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一、绪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2-15)

2、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P13-14)

3、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P20)

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4、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何仍颇受重视?它的生命力究竟何在?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被西方评为“千年风云人物”的原因?)

答:1、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力量和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尽管一百多年来不断有人诅咒和诋毁马克思,但从来没有人能够阻止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从来没有什么思想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掌握无产阶级和亿万劳动群众,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2、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现实政治意义的评价,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最为强劲的生命力。尽管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都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都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理解和说明。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它给我们启示:①必须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之武装头脑,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二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三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和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②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一是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二要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三是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5、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P16)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P16-19)或(教材P22 问题):谈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统一起来?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6、心外无物(存在就是就感知)。(24)

答:这句话不对。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它都

存在。心外无物将客观世界当作人类意识的产物,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7、理在事先。(24)

答:这句话不对。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理在事先的观点,

认为在客观物质存在之前,还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犯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8、割下来的手不再是人手。(25)答:这句话符合辩证法原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手是人劳动的器官。手离开了人体,徒具人手的形态,却失去了劳动器官的功能,从这一

角度来看,离开了人体的手不再是人手。

9、人为什么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25)

答:河流是不停歇地流动的,上游的水流会不停地取代下游的水流。当人第二次跨进某条河

流时,他第一次跨进的河流已经流走了。这个事例证明了事物的发展必然会不断地导致旧质

的灭亡与新质的产生,甚至引起事物根本性变化的辩证法观点。

10、相反相成。答: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

立的矛盾,矛盾的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矛盾的一方被消灭,另一方

也将自然消亡。相反相成,与对立统一规律在根本上是一致的。(25)

11、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答: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任何事物

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各自向自己的对方转化。福转化

为祸,祸转化为福,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25)

12、简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哲学原理。(25)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矛盾的对立或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对比、排斥、映照的性质。蝉噪与林静、鸟鸣与

山幽,体现了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映照、衬托的关系。

13、什么是物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什么重大理论意义?(25-27)

答:物质(略)。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

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

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

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

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

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

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

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

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

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

和各项事业的胜利。(教材P26-27、P29)

14、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26)答:这句话不对。人脑是意识的器官,而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仅有人脑,离开了人类社会,也不会产生意识。(26)

15、用哲学原理解释“谈虎色变”的现象。答: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实在的反映。老虎是自

然界中一种极为凶猛的动物,能对人类造成极大伤害。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老虎的

这一特性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人们谈到老虎来临或老虎食人的事情,就会产生恐惧的

心理。(26)

16、猪孩王某长期与猪一起生活,十多岁时智商只有39,相当于正常人最低水平一半。后

经专家7 年教育帮助,始达69,接近正常人水平。试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答:王某虽然具有人脑这一思维的器官,但由于长期离开人类社会,与猪一同生活,所以不具备人的智力;后进入人类社会,经专家训练,才逐渐获得接近人的智力。猪孩的经历,充分证明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26)

1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84)

答:这句话不对。社会意识作为相对独立的精神领域和过程而存在发展,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诸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它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离开了社会存在,谈不上社会意识。

18、宇宙无穷无尽,不可充分认识。(26、58)

答:唯物论认为,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可以被认知的。意识就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宇宙无穷无尽,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没有穷尽。认为宇宙不可充分认识,陷入了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19、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教材P31、33)

答: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形成并制约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在社会生活中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人类社会。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20、信息与物质、意识的联系和区别?

答:一、信息与物质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信息的基础,信息不能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凡是物质都具有信息的属性,物质及其运动离不开信息。二、信息具有不同于物质的独特性质。任一物体在空间的位置是唯一的,而信息不是唯一的,有可能在传播中反复运用并得到巩固。物质具有质量,信息没有质量。三、信息对物质、能量有依赖关系,但与材料、能量有不同特点。信息可以分享并多次重复使用而不损耗;材料与能量会在使用中损耗直至报废或耗尽。信息交换具有不守恒性,可以与其母体分离,被其他载体保存和传播。四、信息与意识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信息范围比意识广,不依赖于人脑而存在,产生比意识早。(教案P40)

21、简述“瞎子摸象”的哲学意义。(34)

答:按照唯物辩证法观点,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事物的统一整体。瞎子摸象,将大象身体上的各个部位分别看成大象的全部,而看不到大象整体,显然陷入了孤立偏面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22、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原理,论证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5-36、94)答:1、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这一基本规律中,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层

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2、在人类社会中,新生事物是指合乎生产力前进方向和经

济基础要求、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一者新生事物有新的结构、功能,能够适应变化了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二者它否定了旧社会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其中合理的因素,并添加了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些都使它在本质上优于旧事物,具有战胜旧事物的强大生命力。3、社会规律是人类活动的规律。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

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介于以上三点理由,证明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3、简析“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的哲学意义。(35)

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向前发展的。这些过程的发展和变化,是受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决定的。违背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一味求快,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将事情办糟。

2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在唯物辩证法的诸规律和范

畴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并处于核心地位,原因在于: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

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第三,对立统一规律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第四,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36-37)

25、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 进入1000 美元到3000 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

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见下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

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36-37)

答: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二、人均GDP 进入1000-3000 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三、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 美元到3000 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6、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简析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答:1、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既相互

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双方。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它使矛盾双方

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

的趋势。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促进双方力量变化,从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2、教与学也是一对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教师教学工作搞得好,不断激发学生思维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学生学得认真,不断向教师提出质疑,教与

学的矛盾处理得好,师生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双方都会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提高或转化。教

师教学无法,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教与学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激化矛盾,影响学生知识

的吸收、思想品质和能力的提高;同样也会影响老师自身的进步。(36-37)

27、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

答:(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

因辩证关系的原理。(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

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

内因而起作用。(3)、我国的社会发展坚持独立自主和本国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

依据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一哲学原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依据了外因是变化的

条件的哲学原理。(4)、正因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了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坚持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大大加快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36-37)

28、“人定胜天”这句话的意义与局限性。答:在自然界与人这对矛盾中,自然界是可以

被人类改造的。“人定胜天”显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伟大作用和豪迈气慨;但

自然界又有自身发展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要合乎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37)

29、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38-39)

答:1、按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同一事物

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社会主义是整个人类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就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道路,实

行按劳分配,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是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必须在制度上实行这些原则。它是由矛盾普遍性原理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发

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自己的国情,它体现

了矛盾的特殊性。3、依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

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以特殊性否定普遍性,借口中国特色,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背离社会主

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二是抽象地承认普遍性,看不到矛盾特殊性,将马克思主义当作

教条,无视我国具体国情,否定党和国家依据中国具体实际而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4、我

国党和国家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及现实状况,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先后实行改革开放、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分配方式并存、一国两制等大政方针,就是依据矛盾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制定出来的,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又兼顾了我国国情,充分体

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所证明,所以是极

其正确的。

30、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经验。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构成事物的各矛盾

以及各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4、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采取无产阶级革命暴力,武装夺取政权的方法,是阶级社会更替社会形态的一般方式,它体现了矛盾处理方式的普遍性。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它适合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统治阶级在城市中力量强大,而在农村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体现矛盾处理方式的特殊性。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将矛盾统一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是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最成功的范例。(38-39)

31、简析“过犹不及”哲学涵义。答: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质变体现了事物渐进

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要保持事物的质,就不能超越事物保持自身性质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过与不及,都超出了事物质的规定性,都被排斥在某事物之外。在这一点上,它们的性质是

相似的。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适度的原则。(39)

3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哲学内涵是什么?答:“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包含着量变质变规律的原理。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这个成

语给人以重要启示,即一定要重视量的积累,决不可忽视、小看“小”和“少”。任何的“大”和“多”,都是由“小”和“少”积累而成的。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

定要扎扎实实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日积月累,不断在综合素质方面自我修为;又防

微杜渐,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完善的人。(39)

33、运用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原理,论述“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的道理。

答:1、事物的联系与发展都采取量变与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

连续性,质变是事物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

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2、梅树从孕育花胚、花苞,到梅花

开放之前,经历了一个在漫长冬日潜滋暗长的阶段。这是一个渐进的量的发展过程。从无梅

花到有梅花,这是事物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质的变化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发生的。3、

以此比拟人生,常常先要有量的积累,即长期的人生历练,然后才能有质的飞跃,即事业的

成功。我们应以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不断投身于社会实践,经受磨炼,以提高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较大贡献。(39-40)

3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P40-45)

35、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论述拔苗助长的荒谬性。(46)

答:1、自然界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要充分认识规律,按

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禾苗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

律,在一定自然条件下,有其必要的生长周期,这是由禾苗本身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3、

拔苗助长无视禾苗的生长周期,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蛮干,结果导致禾苗枯死,当然受到自然

的惩罚。4、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36、简析“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句话的哲学意义。(46)

答:长江大河万古奔流,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发展方向,如同江河的

奔流一样,要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历史上的反动或落后势力

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只能是自取灭亡。

3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

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8)

38、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49-50)

39、简述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55-56)

答: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0、根据对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辨证关系的理解,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答:(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具体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此,真理具有相对性。(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

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3)绝对真理

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对待一切真理的科学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客观真理,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但同一切科学真理一样,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完善,所以又具有真理的相对性,必须不断发展。反对只坚持不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化的教条的错误倾向。(63-65)

41、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82)

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2、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2)、客观规

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对立的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3)、在社会主义建

设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扬大胆创新精神,反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46、48)

43、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

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56)

答:1、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

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2、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从人

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3、以上事实证

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

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44、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

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

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答: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

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3、互联网作为一项

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

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54-56)

45、人对世界的认识就像镜子映照他物,这句话对不对?答:不对。人对世界的认识并不

像镜子映照他物,而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一方面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创造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56)

4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46-48)答:这句话不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

规律,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产量的增长有一定限度,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提法,过分强调了人的意志的力量,认为意识可

以决定存在,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

47、真理有时是相对的,有时是绝对的;有的真理是相对的,有的真理是绝对的。

答:这句话不对。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62)

48、有相对真理,有绝对真理,所以真理是二元的。(62)

答:这句话不对。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它如同一枚钱币的两面,显示了真理的两重性。

49、试用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原理,论述1+1=2 和1+1≠2 的道理。(63-64)

答:1、真理具有绝对性,它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又具有相对性,它指真理的

有条件性和有限性。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可以相互渗透、包容,还可以相

互转化。3、1+1=2 体现了真理的绝对性,因为在自然数中,这个等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1+1≠2 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在量度上绝对相等的事物,任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叠加,都不可能等于标准的2 个事物。4、1+1 的结果可以在等于或不等于2 之间转化,它体现了真理同时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两重性质。

50、真理与谬误之间,如同冰炭之不可同炉。

答:这句话不对。真理与谬误相互联系,既对立,又统一,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65)

5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是绝对的,确定不移的。(68)

答:这句话不全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但由于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与实践都不可能一次

性完成,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故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对性。

52、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

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结合马克思的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哲

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或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关系?(P72-73)

答:1、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类对真理的把握和真理的发展水平。人类所发现或创造出来的每一种新事物,都具有合于人类需要的某种价值。但价值具有主体性,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2、人类的一切新发现或新创造,都标志着人类认识与

改造世界的能力扩大,从这些发现和进步可资人类利用的价值来看,就成了人类智慧的化身;当这些新事物因其利用价值脱离了真理的制约,成为人类不同个体或社会集团之间争夺的对象或进行各种斗争的武器时,就会加剧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对整个人类造成伤害,又似乎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起来。3、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成功的实践以真理和价值的辩

证统一为前提。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统一时,由此产生的新发现或新事物就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智慧生命”的力量;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违背时,人的生命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愚钝的物质力量”。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

新事物价值的追求与评价,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在实现真理价值的前提下实现人生的价值。

53、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P58)

5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58-59)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

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它们之间有着密不

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它体现了唯物论思想;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它体现了辩证法思想。最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应当也不可能将它截然分开。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

55、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54-56)

56、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阶段?(63-64)

答:1、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

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它

也有两层意思: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从其总的原则上讲,他们关于资本主义必亡、社会主义必胜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在社会主义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的观点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从这一意义上讲,它们是绝对真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某些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观点或言论,在当时是正确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些观点或语句已不怎么适合发展了的时代。而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可能论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从这方面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又具有相对性。3、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坚持人民民

主专政,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就继承和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绝对真理;邓小平理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大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基础上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的并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中的相对真理,所以它被看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阶段。5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66-67)

答: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

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

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58、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P73)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9、时势造英雄。(111-)

答:这句话是对的,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一方面,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英雄人物是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另一方面,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每一时代都会造就出那个时代的英雄,即使没有英雄也会创造出一批英雄出来。

60、历史是英雄与人民共同创造的。(第三章112-)

答:这句话不对。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英雄中的绝大多数,来自于人民群众。

61、英雄造时势。(第三章115-)

答:这句话不全面。一方面,英雄人物会对历史事件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英雄人物发挥作用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要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的制约。

62、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115)

答:这句话不对。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杰出人物对历史会产生深刻影响,但他们的影响和作用不能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历史上即使没有孔子,历史照样向前发展。

63、试析“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的内在涵义。答: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

常通过革命即阶级斗争的方式表现出来。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或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充分显示了革命即阶级斗争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101)

64、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原理,论证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5-36、94)答:1、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这一基本规律中,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2、在人类社会中,新生事物是指合乎生产力前进方向和经

济基础要求、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一者新生事物有新的结构、功能,能够适应变化了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二者它否定了旧社会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其中合理的因素,并添加了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些都使它在本质上优于旧事物,具有战胜旧事物的强大生命力。3、社会规律是人类活动的规律。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

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和要求,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介于以上三点理由,证明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65、什么是生产力?它有哪些基本要素?(86)

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及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的基本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还包括科学技术。

66、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

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

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 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 第427 页) 这段话蕴涵了

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 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

怎样的思考和认识?(94)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

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

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4、火药、指

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7.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

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

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108)

答: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68. 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

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

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84)

答: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

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69.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

这些矛盾的途径。(94)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

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

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70.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

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94、111、115)

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改进劳动资料,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而且,人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历史活动,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社会是由人

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发展又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

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

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71、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

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112-114)

答: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

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当前人民群众关

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

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

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72、简述无产阶级革命暴力同流氓无产者所使用的暴力有什么不同。(186)

答:无产阶级革命暴力是为了自身解放不得己采取的手段;它不仅破坏旧世界,而且建设新世界;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严密组织,主要针对国家机器和敌对分子;往往辅以和平手段。流氓无产者一味迷信暴力,逞勇斗狠;只有破坏,没有建设;逞匹夫之勇或以个人不法利益纠合在一起;常伤及无辜平民。

73、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194)

答: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74、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教材P194-197)

7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答: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如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系,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国家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200)

76、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

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

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

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 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

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

产论”?或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反常现象”。必须回过头来“补

资本主义的课”,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再走社会主义道路。(201)

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因为:1、中国、

俄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是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是非洲式的落后。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政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具备了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器比较强大,

加之统治阶级利用让步、福利政策、将社会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影响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落后国家人民受国内外资本家双重剥削和压迫,革命要求更迫切;加之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与胜利。3、生产力是发动革命的根本条件,但不是直接条件。4、社会形态的更替在薄弱环节突破,在

历史上具有普遍性。所以,考茨基将相对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畸形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201)

77、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

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

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

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

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答: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遭受的巨大挫折。2、它发生的原因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二是这些国家的改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四个坚持。加上长期经济体制僵化,民主集中制受到损害,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力,思想僵化保守,党的执政能力下降,党群关系恶化,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等造成的结果。3、从

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悲剧深刻地教育了各国人民,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生产力,不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会被人民所抛弃,社会主义也巩固不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必将矢志不渝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一定能走出低谷,经过曲折而迎来新的伟大复兴,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07)78、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答: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全球化趋势仍然处在西

方发达国家主导之下。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效应,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国家既有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交往,只能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在曲折中前进。(208)

79、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两个条件。(210)答: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两个条件,工人

运动的发展是阶级基础,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是理论基础;两者的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8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教材P214-215)加强党的

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教材P215-216)答: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

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1、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动、坚持、发展和胜利,离不开马

克思主义政党的宣传、教育与引导;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制定、要求与实施的具体步骤,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群众运动特别是武装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有效的组织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作用;2、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执政党,

能够有效地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势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的领导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在党的思想领导方面,有一个不断学习、掌握、提高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能力的问题。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在不同条件下,实现对国家和群众正确的思想领导。2、在政治领导方面,只有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应对不

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的挑战。3、在组织领导方面,只有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切实有效的组

织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好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因此,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8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P220-221)

82、共产主义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22-226)

答:(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

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83、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24-225)答:不对。在漫长的人类历

史上,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原始时代,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将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的消亡,阶级斗争也不复存在。

84、简析“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答:“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第一次以人的劳动而不是以特权或资本作为分配标准,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它导致不同劳动能力和家庭负担的人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商品交换的原则,所以有局限性。(224)

85、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P230)

答: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P229)

86、“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句口号对不对?为什么?(231-232)

答:不对。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试图人为地缩短

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进程,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完全错误的。

87、怎样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答: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

避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后来,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

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

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

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

于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马克思课后题答案

绪论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教材P26-27、P29)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

马克思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1、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观点是错的,经济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1)

绪论答案(题目书 P 23) 1. 答: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②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 答: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 答: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①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②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要努力做到:①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②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③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考试题

绪论 一、单选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 A 德国古典哲学 B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C 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D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2.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B) A 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 B 与时俱进 C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D 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 3.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 ) A 实现共产主义 B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 实现人权 4.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5.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 A辩证法 B科学社会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8.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C ) A 工业革命 B 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 C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起义 9.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0.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二、多选题: 1. 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BCD ) A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 科学社会主义 C 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ACD ) A 德国古典哲学 B唯物史观 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3.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CD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BC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D.笛卡尔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ABCD ) A.科学发展观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 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答:1、细胞学说 2、生物进化论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 实践就是指人类的各种行为,是具体的行为不是精神上的行为。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在人类的各种行为当中,所以本质上就是实践。 3.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上如何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根本对立的标志。 4.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1.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并使之在空间上并存于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 2.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的每种形态要依次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 5.解析《资本论》中“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答:(1)在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的前提下,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2)资本必然追求价值的增殖。(3)资本为实现增殖必然展开竞争。(4)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从而客观上发展社会生产力。(5)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为更高的社会阶段创造条件,推动着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6.什么是虚拟资本其典型形式有哪些 答:虚拟资本是与现实资本相对而言的想象中的资本。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虚拟资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的内容:狭义的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广义的虚拟资本是指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存款货币等)、有价证券(股票和债券等)、名义存款准备金以及由投机票据等形成的资本的总称。 其典型形式有: 国债券、股票 7. 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段话里包含着怎样的思想?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课后复习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 P2 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2)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3) 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 P5-P9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论来源。 (2) 古希腊罗马哲学、 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18 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 的思 想 ,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3)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 答:(1)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 ,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 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而且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着。 (3)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主 义推到一个新阶段 ,即列宁主义阶段。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 P14 答:(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3)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 ,还包括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 (4)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 P16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的表现。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 (4)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以实践为基础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7、如何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 P23 答:(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 P24-P25 答:(1)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而是行动的指南、研究的方法。 (2)马克思主义并不提供对一切问 的现成的答案。 (3)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的具体之际相结合 9、如何正确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答:(1)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界的伟大工具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 ,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 ,把马克思 ,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产生了一系列 ,统一于实践。 ? P19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解决本国的实际问 题 。 ? P26-P28 人生观、 价值观 ;掌握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 ;所谓理

马克思题库答案

绪论 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

马克思课后习题及答案

绪论: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第二章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意义更重要。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的活动。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的特点是: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7.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8.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炼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

马原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霍金提出“人工智能威胁论”谈谈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人工智能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对认识的正确应用,从实践到认识,我们得到许多理论与客观规律,再从认识到实践,我们应用规律创造出人工智能,实践又证明人工智能的优越,证明认识的正确。那物质决定意识就肯定是正确的,不然没有我们先前的实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可能有人工智能的产生,也就是再次实践的证明认识的正确。有人认为人工智能随着人类的发展会不断发展,将来甚至超过我们人类自己。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人类现在的水平远超过人工智能,将来人工智能发展得非常高的水平了,那也是人类推动的,那时说明我们人类自己的水平来就更高了,才能创造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当然我们在发展他的同时也会认识到人工智能发展的不利方面,他对我们人类的威胁。我们当然会采取保护人类自己,制约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威胁的手段。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说明把马克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2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4.依据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答:找不到我死了 第二章 1.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实践论》就是毛泽东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的才能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题库(单选)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C 】 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和恩格斯 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4、马克思主义是【 A 】 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 A、彻底的科学性 B、坚定的革命性 C、自觉的实践性 D、与时俱进 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捣毁机器、烧毁工厂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0、被马克思称为黑格尔哲学体系“合理内核”的是【A】 A、辩证法思想 B、唯心主义 C、唯物史观 D、唯物主义 1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1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B 】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4.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C 】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 】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6.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 】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7.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1、b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2、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3、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4、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5、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6、c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7、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8、b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