1947)9月,(彭海涛受中共苏浙皖边工委派遣,率苏浙皖边区大队开辟以白马庙为中心的广宁孝边区根据地,到37年(1948)秋,已发展到南北60公里,东西120余公里。1949年4月底,彭海涛奉命到浙江参加接管工作。5月中旬后,历任长兴县、崇德县委副书记、书记、县长,浙江省委宣传部办公室、文委办公室主任,宗教事务 许嘉谟,1937年1月生, 许道珍长子,广德县人,数学家。1956年9月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1961年7月本科毕业,留校任教,至1998年3月退休。1983年9月起任硕士生导师,1986—1990年,任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专业教研室主任。 1984年12月—1985年12月,许嘉谟被公派赴美国布朗(Brown)大学进修和合作研究,1990年9月—1990年10月,以“拟变分不等式”的成果被邀参加在德国汉堡举行的“国际应用数学及数值分析会议”,在会上报告了本人的研究成果,会后受汉堡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邀请,作学术交流。获奖情况:国家级奖项: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 许晓邦,广德人,是中科院院士许杰之孙,克莱姆森大学电子工程系终身教授。许教授是国际应用电磁学与数值计算领域的顶级专家,是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资深会员、美国电磁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荣誉学会会员。2014年9月24日来母校广德县广德中学讲课。 -------------- 徐厚冰于2015-7-7收集整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